互联网金融税收

2024-10-24

互联网金融税收(共3篇)

互联网金融税收 篇1

2015 年3 月,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随后国务院下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5〕40号) , 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互联网+”是知识社会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 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国家税务总局王军局长指出“:不热情拥抱、主动融入‘互联网+’, 税收工作就没有希望, 也没有未来, 税收现代化更是无从谈起。”探索研究“互联网+”与税收治理的契合点及影响力, 实现从税收征管到税收治理的创新发展与自我变革。

一、从税收征管改革到税收治理的发展历程

我国税收征管制度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筹建立法、停滞调整, 到1994年分税制改革合理分配、法制完善, 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税收现代化目标确定几个阶段。简要回顾税收征管发展历程对于清醒认识当今“互联网+”浪潮冲击具有重要意义。

(一) 新中国税法的建立及税收征管起步阶段

“一五”时期, 可视为我国税收管理改革的起步阶段, 提出了“保障需要、简化税制、区别对待、合理负担”的税收原则。1950年初政务院发布通令《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 颁布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成为当时的基本税法。我国在这一时期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财税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多税种、多次征收的新的复税制, 逐步建立起了新中国的税收征管制度。

从1958年到1978年的二十年间, 我国税收管理改革进入停滞阶段, 非税论的管理工作被人为地弱化, 税制被一味地简单化。1975年修改后的《宪法》取消了1954 年第一部宪法中仅有的“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的税收条款, 成为世界上极少数完全无税收内容的宪法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82年《宪法》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的税收条款“。非税论”思想禁忌被打破, 税收的作用得到人们的重新评价与重视, 税法体系的改革也逐步展开。1986年, 国务院发布了《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 我国税收管理有了独立、统一的行政法规, 此举被视为我国税法建设上的一个里程碑, 标志着我国税收管理开始走上了法治的轨道。1991年, 国家决定正式在全国推广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征管查”三分离的税收征管模式, 纳税人主动申报纳税和税务代理的试点工作随之进行。

(二) 分税制改革推进税收法制建设的完善阶段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化, 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性质和改革目标的认识更加明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按照“统一税法, 公平税负, 简化税制, 合理分权, 理顺分配关系, 保障财政收入,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体系”的指导思想, 我国建立了流转税法以实行全面的增值税为核心, 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 合并修改《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个人所得税法》的新一轮全面改革, 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标志着我国税法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有力地保障新实体税法的实施。为适应分税制管理体制要求, 在初步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 将全部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及中央地方共享税, 分设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套机构。税务总局提出了“促进征管查相协调, 专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 全面强化管理”的治税思路, 税收征收模式由税务人员上门收税转化为纳税人申报纳税, 各级税务机关相继配备大量的计算机设备, 地区性的征管局域网初具规模, 金税工程也开始试运行。2001年《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修订, 进一步明确依法治税工作任务, 税收法治建设步入快车道。

(三) 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后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 对深化税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也为全面推进税收现代化, 更好发挥税收在服务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指明了方向。税收制度作为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和承载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等方面的基本关系。2014年, 中央审议通过的《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是在巩固深化1994年分税制改革成果基础上的重大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 对下一步税收体制改革和税收现代化建设明确了路径要求。

税收征管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也从更深层次、更高层面、更广范围影响国家治理。随着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加快推进税收征管现代化的要求也更为迫切。税务总局提出了“建立完备规范的税法体系、成熟定型的税制体系、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科学严密的征管体系、稳固强大的信息体系、高效清廉的组织体系, 到2020年基本实现税收现代化”的六大体系目标。2015 年9 月,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 税务总局印发《“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 (税总发〔2015〕113号) , 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改革创新的勇气、合作共赢的心态, 推进互联网与税收工作深度融合, 着力打造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全流程、全联通的智慧税务生态系统。

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及现实挑战

(一) “互联网+”各行业的创新借鉴

“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 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 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 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产生社会财富增长的新源泉。如“互联网+制造业” (即中国制造2025或工业4.0) 已经开始彻底重构制造业的价值链、生产流程和服务模式, 成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发动机“, 互联网+”引发经济收益和社会变革的新浪潮。

1.“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借鉴。从2013 年以在线理财、支付、电商小贷、P2P、众筹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已成为一个新金融行业, 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资理财选择。从余额宝横空出世不可控的质疑, 到二维码支付安全隐患的担忧, 再到阿里巴巴、苏宁、京东等大型电商企业与银行合作开展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前景不详, 现如今, 互联网企业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风险识别和资金管控能力逐渐受到各界认可。2014年底, 互联网金融总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 也促动了传统金融业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的进一步提升。2015年初, 腾讯作为大股东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正式对外营业, 成为国内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微众银行互联网模式大大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提高效率的优势愈发明显, 如客户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等约束, 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网络化、程序化交易随心所欲办理银行业务, 为税务部门打造7×24全方位的电子税务局提供借鉴。

2.“互联网+服务业”的创新借鉴“。互联网+通信”诞生的即时通信 (微信) 让传统运营商如临大敌, 几乎人人都在用微信进行语音、文字甚至视频交流的方式转变, 造成了传统语音和短信收入大幅下滑, 随之而来的却是数据流量业务收入的大幅攀升, 一忧一喜促进了运营商相关业务的变革升级。同样, 把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交通出行相结合“, 互联网+交通”也产生了“化学效应”。打车软件、网上购买火车和飞机票、出行导航系统等新应用, 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行为效率, 也保护环境减少了排放。与社会力量合作, 开发移动终端, 通过互联网站、手机APP、第三方沟通平台等渠道, 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也开拓了微信办税、智能咨询、移动缴税的思路创新。

3.“互联网+社会事业”的创新借鉴“。互联网+医疗”的典型受益之处就是摆脱了现实中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 通过互联网医疗, 从移动医疗数据端监测自身健康数据, 到网上预约挂号、专家会诊咨询,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服务。艾瑞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移动医疗行业市场规模从2009 年1.6 亿元, 突增到2014 年的108.8 亿元, 2015 年预计将超170 亿元“。互联网医疗”的案例为税务机关在线预约办税、大企业个性化服务管理等提供经验借鉴。此外, 面向中小学、大学、职业教育、IT培训等多层次人群的“互联网+教育”, 将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 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 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 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在线学习、课件下载、数字图书馆、互动问答、教学评估等功能, 都为税务系统推进便民办税春风行动, 建设功能完备、渠道多样的网上税务学堂 (纳税人网络学校和税务干部网络课堂) 提供智力支持。

(二) “互联网+”对税收治理的现实挑战

1.大数据的影响及应对“。人类正从IT时代 (信息时代) 走向DT时代 (数据时代) ”, 这是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一场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上发表的观点。自从2012 年3 月美国政府启动“大数据发展研究计划”为标志, 全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 善于发掘和利用数据价值的管理思维是大数据的核心与灵魂, 海量化、快速化、多样化、价值化成为“大数据”的典型特征。税务部门作为政府重要的大数据生产源之一, 必然受到大数据的影响, 大数据也成为税收治理的战略资源。

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一书中最富有洞见也最有争议的观点就是, 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 取而代之的是对相关关系的关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事物的相关关系, 对税收经济发展、纳税人行为等进行更有效地预测。在此背景下, 税收治理现代化必须基于大数据的特点, 实现思维模式的转变。

2.税收征管模式的现状分析。随着简政放权逐步推进特别是商事制度改革, 纳税人数量呈井喷式增长, “人盯户”式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既管不好也管不过来, 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的税收风险管理迫在眉睫。

信息资源孤岛, 难以有效收集整合利用。一方面, 由于征管体制及数据采集标准不完善, 大量涉税信息游离于税务机关的掌控之外, 征纳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 数据分析运用技术滞后, 造成涉税管理低效率和大量僵尸数据的积压。因此, 必须加强税务大数据建设, 挖掘采集存储和深度分析能力, 真正将数据资源变为数据能力, 使税务机关成为大数据红利的获得者。

信息化建设滞后, 难以满足征纳双方现实需求。当前纳税服务多元化、个性化特点非常突出, 传统的办税服务厅及办税模式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大企业集团、电商企业等各类纳税人的胃口, 超越时间、空间、形式等诸多限制, 为纳税人提供如影随形的办税服务新体验和为税务人提供的高效便捷的移动办公新方式, 也急需信息技术的支撑和系统运维能力的提升。

创新意识缺乏, 跨部门协作配合乏力。受1994年分税制影响, 国税、地税由各自为战到主动协作需要一个实践摸索的过程, 从建立联调会议制度、联合税法宣传、联合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 到整合12366纳税服务热线、联合实施涉税中介监管、联合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也需要制度逐步完善。税务系统上下的层级束缚, “顶层设计”如何与基层“接地气”有效衔接, 税务系统与其他政府部门 (社会组织) 间信息资源共享共建, 失信违法行为联合惩戒, 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仍需加强。

三“、互联网+税收治理”改革发展方向

(一) 创新思维引领, 重塑税收治理定位

“互联网+税务”深度融合, 需要全面审视税收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 以敢破善立的勇气和智慧, 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乘数效应, 实现税收工作全方位转型升级。

1.创新跨界合作, 实现“行业+”“。互联网+传统行业”形成的新型商业模式、新的营销方式, 也代表着新的经济业态、新的经济税源的产生。税务部门可以创新体制机制, 打破现有的层级壁垒,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跨界合作。除了税务系统国税、地税之间, 上下层级之间资源整合外, 探索跨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社会组织及中介机构、与软件公司、电商平台、物流集团等合作, 动态了解纳税人互联网时代交易情况、结算方式、交易规模等数据信息, 有效纳入税收监控范围, 为强化税源管理、税收风险评估、税务稽查选案及税收政策调整做信息支撑。

2.创新交易平台, 实现“三维+”。传统的办税模式是由纳税人登门到办税服务厅排队叫号窗口服务, 发展到自助终端设备查询办税, 到自行登录税务机关网站申报的过程。无论是办税服务厅“一窗式服务”“、一站式受理”, 还是“同城通办”、银行委托划款, 都会受到地域、时间和形态的限制。实现“三维+”, 目的是为了打破这些限制, 打造全方位、全天候、多样式的纳税服务平台, 将互联网作为行政服务的一种基础设施, 借助电脑、移动智能终端、APP软件等客户端, 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运用, 让纳税人能够像自助购买火车票、缴纳话费、ATM取款一样方便快捷办税, 实现从税务登记管理、税款申报缴纳、电子发票使用、完税证明开据等全方位多功能的电子税务局。

3.创新纳税服务, 实现“人文+”。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税务部门的法定义务, 也是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的内在要求。实现“互联网+税务”最主要的一个目的是让纳税人满意。按照“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要求, 实现“人文+”既是要提高纳税人的满意度, 也是要提高办税人的幸福感。增强纳税体验, 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 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税收法规政策库及办税流程模块, 开发简单易学的办税操作系统, 利用手机等移动互联网实现发票查验、无线数据传输、在线咨询辅导、纳税人满意度调查等功能, 让纳税人享受便捷办税的同时, 也让税务人员移动办公成为可能。

(二) 落实行动计划, 推进税收治理进程

1.完善税收立法, 明确政策依据。一是通过法定程序形成《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条例》, 引导电子商务健康发展。探索建立电子税务登记的新登记业态, 实现新办纳税人登记管理网络化、信息化, 降低行政审批门槛,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网络经济发展。二是拓宽发票管理办法范畴, 明确电子发票的法律效力。利用数字证书、二维码等技术, 制定统一的电子发票数据文件规范, 有效降低征纳双方发票审批印制、领购运输、存储缴销等成本, 逐步实现纸质发票到电子发票的变革。三是推进数据开放, 明确第三方涉税信息交换和税务稽查电子取证的合法性。在法律层面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义务、信息内容、违规处罚等, 借助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约束作用, 建立安全完善的电子税务环境。四是助推产业革命, 与时俱进出台互联网税收优惠政策。完善鼓励技术开发和对接互联网的税收优惠政策, 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和规模集团智能化发展;对小型微利网店及“创客”一族实行减免税优惠, 保障民生;对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发展的智慧产业和互联网产业实行政策性帮扶。

2.推进职责调整, 强化征管改革。一是落实“三证合一, 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 利用政府信息共享平台, 以工商登记信息为基础, 简化税务登记信息, 补充税收信用资料, 实现税务征管与社会监督同步。二是加强税收风险管理, 提高纳税遵从。澄清“互联网+”时代的税收政策和管理制度误区, 协调推进“线下”和“线上”的税收遵从, 依托大数据平台, 形成囊括纳税人纳税遵从风险控制、税务机关税收执法风险防范的管理流程和指标体系。三是规范税收执法, 加强电子税务稽查。充分认识税务稽查现代化建设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独特作用, 在思维理念、体制机制、法律基础、手段方法和人才队伍等要素方面改造提升,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互联网动态监控、实行随机抽查、轮查及黑名单制度经验, 有效发挥维护税收秩序、促进公平正义, 履行税收职能的神圣使命。

3.加强信息化建设, 确保网络安全。信息管税是完善税收征管的重要措施, 而信息化技术水平则是确保网络信息真实、规范、安全的重要保障。无论是“金税三期”系统的改革升级, 还是网上申报、移动支付缴税的开发应用, 都需要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更新完善。借“金税三期”优化版全国统一上线的契机, 清理核销原系统中虚欠不实的数据, 完善纳税人财务指标、财产登记等涉税信息, 规范税务机关岗责体系及办税流程设置, 确保基础盘活, 资源可用。同时, 规范对互联网云管理、大数据平台进行漏洞扫描、病毒防护、安全审核、数据备份等安全服务能力的标准化流程, 建立信息调取等级制度、涉税重要信息保密审查制度和网络安全定期排查维护制度, 密切同互联网企业、服务运营商的沟通协作, 从国家治理战略高度构建“互联网+税务”环境下信息安全的新格局。

4.开展绩效评估, 完善组织人才建设。一是学习借鉴美国国内收入署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进一步完善税务系统绩效考核, 修订“互联网+税务”考核指标, 提高税务系统决策力和执行力。二是组建税收情报机构, 建设信息战的“特种部队”统筹风险管理和涉税专案查办, 增强应对“互联网+税务”新情况的判断力和战斗力。三是创新理念机制, 依托税务系统人力资源与借助“外脑”智力支持相结合, 打造“互联网+税务”品牌的影响力和牵动力。

(三) 发挥社会合力, 参与国际税收合作

1.政府主导, 发挥多元治理合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是完善发展理念的首要要求, 是实现结构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在互联网时代, 随着电子政务云的建立, 政府各部门联合管理、协同分工将成为常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单独列明“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税收制度”, 为整体推进税制改革, 构建成熟、定型的现代税收法律制度体系指明了方向。税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不是靠税务部门的一枝独秀, 而是要靠政府主导, 部门协作, 市场化运作, 社会各界共同发力。从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结构调整、创新升级着手, 从打造纳税信用在内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推进, 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 主动拥抱“互联网+”。

2.合作博弈, 扩大国际税收影响。美国著名互联网思想家凯文·凯利在《新经济新规则: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中指出:在新经济当中, 价值创造不再来自以前的垄断和稀缺, 而是随着网络不断增长, 通过普及、丰富产生。当前, 跨国税源的争夺日益剧烈, 利润侵蚀和税基转移 (BEPS) 成为关注热点, 美国通过的《海外账户纳税法案》 (FATCA) 已将国内税收的触角延伸到海外, 跨境电子商务的盛行也引发传统的国内税收与国际税收征税范围关系的重新界定。因此, 在“互联网+”时代新经济日益融合的国际竞争中, 要正视市场各方主体的博弈与合作, 借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有益经验, 健全中国特色国际逃避税防控体系, 增强在国际税收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提升税收治理国际化水平, 为“走出去”企业提供稳定、透明、可预期的税收环境。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 对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 新业态的创新动力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时代浪潮的冲击下, 税收征管改革也被赋予了时代性, 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是推进新一轮税制改革, 提升税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梳理回顾税收征管改革到税收治理的发展历程入手, 阐述“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创新借鉴, 客观分析对税收治理的现实挑战, 重点就“互联网+税收治理”的改革方向分别从创新思维引领、落实行动计划、发挥社会合力三方面进行探索剖析, 助推税收发展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互联网+,税收征管改革,税收治理

互联网金融税收 篇2

衍生金融产品与传统金融产品转让盈亏可互抵

近日,税务人员在南京某信托公司进行日常检查时发现,该公司上个月投资外汇发生净损失19万元,通过转让外汇掉期获利23万元,税务人员提醒可以按照两项交易的差额缴纳营业税,财务人员李先生得知此政策后非常高兴。

税务部门解释: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商品转让业务有关营业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63号)的规定,自2013年 12月1日起,纳税人从事金融商品转让业务,不再按股票、债券、外汇、其他四大类来划分,统一归为“金融商品”,不同品种金融商品买卖出现的正负差,在同一个纳税期内可以相抵,按盈亏相抵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缴纳营业税。若相抵后仍出现负差的,可结转下一个纳税期相抵,但在年末时仍出现负差的,不得转入下一个会计年度。因此,该公司在申报金融业营业税时仅需按照外汇投资和外汇掉期投资盈亏相抵后的余额4万元计算缴纳营业税。

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签借款合同可免征印花税

南京一家小型建筑公司,年营业收入只有200万左右,该公司每年都要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根据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该企业符合小型微型企业的认定,签订合同的双方均可享受免征印花税的优惠。

为了鼓励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的通知》(财税〔2011〕105号),该政策规定自2011年11月1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止,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对于小型、微型企业的认定,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的有关规定执行。享受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优惠政策,不仅是向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而且还包括与其签订借款合同的小型微型企业。对于建筑业,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因此该建筑公司和银行都可免征印花税。

符合条件的同业拆借合同不贴印花

近日,南京河西某商业银行与一家经中国人民银行、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财务人员有点拿不准,该“借款合同”是否可以视为“银行同业拆借”,不缴印花税?

税务人员提醒企业要注意两点,一是根据《国家税务局关于对借款合同贴花问题的具体规定》(国税地〔1988〕30号)第四条的规定,关于对融资租赁合同的贴花问题,银行及其金融机构经营的融资租赁业务,是一种以融物方式达到融资目的的业务,实际上是分期偿还的固定资金借款。因此,对融资租赁合同,可据合同所载的租金总额暂按“借款合同”计税贴花。

二是根据《国家税务局关于印花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1〕155号)的规定,我国的其他金融组织,是指除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以外,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领取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书的单位。印花税税目税率表中所说的“银行同业拆借”,是指按国家信贷制度规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相互融通短期资金的行为。同业拆借合同不属于列举征税的凭证,不贴印花。

因此,该商业银行与经营融资租赁业务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必须同时符合中国人民银行银发(1990)62号《关于印发〈同业拆借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规定的同业拆借条件,且融资租赁公司属于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领取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书的单位,方可作为同业拆借合同,不贴印花;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则应正常按照“借款合同”税目贴花。

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税有优惠

江宁区有一家刚成立的村镇银行,主要面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有向农户提供贷款和提供农业保险等业务。那么针对这部分业务取得的利息和保费收入应如何缴纳营业税呢?

为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延长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税政策执行期限的通知》(财税〔2011〕 101号),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由银行业机构全资发起设立的贷款公司、法人机构所在地在县(含县级市、区、旗)及县以下地区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保险业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政策的执行期限延长至2015年12月31日。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4号)的规定,所称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因此,若该村镇银行符合上述文件规定,至2015年12月31日其取得的金融保险业收入减按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

“营改增”后融资租赁增值税即征即退

国旺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是注册在金融城的一家融资租赁公司,王经理回想起当时办理税务登记时的情形,至今仍表示万分感激:“我们公司看中了河西的投资环境,刚成立那会,税收政策上刚好赶上融资租赁营改增政策实施,对如何办理纳税申报,到底该缴纳什么税种等,都不太了解,很让人着急,幸亏有建邺地税的税务人员的鼎力支持,及时给予我们指导和帮助,解决了我们的政策疑问。”

金融贸易税收经济效用分析 篇3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 我国金融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股市也开始严重的下滑, 严重的抑制了经济增长, 同时, 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实体经济。对此, 我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 例如:减税、暂停利息税等, 这样一来, 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 并保持金融市场平稳。下面我们对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进行一个相对深入的研究, 这样能够为金融学与税收学之间建立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制度四个组成部分构成了金融体系, 而金融市场可以划分为债务市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 其中债务市场是债务工具交易的市场。从经济效用的角度分析, 税收可以说是政府调控金融市场的重要工具, 可以有效的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同时, 对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又因为金融市场是实现货币借贷、资金融通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活动市场, 下面对金融市场的含义进行分析:

(一) 金融市场是进行金融资产交易的场所, 金融市场是由金融资产的买卖构成的, 同时, 金融市场本身的形成和发展, 充分发挥了基础性金融资产货币、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自身的职能。金融资产是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对象, 它一般分为基础性金融资产和衍生性金融资产, 但是, 在实际投资活动中, 投资资产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企业投资、也可以是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衍生工具、实有资产等都可以成为投资对象。

(二) 金融市场是指以基础性金融资产作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它可以充分反映金融资产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供求关系, 并揭示了金融资金传递的整个过程。

(三) 金融市场包括各种运行机制, 而其中最主要的是价格机制, 它是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 价格的变动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动, 会引起商品供求关系变化, 同时, 它是金融资产的定价过程的基本。

二、金融贸易税收政策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

(一) 税收政策与经济结构之间相互促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必须制定适合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以此推动经济进步。积极地税收政策促进着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促进税收政策的完善, 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良好的税收政策的支持。我国当前主要税收政策就是实行增值税, 就是以企业创造的价值来收税, 这样可以避免多收税、漏税等现象的发生。增值税的实施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我国经济制度。所以, 我国想要在金融贸易中成为佼佼者, 必须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 以此推动经济贸易的发展。

(二) 税收政策与经济结构之间相互影响

税收政策的改革必然影响着个人的实际可支配收入, 必然影响其在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和消费水平, 从而影响经济结构和金融贸易市场的效益。在金融贸易市场上的税收政策, 影响着人们在金融贸易上的收入, 税收的加大必然使许多人放弃购买股票或者证券, 也必然影响着我国金融贸易市场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在我国的金融贸易市场上, 主要对不同产品实行不一样的税收政策, 以此来鼓励或者抑制某些金融市场的发展, 促进其经济结构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向。所以, 制定合理的金融贸易税收政策, 鼓励金融市场的壮大, 促进金融贸易的不断发展。

三、我国金融贸易税收存在的问题

(一) 税收不均等

我国的金融市场比较特殊, 由于特区的存在,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在金融贸易上的税收有优惠政策, 这样就出现了税收不均等的现象。在不同的地区公司所承担的税务标准不同, 特区企业的税率相对于内地企业较低, 从而造成了不公平的现象。另外, 在我国当前的税收政策上, 对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购买的个人进行收税, 而其公司法人股的股利却不实行增税, 这样就严重违背了金融贸易市场上的公平原则, 导致了贫富差距更大。例如在我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法》中, 规定个人必须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然后在我国的金融贸易相关条例中有表明, 个人在购买企业的证券或者股票时所得的红利、股息也必须缴纳相关的税收, 这样在个人方面就造成了二次增税, 损坏个人的利益, 也表明我国在金融贸易上的税收政策不合理, 只重在考虑企业的利益, 没有考虑个人在金融市场上的所得, 而且这样的条例只会使企业的股东掌握更多的资金, 而没有过多的运用在投资上去, 只会导致资源的利用率过低, 从而影响金融企业未来的发展, 也使金融贸易市场变得萎缩, 影响经济的发展。

(二) 交易过程中存在税收缺陷

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主要实行的是印花税, 印花税相比其它税种来讲税率较低, 所以在我国的金融贸易市场上的运用较为普遍, 但是, 印花税从某些程度上讲, 还是存在一些缺陷, 比如征税的范围过窄, 只适用于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二级以上的市场上的个人交易的股票股息和红利实行课征, 在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方面不进行征税, 征税面相对过窄, 导致了一些证券市场交易征税制度不完善, 在交易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税收政策方面的缺陷。另外印花税所征税的税率较低, 没有充分考虑中小型证券市场的税负, 导致了一些大型证券市场所担待的税负较低, 导致了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平衡, 金融贸易市场不和谐。

(三) 没有完善的征管制度

在我国的证券市场所呈现出来的现象大多数表明了证券市场征管制度的不完善, 对于征管的方式也有待提高。在金融贸易市场上, 多数的证券交易都是在网络上进行交易, 纸质的交易较少, 所以这对新时代网络税收征管系统提出了新的难题, 提高网络税收征管系统是推进金融贸易市场有效发展的必然之路。随着股票的风行, 股票市场、证券市场的逐渐发展壮大, 当前的网络税收征管系统已不再适应。另外, 随着黑客、木马的出现, 金融贸易市场的网络安全应该得到重视, 对于一些税收监管漏洞进行弥补, 完善征管制度。

四、促进金融贸易税收的经济效用

(一) 完善相关税收制度

由于我国金融贸易交易市场存在着税收不均等、征税缺陷等问题, 所以加强税收制度的完善是重中之重, 只有公平、公正的税收制度, 才能促进金融贸易税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用, 为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效益。在完善税收制度方面, 首先需要完善我国的增值税制度, 将增值税逐渐完善, 适用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个人在进行证券交易的时候, 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缴纳相关的税务, 由于增值税的不完善, 导致了许多个人在金融贸易市场上进行交易时出现重复增税的现象, 对个人利益产生了不公平。其次我国需要实行流转税与所得税的转变, 逐渐转变为以所得税为主, 所得税在我国的居民的生活占有更大的分量, 可以增强我国的经济制度的调控作用。实现税制结构的变迁, 调控收入分配与金融市场结构。最后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征收方法, 将印花税逐渐独立成一个单独的税种, 以此来提高印花税的法律效用, 规范我国的金融贸易市场的交易。此外扩大印花税的征收范围, 避免一些金融贸易企业和股东逃税和漏税, 最后, 提高印花税的税率, 充分考虑中小型证券市场的交易额, 做到公平竞争, 在必要时候, 可以降低中小型金融市场的税率, 提高大型金融贸易市场的税率, 以此来扶持中小型证券市场的发展。利用这种差别税率不仅可以扶持中小型金融贸易市场, 也可以抑制大型企业和部分股东的利益过分膨胀, 保证金融贸易市场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 完善征管制度, 加强税收部门的监管

我国在进行相关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时, 也需要相关部门制定监管条例和加强监管力度, 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为我国的金融贸易市场服务。在我国税收的原则是“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所以在制定征管制度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金融贸易市场多数在网络上进行, 所以在完善征管制度的时候, 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的建设, 防止不法分子进行篡改编码等行为。最后, 税收部门在进行征税时, 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 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将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对于不进行征税的个人, 税收部门需要进行耐心讲解, 推进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行。金融贸易市场的正常运作离不开税收部门以及其他协助部门的帮助与配合, 只有加强税收部门的监管力度, 才能充分保证人民在金融贸易市场上的利益。

五、结语

上一篇:试题评析下一篇: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