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重构金融业

2024-10-21

互联网金融重构金融业(精选12篇)

互联网金融重构金融业 篇1

自今年“两会”召开以来, “互联网+”成为网络搜索、茶余饭后的高频词。其后缀能“+”的有许多, 如本期《特别关注》栏目中提到的金融、工业、交通、教育、医疗等多个行业。互联网正如现实中蜿蜒纵横的高速公路, 促使不同领域之间四通八达、融会贯通。

其中, 最为经典的莫过于互联网金融。近段时间以来, 在进一步拓宽互联网金融新思路、重构互联网金融的道路上, 银行亮点颇丰。

破除旧框架

银行重构互联网金融之一, 是破除旧框架。先行者如广发银行, 其在2013年末即完成了电子银行部到网络金融部的架构升级, 重点强调了网络金融部的独立与专业性, 实现从被动服务转型为主动出击, 为银行在支付、融资、理财等方面的产品提供特有的互联网营销和推广方式。基础架构的硬件升级, 有助于广发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中激流勇进。

小船好调头, 银行规模的客观因素决定了中小型银行能够根据自身条件, 对发展网络金融更快地作出反应。但这绝不足以成为大型商业银行在新形势面前无动于衷的挡箭牌, 显然, 它们也并没有这么做。近两年, 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三大行相继成立了网络金融部, 各自搭载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梦想。

不出所料, 人称“宇宙大行”的中国工商银行不鸣则已。在紧跟全国两会“互联网+”的热潮正式推出了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及其“三大平台+三大产品线”之后, 工行跃升国内第一家发布互联网金融品牌的商业银行。工行的直面一击, 震撼了传统银行业来势汹汹的搅局者, 重振起银行业奋起前行的雄心。

立意新思维

银行重构互联网金融之二, 是立意新思维。互联网公司动作频频, 其在金融领域的跨界与融合激起了千层浪花。最直观的冲击来自于业务方面, 层出不穷的新兴产品对支付、融资、理财、存款等银行核心业务均有所分流。往深处思考, 业务冲击的背后是互联网金融以开放的姿态倒逼银行对服务模式的重构, 而更为深层次的, 是互联网思维对业内传统意识的冲刷。破除旧框架, 实则是银行先破后立, 重新认知互联网金融进而迈出的坚实的一步。

根据工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侯本旗的观点, 商业银行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在1.0网点时代, 银行竞争的关键是时间和空间;2.0网银时代, 竞争的关键切换至功能和安全;而进入移动互联网3.0时代, 业务的主控权则由银行向用户转移, 因此, 竞争的关键落在了场景与用户体验上。

技术革新自然会带动服务模式的升级, 但一切成果仍应归功于新时代下紧扣主流的独创新意。在银行3.0时代,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重构业务流程与交互体验, 实现渠道向开放性平台的成功转型, 是这个时代下商业银行的共识, 也是重构互联网金融的突破口。

互联网金融重构金融业 篇2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成立于2013年11月,是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权威智库,是国内影响力最广,规模最大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组织,在线注册的会员单位突破1200家。

协会实行六大创新型发展模式,特别是实行国内协会入会严格的标准,对于国内其他行业协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专业化起到借鉴作用。同时,中国各行业协会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向民间智库转型,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各行业,带领各行业实现转型升级,推动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协会的发展基调定格于走市场化道路,在发展形式及管理模式上领先于国内其他暂未与行政机关脱钩的协会,开创了民间金融智库的先河,实现了用互联网金融真正服务于“互联网+产业集群”,具有鲜明的市场化的特点。

开创协会入会最严格标准——需学习“4+1”课程及笔试测评 必须经过协会“4+1”(四门专业课程+《中国互联网金融与产业升级领袖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门选修课)的培训及特设的“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综合评估测试(笔试)”的严格测试,测试类型为:闭卷。每批会员单位的笔试成绩都将于协会网站公布,笔试成绩合格者即会颁发协会会员牌匾,代表正式加入协会,同时企业名称会放在协会官网的“协会会员”处展示。互联网金融的从业者必须对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基础,杜绝非专业者从事互联网金融工作,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参差不齐的现象,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整体专业度。

开创协会免费入会的先锋——实行终身免费会员制

协会的会员单位来自互联网金融产业链,包括:支付、互联网金融门户、互联网信息技术、P2P、众筹、政府产业园区、国企、央企等实体企业,自协会成立以来,始终贯彻实行终身免费会员制,采取免费在线实名注册制的方式提交入会申请,要求法人及企业各部门负责人在内的10个企业主要骨干力量在线实名注册,确保企业有责可依及协会规范化管理。

成为协会终身会员即可享受协会协会各项免费服务。例如,每月会举行《中国互联网金融与产业升级领袖人才培养计划》的18门课程轮训、投融资对接、讲座沙龙、研报发布会、各类研讨会等各种特色及形式的活动来提高会员单位的专业综合素质,开拓会员单位的金融创新动力。协会内部每年也会免费表彰优秀的会员单位,使会员单位终身免费受益。

协会认可的企业具备高成长性的特点

协会对于会员单位的基本资料审核非常严格,因为协会实行终身免费制,开创了国内协会免费入会的先锋,那什么样的企业才有资格获取终身免费的提升服务呢?那一定是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如何判断一家企业是否有高成长性,主要从商业模式、未来目标、公司战略三个方面来衡量,绝不是哪家企业目前知名度大、广告投入大就一定具备高成长性,不能排除有透支未来的可能性。无论是实体企业,还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具备以上三个明确的要素,才具备了申请入会的资格。

未来的互联网金融未来在综合领域一定是互联网巨头与传统金融并存的格局,然而从纵向延伸来看,互联网金融的细分领域还有待开拓,在协会的引领下,包括18门课程的轮训、《金融大讲堂》在线视频学习等这些免费的终身服务,今后将会涌现出一批批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驰骋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通过垂直平台的专业服务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自身企业大跨越的发展。

怎样加入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

请申请者在有意加入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前,认真阅读协会《章程》,承认并遵守协会章程内容,履行会员义务,认同协会的核心价值观、协会发展目标、协会理念、协会文化、协会愿景。

首先点击协会官网右下角的红色字体“在线入会”,下载“入会申请书”,保存到电脑桌面,根据“关于入会申请填写细节答疑”的要求,用计算机打字填写表格,填写完整后,打印出来,法人签字盖章后,扫描成图片格式,以附件的形式发送至协会邮箱。同时在协会网站首页顶端在线实名注册10个包含单位代表在内的用户,将10个用户的真实姓名写在邮件的正文中,与“入会申请书”一并发送至协会邮箱,等待审核。一般审核周期是2-3天,协会工作人员会回复您的申请邮件,告知您是否通过审核,或者有什么问题需要修改。如有修改信息提示,请按照要求修改后重新发送邮件。关于“组织第四批会员单位集中学习暨会员牌匾颁发仪式”的通知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将于2015年8月15-16日举办“第四批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员集中学习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应用及风险防范”暨“中国互联网金融与产业升级领袖人才培养计划(高级)”开班第二课。届时将举行第四批会员单位牌匾授予仪式、第三批会员单位协会职务任命仪式、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协会专业委员会第二次集中会议暨《互联网金融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报告》新闻发布会、“2015互联网金融榜样企业”颁奖仪式及为部分第一、二、三批会员单位开设的“中国互联网金融与产业升级领袖人才培养计划(高级)”开班第二课《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实战应用》。所有会员单位均有资格参选协会四个专业委员会委员之一。协会将从5月20日起依据区域分布、所属行业、企业规模、经营业绩划分出第四批会员单位,请递交过入会申请书并接到协会通知的单位务必准时参加。学习主题:

1、《中国互联网金融与产业升级领袖人才培养计划(高级)》开班第二课:《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实战应用》

2、《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应用》

3、《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模式的重塑》

4、《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

5、《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人才培养》 课程涉及内容:

本次课程是协会对企业规范化发展进行的第一次重要专业指导,依据协会的核心价值观,课程涵盖了金融创新工具在互联网金融中的运用,如何规避法律风险,如何找到更多投资者的方法,如何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如何做新市场拓展的战略布局,如何整合政府等各类资源,如何找到更多优质项目,如何运用自媒体手段迅速提高行业内知名度等。请参考协会网站首页“要闻视点”中关于“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5月16-17日成功举行第三批会员单位集中学习讲座暨会员牌匾颁发仪式”。

主讲专家: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 宏皓

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融资专家、财富管理专家,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客座教授、政府、上市公司金融顾问,中经产业基金理事会秘书长,央视网财经评论员。

中国五大国有银行总行及各地分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挑战和创新应对》指定培训专家。撰写农行总行 2012 年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报告,指导中国农业银行私人银行金融创新。2013 年为招商银行总行建立小贷商学院,指导招商银行小贷中心金融创新。为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农商行等总行及各地分行、中国银行业协会等多次培训指导其转型升级。

担任金融顾问并指导转型升级的企业及政府机构:经纬纺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冶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黑龙江富锦市、江苏溧阳市,江苏常州市、湖北长阳县、四川眉山市、郑州市航空工业园、内蒙古包头产业园区、中建五局、郑州市黄河勘探设计院、万达集团、广州雅居乐集团等。年从事金融投资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是中国目前首位指导各地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建立及运作,帮助地方政府用金融创新搭建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实现转型升级的金融实战专家。著有《融资决定成败》等 24 部著作,是国内在金融领域出版著作贡献最多,受众面最广的金融投资专家。

亚投行扩容将重构全球金融秩序 篇3

继3月12日第一个G7国家英国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后,3月17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法、德、意据称已同意加入亚投行,如果此话成真,亚投行将成为值得关注的国际金融组织,未来可能在世界银行、IMF、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大家庭中占据一席之地。

英、法、德、意等国有意加入亚投行,这是二战以后重构全球金融秩序的一次有效努力,这一努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与欢迎。

之所以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是因为目前的全球政策性金融结构存在巨大断档。欧美主导的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面向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时反应过慢,充满官僚色彩。面对发展中国家急迫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急需一家高效、廉洁的投资银行。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普遍较差,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2010年至2020年,亚洲各国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合计约需8万亿美元,另需近3000亿美元用于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

西方世界不是铁板一块。摆脱了老大思维的英国一直以务实著称,1950年1月6日,英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在英国,政治为商业开路是传统。

目前,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需要的不是争夺世界第一位置,而是需要经济发展的空间,需要在主要经济与政治板块之间取得均衡。

当前,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资本来往非常密切,收购动作频频。更不必说澳大利亚等亚太发达国家,经济已经与中国血肉相连。

发达国家加入亚投行,不是中国买来作为摆设的花瓶,也不是意味着中欧将联手抗衡美国的金融主导地位。在未来可见的十年间,将会是人民币逐渐国际化、市场化的阶段,但亚投行暂时不会有此能力。共赢的合作才能持久,双方在经济上有互相合作的需求与广阔的空间。

亚投行也需要多方参与,既需要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发达国家,否则亚投行可能变成二十几个发展中国家的俱乐部。亚投行需要一套博采众长的透明运作体系,需要开放的市场,需要对投资项目的评估,也需要较高的评级在全球获得低成本融资。

根据经济学博士张明先生的文章,亚投行资本实缴比例较高。与主要的多边开发银行相比,亚投行1000亿美元的注册资本不算太高(世界银行为2783.77亿美元、亚行为1624.9亿美元、欧洲投资银行为2432.84亿美元、非洲开发银行为1002亿美元、泛美开发银行为1168.8亿美元),但由于亚投行设定资本实缴比例为20%,以初始认缴资本500亿美元计算,实缴资本将达到100亿美元,仅低于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稳定机制。

如果英、法等国加入,亚投行在信用评级上将获得不少助力,可推动亚投行在运作中展示出高效的管理与透明廉洁的机制,将突破发展中国家遭遇的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天花板的障碍,这对于亚投行未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低息融资,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亚投行必须秉持开放的理念和架构。据《金融时报》报道,位于华盛顿的史汀生中心的中国外交政策专家孙云表示,中国在试图建立亚投行时已经面临一些内部挑战。官员们承诺,新银行提供资金时不会像世界银行那样官僚,同时会保持较高的信用评级。

亚投行从小范围的筹划,到成为一个国际议题,这件事本身就说明,全球确实需要新的清新的金融力量,来打扫陈腐的利益分配格局。

作者简介:

叶檀,知名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主要从事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等领域的研究,著有《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中国房地产战争》等。

互联网金融重构金融业 篇4

一、甘肃农村金融深化模式的选择

农村金融深化程度是反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农村金融深化的模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需求跟进型,二是供给导向型。

需求型金融深化发展模式突出经济对金融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现代金融机构的建立、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形成以及金融服务提供的水平和数量是由真实经济对金融的需求决定的。金融供给会随着经济需求的变化而自动调节。事实上,受到利率管制以及市场机制内在缺陷等因素的制约,在甘肃农村的现实中,金融供给不可能随着甘肃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自动调节,考虑到甘肃农村的现实情况,需求导向型的金融深化发展模式不适用于甘肃农村。供给导向型金融深化发展模式是指金融机构的创建,金融资产、负债以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超前于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即通过金融的超前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方式和过程。在供给导向型的金融深化发展模式下,初始发展阶段的金融机构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主要体现在:其一,政府直接创办金融机构,并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其二,私人经营的金融机构受到政府直接或间接的补贴。考虑到甘肃农村金融市场的现实状况,在落后的甘肃农村地区,小农为主题的自然经济色彩仍然浓重,大的商业银行在甘肃农村地区发展规模经济受限,进入热情不高。因此落后的甘肃农村地区更加适合“供给优先”的金融深化推进模式。

二、促进金融深化,重构甘肃农村金融体系的具体举措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涉及到农村金融机构的新建和对原有金融机构的整合及功能调整,涉及甘肃金融业的未来发展目标及金融结构调整,它是对现有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

(一)适度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

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鼓励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或者商业取向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例如,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按照行业种类或经济区域拆分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众多具有行业特点或地域特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此外,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客观需求,还应逐步建立起能够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不同类型金融服务的农村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农村证券经纪公司、农村信托投资公司、农村投资咨询公司、农村租赁公司、农村抵押担保公司等。

(二)形成“三金”支持“三农”的合力

1、政策性金融为主导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结构性失衡,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等三个方面,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的产生和不断扩大。要从金融上解决结构性不平衡,就应该发展弱势金融体系。比较起来,甘肃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还显得力量单薄,职能单一,支农的功能有限且日益弱化。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突出农发行“政策性”银行的竞争优势。逐步把农发行办成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农村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农村扶贫和中甘肃开发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第二,由农发行统一代理支农资金的结算和拨付。为了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必要整合各部门管理的支农资金。可考虑将整合后的部分支农资金归口农发行管理,作为农发行信贷支农资金的重要来源,由农发行代理支农资金的结算与拨付,增强农发行的支农主导作用,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监管。

2、商业性金融为辅

(1) 坚持农信社“支农”定位。甘肃农村金融供给单一化,作为农村金融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小马”难拉“三农大车”。目前甘肃农村金融建设还比较薄弱,表现为渠道少,主要依靠农村信用社。然而现阶段,农信社从体制到机制还没有理顺,服务三农明显力不从心。同时农村信用社单打独斗,又使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农民及农村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农村信用社半商业性、半政策性的传统经营模式,导致农信社产权不明晰,定位不明确,农户服务体系极其匾乏。作为农村资金流动的垄断者和投融资活动的主渠道,农信社支农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改革农信社,坚持农信社在支农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 发挥农业银行作用。农业银行撤并农村经营网点,贷款业务及服务重点脱离农村地区及农业领域。在农村贷款业务运行成本高、经营风险高、回报率低的条件下,朝着商业化经营方向改革的中国农业银行出于防范风险和提高经营效益的考虑,已经大规模撤离甘肃农村地区,贷款权限纷纷上收。 (3) 鼓励其他商业银行参与。商业银行因其性质目前虽然不可能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但仍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性金融在农村金融体制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调整现有分支机构,应该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在保留一定网点机构的基础上,通过增设机构并重点加强机构内部建设,增加业务种类,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3. 开放民间金融

民间金融存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能够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中小企业、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打破农村金融市场垄断格局,通过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竞争来促进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不断深化改革,改进服务质量,使农村金融市场真正按照市场经济机制运行。

(l) 适当放宽民间金融管制。长期以来,甘肃农村金融在供需上的矛盾,使某些民间金融组织孕育而生。据统计,农户借款行为的6 0.9 6%是与民间放贷主体之间发生的,农户放款行为的93.95%是在亲戚、邻居和朋友之间进行的,其余的部分是在农村企业、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基层机构等之间发生的 (分别占2.2%、1.65%、0.55%) ,其他关系人所占比例为1.65%。作为甘肃农村金融的重要补充,民间农村金融的产生尽管存在诸多弊端,但其在满足多样化的农村资金需求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对待农村金融,应根据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当放开金融管制,让民间金融合法地浮出“水面”,允许民间资本依照一定的规则 (门槛不宜太高) 自由进入和退出某些风险易控的民间金融组织 (如农村合作基金会) ,并在逐步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前提下,赋予民间金融与现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开展平等竞争的“国民待遇”。 (2) 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农村民间金融的合法化,意味着其必须纳入国家金融监管体系。而目前体制内金融制度实行低利率管制,这又与民间金融的灵活性是相矛盾的。要解决上述矛盾,就必须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允许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存贷款利率在国家规定的基准利率的一定区间内自由浮动。 (3) 依法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经营行为。目前由于民间借贷基本处于地下状态,央行对其很难有效监管,完全放任自流,潜在的风险较大。但若对其硬性禁止,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而且也不可能将其“斩草除根”。正确对待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应该允许农村合作基金会这类相对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形式继续存在,并放宽民间资本进入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限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疏通区域金融的“微循环”脉络,引导地下状态的民间信贷浮出水面;其二,尽快完善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治理规范、风险管理制度、竞争规则以及监管办法,以便按照合乎国际惯例的治理机制复兴农村合作计划。

4、发展其他金融。

在其他金融形式中,邮政储蓄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农村邮政储蓄发展迅速,邮政储蓄存款在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已成为农村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邮政储蓄在农村快速发展,主要在于邮政储蓄在农村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地域优势。一方面农村邮政部门网点多面积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提高经营效益,纷纷撤离或撤并县、乡镇级营业机构,这为农村邮政储蓄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农村邮政储蓄业务快速发展提供地域条件。二是政策优势。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必将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同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收缩基层营业网点,这都给农村邮政储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王天德、王有龙:《关于重新构建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J], 金融参考, 200 (56) 。

互联网金融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 篇5

互联网金融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

来源:金窝窝

互联网金融就是以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一种载体来发展金融方面的业务,是将互联网与金融两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金融业务。目前在我国正在鼓励发展“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也是从传统行业转型而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发展。

互联网金融正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影响着传统金融业务,逐步成为整个金融生态体系中不可忽视的新型业态。本文主要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问题,互联网金融是否具有“颠覆性”;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问题,即互联网金融是否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涉及是否需要监管、如何监管以及监管主体等问题这三大主题的考察,重点研究了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体系,风险,影响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务模式,其存在的意义、对传染金融行业的冲击以及对金融稳定甚至对货币政策等的影响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学界对此亦众说纷纭。互联网金融正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影响着传统金融业务,逐步成为整个金融生态体系中不可忽视的新型业态。

一、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与运行机制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要远短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国内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业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学术界,对国内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分类并没有取得共识。中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时间较短,国内对互联网业务模式分类并没有取得共识,结合美欧和国内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经验,互联网金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大类。

1.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

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也被称为金融互联网。这主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个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实现新的业务形态。

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之所以深入发展主要是适应金融服务需求的便利性、高效性和安全性等需求。在这个业务模式中,传统金融业务依靠互联网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升级甚至重构、对服务模式进行完善优化、对风险模块强化专业管理,从而使得金融服务覆盖面更广、便利性更高、效率和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在这个机制运行过程中,金融机构实现了信息化、集约化和流程化管理,互联网成为金融业务完善的基础设施。

2.第三方支付及其运行机制

http://

基于互联网的支付清算体系,是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为基础的新型支付体系在移动终端智能化的支持下迅猛发展起来。特别是非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积极推进业务支付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等极大地促进了支付体系与互联网的融合,并已成为金融体系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支付宝、快钱等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是典型的代表。

3.互联网信用业务及其运行机制

互联网信用业务,主要包括网络贷款、众筹等新兴互联网信用业务,大致分为网络债券融资和网络股权融资两个领域。网络债权融资典型代表是P2P(人人贷)和大数据金融(比如阿里小贷)。通过P2P网络贷款平台,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基于网络信任机制直接完成信用交易。而以阿里小贷、百度小贷等运作机制则是利用自身网络和数据优势,直接介入信贷市场。网络股权融资典型代表是众筹平台,通过众筹平台中小企业或个人某项业务或活动将可能获得“众人”资金筹集支持。

4.互联网虚拟货币

最后是互联网虚拟货币。美国eBay、Facebook、Google等都在提供虚拟货币,而且网络虚拟货币存在与真实货币的转换可能性,美国Target等连锁超市销售Facebook虚拟货币卡。此外,一种新型电子货币----比特币(Bitcoin)脱离了中央银行,甚至都不需要银行系统参与,成为互联网虚拟货币的典型。但是,由于国内对虚拟货币控制严格,此类业务在国内发展极其有限。

二、互联网金融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作为中国新型金融模式的典型代表,在过去短短几年蓬勃发展起来,并对相应的金融业务、金融子行业、市场以及整个金融体系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通过对相关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研究,互联网金融目前对传统金融领域的“颠覆性”冲击以及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实质性影响整体是有限的。

1.互联网金融各业务模式在相关领域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各业务模式在相关领域的影响较为有限,互联网货币基金因跨界问题引发的影响较为明显。

(1)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的升级作用

在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方面,互联网技术更多是支持、升级、融合、弥补作用,而非替代作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的融合以及传统金融业务的信息化服务基本是夯实传统金融发展的基础,有利于传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保持,互联网金融仍然是传统金融的一种完善和补充。而传统金融业务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金融业务的创新化发展本质上也是促进传统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式,只是部分创新业务对传统金融具有替代性或带来跨界冲击,对传统金融具有一定的冲击,比如余额宝。

http://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基金影响极其深远,主要在于该业务极大地促进了货币基金的发展,同时跨界影响了银行部门的活期存款和协议存款。此前国内货币基金发展缓慢,截至2013年年中货币基金资产总规模仅为3040亿元,但是,自2013年6月余额宝推出以来,仅其一家规模就超过5000亿元,2014年1季度末,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超过了1万亿元。不到一年货币基金增长规模是过去数年发展规模的两倍多。同时,互联网货币基金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货币基金市场,更多在影响活期存款和协议存款,实现了跨界冲击,特别是对银行业的冲击较为明显。

(2)第三方支付体系并为脱离传统支付清算体系

在支付清算领域,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占支付体系约1.7%,对传统支付体系的影响整体并不是冲击性而是补充性的。第三方支付对银行支付体系是具有替代性的,但是对金融体系基础设施完善整体却是一种有益补充。2013年,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为235.8亿笔,金额为2939.57万亿元,包括网上支付、电话支付以及移动支付在内的电子支付业务全年规模为1075.16万亿元。2013年互联网支付的规模约为5.4万亿元,则其占整个支付体系的比重约1.8%,占电子支付的比重约5%。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支付只是代替客户与商业银行为核心的支付清算体系建立关联性。第三方支付机构代替客户成为商业银行支付清算的对手方,并通过在不同银行开设中间账户来实现资金轧差,是在传统的“客户-银行-央行”三层支付清算体系中嵌入新一层级实现“客户-第三方支付-商业银行-央行”四层支付清算体系,第三方支付体系并没有本质脱离传统支付体系并要最终依靠传统支付清算体系。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集约化处置资金流和支付清算业务使得支付清算体系的效率和便利性有所提高,起初对银行是一个较好的共赢合作机制,对支付体系亦是一种完善机制。

但是,随着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起来,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部分替代了银行的支付业务及相关业务(比如支付账户沉淀资金使用),其备付金账户资金大多来自银行体系的存款,而且第三方支付机构对银行的相关中间业务也不断侵蚀,从而对银行体系反而呈现竞争多于合作的格局。

(3)互联网信用业务影响多元但整体有限

在互联网信用业务上,对现有信用业务的影响是多元的,但整体仍然有限。人人贷整体规模不大,互联网小贷规模提升较快,但整体对融资体系的影响较小;而“网络投行”众筹整体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更多是概念性的。

在人人贷领域,2013年人人贷规模略超600亿元,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作用十分有限。虽然P2P发展迅猛,截至2013年底,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已超过350家,累计交易额略超600亿元。但是,2013年全国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8.89万亿元,网络贷款占整个社会融资的比重不足0.35%,占人民币贷款的比重约为0.675%。网络贷款虽有蓬勃发展之势,但在整个社会融资和贷款体系中的比重更为轻微。由于人人贷的利率水平非常之高,截止2013年底,加权平均利率约22%,收益率过高使得资金所有人高度警惕风险,限制了人人贷的发展步伐。

http://

网络小贷是对传统信贷体系的有益补充。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网络小额贷款在最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特别2013年阿里小贷通过资产转让方式获得了更大的资金来源,截至2013年末,阿里小贷累计发放贷款1500亿元,其中2013年累计发放贷款超1000亿元,累计客户数超过65万家,贷款余额超过125亿元。网络小额贷款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无担保、无抵押、流转快、数额小,阿里小贷以不到130亿资金、以每笔贷款平均约4万元在2013年全年实现累计超过1000亿元的网络小额贷款,较大地支持了其电商平台上的商户。从本质上,网络贷款对现有融资体系亦是一种补充和完善机制,原本实体小贷公司、资产转让的资金来源亦可以用于信用业务,但是,效率、分布、便利、功效等远不及网络小额贷款。部分网络贷款可能取代了商业银行体系的传统借贷,但由于此前阿里小贷初期与商业银行合作模式证明网络小贷在银行的通过率只有2-3%甚至更低,为此对于信贷体系而言,网络小贷更多是弥补商业银行体系信贷的不足。

在众筹方面,其规模极其有限,基本是一个理念“炒作”。众筹发展速度迅猛,但整体的规模仍然有限,2012年全球众筹融资增长81%,规模为26.6亿美元,亚洲大致占比仅为1.2%。2013年预计全球众筹筹资50亿美元。不管是从全球还是从中国来看,众筹融资更多是一种理念创新,业务整体规模有限。目前国内众筹平台上项目融资基本是数万元至十几万,仅有少数案例融资超过百万元。特别在中国由于证券法规定,股权众筹一旦超过200人则可能成为非法集资。截止2014年4月底,中国众筹平台已超30家,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共发生90起投资事件,涉及企业78家,其中约有40家企业为天使投资或首轮融资。

(4)互联网虚拟货币基本没有影响

虚拟货币目前对中国金融体系基本没有影响。从逻辑上,互联网金融既然能影响到传统金融体系,那就一定会影响到通过传统金融体系发挥作用的货币政策。互联网金融从供需两端较大影响到货币政策,加之货币的虚拟增创,均导致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可能要更多考虑控制基础货币增长的影响,货币供给和需求两端都应考虑在内。互联网金融是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受到货币管理当局的密切关注,货币当局认为过去的政策、监管、调控等各个方面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由于目前国内货币金融监管当局严控互联网虚拟货币的发展和使用,国内互联网虚拟货币的影响极其有限。

2.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部门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部门直接冲击较为有限,但长期的潜在影响将可能较为深刻。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脱媒的典型代表,将使得支付清算、资金流动、金融产品和市场格局发生一定能够程度的变化,最为直接的影响对象将是传统金融部门,特别是银行部门。短期内,由于中国仍然是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互联网金融的直接冲击整体较小,但长期而言,互联网金融可能全面深刻地影响银行部门。

首先,第三方支付不仅影响银行的服务渠道,最终可能与银行在信用创造和融资服务上直接竞争。第三方支付蓬勃发展使得存、贷、汇等服务的渠道多元化,是支付结算体系的一个竞争者,同时第三方支付将逐步向主体性和实质性金融服务渗透,将在信用创造和融资服务等领域与银行等展开正面竞争。

http://

其次,银行业面临着金融体系“资本性”脱媒和互联网“技术性”脱媒的双重冲击。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国银行业面临着金融体系诸如影子银行业务的“资本性”脱媒和互联网金融业务“技术性”脱媒的双重冲击,而且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放大了金融脱媒的冲击。

再次,银行目前遭受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最为直接的压力是存款吸收能力下降及存款成本上升。互联网金融产品高息吸收的资金最终也是要投放到货币市场的,即两个去向:委托银行做资产管理或拆借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结果就是减少了银行获取低成本资金的来源,倒逼银行高息揽储,提高了融资成本。

最后,互联网金融可能深刻改变银行服务思维及经营模式。联网通过电子商务掌握的大量客户的信息,从银行客户的交易端、电子商务端衍生的互联网金融,迫使银行在理念上必须重新审视被割裂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并进行整个商务链条的整合,银行部门将不得不重塑其服务体系和经营模式。

3.互联网金融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一种金融业务模式,甚至被称为第三种金融业态,其演进和发展必将导致整个金融体系主体、结构、市场、产品和风险分布等的变化,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创新、金融要素市场化、金融服务思维与模式、以至于货币政策等都可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是,这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影响仍然是十分有限且初步的。

一是互联网金融一定程度上将加速金融体系的创新步伐。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特别是可得性强、公平性高、便利性好,是非常好的一种创新性金融服务。比如余额宝推出之后,绝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都推出了相似的竞争性产品,这对于加速金融创新的步伐,对于满足居民和企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对于在供给层面扩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低价化都是具有创新推动意义的。

二是互联网金融有利于传统金融行业的加速转型。互联网金融作为“野蛮人”,将迫使传统金融机构加快创新步伐。互联网金融并不是零和博弈,互联网每进入一个行业就会带来这个行业的深刻改变和转型压力,互联网提高行业运营效率,加剧竞争。以银行为例,互联网金融改变了银行独占资金支付的格局,互联网技术改变并动摇了银行的传统客户基础,互联网金融改变了银行传统信贷单一的信贷供给的格局,银行必须加速转型才能应对。否则,银行将被互联网改变。

三是互联网金融将加速利率市场化步伐,有效推进金融要素市场化。在互联网货币基金和网络贷款上,互联网金融对利率市场化的推动作用是实质性的。以余额宝为例,它深刻改变了中国银行主导的资金供求模式和定价机制,削弱了银行长期享受低资金成本的制度性优势,打破了银行长期享受的较高利差收益,确立了资金供给者提供资金的定价新机制,而这种改变最后的结果就是资金价格的定价更加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对利率市场化还在于倒逼政策尽快放开银行存款利率,以使银行通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产品竞争。余额宝相当于加速了存款端的利率市场化水平,而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最核心以及最难的环节之一。

http://

四是互联网金融将加速金融行业内外的融合,金融体系横向综合化和纵向专业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在横向上,互联网金融使得金融行业内部以及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金融行业内部混合经营或综合化经营的趋势将更加明显,金融体系的参与主体将更加多元化,金融服务业的生产边界进一步扩大。在纵向上,相似的金融服务和业务单元的专业化将更为重要,比如支付、清算、托管、信息处理、定价等。金融体系将演变为横向综合化、全能化、一站式,而纵向专业化、定制化、一体化的“矩阵结构”。

五是互联网金融可能对货币政策框架造成一定的潜在影响。互联网金融从供需两端较大程度上影响到货币政策,央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中,可能要更多考虑控制货币增长的影响。在供给方面,互联网金融可能提高货币供给;在需求方面,互联网金融发展可能导致货币需求整体下降。虽然目前由于受到严格控制,虚拟货币对中国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基本没有冲击性,但其仍是货币政策框架实质的潜在冲击因素。

三、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

基于中国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运行机制及其影响的分析,从本质上,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互联网金融没有摆脱金融本质特征,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理念、思维、流程及业务等方面的延伸、升级与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不是对传统金融的实质颠覆,没有脱离金融的本质,更多是理念和思维的创新,更多依靠互联网技术来完善金融服务及其渠道,是金融服务提供的多元化。

国内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具有“颠覆性”的本质判断,是因为对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特定的制度、体制和市场基础等的分析相对不足。以余额宝为例,第一,余额宝高收益和高增长具有特定的制度基础,特别是中国利率没有市场化以及存贷比监管要求等。第二,余额宝爆发式增长具有特定的市场结构基础。余额宝使得普通大众成为了资金市场中的真正供给者,获得了资金所有人应有的收益回报。第三,余额宝发展具有特定的金融产品竞争基础。中国一直缺乏稳健性、固定收益类产品,余额宝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流动性和收益性都具有优势的货币基金。

互联网金融发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国金融深化不足和存在金融抑制的制度弊端,其未来持续发展的趋势是确定的,但也需要基于互联网金额的本质,客观、冷静认清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一是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空间大小取决于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速度和深度。互联网爆发式增长具有特定制度性基础,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制度基础将逐步削弱。二是金融脱媒的程度不仅受制于风险收益关系调整,更受制于实体经济需求,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必须向实体经济回归。三是互联网金融监管将日益强化,互联网金融发展将有序化、平稳化。四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一定程度上是竞争关系,传统金融的应对将冲击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体制、市场以及客户等基础。五是互联网金融内部将有一个优胜劣汰、自我竞争的过程。

从国际经验看,互联网金融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金融生态体系,未对传统金融体系产生颠覆性冲击,反而促进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互联网金

http://

融更多回归于对传统金融体系的补充上,更多回归至对现有信用体系的弥补上,更多回归至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上,而不大可能会成为一种“颠覆性”力量。

四、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本性还是在金融,而金融的核心是处理风险。同时,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相应的金融风险是相伴而生的。互联网金融由于其创新性、综合性、复杂性等特征更为明显,其风险比传统金融可能更加复杂。

1.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两面性

互联网金融由于融合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务的更高耦合性,其存在特定的风险环节和跨界的关联性,金融不容忽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属性本质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互联网金融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有助于强化数据分析,部分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具有互联网、金融以及二者合成之后的三重风险,特别是其碎片化、跨界性和传染性,可能导致新的金融风险。

2.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剖析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有其基于技术层面的相关风险。比如如:信息泄露、身份识别、信息掌控与处理等互联网金融特有风险;第三方资金存管及其可能的资金安全问题;潜在的重大技术系统失败及其可能引发金融基础设施风险;潜在的操作风险,基于人为和程序技术的操作风险更为凸显;最后是人数巨大的消费者利益侵犯与权益保护问题。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仍然没有脱离金融的本质,存在发生严重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比如:信息不对称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法律与政策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步伐较快,同时部分业务是在现有政策、法律和监管体系之外,政策调整和法律完善将是一个必然过程,互联网金融将面临日益严重的法律与政策风险问题。特别是以互联网作为“外衣”的传统金融异化业务受到的政策、法律以及金融风险将更为凸显。

3.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整体判断

目前互联网金融各项业务的风险整体是可控的。第三方支付已经纳入到支付清算体系的监管之中,虚拟货币受监管部门严控风险极其有限,众筹风险更小。

目前存在较大风险的业务领域是人人贷(P2P)和互联网货币基金。P2P由于具有民间借贷的性质,存在欺诈、高利贷等相似风险。互联网货币基金对银行的存款吸收、资产负债、期限和流动性管理等带来一定的风险。但整体而言,目前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是可控的,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

4.互联网金融对监管体系的挑战

http://

目前,监管体系已经针对互联网金融出台了针对第三方支付、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等监管举措,但是,互联网金融对监管体系仍有诸多挑战:一是互联网金融深化了金融业综合化和混业化经营趋势,而现有监管体系是分业监管模式,且以机构监管作为基础,从而可能呈现混业经营趋势和分业监管体系的制度性错配。二是互联网金融由于其创新性强,可能存在较为明显的监管漏洞和监管空白。三是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高,跨界特征明显,对现有监管体系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完备性提出了挑战。最后是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导致监管的稽核审查或现场取证等面临技术性困境。在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互联网金融监管缺位应该得到正视。

结论

互联网金融:冲破金融压抑! 篇6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

除了传统的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以外,近年来,蓬勃兴起、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主要是那些由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金融业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互联网支付——非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通过电子化手段为市场交易者提供支付服务;人人贷(Peer-to-Peer lending,P2P lending)——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借贷活动;众筹融资(Crowdfunding)——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项目、向众多参与者筹集资金;等等。近年来,以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为基础的新型支付体系在移动终端智能化的支持下迅猛发展;人人贷、众筹融资方兴未艾,成为风靡全球的新兴金融业务。受制于信息可得性、交易成本的苛刻约束,这些新兴的金融业务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往往很难开展,而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普及,才使得这些新兴金融业务的开展成为可能。这类基于网络空间的金融创新主要是由互联网企业、电商企业依托其培育的互联网商务网络、社交网络,向金融业跨界扩张而产生。更重要的是,这些只能基于互联网业务平台开展的新兴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明显的“互联网基因”,是名副其实的“新金融”。在网络空间条件下,经过互联网平台升级、拓展、再造的“传统”金融与“新”金融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广义的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欧美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更多地表现为一场传统金融机构静悄悄的自我革命,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对欧美发达国家传统融资体系和金融服务方式的冲击并不大。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中国,新兴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不仅自身轰轰烈烈、风生水起,而且对传统的金融体系形成了巨大冲击,正在成为倒逼发展中国家传统金融部门转型、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相比,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具有明显的压抑特征,即对金融部门存在过度的管制和干预。金融压抑不仅造成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扭曲和效率低下,而且也会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破除金融压抑、进行金融改革,推动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但是,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所导致的金融业竞争会摧毁既有金融机构的在位租金,而且金融市场存在固定的运行成本或参与成本,即金融市场的形成存在着门槛效应,而随着金融服务复杂程度提高,固定的进入成本或固定的交易成本也会随之提高,因此,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也受制于高额的固定成本约束。正因为如此,在现实中,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困难重重、步履艰难。而互联网的出现使上述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金融活动的交易成本与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互联网具有强大的网络效应,互联网企业、电商企业凭借已经积聚起的海量客户资源,可以很容易冲破少数金融机构对金融业的垄断和束缚,开辟崭新的互联网金融或新金融模式。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大大推进了在传统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的金融价格市场化、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业务多样化等放松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进程,从而成为了推动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的革命性力量。

中小金融机构绩效评价体系之重构 篇7

尽管这一特殊的金融群体以中小企业、居民为主要的投资和服务对象, 在实力、地位等方面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力量显得悬殊, 但它们的作用不容小觑。中小金融机构的存在与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与效率, 还进一步推进了金融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健全。同时中小金融机构具有经营灵活及信息、市场、效率等方面的优势, 适宜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提供金融服务, 尤其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及非国有企业融资难等方面的问题。可见, 中小金融机构已成为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 中小金融机构不仅要面临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信息网络化等因素带来的挑战, 同时还要面对国内同业竞争的压力, 承受国际金融机构的严峻挑战。面对进一步加剧的竞争压力, 如何提高竞争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是当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经营绩效是中小金融机构竞争能力的集中体现, 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其实现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效率, 是对所有投入产出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科学的绩效管理是中小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小金融机构建立一套符合企业成长特性、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相对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进而科学、全面、真实地反映自身的绩效状况, 是成功进行绩效管理的前提。

一、现行中小金融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缺陷

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现行的绩效评价体系仍然沿用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评价方法。随着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 这种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各种弊端不断显现, 已经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这一特殊金融群体的绩效状况。

1. 中小金融机构采用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传统绩效评价方法, 需根据评价侧重点的不同自主选择并设计权重, 因此评价结果存在很强的主观性。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传统绩效评价思想主要是利用自行设置的统计指标, 按经验值来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 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分并依此作出评价。显然, 这种评价方法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 并不一定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绩效。

2. 中小金融机构采用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传统绩效评价方法, 过分注重短期效益, 忽略长期发展能力的培养, 这将会使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并不科学和理智, 因此评价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由于财务指标评价得到的是一种结果指标, 与企业长期的经济利益联系并不紧密。这种结果指标是对过去事项的衡量, 不仅不能有效地反映市场环境变化和竞争给企业造成的影响, 而且也不能揭示企业未来的成长潜力。这样往往造成企业管理者不重视新产品研制、人才素质提高等长期发展能力的培养。可见, 这种评价方法过分注重短期效益, 忽略了长期发展能力的培养, 扭曲了企业真实的绩效状况, 导致决策者不断出现投资失误、管理低效或重复建设等, 不利于中小金融企业的长期发展。

3. 中小金融机构采用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传统绩效评价方法, 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绩效, 评价效果并不理想。中小金融机构现行的绩效评价体系要依据选定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的绩效实施评价。杜邦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企业综合财务状况的一种方法。利用杜邦分析法实施评价, 选择的核心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 该指标的衡量是以会计利润为计算基础, 仍未改变传统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以净利润为基础展开的思路。这种建立在会计收益基础之上的绩效评价方法, 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常常使经营者认为资本是免费使用的, 容易造成资本的极大浪费, 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 因此评价效果并不理想。

4. 中小金融机构采用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传统绩效评价方法, 导致评价时仅强调财务类因素而忽视了风险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等非财务类因素对其绩效产生的影响, 绩效评价手段仍然停留在相对落后的单因素分析方式上, 因此评价结果并不全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经营者利用财务指标对绩效进行评价的方法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 不但建立了一些实用性强的模型, 还采用了多层评价指标的多因素分析方法等。但大多数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规模小、资金不足、产权制度模糊、股权结构不合理等自身存在的缺陷与问题, 导致企业无论从人力还是物力与财力等方面都无法支持该特殊群体采用先进的多因素分析方法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单因素分析法偏重财务类因素, 忽视风险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等非财务类因素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 这使得其评价结果并不全面。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当前中小金融机构采用的传统绩效评价方法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缺陷不断显现, 直接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在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及经济不景气经济环境下, 只有客观、真实地反映中小金融机构的绩效现状, 及时分析问题, 寻找原因并提供对策, 才能有效防范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因此提高中小金融机构自身竞争能力是中小金融机构得以生存、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 针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特点, 对现行中小金融机构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修正, 重构该特殊金融群体绩效评价模型及体系是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绩效评价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中小金融机构绩效评价体系的修正

修正和重构中小金融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体系的过程, 应该不断吸收新理论、新方法, 并能根据评价目的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 由此重构的绩效评价体系才能使中小金融机构更好地适应全球金融环境的变化。绩效评价体系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在修正、重构时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 修正原则。

(1) 全面性原则。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衡量和评价, 并依此判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鉴别该企业整体的运作情况是否良好。因此, 修正、重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的流动性、盈利性及资本结构等内容。

(2) 前瞻性原则。一个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不仅仅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 更主要的是从宏观角度出发, 全面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 可见应当摒弃既不能有效反映市场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也不能揭示企业未来成长潜力、缺乏前瞻性的评价指标。因此, 修正、重构的绩效评价体系必须能全面反映企业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发展状况等内容。

(3)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 评价指标的选取不仅要考虑以会计利润为计算基础的反映企业经营能力的财务指标, 而且还应考虑和关注在竞争环境下对绩效产生影响的非财务因素。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因素都将使财务分析结果的可信度降低, 损害企业的实际利益和声誉。

另一方面, 中小金融机构要想在当前经济环境中生存与发展, 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结合全球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 充分考量国际金融机构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趋势, 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 以达到客观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所以, 修正、重构的指标体系必须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2. 绩效评价体系的修正。

笔者认为, 应在遵循修正原则并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下, 对现行中小金融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实施修正和重构, 以使其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和金融体制完善的需要。

修正并重构中小金融机构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 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重选和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的重建两个方面。其中, 评价指标体系的重选反映了评价的内容, 是绩效评价过程具体内容的表现;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的重建反映了评价结果的形成机制, 是绩效评价的最终结果。

(1) 中小金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重选。修正并重选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 (即非财务指标) 三部分内容构成。

第一部分, 基本指标的选择。中小金融机构绩效评价的基本指标详见表1。

表1列示的基本指标的选择是以中小金融机构是高风险、高负债的特殊金融群体为前提的, 因此, 其重点关注中小金融机构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 (资本质量) 、成长性四个方面的内容, 反映中小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资本结构问题。基本指标的选择主要揭示中小金融机构的基本效益, 在某一特定方面有较强的概括性。

第二部分, 修正指标的选择。中小金融机构绩效评价的修正指标详见表2。

修正指标的选择是基于不同渠道获得的收益对金融机构的发展影响各异, 所以需要对基本指标中无法体现的情况和因素进行补充、修正、调整, 从而实现更全面、更真实、更客观地评价。修正指标的选择是依据基本指标的分析思想, 对中小金融机构在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 (资本质量) 、成长性等方面作进一步深入、深刻的评价。

第三部分, 评议指标的选择。中小金融机构绩效评价的评议指标详见表3。

评议指标的选择, 实际上就是非财务指标的选择。它是对基本指标、修正指标等定量指标的补充。从中小金融机构战略目标的角度进行考量, 评议指标主要包括顾客及产品服务、业务流程以及创新与学习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定性指标可以通过咨询专家意见或者调查等方法, 结合SWOT分析法实施考核, 并得到结果。

不同的中小金融机构在上述三个部分的具体表现各有不同。例如以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在评议指标的选择中, 定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顾客满意度、管理层素质、人力资源状况、服务环境状况、基础管理水平、内部控制水平、发展创新能力、激励机制等。评议指标的选择, 使评价过程不但达到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进行评价的目的, 同时也达到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目的。

(2) 中小金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重建。中小金融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综合以上三类指标的具体内容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 完成指标体系结构的重新搭建, 其具体结构见右图。

由中小金融机构绩效评价体系结构图可知, 重构的绩效评价体系体现了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优点, 具有全面性、科学性的特点。以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和成长性等评价指标为主, 结合非财务因素的多指标、多层次的绩效评价体系已初步搭建成形。这种新的评价体系相对于传统的评价体系, 能更加科学、全面和真实地反映绩效状况。

中小金融机构绩效评价体系结构图

三、结论

当前, 随着以外资银行为代表的其他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市场, 在竞争环境日趋复杂的同时, 同业竞争的压力也进一步加剧。如何提高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适应国际化带来的冲击是当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无论在何种环境下, 中小金融机构作为一种营利性的特殊金融经济组织, 绩效始终是其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 有效而客观地评价绩效是其成功进行绩效管理的关键。回顾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状况, 分析中小金融机构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并以此为基础, 结合中小金融机构的实际表现, 修正并重构多指标、多层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对中小金融机构完善绩效评价工作、有效地进行绩效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 当前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中小金融机构有必要弄清如何在国际金融冲击下生存与发展以及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重构的多指标、多层次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可以不断吸收新理论、新方法, 根据评价目的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只有科学、客观地对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绩效和风险管理水平进行度量与评价, 才能使中小金融机构更好地开展和完善绩效评价工作, 全面地反映绩效状况;给企业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使中小金融机构的绩效管理向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程惠霞.中小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与金融生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宋爱军.浅析中小金融机构的优势.发展, 2008;5

[3].左晓慧.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经济问题, 2008;10

互联网金融重构金融业 篇8

一、金融体系转型重构———“十二五”时期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

体系健全、体制改革和产品创新是现阶段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几大任务。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化改革加速以来, 我国加快金融改革步伐, 着力于改革和完善国有金融机构体制及金融监管体制, 解决了我国金融体系中的突出问题。“十五”时期围绕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挑战, 我国金融业主要致力于国有金融机构的体制改革, 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外竞争力, 解决了微观体制存在的严重缺陷, 可以说“十五”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国有金融机构的“体制改革”问题。“十一五”时期, 主要致力于提高金融结构的对内服务能力, 围绕改进金融服务, 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 可以说“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产品创新”问题。

近年来, 我国在现有金融体系范围内进行了比较快的金融产品创新, 但金融体系创新与发展相对滞后, 金融体制改革不平衡、不协调。因此, 我们认为, “十二五”时期的金融改革与发展, 应该着力推动“体系完善”。要在进一步完善微观体制、加快产品创新的基础上, 推动金融发展转型、体系重构与功能完善。据此, “十二五”时期要不失时机地将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工作的重心从微观层次的金融“改革”转向宏观层次的金融“发展”, 即从健全国有金融机构的微观体制、创新金融产品等转移到健全国家整体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服务功能等方面来, 要以金融发展为中心, 统筹安排金融改革、发展、开放和监管等各项工作, 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体系。

需要强调的是, 对金融改革与发展思路的方案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要结合金融危机以来关于宏观经济和金融理论的反思, 对前一阶段的一些金融改革与发展思路进行必要的反思和调整。必须充分意识到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地位虽然在逐步上升, 但仍处于配套和从属的“服务”性质而不是先导或独立的支柱产业。从金融服务需求角度来看,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需求仍然是融资等基本功能, 尚不是衍生的附加功能。从金融供给角度来看, 我国金融体系能够做的也主要是在本土市场上为国内生产者、消费者和投资者等提供融资服务, 而不是在国际市场上与国际金融机构竞争, 更不是为了金融系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循环。必须毅然决然地告别金融洋务运动、洋媚主义与华尔街拜物教, 勇敢地放弃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客观需要、压制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本土化探索与创新、生搬硬套外国尤其是美国经验的为学习而学习的理念和做法, 让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首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而不只是国际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微观需要或金融业自我循环、自我发展的行业需要。

因此, “十二五”时期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不仅要考虑金融机构自身的需要, 也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综合权衡金融服务需求方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利益与需要。要把对国内企业和公众的基本金融服务放到更加优先的地位, 着力增强金融体系的服务功能, 要以服务金融为重点, 稳步发展衍生金融, 加强和保障基本金融服务, 全面提升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设计金融改革方案和发展思路, 要在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形成机制和金融监管体制“两大改革”的同时, 重点推动金融体系“四大转型发展”和不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和政策性金融体系等“两个重构”, 加快形成结构健全、功能完善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多元化金融体系, 逐步实现从以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体系向银行、证券市场和创业资本等并重、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相结合的金融体系转变, 以及从主要服务国内生产制造活动的封闭金融服务体系向支持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开放金融服务体系转变。

二、“十二五”时期推动金融体系转型重构的主要任务

一要加快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 推动从以大银行为主向大中小银行共生并存的多层次、多元化银行体系转变,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外经验表明, 银行体系尤其是大银行体系能够比较好地支持风险比较低且分布均衡的传统制造业的规模生产, 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可以为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初中级阶段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目前我们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推进阶段, 银行业仍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银行体系十分必要。作为具有“大一统”传统的国家, 我国对大银行具有天然的偏好。虽然上世纪90年代曾经有观点主张对四大专业银行进行适当分拆, 但在90年代以来的流行思潮和东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大马不死”理论支持了四大银行的大一统改革方案, 巨无霸式的银行业产业组织结构得以保留。从我国现阶段以大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来看, 除了不利于改进对中小企业、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之外, 还存在以下不能忽视的主要问题。

一是大银行体制具有风险纵向集中作用, 不利于风险分散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大银行体制对宏观经济波动具有放大作用。大银行体制存在贷款收放的同步效应, 一收俱收, 一放俱放, 容易出现一收就紧一放就松的现象, 且只能对大企业进行批发业务, 而不能从事更多企业真正需要的零售业务, 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三是大银行体制对区域不平衡具有放大作用。大银行通过非市场性的资金纵向调拨将不发达地区资金向发达地区进行调拨, 造成了不发达地区资源的非市场性流出, 不仅不利于地区发展差距的缩小, 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区发展的马太效应, 构成了对不发达地区的剥夺。为了改变大银行体系的弊端, 有必要进一步发展地方性中小型银行和其他信贷服务机构, 逐步形成大中小银行共生并存、多层次多元化的银行业组织结构。

二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多元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推动从传统金融体系向创新金融体系的转变, 促进创新驱动机制的形成。国外经验表明, 创业投资、证券市场等新兴资本市场比较适合风险较高且分布不均衡的新兴产业的柔性生产, 有利于推动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也表明, 现阶段的金融体系对大规模基础设施和一般性产业发展项目支持比较有效, 但对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发展相对不利, 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十二五”时期, 随着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减, 对创新红利的需求将逐步得到重视, 对创业投资等创新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加, 创业投资发展将迎来真正的历史机遇。

三要探索发展地方公共机构债券, 推动从工业化金融体系向工业化、城市化金融体系相结合的转变, 为城市化进程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如果说银行和股票市场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金融支持平台的话, 那么债券市场尤其是地方债券市场将是支持城市化的重要平台。从国际经验来看, 城市基础设施具有一次性投入、多代人使用的特征, 通过长期债券融资既可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的巨大资金需求, 也有助于将多代人使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在几代人之间进行均衡分担, 实现代际公平。“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 必将产生越来越多的融资需求。如果不能在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方面有所突破, 不仅将严重影响城市化进程和发展方式转变, 也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各种难以监管的非规范融资, 从而埋下各种风险隐患。为此, 我们建议, 必须正视并正面回应地方城市化的正常融资需求, 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制度, 为地方政府及其附属机构提供规范的融资渠道, 在有力支持城市化进程的同时, 促进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化, 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必要的条件。

四要加快发展涉外金融服务体系, 推动从封闭金融体系向开放以至国际金融体系的转变, 促进我国经济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的转变。现阶段金融体系是相对封闭的国内金融体系, 服务于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金融服务相对不足。如果说这种局面对于商品输出尚且可以应付的话, 那么对于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的转变和企业走出去投资的支持和服务能力则明显不足。“十二五”时期, 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调整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 我国出口商品的外部需求可能有所萎缩,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 我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将逐渐减弱, 客观上需要我国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阶段转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金融机构走出去、发展海外业务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开放的必经阶段, 是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的必然要求, 是企业走出去的客观需要, 也是金融业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十二五”时期要围绕我国企业走出去推行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战略, 加快发展有利于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和企业走出去的对外贸易和投资金融服务体系, 改进对产品和资本输出的金融服务, 推动涉外金融发展重点从贸易金融服务向投资金融服务的转变, 实现我国金融体系从封闭金融体系向开放金融体系的转变, 为改变国内经济增长对外需的过度依赖, 促进我国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创造必要条件。

互联网金融重构金融业 篇9

关键词:网络金融,网络金融生态,层次分析法

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是指基于金融电子化建设成果在国际互联网上实现的金融活动,包括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交易、网络金融市场和网络金融监管等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金融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延续的今天,网络金融应如何在危机中寻求生存和发展已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这也是现在网络金融各参与主体所面临的最大课题。马歇尔认为经济学像生物学一样,它所研究的内容,其本性内部结构和外形都是经常变化着的,因而要用生态学和生物学方法来研究网络金融。本文引入了网络金融的概念,网络金融的内部和外部都是一种生态环境,即内环境和外环境,它们有很复杂的动态活动。网络金融要在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生存发展,要依赖于其生存的环境,受其影响。

一、良好网络金融生态的评判指标

一个优良的金融生态系统是金融主体通过不断试错,进行自主调试和动态演进的系统。根据网络金融生态系统的概念,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生态课题组共同编写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所用的评价指标,结合网络金融自身的特点,选取了如下指标对我国网络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判。

它们分别是:网络技术(A1)、网络金融创新能力(A2)、网络金融监管(A3)、社会因素(A4)和经济因素(A5)。其中网络技术包括了硬件技术(B1)、软件技术(B2)和平台技术(B3);网络金融创新能力包括网络金融产品创新(B1)、网络金融体制创新(B2)和运营模式创新(B3);网络金融监管包括金融政策和法律法规(B1)、网络金融监管模式(B2)和网络金融监管水平(B3);社会因素包括社会信用程度(B1)、消费者信心(B2)和社会文化背景(B3);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增长方式(B1)、经济发展水平(B2)和经济结构(B3)。

二、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选择层次分析法,原因在于层次分析法能够将一个复杂系统的所有影响因素建立起彼此相关的层次递阶系统结构,下一层因素受上一层次因素的支配,上一层因素受下一层因素影响,从而将问题剖析清楚。按照层次分析法,将网络金融生态环境划分如图1所示。

各个指标的评估值,采用专家打分法获取,而各个指标的权重可以利用层次分析建立判断矩阵来获得,当不一致性R<1O%时,认为判断矩阵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利用EXPORT CHOICE软件运行后得到如下结果:

整体不一致性为0.03,说明该模型评价结构符合一致性要求。即从一致性检验的结果看,上述判断矩阵的构建是有效的。在专家评分的信息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乘以各个指标的评估值,最后得出整体环境评估值。由计算结果得出各个因素对网络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比重从高到低分别为:金融政策和法律法规0.256,社会信用程度0.180,消费者信心0.105,经济发展水平0.085,网络金融监管模式0.057,经济结构0.049,软件技术0.048,平台技术0.048,网络金融监管水平0.038,网络金融体制创新0.034,文化背景0.031,网络金融模式创新0.021,经济增长方式0.019,硬件技术0.016,网络金融产品创新0.013。

三、改善我国网络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1、完善金融政策和法律法规。

任何活动都必须要有法律的约束,才能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我国目前已制定了关于网上证券交易、计算机使用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法规如《电子签名法》,但还远不能适应网络金融发展的要求,如在电子交易合法性、电子商务的安全保密性以及禁止利用计算机犯罪等方面应加紧完善立法,同时应尽快修改《合同法》、《商业银行法》以及《票据法》等有关法律条文中不适合网络金融发展的部分。同时,从金融系统内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建立专职管理和专门从事防范计算机犯罪的技术队伍,落实相应的专职组织机构;其次是要建立健全各项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和防范制度,重点要完善业务的操作规程、强化要害岗位管理以及内部制约机制,建立和健全与技术平台相适应的技术管理体系。同时,扩大和加强网络金融安全保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网络金融风险控制和安全监管的国际协调,推动网络金融安全技术,规范体系和技术标准的交流合作,以提升和强化技术平台的安全保障。

2、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我国信用水平现在还明显的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不仅在信用体系的完善上,更是在信用的评级制度和体系上更加的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电子货币的,广泛运用,应当有效控制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发行数量与种类。在确定电子货币发行主体时,应当首先考虑其信用等级,并据此决定获取电子货币发行资格、发行电子货币的数量、种类和业务范围等。提高网络市场的透明度,提高市场准入,建立电子商务认证机构,对网络经济经营者进行经常性资信评级,并在网上公布其资信等级;加大对电子商务中不诚实经营者的惩罚力度,加大网络实时监控的力度,增加对消费者损失的赔偿额。

3、增强消费者信心。

消费的观念心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金融是否繁荣。这不仅要从我国国民的教育方面来转变消费观念,同时也要大力宣传普及网络金融知识,让大家了解并接受网络金融,提高消费者对网络金融的信心。这就需要有一种系统而清晰的市场开拓思路,积极主动的营销,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向市场宣传网络金融业务的具体内容、服务方式和资费标准,以及和传统模式相比较的特色和优势。是用户充分了解网络金融,引导其逐步体验网络金融的便利与高效率,从而适应这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

4、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人均GDP虽然突破了3000美元大关,但是仍然较低。而且我国人均能源消费和农村人口比重较大,这都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而经济发展水平又制约着我国金融业是发展,特别是网络金融的发展。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首要的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走出去战略。其次,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切实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重。最后要注重科技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依靠科技人才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5、强化金融监管模式。

金融监管最基本的目的在于保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一般来讲,一个国家金融业的结构和规模不可能完全以金融监管当局的意志为转移,监管当局通过对金融体系“通道”的管理权和对金融机构组织特征的立法权的有效行使,可以对整个金融业的结构规模产生重大影响。加强网络金融的监管,这需要各国政府及金融业进行合作与谈判,根据网络金融业的发展特点,达成对网络金融体系监管的共识,共同制定和完善有关网络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以促进网络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

6、优化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形式和方式,即构成国民经济总体的各个部分、环节、层次之间量的比例和质的关系。当前我国网络金融处在起步阶段,其中结构性矛盾是制约网络金融发展的一个深层次矛盾。调整经济结构,使其促进网络金融的发展,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由粗犷型向节约型发展的今天,更应该进一步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使之符合我国经济增长的需要。特别是要形成信息产业融合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扩散传导机制。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网络金融生态影响因素剖析的情况下,提出相应建议,期望通过这些建议,为我国金融生态系统的构建及今后的完善提供一条较为有效的路径。虽然国内也有很多相关学者发表了相关论文,但大多数都是从定性的角度来表述网络金融相关的思想。这些研究并没有定量的分析影响网络金融发展的因素。论文的缺陷和以后的改进方向:

1、论文主要从网络金融的外部环境来分析其影响因素,但是却没有考虑网络金融主体以及传统金融这两个影响因素,事实上,这两个因素往往对网络金融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和完善网络金融主体以及传统金融对网络金融发展的影响。

2、论文试图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但是由于专家评分法的主观因素太强,使得分析的结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3、由于理论水平有限和一些具体实际资料获取的困难,论文分析部分中所做出的评价比较有限,论文最后部分的意见和建议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理论论证和完善及有待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辛祥晶.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如何应对金融市场全球化挑战[J].求索, 2006, (1) :24—27

[2]叶德磊.论我国金融生态圈优化与金融创新的功效[J].当代经济科学, 2006, (4) .

[3]杨雪莱, 许传华, 吴少新.基于NK模型的金融生态优化解析[J].中州学刊, 2007, (4) :68-71.

[4]彭爱武, 陈妞.网络金融发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 (4) .

[5]郭晓武.浅析网络金融的特点、运行模式及其风险管理[J].经济师, 2005, (11) :241-243.

互联网金融重构金融业 篇10

发达的农村金融市场对于中国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金融问题,自2004年以来连续7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还不完善,其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仍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村金融市场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主要表现为:农业信贷风险高、收益低;农业信贷季节性强;借款金额小;农民缺少抵押品;农村金融生态恶化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就决定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交易成本高,金融机构在贷款上难以取得规模效应,与资金需求相对应的是中国农村资金供给稀缺,资金的瓶颈约束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信贷回收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评估难度大,贷款回收率低,损失较大。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导致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方面必然出现许多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派别,这些理论派别从自身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解出发,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路径提出了不同的设计,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构建中的作用。

二、传统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理论与政府定位

如何看待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中的作用,传统理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1]。第一种理论是农村金融管制论,该理论对于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作用持全面肯定的态度。由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使得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高,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缺乏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动力,因而政府应该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因此农村金融管制论的政策主张是:政府干预农村金融市场,由政府出资设立专门的非盈利农村金融机构,维持低利率水平,为农村居民实行定向的信贷服务和指导性贷款;同时,严厉打击高利贷等各种民间金融活动,对地下钱庄、标会等民间金融机构强行取缔,运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低利率贷款排挤民间金融。

金融管制政策对于中国20世纪50年代农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管制政策的负面效果非常明显。首先,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机构投入资金有限,缺乏对农村储蓄的动员机制,不注重挖掘农村内部的资金筹集能力,从而使得资金供给短缺,农民的资金需求受到极大限制;其次,低于市场利率的优惠利率导致有限的资金不能充分有效利用。那些能以低的贷款利率得到资金的借款人会选择资本密集型的项目,低成本的资金会使他们不会过分关心资金的收益率,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偏低;第三,过度管制的农村金融市场容易产生权利寻租,滋生腐败;最后,在供求方面都受到抑制的情况下,政府管制型农村金融政策使得贷款回收率低,金融机构的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极大地影响了农村金融自身的发展。同时,当政策性信贷资金被更多地视为一种补贴或拨款而不是贷款的时候,导致较低的还款率,进一步破坏了金融生态环境。多年的农村金融管制政策并没有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面貌。第二种传统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理论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麦金农和肖两人于1973年创立的金融发展理论是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的基础。麦金农和肖在批判传统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论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他们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所谓金融抑制就是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以金融深化理论为基础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自然排斥政府的作用,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由此而衍生的政策含义是:主张政府最好不要干预农村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应该由市场决定,应注重从农村内部筹集资金,采用市场化的手段提高农村信贷的回收率。对于民间金融结构,政府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监管与引导并重,促使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反映,它是对发展中国家过去几十年执行的政府干预政策的一种反对,而这种干预曾经得到正统经济学理论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双重支持。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新兴市场国家所爆发的的一系列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开始反省完全的经济自由主义和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同时注意到政府的适度干预对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

农村金融市场管制论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实质上是凯恩斯主义和自由主义在农村金融理论领域的反映。凯恩斯主义主张在市场自由竞争的同时,政府主动在宏观上管理经济活动,强调微观经济要自由,宏观经济要调控;而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起源,强调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活动能够自我调节,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

三、政府介入现代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论基础

(一)基于不完全竞争理论和不完全信息理论的视角

传统的农村金融理论看待政府的作用不是过于积极就是过于消极。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竞争论和不完全信息论为政府介入农村金融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斯蒂格利茨认为,金融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金融信息呈现出公共产品的性质和外部性特征[2]。金融信息的公共产品性是指金融信息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比如,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信息、盈利能力信息、现金流量信息以及股东权益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投资者、债权债务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显示出明显的公共品的特征。公共品供给的增加只能由政府来完成,金融公共品供给的不足必然导致金融机构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金融机构知道自己没有处于监督之下,或者知道公众的监督成本过高,金融机构可能采取冒进行为,利用杠杆效应,投资于高风险项目,这样可能损失投资者或者存款人的合法利益;金融机构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信任下降,从而减少投资或者将投资从金融机构转向其他领域,最终使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减少,大大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政府都有着私人部门不具备的优势:第一,金融信息具有公共品性质,而私人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时间来监督金融机构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依赖私人部门提供这种公共品是无效率的;第二,金融信息作为公共品具有自然垄断性,因此这些信息服务上就不可能存在有效的竞争,私人部门便难以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而政府可以通过合理结构设计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第三,政府在信息监督方面的优势还在于政府具有强制力量,政府可以强制公司披露信息,可以对不完全的披露和欺诈性的披露进行惩罚。

政府介入金融市场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外部性。金融外部性是金融行为中的私人成本或私人收益向金融行为中第三方溢出的外部经济效应。当金融行为的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时,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就形成金融正外部性。反之,当金融行为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时,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产生金融负外部性。比如,金融机构在对借款企业贷款的时候,需要审阅借款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行业地位和发展前景等,借以来评估给企业贷款的风险,从而决定是否给企业贷款以及贷款的条件,该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这一行为支付了成本,所以该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这一行为本身就对其他金融机构传达了有价值的信息,即其他金融机构可以“不劳而获”地获得该有用信息,这就对其他金融机构产生了正的外部性。此外,金融机构是以负债资金为主进行经营活动的,资本充足率在8%左右,资产负债率约为92%,远高于非金融机构常见的50%的资产负债率。所以,即使金融机构破产,其私人成本相对于资产损失和社会成本也是相当小的。出于对金融机构重要性和危害连动性的考虑,在金融机构发生危机时,金融监管部门、存款保险部门、政府部门常常注资解救,这时社会成本包括资产损失和解救资金,形成金融负外部性。

金融市场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市场缺失与市场不完全的情形,市场失灵大大降低了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金融市场中市场缺失和市场不完全的原因在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金融中的道德风险是指资金短缺者获得资金盈余者提供的资金后,违反合约从事高风险投资活动。在金融市场上,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上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结果的融资者。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后果是导致贷款的信用风险,即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贷款人往往也会选择不发放任何贷款。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源于信息不对称,即一方往往并不能掌握对方足够的信息,从而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意味着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高昂,高昂的交易成本降低了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在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方面,政府具有明显的优势,政府可以强迫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强制性的保险方案和风险分担,以此降低逆向选择对金融市场造成的损失;同时,在缓解道德风险方面,政府可以凭借政府的权威强制金融机构和厂商进行全面有效的信息披露,以及通过更广泛的非直接控制工具来达到减少道德风险的目的[3]。

农村金融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具有金融市场的共性,而农村金融市场又有其特殊性。前面所述的不完全信息、外部性、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更为严重。由于中国农村生产和投资行为的高度分散性,加之中国信用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关于借款人系统的信用记录,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完全性比一般的金融市场更为严重;农村金融市场也是典型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地理上的分散性,作为借款方的农户或农村企业不可能自由地选择金融机构,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在某个区域有一定程度的天然垄断性;总之,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失灵,政府介入农村金融市场是必要的。

(二)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思认为,制度是由一系列正式约束、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及其实施机制所构成。正式约束又称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等,由公共权威机构制定或由有关各方共同制定,正式约束具有强制力;非正式约束又称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价值观、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是对正式制度的补充、拓展、修正、说明和支持。非正式制度是得到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和内心行为标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诺斯认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它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二是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历史上的任何制度,都是当事人的利益及其选择的结果。三是制度是一种“公共物品”,它不能针对某一个人,制度在发挥作用的群体中,通常是共同的知识。制度为一个共同体所共有,并总是依靠某种惩罚或激励而得以贯彻,由此将人类行为导入可合理预期的轨道。制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降低交易成本;二是为经济提供服务;三是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四是提供激励机制。所谓激励,就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制度,应明确界定行为主体获取与其努力相一致的收益的权利。

制度是一种稀缺性资源。也是一种“公共品”,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则,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的,制度是一种公共规则,它是无形的,是人的观念的体现以及在既定利益格局下的公共选择,可以表现为法律制度,或者表现为规则以及习俗等。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创新的主体有政府、团体、个人三个层次。其中政府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政府制度创新通常是成本交易最低的创新形式,因为政府在制度创新中具有强制优势、组织优势、超脱优势、效率优势。政府是一种最为关键的生产性资源,它本身就是制度的载体和基本的存在形式,作为制度的化身,其制度供给的不足或低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制度创新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主要是源于制度的缺失。农村金融制度是稀缺的公共品,其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农村金融制度供给不足,严重抑制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中国,政府不仅在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且它还拥有很大的资源配置权力,它能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在不同程度上约束非政府主体的行为,在提供制度安排上,政府凭借其权威和强制力具有强大的优势,可以降低制度安排的成本,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还可以保证制度的规范性、强制性和权威性。强制性制度安排必须通过政府的强制来实施,而诱致性制度安排也要通过政府放松管制才能实现。政府在提供制度安排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四、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协调推进农村公共财政改革与农村金融改革

在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经济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城市和重点项目,导致财政投入在城市的比例远远高于农村,财政在农业中的支出比例由1998年的10.69%下降到2007年的8.22%,财政支农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4]。因而,为了扶持农业部门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实际上承担了部分财政职能。政府财政职能的缺位,使得农村金融机构承担了部分财政职能,而不是真正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混同处理加剧了机构治理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而治理失败必然导致严重的财务困难,农村金融机构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首先是要区分农村公共财政和农村金融的边界。

在农村金融改革中,既不能让公共财政发挥商业金融的作用,也不能让商业金融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各种金融机构的属性也是比较明确的,但在实际上我们常常混淆它们的作用,实践也是如此。本该属于政策性金融的事情,往往由商业性金融来实施,结果造成政策性金融不做政策性金融业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却依然有一定政策性业务,商业金融业务也受到影响。追根溯源,就在于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功能定位存在问题,特别是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边际问题一直处于模糊状态。一般来讲,政府财政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公共产品,运用财政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投资,逐步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性金融起一定的辅助作用。而商业金融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而不应该插手,商业性金融要在农村市场取得长足发展,关键是如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实情况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尽可能降低监管和运营成本。

(二)建立多层次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

要突破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瓶颈,解除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就必须正视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现实,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营造竞争性金融秩序。在农村市场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5]。

1. 改革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对现有农村金融机构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

明晰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定位,农业银行要面向“三农”服务。农行应该充分发挥其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应当扩大业务范围,在粮棉油流通领域的基础上,延伸服务对象和扩展服务内容,可以将服务对象延伸到农业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企业,还有公司加农户模式的大农场。同时为配合业务范围的扩展,可以借发行金融债券、增资扩股等形式增加资金来源,增强支农的资金实力;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降低不良贷款率比例,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大方向,因地制宜,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增强和完善其服务功能;改变邮政储蓄“只吸储不贷款”商业模式,遏制邮政储蓄“抽水机”的功能,按照商业化原则,完善激励机制,加快资金回流农村。

2. 规范农村现有的非正规金融组织。

中国现存的民间金融形式主要有民间借贷,各种形式的合会,农村合作基金会,民间集资等。民间金融为缓解农村资金供给、满足群众需要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民间金融在资金融通、利率、风险、金融监管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对于民间金融形式,政府要因势利导,区别对待。要坚决禁止和取缔非法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法金融活动,使地下金融浮出水面,允许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合法化;合理地引导非正规金融组织参股农村信用社等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农村民间金融活动;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政府应该尝试放松对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限制,因势利导地在农村建立起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民营商业银行。

3. 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

理有效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增加微型金融组织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法律和框架结构,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对于农村金融市场来说,稳健的法律、完善的监管框架和良好的金融生态对于建立高效的农村金融市场是非常必要的。中央政府应该从全局出发,制定宏观政策来激励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地方政府则在建立农村金融生态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关于抵押物的使用。

中国农民获取贷款难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抵押物。农民拥有的土地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产权,不能作为抵押品获取贷款;农民的个人房屋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难以真正作为有效抵押品;农业生产资料一般难以再次进入市场实现价值,往往不被接受为抵押品。因此,政府应该改革和完善担保交易法,放宽对担保物担保的法律限制,允许在没有司法干预的情况下取得所有权和出售抵押物。此外,政府应当积极探索解决农户抵押贷款难的新途径。比如,可以积极发展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等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探索“龙头企业+农村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农户”的“四位一体”经营模式,有效地解决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

2.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

信用环境在金融生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信用制度是否健全,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有效性如何,失信、违约的责任是否真正得到追究,是影响金融生态的关键因素。发挥政府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一是建立覆盖全部企业、个人的诚信数据库,将农村信贷纳入全国信贷登记系统,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二是建立完善失信惩戒制度,对违信失约行为给予必要的制裁,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成本;三是推进司法机关依法行政,有效保护债权人的经济利益;四是利用媒体、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诚信文化,为建设诚信体系塑造良好宏观氛围。

3. 改革现有的监管体系以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

中国现有的全国统一的监管体制难以适应各地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过于集权的金融监管不利于自下而上的金融创新。一方面,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集中监管成本过高,监管当局偏好于用监管大型金融机构的方式来监管其他的金融机构,导致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受到压缩,不利于竞争性金融市场的全面建立;另一方面,从金融监管的主要目的看,监管应主要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作用,垄断性的监管体制有可能将地区金融风险或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集中到中央一级,反而容易形成系统风险。为建立多样化、有序分层的金融体系,有必要创新监管模式,实施中央和省两级的分级监管,分级监管有利于形成一个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鼓励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创新,还可以分散金融风险,最终达到降低金融系统风险的目的。具体而言,改变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方式,要尊重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不干预其正常业务经营;规范执法部门的工作行为,客观公正地处理各类金融案件,公、检、法部门在处理农村金融案件纠纷时,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坚持依法办理,不偏袒任何一方。

4.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国家应制定相关法案,成立存款保险公司,强化其担任机构清理人的权限以及处理问题机构的功能和模式,以迅速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危机;实行强制投保制度,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基金对农村金融的稳定作用。

5. 为了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政府应该加快建设

农村金融支付系统,为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汇兑和清算提供服务;实施差别化的存款准备率政策、税收减免和融资便利等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金融结构的再贷款力度,降低同业拆借市场的高门槛限制等。

五、结论

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别于发达国家,由于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自身特殊性,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现象显得更为严重,主要体现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市场分割性、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因而政府适度的干预农村金融市场是必要的。但是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坚决不要干预。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政府应当供给更多有效的农村金融政策来规范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应该协调推进农村公共财政改革与农村金融改革,合理区分农村公共财政和农村金融的边界,不要混淆两者的作用,让公共财政和商业金融各施其职;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有金融机构,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形成多层次竞争的金融体系;政府应该完善抵押物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诚信体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特征,改革现有集中管理的监管体制。此外,政府也应该实施差别化的税收政策、存款准备率政策等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曙光,乔郁.农村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R.J.Arnott&J.E.Stigilitz.Externalities in Economies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Incomplete Marke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May,1986.

[3]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J].金融与保险,2005,(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局出版社,2009.

平安银行:综合金融+互联网金融 篇11

IPO时间:1991年(000001)

行业归属:银行

行业地位:在多元化的银行业中居领先地位

平安银行依托集团的综合金融平台、各子公司渠道资源的整合以及各产品线的协同效应,打造公司、零售、同业、投行业务的“四轮驱动”模式。另一方面,围绕客户需求开展“不一样”的互联网创新产品和服务,打造“综合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新模式。

面对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和同质化竞争加剧等诸多挑战,银行业过度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难以持续,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伴随而来,迫使银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安银行与集团旗下的陆金所(负责理财产品的交易与转让)、平安付(第三方支付)共同服务于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战略。

在业务发展中,平安银行以公司、零售、同业、投行业务“四轮驱动”的模式形成竞争壁垒,围绕客户需求开展业务创新。专门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全面金融解决方案的平安银行私人银行就是其综合金融能力的体现,私人银行与公司、投行和资金业务、信用卡、汽车金融及小企业金融深度合作,在交叉销售、客户深度挖掘等方面发挥平安银行的外部与内部协同优势。

另一项重要的综合服务,是平安银行为高端金融客户打造的“金橙俱乐部”平台,提供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行产品,目前已吸纳11家券商、26家财务公司、50多家中小银行、33家基金公司和39家信托公司等。

不仅如此,为了顺应互联网金融下“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安银行采用“平台+产品+服务”的形式开发网络金融产品。平安银行打造“科技银行”,使互联网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业务的网络化、电子化。将线下业务搬到线上,平安银行在降低自身展业成本的同时,减少了用户的使用与交易成本,进而改善客户体验并增加客户黏性。

通过“供应链金融2.0”平台,企业可实现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四流合一”;对于小微企业,平安银行推出集融资、结算、增值等服务于一体的金融产品“贷贷平安商务卡”;另外,为了给客户提供便捷的网络理财服务,平安银行推出“平安盈”产品,支持客户购买基金、理财产品、转账和信用卡还款等服务。

毅园投资副总裁李凌认为,平安银行的创新一直处在行业领先位置,依托平安集团雄厚的资金实力,旗下各子公司渠道资源的整合以及各产品线能够发挥协同效应,深挖用户需求。

互联网金融重构金融业 篇12

一、金融危机凸显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足

1、指导时间上, 高年级学生多, 低年级学生少。大部分高校都针对毕业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 但有点临时抱佛脚的味道, 无法达到就业指导的预期目标, 使学生扎实具备就业竞争力。在四年级的就业指导课上, 许多学生表示担忧找不到好工作, 但被问及怎样的工作才算好工作时, 都说不出具体的内容, 说明他们对自我认知、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方面认识都还很模糊。在这样的条件下, 想在找工作前依靠几节就业指导课速成就业竞争力是不可能的。

2、指导形式方面, 集体学习多, 个别指导少。在就业指导的形式方面, 利用讲座和课程的方式开展职业指导在高校中较为普遍, 辅以一些如简历制作大赛、模拟面试等活动。这些形式能够满足一般学生的共性需要, 缺乏针对性, 而能够有效培养技能的活动主要是工作坊、拓展训练等方式, 但大部分高校由于人员和条件的限制, 不能经常组织这类活动。

3、指导内容方面, 就业信息多, 职业规划知识少。在就业指导的内容方面, 高校组织的活动和课程的内容主要围绕就业形势和政策、面试、简历等有关择业技巧, 职业生涯规划流程、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等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性格与兴趣探索等有关自我认知, 对职业分类、行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却少有顾及。

4、指导人员方面, 兼职教师多, 专业人士少。由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专业职业指导师数量有限, 参与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多数老师不具备完整的就业指导知识体系, 制约了就业指导的质量。另外, 缺乏社会人士的加入, 造成就业指的老师对职业、行业的发展情况的了解多来自间接渠道, 而不是来自于个人体验的直接渠道, 也大大降低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二、整合资源, 重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大学生择业方式的变化, 国内高校开始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就业工作重心逐渐向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转变, 就业机构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更名。但是这些机构的工作中心仍然停留在毕业生如何就业的点上, 以及由于人力、物质条件的限制, 就业机构对于学生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还不到位。高校应在原有的就业机构基础上或者重新成立面向全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重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和主要职能 (见图1)

2、具体职能介绍

(1) 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开发和实施。生涯规划课程是在学生入学后第二学期开设, 为必修课, 2学分, 含24学时, 12个专题, 包括课程导论、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生涯规划基础知识, 认识自我, 探索职业世界, 认识自我体验课, 认识团队体验课, 工作调查, 职业素养与情商修炼, 潜力开发与自信培养, 生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课程总结等。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环节和丰富互动的小组活动指导大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探索职业社会, 拟订符合个人实际的学业和职业发展计划, 并通过雇主拜访、实习实践和素质拓展等活动, 提高对职业社会的认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合理规划大学学业, 科学选择职业发展道路, 进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就业指导课程设在大三下学期, 必修课, 2学分, 含12学时, 6个专题, 包括合理定位与职业选择、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搜集与利用、求职材料制作、面试技巧与求职礼仪、求职手续办理与就业权益保护等内容。通过课程教学, 使学生准确定位自己、树立正确的求职观、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掌握求职的基本常识和技能。

(2) 生涯辅导与咨询。主要是提供测评、咨询服务, 通过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辅导, 帮助来访者澄清自我认知, 做好定位和规划。首先需要建立生涯发展资料室, 提供书籍、杂志和报刊及多媒体资料, 内容涵盖生涯发展理论、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求职训练、心理咨询、名人传记、职业适应等内容;其次需要建立测评室, 帮助学生了解个人能力水平及倾向、个性特点和行为特征等方面素质;第三是要建立咨询室, 咨询的形式可分为团体咨询和个别咨询, 依据对来访者的初步了解和测评结果, 结合个人需要, 为其安排咨询;第四是定期开展工作坊 (workshop) 形式的团体咨询活动, 由十几位或更多的参与者与嘉宾组成的团体进行交流分享活动, 强调个人参与, 互动性比较强, 例如性格兴趣探索工作坊等。

来访者到访, 首先要有工作人员 (可以是生涯规划指导师助理) 对来访者进行初步的了解和判断 (Brief screening) , 并将来访者分类, 根据这些类别的不同需求为来访者提供帮助与服务, 这样能够减轻中心的负担, 优化工作效率。具体的实现模型如下图所示

(3) 生涯规划实践与就业体验。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开展与生涯规划和职业素养有关的活动。针对大一学生, 结合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国情教育、职业认识等, 采用讲座、知名校友论坛、向前辈取经等活动形式, 指导学生进行切合自身实际的科学设计。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 着重开展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活动, 应围绕着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和培养职业素质, 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 培养职业素质, 如终身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能力、演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同时, 也要与各行各业的单位建立联系, 加强校企合作, 着力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对于应用型较强的专业, 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根据企业需要进行招生、培养, 学生在学习期间到企业去实习, 毕业后到企业工作, 实现培养、就业一条龙。

(4) 创业教育与实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的创业类公共选修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堂“创业大讲堂”专题讲座。其次,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举办“大学生青年创业大讲堂”等系列活动, 邀请全市知名创业人士、企业家走进我校, 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定期举办校级创业竞赛, 积极支持和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全国性以及地区性创业竞赛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

(5) 理论与咨询技术调研。对于开展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国外生涯发展理论介绍、推动生涯发展与创业教育工作的办法等方面的研究, 是开展一切工作的理论基础。国内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应紧密结合我国和我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 认真调查研究, 推动大学生职业指导理论水平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除此之外, 理论与咨询技术调研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内涵, 着眼于现实状况的发展变化来发展和丰富理论, 将调研到的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要求与学校的课程、专业教育对比, 推动整个学校育人工作的发展。

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国家政府在积极加大扶持力度, 强化就业政策促进需求, 作为直接承担培养大学生任务的高校, 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完善就业指导体系的不足, 重构系统性、针对性、全程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是责无旁贷的。

参考文献

[1].Robert C.Reardon (Editor) .“Career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Custom Publishing, July20, 2005

[2].The Career Center of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http://www.career.fsu.edo/

[3].杨伟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中国青年报.2008年11月28日

上一篇:胜任力理念下一篇:一次作文教学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