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作文教学的新尝试

2024-10-21

一次作文教学的新尝试(精选12篇)

一次作文教学的新尝试 篇1

摘要:四步作文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1.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仔细审清作文题目的题意, 引导学生对题意进行理解和感悟;2.教师对学生理解的作文题意进行评析、总结, 尽量使学生的文章能符合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3.教师给学生读范文, 同时, 解读这些文章的写法, 以供学生借鉴;4.学生独立完成作文。

关键词:仔细审题,引导感悟,评析总结,解读写法,独立完成

现在的作文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模式:教师把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 把字数、题目的要求说一遍, 然后再给学生读几篇范文, 就开始让学生写作文, 而学生呢?拿出自己的“秘密武器”──各式各样的作文选, 从这篇文章里抄一段, 从那篇文章里抄一段, 通过“剪切、复制、粘贴”等步骤, 拼凑成一篇勉强能符合要求的文章, 成绩好的学生稍加改造一下, 润润色交上去;成绩差的学生, 直接交上去完事。长此以往, 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但不能提高, 有的甚至下降。“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我想能不能摸索出一个让学生自己想写作文的作文教学模式, 这种作文教学模式不再让学生挖空心思地去抄袭作文选, 而让学生自己想写作文, 让他们的作文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阐。

这次, 我让学生以《感恩》为话题, 写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就尝试采用这种“四步作文教学模式”,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作文教学模式主要内容是:

一、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仔细审清作文题目的题意, 引导学生对题意进行理解和感悟

作文课一开始, 我就用录音机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让全班学生站起来合唱, 尽管学生们唱的不够整齐, 但是学生却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感恩教育, 很多学生感动得掉下了眼泪。接着, 我说出了下面的开场白:“同学们, 感恩是什么意思呢?感恩就是对曾经有恩于我们、有助于我们的人的一种感谢, 感恩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同时感恩也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如果你能感恩父母, 你就能分享到家庭的快乐;如果你能感恩教师, 你就能分享到纯真的师生情;如果你能感恩同学, 你就能分享到一份亲密无间的友谊;如果你能感恩我们的祖国, 你就能分享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如果你能感恩我们的社会, 你就能分享到当今社会的和谐、民主……说完这些开场白后, 我就引导学生让他们说一说, 他们要感恩的对象是谁?应当怎样感谢他们?有的学生说, 要感谢我们的父母, 因为父母给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 这是我们一生也不能感恩完的;有的学生说, 我们要感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因为他们曾经给我们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有的学生说, 我们要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 没有强大的祖国作为我们坚强的后盾, 我们就不会有今天幸福的生活, 也不会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有的学生说, 我们要感谢我们的老师, 是他们给予我们无穷的智慧;有的学生说, 我们要感谢我们的同学, 是他们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我听到这么多的同学踊跃发言, 各抒己见, 我觉得非常高兴, 我觉得这正是引导学生对题意进行理解和感悟的最佳时刻, 于是, 我总结说, 通过你们的发言可以看出, 你们对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题意理解感悟的差不多了, 只要把你们要感谢的人通过具体的事写出来, 稍加修改, 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不信, 你们试试看!听了我的这些话, 学生们写作文的信心大增, 个个跃跃欲试, 比以前遇到写作文时, 担惊受怕好多了。

二、教师对学生理解的作文题意进行评析、总结, 尽量使学生的文章能符合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

同学们, 你们刚才的一些发言很好, 说出了你们想要感谢的人, 也说出了你们想要感谢的方式, 但老师认为最值得你们感谢的还是你们的父母, 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你们的生命, 所以再没有比你们的父母更值得你们感谢的了, 但感谢不能只挂在嘴上, 也不能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要切实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例如, 当你们的父母拖着疲惫的身体干活回来时, 替他们捏捏背、揉揉肩;吃过饭后, 主动替妈妈涮涮筷子、洗洗碗;睡觉前主动给父母用温水泡一次脚;在父母劳累时递上一杯热水……这些都是很好的感恩, 同时也是很好的表达方式。但是同学们, 有时父母误解了你们, 你们有没有向你们的父母发过火, 甚至做出了更为过分的事情?老师有一个例子, 请同学们评判一下它的对错好吗?有一个小女孩, 因为和妈妈赌气, 离家出走了, 由于她身上没有带一分钱, 饿得打晃, 一个卖烧饼的叔叔看她可怜, 给了她一个烧饼吃, 她接到烧饼就连忙感谢说:“谢谢你叔叔, 你比我的妈妈还亲!”这时, 这个卖烧饼的叔叔十分生气地说:“你这个傻孩子, 就凭这句话, 都不该给你这个烧饼吃!你怎能说出这样的憨话, 就是给你一千个、甚至一万个烧饼也不及你妈妈对你感情的万分之一啊!你的妈妈给予你宝贵的生命, 还有谁能与她相比?而你现在还在这里抱怨你的妈妈, 你知道吗?如果你的妈妈听见了会有多伤心?你知道吗?你的妈妈为找你现在还不知在哪里疯狂地奔跑?”小女孩眼里噙着泪说:“叔叔, 我错了, 我这就去找我的妈妈!让她放心, 让她知道她的女儿是安全的。”我刚把这个故事讲完, 学生们为我鼓起了长达两分钟的掌声, 他们个个眼里含着泪, 似乎对自己的父母又多了一分理解。这时, 我将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提出来让学生理解。

(1) 本文要以“感恩”为题, 以“感恩”为线索组织文章。

(2) “感恩”的对象可以是父母、亲人、老师、同学、祖国等。

(3) 文章的表达方式要求以叙事为主, 描写、抒情、议论为辅。

(4) 文章的字数不少于600字, 字体要工整, 抄写要规范。

希望大家按照本次作文的要求去做, 写出令人感动的真事, 抒发出令人感动的真情。

三、教师给学生读范文, 同时, 解读这些文章的写法, 以供学生借鉴

在这个环节里, 教师可以自己预先找几篇有关“感恩”的文章, 在作文课上给学生范读一下, 一边让学生听, 一边给学生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精彩写法, 以便学生在写作文时能借鉴一下。当然, 也可以让学生推荐几篇有关“感恩”的文章, 让他们在课堂上范读, 让学生说说这些文章的写法好在哪里?有哪些可借鉴的地方, 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写本次作文时要注意的等等。实践证明, 这一环节对学生的写作非常有帮助, 是引导学生处理素材的好方法。

四、学生独立完成作文

1.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构思文章, 自己怎么想的, 就怎么写, 只要作文以“感恩”组织材料, 巧妙处理素材, 恰当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几种表达方式, 本次作文一定能写好。

2.让学生今天必须按时完成本次作文。

在本节作文课上, 我大胆采用这种“四步作文教学法”, 进行了一次作文教学的新尝试,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学生抄作文选的不能说没有, 但至少要比以前少多了;学生的作文也写得语句通顺、有血有肉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比以前浓多了, 以前害怕上作文课, 现在天天盼作文课。总之, 这次作文教学的新尝试是成功的,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对这种作文教学模式进行补充, 使之更趋于完善。

一次作文教学的新尝试 篇2

三、激发兴趣,开放作文训练类型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喜好,激发学生自主体验的动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进行多种类型作文的训练。让学生有权选择自己“乐于采用的训练形式”。

1.随笔型

这种作文形式可以是写读书心得、仿写精彩片断的等等。可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将诗写成小散文式的片断或仿照古诗格律形式创编诗作。别小看学生的创造力,一首首童趣盎然的自创诗令人叫绝。有些课文学完后,教师可推荐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来拓展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在阅读的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写写批注式的随笔。优秀课外读物的拓展深入,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大有裨益。

2.创意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创性是它的特点。小学生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尤其是学写童话、寓言故事。童话、寓言的特点决定了其创作时应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无限的幻想力以及独具个性的创造力。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无疑是学生个性展示的博览会,是学生尽情发挥的舞台。学生创作的一篇篇充满童趣,而又富有一定人生、生活哲理的习作,让人赞不绝口。如《蚂蚁的窝》《0的自述》《取经新编》,都是学生自由创意的杰作。

《机械制图》教学中的新尝试 篇3

一、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制图确实有一定难度,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为此,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从一开始就不断向学生强调制图并不难,只要认真听课,多画多看,都能学好。教师要明确指出,《机械制图》课程本身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基础知识,以前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也能学得很好,以消除差生的顾虑。制图是工程界的语言,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工具和基础,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分散学习、穿插介绍并应用标准

如果从授课开始就让学生接触太多的标准规定,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无处下手。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变集中为分散,逐渐地穿插介绍,并及时的落实应用。对于许多几何作图的知识随用随学,学完马上应用,效果会更加明显,并且降低了初学时的难度。

三、避免抽象的点、线、面,从具体开始

讲投影理论,教材都是从点讲起,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到体。这个过程尽管非常的理论化、系统化,却不符合人们的认识习惯。点、线、面追求得全面、系统,却给学生造成艰深晦涩的感觉,而且其中太多的字母、坐标、名词术语,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大胆放弃点、线、面投影画法的几何内容,直接从立体的三视图讲起,不引入坐标、字母等各种符号,直接用“正、齐、等”三个字去要求和规范学生的学习。这样,学生接受得非常快,很容易建立起完整的空间概念,没有感觉到困难。上制图第一堂课时,在简单的概论之后,笔者就直截了当地开始画长方体的三视图,讲“正、齐、等”三个字,学生也顺利地接受了画图。

四、避难就易,直达目的

学习制图这门课的目的就是会看、会画实用的零件图和装配图,整个教学都将围绕这个目的而进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若不影响这个目的的实现,都可暂时放弃。例如,复杂的切割体的投影难度较大,也并不影响之后的教学,可以建议学生先放弃难题,以减轻学习中的受挫感觉。这种遇着难题绕着走的方法,有助于迅速实现学习目的。因此,必须把握课程的主体实用内容,不要受一些细枝末节的影响和干扰,认识事物时必须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五、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教学过程中,应一贯强调动手做图。从第一堂课起,要求学生跟着老师动手画图,教师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图版作业档案,每次大作业需要答辩通过。讲课过程中,教师要综合介绍零件的功用、加工方法,广泛普及机械常识,使学生增加对这门课及该专业的兴趣。同时,要合理安排作业,使零件图和后面的装配图成套,以加强学生的整体认知。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展示才干。有的学生安排自学计算机绘图;有的学生美术天赋较好,安排学画机器设备的立体分解图和广告图;有的安排到工厂里搞实习测绘、描图;有的安排做模型,绘制教学挂图。最后,组织一个学习成果展览,展出优秀的图版作业、自制模型等第二课堂成果,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以此激励和鼓舞学生,让他们带着自信心、成就感去学习和工作。

六、大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制图》中出现的习题大多为求同式问题,其训练目标是让学生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运用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求同思维有明确的目标性和概括性,但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定势,形成对思维的束缚。求异思维是可以同时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的多维度的思维活动,具有流畅、变通、独特的性质,是比较灵活的思维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故意缺省解题条件,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训练。例如,用一个平面切一个圆柱,求其截交线的形状。如果再加上一个条件“平面与圆柱轴线的交角”,则为惟一解,否则将有多解。再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为矩形,可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基本体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半环形等等。再者,《机械制图》中对零件图、装配图的表达方案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评判、优选方案来培养其求异思维,为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参加机械零件的实体测绘,往往比纸上谈兵更有效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合作企业的中小项目革新改进或启发学生进行简单的发明创造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作文课堂教学的新尝试 篇4

初中学生就体能来讲, 两节课连上能承受得了。按照“提出要求———启发诱导———现场作文———展示互评———教师总结”的环节进行。每个环节都安排得适度适量。学生“负担 不重, 而且喜欢, 效果不错”。以现场作文《风》为例解读如下:

一、目标明确, 提出要求

现场作文《风》, 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生活, 抒发真情实感, 写生活作文。在黑板上出示要求:展开想象, 对自然的风、社会的风、家风、校风……进行记叙、描写或议论。文体不限, 自定主题, 思想健康, 自拟题目, 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二、启发诱导, 打开思路

课上我问同学们:“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风。大自然的风都有什么样的?请说说。”“有温和的春风”、“凛冽的寒风”、“瑟瑟的秋风”……学生回答。这时, 我让学生多想想, 说成句子。一个同学说:“习习的春风, 给人们送来温暖;凛冽的寒风, 给人们带来惧意;狂怒的龙卷风, 给人们带来灾难……”我夸奖“很好”。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风能发电, 风车能灌溉。”我说不错。又问:“还有吗?再想想。”几秒钟过去了, 没有人回答。我说:“以上同学们说的都是自然界的风, 可以用象征的手法、比喻的手法说风吗?”还是没有人回答。我灵机一动:“风, 你能用它组词吗? ”这一问, 一石激起千层浪:“风雨同舟”、“风雨无阻”、“秋风扫落叶”、“风流倜傥”、“台风”、“飓风”、“风险”……学生们纷纷回答。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我又问:“你家里有什么规矩吗?那叫———?”还没等说完, 一个同学马上说“家风”。接着, 一个同学站起来一口气说了“校风’“、班风”“、学风”、“队风”、“文风”等等。又一同学补充说“教风”、“民风”、“党风”、“社会风气”……到这儿, 我还继续引导“:换个思路, 人对‘风’的态度呢?”一个同学说“顺风”“、逆风”, 停了一下, 我问“:还有吗?”没人回答。我微笑地引导说“:有的人喜欢追风, 有的人顶风作案。”接着, 我简单地举例说了这两个词的含义。这时, 一个同学补了一个“扎实的工作作风”……

通过这样的不断启发、点拔, 自然的风、社会的风、形形色色的风以及对风的态度, 都让学生给说了出来, 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和培养, 学生的写作素材也丰富起来。

三、当堂练习, 修改评讲

前面用不到半小时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没材料写的问题。后面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让学生当堂练写、展示、修改评讲。我又指名学生再读要求, 稍加分析学生就开始写作了。

同学们在动笔之前, 对“风”这个话题已有满脑子的材料了, 真可谓“八面来风”, 但选哪方面的材料当题材呢?许多同学手握着笔苦苦思索着, 要从中提炼一个积极的主题, 选取一些相关的材料当题材。这时, 我小声地说:“选新鲜的、有意义的、身边熟悉的材料写, 这样能写出具体、真实感人的作文。”一会儿我小声提示:“有了材料, 想想怎么组织, 怎么开头, 怎么展开, 怎么结尾。”我巡视, 认真看了个学生的习作, 又提示说:“要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注意适当运用修辞方法和平日积累的生动词语, 使文章更有文采……”

接着我就站在—角很长时间没说什么, 不断地环视, 注意每个学生写作时的神情态度, 从中发现哪些同学或许能写好, 哪些同学写作可能有困难。近半个小时后, 我走到—位学习较好的学生身旁, 看到该生已扬扬洒洒地写了快两张纸了, 我拿过来浏览—下, 觉得不错, 会意地笑笑, 点点头。又过了一会儿多数学生写完了, 有的在修改中, 我让他们停下来, 开始互评、修改。

以前, 我们许多教师批改学生作文, 习惯是把学生作文收来放到办公室桌上, 厚厚一摞, 逐一批改, 要求有眉批、尾批; 也有老师找学生当面批改, 肯定优点, 指出问题, 建议修改。这样批改, 老师费时费工, 收效不大, 即使面批一人, 他人不能受益。全班作文需要好几天才能改完, 有批改记录, 等到下周作文课, 再按批改记录进行评讲, 指出优缺点。这一等七天, 有的学生甚至连上次的作文题目都忘了, 别说具体怎么写的了。那种讲评方法, 其针对性不强, 实效性也差。

我在学生写作时观察每个学生的写作态度, 先做到心中有数, 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改, 再让同桌互读、互改, 然后问:“发现同桌写的好的举手。”接着指名起来读, 读后说好在什么地方。老师适当插话, 点评, 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建议, 接连几个。指出题目新颖, 或立意高远, 或结构紧凑、巧妙, 或文章自然、得体, 或描写细致, 或文章很有文采, 议论评价中肯。有时给学生指出, 如果能在什么地方加上过渡的话就显得更衔接自然了;如果篇末加上几句议论的话, 点下题旨就更容易让读者接受、明白;如果把什么地方细致地描写一番更显得他“盲目追风”, “东施效颦”……有时我跟着学生一起议论, 说出自已的观点, 对文章的看法。我多用肯定的语气, 有时主动给以掌声、赞叹。对有较大问题的学生, 就说:“如果……就好了。”遇到语文基础差的学生, 我说:“太急于想写好了, 你不要写太长的句子, 把每句意思说清楚就行了。”“写得也不错, 用心写了。”从不伤害学生, 总是给他们自信……

四、教后小结, 总结经验

总的来看, 现场作文《风》, 是课堂作文教学的新尝试, 是一次大胆的改革, 其改革是成功的。

1.时间上, 两节课连在一起上, 学生作文一气呵成, 再修改评讲, 初、高中的学生体能跟得上;2. 课堂上不断深入地引导,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拓宽写作思路, 解决题材问题, 这是从材料人手指导作文, 符合新课改要求, 符合生活作文的要求;3.当堂训练写作, 在学生写的时候, 老师不是木然地站在那里, 而是不断地观察每个学生的写作情况, 通过学生的表情态度知道一些学生写作是否有困难, 从而给以重点指导;4. 当堂作文展示, 互评互改, 同桌改, 一人读集体改、老师改。不仅改, 而且还要评, 说说为什么要改, 改的理由。这样一改以前作文要改几天, 发给学生还不一定看, 费时费工收效不大的状况。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采用“两节作文课连上, 教师因势利导, 培养发散思维, 当堂训练, 现场作文, 互评互改”的教学方式, 这样的作文课堂教学效果好, 教师们应该提倡。

关于古诗教学的新尝试 篇5

杭州市西湖小学

郑雪琴

一、课前准备:营造爱诗的氛围。

老师: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诗。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

二、整体感受:勾勒寒江独钓的轮廓。

老师:请大家翻开课本。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学生自由读诗。老师:谁来试一试?

学生:(读错了一个音)

老师:同学们听,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学生:“径”不读第一声,应该是第四声。

老师:呵,你的耳朵真灵。我们一齐读。这个字的意思是—— 学生:“径”是“小路”的意思。老师:整个词呢? 学生1:许多路。学生2:成千上万条路。老师:刚好是一万条路吗? 学生:不是,这是一种夸张。

老师:是的,夸张是古诗常用的一种方法。这一首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样的手法? 学生:“千山”。老师:那么意思就是—— 学生:许许多多的山。老师:谁还想来读一读? 两名学生读。

老师:你们读得真流畅。尤其是读正确了一个新词“蓑笠翁”。学生齐读。

老师(指着课件):你看,他身上穿着的是—— 学生:蓑。

老师:头上戴着的是—— 学生:笠。

老师:整个词的意思就是——

学生: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老师:我们一起来把整一首诗读一读。学生齐读。

三、试讲诗意:感受寒江独钓的氛围

老师: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通了这首诗。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 学生:弄懂诗的意思。

老师: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1:多读几遍。老师:哦,朗读品悟。

学生2:可以了解一下诗人的历史情况。老师:对,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学生3:先理解重点词,再把它们串起来。

老师:这就叫“串词连句法”。但是碰到解决不了的字或词该怎么办?

学生1:查字典。学生2:找资料。学生3:问老师。

老师:其实古诗下面的注解也是你的好帮手。接下来,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己试着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学生试讲,教师巡回倾听。老师:谁来试着说说? 学生纷纷举手。

学生1:许多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许多路上的人都不见了。只有一条孤单单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老翁,独自在寒江上钓鱼。老师:看得出他的自学很有成效。谁还想来说一说?

学生2:千山万岭上的鸟都看不见了,许许多多的路上也找不到人的脚印。在孤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自一人冒着风雪在寒冷的江上钓鱼。

老师:呵,进步很明显呢!你觉得他那些地方说得好? 学生1:“踪”是脚印的意思,这个字解释得准确。学生2:把“蓑笠翁”的意思说明白了。学生3:“冒着风雪”这个词用得好。老师:有没有不同的说法?

一学生犹豫举手:最后一句话应该是讲老翁独自钓雪吧?

众学生笑,老师却竖起大拇指:他说了一句大实话。你看,诗中不就是讲“独钓寒江雪”吗? 学生沉思。

学生1:可能是结冰了。学生2:要不就是钓不到鱼。

老师:还是让老师来给大家解开这个谜底吧。在古代诗歌中,为了使诗歌表达更精炼,读起来更上口,诗人常常使用 “倒置”的方法。在解释的时候,我们就要对诗的顺序进行必要的调整,你看—— 课件演示:把“独钓寒江雪”改为“寒江雪独钓”。老师:所以这句话在解释的时候就可以说成—— 学生:在寒冷的下着大雪的江面上独自钓鱼。

老师:看来大家很有收获。谁还想把整一首诗的意思再说一说?

四、意境探寻:体会寒江独钓的孤傲

老师:学到这儿,我们对这首诗的意思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现在请你静下心来,再细细地读一读。你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轻声朗读。

学生:我感觉这个老翁很孤独。老师:你的感受很准确。

学生:我觉得这个老翁很勇敢,这么冷的天还坚持钓鱼。老师:哦!你的感受比较独特。学生:我体会到一种悲凉的气氛。

老师:嗯,你很会品味。我们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指名读。

老师::嗬,好大的雪。我还看到了一个老翁,能读出他的孤单吗? 继续请学生读。

老师:哎,真是形单影孤。

老师: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1: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 学生2:难道他不怕冷吗?

老师:真是一个好问题。请大家大胆地设想一下原因,也可以与同桌讨论一 4 下。

学生1:因为家里穷,以捕鱼为生。(板书:

1、捕鱼为生)学生2:可能老翁想鸟都飞完了,这下没人和自己抢了。

老师:那就是说老翁在独自享受这一份清静呢!(板书:

2、独享清静)学生3:老翁可能是遇见了什么伤心事了。(板书:

3、排解忧伤)学生4:我想是他喜欢钓鱼,所以也就顾不上天的冷了。老师:那他就是一个真正的钓鱼爱好者!(板书:

4、喜爱钓鱼)学生五:可能是作者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了。老师:他也与老翁一样孤单了。(板书:

5、心中孤单)

老师: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 刚才有同学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理解古诗是很有用的。那就让我们看一看柳宗元的简介。课件出示柳宗元生平简介。

老师: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学生1:现在,我知道了这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写这一首诗的。学生2:我感受到,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孤傲的心情。老师:作者那种孤傲的心境与此情此景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课件展示动画与音乐。

画外音:此时,群山覆盖着白雪,江面飘洒着雪花,蓑笠翁好像也成了白雪世界里的一座雕塑。雪花一朵一朵,轻轻地飘下来,好像怕惊扰了这位钓鱼的老翁。

老师:现在你就是孤傲的柳宗元,你能把自己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

老师:你看他一脸严肃,心里一定是有什么不痛快。再指名读。

老师:你看他抬着头,似乎有一股傲气。老师:能背出来吗? 三个学生分别背。

老师小结:刚才我们运用注释,通过朗读,特别是借助诗人的简介充分地理解了诗意。

五、课外延伸:拓展学习《题秋江独钓图》

老师:接下来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古诗。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如果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提出来。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壶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要求提供王士祯的生平简介。

老师:现在我相信每一个同学心中都有一幅图。谁来用语言为大家勾画这一幅《秋江独钓图》? 指名两个学生说。

老师课件出示简图。这符合你心中的那一幅图吗? 学生1:加一筐鱼。

学生2:最好在船上放一壶酒。学生3:在江边添上一些落叶。学生4:再画上几笔火红火红的枫叶。

老师:看来每一个的理解不同,心中画出的图景也不同,所以想象也是体会 诗意的一种好办法。

老师:那么,这一首诗与《江雪》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我们四人小组来研究一下,看看一共可以列出多少条。讨论以后,请小组派代表发言。学生代表1:相同点:都在江上;都是一个人;都是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都在钓鱼。不同点:一个是江雪独钓,一个是秋江独钓。

老师: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是时间不一样。还有补充吗? 学生代表2:一个是“天寒地冻”,一个是“秋意正浓”。老师:也就是景色也不一样。

学生代表3:心情更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怡然自得的。老师:你的发言真有水平。你是怎么知道王士祯是怡然自得的?

学生: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一曲高歌一杯酒”,也就是一边唱歌一边喝酒,能不高兴吗?

学生:从诗人的简介中也可以了解。当时王士祯是刑部尚书,而柳宗元却被贬永州。可以说一个是官场得意,一个是官场失意。老师:人生经历不同,心境也不同。

学生:我感受到虽然都是独钓,但是他们表达的却不一样,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

老师:你体会得更深了。这两首诗虽然描写的都是在钓鱼的景象,但是心境不同:一个是借钓鱼表现高傲的骨气;一个是借钓鱼欣赏优美的秋景,这真是各有所得。

学生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自己喜爱的诗。

老师:我国古代描写钓鱼的诗词还有很多。你们看,老师从网上下载了那么多的资料。这些诗人,除了钓鱼,还收获了一些什么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到他们的诗中去寻找答案。

古诗教学的新尝试

沈大安

在浙江省第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杭州市西湖小学郑雪琴老师执教的《江雪》深得好评。重读课堂实录,觉得这节课在古诗的教学上有所突破。

一、尝试自学,探究规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节课的教学每一部分都是让学生尝试在前,学生能学会的就不教,确实不能学会的也先学后教。教师让学生尝试朗读,尝试讲诗意,尝试自己解答疑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说明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也有自学的能力,何况他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并非“白纸一张”,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潜力估计太低,处处不放心,实在是不必要的。

自学,也要提高“含金量”,这个“含金量”就要让学生从中领悟一些语言文字的规律,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拿这节课来说,教师把“虚指”与“倒置”作为古诗学习的知识和方法点,让学生在试讲的过程中感悟学习古诗的方法,就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得到更深的发掘。

二、自主感悟,多元解读。

古人早已认识到“诗无达诂”,也就是说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一首好诗,正因为他可以作多种理解,才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同时,由于读者的人生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解释。这一节课上,在“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假设,就是为了让学生探讨答案的多样性。这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有 8 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观念:问题的答案不会只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这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尊重多元解读,又要重视价值取向,这是阅读教学必须注意的两个侧面。拿“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来说,学生那么多的答案,有高下之分,教师不能简单全部肯定,而宜加以引导分辨。显然,“养家糊口”的解释不仅缺乏诗意,也有悖诗人的本意。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才出示柳宗元的简介,然后让学生联系诗人的经历来解读文本,使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达到了新的深度。

三、比较阅读,深入感悟。

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的结果要让学生自主梳理。学完《江雪》后,要求学生自我小结,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在小结的基础上,再推出清代诗人王士祯的《题寒江独钓图》,让学生比较阅读。这种同一题材不同意境的作品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尝试 篇6

一、自主:既要凸显主体,也要体现主导

[案例1]教学片段:人教版数学第二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师出示投影,屏幕上出现了公园里卖气球的场面,孩子们在买气球。

师:总共有15个气球,卖掉了9个,还有几个?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算一算。

生A:15-10+1=6;

生B:10-9=1,1+5=6;

生C:因为9+6=15,所以15-9=6;

生D:9=5+4,5-5=0,10-4=6。

……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的问题(略)。

[反思]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从表面上看,教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个体差异,但是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经验和思维的限制,他的个人思考、个性的理解并不是最佳的、正确的。目前,数学教学中还有一些类似的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一切让学生说了算。不管学生如何理解、如何想、如何表达,总是一味地肯定和表扬;或者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想用什么方式学习就用什么方式学习”……这些做法表面上看是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其自流。

二、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

[案例2]《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片段

教师呈现问题情境:

母亲节到了,商店里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老师想买一束50元左右的花,请你设计一种方案。

在这之后,教师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按自己的喜好组成小组,开始合作学习。有的是一个优秀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是你一言我一语,却没有围绕主题;有的对问题还不清楚,无从做起……)

然后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的发言被代表取代了。

[反思]在学生没有充分独立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独立方案,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人云亦云,没有围绕主题,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这样的合作只能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同时,各组的成员在组成上也差异过大,自然对各自承担的探究任务、合作目标在完成质量上有好有坏,影响集体对文本的整体学习效果。

三、探究:该出手时才出手

[案例3]教学片段: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二册《三角形的外角和》(笔者在校际教研活动时听到)

引入新课后,第一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画出两个三角形;第二步,学生用剪刀剪下三角形的两个角,拼放在另一个角的外角上,正好重合;第三步,学生用剪刀剪下三角形的三个外角,拼放在一起,三个外角组成一个周角。

部分学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共三条,余略)。

[反思]这节课基本上学生都在探索和体验,动手“做数学”,过程由学生完成,结论由学生得出,教师基本上没有讲授,没有进行分析和推理论证。然而数学知识单靠学生探究、体验就能获取吗?这样获取的知识是真实可靠的吗?另外,许多学生第三个结论还未得出已经下课了,过度的探究在教学时间上也不允许。

“做数学”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改变了以往数学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但学习方式的改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一种方式去代替另一种方式,让学生每节课都去亲自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既无必要,更不现实。一些名词、概念、事实等只能用陈述和讲解的方式传授,如负数的表示,在数字前面加“-”号,告诉学生就行了;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也是不好操作和体验的,这类知识必须通过教师的讲授。

四、整合:数学课别变了昧

[案例4]教学片段: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

初步认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让3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余学生模仿顾客,在布置好的小文具柜前购物。学生争先恐后地用仿真样币“购买”铅笔、本子、橡皮等。10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仍兴致勃勃地摆弄着“买”来的物品,旁若无人地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反思]本节课的任务是“认识人民币”,但在购物活动中,大部分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具体的物品上,“买者”和“卖者”都不去注意币值大小,对物品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人民币。从形式上看,学生积极性高,主动地投入和参与了学习活动,活动中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但这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活动与认识人民币有多大关联?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改变以往数学教学忽视学生实践和感性操作的倾向。应该肯定,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节课中,设计购物场景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但活动不应该只注重外在表现方式,更多的应是注重内在品质,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用活动这一外显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用“生活味”取代数学教育特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活动沟通生活场景与数学本质的联系,实现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实效。

初中化学教学的新尝试 篇7

新课程改革理念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中统一模式塑造学生能力和性格的做法, 发现并关注学生的特殊性, 承认并尊重学生差异的客观性、多样性, 因材施教, 善待差异, 既照顾个体差异, 又实现教育的公平性。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 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教师要进行分层次教学。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统一, 作业布置统一, 考试试题统一, 创设问题统一, 忽视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 不注重因材施教, 导致优秀的学生得不到充分发挥, 埋没了人才, 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丧失了自信, 逐渐变为自暴自弃。因此, 教师布置作业要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必做题, 一部分是选做题。对后进生要降低要求, 只要求他们完成必做题, 同时运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他们要多鼓励和肯定, 让他们建立起自信, 认识到自己并不笨, 只要努力一定能行,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注重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化学学习只是基础阶段, 在这个阶段内, 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在化学领域上有多大的成就, 而是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感受到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 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这才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也是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 利用课堂三到五分钟时间,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教师可以把每一堂课开始的三到五分钟让学生做主, 只要和化学有关的内容, 不管是优等生、中等生, 还是学困生都有机会到讲台上介绍化学知识或者自己的学习方法、体会、经验, 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后进生的表现, 只要他们勇敢地走上讲台, 不管表达是否符合实际, 是否恰当, 教师都要用具体的评价语言来激励他们。

(二) 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课堂教学的成功, 并不是强制学生去学习,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这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方法。比如, 在学习到有关“水”的内容以后, 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制作一个简易净水器。再次上课的时候, 学生展示的净水器真是各式各样, 取材不一, 个个都是奇思妙想、智慧的结晶。不止于此, 他们还能说出自主净水器的优缺点, 与其他人交流制作的心得。在不断实践和尝试中, 消除了学生畏惧化学学习的心理, 开始变得自信起来, 并对化学学科充满了强烈的探索欲望。

三、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重视思路教学

(一) 教学中, 让学生明白教师的上课思路

思路教学的最佳状态就是把教师讲课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听课的思路。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 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教学过程的思路。比如,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 在潜心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教师设计了主要的讲课思路:从选择制取氧气的装置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和制取氧气的装置有什么区别, 由选择收集氧气的方法探究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向下排空气法, 上课的时候要抓住这一主线,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思考, 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堂思路是清晰的, 学生获取的知识也是轻松的。

(二) 阅读时, 帮助学生领悟教材的编写思路

学会阅读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基本方式, 通过阅读, 学生既能学到知识, 还能找到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 有效阅读不但是指学生应学到哪些知识, 掌握哪些技能, 更主要是的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 也就是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师要在课堂上注重教材思路的教学, 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 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思考和讨论, 进而领悟到教材的编写思路。比如, 在引导学生学习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时, 教师先告诉学生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燃烧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自燃、灭火原理等, 进而提问教材上是如何分析这些问题的?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 引导学生探究燃烧需要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 并利用这几个条件来灭火。这就在无形中让学生领悟到教材的编写思路, 认识到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实践, 以及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又以此为基础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三) 练习习题时, 拓宽学生寻找问题的思路

面对浩如烟海的习题, 教师精选习题时要有针对性、目的性, 善于分析题目中的因果关系, 抓住条件, 明确要求,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拓宽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

总而言之,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其不仅能打造充满活力的化学课堂, 对学生思维发展也大有益处, 是广大教师应追求的目标之一。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化学课程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实际教学中, 仍然有一些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比如, 以教材为中心, 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 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比较少。所有的一切都可能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消失, 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 探索神经萎缩, 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养成,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 广大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创新, 转变观念, 树立一种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自身角色的迅速转变。

关键词:初中化学,个性差异,学习兴趣,思路教学

参考文献

[1]曾柏生.探究新课程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几点策略[J].课外阅读:中、下, 2012 (7) .

[2]李海容.初中化学与初中化学新课程衔接及教学策略研究初探[J].读写算:教育导刊, 2012 (9) .

[3]贾伟霞.如何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STS教育[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1 (11) .

初中英语教学的新尝试 篇8

一、改变自己的“形象”, 做个有魅力的英语教师

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英语课, 首先要让你的学生喜欢上你, 所以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学生需要和深受学生欢迎的有个性、魅力型的教师。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 不仅会观察教师的举止和行为, 也能体会到教师的品德和修养, 潜移默化中, 学生就会自然地仿效。所以教师自身必须是活水源, 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能够游刃有余地在课堂上起到领路人的作用, 更要学会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 聆听学生的心声, 善于与学生加强交流, 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而且教师要懂得运用正确的课堂教学艺术, 要让学生觉得上你的课轻松、有意思, 能体现出自己在课堂上的价值, 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而不是一味死板地接受知识。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引领学生在不断探究知识的路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有了成功体验的学生自然会尊重你、敬佩你、喜欢你的课。

二、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 使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使学生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英语教学中, 若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信赖, 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情感共鸣, 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进而学生会好学、爱学、乐学。中学生活泼好动, 应尽可能利用各种“玩”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到具体事物的形象, 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到, 能看的让他们看到, 能摸的让他们摸到, 能尝的让他们尝到,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应针对所学内容, 创设情境,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教学。我们也不要吝啬批评和赞赏。当学生有进步时应给予恰当的表扬, 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肯定与鼓励, 在英语课堂上多说“Thank you. Great. Well done. Wonderful. I’m proud of you! Perfect. Excellent.”等课堂用语, 这样, 学生不仅觉得学习快乐, 兴趣得到激发, 而且学得快, 记得牢。

三、探索“指导—自主学习”的英语教学模式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传授学生知识远不如传授学生如何获得并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证明, “指导—自主学习”模式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结构和过程是:课前指导学生自主超前学习, 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认真看书, 力争看懂教材所表达的整体意思。对重要内容特别是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 要加点、划线, 以便听课时重点学习。在课堂上开展发展性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激情、焕发活力。课上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环节:检查自学情况 (教师可以出示较为简单的测试题) —提出问题 (就本节课的课堂内容提几个代表性的问题) —解决问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找答案, 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班上集中解决, 班上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引导解决) —教师总结归纳 (教师梳理知识点) —当堂反馈 (当堂练习, 教师批改小组长的, 小组长批改小组其他成员的, 教师抽查批改部分后进生的) —布置下次自学内容 (布置的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 学生易于自学, 增强自信心) 。

英语教学有很强的实践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个环节, 对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方法,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最大的收获。

四、注重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导致他们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各不相同。作为教师, 应关注学生, 给予其适当的指导,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小组成员合作活动为主体, 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的学习模式。学生合作学习方式很多, 他们可以进行互评互考。课上我们经常采纳的而且效果较显著的是对话交流模式。课程讲解中会遇到很多话题, 一单元一个重点, 教师要善于在重点话题上做文章, 讲解重点句型时要让学生就周边的环境多举例子, 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 编排对话, 活跃课堂气氛, 开发学生的思维。小组成员要有自己固定的搭档, 搭档的安排应有强有弱, 以强带弱。刚开始时不要给弱者难度太大的角色, 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乐趣, 这样弱者才会渐渐进步。

当然, 好的教学方法远远不止这些。作为英语教学工作者, 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热爱我们的学生, 热爱课堂教学, 在思索中尝试, 在尝试中总结, 寻求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让每位学生都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2]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新尝试 篇9

一.站立式朗读———学生们是那么自信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目标, 其中“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会忽略学生们的朗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教师有时还为大家分角色, 分小组。但是, 不尽如人意的事实是:年级越高, 学生们的朗读激情越少, 不少学生甚至只是随大流地“呀呀”而读, 令人忧心。

站立式朗读, 突破性地解决这样的问题。集体朗读时要求学生全体起立, 用手托书至胸前合适的位置, 头正、背直、脚平, 口齿清晰、声音洪亮。这样站立式朗读的效果, 出乎我们想象, 同学们脸上既有一丝羞怯, 更多的是一份自豪。总感觉大家在关注着, 投入的程度大大提高。这时, 教师在朗读的技巧上稍加点拨, 事半功倍。在班级实施后, 原本枯燥的朗读, 成了广受大家欢迎的环节, 学习的激情被再次点燃。每一次集体朗读时, 抑或澎湃、抑或婉转的声音, 以及充满精气神的身姿, 令班级的学生陶醉, 令路过的老师慨叹。

二.计秒式背诵———学生们是那么高效

学生掌握知识, 离不开背诵, 对于语文学习尤其如此。记忆的内容, 除了重要的知识点之外, 还有一些具有优美文采的佳句名篇。让学生在背诵过程中, 更加积极自觉地思维, 更加主动活泼地参与, 将直接决定着最后的汲取知识的效果。为此, 教师也采取了很多辅助的手段, 比如教师抽背、学生互背、随堂默写等等。但是, 学生总有一种“被背诵”的感觉, “被动”记忆, 内心“痛苦”, 主体性很难充分发挥。

计秒式背诵, 让学生们的“主动性”再一次尽情释放。根据背诵内容的长短, 规定学生复述的时间, 以秒计算。复述时, 要求字字清晰、句句明白、声音洪亮、一气呵成。传统的背诵没有时间上的约束, “熟练流畅”叫背诵, “断断续续”也叫背诵, 效能意识不能被充分激发。这种形式实施后, 学生的投入、学生的激情、学生的达标意识,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了背诵, 悦纳了这种对于他们终身有益的汲取知识的方式。更可喜的是, 对于背诵内容, 他们更加主动地去理解, 因为实践告诉他们, 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 更容易达到目标,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走动式讨论———学生们是那么投入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探索, 主动获取, 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落实在课堂上, 主要是指以“生生合作”为主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往往由前后桌四人构成, 这样的组合, 既实现了“讨论”这种形式, 又很经济, 节约了时间。但是, 如果成员固定不变, 而成员间的思维能力差异过大, 就不能形成相互的“激发”。长此以往, 这样的互动交流, 便只能流于形式, 更多地只是“热闹热闹”而已。

走动式讨论, 很好地弥补了小组式讨论的这一缺憾, 为高效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因子, 是一种更为开放、民主的课堂交往环境。它立足于“四人小组”, 在四人讨论的基础上, 如果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或者渴望倾听更多的思路, 那么在老师许可的时间范围内, 依据就近原则, 走动起来, 参与到其它小组的讨论中。刚开始实施时, 以为会引起课堂的混乱。实际上这种担忧是多余的, 学生的走动不是盲目的, 他们走向的往往是自己信任的好朋友, 这样的交流既能敞开心扉, 又能互相启发。

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新尝试 篇10

一、正确认识读与写的关系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只“脚”,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不可偏废。读是一个吸收的过程,而写是由“内”向“外”的倾吐过程,读与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读的过程中,外部的文字语言,通过内化、吸收,可以变成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从而达到积累写作素材、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是平行发展的。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当然,读与写又具有紧密的相关性。教学中,读与写不存在谁吃掉谁,谁吞并谁的现象,读与写两者合则双美,离则俱伤。

尽管读写的关系密不可分,但读是根本,写是核心;教学中要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在这方面古人也做了许多精辟的论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都强调不仅要读,还要多读,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不仅要多读,还要把握思想,体会感情,明辨是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读是基础,是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把阅读放在首位。

二、分类指导,掌握读写方法

“读”历来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让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我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分类指导学生阅读,渗透写作方法。

1、精读课文。

教师要重点讲解,要进行具体示范。课文重点部分要求达到五会(会理解、会品评、会复述、会背诵、会仿作或积累)。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揭示读写知识的规律,帮助学生了解读、写基本方法。

2、略读课文。

教学时要根据学习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试用从“精读课文”中学过的读写方法,分析略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逐步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3、自读课文。

要放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自学自读课文,并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学生从“学会”进入“会学”的境界。

4、课外活动。

要引领学生开展读书活动,丰富阅读量,要根据单元的训练重点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身需求,指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定目标、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局部的、零碎的知识纳入完整的知识系统中去,进一步强化学过的读写知识和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三、以摘抄为载体,提高读写水平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写作与生活的关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学生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创意的表达。为提高学生读写水平,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把自己喜欢的一些句段抄写下来。为熟记摘抄内容,培养读写兴趣,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组织学生朗读摘抄本,教师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摘抄兴趣,又激发了阅读的积极性。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完成规定的一些作文题目外,我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摘抄本创造性地自拟题目,写自己满意的作文。学生极具模仿力,通过这一形式,学生可以很好地把摘抄到的句段组合起来,再加上自己的话,写出精彩的文章。这不仅训练了学生连段成篇的能力,而且还克服了他们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培养了写作兴趣。

激发作文兴趣的新尝试 篇11

关键词:激发 作文 兴趣

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是一种维持性、被动性的教学。为了完成作文训练任务,根据作文要求,习惯于教师命题,学生的写作内容受限制,写作的方向总是跟着教师走。每到作文训练,小学生的脑子空空的,没有内容可写。长期下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学生提不起写作的兴趣,作文水平自然难以提高。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要使学生喜欢作文,教师必须实施创新教育,激发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我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实施创新教育,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做了多方面尝试。

一、作文命题创新,激发小学生写作的兴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好作文命题是作文创新的第一步,一个好的作文命题会深深地吸引学生。

首先,作文命题要新颖。作文命题平淡、单一、刻板,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所以作文命题要有新意。所谓“新意”,就是把平常的作文命题换个新鲜的字眼或换个说法,新鲜事物总是吸引人的,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能干的爸爸》《聪明的妈妈》《我的家乡是个好地方》,比《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家乡》更有新意。

其次,作文命题要生动有趣。要做到生动有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感悟小学生的所见、所闻,熟知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再次,让学生自由命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自由命题就是学生自己拟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生活、选取题材、拓宽思维空间的能力,学生不受指定命题的束缚,自由发挥创造性。

二、创新作文的内容,激发小学生作文的兴趣

小学生所写的作文都是反映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或参加的活动。但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往往被随意性和情绪性所左右,没有认真观察身边事物的新奇之处。写起文章来,总是那几件事,那几样活动,老调重弹,没有新意。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指导作文训练时启发学生可以写一些新鲜的事物。如写一些常见的动物,我便引导学生写蜗牛、蛇、蝴蝶等;写植物时,我带领学生野外考察,让学生认真观察,开启思维。

三、利用现代电化教育设备,激发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小学生的生活范围不够宽广,所见所闻不多,亲身经历的事情也少,写作素材缺乏。电化教育设备能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提供丰富、新鲜、生动有趣的作文素材。世界各地、大江南北,见过的、未见过的,五颜六色的图画,新鲜、活跃的画面,都可以通过录像机、幻灯机展现出来。各种不同的声响可以通过录音机播出。这些手段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为此兴奋起来,增强了写作兴趣,产生了写作的极大欲望。

四、指导想象作文,激发小学生作文兴趣

喜欢想象和幻想是小学生的天性,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想象的事物或景象,总是小学生日常生活感兴趣和久谈不衰的话题,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时,我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其大胆设想,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如:利用带有悬念的文章结尾,要求学生续篇,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利用听录音(各种大自然的声响),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将周围事物联系起来写文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身边的事物拟人化写想象作文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就意味着作文成功了一半。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培养小学生爱写作文的习惯,丰富多彩的世界就能在小学生的笔端生动有趣地展现出来。

一次作文教学的新尝试 篇12

《随机信号分析》这门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信息论方向) 及通信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同时《随机过程》是信息类专业硕士学位的必修课[1]。我校信息工程学院自通信专业研究生招生以来就开设了《随机信号分析》课程。在历年的教学中, 作者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 本门课程对数学理论要求较高, 理论性较强, 经典内容份量重, 内容抽象难懂;

2) 以往由于在教学形式上, 较重视理论及教学证明, 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缺乏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 导致学生面对具体应用问题无从下手;

3) 教学手段单一, 仅靠教师的讲义、教材, 难以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形成具体的认识, 使得学习难度增加。

2 E_learning概念及在《随机过程》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2.1 E_learning概念

E_learning是Jay Cross在1998年首先提出, 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是指主要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学习,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它是一种全新及有效的学习方式”[2,3,4,5]。

2.2 E_Learning环境下教学内容建设

2.2.1 交流与讨论

创建QQ及微信平台, 师生之间可以通过论坛、QQ、微博、电子邮件等多种交流手段进行互动。学生成功的问题学习案例, 教师对于相应问题的解答可以进一步的整理, 反馈或补充到课程资源中。利用该交流平台, 教师可以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起到指导者的作用, 而学生在这样的开放空间内的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学习资源大大丰富, 学习情境对于学习者更有激励作用。

2.2.2 教学方案设计

学习资源包括课内资源及课外资源[5], 课内资源主要针对教学方法改革对应的教学方案设计, 包括以下方案设计:

1) 启发式教学方案的设计

启发式教学方案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对提出的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指明一个方向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查询、组内讨论等多种方式给出答案。

2) 讨论式教学方案

讨论式教学是由教学预先设定讨论题目和要求, 由学生分组讨论的一种教学形式, 分析和研究“随机信号分析”课程结合本专业相关知识能进行讨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 并设计4~5个讨论题目, 并制定详细的讨论要求;将讨论题目发到E_learning环境上去, 要求学习3~4人一组, 选定一个讨论题目, 按照相应的讨论要求, 利用课外时间收集相关的资料, 并进行比较充分的讨论;在课堂内进行分组讨论和组间交叉讨论, 教师分小组点评, 并做最后总结。

3) 研究专题式教学方案

在课程教学后期, 针对其中与后续专业课相关比较密切的课程内容, 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归纳性的专题内容, 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来总结前期学过的教学知识点, 所有同学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该专题通常都比较综合, 内容涵盖知识点比较广。

4) 案例式教学方案

设计1-2个随机信号分析的典型分析案例, 贯彻课程和实践教学整个过程中, 精选和设计4-5个典型案例, 每个案例包括原理介绍, 源程序代码和可演示的执行代码。选定一个典型的案例,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应用程序演示, 剖析设计方案和分析程序源代码等各种方式设计新的教学形式;

现代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及手段解决课题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资源包括软件仿真编程实现《随机过程》课程中知识点验证, 《随机过程》基础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学术文献;及网上现有的数字化资源等。

3 结论

E_learning是一种教育理念, 它代表着信息时代教育思想, 即以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 强调学生应该享受教育提供的人性化服务。如何将网络优势应用到学校教育中, 是每个教师应该积极关注的问题。作为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者, 在研究、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同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摘要:《随机过程》是各个学科技术领域进行课题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有效方法,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及互联网构造Elearning教学环境进行教学延伸, 教学理念由“应试”教学转变为“应用”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ELearning,随机过程,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薛冬梅.《随机过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初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0, 27 (6) :54-56.

[2]胡蓉.WCOE_Learning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114-20.

[3]汪家宝, 杨德军.关于美国e-Learning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过程的探讨[J].电气化教育研究, 2007年第3期 (总第167期) :93-96.

[4]蒋沛航.e_learning课程模型的研究与实现[D].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大学, 2006.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重构金融业下一篇:漆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