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法的新尝试

2024-09-12

历史教学法的新尝试(精选6篇)

历史教学法的新尝试 篇1

教学中, 如何经济使用课堂上每一分钟, 使每一分钟都产生良好的效果, 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近年来, 笔者通过开展体验性历史学习活动, 对此做了有益尝试。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 以体验和探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性学习。体验, 就是要求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理解、认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历史对象。只有通过体验, 学生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遥远的历史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与之交谈的存在, 才能在头脑中敏锐地捕捉问题, 紧紧地追问、探寻问题的结果, 从而生成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并引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因此, 历史教学力求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等实际出发, 以体验性历史学习为主, 通过对形象直观的材料的研习和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 来增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趣味性和现实性, 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激发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情感。

一、创设乐学氛围, 迸发思维火花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学时, 教师应千方百计调动“乐学”因素, 创设“乐学”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迸发出思维火花。讨论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和交流, 有利于思维的撞击与创新。而要让学生自主体验和探究、主动学习、参与讨论, 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 努力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讨论活动, 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合作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精神, 让他们在合作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 逐渐体会到群体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成功。

例如, 围绕“孙中山该不该让位袁世凯”这个问题, 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评分标准为:“辩论立场清晰, 口齿伶俐, 思路活跃, 论据充分, 能运用多角度、多层次、有说服力的推理论证, 能及时抓住对方要害问题予以机智有力辩击的辩手给予优秀。”在教学《难忘九一八》时, 举行小型辩论会, 让学生畅所欲言。其中, “蒋介石被扣押了, 如何处置蒋介石”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课堂上, 将主张杀蒋介石的同学作为正方, 主张不能杀的同学作为反方, 让学生在自由讨论的基础上展开辩论。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可见, 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激发学生认识历史的冲动感和思维的活跃性。教学中, 教师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尝试, 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快乐, 让其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亲身体验历史。

二、放手解放学生, 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由体验的活动, 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创新求异,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 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 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后, 不仅要答疑解难, 而且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教师主动突破教材, 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亲切与活力, 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在教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 学生对此体系的直接理解就是“弱国无外交”, 甚至认为“挨打有理”。鉴于此, 笔者引导学生讨论问题“落后就要挨打吗?”并要求学生举出相关事例来。由于教学中营造了和谐宽松的探究氛围, 学生在讨论中灵感产生, 新意迭出。有的学生认真思考后, 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落后并非一定挨打, 如隋唐时对日本的政策, 三国时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落后有时反而会攻打先进, 如宋时辽、夏、金对中原的进攻;当然, 也有落后要挨打的事例, 那是经济政治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弱肉强食。学生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难能可贵。由此可见, 学生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能的教学资源宝库, 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放手解放学生, 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注重亲自动手, 培养实践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跟学习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 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资料或者听老师讲解后, 只能记住10%~20%的内容;对亲眼看到的实物或实物现象能记住30%~40%;而学生对既听到又看到的实物或实物现象就能记住70%左右;如果学生亲自动手做过, 又描述或讲过, 则能记住90%左右。可见, 历史知识的形成单纯依靠听讲、观察是不够的, 还必须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做一做、写一写、比一比, 真正让学生在“运动”中学历史。

如在历史教学中, 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组织他们到书店、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历史资料, 动手制作, 开展体验性学习。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 主动探究知识, 体验创造成果,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在学习工业革命一课时, 笔者指导学生分组收集工业革命的资料, 把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和闭关自守的中国对比联系, 制作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外历史发展对照表, 进行轮船、火车模型并附以该交通工具的发明历程、性能结构、动力来源及此后发展的讲解说明。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 掌握了历史知识, 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教学“殖民主义的罪恶”时, 让学生分组制作“三角贸易”图, 把路线、贸易内容表现出来, 并让每组派代表说明, 从而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因此, 适时开展实践活动, 可以深化教学内容,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做学习的主人的快乐和在参与中学习、在动手动脑中发展的价值。

总之, 教师应与学生处在平等、民主的位置上, 互相交流, 不断切磋, 共同发展, 真正在体验性学习活动中形成一个新型的学习共同体。历史体验性学习所追求的结果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本身。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过程, 教师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应当是让学生自主、深入和成功地学习。

摘要:在历史教学活动中, 要引导学生以体验性学习为主, 创设乐学氛围, 放手解放学生,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和在参与中学习的价值。

关键词:体验性,主动性,开放性,合作性

历史教学法的新尝试 篇2

可通过开展远足、科技兴趣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好,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学写科普型短文或科幻故事等。尤其是科幻故事,少年儿童的特有心理和兴趣决定了他们对科幻故事情有独钟。许多孩子从小就喜欢听、看科幻故事,到了自己能够写出文章之时,早已萌动创作欲。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尝试着科幻故事的写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的想象力不仅得到了充分发挥,其个性、创造力同样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环保活动,了解环境恶化对人类生活的破坏性影响,做“环保小卫士”,自觉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在教学《我爱家乡的_____》习作训练后,由于例文是写家乡的河。于是我建议学生利用假日,走入现实生活中去考察附近城中河的水质,并作简单的分析。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无论是城中河还是旅游景点的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源无非是生活垃圾和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等。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纷纷表示要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保护周围的环境。

二、张扬个性,开放作文训练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训练时,要解放眼、耳、手、脑多种感官,采取有利于个性发挥、张扬的多种训练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丰富写作素材。

微写作:作文教学的新尝试 篇3

一、微写作——夯实语言基础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应该放更多的注意力在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上,那么老师就要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我们看到的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学生众说纷纭,再加一些摇头晃脑的阅读这些情况比较多,而最重要的语文实践“写”的训练却微乎其微。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却又苦于大作文练习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微写作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在课堂上设计一个仿写环节,较短的时间力达到教学效果,让学生的语言训练不再停留在“知道了”的肤浅层面。

在组织七年级上册“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习作活动时,考虑到每个景物都有独特的地方,只有方方面面观察仔细到位了才能把景物写好写活,笔者跟学生一起学习了“诵读欣赏”中的几篇佳作片段,选取了其中《晚秋的原野》片段“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涌动着一片红波;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了凋敝的颜色”作分析。作者叶以群采用由上而下的视线,放宽眼界全景欣赏原野;描写天空、白光、高粱时连用三个比喻串成一串排比相关相连,整个片段将原野晚秋描绘得独具特色。

分析过名作的特点,作为练习,笔者安排一次“用我的眼睛看校园”活动,集体观察校园的景物。然后模仿《晚秋的原野》写作方法,选用一定的视线顺序纵观校园全景,并在描绘的过程中用到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微型习作练习。老师给予范例:“夏天的校园有着独属于它的热情奔放。碧空万里无云,炎热的太阳直射而来,而校园里学生的活力和热情更是火球般的太阳的几十倍!旗杆顶端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草地上的小草因为酷暑难耐也全都耷拉着脑袋,像极了因做错事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

语言水平的提高只有练习,让学生接触语言训练实例,而不只是空洞的讲解和分析。通过简单的片断练习,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使其更乐于拿笔表达所见、所闻、所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微写作——与阅读能力相长

众所周知,苏教版语文教材摘选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是课堂教学的经典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这些名家大作中往往设计了一系列如对比、反衬等写法,在心理描写、环境烘托、细节描述上更为细腻。为了更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老师在阅读课上也设置了微写作活动,且这种仿写不拘泥于对美词佳句的仿写,要把关注点放在重点情节及主人公的重要活动处。更为细致的仿写可以很好地缩短学生跟作者的距离,帮助其更好地领悟文章内容和写法,从而指导自己的写作。

例如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文章主要写菲利普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并意外发现幻想中的富翁于勒其实是个穷困潦倒的水手,详细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富翁梦碎后露出的丑恶嘴脸,借他们的前后反差反映当时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只在乎金钱利益,置人伦亲情于不顾的社会现实。小说亮点在于视角的选择“我”作为观察者叙述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把作者对社会的爱憎寄托在“我”身上,更能引起共鸣。文章中有对若瑟夫的心理描写:“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在此处设计微写作活动,当若瑟夫克制要认回叔叔的冲动,喊出“先生”后,又冒着被母亲指责的危险多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的时候,他的心里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老师给予范例:“小若瑟夫心里很多疑惑,这是我的亲叔叔,爸爸的亲弟弟啊,跟爸爸之间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父母怎么能不认他呢?这么多年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您一定受尽了苦难,我现在能帮您的就是这十个铜子的小费,等我长大到承担得起生活的负担一定接您回来,让您感受家的温馨”。这处的仿写模板设置了特殊手法,让孩子的纯真、善良反衬大人的冷漠,使得菲利普夫妇的势力浮于纸面,他们的刻薄看起来更加丑陋无比。这次微写作活动,把若瑟夫的善良表现得更清晰,当时情景下人与人之间是纯粹的金钱关系揭露出来,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就浮于纸上。比起单纯的讲解,这样学生更容易领悟和接受作者的真实情感,通过仿写也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三、微写作——解放学生思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我们的教材在编写时选择的是很多国内外大作家的代表作,特殊的时局下他们有着特定的情怀,基于此,他们的文章的真正内涵往往是我们无法完全揣度和理解清楚的。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去理解但又绝不禁锢他们的思维,在课堂结束后还能给学生再次阅读留下无穷遐想。以小见大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的最大特点。小学中一堂法语课是普通的小事,但作为被迫改教德语的最后一课却是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韩麦尔先生所代表的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背景是法国在战败后经历烧杀抢掠,与学生如今的幸福生活有太大的差别,他们无法做到感同身受。文章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各有一条感情线索,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对法语的不舍其实是对祖国的留恋和对侵略者的痛恨;小主人公小弗朗士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言行影响了他,使他意识到了即将来临的亡国惨痛,唤醒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在本课结束后笔者设计一个创新型微写作活动,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在“最后一课”之后发生了什么,在给学生想象空间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老师给予范例:“受到韩麦尔先生悲愤情绪的感染,学生们并没有离去,相反在片刻的静寂后,他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他们的高喊召来了越来越多的人们,他们一起高喊‘打倒普鲁士!一法兰西万岁!”通过这一微写作活动,学生对于当时侵略战争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这种不作限制的开放性写作让学生打开了思陆,提高了写作水平。

关于古诗教学的新尝试 篇4

杭州市西湖小学

郑雪琴

一、课前准备:营造爱诗的氛围。

老师: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诗。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

二、整体感受:勾勒寒江独钓的轮廓。

老师:请大家翻开课本。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学生自由读诗。老师:谁来试一试?

学生:(读错了一个音)

老师:同学们听,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学生:“径”不读第一声,应该是第四声。

老师:呵,你的耳朵真灵。我们一齐读。这个字的意思是—— 学生:“径”是“小路”的意思。老师:整个词呢? 学生1:许多路。学生2:成千上万条路。老师:刚好是一万条路吗? 学生:不是,这是一种夸张。

老师:是的,夸张是古诗常用的一种方法。这一首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样的手法? 学生:“千山”。老师:那么意思就是—— 学生:许许多多的山。老师:谁还想来读一读? 两名学生读。

老师:你们读得真流畅。尤其是读正确了一个新词“蓑笠翁”。学生齐读。

老师(指着课件):你看,他身上穿着的是—— 学生:蓑。

老师:头上戴着的是—— 学生:笠。

老师:整个词的意思就是——

学生: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老师:我们一起来把整一首诗读一读。学生齐读。

三、试讲诗意:感受寒江独钓的氛围

老师: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通了这首诗。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 学生:弄懂诗的意思。

老师: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1:多读几遍。老师:哦,朗读品悟。

学生2:可以了解一下诗人的历史情况。老师:对,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学生3:先理解重点词,再把它们串起来。

老师:这就叫“串词连句法”。但是碰到解决不了的字或词该怎么办?

学生1:查字典。学生2:找资料。学生3:问老师。

老师:其实古诗下面的注解也是你的好帮手。接下来,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己试着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学生试讲,教师巡回倾听。老师:谁来试着说说? 学生纷纷举手。

学生1:许多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许多路上的人都不见了。只有一条孤单单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老翁,独自在寒江上钓鱼。老师:看得出他的自学很有成效。谁还想来说一说?

学生2:千山万岭上的鸟都看不见了,许许多多的路上也找不到人的脚印。在孤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自一人冒着风雪在寒冷的江上钓鱼。

老师:呵,进步很明显呢!你觉得他那些地方说得好? 学生1:“踪”是脚印的意思,这个字解释得准确。学生2:把“蓑笠翁”的意思说明白了。学生3:“冒着风雪”这个词用得好。老师:有没有不同的说法?

一学生犹豫举手:最后一句话应该是讲老翁独自钓雪吧?

众学生笑,老师却竖起大拇指:他说了一句大实话。你看,诗中不就是讲“独钓寒江雪”吗? 学生沉思。

学生1:可能是结冰了。学生2:要不就是钓不到鱼。

老师:还是让老师来给大家解开这个谜底吧。在古代诗歌中,为了使诗歌表达更精炼,读起来更上口,诗人常常使用 “倒置”的方法。在解释的时候,我们就要对诗的顺序进行必要的调整,你看—— 课件演示:把“独钓寒江雪”改为“寒江雪独钓”。老师:所以这句话在解释的时候就可以说成—— 学生:在寒冷的下着大雪的江面上独自钓鱼。

老师:看来大家很有收获。谁还想把整一首诗的意思再说一说?

四、意境探寻:体会寒江独钓的孤傲

老师:学到这儿,我们对这首诗的意思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现在请你静下心来,再细细地读一读。你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轻声朗读。

学生:我感觉这个老翁很孤独。老师:你的感受很准确。

学生:我觉得这个老翁很勇敢,这么冷的天还坚持钓鱼。老师:哦!你的感受比较独特。学生:我体会到一种悲凉的气氛。

老师:嗯,你很会品味。我们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指名读。

老师::嗬,好大的雪。我还看到了一个老翁,能读出他的孤单吗? 继续请学生读。

老师:哎,真是形单影孤。

老师: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1: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 学生2:难道他不怕冷吗?

老师:真是一个好问题。请大家大胆地设想一下原因,也可以与同桌讨论一 4 下。

学生1:因为家里穷,以捕鱼为生。(板书:

1、捕鱼为生)学生2:可能老翁想鸟都飞完了,这下没人和自己抢了。

老师:那就是说老翁在独自享受这一份清静呢!(板书:

2、独享清静)学生3:老翁可能是遇见了什么伤心事了。(板书:

3、排解忧伤)学生4:我想是他喜欢钓鱼,所以也就顾不上天的冷了。老师:那他就是一个真正的钓鱼爱好者!(板书:

4、喜爱钓鱼)学生五:可能是作者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了。老师:他也与老翁一样孤单了。(板书:

5、心中孤单)

老师: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 刚才有同学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理解古诗是很有用的。那就让我们看一看柳宗元的简介。课件出示柳宗元生平简介。

老师: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学生1:现在,我知道了这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写这一首诗的。学生2:我感受到,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孤傲的心情。老师:作者那种孤傲的心境与此情此景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课件展示动画与音乐。

画外音:此时,群山覆盖着白雪,江面飘洒着雪花,蓑笠翁好像也成了白雪世界里的一座雕塑。雪花一朵一朵,轻轻地飘下来,好像怕惊扰了这位钓鱼的老翁。

老师:现在你就是孤傲的柳宗元,你能把自己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

老师:你看他一脸严肃,心里一定是有什么不痛快。再指名读。

老师:你看他抬着头,似乎有一股傲气。老师:能背出来吗? 三个学生分别背。

老师小结:刚才我们运用注释,通过朗读,特别是借助诗人的简介充分地理解了诗意。

五、课外延伸:拓展学习《题秋江独钓图》

老师:接下来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古诗。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如果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提出来。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壶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要求提供王士祯的生平简介。

老师:现在我相信每一个同学心中都有一幅图。谁来用语言为大家勾画这一幅《秋江独钓图》? 指名两个学生说。

老师课件出示简图。这符合你心中的那一幅图吗? 学生1:加一筐鱼。

学生2:最好在船上放一壶酒。学生3:在江边添上一些落叶。学生4:再画上几笔火红火红的枫叶。

老师:看来每一个的理解不同,心中画出的图景也不同,所以想象也是体会 诗意的一种好办法。

老师:那么,这一首诗与《江雪》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我们四人小组来研究一下,看看一共可以列出多少条。讨论以后,请小组派代表发言。学生代表1:相同点:都在江上;都是一个人;都是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都在钓鱼。不同点:一个是江雪独钓,一个是秋江独钓。

老师: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是时间不一样。还有补充吗? 学生代表2:一个是“天寒地冻”,一个是“秋意正浓”。老师:也就是景色也不一样。

学生代表3:心情更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怡然自得的。老师:你的发言真有水平。你是怎么知道王士祯是怡然自得的?

学生: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一曲高歌一杯酒”,也就是一边唱歌一边喝酒,能不高兴吗?

学生:从诗人的简介中也可以了解。当时王士祯是刑部尚书,而柳宗元却被贬永州。可以说一个是官场得意,一个是官场失意。老师:人生经历不同,心境也不同。

学生:我感受到虽然都是独钓,但是他们表达的却不一样,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

老师:你体会得更深了。这两首诗虽然描写的都是在钓鱼的景象,但是心境不同:一个是借钓鱼表现高傲的骨气;一个是借钓鱼欣赏优美的秋景,这真是各有所得。

学生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自己喜爱的诗。

老师:我国古代描写钓鱼的诗词还有很多。你们看,老师从网上下载了那么多的资料。这些诗人,除了钓鱼,还收获了一些什么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到他们的诗中去寻找答案。

古诗教学的新尝试

沈大安

在浙江省第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杭州市西湖小学郑雪琴老师执教的《江雪》深得好评。重读课堂实录,觉得这节课在古诗的教学上有所突破。

一、尝试自学,探究规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节课的教学每一部分都是让学生尝试在前,学生能学会的就不教,确实不能学会的也先学后教。教师让学生尝试朗读,尝试讲诗意,尝试自己解答疑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说明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也有自学的能力,何况他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并非“白纸一张”,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潜力估计太低,处处不放心,实在是不必要的。

自学,也要提高“含金量”,这个“含金量”就要让学生从中领悟一些语言文字的规律,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拿这节课来说,教师把“虚指”与“倒置”作为古诗学习的知识和方法点,让学生在试讲的过程中感悟学习古诗的方法,就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得到更深的发掘。

二、自主感悟,多元解读。

古人早已认识到“诗无达诂”,也就是说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一首好诗,正因为他可以作多种理解,才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同时,由于读者的人生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解释。这一节课上,在“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假设,就是为了让学生探讨答案的多样性。这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有 8 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观念:问题的答案不会只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这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尊重多元解读,又要重视价值取向,这是阅读教学必须注意的两个侧面。拿“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来说,学生那么多的答案,有高下之分,教师不能简单全部肯定,而宜加以引导分辨。显然,“养家糊口”的解释不仅缺乏诗意,也有悖诗人的本意。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才出示柳宗元的简介,然后让学生联系诗人的经历来解读文本,使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达到了新的深度。

三、比较阅读,深入感悟。

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的结果要让学生自主梳理。学完《江雪》后,要求学生自我小结,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在小结的基础上,再推出清代诗人王士祯的《题寒江独钓图》,让学生比较阅读。这种同一题材不同意境的作品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新尝试 篇5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写作教学 现状分析 课堂实例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64-01

一、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写作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也是高考英语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人分别从师生两个角度就写作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目前写作教学的现状如下:

1. 学生现状分析。①学生对于写作有畏惧心理,久而久之,失去了对写作的兴趣;②习惯以汉语思维来遣词造句,中式英语太多。有思想,有想法,却表达不出来,即使表达出来,信息也未能正确、清楚地表达;③误用或滥用单词,原因是词汇量小,没有找到适合语境的单词,或是没有真正领会其含义和用法;④所写的文句支离破碎,缺乏连贯性,全文结构松散,且语法错误较多;⑤句子结构单一;⑥未能覆盖所有内容要点,原因是不能用英语表达出相应的中文内容;⑦不重视老师的批改,不主动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写作方法。

2. 教师教法分析。作为新教师,这是本人职业生涯中所带的第一届毕业班,对写作教学经验不足,对学生写作技巧方面指导甚少。平时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语法和阅读的教学上,忽视了英语写作的指导性教学。

从上述罗列的学生写作的状况中不难看出,学生在写作中不是没话可说,没内容可写。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社会经验的积累让他们对于某一话题有话可说,但却无从下笔。写出来的作文也是错误频出,有时甚至让老师无法批改。正是应验了一句话“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英语语言发展滞后,无法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所以首要的问题是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就是让他们有一定量的词汇,并且要能把词汇组成句子。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就必须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四项技能中,听和读是两种输入的途径。学生通过听和读接触到地道的英语,才能获得大量的语言输入,有了这个前提才能进行语言的输出。

二、课堂实例呈现

1. 案例描述。本人从给学生定的任务型阅读训练教材上选了一篇文章。一上课,我就直奔主题地说: “Please 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and try to tell what happened”这篇文章讲述了网瘾使得一个青少年走上了自我灭绝的道路的故事。这个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他们,对于我提出的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A boy killed himself.”看他们情绪高涨,我又说: “Please go on reading this passage, and then try to answer my questions.” 大约五分钟以后,我估计学生们应该都读完了,我就开始问问题了:“What caused the death of Xiao Yi?”大家七嘴八舌地讲: “the Internet”, “Because he threw himself into an imaginary world”…接着我又问第二个问题: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cyber cafe?”一些同学会很诚实地说: “yes”。偏偏那几个“游戏高手”在那直摇头,惹得全班同学来“揭发”他们。我又问到: “ According to your observation, what do teenagers do in the cyber cafe?”这回有个“游戏高手”抢先发言: “ They play games, watch films.”又有人说: “The also shout and smoke.”其他同学也不示弱,都积极主动地发言。我把他们的答案部分板书在黑板上。完了后,我又问到: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Internet?”大部分同学都能一分为二看,说出了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接着,对于他们刚才说的网络坏的方面,我简单进行了总结。又问到: “What can we/ our society/our government do to prevent Internet addiction?” “…”同学们各抒己见,甚至还用汉语说出来了。讨论结束后,我让学生们继续回到刚才的文章中画出重要的词组和句型;另外我再补充了5个句型,然后给出中文,让学生结合刚才文章中的词组反复进行练习。最后,我把这次作文要求打在ppt上,让学生审题,并要他们当堂就把作文的提纲写好了,然后把作文布置为课后作业。

2. 教学反思。每次改作文,都很让我头疼。看着那些文不成文,句不成句的文章我很头疼。我曾经很形象地向学生描述我改作文的状态:一开始,我会翘着二郎腿晃悠晃悠地改,后来,我是一手抓头发,一手拍桌子。学生们听了哄然大笑,可是我却轻松不起来。怎么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一直是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

在本节课中,学生的写作过程其实是学生在模仿范文,使用经过训练的句式尝试写出相似类型的文章。学生通过模仿阅读材料的结构进行写作,通过阅读带动写作,由知识的输入到知识的输出,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3. 教学效果。有了课堂上这一系列的铺垫,学生在课后写作时就驾轻就熟了,就连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能依据我给出的范文“依瓢画葫芦”。这一次的学生作文虽然还是有各种各样的“瑕疵”,但基本结构和语言表达上无大错误,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总之,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输入和积累,挖掘和积累教材中和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并定期检查,且持之以恒地将这个工作进行下去。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对写作的热情,鼓励和指导学生多写多练。

[ 参 考 文 献 ]

[1] 沈雨.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巧妙结合.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

[2] 莫恒阳, 刘付彬彬,刘付红. 2007.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阅卷手记与教学建议. 中小学外语教学.

[3] 郭泉松. 2007.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会比策略的使用. 中小学外语教学.

[4] 南京市教研室. 《高三第二轮复习资料》. 南京: 南京出版社.2008.

[5] 严小玲. 2008. 《英语任务型阅读专项训练100篇》. 吉林:吉林摄影出版社.

历史教学法的新尝试 篇6

一、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

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根本。例如,在《诚实守信》这课的教学时,根据学生熟知的著名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里主人公皮诺丘因为经常撒谎而鼻子变长的搞笑故事作为激活课堂的素材,创设一个“快乐”的能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景。从而引发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深思,感悟诚信的可贵。以下是这堂课教学的简要片段:课前,我让学生分组对童话进行自编自导自演的准备,并要求在原创基础上有所创新,上课后,我宣布今天要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童话剧,剧组成员是全体同学,最终将根据各组同学的表现评出最佳,并授予“最佳表演”、“最佳主角”、“最佳配角”之称号。然后宣布表演开始,并欢迎其它同学上台即兴客串配角,并允许适当超越剧本,以考验演员的应变水平……就这样整堂课在一种非常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度过。同学们在“快乐”中感悟到诚信的重要,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二、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都有获得自尊和他尊的需要,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不失时机地把鼓励、欣赏给予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体验“我能行”。学生的欣悦之心必然更加充盈于心,必然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三、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使学生用智慧创造“快乐”

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学生的思维既活跃又紧张。这是调动积极性的极好方式。进行小组讨论时,老师也要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运用抽象的理论对照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遇到意见有分歧时,老师不可急于发表意见,避免权威性和强制性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继续进行激烈争夺,激发热情。小组讨论后老师再作归纳陈述,方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例如,辩论:中学生玩电子游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组,在教师主持下,就辩题展开激烈辩论,同学们旁征博引、唇枪舌战,充满了智慧与乐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快乐”的教学旅程

1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

在《消费者的权益》这一课的教学,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赵丽蓉、巩汉林的著名小品《打工奇遇》。小品如快乐的浪花激荡着学生学习的小舟,投入到本课的焦点话题“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讨论上来。这样,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消费知识与法律知识,培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利用电视相关节目,让课本内容走进学生生活。例如以案说法,以案学法。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有针对性地选取电视节目如《今日说法》、《案情分析》等在课堂中播放,这些节目中有很多的疑团和设问,可以以此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既掌握理论,又能分析问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觉悟,拓展了视野。

上一篇:企业集团的财务监控下一篇:肾盂输尿管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