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问题教学法”引入历史教学(精选13篇)
把“问题教学法”引入历史教学 篇1
作者/邢小平
【摘要】在初中教学体系中,历史是人文类学科的重要机体。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适当合理引入历史故事,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趣味程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引入历史故事,也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本文立足教学实践,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探寻故事教学法在历史学科中的有效应用路径。
【关键词】初中教学 初中历史 历史故事 合理引入
在初中教学阶段,历史学科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个代表学科,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掌握历史文化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初中生的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所限制,初中历史课堂往往缺乏足够的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老师来说,有效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应用历史故事教学方法,无疑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l 历史课堂引入故事的教学原则
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引入历史故事,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能否适当引入历史故事,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将着力点放在真实性、趣味性和针对性三个方面。
真实性是历史教学的生命线,在教学当中,教师首先要选择真实的历史事件.要有足够的历史资料来佐证所选取的历史故事。教师所选取的故事内容和精神内核,要与课本内容和教学精神相吻合,对于很多杜撰的故事,不可随便引入,以免对学生产生误导,造成不良的教学效果。对于很多无法确凿证实的历史故事,也要通过演绎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并增强学生的甄别能力。
在历史课堂开展故事教学,要强化引入故事的针对性,所引入的故事不能偏离教学主线,要与教学目标设计相吻合,所引入的故事要服务整体教学体系,与所教学的篇章紧密结合,避免故事和教学脱节,产生”两层皮”的现象。
比如说,在讲解《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引入《封神演义》中关于姜太公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耳熟能详,同时也有相应的历史资料佐证,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对于服务教学主题也有帮助,通过引入这样的合理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联想和理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明白其中所蕴含的国家兴衰内在道理。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最为重要的还是要突出故事的趣味性,如果所引入的故事也没有趣味性,甚至还不如教学课本内容精彩,那么故事教学这种方法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初中生与低年级学生相比,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律性,但是学习的动力依然不足,针对学生这样的特点,突出故事趣味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历史课堂引入故事的教学实施策略
2.1巧设悬念激活课堂
由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通过巧设悬念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堂,对于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举例来说,在讲解《秦朝的暴政与灭亡》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开篇,巧设悬念,先向学生讲解秦王赢政统一天下的过程,吸引学生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对如此兴旺的秦朝如何覆灭产生兴趣,进而进入教学的主要内容当中,提升教学效率。
2.2故事教学化解难点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中,知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涉世不深的初中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难以理解。比如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名词对于社会公众来说耳熟能详,但是,初中学生未必一下就能领会其中的具体内涵。在历史课堂中,在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名词之前,可以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进行铺垫,比如说,通过历史影片片段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清朝末年沿海地区的生活情况和状态,让学生对时代特点有一个直观上的`印象和感受,进而提升对于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这样,通过故事的引入就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提升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2.3利用故事引发思考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适当引入历史故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和历史整体脉络的思索,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在教学内容结束后,向同学介绍一个历史小故事,这则故事或者与本节课内容相关,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夯实所学知识,或者可以与下节课的内容相关,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提前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过实践教学检验,通过一则故事来结束课堂,既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总体性,也能减轻学生整节课学习下来后的疲惫感,减小学生对于学习的抵触情绪,实现教学上的首尾呼应,提升整体课堂连贯性和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合理引入历史故事,可以有效提升课堂趣味性,经过实践教学检验,是行之有效的现代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引入历史故事进行教学,要遵循应用准则和教学规律,避免历史故事大量抢占教学时间,影响正常的教学内容讲解,对于历史故事的内容选取,也要突出针对性和目的性。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深入实践,探索行之有效的故事模式,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把“问题教学法”引入历史教学 篇2
一、结合历史知识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对其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
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优良人格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在教学中,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咏志诗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慈禧太后、贝当、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学生。如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的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渝的顽强意志等。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其逐步养成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思维品质;还应注意指导加强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和比较,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材料和人物言论的深层含义,拓宽思维的广度,加深思维的深度。
二、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塑造优良人格
优良的人格,需要反复地磨炼、修正和健全。在历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建塑。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个体自身的需要、动机和积极能动性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强烈的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意识是当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包办代替、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只能培养出被动、顺从的“人才”,这种学生缺乏积极进取、独立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对有关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自己设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有利于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
因材施教, 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必备教学前提之一。要树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心, 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 就必须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 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优生”的要求要稍高于他们现有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重在拓宽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引导他们求异和创新。对“差生”要加强学法指导, 所提的学习要求要低起点、小梯度,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 让他们不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树立起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逐步消除畏难等心理。对“中等生”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 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方法和思想问题, 鼓励他们奋起直追。
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注意个别沟通和指导,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这也是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以遵纪守时、勤学善思、严谨求实、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蔼可亲等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在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关心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反省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更有效、更主动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完善自己。要针对不同的对象, 本着严格要求的原则, 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有机结合, 指导学生不断挖掘内在潜力, 扬长避短, 科学合理地使用大脑, 改变不良习惯, 改进学习方法, 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 扶植他们去积极获取成功, 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 不断建塑和完善人格。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一些现实问题。如:如何看待市场上的欺诈行为, 如何进行为人处世的道德选择等等, 培养他们辨别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促使他们在对社会、个人、人生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特别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个人与他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调节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
应把心态史观引入历史教学 篇3
【关键词】心态史观;历史教学;个体心理;社会心理
钱秉旦先生说:“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看不懂别人的过去也就看不懂别人的现在。”著名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如何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心态史观无疑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方法论利器。
一、新的史学理论
心态史观的理论依据是心理史学,心理史学是一门结合历史学与心理学的一种跨学科研究,其主旨是以历史分析为视角,将个人、群体与社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作为新的史学范式,心态史研究为认识人的心理活动、集体意识、精神状态与其物质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方法,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它注重的是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识,并着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物质生活条件与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法国年鉴学派是法国心理史学的标志,年鉴学派认为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长时段”、“总体史”的综合性研究,形成包括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心理的“全面的历史学”。年鉴学派的先驱吕西安·费弗尔认为“运用集体心理方法考察了长期支配以往人们的种种观念,揭示了一定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因此心理史学的研究,“是要揭示历史上人们的情感世界,如情感生活、希望、忧虑、爱憎、信念等。为了勾画这种情感世界,历史学家必须运用语言学、人类文化学、哲学、肖像学、文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二、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学就是一门人学”。人的本质、人的自身发展、人的能力、人的情感、思想与行为、人的共处与冲突以及人与各种环境条件的相互制约与影响等等,都是心理学与历史学十分关注的问题。把心态史观引入课堂,是心态史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
1.有利于扩大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范围
心理史学借助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理解和解释人类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行为。综合对某一问题在较大范围的理解和认识,正是达到理解全面、认识深化的有效途径。所以,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讲:“只要对心理学加以谨慎地应用,便没有任何理由不应当借助心理学来扩大历史理解的范围。”事实亦是如此,人们对任何问题,包括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只有在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的较为广阔的范围内去理解和认识,才能对问题有全面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历史教学要求我们要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因为文明生存的条件之一,就是对外开放的环境与心态。了解不同时期人们的心态,有助于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步入近代以来的中国让我们知道了一个开放的环境与一个开放的心态,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生动性
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情境性强,有利于激发情感体验。然而中学历史教材简约性、综合性强,情境性较差,内容又包罗万象。关心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和三维目标之一。心理史学十分重视和关注个体和群体性格特征、心理活动和状态的探寻、分析和描述,正好弥补这一缺陷。教师可以引入心态史学所使用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等来创设教学情境。如:情感与情绪、想象、观念与意识、愿望与动机、性格、气质、态度、信仰、压力、气氛、社会心态等及描述它们状态的傲慢、猜疑、恐惧、谨慎、平静、喜怒哀乐、虔诚等,可以成为教学情境的关键词或提示语。让学生直觉地去感知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群体或个人的心理体验、愿望动机、观念态度、价值判断和选择,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历史内容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梁启超曾说:“许多历史上的事情,顺着平看似无意义,亦没有什么结果,但是细细的把长时间的历史通盘联络起来,就有意义,有结果了。比如晚明时代,许多士大夫排斥满清,或死或亡,不与合作,看去似很消极,死者自死,亡者自亡,满清仍然做他的皇帝,而且做得很好,这种死亡,岂不是白死亡了吗,这种不合作,岂不是毫无意义吗?若把全部历史综合来看,自明室衰亡看起,至辛亥革命止,原因结果,极明白了,意义价值,亦很显然。假如没有晚明那些学者义士仗节不辱,把民族精神唤起,那末辛亥革命能否产生还是问题呢。”这里,梁启超的“长时段”同样包含着心理结构的传承、演变过程在其中。
三、中学历史教学的可能性
1.历史教学现状的需要
要把历史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不解决学生“心里接受”的需要,大都是空话。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简言之,即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心态类试题或情境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更新历史学习的视角和方法,有利于他们从“意义构建”角度来活化历史。近几年来,高考的社会史试题出现转向关注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用,这一视角的转变,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变化,那么也应该关心他们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个人或群体心态和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关系。
2.历史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歷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把心态史观引入历史教学,是使历史鲜活起来,以其自身的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历史的演进轨迹,从而摒弃对于历史一般的抽象的说明,赋予它具体的社会心态的生动内涵,使历史像一面镜子,直观地反映人类的心灵活动和思想律动,成为人类自身的参照物。
四、有待解决的问题
当代心理学的理论不能简单推广到历史中去,也不具有普世的价值。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不能机械地套用理论模式,而应把研究客体放在特定时代情景中加以考察,避免以主观臆测研究问题的局限性。巴勒克拉夫指出:“心理分析法也许有助于解释某个历史事件对个人的重要性,但它解释不了事件本身。”历史人物的行为还受阶级、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个人特殊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历史的因素绝不是单一的。另外,在重视心理分析的同时,还要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史事都可用心理史学来分析,因为“在心理学知识水平的当前阶段上,心理学能够为历史学作出的贡献仅限于一个相当狭窄的范围”,只能适用于历史人物、群体和部分历史现象的研究。“我们始终认为经济是最重要的,但是它并不能解释一切”。然而,正如伊壁鸠鲁所说的,“关心自己的灵魂,从来不会太早,也不会太晚”。不管怎样,新史学所作出的每一个努力和尝试都是值得尊重的,心理史学借助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理解和解释人类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行为。无疑,为我们认识人类的历史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
[2]十六世纪的不信神问题:拉伯雷的宗教
[3]罗凤礼.历史与心灵——西方心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
[4]梁启超全集[M]北京出版社,1999
把“问题教学法”引入历史教学 篇4
——教育旁观者对泗洪教育改革思考
文∣上海禾稼教育 王家强
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向教育系统的领导汇报对教育的看法。
NO1、现状
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拥有如此规模的高等教育事业,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不能没有一个总体的规划,以便明确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学校应否扩招、扩招多少、如何扩招等,但我们却一直没有见到这样一个规划出现。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家今天看到的高等人才严重紧缺和严重浪费并存的现状。国家急需的人才我们没有培养,国家不缺的人才我们却培养了一大堆;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人才,另一方面却是众多大学毕业生找不着工作。
再回到高中,我们还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学生缺乏更开阔的视野。除了埋头苦学,大部分对于外面的世界关注较少,衡量学生的标准极其单一,那就是高考分数。但大家没有抬头看路,对于以后学习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都是无所适从的,无论成绩一般的还是成绩优秀的,最后都草率的填写一个可能会被录取的学校和专业。大家就如同生活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一样,不真实。高考完,学生往往把书本撕掉、烧掉,没有一点点留恋。
事实上,初中小学拼得更是分数,父母和老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把孩子当成夹心饼干。学习剥夺了所有玩耍的时光,孩子厌学严重,亲子关系恶化,校园暴力也非常严重。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几乎不可能把成绩搞好。父母和老师也往往追求这学期的成绩,对于学习兴趣和习惯都培养甚少。到了青春期之后,有些叛逆的孩子摆脱了老师,摆脱了家长,从此“众叛亲离”,父母看孩子不行了,便哀声作罢,继续用同样的方式去教育第二个孩子。我们看看周围蓬勃的千家课外辅导机构,就知道这里有多少父母的无奈和幻想,至少送去会少点愧疚吧!
这样的只关注分数的循环进行了30年,国家也没有培养多少创新人才,包括清华北大的也不过是高级的技术人员,少见创新型项目发生。再看看我们泗洪,模式没变,方法没变,参与应试教育考取北大清华总是如中彩票一样。作为50天从差等生到优等生的高考黑马,我想说,不是我们泗洪的孩子没有这个能力,而是用力很猛,方向却不一定对,更别谈方法了。这种迷宫模式,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呢?
NO2、趋势
国家经济动力的不足,鼓励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但颠覆式的创新几乎很少。我们能看到的模式基本就是电子商务的各种变种,O2O也是服务型电子商务,简单一点就是做贸易。可以拿出来到国际PK的也就是华为的产品了。所有人的创新几乎都在模式上的创新,原来有中间商,我们现在通过互联网去掉中间商了。这里几乎没有看到德国的精益制造的人才,只看到冲去如本买马桶盖和电饭煲的中国人。
中国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教育要能够培养出创新人才,其自身必须首先走向创新。德国为什么可以一颗螺丝钉祖辈200年传承,主要是因为德国的教育模式。德国是大部分人上不了大学,但大家会接受完整的产业工人的培训,帮助其系统的学习精益制造的工作,毕业以后进入大众宝马奔驰等公司上班,或者继承家族制造产业。
我们谈职业教育,但社会和家长对职业教育充满偏见,总觉得去上职业高中就是不好的学生。如果可以分流一部分学生出来,与其挤不进独木桥,不如给自己一个学习技能的机会。当然,今天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仅为了对口高考的名额,更重要的是引入职业的师资,比如引入目前正在从事某方面工作的技术人员来带领大家学习,完成职业的无缝对接。
知识爆炸的时代,瞬息万变的信息促使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信息传递的传统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互联网的出现为信息的快速传播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逐渐影响和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中国社会在形态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现代化教育发展之迅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我们都期待,有一种方法,既可以让孩子们接受现在的应试教育,也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利用互联网学习,参与社会实践,成为适应未来的人才呢?
NO3、办法
有人说,你们若能颠覆传统教育,牛都能上天!我们自认为这不是鄙视,而是人们觉得这样的事情太大太难!但是,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我们在行动,还有更多有识之士也在积极探索!对于一群有梦想敢行动的人来说,方向已然正确,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勇往直前,将是我们完美执行力的绝好展现!
1、学校教育需要引入新的教育技术
现在我们不去谈论应试教育存在的挑战,先假设这是完美的教育体制,那现在所用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后题海战术、课外辅导班多管齐下的方式就是必须的选项吗?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我想答案是未必的。但大家为什么会一直坚持原来的模式,而极少引入新的教育方法呢?作为教师,一方面,已习惯于自己最熟悉的教育教学模式很多年,另一方面可能觉得新的方法是很麻烦的事情,万一失败了,后果是跟学校和家长都不好交待,再者,老师也未必清楚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技术,自从师范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很少参加培训,大部分是靠自己去研究的。大部分课堂就如同百家讲坛,老师说,孩子负责听。一直应用很多年,很少有老师敢于尝试去突破。
学校也有自身的难处,很多学校也是在保持不犯错误的情况下,把正常的教育工作按部就班和循规蹈矩的完成。可能是由于精力上原因,也可能由于经费的缘故,学校还是在传统的教育之路上没有做更多的突破。一旦打破原来的教学模式,会面临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如老师的胜任力问题、考试目标下的社会压力等等。
那么学生家长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泗洪本地的家长,目前对孩子教育有清晰教育理念的真是不多,他们大多数都希望把孩子送给老师教育,自己尽量什么都不做才会更好。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注什么学习方法和教育理念,所以学校和老师怎么安排就怎么配合。
那最好的教育技术在哪里呢?我觉得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系统内部,另外一个就是来自于企业培训方式。第一个教育系统内部就很容易理解,比如我们经常带老师去外地学校参访,听专家老师授课的方式。但专家老师还是不能批量产生,不是因为我们老师太懒,而是成为专家老师太难,需要论文、自学、适合的机会。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把这些做很好结合的,年轻教师还需要通过评级来证明自己,留给自己的时间总是不多,这个点就不展开说了。最后,去了那么多名义上优质的学校参学,实际得以延续的东西却真心不多。
为什么说企业培训方式是一个新的角度呢?企业对于员工培训立足于团队凝聚力、工作和学习能力提升三个维度来设计。故对于培训者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要能讲,还要效果,比起老师的考核要求就高很多。如果讲师讲不了,那么工作就丢掉了。
企业培训师需要接受如下的培训方式:
1、TTT讲师培训,教授大家如何系统科学的输出培训内容。
2、管理和领导力培训,学会理解公司工作逻辑和思路。
3、新教学技术的培训,激发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和吸收。
所以一个优秀的培训师比一个老师更具有挑战,企业要的是目标,是效益,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只能被淘汰。
当然随着互联网的繁荣,更多欧美的教育理念进入中国企业。比如教练技术是最适合进行启发学习的方式,教练技术解释是:陪伴、倾听、观察并激励对象,支持他们自主解决问题,为其自主实现目标、获取成功提供帮助。教练相信所有人都有创造性,都拥有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在适当的激励下,对象能够自觉地确定解决问题的战略和对策。举例,当一个学生学习状况和表现不好时候,老师比较喜欢跟学生讲道理。常说:你这个不好好学习是不对的,父母养你也不容易,如果你再表现不好我就喊你父母来把你带回家,要不就是你把这个作业给我抄写多少多少遍,当然甚者会有罚站责骂等等体罚。学生的状况往往没有得到改观,即使改观都是因为恐惧,时间不会太长就会反弹回去。而教练技术,常会陪伴学生,走入学生问题的背后去寻找真问题。教练会关注:你现在有什么困境?你对于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如果让你自己去想办法,你会从哪些角度来看?是什么阻碍你达成自己定的目标?......教练永远是陪伴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的。区别在哪里?学校教育关注于当前的问题暂时掩盖,对于长期存在的问题却起不到根本性作用,教练技术关注于长期问题的解决,帮助对象建立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这些系统的方法有非常多,如让人进行结构化探讨问题的引导技术、形象化思考的图像引导、制定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团队学习、结构化思考、快速阅读、思维导图、幽默演讲等等。如果能将这些在华为、苹果、微软等企业使用的培训方法引入学校,给老师进行系统的培训,老师的工作是事半功倍。也许会说,老师学生太多,这些操作起来太费事,班级里那么多孩子,我关注不过来,试试就知道了。笔者曾经多次接待厌学孩子的个案,大多都会在沟通后清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目标,积极的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当然现在有相关科学教育孩子的系统课程已经逐渐走入校园,比如发展心理学、正面管教、PET等,这些方法大多围绕孩子的身心灵特质进行系统解决。
2、推动家庭教育
目前,家长对于教育孩子,只有经验和本能,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和系统的沟通方法。国家层面都在对家庭教育进行宣传推广,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是凌驾于孩子之上享受父母的权威,教育孩子几乎凭感觉。教育方法大多是:体罚、溺爱、溺爱体罚兼顾、不管不问自由发展、表扬等。其实这些方法大多是错误的,或是有偏差的。我们看到同样的学校、同样的班级出来的学生参差不齐,除了有部分孩子的天赋外,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成长结果不同。
那么家庭教育到底要家长学习什么呢?孩子各年龄段身体发育规律、心理特点、先进的教育理念、常见问题沟通方法、如何培训孩子常见能力等。如果家长知道和了解这些,对于家庭教育帮助会很大,将大大减少学校老师的时间投入。我们说大部分优秀的孩子都来自于优秀的家庭,优秀的家庭,源自优秀的家长。
一般而言,大部分家长自己是不大愿意主动学习的,除非孩子出现巨大挑战,如抑郁症、离家出走、违法等,其他时候就仍凭事态发展,觉得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就是配合孩子,参加学校的各种反馈活动。如果能进行家校联合,定期举行家庭教育学习,对于家长和老师都是福音。这种学习走到线下成本往往比较高,通过线上平台,直播技术几乎可以超低成本的学习。当然,也许家长说太浪费时间了,然而,比起没有方法的养育,这可是高效多了。
我们无法拷贝衡水中学的模式,我们能做的就是使用看起来比较“笨”的方法,家校配合,一起来提升教学和养育水平。这条路看起来有点远,操作合理,半年初步效果,一年跨一大步。既然过去的方法已经无法给予我们指引,创新势在必行,不是我们自己革命,就是被时代革命。
3、学习学习定为教育重要战略
其实孩子这一生有很多需要的必备能力:学习能力、科学实验、动手能力、理财、社交、礼仪、演讲、设计思维、美学、心理学等等,这里就不一而足。但这些能力不可能都靠学校来教,现在的学校资源和能力不可能完成全部。如果让我在这里选一个,我会选学习能力。那么什么是学习能力呢?包括记忆的技巧、学习曲线、如何安排时间和事务、解题或者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和技巧、如何激发和保持学习的热情等等。
其聪明的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大脑,总结出属于他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方法。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从老师那里学会如何学习。因为我们老师教的是知识,不是适应于各科的学习方法。其实读书有方法、记忆有方法、记笔记有方法、整理有方法、思考有方法、社交有方法、创新思维也有方法。学校如果能结合社会结构给孩子们普及科学的学习能力,那么学校的教书育人,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才能真正的达到效率。达到效率以后,孩子可以挤出大量的时间去拓展其实社交能力、生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
其实我们不需要每个学校花巨资培养老师,也可以通过线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坚持行动。
中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其实在教育,如果有良好的教育,我们名族复兴指日可待。那需要做的具体工作有以下几个建议的关键点:
1、引入新教育技术试验项目组,抽取普通老师作为项目组成员。
2、成立线上家长学校,引导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帮助学校分担压力。
3、引入成体系的学习能力培训项目,帮助孩子轻松取得好成绩,让孩子有更多社会实践时间。教育系统这些工作,不是某单一学习可以完成的,如果学校可以借鉴成熟的教育体系、IT平台、专业运营人员,将外脑引入校园,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内进行效率提升。
把“问题教学法”引入历史教学 篇5
商店里把顾客当作上帝,医院把病人当作亲人一样,我们作教师的是否可以把学生当作上帝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在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把学生当作上帝就是了解学生主体情况,是按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引导学生成长,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
第一、在教学准备中,了解学生主体情况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进程中认识与活动的主体。教学最终的结果应落实到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了解学生主体,应该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原来的历史基础知识、技能的质量,智力发展的程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学习目标和方法的情况等。每节课的教学准备,要从学生主体出发,对学生进行研究,考虑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哪些困难,会采取怎样的态度,历史学习成绩好的和对历史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哪些不同的心理活动,有哪些正确的或错误的思维方法,应当怎样引导和启发。这样在备课时,才能根据情况选择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定每一课题的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的重点及难点,研究因材施教的措施,上好历史课。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认知和成长的规律,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学生成长
历史教学应该是融知识教育、能力提高、思想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按照学生的年龄层次、教育学和青少年心理学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体验历史观念,尊重学生主体性。如对抗日战争教学的过程应始终伴随着情感体验的`、学生参与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对日寇的侵略活动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这一环节往往都是由教师对史实进行叙述、进行分析,提示日寇的侵略路线、重大战役和日寇的暴行等等,学生只是按教师的提示被动地、机械地学习历史,谈不上情感的投入。而尊重学生主体,则把知识的处理权交给学生,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参观学习(如参观南京大屠杀遗址),让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出对历史知识的处理方法。让他们学会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材料;学会比较史实;学会总结历史的经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把学生视为上帝,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从小处出发,不过分要求学生对历史认知的标准性。只有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对历史的感悟,展现历史、认知历史,才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才能让历史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课。
第三、在教学评价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历史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符合历史教学以知识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特点。评价要尊重学生主体,就应该做到:
①尊重学生的经验差异。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学生不同的经历,积累着各自丰富的生活体验,其差异应得到尊重。
②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不应该让学生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内容上,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放到他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中去。因此,在评价中,应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灵活运用评价标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成功,得到发展。
中考写作:如何把生活引入作文 篇6
文章作者:张艳梅 来源:语文报中考版第33期 2011-10-12 14:30:34
主持人语: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相信不少同学害怕作文,就是因为它和文言文、周树人一样,感觉离自己很远,不亲近。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老师常说,写作文要多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引入生活的活水。有同学说,我的作文写的就是自己真实的生活呀,可为什么老师又会说我的作文平庸平淡没有生活味?怎样的作文是好作文,我们该怎样写好作文?读了本期的写作聊天内容,相信你定会对写作产生新的认识。
本期对话小档案
特邀主持:
本报记者萧舞
特邀嘉宾:安武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刘泳美(福建长汀县南山中学教师)
陈树廷(《语文报·初二版》编辑)
陈树廷:好多同学害怕写作文,写作时总是愁眉苦脸、抓耳挠腮,不知道写什么。分析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不知道作文在身边,在生活中。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有源泉的溪水可以长流不断,有生活的作文可以常写常新。相反,作文缺少生活,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文思枯竭,举步维艰。
现实中,不少同学功利心太强,不愿细心观察体味生活,只是到处翻阅作文辅导书,寻找精彩语段,收集名人名言,背诵作文套路。例如,下面这个题为《与你同行》的作文选段:
母爱就如那一串响铃,用清脆的铃声摇出人生的音符。无数个日夜,母亲用有力的双手支撑起了我们头顶的那片蓝天,用粗糙的双手为我们细数飞逝的流年„„我们的一路上,不知堆聚了母亲多少的汗水与泪水,不知堆聚了母亲多少的辛酸与牺牲。
大量排比句、比喻句堆积到一块,看起来文笔不错。但是很可惜,全文只有这类漂亮的文字,没有生活的实质,内容空洞,一点也不形象。这么做,其实是陷入了写作的误区,以为作文就是华丽辞藻的简单堆砌。这样是永远也写不出好文章的。
萧舞:就像上面陈编所说的,并不是摘抄一些作文辅导书上的漂亮文字,把它“搬运”到作文中就能提高自己的作文分数。同学们的作文中缺少生活还有哪些表现呢?刘老师,请您来谈一谈。
刘泳美: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笔者的学生也常常出现这样的“病症”,作文情节俗套,千人一面,频繁撞车。在作文辅导书满天飞的今天,不少同学平时确实比较注重作文素材的积累,有意识地背诵了一些精彩片段,却没能加以消化吸收,硬生生地一股脑儿将平时看过的某些场景塞进自己的习作中。于是,作文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情节:一写到母亲,就有深夜昏黄灯光下的缝缝补补,或是冒着倾盆大雨送伞;一写到爷爷奶奶,就有他们非常疼爱自己,但他
们病逝时,自己却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没有尽到孝心;一写到同学,就有自己生病时他们前来补课;一写到灾难,就有地震废墟下读书的情景;一写到环保话题,就有河水的自述、鸟儿的倾诉等等。老师要是批评他的作文生活不真实,他会很委屈地说,我也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啊。可是,你为什么不将你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呢?
陈树廷:我这里还有一篇学生作文,同样是写母亲,请看下面这个片段:在一次期末考试中,我英语只得了142分,而班上好些同学都考了150分。爸爸拿着试卷,板着面孔,不停地数落着我,害得疼我的奶奶在一旁走来走去,干着急。妈妈看看奶奶,又看看我,走过来一把抓过试卷,翻来覆去地看了看,气呼呼地说:“都是些简单的题目,就是我这个英语忘了几十年的人来做——”妈妈今天怎么了,还来火上浇油?我正纳闷儿,只见妈妈顿了顿,接着说:“最多只能得42分,孩子他爹,你说对不对?”爸爸听了哭笑不得,奶奶趁机将我拉走了。
(节选自《顽皮可爱的妈妈》)
作者从鲜活的生活中选取事例,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可爱顽皮的妈妈形象,新颖独特,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萧舞:比较上面两个作文片段,差异是明显的,正是因为引入了生活的活水,第二篇就显得鲜活、形象、真实、独特,而这,就是生活的魅力。那么,什么是生活,我们写作中应该如何引入生活,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谈到的话题。下面先请作家安武林老师谈谈他对生活的理解。
安武林:什么是生活?生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网络生活、情感生活、想象生活,哪一样不是生活呢?同学们作文中所要表现的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是对大自然的关注,对自身之外的一切可以称之为生活的元素的关注,尤其是对他人的关注。最起码,写同桌,写老师,写父母,我觉得是不需要费什么力气的。同学们并不缺乏生活材料的来源,但有些同学就是写不好,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缺乏生活的基础,缺乏生活的观察,缺乏生活的积累,缺乏对生活的爱和激情。在各种中学生作文大奖赛中,我有幸当过评委,所以我的话并非是空泛的议论。
陈树廷:不少同学都知道写生活,但写作时还是一头雾水。这种情况可归因于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平时做一个生活的主动者、热爱者,有意识地保持关爱生活的心态,有助于我们在作文源头上有活水可引。
(显然,这和上面安老师说的“缺乏生活的基础,缺乏生活的观察,缺乏生活的积累,缺乏对生活的爱和激情”是一致的。
我们并不缺少生活,只是缺少发现生活美丽的眼睛和心灵。——记者插话)我们都是青春的乐天派,校园学习生活中,肯定发生过一些尴尬的事,误解的事,好心做了坏事,特倒霉的事。把这些记下来,说不定就是一篇好作文。再如,我们可以观察自己身边的心爱之物,可以是所养的宠物花草、珍藏的生日礼物、小时候的玩具、珍贵的老照片等等,从多角度描写心爱之物的特点,把自己的情感一并写下来,应该也是篇不错的作文。这就是爱生活,写生活,写真情实感。
萧舞:陈编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将写作与生活对接的路子,那就是仔细观察,写自己非常熟悉的、有感情的内容。唯有熟悉的,才能写得形象,写得真实,写出特色。可是有不少作文,写的确实是作者真实的生活,却依然分数不高,这
又是什么原因呢?相信这也是很多同学的疑问。下面我们看看陈编是怎么解答的。
陈树廷:作了多年的写作版编辑,我在遴选记叙类作文稿件时,一条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作文是否有新鲜的生活细节。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往往决定一篇文章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一篇作文是否具有可读性。请看题为《我心目中的班主任》的作文片段:
我心目中的班主任,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当我们身体不适的时候,就会像父母一样关心我们;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就会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开导我们;当我们糊涂犯错时,就会像严父一样批评教育我们;当我们虚度光阴、不务正业时,又会像慈母一样孜孜不倦地与我们交流,说服我们,引导我们回归人生的正途。这是典型的细节缺失的作文,通篇如此,没有典型事例,没有具体描写,给人空口说大话的感觉。作者写的虽然是自己真实的生活,可是写得不生动不形象,无法感染、打动读者。
而有细节的作文就不同了。例如作文《我的姥姥》片段:
姥姥吃饭从不挑剔,就是爱吃馒头,一天也离不开馒头,一顿不吃馒头就觉得像没吃过饭一样。有时爸妈忙,忘了买馒头,姥姥就对我说:“娇娇,啥时给姥姥买些馒头回来。”受姥姥的影响,每当爸妈说起有关钱的事时,我总要把这些钱换算成能买多少馒头。有次爸妈说起现在一套房子需要50万,我马上把50万换算成馒头:500000元÷1.6元蛐袋×3个=937500个馒头。姥姥一听,感慨地说:“看看这房子贵的,够我吃几辈子的馒头了。”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具体的生活细节,被作者捕捉到了,写出来很有意味,特别是最后一句,姥姥的话充分体现出老辈人“过日子”的态度。
萧舞:作文中引入生活时要有所选择,尽力呈现富有亮点的生活细节,这是一个重点,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写作技巧。下面我们来听听安老师的亲身经历。
安武林:记得很久以前,在上世纪80年代,我写过一篇作文,作文的名字是《一件小事》,在全国性作文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内容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司空见惯的小事:我去买东西,不料被别人重重地打了一拳,我条件反射地握紧拳头准备和对方打一架的时候,对方却很抱歉地对我说认错人了。我咧咧嘴说,没关系。就这么一件小事,但具体事件的细微描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由事件生发的人生感悟又水到渠成,我想这应该就是获奖的原因。
萧舞:作文中引入生活时要注意思考,升华主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写作既要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哪怕我们的生活大同小异,但每个人的感受与想法却可以是不一样的。
安武林:就在前几天,我在阳台外面看见了星星点点的浅黄色的蒲公英,这让我喜出望外,让我想起了童年的田野到处盛开着蒲公英。我第一天去观察了它们,第二天又去观察了它们,然后写了一首小小的诗:
蒲公英
春天,窗外的蒲公英开了。
星星点点,星星点点,像一颗颗淘气的小星星,夜里贪玩
迷失了回家的路,才遗落在还没有泛青的枯草丛中。
太阳热烈地拥抱着小小的蒲公英们。
蒲公英们迷恋地仰望着太阳。
温馨的,温柔的,芬芳的春风
在流淌„„
秋天,窗外的蒲公英的籽粒飞了。
星星点点,星星点点,像星星们的翅膀,小精灵们的翅膀
怎么也藏不住了,才开始缓缓地轻盈地起飞。
白云深情地凝视着
蒲公英们欢快地飞翔着
温馨的,温柔的,芬芳的秋风
在流淌„„
这首小诗里,我感谢的是生活,感谢的是大自然,感谢的是阳光和枯草丛。如果说这些文字还有一点点小小的意思,那么全是生活的恩赐,我也愿意把自己的文字理解为对生活的赞美。就像我吃着面包而感谢庄稼以及勤奋的农人和那肥沃的土地一样。
把课外阅读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 篇7
一、拓宽知识渠道, 捕捉时事新闻
我们除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广泛收集史实知识外, 还重视了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的利用。在图书室里, 有我们要读的书籍, 还有学校订阅的各种报刊, 这样就可以及时地掌握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例如:有关我国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国家在这些方面所制定的方针政策等, 这对我们学习课本知识就有很大的帮助, 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二、在图书室阅览之后进行师生交流, 集思广益
从学生个体来说, 精力和知识方面都是有限的, 但就几十位、几百位学生的收集而言, 知识量却十分丰富。只要教师充分发挥集体力量, 通过座谈、讨论、交流、汇集、整理, 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丰硕成果。并且知识交流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生的自学过程, 是一个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过程。
三、重视整理归类, 科学运用课外阅读
1. 对收集起来的课外知识进行整理加工
根据教材的题节次和框题加以归纳分类, 形成资料, 以便随时查阅和运用。
2. 把课外阅读收集的知识运用贯穿于备课之中
根据阅读资料, 找到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以此确定教学的重点内容, 确定重点后再整理出相关资料, 作为阐明教学重点的例证材料。例如:在讲《看看社会万花筒》时, 把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作为教学重点。在备课中围绕重点, 我整理了有关社会上的一些假、丑、恶现象的资料, 尤其是当今有些青少年上网成瘾, 不能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给家庭、社会、自己带来了许多后患等, 为教学中阐明重点问题作了充分的实例准备。
3. 运用课外阅读的知识提出问题, 论证问题, 充实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解《国家兴衰动我心》时, 我就选用了历史上由于政府腐败给国家以及个人带来的灾难这一信息, 引出一些问题: (1) 清政府是如何腐败的?由于它的腐败给人民带来了什么? (2) 你看过的那些影视作品反映上述重大史实?有什么感受?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 拨动着个人的心弦, 个人的情感与国家命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做把时事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及时地贯彻到教学之中, 弥补了教材的相对不足。
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浅见 篇8
摘要: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能传递感情、渲染气氛,能激发学生的情趣,主动进入到情境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兴奋的情绪。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浅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69-01
开展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如何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呢?
我认为把音乐引入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会有一定的作用。
一、音乐导入,进入情境
一节好的语文课,需要精心设计一个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导言,同时配以优美的音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产生想尽快了解课文内容的强烈愿望,并使学生很快进入到课文情境中去。如《白杨》一课,主要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为边疆做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同时播放阎维文的歌曲《小白杨》,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情境中去,并联想到荒滩戈壁,一棵棵白杨傲然挺立。再如:在讲《我的老师》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老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老师就是辛勤的园丁,为了我们的成长而的夜操劳…… ”同时配上《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乐曲,同学们听着精美的导言,动听的乐曲,心中不由得升起对教师的无限尊敬与感激之情。
二、音乐烘托,促进理解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语言,它集视觉和听觉于一体,具有极强的抒情功能。在教学中通过优美旋律的烘托,能具有激发师生共鸣的功效。课文内容有的比较容易理解,有的却很难理解,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但如果加入音乐烘托,就会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意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在描写人们与总理灵车送别的场面时,适时地加入悲哀的音乐,使学生收到音乐的感染,感到似乎自己就在送别总理的现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当时在现场的人们心情一样沉重,一样深深地怀念总理,从而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到总理的确是人民的好公仆,应该受到人民的爱戴与尊敬。又如,在讲朱自清的散文《春》时,适当地放一段节奏欢快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想象出盼春图、绘春图、颂春图,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据曲习文,培养创新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它具有流动性、模糊性和非语义性的不确定特征,这一特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脑海里的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想象也不断地升华。因此,教师经常性地进行一些听音乐写作文的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可以播放一些内容单一的音效,让学生写片断。如,听鸟声,想象茂密森林的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鳞鳞的湖面,汹涌澎湃的大海;听车马声、人流声,想象宽阔的马路、热闹的街市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而且想象力也日渐丰富的时候,可以播放有标题、有情节、有情绪变化、便于想象的乐曲,让学生听曲写文。听之前,教师要将听音乐的目的、要求向学生交代清楚。由于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以及在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想象和联想,所形成的事物及事物呈现的状态、方式也截然不同。因此所写出来的作文一定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四、音乐美感,吸引注意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20-25分钟。时间一久,注意力就会有所分散,从而影响课堂效果。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加入一些节奏明快,使人轻松的音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和休息,学生的注意力就不易分散,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兴趣依然,注意力就会保持长久,也不会感到疲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音乐结尾、寓意无穷
讲一篇文章,不但要有一个精心设计的导言,更要有一个好的结束语。俗话讲:“编筐织篓,全在收口”。一篇文章要有一个好的总结更会深化主题,点明中心,重返意境,回味无穷。如:“总理虽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丰功伟绩和光辉形象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同时放哀乐,教者在总结时声调低沉,语速要缓慢,表示出对总理的哀悼和怀念。这样,总理的音容笑貌和人们与总理送别的场面就会重新浮现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从而增强了对课文的理解。
把竞争引入课堂 激发学生的潜能 篇9
自从上初三以来,学校重新安排了课程表,三班一周六节课,上午两节上午第四节课,下午两节第一节课,每次上课颇费不少口舌,有时候还很生气。上午第四节课,学生等着回家吃饭,内心就不太平静,又加上分阶段下课,提前五分钟下课,其实不是提前五分钟的问题,无形之中成了提前十分钟,介于这些原因,上午第四节课尤其难上。
本周二上午,我学的是Lesson44课,本课有三部分,听力,对话,加一个练习,听完听力,做题,不认真听就不会做,所以,秩序比较好,第二部分是对话,因为要检查背诵,同学们忙着准备,所以秩序也可以,第三部分是练习,给出主语,练习被动语态,给出了五个主语,让同学们做尽可能多的句子,我在备课时,翻资料,每个句子作了准备了三个例句。还剩下十分钟,我来处理第三部分,课上秩序就不是很好,我本来害怕完不成任务,想念一下答案,让同学们抄下来算了,可是班里比较乱,于是我灵机一动,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一组做一个句子,看哪个组做得既对又多,各组展开讨论,你可以下位子,你们小组可以讨论,可以补充,五分钟之内,看那组做得好,这下可热闹了,你追我赶的上黑板上写答案,当我倒计时时,还有几个同学跃跃欲试,当我公布答案时,下课铃已经响了,还有两组没订正完,我说下课,同学们坚决不让,情绪高涨,门外挤了好多同学,同学们兴高采烈。同学们思维开阔,每个句子写了至少八个答案。这节上午第四节收到了意想不到效果。
下课后,我心情也高涨起来,一改往日的沮丧,我终于明白,自从你做老师以来,学生的情绪就是你的情绪。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才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来,才能让自己把上午第四节课上成成功的一课。
历史教学-常见问题 篇10
常见问题
1.如何电子投稿
《历史教学》、《历史学习》投稿地址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35号康岳大厦16层,《历史教学编辑部》收。邮编:300051 欢迎投稿!
2.如何查询文章是否发表
编辑处理稿件需要初审、复审等程序。对于会员,本站将开通在线投稿栏目,会员可以在线随时查看自己的稿件录用情况。若急需得知稿件情况,请来电致022-23332330转3(王老师)查询。
3.声明
我们在此讨论的是与历史教学或研究有关的学术问题。请不要发一些与此无关的内容,更不要有攻击性的言论。请大家自觉执行!如有上述问题,管理员将删去该贴。如继续恶意攻击,我们将追究其责任。各个专题上的贴子是供大家交流用的,并不代表本网站之观点。
4.投稿须知
为确保本刊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及避免版权纠纷,来稿请务必注明资料来源。本刊从2004年3月起,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对不附资料来源的稿件将不再刊用。
把系统工程理论引入数学教学实践 篇11
一、打造数学教学的新理念
数学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速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突出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核心地位。为此,必须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持续地尝试成功,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教学中树立起“正确、规范、快捷、创新”的新理念。
二、锁定系统工程理论应用框架
将教和学中各种资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一个系统,让其中每种资源都能发挥最佳效果,并最终显示出超凡的系统效能。我们将这个系统粗略地分为以下三个分支系统:①数学知识成分系统;②教授与接受发展系统;③教学测练系统。
三、启动三大系统
(一)数学知识成分系统
《大纲》指出,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其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此外,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们认为,在这个体系里应突出强调“数学思想”“创新意识”和“个性品质”的地位。
(二)教授与接受发展系统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传播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一个人学到的数学知识若干年后可能忘得一干二净,但他形成的数学思想和创新精神却可能使其受益终生。数学思想是以数学方法为基础的,它比数学方法要高一个层次。初中阶段常用的数学思想有函数与方程思想、等价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1.函数与方程思想
方程与函数都是重要的数学概念,同时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函数思想就是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函数的形式,把这种数量关系表示出来加以研究,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方程思想与函数思想密切相关,用解析式表示的函数就可以把解析式看作是关于自变量的方程,通过方程与方程的研究,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方程思想。
2.等价转化思想
在解答那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时,通过某种恰当的转化过后,归结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最终求得原问题的答案,这就是等价转化思想。它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解根式方程时,通过方程两边逐次乘方或换元法,把根式方程转化成有理方程(整式方程),从而把复杂方程转化为简单方程。
3.数形结合思想
根据解答数学问题的需要,有时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成图形的性质去讨论,或者把图形的问题转化成数量关系的问题来研究,这种把数量关系和图像的性质结合起来研究问题的思想就是数形结合思想。例如:可能通过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关系沟通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4.分类讨论思想
将所研究的问题划分成不同种类分别进行研究或求解,这就是分类讨论思想,也称为逻辑划分思想。分类时,应注意按同一标准进行分类,并且分类后各类之间不重复且无遗漏。
(三)教学测练系统
教是为学,通过学而助教;练是为测,通过测而获得认可。教要能体现爱心,学要能体现创造,练要能强化好奇心,通过测要体会成功。通过测练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有些知识虽然懂了,但由于不熟练,仍然做不对;有些方法虽然也练习了,但考试时想不到、用不上;有些能力虽然也得到了培养,但遇到新问题仍然束手无策。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教师面对这些问题,要马上调整措施,加以补救。
总之,数学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只有把整个系统开动起来,才能显示其巨大效益。我们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初见成效,所教班级在各种赛事获奖的人数剧增,中考成绩也上升很快,数学教学开始步入良性循环。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数学教学中来 篇12
一、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 教学手段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单调”。教师是“一支粉笔一张嘴”, 外加一块小黑板。实际教学中, 就是教师讲教师的, 学生到底听了多少就很难说了。就像院子里放了一只碗, 突然下了一场阵雨, 碗里接到多少算多少, 没人去主动地拿着碗去接雨, 只是把碗放到院子里就不管了, 就像学生学习即使学到一点儿东西, 也只是一些机械的数学知识, 死记硬背的一些公式、定理, 至于能不能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现在好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录像机、VCD机、实物投影仪等多种现代化媒体已经进入学校、来到课堂, 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它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了, 使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枯燥无味了, 尤其对于数学多媒体教学起到了改头换面的作用。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简单地说, 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以计算机为主要的教学媒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就是利用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多媒体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 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或说明某个概念、原理产生的过程。这种方式只需要教师对计算机操作, 重点是形象直观地向学生演示。这样, 学生就能很直观形象地接受知识, 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落后教学方式, 增强教与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娱乐性、交互性和探讨性, 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几点
1. 明确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 目的是为课堂教学服务, 是为了更形象、更直观地把知识呈现给学生, 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绝不能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搞形式主义。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不管教学目标需要不需要, 也不管与本节课有没有关系, 随心所欲地设计了一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 结果是学生看过以后,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但是学生却看得莫名其妙, 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只是感到很有趣。还有的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虽与课堂有直接的关系, 却觉得有与没有一个样, 有画蛇添足之感。如, 有位教师教一元一次方程一节课时, 教学中设计用多媒体, 其实只是把所有方程解的过程用电脑显示出来了。这样对于教学效果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相反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2. 选择恰当的多媒体方式
使用多媒体除了要强调其服务的教学目标外, 还应强调恰当方式的选择。针对不同的班级情况及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本学校所能提供的多媒体硬件条件, 有选择地加以使用。数学是一门自然基础学科, 在教学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规律, 不管哪种教学手段都只能起到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教学手段不能主导数学教学本身的规律, 而应该让多媒体手段自然而然地去适应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所以, 数学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和数学教学规律, 同时考虑学生接受的特点, 灵活地去运用。不能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不能不管什么时候想起来使用就使用, 而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 让多媒体的使用起到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的作用。
3. 运用多媒体程度要适当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确实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决不可乱用, 更不可滥用,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准确掌握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程度, 既要注意多种媒体技术的综合使用, 又要注意一堂课不可用得太多、太滥。在一堂课中不能一直使用多媒体技术, 用得太多可能会显得有点华而不实。教学中, 尤其是数学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应该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也就是用之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时刻, 这样才会显得恰到好处、重点突出, 着实体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有的教师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内容都用多媒体技术, 比如课本上有的现成的例题、习题等内容, 也用大屏幕出示, 这样会让人觉得没必要。我个人认为, 这样的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的, 如果你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那学生还要课本做什么呢?
总之,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越来越往深处发展了, 作为21世纪的人民教师有责任, 也必须有能力去掌握好这门技术。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手段能为教学服务是很前沿的一个发展方向, 在实际教学中, 一定要大胆使用, 大力推广, 同时也要谨慎用之, 正确用之, 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而不是成为一种摆设或娱乐的工具。让我们用多媒体技术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吧!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 根据教学经验和实践谈一些看法。
高一历史问题教学方法 篇13
“问题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引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探索、解决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由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中发展,问题意识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历史“问题教学”模式是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读课题提问——课中提问——小结提问”为主线,营造一种学必有问、问必带思、思必有辩的课堂氛围。它充分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创新意识、教学系统等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鼓励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与联系,去体验与探究社会生活,升华情感,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本真,开拓历史视野,提高历史思维素养和创新、综合与实践能力,提升其人文修养。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 主体性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 实施主体性教育,既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教育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问题教学”模式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2. 发展性教育思想
教育实际上是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使学生得到新的发展的过程。“问题教学”模式就是追求这样一种过程。其特点就是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逐步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同等参与教育活动的机会,并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来,从而得到积极的发展。
3.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能是信息,知识是通过学生活动不断建构起来的,是非预存的。学习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把发现学习法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鼓励学生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问题教学”模式就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教学”模式就是要求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历史课“问题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导入新课后,首先引导学生读课题提问,即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题目,提出想要在本课中学习的问题。把学生的提问进行归纳、提炼,作为本节课学习的提纲和任务。然后再分三步走。
1. 自主研习,发现问题
(1)从教材中你能获得哪些相关的历史信息?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结果、影响等)
(2)有哪些证据来证实这些历史信息的真实性?
(提示:史书记载、诗句、图片、文物等)
(3)还有哪些感兴趣并想进一步探究的历史问题?
(这一部分也可以用导学卡、学案等代替3个学习提示,导学卡和学案要分收获和疑惑两部分)
这个环节是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教师的提示去获取知识,并继续质疑。3个小提示对学生的自学给予必要的指导:提示(1)是指导学生收获知识;提示(2)无形中让学生明白“历史是注重证据”的这一理念;提示(3)引导学生“课中提问”,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读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带着读课题提出的问题来学习新课,在读书的过程中继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是强调了学生自己感兴趣并且想进一步探究的疑难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因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然后,师生共同梳理课文的主要知识点,把它们“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体”,搭建课文知识的立交桥,结构式地呈现全课内容。这是对课文内容的重新建构和整合,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历史教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这样,学生获得的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有助于学生宏观地把握教材,进一步理清思路,为下一步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2.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生生合作。鼓励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图,解决上一个学习环节提出来的疑惑,教师一定不要代替学生回答,而是鼓励生生合作,采用2、4、6、8……n 合作探究式,2人不能解决的,4人解决;4人不能解决的,6人解决……依次类推,对于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推向全班,教师在巡视同学们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共同的疑惑;全班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精讲,教师要“无事不出场”“该出场时才出场”。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主动地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寻找到了学习的乐趣,解放了教师,活跃了学生。
(2)师生合作。对于全班同学的疑问,通过师生合作来完成。教师通过提供恰当的、典型的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点拨,直到问题解决为止。这时候的学生往往会豁然开朗、长舒一口气—— “原来如此”。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表面问题。但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的解决是通过对深层次问题的设计来实现的,这个深层次的问题就需要由教师来完成。教师的问题一定要源于课本,且高于课本,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教师继续补充必要的材料,继续对学生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只做学生学习的脚手架,最后进行点评、补充与总结。这样就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 形成共识,以史鉴今
在新课学习完成后,引导同学们回顾整节课内容,再从整节课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即 “小结提问”,小结提问要具有总结性、拓展性和升华性,既高瞻远瞩,又承前启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拓展提高,并与社会实际、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四、历史课“问题教学”模式的成效
1.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的问题,激发并促进其探究兴趣。一节课的学习提纲和任务就是让学生读题目提出问题、生生合作解决的问题,而问题则是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后提出来的。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投入到新课学习之中,兴致高,劲头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好方法。
2. 转变了教育理念,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多少年来,我们常常习惯于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教师自编、自导、自演(少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的教案剧,教师的角色是编剧、导演、主演,是真理的化身。“问题教学”模式,使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回归导演的位置,学生成为真正的演员,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这个模式实施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平等的,学生体验到自己是课堂主人的快乐。
3.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常规,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独立思考,积极提出自己的疑惑,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然后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方式进行大胆探索,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4. 引导了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把“问题教学法”引入历史教学】推荐阅读:
历史问题式教学法09-07
高中历史教学问题07-2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论文06-07
试述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06-12
谈历史学科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05-16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08-23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08-19
问题教学教学法05-23
教学问题与教学对策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