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时钟问题的教学设计

2024-10-11

问题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时钟问题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

问题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时钟问题的教学设计 篇1

小学数学教学中时钟问题的教学设计

钟表是与人们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物品,不仅能让人准确掌握时间,同时可以美化居室、环境,另外它还是人类历史发展,文明进化的足迹。更有趣的是它还能用来解决许许多多的数学现象与问题,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利用时间。给小朋友充分的想象与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幸福、快乐、成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珍贵,从而养成惜时、守时、不虚度时光的好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钟表的教学更是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构建和美课堂,巧学时钟问题 1.课件辅助,学生初识“动态”美。

从心理学角度看,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活跃,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好奇、爱动;抽象思维较差,而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推理无明显反应。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运用美育原则,通过精心设计,可以把教材的静态集合转化成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教学的动态过程,造成一种知识与能力结合、教学与艺术交融、教师与学生共鸣的优美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数学教学的优美情境之中,从而感受数学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而电脑课件恰恰具有这种功能,它可以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深入理解知识点,促进知识内化。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第六单元《认识时钟》一课中:“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个知识点学生往往掌握不好,理解不清。过去往往是教师用模型时钟机械重复操作,语言反复强调,不仅操作不方便,效果也不尽人意。于是,我通过课件制作来突破这一难点,方法简便又易操作。即在画面上呈现一个大钟面,并预设分针走一圈,时钟走一格的程序。鼠标点击一次,那么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然后定格。如此反复点击,当点击到第十二次时,分针走了十二圈,而时针只走一圈。这时,课件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虽然这时的课

件只是一个片段,却能降低理解坡度,有效地突破难点,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化难为易,感知内容,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新的知识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美妙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把数学教学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学生看到美丽的课件动画上课积极也大大提高,上课发言情况也较积极。

2科学交流,学生发现“内在”美。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好的数学课堂应该有一个能让同学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氛围,能让同桌之间、同一个学习小组乃至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灵感突现时就能与同伴分享,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评价、修正,并给同学以启发,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发现。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第七单元“年、月、日”中的“猜生日”时,根据情境提供中的信息:让学生分小组并扮演不同的角色,由智慧老人的生日是10月12日,星期日。可以知道,10月是大月,有31日,所以很容易得出淘气的生日是11月12日;笑笑的生日是12月29日;另外一个小朋友的生日是9月30日。接着,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思考,间接地说一说自己的生日,其他同学猜他的生日是哪一天,说说是怎样猜的。比一比哪个小组猜的又准又快,再叫那一小组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其他同学充当听众与评委的角色。这样可以使每位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还可以帮助成绩薄弱的同学。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培养数感和提高推理能力。同时,因为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自由交流,也在交流中给予恰到好处的启发,在不着痕迹中领着学生经历了推算出某人的生日

及复习年月日的知识。课堂中教师应捕捉住每个交流的机会,尽可能地做到人尽其言。课堂中每个活动后,都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人人动脑想,人人开口说,互相提示,互相补充,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把那些宝贵的动态生成资源挖掘出来,使课堂在预设中生成,在动态生成中幻化出灵动的美。

3互动合作,师生共创“对称”美。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更是如此,动手操作是他们思维的源泉与起点,通过动手操作,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此时,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人物,只作为班级普通一员参加学生活动,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情感的咨询者。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和睦的“朋友”关系,从而使学生具有安全感,是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内驱力。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学具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

如: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第八单元“认识钟表”,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看钟表上的时间的经验。因此,我在进行教学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课前,学生可参照家里的钟表绘制一个钟面,钟面上要有大格、12个数、指针(时针、分针)、形状不限,颜色各异。这个练习,可以达到三个效果:在绘制过程中使学生对钟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父母或同伴合作)。课堂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认识时间。因为时间看不到、摸不着,不具有直观、形象性,儿童感知时间比较困难,所以需

要把时间的认识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比较容易掌握。当学生基本掌握认读整时、半时之后,再请学生拨一拨学具钟表以增强学生的直接感知经验。学生在拨钟表时,教师应说与学生实际生活中每天的一些主要时间。再让学生自己拨钟表,并回答在那一刻他正在做什么事。在这样的设计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与演示,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学生活动在教师不着痕迹的组织下进行,没有强调性,探究气氛轻松自然。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多么自然且和谐!

二、优化作业设计,巧解时钟问题 案例1:钟面问题

时钟问题是研究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关系的问题。钟面的一周分为60分格,当分针走60格时,时针正好走5格,所以时针的速度是分针的5÷60=1/12,我们可以将分针的速度看成是1格/分,时针就是1/12 格/分。分针每走60÷(1-1/12)= 65 5/11(分),与时针重合一次。时钟问题变化多端,也存在着不少的学问。这里列出一个基本公式:在初始时刻需追赶的格数÷(1-1/12)=追及时间(分钟)。其中,1-1/12为分针每分钟比时针多走的格数,即速度差。

作为研究对象的六年级学生,我让他们完成如下问题(其中包括小学奥数和课后作业的习题)。

例1:在四点与五点之间,两针成一直线(不重合),则此时时间是多少? A.4点40分 B.4点45分 C.4点50分 D.4点 55分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可知当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线上时,分针赶上了时针并且超过时针180度,解此题的关键就是找到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关系,这里时针和分针之间的主要关系是:分针的路程-时针的路程=180度+120度=300度,而时针的路程=时针的速度×时间,分针的路程=分针速度×时间。解题思路出现了。

【解答】D。设两针从正四点开始,x分钟后两针成一直线,正四点的时候时针和分针的夹角为120度。由题意解得 : 两针成一直线时,是4点55分。

例2 :某人晚上6点多钟外出买东西,看手表时发现时针与分针夹角为110o,晚上7点钟差一点回家,发现时针与分针夹角又是110o,求这个人外出用了多少时间?

解:设时针从此人外出到回家走了xo,根据题意得到分针走了2×110o +xo,于是

2×110 +x=12x

解得x=20

由于xo/0.50=200/0.50=40(分)所以此人外出用了40分钟。

3钟面上从2点到3点有几次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为60 o?是几点几分? 解:设2点x分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为60 o

则|30o×2-5.5o×x|=60o即|60o-5.5ox|=60 o 所以60o-5.5ox=60 o或60o-5.5ox=-60 o

解得x=0 或 x=21 9/11 注:此种类型的题目主要为成一定角度时候的情况,多数时候是画图进行解决,一般情况下是时针和分针的路程差为一特定的值。将两针成一直线改为垂直?或改为两针成一个任意角 呢? 案例2:坏钟问题

例4:王亮与同学约好,下午4点半到球类馆打乒乓球,为此,他们在早上8点钟每人都将自己的表对准,王亮于4点半准时到达,而同学却没来。原来同学的表比正确时间每小时慢4分钟,如果同学按自己的手表4点到达,那么王亮还得等多少时间(正确时间)? A.36 分钟 B.35 分钟 C.36 分钟 D.35 分钟

【分析】此题是关于时钟正确与否的题目,这类题目相对于前面来说是比较难的类型,需要实际进行考虑,同样考虑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这里路程始终是不变的,变的就是速度,每小时慢4分钟,即时针的速度为(30–4×0.5)=28度/小

时= 度/分钟,分针为(360–4×6)=336度/小时=5.6度/分钟,分针需要走的总路程为360×(16.5-8)=3060度,所需花费的实际时间为:3060÷5.6=546 分钟。

【解答】A。抓住关键点:路程、速度、时间。

1.路程:早8点到晚4点半,分针总共转的角度为:360×(16.5-8)=3060度;2.速度:由于每小时同学时间慢4分钟,则正确时候分针的速度为360度/每小时,现在的速度为360–4×6=336度/小时=5.6度/分钟;3.时间:未知

时间 = 路程÷速度,即有3060÷5.6=546 分钟=9小时6 分钟

即同学要到下午5点6 分钟才能到,则有,王亮还将等同学36 分钟。

例5:一个快钟每小时比标准时间快1分钟,一个慢钟每小时比标准时间慢3分钟,将两个钟同时调到标准时间,结果在24小时内,快钟显示10点整时,慢钟正好是9点整。

那么,此时标准时间是()点()分

解:根据两钟的时间差计算出两钟共走了多少时间,再推算出标准时间 10点-9点=1时 1时÷(1+3)=15分 15×1时=15时 1.当此时为10时时

10时-15时-15分=18时45分 2.当此时为22时时 22时-15时-15分=6时45分

注:初次接触钟表问题似乎会觉得它很难,其实只要弄清楚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各自的特点,就能有效的解决时钟问题。

经调查,学生在解决钟面问题时对时针与分针的角速度掌握的好的同学能灵活应用上例中的钟面问题。在解决坏钟问题的第二题中,大部分同学只考虑其中一种

情况而忽视22时的情况。上述例题属于偏难的题型从学生作业中反映,解决抽象的时钟问题时需要有直观的时钟概念。

问题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时钟问题的教学设计 篇2

一、在研究设计思路时预设问题

增加几倍和增加到几倍是四年级第二学期问题解决的一个内容,这个内容看似简单,其实在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四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处在发展和转折期,抽象概括、分类、推理能力逐步加强。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也处于一个培养的良好时机,因此本课教学应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说,如通过学具的摆放,说一说原来的、增加的、增加到的、现在的变化情况,在反复的语言训练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学预设是指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学情分析等的预先设计。有经验的教师设问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能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每一个环节的问题都预设好,同时也预设学生会怎么回答,这需要深刻理解教材和理解学生,因此,需要我们不断钻研和吃透教材,避免问一些没有效率的问题和重复的问题。

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调整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大量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推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课堂教学也打破了原来封闭的状态,努力创设一种动态、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突发的状况,需要我们及时调整问题。

例如,一堂课上,教师预设问题:“增加n倍就是增加到几倍?”学生回答:“增加到0倍。”这个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此时应该追问原因,为什么用字母0表示呢?学生说出增加1的关系,但是0是N后面的一个字母,所以是这样的答案。究其原因,其实学生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于是我灵机一动:“那么增加Z倍你说是增加到几倍呢?”学生马上发现Z是最后一个英文字母,显然刚才的回答是不合理的。教师进一步提问:“那怎样表示才能更合理呢?”于是学生就想到了“n+1”。可见,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绝不能仅仅依靠预设,教师要随时审时度势,调整问题。

三、在课后实践反思中审视问题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应当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问题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设计巧妙;问题的难度应适中,启发引导要合理;出题意向要明确,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要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点,有针对性地设疑。在课后,教师应及时反思,审视预设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反馈。

四、关于问题化设计的策略与思考

问题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时钟问题的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数学教学

荷蘭文化史学家赫伊津哈曾对游戏做出过一种界定,他认为:“游戏,是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愿活动或事业,依照自觉接受并完全遵从的规则,有其自身的目标,并伴以紧张、愉悦的感受和‘有别于平常生活’的意识。”我们日常的理解上,游戏就是玩,是一种娱乐的形式。那么,将游戏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得游戏成为一种教学的一种手段或形式,这就演变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游戏化教学。这一新模式教学是指: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教学内容基础上,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组织全体学生在一种生动活泼、形象可感的情景下,进行思维训练和数学实践的教学活动。

一、小学数学游戏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一切都充满关注和好奇,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针对小学生学习数学而采用游戏化教学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能快速地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当前由于一些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目的认识不清,对小学生的心理了解不够,在教学中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反而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陷入了困境。

1、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游戏化教学收效甚做。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游戏化教学的本质还理解的不够透彻,认为课堂教学中游戏越多越好,于是将整个课堂都设置成了游戏时间,完全忽略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有的教师只是经常以“让我们做个游戏”开头,所做的却是与常规教学没有区别的方式,混淆了游戏化教学与常规教学的概念;这种教师在教学目标不明与游戏设计必须性之间的矛盾,使得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方法不当、效果不佳。

2、教学设计不够充分,游戏化教学偏离预定目标。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加思考,不考虑实际地套用大量各种游戏,看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学生却没有得到过多的训练,使得正科教学变成了为了游戏而游戏的现象;有的教师不考虑学生特点、教育环境和背景,生搬硬套辅助教材中的游戏,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上述现象都是教师在进行数学游戏设计时,没有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而造成的。教师对数学游戏教学涉及的诸多教育因素缺乏全面的考虑,只是生硬的套用或者迁移固定的游戏模式,没有在自己实际教学条件下形成系统完备的游戏教学策略,这必然使得教学设计和教学质量不科学、不新颖,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取得预定的效果。

3、教学对象发生偏差,游戏化教学优生主角化。数学新课标中强调“面向全体,体验参与”,这是要求在整个游戏教学活动中,全体学生都应该参与进来。教师在游戏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的需要,并适当照顾基础差的学生,使得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全面发展。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每当教师说出“谁愿意来参加游戏?”时,通常都是点名数学好的学生来参与,绝大多数学生就沦为了观众。

二、反思与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适当运用游戏。游戏教学并不简单的是游戏与教学的相加,更不是游戏越多越好,它应该是利用游戏和学习两者的相交点来引导小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过程,是游戏与教学两者相统一的表现。小学教师应深入理解游戏教学的本质,明确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原则,适当运用游戏教学达到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这里的适当运用,应该是把握以下原则:在精选游戏时,不能只追求形式的花样,还要注意游戏的内容和意义。游戏内容要适量:内容太多不利于及时反馈和及时指导,内容少了却又达不到教学目的。游戏的选择要有一定的科学性、趣味性和思考性,要注意拓宽知识、扩大视野,更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动口、动手、动脑,最终全面发展学生各自的个性。

2、强调教师主导,全员参与游戏。游戏教学与游戏不同,游戏一旦与教学联系起来便成了教学工作的手段和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所以,教师对游戏进行设计时,必须以教学为目的,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游戏而游戏。教师在语言游戏中的角色应该是导演,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游戏,而不應包办一切,代替学生去学习,也不应让学生自发的去游戏而失去意义。在组织语言游戏时教师还要考虑实际情况,了解班级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及生活特点等,设计并组织面向全班学生,让大部分或全体学生都参加游戏,不要将游戏教学搞成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对话。

3、玩具与学具统一,更新多样游戏。小学生处于一种好奇懵懂的认知阶段,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都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认识,这个时期,学习兴趣才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变换新的游戏,做到学具与玩具的统一。即教学的游戏材料不但形象,好玩,还应该与教学目标与内容想一致。教师应该常更换新的方法,即使你设计了一个很有趣的游戏,也只能连续使用1-2次,一旦超过三四次,小学生们就会作出反应:“又是这个,没意思!”但如果过一段时间再使,效果反而更好。所以,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多开发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特点的学具。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游戏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它需要教师提前研究、设计,课堂上引导、互动,课后的评价、反馈。所以说,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游戏教学的质量。在小学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莫大的影响,小学生都会以之作为榜样。在现代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小学教师自身的素质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要注意结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的需要,数学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符合“乐学”原则。游戏教学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但是我们仍需直面小学数学游戏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想让游戏教学成为学生喜欢并有效的学习方法,小学教师必须做到及时更新知识与技能,与时俱进,不断摸索新的教学策略来指导我们的小学数学游戏教学。

问题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时钟问题的教学设计 篇4

答: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我们先来看看教材的编排。《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片段:

1、从主题图中学校大门前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一个实际问题:两个花坛哪一个大?也就是要计算它们的面积各有多大。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会计算,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揭示课 题)

2、用数方格的方法数一数,并填写下表: 底平行四边形 长 长方形 然后让学生交流一下是怎样数的和数的结果。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

4、师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动手操作)(1)交流操作情况,介绍转化方法。(2)讨论:为什么沿高剪开?

5、师: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分析: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教学流程,许多老师都是这样教的。但我就在思 考这样一个细节问题:完型表格的直接呈现,已经向学生暗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系”。为什么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只考虑它的底和高的关系,而不是其他因素呢?我觉得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 生知其所以然。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教材中许多思维价值丰富的知识过程被简化,只能保留精炼、本质的逻辑结构。为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对教材进行了 二度开发和合理应用,把探究空间变小为大,让探究活动更有挑战性。我是这样 教学的:

1、猜想 师: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怎样计算的?你是怎样想的? 宽 面积 高 面积

生 1:5×6+4(底×邻边+高)生 2:5×6(底×邻边)生 3:4×6(底×高)

2、排除以上哪些方法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排除掉第一种方法)

3、验证(1)通过拉动平行四边形学具,验证第二种方法是不可能的,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用底×邻边这个方法计算。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 从实验中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这也进一步促进学生继续 往下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2)学生动手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不知怎样去思考。于是我出示一份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填写实验报告,小组合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实验报告

发现:

1、通过剪拼,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剪拼后图形的形状,面积大小。

2、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推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几何初步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基础上安排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是平行四边形 面积计算的

基础,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又是后面学习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 依据。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 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 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方法。

小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篇5

摘要:心理学把兴趣定义为,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物、东西产生了好感、兴趣,才会主动地、积极地探索、学习。包括在学习上,小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学习效率更高。为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并探讨了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大纲:兴趣使人的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曾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它将意味着学生接受、喜欢并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分析 1.学习效率不高

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不高。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语文时,发现有时无论怎样引导学生,学生的学习效率始终不高,比如小学生不肯多看书,不愿意看课本,语文成绩提不上;学生不认真听讲,导致的课堂作业错误率高;小学生一遇到背诵的课文,就会特别痛苦,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去完成教师布置任务而去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情感等。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归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并没有从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灌式”中跳跃出来。教师站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口若悬河、自我投入的上课,教师讲的辛苦,学生听的疲惫。如果教师仅仅是为了上课而上课,为了教学而教学,这种单调枯燥、缺乏趣味的教学使得学生心生厌恶,又怎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呢? 2.小学生不喜欢语文学科

当前小学生愈来不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已成为普遍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

一、小学生从进入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语文。从最初的汉语拼音、生字词到后来的语法、修辞手法、写作等基本的知识。这些内容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其

二、繁重的课业负担。我们不难发现,每天放学路上都会见到背着沉重书包的小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就要抄写很多遍的生字词,词语解释,还要背诵篇幅长的课文、古诗词、名人卡片等等。在他们意识里语文实际上便成了一门抄写量和记忆量机械化的劳动过程的学科。但是繁重的作业量与学习效率不成正比。这种结果,学生不仅不会理解教师的用意,反而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二、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

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因此教师在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之前,首先要了解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以下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枯燥单调的传统教学方式

新课程指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人,是独立自主的人,他有主体性,他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和控制的能力。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秉承着教师讲、学生听的原则,教师死板僵化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接受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注重自身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例如在《蚂蚁和蝈蝈》一课,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认读并理解生字词,并且理解写作的背景。而没有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来激发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情感。教师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死记硬背、苍白无力的教师语言艺术等等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磨灭了小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独奏者”,而是起到了“伴奏”和研究的作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不应是教师一言堂,而应是彰显学生主体意识的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只应成为教学过程的伴奏者。传统教学把教师看做课程的实施者,新课程更强调教师是构建新课程和实施新课程进程中的“行动研究者”。2.学生语文基础差,缺乏学习自信心

小学生语文基础差,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个人认为很大一方面是教师的因素。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接触语文,语文教师应该给孩子打好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好感。加上很多学生存在偏科现象,这些原因导致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成绩考不好,面临教师的谈话、家长的斥责、同学的嘲笑,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语文这门学科学习不自信,导致小学生学不好语文和缺乏学习兴趣的关键原因。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它是支撑我们奋进的动力。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常常做什么都不顺利和成功。小学生在学习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小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便缺乏探索知识的动力和兴趣。

3.语文教科书内容缺乏趣味性

当前小学教科书内容的编写枯燥,缺乏趣味性,甚至有的学习内容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还有的知识不能融入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小学四年级有一篇课文《田忌赛马》,虽然课文内容不是特别的难,但是孙膑狡猾刁钻的诡计对小学生不能产生正面的教育意义。而且这篇课文的编写出现历史性的错误,齐威王中的“威”字,是一种谥号,人们对他死后的称呼,但是文中多次出现齐威王。所以这样的文章是不能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

三、激发和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有句话:“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孔子的这番话告诉我们:想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要热爱学习。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也是不同的。一方面是学习者的自身因素,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这门学科就学得比别人好。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怎样激发和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小学生喜欢语文这门学科,而不是一种的强制的学习,避免陷入教师无效的教学、学生低效率学习的困境中呢?根据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做出简要分析探讨后,以下介绍了小学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的几点做法: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语道“严师出高徒”,而新的教育理念已经使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积极的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做到:(1)尊重和理解学生

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小学生的人格。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比如:小学生考试没考好,教师不应该挖苦或讽刺学生。在人格上小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他也是人,是鲜活的的个体,他也有自尊心,教师应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另外,教师还应该理解学生。与人相处我们经常说要“换位思考”,教师也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苦衷、难处、需要、想法等等。比如当学生有想玩的需要时,教师应该开展一些积极、丰富的活动。当教师做到真正的理解小学生时,教师和学生才能达到共鸣,成为真正的好朋友。

其次,教师应该尊重小学生的个性。每个小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经历中所形成的个性会存在差异,就好比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2)关心和宽容学生

小学生每天在学校学习和生活,除了同学那么教师就是他接触最多的人。由于小学生判断能力、理解能力、辨识能力都不高,所以教师应该多关心小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尽心帮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障碍、生活上的烦恼,同时学生就会亲近你、喜欢你。教师还应该学会宽容学生,在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那么教师不应该严厉的批评、呵斥、甚至辱骂学生,而应该虚心的指导、纠正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人人都会犯错误,更何况是小学生呢,关键是教师应该清楚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想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因为教师的智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3)加强与学生的交往

我们经常会“爱屋及乌”,那么小学生也不例外。当一个小学生喜爱这位老师,那么他也会喜欢听这个老师上的课。为了让学生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就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增进情感,从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从喜欢这位老师开始。当师生之间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友好关系,学生才会主动地接受这门学科。因此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建立友好的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在小学实习期间,我的指导老师任教三个班的语文课,同时她又是二班的班主任。语文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二班的平均成绩明显的高于一班和三班的。这是因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与二班学生接触更频繁,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学习上给予指导、鼓励,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2.注重课堂教学方法

(1)重视导入环节

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2]导入环节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第一环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题材设置不同的导入语。一个良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和兴趣,并且为一堂语文课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那么所谓求知欲是指一种强烈要求得到满足的欲望。小学生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应利用这个特点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量,在课堂中充分的满足小学生的需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谈话进行导入。例如在《荷叶圆圆》一课,在上课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说:“ 小朋友们,夏天到了,老师带领你们去一个很美丽的地方,这是哪儿呢?是啊,这就是美丽的荷塘。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诗《荷叶圆圆》。”教师可以通过轻松的谈话导入引出课题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不是平铺直叙的直接进入主题。教师还可以运用谜语导入,例如《小露珠》一课的导入,教师说:“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你们开动聪明的脑袋来思考这到底是什么呢?闪亮透明小圆球,不大不小像豆豆。夜里来,天明去。又爬又滚真顽皮。你们猜它会是什么呢?”教师可以通过

谜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导入,例如:还是教《小露珠》一课时,可以先播放儿歌《小露珠》,用欢快活泼的歌声把学生带入到轻松、欢乐。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这样便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中,容易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激发情感共鸣。(2)运用优美语言

语文是一门讲究语言艺术的课程,它不同于数学、英语等学科。语文老师实际上也就是一位语言大师。作为一位语文老师一定要体现出课堂语言的准确、精炼、风趣、机智、优美。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艺术,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运用优美的课堂语言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染力,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3)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没有哪个小学生喜欢一板一眼、死气沉沉的课堂。想要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单一,要根据不同课文、不同情境组织丰富多变的教学形式,力求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增加游戏环节、幽默机智的教学语言等等,通过与小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课堂富有灵气,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4)借助多媒体丰富教学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对事物的理解、对问题的解决等都还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处在这一水平的学生只能对事物的形象、外部特征或属性进行概括,他们更多地注意事物的外表属性及实际意义。而语文这门学科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语言性的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仅仅是书本的文字教学,那么久而久之小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感到难于理解、枯燥乏味。根据小学生直观形象占优势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利用多媒体、采用直观形象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变得生动、趣味性,将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得具体、易于理解,而且丰富教学,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造发光植物》一课时,针对课文中发光植物的培植过程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阿凡达》中发光植物的片段和发光植物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来更好的了解发光植物。(5)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植物需要施肥、浇水,才能长得更加茁壮,就好比学生需要被教师表扬和鼓励一样,才能更充满自信心和勇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因为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一般喜欢表扬优等生或者是听话的学生,而忽略了那些后进生和调皮的孩子。语文后进生,虽然在学习语文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也会有闪光点。教师的批评远不如表扬的效果更好。如果教师采用批评手段去教育学生,久而久之他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学不好这门学科,放弃甚至讨厌这门学科和教师。例如:某个学生这次语文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教师不应该严厉批评他,追究他为什么考不好,而应该帮他分析这次考不好的原因,哪些是薄弱环节,并鼓励他:“虽然这次没有考好,但我们接下来再接再厉,争取下次进步。而且你的字写的特别工整,说明你的态度很认真”。所以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无疑都是一种催化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注意表扬和鼓励的尺寸,把握好表扬和鼓励的度,是适当而不是过度。如果是过度表扬的话,不仅不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而且会造成学生自负、骄傲、不思进取的现象。3.在活动中发展小学生兴趣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让小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学校和教师要为小学生创造多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兴趣。(1)课堂中充分让学生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手段,让小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活动,开动头脑,手脑并用,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提高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小露珠》一课,教师自制的小露珠、小蜻蜓、小青蛙的头饰,通过让小学生佩戴头饰,把自己当作小动物和小露珠进行对话,不仅让学生玩的开心,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同时也在互动中培养了小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的兴趣。(2)课外活动

语文源于生活。教师应让学生走到生活中,感受到身边的一花一草,这是语文的真谛。并不是说仅仅局限于教师教学生认识汉字、会读会背文章、会考试,语文教学就算成功了。

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各种有趣的游戏、参观、比赛、游览、访问、公益等活动,并且把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开展一个广阔的天地,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兴趣。例如,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果单从语文书本上的文字内容来教育,那么会显得苍白、没有强大的力量。这时学校或者语文教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小学生去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通过这次参观让学生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勿忘国耻、努力学习,爱国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等。

四、总结

总之,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应引起语文教师和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只有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学生的学习效果好。

致谢:

我的大学生涯最终以一篇毕业论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要衷心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从刚开始的不知如何下笔到一稿、二稿这样反复几次的修改,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才顺利的完成了《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这篇论文。就像是自己亲手种下的一棵小树苗,从施肥、浇水、松土这样一系列的培育之后,看着它茁壮长大。因此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

问题化教学设计评价方案 篇6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升,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协同发展的发展性学生评价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学生评价的主导思想。

(一)时代呼唤发展性学生评价

现代社会客观上要求人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不仅要求在智能上要有广泛的适应性,要求在身心素质等方面也必须协调发展。教育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终身学能力、良好的个性、能够适应变化并富于创造性的人才。所以应当倡导发展性学生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本质

①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过程中被评价者对评价信息的建构,鼓励被评价者参与评价,提倡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相结合,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师生提供民主的气氛,促进两者沟通思想、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不单纯是双方交换信息、就有关活动与目标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性交往活动过程,评价双方心灵的相遇过程,这种师生双方的参与和互动过程实质上就是人际沟通的过程。② 评价与发展的融合发展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发展过程的组成部分。其一,强调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评价是发生在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的评价,关注的是全体学生在发生的进步。其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因此,它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其三,评价过程是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的有机融合。其四,评价人员多元。参加评价的人员不仅包括教师,还应包括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等。其五,评价结果呈现方式多元,可以用评分制、评语制和档案袋三种方式反映对学生的评价。另外,发展性评价强调关注个体、关注个性、以人为本,这决定了它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③ 学生的自主发展

摭谈数学教学中的冗长化问题 篇7

特别对于一些重要的公式、概念、定理的教学, 冗长化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这节课的教学来谈一谈数学教学中的冗长化问题.

一、课前探索过程冗长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能直接把问题解决的策略教给学生, 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 鼓励学生大胆联想、推测、探究, 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教者考虑到“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故而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研究小组, 安排这样一个研究性作业, 让学生动手做数学,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已知等比数列{an}, 首项a1, 公比q, 如何求S?要求:尽量不用课本中的推导方法, 但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这样教师就营造了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 将发现权、探索权毫不吝啬地还给了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也不是完全放手不管, 而是通过适度监控, 以避免放任自流, 并且在学生身处最困难最黑暗时亮起灯塔, 这光虽不甚明亮, 但能给学生以暖意, 这样就阻止了过多的思维泡沫的产生.

二、课堂教学过程冗长化

1. 推导思想的暴露过程冗长化

在教师的不断激励下, “罗森塔尔效应”产生了, 学生们取得了一定的“原创性”成果, 课堂上跃跃欲试.为了极大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上教师先设计了这样一个栏目《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这就使得课堂成为学生的发表园地, 教师则相机点击出一个个“对话框”.

对话框1

T:为什么乘以? (教师适时发问, 引发讨论)

对话框2

从而得到Sn.

T: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变形?

S:构造Sn.

对话框3

S:回到定义去!

根据等比定理

从而得到Sn.

T:方法很好, 如何发现的?

该组发言人回顾了他们所做过的一切:走过哪些弯路?产生过哪些错误?怎样迷途知返的?

对话框4

S:只有一个想法, 还不成熟.

T:勇敢地说出来!

猜想:

T:猜想很合理, 但还需进一步证明, 课后请继续思考.

发言完毕, 孰优孰劣?众说纷纭.

此时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而是采用了冗长化的手段, 推出书中经典推导, 让学生在比较、体悟的过程中思维和大师对话, 最后教师总结陈词;同学们的解答实际上和书中的解答很大程度上是契合的, 本质上都是通过抵消若干项, 实现最简表示.

这节课上教师反复多次引领学生进行公式的探索, 充分尊重保护了学生的主体性.虽然学生的推导思想有深刻肤浅之分, 但不论是何种思想, 需要有充分自由表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才可能得到丰富、深化.教师要带领学生将思维活动的慢镜头展现出来, 比起简单化处理, 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公式了, 更有发现的智慧与体验的情感.

2. 公式应用冗长化

本节的例题教学中, 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题目:

已知等比数列{an}a1=2, S3=6, 求公比q.

显然这道题最简单的解法是下面的解法:

解得:q=1或q=-2 (1)

但教师没有用“快捷方式”给出, 而是先让学生自己去做题.教师及时捕捉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错解并将其展示出来, 引发学生的思考, 掀起了课堂的又一个高潮.

解得:q=1或q=-2 (2)

大部分学生都通过求和公式去解题, 显然对这道题有“杀鸡用牛刀”之嫌, 不如用解法 (1) 来得简便.然而教者“杀鸡偏取牛刀”, 将解法 (1) 束之高阁, 对此题的解决冗长化处理, 针对错解 (2) 进行了深刻剖析, 采取了如下解法:

解:i) 当时q=1, S3=3a1=6, 所以q=1符合题意.

ii) 当q≠1时,

解得:q=1 (舍去) 或q=-2

综合i) ii) , 的值为1或-2.

此解虽然费时费力, 但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了学生的讨论, 最大化地培养了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此处教者偏取“牛刀”, 实际上是着意提升了此题的训练价值, 将该题蕴涵的精要之处暴露无遗, 学生在困惑—争论—领悟这一曲径中深深体会到数学的严谨与奇妙.

三、课后再思考过程冗长化

为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一个方法 (错位相减法) 、一个数学思想 (分类讨论的思想) , 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后, 教师提出研究性思考:求1+2a+3a2+…+nan-1.

这使得课堂教学进一步延展到了课后, 也使得整个教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循环.同时本题的设计秉承“取法乎上”的教学理念, 给学生留下了较多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体验.

四、反思

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是螺旋式上升的, 螺旋本身就是一个曲径,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实施冗长化就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更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由于冗长化处理使方法实现多样化, 信息量增多, 学生就如同进入“数学超市”, 琳琅满目的精神食品可供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 各取所需.

此外, 从心理上讲, 冗长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学生心理情感和意志的成长, 此时外在的教育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 那么学生所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超越知识和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而这一点正是新课程提倡大力培养的.同时, 教者要根据学生情况, 适当冗长, 注意拿捏分寸, 切不可将设置“曲径”变成设置“迷宫”, 那样就会事倍功半.

问题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时钟问题的教学设计 篇8

一、知识问题化、知识与技能融合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授课时将课本主要知识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出来,学生们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转化为与生活较为贴近的问题,知识问题化、知识与技能融合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置问题,然后将问题情境化。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也要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要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例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将“植物在接受光和作用时的过程时有哪些环节?”设置为问题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授课时可以将这一问题引入课堂,然后将问题情境化(将提出来的问题与学生的较为贴近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体的呼吸作用有些许的相似性,将两者相对比与联系。学生将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体的呼吸作用相结合就会将知识消化得更加的透彻。

二、将课本新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研究中表明,学生如果在上第一节新课时对新课的兴趣比较浓厚,那么到最后对新课的掌握一定是非常好的。然而,对新课无兴趣,不知如何学习的学生,不仅仅是本节课时学习得不好,甚至对整个学科的学习都会有影响。所以我们将课本中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兴趣,还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在新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能根据教学的主要内容,结合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来将课本内容引入,往往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关于“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这一课程,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这样开头:“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都见过鸡和鸡蛋,但是,到底是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呢?”学生们的兴趣就会被这一问题给深深的吸引,然而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必须与课本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学生就会主动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来谈这一问题,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还将课本知识牢记于心中。

三、在实验操作中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生物教学中,学生们会比较多的接触到一些亲自动手的实践操作课程,有的学生不愿意动手,有的学生怕动手,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来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实验技能与技巧。但是,如果问题创设的没有针对性,就很难将学生带入课堂之中了来。在实验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将知识扩充,要求学生对上一轮实验进行改进,并且要求学生将两者进行对比,并说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例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论用什么溶剂才能将色素提取出来,并且对人体无害、耗药少。在这一实验中,学生不仅仅学会如何使用溶剂,还学会了其中的反应原理,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验证试验,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得到结论、验证结论、最后得出结论。享受了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设置课外话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都知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在新课题的基础上引入课外知识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课外知识是无限的,然而课外知识往往与课本知识有一定的差距,教师有必要将知识引入,指导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知识设置课外话题,这样两者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将知识运用到学习之中,将两者结合,对知识的记忆就会更加的准确、牢固。

例如:在“植物地上的茎叶的生长和地下的根的生长的关系、母鸡下蛋的数量与使用的事物以及光照之间的关系、怎样制作动物标本”等等问题都可以与课外知识相结合,然而这些实践性的问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也会见到较大的成效。

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9

摘 要:英语教育在小学课程中的重要性日渐增强,小学英语教育的规模也开始迅速扩大。然而,在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探索适应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法及其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提高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效率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21世纪初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2001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地提出了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基本目标: 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 2002年秋季,各地乡镇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目前,各地小学普遍开设了英语课,一些学校还从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然而,跟城市和县城小学的英语教学相比,在农村开设小学英语面临着许多困难:缺乏合格的小学英语师资,课堂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这些困难给农村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的问题与困惑。

一、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合格的小学英语师资语言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行为,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 1 ]85。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都是转岗教师或者是兼职教师,只有少数是科班出身。由于小学英语师资的严重不足,很多的农村英语教师是由原来任教语文、政治、体育等教师转岗而来,“大班教学”、“多班教学”、“跨级教学”现象普遍存在,英语教师整天忙于批改作业、处理偶发事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深入钻研教材教法,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广东省东莞市某镇的小学英语教师已有七年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教学法培训。发达地区的教师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们,许多“半路出家”的教师连26个英文字母都还发音不准确,缺乏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却不得不捧着英语课本仓促走上讲台,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对学生英语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不高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小孩相比,农村的小学生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在课堂上不够大胆参与语言活动。同时,由于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理解不到位,课堂教学不是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角度出发,满堂灌的现象比比皆是,本应是趣味性很强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却使小学生兴趣索然,在课堂上或者昏昏欲睡,或者和同伴打闹嬉戏。教学研究表明,“学,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工夫下得再多,也是‘师勤而功半’;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学,才能‘师逸而功倍’。”另外,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及设施相对落后或不足,教学设施、器材等严重缺乏。许多农村小学连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条件———录音机都没办法配备,就更不用说电脑、白板等多媒体设备了。高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没有任何实际的运用,也很大地制约了小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三)课堂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教学模式单

一、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是当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课堂观摩中,笔者发现许多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实施着Open your book(打开书)———L isten to me(听我讲)———Read after me(跟我读)

———Copy(抄写)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试教育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起着统治的地位。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语言知识的输入上。也就是在学习英语的“音、形、义、用”上,教师 们普遍忽略了英语的“用”的学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成了被动的学习机器,许多教师占用着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

适合孩子们心理、年龄特点的用故事、歌曲、游戏等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在农村小学还是比较少见,许多教师还是喜欢且习惯用传统的翻译法来组织教学。另外,许多教师对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小学英语教育不重视。在许多农村小学,学生小学毕业的英语成绩只不过是参考,不再是重要指标。由于没有升学率的硬性指标,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应付了事的心态,缺乏上进精神,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探索[ 1 ]86。

(四)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众所周知,对于语言学习来说,语言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在我国,英语对于我们的学生是外语,而非第二语言。在农村小学里,学生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很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课堂是学生唯一能够比较有机会接触英语的地方,但由于教师水平的原因,许多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上课时都是讲汉语。同时,现在农村小学的课程设置也不大合理,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的开课是每周才两到三节。学生每周一般只能接触二到三次英语,每次仅四十分钟。从人的遗忘规律来看,这样的安排是不科学的;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来看,如此稀疏的开课形同虚设,效果可想而知。在利用教学资源方面,许多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教材”把教材当做教学的“处方”,迷信教材,这种“圣经”式的教材观是一种教书匠的态度,意味着教材就是样本,只能照搬,教师成了教材的工具。另外,在农村,许多家长不懂英语,也不明确英语的重要性。受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和学校中极少订阅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英文报纸、杂志及其他英语教辅读物,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条件得到训练和提高。

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局限,很多学生的视野不广,知识面狭窄,来自家长、社会方面的压力几乎为零,他们的学习目标相当模糊,英语学习比较被动。

二、解决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的对策要解决

目前农村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必须着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小学英语师资的培训力度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合格的英语师资。一个好的小学英语教师不仅是英语好,还必须是懂得特殊的教学技能来辅助和引导小学生的语言学习[ 2 ]。而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无论是语言水平还是教学技能还远达不到小学的教学要求,对在职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势在必行。

对小学英语师资的培训可以有很多种模式,既可以利用寒、暑假期进行脱产培训,也可以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多开展城区与农村英语教学的交流活动,自行组织老师进行校本培训。而对于转岗教师比较多、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山区农村学校,还可以通过和师范院校合作尝试“顶岗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的模式,依托师范院校的实习生顶岗,把部分在职英语教师暂时置换出来,由师范院校的专家和指导教师采用集中授课、专题研讨、小组辅导等多种形式,对这些教师进行英语基础知识(语音、基础语法、基础听力)、新课程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和新技术应用等课程培训。这种培训模式可以切实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高这一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促进一线小学英语教师突破经验主义教学的束缚,积极地提升专业素质,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升华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生成新的教育智慧,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理论水平低、学历层次不高、教学实践技能不强的问题。

(二)重视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时,就可使学生在学习时集中注意,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的、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喜悦和求知欲[ 4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农村的小孩子比较害羞,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言,大胆地参与,逐步引导学生英语课上“敢讲、敢练、敢演、敢用”。另外,教师要善于正面鼓励学生,正确地使用课堂评价手段和激励机制。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多使用一些激励性语言,尤其对一些基础稍差或对英语不太感兴趣的同学,更要多鼓励他们,这样可以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更加热情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

只有让英语教学活起来,才能吸引学生,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推广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overall language abili2ty)。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Language skills)、语言知识(Language knowledge)、情感态度(affect)、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和文化意识(culturalunderstanding)等素养整体发展上??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 3 ]教少儿英语因为其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不同,与教其他年龄段的人学英语有很大的区别。

这不仅要求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如正确的语音语调等,还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等设计和组织生动活泼、高效有趣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小学生喜欢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并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等年龄特点,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大力组织听、说、唱、画、演等活动,利用竞赛、游戏、表演、歌唱、故事等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另外,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方面,应该着重考虑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尽量在课堂上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四)合理设置课程,充分利用优质课程资源要成功地开设小学英语课须具备四个条件,既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合适的教材、合格的教师并解决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问题[ 5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小学开设英语课获得理想的效果的保证,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小学开设英语课应遵循短课时、高频率的原则,低年级以短课为主,每次20分钟为宜,高年级长短课时结合,每周长课时不低于两节课,每周英语活动不少于四次。20分钟一课时,每周就有四节课,如果每节课都能有时机地复习旧知识,那么每周就有四次复习、四次新授,这样就增加了学习的次数,即增加了知识的频率和强度。隔天见面,重复记忆,客观上抑制了遗忘,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学习的内容,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指导。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早读或者设置午读来保证学生每天都能接触英语。

学好英语的另一个前提是有优质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材料,合适的教材应既保证语言地道、趣味盎然,又能比较符合我国教学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在处理教材

时,教师们应该有正确的教材观,那就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把教材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载体、教学资源,是一种研究者的态度。“用”教材,意味着教材是一种工具,可以取舍,可以编辑,教师可以自主地驾驭。作为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必须处于主体地位,不能被教材约束了创造性。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对教科书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删减、增补、改编和浓缩??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结语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系统,课堂教学中学与教的过程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发展也就是课堂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以及课堂教学情景、语言和教学技能的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学英语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是启蒙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承担启蒙教学的小学英语教师比初中英语教师更为重要[ 6 ]。因此,对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还有赖于我们奋斗在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师们去发现,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方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三峡》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下一篇:两级迎国检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