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精选12篇)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篇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但大多数人注重的还是孩子的智力教育和技能培训, 认为只要孩子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将来在社会上就能出人头地, 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往往忽视了, 作为小学教学管理者, 在孩子入学后要加强孩子的德育教育, 这样才是培养孩子的正确方式。
一、德育缺失的严重后果
有很长一段时间, 我国的教育界出现了一股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歪风, 无论中小学, 都是将要考试的科目当做主要学习内容, 以分数定高低优劣。将品德教育、体育、劳动以及传统文化都弃之一旁。学校如此, 家庭更是如此, 只要孩子读书好, 不会生活自理, 不懂礼貌都不要紧。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上了大学, 有的连衣服都不会洗, 要打包回家;有的大学毕业由于缺乏教养, 走上工作岗位不适应, 不停地跳槽结果还是一事无成就成啃老族;大多数都是家中独子, 从小被溺爱, 长大后还是以自我为中心, 对周围事物不管不问, 一概冷漠视之。道德观扭曲, 为了挣钱不惜以身试法, 还有一些女生老是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样好逸恶劳的腐朽观念。
二、小学教学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小学教学管理中, 首先要改正过去那种教学思维, 学生来学校是学知识的, 学校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将要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其他就不管了。
作为小学教学管理者要明白学生来学校不仅是学知识, 更是为了学习如何做人, 要将做人的道理通过学习内容和老师的言传身教渗透到学生的心灵, 让他们明白道德的重要性, 知道在社会上光有文凭是不够的, 还要学会与人沟通, 尊重每一个人, 要学会劳动, 明白劳动最光荣, 自立自强的可贵, 远离社会恶习。学校要想名声好, 不是培养了多少高级人才, 而是培养的人才个个有用, 没有社会渣滓的才是好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去引导, 而不是简单地制定一个框框去衡量学生的优劣。
三、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途径
(一)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责任, 也是所有老师的责任。当然语文老师的责任更重大一些, 因为通过语文的学习, 学生会学到很多人文知识, 这些知识都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像数学、科学这一类的科目, 里面也有道德教育的材料, 只要老师平时多注意, 也可以利用它来进行道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 要进行的道德教育也很浅俗, 不过是一些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而已, 要有礼貌, 懂得谦让, 知道尊老爱幼。
除了课堂教学中要将德育渗透之外, 在体育、劳动这些户外活动中也要随时观察学生的表现, 对于那些肯帮助人的学生, 爱护花草的行为要及时提出表扬, 这样就能更好地鼓励他人。此外, 对于学生上学放学的表现, 作为教师也要注意观察, 对于那些自己动手收拾书包, 不要求家长给钱乱买东西的孩子要适时表扬, 对那些在老师面前表现好, 在家长面前耍横的要提出批评。
(二) 教师要以身作则进行道德教育
作为小学教师, 除了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之外, 更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因为教师是除了家长之外和学生相处最多的成年人。在小学生眼里, 老师是神圣的, 他们对老师是崇拜的, 老师的话就是真理!针对这种学生心理, 作为教师无论在课堂内外都要做到言行一致。比如在课堂上满面春风, 妙语连珠, 下了课就一脸漠然, 会使学生望而生畏, 不敢接近;如果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有礼貌, 文明, 走出校园后就满嘴粗话;在课堂上大谈吸烟有害, 下了课就吞云吐雾, 这样的教师学生不仅不会尊重, 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还产生迷茫的感觉, 不知该听, 还是该学?而那些言行一致的教师, 学生对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当做真理信奉, 即使离开学校也会念念不忘。
(三) 在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学管理上渗透德育教育, 要从组织管理上、教学方法上和育人管理上来进行。教学组织上管理就是作为学校管理层, 在制定教学目标管理方面, 要将德育教育放在教学中的首要位置去抓, 不是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考查学生, 而是以综合素质来考察。
教学方法上的德育渗透就是要求老师要利用所教授的科目, 将其中的德育观念通过知识一起传授给学生, 不是单纯地将书本知识教给学生, 要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 用他们熟悉的事物进行道德教育。比如在教学科学这门课时, 可以利用动物的母子感情来唤起他们对父母的敬意。用动物们从小学本领来比喻人学知识的重要性等。
育人管理指的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 这就要求老师除了具有丰富的知识, 在掌握课本知识之外, 还要通过课本知识将蕴含的德育传给学生。另外, 教师还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 对学生一视同仁, 不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学生有不同对待。还要具有表里如一的品德, 不能有赌博之类的恶习。
摘要:小学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德育的基础, 也是小学教学管理中的主要任务。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小学教育要注重素质化教育, 而良好的品德是所有素质的基础, 智力高低影响学生的读书成绩, 最终不过是在职业选择上, 智力高的要优于智力低的, 但是品德的好坏却会影响一个人的生存。因此, 加强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德育是有关学生将来立足社会的大事。
关键词:教学管理,德育,人性化
参考文献
[1]张国兴.小学教学管理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J].资治文摘 (管理版) , 2009 (4)
[2]杨金贵.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教学管理工作[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3]李万恩.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的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 (12)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篇2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我,认为数学教学不能上成单独的数学课,而需要我们用心去教学,去反思。目前,忽视小学数学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小学数学教师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错误的观念。
1.数学无德育。这类教师从心底里认为小学数学教学没有德育任务,因而教学中只求“数学味”而抛弃“思想味”,品味单一。其实,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非常明确的德育任务要求。如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启蒙、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培养、科学价值观的建立、数学素养的提升等等。如果教师认为这些不是德育的内涵,不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与要求,那么就很可能会回到“课本代表一切”、“知识代表一切”的老路上,必将无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对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培养,就是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演算、检验等态度与习惯,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应该说,在数学教学中并不缺乏德育内容,也不是没有德育任务和要求,缺少的只是发现、挖掘、利用及实现要求的行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同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事实上,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非常丰富的德育素材资源。如“近似值”的学习,就有助于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培养。但有些教师总认为数学仅是一门工具学科,本身就不具备德育的功能,内容上也缺乏德育素材,因此教学中不渗透德育,结果白白丢失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大好时机,也丧失了数学科学观建立的源泉。比如“统计(一格表示2)”的教学,我就曾在一次大型的观摩活动中看到一位教师是这样来处理教学过程的:课一开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用筷子夹弹子的游戏,由于弹子很难夹,结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夹出的弹子都可以在规定的统计图中用一格来表示1个,这时只见教师灵机一动:“刚才同学们都夹得很认真,老师每个小组奖励4个弹子。”小孩子十分高兴,可台下听课的老师一片哗然。尽管这位教师在课的设计安排上非常精致,可就是这么小小的一个“应变”,成了上千教师议论的焦点。为什么?就是因为,统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尊重事实、强调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性,而教师对数据的随意更改,虽然获得了数学教学的素材,达到了数学知识教学的目标,但却失去了统计的科学价值,失去了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良机,这无疑是非常失败的。
浅谈高中德育教学中的实效问题 篇3
关键词 高中教学 高中德育教学 实效问题
一、高中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偏低的原因
在高中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虽然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在具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中,却不容乐观。许多学校在制订学校计划时对德育都在强调,但是在面对以升学率评估学校的办学质量这一限制之下,学校又不得不将重点放在其他的科目的教学中,毕竟,德育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东西,虽然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但是学校也要吃饭,如果升学率搞不上去,那就意味着学校的质量有待观察,而其他的科目只要提高其综合考分,那么这就给学校挣回了面子,同时也表现了学校的实力和质量。
而有的高中则把德育的内容固定在日常行为规范上,并且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上边,这样孤立的教育实质上是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等同于德育,缺少对日常行为规范内核的思考。这样只教学生怎样做而不告诉他为什么这样的的教学方法,虽然有些学生在行为上有所顺从,但是在思想上却难以明白这样做的理由,有的甚至思想和行为上边都很难以接受。这是高中德育的片面性所导致的。
另外,在高考中,德育并不在其中,这也是导致高中德育教育实效性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高考,老师和学生都只是专注其他的学科了,而对于德育只是应付课时,老师讲得漫不经心,学生听得心不在焉,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就可想而知了。高中的德育教育基本上都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为主,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边听,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总是处在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根本就无法调动学生接受的与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只是迫于学校、教师的威力而不得不坐在那里,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
在高中的德育教育中,班主任扮演着一个主要的角色,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其德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因此,作为班主任,在高中的德育教育中必须担当着重要的责任,加强自身的德育理论知识和思想深入,是教育好学生思想道德的前提。
二、如何加强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树立德育观念。
行为与意识是两个不同时的概念,意识是行为的先驱,只有确定了意识观念,行为上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高中的德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这一观念,并在素质教育中不断的加以巩固和完善。这样,德育教育才能够真正的走上正轨而不至于被偏袒和冷落。
(二)塑造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然而发展到现在,这些优良传统现在在一部分人身上已经消亡了,同时,体现我国国民素质的社会公德也有较大的滑坡,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当然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但作为学校教育,德育要牢牢扎稳自己民族的根。每一个民族的教育都有它产生、成长的特殊条件和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我们先辈反复教育和严格管理的结果。今天的教育,不能脱离悠久的民族优良传统,因此,我们必须用我国几千年积累的优良民族传统为学生塑造其道德和价值观,这是我国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改变传统教学,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思维及能力。
当代中学生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个性发展的要求十分强烈。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自觉地将学生置于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探讨问题,寻找真理,反省自我,完善人格。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其具有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这是近几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道德研究与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此外,改变德育教育只是德育教师工作的错误观念,应树立全体教师都是德育教育者的全方位的观念。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个教育环节中去,渗透到每个学科的教育之中。每位教师都应该是言传身教的楷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不但要传授道德知识,还要注意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只有在情感上接受它,才能形成道德意志和品质,最后才能转化成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教育是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每个教师都按照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规律去教育,定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并自觉成为一名道德实践者。
(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篇4
1 目前高校外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德育工作开展受到阻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发展状况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东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碰撞, 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 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甚至出现扭曲的现象。信息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高校的学生, 它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一定的侵蚀作用。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上的观念的影响, 对自身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有了一定的难度, 另外家长也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极大的影响, “不要管别人的闲事”等思想观念的灌输, 常会给学生带来道德选择的困扰, 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形式, 给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1.2 教育功利化的问题
中国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比较深, 在长期的教育历史中, 分数都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也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评鉴也是按照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进行评判的, 传统教育认为只有取得好的成绩才能够有更好的职业前景, 在竞争强烈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好的工作, 得到好的发展。所以说学生对于教育的认识就是, 只有取得好的成绩才是最重要的, 中间的过程不论是怎样的, 最终的考试成绩才是最有效的, 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 让学生成为了应试教育的产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竞争, 为的就是能够脱颖而出得到社会的认可, 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下, 学生之间很难存在真正的友谊, 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分数, 常会出现一些明争暗斗的现象, 另外自私自利的心理也会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逐渐形成, 功利化的教育形式使得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高校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是严峻的就业问题, 面对父母和教师的期望, 面临竞争强烈的社会环境, 各方面的压力迎面而来。在这样的形势下, 学生很容易产生扭曲的心理, 使得德育教育与真实的生活产生很大的隔阂, 德育教育工作失去了原本的作用, 功利化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成为只知道竞争和个人利益的人, 不利于社会道德意识的提升。
2 高校外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式
2.1 传统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传统的英语教学形式, 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形式, 要想在英语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就需要从课堂教育着手。让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思想观念的德育渗透,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教学的基本内容进行德育教育的拓展和渗透,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 即教会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 还要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
例如, 在学习“Who is the greatest man”这篇文章的时候, 当学习完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之后,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中西方历史上, 你认为谁是你心中最伟大的人呢?”, 根据这样的一个提问, 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讨论后, 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答案, 有的认为是毛泽东、周恩来, 有的则认为是爱因斯坦、丘吉尔或是华盛顿等人物, 每个学生心里崇拜的历史人物都是不同的, 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 然后每个人根据自己想到的人物, 将这个人物在人类历史上做出的伟大贡献描述出来, 根据每个学生的描述, 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这些历史人物或是领导国家赢得了战争, 或者是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又或者是在人类文明上有重大的突破和发现的, 总之这些人物对人类历史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伟大贡献, 作为学生崇拜的偶像, 也起到了榜样的力量, 通过课文引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讨论, 让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些历史伟人的了解, 对自身的发展和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要想成为一代伟人, 就需要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 充满工作热情, 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具备多种优秀的品质, 才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在学习有关西方礼仪方面的知识时, 教师也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礼仪进行回顾, 让学生不能忘记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历史文化的熏染下, 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文化气质。
2.2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进行德育渗透
任何新的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 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人们要善于利用新兴事物有利的一面, 规避不利的一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逐渐走进信息化的时代, 在教育行业中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多媒体以及互联网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 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具有的丰富的形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当学生学习到关于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方面的教材知识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视频, 搜集一些有关的素材, 让学生从书本上的固定知识点中走出来, 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 让学生对于这些方面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教材介绍的知识方面, 还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提高学生对政治文化的敏感度。
2.3 结合社会和家庭环境进行德育渗透
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并不是说只要学校进行德育教育, 就能够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德育教育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社会、学校和家庭是最主要的三个方面, 只有将这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高校学生已经开始逐渐地接触社会, 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可以说是进行道德熏染的大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保证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基础, 能够有效地推动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另外还有重要的一方面的影响就是来自家庭的影响, 家庭环境可以说对学生具有启蒙作用, 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家庭成员要给学生树立争取的道德榜样,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学校则是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深化教育的最好的地方, 让学生能够更加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人才。
2.4 灌输于渗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在教学内容方面还是要采用主要的课堂教学的形式, 但是在借鉴西方教育工作经验的同时还要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国外思想观念是多元化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材料, 同时还要注重坚持中国传统的文化。教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校园文化的建设,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精神,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氛围。在高校外语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是最直接的教育渗透者, 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的不仅是理论方面的灌输, 更重要的是要教育的实践工作, 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标杆, 应该起到适当的示范作用。
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一些英语活动, 可以免费给低年级的学生普及一些英语知识, 教师首先示范性地给学生进行义务教学, 这样一来其他的学生受到教师这种行为的感染, 也会逐渐投入到实践活动当中, 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这样的校园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巩固学生平时学到的知识, 另外还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升高校学生道德水平的方式, 教师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以身作则, 能示范作用, 能够让学生对道德观念有重新的认识, 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
2.5 提倡更加人性化的和谐教育
现代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观念的能够适应社会环境需求的人才, 让这些学生能够逐渐适应社会环境的需求, 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教育当中, 学生之间都普遍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有竞争固然是好的一方面, 但是具有功利化教育是不被提倡的, 这样的教育形式容易让学生之间的感情变得十分冷漠, 每个人都为了自身的利益着想, 将素质教育变成了为了考试成绩的一场竞争。在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 倡导人性化的教育形式,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回归人的本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隐性教育,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 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将抽象的德育教育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
总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 即将走进社会成为社会上的一员, 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一些西方文化的学习, 逐渐渗透德育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 最终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摘要:新的社会形势下,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才能够保证教学的实施。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外语教学工作中的德育渗透问题展开讨论, 希望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李丽君.大学外语教学与渗透式德育契合性现状分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2 (4) :23-24.
[2]王红莲.言传身教润物无声——以大学英语为例探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学时代, 2014 (1) :32-33.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德育 篇5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观如何,关系到他们的本质是否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的兴衰。《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中,我真切地感到,因地制宜、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目前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就学生年龄特征来看,现在的学生普遍早熟;生理心理变化快,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对新鲜事物的接纳能力也比较强。这样一来,反而自控力减弱,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过于地模仿,盲目地追求新潮;违反力事物发展规律,就容易走极端,偏离力社会道德轨迹。如:青少年吸烟率激增、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犯法。所以,孩子的德育应该从小做起,让孩子自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同学校工作中最大量、最经常的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也是化学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德育教育的可能性
初中化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教育、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素材,只要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并积极从其他书报上收集相关材料,适时地插入,就可以使化学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德育教育的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育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和形成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观点;在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的道理;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认识物质的基本性是无限可分的,但就其各个层次来说又是不可分的。这种可分与不可分,组成力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化学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及对世界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八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实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着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是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已纷纷建立有权威性的国家环境保护机构,制订环境保护法律和进行庞大的治害投资。我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环境保护事业已经走向了法律化。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其中就有环保事业的重要内容。因为在众多的环境污染因素中,由化工业、化学品所造成的污染是最为严重的。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化学课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与环境污染知识,观看环保影像资料,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对学生实施安全知识教育
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安全教育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议事日程,我们应该随时对学生实施安全知识教育,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化学课是实验安全教育的最佳场所,例如在教学给液体物质的加热时,通过强调学生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旁人、点燃氢气前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使用浓酸浓碱时要十分小心等等,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五)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
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通过科学家的事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合并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赴后继,毫不退缩。
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浅谈问题式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6
德育渗透;魅力;感召力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74-02
每当走进校园,实验楼的“合格的教育设施”“合格的师资队伍”“合格的办学理念”、“合格的教育质量”二十八个大字敲击着我的心扉。我常常的思索,教师是一个多么神圣的职业,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孩子的灵魂。任何一个学科都不能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那么怎样把德育教育渗透到问题式数学教育中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古语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育过程既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见之以行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精神风貌、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尤其是七年级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更容易模仿大人。教师的板书、语言、神态、仪表、动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高尚的人格是每一个为师者送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比如,为了上好每一堂数学课,老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采取灵活多样的问题式教学手段,课上课下不放松对学困生的帮助,把较容易的问题留给学困生,课堂上撒满快乐的阳光。对于学生的一种小错误,我们要正确引导,从培训中我学到了一种启示,案例是这样的:有位教师在上课,发现有位学生叫小胖墩的男孩,用小镜子照他后三组的一位成绩较好的娜娜同学,边照边笑,当教师走到他身边时,他已知道被教师发现了,但教师没有收他的小镜子,等下课后,教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就问这位男同学,你是不是喜欢这位女同学,他说老师我是没有机会了,当教师听见这句话时,放大了嗓门,你“错”,你要喜欢一位优秀的女孩,你首先要有“资本”,若你现在不发奋读书,我看你真的没机会,小胖墩就受这“资本”二字触动了他的心灵,于是他说我知道了,老师我谢谢你。从此以后,这位差生就像吃了定心丸,定下了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什么已不想,就按他的奋斗目标在努力的去拼,经过中考考上了会计学校,由于在学校成绩优秀,毕业后分到银行上班,在工作中比较出色,从主任升到了行长,最后开着一两宝马车,拿着27朵玫瑰花到娜娜读研究生的学校向娜娜求婚,并把他是怎样喜欢娜娜的这件事说了出来,娜娜被这事感动了,最后答应他的要求,两人结婚的哪天把这位教师请去做他两的主婚人,并把他的经历在婚礼上说了出来,最后他还感谢这位教师,没有教师的那两个字,就没有他今天的成就。从这个案例来看,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触动,只有触动孩子的心灵才能激发学生奋斗目标。所以我们对孩子教育不能用粗暴的语言处理孩子的错误,这样反而会害了孩子的一身。
老师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喜爱之情。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对事业、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会成为学生成长旅程中的榜样。
二、从教材中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数的产生时,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会用算筹计数,赞美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些能够从数据上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辉煌成就的练习题,让学生读写,学生即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在课前设计了一个练习:一分钟内的练习,让学生知道一分钟能做好多事情,结合《明日歌》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历届夏季奥运会获得奖牌的数量设计成统计表,让学生通过分析、观察、比较,体会出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奉献精神,从而树立学生崇高的理想。当有个学生在数学日记中问我在圆周率是什么时,对于这个七年级的小朋友,我这样告诉他: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
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七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只要你努力,一定也会象祖冲之那样,成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此外,在讲授简便运算时,我把数学家高斯童年的那个数学题让学生们做,鼓励他们向小高斯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上,我经常给学生讲述中外数学家的故事,特别是华罗庚、陈景润……我国数学家立志成材的故事,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很多,有待于去我们发现和挖掘。
三、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合作式学习等,自我探索式学习。在教学中,我根据每一部分知识的特点,灵活的选择学习方式。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法,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论证,经过激烈的讨论,研究,得出结论。让学生会体会到与人合作的乐趣。有些知识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获得知识,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欢乐。此外,课堂上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很重要,比如养成学会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善于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树立自信心的良好品格。对于学困生的帮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体现,从让他们回答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捕捉他们身上每一个细微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发动成绩优秀的学生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感到自己并不孤独。同时,也让其他的孩子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
四、利用数学课后的其他方式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篇7
1. 过多注重知识积累, 而忽视品德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存在只重视知识教育, 而忽视德育教育的问题。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 虽然制定很多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但由于高考这一最终的衡量标准, 制定的德育目标很难通过试卷来界定, 所以无论是教师, 还是学生, 都把学习的重点最终放在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识记和运用中, 很少去探究知识背后包含的德育价值, 因此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以及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塑造。如高一《经济生活》的第三课, 做理智的消费者这一部分内容明确了具体的德育要求——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但大多数教师只把它当成一个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去背诵, 要求学生会做题, 学生很难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更别说运用这一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和生活。
2.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课时安排有限, 很难真正落实德育目标
现在的高中思想政治课, 正常的是一个教学班一周两节课, 但由于时间紧, 在这两节新课当中, 教师不是在紧张地传授知识, 就是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课时去安排学生感受和体会德育的内容和要求。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同虚设, 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拓展和深入, 对于教学目标的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现在的教学目标既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但很多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表现在教案和导学案上, 没有落实到教师的心里,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没思考如何具体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学生在阅读导学案时也没有把这一学习目标纳入到自己的学习范围中, 所以就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德育的教育。
4.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一些德育课程无法进行
思想政治方面的德育教育, 离不开自身对事物的感知以及从中所获得的感受, 从而才能获得心灵上的体会以及行动上的改变, 有时需要离开课堂走入社会生活中去实践, 以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这些课外课程无法进行。如在讲文化生活“体味文化”这一框题时, 完全可以打破传统模式, 让学生去展览馆或博物馆感受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但在一些小城市根本没有这样的场所, 所以仅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就显得很乏味。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德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1. 在传授知识时应兼顾德育的发展
应试教育是要求把知识教育摆在一个不能替代的位置, 但教师可以灵活处理知识把握与德育的关系, 传授知识与德育渗透二者并不冲突,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兼顾德育的发展, 而德育的渗透同样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在讲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时, 一方面要准确讲明金钱的由来, 即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 这是在加强对货币知识的系统认识,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案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取之有道, 用之有度, 用之有益, 从而促进学生养成正确对待金钱的思想和行为。
2. 合理利用课后时间及校园活动,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 进而获得德育教育, 促进品德形成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时间有限, 但可以利用好生活这个大课堂, 高中四本教材的内容, 每一本都离不开对生活现象和内容的感知, 所以把所要进行的品德教育落实并运用到生活中, 使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和体会, 再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深化, 也会达到较好的品德教育效果。如每一年的清明节, 各个高中都会组织学生去祭扫烈士陵园墓, 政治教师就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教育和培养, 这也是对课本《文化生活》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含“爱国主义”这一内容在德育方面的要求, 所以有了生活这一大课堂, 思想政治的德育教育就可以有无限的延伸。
3. 加强培训和学习, 促进教师及学生观念的转变, 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真正落到实处
要想实现行动上的转变, 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造成思想政治课堂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同虚设的主要原因在于, 教育者也好, 受教育者也好, 没有从观念上重视德育的重要性, 只有德育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才能为更好地进行智育教育和知识教育提供正确的方向, 保证为社会培养人才, 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德育教育, 那么其培养出的人才很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品”, 所以要解决思想政治课上的德育问题, 必须做到观念上的转变和更新。因此有必要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 使教师真正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这不仅仅是“教材上”的德育, 是要落在学生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德育。
4. 利用多媒体及现有设施, 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
现在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虽然客观条件造成一些社会实践无法进行, 但多媒体已经逐步走入政治课堂, 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无法进行的教学实践所带来的不足, 一些无法走出课堂感知的内容, 可以通过设置情境, 使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感受, 从而达到思想上的触动, 实现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转变。如在讲《哲学生活》中价值创造与实现的时候,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从而辅助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完成, 如小品《扶不扶》, 借助这些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学生的感同身受, 进而完成要完成的德育任务,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培养和学习, 但德育教育时刻不容忽视,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都必须从自身做起,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既注重知识的培养也注重德育教育, 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的发展, 德育作为全面发展之首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 而作为德育的主要课堂, 思想政治课则显得尤为重要。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篇8
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教育结构中属于最高层次的教育, 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成分中心的不断提高, 对研究生的德育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专业的研究生采用的是不脱离岗学习为主要形式, 提升体育专业知识为主要学习目的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影响着体育研究生日常的管理工作, 也使得德育思想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1 当前体育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 考研大军的强势入侵, 研究生的质量和综合素质饱受非议。在此前提下, 各高校纷纷出台相应措施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德育工作便是提升研究生素质的重要途径。那么, 体育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状如何呢?
首先, 就体育研究生德育的管理体制而言。体育研究生德育的管理体制由院校两级操作, 学校党委是决策者和领导者, 学校的行政机构是德育教育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在这种管理体制下, 研究生的德育体制被忽视, 很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和相关资源利用不科学的现象。再加上相关部门的协调度不够, 导致研究生德育工作和日常管理的脱节。
其次, 在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方面, 一般采用的教学模式有四种, 分别是:学徒式的教学模式、专业式的教育模式、协作式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式的教学模式。这些教育模式较为单一, 与实践结合度低, 研究生的整体质量不高[1]。
再次, 在体育研究生的德育工作队伍方面, 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较低, 在思想的推广方面欠缺。而激励机制的缺失和甄选制度不完善, 导致德育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 对研究生的德育工作不能形成合力。
最后, 就体育研究生的自身特点而言, 体育研究生的年龄跨度较大, 处理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差异显著。再加上整体的高素质, 道德行为表现不尽相同。而较大的心理压力, 使得其无法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 从而影响到体育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开展。
2 体育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一般性的论述下, 接下来结合实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谈谈体育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德育目标不明确
有些体育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中, 未将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实际道德水平发展协调, 忽视每个学生个体性差异, 搞“齐步走”的战略, 使得研究生的德育目标过于单一, 缺乏层次性。还有些高校在研究生德育目标的设置上, 存在着“假”、“大”、“空”的发展需求。体育研究生要在学校和大型体育赛事中承担教学和科研的主要任务, 实践压力大, 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若搞一刀切的战略, 便会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使日常管理和德育目标的实现相冲突[2]。
2.2 德育工作内容单一、形式单调
德育的内容是德育目标实现的载体。就目前研究生的德育素质内容和社会实践发展而言, 德育的教育内容将现实生活和德育知识体验相隔离, 将学生的德育素质教学诉诸于书面训练。这对于接受过长时间训练的研究生而言, 缺乏新意, 不能激发研究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和运动竞技、竞赛组织、运动训练息息相关, 需要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若知识刻板地诉诸理论, 忽视实际的训练情况, 易导致德育和体育专业研究生实际学习的断层。
2.3 德育评价缺失
当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评价都存在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研究生德育评价的主体是辅导员, 和学生的导师以及专业课导师不存在联系。这种忽视学生知识与观点获取方法与生成过程的评价方式, 严重影响着研究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能力与情感价值水平。例如, 在体育研究生中, 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通过最直观的论文发表数量作为评价标准, 学生的道德人格、道德素质、思想情怀的评价被忽视, 直接导致体育研究生道德素质水平不高的现象[3]。
3 改进体育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对策
3.1 完善体育研究生的德育工作体制
加强其德育工作, 应当建立新型的责任制度和管理格局, 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在党委的领导下, 通过党政工团和社会各方面的齐心协力, 抓好内核, 完善监督, 对于相关部门开展研究生管理工作, 具有协调作用。同时, 还应当建立导师育人的制度, 一般来讲, 体育专业的研究生的生活导师和学习导师是相分离的, 因为体育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因此, 在完善其德育工作时, 应当将辅导员的德育工作适当地向导师分流, 加强其育人效用。在招生录取、计划培养以及社会实习中渗透科研道德、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和价值观教育。
3.2 改革体育研究生日常教学模式
德育教育涵盖的内容广泛, 这就要求在顺应建设一流大学的前提下, 学校应当创设多元化的研究生德育教育模式。通过任课老师、辅导员和研究生本人的综合作用, 发掘学生潜力,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施多元化的协同教学模式, 不仅能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知识, 也能提升其整体素质。体育专业研究生和社会的联系度较高, 这就能使学生在接触社会的同时, 培养积极客观的人生态度。例如, 学校组织本院研究生与希望工程形成一对一的帮扶任务, 帮助贫困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在高尚的情操下,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4]。
3.3 提升德育工作者的素质
全面提升德育工作者的素质, 必须从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培养等多个方面入手。在有效的工作机制下, 健全领导体制、评估体制以及激励机制, 为学校德育工作部门的管理保驾护航。
3.4 树立以人文本, 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教学理念
研究生个体差异性显著, 必须将德育的工作目标和方法以及内容, 和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以人为本, 尊重其个体心理的差异性, 防止用理想化的人格塑造研究生。另外, 在强调个体性培养的同时, 还要树立研究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这一点在体育研究生的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 有些学生本身是国家运动员, 若忽视对其个性的培养, 很容易使其在比赛中失利。同时, 若忽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养, 也容易导致其个人意识的膨胀, 因此, 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 加强其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 能使体育专业研究生更容易找到人生的坐标。
4 结语
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政治建设者的培养。通过对我国研究生德育工作发展现状的回顾, 掌握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相关特点。再由一般到特殊, 分析体育专业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存在教育体制僵化、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调、教学评价单一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提出了开展体育专业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优化策略。实践证明, 其实施能有效提升体育专业研究生的道德水平和整体素质, 值得参考。
摘要:研究生德育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对象较为特殊, 一般由高水平运动员、中学和小学的体育教师以及教练员组成。加强其德育教育, 对于体育专业人才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体育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调查, 提出了当前体育研究生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 以供探讨。
关键词:体育,研究生,德育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易和香.研究生思想教育对策[J].中国研究生杂志, 2010, 3 (98) :78-81.
[2]贾春红.研究生德育工作部门设置和运作的探讨[J].体育教育, 2011, 4 (17) :46-49.
[3]杨丽敏.试论当前体育研究生德育的有效切入点[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2 (24) :78-82.
语文教育中的德育问题再思考 篇9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一方面,新课程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德育素质问题;另一方面,德育教育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但在现阶段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明显存在空白,语文教学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往往偏重理论基础部分教学,进而出现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现象,学生思想意识没有合理及时的引导,出现了各种问题和认识偏差,尤其近几年,同学间因琐事而大动干戈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而这正是德育教育缺失的表现。2014年,某学校学生因为与室友发生口角,而趁室友熟睡时,将其杀害。这件事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该学生不仅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同时也夺去了他人的生命。当然,这其中不乏有其它社会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学校的德育教育出现了漏洞,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品德
教师是学生的直接引导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首先需要教师在提高语文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德育品德水平以及法律意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人们的一切思想行为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因此,教师需要有基本的法律常识。新课程背景下,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交流,老师可以交流并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但是这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德育品质,只有正确的积极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近年来,教师德育问题新闻时有报道,例如:教师辱骂学生、猥亵学生,让学生顶着大雨做操,而校领导在伞下观看等。这类新闻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出现,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德育品德,加强德育学习。
三、德育品质与语文教学相融合
中职阶段学校教师更为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但其实,笔者认为:学生的德育品质更为重要。因为,当学生走入社会以后,即使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但没有良好的德育品质,也无法在社会中生存下去。中职阶段的学生,心高气傲、追求时尚、年少轻狂,对于一切事物有着叛逆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将德育品质融入其中,可以通过一些具备德育品质教育的文章声情并茂的讲解,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德育品质,例如:讲解记叙文,教师通过课文中人物内心的变化,来引导学生;讲解议论文时,教师可以进行情景教学,参照课文中某个情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得学生在讨论中影响自身思想意识,进而起到提升德育品质的作用。
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从旁引导点拨,角色的互换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安排授课环节,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学生间观点的交换,开阔了学生知识视野,进而使学生能够多样化的思考问题,并达到在无形中提升德育思想水平的目的。另外学生的课堂参与,还能帮助学生自己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并及时改正,但前提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积极设置课堂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教师可以进行问题教学法:在教学前,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但要注意问题最好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思想意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通过讨论,体会文中深意,丰满人物形象,提高语文能力,最后,教师进行问题总结,提升学生的德育品质。
五、长期坚持、精心设计
语文教学中,德育品质的提升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通过教师长期的潜移默化,进而影响学生的德育品质。一名优秀的教师,是秉承着为学生今后发展负责的态度开展教学的。在语文课本中,通常每个单元都会有关于德育教育的文章,帮助教师教学,但在教学前,教师也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研讨,努力营造教学氛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文章,找出有关德育品质的句子,然后,进行设计问题,最后,设计问题,怎样引入文章中进行教学融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能够主动动脑思考的时候,则说明学生的德育品质正在发生转变,这时,教师只需积极的引导即可。
六、结语
在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很多德育品质的文章,教师需要将其挖掘出来,进而应用在课堂中,达到提升学生德育品质的作用。在德育教学上,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任重而道远。将育德知识引入语文教学中,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德育品质。
参考文献
[1]林晓璐.对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思考——以于漪德育观为指导[J].西部皮革,2016,(18).
[2]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05).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篇10
一、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创业教育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 并正在逐步完善, 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的内容上, 尤其是在德育工作的内容上, 很有必要作出重要的改革以与之相适应。事实上, 我国理论界也早已有人提出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问题。[1]
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体现了高等教育功能在新形势下的积极拓展。
具体地说,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一) 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增加和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和理念。
当前, 我国高校德育中理论性课程比较多, 这对于向大学生系统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必要的、有效的;相比较而言, 与德育紧密相联的“应用性”课程则比较缺乏。为了增强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学校有必要适当加强包括创业教育在内的实践性课程的讲授。政治理论课程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思想、道德基础, 学校若再辅以专门的创业教育, 帮助大学生获取自主创业的必需知识, 就能使他们具备创业型人才所必需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素质。
(二) 认真指导第二课堂中的创业教育。
德育是广泛而持久的。在德育中搞好创业教育, 必须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 即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活动在造就创业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社团的活动丰富而有成效, 它能够帮助大学生真切地感悟创业的实际境况, 大量地增加创业知识, 有效地锻炼创业能力。
(三) 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创业教育。
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参加创业性社会实践, 十分富有意义, 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又能让大学生直接感受到创业的环境, 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迅速把握创业的切入点。
(四) 组织大学生参加适量的体力劳动, 砥砺其艰苦创业的意志。
适度的体力劳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 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世事之艰和物质财富来之不易, 产生出尊重劳动、珍视劳动成果的观念和亲近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来。更为重要的是, 艰苦的体力劳动可以砥砺青年大学生不畏困难的可贵意志, 培育他们积极进取、艰苦创业的斗志。
(五) 德育部门收集和传播创业信息。
德育部门收集的信息当然不同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收集的信息, 应着重于收集创业性信息。这些信息既可以用来帮助毕业大学生创业, 主要还是作为宣传、教育之用, 面向所有接受创业教育的大学生。
二、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就是开展关于人们在共同生活和长期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礼仪教育和道德教育既相互区别, 又密切联系。
长期以来, 高校德育存在着重“思想教育”, 轻“行为培养”, 特别是对关联到学生生活实际、社会交往的礼仪教育有所忽略, 造成当下大学生理论知识比较多, 良好的行为比较少的道德状况, 文明礼仪多有缺失。这种状况也应该逐步加以转变。
具体地说, 学校在实施德育过程中,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礼仪教育。
(一) 既继承优良的民族传统礼仪, 又适合时代要求和国际交往需要。
高校礼仪教育应继承中国优良传统礼仪。同时, 高校礼仪教育又必须适合时代特点和国际交往需要。礼仪教育要着力于培养“明礼诚信”的公民。当今世界, 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特别活跃, 礼仪既是这种交流的润滑剂, 又在这种交流中得到发展, 表现为逐渐超越民族界限而日益国际化的趋势。
(二) 设立适量的礼仪课程, 进行基础的理论教育。
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是基础性的工作, 礼仪教育也必须从这里开始。高校礼仪课程主要应传授中外礼仪的发展进程, 了解现代礼仪的丰富内涵、功能和作用, 还可以辅以礼仪讲座, 以传统礼仪作为重要基础, 以现代礼仪作为主要内容。
(三) 在实践中切实掌握礼仪技能。
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礼仪实践活动, 让学生经常进入实际操作状态, 懂得基本的处世之道, 在不同的环境中自如地调适自己, 积极有礼地同他人交流。
(四) 建立规章, 定型礼仪和维护礼仪。
通过制订并严格执行诸如“校园文明公约”等多方面的礼仪规章, 大学生各方面的礼仪活动都置于制度的规范之下, 礼仪在大学校园里蔚然成风。比如:新生入学、授予学位、毕业生离校等都要举行相应的礼仪, 以示文明和郑重。
(五)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礼仪文明。
校园文化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能折射出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 也能折射出学校的德育状况。校园文化内容丰富, 时代特色鲜明, 学生广泛、积极地参加到其中。礼仪教育完全可以, 而且应该依托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延续和扩张, 以取得更大、更切实的成果。
三、建立有效的创业教育和礼仪教育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有效开展创业教育和礼仪教育的必要环节。科学的评价机制既应当有激励、引导性, 又应当准确地和动态地反映教育效果的实际状况。
下面, 就建立有效的创业教育和礼仪教育评价机制, 笔者作探索性、概括性的述说。
(一) 评价要从注重评断向注重激励转变。
评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评断学生两类教育的实际状况, 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学校要探索出具体的方式方法, 使得评价能对创业教育和礼仪教育长期地发挥促进、引导作用, 而不满足于一个结论性说明。
(二) 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评的作用。
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礼仪文明程度, 归根到底要通过他们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获得。通过自评, 大学生激起参与的积极性, 体验两类教育的作用, 获取进步的力量;同时发现不足, 找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把教师的外在要求切实转化为自己进步的内在动力, 也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因为有许多大学生只是外在地接受了一些道德信条而不能形成高尚的道德信念。[2]
(三) 重视大学生互评和教师的评价。
同学之间的相互评议有准确性和激励性。教师的评价也十分重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对此类问题作过专门的研究, 所以, 他们的评价自然是考评大学生两类教育的实际状况的重要依据。
(四) 科学地进行书面测评。
两类教育虽有实践性, 但首先还是理论性的。因此, 以科学的书面测试来评定大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 还是有效的和必要的。
(五) 评价要经常化、动态化, 要及时公开评价结果。
既然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有自评、互评和教师评, 那么, 教师就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行经常性的评价, 以便及时反映经常变化的两类教育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张晓萍, 李文兰.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9, (3) :48-52.
浅析高中德育教育中的问题及措施 篇11
【关键词】高中德育 德育教育 道德规范
一、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教育方针中,素质教育的推行,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包括教育界在内的共识,素质教育是为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做出优化的基础教育。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是素质教育的中心点,是高中教育中的关键学科,对于各高中学校来说,德育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课题。在我国,德育教育是满足现代化发展建设的客观需求,也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要保障。在新课标中指出,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及质量,不仅要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做出有效的教育,还要对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思想品质教育、纪律教育,强调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兴衰的关键,且高度评价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落实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主要方针,积极研究及分析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教师和学校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二、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内容匮乏。在对本班进行德育教育的实际中笔者发现,德育的教材脱离实际,其教学内容多是一些人生的大道理,缺乏趣味性,也没有对生活的融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无味,无法精神集中,也没能对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做出积极地反应、回答。在实际的问题中,能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关注和行为做出改变的内容少之又少,贴近高中生活实际的案例更是成了稀有物品,很难找出可以涉及社会热门话题、热点新闻的案例内容。对于这种匮乏内容的德育教材,学生无法对其产生兴趣,就更别说达到教育目标,起到“育人”的效果了。
2.德育方式单一。在对德育教育的实践中笔者还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利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不仅忽视了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促进学生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善恶分析、价值观、道德观的直接授教。讨论课,也变成了学生之间的“课间休息”,只有少数学生进行发言,难以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在德育课上的主要工具是德育教材、音像教材、教学软件等,其主要的教育地点是课堂。德育课的教学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教师用严肃的态度步上讲台,在学生正襟危坐、沉默寡言的教学气氛下进行,就算展开德育实践课,教师也只是出于形式,没有得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3.德育考核流于形式。在当前,各个高中学校依旧以应试教育的观念进行教学,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方针,受高考和招生制度的影响,学校对德育课的授教完全以考试为中心,学生为考试而学,大部分的学校及教师都把德育教育进行系统化、应试化、按每个考核所需内容让学生进行吸收,以填鸭式的方式灌输于学生,把德育变成单纯的考试知识点来迎接考核的需要。学校在对学生的德育的评估在措施、制度、条件等方面都没有一套可行的规范制度,使得德育工作的评估流于形式变得无章可循。
三、高中德育教育采取的措施
1.改良德育的教育模式及方法,提高德育教学成效有效途径。在高中德育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制造、利用环境、情景的氛围来融入教学,可用情境教学法有针对性地设计模拟富有一定感情情绪的场景。如在本班中,教师把学生带到英雄纪念馆中参观历史英雄的雄姿,在过程中以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现身述说,让学生从中体会其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让学生的道德思想升华。
2.加强对德育教材的改良。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的教材也应适时地更新,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德育教材,系统化地向学生传授优良的德育思想观念,进而保障德育的教育质量。提高我国德育领域的规范化,因地适宜,制定一些与本土有着实际联系的家长、学校、乡土、人际交往、美德等一系列教材,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的興趣,使德育教育变得既有特色又有意义。在高中阶段,德育的教育变得更加迫切,德育教材的内容应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心理品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涵盖,从而令学生对社会有着正面的认识。
3.创造良好的德育育人的环境。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各种活动和课程实践为载体,让道德教育和思想上的修养做到情景的交融,相互渗透,让学生在对德育教育活动和实践的过程中,对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产生优质的变化。在对德育教育的评估中,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定的道德规范,从而令学生进行落实执行,再根据此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评估。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和评估的结合中吸收德育知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避免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篇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把“德育为先”列为战略主题之首。[3]我国德育体系的阶段主要分为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 各个阶段的德育要求以及各阶段受教者的身心特征是不同的, 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近年, 我国在各个阶段的德育衔接方面存在诸如德育管理阶段性;德育评价不科学;德育途径不完善等问题, 严重影响到德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 面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 已成为各级学校在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对德育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 而且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富兴更有重大意义。
一、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中的阶段性问题
1. 管理衔接缺乏阶段性。
大中小学在德育管理衔接的过程中, 尽管在逐渐深化, 但依旧是以三好、四有、五热爱、遵纪守法及行为规范为中心思想在进行。理论和实践水平没有明显的台阶划分, 对各阶段德育主体的身心特征过于忽视。所以, 在德育主体的管理方面的科学衔接不够系统, 或者总是以一套管理条例对各个阶段的德育主体同时实施, 使得德育管理方面的衔接紊乱无章序。小学德育大纲认为, 培养学生最原始的情感和优秀的德性, 严守相关规范和塑造优雅行为, 形成优秀的气质人格和爽朗的脾性, 坚守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这些都是将来把他们培养成为在理想、道德、文化、纪律上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做好该有的前期准备。中学德育大纲规定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公民。对比而看这两者的德育严重缺乏层层递进的衔接。中学德育能激发每位学生开始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点点地增强自己的悟性, 最后挑选一部分尖子生在未来作为重点培养的共产主义者, 这明显是阶段颠倒, 这本该是大学阶段该培养的。[4]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规定现阶段党的指导思想及指导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理论性太强, 实践性不够, 空洞没有根据, 更容易把德育主体引入错误的轨道。把他们培养成为在理想、道德、文化、纪律上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这与小学的德育既重复又小儿化。德育管理是对德育活动进行的具体规范, 是对德育工作质与量的规定。由上述可以看出, 目前对我国大中小学的德育管理缺乏阶段性, 衔接也不到位, 对各个阶段学生的管理目标不明确。
2. 评价衔接缺乏阶段性。
德育评价是对德育结果的评估与价值性判断。小学生处于儿童期, 是行为养成的基础阶段, 然而目前小学的德育内容, 除了开设一些抽象的不被重视的到期中、期末考试时还被语数外等学科霸占的思想品德等理论课之外, 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活动课, 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上述所学的德育理论课的具体内涵以及怎样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处于初中阶段的德育主体正值发育期, 很容易有逆反心理, 部分学生的自我控制力极差。现今初中阶段的意识仅仅存在于累计知识的层次上, 对德育具体情境的设置极其不够, 实践的落实严重滞后于理论的更新。[5]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对学习、生活、择业、做人等方面渐渐的开始有了自己的正主意, 但在德育中的指导未能匹及其中所出现的矛盾, 导致学生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道路上崎岖潦倒。通过以上大中小学的德育现状来看, 出现了严重的重复倒挂现象, 缺乏衔接性, 较为死板。导致最终德育的结果有所偏移, 在对德育进行评价时也就脱离了应有的轨迹, 严重影响德育效果的有效呈现。
3. 方法衔接缺乏阶段性。
德育方法是指实现德育教育要求采用的途径和手段。现在我国对于德育方法的实施集中表现在, 充分利用所有的环境条件, 在学与教, 管与理, 服与务方面均得以落实,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 纠正养风、混风的风气, 加强校内、校外的力量, 形成一张密切的网, 把落实德育的行动延及家庭社会中。但却冷落了对阶段的划分, 而是统一进行教育, 完成度与效率合格线严重不搭边, 所以对体系的衔接无从涉及。因为个人素养的形成和熏陶是一个多维度相排斥与相吸附的过程, 所以德育方法的制定也要以此为依据, 通过多方面体现出来。然而现今在教育进行时, 小儿化与成人化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未触及到上述特征, 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承受力相违背, 显得僵化、零散, 不成线, 不成面。[6]
二、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中阶段性问题的解决对策
1. 科学管理, 增强各阶段的衔接性。
德育环境是学生德性人格成长的“生态园”, 是学生社会习得的“操练场”, 更是实现各阶段德育目标的“软实力”。不管是在学校、家庭, 还是在社会中, 德育的关键点不能遵照任何价值标准来塑造学生的品德, 给他们乱贴标签, 而是要以科学规划来设立塑造学生品性的纲纲目目, 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激发学生的正当行举。在当今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 创建科学的大中小学的德育管理条例甚是重要。教育者更多的应强调以把关心他人和学会尊重作为依据, 把人们的生活情感、德育动机以及善解人意的品质作为前提, 让不同生活环境下长大、不同知识背景下成长的主体以标准的社会准则和自己适合的形式去接受德性教育, 塑造成高尚的道德感受力、判断是非力、科学选择力并能快乐自然地融入社会的合格人才。[7]对于德育主体来说, 他们有自己的理解理念, 所以可以通过加强理论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 再者给已成年的学生合理的社会实践的时间与机会, 让他们感受学校与社会的差别, 做好走出校园的准备, 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 推进受教主体的政治意识、思想水平、科学规划标准、文化知识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2. 有效评价, 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
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隐形工程, 在一定社会环境下, 德育拥有附属性, 它以理论为指导, 以完善认知、提高品行为目标, 织就出一张相激励而连续走向平衡的衔接网,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建立起完善的德育常识, 使得生活德育化。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及时的关注国家出台的相关纲要中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评价机制。各个阶段德育主体道德发展的水平对德育评价的设置也起到一定的相关作用, 所以德育评价应是来自日常生活中道德实践的真问题, 而不是想当然的假问题, 它是对人生事务问题的提炼和总结。再者、不分阶段的对德育评价的无限拔高, 把高层次或者低层次的道德境界教育作为统一的评价水平, 要求人人为尧舜或者使得大多数孩子都变为道德境界的低民都是不科学的。这就需要对各个阶段制定泾渭分明的德育评价机制, 培养符合当代社会的与人才。
3. 落实措施, 探索符合受教者身心特征的德育方法。
各年龄阶段德育主体的特点是相互牵连的, 所以, 务必要加强各受教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任何个体的身体、心理的成长都有一个成熟的关键期, 并且存在不平衡性。在此过程中, 对每个方面的培训均可取得一定的进步, 且充分开发了个体在某一块的潜能。因此, 教育教学人员一定要掌控每一个体的关键期, 合理进行施教, 以求用最少、最省时的力气荣获至上的成就。运用科学的实施方法, 探究学生的优缺点, 发扬优点, 救济缺点, 增强学生的成长信心和自我进步的觉悟。根据每一个体的个别差异性, 对症施教, 因材相对, 定要尊重他们的异他性, 最大程度的发展每一位受教者, 积极向前地探究高效的培养措施。[8]
综上所述, 正视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在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既要完善现代化德育衔接体系, 加强大中小学各阶段之间的衔接, 又要充分考虑到层次性问题, 区分对待大、中小学各阶段的德育范畴, 各有侧重, 形成较为完善的德育衔接体系。必须以多、精、准作为考评准则, 还必须合理巧夺天工地加入一些先天的素养基础作考评规范, 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植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
[2]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9.
[3]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05:25-29.
[4]叶雷.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5.
[5]徐永赞, 陈新亮.当前大学与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30) :124-126.
[6]张慧雨, 孙昱.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体系的重要性及其措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12) .
[7]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Z].2005-05-11.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推荐阅读: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06-22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06-01
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06-29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研究09-30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11-08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08-16
德育渗透功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0-04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11-11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及注意的问题10-22
体育课中的德育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