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

2024-09-21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共12篇)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1

中学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师则是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艰苦使命的。作为体育教育者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要重视,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 他们的心理特征表现更加明显, 如运动, 好表现自己等等, 体育课的特点是在不断活动中进行, 这就为我们提供良好的时机, 因此, 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 自觉地将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 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增强体质, 陶冶情操, 提高品德素养, 是每一位中学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

在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 使学生明确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受到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 集体主义教育, 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 在体育实践活动中,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 针对体育的特点, 培养活泼愉快, 顽强拼搏, 主动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格;加强人际交往, 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培养团队精神, 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 胜不骄、败不馁, 能够与同学友好合作。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教育功能

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受意识支配的、有目的的、不断发展的获得过程, 这其中既要受到学生知识经验水平、情感与意志、个性特征等内在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还要受到学生所处客观环境, 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蕴含丰富多彩而积极的教育功能。我国著名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指出, 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他还指出运动场上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能产生迁移。事实证明, 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 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 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 并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迁移。同时, 体育运动自身积极教育功能的发挥必须要体育教师的良好诱导才能实现, 要对学生加强自觉性的教育, 正确引导学生体会体育运动对内心品质的积极影响, 逐渐形成并稳定在其心理品质中, 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培养

(一) 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 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 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 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 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二) 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 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 为人和善, 言行一致, 讲文明礼貌, 不损人利已, 不投机取巧, 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三)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 靠学生之间的合作, 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 才能凝聚人心,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 热爱集体, 为集体争荣誉, 教会同学相互交往, 尊重人, 理解人, 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 只有生活在好的集体中, 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四) 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 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要坚持不懈,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 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五)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通过讲解与示范, 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 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综上所述, 中学体育教学, 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 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 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提高学生身体的心理的素质, 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四.体育教学中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主要是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的,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创造, 求真。

(一) 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 通过体育教学, 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 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 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体育教学中, 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 编排徒手操, 设计场地, 制作体育器材等, 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性引导, 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三) 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篮球的投篮命中率练习能培养学生做事的准确性, 排球的扣球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 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五.体育教学中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 使其提高身体活动机能, 养成卫生习惯, 培养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 把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一) 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

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 能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 增强体质, 练就强壮的身体,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学会自我保护, 提高自理自控能力, 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 培养学生健康锻炼, 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 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 武术、气功等都可以作为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 为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在组织活动时, 可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六.体育教学中审美艺术的培养

(一) 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

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 而且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体会美, 创造美, 鉴赏美, 要求学生每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 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二) 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

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 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 发挥学生的特长, 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 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味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 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中学体育教学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完成各种身体练习, 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集体性。教学中的各种竞赛、游戏等活动, 均包含着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都能感化学生。因此, 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教育具有感化的德育效应。学生经常处于分散的活动之中, 因而容易表现出各种个性差异和行为特征, 加之青少年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时期, 活泼好动, 喜爱体育, 这就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体育教师如果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教育时空, 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适时地进行教育, 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德育效果。多样性中学体育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德育优势, 它可以通过各种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对学生渗透德育, 如进行各种练习, 培养学生的意志, 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掌握保持身心健康的本领, 提高美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促使学生完善个性;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启迪学生的社会意识,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 使学生自觉做好集体中的一员;组织各种游戏、竞赛, 养成学生公正评判、遵守规则、相互协作、顽强拼搏等优良品质。中学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 具有空间范围大、动态性强、干扰因素多、学生个体差异明显、突发事件多等特点。因此,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 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身体练习来实现。要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寓德育教育于教学活动中, 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利用教学中鲜明的动态性与群体性, 有的放矢, 重在“感化”,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艺术, 做到管教管导, 持之以恒,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2

安阳市健康路小学宋法中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应“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德育正是担负着培养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任务。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在教育整体目标中德育占有主导地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这是由德育的本质决定的。

任何学科都具有自身的教育功能,体育学科也不例外。尤其当前正处于教育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体育界由“应赛教育”向“健身教育”转化的历史时期,如何将教育与体育更好地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学校体育改革呢?这关键就是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

依我之见,体育的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引导、挖掘、渗透三个有机的环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这给我们揭示了:充分利用体育运动这一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心理素质的培养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有效途径。只有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引导,并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渗透,才能真正地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观和良好的体育道德观。下面就来谈谈该问题的具体操作:

一、充分利用体育课结构。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是一个对学生包括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的身体素质的培养、锻炼。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锻炼健美的体格,充实智力活动,提高思想觉悟,培养感情智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作为一名出色的体育教师必须能充分了解和利用每一次体育课的结构,根据每堂课的特点和内容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

1.在课堂常规中结合思想品德教育课堂常规是课前直接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等结合起来。比如每堂武术课教学中,课前与课后的抱拳礼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礼节,在每次课堂上让学生形成这种习惯,这样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的武德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的教育。

2.在教学内容中结合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在武术教学中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宽广的心胸,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尊师重道,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另外还应积极开展拓宽一些教学新内容,新形式。比如近年来在社会上逐渐风靡的素质拓展培训。其内容新颖、形式机动。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后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对我们平常德育工作所提及到的各种道理及素质有更加深刻而直观的认识。甚至不需要老师的引导自己都能够做到反省与升华。这点在我校的新生素质拓展培训中体现的很明显。

3.在组织教法中结合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既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

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我通过队列队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在进行技术性较强的动作,通过同学间的保护与帮助练习中.可以增强同学间互相帮助意识.增进友谊,培养情感;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在健美操等教学中,需有音乐设计的一种情境下,让学生想象身处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模仿练习和运动,就会既能达到学生身体锻炼,又会使学生陶冶情操教学的目的:在课堂小结中,评价和肯定一个学生时,会更加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这些种种都会使学生个体进行内化,从而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4.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在具体的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探讨追求的目标。

1.暗示法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指出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例如:教学中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终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体验法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

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3.激励法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4.时机捕捉法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5.情感感染法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论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篇3

一,体育教学中培养拥有德育素质综合人才的教学方法

1.实践体验法。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2.情感感染法。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另外,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通常采用体态暗示法,如教学中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二,如何更好地把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相融合

1.寻找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小学的体育教材中渗透了很多德育教育的因素,如长跑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球类运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勇气、坚强、果断等优良的品格。因此,教师要时刻立足于教材,按照德育教育的目标,将德育教育与教学过程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以锻炼学生优秀的性格品质。在各种技能的学习中,学生必然会经历动作僵硬、缺乏技巧、不得要领等困难,才能达到纯熟协调的动作。教师在学生着急、灰心的时候要及时让学生明白,凡事在成功以前,都是要有一定时期的磨练和准备的,只有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气馁、不灰心,最终才能获得成功,就此来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困难的态度,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及乘风破浪、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

2.借助比赛和活动对学生德育渗透。丰富多彩的体育竞技运动和比赛,能够促进人们的交流,拉近人与人心灵的距离,学生在提高个人品质素养的同时,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情得到愉悦,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快乐成长。如,当学生在比赛中没有取得好名次时,教师要及时的关心和鼓励学生,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引导学生将失败当作一次体验,重整旗鼓向着成功前进;当学生获得成功而有些骄傲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比赛结果,并让学生明白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有的学生在参加接力赛或者团体合作的活动时,常常想彰显自己的实力,而忽视集体的力量,这时,教师要给学生讲讲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胜利、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力量等道理,进而升华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4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遵守体育规则的意识

在体育活动中, 无论是日常的体育锻炼还是体育竞技都要遵守相应的规则, 规则是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若没有了规则, 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将没有进行下去的必要与可能。团队的成功在于团队成员遵守团体规则, 按照团队的利益行事。在体育课堂中, 老师更应该要求学生严格听从老师的指挥命令, 不能够私自脱离团队活动。并且安排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分组来完成体育器材的借还以及训练场地的整理等任务。教师在课堂中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对学生强调体育训练中的规则, 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规则, 从而确保体育训练的严肃性、公正性与权威性, 以便培养出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听从指挥的优良品格。结合对学生的体育训练, 这就要求体育老师不仅在体育课堂中帮助学生完成体育训练, 更要在体育道德行为与作风上严格要求学生,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从而减少学生犯规行为, 养成自觉遵守规则、服从命令、自觉维护体育道德的意识。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 很多体育项目都是集体运动项目, 这就需要学生在体育课上要学会同他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要合理利用资源, 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够得到发挥, 共同解决问题, 互相激励、互相帮助, 为了共同的目标去承担共同的责任, 共同去努力奋斗。在团队体育活动中, 团队成员为了完成既定的目标而需要实现的思想和行为, 有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这种精神使得团队的成员能够积极发挥个人的优势, 并且对成员不足的地方进行互补, 充分调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 从而形成一种默契的合作方式, 推动整个团队的成功以及团队创造性过程的发展。体育集体项目尤其需要在何种团队协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想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要适当安排一些例如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等集体性的体育竞赛项目, 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虽然个人技术水平很重要, 但是团队之间的战术配合更为重要。长此以往, 学生通过融入集体来感受团队, 感受在团队中与队友的配合, 感受团队的成败带给自己的快乐和难过, 感受队员之间齐心协力、共同竞争与奋斗的艰辛, 从而体会到要想成为一个高效的团队, 全体成员必须要各司其职, 各就各位, 紧密配合, 只有团队成功了个人才能成功, 个人成就团队, 团队也可以造就个人, 个人与团队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优秀意志和品质

一名大学生是否具备优异的综合素质, 以及是否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于其是否拥有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而这些品质能够帮助他们在未来道路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面对何种逆境都能够不畏艰难, 顽强的拼搏, 不断地成长, 取得最终的胜利。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实践性等特点, 模拟一些困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要想培养学生顽强、勇敢、机智、果断、灵活等品质, 就多开展一些田径、武术、球类等课程。特别是田径运动更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等品质。但是在田径运动的一些项目中, 例如短跑、长跑等剧烈运动容易使学生出现呼吸困难、耐力下降、乳酸堆积、肌肉僵硬等生理现象, 特别是在比赛中过度紧张的比赛氛围与较大的心理压力更会加剧这种现象的发生,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意志力去克服这些困难。

四、体育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

《论语》上记载着孔子的这样一句话: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而在现代教育活动中, 在体育课堂中体育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所以要想开展好德育教育活动, 首先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与德育素质, 以其专业的技能、深厚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德育品质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 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当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发生分歧的时候要学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 做到以积极的心态去教育学生, 影响学生。教师是学生言行的标杆, 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 感染学生, 从而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 加强德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也是体育教师本身的职责所在, 高校体育教师不容忽视。要想使我们的体育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达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培养出更多的徳、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校体育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 采取恰当的方法和途径, 充分提高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德育教育的根本性任务, 文章结合德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 就德育教育在体育课堂上的渗透策略, 以及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进行了分析, 旨在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获取体育技能的同时,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实现综合素质的协调化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育教学,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参考文献

[1]练樟勇.未来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23) .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5

四川省安岳中学吴岚

中学体育教学是一项具有鲜明的集体性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以中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的,它要求有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竞争性,更有思想性、教育性。体育教学中注重德育因素的挖掘、整理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实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只重视了对学生的身体练习,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致使部分学生思想意识差,心理素质低,身体素质提高缓慢,体育教学很难有大幅度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层推进,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体育正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体育的育人性正日渐发挥出巨大作用。体育老师如能在注重学生身体练习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将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竞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呢?

首先,谈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尝试。本人认为应从体育课的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特点,结合教师、学生有机进行。只有遵循学科思想渗透的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寓思想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贯穿始终,才能达到既“传道”又“授业”的目的。本人认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尝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教材内容,计划进行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教育,要做到期初周密计划,过程详细安排,注重信息反馈,期末及时总结。教师要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可教因素,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育。中学体育教材中,有些内容的思想性较强,思想教育内容明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材中的可教因素,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体育的基础知识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让他们把参加体育锻炼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教育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积极锻炼身体,练成强健体魄,以便将来担负起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光荣使命,树立起为祖国而锻炼的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主题、情节、竞赛规则,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纠正学生的“出风头”意识和与竞赛规则相悖的种种不良表现。通过课堂感知,增强学生的社会法纪意识,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田径教学方面,有些同学不愿练长跑,觉得长跑太累、太枯燥,没有趣味性。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除着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外,更要要求同学处理好人际关系:跑前共同勉励,跑中加油鼓劲,跑后你搀我扶,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二、结合年龄特点,生动进行。

中学生活泼好动,喜好新鲜事物,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采用新颖生动的形式,通过极富趣味性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教育,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学生兴奋高于抑制,精力充沛,自控能力较差,往往会自觉和不自觉,甚至会连续犯各种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满腔热情循循善诱。

2、中学生兴趣广泛,好胜心强,教师要注意正确诱导,多表扬,少批评,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要以正面教育为主,不搞反面教育,减少其负面影响。

三、结合课堂表现,及时进行。

体育课中,学生处于积极活动状态,情况多变,学生的思想行为也随之变化。教师要体察学生的种种表现,抓住苗头,抓住倾向,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及时地进行教育。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特别是有影响的事件,教师应旗帜鲜明地,及时地进行批评或表扬,鼓励先进,制止不良表现。如体育课上,有同学在跑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班上同学见后可能

会有两种不同表现。一种是不但不去搀扶他,反而还用语言取笑他。而另一种是迅速上前扶起他,帮他拂去身上尘土,并关切地询问他伤着没有。这时,教师就可抓住这个事件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指出哪种做法正确,提出表扬,对做法欠妥的学生提出批评。并对今后学生的行为提出要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乐于助人,关心爱护他人的优良品质,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四、结合课堂类型,配合进行。

当前,体育课已拓展到学科课和活动课两大类型,无论何种类型,对学生都有着广泛的教育作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结合各个教学部分及教法措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也是在体育课中实施德育尝试的有效措施。体育课中的思想教育,应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发挥巨大的育人效能。

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执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传统美德等教育,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行为养成教育。

1、通过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等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的意义。

2、通过球类运动、接力赛等集体项目的练习,让学生懂得团结力量大,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受到集体主义教育。

3、通过体育项目的竞技要求和竞技强度,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吃苦耐劳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志品质。

4、通过体育课堂常规,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作储备。

五、结合教师自身,言传身教。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学生最可依赖的人,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行为的典范,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正、言正、行正,做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师不但要注意言行、衣着,还应注意思想面貌、工作态度等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潜移默化。教师应认真做到:

1、注重仪表。

2、注重言行。

3、注重精神面貌。

4、狠练内功。

作为一门学科,体育课同样具有知识性和教育性两大特点。体育课的思想工作教育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进行,不能离开体育课锻炼身体的实践,而空泛地进行说教;同时要善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体育课的全过程,根据情况,抓住时机,去深入、挖掘、提练出各种德育因素,然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采取不同形式去组织实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目的。

其次,《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学生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了素质教育的三个要素,即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各育”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体育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绝于“三要素”在体育教学中的落实。

(一)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全程参与。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之一,是全员性原则的体现,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是国家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但是,在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下,在各种选拔、层层淘汰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面向全体这一要求,长期以来没能得到真正地落实。

“应试教育”的体育课堂教学很多地方是针对考试项目进行训练。为了应试,为了抓“分”,其它项目少练甚至不练。这种训练是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体育课堂教学,应该堂堂、环环坚持面向全体,全员、全方位训练,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二)、全面提高,协调发展。

全面提高,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之二,是整体性原则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一个人受过学校教育后,应该具备的素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对一个人必需具备的素质的培养上。

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哪一个部分锻炼出了毛病,也会影响身体健康的。如单纯只练长跑,对增强心肺功能和提高耐力素质是有效的,但对发展上肢和躯干力量及其它内脏器官功能效益是不大的。欲达到全面落实提高,协调发展的目的,应当做到:

1、以1——2个项目为主,再搭配其它项目。

2、不同季节进行不同项目的锻炼。

3、进行补偿性锻炼。

4、锻炼要做到形神结合、内外结合、动静结合。

(三)、实现“主体”,主动发展。

课堂实现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之三,是主体性原则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应是被动训练,强迫塑造的过程。

多年的体育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背着学生走,领着学生练的教学模式,习惯于“我讲你听”、“我说你练”的传统教学,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缺少自觉锻炼的主动性。

现代课堂教学必需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锻炼。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快乐教育;兴趣教育

G623.8

小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缓解小学生在学习中的疲劳,还能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体育锻炼,还能达到提高小学生的适应能力的目的,同时也丰富了小学教育总体系的内容。可以说小学体育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必要且十分重要的,小学体育通过影响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进一步的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快乐教育的内涵

快乐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以教师“教学”为主的模式,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目前,快乐教学已经被广泛使用到体育教学中,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快乐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是扮演“辅导”的角色。快乐教学的宗旨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体育运动的乐趣,并教授学生一定的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体育锻炼。学生在体育课中切身的参与到运动锻炼之中,通过实践达到亲身体验的目的,使学生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和魅力所在。

一、创建小学体育教学兴趣教育模式

(一)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素质等方面的因素,注重了解学生之间的之间的,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对于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调高学习目标,针对体育基础相对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降低体育教学目标的标准。通过不同体育标准的制定,促进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的发展,使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造成学教学目标,保留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成就感的同时,也提高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兴趣

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教材,在内容方面相对单调,编写内容专业化程度较高,这就导致了小学生在学习体育时“学不会”,从而降低了小学生学习体育么积极性和热情,久而久之,将使小学生产生抵制体育的情绪。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以调动学生兴趣为目标,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在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时,达到对学生兴趣的优化培养。例如,教师在进行广播体操的教学时,对于某些比较复杂的动作,教师可以采用慢动作教学,减缓音乐播放速度,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使学生熟悉音乐节奏,掌握每一个动作。

(三)创建情感教学

小学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室外完成的,也就是说,体育教学的教学环境是教室外。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教学环境是,创建体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的同时,亲身体验场景,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学习体育的感情,使学生在学习愿望得意满足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身体、思想等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通过情感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养成。

二、小學体育教学快乐教育

(一)体验快乐教育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也应唤起学生的“善良”、“爱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对生命、人声的感悟,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尽力引导、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个性。可以说,“爱的教育”是对快乐教育的延伸。教师应为学生创建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并引学生在该氛围中学习体育,从而使学生亲自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感“真正达到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并得到升华。

(二)培养学生个性

在小学体育中,基于多方面原因,导致了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重点难点、知识技能等难以掌握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更加耐心的做出领导,拓宽体育教学的内容,并做出一定的引申,一切以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为前提。教师可以指定一定的奖励体制,对于在体育学习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应及时的做出奖励,提高学生的快乐学习积极性。学生想要获得奖励,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遇到问题就会自助自觉的展开思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每个学生独具一格的体育个性。通过对学生个性的激发,达到提高体育学习效率的同时,又为培养和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三)提高学生素质

小学生想要获取体育知识,进行体育学习,都是需要在靠老师授课来完成的。而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学习体育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并且能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完成体育学习量产到质变两者之间的转换。质变不仅仅是狭义的身体素质的提高,还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兴趣等方面的提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以“体育”这个外因引导学生自身内因的变化,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要培养全民体育,需要从小学阶段开始,由教师这个“导航”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结束语

小学体育的重要性,致使教师加强对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视。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课中去,全面提升小学生素养,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体育教学中使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体育的同时精神方面也能得到提高。体育教学应至始至终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时采用兴趣教育和快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在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同时,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徐皓伦. 浅析快乐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 亚太教育,2015,10:261+259.

[2]唐文. 论小学体育教学的快乐教育与兴趣教育[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5:98.

[3]孙丽梅. 论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快乐生命教育[J]. 考试周刊,2009,37:183-184.

[4]张继存. 论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快乐教育[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20:125.

[5]吴春林. 关于将快乐体育带入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0:104+81.

联系电话:13894241559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7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史为鉴,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

一、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方面

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 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翻开历史的书卷, 从远古到现代, 上下几千年, 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 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 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在教学中, 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讲文化史时, 可以运用教材中的有关史料, 通过资料的展示和讲解, 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 不仅为人类创造了极其灿烂辉煌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更向世界展示了其非凡的融合力、凝聚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睦、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教育方面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 我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为民族进步, 为消弭民族战争, 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甚至献出生命的代表人物或典型事例, 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康熙平定叛乱、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等。揭示历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 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 砥砺他们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性格是很好的时机。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民族大迁徙及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民族间虽有过争斗但这是短暂的, 而民族间的交往是长存的。这里可以通过各民族间交往融合的教学, 使学生明白, 我国灿烂的古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三、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

道德, 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 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道德的养成,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 而不是成年以后。因而,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而起、于谦一心保卫国家“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邓世昌“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共产党员吉鸿昌“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等等。通过这无数先烈、英模感人事迹, 让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

四、在性格的养成方面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 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 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 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 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 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 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 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 只有心灵美的人师, 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 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 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 二要有能, 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 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 缺一不可。

五、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

1、史实要真:历史与文学不同, 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 塑造人物, 构思情节, 而历史则视塑造、想象为忌, 必须说真话、将真史。字字有出处, 事事有根据。2、感情要真: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 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 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 莫先乎情”, 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需的, 同时, 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3、求实忌空:也就是历史教学要落到实处, 要联系实际。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 做到有的放矢。4、求正忌偏:也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 公正地评述历史。拼弃“所谓坏, 就是绝对坏;所谓好, 就是绝对好。

要实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创新和尝试, 但是一定要构建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 只有将德育教育置于历史规律之中, 这种教育才是有说服力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历史事实, 将准确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 使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 以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目的。

摘要:新课标指出在贯彻历史教学过程中, 渗透德育不仅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方面, 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睦、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教育方面, 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 在性格的养成方面, 都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8

一、偶发事件的处理

在学生时代, 往往有学生爱表现自己。体育教学内容很多, 很广泛, 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内在世界状态比较容易全部体现出来。如活跃、沉着、急躁、胆小、懦弱、自尊心强、勇敢、顽强、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等等。体育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行为结合起来, 利用课堂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偶发事件时有发生, 教师应及时充分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 赛跑途中, 有个别学生摔倒后, 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 以这样的生动事例及时给学生恰当的鼓励与表扬, 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发扬坚忍不拔的作风。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 如, 当学生争先恐后地抢体育器材发生争吵时, 则教师要及时指出危害, 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 以培养学生互相谦让的品质, 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在教学中, 只要我们体育教师始终以微笑面对学生, 以智慧面向学生, 以博学面向学生, 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学生和谐、进步、文明的思想意识。

二、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必须使学生受一定量的运动负荷, 学习掌握每一个动作技术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而教学训练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必须有相互的各种意识品质的支配, 才能达到最后动作的准确性、节奏和协调性, 从而达到自如化。在教学实践中, 教学形式常采用的有集体练习、分组练习, 我们要求在教学训练实践中, 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要互相促进, 虚心向对方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上进、好学、友爱。作为体育教师应抓住体育运动竞技性特征,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密切地联系实际, 有目的地诱导学生用模范事迹结合教材特点和组织方法进行教育, 使学生思想水平在训练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三、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可以改善情绪, 增强自我概念, 协调人际关系,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 对培养学生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重要作用。

青少年学生往往出现不良的心理表现, 通过游戏活动、技术学习、技能掌握、学生的课中语言、群体竞技活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关系等观察, 不良心理特征可分为:自负逞强型、消极顺从型、娇气胆怯型、任性顽强型。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三方面, 家庭、学校、社会。

针对学生上述的不良心理表现及影响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 要运用体育活动的特点, 将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直接渗透到体育教学中, 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1. 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 在室内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心理保健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常识, 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解。体育教师还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 通过讲授、学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新概念, 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 预防心理疾病。

2.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年龄不同, 心理发展特点也不同。儿童时期由于身体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身体各机能还不完善, 特别是神经系统还不成熟, 因此, 儿童的情绪不稳定, 比较活泼好动, 易与小朋友相处, 但喜怒无常。这个时期应该注意对少年儿童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应采取一些活泼、欢快的游戏和集体项目, 运动强度不能太大, 以培养他们参加活动的兴趣。少年时期, 由于身体快速生长, 特别是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 学生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强烈, 争取个性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一时期, 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任务时, 不但要重视学生集体协作精神的培养, 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除了安排一些集体项目, 还要安排一些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项目。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而且能使学生保持较大的练习兴趣,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 体育教师要掌握现代心理学知识

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现代心理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因此, 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与现代心理教育学相关学科的知识,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体育教师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 使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切忌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影响学生情绪, 使他们产生自卑、焦虑、苦恼、抑郁的心理。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 体育教师还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健全的心理素质等。因此,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严格要求, 这样才能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 篇9

一.新课标下“健康第一”理念

“健康第一”的理念是诸多教学理念中最具体育本质特征、最能引导体育教学向学生健康方向发展, 最能将学校体育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健康第一”的理念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中, 其理念内涵体现“大体育”意识, 本质在于针对整个学校教育过分追求升学率等功利性效益而忽略人才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使学生能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 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且在此过程中达到技能学习与自身健康相统一,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的目的。

二.以多种手段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学校体育教学要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 更好地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 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 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一) 从教学目标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体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健康是每个人生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保证”, 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并把“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作为新的体育教学目标。所以, 学校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 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 使其主动从事体育活动,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树立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达到全方位“健康第一”的总目标。

(二) 从教学内容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 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 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被动地安排教学, 课堂气氛沉闷。新的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基本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注重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 使教和学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以增强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 从而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三) 从教学模式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从系统的观点看, 体育教学模式是“按照某种教学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关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程序”。要求体育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利用体育教学优势, 制定走班学习, 选项学习, 采用模块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走向体育, 走向健康, 同时根据学生自已的强项、兴趣和爱好任意选择所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 为他们所喜爱项目的学习提供有利空间, 为体育课的有益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从教学评价体系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长期以来, 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往往把评价内容的中心放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考评上, 对教学其它的目标, 如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很少兼顾, 而这些都会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 我们的评价一定要对学生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可以根据自已学校状况, 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教学采用的形式, 制定出自己的评价体系, 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喜欢、热爱体育运动,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养成强身健体的习惯, 直至终身体育, 达到“健康第-”的目的。

三.贯彻“健康第一”理念对教师的要求

(一) 思想重视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其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作为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意识, 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锻炼”的教学思想, 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适应的新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 达到体质健康标准。

(二) 转变观念

教师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健康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 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努力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 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 建立新型教学结构

新课改理念要求体育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 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不知不觉学会体育技能, 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趣、大胆表现, 身心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以“健康第一”实施体育课程教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学校体育教学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更好地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 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一) 精选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 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 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 特别是游戏性教材内容。如利用游戏,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 通过游戏, 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 更要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活动, 因为在游戏中, 让学生分成几小组, 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就会互相督促, 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形成好的群体力量, 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 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 形成情感互动, 行为互动, 克服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 使情感得到升华,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

(二) 精简竞技体育内容

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 技术的结构比较复杂, 学生很难掌握, 且易发生运动损伤, 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 降低动作技术难度, 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 易于掌握, 易于开展, 利于终身锻炼, 并且效果明显, 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 适度进行课外延伸

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学生容易接受, 愿意积极参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参加课外活动。同时, 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 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 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 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 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 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 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 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 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

“健康第一”理念是从体育学科特点出发产生的根本性指导理念。是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注重提高生活质量、提倡科学文明生活方式, 并且能引导学校体育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发展的教学思想。因此, 以“健康第一”理念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 对学校体育领域目标和目的形态教学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薛雨平, 高风华.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取向[J].《体育与科学》-2002.

[2]王启明.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浅议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10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刚入学就学习古诗《锄禾》 又继续学习了《英雄黄继光》《刘胡兰》《我不能忘掉祖国》《长征》《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 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年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因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讲究教育的系统性,突出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1. 纵向有次序、有阶段。根据学生的知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低、 中、高三个阶段。低年级学生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我多想去看看》等教材,让学生明白: 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旗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通过《日月潭》《葡萄沟》《王二小》等教材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很大、很美,台湾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应以先烈为榜样,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常做有利于祖国、人民的力所能及的事。对中年级学生,要多从侧面、更大的范围,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如: 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通过《大海的歌》 《参观人民大会堂》等教材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的辉煌成就和美好的四化建设未来,增强学生生长在伟大国度的光荣感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高年级学生,除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2. 横向有重点、有联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仅凭借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必须联系思想品德、历史、自然等教材,其中,思想品德是重要的德育教育材料。让学生认识到: 想做一个新世纪的优秀接班人,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优良的道德情操。

三、选好渗透“法”,有效实施德育教育

1.创设情境,入境入情

“情境”,包括“情”和“境”。“境”指客观事物或虚拟的事物“,情”指人由客观事物引发出的“主观情感”。这种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感的“融合”, 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主观情感反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去逐步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心理品质、思想道德的和谐发展。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这样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德育教育的效果极好,甚至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学《老师,您好》一文时,我利用动情的语言说: “同学们,我每一次听到你们这充满深情的问候‘老师,您好’”,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和你们一样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是啊,是老师指导我们握笔写字,是老师教会我们读书、写作,是老师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是老师把我们从一个步履蹒跚的孩童教育成一个懂礼貌、有知识的现代人。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对自己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您好! ”这样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充分利用学生每天上课师生问好这样的生活资源,引领学生披文入境,走进文本,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起共鸣,在不知不觉中为课文的朗读奠定了基调。

2.以读为本,领悟思想

朱熹在《养心类编》中指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并要求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学 《天鹅的故事》一文时,我就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自由反复地读课文中令人感动的语句,让他们去体会这些语句深层次的意义。当学生反复读了“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句话后, 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谈读后想说的话。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朗读指导,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老天鹅奋不顾身、义无反顾扑打冰面,为同伴生存着想的决心坚如磐石的思想内涵,从而感受到老天鹅舍身忘己的伟大。这样,以读代讲,读中求悟,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使其对文章的思想有所感悟,并逐步升华。

浅谈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学 篇11

一、数学课程中的德育内容

我收集与挖掘了学科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概括出数学学科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意志品格教育、集体主义、审美观培养。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注意情怀,从而进行思想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悠久历史,正确评价我国优秀数学家的伟大成就,体会数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通过研究发掘数学史的教育功能,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独特的教育价值。这能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2.意志品格的教育

现在的学生中很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和顽强的毅力,意志脆弱,经不起打击。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在教学中,可以实施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给学生鼓劲打气。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水一般。”让他们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受支持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自信。而且多介绍中外数学家刻苦进行研究数学事例,从而引导教育他们只有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精神与奋发图强的学习态度,才能取得成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多给学生鼓励,使他们不轻易放弃,而在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指导他们不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

3.集体主义教育

人不能脱离集体,小到班级、小组,大到社会,我们要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集体观念。数学有时是枯燥的,很多的规律、定律、公式等,如果光靠教师口头传授效果不好,因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提倡合作学习时,引导学生相互尊重与帮助,尊重别人的意见和劳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集体精神。学生在与小组其它成员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学习上的成功,从成功中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的。让他们懂得在往后的学习中,同学之间要团结协作,要懂得自主学习,又要懂得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

4.审美观培养,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张奠宙与木振武两位先生在《数学美与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美分成了4个层次:美观、美好、美妙、完美。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使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培养他们的审美造美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也使学生树立做事尽力而为,争取做到自己能力以内的完美。

二、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学生对说教式德育教育有反感,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什么样的方法更为有效?

1.直接的德育教育。比如,针对数学的学习,教育学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踏踏实实才能有好成绩,掌握扎实的知识基本功,这是任何一个伟人成功的先决条件。

2.以启发式教学为手段,进行德育教育。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体会获取成功的快乐,培养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时,提倡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问题,并且要开动脑筋,多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最后再做到解决问题。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返过来作用于实践的。

3.在课后练习题中渗透德育思想。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要求学生认真整洁地书写作业,解题进行检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数学有很多一题多解,一题多证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有些实际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调查研究,这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让学生在动手探究中掌握知识同时也明白实践过程的重要性。

4.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传,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提醒自己做到勤奋刻苦,认真备课、及时批改作业,向学生展现我强烈的时间观念,用自己的示范作用提醒学生把握现在,珍惜时间。在越来越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今天,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和示范也更显重要。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12

关键词:体育教育评价,体育教育改革

在传统教育体制中, 并没有对体育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 这对学生的体制质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 要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一、对体育教学评价及考核的看法

(一) 建立合理的评价观

运动作为人的天性, 应当尤为引起青少年的喜爱, 可是由于年龄的增长, 学生越发对体育课感到厌烦。而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错误的教学评价方式, 让学生无法意识到自身在进步或者在锻炼中获得的成效。较大地打击了学生的自信, 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有所影响。所以, 创建合理的评价观, 通过将单一的评价观转变成多角度、多方向的综合评价, 重视学生在体育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发展, 加强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二) 运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结合的不同评价形式

素质教育的提出令体育教育更为繁琐, 其具有较多人文因素, 不只是发展身体、加强体质, 还要培养完善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 顺应社会能力等。而这些人文因素并不容易被量化, 因此单一的定量或定性评价并不科学。而对于使用单纯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对体育教育活动进行评定, 只会对应试教育更为误导, 因此一定要使用过程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相融合的评价形式, 才可以对学生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

(三) 自评和他评的形式和评教制度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属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者, 只有亲自体会的内容, 才可以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 比如爱好、情感、毅力等。只有透过自评才可以获取真正的材料, 这在较大程度上, 也建立了学生指导自身制度目标进行体育锻炼, 提升本身素质的能力, 对于终身体育的构成和贯彻更为有利。为了更加客观的评价, 还需要进行他评, 也就是综合老师的考核内容, 依照评价准则对学生的健康与否进行评价。

因为教和学是双向的活动, 定期有学生对老师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展现出教学的民主性, 提升教学质量, 转变教学工作, 从而实现教和学的相互促进。

二、体育教育评价是加快体育教育改革的有效方式

(一) 将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摆在首位

这是由于当前人们越发加强对学生健康素质的培养, 而健康素质包含的范围较广, 主要有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等。这些均是学生在成长阶段一定要掌握的, 只有在学生学习的阶段, 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打造, 才对学生的发展有利, 而对于体育教育的改革而言, 则是给学生打下良好身体基础的方式, 也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体育教育评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十分有利, 也为学生美好的将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并成为加快教育改革的前提。

(二) 将社会评价体系当做评价学生健康素质的表现

当前, 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 对学生近期状态的评价分析, 探讨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二, 为综合学生实际状况对学生的健康素质进行评判, 这样的形式主要处在教育评价的中期和远期。可是, 对于体育教育评价还具有一些问题, 如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后, 就不再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 进而令学校的体育课失去意义。在调查评价过程中, 因为需要考量的因素较多, 并且统计方面也较难做到统一, 这些问题始终对体育教育的发展造成影响。可是这些并非无法解决, 只是通过以上问题可以了解, 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欠缺一个完善的体育教育调查体系。所以, 体育教育的发展及改革, 应当从这方面着手。

(三) 加强对学生不同体育实践能力的评价

目前学生的体育达标程度依旧是评定学校体育课以及学生体质的重要根据。这些数据到底可以在多大程度体现体育教育质量, 至今还说法不一。在执行学校体育课程评价里, 关键问题并非是要透过改革单一的体育考试制度来权衡学生素质, 而是还需要科学测定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乃至实际参与锻炼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 一定要转变当前由于不同因素影响而必须执行的“大锅饭”式的教育方式, 并且要将重点摆在评价学校是否对学生健康素质进行了培养方面。

三、结束语

体育教育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一个分支, 其具有本身的规律及特征。所以, 创建现代体育教育评价体系, 一定要综合学校体育改革, 从整体上审视当前体育教育体系, 不论是制度方面还是结构方面都要仔细分析, 完成体育教育系统的结构优化。体育教育逐渐具有了产业的品质, 所以, 应当通过市场的视觉来评价培养学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脱离了社会与市场, 学校的体育教育只能称为空谈, 变成单一的发展形式。

参考文献

[1]杜健康.“新课改”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 :109-110.

上一篇:财务监督管理体制下一篇:慢性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