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德育

2024-10-14

体育教学与德育(精选12篇)

体育教学与德育 篇1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更应高度重视学生德育教育, 培育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追求和精神。其武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 博大精深, 内涵丰富,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瑰宝, 在教学中, 武术有它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 如何通过武术教学来渗透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 以及自强不息, 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使教师真正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称。

关键词:育人,德育,武术教学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内涵丰富, 它已不是单纯的一项健身、技击、竞技体育运动, 武术本质就是一种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 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而武术教学是中小学体育课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早在2004年4月, 国家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下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主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 就明确提出“把中国传统文化—武术, 纳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 但如何在武术教学中贯穿和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提高武术教学育人质量等方面, 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 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确立武术教学中的德育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明确提出“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难看出,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和关注我国现代教育中的育人质量, 给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因为学校教育的每一门学科和教学内容, 都有其自身的育人目标和方法, 但都应处理好德智体美四者的关系。我认为, 武术教学中的德育目标是非常明确的, 在育人方面还具有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

首先, 在武术教学中, 根据武术固有的武德内容, 在传授武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同时, 进行有目的, 有计划, 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 热爱党,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的道德情操, 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团队意识, 培养遵纪守法, 讲究公德的良好行为, 同时, 还要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自尊自强的进取向上精神, 以及吃苦耐劳, 忍受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 这一育人任务, 必须贯穿在每一次武术教学活动中, 在备课时, 要有明确的体现, 长期不间断地进行德育熏陶, 学生就会表现出立身风度和容端体正的尚武本色和习武者特有的精、气、神, 大大提升学生德育素质。

其次, 武术教学有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能最鲜明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思想和品质, 能最生动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武术教学是一个双边的教学过程, 通过身体练习, 身械练习, 以及竞赛的每一个过程, 每一个动作都会自然流露出学生的真实个性特点、思想感情和心理品质。有表现出勇敢和懦弱, 果断和犹疑, 协调和僵硬, 遵守规则和投机取巧, 顽强拼搏和怕苦怕累等等, 学生的这些表现, 有利于教师准确生动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如:讲一些历史性的武林英豪, 像李世民、林则徐、戚继光、秋瑾等, 他们为了民族尊严, 国家兴旺, 甘洒热血报效祖国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再如将武术文化推向世人知晓的影视巨星, 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 他们的为国争光精神和吃苦耐劳, 以及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优良品质, 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和敬仰。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但这种教育绝不是生硬的说教, 也不是训斥, 而是应该把教育因素寓于各项练习及活动之中, 教师的每一个口令, 每一句话, 每一个示范, 每一次评价, 每一个动作手势和每一种眼神表情, 都可以作为教育的信号和手段,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表现对与错, 从而不断校正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准则, 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可见, 武术教学的德育目标, 是明确的, 生动的, 具体的, 也是必须的, 并构成评价武术教学的重要标准。

二、备课时的德育思考

武术教学中如何实现德育目标, 完成育人的任务, 必须从备课时入手, 全面考虑相关因素及育人的方式方法。

1、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

要完成育人的任务, 首先要熟悉学生和了解学生, 要知道学生想什么, 做什么, 喜欢什么, 厌弃什么, 有何爱好和个性特长, 对待学习与锻炼的态度和方法, 以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 只有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有了基本了解, 才可能在备课时订出有针对性的, 恰如其分的育人措施及方法, 避免目标错位和事倍功半。

2、运用好武术固有的育人因素。

武术教学要完成其德育目标, 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熟悉教材, 查阅相关的资料, 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育人素材。武术教材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实践, 达到学科课程目标的直接媒体, 是实现武术教学目标的唯一途径。每一门体育教材不仅具有知识价值, 技术技能价值, 锻炼价值, 而且还广泛蕴藏着教育价值。要实现武术教学的德育目标, 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地去开发这些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如:武术教学中的成套练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 克服困难, 坚忍不拔, 持之以恒的坚强毅力和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武术中的对练和集体项目练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 集体主义, 学会忍让、理解的优良品质, 武术中的跌扑滚翻练习, 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战胜自我良好心理素质等, 只要教师将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充分开发出来, 针对学生的实际, 去设计, 去组织, 去安排, 就能发挥武术教学无穷尽的育人作用。

3、设计实现德育目标的途径。

武术教学的全过程, 均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 但却需要教师去发掘, 去提炼, 去合理运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认真仔细地设计、思考, 如何实现德育目标, 采取什么方式方法, 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 从学生实际出发, 有目的, 有计划, 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优良的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 什么行为该表扬, 什么做法该摒弃, 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若备课时没有认真准备和思考武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就是盲目的, 育人目标就不能完美实现。

三、武术教学中的德育技巧

武术教学中的德育目标要圆满完成, 还必须重视和掌握教师的育人技巧。

1、观察和要求。

武术教学中, 学生不易学会和正确掌握, 是很难掩饰自己思想感情的流露、品质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表现, 练习和参与越投入, 这种反应就越真实, 越明显, 为了捕捉每一个育人时机, 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 一招一式, 均应尽收教师眼中, 以便及时地, 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相应措施, 纠正和提醒学生, 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要严格要求, 严格训练, 根据观察到的情况, 不断提出要求与校正, 对不良倾向, 绝对不能视而不见, 见而不管。

2、启发引导。

武术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应多加以启发和引导, 让学生知道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中, 更应承担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提高。通过正面的教育, 启发学生思考, 从而引导学生分清是非, 端正态度, 提高认识, 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其中, 教师的热情耐心, 循循善诱是成功的关键。

3、鼓励和评价。

在武术教学中, 对学生每一个进步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 以增强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自信心, 对学生表现出的优良作风和品德应及时加以鼓励、表扬和倡导, 以弘扬正气, 树立榜样, 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每一项练习, 给予及时的评价, 让学生随时校正自己的目标, 把握正确发展的方向。

4、态度和语气。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就充分说明教师在育人中的作用, 在育人过程中, 要体现师生间的平等和谐关系, 尊重学生人格, 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语气是这种关系的体现, 因此, 教师要用严肃、热情、和谐的态度与善意关切的语气来对待学生, 而生硬、粗暴、责备而简单的教育方式则是育人大忌。

5、一般和特殊。

在育人时, 还需注意因人而异, 区别对待, 因为学生性格各异, 认知水平参差不齐, 表现千差万别, 身体素质能力大小不同, 所以教育方式也要因人而异, 不能一个模式, 要在一般要求的基础上做好特殊学生、典型学生的思想工作, 必要时, 育人工作还需延伸到课外、社会及家庭之中。

6、照顾全体和处理偶发。

武术教学中育人始终要面向全体学生, 照顾多数, 不能因个别人或少数人表现不好, 而让多数人“代受其过”, 批评要适可而止, 要注意多对事, 巧对人, 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抓住时机进行正面教育, 提高教师育人的应变能力。教学中的育人技巧, 关系到德育的效果和成败, 不可忽视。

四、武术教学环境的德育氛围

训练场馆是武术教学的课堂, 武术器材、器械是武术教学中的教具和硬件设施, 训练场馆的布置和器材、器械的合理使用都可为武术教学提供育人的良好条件, 创设育人的最佳氛围,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兴趣。

1、提供安全、卫生、可靠的育人场所。

武术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其主要特征。因此, 加强安全教育, 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防止伤害事故, 就更具有特殊意义。保证训练场馆、场地符合武术教学的专项需求, 且而平整、清洁、器材设施牢固、安全、卫生、可靠是育人必须的先决条件, 不可掉以轻心。

2、创设积极向上、和谐的育人氛围。

为了提高育人效果, 在场馆布置上, 必须考究育人氛围。如:在训练场馆内高挂鲜艳的五星红旗给人以庄严, 激发学生爱国之心;四周墙上合理悬挂历史武林英豪画像和世界武术冠军动作照, 以及激励学生顽强拼搏, 开拓进取的横幅标语等, 都能给学生带来感染力和震撼力, 增强学生报效祖国, 为国争光的信心和决心。另外, 场地内随时保持平整、干净、光亮, 器材、器械设施摆放整齐有序, 新颖别致, 使学生来到训练场馆就有跃跃欲试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激情, 为育人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可靠的学习环境。

3、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武术教学中, 往往需要借用和搬动各种训练器材、器械到指定的训练场地内, 教师课前课后都应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搬动和借还器材器械, 养成学生珍惜劳动、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和布置练习场地的能力, 同时, 在使用器材器械的过程中, 教师要提醒学生爱护公物, 遵守公德, 损坏与丢失照价赔偿,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品德。

总之, 武术教学和德育息息相关, 不可分离, 德育又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在武术教学中, 合理运用和渗透固有的武术道德到德育教育中去, 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 广大武术教师应充分运用好中华武术这一宝贵的德育育人素材, 让学生心灵得到启迪, 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精神品格, 使教师真正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称。

参考文献

[1997]年6月,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武术馆校教材》第一册

体育教学与德育 篇2

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于一炉,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原则与方法探究的必要性。进一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性美,塑造完美的人格。这样学生不但能使学生“成才”,而且也能“成人”。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促进各方面和谐发展。

唐代韩愈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其实就是进行道德教育,并把这种教育寓于授业解惑之中,这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人们说“文以载道”,小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思想教育的因素,这就决定了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必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语文学科由于其学科的性质特点,更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由此可见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中的意义

〈一〉加强语文德育渗透

完善教育目标体系

教育目标体系是教育教学所达到的目的,教育教学的要求等方面所形成的有机的系统。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而且予学生以教育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知识是通向道德的阶梯。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汇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发展。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育目的”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二〉加强语文德育渗透,启动智力动力系统

德育的发展对于智育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资源。有的心理学家把各种智力因素称作“操作系统”,把各种非智力因素称作动力系统。如果没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都只能永远在黑暗中沉睡。“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教学实践中最明显的事实是:如果学生自己有了健康而积极的思想感情,其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就能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并且达到高度复杂的水平,而健康积极的情感正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得到加强,学生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过程

〈一〉理解语文德育渗透,把握德育渗透过程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较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二〉重视语文德育渗透

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贯穿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渗透理论,即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第二是指向理论,即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指向课文结尾或总结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拼音教学、汉字教学和作文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应灵活巧妙地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其中。

三、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渗透理论和指向理论,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灵活和运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德育教育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去体现,而且还要在备课和作业中去设计。作为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运用,又在运用中获取新知提高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与阅读课口语交际课写话习作课一样,要遵循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又要将教育寓于有趣的活动之中,力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受到良好的教育。

最终检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效果,不仅要看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感的建立,而且还要看道德意识和道德感支配的道德行为。换句话说,德育渗透的最终归宿是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

四、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习作水平。

(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每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三)在了解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语文教学与德育 篇3

“新课标”指出:“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应该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因此,在语文课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诱导、渗透、激励、导行几方面下功夫。

要使学生在语文课中受到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必须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学生全方位的感情投入,使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既吸收知识的精华,又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

一、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在课堂提问中,我总是采用正面表扬,抓住学生答题的时机寓夸奖于评议中,让学生受到真挚的热情的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答题的机会,满足他们答题的愿望,特别是注意了因材施教,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他们都有可能“跳一跳”而摘到“桃子”,从而激发起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我要学,努力学。

1、利用课外活动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把对课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前,让学生开展一些准备活动。如:在教《狐假虎威》之前,让学生编排课本剧。这样,通过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活动动机。学习课文时,就容易把这种动机迁移过来,成为学生学习态度和认识兴趣的心理基础。

2、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坚持不懈地与学习中的困难作斗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品格和学习需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把教学活动变成学生愿意接受的乐事。

3、“乐学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乐学形式中学习,使学习本身引起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学习成为乐事。这是适应学生心理发展和精神生活的高尚情趣的需要,使学生逐步做到“要学一会学一爱学一创造性地学”。通过“笋芽儿”生长过程中的精神面貌的变化,懂得一个道理,就是在成长的道路上,只有珍惜时光,冲破阻碍,经受风雨,见世面,不甘落后,奋发进取,才能成为有用之材。

二、语文教学要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我在语文课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做法:

朗读是审美感知的桥梁。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种良好的手段。通过朗读,特别是感情朗读,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受到教育。如:《在炮兵的阵地上》一文的教学中,我抓住彭总到东海前哨的炮兵阵地上视察时发现问题一次比一次严重,开始脸色有些不好看,后来再也忍不住,最后电闪雷鸣发作了,这几次的感情变化,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有关句段。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体会彭总坦率的性格,坚持原则,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在团部,彭总把团长请来,实事求是地作了自我批评指出干部只要认了错就好。我指导学生读出诚恳的语气,让学生体会彭总平易近人,待人诚恳,对同志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从而使学生对彭总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激发他们对革命前辈的敬爱之情和向老一辈革命者学习的决心。

又如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时,我让学生认真读出有关小红军的语言、行动的句子,特别是小红军说服陈庚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从他的言行中了解小红军由于在革命征途中受到锻炼,变得勇敢、坚强、宁愿受苦挨饿,把困难、危险留给自己,也不愿拖累别人。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最后一句话:“陈庚啊陈赓,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让学生体会陈庚同志深深地自责及失去亲人般的沉痛心情,体会革命队伍中,同志之间相互关心,互相帮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教育学生团结友爱,关心和爱护他人。

三.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思想、性格、情趣、爱好、知识、才能。诱导他们,激励他们,长善救失,因势利导,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健康地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但利用课文的思想内容教育学生,让学生铭记革命前辈为祖国为人民英勇牺牲的事迹,激励学生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教育学生辨别社会上的是非美丑,帮助学生放开视野,用良好的道德品质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且我还注意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语文活动。

要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必须有明确的准绳,让他们朝着正确的目标,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我引导学生以课文的优秀人物为榜样,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严于律已。如:在学习上要刻苦、自觉、勤奋、一丝不苟;在纪律上,要严格自律;在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对师长要尊重,对同学要友爱,对他人要做到三个互相,而对坏人坏事要坚决斗争,坚决抵制。要求学习上不但要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人,而且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体魄健壮的新一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加教改,充分发挥语文思想品德学科的优势,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一个十分深奥的话题,如果渗透的好,是一举多得,有深远的意义。我们一定要坚持“思想教育和语文知识教学辩证统一”的原则,把语文课上成培养跨世纪新人的语文课,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有效地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语文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化学教学与德育 篇4

中学化学教材蕴涵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 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至6个世纪, 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 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 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 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 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别是建国以后, 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 使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一旦形成, 就非常难于改变。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 对于人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动力。

什么叫自我意象?自我意象是心理学术语, 从字面理解就是人潜意识中的自己的形象。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在群体中应居的位置或所属的等次。

具有成功的自我意象的人, 在任务面前往往有模糊的成功憧憬, 在学习或工作中会自发地调动内在的各种积极因素, 顽强地向成功的方向努力, 一次次的实现预期目标。

少年儿童正是人生形成自我意象的时期, 教师要注意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坚持“肯定成绩, 恰当鼓励, 具体指导, 布置任务”。是一种培养学生成功自我意象的有效方法。例如, 某学生按照老师的布置做了四个题:第一题对了;第二题思路还正确, 但只对了前面一部分;第三题错了;第四题根本不会做。从这个作业看, 该生这次成绩属下等。老师个别辅导时, 回避下等的结论, 而以肯定成绩、体现鼓励、具体指导的方法进行。教师说:很好!第一题你做对了。第二题你的思路是正确的, 中间的这一步要这样……你完全能够做对。第三题咱们一块讨论, 理理思路……你是有能力做出来的, 下去你独立做做。第四题, 老师给你讲一讲……最后, 教师的结论是“你很有潜力”, 并结合这次辅导和学生存在的问题, 又布置了几个题。这几个问题有伸手可摘的果子, 有踮起脚能够摘的果子, 有跳起来可及的果子。辅导是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 学生是在成功的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辅导的, 学生离开老师后, 一般都会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做。

一个优秀的教师口中, 应无泄气的语言。不论在什么情况下, 学生只要跟老师接触, 心里总是愉快的, 总能从教师那里获得具体指导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教师应重视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 针对不同的学生, 巧妙地创造成功情境, 使各类学生都能成功地体验学习,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锻炼学生的毅力, 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

篆刻教学与德育相结合 篇5

东营市利津县利津街道中心学校 许冰义

实施新课改后,每所学校都在探索走特色内涵发展之路。因自己喜欢篆刻,学校又支持,因此我校开发了篆刻课程,把它作为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构建篆刻特色,以特色教学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篆刻教学让学生经历“观察—绘形—雕刻—欣赏”这一基本过程,完全符合教学中注重学生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的标准。把学生的看、画、做、玩融为一体,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在篆刻教学中注重与德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1、篆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篆刻艺术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实现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让篆刻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鼓励学生对各种型号的篆刻石材、工具的特性进行尝试和探索,用学到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

2、篆刻教学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篆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篆刻艺术的学习常会遇到种种困难和失败。有时因一刀错误就会前功尽弃,有时因石质太硬,刻刀会划伤手或是将手磨出水泡等,这时,教师相机进行思想教育。在学印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尊敬师长,虚心求教,善于思考和提问;又要与同学友好相处、共同切磋、交流心得、争取共同进步。同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高尚品德与百折不挠的意志力。指导学生拟定刻印内容时,注意强调印文内容的思想性。引导他们将一些好的诗文警句入印,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浅析体育与德育的融合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 渗透 德育 以学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3.8;G621

德育与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在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1.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的严肃,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应做到“六规范”:第一,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第二,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第三,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第四,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第五,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第六,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

2.密切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练习排球垫球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垫球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垫球要领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二、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掷垒球教学中,有几个学生的动作不正确,用直臂掷远,还认为这样的方法掷得最远,不改动作。就此,我用形象的例子说明了发力原理,鞭打动作的科学性……此后,学生逐渐改了动作,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例如:在课堂学习方法形式上,允许学生自己创新。在跳绳和呼啦圈教学中,在完成课的要求后,有几个学生自己玩起了绳子和呼啦圈。我并没批评他们,还表扬了他们,依次让全部学生进行了创造练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師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优秀道德品质的主题很多,有爱国、勇敢、团结等。我们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指定相关的内容以及游戏,让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学到这些优良的品质。例如:针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这一体育盛会,对学生介绍运动员积极备战,刻苦训练的感人事迹,通过观看多媒体感受运动员的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还可以以奥运为主题,在课内开展一次小型的“奥运会”,让学生在比赛中学到不怕失败,团结协作的精神。还可以学习那些奥运明星,如林丹、孙扬、叶诗文等。学习他们的爱国,助困,不服输的精神,作为我们学生学习的榜样。

三、评价中进行渗透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过重严厉的批评,往往可能毁灭孩子的兴趣,变得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和孤独,因此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第二,言行避免粗暴;第三,就事论事,不以孩子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总之,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说话的种种机智与技巧,使学生自觉接受批评教育,从而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1]王梅。浅析新课程下利用体育课的特点向学生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信息,2009(12):237.

音乐教学与德育 篇7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方法, 对学生实施德育。

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进行欣赏教学时, 应选择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遗产和建国以来优秀的音乐作品, 挖掘音乐作品中进步的思想涵义, 通过欣赏达到启迪思想觉悟、渗透德育的目的。如欣赏由我国优秀音乐家冼星海

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性格, 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 为我们描述了抗日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人民遭受的沉重灾难, 揭露了敌人的残暴, 勾画出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豪壮情景。整个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及坚定的革命信念, 强调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 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然后, 分别介绍全曲的8个乐章及每个乐章的演唱形式及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并运用录像屏幕上出现的激动人心的画面来打动每个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此类歌曲, 是歌颂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进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丰功伟绩的, 通过欣赏来激发学生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和决心。

对于外国音乐作品, 我们也应选择思想性与艺术性优美的作品, 尽量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从而达到渗透德育的教学效果。

二、以歌曲内容、音乐形象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情感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应有意识地选择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的优秀音乐作品进行教学。如爱国主义题材的歌曲《国歌》、《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等, 在教唱时, 教师应首先对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歌曲内容等进行分析、讲解,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歌曲内容, 从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让学生把握好演唱时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上几首歌曲都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 这些歌曲曾经鼓舞着中国人民为保卫祖国、消灭侵略者而前赴后继、英勇杀敌, 能激起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育他们牢记历史, 不忘国耻, 科教兴国。像《中国, 中国, 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十月是你的生日, 中国》、《歌唱祖国》这些歌曲都是歌颂我们祖国的, 在教学时, 应解释歌词的思想内涵, 教育学生热爱伟大的祖国。像《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歌曲, 通过演唱这些歌曲, 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在澳门回归之际, 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对游子回归祖国的殷切期盼。歌中唱到“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 我依然……”。当唱起这首歌时, 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会油然而生, 使他们感到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当唱到“母亲啊母亲, 我要回来”和看到录像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澳门特区高高飘扬时, 不少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在演唱时, 还要引导学生边唱边运用恰当的动作和思想感情把歌词的内容充分表现出来, 把乐曲的情感与思想上的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既享受到了艺术的美感, 又得到了思想上的升华, 陶冶了情操。因此, 在日常音乐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挖掘歌曲中进步的思想涵义, 将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 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选择进步作品, 注重思想内涵

在音乐课外活动中, 音乐类社团所排练的作品应选择思想进步的优秀作品, 在辅导学生时也应向学生解释作品的思想内涵, 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音乐课外活动排练的节目, 要突出思想性, 把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 在元旦文艺汇演、“五·四”青年节、纪念“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等演出时排练的每一个节目, 我们都应尽量选择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的作品。通过演出, 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感染作用, 使观看节目的全体学生既得到音乐的欣赏, 又受到思想教育。比如, 我们在开展“课前一支歌”、“红歌”歌咏比赛时, 要求各班选的歌曲应是思想内容健康进步的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等题材的歌曲。通过演出, 无论是演唱, 还是观看的学生都受到了教育, 同时又得到了欣赏, 达到了音乐特殊的“寓教于乐”的目的。

体育与德育教学之我见 篇8

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是有机联系、互相促进的。体育与德育各有其特殊性, 各自所要求的教育任务虽不相同, 但二者在某些方面, 有很多的结合点。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体育一道, 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 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 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由此看来, 体育与德育从来都是在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的。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解决“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问题。体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而进行的教育, 其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 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的身体, 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二、体育对德育的影响

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进一步表明: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开发学生的智力, 提高心理素质, 陶冶情操, 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明显的基础性地位。

1) 体育能有效地锻炼人的意志品质。不论是体育的学习、训练或竞赛, 参与者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克服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困难及障碍, 胜利也往往取决于一再坚持的努力之中。从而可以培养人自强不息、不畏艰险、顽强奋斗的思想品质。

2) 体育的竞争性能激发、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体育的渐成性, 又能教会人们放弃急功近利的价值观, 而趋向于长期不懈追求的价值观;体育的协作性、整体性可促使人认识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 客观地评价自己, 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提高组织纪律性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3) 体育能使人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 对待事物能保持适度的情绪反应, 对在困难中产生的消极情绪予以及时、合理地转移、排解, 使心理调控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从而提高人的应变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严格的纪律和严密的组织, 都蕴藏着生动的德育教育的因素,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自由与纪律、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形成团结互助, 自觉遵守纪律的思想品德。在体育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体育道德品质的培养, 这对他们的成长乃至一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把德育运用于体育教学中

体育运动内容丰富多彩, 蕴涵有众多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我们应该把道德品质教育运用于体育教学活动中, 在体育课教学中, 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 不仅能锻炼学生意志,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服从组织, 遵守纪律、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修养和体育道德风尚。

学校体育以它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吸引着青少年学生, 青少年学生绝大多数都有要求上进、好奇、活泼好动等特征,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各种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 就能较全面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培养。

(一) 在体育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体育教学, 应把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作为核心, 可充分利用一切时机和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遇雨天不能上室外课时, 指导学生了解旧中国和中华民族体育事业的坎坷历程, 了解新中国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过程, 从而使学生懂得我国体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励自豪感、认识客观差距、激发上进心。如用我国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努力拼搏, 为国勇夺奖牌, 以我国竞技体育从零的突破走向世界等先进事迹教育学生, 使他们全面发展, 勇攀高峰, 立志为国争光。如有条件也可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观看诸如奥运会等国际大赛录相, 让学生感受中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克服一切困难, 为祖国增光的感人场面。另外, 在教学中用武术培养机智灵活、勇于进取的优秀品质, 同时还能发扬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 将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产生积极作用。

(二) 在体育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在集体项目的教学、比赛中, 要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鼓励人人都成为集体中积极的一员, 自觉维护集体利益, 关心爱护自己的集体, 促进“心中有集体, 心中有他人”的优秀品质的形成。在体育教学中, 一般都有队列队形练习, 这种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纪律观念和集体观念以及自控能力。在球类这项对抗性强的集体项目教学中, 可以通过实践教育学生, 使其懂得, 比赛胜负的关键要靠集体的力量, 靠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 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球类项目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有着显著的作用。

(三) 在体育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思想作风

在体育教学中, 可以用中长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顽强精神。长跑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极好的教材, 因为长跑中的“极点”现象, 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田径和体操课的学习, 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同学们的身体素质, 而且还能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优秀思想品质。

(四) 在体育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体育道德是所有参与体育活动的人们都有义务遵守的行为准则。在体育活动中, 尤其是在对抗性比赛中表现更为明显, 主要包括遵守规则, 遵守秩序, 热爱集体, 团结合作, 尊重对方, 尊重裁判, 胜不骄、败不馁, 爱护公共财物等内容。课中和课外的体育竞赛活动是进行体育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如课中的练习法和比赛法、小组之间的单项对抗、课外队与队 (或班与班) 之间的体育竞赛、校运动会、早操、课外活动体育锻炼的评比、对外比赛的评先等,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努力拼搏的向上精神。在集体项目的教学和比赛中, 出现个人英雄主义和急躁情绪或不尊重裁判、不尊重对方时, 都要及时的正确引导, 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五) 在体育教学中, 注意纠正学生的缺点并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

学校体育对于矫正学生的不良品行, 教育有过失的学生具有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能以各种健康文明的活动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 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培养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一些经常犯有过失的学生, 由于过多地受到指责、惩罚而缺乏自信心, 因而也更缺乏集体荣誉感。然而这类学生又往往精力充沛, 思想活跃, 活泼好动, 如能把他们吸引到体育运动中来, 就能使他们的余暇精力用于发展运动才能, 并能把他们争强好胜 (如喜欢打架、斗殴) 的个性导入合理的、有一定约束的运动竞赛之中。由于体育竞赛有一定的规则, 违反了规则要受到处罚, 这对于培养他们行为的自制力有着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立平.论德育与体育教学[J].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7.

学校体育与德育 篇9

体育, 它从单一的, 原始的体育发展到具体的有阶级性、综合性、广泛性和竞技性等现代的体育, 它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又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因此, 培养什么样的体育人才, 发展什么样的学校体育, 这不仅是体育的课题, 也是德育的课题。

体育与德育各有其特殊性, 各自所要求的教育任务也不相同, 但二者在某些方面, 有很多的结合点。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体育一道, 配德育与智育, 而德智皆寄于体, 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 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由此看来, 体育与德育从来都是在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体育和德育似乎又是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以上所说更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学校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2.1 学校体育是发展德育的重要手段

学校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 促使长身体、长知识时期的学生在身体健康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互不代替的。体育运动以它的丰富多彩吸引着青少年学生。通过运动, 特别是结合各种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 能较全面地实现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培养。在学校体育课上, 通过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 培养他们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通过集体活动, 养成他们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竞赛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 使其胜不骄、败不馁, 激励他们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竞赛后的奖励优胜, 能使青少年比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集体的荣誉, 而集体的荣誉又会影响每个成员,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参赛就要遵守竞赛的规则, 否则将受到惩罚, 这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约束自己行为的自觉性。

2.2 学校体育中体现德育的方式

2.2.1 导向法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归根结底是通过体育身心练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意志品质和自我控制能力。这一目的的实现, 有赖于一种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正确的教育导向, 积极引导、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能使德育教育工作更加完善。例如, 中长跑的教学方法旨在增强学生的耐力素质的同时, 锻炼学生的顽强意志品质。要将这一思想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应对学生讲解中长跑的意义和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其次告诉学生练习中长跑会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科学的练习方法, 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之前做好克服困难, 刻苦锻炼的思想准备;在学生进行中长跑训练时, 带领其他同学在跑道旁为他们鼓劲、加油, 激励他们咬紧牙关, 坚持到底;训练结束后告诉他们正确地放松方法, 并鼓励学生应经常坚持长跑练习。通过这样的导向, 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2.2 组合法

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组, 也会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在体操的支撑跳跃教学中, 做不同的试验: (1) 不分组集体练习。挑选出几名代表做示范表演, 练习时基础好的学生能力得到加强, 而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抑制, 两级分化加大。 (2) 随意分组。告诉学生动作要领后分组练习, 要求比各组的完成率。由于分组时, 未注意各组的实力, 实力强的组自恃能力强, 竞争意识和互助意识不明显;而实力弱的组自知能力不济, 积极性也不高。 (3) 合理分组。要求比各组的完成率。由于各组实力相当, 哪个组努力都有可能获胜。因此, 各组的积极性都很高, 竞争激烈, 练习时组内交往频度增多, 合作互助增强, 群体凝聚力提高, 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精神得到培养。

2.2.3 设置困难法

在教学活动中, 有意识增加困难, 设置障碍以促使学生做出努力去克服。克服困难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设置困难的原则是, 根据学生的正常水平适当增加难度, 难度掌握在学生只有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克服的程度。

2.2.4 评比奖励方法

建立评比奖励制度, 对学生体育课中的思想行为予以考评, 适当进行奖励, 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设立诸如“先进小组奖”、“道德风尚奖”、“优秀学员奖”、“拼搏奖”等奖项。评奖时间可制度化, 如两个月一次小评, 学期末一次总评。评奖办法可先民主评议, 后由教师召集体育委员、体育小组长集中评奖。奖励的方法很多:如教师口头表扬, 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教师将学生的受奖情况通报系总支、学生处等, 作为学生综合评比的参考。有计划、有目的评奖制度能树立正气, 鼓励学生奋发向上, 积极进取, 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2.3 德育统帅着体育

社会主义的德育必须以其思想方向性统帅着体育。德育、体育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促进, 密不可分, 体育中有德育, 德育又促进体育的发展, 但在诸种教育中, 德育居于主导地位。因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体育锻炼思想, 在学习、锻炼中才能体现出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 使体育锻炼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任何时候的重体轻德的做法, 都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损失。曾有一段时间, 我们的体育队伍里, 忽视了做队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结果出现了一些队员组织纪律涣散, 赛风不正, 他们只讲名次, 不顾友谊, 有的地方, 赛场斗殴, 严重扰乱了体育竞赛秩序, 影响了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还有经过国家的培养, 部分运动员出了成绩后, 挡不住国外洋房、小车、金钱的诱惑, 一心想朝国外跑, 甚至还有个别队员出国后忘了自己是中国人。上述这些现象, 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我们培养出来的人, 还不能报效自己的祖国, 还不能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做出自己应该做出的贡献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这难道不是体育工作的失误吗?是的!我们只有重视了在实际工作中的寓德于体和寓体于德的有机结合;我们只有重视了从青少年入手, 切实抓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业余训练、体育竞赛等工作, 并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才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像姚明、刘翔、李宁、童玲、高敏似的人才, 才会使我国的体育事业, 健康有序的不断发展。可见, 处理好其中的关系, 对于我们做好工作, 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4 德育、体育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早在17世纪, 英国教育家洛克倡明确地把教育分为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部分, 并强调“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 1917年毛泽东同志用科学的世界观, 辩证地指出相互之间的关系, 但是, 具体落实到学生身上的是作业负担过大, 国家法定的学生课外活动时间被挤掉, 其后果,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也导致了不少学生怕学、厌学、弃学等现象的产生, 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有的学生因视力差, 体质弱而与升学、就业、招兵等无缘的现象。可见, 忽视二育的相互关系就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巨大的损失, 从而导致我国教育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 教学中“放羊式”上课;随意性上课;不备课上课等现象使不少学生养成了纪律松懈、不求上进、贪耍好玩等不良习惯。长此以往, 势必影响学生智育、体育的发展, 同样, 也影响体育自身的发展, 还会导致人们对体育产生错误的认识。

科学的实践证明, 二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我们社会主义的办学方针也正是这个关系的全面体现, 只要我们坚决贯彻了这个方针, 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综上所述, 德育与体育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金华.赵仙伟.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 2001, (4) .

[2]檀佳定.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 2003.

谈化学教学与德育 篇10

关键词:化学教学,德育

从事化学教学已有十几个年头了, 笔者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在教学中渗透育人, 在育人中进行教学, 教师的工作才不至于遭遇到教学瓶颈, 工作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工作方法才会越用越多, 也越来越感受到工作的乐趣, 人生的价值。

一、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 学生目前的现状使得德育教育更加必要与紧迫。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物质生活水平急速提高, 这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 也使他们丧失了艰苦朴素的作风、缺少了起码的社会责任感;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他们眼界宽, 聪明活泼但又娇气任性, 没有毅力与恒心, 厌学情绪严重, 教师们总有一种“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 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使他们懂得人生的价值与做人的道理, 能够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

2. 学生心灵的成长使得德育教育更加必要与紧迫。

卢梭曾说过:“在万物的秩序中, 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类的秩序中, 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 把孩子看作孩子。”杜威也曾说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学生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生身心的成长, 倾听学生的心声, 走近学生, 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什么样的人才是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

3.“构建和谐社会”使德育教育更加必要与紧迫。

构建和谐学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 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 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和谐幸福, 学校教育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创建和谐校园, 培养时代新人。

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在中学化学新教材中的“科学视野”部分, 有许多介绍科学家及科学发展探索历程的内容, 可以适当补充讲解,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 利用我国历史上有关化学的发明创造,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必修1引言部分的学习, 给学生重点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 许多发明创造对推动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卓越贡献, 这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东汉蔡伦造纸术推广后, 我国造纸工业已很发达, 欧洲人还处在用非常厚重而又昂贵的羊皮作书写材料, 为写一部《圣经》而用三百张羊皮的时候;由于纸的发明, 中国的文化读物日益增多, 文盲减少, 文化科学日益繁荣起来。在必修一第四章中硫与硅的学习中, 硫磺可用于制造黑火药, 而黑火药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早在三国时, 马钧就发明了焰火的制作;北宋真宗时, 已制造出了火箭和火炮, 此后先后传人阿拉伯和欧洲。恩格斯高度评价为:“火药和火器的应用, 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 而是一种工业的, 也是经济的进步。”在硅酸盐的部分, 向学生介绍早在新石器时代, 我国就有了制作瓷器的记载, 商代时出现了原始瓷器, 在1470年我国陶瓷的制作技术传人了意大利的威尼斯, 后来欧洲才开始生产瓷器, 西方把制造瓷器的瓷土叫做kaolin, 即高岭土, 是指江西景德镇高岭的瓷土, 又把瓷器叫做china就是最好的证明。

(2) 利用中外科学家的爱国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 从小热爱祖国。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 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 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 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 天津沦陷, 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 侯德榜态度坚决, 断然拒绝, 后率众入川, 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 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 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名震中外, 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丹麦著名物理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 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 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战争结束后, 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 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 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 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 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 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2. 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1) 物质的量变引起质变。在中学化学里, 由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有很多。如有机同系物的教学, 在每一个同系列中, 每两个化合物在分子组成上相差的一个或若干个CH2。而随着数目的增加, 碳链逐渐增长, 同系列中各物系的性质和状态也发生着有规律的递变。恩格斯也曾以正烷烃系列、伯醇系列和一元脂肪酸系列为例, 说明质、量互变规律在有机化合物中的显著表现。又如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再如S0 2和S03、氮的多种含氧化合物都蕴涵着物质的量变引起质变的深刻内涵。

(2) 对立统一规律。如原子是原子核和电子的对立统一体,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相互吸引, 这是原子内部的吸引因素;另外, 原子内部还存在排斥作用, 如原子核外电子之间的静电库仑斥力, 通常原子的稳定状态, 就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间的吸引和排斥处于平衡状态。分子内也存在原子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 共价键形成的过程中, 存在着相邻相同原子核间和电子间的排斥作用, 而相邻相同原子因形成共用电子又存在吸引作用, 吸引作用占了优势, 结果形成了共价键, 同样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形成也是对立的统一体。再如, 溶液中阴阳离子的对立统一以及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等的讲解, 都能较容易的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有助于学生认识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建立。

(3) 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化学教学内容, 向学生介绍世界上有重大发明的化学家, 颂扬他们历经艰辛, 百折不挠, 进行发明创造的精神, 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有益于培养他们勇于探索, 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如原子论的创史人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以“午夜方眠, 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 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 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 刻苦钻研, 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 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 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 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 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 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 别人是容易忽略的, 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 进一步地分离测量, 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3.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 结合教材内容, 在课堂讲授中渗透, 注意渗透的自然性。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附着于知识的讲授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渗透, 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 却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在进行育人教育时, 切忌不能泛泛而谈, 犹如家长的说教, 使学生产生腻烦心理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所以要多采取“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 循序渐进, 达到预期的效果。

(2) 把握学科特点, 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渗透, 注意渗透的主动性。如前所述, 在化学学科的教材中, 有大量的反映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成就, 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芒;作为理科学科, 又蕴涵着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不仅如此, 化学又是以实验为特色的学科, 学生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 随时做好纪录, 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册等, 使学生深刻体会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3)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 注意渗透的计划性。通过有计划的开展学科知识竞赛, 如“我最敬佩的科学家”演讲比赛、“我的家庭小实验”、“走近大自然——我的发现”等活动,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以及健康的生活情趣。

综上所述,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通过德育教育, 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以及勇于探索, 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但是, “以令率人, 不如身先”, “知行合一, 行胜于言”,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应是品德的示范者。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做老师的人自己便当具有良好的教养, 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只有教师热爱祖国, 治学严谨, 相信唯物主义的理论, 时时垂范, 这样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 才能因信其师而信其道。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2]冯克诚.中小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训练指导[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1.

论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篇11

一,体育教学中培养拥有德育素质综合人才的教学方法

1.实践体验法。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2.情感感染法。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另外,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通常采用体态暗示法,如教学中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二,如何更好地把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相融合

1.寻找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小学的体育教材中渗透了很多德育教育的因素,如长跑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球类运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勇气、坚强、果断等优良的品格。因此,教师要时刻立足于教材,按照德育教育的目标,将德育教育与教学过程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以锻炼学生优秀的性格品质。在各种技能的学习中,学生必然会经历动作僵硬、缺乏技巧、不得要领等困难,才能达到纯熟协调的动作。教师在学生着急、灰心的时候要及时让学生明白,凡事在成功以前,都是要有一定时期的磨练和准备的,只有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气馁、不灰心,最终才能获得成功,就此来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困难的态度,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及乘风破浪、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

2.借助比赛和活动对学生德育渗透。丰富多彩的体育竞技运动和比赛,能够促进人们的交流,拉近人与人心灵的距离,学生在提高个人品质素养的同时,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情得到愉悦,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快乐成长。如,当学生在比赛中没有取得好名次时,教师要及时的关心和鼓励学生,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引导学生将失败当作一次体验,重整旗鼓向着成功前进;当学生获得成功而有些骄傲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比赛结果,并让学生明白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有的学生在参加接力赛或者团体合作的活动时,常常想彰显自己的实力,而忽视集体的力量,这时,教师要给学生讲讲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胜利、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力量等道理,进而升华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德育与语文教学 篇12

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 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 还需渗透教育, 春风润物般地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人生、价值观。[1]要想在语文课中进行德育渗透, 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 寻找德育的渗透点。教师能否完美地进行德育渗透更多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作为语文教师, 要找准切入点, 认真钻研每一类课文的特点, 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做到有的放矢。例如, 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中大致可以分为6个单元, “春光篇”的课文大多与春天的事物有关,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哲理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从中领悟一些人生哲理, 懂得做人的道理;“亲情篇”主要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勤学篇”课文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爱国篇”让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和民族风情,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科技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颂读背诵古诗, 利用课前之途径

我国当代卓有建树的教育工作者从实践中得出:“语文教学既要育才, 也要育魂。”[2]背诵国学经典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美德,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采用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背诵国学经典, 其中大多数都是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 如做游戏、讲故事, 学生兴趣浓厚。每天上课前, 我们班的学生都要诵读一些古诗文。我利用午休时间, 给孩子们讲故事, 将国学里的德仁义智信灌输给学生。我还利用班会课, 开展了“古诗背诵达人秀”活动, 收效良好。

由一开始的《三字经》到后来的《唐诗三百首》, 日积月累孩子们能背诵的古诗越来越多, 现在大部分学生能背诵十几首唐诗。

三.抓好教学阵地, 播撒德育之种子

1.创编故事———将德育渗透于拼音教学之中

一年级儿童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 需要通过一些直观的、生动有趣的事物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编故事的方式, 使课本中无趣的知识摇身一变, 成为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样, 既有利于教学, 又有利于德育渗透。如在学“bpmf”这四个声母时, 我以故事《爸爸带我去游玩》引入:爸爸 (bbb) 带着我去爬山坡 (ppp) , 我们爬呀爬呀, 终于爬上了山坡, 看到了大佛。我真想要去摸摸 (mmm) 大佛 (ffff) 的时候, 突然。广播响了, 广播里播着“爱护大佛不要摸”。在故事中, 孩子们认真聆听、模仿, 不仅掌握了“bpmf”的音和形, 也接受了一次不随便乱碰公物的道德教育。

2.观察字形———将德育渗透于识字写字教学之中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 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 分析字形, 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 明白做人道理, 受到思想教育。如在教学“众”这个字时, 我故意把左下的“人”的一点写成捺, 学生很快便发现这一笔是点而不是捺。“谁能告诉老师, 为什么‘众’左面的‘人’末笔捺要改为点?”有学生回答:“这样写更好看。”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 并进行点拨:中国是礼仪之邦,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改捺为点可以使右边的“人”舒展开, 这样整个字就变得有生气了。班级就如同一个“众”字, 只有大家做到互相团结、彼此谦让, 才能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发挥集体的力量。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有机地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中, 让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檀传宝,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2]叶澜, 《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

上一篇:生本高效课堂下一篇:器官移植的中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