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2024-08-07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精选12篇)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篇1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既是党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青少年正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因此,他们更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担负起家庭、社会、国家所赋予的重任。而健康的体质又是智育、德育和美育发展的基础,因此,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德育、智育、美育的发展。

1、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区别

1.1、概念的不同

(1)体育:是指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2)德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3)智育: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

(4)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1.2、教育目的的不同

(1)体育教育的目的是锻炼人们的身体,增强人们的体质,使每个人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2)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互帮互助、友善待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3)智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更多的技巧,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

(4)美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够具有主动发现美得事物的能力。

1.3、各种教育地位的不同

体育是智育、德育、美育的基础,只有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谈智育、智育及美育;德育的关键,是学生发展的方向盘;智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联系

2.1、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在学校中体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体育比赛的公平性、体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参赛规则的严格性、以及道德行为的一致性等都表明德育有助于体育,同时体育也有利于德育的发展。

(1)体育本身竞争性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体育比赛中,参赛人员凭借自己的真实实力进行竞争,当自己获胜时,往往会通过刻苦的训练来保持成绩;相反,如果自己落后,便会通过顽强的拼搏去战胜对手。这种竞争意识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提高竞争意识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体育合作性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由于体育比赛中许多项目需要合作才能更好的完成,例如:接力赛、篮球赛、足球赛、球类的双打比赛等,只有所有人齐心协力,才能在比赛中更好的发挥。由此来看,体育有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生活中其实也一样,当有许多事情我们自己无法完成或者比较困难时,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体育与智育的关系

体育是体力和智力结合的身体活动。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又能增强神经系统,特别是使大脑得到充分地锻炼,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又对人们的智力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

(1)坚持体育锻炼可以保证大脑能长时间有效地进行工作。

学习是一项体力与脑力结合的劳动,要求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为基础。目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身体素质下降的情况,这种脑力发达与身体素质低下的不对称情况,不利于青少年们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严重情况下,还会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若人们能够坚持从事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展,而且还能使大脑处于有效工作的状态。

(2)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充分满足大脑工作对氧气的需要,有利于提高记忆力。

(3)体育锻炼能够提高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保证大脑互动所学的血糖供应。

(4)体育锻炼还能为学习提供充沛的精力和体力,为智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3、体育与美育的关系

体育具有美育功能,但它与音乐、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却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

(1)人们可以从观看体育比赛、表演中欣赏到美,也能从自身练习中体会美。

(2)体育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手段去塑造更加完美的身体,通过矫健、富有力量与动感的动作,使人体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表现出动感的、健康的、力量的美。

(3)体育活动中常常伴随着审美的情感体验,体育中的美誉还表现在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教育上,即人们所说的心理美。

摘要:探讨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区别与关系,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关系

参考文献

[1]攀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朱丽萍.浅议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001,(3).

[3]黄金玲.强化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J].青海教育,1997,(1).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篇2

摘要:语文教学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它具有灵活的人文性和主观性。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下,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德育管理和语文教学都必须体现新课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基本特点,而德育亦需要在语文教学当中体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   德育管理

随着日渐物质化的今天,当下日益忽略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颜之推就曾说:“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由此可见在孩子少年时期灌输积极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买。司马光《资治通鉴》曰:“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和德育管理显得必不可少。在日益物质化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德育教学就要依靠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又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和德育管理的要求

在新课标下已经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当中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通过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以全面地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语文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并且灵活运用,发挥老师的主导性作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谐自然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人生的光辉。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德育管理的关系

在众多的`学科当中,似乎只有语文教学才更能充分地体现德育管理教学。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的学科,它除了教育学生的文化传统之外还教育学生的优良的思想品质,在语文教学当中,语文科目上每个单元当中都会承载着一定的文化知识,比如在中学第一学段的第一单元当中,就要求学生明白何为人生以及当人生当中遇到的难题以及挫折时又该如何去解决。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也能从中能感受到作者的人生态度和解决人生难题的办法,在学习课文当中也能潜移默化地学习文章中体现的精神。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好每堂语文课本,不仅教会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更应该教会学生理解人生道理,学会如何为人,语文教学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渠道。

中国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德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如果语文课堂中能借助语文教学体现的德育思想使学生明白本课文当中体现的德育思想,而且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课文作为素材给学生做思想教育工作,不仅使学生明白语文当中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更应该以课文当中的道理育人,这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当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如何才能更好地把德育管理融入语文教学

魏书生曾打造民主教学,利用民主教学更好地控制学生,其实所谓的民主教学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民主,说得实在点就是把德育管理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其中概括起来有四点:

1、“实行思想控制”

利用格言来励志学生,让学生能每天充满激情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当中去。魏书生为什么能这么好地控制他的学生,他除了是两个班的班主任外,他还是一个“教育演讲者”,经常是各地各校地跑场演讲教学,开公选课,但是他的学生却并未因此而对学习有半点松懈。其中跟他的“实行思想控制,格言励志法”是密切相关的。

2、“实行互相监督”

在语文教学当中,魏书生的课堂总能发挥新课标下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教学内容,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看似非常地民主,表面上他把权力交给了学生,但实际上学生们的监督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延续了他的权力,他把这种权力渗透给每一个学生,当学生作为被监督者的同时也是监督者,这种在教学当中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德育思想渗透到每一位学生当中,不正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所在吗?

3、实行习惯教学

魏书生曾说:“德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语文教学当中,常常制定周详的常规,细到每堂课、每日、每周、每月、每年的目标是什么,每一位同学都承担着不一样的责任,他的班级就像是一部机器,而他的学生就是机器上的零件,缺一不可。在这样的教学当中学生就不自觉地形成班级的集体意识。

4、教学要“合时宜”

要根据学生以及生活的特定环境进行教学,而不要一味地套形式。在德育教学中也一样,德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活体,不应该像电脑打字一样不停地输入,而应该有所选择,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

语文教学本是具有传承中华优良传统的学科,除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知识,还有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学要充分地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当中,除了要教授学生们学会如何灵活处理语言文字的运用的能力,更应该充分地利用语文素材传达课文所表达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思想,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充分地发挥语文教育当中的人文性,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和世界的一个工具和渠道,德育亦需要在语文教学当中体现。

参考文献:

[1]教师报-cn61-0030  《探寻魏书生班级管理艺术》2016.03.20    2426期

[2]教师报 cn61-0030  《魏书生,一个听话者的教育技术》  2016.03.20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篇3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关系

德育教育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与灵魂,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根本。《大学》即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首先端正思想,进行自身修养的完善,然后才能实现家庭的整顿,国家的治理和天下的平定。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心智未开,懵懂无知,具有极强可塑性,是一个人形成认知、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有力的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本文基于德育教育,对小学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展开讨论。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1.学校不重视,德育教育形同虚设

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小学生学业过重,过早的面临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强大学习压力与精神压力,身心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学校中只注重“智”的发展,课堂上知识的灌输,课下沉重的作业以及频繁的考试,使得学生每天只围着作业书本转,個人兴趣发展受到抑制。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辅导班,导致学生身心疲惫。学校中忽略了全人理念教育,德育教育得不到开展。例如很多学校一周只开设一堂体育课、音乐课和美术课,而且理论内容相对过多,没有相应的实践活动,学生不能自主参与,难以培养学习兴趣。

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传统落后

由于校方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德育教育没有专业的老师教授,大多是班主任或其他学科老师兼任,教师队伍不健全。而且教师们对于德育没有完整具体的概念,对其功能意义认识不完善,不了解学生的具体特点,因而不能展开优质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们也只是拿这些课进行短暂的休息,难以进行主动的学习,自身的素质也得不到提升。

3.教师评估体系不健全

德育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学校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制度具有片面性。对于德育老师的教学质量没有进行有效评估,也不关注学生德育知识的学习情况,不注重教师的教学方法,只在乎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使得有些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对其中的知识点死记硬背,保证综合测试时答案正确就可以。教师们没有教学压力,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兴趣大大降低,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1.课堂是德育教育学习的主要阵地

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教授着知识,还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传达着德育教育。比如语文教学,在教授学生《弟子规》知识的同时,对其中博大精深的精神也进行渗透,培养学生传承国学精髓,弘扬民族文化,与圣贤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

2.德育落实于教学工作的始终

德育只有在教学中落实,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学会拒绝,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从而制定自己的行为规范。其次,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对学生平等对待,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让学生认识到平等理念。最后,德育教育要回归实际,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学习态度及时的了解与研究,贴合学生实际,才能使德育教育成效显著。

3.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

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渗透、发展,在每个学科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知识。比如体育课上学生们可以通过体育比赛了解什么是坚持;美术课中善于发现生活之美,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音乐欣赏中体会音乐迸发的蓬勃向上的精神;语文课的文章中了解高贵的思想品质,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健全的人格发展也对知识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二者相互影响、促进,共同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创建和谐课堂

首先,学校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组织教师共同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功能、意义与价值,区分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同时,健全教师队伍,提高德育教师本身的素质,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发展,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讲究全人理念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减少长篇累牍的照本宣科,淡化说教痕迹,增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充分尊重,摒弃原来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鼓励,倾注自身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师浓厚的感情,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以学生为本,一切围绕学生展开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能因为个人感情使学生产生“偏心”的心理,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感受,贴合学生实际,构建学生满意课堂。同时,注意呵护学生的好奇心,不要应用标准教学答案来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比如有教师提问,雪化了是什么,学生回答“雪化了是春天”,但是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斥责,“雪化了是水”。学生的想象力被直接扼杀在摇篮里,曾有调查,一道小学语文题,“鸟儿在枝头叫”,要进行拟人化造句,85%以上的学生都回答“鸟儿在枝头唱歌”,如此千篇一律的呆板回答,实在是教育的悲哀。

3.因势利导,让德育教育更加润物细无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不要直接说出教学目的,而是要让学生进行感受,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自然而然的渗透德育教育,育德于教,让德育教育更加“润物细无声” [4]。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对学生讲述贝多芬身残志坚的故事,让学生体会音乐中迸发的强烈情感,感受其中蕴含的积极精神,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

四、结束语

教育的目的是人,德育教育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身作则,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这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具有示范、引领的作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提高品德的发展,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星寒.大爱无声润物无形——小学德育教育之我见[J].创新教育.2013(07)

[2]黄华.重视德育教育浇灌未来之花[J].德育在线. 2012(12)

[3]张少彦.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 2012(13)

[4]次旦央金.小学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教学研究. 2012(13)

作者简介:

探析小学德育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篇4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1.学校不重视,德育教育形同虚设

由于学校只注重孩子的文化教育,认为学生只有学习好了其他的无所谓,由于课堂的紧张和作业的繁重,给小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使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兴趣爱好得不到发展。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强迫孩子进行各种补课,不顾孩子的想法和兴趣,给孩子的精神和身体带来负担。由于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除了文化课只有音体美课,而且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传统落后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品的教育得不到重视,学校缺乏专业的思想道德教育课老师,班主任老师大多对德育教育知识没有进行专业培训,根本不懂德育的真正内涵,认识不到德育教育对学生的重大影响。老师根本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健康的疏导,所以对学习没有积极性, 尽管偶尔上了一堂德育教育课也只是老师枯燥的讲,激发不起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兴趣,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

3.教师评估体系不健全

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不作为主科,教学质量如何也不进行评比,要求学生只要记住一些基本知识应付考试及格即可,具体学生领悟到何种程度也没关系,上课也只是老师乏味的讲,没有生动的色彩,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学生听不听无所谓,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一点也不能影响,降低了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兴趣,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二、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1.课堂是德育教育学习的主要阵地

教师为人师表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思想,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不成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讲解生动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道德能填补人的智慧的缺陷。无论你多富有,失了德行就会被众人所不齿,在社会上站不住脚,所以说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2.德育落实于教学工作的始终

德育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起大教育的效果。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分辨身边的是非曲直,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在教学中落实,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其次, 教师要言传身教,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差异,及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参加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人, 把传统的道德文化发扬光大。

3.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各科课堂上都加上生动的德育知识内容。例如,体育课上通过比赛让学生感觉到团结有爱的重要性; 美术课中体会美的感受; 音乐欣赏中陶冶情操; 在语文课上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高贵品质和为了他人的幸福而献身的精神,这些都能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创建和谐课堂

首先,学校要加大力度抓好德育教育工作,鼓励教师共同参与德育教育工作把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要加强思想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改变德育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变化以及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健康的人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领悟到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对今后的健康成长意义多么重要。教育学生要尊重老师的劳动,积极配合老师完成道德教育的目标。

2.以学生为本,一切围绕学生展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感情,一切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鼓励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老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寻找最佳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不拘束想什么说什么,从中暴露出许多老师想不到的问题,对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3.因势利导,让德育教育更加润物细无声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很重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开动思想机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在历史课中生动讲解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从中体会坚强的意志才是胜利的保证,所以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四、结束语

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篇5

针对美育未受到应有重视的实际状况,分析美育与德育的`区别,阐述美育的重要作用,探讨如何将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

作 者:张红  作者单位:阜阳师院思政室,安徽,阜阳,236032 刊 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5) 分类号:B821 关键词:美育   德育   教育  

德育与英语课程关系的研究 篇6

关键词:德育渗透; 英语课程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江泽民同志说:“要说素质,思想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加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心愿。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真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并将它看作是国家强盛的关键。例如严复的“三民说”,梁启超的“新民说”,李大钊的“民彝”等思想基本属于此类。陶行知也向学生提出了“每天四问”的要求,其中一个就是“‘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做人的根本是道德,根本坏了,即使有一点学问和本领,也没什么用处。无德之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作为职业学校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尤其要重视德育与课程关系的研究。本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简要探讨:

学习目的和理想教育与英语课程。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与奋斗目标。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当今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经济活动全球化使英语日益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工具。随着深入的改革开放和世贸组织的加入,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突显,学习和掌握英语是对21世纪职业教育学生的基本要求。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学到知识,从而避免盲目性。在该方面我还结合一些实例来说明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例如马克思五十多岁时还学习并掌握外语,然后请学生思考在外语学习方面,我们应该向马克思学习什么以及如何向他学习?此外,我还讲述了身边的一些见闻,如WTO、BBC、VCD等,让学生知道英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调动他们对英语课程的兴趣,并努力学好英语,为自己将来职业打基础,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行为规范教育与英语课程。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教育传统,是礼仪之邦。如第一册Unit12 - About Western Manners这课指出了西方在礼仪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还把中西文化中的礼仪进行了比较,利用教材中许多文明礼貌用语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礼节,以礼待人,与人为善,懂得尊重别人。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大有帮助的。

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教育与英语课程。爱国主义在我国有优良的传统,历史上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典范,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当今的青少年,如果不知道我国四大发明而只知道贝克汉姆等,那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教育者有责任让学生既了解世界,更要了解本国的过去和现在,让他们真正立足本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针对这一目的,五年制大专教材第三册Alfred Nobel这篇文章就教育学生学习诺贝尔立志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并结合众多为国献身的科学家的事迹,帮助他们反思自身存在的一些错误思想,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将来为国争光。又如第一册The Olympic Games,巧妙地运用奥运会的例子,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总之,通过此类文章,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爱祖国、爱集体的情感是崇高的, 只有拥有爱国主义教育催发出来的民族精神,我们青少年一代才能拥有挺立脊梁的民族自豪感,肩负起民族未来的重任和为国效力的恒远力量。

环保意识教育与英语课程。第二册Unit 8- 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向学生灌输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 同时让他们学会如何保护环境。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如第二册Changes in Environment讲述了人与自然界的万物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如果人类过度改变自然环境,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

毅力和探索精神与英语课程。第二册Unit4-We Have Nothing to Fear讲述了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失去双腿之后仍然不懈追求的一生。通过本篇文章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挑战,刻苦学习,努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决心。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及该如何面对?人生常伴随着挫折,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算不上是真正人生。耐挫力是人的基本心理品质。人生走向成熟、成就事业,挫折是催化剂,超越挫折,就可以获得自强不息的精神,人格也由此升华到一个新境界。当今许多青少年由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平时缺少挫折训练,一遇到挫折,往往束手无策,经不住挫折的压力,有时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其实我们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所以,在英语课程中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和探索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英语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只要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善于运用研究,因势利导,适时地挖掘德育并将其渗透进英语课之中,就能充分体现英语课程的素质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

浅谈学校体育与德育及智育的关系 篇7

一、学校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与技巧, 养成学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体质, 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 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上好体育课不仅仅是个人健康成长所必需的, 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 将来更好地完成党、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任务, 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而积极锻炼身体就是自己的社会责任。

进行集体主义和纪律性的教育。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树立群体意识, 进行热爱集体、关心同伴、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组织纪律。

二、体育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文化科学知识的技能, 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体育为智力的开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是一种增强智力的手段。坚持经常的体育锻炼, 以保证大脑的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 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 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 均衡性和灵活性以及分析综合能力, 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

1.提高大脑的功能;

2.提高人的反应速度;

3.提高人的观察能力;

4.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古今中外, 许多卓有成效的人深刻懂得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相互关系。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句名言“: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我国古代文学家苏轼有两句话“:厚自养炼多少妙, 养生有术文思涌。”以切身体验说明了健康与智力可以相互促进的道理。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篇8

张老师的个案代表了广大班主任在学科教学与教育工作中普遍问题。一方面是寻求一个相对稳定的班集体,一方面是追求个人教学成绩,教育与教学成果的双向追求萦绕心间,纠缠不清。在彼此的纠缠中,导致教育和教学的效果都不好,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都会焦头烂额,困难重重。

其实,“德育与教学的关系,就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较好的德育工作基础,学生学习就没有动力,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也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学习质量”。反过来说,没有学习质量作保证的德育是空的德育,应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中该如何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呢?

班主任是一个重要的专业性岗位,班主任是专业工作者,班主任专业化既是时代的应然取向,也有现实诉求。黄正平先生说,一些教师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问题上确实存在着“三不”现像,即“不愿做”“不会做”“不宜做”。有些班主任付出了体力,付出了脑力,付出了精力,最后仍得不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认可,工作没有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顺次排列有七个层次,教育必须提升人的需要层次。“班主任教育劳动的主要目的是育人,主要内容是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成长。”课堂应是实行德育的主阵地,应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战场,也是提升人的需要层次的地方。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地方,我们只要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了学生,就认为这堂课上好了。殊不知我们在课堂上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在进行着德育。那是不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德育如影随形呢?我认为,德育可以潜移默化,可以如影随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不可以不择时择地,直来直去,以粗暴的方式打断教学,使画风立转;以武断的态度,由和风细雨瞬间电闪雷鸣;好一幅春暖花开,立马千里冰寒。

我们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在以自己的思想、人品教育着学生,影响着学生。我们以正确的思想教育了学生,以高尚的人品影响了学生,学生就愿意接受你的知识,否则他就不买你的账,不领你的情,拒你的知识于门外,我们的课堂教学就难见成效。在课堂上,有知识的学习过程,你的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得到了满足,“高级需要一旦产生,就可以改组、超越、压倒低级需要,甚至是低级趣味,才能使人的精神沿着一条正确的渠道不断进化。”

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在考虑德育教学的工作时首先应该想到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每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也应该想到是否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茁壮成长。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有悖于学校教学,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接受知识,反而让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那么这样的德育就必须有所反省,必须有所改变。所以,我认为,德育不能离开学校的实际,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及现状,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及时研究,应该成为我们德育的抓手和重点,否则就是空谈德育。

班主任的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是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左手拳,用力抓教学,瞄准教学求质量,用丰富的知识,过硬的能力提高学生;右手掌,使劲搞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发展。左手拳右手掌,拳掌配合,拳出如风,掌劈如雷,出拳精准,出掌强硬。怕就怕什么呢?不知道你是要出拳还是要出掌,没有套路,没有章法,让人无所适从,无法接招。当学生看不到你拳的威力,也欣赏不到你的掌的厉害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毫无用处的花架子。

参考文献

[1]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化:应然取向和现实诉求[J].人民教育,2006(9).

[2]齐学红,黄正平.班主任基本功[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篇9

关键词: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生,思想,品德教育,网络

前言

当代大学生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思想状况复杂。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特别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会产生心理依赖性,并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障碍,在损害身心健康的同时有可能引发违法犯罪等严重后果。为了确保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时,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作为首要问题来抓。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随机抽查了广西钦州师院体育系32名教师和212名学生做为本次调查的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上网内容和目的。运用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作为文本的主要研究方法。

2 网络与体育专业生现代生活的联系与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体育专业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节假日结伴到网吧上网聊天或游戏成为他们的时尚。上网的内容覆盖面大,上网目的具有复杂多样性特点。

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见表1,表2),体育专业生上网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科学文化知识,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主要是交流、休闲和娱乐等等,这种网络行为削弱了网络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带来的益处,甚至成为少数体育专业生学习和生活的障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和网络进一步普及,网络和体育专业生现代生活的联系将更加密切。我们要正确解决网络的科学性带来的益处和它消极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之间的矛盾,因为他们的网络行为更接近社会。除大部分的人选择了聊天交友和新闻休闲外,14.6%的人选择有黄色信息;在其它选项中有的内容更加复杂,例如网上销售或购物、甚至有的在网上寻找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答案、网上炒股等等;约1/3的人选择了日常习惯,在其它选项中有的写没有目的,有的为了消磨时间,有的为了挣钱等等。

3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体育专业生的网络行为

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绝非虚无。网络之所以能快速而持久地发展,在于它能满足人的无限性需求。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因不在于他的思维,而在于他的需要。网络行为属于社会性行为,是在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激发的动机而导致的高级行为。在人需要—动机—行为—目的链条中,需要处于核心部分,它对行为不仅起到激发的作用,行为目的的实现通过反馈使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而使新的需要产生再回复激发新的行为动机。而不断升级的网络游戏和范围不断扩大的聊天交友恰恰符合了无限发展的人类需求,以至于心理抵抗能力弱的学生把网络变成了一种本能的需求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据访问调查,其实一些“网虫”也意识到自己身陷网络聊天、游戏或沉迷黄色信息是不对的,但就是不能自我控制,这也表现出某些体育专业生心理不成熟的一面,其根本原因还是网络行为这种需求占据了他们需要的主体地位,成为一种主要而持久的需要,因此才形成习惯性而持久的行为动机,不断地激发和强化他们的网络行为。

4 体育专业生的特点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生招生录取时就有专业的特殊要求,除了文化成绩外,还有一定的专业术科的成绩,有着明显的专业特征。因此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体育专业生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地方。其特点表现如下:

4.1 性格特点

体育专业生是在特殊的教育环境培养下的,并形成了独特的性格特点。据有关专家测定:体育专业生大多数属于多血质和胆汁质两种气质类型。他们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情绪的兴奋性高,容易激动,外倾性明显,但抑制能力差;感情丰富,重义气,但往往不辨是非;开朗大方,乐于助人,做事情雷厉风行,不拘小节;他们在运动场上动作敏捷,朝气蓬勃,比赛中能严于律己,勇于进取,团结拼搏,但平时要求不高,纪律松懈,惰性较强;在公众场合讲究衣着,注意外表形象,但他们的寝室杂乱无章。这些性格特点一方面使他们都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较快地的融入大集体中,善于人际交往,而且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但另一个方面,尤其是懒散的生活作风不仅影响学习,更是给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

4.2 学习特点

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由学科课和术科课组成。学生应该是在学习中两者兼顾的,但是经过调查表明:在体育专业生中,有70%左右的学生表示对术科课更感兴趣,而对学科课表示感兴趣的学生仅有15%左右。许多在术科方面突出的学生,学科课的考试中成绩不佳,难以达到全面发展,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专业生比较普遍地存在有“重术科,轻学科”的现象,在上学科课的时候难以专心,课后的时间多用在锻炼身体和提高术科技术方面上,对于学科课考试成绩可想而知。

4.3 自我认识的特点

体育专业生一般能够对自己有较正确的自我认识和把握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定位,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对自己的评价带有明显的专业性,认为自己球打得好、跑得快就是优秀的体育人才;大多数文化基础较差,但是缺乏正视这一缺点的信心和勇气;对自己的长处充满信心,自我评价很高,但对自己的不足之处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外表和运动能力充满自信,在校内外举行的大型文体活动上经常可以看见他们活跃的身影,但参与一些演讲、征文、百科知识竞赛等知识类竞赛上就显得积极性不够。

5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互联网是现代信息网络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它使我们瞬间和世界联系起来,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对当代体育专业生的影响极为深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是由人类创造的一个高科技交流平台。网络的科学性在不断地改善我们的生活,但使用不当也有可能使我们孤立于社会中。为数不少的学生留恋于聊天交友、网络游戏或黄色网站,已经严重影响学业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大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要阶段,过度沉迷于网络就会发展为“人机交流”或“人网交流”而不能自拔。其表现为同学之间或学生和社会、家庭之间的直接接触将减少,特别对于“独生子女一代”个性的发展会造成严重障碍。网络社会的交往具有“虚拟化”和“数字化”的特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无限性和随意性,由于可以采用匿名交往,传统的道德规范无法对网络行为进行有效制约,在网络世界里可以象脱缰的野马任意奔跑,其一旦回到现实社会很有可能会造成道德或行为的失范。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有效的制约,对于外向型的学生其行为将更加随意和放纵;对于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发展更加趋向孤僻、固执或抑郁等等,极有可能走极端而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俗话说:“智育不行是次品,体育不行是废品,德育不行是危险品。”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正确认识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生的特点和他们将肩负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使命,加强这一阶段在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师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没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就很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加强网络文化的道德规范和体育专业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将成为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6 解决不良网络行为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学校配合社会加对网络的管理

学校要配合社会,加强对网络文化中“黄、赌、毒”等信息的控制。许多“网虫”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发展形成。大学入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是接受所有崭新教育的良好开端,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加强对新生入学的管理。如用封闭式的军训一段时间,使他们远离网络的同时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等。

2.正确引导体育专业生的课余生活

自学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从大一到毕业,随着主要课程的逐渐减少,自学的时间会越来越多,而那些自控性不强的体育专业生没有利用这宝贵的自学时间进行提高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觉得时间太多,很有可能受外界的影响而迷恋网络。“网虫”一般都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正确引导他们的余暇生活,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和参与集体性活动,不仅能有效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还能使他们的心理归属感从网络回归集体,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3.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培养乐群个性,有助于改善人的诚信,有效地遏制欺骗行为。网络使我们心灵在避开传统道德规范的条件下为所欲为,当回到现实中,这种虚幻的感觉会在潜意识中继续发挥作用,就会造成行为的失范。面对面的交流使我们真实地融入集体和社会,优点在得到别人的肯定后继续发展;缺点在接受批评教育后得以有效地纠正,使我们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4.开设网上虚拟心理咨询和建立健康网站

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开设心理咨询。由于不是面对面地接触,就很可能得知学生真实地心里倾诉,从而给于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建立和丰富校园网、年级网或小的集体网站,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在规范体育专业生网络行为的过程中,要重视正确培养、引导和开发他们需要的内容。而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是需要的最高层次,我们要把崇高的理想和现实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对于一些社会关注的问题加以积极的评论,开设博客并与学生形成互动,使学生能有发挥自己才华和言论的自由平台。这样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自身的优势来把其消极性一面重新转化为积极性因素,使网络成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孙丽芳.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探微[J].高教探索.2007,(2).

[2]苗延芳.大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2006,6(3).

[3]彭晓辉,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高校思想品德课建设[J].学术探索.2000,(6).

[4]郑国荣,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广西高教研究.2002,(1).

[5]张纪芳,谈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3(1).

[6]姚军成,论体育教学中的“健心”教育[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3).

[7]赵先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

[8]冯开甫,高师体育专业学生工作特殊性探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3).

探讨初中历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篇10

一个人不论自身条件是多么优秀, 又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 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修养, 那么, 这个人毫无价值可言的。因此, 我们要具备基本的、良好的道德素质, 这样才可以做到为人师表。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 教师的言行举止是重要的, 其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 因此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力争做到学生的表率。学生刚升入初一之后, 还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 学习压力很大, 没有纪律、劳动的意识, 没有集体主义观念。如何帮学生尽快适应这些, 是我们教师首要工作。所以, 在第一课, 我给学生树立了班规, 严明纪律, 然后让他们参加集体劳动, 把我们的“小家”打扫干净, 接着才可以开始学习, 这样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结合历史知识, 给学生讲解“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的道理, 引导学生要有所成就, 就必须从小事做起。做到不迟到、不早退, 有事向教师请假, 生活上要讲究个人卫生, 不随便丢垃圾, 积极参与集体劳动。自己只有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才能集中精力做大事情, 才能把大事情做好。为此, 我也严格要求自己,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着学生。如集体大扫除活动, 我加入学生的队伍, 与他们一起参加劳动。升国旗的时候, 我表情严肃地站立在学生的旁边, 不与同事窃窃私语。在我的影响下, 我们班的卫生是干净的, 课堂上不会出现学生违反纪律的现象。此外, 我从生活上也尽量去关爱学生, 经常找住校的学生谈心, 让他们安心学习。学生有难处了, 立刻给他们想办法解决。在我的影响下, 学生都能在学校安心地学习, 不会出现顶撞教师的现象。有的学生犯错了, 也能做到及时改正。

运用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中华优秀儿女, 他们都为国家的兴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英雄事迹就是我们学生学习的好榜样。如讲到大禹治水这一课, 除了要告诉学生大禹治水的过程及意义以外, 我还给学生讲了大禹为了治理洪水, 为百姓解忧, 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他这种“舍小家, 保大家”的精神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典型事例。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德育教育中, 我引用了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林则徐是道光帝的一位大臣。道光年间, 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向我国引进鸦片, 鸦片不仅使我国的黄金白银大量流失, 而且还夺去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健康体魄, 使他们日益穷困, 妻离子散。在1840年, 林则徐积极对鸦片进行清缴, 并把缴来的的鸦片集中在虎门进行销毁, 得到了劳动人民的欢呼。还有我们的好总理周恩来, 他在私塾念书时, 先生问学生为什么要读书时, 他是这样回答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之前好多学生的回答不是为了升官, 就是为了发财, 唯有他是这样回答的。只有心中时刻装着祖国, 担忧国家命运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回答。学生听了之后, 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德育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 我们还可以充分挖掘历史知识中的政治因素来丰富学生的德育教育。1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国情, 用以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事情的发展, 让学生能够产生危机感。如学习了近代史的知识内容之后, 我们知道清政府的落后不仅仅是它落后、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造成的, 而且还与它实行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分不开的, 不与外国互通商贸、实行经济往来, 就连政治文化上的交流也是一片空白。在末年又遭受了外国列强的侵略, 导致了清朝政府的衰弱、人民的贫困。这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强盛则人民强盛”这个道理……通过这一系列的知识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我们的国情, 认识到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是不可分割的。再如美国的发展历史, 在清朝末年美国处于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 本身又没有经过封建社会, 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制度相对稳定, 政府又重视经济、科技的发展, 这些都使得美国的经济得以平稳、顺利地前行。美国的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 只有大胆地对外开放, 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才能使我们的经济更上新的台阶。“发展才是硬道理”。再比如某些“台独”分子一直从事破坏统一的活动。而有关台湾的问题, 我们都可以在历史教材中找到答案。台湾历来就属于中国, 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封建社会时期就在台湾设立行省, 进行了管辖。而那些企图割裂大陆和台湾的人是不能够得逞的。学习到这些知识, 学生就对我们的国情问题, 对于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初中历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刍议 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 德育教育 关系 方法

历史可以说是讲述实事的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它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知识体系和德育能力,一直是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们最为看重的东西,用历史来进行德育教育,既可以体现出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实,又能够体现出历史对人们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向学生传授知识,不断让他们感受到我国的民族文化。对此,本文将简要讲述初中历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一、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 在初中历史中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往往是那种学习上的不厌其烦,对于那种相对来说比较空洞、乏味的教学有些自己的抵触感,教师根本无法让他们真正理解所讲的知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比较生动、形象,又有代表性质的人物和故事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鸦片战争,学生都知道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直接原因是: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因此,在对其鸦片战争进行讲述时,除了要讲述其主要知识外,还要着重对同学讲述历史人物林则徐,也就是他的虎门销烟,通过他的历史事迹,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增长自己的爱国主义,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2. 在初中历史中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现如今的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该做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由小学转入初中,第一次接触到历史,因此,在进行历史第一课讲述的时候,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多向学生讲解历史人物,比如爱国人士李鸿章、张之洞,在洋务派不断发展的同时,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他们所创办的这些工业,促进了人民的发展,这样的爱国人士将会流芳百世。当然,有正面教材就要有反面教材,比如秦桧、汪精卫等,他们所做的事情令人们唾弃,这样的人将世代受到人们的指责。因此,在历史学习的前期,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该怎样做人,让他们树立好自己的人生观,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首要目的。同时,德育教育还可以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养成,是在幼年时期,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述那些对国家建立有贡献的人们,比如陈胜、吴广、谭嗣同等,他们这样的爱国人士,对我们国家的建立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通过这样的举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良好品德的养成。

二、开展方法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从中渗透进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的教材中,虽然存在系列的德育大纲,但是,这些理论性的观点还是需要在实践的教学中才能进行充分体现,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学生的自身特点等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进行德育教育,因此,这就要要求教师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挖掘,从而选择适当、有效的方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来培养学生的危机感。比如,通过学习历史就可以知道,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曾一度给其带来灾难,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讲述这一系列国情,可以让学生明白到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还可以让学生在认识国情的同时,为自己的未来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学习。

2.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对同学进行德育上的教育,增强其教育效果。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一再强调德育,不但不会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还会让他们产生不耐烦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那些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富有情趣的知识,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另外,教师可以采用语文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分角色表演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的讲授,并适当地加入一些德育教育,进一步达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当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需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广大教育研究者不断对其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找出它们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正确分析历史教学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为历史和德育教育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之间缺一不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对相关历史人物的具体介绍,让学生树立自身的人生观以及培养出良好的道德素质。上述所讲的系列内容,还想要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长久以来生存中不变的事实,因此,要在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更加适应这不断变化着的时代,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尹军增.探讨初中历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J].学周刊,2013(24).

[2]赖远芳.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3]马利.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J].青年文学家,2011(15).

浅谈中小学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篇12

一、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智育之间存在的问题

(一) 重智育轻德育

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尚未完全摆脱纯应试教育的模式, 在升学的压力下, 重智育而轻德育的问题普遍存在。造成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只为了读书而读书, 缺乏民族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 直面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十分欠缺, 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最终也无法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我不能不认为是教育的一大败笔。另外, 教育行政部门在德育硬环境的投入、研究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软件的开发等方面, 都远不如像智育那么重视。

(二) 德育与智育脱离

1. 学科内容上的脱离。

各学科智育和德育的任务和内容各不相同, 因而“载体”也就不同。如果学科智育和学科德育的内在联系不能得到充分揭示, 就往往容易强调自身特点, 各行其是, 难以形成合力。即使是面对同样的教育对象, 同一年级学科一般都在十门或十门以上, 如果不去研究学科之间德育横向的有机联系, 就很容易重复, 或有的过深, 有的过浅, 有的可能缺漏;同一门学科, 在不同年级面临着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 同样需要研究德育与智育之间纵向的有机联系。因为不同年级之间、不同学校之间、不同教师队伍之间, 学科德育与智育渗透与否, 成效如何, 差别是很大的, 尤其是毕业班, 学科德育的渗透是相对比较弱的, 必须根据教学特点进行学科的合理设置, 否则智育和德育的内在联系就难以体现。

2. 教育形式上的脱离。

前面我们也谈到, 德育与智育的教育形式是不完全一致的, 这也是很多时候智育和德育被误以为毫无关联而割裂开来的原因之一。在智育的教育过程中, 很多缺乏经验的做法是只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忽视所授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 只重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 而忽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培养;在德育的教育过程中, 则往往陷入了形式化、纯理论化、书面化的误区。如, 在宣扬爱国主义思想的德育工作中, 大多数学校都搞老一套的仪式, 比如以升旗仪式、旗前讲话等活动来完成这项任务, 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 从无变幻, 毫无新鲜感可言。德育与智育在教育形式上的不完全一致性并不能否定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人为地把两者割裂开来, 将会导致两者都难以发挥出好的效果, 甚至往坏的方面发展。

3. 教育管理上的脱离。

目前的中小学校基本都设有教学处和德育处, 分别负责学生智育和德育的管理。教学处下设各个学科教研组, 是一些显性的德育学科教研组 (如思想品德等学科) 。由于师资有限, 很多班主任都兼任学科教师, 因此本应承担大量德育任务的班主任常常因智育工作所累而减少了德育工作的投入。长此以往, “学校德育处—班主任—学生”这一德育工作模式将成为走形式。德育处的职能实际上已被架空, 沦为只负责学校安全保卫工作, 类似于保卫处的角色。这种职能的设置, 给学校智育与德育分离创造了条件。学校德育处在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时, 时常会碰到各种障碍, 德育工作分配到各班主任后, 大多是走个形式应付了事 (主要也是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影响) , 教育活动难以取得实效。

(三) 德育与智育相互渗透的教育评价体系尚未完全确立

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尚未彻底摆脱单纯应试教育的模式, 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体系尚未完整地确立, 学校德育与智育在一定程度上割裂, 突出表现在考试评价和招生的机制上, 尤其是学科德育评价滞后, 缺乏制约机制。由于德育工作成效需要远期逐步地实现, 所以目前应用于学科知识的评价手段很难直接用于评价学科德育的状况。广大教育者和社会各界都比较习惯用传统的评价方法测量和评价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学科德育的评价既缺乏可实用的评价方法, 更缺乏这方面的观念;学校领导往往仅关注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教学状况, 而对学科德育落实状况缺乏刚性管理;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评语, 与学科德育教和学之间, 呈现着的是松散无序的联系;学生毕业、升学、就业依据的是学科知识考试的分数。显然, 这种评价体系, 严重制约了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对中小学德育与智育的几点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认为, 德育与智育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也许在不同阶段, 不同侧面, 两者体现出对立的关系, 但从本质上看, 两者却是统一的。因此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现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提几点肤浅的建议。

(一) 转变观念, 从中华民族成败兴衰的高度上进一步认清学校德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成败兴衰的关键在人, 我国开展社会主义事业迫切需要人才, 但需要的是品学兼优、有健全的人格、能转化成生产力的人才。反观当今社会, 高分低能、书呆子式的学生不断涌现, 大学毕业生失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这些沉痛的教训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养成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阶段, 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加强德育工作尤为重要。因此, 我们开展德育工作, 必须要转变观念, 摒弃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 树立“教书育人, 德育先行”的理念, 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上升至中华民族成败兴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 不但要进一步理顺德育与智育、体育等教育工作的关系, 统筹兼顾, 合理部署, 形成合力, 共同促进, 而且还要深入了解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内容、途径以及评价, 围绕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守法意识、心理健康等方面, 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国家荣誉感、自豪感, 以饱满的精神力量促进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 加强德育与智育的融合渗透

1. 学科内容上的渗透。

要根据各学科特点以及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 实施学科内容上德育与智育不同程度的自然、有机地渗透。比如思想品德学科, 具有显性的德育特征, 可以在该学科的内容上直接渗透德育的内容, 全面、系统地实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的教育。而如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 与德育的内容衔接紧密, 既有显性也有隐性的德育特征, 在这些学科的内容上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德育渗透, 以知识为载体强化德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再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 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没有显性的德育特征, 比较适合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内容, 结合自然科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这样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更有利于学生吸纳。当然, 还要充分挖掘各学科之间横向的有机联系, 避免在处理德育与智育融合渗透的问题上出现重复或遗漏的情况。

2. 教育形式上的渗透。

在教育形式上德育与智育是不完全一致的, 但也应该成为一个整体,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需要强调的是, 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二者的拼合, 而是有机的整合。抓教学的别整天为着分数和名次不敢搞活动, 胆子要放大一些。加强德育工作可能会占用了智育教学的时间, 但这只是暂时的, 从长远来看, 真正的成绩, 还得依靠良好的学风, 而良好的学风主要来自正确的、系统的德育教育。因此课堂上不能只有讲课、做题、搞授课老师一言堂, 而应多让学生参与其中, 谈体会, 谈学习心得, 融知识与思想为一体, 通过思想教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样, 抓德育的别老是站在讲台上, 坐在广播室里, 不深入班级, 不接触学生, 应该创造条件, 让德育走进课堂, 并尽可能地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德育工作应像智育工作一样可持续发展, 有创新, 有发展, 有检查, 有评价。总的来说, 智育要放大胆子, 德育要放下架子, 只有在各自的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强化支持与配合, 二者的关系才能更加融洽。

3. 教育管理上的渗透。

加强德育与智育的渗透, 还要处理好教育管理上的协调与配合的问题。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校管理机构都要加强联系和沟通, 形成合力, 这样才能促使德育与智育在学科内容的传授以及教育形式和手段上更好地融合和渗透。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 因此, 每一位任课教师都不能只是个授课的机器, 而每一名班主任, 在带好班的同时也要重视德育。另外, 学校的教育管理机构也要加强配合, 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 确保德育工作始终按照智育教学的进度深入开展并贯穿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学校德育处与教学处在学科内容、课时安排以及师资管理调配上要协调一致, 统筹兼顾。同时, 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德育与智育的合理搭配上也要达成一致, 形成良性互补,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育评价机制

上一篇:《报告老板》下一篇:初中几何新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