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尊严的关系

2024-07-08

体育与尊严的关系(精选4篇)

体育与尊严的关系 篇1

摘要: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增长的是人们对文化方面的需要, 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自己幸福感缺失感到活的没有尊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随后, 政府出台了系列的有关民生的政策法规, 由此可见公民的尊严越发的受到重视。但是提到体育与尊严的关系相信大家了解的少之又少, 从事体育的运动员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也需要有尊严, 从事体育教师工作的人以及与体育相关的学习人员尊严是人们所享有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 所以尊严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

关键词:体育,尊严,权利,教师

前言

“尊严”可谓是一个古老的词。在古代社会, 西方人常赋予至上神及其创造的人类以“尊严”, 中国古人很少使用“尊严”词语, 但视“天”以及为其行道的皇帝和朝廷为“尊贵”的、“威严”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历史和语言流变至今, 无论东西中外, 人们使用“尊严”时所表达的理性内涵和所指称的事物已经非常接近。“人的尊严”、“生命的尊严”、“人格尊严”、“国家尊严”“民族尊严”是最为常见的用语。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体育与尊严进行研究:

1. 目前国内对体育与尊严的研究少之又少

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在得到优秀的成绩之后总是被沉淀下去, 他们应有的光环没有被延续下去, 反而是继续消沉。这里面最著名的人物是张尚武他是2001年大运会体操冠军, 但退役后生活窘困, 曾因盗窃被刑拘, 在王府井地铁站卖艺为生, 做些倒立等体操动作, 但每天的收入只有几十块。

2. 体育教师对专业重视程度不够

在当今的校园中也出现了体育教师不受重视, 甚至有的学校体育课根本就是形同虚设, 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人员的尊严重缺失。特别是在高中阶段, 体育课经常为语数外这些主要科目让路, 体育课经常被无故的取消或者成为自习课。大家都认为体育是一门可有可无的科目, 体育老师更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代名词。体育老师更是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可是正式因为我国体育的快速发展, 在国际上的体育成绩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从第一块1983年的23届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那神奇的一枪开始, 中国犹如苏醒的巨龙每次都刷新着新的奥运成绩, 这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中国给世界的印象不在是“东亚病夫”!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与日俱增, 也使人们获得更有尊严更有自信。这些都说明了体育的重要性, 他是展示一个国家实力的窗口, 体育强大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身体素质强硬, 在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给世界的感觉是面黄肌瘦, 这导致了世界列强对中国尊严的践踏, “东亚病夫”也是在鸦片战争时期得来的, 因此体育锻炼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是重中之重的。

3. 在竞技体育方面

比赛的公平竞争性会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心情, 也会使人们对体育竞技丧失信心, “台上三分钟 , 台下十年功”有许许多多的运动员都是辛勤训练了几年甚至更多才达到了今天的高度, 但是因为裁判员的个人原因是之于冠军擦肩而过, 这对运动员的尊严会受到严重的打击。比如刚刚结束的2014年巴西奥运会, 中国有很多运动员因为各种因素而不了这都是我们应该去考虑的问题。像跳水、花样游泳、体操这样的体育项目都是打分项目, 裁判的主观意见非常重要, 这是导致运动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 裁判的偏颇会直接导致运动员的心境, 裁判的不公正判决也是对体育的不尊重, 是对运动员尊严的践踏。这对许多只能参加一次奥运会的运动员来说是一次无情的打击, 在中国这个论成败识英雄的观念中只有冠军才是最好的, 冠军所享有的待遇与亚军所享有的那真是千差万别, 这样更加的是运动员的尊严的缺失。

结语

当我们从事体育与尊严的研究时首先应该去思考的是究竟什么是体育, 体育是在古代人们的社会生产劳动中逐渐衍变过来的, 体育是有教育功能、健身娱乐功能、休闲健身功能以及政治功能等。体育结合到尊严所研究的东西很广泛, 我们可以从前人的研究角度可以看出他们知识从某一方面着手去研究。因而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在经过我浅显的认识, 我感觉研究体育与尊严的关系要不仅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去着手研究, 还应结合国外的体育与尊严的关系的发展进行研究, 吸取别人在体制上的优点, 比如美国在运动员培养方面并不像中国这种体制, 他们主要是从高中甚至是大学校园中去选拔运动员, 这说明美国的国民体育发展的相当好, 这样培养运动员的模式不仅能获得体育方面的成绩, 运动员在只是技能方面也可以充分的发展, 另一方面还应从我国对优秀运动员的妥善安排入手, 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奥运会冠军到最后有的卖金牌有的去澡堂子搓背,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值得关注的问题, 他们昔日的光环与现在真是判若两人, 他们应得到的尊严没有得到, 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满足尊严问题。有很多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师, 还有的认为体育课教学可有可无, 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 体育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使人们拥有坚强的意志、团结的精神等。农村的体育教育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他们同样从事这体育教学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 在陈旧的设施中授课, 领着微薄的工资, 都强烈的打击着农村体育教师的自尊, 使他们尊严缺失。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的表现, 国家的大部分资金都给了城市的学校只有很少的钱是农村学校的, 这是导致农村教师问题的主要原因。我国正在改善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正在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 已经农村学校的设施问题。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在2010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huannet.com/politics/2012-02-12/content_12977072.htm, 2012-02-12/2010-04-15.

[2]韩跃红, 绪宗刚.尊严的价值内涵及伦理意义[J].伦理学研究, 2011, 51 (1) :1-1.

[3]滕艳丽.论公众视野中的体育与政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7) :2-7.

体育与尊严的关系 篇2

白沙县七坊中学王启明

内容摘要:游戏教学是体育教学的手段之一,是体育教学和锻

练的主要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课中的游戏教学是非常适合初中生体育课教学的。游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起着巨大作用,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就游戏教学中的目的任务、特点和教法等进行探讨,以期创新,从而促进学生体力、智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体育游戏体育教学关系

体育游戏是以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特有的内容、情节、形式、规则及要求为特征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它为传统体育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体育教学注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和引人入胜的竞争因素,因此游戏教学已成为开发中学生基本活动能力、体力和智力的有效手段。随着学生年龄增长,中学阶段有的放矢地穿插游戏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本人就如何开展体育游戏教学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特点

体育游戏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体育游戏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体育游戏熔体力开发和智力开发于一身,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特别是它的易行性为体育设施差的乡镇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体育游戏是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体验愉悦,从而提高他们中枢神经的兴奋性。采用此种教学手段,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和厌倦,也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而深受学生的青睐。体育游戏内容广泛,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可以成为体育游戏的内容,而且场地器材简单易行,可多可少,便于普及和开展,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同时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情节和竞赛因素,富有思想性,生活性和直观性,形式上生动活泼,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因而它能够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并且有利于学生体力、智力、品行的发展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1、体育游戏活动能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品质。

体育游戏一般都是集体活动,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他们能在分工合作,各尽其责中,不知不觉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如游戏“老鹰抓小鸡”“猎人打猎”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

结合作精神;“胯下头上传球”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俯卧撑接力”“背推角力”等可以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精神。

2、体育游戏活动能体现出课堂的趣味性、娱乐性。

趣味性、娱乐性是体育游戏的又一特征。如果体育游戏缺乏趣味性和娱乐性,将从根本上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反之,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游戏活动内容将会让学生从中充分享受到体育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满足体育活动的欲望和需求,使体育教学生动活泼,这比那些沉闷死气、活泼不足的传统体育课,其效果可想而知。如在训练快速应变时采用“大球小球”,在准备活动中,把以前的跑几圈变为“跟着跑”或“带头跑”等游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效果也更好。同一内容变换教学方式,让学生“玩”的心理得到满足,使学生在充满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活动中身体得到锻炼,性情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发展。

3、体育游戏活动能体现出竞争性。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他们都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潜在的竞争意识,游戏活动本身是以争夺最后的胜负而告终的,这种胜负实质上是体力和智力的竞争,因而在游戏教学中,每个学生往往都最大限度地把身心投入竞争和自我表现中去,以确保竞争的连续和发展,获取最终的胜利,体验成功的快感。已经有人在这方面做过研究: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经常处于一种游戏或竞争状态之中,对形成人的竞争意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双杠追逐”、“跳背接力”等 竞争性游戏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4、体育游戏中能融入技术技能的学习。

游戏教学就是把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锻炼揉合在游戏活动之间,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技术动作、技能与技巧,并牢固地掌握。如在篮球技术教学中,可以采用“长传快跑接球”、“运球接力”、“传球接力”等体育游戏;在实心球投掷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掌握出手角度的技能,可以利用学校的围墙,在墙上离地一定高度的地方做各种标记,让学生在离墙一定距离的位置依次进行练习,在教学中引入竞赛机制,进行投中或投远比赛。学生有了明确地投掷目标,提高了练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就有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运用好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课中的教学

中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好胜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特征。中学阶段,体育活动的基本方式是:走、跑、跳、跃、投以及各项球类、体操、武术等。学生的身体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发展与运动能力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尤为重要。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启发、调动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并根据每次课题,巧妙地用体育游戏配合体育教学,就可以打破沉闷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练习动作的兴趣,使他们在紧张活跃的竞赛中提高练习次数,既解决了课堂活动的单调性、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又巩固技术动作,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1、选择好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游戏。

选择游戏应与教学计划相吻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在内容选择上应考虑到不同素质的提高,教材内容应多样化。例如应选择服务于一般身体发展的游戏作为准备活动(如“拉网捞鱼”);应选择配合基本教材的游戏作为辅助的练习(如“迎面接力跑”)等等。各个年龄阶层的学生对游戏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在选用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到游戏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应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例如 “丢手绢”游戏,初一学生活动起来会生动活泼,而初三学生就不会有同样的效果,更不用说更高年级的学生了。因而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游戏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要随之不同,并要考虑游戏的时间、负荷等,在组织过程中还要求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必要的示范,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尽量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既无拘无束,轻松自如,又有规范地进行,以期取得预期的活动效果。有时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创新游戏,使得体育课更加的丰富多彩。

2、适时合地理安排体育游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按以往固定的程序进行教学,学生往往会感到单调和乏味。在编写教案时,应该适当地插入一定量的相关游戏内容,使学生在练习某一技术动作时,能感受到新鲜感,从而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如在进行中长跑教学时,一改以往绕跑道练习的训练形式,让学生在“原地闭目跑”、“折回跑接力”、“绕过障碍追逐跑”等游戏中去进行练习,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在游戏中乐不知疲,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体育游戏教学。

教师除了做好课堂的准备外,还应该在游戏进行中,密切注意游戏活动的强度、训练情况、学习氛围等,并及时做出正确的评价,应及时调整运动负荷,变换游戏的方法、手段。如“两传一抢”游戏,教师既要注意观察两位同学传球情况,又要注意抢新球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暗示或指出一些隐蔽动作,以便使

传接球的同学球传得准、接得稳,又让抢球的同学抢断积极,位置合理。教师在上课时要面带微笑,这样能消除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紧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掌握技术技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4、教师要公正的做好体育游戏教学中的裁判工作。

只有客观地评定游戏结果和认真监督遵守游戏规则的情况,才能确保游戏的教育作用;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发生互相争执。裁判员通常是由教师担任,也可以由学生担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教师要全面观察整个游戏的过程,保证游戏顺利进行并及时做好总结。游戏提前或延迟结束,其效果都不好,而应在规定的时间或规定的次数完成后,或当学生比较满足,但又不太累的情况下结束。游戏结束后,教师首先要公正地评定游戏的结果,对整个游戏与个别人做出奖评,指出各队在发挥集体力量和遵守、执行规则方面;在技术、战术的运用和发挥上存在的优缺点,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总之,在活动中裁判要认真、公正、准确地做出合理的评定,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知识和技术技能。

结论:在体育课教学中有效的贯穿游戏教学,既能使体育课堂教学的气氛生动活泼,又能让学生乐学、易学,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与尊严的关系 篇3

联合国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序言里写道:“按照联合国宪章所宣布的原则, 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 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 确认这些权利是源于人身的固有尊严的确认。按照世界人权宣言, 只有在创造了使人人可以享有其公民和政治权利, 正如享有其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一样的条件的情况下, 才能实现自由人类享有公民及政治自由和免于恐惧和匮乏的自由的理想。”2010年全国两会, 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了“尊严”二字, 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报告中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作为中央政策性的论述, 这个说法标志着政府工作更加注重个体权益和个人发展。

尊严是对人的身份、地位等的认同, 是人人共有的平等的权利, 应该受到尊重。在公民社会里, 有一个公认的法则是:人类生而自由并享有相等的尊严与权利。网络媒体是一种最能够体现公民意识的媒体, 在目前高风险的社会, 各种危机爆发的频率远远高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高风险加上高传播速度, 很容易出现片面追求小集团利益、剥夺公民尊严感的传播事件。高风险社会里, 受众知晓各种事实真相的愿望就会更加强烈, 这种愿望如果在媒介领域不能得到满足, 就会产生被轻视、被忽视的感觉, 并且进而发展成被侮辱、被蒙骗的感觉。如果不能够得到合理的疏导和稀释, 就会形成“被边缘化”的屈辱感, 转而形成对组织的不信任危机和对抗意识, 形成“双重危机”, 在网络社会里, 就会转化成“网络信任危机”。

基于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即时性与匿名性的特点, 在传播过程中处于弱势群体的网络用户可以在网络环境中与强势群体进行平等的对话, 所以, 政府在网络危机事件传播的过程中, 可以借助政府强大的公权力和公信力, 促使网络媒体有意识地营造一个平等对话的“信息环境”, 满足受众的尊严感。在危机事件过程中, 实体受害程度最深的也是弱势群体, 所以当危机事件爆发时, 必须将与网络事件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 并加以综合, 立即在主流页面上说明危机爆发的真实情况, 交代政府危机处理的态度和做法, 随时更新网页资料, 利用网络进行双向沟通, 并且给予受害者或相关公众以平衡的发言机会和信息流量, 今年3月出现的“抢盐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网络传播案例。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政府高层试图提升政府应对危机事件信息公开表达能力的一种表现。于是, 各省级单位纷纷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成立“网络舆情研究中心”, 积极建立公开、透明的政府网络危机事件传播机制, 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汶川地震”、“乌鲁木齐骚乱事件”、“甲型H1N1事件”等就是好的例证。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对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给予了很大的信任, 从而支持政府行为, 有力地推动了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化解。相反, “贵州瓮安事件”、“松花江污染事件”、“湖南凤凰少女跳楼案”等, 由于地方政府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的错误行为, 在全国造成了很大的网络危机事件, 网民知晓事实真相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 进而产生了受侮辱的感觉, 以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发言、交流, 虽然推动了负面事件的解决进程, 但是政府的形象修复却成了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公民的尊严感体现在传播文化的语境里和传播制度的框架中。语言环境简称语境, “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 (2) 。乔姆斯基的“语境自由 (context-free) ”和“语境控制 (context-sensitive) ”理论被用到了传播学的各种理论中去。语言不仅是一种“思想信号”, 也是一种“行为方式”, 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就使得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也变得非常重要了。

按照日本学者西槙光正的观点, 任何语言活动都是以一定的语境为其条件的。语言具有设计功能, 包括语体设计、文体设计、词语设计、表达设计、时空设计、结构设计和效果设计。另外, 语言还具有滤补功能, 筛滤多余信息, 补充欠缺信息等。 (3) 所以, 语言对于社会的有效整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网络危机事件的传播过程中, 语言的整合功能尤其重要。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 (interdependent) 的关系:一方面,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是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依据的;另一方面,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必须在其语言中有所体现。” (4) 在政府网络危机事件传播的过程中, 必须重视语言与受众文化的依存关系, 必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 传达出尊重公民的尊严感的信息, 进而在整体上形成健康的、积极的、真诚的、真实的、符合公民需要的有尊严感的“信息环境”。

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专项针对对大众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我国的传播制度中对公民的出版自由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在国家对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后, 政府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也处于稳定状态, 在通过法律与行政管理等手段的控制过程中, 有意识建立起满足受众尊严感的传播体制也是传播制度硬件管理过程中顺带出来的软环境管理的问题。政府必须本着良善的目的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管理是把双刃剑, “亚当·斯密说:政府干预所起的作用好坏兼有。就像是前额正中间有一绺卷发的小女孩:当她好的时候, 她是非常非常之好;当她坏的时候, 她就坏透了” (5) 。所以, 政府在积极构建能够体现公民尊严感的过程中, 必须有一个好的框架, 便于操作, 比如说, 除了公开事实真相外, 建立及时的责任追究制度并且予以公开, “社会大众对责任的看法比真相本身来得重要” (6) 。政府还可以把言语说辞看成是处理危机新闻传播的相当重要的符号资源, 合理运用言语符号, 在传播报道中充分体现公众应有的尊严等。

网络危机事件的传播首先需要体现亲民风格和人文关怀。《大学》的开篇就论述了“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的传播思想, “亲民”治国的理想就是让公民过上“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的康乐幸福生活, 这种幸福和谐的生活, 也是现代人理想中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的实现需要通过政府的“王道”策略, 达到“亲民”的目的。

媒介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耳目”, 媒体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就应该体现“亲民”风格, 在网络危机事件的传播中, 更应该予以突出。这种体现也是一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 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 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它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网络危机事件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的思想,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也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一种必然反映。

网络危机事件的特点是:突发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影响的社会广泛性和决策的非程序化。由于这类事件是连续性爆发的, 未知的因素很多, 对公民的心理伤害性极大, 所以在网络媒体真实地呈现此类新闻时, 必须体现亲民风格, 具备人文关怀的情怀, 在采访时, 把人当成人, 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采访对象, 把灾害事件看成是能够感同身受的悲惨事件, 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新闻源。在大多数的危机事件过程中, 受伤害最深的往往是最弱势的群体, 在所有的人群里, 最缺少尊严感的也是最弱势的群体, 网络媒体必须为最弱势的群体提供一个人文关怀的平台。所以, 在网络危机事件的传播过程中, 体现亲民风格和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低级要求。

网络危机传播是一种漩涡型的复合式传播, 有强烈的聚合效应, 也有巨大的发散效应, 突发时, 有可能像一阵龙卷风, 把某些组织和某些人掀翻;安静时, 也可能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慢慢滋养公民的情绪。政府在运用网络媒体报道危机事件时, 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就可以实现“亲民”和人文关怀:1.政府相关人员尽快搜索真相。2.尽快公布事实真相。3.给事件中的弱势群体以平等的表达机会。4.成立危机处理小组, 不断进行信息沟通。5.信息发言机构秉承诚实、公平、公正的品质。

公民尊严感与幸福感的满足能积极推动政府对危机事件化解的进程。根据Coombs&Holladay实验法得出的“危机→情景”因果关系模式发现, 公众与组织的既有的关系史会深刻地影响民众对危机情景的认知, 包括危机责任归属和组织形象的评价。危机发生前, 如果组织与利益关系人之间存在着不友善的关系, 则组织一旦发生危机, 外界对危机的责任归因会较倾向于组织本身, 而且对组织形象会有较为负面的评价, 不愿意相信组织的说辞, 也不会配合组织的化解危机的行动。这就是Coombs&Holladay声称的“魔鬼毡效果 (velcroeffect) ”, 类似于“月晕效应 (haloeffect) ”。也就是说, 某些人或组织如果有一些正向特质, 则观察者就会假定他们 (它们) 拥有其他正向特质;反之, 如果某些人或组织有一些负面特质, 则观察者也会假定他们 (它们) 有其他负面特质。当某些人或组织被分类为“好”的时候, 就有一层正的薄纱包围着他们 (它们) ;相反, 当某些人或组织被贴上“坏”的标签时, 他们 (它们) 就同时被认为具有所有坏的特质。而且, “对组织的形象认知愈正面, 愈有可能出现潜在的支持行动, 两者呈现正相关” (7) 。所以, 政府在网络危机传播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地满足公民的尊严感和幸福感而塑造良好的形象, 以期在后来的危机事件传播中赢得公众的支持, 也赢得公众舆论的支持, 进而提高政府化解危机事件的效率和效果。

世界遭遇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 国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政府信心坚定, 沉着应对, 采取果断措施, 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公民的尊严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对政府的信任感与日俱增, 在中日钓鱼岛事件上, 尽管公民有很强烈的民族情绪, 但是在政府的引导下, 理智地表达爱国情感, 这种给政府“添力不添乱”的行为是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其成功的基础是公民的尊严感得到了肯定与满足。

尊严感的满足进而带来幸福感, 一个有幸福感的公民社会的向心力就强、凝聚力就大, 政府则处于这种网状的凝聚力的中心位置。当信息与意见的“上传”与“下达”可以实现良好互动的时候, 政府就能减少化解危机事件的成本, 进而减少社会管理的成本。

参考文献

[1]阿奇·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著, 黄煜平等译:《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版, 第26页。

[2]王德春:《修辞学探索》, 北京出版社, 1983年版, 第64页。

[3]西槙光正编[日]:《语境研究论文集》,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版, 第27~43页。

[4]金定元:《意义、信息和文化背景》, 载于[日]西槙光正编《语境研究论文集》,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版, 第462页。

[5]戴维·S·兰德斯[美]著, 门洪华等译:《国富国穷》, 新华出版社, 2007年版, 第460页。

浅谈体育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篇4

一、体育产业的内涵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体育产业的内涵

体育产业指的是为社会提供各类体育产品与体育服务经济活动的总和,在体育产业中,涉及到国民经济的诸多部门,在促进体育消费、吸引体育资金、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奥运会之后,受奥运经济的影响,我国体育产业正在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产业范畴的属性,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和其他产业类似,其发展壮大都需要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共同支撑,只有投入了必要资源才能收获理想的产出。更重要的是,体育产业因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其发展和运行都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直接相关。从这个角度讲,体育产业不但产业属性明显,而且也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尤其随着世界体育正在向更高层级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两者之间的关联度较高。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发展程度越深入,居民的生活水平越理想,该国家或地区的体育产业就会处于高位,体育产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和贡献度就会越高;相反,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而言,其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也并不理想,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国家对体育产业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低。可见,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衡量现代经济建设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体育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这一产业的发展不但催生出了体育培训业、体育中介组织、体育旅游、体育游戏等衍生产业,而且还在通过体育文化的构建,使体育图书出版、体育彩票、体育观光场馆建设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绩,也明显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我国在国际赛事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体育事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经济收入水平持续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对各种各样的体育培训(如足篮排球培训、羽毛球培训、乒乓球培训、体操、武术、中长跑、跆拳道等)引起更多关注并参与其中,由此带来的体育培训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不但产生了大量就业岗位,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还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借助体育产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和繁荣体育消费市场,进一步拉动与促进体育消费和体育经济,已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价值取向。体育产业已经在促进GDP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体育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就能够显示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能够以较低的边际成本积极引导社会消费,并在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和变革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亚运会和奥运会促使体育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迅猛发展,促进人民群众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和我国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二、体育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辩证关系

1.微观层面的关系

从微观层面上讲,体育产业的效益便是经济效益,即体育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微观层面上体育产业的发展走的是企业化发展道路,推向市场的体育产品以商品的形式呈现。而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商品经济也就是市场经济,商品的走向要遵循经济运行规律。这样,体育产业的`资源配置就要以经济效益为目的,以此为基础追求更多的社会效益。所以,体育经营单位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动占有与劳动消耗,以便争取更多经济利润。在这一过程中,体育产业的经营者还要持续提高体育服务的质量与档次,以迎合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这样,才能使获得经济效益的机会更多,持续的时间更加长远。这样,在微观层面上,体育产业的发展除了要注重经济效益外,还应兼顾社会效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使社会公众能够关心体育、投资体育,最大限度地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2.宏观层面的关系

从宏观层面上看,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发展体育产业要以实现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民经济服务为最终目的,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经济效益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效益,社会效益要引导经济效益。这是因为,体育产业的发展要通过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体育产品依据价值之间的差异分为职业体育产品与业余体育产品。对后者来说,关系到学校体育、职工体育、社区体育、农村体育等,属于不能推向市场的体育商品。但诸如此类的服务能够提高人口素质,提升社会福利。对前者来说,与之相关的体育设施投资时间长、见效慢,难以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对其进行管理和支配。但无论是其中何种体育产业形式,都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层面上的资金投入,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的获取。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不断增大。因此,不但要在微观层面上追求经济效益,还应在国家层面上通过宏观调控的方法(比如税收和转移支付等)获取部分利润后,再将其投资到体育产业发展的其他层面上。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使体育产业发展处在良性循环中。

三、新时期我国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策略

为获得更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加强体育产业的审计工作,使有限的资金投入获得既定的效益。为此,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技术,重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运用,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审计中介组织。

1.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调查得出,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要对体育产业经济活动的总体效益做出整体性评价,还要对经济活动的不同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便发现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和改善经营管理范式、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手段。此外,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要界定评价指标体系,无论是综合经济效益指标还是单项经济效益指标,都要广泛地获取。比如,可以从投资者获取净利润的层面对体育产业经济效益予以评价,而社会贡献率等相关指标要能够反映体育产业对资产的运用和使用情况。

2.规范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功效

按照成立方式的不同,可以把我国体育中介机构分为不同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实际上,体育产业要想实现市场化运作,除了需要大量体育经营人才与具有良好信誉的体育中介机构外,还应对比发达国家的经纪人制度、体育参与和国民意识等层面,规范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功效。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对从事体育中介的服务人员进行培养和过滤,使那些参与过体育事业发展的政府人员和其他行业的专业人才能够介入其中,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与教育。此外,体育中介服务已被看作是体育产业市场化运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审计中需要对其进行重点考虑。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各类协会向实体化、企业化不断迈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引导个人和各类社会团体、企业单位转向中介服务的队列之中,甚至可以通过创办学校、学科等方式,培养体育产业经纪人队伍,在规范体育产业中介服务的过程中,使相关审计活动更具成效。

3.体现人本思想,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审计人员在对体育产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要把“查问题、追责任”的监督观念向人本思想转变,以便能够“提建议、找措施”,深入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在于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同时,在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要对审计工作进行总结和整理,以便能够在审计实践中寻求到经济效益审计的新手段、新技术和新方法。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充实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审计队伍,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技术和审计素质,使之能够在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审计活动中充当重要角色。当然,还应将更多精通其他学科知识的人才吸引到审计工作中,以便在体育产业内部推行内部审计,使经济效益审计效率得到显着提升。

4.重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运用

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并通过后续教育制度的制订和实施,为审计实践奠定基础。而在借助各种有效途径与方式对审计人员的知识与技能加以培训时,要保证审计人员能够重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运用。在具体审计活动中,因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涉及到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其特点与其他产业并不相同,所以为了保证审计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应该在审计方法创新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①对体育产业经济效益进行跟踪审计和审计调查,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重点监督,以便能够查明审计事项真相;

②重视对审计事实的综合分析,通过对相关数据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综合考量,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至决策部门,以便纠正决策执行中的偏差;

③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制订周密细致的计划,明确和优化审计方案,保证审计实践体现经济性,在必要的情况下要统筹兼顾,对审计目标、范围和重点予以全面界定。

四、结语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体育产品能够体现两种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体育劳务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被看作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属性,进入市场之后,能在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谋求某种平衡。

参考文献:

[1]杨建全.后奥运时期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审计现状与对策[J].商业时代,2010(10)。

[2]程鹏。论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J].管理研究,2012(05)。

[3]吴军.基于经济效益提升的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0(05)。

上一篇:移动时代到来下一篇:制度性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