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体育的关系

2024-08-17

经济发展与体育的关系(精选12篇)

经济发展与体育的关系 篇1

生产力发展推动了体育发展

“体育”一词, 出现在17世纪的欧洲, 至19世纪末才传入中国。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人类首先要生存, 300万年前严酷的生活环境改进了人的体力和智力, 他们不得不学习走、跑、跳、投、攀登、游泳、搏斗、劳动等技能, 这就形成了原始的体育活动。

待到劳动工具出现后, 随着生产力提高, 体育便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条件。狩猎用的石块演化出了后世的链球运动和其他球类运动, 投矛器是现代弓箭前身。这些技能需要尽可能地传授给下一代, 这就产生了原始社会的劳动教育, 成为体育教育前身。

随着近代工业发展, 生产力不断发展, 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物质生活不断丰富, 使劳动者有时间、有精力、有财力能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为体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所以说生产力发展推动了体育发展。因此可以看出体育与经济从一开始就有着不解的渊源。

经济是体育发展基础

经济发展为体育发展提供物质技术条件和保障, 又向体育提出新的需求。体育发展既受生产关系制约, 又受生产力制约, 归根到底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着体育发展。体育运动开展得好坏, 也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水平体现。一个人在吃不饱, 穿不暖情况下, 无从顾及体育运动, 同样一个国家同样如此。

1. 经济状况决定体育发展的规模与水平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组成部分的体育, 它的产生是以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为基础的, 体育事业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能提供多少剩余产品;能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条件和体育费用;能提供多少闲暇时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为体育发展创造出更多物质条件, 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也不断提高社会成员对体育需求, 促使体育事业规模不断扩大, 水平不断提高。

体育运动水平同经济关系从23届奥运会奖牌分布中可以看出。参加的140个国家中, 获得奖牌的47个国家, 未获奖牌的93个国家, 前者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 后者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摩洛哥的马赫迪教授则认为能否举办奥运会, 能否取得奖牌和奖牌多少, 主要取决于该国社会经济发展。

2.经济的发展制约着体育的发展

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力素质需要, 体育成为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现代化, 使劳动者生活条件改善, 劳动时间缩短, 对体育产生了新要求。娱乐性、健身性、福利性体育得到了迅速发展, 竞技体育也达到了空前规模。

随着经济发展, 体育运动手段也有很大发展。如果要发展高水平竞技运动, 就必须有雄厚资金保障, 运用高科技运动训练手段来完成。所以, 经济发展制约着体育发展。国家根据经济状况采用不同手段和体制来发展体育。

体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大型的国际赛事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手段

运动竞赛, 特别是大型综合性运动会, 需要有相应经济条件和物质条件, 同时它又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自从1984年洛杉机奥运会引进的运动营销概念, 缔造上亿美元盈利后, 奥运会就变成了国际奥运会、主办城市与国际企业眼中的金母鸡。1984年洛杉机奥运“尤伯罗斯一反历来各国举办奥运会只重视政治和宣传做法。把经济引入奥运会, 完全按经济办事。”利用商业措施更多地吸引奥运会的支持和关注, 把经济观念全方位引入了竞技赛场。洛杉机奥运会仅火炬接力一项就获利3.4亿美元。竞技体育作为当今民族国家身体素质、文明素质展现的一个重要窗口, 一方面其本身发展层次和水平或影响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发展又必须依托于经济发展。汉城奥运会在体育场馆设施建筑上耗资约11亿美元, 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则给韩国带来了3.4万个就业机会和26.7亿美元的收入, 推动了韩国经济发展。

2. 体育是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的手段

劳动者身体素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健康状况, 也即对自然界适应能力和对疾病抵抗力;二是体力与精力, 即身体运动能力和劳动能力强弱;三是生命力, 即能够从事劳动时间长短和寿命长短。体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有重要作用, 是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不可缺少条件。

3. 体育锻炼是劳动者身体素质的保障

经济增长离不开劳动者工作效率和健康状况, 体育锻炼是保障劳动力身体健康重要手段, 对劳动力身体健康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育可以提高出勤率。通过体育锻炼, 改善劳动者健康状况, 降低患病率。前苏联学者法拉列夫的调查统计, 由于劳动者不参加体育活动而带来伤病所损失的工作时间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者的4.5倍。

(2) 体育运动可以降低医疗卫生费用, 美国梅萨石油公司调查表明,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职工每年平均病假为27小时, 保健费用为173美元, 而不参加体育运动职工每年平均病假为44小时, 保健费用为434美元。2005年日本大穗町村居民调查表明,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每年平均可节省医疗费3万日元左右。

(3) 体育竞赛有效提高团队的凝聚力。通过体育竞赛, 培养了职工竞争、进取精神, 可提高劳动者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增加职工凝聚力, 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对企业管理、创新和改革都起到积极作用。

体育可带动有关产业的发展

体育的发展必然为有关产业部门提供市场, 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如:运动器材、运动服装、训练和科研仪器设备、运动饮料和药物、建筑业的发展等。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体育与经济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经济是体育发展基础, 经济制约体育发展, 体育对经济发展有着推进和促进作用, 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参考文献

[1]郜建海.竞技体育与经济发展相关因素探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 (1) .

[2]王莹.体育与经济[J].山西大学学报1997 (1) .

经济发展与体育的关系 篇2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慢慢开始更多的追求一些精神上的满足,而体育活动就成了他们放松身心的首选,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从另一方面就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如何实现体育文化和体育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本文就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对这一话题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社会经济;体育;国民经济;分析;探讨

一、体育文化的概念

从体育文化的本质概念上来说,体育文化是一种带有独特性质的人类文化,它带有着许多丰富的功能,在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体育文化的功能也越来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取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文化,这使得体育文化也带有一定的区域性的特征。从宏观上来说,体育文化的内涵概念可以理解为人类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一笔精神财富,从微观上来说,体育文化可以理解为人们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而体育文化的具体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同化功能。体育文化的同化功能指的是让每个参与体育活动的人都能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自觉接受体育文化所传达出来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然后通过体育文化的传播作用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这样就可以把体育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体育文化的同化功能。

2、政治功能。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文化所展现出来的政治功能也越来越明显,而且体育文化可以直接作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国际关系,这使得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体育文化不断的发挥着其政治功能,极大的促进了国家之间的交流,同时带动着其他的相关产业在飞速发展着,使得国际之间的格局也在不断变化。

3、辐射功能。由于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在体育活动上,这也就在另外一个方面体现出了体育活动的辐射功能,辐射指的是有某一个行业的飞速发展来带动其他行业也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体育文化的辐射功能就很好的促进了周边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体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作用

1、体育经济是一个新的增长点。我国的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上的促进作用相对于其它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在西方的许多发达国家,体育经济早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而在我国虽然体育活动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大多数人对体育经济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体育消费和健身娱乐等方面,广阔的体育市场发展空间还是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比较理想的一点就是体育市场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正在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

2、缓解就业压力。我国人口数量庞大,虽然近年来社会经济正呈现出一个飞速发展的形势,但是我国的就业问题依旧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凸出,而要真正实现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解决就业问题,以此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完善。而从当前体育经济的发展来看,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很好的发挥出它所具有的辐射功能,极大的促进相关周边产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成功的解决了市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他。

3、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可以给群众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健身氛围,为群众的体育活动创造许多有利的条件,不论是从硬件设施方面来说还是从体育文化的发展方面来说,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可以为群众的体育活动提供极大的保障,群众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可以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来放松身心,促进自身身体素质的强化,实现全民身体健康,从而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如何有效促进体育文化与体育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

1、明确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处于一个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受到各方冲击的时期,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同时还有国际经济一体化增强的趋势下,而体育文化如果在全民中广泛推行扩大作用的话,则可以确保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体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文化可以有效的扩大影响,在人们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动过程中,可以拉动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体育文化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并引导全民向正确的消费行为看齐,这些都可以是体育经济正确快速发展并且有持续的增长。在体育经济的投资运行效率方面,体育文化又可以发挥一个正确的导向作用,这一作用进一步确定体育经济的发展方向。

2、培养体育经济管理人才。《天下无贼》电影之中葛优曾经说过: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而在体育经济的发展中,体育经济管理人才也是稀缺的,而人才队伍的培养是推动体育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体育经济与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过程中,体育经济管理人才可以作为体育文化发挥作用的主要实践者和执行者。在当前情况下,我们要引进一批具有优秀的专业水平和管理素质的人才,其次还要强化人员的文化和道德培养,只有这样双管齐下,这些优秀的体育经济管理人才才可以促进体育经济的稳固发展,并在正确的未来发展趋势下,根据他们的优秀先进思想与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利用体育文化更好的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并且形成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经济发展道路。

3、大体育经济的扶持力度。在国民经济中体育经济占据着重要作用,要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则可以加大体育经济的扶持力度,与此同时还可以支持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要说体育经济扶持,首先应该靠政府,政府应该修改制定可以扶持体育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推动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在根据体育产业的经济规律制定相关的产业法规,特别是体育发展监管方面的法规,促进体育经济资源的综合利用。

4、提高全民体育文化意识。首先,体育文化意识有利于促进体育消费行为的强化,而体育经济活动是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的。从个人来说,增强体育文化意识有助于个人可以更加关注体育文化从而形成全民终身体育意识并指导人们的行为。从产业来说,通过一些措施来引领体育市场的繁荣发展,并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这为体育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5、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体育文化与体育经济之间是属于一种相辅相成和互相依存的关系,体育文化的迅速发展让更多的人都了解到了体育文化,在学习、工作之余更多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这就大大促进了体育经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体育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就在进行着体育文化的宣传,二者之间的互相结合可以出现1+1>2的效果,有力的促进了二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从上文分析来看,体育文化与体育经济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可以为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注入更多的活力,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体育文化作为发展依据,体育文化同时有可以为体育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本文就这二者之间的发展进行了阐述,但由于本人学历的局限性,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引起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史文生樊彩霞;《浅析体育文化与体育经济和谐发展的有效对策》[J];学术期刊《经济研究导刊》;

[2]王玉辉;《我国体育经济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学术期刊《经营管理者》;

个性发展与初中体育教学的关系 篇3

一、发展学生个性的必要性

初中体育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个性。个性指的就是学生在自身生理素质基础上,能够在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学习、周围环境的影响和若干社会实践所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个性发展很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学生拥有良好的个性,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创造型发展,因此,强调学生个性发展也是促成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条件之一。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下,学生很容易形成相同的性格,磨灭掉自身的个性。这样的后果是十分危险的,教师应该清楚意识到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具备自身性格特征的人才,只有每个人具备个性特征,才能够在建设社会的过程中发扬自身特征的优势,提高创造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社会。个性的发展是人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教師也应该认识到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发展健康的个性,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特征的形成。因此,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是十分重要的。

二、初中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影响

1.初中生由于处在青少年初期,他们的个性还没有完全养成,有很大的发展、培育空间。所以,初中体育教师更要注重个性发展和体育教学的结合。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室,固定在课桌前,而是向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尽情释放自己的个性,参与体育活动中的游戏运动等。学生直接通过身体来参与课堂体育运动,这能够让学生在游戏运动中充分锻炼其思维活动能力。思维活动和集体活动紧密结合,也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

2.在体育课程中,学生会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身体的运动能够对大脑产生刺激,从而能够最直接引起学生的主观感受。如果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反复进行体育活动,这样能够在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一种稳定的特征。

3.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快速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能够让学生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得到一种喜悦的感受,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同时得到同学的赞美,这都能够使学生从内心能认知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学生拥有强大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具备良好的个性特征。

三、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

1.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首先,教师要能够发现学生的个性。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个性特征是不相同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发现识别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在遵守课堂秩序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发挥。所以,体育课堂是学生首先表现自我特征的地方。初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引起重视。在体育活动中,有的学生积极配合教师,显示出较活跃的个性,然而有的学生就比较孤僻,相对来说性格比较沉闷。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体育课堂的表现认识到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要经过认真思考、研究、分析,能够充分认识学生的个性,这样教师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教育指导。

2.即便是同样活跃的学生和孤僻的学生,初中体育教师也要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个性差异的存在是一定的,因此教师要认识到由于个性的不同或者相似,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及行为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运动能力、运动兴趣都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目标或者有不同的要求,不要给学生增加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学生对此产生恐惧的心理。

个性发展和教师教学是不冲突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清楚认识到学生的不同个性,能够指引学生的个性发展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进步,养成良好的品格特征。

参考文献:

张剑.论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J].青春岁月,2011(20).

摘 要: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学,初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教育要注重发现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够在学校或者教师的组织下开展新的教育实践方向。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与教师和学校都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能够发现学生的个性所在,不要让学生在教师教学下被同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个性与教学内容这两者的关系,这样既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保障了初中体育的教学质量。

体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关系的研究 篇4

体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在以经济建设为指导思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为全面建设社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从教学的性质看,体育是造就社会主义德、智、体、美、劳全面而又新型的人才不可缺少的。因此,体育事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体育事业可以为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科学技术,提供熟练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因此体育事业的发展本身客观地包含着经济的因素。体育发展是超前的事业,因为体育培养人才周期长,体育的经济效益具有迟效性的特点,因此,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先行。体育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可表现为体育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诸如强健的体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等等、显示体育是提高劳动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依靠体育事业的推动

经济的发展同发展体育事业一样,也不是主观的东西,单凭调整生产关系是不行的。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技术”,按这个意义,科学技术是属于生产力范畴的。特别是现代经济越来越要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人的劳动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体育技能的培养。经济的发展与体育技能的这一“依靠”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体育技能训练是劳动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这两种生产在数量上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在质量上也要相适应,整个社会再生产才能实现。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技能的劳动力的再生产在任何社会都是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而体育训练则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劳动力的再生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劳动力再生产的两个方面中,前者主要是通过生活资料的消费来进行的,其中包括需要花费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训练,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后者则要通过投资于体育来进行,发展体育事业是劳动力生产的重要手段。那么,体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体育训练传授和积累劳动技能。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体育训练的基本职能就是要向受训者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保持和发展生产过程和科学技术活动中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二是体育能生产劳动能力,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在现代生产条件下教育与经济的基本联系。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发展,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发展身体的运动能力,练就了健壮的体魄,使之成为合格的劳动力。再次,体育投资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能力有一个特征,就是它在生产过程中除了生产和自身价值外,还能创造出新的价值。经过培养与训练的劳动才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创造出超过它自身的新价值。”这不仅说明体育投资具有生产性,而且体育投资在生产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往往较之消费掉的费用是一个“扩大”了的量,是劳动者智力素质在生产中的作用。

2. 体育事业发展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的重要途经

科学本身就是经济,但是它还不是具体的,直接的经济,而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经济,要把科学转化为具体的直接的生产力,一部分是可以通过体育来实现的。一方面通过体育教育,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变成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构成劳动力的要素;另一方面,通过技术的发明创造,转化在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上,构成生产资料的要素。这一过程也是通过体育科学所培养的科技人才来实现的。社会科学也可以通过体育科学转化为物质力量。社会科技的发展可以不断开拓劳动者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产生新的更高的劳动效率。

3. 体育教育是使科学技术实现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科学研究是一种精神生产,也称为科学生产。教育不仅仅能积累、继承前人的科学技术,而且还担负着发展科研的任务。体育教育培养体育健儿,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体育教育使学生在一定时间里系统地掌握某一领域前人的科学精华,也包括从前人某些思想技术中获得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研究、最后达到突破,促进体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体育事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

1. 我国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经济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加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体育总局于2001年对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第二次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主要调查结果如下:体育人口中有23.2%的人在2000年至少参加过4次体育比赛或表演,更有72.6%的人坚持在周末参加1小时以上的体育娱乐活动。体育人口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化程度,有32.8%的人参加了体育俱乐部或基层体育组织。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效果:体育人口在身心各方面的锻炼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其身体和心理的基本状况明显优于非体育人口。如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低于非体育人口7.1个百分点。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2%,职业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7%;肥胖的发生率低于非体育人口1.5个百分点。而有身体疲劳、体力衰退感觉的人,体育人口比非体育人口要少一半。体育人口饮酒、吸烟的比例比非体育人口要低得多。

2. 我国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的主要特征

(1) 我国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的一般情况

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包括晨晚练点、体育中心(室、站),体育辅导站和项目、人群体育协会的活动点等。活动点的规模以中等(31人~90人)为主,占活动点总数的46.4%。在参加群众体育活动点的人群中,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体,女性所占比重较大。活动点的活动时间以晨晚练为主,晨练占80.7%,晚练占47.7%,其中有一部分活动点是晨练与晚练都开展活动的。活动点稳定性较强,常年坚持的占93.4%。64.0%的活动点的活动时间不随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活动时间最长的季节是5~10月份。每天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占总数的57.8%,在2小时以上的占总数的42.2%。

(2) 我国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的活动项目

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所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依次为:1.健身健美操,占52.0%;2.武术,占44%;3.秧歌,占43.1%;4.交谊舞,占33.3%;5.广播操,占23.3%;6.羽毛球,占19.5%;7.气功,占14.9%;8.门球,占11.2%;9.网球,占2.9%。这些活动点的活动项目基本坚持长年不变,占总数的78.1%,有13.3%的活动点随季节变化有所变化,有8.3%的活动点有随体育潮流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向。

(3) 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的活动场所

由于单位、学校、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相对封闭,部分场馆的开放又带有盈利目的,加之城乡居民享受体育设施进行活动的权利的意识相对淡薄,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的主要场所依然是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占总数的71.2%,比1996年上升了0.6%。能利用单位、学校、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的只占28.8%。

(4) 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的组织管理

我国的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一半以上为锻炼者自发组成的,占总数的60.3%。其他依次为:居委会帮助组成的占总数的13.8%,各类体育协会帮助组成的占6.6%,体育行政部门帮助组成的占6.3%,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帮助组成的占4.6%,民办公助的占4.6%,各级工会组织的占2.6%。活动点的管理主要由锻炼者自主管理,占总数的63.8%。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对体育行政部门有很大的依赖性,对体育协会的作用还缺乏认识,认为体育行政部门应对活动点进行管理的,占总数的23.3%,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提高,体育协会自身的宣传和管理职能还有待加强。各活动点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锻炼者所交的会费,占经费来源的47.5%,其次是街道、居委会拨款,占12.4%。活动站的经营收入仅占3.7%。

(5) 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

在调查的348个活动点中,有151个活动点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占43.4%。在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活动点中,有75.5%的活动点有1~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24.5%的活动点有3名以上(包括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男性占48.6%,女性占51.4%。

3. 农村体育的发展问题

农村体育问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持续难点和重点。为了增强农民体质,丰富他们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农村体育所涉及的内容包含农村社区体育、学校体育、小城镇体育,还有部分竞技体育的成分。发展农村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占有最大的人口基础和战略地位。农村体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大多数人口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因此,农村体育问题的解决与否与解决程度,成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变量。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思索农村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农村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农村体育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局面。

4. 体育产业亟待发掘

体育产业是新兴的并具有发展前途的、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健身等需求的产业。社会的分工,经济的发展,使体育产业从非独立行业而逐渐成为独立行业,使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特定的功能。为使我国体育产业很好的运作主要谈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大对西部体育产业的投资和开发。利用西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开发体育旅游。注重西部农村社团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普及,因地制宜、自制为主,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2) 调整体育产业结构,加大健身娱乐业的发展。 (3) 通过“民办官助”,其他各部门的资助合作带动体育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经济学界对体育事业及经济关系研究仍然未予应有的关注。经济理论研究的滞后已影响到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重视体育事业和加强体育经济的研究成为当今社会的当务之急。加强体育经济的研究,必须结合世界体育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国情特点,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胡良贵: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2

[3]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4]刘德佩等:我国城市居民体育现状及其发展战略思考.体育科学.1990, (1) , 1

[5]程福恩:文化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

经济发展与体育的关系 篇5

摘要:本文对素质、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粗略的论述,论述了学校体育对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与其他教育学科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素质、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1.素质是人的身体、智慧、能力和个性乃至整个心理活动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狭义的素质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或其他先天因素决定的,故人们称之为遗传素质或先天素质,既然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自然前提,失去了这一前提就谈不上人的发展,那么社会就应该重视人的先天素质的提高,但这主要是优生的问题,而不是教育的问题。

广义的素质主要是指事物主要成分的质量,事物本来的性质,广义素质的含义已超越了遗传特征的局限。在应用范畴上,它既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群体。我们可以把人的素质看作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或将其界定为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的性质。

2.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人的素质既指先天的自然特点,又指后天的一系列社会品质,作为个体的人的本质既包括先天因素(自然本质),又包括后天因素(社会本质),而后天形成的社会本质才是作为社会的人的属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因此我们从教育的观点考虑人的素质时,应该把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结合起来,并且着重于人的社会本质。据此特点,所谓的“素质教育”即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展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更符合教育规律,应试教育是以应考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分数与升学率成为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它具有注重学生应考能力和共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而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注重学生能力与个性的培养,具有全面性、发展性、主体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二、学校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1.学校体育首先是生存教育。学校体育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运动,也就是说体育是通过运动所进行的教育,体育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尽管今天生活在都市或农村的学生不必再到原始森林里去谋生,但是今天的体育与“生存”的关系依然比较密切。因为,生存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赋予了“生存”二字新的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的寿命延长的趋势日趋明显,为了“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迅猛发展,终身教育应运而生,而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参与体育锻炼则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体育不但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心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能力和团结协作、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2.学校体育的生活教育功能。现代社会的人除了要能够生存以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存或生活质量,终身体育运动成为现代人文明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是不争的.共识,体育在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各种教育中,体育应当说是最为“市俗化”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不要把体育仅仅看作是运动的教育,而是要看到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是其他任何教育所难以比拟的。作为生活教育的体育也许不能直接培养出引发产业革命的旷世奇才,但却可以造就一代懂得如何健康、文明地生活的现代人。

3.学校体育的道德教育功能。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利益的竞争相联系的,道德的培养也需要在竞争的情况下进行方能见效,体育恰恰可以为道德教育提供这样的机会,体育的内容载体之一是现代竞技运动,其不断完备的规程、规则体现了一种社会的道德期盼,参与其中便会使人懂得社会或群体对个体的期待和行为规范,也能够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或约束自己的行为。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还表现在通过参与或观看体育比赛,提高了整个民族素质和民族的凝聚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当前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素质教育的发展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主旋律,以前的校体育不足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道德教育、个性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才能跟上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竞技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 篇6

关键词:竞技体育;社会发展;和平崛起

【中图分类号】G812.0

1 社会发展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与保障。

社会发展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指标很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包括体育科研、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教练员队伍建设、训练基础设施建设、运动员的多年培养等。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进入21世纪,这个话题被人们谈论的更广泛并被普遍实践。无论是恪守奥林匹克“纯洁”精神的国际体育领导人,还是拥有开拓精神的新一代领导人,都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缺乏雄厚资金支持的竞技体育将是苍白无力的,不但难以发展,还会逐渐萎缩。

一流的竞技主体,主要包括运动员和教练员两个部分。运动员是竞技体育事业竞争中最主要的因素。当前的国际竞技场上的竞争已经将各项目水平发挥到了及至,许多国家的高水平竞技选手,为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已越来越依赖于国家体育科技的进步与实力。训练科研水平的提升,运动技术和战术的不断创新已经成为竞赛制胜的法宝。另外,新的运动器械的使用为竞技成绩的提升提供了物质基础。先进的科研水平将是改写竞技成绩的必要手段。科技兴体,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动力将主要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竞技体育科学技术的研究与经费投入,会使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对竞技体育科研与各项经费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GDP。广泛而厚实的竞技基础。无论怎样,竞技体育终要通过人来完成的,因此,厚实的竞技基础是为竞技提供体育人才的源泉。竞技后备人才素质的优良是确保训练水平和运动员潜能的重要保障。

2 竞技体育是体现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体育事业地位的升高,竞技体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众所周知,以奥运会为代表的竞技体育已是世界瞩目的一个焦点,它是举办国向世人展示经济和政治实力的窗口。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的第一位,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可见竞技体育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向其他国家展示了我国雄厚的经济和政治实力。竞技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声誉、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我们知道欣赏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比赛还能给人带来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能使人很快消除疲劳紧张;自己参与到喜爱或擅长的体育运动, 在与对手的较量中, 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 在征服自然的障碍中也能获得非常美好的快感和身心的满足。

竞技体育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社会体育娱乐行业的一部分,已经广为人们重视。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体育娱乐行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利用体育直接获取经济利益、利用体育比赛获取经济效益是现代体育经济功能的重要体现。通过承办大型比赛, 出售比赛电视转播权、赞助和广告费、购买比赛标志商品的特许权、发行体育彩票、发行捐资邮票、发售纪念币、纪念品、门票收入等,都能带来可观的的经济效益; 通过向消费者提供健身、健美、康复、娱乐等所需的场地、器材、技术服务和利用体育一技之长开办各种有偿的辅导班、培训班、咨询中心等,也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在体育市场化的进程中,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发展体育产业的重大意义,加强体育与其它相关产业的经济联系。

竞技体育承载着丰厚的社会文化理念。首先,竞技体育是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竞技体育每项新的成绩、新的记录、新的高难度技术的诞生,都标志着人类在运动能力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竞技体育特有的竞争性,促使每个参赛者都要不断运用训练科学和技术方法的新成果去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其次,它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竞技场上的体育道德是社会公德的主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所传播的宣扬的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体育道德都具有很高的社会理想价值,竞技体育中树立的公正、民主、竞争、协作、团结、友谊、谦虚、诚实等道德观念,是社会不可缺少的规范文化。最后,它是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观赏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是许多人文化娱乐活动的一部分,人们得以欣赏到健康美、服饰美、形体美。这种欣赏可以净化社会情感,提高社会审美情趣,陶冶社会心理。与这种欣赏同时发展繁荣起来的体育新闻、体育文学、体育摄影、体育影视运动服装等文化形式,都从不同角度丰富着社会的情感文化。

3 中国竞技体育的和平崛起

体育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前提:一是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前者决定体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整体水平, 后者决定体育事业发展的具体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深化体育改革,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模式。竞技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竞技体育水平已处于亚洲和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体坛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竞技体育的发展不是独立完成的,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处理好竞技体育事业内部和外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协调竞技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关系。将竞技体育放到一个完整的社会发展系统中来,不仅考虑当前的发展,更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必须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理论视角,坚持全面、协调、偶一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和平崛起。

参考文献

社区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篇7

1 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协调性

1 . 1 体育发展与物质生产水平的协调

体育设施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体育设施就不能形成完整的体育项目。生活中常见的篮球、足球、田径等等,都是需要相关器材和场地的。就如篮球不能离开篮框,足球不能没有足球场。体育项目一旦缺失了体育设施或器材,就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而体育的设施又是由生产水平所决定的物质组成,体育项目的运作,体育场地的建设无不考验着物质生产水平的发展。在世界各国中,有的国家大街小巷遍布运动场所,但有的国家却很难看见体育的身影。究其根本,在于不同国家的物质发展水平的不一致。马洛斯曾经提出了著名的层次需求理论,人的追求从低等的“生理需求”逐渐进化到高等的“自我实现的需求”,不同国家的经济物质水平决定了国人的需求层次。一般而言,发达国家早已度过了最低等的“生理需求”,体育场所的遍布体现的是一种包括对身体素质、体育素养、运动趣味等多元素的综合性追求,已经上升到了高等的需求层度。而落后国家还停留在以“吃饱饭”为原始追求的低层需求中,对于体育场所的建设自然是可有可无决定其需求层次的原因在于不同程度的经济水平所折射出的物质生活。因此,体育的发展不能脱离物质生产水平并与之协调。

1 . 2 社区体育与社会经济相协调

社区体育作为体育与社区服务的综合体,不仅承担着锻炼公民身体素质,提高公民体育素养的体育任务,更是承担着提升我国社区经济水平、促进社区产业发展的经济任务。在我国现在的环境下,社区体育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主流的体育形式,其普及率已从各大一线城市覆盖到二级城市甚至市下的县、镇。在广泛的普及程度下,随之而来的是日益增长的民众体育热情和对社区体育项目的极大欢迎,社区体育为社区服务行业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同时,社区体育的发展吸纳了各不同阶段的人群,扩张了劳动力,并在新市场的开辟中促成了下岗员工的再就业,有效提升了社区经济水平。此外,社区体育扩大了我国体育消费的内需,增长了购买力,促进了我国经济体系的多元化发展。从宏观意义上来说,体育事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一方面来自于物质资料再生产所提供的物质保证,即物质财力的保证,包括来体育建设场地、设施、器材等大量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再生产下对劳动力的需求,其需求程度直接决定了各类劳动力的数量和比例,并直观反映了体育的经济结构。社区体育很好的结合了物质再生产与劳动力需求的关系,与社会经济相协调,优化了经济资源配置,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2 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制约性

2 . 1 社区经费制约社区体育类别

对体育项目的经费投入制约着体育的类别,不同种类的体育项目,其经费的投入大小也不一样。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大经费投入的如足球,需要考虑场地面积、草坪种植、场地设施等众多经费计算。小经费投入的如乒乓球,只需要一张乒乓球桌。因此,社区服务产业对社区体育的经费投入数量制约着社区体育的类别。

2 . 2 社区体育种类制约社区经济收入

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服务行业的一种,是社区经济的来源形式,旨在社区文化中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在不同的体育种类中,所带来经济效益也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社区经费投入越多,相应的经济回报也就越大,这是体育种类制约经济收入的基本规律。比如,社区投入经费修建足球场,那么以足球场为基础,首先可以举办大规模的足球比赛,能够带来巨大的消费潜力,并吸引投资方、广告方等第三方企业进行合作。其次可以开展各类文娱活动,综艺晚会、歌舞表演等,为社区增添人气,刺激经济增长。最后,还可以在民众热情的体育环境中有效引领群众进行体育消费,稳定的发展社区经济。在投入大量经费修建了足球场后,其经费的支出也会在形式多样的经济运转体系中得到回报。如果修的只是一张乒乓球桌,就不会有这么广泛的收益途径,也不会获得巨大的收益效应。因此,社区体育的种类决定了其根本的收益,社区经费的支出与收入成正比。

2 . 3 社会经济制约社区体育发展

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物质生产水平,这决定了社区体育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经济。社会经济是国家水平的体现,是一切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原始动力。社区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形式之一,又占据着社区体育在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任务宗旨,是社区体育的经费投入者。从某种程度上说,社区经济制约着社区体育,而社会经济又制约着社区经济,这是三者之间的基本概念。同时,社区体育是社区经济的来源形式,而社区经济又是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三者之间遵循由小及大,紧密相连的关系顺序。在社区经济的服务产业中,社区体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体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而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区体育的开展规模。因此,只有努力地发展社会经济,才能在我国现行经济秩序下实现社区体育质的飞跃。

3 社区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的转换性

3 . 1 社区体育转换为劳动力质量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已经衍生了众多代替人类劳动力的工具,但是并不意味着人类就能够与劳动力相脱离。有关数据显示,近20年,德国患心肌梗塞的人增加了20倍,而其中有30%左右的青年是因为缺乏体育活动所导致的肌肉力量不足。在劳动力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劳动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积极的投入到社区体育锻炼中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质量,有效的以体育实践活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 . 2 社区体育转换为出勤率

身体素质不仅与劳动力质量有着重要关系,同时也是各劳动力生产部门出勤率的重要保障。前苏联的研究资料表明,1966年到1969年,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劳动者相比于平时不运动的劳动者,多创造了2%~5%的劳动价值比。而在1979年,因为苏联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普及,大幅降低了病假请假次数,直接比去年增加了90多亿卢布的总收入。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普及的大众体育,覆盖面较广,参与人数众多。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够最佳发挥体育锻炼的运动功能,提高人们身体素质,降低患病率,从而形成劳动出勤率的重要保障。

3 . 3 社区体育转换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动力

社区体育的发展,开辟了社区服务行业新的市场,必然会加大对体育产品和劳动的需求。常见的体育产品如运动工具、运动服装、运动器械、运动饮料等都是伴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而社区体育的发展也势必会促进体育消费的需求,从而将社区体育活动转换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1984年,奥运组委会主席彼得·尤伯罗斯第一次将奥运会与商业接轨,这让洛杉矶奥运会盈余2.36亿美元,成功的利用竞赛体育促进了经济的吸纳。由于体育活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和吸引力,势必将是众多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柱,社区体育作为体育的分支,同样承载着其对体育产业和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经济发展与体育的关系 篇8

现代化城市的发展, 一方面要有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另一方面又要有完善的社会服务和丰富的精神文化。一个没有文化内涵和服务功能的城市是不完整的城市。现代城市的发展和竞争, 其本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竞争。只有注重高素质城市人口的培养和塑造, 注重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推进和提升, 才能建设真正的现代文明城市。体育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始终与提高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素质息息相关。

兴建大型体育场馆, 对众多向现代化城市转化和过渡的大中型城市来说, 不但可以改变原有相对落后的城市功能格局和生活方式, 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还可以促进和实现每个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 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并享有先进的健康价值观。国内外许多发达城市的经验表明,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 实现体育和城市现代化, 最直接、最鲜明的标志之一就是建设和拥有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运作完善的体育场馆。体育场馆作为体育和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物质载体, 既是竞技表演的舞台、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 也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一句话, 兴建大型体育场馆既是大中型城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标志, 也是城市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综合形象的发展目标。

1. 体育场馆建设应与城市发展规划相适应, 促进体育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实践表明, 兴建大型体育场馆对城市的发展建设、对人口重心的转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使体育场馆建设与城市发展实现双赢?政府作为决策者, 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发达城市取得的先进经验, 探讨更有利于城市与体育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另一方面, 要紧紧抓住城市为体育提供的发展机遇, 扩大体育的生存空间, 盘活存量资产, 促进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实施。将城市发展与兴建体育场馆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不仅是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时应认真研究和考虑的问题, 也是决策者必须注意的大型体育场馆后期开发和利用的相关发展问题。

(1) 体育场馆建设总体规划应与城市需求相适应, 实现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体育场馆在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时, 要与城市需求相适应, 既要考虑有利于体育比赛, 又要考虑赛后可持续利用。在满足比赛期间技术要求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 使之与广大市民日常健身的需要相结合, 便于赛后开展文化、体育、会展、商贸、旅游、娱乐等活动。场馆设计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所有使用人员 (运动员和居民) 提供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和设施, 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场馆与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之间要紧密结合, 各种功能综合配套;建筑空间实现可变性和功能的多样化, 为赛后利用和市场运作创造良好条件。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精神文明载体, 建设体育场馆还要考虑创造体育建筑精品, 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努力探索建筑技术, 使体育艺术与城市环保有机结合, 为城市发展留下独特的体育文化遗产。

(2) 在实际建设中应坚持勤俭节约的方针, 力戒奢华浪费, 避免贪大求全。所有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规模、位置、数量要逐一进行论证, 要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有的放矢地进行改建、扩建及新建, 能扩建的就不新建, 始终保持体育场馆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当然, 也可适度超前, 以此带动场馆周边区域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3) 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来规划体育场馆建设, 实现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协调推进。借助大型体育赛事来规划城市发展, 完善城市功能, 实现城市新区建设和人口重心快速转移, 进而达到“经营城市”的目的。广州市1987年就是利用举办六运会之机, 建成天河体育中心, 并由此带来了今天繁荣的天河新区。2001年广州借举办第九届全运会之机, 在广州西郊又新建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再度将城市发展搭建在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开发之上。2010年广州市将举办亚运会, 这又为广州市实施城市跨越式发展, 早日进人世界先进城市行列提供了良机。南京市也将“经营城市”的理念付诸体育, 在奥体中心建设选址时, 反复论证, 多次实地考察, 为适应南京城市整体提升的需要, 最终把南京奥体中心的建设地点选择在城市西南滨江一带。事实证明, 南京奥体中心建设对城西开发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优化了城市服务功能和布局。与此同时, 南京市还注重对自然和旅游资源的利用, 实现场馆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在场馆建设与城市开发中树立了典范。

2.大城市体育场馆示范效应的启示

快速发展的体育产业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给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 而且对每个城市来说也是一个加速城市化的契机。城市通过举办城运会、全运会、奥运会等体育赛事, 以兴建体育场馆来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 使土地升值, 投资环境改善, 以此提升区域的形象和城市的品牌。

(1) 北京奥运场馆形成的奥运大商圈, 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总投资达1800亿元, 使北京市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北京建设的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体育场馆, 对城市道路、机场、火车站、电信系统、新闻中心等大型基础设施的重建和新建, 对北京市的发展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北京奥运村和奥运场馆为中心, 以体育经济和会展经济为纽带, 在亚运商圈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奥运商圈必将积聚极大的能量。从广义上说, 这个奥运商圈的概念几乎可涵盖整个北京的商业, 必将全方位地促进北京的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和发展。

(2) 先进的体育理念让上海走进国际型大都市。随着世界大型比赛频频落户上海, 这个充满激情的城市又成了体育冒险家的乐园, 并使它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从姚明大步走向NBA, 到网球大师杯激情上演;从成功申办特奥会、世乒赛, 到Fl正式登陆……整个上海滩就是一座体育馆化的城市, 体育馆商圈也涵盖了整个上海, 四处张扬着体育的魅力。当上海插上体育的翅膀, 无疑又深化了城市的内涵, 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从外在建设到内在素质, 上海与国际化大都市又接近了一大步。

3. 体育中央区将成为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引擎

从一定意义上说, 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 不仅仅是高楼林立、交通便捷、财富云集, 更多的是这个城市的体育场馆商圈有多大, 以及它是否能给不同文化提供交流与融合的平台。中央体育区 (CSD) 是现代城市体育生活圈形成的产物, 是城市化进步发展的结果, 同时也是一个城市体育发展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其主要由体育、商业、住宅三大职能设施所构成, 以第三产业的复合发展促进城市格局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形成体育商贸居住中心, 聚集规模宏大的居住群, 覆盖体育产业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还有与其匹配的商贸中心的精英部落。

由体育中心、商贸中心、居住中心构成的现代城市体育中央区, 无论从功能上、档次上、形象上、区位上, 都将得以全面提升, 有效地激活城市存量体育资产, 充分整合城市增量发展资源, 从政府整体战略出发, 运用市场手段, 对城市的体育资源、基础建设、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商贸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运营,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推动城市国有土地资本的运营, 从而实现整个城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土地资本效益的最大化。随着体育产业的导入, 体育中央区的运营不仅为商业投资提供了平台, 同时也将带动住宅、消费和旅游等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 形成城市新经济增长链条, 从而实现城市和区域经济的超常规模发展。

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推动力, 可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 改善城市交通和环境质量, 完善城市空间布局, 带动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

探析体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 篇9

一、经济对体育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1) 经济水平决定体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体育事业的发展, 需要巨大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 因此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的提高、GDP发展, 都是体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增强, 对于体育的投入才会增加, 才能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 经济发展的水平对于体育发展的水平有着决定作用, 只有经济发展的水平提高了, 体育发展的水平才会提高。

经济发展决定着国家和社会对于体育事业发展的投入, 同时也决定着群众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自愿投入体育消费的规模。随着国家经济的成长, 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同时也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对于体育运动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投入。国家对于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了人民体育的发展。而国家总体体育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促进了人民关注体育竞技运动的热情, 同时也夸大了体育事业的规模。因此经济水平决定着体育发展的规模。

(2) 经济水平制约体育竞技运动的水平和体育运动的机制

竞技运动人才的培养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 一名优秀运动员的培养除了其自身刻苦的训练和优秀的天赋之外, 还需要科学的锻炼方法、合理的营养搭配、以及各种专业运动器材,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的保证, 这些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3)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民众对体育发展的需求

一方面,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 由起初的解决温饱问题的需求上升为追求健康的生活, 因此经济的发展扩大了人们对于体育事业的需求。

另一方面, 经济发展水平从深层意义来讲也决定了人们对于体育运动形式的需求, 人们不再仅仅关注足球、篮球等大众体育竞技项目, 对于花样游泳、击剑、马术等竞技项目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体育对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1) 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劳动者的素质增强

体育运动的核心目的是锻炼人的体质, 提高人的身体素质, 增强人的体力。拥有了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体力, 劳动者才能更好地工作。此外, 拥有一个健康的体格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适应力, 这样劳动者可以克服各种艰苦的自然条件, 进行劳动作业, 同时对于职业病也有所抵抗, 避免因职业病带来的劳动力流失。

除了身体上的素质提高外, 劳动者在体育锻炼中还可以锻炼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形成不怕苦累, 迎难而上的坚定的意志品格, 面对劳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艰苦环境都可以胜利克服, 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在体育运动中, 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日常的工作中拥有良好的团队配合意识, 可以更好地完成劳动目标和任务。

(2) 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可以拉动经济的发展

体育产业的发展给市场增添了动力和活力, 开发了新的市场。体育产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商品, 对其的消费可以满足人们娱乐生活的需要和提高身体素质的需要。体育市场的开发对于市场经济的繁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拉动了内需, 加快了资金的流动, 对GDP的增长做出了贡献。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 服务于体育产业的劳动者规模扩大, 因此带动了就业, 增加了就业岗位。

三、体育经济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在体育事业的市场化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为了进一步将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 大力发挥体育与经济的互相促进作用, 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1) 加快体育产业化步伐, 进行体制改革

要想让体育事业与市场经济进一步结合起来, 就必须对体育事业的运作模式进行改革, 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用企业的理念和模式对体育事业的基层单位进行管理, 建立法人制度, 使体育事业的运行规范起来。

(2) 加大全民体育事业开展, 扩大消费市场

要积极提高民众锻炼身体素质的热情, 完善民众健身的基础设施。同时加强体育俱乐部等面向民众的基础组织的服务水平, 在促进全民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 加快体育经济的发展。

总结:

总的来说, 体育与经济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经济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来说既是基础又是制约因素, 而体育事业的开展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娜.当代体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研究[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0 (03) [1]李娜.当代体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研究[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0 (03)

[2]尚庆云.体育与经济[J].商场现代化, 2007 (26) [2]尚庆云.体育与经济[J].商场现代化, 2007 (26)

经济发展与体育的关系 篇10

关键词:体育旅游,经济发展,潜在问题,对策建议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逐渐提高, 衍生出许多新的消费需求, 相应消费结构也有所改善, 体育旅游正成为人们休闲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和旅游消费的主体产品。面对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 依托我国众多旅游机构和丰富的体育资源, 通过开发体育旅游来拉动内需, 是推动当前和长远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是最具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体育旅游不仅能提高国民的身心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还可以促进经济贸易合作, 有效带动交通、通信、餐饮、服务、旅游产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税收、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1 体育旅游的内涵

作为新型的旅游产品,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娱乐健身方式, 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 以参与体育活动和感受大自然情趣为主要目的, 可概括为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心娱乐、身体锻炼、文化竞赛及体育康复等活动与体育旅游企业、旅游地及社会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总和。

与一般观光旅游不同的体育旅游将体育活动与人文自然景观相融合, 从而具有娱乐健身性、主动参与性和复合多样性等特点, 能够提供更多的个性服务。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国内旅游者中以康体健身、休闲娱乐为目的的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比例已达到75%, 可见, 体育旅游在我国已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和发展空间。

2 发展体育旅游业的经济效应

体育旅游经济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而且对推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增长,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以及改善经济结构等都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增创外汇收入, 加快货币回笼

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性产业, 而体育旅游业作为非贸易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创汇能力强、换汇成本低, 一方面广泛吸纳国际闲散资金投入, 推动对外经济贸易合作, 增强国际市场参与力;另一方面又能招揽大量外国游客, 增创外汇收入, 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 4~10月北京旅游业为我国创下了13亿多美元地外汇收入, 因而体育旅游创汇通常被看作为“无形出口”收入。此外,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多, 人们对健身活动的要求趋向多元化, 从而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体育旅游活动。因此, 大力发展体育旅游, 就能扩大旅游消费, 加速货币回笼, 同时促进市场的稳定和繁荣。

2.2 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体育旅游业是覆盖众多服务门类, 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性产业。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多个, 它能带动旅游住宿、餐饮、铁路客运及辅助设施、道路客运及公路运输、航空客运、建筑业、文化艺术和娱乐和批发零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功举办一次大型体育盛会势必带动一条集餐饮住宿、交通运输、游览购物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为当地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2.3 拓宽就业领域

体育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 涉及多项服务内容, 可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现代手段在体育旅游业诸多服务项目中是无法完全替代人力的, 因而该行业所需的就业人数较其它产业要高得多, 加之旅游业本身的关联带动力很强, 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 能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从而扩大相关行业的就业, 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2.4 拉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纵观现实, 大多贫困地区经济虽比较落后, 但却富集旅游资源。因此, 通过充分开发利用贫困地区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体育旅游, 不仅能利用其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 开发出颇具本土特色、竞争力较强的体育旅游产品;而且还能依靠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有助于信息、资金、技术和财富流动和转移, 带动贫困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尽早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极大推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和谐持续发展。

2.5 吸引外商投资, 促进贸易发展

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有利于改善、优化我国的投资环境, 提升区域品位及地方知名度, 加快与国内外接轨的步伐, 由此可以吸引许多外资企业和外来民营企业纷纷入住, 增进我国对外贸易交流与合作, 实现以体育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发展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从而使我国面在济全球化趋势中更具竞争实力。

3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潜在的问题

在我国, 体育旅游尚处于了解和认识的起步阶段, 市场发育还不健全, 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之间还存在诸多冲突和矛盾,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严重影响着体育旅游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1 战略意识薄弱, 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 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并未得到充分开发, 缺乏塑造体育旅游名牌的整体战略意识, 现有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体育旅游项目显得单调。加之人力及财力方面的投入和宣传力度还不够, 如今, 一些潜在的旅游者对各种体育旅游产品还不甚了解, 对于参与旅游采取的是观望的态度, 体育旅游的消费者不能快捷地在互联网上获得其他城市体育旅游的相关信息。那么尽管拥有优越的旅游资源优势, 倘若没能大力地、全方位地宣传地域经济发展、文化自然风光、活动旅游服务实施等, 不能很好地实施体育旅游产品的精品化和品牌化, 则很难提高旅游品牌形象, 扩大境外体育旅游群体, 过低的知名度就意味着没有竞争力。

3.2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我国体育旅游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 尚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突出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且服务质量差。体育旅游设施设备建设较为落后, 场馆内设施不全, 使用率也不高, 很多已开发的旅游景点只是天然观光旅游或科普教育旅游形式, 未形成专门体育旅游景点, 其它相配套的交通、住宿、饮食等基础设施也相差甚远。高品质体育旅游服务应包括品种齐全的体育器材, 确保能提供各种运动项目;全面的宣传及详细的导游资料, 给游客传递相关信息;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 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热情周到的食宿服务, 提高游客身心舒畅度;保证各种体育纪念品的供应, 满足旅游者的购买需求。然而, 我国的体育旅游缺乏专业的管理和从业人员, 且尚无体育专项知识技能培训标准, 进而导致体育旅游服务质量无法满足现在市场的需求。

3.3 缺乏科学的规范管理

近年来, 体育旅游已成为重点发展支持的一个新领域,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已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社会各界开发经营体育旅游, 发展速度加快。但在开发、建设以及管理等方面还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尤其是是无序开发、私建场馆, 必要的基础配套设施也无法跟上, 而且严重缺乏既具有科学训练能力又具备旅游服务能力的专业人才, 加上管理者在指导思想、经营意识和法制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和偏差, 相互排挤、无序竞争, 各自为政, 纯粹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呈现出散乱的状态, 有损体育旅游的整体形象。

4 促进体育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现阶段应充分利用2008年奥运后效应, 牢牢抓住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利时机以及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 大力发展我国体育旅游业并形成特色产业, 以此拉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使其成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支柱产业。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4.1 加大体育旅游宣传力度, 塑造产品品牌

不少国内外成功案例告诉我们,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能够有力地提升承办地的知名度, 促进体育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旅游经营者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要通过多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手段加强人们体育旅游的认识, 才能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体育旅游, 才能激发国内外客人旅游的热情, 增加体育旅游的吸引力。例如, 利用大众媒介和广告等方式, 运用各种市场策略进行宣传, 创建各城市体育旅游网站, 可大大提升体育旅游地的知名度。当今全球经济已经进入品牌时代, 树立体育旅游产品品牌意识, 打造精品将是体育旅游目的地竞争的关键。创造产品品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又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注重以品牌为核心的体验式营销, 开发着名景区的体育旅游资源, 利用自身客源市场形成其产品消费市场, 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 是创建产品品牌的一大捷径。

4.2 细分体育旅游市场, 合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

由于消费者有康体疗养、竞技健身、刺激挑战、休闲娱乐等不同的需求, 依据消费者的差异性需求, 可以将体育旅游市场细分为以探险、休闲、健身为主的体验参与性旅游和以观赏体育比赛、娱乐为主的观赏性旅游。然而, 没有一种体育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所有的消费者, 所以基于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开发多种形式的体育旅游产品势在必行。需要强调是, 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 应按安全性性、长期性、可持续性这三项原则进行。此外, 由于每个旅游者喜好、需求不尽相同, 因此, 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人员应该做好事前相关的市场调查, 不要盲目开发, 要针对不同的市场, 合理开发多样化的体育旅游项目。

4.3 制定体育旅游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远景规划

随着当今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的日益进步, 人们对于休闲和健康的要求也有显著的变化, 越来越崇尚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活方式。随着我国不断深入改革开放,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越来越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来中国旅游的国际游人也越来越多, 据世界旅游组织估测:中国在2020年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及客源地。因此, 为确保我国体育旅游能沿着一条健康、正确的道路发展, 我国应该抓住这一机遇, 依托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发展潜力,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对我国各地旅游资源展开全面调查, 制定科学、可行、合理的体育旅游业的远景发展规划, 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业整体地位提高的同时健康持续发展。

5 结语

体育旅游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话题, 是21世纪最具吸引力的新兴产业, 它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 我们在看到我国体育旅游广阔前景的同时, 仍须洞察到其发展不够成熟的一面。体育旅游要想得到持续发展, 务必要不断创新, 不断丰富。因此, 当下有必要提高全社会对体育旅游的认识, 加强政府对体育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宏观调控, 统一规划体育旅游项目, 协调开发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妥善处理好体育和相关旅游部门之间的关系, 大力培养出色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深化创新意识及特色意识, 充分整合挖掘具有吸引力的体育旅游资源并科学合理开发旅游产品, 使其成为社会经济高效、快速、健康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陆辉.深入发展体育旅游经济[J].中国旅游报, 2009 (1) .

[2]陈宝珠.我国体育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1) .

[3]唐小英.关于我国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1) .

[4]李勇.试论发展我国体育旅游的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04 (04) .

经济发展与体育的关系 篇11

摘要后亚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对合理实施学校体育教育,促进竞技体育回归校园,真正实现教竞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相互价值,表述了亚运影响下二者的发展状况。表明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以及重要性,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谐发展

一、引言

在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取得了199枚金牌、119枚银牌、98枚铜牌的优异成绩,位居金牌榜首位,中国的竞技体育在亚洲甚至在全球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然而,学校体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学生体质连续24年下降的状况。

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相互价值

(一)竞技体育对学校体育的价值

1.竞技体育能够激发青少年积极参与学校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中的那些精英们最容易成为青少年学生的崇拜对象,他们高超的技艺、超乎想象的精彩绝伦的表演常常激发起青少年对体育的强烈兴趣。不仅仅是竞技体育精英的激发作用,其实竞技体育本身的魅力也对青少年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竞技体育是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

在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无疑最具有活力的文化要素,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缺少体育要素的校园文化必定是沉闷的、是缺少活力的。因此,在学校体育中合理地融合竞技体育要素,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体育也因此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对竞技体育的价值

1.贮备竞技体育人才资源

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有很多体育教师是经过了多年系统的专业训练,也具有较为丰富的训练经验,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水平在基础训练中完全不存在问题。如果有较大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施展训练才能,他们完全可以成长为优秀的高水平训练人才。

2.解决专业运动员的出路

在现有的“专业队”体制下,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一直困扰着体育事业的举办者。我们要在源头上解决运动员出路难的问题,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体育专业之外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他们运动生涯结束后就能在各个领域发挥他们的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三、亚运会影响下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

(一)亚运会影响下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

第一,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和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

第二,借鉴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带来的启示,将学校体育与学科课程相结合,与校园文化相互动,形成“以校为本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把广州亚运会作为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大契机,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二)亚运会影响下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

亚运会不仅为亚洲运动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也为竞技体育展示自身实力创造了一个舞台.

表1中国第11-16届亚运会奖牌数统计表

表1数据表明,连续6届亚运会,中国的金牌数和奖牌数都是位居第一的。中国的竞技体育在亚洲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中国竞技体育不断创造辉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举国体制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和提供了世界上其它国家无法给予的良好环境,它可以举全国之力举办一届世界各国无与伦比的亚运会。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和中国代表团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是最好的佐证。

第二,中国在历届亚运会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的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如跳水、羽毛球、举重、体操、柔道等,这些项目成为中国在历届亚运会上比较稳定的夺金点。新型运动项目的快速发展也成为中国在亚运会中的夺金点。

第三,积极引进国外的高水平教练员及其先进的训练理念、手段和方法,对推动和促进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后亚运时代影响下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

学校体育是构建竞技体育的基础,数以万计的少年儿童成为竞技体育人才的后备资源。学校体育活动为竞技体育提供了很多人才,另外,良好的场地、比较完善的设施、先进的研究手段等等才能满足竞技体育的需要,而这些条件除了高水平运动队外,只有学校才具备。

(二)竞技体育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我国长期以来为了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接受体育教育,大大降低体育运动的技术难度,不符合现代学生的个性,所以得不到学生的喜欢。我们体育教学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吸引力。所以我们应该把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性、趣味性、挑战性等等加入到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结合发展的必要性

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普及又反过来推动自身的持续发展。竞技体育在体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发展走在学校体育的前列,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竞争性非常强的社会文化现象,其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就是必须不断地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学校体育的存在及其自身的教育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竞技体育发展中的这一矛盾。因此,它们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依托的。

(四)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密切联系在一起

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虽属不同的两个范畴,但它们有许多共同点,彼此密切联系。首先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实践都是以运动为手段,通过有计划地完成各种身体练习。其次,竞技体育各项运动的基本技术以及由他们衍生出来的各种身体练习,构成学校体育实践主要内容。最后,学校体育则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广大在校儿童青少年是竞技体育强大的后备队,世界优秀运动员绝大多数是他们在校学习期间被发掘,加以精心培养而逐渐成长起来的。

五、结语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是后亚运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新道路,二者的协调发展不但能够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养注入新的血液,能够为竞技体育连续不断地输送竞技人才,不断壮大我国的竞技事业,而且能够让学校体育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关注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另外高等院校的学校体育教育以其独特的吸引力也必将成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根据地。最后二者的协调还可以培养人们的终身体育观念,推动我国群众体育的开展,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中国社会体育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宗浩,肖林鹏,姜达维.2010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03).

[4] 李元伟,鲍明晓,任海,等.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08).

经济发展与体育的关系 篇12

生产力变革引起了生产方式和劳动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变化使得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凸显,而这种价值就在于适应生产力变革引起的身体机能的变化。正是因为这样,体育运动才有了真正走向社会并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依托。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生产水平是体育产生的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水平决定了社会对体育的需求性质和程度,社会生产水平决定了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体育运动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协调,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了体育事业内部的结构和比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指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众体育和职业体育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已经比较成熟。如,在美国体育产业总值超过千亿;在其他欧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产值达到上百亿美元;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迅猛发展,被誉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体育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 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资料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体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要,是人为了身心需要、社会交往的需求,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性需要。而人类社会对体育的需求,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物质生产资料所决定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用于生产劳动、工作、家务劳动的时间逐渐缩短,用于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逐步增加,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时间必然越来越多,体育活动内容也日益丰富。例如:社区体育的迅速发展,娱乐体育、康复体育、保健体育、体育旅游就是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产物。

3. 经济对体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经济制约体育运动的规模和水平,体育的发展必须依靠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其他物质条件。欧洲之所以成为现代体育的发源地,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主要是看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水平。而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总收入,经济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统计结果表明:(1)亚运会、奥运会成绩与本国经济实力高度相关,而与本国经济水平相关不显著;(2)竞技体育水平与经济实力是同步发展的,群众体育水平与经济水平是同步发展的;(3)体育整体发展既包括竞技体育的发展又包括群众体育的发展,既与经济实力高度显著相关又与经济水平高度显著相关。

4. 双向互动的利益取向

体育运动与经济结下的不解之缘,以及这种融合产生的巨大魅力,促使人们极力把握由此产生的巨大机遇。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竞相角逐国际性体育大赛的主办权,以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主办权的争夺最为激烈,一旦拥有,便大举筹资,悉心操持,锐意经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承办体育竞争不仅盈利,还给主办国和主办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诱导效应。之所以这样,除了竞技体育本身蕴含的激励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经济。

通过体育竞赛获取巨额利润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现代体育运动对国家经济或区域经济的莫大助长,即间接的经济诱导作用,借助体育运动和运动竞赛的舞台,激烈竞争,开拓市场,开辟财源,开发产品,开掘技术。体育运动与经济发展唇齿相依、水乳交融而密不可分,体育依赖经济,经济借助体育,这是双向互动的利益取向使然。

5. 结语

经济基础决定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体育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体育运动已成为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在相对劳动时间缩短、余暇时间增多的未来社会,体育将成为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要落实到体育运动的智慧开发和运用上。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更离不开当前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这足以表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张志云.浅谈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9).

[2]蒙钢.浅谈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今日南国,2009,(145):59-60.

[3]杨美芬.试论体育运动与经济发展的互动策略[J].体育与科学,1998,19(6):32-34.

[4]张剑珍.论体育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9-22.

上一篇:混合函数下一篇:管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