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纵深影响

2024-10-06

两岸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纵深影响(通用8篇)

两岸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纵深影响 篇1

两岸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纵深影响

摘要:自2008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由过去60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上和平发展的新道路。两岸直接“三通”更是大大加强了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必然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实现两岸共赢。

关键词:和平;稳定;两岸关系;经济发展

自从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后,两岸的统一问题一直牵动着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成为中华民族近半个世纪乃至未来一段时期为之奋斗的目标。50多年来,随着海内外形势的变化,两岸经历了从军事上对抗、政治上对峙、人员彼此隔离走向了军事上停止对抗、政治上局部对话、文化交流和人员逐步往来的互动过程。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祖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两岸经济关系日趋紧密,台湾经济兴衰日渐受制于祖国大陆经济发展和两岸关系疏密。两岸经济融合加深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有助于两岸关系的改善,实现两岸对话,尤其在当前海峡上空“黑云密布”的时刻,两岸经贸已成为最重要的维系两岸和平往来的纽带、指标和重建互信的渠道。同时,两岸经贸也已成为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关键,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一、两岸经济合作的回顾

两岸经贸合作日益密切始于1979年年初祖国大陆提出 “三通”倡议,但两岸经济关系真正开始由秘密走向公开,并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自1987年蒋经国先生宣布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以后。另一方面,大陆已经成为台湾累计对外投资最多的地区,对祖国大陆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两岸经济关系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日益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加强两岸间联系的重要纽带。

海峡两岸贸易总额从1979年的0.46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783.3亿美元,此25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31.9%,其中台湾地区向祖国大陆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7.9%,祖国大陆向台湾地区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4.6%。2003年台湾地区向祖国大陆出口493.7亿美元,占当年台湾地区出口总额的24.5%,与祖国大陆的贸易顺差成为台湾地区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从2003年起,祖国大陆超越美国、日本,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且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出口市场,台湾地区是祖国大陆第二大进口市场。

四、我国台湾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加强教师的专业教育和技术能力对师资队伍建设实行专业化,以便实现技职教育的品质化和精致化。到了2007年,两岸贸易总额突破1 200亿美元,已经占台湾对外贸易总额的30%。台商到祖国直接投资也迅猛发展。有学者作过统计,近年来台商海外投资的3/4都集中在大陆,上市上柜公司80%在大陆都有投资。

二、两岸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相互依存性

大陆经济自建国以来虽然经历过重大挫折,但仍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转变经济体制和实行改革开放,使经济实现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年平均增长率约10%,成就了“中国奇迹”。同时,台湾大地震对岛内信息产品的生产带来冲击,为满足分散风险的要求,台商继续将部分生产基地转移到大陆,祖国大陆已成为台商岛外投资的首选地区。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从 1981 年的1.1%上升到 2004 年的 6.39%,并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贸易国。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稳定与带动作用亦是日趋明显,并已成为东亚地区经济稳定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两岸经济由于贸易总额较大,互补性明显,所以相互依存度也较高。对外贸易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而台湾地区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本来就很高,并且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贸易占台湾地区对外贸易的比重又很高,因此,海峡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已经成为

推动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1979年以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解冻与复兴阶段(1979~1991年)、快速发展阶段(1991~1998年)和全面合作阶段(1998~)。1998年以来,两岸虽经历了东亚金融危机、台湾政党轮替等事件,但两岸经贸仍平稳快速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台湾对大陆地区出口依存度由1990年的4.88%,上升到2007年的30.1%.1979-2007年,两岸贸易平均年递增率高达30%以上。2007年,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贸易顺来源地,最大的投资目的地。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两岸累计贸易总额已达到9500多亿美元。台商在大陆设立投资项目已近8万个,累计实际投资达到493亿美元,如果加上台商经过第三地的转投资,累计实际投资约800多亿美元。台湾是大陆第七大投资伙伴,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顺差来源和投资目的地。2009年,大陆对台专项采购约140亿美元,并采取措施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大陆重大基础措施建设,分享扩大内需所带来的商机,对协助台湾提振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台商也为大陆带来了资金、技术,扩大了对外贸易,增加就业,两岸已在相当程度上已形成了荣枯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目前两岸投资主要是台胞到大陆投资,1987年到现在,台商投资的主要特点是:(1)投资总额大幅度上升。1987,台胞对大陆投资只有80家,合同投资金额约1亿美元,到2009年贸易总额达1062.3亿美元。(2)投资领域较为广泛,投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台湾大财团进入大陆,投资大多在机械、电子、化工、软件、汽车、能源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3)投资规模逐渐大型化。迄今为止,台湾100家大财团中,已有1/3到大陆投资或计划到大陆投资。(4)投资地点由沿海向内地拓展。

三、两岸经济合作的前景展望

随着两岸关系“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主轴的确立,两岸经济合作必将向纵深方向发展,两岸经贸往来更加密切,经济融合度也将进一步提升。

(一)两岸经济合作的方向:区域经济共同体

自2005年连宋两位主席造访大陆,并提出了“两岸共同市场”和“两岸自由贸易区”以来,就表明了台湾有识之士在深思后对推动两岸关系已经达成了共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为使本国经济立于有利竞争地位,加强与巩固同本区域经济体的合作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必要。透过香港这个中介与大陆进行经济合作,促使两岸三地优势进一步相互结合,推动两岸三地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形成互补、互利、互惠以及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首先,从台湾角度来看,如两岸政治僵局在未来仍持续不前,台湾将可能被排除在整个亚洲经济之外,最终导致台湾经济进一步边缘化。其次,推动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已经成为两岸经济发展的必然。在两岸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大陆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海峡西岸的福建省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将在新的发展机遇下,依托大陆经济的实力,辐射海峡两岸,促使两岸携手,深化合作,谋求双赢。

(二)以“三通”为突破,深化两岸经济合作

2008年6月,两岸海协会与海基会才在暌违九年以后再次会谈,并就两岸直航等问题达成协议。随着两岸相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岸经贸交流日益密切,两岸政治僵局虽有所缓和,两岸的交流与往来正逐渐步入正轨,对两岸经济合作影响巨大。据台湾《新新闻》估计,单两岸实现海运直航一项,每年不但可以省下宝贵的时间,还可省下高达约2亿新台币的运输成本。台湾的各项民调也表示,岛内约有70%的民众认为“三通”有利于台湾经济的发展。相信经过两岸共同努力,完全意义上的“三通”将开启两岸经济发展的新篇章。2003年中国大陆有12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但是其中无一家是制造业企业。

“三通”和双向投资的启动,乃是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大趋势下的新突破。这改变了过去台

资企业将研发基地留在台湾,只将工厂搬到大陆,两岸企业各行其道的局面,两岸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补和共同发展,增强两岸产业实力。

两岸在“三通”问题上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实属不易,两岸应以此为契机,顺应历史潮流,努力发展直接双向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让中华儿女共同携手,共创辉煌。

参考文献:[1]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9-2010学第2期总第64期

[2] 张子凤:《加强经贸合作 促进共同繁荣——试析祖国大陆与香港、台湾经济

合作关系》1998年第1期

[3] 盛九元.新格局,新展望——看选后两岸关系与经贸发展[J].两岸关系,2008,[4]张春英.海峡两岸关系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5]两岸对话与谈判重要文献选编[M].九州出版社,2004.

两岸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纵深影响 篇2

关键词: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中国经济,影响

一、TPP的发起和最新进展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 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从2002 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四国在2006 年缔结P4协定。

美国于2008 年2 月宣布加入,2009 年11 月,美国正式提出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美国借助TPP的已有协议,开始推行自己的贸易议题,全方位主导TPP谈判。

2015 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12 个谈判国(文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秘鲁、马来西亚、越南、墨西哥、加拿大、日本)达成基本协议,同意进行自由贸易,并在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广泛领域统一规范。12 个成员国GDP之和接近全球GDP的40%,其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额的50%,直接投资总额占全球的30%。TPP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对东亚一体化进程和中国将产生重要影响。

TPP的最终目标是要建成亚太地区市场准入水平更高、竞争政策范围更广、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更大、劳工和环境标准更严、争端解决约束力更强的高标准自由区。该协议覆盖了原产地原则、贸易救济、动植物检疫、技术贸易壁垒、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和竞争政策等广泛议题,是高规格、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

二、美国主导TPP的战略目的

1、摆脱自身经济困境

美国2015 年9 月季调后CPI月率仅为-0.2%,远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水平。扣除能源与食品价格后的核心通胀年率在9 月也低于2%。在2015 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了3.9%,但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预计美国经济在第三季度仅增长1%(1)。由此可见,美国在经济危机后并未明显走向复苏,并且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国经济可能会受到其他国家的拖累。

亚太地区一直是美国制造业产品、农产品和服务业的主要出口市场。亚太地区人口数占全球的40%,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5%。据亚太经社会发表的报告显示,亚太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在2015 年将出现上扬,预计平均增长率为5.8%(2),这意味着亚太地区有巨大的市场潜力。2010 年初,奥巴马签署了“国家出口行动计划”(National Export Initiative)行政令,提出在今后5 年的时间内使美国出口额翻一番的目标,这将为美国创造200 万个就业机会,而亚太地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地方。但有迹象显示,近年来亚太地区主要是东亚地区内部贸易增长很快,美国在这个地区的贸易份额呈缩小趋势。美国担心自己有可能被排斥在亚太地区巨大的贸易市场之外,这将使美国每年蒙受250 亿美元的出口损失。奥巴马声称TPP将“促进美国的就业与经济繁荣”,并认为加入TPP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拥有广泛成员的区域贸易协定”,即通过吸收更多国家而形成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

2、制约东亚一体化进程,重返亚太

近年来,东亚一体化进程年年有显著进展,并形成了以东盟为核心、中国为主要推手的10+3 合作机制(东盟10 国+ 中日韩3 国),这一框架包含了全球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以及东亚主要国家。而且中日韩三国也自2008 年起开展领导人峰会,开始走上了制度化的区域合作轨道。这些合作框架都将美国排斥在外,并且中国在亚洲的崛起也制衡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性。这些迹象无疑引起了美国的高度重视和警惕。美国担心一旦东亚地区的合作成熟,美国将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政治、经济利益都将受到极大威胁。为了防范东亚一体化的出现对自己构成威胁,弱化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亚太地区不断扩大的影响力,美国力图通过TPP不断参与东亚经济事务,并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纳入到以其为主导的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中。

3、重新构建贸易秩序

随着“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美国通过WTO推行其全球贸易战略的阻力越来越大。美国欲通过TPP越过充满争议且效率低的WTO,再建一个更高标准、更深入的多边自贸协定,进入其曾被排除在外的经济区,为美国商品进一步打开市场创造条件。美国希望通过高标准和高质量的贸易协议,与理念相同的国家结成伙伴,在这一协议确立的范围内占有主导地位。而这些高标准也代表了未来国家间、地区间合作的发展方向,美国越早占有主导权则越有助于其将来在更广的区域拥有主动权。

三、TPP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减少中国出口份额

TPP接近自由贸易协定,而且标准更高,成员国内部实行自由贸易,使国内成本高的产品被伙伴国成本低的产品所替代,原来由本国生产,现在从伙伴国进口,由此,新贸易被“创造”出来了,这就是“贸易创造”效应。从各成员国情况看,消费者节约了消费开支,提高了福利;从整个协议区域看,生产从高成本国家转移到低成本国家,资源利用更有效率。

成员国之间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后,从外部进口减少,转为从伙伴国进口,使贸易方向发生转变,这就是“贸易转移”效应。

TPP中的东盟、拉美国家与我国的产业结构及要素分配趋同,在产品出口的市场和结构方面存在强烈的竞争,而我国近年来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制造业优势逐渐减弱,TPP成员国如越南、墨西哥会挤占中国原有的很大部分出口份额。以纺织品为例,中国和越南纺织品出口结构类似,彼此具有较直接的竞争关系:中国纺织品出口总金额中成衣和半成衣的占比分别为37%和36%,而越南的占比分别为38%和46%。TPP签署后,成员国之间的纺织品进出口关税将被取消,越南凭借廉价劳动力优势,将会是纺织业最大的受益国。

另外还要看到,TPP所包含的高标准诸如劳工与环保标准、动植物检疫标准等均对中国出口不利。目前中国在很多方面还无法达标,所出口的产品自然会被排斥在外。因此,TPP带来的贸易创造和转移将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较大的冲击。

2、阻碍中国参与的东亚地区合作进程,削弱中国的影响力

一直以来,以东盟为核心、联手中日韩三国的10+3 合作机制被认为是东亚振兴之路。如今,美国利用TPP吸纳东亚国家陆续加入,重新整合其在东亚地区的战略资源,巩固其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改变东亚地区现有的合作机制,降低东亚地区对美国的离心趋势,同时削弱东亚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压缩中国的权力空间,稀释中国的影响力。

10+3 框架外的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自2008 年开启,每年一次,会议签署并发表了《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首次明确了三国伙伴关系定位,会议还通过了《国际金融和经济问题的联合声明》、《三国灾害管理联合声明》和《推动中日韩三国合作行动计划》,确定了三国合作的方向和原则。但自2012 年,三国因中日钓鱼岛争端及中韩就日本不正视战争历史而暂停了峰会。随后日本于2013 年加入TPP谈判,而韩国也对TPP表示出了加入意向,这些举动无疑会降低日韩两国参与三边合作的热情度,从而推延三国的合作进程。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威胁论”充斥着世界舆论界。不仅美国担心中国会取代其世界霸主的地位,中国周边国家也对中国崛起有着不同程度的担心,恐惧未来中国会对东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因此,东亚各国对美国参与亚太事务持开放、默许甚至欢迎的态度。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戴维皮林认为,没人会公开提出TPP规定的“高标准”的真实意图就是将中国拒之门外,但至少部分是出于政治的目标,建立一个“把中国排除在外的亚太集团”。由此可见,TPP不仅扩大了美国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有可能达到“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目标。

3、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步伐

TPP所涉及内容广泛、标准极高,即使美国不带有排斥态度,在很多方面,如国有企业行为、环境和劳工标准、知识产权等,中国目前也达不到参与的要求。

以国有企业为例,TPP主张国有企业应同私营企业一道公开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公司治理结构和与政府相关的信息,取消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和其他福利待遇的贸易条款,阻止部分国家通过税制和补贴等给予国有企业特殊保护,实现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平等条件下的竞争。现阶段,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决定了与政府密切相关的国有企业在大宗贸易和海外投资领域的主体地位,并被认为是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不管中国是否加入TPP的谈判,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条款的约束。一旦这一条款执行开来,有可能会被参与国带入其他经济合作框架内,届时中国的国有企业终将直接面对这一压力。因此,中国国企改革是必然选择。

另外,环境保护和劳工权益等方面中国也欠缺较多。TPP主张在生物和贸易多样性、多边环境公约、环境保护分歧领域、海洋渔业捕捞等方面提出高标准要求,而目前中国环保方面只顾及到污染治理的层面。TPP注重劳工在商品生产中的工资待遇和环境条件,强调劳工的价值关注和企业对环境、消费者的人文关怀。众所周知,现阶段中国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作息时间均得不到保障,劳动者权益保护距离TPP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中国过去的经济竞争力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低廉的劳动力和环境成本基础之上的。如何提高中国工人劳动待遇、保护好生态环境同时又不损害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对中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这些TPP所涉及的高标准对于中国来说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借此可以看清未来贸易与投资制度的发展走向,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将其视为改革的动力和机遇。

四、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积极维护并推进与TPP各成员国的双边及多边合作

目前,正在谈判的12 个TPP国家中,中国已经和新西兰、智利、秘鲁、澳大利亚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东盟也有自由贸易协定,文莱、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均归属其中。中国应当继续巩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机制,深化贸易协定安排,加大关税削减幅度,吸引东南亚国家更多参与同中国的双边贸易。

2012 年中日韩最后一次峰会上,三国一致同意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并签署三国投资协定,有消息称中日韩三国峰会有望恢复,中国应该加强对三国自由贸易的可行性研究,利用这一机会加紧推进其进入实质性的谈判。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一旦形成,预计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中日韩贸易区的贸易量将达到均衡,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TPP对中国的影响。

即使是美国,目前也正在和中国进行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如此算来,12 个国家之中有10 个国家正在与中国开展自由贸易或投资协定。因此,中国对于12 国就TPP谈判达成一致意见不必感到过于恐慌,更不必因此被打乱节奏,只需按部就班维系好并视机会推动与各国的现有经贸合作即可。

2、广泛开展与其他地区的经贸合作

目前,中国在建的自由贸易区为19 个,涉及32 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签署自贸协定14 个,涉及22 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瑞士、韩国和澳大利亚的自贸协定,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3)。除韩国、澳大利亚以外,自贸协定均已实施。其中,中韩自贸协定于2015 年6 月1 日签署,是中国迄今对外签署的覆盖议题范围最广、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协定。根据协定,在开放水平方面,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的90%、贸易额的85%。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 个领域,包含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21 世纪经贸议题”。中韩两国的紧密关系对于中日韩三边合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中国在东亚事务中保持影响力。

中国要形成自己的自由贸易区域网络,才能拥有应对TPP的新筹码。中国于2013 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目的在于与欧亚非沿线60 余国家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最终形成欧亚非大市场。“一带一路”既涉及西欧、日韩等发达国家,也涉及中亚、东欧等转型国家,同时还涉及南亚、西亚、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借助与沿路国家在经贸、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有利于中国企业及个人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过剩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也有利于拓宽中国油气资源的进口渠道,为中国经济后续发展解决后顾之忧;双边或区域协定建立起安全保障合作机制,确保中国在海陆两方面对外经贸交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政治经济影响力。因此,中国应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和国际合作新架构,以应对美国TPP带来的冲击。

3、加快国内经济改革以适应国际趋势

暂且不论中国未来是否加入TPP,至少目前TPP的高标准让我们认识到在知识产权、环境与劳工等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中国不应站在与TPP对立的角度看待这些差距,而是要积极弥补不足。不可否认,这些涉及知识产权、环境、劳工等内容的高标准的确是未来国家产业结构发展的正确方向。以劳工标准为例,中国改革开放后一直借助低工资、人口资源丰富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一跃而成为制造大国、世界工厂。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提升、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2012 年我国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 万人(4),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而且长期以来制造业的繁荣是建立在工人加班超长、劳动环境恶劣(与有害物质、高热、低温、辐射为伍)、工资待遇低下的基础上的,“血汗工厂”一词于中国并不陌生,这并非健康的发展模式,不符合可持续战略原则。这些现状都反映出旧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是时候向高层次制造模式转型了。改善劳工待遇的确会抬高制造成本,但相对提升了工人的身体素质和生产效率,有助于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升级。中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这与TPP的标准在大方向上吻合,因此要深入研究TPP标准,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必要的补充。

目前,中国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方式也与未来市场开放和竞争的要求不符,打破国企垄断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需工作。中国经济不能较快地转型,不能尽快地淘汰落后过剩的产能,与落后过剩产能蕴藏于垄断的国企之中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效率低下的国企借助政府庇护享受各种优待条件,另一方面,与之对应的是那些本该为市场经济注入活力的中小企业却举步维艰。在这个节点上,推进国企改革将对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我国在积极开展对外经贸交流合作的同时,还要逐步转变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注重扩大内需,必须以国内消费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来看,我国内需增幅尚不足以弥补出口低迷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有迹象显示,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愈发重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 年1—8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809 亿元,同比增长10.5%,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增速在7%左右(5)。唯有不断提高国内最终需求水平,改变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对净出口的过度依赖,中国才能够摆脱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保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有志、张伟鹏: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发展动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

[2]刘柏:TPP冲击下亚太新秩序整合的中国对策[J].东北亚论坛,2014(2).

[3]赵金龙:美国TPP战略动机及其对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2(6).

[4]陆建人:美国加入TPP的动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1).

两岸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纵深影响 篇3

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Herrmann-Pillath教授将社会资本分析的三种路径(人文研究的路径,社会心理学的路径,认知科学的路径)运用到中国的具体例子上来。以中国的“关系”为例,当我们讲“Network”和讲“Guanxi”,这之间仅仅是一种中性的翻译,还是体现了“关系”的某种独特之处?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在对待“关系”的态度上,个人是一个主动的,活跃的个体,西方笼统意义上认为中国人是集体主义并不完全恰当。这种绝对的划分:中国是集体主义而美国是个人主义,并且把社会网络在中国社会中的中心作用当作中国人集体主义的证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通过“关系学”的教育,中国人实际上是在主动地创造和利用社会关系网络,而不是被动地被限定在这个网络之中。也就是说,中国人的观念中不是只有集体,不是听凭外在集团的驱使行动,而是强调个人的主体行为,去利用外在关系。这同样是费孝通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社会网络具有特殊的结构,即差序格局,这种格局使得中国和世界其他文化有显著的不同。

有项研究比较了中国公司和西方公司中雇员的行为。中国公司的雇员在工作中和私下里都有相当的交往,而美国公司则奉行新教徒文化,也就是工作和私人关系截然分开,尽量不在工作外有私人交往,这一点很难被中国雇员所理解。在文化研究当中常常把关系分成三类,私密关系,中立关系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混合关系和情感的关系。有理论认为中国社会和其他社会间的文化差异存在于第三种关系,即混合关系当中。另一个关于情绪的研究涉及了“羞耻”这个概念,与欧洲的各种语言相比,中文中对“羞耻”的表达方式丰富得多,例如具有丰富含义的“面子”这个词。在对中国社会网络的研究当中,“面子”是认知结构的协调者。

在认知科学中有个概念叫“场依赖”(fielddependence),有标准的心理学实验来检验场依赖的强度。如著名的“棒与框”实验,把一个棒放在不规则的框下,测试人们是否认为它是直的。一个明显的现象是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少做出该棒是直的判断,说明中国人更多依赖于背景来判断一件事物的性质。另一个实验是关于分类的,现在有猴子、熊猫、香蕉三种东西,西方人倾向于把猴子和熊猫放在一组里,因为他们在分类学上相近,而中国人则会说猴子吃香蕉,它们有关系所以放在一组里。因此中国人更强调关系。第三个实验是关于合作和公共品提供的,实验显示,中国被试者会在公共品提供游戏中表现出更高程度的合作行为,而美国被试者则倾向于搭便车。如何解释这种差异呢?这涉及到一个非常经典的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划分,即东方倾向于整体性思维,而西方倾向于分析性思维,但究竟是认知结构决定了社会行为还是社会行为决定了认知结构,这目前还是一个开放的问题。

两岸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纵深影响 篇4

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很容易受周围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其中不同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大多数老师都在有意无意中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学生,甚至把学生看作是容器、工具,造成了学生敢思不敢言有话不愿说的局面,师生心灵间缺乏交流和理解,学生畏惧老师,有心里话不敢或不愿向老师

倾诉,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不知学生内心的喜怒哀乐,老师与学生的这种心灵阻隔既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我针对师生关系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这一问题作了调查分析,为今后改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开座谈会、走访等方式,分别对县四所小学的学生以不记名答卷方式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3份,回收有效卷 410份,回收率.%。并对结果加以统计分析。在问卷调查的同时,我先后在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中召开了4次座谈会,有近100名中学生参加,多次找班主任、任课老师座谈,还进行了家访。这些不仅提供了大量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也为分析和解释问卷调查数据奠定了基础。

三、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从师生关系对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通过调查中可以看出,小学生对某些老师的喜爱程度决定了其对该科目的好恶程度。学生喜爱的老师与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喜爱程度密切相关,一致率达95%以上,不喜欢的老师与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喜爱程度达80%以上。可见,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较大的影响。

2、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我在实验小学追踪调查了一个月,随机选择了40名五年级的学生,分两组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甲组由学生喜欢的老师任教,乙组由学生不喜欢的老师任教。

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将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不利因素。、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问卷调查中有这样的问题:小学生在学校中最怕什么?

你喜欢老师的微笑吗?你是否看到过老师的微笑?

100%的学生喜欢老师的微笑,只有47.5%的学生看到有些老师总是面带微笑。

在问卷中问到:“你快乐吗?你多久能真正开怀地大笑一次?” 结果是令人失望的,约60%的小学生他们的回答是“不快乐!”或“不开心”。对于第二个问题,他们的回答是“很久都没有过!”可见,我们的孩子确实活得不快乐,所以他们笑得也就比较少了。

“是什么让你们不快乐?”答案最普遍的是:压力,来源于学习、家长、老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每天面对最多的是老师,所以老师的影响最大。如果老师较多地露出笑脸,我们的心情也会随之轻松而愉悦起来,相反地,老师总是板着面孔,我们哪敢高兴,我们上课会紧张而局促,一节课下来身心疲惫。老师笑的频率实在是太低了!有学生感叹:什么样的春风才能吹开老师脸上不散的寒冬?还有的说:人们都说老师应该像红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我说老师应该像开心果,让同学开心,也让自己开心。”。有个同学在问卷中写道:“老师整天板着脸,整天骂人,就会让同学们觉得害怕,觉得老师像老虎,见到他就想躲,在老师面前不敢威风,只是一只没有自由的小鸟。”“老师动不动就骂人,骂得我们心神不定,胆颤心惊,整天提心吊胆,使我们失去了自信心,产生了自卑感。”如此忽视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怎么会

喜欢?又怎么会不害怕呢?

在座谈中,一位四年级的10岁女孩说:“我们老师不像妈妈,背后我们都叫她‘条子’,就是警察的意思。平时老师发起脾气来非常厉害,她能一节课什么也不干就训我们。有时一个同学犯了错,我们全体同学都得挨骂。”一个小学生很爽快地告诉记者:“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出国,越快越好!听人家说,外国小学就有足球队,我们什么都没有。

在调查中发现,一个六年级的小女孩性格很孤僻,不合群,害怕与人交往,更害怕上学,害怕老师。我对她进行了追踪调查,通过家访了解到,这孩子在上小学以前,也和别的孩子一样,很渴望去上学。但上学以后没过多久,就成了班里同学歧视、欺负的对象。在放学路上经常有一群同班同学欺负她,他们有的抢书包,有的揪头发,还有的往她身上扔土,一边叫喊着:“傻子,快打傻子喽!”吓得她跺在一边悄悄地哭。家长还谈到,曾经让女儿将这一情况告诉老师。而女儿却说: “老师会理我吗?那不是我的老师,是那些“好学生”的老师,是那些受宠学生的老师。而我呢,在老师眼里不过是一个头脑迟钝的傻孩子”。从此,这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说话了

在调查问卷的“自由畅谈”栏目里,一些学生谈到:

有些老师不理解我们,有时体罚、讽刺我们,使我们非常伤心,我们很讨厌这些老师。

老师太偏心,偏向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好,违反纪律等坏事全是我们这些学习差的学生。

我有什么心事、悄悄话,从来不敢找老师,他们要么批评你,要么向家长告状。

在问卷中回答“有烦恼、心事或想说悄悄话”时,你是否找老师?只有16%的孩子选择找老师,53%的孩子宁愿独自来解决心理困境或闷在心里。

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篇5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并构成亚文化等都是这种亚文化。亚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总体文化的次属文化。一个文化区的文化对于全民族文化来说是亚文化,而对于文化区内的各社区和群体文化来说则是总体文化,而后者又是亚文化。研究亚文化对于深入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那就是在都市处于非中心——或者说处于边缘地位的人,共同创造与享有的特殊文化,而且它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一般来看,这些文化极少被专业出版物、媒体与展示单位所介绍,甚至也不为专业的文化学者所重视。在外国的历史上,著名的爵士乐与摇滚乐都曾经是亚文化,但随着专业人士与文化学者的不断介入,它们到后来都成了正规文化的一部分。昨天的亚文化可能就是今天的主流文化,今天的亚文化可能就是明天的主流文化。这也表明,所谓正规文化总是在吸收亚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在世界的范围内,已经出现了研究都市亚文化热的趋势。

亚文化(subculture),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区、各群体文化特殊性的方面。如因阶级、阶层、民族、宗教以及居住环境的不同,都可以在统一的民族文化之下,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群体或地区文化即亚文化。

编辑本段分类

亚文化有各种分类方法,罗伯逊将亚文化分为人种的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等。如年龄亚文化可分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可分为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等。由于亚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

编辑本段几种典型的亚文化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

之所以将这样一小群潦倒的作家、学生、骗徒以及吸毒者当作“一代”,是因为这个人群对二战之后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垮掉的一代”的成员们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荡公子,他们笃信自由主义理念。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

“垮掉的一代”对后世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文化研究学者们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

“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1922年-1969年)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1926年-1997年)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1914年-1997年)的《裸体午餐》等。后两部作品由于内容“猥亵”而引起法庭的注意,但也为此类文学作品在美国出版的合法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所以,青年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问题在于这种处于破坏、颠覆状态的亚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从而将全部媒体上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当作主流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作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吸收。其实,青少年就是借助使用媒介这一活动来实现对成年人掌控世界的逃避和抵抗,由于这一亚文化是青少年自己亲身参与创造的,因而它媒体多于传统媒体等。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学者集体撰写了一部叫《仪式抵抗》的著作,对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的亚文化给予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者认为,青少年中流行的亚文化构成了对体现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英国主流文化的反抗,在当时的社会情景下,阶级的对立也表现在文化领域,平民阶层的青少年因无法进入主流文化而自创了一种时尚文化,这一文化富有反抗的象征意味。例如,光头仔的行为表面上是在追求一种粗野彪悍的形象或风格,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意识形态企图。S·霍尔指出,尽管这种离经叛道的亚文化缺乏明确的政治目标,但它仍是“对一种前革命的社会、政治和组织问题的后革命的文化反应。”“但是,一些亚文化仅仅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它们浮出水面,变得可辨认并被贴上标签;它们一度控制公众注意的舞台,然后它们淡出、消失或被广泛传播以至于失去了它们的独特性。这里,正是亚文化结构的后一种,主要与我们有关,无赖青年、摇滚客或光头族的奇特、前卫的着装风格、关注点和环境等等„„”迪斯科夜总会、光头党、朋克、嬉皮士、摇滚乐„„直至群居、吸毒、同性恋等从文化到生活各个层面,这些一度成为英、美60年代的一道文化景观。青少年就是通过这些活动来创造新的大众文化形式,因而,这种带有反叛色彩的青年文化具有后现代的倾向。

青年亚文化在当代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那种“披头士列侬式”“充满愤怒”的抗争意识弱化,即反叛阶级、种族、性别主流文化的意识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来抵制成年人文化。

·单身亚文化

单身文化正通过单身俱乐部这种组织形式向主流文化扩散,单身者群体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例如两性交往的开放性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主流社会。主流社会在对单身亚文化漠视的同时,也将这种变化悄悄地融入自己主流渠道中去。

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都是作为一种劳动力资源分配给单位的,每个个体都在人生上依附自己所属的那个工作单位,人与工作单位的关系常常是终身制的,流动的难度非常大。

在一个没有流动的社会,一个人除了在他所属的那个单位消耗掉他所有的才华和激情之外,还极有可能忍受长时期的无穷无尽的低能的管理者和鄙俗的同事的折磨,这种折磨的产生可能是因为说错了一句话,表示了一点不同的意见,甚至可能是哪一天穿错了一件衣服打错了一条领带。但是,你无法逃避,因为你不能辞职,不能将自己流动出去,你也无处可去。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人,如果他试图避免受到上述折磨,他就必须时刻谨慎,他的言行必须完全符合领导、同事们的心意,以至于有的时候看起来,他活着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博得那些人的好感。

19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建立,人们开始可以自由地选择职业了。人们可以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去,社会也采取了比较宽松的人才管理办法,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以及社会的需要去寻找自己认为合适的东西;原有的体制松懈了,人生依附随之解体,社会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宽裕的人才流动的余地。这也是主流文化逐渐变得宽容的由来。多元结构开阔了个人人生选择空间,也开阔了主流文化的心胸和视野。工作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由主宰和被主宰的关系进化为双向选择的关系,这种取向是双方的,他们各自遵循各自的利益原则,工作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地位变成了一种在利益原则上的平等关系,是各自的取与予的需要,不存在恩赐和给予的问题。

这种平等的关系下,个人的尊严和自由才可能获得尊重,个人才有可能生活在一个相对宽松的小环境中,只要他工作努力,就能够得到报酬,获得承认,且只有他工作的一面才属于公司或者单位管辖,他的个人生活和个人喜好只要与他的工作不产生纠葛,工作单位一律无权过问无权指摘。有一部著名的美国电影《费城》,描写一桩有关劳资双方聘用合同的官司纠纷:影片主要人物是一个患有艾滋病的同性恋者,因为性取向暴露被所属公司解聘,之后他以“非法解雇”(歧视同性恋者和歧视艾滋病患者)的罪名将雇用方告上法庭,最终赢得官司的胜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只要不违法即是合法的,它属于个人的权利。

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是大的空间和大的生存环境,单位和部门是小的空间和小的生存环境。对于个人,这两个环境同等重要。在懂得尊重公民人身自由的现代环境中,单身者自然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当然,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还只是一个开始,新旧思想交替、交叉,现代化思维已经启动,但是旧作坊思维、家族意识、独裁观念、小农意识却还没有消失,个性自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重视,但是还远没有达到被主流文化全盘保护的境地。眼前,人们所获得的松弛只是旧的思想体制破裂的结果而不是新的思想体制建立的结果--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所认识。

·企业亚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了一组对立统一的基本生存样态:企业主文化与企业亚文化。它们可能同步生成,也可能不同步生成。各类具体的企业文化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和适宜的文化气候下才能形成。

从文化主体对企业文化选择和倾向性上看,非决策层行为主体容易选择、接受、奉行和建设企业亚文化(尤其当企业决策层充当不开明的角色、与非决策层形成明显的文化隔阂、冲突时),因而,企业亚文化可能是非当权者文化,是下级或下属文化,是民间文化,是富有反抗性的文化。当然,在决策层中所形成的官官相护,以及企业所出现的“任人唯亲”现象,从概念归属上看也属于企业亚文化的范畴。

从文化体层次阶段来看,企业亚文化是企业总体主文化的次级文化。这是由于组织分层设立各种机构,各层次机构均具有其特定的业务、职责、权限,各层次机构人员的组成情况也不同,故会出现有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的次级文化,但在总体上保持与企业主文化一致的前提下,并不妨碍企业文化的贯彻与落实。如部门文化、子系统文化、车间班组文化等等都属于次级文化。

从文化体的组织性质来看,企业亚文化又可以称作是企业总体文化的非正式组织文化。所谓的非正式组织文化就是非制度性群体文化。就一个社会而言,所谓非制度性群体,指的是一种不符合社会规范文化的群体。这种小群体一般都不是按照社会合法文化规范组织起来,它的形成主要是为了追求一种思想感情的满足。由于大规模群体、制度性群体的目标主要是非个人性的,通常会限制个人需求和情感上的满足。因此,为了弥补这种不足,为了寻求更多的个人满足,就在上下级之间或同级朋友之间互动,建立起友情,非制度群体便应运而生,并且滋生出一种同类的文化意识。这种非正式组织文化有的产生于一定的组织形式,如俱乐部文化、派别文化、“沙龙”文化、“哥儿们”文化等等;有的甚至并没有特定的组织形式,只是一些同病相怜、志趣相投的人不约而同地走在一起而形成的相同的文化形式

亚文化是什么?

看来,现在是已经到了最后清点自己财富的 时候了,但什么才是他的财富呢?这是卡欣不懂的东西,但要写一部带有总结性的小说,对此,卡欣却是一清二楚的,而一个不懂得自己价值的人是不会去写一部自传的,并且,撰写自传也是一个小说家自己所不懂的东西。卡欣只清楚自己的人生体验,只清楚自己从经验中学会的人生经验,哲学还是他所不懂的东西。

你很想立刻起身回到自己代房间,别与 父亲在这 种僵死的的气氛中拥护着无法沟通的隔阂的痛苦,一同滚进 无力自拔的悲凉的深渊。但是你很清楚当自己走出这间房厅时,松驰 懒散的背影将给老人留下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你们一同走了很长一段路,对于他的一 切你不想再去费神,因为你很清楚,即使对他的过去有所了解,也不 会有什么结局,相反倒是多添了一桩麻烦的事。

在这座拥挤的城市里,每个人似乎都很 懂得怎样把自己的思想和表情完全分割开来,在人群中竭力表现出头 脑单纯没有任何欲望,宁可把自己的思想、欲望及喜怒哀乐统统归缩 到孤独幻想的硬壳里去付诸实现。

《花园的心脏》

渐渐地,意图上的迷雾开始驱除了,然而,此时此刻,宁静却仍然没有降临。形式是读者眼睛里的价值,但究竟什么才是他们所需要的价值呢?作为作者的卡欣,这些年来他始终都只是一个作者,而且,也仅仅只是一个作者,这就妨碍了卡欣迈出更大的一步,从而使他最终也没能逾越过存在与价值的结合--这一堵解脱悲剧之关键的墙,从而极易成为一个偶然性世界里的奴隶。

十三

据说,有一次卡欣在南京喝醉了酒,便对南 京的朋友吐出了真情,他说他还是喜欢巴尔扎克,喜欢雨果,还有许多古典作家,这是他进入亚文化圈之后唯一的一次公开谈论出来的名字。

卡欣真的喜欢加西亚·马尔克斯、乔伊斯吗 ?真的喜欢毛泽东吗?当一个人无法公开说出他心目中的价值的时候,这总是一种痛苦,无论这种放弃谈论的权力是由于爱,或由于敬仰某个可敬的人而自愿遭到的禁止,事实上,压抑总还是存在着的。尽管这种压抑的后果可能会以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更加敬仰那个可敬的人而宣告结束。但是,压抑总是一种压抑。或许,这种压抑表面上能以鞭策人加倍地读书、更加勤 奋地工作而产生价值,但在这同时,为了这种价值的存在,事实上,也就把这个人的真正的价值--人的本能感觉、真实的欲望、人的个性、人的独立判断力一起葬送了。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自卑,是因为丧失自 我灵魂从而仰慕他人的存在而引起的,这种自卑是一种致命的疾病,这样的人事实上也是无法自救的,这样的人是大众,他们始终都需要着他们的导师。还有一种自卑的人,他们却有相当的个性,也有创造力,引起他们产生自卑的原因,只是在于他们正生活在一个文化馈乏、丧失灵魂的时代,象这样的一些人,事实上,他们也是能够自救的,也应该去实施自我拯救的!只要他们能够摆脱时代加在他们身上的非理性,只要他们能够依靠心灵所产生的直接力量、理性的力量便能摆脱自卑所产生的悲剧,而真正的悲剧也正是属于他们,由上述第一种所产生的自卑,不过是大众的喜剧。

如果我们现在回忆一下契可夫,也许对卡欣 的悲剧会有一种形像上的了解。当契可夫事实上已成为一个举世公认的伟大小说家时,他依然无法相信这是事实。起先托尔斯泰还以为这是契可夫的谦虚,后来等发现契可夫真的不知道自己的真正价值时,托尔斯泰被惹火了,开始大骂契可夫这是在自我毁灭。

为什么契可夫会如此地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呢 ?而一个不知道自己价值的人,这样的人也是无法真正将他的价值提高到人性的最高度的。只要想一想契可夫将他的伟大作品只说成是“为了反庸俗”而作,他最恨的就是“庸俗”这种苍白的思想,从中我们便可知其受自卑之害之深了。而契可夫的悲剧是只能从他的青年时期里去寻找根源的,因为他曾是“契可昂泰”,一个只写写滑稽作品的人。

利用这个故事,我并不是在用一个隐喻评介 卡欣的价值,我只是取其说明性,用它来说明当一个人的价值与他的存在相脱离时,便会产生一个怎样悲剧性的命运。

美国经济调整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篇6

一.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经济不稳定

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为一个整体的依存性的空前提高,经济、金融波动和危机的传导性急剧增长.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与经济体可以在闭关锁国的条件下孤立地单独生存与发展,也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或经济体可以采取某种措施,单独损害别人而不同时损害自己。它们之间的整体依存性不可能是均衡对等的,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占有优势。

东南亚金融危机突出地暴露出金融的极其脆弱性。一旦人们丧失信心,金融体系立刻瘫痪。金融活动的.全球化与金融监管国别化的矛盾日益突出。产生无序金融活动和金融资源的过度开发,形成监控盲点,加剧了投机性、避税性、洗钱性金融活动的负效应。以趋利性和流动性为特征的国际游资,以搞垮某一经济体经济、金融社会秩序为目的进行恶意炒作。一国宏观经济长期失衡,难免受到国际金融资本冲击,亚洲国家在金融危机前都存在:贸易条件恶化和经常帐户赤字,对全球资本市场的依赖程度提高,外债对外汇储备的比率提高;金融部门监管不力,裙带资本主义盛行;企业自有资金少,依靠高水平杠杆融资,泰、韩、印尼企业的债权对股权之比分别为185%,325%,和183%,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较大。

金融全球化急剧提升一个经济体的资源配置能力与效率,也迅速累积系统性风险。风险可转嫁给所有经济体、经济人,供给者只承担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利益少数人得,风险所有人分担。这种不对称性使金融泡沫化具有十足的内在利益驱动和不可遏制的势头。在这一金融博弈中,发达国家占有明显的利益与优势。

二.美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失衡

美国经济的高增长,低物价,全球化,同时孕育内在矛盾,金融风险在积累。

第一,高消费。

大量外资涌入美国,股市一路飙升,美国家庭金融财富增长两倍,消费开支增加,家庭储蓄率1995年为6・8%,3・8%,0・2%,19-0・02%,-0・6%。

一旦美国股市泡沫破灭,资产价格下跌、债务负担加重,个人储蓄便会反弹,如回升到占GDP1%的水平,从到美国经济的增长率就会下降到0.4%,储蓄要与巨大的个人债务平衡,否则在资产缩水的情况下,个人债务会膨胀到为个人收入的两倍。若要达到一个基本的平衡,私人储蓄必须上升到4%,美国经济将进入严重的衰退,失业率也将达到11%以上。

第二,高债务。

以金融资本主导的美国经济出现了“从纸到纸”的循环:美联储发行纸币支付巨额贸易逆差--各顺差国再以得到的美圆购买美国发行的其他类型的纸:政府债券或公司股票--美圆回流进入美国资本市场,支撑美国的资本经济持续繁荣。公司和个人债务飞速增长。90年代初期非金融公司债务年增长率5%,1995~1912%,家庭债务总额以10%速度上升,年负债6.3万亿美元,个人债务总额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82%。与年上升12%的股市财富相比,年增2%的工资收入微不足道,美国人才敢如此借贷和花钱。截至2000年3月,外国投资者拥有美国资产包括:购买美国股票1。4万亿美元,占美国股市市值的7%;拥有美国公司债券9000亿美元,占公司债券的20%;持有联邦国债1。3万亿美元,占联邦国债的3。5%;直接投资1。2万亿美元,占5---8%。美国所需资金的很大一部分靠外资流入。

&

[1] [2] [3] [4]

FDI与中国经济的关系及其影响 篇7

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一般又称为国际直接投资或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指投资者到国外直接开办工矿企业或经营其他企业,将资本直接投放到生产经营中去的经济活动。它不是单纯的资金外投,而是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的综合体由投资国内东道国特定的产业部门的转移,是指以控制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对外投资,它可以通过在东道国创建一个新的企业或收购一个己存在的企业来达到创建海外企业的目的。

二、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很多外企重都出现了一些垄断现象,民族品牌有开始消亡的迹象,这不得不让我们考虑到,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1. 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

外商在我国各行业投资比例各有不同,这也是导致我国人均收入差距增大的一个原因。由于各个行业获得的资金不同,其资金利用额不同,盈利也就不同,因此各行业人群的收入也就不同,由此便导致了我国人民收入差距增大的问题。

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很小,投向第二产业的资金占据主导地位,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结构的深层次优化,即在促进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的作用有待提高。在农林渔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商投资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在制造业和房地产行业领域,外商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由于外资大都看好中国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加之这些产业资金回收期短、见效快,能够保证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我国要是依靠自身的廉价劳动力赚取少量的利润,而高额利润主要被发达国家占有,他们依靠自身的知识产权或技术而赚取大量利润。

2. 导致地区资金投入分布失衡

我国现今中、东、西部经济的差异化也有一部份是各国外资投入失衡导致的结果。

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表2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较为便利的东部地区,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较为不便的中西部地区只投资很小一部份。这也是造成我国现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家的政策导向偏向于东部地区,大多优惠政策都给予了东部地区,而交通较为不便的中西部地区却很少得到这样的政策。为了解决东西部经济差异扩大这个问题,国家如今也实施了不少政策。

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影响,外资实际投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中西部地区受到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吸引,其本来就缺少的资金、人才难以遏制地向东部沿海流动,造成中西部产业的竞争力日益下降,地区间GDP差异无论在相对数还是在绝对数上都进一步扩大,对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 盲目引进外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多大型跨国企业进入我国,如IBM、宝马、沃尔玛等,他们在我国投资建厂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展。但是,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说,这只是个起步阶段,它还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技术。

资料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2006年里,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了20.22%,而在2009年里,同比减少了-5.76%,这说明外商投资减少了。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一栏中,同比增长由2006年的1.44%降到-4.06%,表明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也降低了,这是由于外商投资额的减少而引起。我国外资减少一方面是与我国政策有关,近年来随着我国就的快速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不在是改革开放前的盲目引进,而是认为经济的发展不应该以环境的牺牲为代价,在引进外资与技术的同时,还要看它是否会破坏环境,给社会带来危害,由此也就排除了许多的外资与技术。此外,我国外资的减少还与国际关系有关,近年来,印度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劳动力优势也逐渐显示出来,西方各国把目光投向了这些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地区。

由于人群整体素质不够高,对资源认识不够深刻,人们不懂得如何把资源循环运用,使得很多资源流失。中国在资源利用技术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没有形成一个很大的产品市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个很大的资源出口国,很多外资就是看中这一点,很多投资商来中国建厂,利用中国的资源,运用高科技技术把产品加工,包装,卖给中国人民。牺牲大量的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来换取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中国企业为外资“打工”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不但减少了我国居民和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机会,而且便利了进口国的发展,浪费的同时又构造了经济发展的竞争威胁。

我国为了经济的发展,把一些损害我国经济环境的一些企业引进国内。为了吸引外资,不计代价。跨国公司把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转移到我们国家。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垄断初见端倪,外资并购呈现独资化趋势

部分外国直接投资落户中国后,凭借其高新的技术、庞大的规模、充足的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挤占我国市场并形成垄断,尤其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很多外商企业已占据绝对优势,对我国产业安全构成威胁。

如宝洁在中国除上海沙宣是合资企业外,其余9家已全部独资;欧莱雅仅用50天就整合了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国内大型超市80%被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公司纳入囊中。无论是外资并购、还是外资控股国内企业,近年来都呈现出并购独资化趋势。目前,外商已不满足于直接投资,外资谋求企业控股权的欲望逐渐显露,在控股权、控制销售权及财务权、品牌使用权上提出明确的控制要求。尤其在控股权方面表现得更为迫切,包括最初以参股、相对控股实施并购的跨国企业,现在也谋求通过增资扩股实现绝对控股。从外资并购对象和目标看,外资(跨国公司)已瞄准那些竞争力较强、对产业结构影响深远的行业,特别把一些具有竞争实力的国企作为并购的重点。除了在竞争性行业并购重点企业外,他们也试图在资源等上游产业进行拓展。外资在并购中国企业的热潮中,与地方政府联手,用并购方式直接占领国内市场,消灭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他们对一些国内具有战略产业的企业实行“斩首计划”。即“必须控股”、“对方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点已成为外资在我国并购企业的基本要求。

外资过度并购将不利于我国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国家的经济控制力受到挑战、弱化和抑制了本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容易造成跨国公司的垄断和限制性竞争、对国内企业长远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大批民族品牌流失。我们必须尽早解决这些问题。

三、优化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对策

1. 优化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

制定科学的外商投资企业行业规划,配合以有效的产业政策指导。重点引进技术先进型产业的外商投资,严格控制技术传统型产业的投资,适当引进外国金融产业资本进行有效的产业政策指导完善外商投资的外贸效益检测评估工作。在农林渔牧业行业,我们应该提高技术,发展现代农业,而不是仅仅依靠各种原始工具以及人力。在制造业方面,应该自主研发,研究本国的产品,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从而才能获取更多利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互均衡,健康发展。

2. 大力吸引以生态为导向的外国直接投资

中央统一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应该对目前各地实行的一些不规范的优惠政策进行清理整顿,制止各地盲目引进外资的竞赛。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那些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大型外资企业进行严格的把关,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为建立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3.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税收、环保、劳动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健全的基础上,让各个外资企业相互竞争,优胜劣汰。

在外资过度并购方面,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来限制外资恶意并购,赢得宝贵的经济结构调整时间。尽管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家六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外资并购有一些明确规定和约束,但还未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包括反垄断法也尚未出台,特别是在事涉国家安全的经济领域的保护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要学习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尽快填补这一空白,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包括《反垄断法》在内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起严格的维护经济安全的相关制度,用法律和制度来防范外资的恶意收购和垄断行为。

4. 加强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监管

针对管理水平较低这个问题,国家应该从最基本的教育做起,对于企业人员,国家可进行大量培训以提高其操作水平。但长远来看,应该发展基础教育,从儿童开始,为国家未来的发展作铺垫。

充分利用外资企业的资金,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将比较优势与新技术优势发展模式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制度、管理,支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构创新,从而实现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利用外资的这个问题上,在法律方面,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法律漏洞;在经济方面,我们应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在政策方面,中东西部应该平等对待,或者现在更多的偏向于中西部地区。只有正确利用和处理好外资的问题,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瑞林.把握利用高新技术外商投资的新机遇[J].河北大学期刊

[2]刘云羹.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发展[J].复旦大学学报,2006(1)

[3]许闻英.从外资在中国产业结构的失衡谈吸引外资产业政策的调整

[4]薛斌锋,寿志敏.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7(2)

[5]泉州晚报.从数字看我国2006年经济形势[J]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7-01/26/content_2369661.htm2007.01.26

两岸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纵深影响 篇8

关键词:中国和平崛起;国际政治关系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17-02

1.中国“和平崛起”理论提出的的时代背景

1.1“和平崛起”思想的提出是对当今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是我党对当今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因此,我们既具有“和平崛起”的有利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但是,机遇大于挑战,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是我们最大的机遇。

中共十六大确定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中国周边外交方针,其核心内容是“睦邻”、“安邻”和“富邻”。“睦邻”,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的原则下,共筑本地区稳定、和谐的国家关系结构;“安邻”,就是积极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合作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为亚洲的发展营造和平安定的地区环境;“富邻”,就是加强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与亚洲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1.2“和平崛起”思想的提出是当今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的客观要求。

综合国力是指一国“具有的同本国生存与发展有关的各种要素的综合力量”,是一国所拥有的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全部实力的有机综合。它既包含已有实力,也包含潜力及其转化为实力的机制,它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自由度和影响力,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重要尺度,是实现国家利益的主要手段。只有正确估量一个主权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对其国家行为及其目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国际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2003年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首次对中国综合国力进行评价。此次引用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8项重要评估指分别为: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社会发展程度、生态力、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政府调控力和外交能力。在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印度、德国、法国等12个国家的对比中,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排序为第7位,从分值上看,中国的得分是美国的二分之一左右。

从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排名可以明确看出,中国综合国力快速增强,这是不已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在此基础上,中国未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和平的道路,还是称霸的道路!中国的崛起对未来世界影响如何!这不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也是我国政府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和平崛起”思想的提出,就是要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中国要用和平的方式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2.中国和平崛起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

2.1实现中国外交政策,提升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任何国家外交政策目标的制定,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年托,以综合国力为后盾,以国际环境为背景,它是国家为实现自己的利益所作的选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进入新世纪,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中国外交实践,就必须以当前的国际环境为背景、以现实而客观的中国综合国力为后盾,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平崛起”思想的提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对外政策领域的具体化,这就是我们通过外交途径向世界表明我们的政策,中国的崛起将以和平的方式、而非暴力的方式,中国将对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对当前国际社会中“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即将崩溃论”的回应。“和平崛起”思想的提出,其目的就是使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进一步优化,尽可能地减少国际社会对我们发展的负面影响,更有利于中国以生产力为中心,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维护和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

2.2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

对于未来世界格局,中国积极推动多极化进程。中国主张的世界多极化,既不是“大国争夺、瓜分世界”,也不是“大国联合、主宰世界”,更不是单纯地从中国自身利益出发,而是为了主持国际正义,维护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地位和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权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进步。中国多极化主张的实质是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因为,国际社会是一个多样性的社会,民主是其本质;从主体上看,冷战后日趋多元化,这些多元化的主体要求实现民主化;尊重世界多样性,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保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就在于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

当然,尊重世界的多样性还要尊重各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建立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基础之上,因此各国会不尽相同。中国始终认为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中平等的成员,不同的国家利益应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中国为和平崛起倡导的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理念,与主权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法理基础是相一致的,不仅反映了世界多数大国的要求,也体现了世界众多中小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霸权主义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大敌。只有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能实现真正的国际关系民主化。

2.3引导国际关系走向和平共处,实现世界和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从20世纪50年代中、印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至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它己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不但在中国同这些国家签署的条约、公报、宣言、声明等双边关系文件中得到确认,而且在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和一系列国际文件中不断被引用或重申,它已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第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概括了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完全符合联系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套完整的国家行为规范,比其他国际性、区域性的法律原则更全面、更合理。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全、彻底、全部摆脱了旧国际关系中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因素和消极影响,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针锋相对,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反映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体现了时代的特点,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总之,“和平崛起”思想的提出,是对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和平崛起对国际政治关系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以事实和实践证明了意识形态领域不同的国家之间也能够和平共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没有市场的,世界上各国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参考文献:

[1] 徐坚.和平崛起是中国的战略抉择[J]. 国际问题研究,2006(2).

[2] 李莉. 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亚太国际关系的影响[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6).

[3] 徐崇利. 国际经济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J]. 比较法研究,2005(6).

上一篇:唐山话题作文:可爱的家乡-唐山100字下一篇:毕业登记表 填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