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对社会的影响

2024-05-18

家庭关系对社会的影响(通用9篇)

家庭关系对社会的影响 篇1

家庭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父子经常起纷争怎么办?

琅小

姜秀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孩子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和家长进行交流讨论,分析目前学生家庭氛围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建议,使家长了解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

氛围,并能自觉执行。

教学重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建议,使家长了解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并能自觉执行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交流讨论法、解析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入主题: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坐在一起探讨“和谐家庭教育与孩子健康成长”这个话题。首先我代表八(3)班全体师生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长期以来对我们工作的信赖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这节课我将就家庭氛围与孩子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以及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来和各位家长分享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建议

二、新授教学:

(一)、家庭的和谐表现为四种关系的和谐。一是夫妻关系和谐。良好的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只有夫妻平等,互相尊重,互敬互爱,互谅互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彼此忠诚,共同发展,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才能具备家庭和谐的基础。

二是长幼关系和谐。长幼关系是家庭美德建设的重点,只有家庭成员自觉做到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多与老人交流沟通,婆媳关系融洽,以德育人,教子有方,建立关爱、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才能稳固家庭和谐的根基。

三是邻里关系和谐。良好的邻里关系对家庭成员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都大有益处,只有加强邻里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互相体谅,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才能营造家庭和谐的氛围。

四是社会关系和谐。在家庭中要创建关心国家和社会,倾情公益事业的氛围,引导家庭成员不断学习,提高素质,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拓展家庭和谐的外延。

(二)、家庭氛围与孩子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

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子女成长。人的未来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血统,而是取决于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环境关系到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形成。

第一、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她)的爱意;第二、让孩子懂得守规矩的重要性;第三、要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使孩子体验尊重,从而使他们情绪稳定。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重视家庭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您的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成为身心健康、明事理、懂规矩、有爱心、爱学习的好孩子。

(三)、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1、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会化主体。家庭是否和谐对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的和谐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合理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家庭中青少年子女的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结构则会阻碍家庭中青少年子女的健康成长。

2、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学生学习的时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朋友聚会等等尽量少在家中接待。还有,就是要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要经常打架、吵闹,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3、理解尊重孩子。父母要有威信,孩子要信服你。

一是你人格高大,二是你讲得有道理,三是你的办法可行。对孩子平等、尊重、关怀,处理事情公道,有善行让人感动。父母与孩子从小就很亲密,象朋友,不摆家长架子,又很理性,知道在关键时应当如何表示激励、批评和妥当的指导。

4、家庭中要有健康的伦理道德观。

5、父母的人格会成为孩子的榜样。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

四、总结家庭的和谐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合理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家庭中青少年子女的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结构则会阻碍家庭中青少年子女的健康成长。

五、作业:深入了解其他家长是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家庭关系对社会的影响 篇2

校园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校园的人际关系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大量关于儿童校园人际关系的研究发现,学校人际关系对儿童的社会适应和未来的人生轨迹具有重要影响[2,3],而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家庭的社会功能对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有重要影响[4,5]。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家庭环境系统对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家庭物质环境不良、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会潜移默化地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而儿童学业、人格等发展的不健全又将影响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人际关系的发展[6]。留守儿童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因而调查研究留守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学校人际关系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试图通过对留守和非留守儿童调查结果的比较,了解留守儿童学校人际关系的基本情况,并重点探讨影响留守儿童学校人际关系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即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收入等因素对留守儿童学校人际关系的影响,为帮助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理论基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陕西省安康地区石泉县教体局前期调查统计数据,随机选取该县6所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公办中小学,向学生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09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1.3%。其中留守儿童均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且留守时间超过半年的孩子。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留守儿童基本情况问卷本研究自编留守儿童基本情况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年级,父母外出打工人数、外出打工时间、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年收入。此外,还需要填写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与监护人的关系等信息。

本研究以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作为衡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以往研究认为这两个指标是反映一个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指标[7,8,9]。考虑到县级地区人民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偏低,受教育程度的题目项设置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分别计1、2、3、4分,分数越高说明受教育水平越高。家庭年收入选项为10 000元以下、10 001~20 000元、20 001~30 000元、30 001~50 000元、50 000元以上,分别计1、2、3、4、5分,分数越高,说明家庭年收入越多。

1.2.2学校人际关系问卷选择江光荣编的班级环境问卷中的人际关系维度制订学校人际关系问卷,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各8个项目,均5级记分,分值越高表示关系越好。已有研究发现此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10]。在本研究中,师生关系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906 3,同学关系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806 2。

1.3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留守儿童学校人际关系基本情况(见表2)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师生关系得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同学关系得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留守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校人际关系的相关性

以留守儿童家庭年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作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标,然后与学校人际关系的两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学校人际关系的两个维度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1),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经济收入与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

2.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留守儿童学校人际关系的影响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学校人际关系各维度与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收入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1)。进一步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作为预测变量,以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第一步首先纳入性别和年级,作为控制变量。第二步以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作为自变量对学校人际关系的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和年级对学校人际关系的作用之后,母亲受教育程度显著地预测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而家庭经济收入也可以显著地预测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P<0.05或P<0.01)。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学校人际关系的两个维度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这说明母亲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对留守儿童学校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大。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学校人际关系较差,这与周宗奎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留守儿童因缺少监管,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情感支持,他们的情绪变化大,在人际交往中过于敏感,获得的接纳、尊重、认可较少所致。

本研究还发现,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对留守儿童学校人际关系有显著影响。从家庭的角度分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之所以对学校人际关系产生影响,可能是通过家庭教养方式这一变量得以实现。已有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的学业成绩有显著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儿童取得的学业成绩更高[12,13],而学业成绩又会影响儿童在同学和教师中的社会地位,从而影响儿童在学校人际关系中的被接纳程度。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比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留守儿童学校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大。这可能是因为在我国农村地区,母亲主要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养育子女的任务主要落在母亲肩上,母亲伴随儿童成长,是儿童温馨的港湾,母亲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都会直接作用于孩子,所以母亲在儿童的成长和教育中参与更多,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人际交往影响更大。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在教育子女时,可能教育理念更科学,教育方法方式更恰当,她们更懂得如何去与孩子进行沟通,如何关心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培养正常的社会生活技巧。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尽管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但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收入状况仍然能够对留守儿童建立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起作用。对留守儿童而言,假如母亲受过较好的教育,家庭能为儿童提供充足的生活和学习资源,他们照样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因此,就算父母外出打工,若能及时给予孩子关爱和教育,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同样可以增强儿童的交往主动性,益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摘要:目的 研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留守儿童学校人际关系的影响。方法 采用测量法,测查1 200名留守儿童的学校人际关系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并分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留守儿童学校人际关系的影响。结果 (1)留守儿童学校人际关系差于非留守儿童;(2)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收入对留守儿童学校人际关系有一定预测作用。结论 提高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可改善留守儿童的学校人际关系。

家庭关系对社会的影响 篇3

一般意义上,我们把社会关系解释为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群体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金翼》以小说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两个家族的兴衰史,通读整本著作,不难发现社会关系在辛亥革命到日本侵略中国的这30年动乱时期对张黄两个家族的兴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一个综合的分析视角,探讨社会动乱时期社会关系对小民家庭的影响,通过介绍张黄两大家族的发展轨迹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不同阶段社会关系状况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针对现代社会中平稳的社会局面应如何进行社会交往展开初步探讨。

一、社会关系的内涵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社会关系概括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所说的社会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关系以及人与国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是单独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行为、态度及价值观,社会关系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哈贝马斯在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中提到生活世界的相关介绍,他认为生活世界是社会交往得以展开的重要领域,可以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两个层面。公共领域可以展现言谈沟通的能力、发挥舆论评价的作用;在私人领域中,公众维持的是私人利益以及个人的自主性展示。如图1所示。

《金翼》中介绍了张黄两家的兴衰过程,分析文本可以发现许多因素在张黄两家的兴衰中发挥作用,其中人际关系对黄家家族不断兴盛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有家族内部的人际关系处理,社区内的人际关系交往和平衡,也有大范围社会交往的过程,这种大范围的社会交往包括生意上的合作,上升过程中的有利人群、政府和官方支持,其中包括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方面。

哈贝马斯把人的社会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目的性行动、规范性行动和戏剧性行动,其中目的性行动展开的是一个客观世界;规范性行动展开的是一个社会世界;戏剧性行动展开的是一个主观世界,它以表现自我为中心。简言之,哈贝马斯通过对社会行为的不同类型进行分析,划分出面向外物、面向他人以及面向自我的三种不同世界。如图2所示。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的社会学研究中,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关系的相关研究。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这个概念贯穿《金翼》始终,也在社会学界的研究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外学者也提出了朋友式关系和同志式关系,其中朋友式关系指的是特殊的人际关系,同志式关系指的是普遍的人际关系。但是,现实中的人总是会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的约束下,此刻,人的本质体现在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因此,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人们必须深入现实生活和社会关系网络中。在对现有的文献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中国的社会关系可以划分四种不同的路径:一是“特殊主义”和科层制,二是庇护主义,三是儒家社会理论与“关系”,四是社会网络。这些路径在相关理论的研究背景、研究所探讨的主题以及写作的时间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创造了复杂的社会关系系统,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组成了一个整体性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社会关系系统所形成的结果对社会中的个人具有先导性作用,为现实性的人提供了独特的发展背景和活动空间。

在前人的研究中,很少关注动乱时期的社会关系对家庭发展的影响,本文的创新点是利用社会交往理论对《金翼》中从辛亥革命开始至抗日战争结束这段动荡时期的社会关系对家庭发展影响进行解读,通过张黄两大家族的发展趋向,着重分析社会关系对两个家族的兴衰成败产生的影响,以此来探讨社会关系在社会动荡时期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当下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有何借鉴意义进行初步分析。

三、《金翼》中的社会关系解读

社会关系的作用在《金翼》中主要表现在三个阶段:青年时期、稳定时期和分化时期。青年时期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稳定时期社会关系网开始扩大,分化时期体现了社会关系网扩大提升在动乱时期的重要作用。

(一)青年时期

青年时期,张黄两家的社会关系基本限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之内,两个家庭都正在经受贫穷的折磨。东林在祖父去世后开始在商道的茶馆里寻找商机,许多过往的商人、老板和村里的闲汉都成了他的朋友。也通过这个契机,东林遇到了芬洲,芬洲同样遭受农业贫困和居无定所之苦,他们二人商量了一天一夜,终于制定了一个明确的计划,半年之后才得以实施。最初他们的店铺是以出售酒、花生为主,随着买卖的兴盛与市镇日益繁华,东林与芬洲开始盘算扩大店铺规模,计划向大米和咸鱼的交易方向扩展。此时,东林去了一趟福州城,同行的有郑卢国和王一阳,他们在东林扩展店铺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仅把东林引荐给一些鱼店老板认识,还帮助东林与当地钱庄建立联系,其中,商人和船主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他们维持的是一种平衡状态。

青年时代,他们的成功不仅是生意上的,还有家里和村里的。他们送孩子上学念书,给孩子娶妻,祭祀祖先。他们的生意主要是稻米和咸鱼生意,随着生意的扩张,其他关系和联系随即展开。在整个的关系网中,东林是这个经济活动的中心,他作为经理、生意的经营者,联系着城乡之间贸易市场。东林及同行的商家到乡村收购米,通过船运送到城里,做完买卖后把钱存入银庄,然后投资到商店赚更多的钱,这对店铺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稳定时期

稳定时期,东林的社会关系网络不断扩大。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们姻兄弟想盖新居,在发现风水宝地后,芬洲抢先动工盖屋,东林没有办法只好另寻地方。在建造新房的过程中遇到了麻烦,这次麻烦使得东林遭受了牢狱之灾。三哥(东林的大儿子)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利用法律这种新式武器最后获得了解救。通过这次磨难,东林收获了很多,搬进新居之后,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陈香凯(三哥的同学),他与黄家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即强关系,三哥上学路上遭遇的土匪竟然是香凯,小哥(东林的小儿子)被绑架,东林被商业上的竞争对手加害时,这时香凯已成为古田驻军中校长,他使东林赢得了很大的面子,声誉大大提升。在三哥被指控的时候,香凯作为地方绅士又出面寻求和解,最后三哥逃离了被监控的威胁。

nlc202309081516

这一时期的黄家和张家同样遭遇了很多麻烦和不幸。但总体来说,两大家族是处于上升的状态,尤其是东林的地位和声望日益提高,每当地主管家来收税的时候,东林便从店里赶回家,很有礼貌地接待他们,收税人较之前收敛了很多,这也使东林在村里变成了一个有名望的人。三哥的婚礼体现了东林和妻子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能力,村里每户人家至少派一男一女来参加喜宴,这种现象便足以展现黄家在整个黄村中的显赫地位。

(三)分化时期

在社会出现动乱之时,社会关系网络开始显示它独特的作用,当小哥被绑架之时,重新获得自由都是通过身边熟识之人帮助。在内战时期,军队之间征战,抓百姓来搬运军需品,这时只有五哥照看金翼之家,也是他担任了山中的难民和镇上家里之间的秘密联络工作。内战结束后,东林依靠自己的社会关系又在木材生意上越做越大,但东北三省沦陷以后,木材生意遭受了巨大损失,便重新做起了原来的米、鱼和盐贸易。

黄东林运用私人领域,即市民社会,进行商品原料的收集以及社会劳动的供给,他的生意刚开始主要就是鱼米生意,这些原料的主要来源地便是市民社会,东林家租种的土地以及整个黄家家族与社区内村民的交往过程都属于私人领域。公共领域涉及的范围很广,黄东林追随当时的时代潮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结识各行业各方面的精英和人才,这是他接触政治的重要因素,因为当时社会动荡,这时结识官方和政治权贵对家族地位的稳固至关重要,东林在几经波折和磨难的时候他都是依靠这些力量逐渐恢复了家族的兴盛,但最终也难逃家国危机,动荡年代里舍小家为大家,以此来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保持一致,所以又上升到了民族和国家层次。

四、《金翼》中社会关系的启示

对比张黄两家的兴衰过程,东林及整个黄家家族的繁盛可以发现很多小农阶级的软弱性、教条性以及他们的故步自封。而黄家兴衰的原因又是什么,通读小说我们可以发现,有两个关键人物,即东林和芬洲。就当时的局势来说,他们都是志向有远见的年轻人,但他们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东林是不断突破自己迎合潮流和时局的人,他善于总结,同时也有预见性,从自身经历过程中他了解到教育的重要性,从他所遭受的兴衰成败的事件中他懂得如何自保和向上层看起,他懂得迎合社会需求,经营最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此时的芬洲已完全没有了年轻时的爆发力,他仅限于看病生意,后期张家股份的抽离致使张家再无复苏的可能,而黄家却依旧兴盛,充分证明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社会关系是在人际关系之后,人际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它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人际关系像竹竿和橡皮带的架构一样,有平衡和不平衡状态,不平衡的状态出现时家族出现向上或向下的流动都是为了维持另一种平衡。东林祖父之间的和谐关系便是内在人际的平衡,老人的去世打破了这种平衡,也正是通过这个新起点,他偶遇姐夫芬洲,他们的生活轨迹由乡村转到市镇,由此走向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新建的体系中,东林把店铺当作自己的中心,而家庭生活则退居次要地位。在东林交往的人际圈中,所有帮助过东林的人,如年迈的舅父,茶馆结识的小贩、朋友,救小哥逃出土匪绑架的一些无关紧要的人,他们都是一些弱关系的存在,而有时候这些人群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关键作用,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与人的交往不要因为泛泛之辈就忽略,良好的社会交往虽贵于精,但也在于泛。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注重强关系的影响,同时兼顾弱关系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中国的社会关系网错综复杂,血缘关系是最为牢固的一种关系,在这种血缘关系中我们把它统称为家族,不论家族分出了单独的家庭还是个体,每当个体成员取得一点成就时,整个家族的地位就会提升,家族成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也会随之而来,这也是血缘关系带给我们的其他关系无法取代的。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家族利益结构正在逐渐被结构化,在这个大的社会关系网中,每个关系的节点是个人,其所处的位置越高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而社会关系在对整个家族的维系和成长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金翼》中黄家和张家的兴衰历程得到证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合理利用社会关系网络,以提升家庭的幸福感、职场生活的满意度以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福州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家庭关系对社会的影响 篇4

家庭因素对独生子女人格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独生子女的`成长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独生子女的人格社会化过程之中,家庭因素具有极大的阻碍和推进作用.就其消极作用结合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心理缺陷,从家庭教育的关系、目标、内容、环境、方式等方面做详细分析.

作 者:许华 陈义新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重庆,400715刊 名: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POLYTECHNIC COLLEGE年,卷(期):18(3)分类号:B844关键词:独生子女 心理缺陷 家庭消极影响

家庭关系影响后代 篇5

人到中年,生了孩子,培养孩子,供书教学;父母退休,年迈了,多病痛了,帮不上忙了,需要人照顾了。人到中年的两边担子如何挑得轻松稳健,的确很多人想知道答案。

细想一下现时普遍的伦理现象,小孩子像日出娇阳,如珠如宝;老人家如日落西山,如瓦如草。此等家庭环境会导致,小孩娇纵,长大放纵,老年心痛。你觉得是这样吗?

初生的婴儿思想就像收录机,好的全收,坏的也全收。你孝顺父母吗?小孩学了;你对父母不好吗?小孩学了;你勤俭,敬诚吗?你奢侈,虚伪吗?小孩都学了。你如何对父母,将来你的宝贝儿就是怎样对你,好的他会比你更好,坏的他会比你更坏。这是一条公式,不会错的。是公式!真的吗?

家庭教育,噢!不说教育了,太难了,太深奥了,是专家教授做的事儿。家庭氛围吧!我们都能感受到的,容易理解些吧,是气氛,像空气一样熏着你,空气你没得选择,但家庭气氛你可以自行调配,像鸡美酒一样,可以调的。相信先入为主吗?好的先入,坏不了哪里去,坏的先入,好不了哪里去,公平吧!用勤,俭,敬,笃,孝,悌,廉,耻„„调配你的家庭气氛吧,她就像免疫系统,有她做基础,帮你把关,分是非明道理,你会一生和乐平安。相反用娇,奢,淫,逸,伪,贪,嗔,痴,慢,疑„„,用这些材料调出来的味道,你慢慢品尝吧!

女人太太太重要了。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开创了周朝八百多年基业,知道背后的三位重要女人吗?西周三母 ,太姜(周文王祖母),太妊(周文王母亲),太姒(周文王妻子),要知道她们的故事,看《列女传·母仪传》吧!这就是太太的来由,对女人的尊称,现代意义没有那么深了,难以体会太太的重要性,男人体会不到,现在女人连自己也体会不到。

为什么女人太重要,相夫教子,以下引用净空法师对“相夫教子”的解说。“答:“相”就是帮助,做太太的人一定要帮助先生教儿女。在古时候,社会的制度是“男主外,女主内”,而五伦里头,“夫妇有别”,“别”是不同的任务。家庭里面最重要的两桩事情,一个是家庭经济生活,另外一个就是培养下一代,这是两桩大事。中国古人所谓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是后继有人的后,不是后代的后。教育下一代是大事,不是小事,教育下一代这个事情比出去赚钱谋生还要大,就是比你的经济生活还要大。所以妇女所负的责任超过男子”。在中国历代,妇女确实是最伟大的,没有贤母,社会上就没有贤人。教子重要,教女更重要,所以讲相夫教子,责任分得很清楚。先生负责家庭经济生活,太太负责教育儿女。教育儿女怎么教法?身教。给诸位说,《弟子规》不是教小孩念的,不是教小孩做的,婴儿刚生下来,怎么教他?是做父母的把《弟子规》落实,做到了,让小孩看,身教。天天做给他看,在小孩面前决定没有负面的;夫妻不好闹意见,可不能让小孩看见、听见”。

王凤仪善人说“姑娘是世界的源头”,看来的确如是,教育儿女当中教女更为重要。姑娘出嫁后就当起家庭的调剂师了,好不好味就看姑娘您了。不会吧!现在男女平等了,咱女人也要在外工作,够辛苦的,有爷奶在家就行了,要不还可以请保母。嗨,怪不得这麽多留守儿童。姑娘呀!别忘了您才是家庭的主调剂师啊!调配出好的氛围给孩子成长吧,这样的方式是恩泽连绵,代代承传的,要想代代好儿孙,放多点时间在家庭吧,夫妇行《弟子规》,孩子自然在这样的氛围下吸收养分。

家庭关系对社会的影响 篇6

《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调查表》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填本人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家庭主要成员情况”分两部分,请务必问清楚认真填写。

一、填配偶情况

1、“专业技术职务”如果是事业单位人员填写专业技术职务名称,如:“小学一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或“事业技术工二级”等;如果是行政单位职级则不填。

2、“工资情况”,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上下栏分别填:岗位工资、薪级工资;行政单位填职务工资、级别工资等;企业在上一栏填工资总额;没有单位没有单位填无。

二、“其他成员”填本人父母(如果父母已去世,写清工作单位,然后注清楚已去世)、儿女、兄弟姊妹(如兄弟姊妹较多,栏次不够填,可挑主要的填写)。

家庭关系对社会的影响 篇7

一、父母缺失在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影响

1.案例叙述

学生小×, 男, 11 岁, 五年级一班。父亲是无业人员, 靠在外地打工为生, 较少回家, 性格粗暴。在教育孩子方面, 我行我素, 甚至对孩子拳打脚踢, 自私蛮横, 与邻里关系不好, 在群众中几乎没有好评, 与妻子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母亲是农民, 料理家务但也经常不在家。对孩子百依百顺, 在家中没有地位, 遇事孩子的父亲说了算。没有固定的工作, 经常约人玩牌、打麻将, 对孩子几乎是漠不关心。教育孩子不讲究方法, 没有耐心。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不闻不问。五年级上第一节课就让老师很为难, 不但不听讲还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拿着棍子不时地敲着桌子啪啪地响, 说他不听。下课老师和他谈话, 他对老师说:“老师, 如果谁要叫我学习, 我就觉得活着没意思, 就想到了死”。小×同学脾气暴躁, 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气急败坏地去打人, 嫉妒报复心理极强, 学习不好、没有上进心, 情绪不稳定, 喜怒无常, 黑白颠倒, 不分好坏。这些让学生和老师都很无奈。

2.案例分析

案例中小×的父母对孩子几乎没有教育, 不讲道理, 动则打骂, 以至于小×性格极端偏激。小×脾气暴躁、多动、打人, 多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因为父母在家庭小事中, 意见不合便动手打骂, 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解决不了的事或者不愿意解决的事就选择武力解决。父母经常不在家, 对孩子疏于管教, 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学校的纪律约束会使他感到束缚, 再加上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自身感到自卑, 因此就不爱学习。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 以权威恐吓学生, 容易激起其逆反心理。小×的成长中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 缺乏父母亲正确的教育, 因此造成了孩子脾气暴、易动怒、爱打人的缺点, 在心理上也存在极度的自卑感。

二、单亲家庭对孩子成长造成的影响

1.案例叙述

G同学在读幼儿园的时候, 他的母亲因为家庭纠纷回娘家去了。家里请人去叫了几次, 她都不肯回家。虽然他的父母至今没有离婚, 但是他父母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他爷爷、奶奶都已年老, 奶奶的身体也一直不好, 为了维持生计, 父亲只好外出打工。G同学由目不识丁的爷爷抚养、教育。G同学现在正在上四年级, 但是他上课时注意力老是不集中, 课堂上经常做一些小动作。作业也很少按时完成。写的字大小不一、东倒西歪, 成绩一塌糊涂。老师也经常教育他, 但是由于基础差, 在课堂上仍是提不起精神。老师也问过他“喜欢你的妈妈吗?” (喜欢, 她是我的妈妈啊!) “恨你妈妈吗?” (恨) “为什么呢?” (她不要我了) 。缺乏父母的爱与教育, 孩子处在一种茫然的状态, 对现在的生活也是一无所知。

2.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就典型地显示了父母的重要性。没有父母的教育, 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 但是爷爷奶奶不能代替父母来教育和照顾孩子。G同学由于母亲从小就对他不闻不问, 孩子的成绩千疮百孔, 生活更是一团乱麻。父母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 而导致孩子成长中出现身体不健全、心理不健康以及一些不当的行为。

三、不良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消极影响

不良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 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孩子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时候大部分都是父母教会的。父母会重视孩子的说话和智力启蒙教育, 比如给孩子买健身架、给他们讲故事、学习英语等。不完整的家庭往往忽略了对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

其次, 影响孩子习惯的养成。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自发形成的, 在很多方面他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 就如案例中的小×一样, 喜欢用暴力去解决问题, 但是父母从来不会教育他, 暴力是不对的, 对于他的日常行为缺乏别人的认同。与人交往、处事及饮食习惯等, 这些都是在父母影响下形成的。不良家庭会忽视孩子成长阶段的学习, 导致孩子养成坏习惯。

最后, 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爷爷奶奶带孩子存在溺爱的因素, 对孩子百依百顺, 这就对孩子的思想造成一定影响, 认为我是世界的中心, 别人都得听我的。这对孩子的成长显然不利。还有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总会存在经济上的困难, 对孩子身体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孩子缺乏父母的教育, 世界观从小就有一定的偏颇, 认识世界会有些歪曲, 以至于很多缺乏父母教育的孩子误入歧途。

摘要:社会、学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场所, 家庭作为孩子重要以及时间最长的生活环境, 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无可比拟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首要因素。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孩子的很多行为与心理是在父母的熏染下形成的。和睦的家庭给他们带来的是身体和心灵上的快乐。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几个简单的案例分析不良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案例,留守儿童,单亲家庭

参考文献

家庭关系对社会的影响 篇8

关键词 家庭;早期客体关系;心理发展;人际关系;原始防御机制

分类号 B849

1.客体与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是由克莱因、温尼科特、费尔贝恩和克恩伯格等创立的。客体关系理论最重要的概念是客体和客体关系。弗洛伊德认为客体是力比多指向的人或事物(陆书琴,方双虎,2015:马庆玲,冯华,2012;李鸣,1997)。弗洛伊德认为内驱力先于客体,而客体关系理论则认为客体先于内驱力(秦或,2013)。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客体是对个体具有特殊意义的人或事物(杨峥,2011),并非所有人都能成为客体,只有那些对个体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或事物才能成为客体(徐萍萍,2006),客体是被个体爱着的、恨着的,以及渴望成为的人(缪小幼,李鸣,2009)。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客体关系是自我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谢金凤,2013),客体关系的本质是个体与他人的互动(陆书琴,方双虎,2015)。个体与照料者之间的互动质量会被内化。而这些内化最终会逐渐形成个体的思维方式(陈荣翠,2015)。客体具有两面性,即“好的”和“坏的”,但在内化的过程中,“坏的”客体最早被内化,因为客体不能满足个体的需要,使个体感受到了挫折或沮丧,个体只有通过内化,才能体会到控制感(郭本禹,徐萍萍,2006)。

2.客体关系对个体的影响

2.1早期客体关系影响个体心理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心理发展的核心是客体关系的成熟(徐萍萍,2006),认为客体关系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姜永志,2015),对心理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尤其是早期的母婴关系(李倩,2008:徐萍萍,2006)。个体从出生就与母亲建立客体关系,最初的客体是母亲的乳房,后来才是完整的母亲,最后才是其他人。因此,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母婴关系(杨峥,2011)。

温尼科特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客体关系的发展,包括三个阶段:完全依赖、相对依赖、独立(缪小幼,李鸣,2009)。费尔贝恩也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客体关系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婴儿般“不成熟的依赖”、过渡(转变)阶段、成熟的依赖阶段(徐萍萍,2008)。二者所说的发展阶段没有本质区别,但是费尔贝恩认为将第三个阶段描述为“成熟的依赖”比“独立”更合适,因为“成熟的依赖”代表个体的自我与客体发展为一个整体(徐萍萍,2006)。因此,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需要通过与母亲不断分离,逐渐建立完整的客体关系(马庆玲,冯华,2012)。

温尼科特认为,要实现个体自我的完善,需要“足够好的照顾者”为他创造“促进性环境”(田学英,2015)。最初,有利于个体发展的“促进性环境”是母亲的照顾,一个“足够好的母亲”需要对婴儿的反应“足够敏感”。温尼科特认为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母亲对幼儿的需要缺乏敏感性,而不是粗暴、虐待、剥夺等(缪小幼,李鸣,2009)。“足够好的母亲”提供“促进性环境”,能够让婴儿幻想自己是全能的,认为自己能够创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杨峥,2011)。但“足够好的母亲”与“促进性环境”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现实往往充满了各种挑战与挫折。如果缺少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或是“促进性环境”被剥夺,则可能阻碍幼儿的发展(蒙宗宏,王有智,2006)。有研究表明,早期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影响到个体以后的心理发展(田学英,2015),甚至导致心理疾病(李倩,2008)。

2.2早期客体关系对个体人际关系的影响

早期客体关系不仅影响个体心理发展,也影响个体与他人的互动(杨峥,2011),会在个体不知不觉中影响新的客体关系的建立(李鸣,1997)。客体关系一旦建立,就会影响个体以后的人际关系(蒙宗宏,王有智,2006)。不良的亲子关系,很可能会导致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谢金凤,2013),早期建立的客体关系会影响现实的人际关系(王华,陶嵘,2010),内在客体贫乏的个体无法体验亲密关系的温暖(张天布,何巧丽,2013)。由此可见,个体早期建立的客体关系,对于个体建立新的客体关系,以及发展人际关系与亲密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

2.3早期客体关系对原始防御机制的影响

如果早期建立的客体关系是脆弱的、不愉快的,在人际交往中,个体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王华,陶嵘,2010)。一旦遇到心理困扰或人际关系困扰,个体极有可能采取原始的防御机制来应对这些困扰。而个体最常采用的原始防御机制是投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是指个体诱导他人(或互动对象)以一种限定的方式做出反应(杜小英,桑青松,蔡坤秀,2012;王华,陶嵘,2010)。投射性认同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客体(郭本禹,徐萍萍,2006),能否实现对客体的控制取决于客体的反应(王华,陶嵘,2010)。投射性认同是由早期不良的客体关系导致的,能反映个体以怎样的方式构建人际关系(谢金凤,2013)。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投射性认同可以分为四种:依赖、控制、情欲、迎合。当个体的客体关系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到以后的人际关系,出现人际关系困扰。为了应对人际困扰,或是为了较少焦虑,个体采用投射性认同来处理,所以这四种不同的投射性认同都是以关系为核心,目的是为了维持个体脆弱和病态的客体关系。表1是四种投射认同的特点与成因,其中,元信息是隐藏在个体表面行为背后的信息,个体很难意识到,也不容易被别人发现,但却深深影响个体的行为与情绪。

nlc202309030026

如表1所示,个体投射性认同产生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早期客体关系,父母对个体的关爱对个体的成长非常重要。父母对个体的关爱过多、溺爱,会导致个体对关系的依赖,容易依赖他人,难以独立自主;父母的关爱过少、关爱倒置,会导致个体对关系的控制,倾向对他人“批评”“命令”“指责”;异性父母的关爱缺乏、家庭的不完整,有可能会导致个体“情欲”的不满足,以“性”来建立和维持关系,认为性可以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如果家庭成员对个体一直索取,而个体又倾向于对家庭一味地付出,就会导致个体产生“自己之所以被爱,是因为所做的事,而不是因为自己”的错觉,一旦所做的事情得不到他人的感激,就会沮丧和焦虑。可见,家庭关系不良是导致个体采取投射性认同的原因,个体早期建立的客体关系不良,会影响以后新的关系的建立。

3.小结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心理发展的核心是关系的发展(徐萍萍,2006),个体早期的客体关系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姜永志,2015;李倩,2008;徐萍萍,2006),影响新客体关系的建立和以后的人际关系(谢金凤,2013;杨峥,2011:王华,陶嵘,2010;蒙宗宏,王有智,2006;李鸣,1997)。客体关系理论对精神病理的解释,认为心理困扰的本质是人际关系困扰(王华,陶嵘,2010)。如果个体早期客体关系不良,一旦遇到人际困扰,个体往往会采用原始防御机制。最常用的原始防御机制是投射性认同,通过投射性认同,个体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即从对方身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依赖的目的是得到对方的关爱,获得安全感:控制的目的是让对方服从自己,获得控制感;情欲的目的是获得满足感;迎合的目的是获得价值感。但能否达到目的,完全取决于对方的反应(谢金凤,2013),取决于对方是否接受这样的方式,是否认同个体传递的元信息。如果对方认同个体的投射,那么个体不会出现心理危机,关系就能够建立和维持;但是如果对方不接受,甚至讨厌那样的方式,那么个体的目的就无法实现,还会感到焦虑、抑郁,新的客体关系就无法建立和维护,导致人际关系困扰(谢金凤,2013)。此时,原本是用来解决人际关系困扰的方法——原始的防御机制(主要指投射性认同),非但没有解决问题,还带来了新问题,对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归根结底,个体的心理问题的根源是与家庭的互动中建立的不良的客体关系,尤其是早期与父母互动中建立的关系(金圣华,2015;贾晓明,郭潇,萌,2015;邓梅,冉江峰,2014;谢金凤,2013;赵林,2012;刘胜利,2012;曾奇峰,2001:施琪嘉,2001)。如图1所示,家庭是个体早期客体关系形成的基础,个体在与家庭成员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早期客体关系,而早期客体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与人际关系都会产生影响,人际关系困扰又会导致个体采用原始防御机制。而个体采用怎样的原始防御机制,又会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由此可见,个体的人际关系与防御机制相互影响。而个体采用原始防御机制以后,不论是否达到维护关系的目的,都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尤其是如果投射性认同的对象不能满足个体的需要,那么个体就会感到沮丧、焦虑、抑郁等,行为也会受到影响。

4.建议

4.1给父母的建议

首先,作为父母,要给孩子成长所需的爱与保护,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促进性环境”。做孩子“足够好的父母”,父母的爱,会像“水”一样,滋养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在每个孩子心里有一个“储爱槽”,如果孩子接受到父母连续的爱,那么在孩子心里,就会不断储蓄“爱”,这是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所必需的资源,使孩子可以在“爱”与“被爱”中,学习“爱”与“被爱”的能力。其次,父母的爱要有度。做一个“80分的父母”,给孩子20分的自主,这样的家庭才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不要替孩子作决定,更不要“替孩子成长”,那只能说明需要成长的是父母,要知道,给孩子百分之二十的自由,孩子才能收获百分之百的健康成长。最后,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审视亲子关系是否良好,确保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客体关系,以免孩子采用原始的防御机制处理心理发展与人际交往遇到的困扰。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寻求专业的指导与帮助,这一行为本身就会给孩子树立榜样。

4.2给孩子的建议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只有不断成长的自己。不管父母是否“足够好”,不论家庭环境是否是“促进性环境”,作为孩子,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应对问题的方式。上帝未必会给所有人安排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未必会给所有人提供一个“促进性环境”,但是上帝却给了我们一双可以发现未来的眼睛,给了我们一双创造幸福的双手,给了我们一双可以翻越艰难险阻到达幸福殿堂的腿脚。而这个上帝,就是父母,给孩子生命、给孩子关爱的父母。所以,本文对孩子的建议就是“感谢”父母,不要带有一丝怨恨,因为所有你爱着的、恨着的人都将内化到你的内心深处,成为你的一部分。所以,你恨着的那些人、那些事,很可能已经成了你的一部分,长久以来都困扰着你。如果,你想要得到快乐,想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请放下一些“怨恨”“批评”“命令”,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原始防御机制的束缚,才能摆脱困扰,成为一个越来越好的人。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篇9

——《心理学改变生活》第12周读书笔记

且行且思(黑尔斯家庭成长读书会 会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面临的第一个课堂。社会的、时代的要求往往通过家庭环境,主要是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氛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耳孺自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的确,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重大。

提到单亲家庭,一般人直觉为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由于单亲家庭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面对单亲的感受及调适也就有所不同。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现有亿个家庭,全国约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并且每年以50万到60万的数量递增,而且中国的单亲家庭多由母亲与孩子组成,这类单亲家庭大约占单亲家庭总数的85%以上,由单亲母亲支撑的单亲家庭,构成中国单亲家庭的主体。有调查显示:单亲孩子多表现出孤僻、多疑、敏感、自卑等性格倾向,犯罪率更是高达40%。逐渐增多的单亲孩子和单亲家庭,已经日益凸显为社会上又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帮助这部分弱势人群,成为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单亲家庭里,在失衡的“爱的天平”上,下面就几种常见的单亲学生家庭教育误区下的心态作简要分析

一、溺爱教育

溺爱教育在一般家庭中都存在,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这些现象的出现来自于家长的弥补心态和于心不忍,这种教育现象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一多半,有的父(母)亲在离婚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时给学生造成的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学生身上;有些孩子属于跟着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满足,只要学生开口,没有不答应的。有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也不加以纠正,甚至对其出现的错误,违法乱纪或反社会的言行举止加以庇护。家长的这种亲近方式,很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地形成,直接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单亲家庭环境,实际上成了学生将来犯罪的温床。学生走上犯罪道路,其父(母)则成了实际的支持者、护送者。

受到这种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很任性,好胜心强,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要求其他人围住自己转。受不了一点儿批评,更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状态。

二、惩罚教育

惩罚教育来自两方面。一是家庭。最常见的是离异夫妻一方对老人或对孩子所进行的。一些家长把婚姻破裂后对另一方的惩罚发泄到孩子身上,还有一些由于社会的压力太大,工作繁重与不顺心,工作条件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无处发泄,只能回家后对老人和孩子施以暴力和虐待。况且有的家长生性就粗暴,略有不顺或不满,张口就骂,举手就打。家长为刀俎,孩子为鱼肉的现象司空见惯。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对部分单亲家庭子女心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讲课不照顾水平,使他们失去信心,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反而使学生的缺点错误更加发展,最终成为“双差生”。有些教师把“双差生”看成是“害群之马”,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感情用事,简单从事,或息事宁人、或采取惩办主义,任意停课,甚至赶出教室,赶出学校,使学生情绪产生对立,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教师动辄训斥家长,使家长不愿接近老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各行其是,互相之间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这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的学校原因。

不管是什么原因,来自哪方面的惩罚,都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生活在如此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具有恐惧感、自卑感、脾气暴躁,自责性,无自信心,意志消沉,自控能力差,以及忍耐力不强等心理特征。孩子性格内向是普遍现象。他们在家里遭到暴力和虐待之后,常常产生一种很强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将随着时空的转移与变换,发泄到学校和社会上,对他人进行“报复”,并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和对他人及社会不满的心态,仇视一切。这种单亲家庭教育环境,不可避免也促成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和抑郁。他们只能把在家里听到的看到的和亲身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全部积压在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态和性格将会不断地加重,一旦遇到挫折或不顺之事,最容易走极端。

三、放任自流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当前一般家庭在学生教育上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有些家长只要孩子愿意的事情,从来不使绊,只要不在大人跟前晃,想干啥就干啥。

在单亲家庭里,孩子需要较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与父(母)亲有更多的交往,而且需要倾心置腹地交心谈心。但是,父母的争吵、打骂,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诿、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完整的家庭的父母之爱。这样的家庭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无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击,因而变得孤僻、性格忧郁、意志薄弱,破罐破摔、自由散漫、无进取心。但是,由于父(母)亲整天工作繁忙,杂事多,加上有的家长因为一些原因心情不好,或父母不在家,奶奶爷爷无气力去管,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对他们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以及与人的交往等方面都不闻不问,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放任自流。有些孩子便觉得有家无家一个样,回家与不回家没有多大关系。如此管教方式,给学生离家出走创造了机会,给学生犯罪创设了条件。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特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夸大它的负面影响,要看到它正常的一面,也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而让这些孩子正常健康地生活成长。为了让单亲家庭孩子能够正常健康地生活和成长,作为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以及教师、社会各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影响要特别注意:

(1)避免情感暗示过多。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给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加不利,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2)要尊重孩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责任感。孩子虽然小,也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这种需要更加的强烈。尊重是一种礼貌,也是素质的体现,是家长教育的一种回报,当然这是一个双向的尊重。一般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对孩子强制,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让我尊重孩子?有点理解上的偏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学习、模仿的过程中,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已经产生了影响。(3)避免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孩子缺少一部分爱,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4)应多种渠道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应“联网”。学校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工作的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献出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5)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家长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的。而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在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6)鼓励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打游戏机,泡网吧,看武侠小说,忘记自己的作业,甚至逃学。班主任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生活目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还可以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7)单亲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8)要辅助以法规校规。对独尊型、逆反型的学生,首先更应耐心、细致而又严格地要求,同时还应辅以纪律、公德和法制教育,使之不做出格的事情,有了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分相结合有时可能会得到满意的效果。

(9)让孩子接触其他长辈,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如果是离异家庭,不管哪一方带孩子,都应该让孩子与另一方面有接触与交流的时间,感觉父母之爱。双方都要讲理智,切忌在孩子面前“争庞”。如果有可能,应该让孩子与父母同时团聚,这在现代社会不仅应该,而且可能。不是夫妻,也可以是朋友嘛,何况还有共同的下一代。还要让孩子与其他亲友中的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面,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有关专家指出生活在完整家庭里学生幸福的程度,要比生活在单亲家庭学生幸福的程度高出两倍多。而且心理学、教育学也明确地告诫我们,学生心理异常与恶劣的环境有关,单亲家庭本身就是一种极坏的家庭环境。因此,为人父母应该多为学生考虑,为他(她)的前途着想,否则学生的成长将不堪设想。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一千多万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全社会都应该关心他们,通过法律等途径来对他们加以保护。但愿所有的少年儿童的明天更加美好,鲜花开得更加绚丽夺目。

论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字体:大 中 小】【2011-2-13】 【作者/来源 张莉】 【阅读: 次】 【关 闭】

论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合肥市红星路幼儿园

观察对象: 同同(中班插班生,4岁)观察方式: 追踪式观察

观察记录一:

中班开学第一天,班级里迎来了一批新同学,上午九点,我们正在做游戏,以减少新生入园时的焦虑情绪。同同妈妈拉着孩子风风火火走了进来:“老师,我们刚才报过名了,他叫杨泽同,人就交给你了。我还有事先走一步,再见。”我连忙问“孩子的被子呢,你把被子留下来,我等会帮你安排床位。”“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搞被子,你帮我借一床吧。”“孩子的杯子都是自己带来的,并且今天人都到齐了,真的没有空余的被子。”“那就让他中午坐着,别睡觉了。”“这不太好吧,孩子经过一上午的活动,中午不睡觉,陈敏 人会受不了的。”妈妈继而告诉我们,除了她本人,不能让其他任何人接孩子。我隐约感觉到,这个孩子的家庭有着许多的故事。对于这种特殊情况,我开始对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观察记录二:

中午,孩子们睡得很香,在巡视过程中,我给孩子们掖被角,把放在被子外面的小手盖好。走到同同身边时,闻到了一股尿骚味。掀开被子一看,同同尿裤子了,我把孩子翻了个身,垫了一片棉垫,他还在香甜地睡着。接着我给他妈妈打电话,让她给孩子送一套内衣。2小时后,妈妈来时,一把拖起同同,啪啪就是两耳光“我这条命迟早毁在你手里”我震惊!从教十余年,没有见过这么狠心的母亲。观察记录三:

艺术活动中,同同旁边的亮亮在他的纸上画了一道,他立刻站起身将桌上的所有画笔、画纸统统掀到了地上,又猛推亮亮,挥起拳头,小朋友们都在喊:“同同又打人了!”此时老师及时制止,而同同斜着眼睛,咬着嘴唇的看着大家,一句解释的话也没有。这样的情景已经很多次了,只要有人惹着他,他就只有一个反应“打!” 观察记录四:

幼儿早操表演当天,孩子们都穿上了红红的运动服,同同身穿的红外套很小,手一举起来就能看见小肚皮。我从其他班级借了一件运动衣,同同不吭声,但能看出来他很高兴,练习时也更有劲了。下楼准备表演时,同同四处张望,但没有发现妈妈。我对他说“妈妈今天上班,也许有事来不了。”他激动地大声说“不会的,她答应我来看的!”直到上场前一刻,我们也未能发现他妈妈的身影。音乐响起来了,孩子们都随音乐上了场,同同一下坐倒在地,嚎啕大哭,后经老师劝说,止住了哭声,但是坚持不上场。行为分析:

在以上两个月的追踪观察中,我选取了四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来分析同同个性形成的因素。综观这四个行为记录,它是一个依次递进的关系,逐渐呈现出同同的单亲家庭教育的特征。

从以上行为记录中,我观察到的同同是单亲家庭中受影响严重的一个例子。他表现出的失落、内向、自卑、恐惧、逆反心、有攻击性等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尤为突出。由于家庭的变故,使他经常处于不安、紧张、忧愁和烦闷的情绪之中,严重阻碍其生理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此案例中父母离婚后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尤为突出!家长烦闷、忧郁,把火气都撒在孩子身上。长期生活在这种暴力环境之中,孩子没有发泄的渠道,他的不愉快没人发现,他的心里话没地方诉说,他的小性子没地方发,于是把一切的苦闷藏在心里,下意识会有不平衡的感觉,不对任何人讲,怕人笑、怕人欺,久而久之性格变的孤僻、不与人交流,用暴力的方式保护着自己。

在观察记录四中,证明了单亲家庭教育在孩子身上遗留下来的痕迹。儿童在6个月~3岁之间是依恋的形成阶段,而这一阶段恰巧是同同独自与母亲相处的阶段,家庭成员的单一,从而使母子之间形成了牢固的依恋关系,而母亲的言语,更是让同同将“父亲”的角色从生活中抹去,突出了母亲的重要性。母亲的缺席,让孩子感觉到了一种绝望,一种无助。转院的经历,更是让孩子无法在短时间里认同新老师,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反思:

1、家园沟通,做好教育

象同同这样的孩子想要一下子解决他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他是需要生活环境中的各个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强调的是环境的共同影响。家长就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在同同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妈妈在她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而,与其说要转变孩子,不如说先要转变家长。如果单亲家长本身素质很高,又有一颗谦卑愿意学习的心,还是能够教育好孩子的: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出身于单亲家庭。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交流和沟通后,我和同同的妈妈逐渐达成了共识,我不断提醒妈妈要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他的需求、愿望和想法,作为我则更多关注他的点滴进步,他的特殊需要,给予更多的爱。适时的布置一些任务让他去完成,给他充分的信任。

2、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少了一些的教育,容易犯一些错。不要大惊小怪,要善于引导。当孩子在犯错时我们要多想一想这是因为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再做出判断,给予正确的引导。在班级集体活动时,把孩子作为正常的幼儿进行要求,不搞特殊化,不强调孩子与他人的不同性。

3、多一些爱,多一些心灵上的慰藉

单亲家庭孩子往往最缺少的就是爱,给予适当的爱,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相信他会越来越好。家庭间的聚会,同事间的交流,都可以带着孩子去参加。如果有可能,和孩子的父亲一同郊游、去游乐场。告诉孩子“虽然我和爸爸不在一起生活了,但他始终是你的父亲,是生你爱你的人。遇到困难,他会帮助你,会支持你。”让孩子减少对另一方的敌意和对立,多一些心灵上的慰藉。让孩子感觉有爱始终包围他、感染他。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6、7岁以后,会模仿同性家长的行为而形成自己这个性别应有的行为方式。如果母亲自己一个人把孩子带大,孩子就很少有机会接触男性。如果是一个男孩子,他的行为就很容易有女性化倾向,优柔寡断、扭捏、狭隘、思虑过多等。这对孩子的一生是不利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一只受惊、受伤的小鸟,情感有时很脆弱,教师多方面的关心他们,照顾他们,既要做他们的妈妈老师,又要做他们的老师妈妈。多给他们生活上的温暖照顾,多给他们精神上的坚强支持。也可以说应该成为他们生命的支柱。

最后,我祝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美满;所有的孩子健康、聪明!

单亲家庭的孩子要这样教育 有的家长在闹离婚期间,觉得事事都不顺心,把孩子当出气筒,时常不问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有的唯恐离不了,大吵大闹,挖空心思宣传对方的不是;有的互相冷战,各自寻欢,根本不管孩子在哪里,在干什么;也有的家长为了离异后要孩子,想牢固地树立起和孩子的感情,就一方面拼命娇惯孩子,一方面在孩子面前编排并灌输对方的种种不是;有的在离异后带着孩子,坚决不许孩子亲近对方,以此来折磨对方;有的因为有孩子而影响其另结新欢,常常无缘无故责怪孩子不懂事,不争气等等。即或没有上述“闹离婚”阶段的种种悲剧,只是一夜之间就从三人世界变成二人世界这一点来说,就已经超乎了某些孩子的承受力。家长朋友一定要懂得:孩子是无辜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不幸的。你可以登录?sideline=4了解更多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

为了让孩子健康的成长,不要在孩子的心灵上雪上加霜,因此急切地呼吁:

不要把孩子当出气筒

家长不能视孩子为私有财产,把育儿教子看成是家庭的私事,以心情好坏为转移;心情好时对孩子格外亲切和关心,心情不好时则不理不睬,甚者当出气筒、替罪羊。例如,刘某因经常打骂妻子,迫使妻子不得不与其离婚,7岁的儿子归刘某抚养。离婚后,刘某将一肚怨气都泄在儿子身上,经常无故打骂,在惊恐不安的环境之中生存的孩子,为了逃避家长的惩罚,便不愿回家而流浪于社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最近河南省公安机关破获一个盗窃集团,11名成员中竟有10人是单亲子女,这是最好的说明。

不要回避单亲事实

有的母亲任何时 候都不提起父亲,好象孩子从来没有过父亲一样。这种教育是很不明智的。有的母亲极力贬低父亲,努力让孩子相信父亲是坏人,所以家庭才被拆散。即使情况果真如此,这种教育方法也不好。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批判地对待母亲,不再尊重母亲,还会把由于没有父亲而产生的委屈转移到母亲身上,这样反而破坏了母子间的关系。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把父亲看成是一个普通人,客观评价他的优缺点。当然,对母(父)亲来说有相当的困难,这需要有很高的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中的痛苦。但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正确教育孩子的情感基础,使孩子承认父(母)亲的威信。

父母离异的孩子在与自己的伙伴或其他人的交往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有关父母婚姻的问题,如果单身父(母)及早向孩子作出他能理解的说明,让他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询问。而不致于陷入尴尬的境地。但对幼小的孩子,尽量不要让他们参与和离婚有关的成人谈话。

有的父(母)亲害怕孩子和母(父)亲见面后,会对自己冷淡,就千方百计不让孩子和母(父)亲见面,甚至恫吓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是,当孩子懂得了自己是父母竞争的对象时,他可能会反过来利用这一点。不要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愿望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着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不要把孩子看作是唯一的支柱

失去配偶之后,许多家长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而且,企望用孩子来充实自己的全部生活,这也是单身家长最普遍的错误。孩子迟早要离开自己,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建立自己的家庭。总想把孩子挂在自己身边,实际上是破坏了孩子的生活。

不要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不要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失去配偶的家长,由于把孩子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所以对孩子的期望值往往过高,这样势必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一些“懂事”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只得放弃娱乐和休息,用高分来安慰家长;而另一些孩子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让家长大失所望。

上一篇:纪庄小学体育器材室管理制度下一篇:钢瓶检验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