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论文

2024-07-28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论文(精选15篇)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论文 篇1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字数:1971 来源:今日中国教研 2012年2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最容易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相应的品德、智力、个性和能力。这一时期孩子道德社会化的主要执行者是父母。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适应社会等许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都是在这个关键时期形成的,这些都要父母教诲。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或在品德培养上失误,就不容易顺利获得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父母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修养对孩子有很大影响。父母的教育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幼儿道德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现在人们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但许多家长又苦于教子无方,特别是面对所谓的“问题孩子”,更是感到束手无策。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从大量的事实看,家长本身的素质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谈家庭教育,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提高家长的素质问题。而要提高家长素质,最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则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主要是与孩子关系最为密切的父母的教育行为,而家长的教育行为又受家长教育观念的制约和指导。教育观念是教育在人脑中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所以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对于提高家长素质,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一般来说,家长的教育观念,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儿童发展观和教子观等内容。

首先,家长的人才观:指家长本人对人才价值的理解,它影响到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取向,也影响到其对孩子的期望,甚至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教育重点。当前家长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孩子的期望值高,偏重智育,这不仅受社会现状、家庭背景的影响,也很大程度上受家长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的制约,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在教育观念上也有明显的差异。但总的看来,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与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过高的期望值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其次,家长的亲子观: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与教养动机。比如有的家长把子女看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认为首先是和自己一样的平等的人,是国家的公民,他们把孩子的成长只与自己的命运相联系,其动机往往出于养儿防老、实现自己的梦想等。有的家长则只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幸福,对孩子有求必应,百般呵护,甚至溺爱、护短。不恰当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会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和培养孩子的质量。

再者,家长的儿童发展观和教子观是密切相关的。家长的儿童发展观主要指家长对儿童认知和成长发展规律的认识。教子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自己,对于孩子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这两方面直接反映家长的日常教育行为。

家长的教育观念首先影响其教育态度、期望、方式,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最终对孩子的发展产生长期的效应。所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家长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肯定并发扬自己教育观念中积极、正确的因素,转变、纠正消极的、片面的因素,从根本上优化家长素质,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为此,建议广大家长,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转变重智轻德、重养轻教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自觉性。其次,要纠正片面的人才观,树立现代的、全面的人才观,现代社会需要的任何职业的出类拔萃者都是人才;退一步说,只要孩子将来能自立于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也就是成材了。这样的认识有利于家长根据社会的需要,从子女的智能、体能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既让子女获得立足社会的真才实学,又可免除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所造成的家长及子女的心理挫折与不良适应。第三,家长应始终坚持品德为重的家庭教育观,把教子做人放在家庭教育的第一位,增强对孩子个性品质培养的认识,在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同时,重视孩子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塑造与培养,在这方面,特别强调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做出榜样。第四,要加强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承认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家长要减少以至消除事必躬亲、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等等的做法,孩子的事应该让他们自己做主,尽量自己去做。

总而言之,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教育观念是家长素质的核心,而家长素质又是家庭教养方式的核心。父母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和采取科学的方式,这是培养好孩子成长的关键。希望广大家长同志更新、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家庭教育行为的自觉性、科学性,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家庭的幸福而努力。

(作者单位:333000江西省景德镇第四中学)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论文 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成长,行为习惯

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都期待着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然而, 一些家庭, 只顾向孩子灌输知识, 却没有注意在不知不觉中制造的精神垃圾正在毒害着自己的孩子, 如家长粗鲁的语言、暴燥的脾气、不良的嗜好、家庭关系紧张、家长爱吹牛、撒谎, 或自私、好占小便宜, 或缺乏责任心等, 这些都躲不过孩子机灵的眼睛与敏锐的耳朵。据科学家测定:0~3岁小孩已具有了70%的成人智力。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孩子身心的发育和成长。因此, 若想孩子成才, 家长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 严格要求自己, 以防自身的精神垃圾“污染”孩子。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家庭教育已成为人生教育的关键一环。家庭是育人的摇篮, 是做人的终生教育。作为家长, 不要靠自己过去的经历来教育管理孩子, 应结合现实社会,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育人先育心, 我认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应是:一是对孩子思想品行的正确引导;二是对孩子良好心智的培养。可事实如何呢?我们遗憾地看到是一个个盲点家教:有些家长本身素质不好, 自身有失检点, 纸醉金迷, 整日玩牌, 打麻将, 使子女深受其害, 或跟着效仿, 甚至染上恶习, 或走上犯罪道路;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 放纵, 娇生惯养, 或者过分苛求, 期望值过高, 而教育方法又过于严厉, 体罚、软禁等方式层出不穷, 信奉“黄荆棍下出好人”;有一部分家长对子女不闻不问, 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 过分强调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责任, 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 或把责任推向社会;有的家长忙于赚钱等事务, 死抱着“树大自然直”的信条, 轻易地放弃了为人父母的神圣职责, 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成长情况, 一旦出了问题, 便责怪老师, 埋怨学校, 对孩子的行为不能理解。例如, 河北省少管所服刑的刘某, 入所时年仅15岁, 其父是机关干部, 其母是报社记者, 因忙于工作不问孩子的事情, 刘某浪迹社会几个月, 无所不为, 家长竟然不知。等父母发现再管教已积习难返, 终因抢劫罪被判刑5年, 其父因此心脏病突发而死, 其母也因此得了精神分裂症, 在家日日念叨, 盼儿子早日回来。又如, 黄某家开一家商店, 平时父母忙于经营无暇顾及孩子, 只给孩子零花钱, 任其出入舞厅、饭馆、游戏厅, 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朋友厮混, 最后黄某染上吸毒恶习, 终因吸毒需巨资而和他人合伙盗窃自家商店。当黄某给同伙提供钥匙进入商店, 准备行窃时, 被其父发现, 同伙用斧头将其父砍死。再有徐力弑母和某些高校学生因心理障碍而自杀的悲剧也多因家庭原因造成。一桩桩血的事实是惨痛的教训, 令人震惊, 令人为那些失足少年、青年感到惋惜, 为其感到悲伤、遗憾。为此, 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话题: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成功有效的呢?笔者认为, 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是孩子的第一位学习、效仿者, 所以正人先正己, 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思想境界, 检点自我言行, 在家庭中创造一个健康高雅、文明的生活环境至关重要, 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 潜移默化, 从小陶冶出高尚的道德情操。诸多事实表明:每年绝大多数高考状元们平时所接受的家庭与教育方式都是温暖、理解、民主型的, 他们大多出身于工人、农民和小职员家庭, 其中不少来自偏远的农村。以他们的话说, 父母没什么文化, 但有人格力量, 给了自己成长的启航。“玉不琢, 不成器”, 少年儿童单纯幼稚、纯洁无私, 是一张白纸。孩子的启蒙教育是涂在孩子这张“白纸”上的第一层底色, 是孩子人生图画中的第一笔色彩, 将影响孩子终生。所以父母必须加强对孩子的正面教育, 培养孩子的优秀品德, 要主动接近孩子, 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 与孩子交心、谈心, 切实掌握孩子的发展变化, 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苗头, 做到防微杜渐, 未雨绸缪。

其次, 应把以知识与教育为主转化为以智能训练为主。“智能”不仅包括智力因素, 即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也包括保证智力正常发挥的非智力因素。家长平时应培养孩子留心观察事物的意识, 培养记忆的有心人, 加强有意记忆, 就会让他感到平淡中有新奇、细微处有学问。留心观察, 肯动脑筋, 遇事追根究底, 多思多问, 就会既增加知识, 又提高智能, 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基础。小孩子“可塑性”较强, 一时考试成绩差些并没有多大关系, 但不抓紧智能的提高, 即使考试成绩不错, 由于缺乏学习的后劲, 最终难免会落下来。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 “授之以渔”才能终生受益。

再次, 父母应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 注意教子的科学性。而现在大多数家长教育子女多数属于经验型, 老以家长自己的成长历程来衡量和指导教育孩子, 可别忘了, 事过境迁。因此, 家长必须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 (可以进家长学校培训) , 应结合现实社会、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 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生理特点, 掌握如何根据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 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提高教子的科学性, 使家教走上正确的轨道, 达到应有的效果。

最后, 教育子女要讲究艺术。切记要重教育疏导, 有些事急不得, 也急不来, 决不能经常打骂孩子, 否则家长培养的人就是自己的“敌人”或“仇人”。该冷静处理的宜冷处理, 让自己的子女真正感激你的苦心。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篇3

一、父母的言行、品德对孩子的影响

古人云:“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对孩子是无声的教育。如父母经常吵架、婆媳关系不和等都会给孩子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我刚参加工作那年,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叫叶某,因父母离异,得不到家庭完整的父爱和母爱,他便把这些怨恨散在其他同学身上,被领导和教师找去谈话已成家常便饭。当我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让他能尊重父母亲的选择,告诉他不管父母亲之间关系怎样,但他们爱他的心是不会改变的。经过这一番谈话后,他成长了很多。初二那年,在全班同学的推荐中,他当上了班长,最后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检点自己的行为,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父母要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培养孩子的才能

家长是孩子的抚养者和教育者,不仅要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也要给孩子提供所必需的精神条件。比如有的孩子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这就为培养他们成为歌手提供了基础;有的孩子生来爱观察,这就为他们学绘画、搞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记忆力好的孩子,学外语可能会成功;爱思考的孩子,学理科可能有乐观的前景……教师应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因势利导,发挥孩子的遗传优势,培养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如我们班有一个叫吴某的孩子,他文化成绩不好,但酷爱美术,在一次家长会上,我把他的情况向其家长汇报,他家长也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把他送到了绘画班。寒暑易节,高中毕业后,他终于考取了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从这个孩子的身上,我们应该明白,每一个智力健全的孩子,都是可塑造成才的。

三、家长要遵守一定的原则,理解、尊重孩子,真诚地爱孩子

歌德在他的《亲和力》中说过:“别人来接近我们,我们是无法了解他们的,只有我们去接近他们,才能了解他们的情况。”对于孩子,我的感受也是这样,只有主动去接近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有次我堂妹打电话给我,说她儿子经常逃课去上网,即使到了教室,也心不在焉。他班主任已多次找他谈话并也让他在家反省,但仍然没有效果。后来,我堂妹把他从网吧里找出来交给我,我与他长谈后,他终于说了真话。他说我堂妹从没有考虑过他的感受,总是把他当工具一样唤来使去,不尊重他。同时我堂妹夫妻之间、婆媳间吵闹不断,他总想逃避这些现实,但苦于年龄和经济问题,他又无处可去,故只能选择上网来打发时间及麻醉自己。因此,他非常希望能拥有和睦的家庭以及善解人意的父母。如果父母亲能做到相亲相爱,他也愿意改正这些不良的缺点。我觉得这个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就是“爱”,不合理的武断的要求会给孩子增加许多无形的压力。

四、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并对孩子心存期望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当多鼓励孩子,引导孩子向家长期望的目标发展。记得我儿子刚上初一时,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尤其是下午的课程,他总是迟到或早退。为此,我作为他的家长(同时又是他的班主任),并没有去责怪他,而是去寻找他的闪光点。在一次征文比赛中,我鼓励他去写,尽管他写得错字连篇,而且只有只言片语,但我帮他修改过后,在班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并说他的这篇文章写得好,送去评比,定能获奖。果然,评比结果出来后,他的这篇文章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他尝到写作的乐趣后,周记、作文也能按时上交了,尽管“文质”不好,但至少他愿意写了。最后,他终于考上了重点高中,这也是我做教师以来最为自豪的一件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鼓励,会使孩子的自信心得到加强,产生奋发向上的强烈愿望。

聪明的家长知道,家庭教育早已不是一时兴起的话题。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我们作为家长来说,要根据自己家庭环境的变化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使孩子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迈进,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氛围;家庭环境;孩子成长;影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可见,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得重要。身为人父人母,肩上的担子的确不轻。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千差万别的孩子。有些孩子会成为促进和改变社会的精英;有的孩子会成为社会上平凡的普通人;有的孩子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孩子从出生之日起,他的身心就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漫长而潜移默化的过程。孩子们的身上都留下了父母的身影,也都在发生着不同于父母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变成了一个让父母觉得熟悉而又陌生的人。那么,家庭环境究竟会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自己的家庭氛围是和谐的、温暖的。这种和谐和温暖,如同春天的阳光,让人快乐让人焕发出盎然生机。它能使人的精神状态处于一个最佳境界,使人愿意去尝试任何美好而积极的东西,也愿意接受他人的好的建议和意见。反之,如果家庭氛围是压抑的、剑拔弩张的,孩子的心里就会受到冲击和煎熬,他们就无法维持好一个平和的、积极的心态,这不但对他们的身心带来严重损伤,也会使他们说出或做出一些有悖常理的话和事,严重者会给自己或家庭带来麻烦或灾难。很多家庭悲剧都是由于当事人长期心理压抑和失衡造成的。所以,父母们不能将家庭当作自己随意发泄愤怒与不满、以及彼此对峙和博弈的场所,请控制好你们的情绪和言行,还孩子一个健康的生活空间。

二、父母的智商和情商对孩子的影响

一些人认为,父母的智商和情商会传承给孩子,我认为这种传承是后天的传承,而非先天。因为孩子继承父母的东西大多是通过平时的观察和模仿得来的,所以,在早期父母就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价值观、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就是孩子效仿的榜样。美国银行家摩根很小就受到身为大银行家的父亲的经营理财观念的熏陶和锤炼,长大后成为了一个能力强大且完全超越父亲的伟大银行家和实业家。毛泽东的母亲很和蔼,她对他人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毛泽东对人民大众的关爱之心。

三、家庭经济条件对孩子的影响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通常会提供给孩子更多的物质和机会方面的满足,这使他们有着更多的自信和优越感,也使得他们更容易获得某方面的成功。但如果凭借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只是沉溺于享受、浮于炫耀、不思进取的话,优越的条件就会成为毁坏一个人的罪魁祸首。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提供给孩子的物质和机会就会很匮乏,这种家庭的孩子通常会有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有的孩子会为改变这个现状而发奋图强,直至成功,也有些孩子会顺应现状,并维持着现状。但无论经济条件好坏,积极上进,追求梦想应该成为每个孩子的人生目标,父母们必须正确引导他们,使他们摒弃自满或自卑,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四、家庭的亲朋好友对孩子的影响

那些围绕在父亲和母亲周围的亲戚和朋友们,他们的社会身份、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兴趣和爱好,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以做官为主的大环境里,你的脑袋就会装满为官之道,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大环境里,你就对怎样赚钱有了基本的了解,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大环境里,你就会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如果你生活在一个耽于享乐和赌博的大环境里,你就会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投机取巧。每一个人都无法抗拒最亲近的人对自己的影响。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父母们应该慎重选择交往的亲朋好友,为孩子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人际环境。

五、家长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一门精深的艺术,绝不是顺其自然的随意。它就像是一项复杂而浩大的工程,需要父母们倾注心血和智慧,为这项“工程”做好规划和设计。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责任有担当,那就让他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去经历风雨的洗礼,去接受困难的挑战。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聪明而知识渊博,那就让他以智者和伟人为榜样,涉猎人生精髓,滋养自身血脉。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凡而快乐的话,那就让他懂得满足,学会感恩。如果,你想毁掉自己的孩子的话,那就让他变得疯狂吧。父母的言行和教诲,就像无尽的海浪,反反复复地拍打着孩子的心田,塑造和改变着孩子们的思想和个性。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谨言慎行、睿智灵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论文 篇5

常言道,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中国自古以来便有这样的说法:“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可见,家庭对于子女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其实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归根结底,就是来自什么样的环境。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又在各方面影响着一个孩子的一生的成长。

家庭是孩子成长开始的地方,一个优秀的子女肯定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智力的遗传限理论显示,个体生长环境越好,在智力测验上所表现的智商,将越接近其遗传限的上限,反之亦然。可见环境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是有深远的影响的,即使有相似的遗传特质,可能会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而发展迥异。而家庭作为个体最先接触的环境,也是孩子出生之后接受教育熏陶的第一场所。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又决定着孩子身心发展的高度。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遗传决定孩子智力发展的上限,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则可以使孩子的智力发展尽可能地趋于该上限。良好的家庭环境里,高素质的父母的地位不可忽视。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则相应地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审美情趣。这一客观前提促使了父母能够主动地关心孩子学习,注意孩子对于学习的态度,能够帮助孩子拓宽自身视野,而父母自身较高的知识储备和审美情操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智力发展。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根据心理学上对儿童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显示,儿童在每个阶段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需求,且这些心理需求应得到相应的满足,且与之而来也同样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心理危机。若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成人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消极的个性特征,如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等等。因此作为孩子生命起点的地方,家庭环境在体察孩子内心需求发展之时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当孩子出现自我效能感缺失的情形时,父母应给予充分的鼓励与及时的引导,表示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能行,这样能让孩子逐渐摆脱觉得自己无能的心理,而变得有活力。而若父母采取严厉的批评或忽略,则会加重孩子的自卑感。因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在心理上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当孩子心理上走进盲区时,能给予充分的鼓励与正确的关怀,从而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家庭教育现状

而当下的家庭教育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太多太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入学之前,能在知识水平和技能养成方面大大赶超其他孩子,将家庭教育甚至与学校教育相等同。

在家庭教育中提前向孩子灌输课本知识而忽略孩子心理的需求与发展。

通过家庭教育为孩子做入学准备是一件合理科学的手段,是孩子在身心状态和基础条件上均能达到入学要求而非一些家长认为的提前学习语文、数学、外语这些具体的知识内容。在孩子知识接受水平尚未达到的阶段,强行逼迫孩子学习,而不能够循序渐进,其实这是违背儿童认知规律的做法,有种揠苗助长的感觉。家长完全把控孩子的学习,而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这不仅会让孩子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也扼杀了孩子发现兴趣、培养兴趣的过程,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最后往往是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因此,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有度的,可以提供方向,但是不能一手大包大揽。

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越发富足,家长型和溺爱型这两种教育模式也成为越来越常见的两种小孩的教育方式。现在的小孩子身上越来越常见地被贴上冷漠、自私的标签。

父爱、母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篇6

扬心永恒

我们已经走进了21世纪的文明和谐的社会,所以现在浅说父爱、母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诚望能够与大家分享以及商榷、讨论、赏析、共勉、激励和奋进。婴儿的出生扩充了家庭成员,让核心家庭中多了一种亲子关系。原来家庭的二人世界,马上变成三人世界,原本的家庭最关爱的唯一对象是配偶,如今要分散一半甚至更多的关注度给孩子。这个生活的过程本身就需要去调整,去适应。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体验生活的。是什么促使新婚的夫妻愿意去照顾他们的婴儿。

是因为那个婴儿是他们的产品,一个不能挑剔只能不断完善的产品。是因为那个婴儿是他们爱情的结晶。

是因为那个婴儿是他们婚姻的果实。

是因为那个婴儿是他们基因的代承品。

是因为那个婴儿好可爱,软绵绵的,水汪汪的,心生怜悯之情。还是因为现有的法律,道德,必须去承担那样的责任。

照顾婴儿是一种持续性的行为,但这种行为的背后却可以有无数个动机,上面所提及的都是促使新婚夫妻那么落力照顾婴儿的原因。

我个人觉得:能发挥如此巨大力量,耗费那么多的精力,可是心里还是那么乐意,还那么美滋滋,是母爱和父爱!

父爱是伟大的!母爱是伟大的!

婴儿快要出生之时,准爸爸和准妈妈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与平常不一样的变化,或许这就是人性。准爸爸的父性会彰显出来,准妈妈的母性情怀也会自然地彰显出来。这种父性和母性便是最原始的的父爱和母爱,父爱和母爱让新婚的夫妻更勇敢、坚强、热爱去承担照顾婴儿的责任。

父爱来自于父亲的角色,而母爱则来自母亲的角色。父爱和母爱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或者说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两者必须共存,共生并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一对父母都有一个天职:就是允许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就是协助其成长,直到离开父母而独立。老一辈的父母,以为给饭孩子吃,给孩子衣服穿,给床孩

子睡,给钱孩子读书读到大学,就可以给自己打80分了。可是进入21世纪,在”消费社会“、”风险社会“、”诱惑社会“、”压迫社会”、“信息社会”里,竞争越来越激烈。能给孩子饭吃,能给孩子衣服穿,给床孩子睡,给钱孩子读书读到大学,别说打80分,打50分,还要问问自己的良心,因为能给孩子饭吃,能给孩子衣服穿,给床孩子睡,给钱孩子读书读到大学,孩子的身体会成长,孩子功利性的知识会成长。但难以获得“孩子独立”的能力,孩子的心灵难以成长。若能稍微给予孩子心灵上慰藉的,注重孩子心灵成长的,懂得标明孩子心中感觉的,便马上可以上一台阶了。独立是什么?独立就是健全的人格和生存能力。就是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能力,而这一些能力,是不可能用金钱买到的。而应该用挫折来磨砺的。父母再怎么强,再怎么能干,再怎么有钱,当父母选择去取代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时,那么父母给予孩子的,不是帮助,恰恰是剥夺。剥夺孩子最宝贵的学会独立的能力,这就等于剥夺孩子最大的幸福。

父亲、母亲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时起着不一样的作用:

1、父亲给儿童更多新奇、刺激和超出常规的东西,带给儿童更多的激情。母亲的活动则常重复、单调而刻板。

2、父亲更富于身体上的魅力,令人兴奋。母亲则长于言辞,给人以安慰。

3、父亲花在婴儿身上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玩乐上,母亲则主要是偏于在生活上照顾婴儿。孩子更愿意与父亲一起玩乐,追求新奇的探索,而受到委屈时则愿意找母亲,以求得安慰。

4、孩子可以在父亲面前表现对母亲的愤怒和恨而不被谴责和遗弃,能表达丰富情感,又有安全感。

现代心理学认为,孩子的情感能力,主要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而与人打交道的社会性能力,则主要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

社会性能力主要是指,知道自己的边界,也尊重别人的边界,不轻易冒犯别人;遵守社会活动中的规则,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

所以,在一个家庭中,由夫妻俩组成的轴心,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全面的成长。从心理发展的观点来看,男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认同的男性对象,这个对象常常就是自己的父亲。

超人型父母容易产生低能型子女

保护型父母容易产生依赖型子女

专制型父母容易产生顺从型子女

冷漠型父母容易产生敌意型子女

痛苦型父母容易产生愧疚型子女

离婚,最无辜的是孩子!离婚的家庭,孩子可能会缺失很多很多的爱,可能会造成父爱缺失、母爱缺失、父爱缺失或者母爱缺失,这样便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没有健全的人格,缺失了那么多原本“正常家庭可以给予的”爱,带着不健全的人格去成立新的家庭,并且自己尚未觉察到自己的那些不健全,或者觉察到了但却没有得到医治时。他们会在新的家庭里,在配偶的身上,在孩子的身上,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加倍讨还原生家庭缺失的爱,到时,他们会在婚姻里边处于挣扎状态,而不是幸福的状态,若悲剧没有在这一代停止,恶性循环没有被打破,那么下一代很可能会继续重演。单亲妈妈,单亲家庭,尤其是当孩子还处于婴儿期、儿童期的时候,孩子一时间是无法理解父母离婚的事实的。孩子看到的是父亲或者母亲的离去,看到的是一方把另一方抛弃,感受到的是分离带来的焦虑和痛苦,心里有想法,有情绪,却不知道向谁或者怎样去表达,除了哭着喊:爸爸别走„或者是妈妈别走„„但爸爸或者妈妈最后还是走了的那种绝望„绝望过后,如果照顾者灌输的不是一种客观的事实,而是灌输着一种之所以离婚是因为谁对,谁错,那么孩子很容易产生一种仇恨心理„若孩子能够正确看待他爸爸妈妈的离婚,能够接受那样的变化,那样的事实,也能够变得更加地独立,自强。关键在于孩子心里是怎样看待,怎样解释爸爸妈妈离婚的事实。

浅谈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篇7

生活中, 时常会遇到一些不能判定的问题, 在事实没有发生之前, 我们无法预知它的对错。“ 执着” 这个字眼我们太熟悉, 那么对于孩子的问题作为家长的我们是否该“ 执着” 呢?在追求优秀的同时, 我们不要忘了, 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 才能获得一生的幸福。

二、家庭教育是一场修行

俗话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 一颦一笑都会影响我们的孩子, 在孩子的身上往往也能折射出父母的影子吧。 孩子在性格的形成时期, 更多的是与父母待在一起, 孩子就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我对家庭教育的评价便是家庭教育任重而道远!

三、家庭教育中的理解之道

“ 理解”我认为是最好的沟通手段, 亲人间需要理解, 朋友间需要理解, 我们的孩子更需要理解, 可是往往我们做家长的最吝啬的就是对孩子的理解, 不是吗? 总认为小屁孩一个听大人的就好了, 有什么好沟通好理解的, 久而久之, 我们与孩子的沟通少了, 理解少了, 彼此会不理解对方。 所以, 当我们想责怪孩子的时候, 首先想想是否能理解一下孩子呢? 理解孩子更智慧!

四、在家庭教育中发现孩子的优点

要用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 都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激励孩子的方法中, 鼓励是最方便最有效, 也不用花一分钱。 在孩子幼儿时期大家都会鼓励表扬, 但孩子越大鼓励越少, 批评越多。 何况批评不是目的, 接受才是目的!

五、家庭教育中的帮助

教育需要因材施教。 如果孩子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便可放手让他去挑战独立思考。 问题解决了, 对孩子是一种锻炼和激励, 兴趣和信心也会增长。 加以帮助, 逐渐放手, 是当代父母的首选。 教是为了不教, 管是为了不管, 开始不放手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放手。

六、家庭教育中学会妥协很重要

妥协是为了更好的坚持。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 有了更多的想法, 不愿意被父母限制和控制, 但是其他还是需要父母的建议和帮助的, 不管不行, 禁止命令要求的方式孩子又不爱听。 此时就需要有所妥协, 先说好, 再说不, 孩子才会合作。

说到青春期叛逆, 太多的家长有同感了, 其实这个青春期的过渡不单单是孩子的个人问题也是每个家庭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陪伴孩子成功跃过, 那么你将收获喜悦, 如果你不能重视起来, 机智处理, 那么你会深陷这个青春期泥潭之中。 说到这里我想举个例子说明这一点。 记得在腾讯新闻中看到这样一篇报道, 女孩是中学生, 从小听话, 懂事可后来女孩迷恋音乐, 开始她的追星旅程, 且愈发不可收拾, 其中父亲便从中禁止, 命令甚至打骂惩罚, 可女孩并没有停止她的追星梦想而是愈演愈厉, 父女的感情也就此破裂, 气急败坏的父亲, 由于无法管教自己的女儿, 愚蠢的将女儿杀害了, 自己也结束了美好的人生。 这样的惨剧说明什么? 青春期过渡需要父母的智慧, 需要父母的妥协。 所以学会妥协, 不较真是最好的处理青春期的方法。

七、家庭教育中的认知

很多人说:“ 道理都明白, 但就是做不好。”其实是因为道理没有明白。 正如王阳明所说:“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做不好是我们的认知有问题。

生活何尝不是如此, 道理都明白, 就是做不好, 有时当人的情感和理智相互碰撞时, 则道理便真的不好明白, 因为我们的情感在干扰着我们的理智, 从而使你们或我们都会做出错误的决定或判断, 那只能说是理智被情感打败了。 在我看来, 能够正确对待情感和理智的人, 那才是真正明白道理的人。

有的人常常会为孩子的一个行为, 别人的一句话或者周围出现的一些事情而生气。 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世界每天变化不停, 生活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没有这件事会有那件事, 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心情? 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呢? 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认知吧!

八、家庭教育中的误区——为了孩子

有因必有果, 看似多么简单的道理呀! 可从小到大孩子稍有一点的不顺从我们便是强加指责:不听话, 父母都是为了你好……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

试问以前我们打着爱的旗号, 在生活上、思想上包办孩子的一切, 处处控制、监督、管制她, 不理解她, 只是一味地要求她, 给孩子定的规矩太多, 这也不准那也不准, 喜欢说教, 语气总带有命令和责备,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常常大发雷霆……

每个孩子都会进入青春期, 但并不是每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都会逆反。 如果我们对孩子呼来唤去, 用粗暴、强势的方式、从来不放弃高高在上的架子, 也不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话语, 不去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不反思自己, 那么我们的教育真是大错特错!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教育会教你如何放开胸怀, 如何拿起, 如何放下。 不仅轻松了你, 也轻松了孩子, 我想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 这种心理艺术你真的应该掌握, 它会让你少走许多弯路!

摘要:学校、家庭、社会被我们称之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在各位老师的教学中, 有多少教师还在执拗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当中, 还有多少家长还享受在自己高高在上的全权教育当中。有人说:孩子应该由学校老师去教育, 跟咱们没有关系。其实, 孩子的成才需要老师, 孩子的成长过程更需要家长的特殊关爱, “1+1+1”的教育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 但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关键词:家庭教育,理解帮助,孩子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惜群.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误区及对策[J].理论月刊, 2005, (01) .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氛围;家庭环境;孩子成长;影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可见,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得重要。身为人父人母,肩上的担子的确不轻。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千差万别的孩子。有些孩子会成为促进和改变社会的精英;有的孩子会成为社会上平凡的普通人;有的孩子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孩子从出生之日起,他的身心就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漫长而潜移默化的过程。孩子们的身上都留下了父母的身影,也都在发生着不同于父母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变成了一个让父母觉得熟悉而又陌生的人。那么,家庭环境究竟会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自己的家庭氛围是和谐的、温暖的。这种和谐和温暖,如同春天的阳光,让人快乐让人焕发出盎然生机。它能使人的精神状态处于一个最佳境界,使人愿意去尝试任何美好而积极的东西,也愿意接受他人的好的建议和意见。反之,如果家庭氛围是压抑的、剑拔弩张的,孩子的心里就会受到冲击和煎熬,他们就无法维持好一个平和的、积极的心态,这不但对他们的身心带来严重损伤,也会使他们说出或做出一些有悖常理的话和事,严重者会给自己或家庭带来麻烦或灾难。很多家庭悲剧都是由于当事人长期心理压抑和失衡造成的。所以,父母们不能将家庭当作自己随意发泄愤怒与不满、以及彼此对峙和博弈的场所,请控制好你们的情绪和言行,还孩子一个健康的生活空间。

二、父母的智商和情商对孩子的影响

一些人认为,父母的智商和情商会传承给孩子,我认为这种传承是后天的传承,而非先天。因为孩子继承父母的东西大多是通过平时的观察和模仿得来的,所以,在早期父母就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价值观、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就是孩子效仿的榜样。美国银行家摩根很小就受到身为大银行家的父亲的经营理财观念的熏陶和锤炼,长大后成为了一个能力强大且完全超越父亲的伟大银行家和实业家。毛泽东的母亲很和蔼,她对他人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毛泽东对人民大众的关爱之心。

三、家庭经济条件对孩子的影响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通常会提供给孩子更多的物质和机会方面的满足,这使他们有着更多的自信和优越感,也使得他们更容易获得某方面的成功。但如果凭借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只是沉溺于享受、浮于炫耀、不思进取的话,优越的条件就会成为毁坏一个人的罪魁祸首。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提供给孩子的物质和机会就会很匮乏,这种家庭的孩子通常会有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有的孩子会为改变这个现状而发奋图强,直至成功,也有些孩子会顺应现状,并维持着现状。但无论经济条件好坏,积极上进,追求梦想应该成为每个孩子的人生目标,父母们必须正确引导他们,使他们摒弃自满或自卑,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四、家庭的亲朋好友对孩子的影响

那些围绕在父亲和母亲周围的亲戚和朋友们,他们的社会身份、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兴趣和爱好,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以做官为主的大环境里,你的脑袋就会装满为官之道,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大环境里,你就对怎样赚钱有了基本的了解,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大环境里,你就会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如果你生活在一个耽于享乐和赌博的大环境里,你就会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投机取巧。每一个人都无法抗拒最亲近的人对自己的影响。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父母们应该慎重选择交往的亲朋好友,为孩子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人际环境。

五、家长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一门精深的艺术,绝不是顺其自然的随意。它就像是一项复杂而浩大的工程,需要父母们倾注心血和智慧,为这项“工程”做好规划和设计。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责任有担当,那就让他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去经历风雨的洗礼,去接受困难的挑战。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聪明而知识渊博,那就让他以智者和伟人为榜样,涉猎人生精髓,滋养自身血脉。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凡而快乐的话,那就让他懂得满足,学会感恩。如果,你想毁掉自己的孩子的话,那就让他变得疯狂吧。父母的言行和教诲,就像无尽的海浪,反反复复地拍打着孩子的心田,塑造和改变着孩子们的思想和个性。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谨言慎行、睿智灵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孝心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篇9

阜阳市颍州区九龙镇明珠双语学校

李林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正是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东方文明促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发展与国家的强盛。实现中国梦必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文化的复兴。在回望中华民族强盛期的历史足迹中,我们不难发现支撑国家和民族强盛的一块重要基石—孝道。要实现美好的中国梦,必须从小学生开始在中华民族重视汲取和崇尚先祖们所创立的孝道。

【关键词】 孝心教育 落实践行 立志报国

现在提倡一个家庭只要一个孩子,孩子便成了家中的宝贝、家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一些家长的爱导致孩子养成了自私的习惯,只要求父母长辈给予,不懂得感恩报恩,孝心教育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淡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在孝,孝是调节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孝心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权衡的标准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传统道德教育正好能让他们找到权衡自己言行的标准,让他们变成尊敬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人。高尚道德的形成,需要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入手。只有培养了良好的道德习惯才能提高个人修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爱他人、爱祖国呢?”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也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希望从我国传统美德“孝”字入手,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品格。通过 “百善孝为先”这个中华民族古训的教育,使学生体验父母对工作的劳心,对自己的关心,对生活的艰辛,让孩子知道家长们为孩子付出的点点滴滴,从而激发学生由心灵深处产生的对父母的体贴、孝敬,从养父母之心开始,自觉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进而教育学生把对家庭的孝和对同学的关爱、对社会的关

爱结合起来,让学生首先能爱父母、爱同学,然后知道爱家乡、爱祖国。通过孝心教育让学生产生道德认识,进而演变为道德情感,最后变成他们的道德行为。在当今社会,孝心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工程,它赋予“孝”字更深刻的内涵,不仅要求我们对父母尽儿女之孝——孝敬和孝顺,还提倡我们尊老爱幼、扶弱济贫,要求我们对祖国尽忠心和对社会有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让新时代的孩子们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落实孝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践行,因为播种行为才能收获习惯。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细节人手,从小引导学习“孝言孝举”。“孝言”有:起床问声早、进门忙报到、出门打招呼、睡前道晚安、分别说再见、感激表谢意等等。“孝举”有:就餐让座位、吃菜让佳肴、看电视让频道、父母生病懂得端水递药等等。道德情感需要积累,规范行为需要培养。孝心教育就是要从这些细节人手,教育他们怎样孝敬父母长辈。只要我们从小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引导,很多学生都是愿意按照家长和教师的指点去做的。久而久之,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就会在他们心中开花结果。我校每月假给学生布置的孝心作业,从日常的小事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如:给爷爷奶奶说句祝福的话,温暖他们的心;为爷爷奶奶一起做一件家务事,如倒垃圾、洗菜等,让他们开心;给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腿、捏捏肩;为奶奶梳一次头,给爷爷洗一次脚等等。通过电话回访或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在月假期间对孝心作业的落实情况,及时总结,在班级评出“孝星少年”,由学校统一表彰颁奖。

孝心教育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教育目的,使学生的孝心、善心、爱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思想逐步得到升华,并得到了社会、家长的极力支持和好评,家长们普遍反映,学生们在家更懂事了,会懂得体谅父母了。“孝心”活动远没有结束,仍在继续深入开展。过不了多久,人人都将是班级“孝星少年”,孩子们会将“孝心”化为“孝行”,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论文 篇10

劳动创造未来,动手能力在宝宝的家庭教育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听家长是怎么评价的。

动作为创造世界、创造未来的根本,教育更应与其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在希望孩子能出类拔萃、成龙成凤夙愿地驱动下,很多家长都日趋重视孩子的学习和健康,往往忽视了对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

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强孩子的劳动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论文 篇11

关键词:教育;体制化;个性化发展;创新;思考

“今天的教育问题是更深刻的,更尖锐的,更困难的,因为它要面对近代世界的一切问题。”杜威在《人的问题》中如是说道。教育焦虑是当前社会的普遍症状,教育被简化为谋生的工具,而这折射出的多是中国人普遍的生存焦虑。

一、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

(一)于小学生而言,“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小学阶段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远大的理想在这里孕育,高尚的情操在这里萌生,良好的习惯在这里养成。前些天我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这样的一则新闻。目前有些高职高薪高知的“三高”家长,年轻的时候拼自己,有了孩子拼孩子。在节假日不让孩子去补习班“多学些知识”会被看做浪费时间,不注重孩子教育问题的社会风气下,又有多少家长不为铺天盖地的各种补习班的宣传而动容呢?虽然“龙生龙凤生凤”是这些家长对孩子最美好的期待,也许他们最怕“凤凰窝里飞出个三黄鸡”,可是让一个还不满五岁的孩子背《锦瑟》甚至背《心经》他们能真正理解什么是“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岁月感吗?能明白心经到底讲述的是怎样的心路历程吗?当然每个家长都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是个“有用的人”,但我觉得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更重要。能够去体验,去感知,去享受自己的人生,生活,能够有一颗丰富善感的心,才是我最大的希望。因为有多少对社会有“大用”的人已是那么的麻木,苍白。

我相信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培养他们拥有一颗丰富的心灵,将是赋予他们今后人生的最大的财富。终有一天他们会发现这个社会上真实存在着不同阶级的生存差距,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自己需要,想要怎样的生活,而且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这种对生活的感知,难道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吗?其实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形式,尤其是那种说教式的,流于形式甚至跟风式的教育方式。应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二)体制化时代下的中国教育

学校教育需要宽厚的文化基础,无论教师的教育艺术多么高深,以课堂为中心所提供的教育影响对一个人精神品格的发育是十分有限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被理性的建构起来,我们已然已经处于一种体制化的时代之中,中学教育很难不被称为应试教育。虽然这是以素质教育为所谓的大前提。其实某种体制一旦形成,便内含着一种凌驾于个性之上的力量把体制中的人归一化。然而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个人总是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的过程就是其社会化的过程。当然人不是纯然作为格式化的对象,在此过程中,人的自主意识得到发展,人力求成为自我的存在,成为个性化的存在,格式化与个性化便成了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理想的教育就在于正确的引导个人在格式化与个性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让个人在尊重社会规范的同时,充分发挥个人的自由自主的可能性,从而使个人成为充分个性化的存在。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格式化程度自然是相当高的。现在回忆起高中的学习时光,每天除了上课以外的时间大家每天做的事情都变得无一例外完全一样了。在我看来,这样的中学教育体制也许可以选拔出来意志力,理解力,甚至刻苦认真认同感强的人,也许培养出了具有某种特质的人才,但是评价一种教育,不仅要看它是否培养出了某种特质的人才,还要看它为培养这种人才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说的激烈一点,中国教育某种意义上是在以摧残人的发展的方式促进人的发展。这就是说,尽管中国教育也培养出了某种特质人才,也在某些方面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但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付出巨大牺牲为代价换来的,群体意义上讲是以牺牲多数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换取少数的发展的。上了大学的我越发的感到自己所接受的十几年的教育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到底在哪方面,有些身边的同学甚至为了能考一个原本以为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好高中好大学,牺牲了青春与健康,失去了原本最美好的微笑。对于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中国的大学教育来说,创新力,就成了较为薄弱的一环,由于政治经济的轮番冲击,现在的大学越发表现出平面化平庸化。

当然我并不是在抱怨什么,也并不是说应试教育的危害有多么大,在一个人口十三亿的发展中国家,至少于多数人来说,这是相对公平的。只是想到这样有些压抑的教育现状,特别是从这种教育制度中一步一步走来的我,越发感觉有些悲凉罢了。

二、通过教育培养人才的发展方向及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任何教育都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于社会,而不能直接对社会发生作用。如果否定了教育的育人价值,也就否定了教育的社会价值,离开了对人的培养,教育对社会也就无所作为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其他一切生物所不具备的思考力,而教育更重要的精神也应当是开发学者的思考力,就像卢梭说过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人才才是核心竞争力。个性化的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尤为重要,它让我们学会真诚的思考,拓展自己生命的空间,以真实的个体去感悟生活,发现世界,并在充分展开个人理智的基础上表达我们的思考与发现,热情与期望,表达我们作为普通个体对教育,对社会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家庭过度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及对策 篇12

家庭过度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及成因

增加了孩子的压力感, 导致学习障碍。教育者长期忽视学习者的兴趣、天赋、性格, 使他们一直被动、消极地学习, 不探求科学的学习方法, 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与追求的满足, 久而久之, 兴趣越来越少, 成绩越来越差, 形成恶性循环, 出现学习障碍。

导致孩子性格缺陷的产生。对孩子过分严格、粗暴, 过度限制、约束, 不给孩子学习、生活的自主权等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做法, 一方面容易使孩子的兴趣长期受压抑, 导致习惯性厌食、厌学及身心的片面发展, 形成儿童焦虑、冷漠、早熟、逆反乃至残忍的心理;另一方面容易使孩子长大后依赖性强, 缺乏独立的人格, 形成性格上的缺陷。

过度教育阻碍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 影响其人格的和谐发展。少年儿童在与成年人交往时, 本来就容易在观念、行为等多方面与成人世界发生冲突。过度教育令冲突的范围更广、程度更剧烈、次数更频繁, 久而久之, 儿童可能形成习惯性对抗交往, 影响他们的所有交往活动。

家庭过度教育的形成, 就主观原因而言, 主要是家长的思想观念落后, 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许多家长在很多方面缺乏系统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加之受高考制度左右下的评价体制影响, 学业成绩高低和考试分数仍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 教育的主流仍然是应试型的。在这种应试教育起主导作用的环境下, 家长和教师出于对自身和孩子利益的考虑, 更是极端重视应试类知识的教育, 而无暇旁顾, 把学好书本知识, 考大学作为孩子的唯一出路。

而激烈的社会竞争则是导致过度教育产生的客观原因。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励, 其焦点在于人才竞争。为了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和获得优质教育资源, 为孩子更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越来越重视。许多家长从孩子很小时就培养其竞争意识, 片面而又重复地实施各种教育而不顾及学习者主体的需求, 使孩子身心受到伤害。

减轻家庭过度教育对少年儿童负面影响的对策

1. 用平常心对待教育, 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要避免过度教育, 保护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 教育者首先应保持健康的心态, 也就是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与此同时, 家长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 教育不是说不关心儿童的特长, 也不是说不应该对孩子实施特长教育, 而是特长教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 应该根据不同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 从孩子的个性、气质类型以及潜能出发, 注重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早期”拔苗助长的行为。

2.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为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正常的亲情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土壤, 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理想教育的基础。因此, 改变过度教育应当调整家庭关系, 重视亲子关系教育。家长要摆正家庭成员关系, 在家庭中有意创设民主、平等、相互帮助、相互体贴的家庭氛围。同时, 家长要与孩子交流情感、沟通信息, 提高孩子在家庭中的“心理生活”和“学习生活”的质量。

3. 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发展孩子的特长。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孩子积极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只有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习才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 才能使他们愉快、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学习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对少年儿童来说, 家长不但要保护孩子的直接兴趣, 把它作为孩子的特长加以发展, 而且要通过表扬、奖励等手段激发孩子的间接兴趣, 使孩子能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从而能够自觉地学习。

4. 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家长不应该靠外力来强迫命令孩子学习, 而应该运用启发诱导等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 家长应该善于因势利导, 使学生一时的兴趣和欲望汇集和发展成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 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还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孩子自主性的培养。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13

1、爸妈恩爱:孩子性格健康开朗

爸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这类孩子的性格也会更加平和、开朗、不轻易动粗,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能有健康的异性恋。

2、爸妈情感淡薄:孩子任性自私

爸妈感情淡薄,两个人常常靠通过孩子来交流或维系家庭,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关系的作用下,孩子被过多关注或干涉,性格会变得任性和自私。

3、虎妈猫爸:男孩子胆小、懦弱

由于爸爸软弱,大权旁落给母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女儿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强悍的女儿,儿子就会变成没有担当的懦弱、自卑的儿子。

4、爸妈过早离异:孩子冷漠没安全感

很多从不幸婚姻中解脱的夫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无法从中解脱的是孩子。他们内心的创伤往往终生难以平复,他们的担忧感、不安全感、恐惧感也许永远无法医治。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更易发生犯罪和焦虑、抑郁、敌对、报复、冷漠等心理障碍问题。

5、爸妈相互指责:孩子敏感、执拗

爸妈喜欢相互指责,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处世方式。特别是当夫妻双方有争论时,更容易对着孩子说另一方的不是。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以后对爸妈都不会尊重。一方攻击另一方,想借此让孩子对另一方不满,最后带给孩子的只是伤害。

6、爸妈打架:孩子暴力、暴躁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教育 篇14

有对父母过来做评估,他们有对双胞胎女儿,今年已经三岁了,在大女儿五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家里确实照顾不过来,所以就把乖巧、好带的大女儿放在娘家,大概两岁的时候才带回身边。在家里,这两姐妹有着截然相反的表现,大女儿总是安安静静、守规矩,对陌生环境的人事物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磨合,即使回娘家,她也需要一两个小时才跟公公婆婆亲昵,生活条理性和自立能力强,能自己一个人长时间的玩拼图或者堆积木,而且玩得比较好,很难接受批评,容易哭泣或者顶嘴,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一个劲地在坚持;而小女儿呢,活泼热情、爱乱蹦乱跳,跟陌生的.大人、小孩都能玩一块,不爱收拾,总依赖父母,对拼图和积木都是三分钟热度,也拼凑不出个好图样来,能欣然接受批评(但不一定能改),甚至还转移话题或者哄你开心,让你不舍得责备她。

双胞胎姐妹,不管是同卵还是异卵,性格应该不会相差太远,为什么这对姐妹却有着截然相反的一个表现呢?在婴幼儿期,母婴依恋关系没有建立好,缺乏一个完整家庭的爱抚,一种强烈的被抛弃感,或许都是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之一吧!有很多人问,为什么孩子会有被抛弃感呢?公公婆婆也是百般宠爱在其一身啊,不比我们做父母的少啊!请记住,孩子的感受性很强,她们能感觉到哪个才是妈妈的肌肤,所以说,为什么母乳喂养能增进母子间的感情,就是这道理,孩子的需要无非就是冷不冷与饿不饿,冷的时候妈妈抱抱,饿的时候妈妈喂奶,最初的食物来源是母亲给的,接触母亲的皮肤,才感觉到温暖与安全,所以有些孩子对奶娘的感情还比亲娘的要亲呢!

浅谈对孩子的赏识教育 篇15

明人冯梦龙也说过:“水不激不跃, 人不激不奋。”现代教育家也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于这些话出自怎样的语言环境, 我们姑且不论, 然而, “激”使“水跃”, “激”使“人奋”, “夸”使孩子变“好”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那么, 要怎样才能培养出充满自信而又积极进取的好孩子来呢?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会夸奖孩子

1. 树立夸奖意识

日本儿童教育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 孩子经常受到家长夸奖和很少受到家长夸奖的, 其成才率前者比后者高五倍。

有一位朋友对我说, 她的女儿刚上幼儿园时, 她带女儿去一个对于女儿来说相对陌生的朋友家时, 女儿总是不会像别的小朋友那样易于融入新环境, 结识新朋友。由于朋友的虚荣心, 硬逼着女儿去跟新朋友玩, 然而, 越是这样女儿就越缠着朋友。后来, 朋友一番莫须有的夸奖才使女儿终于独自去找新朋友。自那以后, 朋友总是找准机会夸奖女儿。朋友惊奇地发现:如果今天夸女儿嘴甜, 会叫人, 明天她会更注重礼貌;如果今天夸她小手洗得干净, 明天她的小手会洗得更加干净;如果今天夸她的歌唱得好, 明天她唱儿歌时会更加来劲……

在朋友的夸奖教育中, 女儿强烈的自信心被培养起来, 原本有艺术细胞的女儿在2009年幼儿园举行的卡拉OK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并于同一年参加讲故事比赛荣获二等奖, 同时还不断代表幼儿园被邀请参加各种演出。

学会夸奖孩子并不难, 关键是你有没有这种意识, 能不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夸奖是一种激励。激励比批评和强迫的效果要见效得多。其实, 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 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孩子, 解放孩子, 首先就要学会夸奖孩子。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

2. 正确夸奖

如果夸得不准, 孩子就会感到受了欺骗, 认为大人在故意夸他, 也起不到激励作用。特别要注意不能夸错了, 否则孩子会把错的当对的, 以后你想改过来都很难, 因为他心目中的是非标准因你的错夸而混淆了。

记得我小时候的一个邻居, 她儿子非常霸道, 想要什么就要什么, 村里其他小伙伴个个都怕他。可这位母亲却总是当着她儿子的面在别人面前夸奖儿子是多么的大胆, 跟其他小伙伴玩耍从来没吃过亏, 将来肯定是个干大事的人。说者也许无心, 但听者却是有意的, 尤其是我们还未成年的孩子。伊索寓言里的偷窃的少年犯被牵到刽子手那里时, 说要对其疼爱有加的母亲说句心里话, 却一口把其母亲的耳朵咬下来。这无不值得我们反思:每个小孩都有可能犯错, 但我们如果能在第一时间提醒他, 让他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 什么事情不能做, 那我们的孩子也不至于走到大家都不想要看到的结局。这说明, 不正确的夸奖对孩子的成长可能起相反的作用。因此, 我们应该夸得正确, 夸得适当, 对孩子的长处要有针对性地夸奖。

二、不要吝啬你的夸奖

1. 当孩子克服困难和经受挫折后, 对他们竖起大拇指, 和孩子平等交流

孩子之所以会产生挫折感, 这可能跟我们家长和老师有直接的关系。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强化智力教育, 把家庭变成了学校。过早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儿童爱玩耍、好动的天性, 强迫孩子安静地接受教育, 容易造成孩子的压抑心理。事实上, 未到接受智力教育的时候, 强迫孩子接受教育, 违背了社会化的一般进程, 教育效果亦不见佳。有些父母则埋怨孩子不聪明, 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再来看看我们老师:一些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有很强的求知欲, 不管人们问什么问题, 尽管有时候他们不会, 但他们总是挺着小胸脯满怀信心地说:“我会!”可是, 随着年级的升高,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兴趣与热情荡然无存, 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厌学的心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教师或许难辞其咎。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真正做到毫无偏见地评价每个孩子了吗?我们真正做到在每一个孩子需要尊重与肯定时给予他们这些精神食粮吗?更何况有时还会出现看似善意的伤害!

有位教育专家曾经说, “对成功的渴望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不能让这种愿望消失。”我们不应当错过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的各种机会。“你是我们班上最棒的!”多好的一句鼓励的话!这种话或许我们有时也会说, 但往往是送给那些优等生的, 而对于那些自信“贫困生”, 我们吝啬了尊重、表扬与鼓励。这里有一则陶行知先生的故事:他看到一名男生拿起砖头要砸同学, 立即上前制止, 并责令男生到他的办公室。等他来到办公室, 那名男生已经到了, 他掏出一块糖递给男生:“这是奖励你的, 因为你比我早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递给男生:“这也是奖励你的, 因为我不让你打同学, 你马上就住手了, 说明你很尊重我。”接连又掏出第三块、第四块。原来批评教育学生也可以用赞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看来此言不虚。

2. 以心换心, 才能赢得更多的好孩子

人之初, 性本善。没有人一出生就是一个坏人。在学校里, 调皮的孩子很多, 我们并不见怪。下面是在我当班主任时所发生的一件事。

王亮 (化名) 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但是脾气不好, 没有礼貌、骄横、没有爱心、上课不注意听讲。针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因为王亮的问题来自于家庭, 作为老师就得多与其家长进行沟通, 让他们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 多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让孩子体会父母的温暖。当然, 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最需要的就是真诚地为孩子付出爱心。如果你不能用爱心来对待孩子, 孩子就会敏感地认为老师只想对自己训斥和说教, 而不是真正地关心爱护自己。王亮在班上老是欺负小朋友, 影响班上的常规, 他对老师也有戒备, 常常惊恐地等老师对他进行批评。老师就去接近他, 用感情的方式去解开他心中的结。让他体会到老师对他是真诚的爱, 即使是批评他, 也要让他知道是在爱他、关心他。让他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 发现了自身的价值, 也懂得只有心中装着集体, 才能真正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我们不必总盯着一张白纸上的一个黑点而忽视了那片大面积纯净的部分。记得有一次在家长会上, 我建议家长跟他们自己的孩子一起给自己找优点。一位家长说:“以前我只注意到孩子的缺点, 结果缺点越找越多, 这次找优点, 我发现孩子还是很可爱的。”正如魏书生先生所说:你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 他那根“缺点神经”就总是处于兴奋状态, 而他的“优点神经”由于总不被提起和激活就总处于休眠状态, 结果导致缺点不断得到强化, 而优点则渐渐弱化以致最终消失了, 魏老师幽默地说这叫“用进废退”。细想这也不无道理, 但如果反之, 我们尝试用“赏识教育”来代替上述做法, 岂不是可以看到另一种风景?这也是魏先生的其中一条教育成功之道。

三、分清真爱与溺爱

什么是真爱?什么是溺爱?严格掌握教育原则, 允许孩子在正常范围内自由地、舒畅地活动、成长, 锻炼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在力量, 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性情开朗、活泼愉快的良好性格, 教育后果是卓有成效的, 这就是真爱。如果娇惯孩子, 任凭他超越正常的界限范围, 随心所欲, 为所欲为, 或者限制太严, 干涉过多, 这也不许, 那也不行, 压制了孩子好奇好动的特点, 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 形成以我为中心、自私、任性、懦弱、胆小怕事的消极情绪, 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这就是溺爱。真爱和溺爱都会影响终生, 这一点应该引起每一位教师和家长的注意和重视。

1. 真爱孩子应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真爱孩子就应从孩子两三岁开始, 通过日常生活, 耐心地教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能够自己穿脱衣服, 自己洗脸刷牙等等。这样孩子往往喜欢动手动脑, 做事积极主动, 自理能力强, 还能主动帮助其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溺爱就是非理性的过度宠爱、迁就、姑息孩子的态度。具体表现为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地位, 过度保护, 视为家庭的中心人物;对孩子的人性、骄横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生活上让孩子吃独食, 包办代替;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护短”。

2. 真爱孩子应该培养孩子合群友好

真爱孩子就应设法为孩子寻找同伴, 过生日时请他们来家做客, 热情招待, 共同玩玩具, 或到别人家去和同伴一起玩。这样孩子能学会友好待人, 喜欢集体, 性格开朗。溺爱孩子的父母总怕自己的孩子受欺负, 阻止孩子寻找同伴, 又拒绝别的孩子来家中玩, 甚至不愿把自己孩子的玩具给别的孩子玩, 把孩子关在家里, 一人独玩。这样的孩子往往在家里非常淘气, 出门却十分胆小、怕生, 孤僻不合群。

3. 真爱孩子应该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真爱孩子就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勇敢大胆, 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 都放手让他自由活动, 如, 带孩子到游乐园, 任他自由地跑、跳、攀登、荡秋千、滑滑梯等。这样的孩子朝气蓬勃、兴趣广泛、积极进取、健康活泼。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捧在手里怕摔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时时在担心, 处处怕危险, 对孩子的干涉过多, 这也不许去, 那也不许做, 束缚了孩子的思想, 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这样的孩子表现怯懦、胆小怕事、不敢攀登, 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差, 对事物缺乏兴趣, 反应迟钝。

针对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爱”的误区, 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在教育孩子中把握“爱”的原则。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 每一个小小闪光点, 都要及时夸奖和鼓励, 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 促使孩子不断进步。

我们的不少儿童常在“补差”中度过童年, 他们“差”的一面常被老师或家长挂在嘴边, 而他们的优点却常不被说起, 致使儿童常常不知道自己的优势究竟是什么, 结果本应美好的童年就在自卑、低落和“补差”中悄悄溜走了。这样的教育怎能培养出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充满自信、积极进取、敢于大胆猜测和具有批判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呢?而这些素质不正需要“赏识教育”为基础一点一滴逐渐培养起来吗?

摘要: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学会夸奖孩子, 不要吝啬对他们的夸奖, 要有这种意识, 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 并要有针对性, 同时, 还要分清真爱与溺爱, 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个小小闪光点, 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 促使孩子不断进步。

关键词:幼儿教育,关爱,好孩子,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帕斯特·威特.卡尔·威特的教育.海南出版社, 2003-06.

[2]叶运生, 姚思源.素质教育在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3]M.S.斯特娜.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京华出版社, 2001-07.

[4]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5]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新华出版社, 2002-04.

[6]周弘.赏识你的孩子.广州出版社, 2004-01.

上一篇:仓库进出货操作流程下一篇:一次挫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