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教育心得

2024-07-23

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教育心得(共12篇)

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教育心得 篇1

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来自:dearroy1天前 |阅读原文

摘自李开复某次演讲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我自己做父母的一些感受。刚才主持人谈到我写给我女儿的一封信,就让我从这封信开始谈吧。这封信是今年我送我女儿去读大学的时候,每天早上起来觉得有一些话要跟她说,但是面对面说这么长好像太多了,所以决定用信的方式写给她。当时应该是三天,每天早上五点到六点多,我修改了几次以后,把这封信交到她手中。其实我觉得写信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很多人问我怎么老爱写信,给学生写了七封信,给家长写了一封信,还有给高校写信,还给自己女儿写信,还把它公开出来。为什么要写信?其实我觉得信是比言语、比电话更好的方式,因为你可以想清楚你要传达的是什么理念,而且你可以让这封信长久地留下来、沉淀下来,让女儿以后还可以阅读它。我父亲以前就常写信给我,现在我书房里面还有最珍贵的五六十封我父亲写给我的信,每几年我都会把它们拿出来阅读一下。虽然今天是电子邮件的时代、电话的时代,用写信的方式来传达你深思熟虑的一些想法,让孩子能够永久珍贵地留下怀念和纪念,是一个很不错的渠道。

也有人问我这封信是写给我女儿的,还是给中国的大学生写的?其实我这封信仅仅是为我女儿写的,但是后来我决定把这封信在博客上发表,我认为中国的学生还有中国的父母读了这封信可以有一些启发和帮助。所以在今天新东方发书的会议里,也有我的一封信,如果有想法的话,也可以到我的博客留言。

我今天想讲的是我认为自己做父亲这十多年的一些感受,还有我自己做孩子、做父母的孩子四十多年的感受,有些是从我父母亲那里学到的,有些是从西方的教育中学到。我总结了四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对孩子的成长要多称赞、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

我给我大女儿的那封信里,从她的出生,一直到大学,一直到她在课外活动的表现,小时候乖巧的表现,初生时父女的感情,我没有保留地描述出来,我觉得这就是感情的交流、正面的回馈,给孩子一种感情、一种认可、一种鼓励的做法,这才是让孩子长大的时候需要的一种父母亲应有的态度。但是我也知道很多父母亲,我自己过去也忍不住用惩罚、批评甚至威胁、恐吓的方式教导孩子。但是我们退一步想想,如果是在一个恐吓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如果一个孩子每天被批评,他长大了可能就潜移默化地认为我们交流不满意就会批评,他可能就会变成很霸道的人,如果他做得不好就要惩罚,或者被威胁,比如说你不可以哭,再哭我就惩罚你了。在这样的恐惧之下的孩子,为了怕失去父母的爱,非常可怜地怕被处罚,他只有压抑掩藏自己的恐惧,自我否定自己的情感,也许这样的管教之下,你可以管出来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但是很遗憾,他可能也会缺乏自信,他可能也会自觉有罪,他可能也觉得别人无法体谅他的情绪,他也无法体谅他人的情绪,是这样一个非常负面的环境。因为孩子的长大都是潜移默化地受环境所影响,所以这种批评惩罚之下长大的孩子会有很多情感的缺陷和问题。

而且我觉得如果常常惩罚孩子、批评孩子,会压抑他们的好奇心,会让他们失去自信心,会让他们不敢去尝试新的东西。当然我也不是说永远不惩罚孩子,但是惩罚孩子的时候,你可以惩罚他,尤其是小一点的孩子,对道德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责任方面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千万不可以惩罚的,就是失败。因为在人成长的过程中,最多的教训就是失败中所得到的。如果从小你就告诉他失败是不好的,他就会开始不承认自己有失败,或者是隐藏自己的失败,甚至会做出不诚信的行为,而且他不会从失败中检讨、成长,所以最好不要惩罚,尤其不要惩罚失败。

相对来说,我们应该给他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我11岁刚到美国的时候,不会讲英文,几乎

是没有任何值得夸奖的孩子,但是美国的教育环境就是非常奖励你的优点,而不去批评你的缺点。我非常清晰地记得,我进入学校的时候,校长就牺牲了自己午餐的时间来教我英语。我也非常清晰的记得,当有一次老师说1/7是多少的时候,我虽然英文不好,但是我很快地答出这个答案,老师说你数学真好,同学也说你数学真好,你是数学天才。我虽然不是数学天才,但是在这样的鼓励下,我几乎认为自己是数学天才,而且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美国有一个研究告诉我们,针对18个学生的实验,在很多课堂里有18个学生,每个课堂里随机挑一个学生出来,然后有针对性地鼓励这个孩子,告诉他说你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你是最有光明的未来的,常常给他最多正面的评价,然后多年以后,他们再衡量,发现这18个里面那一个最常被夸奖的孩子,最后平均起来,真的比其他的孩子更容易成功。这个孩子是随机挑选出来的,并不见得是真正的优秀。所以这告诉我们人需要有正面的回馈,才会刺激他学习的欲望。所以对孩子来说,我们要鼓励他,无论是像1/7的回答正确,还是这18个孩子随即被调出来的夸奖,我们会看到鼓励的作用。

如果书读得不好怎么办呢?当时我记得我的数据很好,但是我的美国历史很糟,但是我记得老师当时没有打击我,也没有惩罚我,反而他告诉我,你可以回家去做你的历史考试,我让你翻字典,让你用三个小时、五个小时来做别人用一个小时的考试,因为你英文不好,但是我相信你不会去偷看书。所以这句话对我的鼓励,老师给我一切的机会,没有批评我,打击我,我一定要把这个做好,反而加强了我要读好这门课的愿望,而且也培养了责任感。因为老师这么信任我,知道我不会打开课本,所以我不会辜负他的希望。他同时给我学习的勇气,也让我有责任感,还让我有了荣誉感。所以我觉得这样一种正面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帮助孩子。我记得我教我小女儿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在学校有些孩子对她不好,欺负她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她失去了自信。当时我怎么鼓励她的呢?言语的鼓励是不够的,朋友都告诉她,她写得东西都很糟。我说你写点东西吧!7岁的她说要写本自传,她说自传很厚,我不会打字。我说我帮你打。于是她拿来厚厚的纸,一张、两张地编给我,我就当她的打字员。当自传写完了以后,她非常兴奋地给她同学看。“谁说我写得不好,你们谁还能写这么厚啊?”当然还有同学说你7岁写什么自传啊,她说我7岁当然要写自传,我70岁再写哪还记得我7岁做过什么?所以这就是一个例子,从一个被别人说写作不好,一直到要写自传的成长过程。

第二就是多信任、多放权,少严管、少施压。

因为在非常严厉的管理之下长大的孩子,他没有办法独立,父母亲告诉他说,你一定要做一二三四,早上起来把你所有的事情都策划好了,你要做好所有的事情才能吃饭睡觉。这样的孩子也许会听话,但是他失去了管理时间、管理自己的能力,他可能没有办法独立。他一旦进了大学,没有人帮他策划,他就迷失了。他无法判断一天的时间应该怎么花,所以这样的严管是适得其反的。而且施压,如果你每天给他很大的压力,孩子在读书、高考种种压力之下,如果再施压,他真的可能会爆炸,会受不了,而且他会非常忧虑,“如果我做不到,父母亲不满意怎么办?”这些都是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当然我并不是说从小就要完全放权,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要逐渐放权。三五岁的时候我们会告诉他们怎么做,七八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授权,读了大学以后,他们就应该完全做自己的主人,这是一个逐渐放权的过程。我知道很多父母亲还在想我为了他好,才要去管他,我知道你会这些说,但是我给你四个理由,不应该太管他而不放权。

第一,你可能不懂这一代,你并不像你的孩子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第二,如果你帮他做了太多的决定,反而让他觉得父母做的决定,这不是我的决定,我弃权了,我不必负责任。

第三,如果你做了太多的管教,可能他自己已经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找不到自己的兴趣,不知道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常常在大学演讲的时候,学生就举手说,你总告诉我们要追

随自己的心,我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你总告诉我们要追随自己的兴趣,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如果管得太严,可能就把孩子变成这样的机器。

第四,如果施压增加太多的压力,让他们受冷落。今天我们知道孩子心理的问题,甚至有自杀的问题,想不开的问题,抑郁症的问题,这些都是在巨大的压力下面造成的,所以父母亲对孩子一定不要太过分地施压,而且应该有解压的责任,我们不但不要施压,而且要解压。如果你去读我给女儿的一封信就会看到我跟女儿在里面写的,我知道我的女儿对成绩非常敏感,虽然我们做父母的从来没有告诉她你一定要得几分,但是她总是觉得自己要得好的成绩,也许是周围的中国孩子让她培养成的,她有时候也会不经意地跟我们说,大学这么贵,读这个大学我真的要好好读一点成绩。所以我觉得我有必要告诉她,成绩不重要,因为这个孩子已经有责任感了,而且有太深的责任感了,有太大的压力了,所以我在这封信里说了一句话,很多学生说他们很喜欢,这句话就是“成绩只是一个很无聊的分数,它是给那些爱慕虚荣的人拿去炫耀的,或者给那些慵懒的人去畏惧的。”这句话可能不适合每一个学生,有些学生还是要培养责任感的,但是我有必要告诉我女儿,我永远不会刻意地看你的成绩,你只要毕业就可以了。我做到这样的地步,才能尽我父亲的责任,帮她解压,而不是增加她的压力。今天父母亲往往给孩子非常大的压力。最近我也跟大概三四十位青年人沟通,因为在创新工厂,我们给了三四十个offer。非常惊讶的是,有些说我的父亲说应该怎么样,我的母亲说应该怎么样,有的人说我父母亲觉得我应该跟李开复,有的说我父母亲觉得我应该在上海工作。我说:“这是你父母亲的决定还是你自己的决定?”后来我就很无奈了,我说:“我来跟你的父母亲沟通一下好了。”他说对不起,我的父母亲不会用Email。我就奇怪了,不会用Email的父母亲,居然告诉孩子应该去哪一个互联网公司工作,这不是很奇怪的事吗?但是我还是写了两页的信,给这几位父母亲,也希望他们能够支持他们的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今天的父母亲为孩子好是对的,而且告诉孩子要做什么,而你对他们做什么还不如他们懂得多,那告诉他们做什么就是害了他们。这封信里我告诉女儿要追随自己的心,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追随自己的兴趣,去尝试很多事情,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点,在你人生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有机会把这些点连在一起,画成一条优美的曲线,不要想得太周密,我选这门课有没有用,我爱什么就学什么。

几个月前女儿问我是学日文还是韩文,我跟她说日文韩文都没有用。但是后来我很后悔,后来我告诉她虽然你的父亲说日文韩文都没有用,但是你都可以去选。对我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最重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四岁多的时候,我告诉父母亲我不要读幼儿园我要读小学。我的父母亲说好,你只要考得上,我就让你学。最后考上了,早读了一年书,这个没有太大意义,但是有意义的是,我不是一个机器,我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我是一个自己有决策权力的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人了,是一个自己能做决定的人了,是一个能让别人信任的人了。所以在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会相信自己,以后也会相信别人。在放权的环境中长大,他会深具责任感,因为他会感谢,你们信任我,让我做这个决策,我一定会负责任把这个事情做好。你决定让孩子做什么事情,反而适得其反。

第三个给父母的建议是多授渔、少授鱼,多做、少说。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在中国的环境,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往往会犯一个比较大的错误,就是会说教,会告诉孩子这个是真理,这个事情是这样的,你给我背下来。这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两三千年前的形式,圣贤讲的话就是要背出来,但是其实21世纪已经不是这样的世纪了,21世纪不是一个黑白的世纪,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的。所以当你教孩子的时候,不要用传道的方法。很小的孩子可以,但是大一点的孩子不可以。这样的学习之下,孩子不懂,而且这件事也不见得是这么黑白分明的,学了反而不见得是对的,而且孩子也失去了判断,因为没有教他为什么,因为是你叫他学了,不是他想学的。所以传

道已经是一个过时的事情。

那解惑呢?孩子想知道什么,父母亲要知道,但是仅仅解惑的孩子仅仅记得父母亲帮助他一件事情,但是并没有真正地懂得。如果要真正地懂得,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一定要试着经过互动的学习,让孩子知道没有事情是绝对的,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可以来看一个问题。说教又会适得其反,你说教之后,孩子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他不认可你,你说的他不同意,他就叛逆了;第二种可能就是,你告诉我,我记得了,我背会了,他就失去了判断力,因为他以后什么都认为你知道真理,但是其实你知道你是不知道的。这样就造成了他失去判断力,又是适得其反。

要教孩子有思想的能力,就是授渔,教他如何钓鱼,教他如何解决问题。在大学中的学习,我总是告诉我的青年同学们,大学中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当你把所有学科的知识全部忘光的时候,那些剩下来沉淀在你心中的,那才是教育的本质,因为那代表一种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从不同观点看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我说的互动的学习。

我给女儿的这封信里曾经提到,当你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要从不同的观点来想它,我鼓励她参加辩论会,参加模拟联合国的游戏,我鼓励她去辩论她不相信的那一方。比如辩论美国应不应该入侵伊拉克,女儿认为当然不应该了,我说等一等,我希望你考虑一下,去参加辩论的时候,去辩论另外一方,说美国为什么应该入侵伊拉克,我不是做道德和真理的判断,我只是说任何一个决定都有两面性,有道理去支持它,也有道理去反对它。我希望我女儿多想她不自然地想出来的那一面,这样才能理解事情是有两面的,不见得任何一面是对或者是错。当你面对两面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一方面你会知道事情是没有绝对的,另外你知道对方怎么想,你也会辩论得比较好。也会培养你的同理心,去理解别人怎么想。所以要多想不同的观点,不要告诉孩子每一个事情一定是错的,一定是对的。

除了这种所谓的批判式思维之外,我觉得同样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很多父母亲跟孩子说,“你今天怎么了,跟朋友打架了?你再打架,我把你打死。”但是你有没有想到,你这样不是很可笑吗,你叫他不要再暴力,你自己又暴力地对待他?所以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真正凝聚、沉淀在孩子的心中、脑中的是你是怎么做的,而不是你是怎么说的。那些让孩子守时的自己不守时,那些让孩子讲礼貌的自己不讲礼貌,那些让孩子讲诚信自己不讲诚信,让孩子负责自己不负责,那就是没有做到教育。所以在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首先你要做什么样的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要以身作则,因为你的孩子是很聪明的,他随时都在看着你,都在从你的身上学习,如果你只说不练,他会注意到这一点,他会不相信你真的是要他学习你说的那些话。

在我给女儿的信中我谈到了以诚待人,我谈到多交点朋友,不要要求朋友跟你一样。我也跟他举了自己的例子,我说你看爸爸的几个好朋友,哪一个是跟我一样的人呢,所以不要强求你的朋友是跟你一样嗜好、一样个性的人,只要你真心对他,他真心对你就足够了。但是如果我自己没有做到,我说这句话就没有说服力。

最后一点,多做好朋友,少做严家长。

可能更多的是中国长幼有序,父母亲要有一定的威严。我的父亲虽然是很好的父亲,他是很爱国的,他是极端诚信的,他是非常负责任的,他从每一个角度都是一个模范父亲,但是他从来不跟孩子打成一片,他还是觉得我是长辈,你是孩子,你开了玩笑我也不要笑,我要让你知道长幼有序,对我要尊敬。其实尊敬还是需要的,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因为在这个时代成长,孩子的心中可能会有很多各种不同的压力,我想你也知道当你孩子面临的问题、面临的困惑、面临的挑战,你不希望他只去咨询他的同学,我相信你还是想要他跟你探讨怎么去解决他的种种困惑。如果你要达到这一点,你一定要得到他的信任,如果他只是觉得我的父亲、母亲是高高在上的长辈,我绝对不能跟他说我爱上了某一个男生,我绝对不能跟他说我跟某一个朋友吵架了。他什么话都不跟你说,慢慢就有了代沟和隔阂,这时候你会说90后我搞不懂他们,其实是你没有放下自己的架子,定了很多规矩,只是认为孩子是你的附属品。这个做法在21世纪已经过时了。

我认为在太多的规矩和框架之下,成长的孩子会很胆小、害怕、保守,希望什么事情都得到你的批准,如果他认为是你的附属品,就不会认为自己是有主权的、有选择权力的孩子,21世纪这样的人很难达到他的潜力,很难在优秀的企业或者学校里脱颖而出,所以我相信你并不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保守、胆小、被动、听话的孩子。这种孩子也许在三五十年前是很受企业欢迎的,但是今天已经过时了,今天我们希望培养的孩子是快乐、乐观的,是能看到一杯水半满而不是半空的,是能够对父母亲有信任,能彼此倾诉的,能够爱自己也能爱别人的孩子。所以我跟孩子在一起,我总告诉自己不要有架子,我的孩子常常觉得我的爸爸比较疯狂没有架子,跟我开玩笑,像一个朋友一样,让我有很多话都跟他说,这是我想做的方向和目的。

我也知道今天的90后很多的习惯跟我们已经不一样了,让他们来学我们时代的规矩是很困难的,所以他们不能学我们怎么办呢,我们要学他们的。以前我都是用电子邮件的,自从要跟我女儿沟通之后,尤其她上大学之后,我就老用IM,在IM上,我发现她讲的很多话都是奇奇怪怪的,我知道中国也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美国也有那么一套,因为她在美国读书,总是讲那种像90后的网络语言,中国也有类似的这种网络语言。我也学着在IM上跟她这样讲,刚开始跟她讲,她觉得好奇怪啊,这么老的人用这种语言跟她讲。但是我前天跟她讲的时候,她说,你还是一个很可爱的爸爸。这就告诉我们,孩子不但愿意,而且非常渴望做我们的朋友,我们也非常需要他们做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希望得到他们的信任,希望他们心里有问题能够来咨询我们的。

这是我的四个建议,我希望今天的演讲对大家有一些帮助和启发,中国的未来在中国的青年中,而中国的青年都是我们的骨肉、我们的最爱,所以让我们以后能够彼此勉励,把他们培养成他们最好的自己。

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教育心得 篇2

一、生产方式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生产方式上,随着医学的发展,当作为产妇或者婴儿的病理性需求的补救手术———剖腹产,给母子带来平安的同时也给母子带来了隐患和害处。孩子的生产方式,是人生第一课,让孩子克服困难,配合妈妈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不要人为地让孩子逃过这一课,这一课是没有办法补课和重来的。

根据医学研究数据表明,剖腹产增大了孩子产生问题的几率。1.剖腹产的男婴免疫力更低。2.剖腹产婴儿容易患感觉统合失调症。3.剖腹产的婴儿易患小儿多动症。在一组多动症孩子的求治人群中,剖腹产的孩子占八成。4.剖腹产的孩子适应能力差。5.剖腹产使“湿肺症”婴儿增多。6.麻醉对新生儿的影响。

二、学走路

孩子一周左右,开始蹒跚学步。当孩子在走路的过程中,可能会跌倒,也可能会碰触到桌椅家具什么的。传统上,特别是老年人帮助带孩子的情况,大人会非常心疼孩子,第一会上前赶紧把孩子扶起来或者是抱起来,第二赶紧拍拍孩子身上的尘土,紧张地检查孩子有没有伤着,第三,会拍床,跺地,接着说:“我打你,看你怎么把我们宝宝摔倒了!”这样过度保护,诿过于“地”的做法,容易给孩子建立错误的认知模式,遇到困难认为都是别人的问题,进而逃避推卸责任。

适当的做法是,第一,在足够安全的前提下,不要马上给予帮助,这个时候问题是孩子的,耐心等待孩子自己寻找方法解决。让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路要自己走,自己的困难自己解决。”第二,可以提供参考解决方案。一位妈妈在公园跟孩子散步,孩子在前边不小心摔到了,挣扎着不知道怎么爬起来,回头看妈妈,竟然发现妈妈“不小心”也摔倒了,孩子看着妈妈慢慢一步步爬起来,模仿妈妈的样子自己爬了起来。第三,更进一步的做法。一位爸爸在看到孩子不小心碰到了桌子角,提醒孩子,是我们不小心碰到了对方,而不是对方碰到了我们,我们需要给桌子道歉:“对不起!”

三、学吃饭

孩子在大约一岁半,就差不多可以模仿大人的样子,自己鼓捣着吃饭了。有的大人不喜欢孩子自己吃,怕孩子弄的桌子、地上撒的哪儿也是,就很热心地继续喂孩子饭吃。殊不知,这是让孩子错过了人生第三课,“饭要自己吃,事要自己做”。孩子开始自己吃饭,大人还要多些耐心指导正确地握筷子的姿势。孩子食量小,需要加餐,可以一天让孩子吃四到六顿饭。

以下三种帮助孩子吃饭的方法需要警惕,一个是大人围着孩子转着喂饭,一个是孩子边玩大人边喂,一个是随时吃饭喂饭吃零食。

四、会分享

中国有个好传统“尊老爱幼”,家中有好吃的,好玩的,一般会优先照顾到老人和孩子。这个时候,人生第四课就开始了,“给孩子与家人一起分享的机会”。比如,有了好吃的,先给孩子吃,大人会有些逗孩子的意思说,“宝宝,让叔叔吃一口。”,孩子天真地把好吃的递到大人的嘴边,这个大人假装“噢”,咬了一口,嘴里还说着“嗯,真好吃!宝宝真乖!宝宝吃吧。”这是不是错失了“会分享”的良机了呢?我们抱怨孩子们自私自利,虚情假意,不善于为他人着想的时候想想这个吧。

五、转移注意力的哄

小孩子哭闹耍脾气,证明孩子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告诉给大人看,大人不耐烦,或是急于让孩子安静下来,会引开孩子的注意力:“宝宝,看那边有什么好玩的?”“咱们去玩旋转木马去吧。”“走,妈妈给你买好东东去。”这个时候大人无形中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一个心智模式,逃避问题,逃避麻烦,不去面对和了解问题的实质。问题是问题还在那里,下一个类似的情境出现了,孩子仍然陷在里面无法自拔和解决。

给孩子多一些关注,并不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欲望和需求。很多情况下,只需大人用心体会到孩子的感受和情绪,用理解的语气告诉孩子他“有些伤心”“有些失望”,再给出有选择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法就可以了。这是给孩子的人生第五课,“面对问题,而不是回避、逃避和打岔”。

六、哭闹时的诉求

小孩子为了自己喜欢的一样东西或者事情,在大人不能及时满足时,会大声哭闹。这个时候,一方面是看孩子的感受和情绪是孩子什么样的一个需求导致的。一方面是考验大人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一个机会,人生第六课:满足需要有原则。而被满足时如果使用哭闹手段,即使是正当的需求也不可以允许孩子通过“哭闹”这种手段来达到。

七、父母的耐心

人生第七课,父母的耐心带给孩子自立自强的成长空间。在孩子初次学习掌握很多本事的时候,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多一些支持,少一些代替。例如,孩子刚开始学会穿衣服,耐心等待孩子自己系扣子,哪怕开始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孩子需要的是方法,不是抱怨。孩子因为好奇、好玩帮忙做家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耐心等待孩子完成他承担那部分家务,父母在孩子很多很多的第一次,要耐心等待孩子拔节成长,孩子从中获得信任支持的心理营养会比他获得的本事强许多倍。

八、我从哪里来

小孩子三岁以后,可能会问这个经典问题“:我从哪里来?”大人如果说“,你是从路边捡来的。“”你是垃圾堆里捡来的。”“你大了就知道了。”这对孩子的自尊自信无疑是不利的。

“宝贝,你是爸爸和妈妈生的呀。”“我们一起看看绘本《小威往前冲》吧。看了以后你就知道一些了。”“我们一起看看宝宝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动画或者视频吧。”回答孩子这个问题的原则是越早越好,越科学越好,越早了解夫妻这个最亲密的非血缘关系越好。这还可以让孩子们在“过家家”游戏中明确:宝宝是爸爸妈妈生育的。

九、百宝箱

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篇3

教育是人类生存永恒的话题,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教育问题一直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那么教育工作到底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真正有效,无非就是几点,一是社会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家庭教育。可以说三者相辅相成,今天从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分析中国式家庭教育现状到底如何。

一、家庭的示范教育

一提到孩子教育,父母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我说他了,他也不听我的,即使听了,也就几分钟,更有甚者说,他根本不听我说什么,我家的孩子没法教育,其实,当你静下来想一想,孩子刚刚懵懂时,谁才是他真正的老师,一句话,就是家长;当你再埋怨孩子没有听你说什么时,做为家长的我们,请你想想,我们做了些什么,是不是什么也没有做,是不是做的不够好,是不是没有给孩子做一个真正的有意义的示范作用,答案是肯定的。那你还有什么理由来要求孩子按我们的思维定式去做什么呢?所以改变思想,时刻做孩子的榜样,用行动去唤醒孩子的求知渴望比千言万语更有效。

当然示范性要符合孩子年龄的实际特点,不要一味的超越年龄,让孩子必须和我们大人一样,达到我们的所做的标准,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是一个攻坚的过程,做为家长,要适时、适当的把自己的言与行结合起来,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父母的教育得体,适当,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二、家庭的感恩教育

我们这一代人从改革开放中走来,从计划生育的大潮中幸运的出生,我们从小吃不好,穿不好,但那时我们没有丢掉的就是对父母的孝顺,对老师的尊重,对朋友的真诚,但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是亲情感,缺少的是关爱感,缺少的是尊重,更缺少真诚,特别是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一种习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的理念,认为所有人做的一切都是应该做的,必须做了,没有意识到人家是帮我再做,这就是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感恩教育。

怎么样让孩子有感恩的思想呢?怎么样让孩子从小对身边的人与物能在意和关注呢?怎么校能让孩子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乐施于人呢?其实就是要求我们的父母能不断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利用节日、父母生日、爷爷、奶奶生日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父母身先力行的去做孝敬老人,熱爱祖国,乐善好施等一切善举,义举,让孩子也参与其中,让孩子享受亲情的快乐,享受分享的幸福,享受荣誉的快乐,这些都可以培养孩子的感恩教育,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能从父母那里耳闻目染的学习到感恩带给自己一辈子的幸运。

其实感恩教育也是亲情教育和人情教育的结合,只有使这两种教育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才能让感恩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不断得以稳步推进,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教育中体会到在成长过程中艰辛却伴着喜悦的幸福感。

三、家庭的文化教育

为什么提到父母的文化教育,可能有人会想,一个没有入学或者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文化教育没有多大用处,上学之后不还有老师呢吗?其实不然,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文化底蕴一定会影响到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度。

所以做为家长平时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经常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对孩子教育的方法,当然更要学习孩子一定时期内的课程,让孩子有一种崇拜感,这样有助于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以父母为榜样,不断努力的改造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孩子一生的成长,使孩子向一个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四、家庭的信仰教育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家庭是由不同个性的人和物组合而成,父母要正视自己孩子与其它孩子的差异,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客观的评价,更应该给自己孩子一个正确的认识,让自己的孩子有一种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就应该从小抓孩子的信仰教育,让孩子能看到未来的希望和希望背后的成功,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坚定的意志品质和为人处事的品味,现在中国对孩子最缺少的就是信仰教育,需要我们的家庭、社会、学校能让孩子从小树立起为祖国、为家庭、为自己追求美好的信仰。

有远见的父母,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篇4

过年这几天在家里就是天天逼着父母去借钱,早已失望透顶的父母,这时候也不敢由着他的性子,因为他年龄还小,自己都养不活自己,结婚后怎么办?但是他就在家不吃不喝,一言不合就拍桌子摔凳子。

可想而知,他父母的心应该如被刀割,都说养孩子不图孩子出人头地,但是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点出息呢。

可是,孩子如今成了这个模样,难道父母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记得这个孩子10多岁的时候就来过我家好几次,同行的另外几个亲戚的孩子都礼貌而有规矩,但是他从来不理人。

只要有一点不顺他意,马上就赌气跑掉或者摔东西打人。那时候他妈妈从来不管,只在一旁说:“就是这个种,跟他爸一个德行,不要管,管不了。”

真没人管。

结果越发没人能管,连话都说不上。

如今有这样的结果,大家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只能好言宽慰这老两口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父母没有远虑,将来必忧。

有一句话说:“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

虽然我们生养孩子,都不求孩子如何孝敬自己。但是当你老了的时候,走不动的时候,变得呆傻的时候,有一个照顾你的人,有足够能力照顾你的人,是多么的重要。

我有一个姨奶奶,还没70岁就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就像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不会上厕所,必须用成人的纸尿裤。出门要牵着,入门要扶着,时时刻刻需要人照料。

但大家都说她福气好,要是儿子没出息不管她或者管不了她,那在老家农村那个小山上,怕早就走丢或者出问题了。

在大学教学的儿子将她接在身边,两口子亲自照料,就算苦点,也能撑住。

我们都说,如果不是当年姨奶奶拼死拼活把儿子送去读大学,如今哪有这样的条件来给她养老?这也算姨奶奶当年想得远,没有听信村里人的劝阻,也不畏困难,一心把儿子培养成才。

对父母而言,最怕的就是孩子想孝顺你,但是没有条件孝顺,要么是经济拮据,要么夫妻意见不合……

养孩子,总归要为之计深远,往往也是为己之计深远。

我们不能将自己未竟的人生理想强加给孩子,但是我们要为孩子的理想添柴加薪。

在孩子小的时候,原生家庭里的一切都充满神圣的意义,勤劳朴实的父母带给孩子朴实的劳动观念;爱慕虚荣的父母让孩子觉得物质至上;喜欢不劳而获的父母让孩子过早地去计较眼前的小利。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当年考试上了二本线,但是他父母说卖手机能发财,读书没用,结果他听了父母的话。他爸妈是我们那有名的牌鬼,压根儿就不想给儿子凑那份学费。后来小伙子在镇上开了一家手机店,想好好做点事。起初的生意不好,后来父母觉得这样挣钱太慢。又要他养猪,结果没有技术,全赔进去了。

鼓捣了一年又歇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他干脆就不做了。原本一个有远大前途的孩子,最终成了一个无业游民。

谁说这不是父母的错?

在孩子人生的重要路口,如果没有父母的引导,没有生活阅历的孩子,难免不出岔子。谁的人生没有几个贵人和受益一生的导师呢?

很多父母就想,那不是提倡给孩子包干吗?

非也!

引导和包干,就在度的把握之间,养育孩子本来就在于管与不管之间的智慧。

你如果觉得自由的散养,不管不问就是遵循天性,是正确的育儿方法,那现实会给你重重的一巴掌。

因为我致力于孩子们阅读推广,所以接触的父母比较多。

重视阅读的父母基本都理念一致,肯定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帮助。

但是不重视孩子阅读的父母各有自己的托词。比如说怕孩子看坏眼睛。

比如说我的孩子不喜欢书,就喜欢玩。

比如说我们家孩子已经够聪明的,没必要去读。

我还见过一个特别奇葩的理由:有一位妈妈说孩子奶奶看到她给孩子阅读就不高兴,说这样做会增加孩子大脑负担,怕把孩子累着了。

而最常见的一个理由就是:孩子需要自由的玩耍,需要从玩中释放天性。

所以我一个朋友曾跟我说:“我女儿三岁前不要读任何书,我只要她好好玩就行。”

我也不觉得奇怪,只是觉得遗憾。

还记得以前一个同事跟我们说,有一位妈妈跟身边的人说:“我儿子在12岁前,我都不会给他购买任何课外的图书,根本就没必要去读,在学校孩子已经读得够多了”。

当时我们的反应也是很不解,天啦!这个妈妈竟然让他的孩子在12岁前的阅读世界一片苍白,觉得教科书已经足够撑起孩子最宝贵的童年阅读时光!

很多的父母就是这样,如果哪个培训学校说马上给孩子提升几十分,那就大把大把的钱交上去也不吭一声。

当孩子要参加升学考试了,老师说孩子的作文还是写不好。

孩子的某一门功课还是拉后腿,这时候才拍着脑袋后悔,前面那几年自己都干嘛去了?

在培养阅读习惯最好的头三年里,你给孩子买各种益智玩具,或者依着孩子的天性,爱泥巴就天天揉泥巴,不爱书就从不给孩子接触书本。

后面几年,孩子一门心思爱游戏和电视,你觉得大家都那样,没事。

其实你不知道那些优秀的孩子,背后要付出多少的努力,就是这一步又一步的错过,孩子之间的差距就拉开了。

因为你从来没有远虑,所以终究束缚了孩子的发展。

说实话,哪个孩子天生就爱书如痴呢?

往往只有尝到了书本的美好味道,在父母的引导下,才一步一步进入阅读的殿堂。

当有了这个开始,之后的一切都好说了。

美国图书馆学会倡议“从出生就阅读”(born to read)。

日本提倡“亲子阅读”运动,要求父母每天最少陪伴孩子看书20分钟。

英国的教育研究专家发现:从婴儿时期就开始阅读绘本的宝宝,上小学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成绩都比同龄人优秀。

父母的作用显而易见。

我真的不希望在街拐角那破店里打麻将的妈妈带的孩子只认识麻将,我希望每一个孩子,在童年里,能读更多的课外书。

父母没有权利剥夺,不要因为自己的无知,让孩子的童年阅读经历是苍白无力的。

往往是那些陪孩子一起跑着,努力学习着的父母,最终将孩子培养成才,变得优秀。

什么样的陪跑?

比如孩子的英文不行,自己也不行,那就陪孩子一起学一遍。比如那些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定律,孩子不懂,那就一起过一遍。自己所长,让孩子受教。

自己的缺点,在陪伴中改掉或者收敛。孩子所长,发现并且培养。孩子的缺点,帮孩子一起改掉。

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做起来真考验人呐!

不管如何。

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教育心得 篇5

世界上最容易和最难的事情是什么?是当父母。因为我们不必经过任何培训,不必经过任何的考试就能成为孩子的父母,所以当父母很简单;同时当父母又很难,正因为我们父母没有经过任何的培训和考试,我们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在这里我想有限的篇幅无法教会你怎样教育孩子,但是至少我们可以阐述一些原则性的问题。

步骤/方法 1.小事不管大事必管:孩子必须有自己的自由的时间,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这是他的自由,没有自由的孩子长大以后缺乏主见,独立性差。在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的同时,我们也得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那些重要的事情上,孩子必须学会服从。比如上学这件事,这是没有商量的事情,不管孩子怎样哀求,都必须遵守这个规则,如果他逃学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2.奖惩结合:只奖励不惩罚孩子,孩子就不知道什么叫规矩,长大以后就没有法律意识,容易酿成犯罪。如果只惩罚孩子而不奖励孩子,孩子就会缺乏动力,长大以后容易迷失自己,也容易丧失人生的意义,他们会经常的反问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奖惩结合,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在奖惩结合的基础上要更加的强调奖励。因为惩罚并不能让不良的行为消失,只是暂时的压抑不良行为。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应该是及时的,如果不及时,奖励和惩罚都是没有效果的。

3.体罚与批评要把握分寸:目前体罚孩子是否正确仍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我个人的观点是,是否体罚孩子要看孩子的年龄大小,对于四五岁以下的孩子,体罚是必要的,因为批评教育是无效的,他们甚至都无法完全理解父母的话。而在孩子长大以后,体罚变得无效了,这就要父母讲道理了。体罚只能增加他们的暴力意识。

4.把握游戏期与学习期的界限:在孩子上小学以前都可以叫做学前期,学前期的孩子都是以玩为主的。即便这时候你给孩子报了很多班,在上课的时候,主要的形式也是玩。所以,在这个事情你要求孩子学很多知识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用的。在上了小学以后,孩子的兴趣会逐渐的转变,学前期的那些游戏已经不能吸引他们,学习就逐渐具有了兴趣。这时候你的孩子就会勤奋起来。所以,你要分清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情。

5.智商与情商的并重:智商与成就之间的关系是0相关,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没有关系。智商很高的孩子不一定获得很高的成就。我提到这个研究结果的 目的就是期望父母们不要过多的看重自己孩子的智商,智商不是那么的重要。而情商是不是比智更重要呢?其实也不能这么说,对于一个情商很高但是智商很低的人,如果提高他的智商,他就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对于一个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很低的人,提高情商就能帮助他获得成功。所以,获得情商与智商的平衡似乎比只强调一种要更重要。

6.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教育孩子方法一: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孩子总是渴望优秀,但只有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成为优秀的人。这是孩子必须明白的道理。我们会适时地对孩子每一阶段的优点和进步进行总结,并不断地鼓励她发扬优点,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孩子的自信心自然会不断增强。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充分的自信心,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7.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教育孩子方法二: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孩子回家温习功课时,最好不要轻易打扰或者监督,因为这样延续下去只会消磨掉她们的自觉性同时也滋养了她们的逆反心理。为孩子买或借阅一些课外书,其中有一些是与学习有关的,而另一些是他自己选择的,写完作业后可以看,这样既可以巩固以前学过的字,还可以认识一些没学过的字。每周六或周日定期带孩子到图博中心阅读一些儿童读物,要鼓励她们多看书,多接触新鲜有益的事物。因为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新鲜有益的事物能拓宽她们的见识,启迪她们的思维。这些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8.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教育孩子方法三:培养学习习惯,训练独立作业。“安静、专注”是优良性格的一个基础,也是搞好学习的前提。所以孩子在学习前,我们总是提醒孩子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包括喝水、找本子等。学习时段一开始,就必须专心学习,既不允许离开座位,也不允许干任何杂事,大人也不能打扰孩子。一个学习时段结束后,可以起来活动一下,并眺望远方缓解眼睛的疲劳。另外我们还让孩子自己掌握时间,独立完成作业。比如星期天大人与孩子一起根据学习任务合理安排时间,由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大人只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查。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形成了安静、专注的习惯。

9.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教育孩子方法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俗语说得好:留金留银,不如留给孩子一个好习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自己的事

情自己做,让她们从小就养成自立、自觉的好习惯,这些都是家长有意识的培养而养成的,如可以尝试让她们干些家务活,多多体会劳动的乐趣与必要性。教育孩子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学会团结,不但能增强生存能力,还能减少前进的阻力。

10.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教育孩子方法五:健康是一切的前提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不要让孩子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尽可能的抽出时间进行运动及益智游戏,这有助于孩子身体、智力及情感的全面发育,让孩子充分快乐地运动,是生长发育和营养素被吸收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并能使骨骼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实。

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教育心得 篇6

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是无穷的智慧和无尽的快乐。好书益人,坏书损人,我读了《影响孩子一生的名人故事》之后,有了许多感悟,动了许多道理。

《影响孩子一生的名人故事》这本书中,记叙了许许多多名人的事迹和一些名人刻苦读书的勤奋精神,比如,詹天佑修铁路,李冰治水,苏秦锥刺股苦读,林则徐苦练书法,李时珍采药,徐霞客探洞等等。这些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们是我懂得了什么才是学习,什么才是真正的维护国家尊严,什么才是真正的无私奉献,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探险„„读完这本书后,我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看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历史上有这么多的名人,各个都有自己的丰功伟绩,真是让人敬佩。讲述了:孔子,屈原,秦始皇,汉武帝,张骞,司马迁等等。其中民族魂——鲁迅最让我感动。鲁迅他不辞辛苦,他几乎每年都会出书。这常人能做到的吗?有些人出了一本书就整天夸耀。我们应该拿自己的成绩与好的人去比较,不能与不自己差的人去比较。1936年鲁迅去世,上万人自觉的葬礼。棺盖上覆着绣有“民族魂”大大旗,这是对文化巨人的一个最家当的评价。有的人死重与泰山,有的人死于鸿毛。在就在与你的贡献。看了这本书使我似乎懂得了什么?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的名人鲁迅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就在与他的努力,一个人有努力就会有收获,天上不会掉馅饼的。事情不可能会顺顺利利的,人生是艰辛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没有生命,但不能没有尊严,如果一个人有了尊严,就等于有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这本书讲了中外名人他们是怎样成才的,如毛泽东、宋庆龄,人们小时候都有远大的志向。我读了这本书发现了一个规律,他们之所以能成才,那就是四个字“天道酬勤”。爱因斯坦说过:“天才=99%的汗水+1%灵感”,勤奋是成才的唯一捷径。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只有勤奋的人才终将成功。是啊,我国科学家童第周小时候很笨拙,但他不放弃,勤奋能补拙,笨鸟先飞,最后成了伟大的科学家。自古以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个勤奋的人都会有回报的。合上这本书,古今中外名人勤奋的样子就像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中闪烁,如“远行千里为借书的刘恕”、“隐居深山为读书的郑樵”、“牛角挂书的李密”、“夏夜囊萤而读的车胤”和“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用在工作上”的鲁迅爷爷,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由此我感悟出了:天才源自勤奋!我对比这些名人,不由得“自惭形秽”,他们为了自己远大的志向而发奋读书,而我呢每天睡到太阳晒屁股才慢慢悠悠地起床。“一寸光阴一寸金。”我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光啊!想想现在都觉得惭愧,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不好好利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我们要珍惜每分每秒,更加勤奋,天天向上,好好读书吧!我相信,只要勤奋努力,每个人都是天才!

我从《影响孩子一生的名人故事》这本书中,挖掘出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天才不是靠天生的聪明智慧,而是凭借后天的勤奋努力,刻苦读书,要想成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勤奋努力的学习,若想投机取巧,那么以后的成功就会向你挥手再见,吃亏的只有自己,我们只有勤奋,努力,刻苦,才会取得成功。

困难是可以战胜的,要想战胜困难,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勇气和信心。

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让我们遵循中总理的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吧!”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给学生说说名人的故事,让他们能切身体会和感受成功应该具备的素质,让他们耳濡目染,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姓名:杜晓雯

父母的语言水平对孩子的影响 篇7

首先,父母应注意使自己的语言适应孩子的发展阶段。

例如三岁以前的孩子没有抽象能力,时空观念也不是很强。因此,跟他们谈话就应以身边具体的事物为题,谈谈孩子面前的小狗、小猫或小火车,谈谈妈妈脸上的耳朵、鼻子、眼睛、嘴巴等等;但对三岁以后的孩子则可以谈谈“在那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某件事,讲讲“在很早很早以前”或是“在遥远遥远的未来”的某个人,这种异地异世的超时空语言将有助于孩子的时空观念的建立,也适应孩子的理解能力。

研究者们发现,3~6岁儿童的语言发展在3~4岁阶段有飞跃现象,4岁以后发展变慢。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2~3岁时儿童口语发展的最佳年龄,在这期间孩子说话迅速而容易。因此,父母在向孩子说话时应注意这种规律性,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父母的语言要抓住孩子的转变时期做某些变化。

实验证明,“小班孩子的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像或表象调节的,言语还起不了很大作用,只是在他做完了这个动作以后,他才能在语言中把它反映出来。中班儿童往往一面动作,一面言语,言语的计划作用还很差。大班儿童就不一样了,他能在行动以前就用语言表达他要做什么,如何做等等。”语言学研究也告诉我们,人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往往落后于言语理解能力,因此,父母可以抓住孩子发展的转变时期适当做些超前训练。例如在和孩子一起搭积木时,对小班的孩子就可以一边演示一边述说正在干什么,并逐步要求孩子边做边说,由言语理解入手达到培养孩子言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再次,要采取适应孩子心理特点的说话方式。

3~6岁的孩子的思维方式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他们最喜欢形象化的语言。父母的语言可采用一些形象性强的词语和表达手法。例如,说“小狗痛得‘汪汪汪’地直叫”,而不说“小狗痛地直叫”;说“小哥哥的黑溜溜的眼睛往四下这么一瞧”,而不说“小哥哥的眼睛往四下这么一瞧”。另外在说话时,加上一些手势动作身姿体态面部表情等,使语言具有绘声绘色的效果,提高形象性。儿童对情绪化、情感化、夸张性的语言也尤为欢迎。例如说“这座森林很大”就不如说“这座森林可大啦”。再如在讲故事时,就可在语速的缓急、语调的轻重、音量的强弱方面做些装饰性处理,有些情节特别慢,有些情节特别快,音量时大时小,时高时低,这样一下子就可将孩子带入一种情景之中去。

适应儿童心理特点与理解能力的意思还在于句式的选用上。如“小小家里有张年画,一个小牧童画在上面,他骑在牛背上吹笛子”就不如“小小家里有张年画,年画上画着一个小牧童,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这种以上句末尾作为开头的句式很符合儿童的理解顺序;再如“从前有个国王,年纪和大了,眼睛花了,耳朵也有点聋了,走起路来跌跌撞撞”,这个故事开头就比较好,用相同的句式去描绘国王的各个方面,如果改成“从前有个国王,年纪很大了,花了眼,耳朵也有点聋,走起路来跌跌撞撞”,效果就差许多。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一生 篇8

家庭教育常见的误区

1.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该做的事情;

2.好为人师,自以为是;

3.总喜欢指导、教导、干预、打断、制止、批评、训斥孩子;

4.不是处理事情,而是在发泄情绪;

5.完全以孩子为中心。

如果有以上情况,说明你的家庭教育方法有严重的问题!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二、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起点和基点;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孩子成才的必要条件;

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五、家庭教育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好的方法孩子受益终身

只要方法运用得当,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如果选用不当,则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劳而无功。

教育孩子有哪些方法呢?

榜样示范:榜样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家长要为孩子提供示范,榜样,让他有可以模仿和学习的对象。首先要注意身教,即父母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教育孩子。不管家长的言行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对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再者榜样引路,即古今中内外的名人事例或身边的先进人物以及同伴中的佼佼者来教育孩子。

环境熏陶: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要组织好生活,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批评惩罚:批评和惩罚都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不过后者是对严重不良思想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批评惩罚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情况,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从错误的实际出发,批评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时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惩罚主要是剥夺某种权利,而不是体罚,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残身心。

谈话疏导:一是谈话,家长根据子女的思想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谈话要有针对性、灵活性,态度要和气,不要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地训斥、挖苦。二是讨论,家长与子女共同讨论。讨论时要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其意见,有不正确的观点,也要耐心地讲道理,使子女明辨是非。家长观点不正确要勇于承认。

运用这种方法应保持气氛轻松,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畅所欲言,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或掌握知识的状况。

实际锻炼:实际锻炼的内容相当广泛,如适应周围环境,锻炼身体,生活自理,家务劳动,独立作业,文明礼貌,社会交际等等。进行实际锻炼,首先要孩子明确目的意义(为什么),提出具体要求(怎样做),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到底。锻炼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从他们的实际能力出发,交给的任务和提出的要求必须适当。要允许孩子在实践中有失误,不可过分苛求。家长不能因怕孩子吃苦而中途停止锻炼。

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 篇9

孩子是我们这辈子最大的投资!最重要的事业!

做父母也需要 “资格证”!

不懂得孩子,就培养不好孩子!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连老母鸡都会做!

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

我们没有受过任何“职业训练”,完全“无证上岗”,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凭着满腔爱和热,就可以无师自通地当好父母,于是,许多家庭冲突、人生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父母完全可以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扇门,你只要找到进入孩子内心的那把钥匙和通道,奇迹就会发生。

我们绝对完全可以做到:

即便不能给孩子优越的条件,但完全可以塑造他的优秀性格!即便不能给孩子高贵的出身,但完全可以培养他的良好习惯!人过40岁后,大家比的就是孩子了,我们完全可以在40岁后以孩子为荣。的确,没有任何一项事业比创造优秀的孩子更伟大!

您的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失败!

孩子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我们的一切!

一个孩子成功了,就是100%成功!

一个孩子失败了,就是100%失败!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不要等到孩子已无可救药,才捶胸顿足、后悔不已!

希望那种小时把孩子养成“宠物”,长大逼成“废物”的悲剧不再重演!与其拼死拼活给孩子挣财富,不如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孩子不爱去幼儿园,每天送幼儿园都又哭又闹;

孩子胆小,怕生,不爱跟同学玩,不爱说话,没自信;

孩子学什么东西都是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遇到困难就往回缩;孩子被爷爷奶奶惯了一身坏毛病,说破了嘴就是不改;

孩子自制力差,光知道玩游戏,不爱学习,一提学习就讨价还价;孩子总是拖拉疲沓、丢三落四,得要大人跟在屁股后头提醒;孩子做事情没有计划性,没有目标,没有时间观念,磨磨蹭蹭;

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教育心得 篇10

你是不是会有这样的经历,带孩子出去玩了大半天,你累得精疲力竭,问孩子玩得开心吗,得到的回答是我还没玩呢。这是怎么回事?估计你要爆炸了。你似乎也知道该给孩子什么,可这痛点又在哪里?

电子亮屏带来炫酷的互动游戏,适时通话的便捷交流也都貌似顺理成章地拿走了孩子的课余时间,这不仅仅使孩子视力下降戴上眼镜,更甚的是隔绝了孩子和自然交流的可能。10年前,想带孩子出去玩,会有孩子问,那边有电源插座吗?现在的孩子会问,那边有wifi吗?孩子真的被电子产品绑架了,我们有什么方法把孩子拉回到现实,这不是耸人听闻的担忧,每个家长算一下虚拟世界控制孩子的时间便会惊心。

孩子缺少与自然的交流,也就缺少了人最原初的创造力。看看树林里还有孩子在玩耍吗,你会问我们还有树林吗?这正是问题所在,我们远离了自然,孩子自己没有办法方便地融入到自然中去,社区路口不会有自然流淌的小溪,森林退让成人工公园,我们如何让自然的趣味把孩子从虚拟世界中拉回来?

问题都摆在这里。

父母带孩子出去,陌生环境中的亲情培养弥足珍贵,也无可替代。另外要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个标准一种活法,这很重要,孩子在相对单一的价值观里,很难有换位思考的可能。那么难道从没有走出大山的孩子就不会调节自己和换位思考吗?大山的孩子,整个生活和他获得的信息都是一个标准,而当下的世界,浮动信息太多,各种碰撞,成人尚需梳理,也会混沌,何况孩子。也许你会问,难道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不同吗,身边都是不同呀。人在日常中已习惯各种存在,很难去觉察,这就需要更大的差异来帮助看见,等再回到日常中,会对周遭进行新的认知,这是旅行的意义,同时也是自然教育不可或缺的社会部分。

只和家人出去,孩子常会觉得玩耍还没开始或者不尽兴,因为小孩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基本上是渴望群体的,只有集体玩耍才觉得开心。同时因为对外部世界的新奇和探究意识,所以有强烈的冒险欲望,群体也会助长这种欲望。自然是多样、复杂和不断变化的,还有生命力的玄妙,这最适合孩子深入其中。自然教育常使用体验教育的手段来完成传达,正是基于群体、冒险和自然这三点,这是仅靠父母完成不了的任务。

孩子需要群体性的自然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在父母的心目中,自然教育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普拉特罗

六岁男孩的爸爸,其子嘎嘎攀岩、金沙江皮划艇、滇藏线到拉萨等,跟爸爸一起经历了较多的户外运动,也曾多次参加自然教育课程。

何伟

潜水教练、少年铁三教练,深圳家长、移居大理;儿子蓝星11岁,跟父母潜水、徒步神山等,自然历练多,性格颇成熟。

胡小琼

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儿子未未八岁,喜欢滑雪等户外运动,经常旅行、露营、徒步。多次参加户外机构的活动和自然教育课程。

图丁

女儿图图八岁,六岁开始参加冬季的滑雪儿童学校,去年开始学习攀岩,性格开朗好动,经历过较多旅行、露营、徒步。多次参加自然教育课程和营地生活。

TOPIC 1

性格塑造VS 技能培养

作为家长,你认为自然教育是性格塑造还是技能培养?

如今,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自然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也很希望带孩子能参与其中,但是他们也同样有很多困惑和迷茫,小编为此采访了一些带孩子参与了多次自然教育课程的家长,来聊聊父母们所理解和喜欢的自然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普拉特罗:性格塑造肯定是基础目标,但我认为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当然性格是内在的,是心理、是心灵。自然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我觉得培养出来的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身心互动,技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参与方式,一点点坚持,长久了以后,孩子的技能肯定会有提升和培养。但如果一味为提高技能而去塑造孩子,如果只是把孩子交给一个专业技能机构去培训,家长忽视家庭教育也就是陪伴教育,家长不到自然里去体验式陪伴孩子成长,我认为这样长大的孩子,他会对生活失去灵性和心灵想象力,他很有可能失去最好的成长机会。

何伟:说到教育,首先应该是以好的人(性)格塑造为基础,能力培养不可或缺。只有培养了孩子健康的人格,才能为社会、为家庭、为自己发挥出正面的作用。但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不能割裂也没有谁先谁后,而是综合发展的。我以为好的人格可以归纳为独立思考、积极面对挑战、善于发现、勇于承担责任、正面看待挫折、融入集体、开放思维、乐于接纳多样性、内心的平静……

在一个合适的教育体系中,能力的培养,或者可能说“开发”更合适点。孩子们(其实大人也一样)能在游戏中体验式地学习、适当引导潜移默化地学习会更开心、效率会更高!这种学习不设唯一标准,弱化成绩,应该会更能开发个体特质;这种学习在开发体能的同时培养心智;这种学习看重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求多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使得孩子们喜欢学习、养成高效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开发孩子各自的优势潜能,使得他们发现自己生命中真正喜欢为之付出的事情。

中国目前体制内的教育就像是经济,把分数和GDP放到极端重要的位置,孩子远离了自然的天性,只有自然教育才能成为最有益的补充,扭转这种局面。自然教育的理念是尊重人、自然、社会及有希望培养出能处理好三者之间关系的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的教育,性格塑造和能力培养并重。

父母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篇11

1.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话。譬如临睡前--与你的孩子单独呆会儿。拿出一段专门的“倾听”时间,不许电视和报纸来干扰--仅用来互相倾听。如果这对你的家庭来说显得不大自然,那大抵因为你们并未真正地倾听。现在典型的家长并不利用充足的时间真正倾听,虽然这是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关键。

2.对自己的双亲要孝敬有加,让孩子觉得家中充满了爱,同时父母也是他们值得学习的榜样。父母之际间要互相谦让,相互谅解期望尊重。格言里充满真理:“身教胜于言教。”

3.让孩子喜欢受教育。作为一个家长,你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喜欢教育本身,让他们认为受教育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所以,我希望孩子们每天上午是带着笑容去学校,下午又带着笑容回来。”要让孩子们喜欢受教育,要做到这点真不容易。家长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有多久?每天早餐的时间是一定和孩子们在一起的,下午放学后,和孩子们一起喝下午茶,听他们讲一些学校里有趣的事情。可以说只要孩子想和家长在一起,家长就会和他们在一起。所以家长安排工作的时间基本上都是上午9点至下午3点,因为那正好是孩子们上学的时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和工作习惯的一贯性。

4.不要太关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免孩子养成以我为

中心的坏习惯。不要太亲近孩子。让他与年龄相仿的孩子多交往,以免孩子养成性格孤僻的恶习.对于父母,看着儿女从自己的羽翼下逃走,在遭到朋友拒绝时受感情的伤害,或在游戏中输掉简直不能忍受。对子女的过份溺爱将使他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应付各种事情。培养自主、独立和认真负责的孩子应是所有为人父母者的目标。

5.记得对孩子说:我爱你,你是我的宝贝!记得经常的亲吻你的孩子,抱抱他(她),摸摸他(她)的头,让他(她)知道你的爱!在始终体现爱的家庭里,孩子富有安全感并表现了对父母深深的信任,结果,他们也会表现得自信。爱并不意味着宠。它是紧紧的拥抱,是微笑,是平日的一件小小礼物以及使他们可以再行千里路的支持

6.不要当众批评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不要对孩子过分严厉。以免孩子惧怕、害羞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面善心恶的性格。建立起他们的自尊心。如果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那他们长大就不会通情达理、善于交际或有独立意识。如果孩子觉得你认为他什么也干不成,那么他就真会一事无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自信心,他们会创造奇迹。

父母强势对孩子的影响 篇12

一、强势家长的表现

现在,很多事业上很成功的父母,工作给他们带来强大的压力与责任,所以他们会投注很多精力在工作上,对待孩子,甚至采用工作上的方式,采用高压政策。强势的父母,通常愿采取简单粗暴方式,希望在一顿怒火与责骂之下,孩子会神奇般地变好了。不过,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

那么,强势家长有哪些表现呢?

1、少在孩子面前表露情感

由于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有种“恃宠生娇”的态势。为了避免孩子在家里横行霸道,中国家长通常采用“从严”的教育方式,他们认为,只有维持自己在孩子心目树立绝对的,孩子才不敢犯错。

于是,强势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说一不二,他们很少在孩子面前表露情感,不会对孩子进步表扬,或者不会做一些爱孩子的举动。教育孩子时,常常态度生硬,言语粗暴,缺乏感情。

2、给宝宝设置规则和目标

强势的父母总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规矩做事,希望孩子按照他们设计的人生去走未来的路。于是,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法,为孩子设置规则和目标,强加自己的思想于孩子身上。

有个孩子叫小伟,他从小就参加培训班,读的幼儿园也是当地的,父母经常给他灌输以后要上重点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让他觉得喘不过气。但是,有一次,他和妈妈讲,自己不喜欢学奥数,却得到了父母的一顿痛骂。

3、不给宝宝犯错的机会,强制宝宝完成目标

强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最明显的表现是不给任何机会孩子犯错。例如我们常说的“虎爸”。

“虎爸”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决定限制他们的自由,并定下死规矩——只有完成作业,才可以休息,作业完成得不好,会受到狠狠的抽打。这种过分严厉教育孩子的方式,被人称为“虎爸式”教育,而李勇,就是“虎爸”的代言人。

二、家长太强势的危害

1、亲子关系较生疏

强势的父母,通常在社会上是领导的角色,他们很容易将这种人际交往的模式原封不动地搬到家中,只要自己发话,孩子必须服从。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让孩子成为家里的弱者。

如果孩子长期受到父母的`压迫,他自身成长的能量就会被削弱,对父母产生恐惧心理,承担巨大的压力,于是,他们会害怕父母,不敢和父母亲近。

2、宝宝缺少自己主见

只要孩子做错事情,或者不能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务,父母就会打骂孩子,只要孩子够胆反驳,那下场就更加可怜。

长期受到“压迫”的孩子,就会把想法埋在心底,不敢讲出自己的意见。从而使他们遇到事情没有自己主见,缺乏战神挫折的信心。

3、可能导致孩子叛逆

长期压抑的人,一旦爆发,后果将部堪设想。当孩子失败或者遇到困难后,很多强势的父母,不仅没有及时鼓励、安慰他们,反而进行批评、指责,这样一来,就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丧失了继续面对失败的勇气。

也因为父母的过高要求,让孩子不能接受失败,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厌学、顶撞父母和老师等叛逆行为。

三、强势家长需要如何改进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标杆”,因此,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心理。所以,强势的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学会放下自己领导的架子。

1、学会调换身份,不用领导身份在家里发号施令

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孩子影响很大。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妨学会调换身份,不用领导身份在家里发号施令。

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你可以和孩子讲,现在我们玩个游戏,你当妈妈,我当你,如果我像你提出一定要买一个玩具,你会怎样呢?也许,通过商量的口吻或者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孩子有深刻的体会。

2、适当在孩子面前表达情感

大家都说中国的家长比较内敛,不敢在大家面前和孩子亲昵。但是,《爸爸去哪儿》的天天和张亮的举动告诉我们,父母适当在孩子面前表达情感,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当天天完成任务时,会和爸爸分享,主动讲出自己的对与错。当然,张亮也会毫不吝啬地对天天进行表扬,会主动亲孩子,表现出自己对孩子的爱。当孩子做错事情时,要毫不客气地批评,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

3、制定简单明确的规矩

作为家长,从小给孩子立规矩是正常的,但不能急于求成,应该根据孩子能力的不断发展而增加难度。例如有的家长就把家规贴在墙上:尊重家长;该写作业时写作业;自己整理玩具;脏衣服放在筐里等等。

想孩子变得独立,家长要给给孩子一个适应的时间,让他自己逐渐学会遵守。例如有的孩子喜欢乱扔东西,你就要告诉他:“如果你再扔,以后就没有喜欢吃的东西了。”

孩子每次扔东西都会得到相应的惩罚,以后每当他想扔东西时,想到的不是扔东西的乐趣,而是失去爱吃的零食的痛苦。

当然,父母给孩子立规矩不是不讲情面。父母在立规矩的时候,既要坚持原则的又要给孩子爱抚,在情绪不好或者哭闹反抗时,别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应给予他安慰,引导他正确对待“规矩”

4、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很多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指责和抱怨,是因为觉得孩子不能体谅和理解父母的心情,因为孩子总是做出让爸爸妈妈反感的事情,让诸多的父母很无奈。因此,一旦孩子犯错,必定严惩,以杜绝孩子再敢范。

其实,在家庭互动中没有所谓的对与错,有的是是否适合,孩子对于外界的事物存在好奇心,希望自己去验证去摸索,而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在错误中成长,就要给机会孩子犯错。

上一篇:学校组织文化对学校管理的启示论文下一篇:组织宣传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