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反思

2024-10-16

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反思(共3篇)

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反思 篇1

一、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难。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无论父母事业 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连补偿的机会也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 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反思 篇2

由于自小在这样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长大, 周心理的自卑感较强, 心理发展不平衡、不正常。常常自我意识较强, 自尊心过于强烈, 对社会产生防范心理, 生怕别人看不起她, 最终形成了自闭心理, 不愿与外人接触。

2011年冬季越野赛, 班里组织长跑队, 让学生自觉自愿报名, 周参加了长跑比赛, 取得了成绩。赛后因着凉感冒严重, 在家休息了一个多月, 又加上家里的阻挠 (父母一方面无经济能力支付高昂的学费, 另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以为女孩子识几个字将来找个好婆家就行了) , 就提出不去上学了。但村里的人说这个孩子这么聪明, 不上学有点亏了。后来周提出要换一个班去学习, 原因是本班的同学都歧视她, 她在这个班待不下去。班主任老师对她说, 他没有调班的权力, 要得到校方的批准方可进行。周偏执的性格认为老师不愿意帮助她, 得不到同学的理解, 又得不到老师的理解, 周思想上发生了严重的偏差, 对周围的人与事产生了严重的仇视情绪, 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加之家族有精神病史, 自闭的内心, 强烈的生存愿望, 与现实生活发生了极大的矛盾, 自己又无法排解。日积月累, 周的心理偏见已经发展到自己不能控制。加之身边没有信赖的人开导, 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性格越来越怪异, 精神时常处于高度的亢奋状态。在遭遇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后, 周的心理得不到满足, 得不到家庭的关爱 (周的家庭不可能给予她关爱, 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吃与穿) , 而与她相处的人, 特别是同学根本不把她当正常人看待。她把这一切都归于班主任的身上, 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是班主任所为。一天与房东发生纠纷, 求助老师帮忙, 老师到房东家了解了情况后发现责任不在房东身上, 便没有理会, 周的内心极度地悲愤, 终于爆发, 冲到教研组找班主任发泄。

周的遭遇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反思:

一是对于周这样的家庭出身比较特殊的学生, 我们的教育者没有给予她特殊的关爱。由于我们的老师生活经验、经历的欠缺, 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缺乏应有的细致的工作和“宽厚仁爱”的耐心, 缺乏处理异常行为、心理障碍、精神障碍这类人群问题的经验, 面对此类人群发生的问题, 还按一般方法处理, 最后导致这类人群身心方面的损害。当然, 这个责任不必由老师负, 但如果老师有正确认识, 起码不至于产生悲剧。这样的悲剧警示我们, 作为教育人首先应该具备教育人的条件, 有学识, 有人格魅力, 并且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 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等等。

二是作为校方虽说有较完善的管理方案, 但缺乏实效性强的面对复杂社会背景下千万个家庭孕育出来的孩子培养机制。这个机制一是要孩子学业发展, 二是保孩子人格健康、身心健康。学校不是收养院, 学校不是炼金炉, 但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周的情况是特殊的, 很多人认为这不是普遍现象、普遍规律, 几十年出一个不足为奇, 可换位想一想, 如果那是你的孩子, 你是孩子的父母, 你又能承受多少?何况出生在这样氛围的家庭, 无经济能力, 又无教育能力, 加上有严重家庭精神病史, 如果学校不加以重视, 只能自生自灭。如果哪一天周走进了精神病人的行列, 作为曾经教过她的老师你心情如何, 可能无动于衷, 也可能感到惋惜, 但一切都发生了, 我们的一切都在继续, 但这个世界上关爱再不能少。

三是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我们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有一个好的前途, 对孩子期望较高, 不管孩子的智力水平如何, 都希望他们能考上大学, 有好的工作, 高的收入, 超过他们现在的状况, 这不假, 作为母亲的我, 说老实话和他们的想法相同。我们的很多父母, 对孩子的培养尤其是学习方面的培养尤为重视, 可谓不惜一切代价, 但不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 不考虑孩子能否真正地喜爱接受。要知道一个孩子他的智力是有限的, 同时受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 不可能将所接受的一切教育投资都体现出来。孩子只有真正喜好学习的内容与形式, 才能使孩子身心得到愉悦, 知识得到发展, 才能充分地体现一个人在愉悦中学习, 在快乐中成长, 在实践中完善健全人格。人生的路是多样的, 都能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 都能完善自我。

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反思 篇3

为什么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差,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很多家长,甚至有些老师都会说,智商有高低,努力各不同!

但是很多人往往会忽视这么一点,真正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的,不是智商,而是孩子对时间的管理。这就是有些人想方设法补课、熬夜,最终也学不过另外一些同学。因为他并没有掌握时间管理的诀窍。

时间并不重要,效率才是关键

说到学习时间紧张,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怎么挤时间――压缩睡觉的时间、压缩吃饭的时间、压缩休闲娱乐的时间,等等,把一切学习以外的时间都压缩到极致,彷佛就是管理时间的终极目标。

为学习成绩而苦恼的同学,常常也伴随着觉得时间不够的苦恼。因为他们觉得,要想把成绩赶上来,必须给自己“补课”――多补习以前的基础或者多找点别的教辅材料来做一下。但是,老师上课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又要布置好多好多的作业,每天连作业都做不完,哪里来的时间去自己学习?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人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几乎达到了人的生理极限了,不太可能再挤得出什么时间出来了,但进步仍然十分有效。看到自己在非常痛苦的看书做题的时候,有些成绩比自己好很多的同学却似乎很悠闲的样子。如果时间利用都到了这步田地,自己还有再改进的余地吗?

对于这些问题,用一句话解释:“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率。”

学习时间也有“马太效应”

排名靠后的同学总是抱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除了做作业,根本没时间自己学习;而排名靠前的同学,则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没多少,每天放学之前就已经把家庭作业做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时间可以自己找点题来做找点书来看,还可以小小的休闲娱乐一下。

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改变现状的同学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局面。对于这种现象,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学习时间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社会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学习好的人,因为看书做题很轻松,时间剩下很多,可以用来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为学习苦恼的人,因为看书做题都很痛苦,效率低下,每天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难以完成,根本挤不出时间来学习,只能越来越痛苦。学习成绩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挤时间是没用的――就像穷人单纯靠节约储蓄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一样――我们必须记住世界上有比时间更重要的东西:效率。眼睛只看着时间,是无法逃脱“马太效应”的陷阱的。

在管理时间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记住: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再怎么挤也有限;但是时间利用的效率是可以成倍提高的,提升的空间很大。当我们在思考如何利用时间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不是怎样去从哪里“抠”时间,而是怎样提高现有的时间利用效率。

提高时间利用率的原则

原则一:学会舍弃

“处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把这句话的思想用在时间管理上,也可以说:“利用好时间的最重要原则,就是不要试图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

上一篇:美国留学生回国就业前景分析下一篇:丁营一中举行第三套广播体操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