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孩子的真需要教育随笔

2024-06-14

了解孩子的真需要教育随笔(通用3篇)

了解孩子的真需要教育随笔 篇1

了解孩子的真需要教师教育随笔

小班教师告诉我说,她们发现孩子在玩“娃娃家”游戏的过程中生成了“娃娃生病”的情节。考虑到“爸爸妈妈”会带“娃娃”去看病,所以,教师判断孩子们需要一个游戏场景--医院。为此,教师在活动室里创设了一个“医院”的场景。但是,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孩子们的“医院”游戏玩得并不好,经常为了争抢玩具乱作一团。教师很困惑:“医院”是根据孩子的游戏需要创设的,为什么孩子们玩不好呢?于是,今天我决定去班上看看。

我来到小班活动室,看到“医院”有三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分别用高于孩子身材的.木板隔开。第一间投放了白大褂、医生帽、护士服、护士帽,还有处方纸等,看起来应该是“门诊室”;第二间,投放了针筒、输液器等医疗器械,看起来应该是“注射室”;第三间,摆着一条长凳子、一张床,还有听筒等,看起来应该是“检查室”。

今天的角色游戏开始了,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来到了“门诊室”,他们分别装扮成了医生和护士。有两个男孩来到了“注射室”,一个男孩来到了“检查室”。

游戏过程中,“娃娃家”里有些“爸爸妈妈”带孩子来“医院”看病,他们全都去“门诊室”,而“注射室”和“检查室”根本无人问津。于是,“注射室”里两男孩大声吆喝起来:“来看病啊,快来啊。”可是,还是没人去。一会儿他们顾自玩了起来,并且为争抢一个针筒发生了争执。“检查室”里的男孩则站到“病床”上,用手中的“听筒”与“注射室”里的两个男孩子打闹了起来……这时,教师不得不介入引导了……

经过一番观察,我渐渐发现了问题:“医院”游戏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小班孩子在玩“娃娃家”的过程中是生成了给“宝宝”看病的情节,但是,他们只是需要有这样一个情节而已,对“医院”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可以给“宝宝”“看”一下病就可以了。教师根据孩子游戏的需求创设“医院”,想法并没错,但是,教师并不完全了解孩子对“医院”的真正需求,而是以自己的标准来创设医院,投放了比较齐全的材料,还分了科室。教师本期待孩子能将“医院”游戏玩得风生水起,可是,小班孩子的生活经验不足以支持他们生发“医院”游戏。孩子可能需要有“医院”给“娃娃”看病,但并不是一定要玩“医院游戏”。听了我的分析,小班教师对班里的“医院”环境进行了调整,只留下了一个“门诊室”。

这件事让我们明白,教师要明辨孩子的“真需要”,不然,错误的回应只能让事情适得其反。当然,要明辨孩子的“真需要”,教师不仅要进行仔细的观察,更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了解孩子的真需要教育随笔 篇2

今天中饭结束后,与往常一样,小朋友们各种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有的玩数字接龙;有的玩找不同;也有的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人书在看,少少也很喜欢看书,她拿起书翻翻这儿翻翻那儿,哗啦!把书给撕坏了,浩宇马上报告老师:“梅老师!少少把我的书撕坏了。”一听到有人告少少的状,我马上一脸的不高兴,此时,只见少少一脸无辜的话:“我不是故意的啊!我翻翻它就坏了。”……

少少是我们班一个聪明可爱又调皮好动的孩子。平时的他,脸上一直是笑嘻嘻的,而在他感兴趣的.活动中都是一脸的专注,有时很可爱,但是有时也会很调皮。如果老师批评他,他就会一声不吭,或者赶忙讨饶道歉。但过不了多久,他多动、惹事的毛病又要犯了,有时甚至来点恶作剧。搞点小破坏,经常有小朋友告状。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篇3

同样一棵树是会结出大小不同的果实的,同样一种教育方法也不会适合每一个孩子。因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所以父母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孩子的特性充分的表现出来。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这是教育最基本的原则,不了解孩子就没有办法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虽然孩子是千差万别的,但它是有规律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课题,因为他有不同的特点。

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之所以困难重重,就是因为我们用了一种模式化的方法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孩子。好多父母跟我说:“孙老师,我们听了很多专家的报告,看了很多书,可是在我孩子身上一试就不管用了。”其实任何一个专家的`观点,包括任何一本书上介绍的方法,都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你一定要和自己孩子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因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一定要适合你的孩子,因为你孩子的特点可能是与别人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我们不能用什么哈佛女孩、耶鲁男孩、北大男孩女孩这样一种统一的方法来教育你自己的孩子,但是现在我们犯的错误恰恰就在这里。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之所以困难重重,就是因为我们用了一种模式化的方法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孩子。

我们的调查发现,95%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大学。这当然可以理解,高学历便于他高素质的形成,便于他的就业、幸福生活。我们还有54%的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拿到博士学位。这两个数据是什么意思呢?这对大多数的父母来说是绝对不能实现的。中国高校的扩招,今天能够进入大学的同龄人不过是19%左右,当然一些大城市多一些,但整个中国的比例还是很低的,读博士的比例就更低了。这个时候有半数以上的父母都要求孩子将来拿到博士学位,这个目标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大学里没有那么多位子。

更糟糕的是我们还有83.6%的中学生的父母要求孩子考试考前15名,大家想想看,这怎么可能实现呢,这是永远不可实现的。前15名只有15个人,83.6%怎么办呢?这样的要求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挫折感、失败感,因为他没有办法实现你的期望。而孩子多么希望满足父母的愿望,孩子觉得:我让父母高兴就是满足他的愿望。但是您的要求太高了,他拼了命也做不到,那他只有失败,这种失败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很大很大的。

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面对这样的孩子怎么办呢?就我刚才说的4个字“扬长补短”,长的地方千万别给他打掉。

有的爸妈说:“老师,我孩子学习差极了,就爱画画,不要命地画,我恨死了,就把他的画收起来,不许他画画,必须得学别的。”

我说:“你可千万别这么做,你孩子能感到快乐的,大概剩下唯一的一点就是画画了。你把画画给灭掉,你就把孩子的希望给灭掉了,千万别这么做。你得说:‘画画好,我们要想方设法支持你画画。’要永远让他想坚持就坚持下去。但同时得补短,他别的学得再差,你都不能把画画给他压抑掉。

每个人都是靠优点活着的,是靠你的长处成功的,而不是靠你的短处成功的。父母必须坚持的一条就是,你明知道孩子在某些方面是短处,或者不排在前面,排在后面,你就不能指望他拔尖。你可以跟他讲:比如为了升学,为了什么啊,你需要学习数学,但是我知道你学数学有些困难,只要你尽力了,达到一般的水平,或者努力让它好一点,就可以了。一定不要让他有过大的压力。”

上一篇:产房护理质量分析下一篇:院组织部月工作总结及月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