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2024-07-24

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精选15篇)

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篇1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同样一棵树是会结出大小不同的果实的,同样一种教育方法也不会适合每一个孩子。因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所以父母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孩子的特性充分的表现出来。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这是教育最基本的原则,不了解孩子就没有办法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虽然孩子是千差万别的,但它是有规律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课题,因为他有不同的特点。

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之所以困难重重,就是因为我们用了一种模式化的方法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孩子。好多父母跟我说:“孙老师,我们听了很多专家的报告,看了很多书,可是在我孩子身上一试就不管用了。”其实任何一个专家的`观点,包括任何一本书上介绍的方法,都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你一定要和自己孩子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因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一定要适合你的孩子,因为你孩子的特点可能是与别人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我们不能用什么哈佛女孩、耶鲁男孩、北大男孩女孩这样一种统一的方法来教育你自己的孩子,但是现在我们犯的错误恰恰就在这里。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之所以困难重重,就是因为我们用了一种模式化的方法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孩子。

我们的调查发现,95%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大学。这当然可以理解,高学历便于他高素质的形成,便于他的就业、幸福生活。我们还有54%的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拿到博士学位。这两个数据是什么意思呢?这对大多数的父母来说是绝对不能实现的。中国高校的扩招,今天能够进入大学的同龄人不过是19%左右,当然一些大城市多一些,但整个中国的比例还是很低的,读博士的比例就更低了。这个时候有半数以上的父母都要求孩子将来拿到博士学位,这个目标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大学里没有那么多位子。

更糟糕的是我们还有83.6%的中学生的父母要求孩子考试考前15名,大家想想看,这怎么可能实现呢,这是永远不可实现的。前15名只有15个人,83.6%怎么办呢?这样的要求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挫折感、失败感,因为他没有办法实现你的期望。而孩子多么希望满足父母的愿望,孩子觉得:我让父母高兴就是满足他的愿望。但是您的要求太高了,他拼了命也做不到,那他只有失败,这种失败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很大很大的。

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面对这样的孩子怎么办呢?就我刚才说的4个字“扬长补短”,长的地方千万别给他打掉。

有的爸妈说:“老师,我孩子学习差极了,就爱画画,不要命地画,我恨死了,就把他的画收起来,不许他画画,必须得学别的。”

我说:“你可千万别这么做,你孩子能感到快乐的,大概剩下唯一的一点就是画画了。你把画画给灭掉,你就把孩子的希望给灭掉了,千万别这么做。你得说:‘画画好,我们要想方设法支持你画画。’要永远让他想坚持就坚持下去。但同时得补短,他别的学得再差,你都不能把画画给他压抑掉。

每个人都是靠优点活着的,是靠你的长处成功的,而不是靠你的短处成功的。父母必须坚持的一条就是,你明知道孩子在某些方面是短处,或者不排在前面,排在后面,你就不能指望他拔尖。你可以跟他讲:比如为了升学,为了什么啊,你需要学习数学,但是我知道你学数学有些困难,只要你尽力了,达到一般的水平,或者努力让它好一点,就可以了。一定不要让他有过大的压力。”

父母了解孩子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了解孩子之后,采取的策略就是扬长补短。对孩子的弱项要多鼓励、多帮助,但是不能指望他达到一个高的水平。他不是不想,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达到高水平,他是达不到。所以父母要正确对待这样的问题,不要太逼迫孩子。

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篇2

一一、、教教师师要要善善待待每每一一位位学学生生就就要要学学会会等等待待

低低年年级级学学生生的的心心理理素素质质大大都都处处于于从从幼幼稚稚无无知知走走向向成成熟熟的的过过程程,,在在这这个个过过程程中中往往往往会会出出现现有有意意或或无无意意识识的的““越越轨轨””行行为为。。陶陶行行知知说说:“:“先先生生不不应应该该专专教教书书,,他他的的责责任任是是教教人人做做人人;;学学生生不不应应该该专专读读书书,,他他的的责责任任是是学学习习人人生生之之道道。。””只只要要我我们们付付出出真真诚诚的的努努力力,,就就能能多多给给学学生生一一分分理理解解,,少少一一点点苛苛责责;;多多给给学学生生一一分分信信心心,,而而少少一一点点失失望望;;多多给给学学生生一一分分亲亲切切,,就就使使学学生生少少一一点点冷冷漠漠。。只只有有这这样样我我们们的的教教育育才才会会取取得得显显著著成成效效。。

二二、、教教师师要要善善待待每每一一位位学学生生就就要要学学会会宽宽容容

陶陶行行知知说说:“:“你你的的教教鞭鞭下下有有瓦瓦特特,,你你的的冷冷眼眼里里有有牛牛顿顿,,你你的的讥讥笑笑中中有有爱爱迪迪生生。。””你你别别忙忙着着把把他他们们赶赶跑跑。。你你可可不不要要等等到到坐坐火火轮轮、、点点电电灯灯、、学学微微积积分分,,才才认认识识他他们们是是你你当当年年的的小小学学生生。。由由于于每每一一个个学学生生的的生生活活境境况况、、家家庭庭条条件件各各不不相相同同,,每每个个学学生生的的眼眼中中所所呈呈现现的的面面貌貌,,展展示示的的色色彩彩也也就就不不同同。。因因此此,,每每一一个个学学生生对对于于同同样样的的事事情情有有不不同同的的态态度度、、不不同同的的看看法法,,这这时时教教师师必必须须学学会会对对学学生生宽宽容容。。例例如如,,我我班班的的张张飞飞同同学学,,他他是是一一个个比比同同班班同同学学小小一一岁岁的的孩孩子子。。他他做做什什么么都都比比别别人人慢慢,,还还很很任任性性。。要要是是挨挨了了批批评评就就耍耍赖赖,,趴趴桌桌子子上上睡睡觉觉,,随随便便老老师师叫叫他他干干什什么么,,他他都都装装没没有有听听见见。。面面对对这这样样的的学学生生,,我我只只能能对对他他““低低声声下下气气””,,常常常常夸夸他他是是好好孩孩子子,,好好孩孩子子是是最最听听老老师师的的话话的的。。我我就就利利用用他他很很想想做做个个好好孩孩子子、、好好学学生生的的心心理理,,慢慢慢慢地地去去引引导导他他,,他他也也会会慢慢慢慢地地告告诉诉你你什什么么地地方方都都不不懂懂,,所所以以感感觉觉累累了了,,学学不不会会就就不不学学了了。。那那么么我我就就因因势势利利导导,,帮帮他他克克服服学学习习上上的的一一个个又又一一个个的的困困难难。。以以心心灵灵赢赢得得心心灵灵,,用用人人格格塑塑造造人人格格,,这这是是诸诸多多优优秀秀教教师师以以自自己己的的亲亲身身经经历历道道出出的的经经验验。。我我们们对对学学生生的的爱爱,,不不应应是是居居高高临临下下的的““平平易易近近人人,,而而是是发发自自肺肺腑腑的的对对朋朋友友的的爱爱””。。

三三、、教教师师要要善善待待每每一一位位学学生生必必须须学学会会合合作作

孙孙敬敬修修说说过过:“:“教教师师要要爱爱学学生生,,应应把把他他看看成成是是自自己己的的儿儿女女手手足足,,对对待待他他们们的的关关系系,,热热爱爱和和责责任任感感还还应应超超过过自自己己的的儿儿女女,,有有了了这这种种感感情情,,才才能能把把每每一一个个学学生生培培育育好好。。””无无论论是是教教育育还还是是教教学学,,都都要要注注重重师师生生的的互互为为合合作作,,因因为为合合作作需需要要有有善善于于沟沟通通的的品品质质和和能能力力,,需需要要有有理理智智的的判判断断和和成成熟熟的的热热情情,,更更需需要要我我们们教教师师设设身身处处地地为为学学生生着着想想的的品质。教师只要学会合作,才意味着对于不同、对于差异、对于另类,甚至是对于异端的尊重与接纳,才学会了必要的妥协、退让、隐忍和放弃。

四、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就要学会分享

陶行知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我们要欣赏别人就是真诚地去分享对方的闪光点,激发他的自信心,而导致别人得到满足、愉悦和欢乐。好的教师就应该做到学会倾听学生心声,学会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更要懂得学会从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人们常说“换位思考”,就是教师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来爱好。只有敢于换位思考,才能对事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有更全面、更客观的把握,从而判断个人工作的得失。

五、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就要学会选择教育方法

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教师的责任意识在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履行一个教师的职责。在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能过分溺爱优生,对优生的过错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而对犯点小错的后进生则严而又严,这就违背了教育之道。因此,教师在教育中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在上课时,教学手段应采取一些较为直观的方式,并且应该形式多样。如,图片、灯片、实物、录音等,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教学用具。低年级学生好动,坐不住,针对这一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学生变得爱学、乐学,从而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

六、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还应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因为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外,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印象,言传身教比单纯的说教有效百倍;而作为一种道德导向,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奉献。我们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一切以学校事业的发展为重。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与尊重 篇3

一、俯下身去看问题,理解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独立性

瑞吉欧教育经验以支持“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而闻名于世,看完郭思乐老师的《教育走向生本》,我觉得怎样才能“看见”和“理解”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才是一名幼教工作者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和尊重孩子。教师的教育行为有很多,例如:观察、引导、评价等,然而教师的教育行为如何体现尊重儿童,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呢?我认为真正的尊重一定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的。而要想了解儿童,就得先学会俯下身去,站在儿童的角度看问题。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喜欢领着她3岁的小女儿逛商场,可是每次去商场她的小女儿都非常不愉快,甚至哭闹不止。这位母亲很不理解:商场琳琅满目、美观漂亮的商品,怎么不能给她带来快乐呢?有一次,在商场游逛时,小女儿的鞋带散开了,母亲蹲下来给她系鞋带,当她与女儿处于同等高度的时候,母亲的心震颤了,因为,此时她看见的不再是赏心悦目的商品,而是密密麻麻的移动着的脚和腿。原来每次来商场进入女儿视野的景象竟是这样的单调,甚至恐怖,母亲终于了解女儿为什么哭闹了。我们常说“理解万岁”,而理解需要蹲下来平视。

只要有过和孩子打交道的经验,就会知道孩子天生是忙碌的,他们会主动体验、探索、思考、交流。这是人的一种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如果幼儿园真有这么一群孩子,老师不教他们就不去学习,不安排他们游戏就坐在那里不动,这肯定不是一群真正的孩子。

有一个故事:一位绅士站在铁路旁,一个孩子跑过来问他:“到伦敦的火车几点钟开?”绅士答道:“四点四十四分。”孩子再问:“几点钟开?”“四点四十四分。”绅士又回答了他。可孩子还是又问了一遍同样的问题,绅士说:“你不是问过了吗?”孩子说:“我很喜欢你说‘四点四十四分’时,小胡子一翘一翘的样子。”是啊,我们一旦知道孩子的真实意图,便会惊讶,进而由衷地欣赏孩子独有的观察点。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习惯于凭经验判断,于是就“很难”知道孩子的真实意图。还有个故事说:妈妈带着孩子走在路上,遇到狗叫,妈妈说:“不要怕,会叫的狗不咬人。”儿子却担心地问:“我们知道它不咬人,可是狗自己知道吗?”乍一听感觉孩子实在是多虑了,但是他也有他的道理,甚至比大人的思考更精彩,其实这就是儿童。如果成人以惯常经验判断孩子的思维,往往就会引发与孩子的冲突,在冲突中,成人常以权威赢得胜利,孩子则经常被迫沉默,当然随着沉默消失的还有创造的热情和精神。这是多么可怕但又多么常见的现实呀!

二、化“教”为“导”,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体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但是并非只有儿童表现出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成为教师选择的活动内容,对于幼儿还没有表现出感兴趣或是表现出不感兴趣的但有一定价值的内容,教师该用什么形式进行引导,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同样是生本教育改革所遵循的一个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儿童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书中还有一个例子让我眼前一亮。说:“曾经有一位企业家问,什么是教学?我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个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孩子也停下来……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会用多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就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上例中所说的教学就是激发了孩子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改“学会”为“会学”,从而让孩子真正体验到自主参与学习的愉快。自主学习是孩子学习生命的义务,教师的责任就是充分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的义务感,让儿童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书中列举了一个表现违背自然,拘泥于传统教学习惯的例子:有一道题目,船上有牛75头,羊34只,问船长几岁?华东师大一位教育专家以此对普通小学、重点小学、初中、职业高中等进行测试,居然都有不下半数的人作答,有答43岁的,有把34和75加起来除以2的。这其中犯下逻辑性错误的孩子绝对不是逻辑思维能力低下,而是他们的思维习惯出了问题,习惯于有问必答的教学常规。试想如果所有孩子都在这样的教育中弄丢了内部的自然邏辑,那我们还能期待拥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三、创设适合孩子的生本教育环境

“教育走向生本”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以人为本”,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以幼儿为本,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让幼儿在知识、能力、情感、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进步。要达到这一点,教师除了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发展特点、兴趣爱好、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等,还要尊重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给幼儿创造自由幸福的环境。“好学校应该是一片绿色的植物生态园,这里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同沐阳光;好教育应该是相信种子的力量,尊重生命的存在。”正如书中所说:“我们生本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而且我们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同样能够看到,无论在哪个学科领域里都明确提出:给幼儿创造自由、宽松、接纳、支持并有积极回应的活动环境。

养在鱼缸里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其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可以长到一尺长。这是世界上有名的教育原则中的鱼缸法则,道理很简单:尊重自然就是要顺其自然。那么尊重儿童,也就是要尊重儿童的自然,给孩子创设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

“不要把孩子们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这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小学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在开办城成幼儿园时经常对老师们所说的话。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回忆,当年小林先生让孩子们可以根据当天的心情,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可以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开始学习;如果说上午完成了学习计划,下午就可以散步、采集标本……正是小林先生实践了自由教育、尊重孩子们个性的教育理念,才会让他的学生对儿时的学习生活印象深刻并久久不忘。早在二战期间小林先生就开始了他的“生本”教育,我们怎能还不赶紧行动呢?

助家长了解孩子,为子女保驾护航 篇4

——记学鼎上虞“如何走进孩子内心世界”公益讲座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孩子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身上出现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家庭教育成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非常受关注也是最让家长头疼的部分。为了让家长认清自我特点,读懂孩子内心,更好地教育引导自己的孩子,2013年11月28日晚,“如何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公益讲座在学鼎教育上虞城北校区报告厅如期举行。讲座重点邀请了20位学鼎学员的家长参与,给校区增添了不少温暖和热闹的氛围。

此次讲座由陈翰副校长主讲。首先,他代表校区向长久以来对学鼎给予关注和支持的家长致以诚挚感谢。陈校长以一个“小学生定制日报”的案例,引出讲座的主题。在与家长不断地交流互动中,讲座顺利地进行,整场讲座通过“性格色彩分析”、“孩子的需求与成长中易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为人父母的原则”等四大块内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面对陈校长的提问,家长们纷纷积极参与,不仅抛出了自己和孩子间的问题,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尤其是在讲到 “孩子需求”及“如何解决问题”这两大块内容时,整个会场的氛围也是异常热闹。“在座家长中有没有冤枉过自己孩子的?”“有没有在别的家长孩子面前说自己孩子不好的?”、“有没有不问孩子意见私自为他做出一些事情的决定的?”等等问题,都有超过2/3的家长举起了手表示“有”,而当问到“如果您发现冤枉了孩子,有没有放下你的自尊向孩子道歉?”“当孩子考试考得不理想,有没有耐心帮他分析原因,鼓励他下次努力的?”等问题时,举起手的家长却寥寥无几。在面对孩子需求时,我们总是以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命令、决定一切。

在整个讲座中陶柳倩妈妈、王超跃爸爸、任恬宇妈妈等家长的参与度非常高,表现很积极,因而获赠了由学鼎提供的报名学费抵用券。参与活动的每位家长也拿到了“学鼎学生学习潜能测评卡”,相信在他们监督指导下,在学鼎测评网的协助下,家长们能更好地认识孩子。演讲结束后,许多家长意犹未尽,都围在陈校长身边,讲述自己孩子的情况,分析育儿育女过程中常犯的错误,探讨接下去家庭教育的方向。

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篇5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后有感

特别在书中的第46封信中,吴放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她怎样对待一个顽皮孩子,在这个顽皮孩子的身上挖掘出了“无理”行为背后的“合理”之处,这个过程使我深有感触。是啊,现在我们所带的班级中不管哪个班总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这些顽皮的孩子在上课时要不钻在桌子底下,要不就去拉拉扯扯,弄得旁边的小朋友都不能认真听讲,或者干脆在下课时快速地奔跑追逐,常常惹得老师出一身冷汗,生怕会磕着碰着,摔伤了自己和同伴。其实,每个教师都希望班上的孩子聪明、听话, 而对调皮甚至恶作剧的孩子难免会产生“讨厌”之嫌。我们发现教师对“调皮孩子”的不良行为多采用否定、批评甚至讽刺等消极的方式,语气中大多带有责备、厌烦的情绪;而对“优秀孩子”的不良行为则多采用鼓励、建议等积极的方式加以指导,语气中包含着信任、真诚。而在观察中得知,很多调皮的孩子都是精力特别旺盛,心智特别活跃,他们做出的许多令人头痛的“坏事”、“恶作剧”,大多是出于他们的好奇,是一种解惑、探索的行为。他们的“坏事”、“恶作剧”蕴涵着他们丰富的好奇心和创造欲,他们想通过调皮来达到他们的某种欲望。换句话说:无理的行为总有他们合理的缘由。在我的教学中叶碰到过类似的例子,有次班中调皮的洁洁将自然角中的蚕豆花摘了,并把花汁碾在自己的指甲上。看到这样调皮的孩子老师一定会很生气,自然角中的植物长得好好地,为什么要摘了呢? 而且摘掉了也不利于孩子们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老师在这过程中,光凭一味的训斥,根本达不到什么好的结果。只有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孩子的行为才会有所改进。随后我与孩子的聊天中得知:昨晚,她和她奶奶将凤仙花的花汁染在了指甲上,她觉得很好看,就想到了将蚕豆花也试着染花汁在指甲上。她还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要将指甲染上各种五颜六色的花汁。听了她的话,很有道理。我没有批评她,而是鼓励她继续探索哪些花可以在指甲上染花汁,并可以适当做个记录,最后进行总结并告诉我们实验的结果。通过这次谈话我了解了孩子的行为动机,走进了孩子的心里。从此,这个调皮的孩子对探索性的活动非常感兴趣,遇到问题也喜欢问个“为什么”。

当然,因为孩子还小,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还较差,很多时候孩子出现无理行为的原因是他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合理的。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学习机会帮助孩子早些懂得这些道理,使孩子真正的明白事理。可是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吴放老师说的一句话:理解孩子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孩子有孩子的道理。可能有些道理在我们成人看来太过可笑,可是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是皆有可能,所以只有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我们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幼儿。

孩子须了解的节日常识 篇6

1、春节

春节是阴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

传统习俗:办年货、放爆竹、祭灶、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给压岁钱。

传统食物:饺子、汤圆、春卷、茶果点心。

2、元宵节

元宵节是阴历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传统习俗:吃元宵、观灯。

传统食物:元宵。

3、清明节

清明节是阴历四月初五,有祭祀坟墓的俗例。

传统习俗:扫墓。

4、端午节

端午节是阴历五月初五,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

传统习俗: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传统食物:粽子。

5、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阴历八月十五。

传统习俗:赏月、吃月饼。

传统食物:月饼。

6、国庆节

中国国庆节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纪念日10月1日。

7、元旦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

8、妇女节

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9、劳动节

劳动节在5月1日,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

10、儿童节

国际儿童节(又称儿童节)定于每年的6月1日。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

11、万圣节

万圣节又叫诸圣节,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小孩装扮成鬼怪逐家逐户地敲门,要求获得糖果。

传统食物:糖、南瓜、苹果。

12、感恩节

感恩节在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是西方传统节日,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节日。

传统习俗:吃烤火鸡。

传统食物:烤火鸡。

13、圣诞节

圣诞节在每年12月25日,又称耶诞节。

传统习俗:送圣诞节礼物、家人团聚。

让孩子吃苦是最高明的教育 篇7

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说:“小时候我走着上学, 没有车接车送。离开大学后, 我便开始独立生活, 不仅要负担音乐工作室的开销, 还有房贷的压力。”

“我在做自己事业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来自于环境, 因为别人都对你有所期待。我作为一位职业音乐人, 最大的梦想是让我的音乐剧 《灵魂》 能够演出。当时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筹款, 我去问不同的投资人、政府机构、文化保护机构, 但很多人会问你为什么会找我们要钱呢?你找你爸爸要不就行了吗?我没有办法跟每个人解释, 其实我的父亲不会给这个钱。但我恰恰认为这是我感受到的父亲对我的尊重与爱, 那就是父亲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让我自己去获得成功, 自己去筹到这些款项, 让这个音乐剧演出成为非常成功的案例。”

洛克菲勒家族:培养理财能手

洛克菲勒家族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富的美国富豪家族。尽管富甲天下, 但他们从不在金钱上放任孩子。洛克菲勒家族认为富裕家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更容易受物质的诱惑。所以, 他们对后代的要求比常人家反而更加严格。

其家族中流传的“14条洛氏用钱备忘录”就略见一斑———这是约翰·洛克菲勒三世小时候与父亲“约法三章”所提出来的。父亲每周给零花钱1美元50美分, 最高不得超过每周2美元, 且每周核对账目, 要他们记清楚每笔支出的用处。

洛克菲勒通过这种办法, 使孩子从小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 学会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本领。

罗杰斯:理财从储蓄开始

罗杰斯是当代华尔街的风云人物, 与索罗斯、巴菲特齐名。

罗杰斯的两个女儿是美国公民, 但没有美国的银行账户, 反而都在亚洲开设了银行账户, 一个放美元, 一个放欧元, 一个放人民币, 让她们很早就有不同国家不同货币的概念。

女儿必须用自己的钱买东西。有一天, 大女儿发现妹妹存的钱比较多, 很不高兴, 罗杰斯就告诉她:“你自己已买了芭比娃娃。”所以, 大女儿也开始积极存钱。罗杰斯让女儿们明白, 储蓄比借款重要得多。

盖茨:遗产分配绝不富自家孩子

富家子弟由于在钞票堆中长大, 一辈子不愁吃喝, 无忧无虑, 容易养成挥金如土、逍遥度日的不良习气。有一句古话就叫豪门出败子。基于金钱可能对孩子带来的伤害, 盖茨同当今世界的许多富人一样遵循再富不能富孩子的教育原则, 宁愿将钱捐献给社会, 也不愿多给一分钱让孩子去挥霍。

走进孩子 了解孩子 引导孩子 篇8

一、个案情况

小倩,女,11岁,五年级学生,转到我班不足半年。

小倩对学习不大感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拖拉马虎,学习习惯较差,上学常常迟到,成绩平平,有时还逃学。

一天早上,我在路上忽然接到一条短信:我家孩子生病不能到校。我一看就觉得奇怪,家长发信息怎么连孩子的姓名都没有呢?于是,我就回了一个“谁?”过了很久都没有回复,打电话,不接。到学校后,我发现小倩没有到校,就给她妈妈打电话,没人接,只好给她妈妈发了条信息:“小倩今天没到校,也没打电话请假。我打电话也无人接听,请问,孩子为什么没到校?”直到晚上,小倩的外公才打来电话说孩子生病了。第二天,小倩来上学了,我主动问她生什么病。她轻描淡写地说:“头痛。”然后把头歪向一边,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过了一两天,她又没来上学。她的同桌告诉我,头一天她就说了要生病,不来上学。

小倩这学期刚转到我班,我对她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只好立刻联系她妈妈。幸好,这次远在陕西西安的小倩妈妈接了我的电话。经过近20分钟的电话交流,我对小倩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小倩来自我区的一个边远乡镇,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住读,四年多的住校生活让孩子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家长希望孩子结束住校生活,在城区买了房子,把孩子转到了我们学校。但是父母依然在外打工,小倩和外公住在一起。以前,孩子只要想妈妈了,就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引起妈妈的注意,让妈妈回到身边。

下班后,我买了一些肉松蛋糕,直接去了小倩的家。她外公告诉我,孩子窝在沙发里看了一天的电视,知道我要去了,才到床上盖上厚厚的被子。我到了她床边,她也不愿从被子里探出头来。我就和她外公拉家常。原来,小倩的外公早上六点就要出门做工,小倩每天自己起床,煮了面吃后再上学,难怪她有时会迟到。我当即表扬她能干,希望她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如果不上学,老师担心,远在异乡的爸爸妈妈也担心……我一边说一边掀起了她的被角,看到一双泪水朦胧的眼睛。

二、原因分析

从一年级就开始住校,使得小倩和父母之间的交流机会少,平时有事也无法及时沟通,缺乏与父母的正常情感交流,很多情感需要都处于匮乏状态;心理压力大,情绪时常波动,孤独、寂寞、敏感。父母不清楚孩子真正需要的,以为只要在外面多挣钱,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就是爱孩子。

三、教育策略

1. 和父母沟通,让父母多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回到家后,我给小倩妈妈发了一条信息:“小倩妈妈:你好!我去看了小倩。正如你所言,孩子的身体没什么大碍,问题出在孩子的心理。没有妈妈陪伴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缺憾;不能陪着孩子长大,对妈妈来说也是一种遗憾。我能理解你们的不容易。建议你(或孩子的爸爸)每天晚上给孩子打一个电话,问问孩子在学校学了什么,和同学相处得如何等。告诉孩子你爱她,离开她只是生活所迫。也可以和孩子说说你在外面生活的不容易,让孩子更理解你。”同时我也请小倩的外公每天多抽时间和孩子聊天,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2. 拉近距离,培养自信

在学校,我有意识地多和她接触,从她身边经过时,经常会拍拍她的肩,对她笑一笑。课间看见她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我会走过去和她聊天。起初她只用一两个字回答我,后来慢慢地愿意和我交谈了,也和我越来越亲近,和同学做捉迷藏游戏时,还常常躲到我身边来。

在班会上,我给全班学生讲了小倩每天自己一个人起床,一个人做早餐,一个人上学的事,表扬她是一个能干的孩子,希望大家都向她学习。小倩微笑着,害羞地低下了头。

我知道她基础不好,课堂上常常请她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她找回自信,找到学习的乐趣。有时她管不住自己了,我就一边讲课一边走到她身边,冲她微笑,或者摸摸她的头,她立刻会意,马上坐端正了听讲。

小倩的体育成绩不错,于是我鼓励她积极参加三跳比赛、运动会。在活动中,她不仅展示了自己,而且在和同学一起为了班级荣誉努力拼搏的过程中,增进了友谊,感受到了同学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

孩子毕竟是孩子,虽然小倩在不断进步,不断融入集体,但有时也会出现反复,如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我从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她,而是用动作暗示,让她认识到自己错了,并不失时机地告诉她改正缺点、错误的方法,给她留下改错的时间。

四、教育效果

后来,小倩再也没有发生过不到校上课的情况。年初,她的爸爸妈妈也从陕西回来了。腮腺炎流行那段时间,教室的桌椅喷了消毒水,我要求每一组最先到校的孩子负责擦自己那个组的桌子,结果她每天都第一个赶到教室擦全班同学的桌子。到我班值周时,她被选为值日生站在校门口迎接全校师生,看着她那张扬起的笑脸,我欣慰极了。

五、反思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倍受社会关注,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掌握更多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只有走进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给他们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宽容,孩子才会信任你,才会对你说真话,教育才能有的放矢。

目前小倩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学习目的还需要更明确,因此对她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我满怀信心。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梨园小学,重庆,400700。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务理事单位)

让孩子了解艺术方法的技巧 篇9

自古典时代以来,绘画和雕塑总是在不断地以人的身体为主题进行创作。我们都想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可是我们自己本身就很头疼,不会欣赏各种艺术品的美。

1、从工艺角度入手

无数人首当其冲地会感到艺术世界离他们非常遥远,在他们的想象中艺术是无用的,它属于上流社会,与他们的忧虑无关。

他们可能更自然地将兴趣放在艺术家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上,了解艺术家如何处理现实问题所带来的局限 :没有任何画作、任何建筑能够脱离技术就得以实现,从史前人类到当代艺术家都是如此,更不用说中世纪匠人或古典艺术大师们。

从燧石的打磨到现代技术,这个方法开启了一个如此广阔的研究领域,以至于最困难的事不在于找到主题,而在于选择主题。

与我们通常想象的相反,大部分画家或雕塑艺术家在被提问时,都会谈论创作工艺而不是想法:他们如何创作,

采用什么工具或机器以及什么类型的木材或玻璃等来尽可能地诠释头脑中的想法?正是由于艺术家的日常生活才是博物馆参观者不可触及的方面,所以参观者也很少自问作品完成的具体方式。

然而,这是欣赏和理解一幅画作的中心元素之一,也不失为一个恰当的出发点。

2、从运动角度入手

人类的躯体是绘画史的焦点。

自古典时代以来,绘画和雕塑总是在不断地以人的身体为主题进行创作。

刻画神话中的众神和英雄的希腊罗马雕塑,用身体表现苦难的绘画史,创建了非凡的人类姿态的宝库。

为什么不把再现古代运动员——投掷铁饼或标枪的人,或是拥有出众肌肉群的奥林匹斯山诸神的作品作为导线?

按照古人的想法,理想的美就是最符合功能的事物:美的躯体就是指能在这样或那样的情况下最有效地完成动作的`身体。

在对比古代姿态与现代动作、一座希腊雕塑与奥运会奖牌获得者的照片时,人们能够看出一种延续。

如果愿意,我们还可以继续探讨真、善、美的一致性,这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和艺术家来说至关重要。

我们还能联想到外表的美丽( 古代艺术中的容貌和躯体),根据传统,它被视作内在美甚至是灵魂之美的体现……

3、从数学角度入手

我们完全可以从数学构造入手谈论一幅画作,同时研究艺术家所遵循的创作方法。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就基于精确衔接的空间,从而体现出深刻寓意 :画作组成欣赏者想象力投射的空间……无数作品如今证明了为达到这一效果艺术家所运用的极其精确的数学计算,比如皮耶罗 · 德拉 · 弗兰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的作品,他也是15世纪一部算数论著的作者。

出于对几何学的精湛把握,画家们不再满足于表现从自然中获得的感受,他们运用几何学反映造物的精密(本书第1幅作品)。

所有涉及对称、规律的间隔、虚实平衡和协调比例的特点或多或少地直接反射出人与神之间平和的关系。

这解释了艺术家为什么有时会使用黄金比例( 又被称为神圣比例或黄金分割)来寻求以最赏心悦目的方式划分一个平面。

古典建筑师早已认识到这个法则:如果一条直线被分为两段,较长一段与较短一段之比等于全长与较长一段之比。

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面积。

一般情况下,所有建立在透视法基础上的作品都可以随时引向严密的“探索”,有时提供制作模型的可能。

这也是一个用来衡量绘画通常多么不可能准确再现原貌,以至于象征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好方法。

更直接的方式是,我们可以选取风格多样,但根据同一种公式创作的作品,如三角形:这个代表永恒的象征(在基督教中象征三位一体)已出现在埃及金字塔上,它的形状让人想到神圣之光散发的光线。

三角形的结构也出现在16世纪初期拉斐尔(Raphaël)的《圣母子》和20世纪60年代巴尼特 · 纽曼(Barnett Newman)的《杰里科》(Jéricho)中。

4、从历史角度入手

既然所有作品都扎根于历史,那么肯定要从历史角度看待一幅作品。

细节研究或者对作品完成时代的回顾组成了显而易见的研究方向。

然而,对这类画作的熟识同时也夹杂着弊端,那就是我们会很明确地将一个历史事件与其最著名或最常被复制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

视觉影响让这种解读方式如此强烈,从而磨灭了其他解读方式。

因此,我们从根本上要和这类画作保持距离 :要一直提醒自己,这不是历史文献,它们只提供了针对历史事件的主观看法。

作品的创作已经构成了一种评论。

当我们和孩子谈论这类作品时,一定要说明这种观点 :我们从中既会获得历史真相也会获得艺术真相。

观看法。

作品的创作已经构成了一种评论。

当我们和孩子谈论这类作品时,一定要说明这种观点 :我们从中既会获得历史真相也会获得艺术真相。

拥有了便于携带的颜料管,他们随时准备将现代、匆忙的视野诠释在画布上,很好地将其敏锐感觉适用于这种变化,从而结束了经典绘画。

工业革命的效果就这样以绘画的审美方式被观者捕捉到,即使大多数画家更多的是表现乡村或野餐出游,而不是正在干活的工人……

因此,历史是进入绘画史的恢宏入口,画作为孩子们展现了历史事件如何一点点塑造历史观,而历史观又如何不断地被重新讨论。

5、从地理角度入手

从瑞士来到英格兰 ;普桑(Poussin)从巴黎到罗马等。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为画家们的旅行有很多,一方面他们要继续提高画艺,另一方面他们要不断地寻求新的艺术赞助商的支持。

艺术家在不同时期去过的地方、经历过得事情,都会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

像梵高,一生经历了荷兰、巴黎、普罗旺斯、奥维尔小镇。

你了解小班孩子吗? 篇10

孩子要升小班了,各位家长你准备好了吗?也许有家长会说:“小班和托班也差不多,还是太小,很多事不会做,还需要大人的帮忙。的确小班的孩子在很多方面还是与托班有相似的地方,如生活自理能力很不够强、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被其他事物分散精力等,但是小班孩子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我们没有发现,不代表他不具备这些能力。

首先,3―4岁孩子一个显著的进步就是逐渐摆脱自我中心,能够学习按指令行动,他们可以在成人的指导下,学会很多事情。

其次,3―4岁孩子对他人的情感反应敏感性增强,对同伴、老师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同时他们开始在意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做错事收到成人批评会感到害羞和难为情,羞耻感的出现为儿童自觉遵守集体规则提供动力和基础。

第三,3―4岁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喜欢向成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可能十分肤浅、幼稚,但对他们求知欲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作用,而且他们也有动手尝试的愿望、喜欢摆弄玩具,并且会试着改变玩法。

第四,3―4岁是儿童语音发展的飞跃期,他们基本掌握本地区语言的全部语音,但在实际说话时发音不够准确,在这断时间他们的词汇量也大大增加,会向别人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要。

您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篇11

1谁是孩子最好的朋友?

2他心目中最尊敬的英雄是谁?

3什么事令他最尴尬?

4他最怕什么?

5他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

6他最爱听什么音乐?

7除了家里的人外,谁对孩子的志趣和生活方式影响最大?

8他最讨厌什么?

9他对什么成绩最感自豪?

10他对家里的什么事最不满?

11他最喜欢什么娱乐活动?

12他最想从您那里得到什么?

13他最热爱哪位老师?为什么?

14什么事最令他生气?

15他希望长大后做什么?

16什么事令他最失望?

17您送给孩子的礼物中,他最珍爱的是什么?

18他喜欢在假期里做什么?

19他最近看过哪些课外书?

20他最喜欢哪一个节假日?

21他在学校里有什么绰号?

22他喜欢什么颜色和动物?他乐意帮助别人吗?

23他能知错就改吗?

24他有哪些闪光的思想和错误的苗头?

25他对待困难的态度是畏缩不前还是努力克服?

26他对先进的态度是嫉妒还是努力争取?

27他对后进的态度是蔑视还是热情帮助?

28他能和小伙伴们友好相处吗?

29他在受了委曲后能很快谅解别人吗?

30他虚荣心强吗?

计分与评语(每题1分)

对以上问题,只有您准确地回答出来,才能得分,反之,则不得分。

25分-30分:您很重视和关心孩子的生活,今后应继续努力。

14分-24分:您对孩子的了解不算少,但还远远不够,今后应对他多关心,多留意,不仅做孩子慈爱的父母,而且要成为他的亲密朋友。

0分-13分:您确实不太关心孩子,是不太称职的父母,今后您应重视起来,拿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游戏、玩耍、散步、谈心等。在面对孩子时,不要有家长的架子,要平等待人,经常和他们交流思想。否则。孩子对您的感情会日趋淡漠,甚至对您的话阳奉阴违,到那时再弥补就困难多了。

吼叫是教育孩子的“大忌” 篇12

经常有妈妈说管不住自己的脾气,总是对孩子发火,甚至忍不住动手。我们常常强迫孩子不要发脾气,并且将孩子使性子、耍脾气当成故意捣乱,但自己却经常忍不住发脾气,不停地吼叫,甚至试图用体罚、拒绝等方法铲除这些行为。孩子不明白家长的“苦心”,其结果是孩子发脾气次数和强度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变本加厉。

耍小孩子脾气并不是孩子学坏,而是孩子自我意识成长的一种正常和必要的表现形式。如果孩子一点脾气没有那倒是需要注意的事情了。当孩子捣蛋或发脾气时,家长主张采取压制的方法,这样的孩子顺从并非自愿,而是害怕受到惩罚。它妨碍孩子能力的发挥,使孩子不具备批评和抗争的能力。孩子会表现的无所适从,自我价值感会比较弱,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后会是个迷信权威的人。受惩罚不仅使孩子感到痛苦和沮丧,更重要的是感到被拒绝。管教孩子,不用吼叫用什么方法?

管教孩子,关键是要找出孩子犯错的原因,从源头下手,把原因除去。此时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但是这样做往往会激化矛盾,叫他不要他偏要。这时,父母不妨放下身段,不要总是命令孩子,而是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当孩子犯了错误,你不要只是说教大道理,而是要给孩子另一个选择。也就是说,不要只说“不可以”,请指出一条可以的路来给他走。

不要用你的情绪,你的看法来教育孩子,而是学会建立规则,进而让规则内化成一种习惯,对大人的情绪,对孩子的行为都能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而孩子在有规则的环境中才会体会到真正的爱和自由,而不是随心所欲下的管制和暴力。

跟孩子讲道理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让孩子去体验后果。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你再怎么吼叫也是无用的。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体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吼叫有什么坏处?

人的大脑有个特性,对习惯性的东西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比如,当父母第一次大声责骂时,孩子“如你所愿”能被吓哭,但是次数多后,他就习惯了,每次被骂的时候注意力都是游离的,他根本没有在听。因此管教孩子要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威胁的次数多了,也就没有效了。吼叫孩子是白费口舌。只有当孩子耍脾气时不去理睬他,冷处理,孩子的行为才会逐渐收敛。

吼叫孩子的坏处是,他一紧张,大脑会自动转入逃生机制,他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逃过一劫,父母就白费唇舌了。此外,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你大声吼他,他将来在外面也大声吼别人,这会使他没有人缘,交不到好朋友,以后人生的路会很孤寂。其实最好的沟通方式是身教,因为太小的孩子还不能说理,当大人做给他看时,他便自然会学进去。如何管教孩子呢?

孩子听话和顺从并不需要强迫和吼叫,孩子生理上就具有听话的因素。孩子愿意和可亲的人在一起,并模仿他们的行为。如果孩子的正当要求得到了足够的满足,那么他们的教养就不需要采取强迫的手段。我们的教育不应该着眼于压制孩子表现出来的那些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行为,而是应该立足于重新创造一种孩子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和适应。必须严控和矫正的行为是不诚实、尖刻、残忍和自私,而不是所谓的任性哭闹。权威式教养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应将它局限在“必要”限度之内,而绝对不能把它当做一种教育原则。

家是个充满爱和自由的地方,是个有温度的地方。孩子跟父母不是上下级的关系,我们要先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而不是冷冰冰的规则。要让孩子知道,家是一个可以放松的地方,家人是可以依赖的,父母是可以沟通和倾诉的。他是被爱和关怀着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去强调必须执行规则,而是先学会倾听,学会共情,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了解孩子犯错时的心理教学随笔 篇13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各种问题。作为家长这时不要急着插手,可以先问孩子八个问题,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而往往问不到几个问题,了解孩子犯错时的心理,事情就已经很清楚并得到解决了。家长不妨可以一试。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

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孩子够冷静之后,可以问他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

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幼稚的……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

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认知有差距,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然后问他:“你决定怎么做?”

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

接着问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并且表示支持。

等到事情过去之后,问他最后

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

教育孩子是家园共同的责任 篇14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个优秀的人才,每一个老师也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是一名出色的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法对下一代进行教育,而教育的方法对其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的感觉是幼儿是人生的第一阶段,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培养孩子后天,将来的关键所在(性格、脾气、修养及世界观)。有些人认为孩子懂事以后再管,其实不对。因为习惯是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一个好的习惯对他将来是有所帮助的,而一旦养成了一个坏的习惯要改掉却并非易事。所以我的原则是从小就要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是绝对不可以做的。

这一切都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言行举止要正,要以身作则。和孩子在一起既要亲切又要与幼儿做朋友;有时像老是一样教育他,有时又像他的同龄朋友一样与他一争高低,不让步。同时又用母亲的温暖、慈爱和宽容去善待他,同时还要培养他的自立能力,尽管有时看起来不忍心。但只要对幼儿的成长有益,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对有些看似冷酷和无情的`做法,只要不伤害幼儿,就要坚持做(如让幼儿练一点什么),但这前提是家长做的事必须正确,否则将变成一种强加会适得其反。

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孩子的梦想 篇15

今天听了王萌老师精彩的分享,久久不能平静,回顾自己的一路求学之路,工作之路,创业之路,看看现在的孩子们何尝是不是和当初的自己一样?我们能在学校学习很多东西,能解答很多难题,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为什么要解答这样的难题,他们在生活中究竟什么时候能够使用上。我们未来究竟要做什么,梦想又是什么?

也许这些才是教师真正要教给孩子们,如果孩子们对自己的梦想非常清楚,异常坚定,我想究竟如何实现,孩子们会自己想办法和去没有任何压力去实现的,

现在有时扪心自问,我们成年人您的梦想是什么?她实现了吗?我们是不是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我们奋进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了吗?

正如科比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知道洛杉矶每天早上四点钟是什么样子吗?”这句话出自科比在某个采访时对记者的反问,他说,“我见过,满天星星,寥落的灯光,行人很少。”

科比曾说:“在奋斗过程中,我学会了怎样打球,你不可能每次都打得很好,但你不停的努力会有好事到来的。”

正如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们也都深深认同这一点——教育本质上讲是一种“唤醒”。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则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也许我们会给自己找一大堆各种理由,各种现实条件不允许。

其实人生没有那么复杂,想到了,就勇敢的去追求就好了,仅此而已,如果你把她搞复杂,是这个人的心变负责了。是这样吗?各位校长们。

我想如果你自己只是想想而已,或者在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就退宿了,我想那也许就不是您的梦想,谁的梦想是随随便便就实现了的`。

梦想是一个内心的呼唤,吃饭时、睡觉时、排队时、等车时……,她无时无刻就在心理对您的呼唤。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

我国的教育交给了孩子怎么如何去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去解一道难题,但我们往往忽视了最根本的东西:激发孩子们自己梦想。

上一篇:免费检测室下一篇:舞蹈伴我成长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