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观教育

2025-01-04

需要观教育(通用13篇)

需要观教育 篇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需要模式与

方法的创新

2017年11月3日至5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新闻学组主办、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第十届(2017)中国新闻学年会在重庆成功举办,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新闻与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200余人与会,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为主线,围绕“使命与担当:保卫、创新、发展中国新闻学”的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共谋我国新闻学学科发展与创新,共商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建设之路。年会的四个研讨议题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参与研讨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需要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中国论文网 /7/view-13024060.htm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的社会主义新闻学,西方新闻学是以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形成的资产阶级新闻学,中国新闻学同西方新闻学有一定的�系,但却存在本质区别。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基本内涵是强调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同时强调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媒业与新闻学的发展,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以澄教授在谈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科建设时指出,必须处理好中国特色与国际对话的关系。中国特色新闻学科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对人类新闻活动、规律、生态、发展以及新闻人才的培养等问题作出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前瞻性的中国解读、中国见解和中国方案。这一点在新闻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传承好,并且能够做到敢为人先,积极打造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新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吴廷俊教授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学,必须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理解与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全世界发展共产主义新闻事业的法宝,毛泽东新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国际共产主义新闻事业的贡献,这两者是夯实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的基础。同时,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

新闻思想,对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也有极大的意义。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柏铨教授对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理论新闻学是中国当代新闻学的一个分支,要构建的中国当代新闻学的理论成分中,既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新闻的思想点),又要有西方和中国的新闻学者和业界人士的理论贡献。其中,党性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等理论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的特殊层面。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齐爱军教授指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要有贡献于世界新闻学的理论自信。要达到这一点,必须重新梳理核心观点、核心概念,建立起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体系。以往的研究是线性、单向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

在一定的局限性。那么,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为基本支点,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建构的路径与模式,则是未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点。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模式创新

丁柏铨教授用六个字总结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观点,即老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讲对、讲顺、讲透”。“讲对”就是要坚持党性原则,强调在当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指导意义;“讲顺”就是老师讲课要做到通顺、令人信服,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如“新闻自由”,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去讲解;“讲透”就是要做到讲解透彻,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有底气,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来纠正一些学生对党的宣传等问题的错误看法。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蒋晓丽教授在丁柏铨教授的观点上又补充了一点“讲实”。她提到了四川大学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上的实践探

索――“重走范长江之路”这一活动。活动以“新闻扶贫”的形式带领学生到贫困地区进行采访,让学生可以体会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不畏艰辛、勇于实践、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蒋教授认为,当下的新闻教育要让学生“走出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教授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做了发言。他认为,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而言,有三个问题要处理好,分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理论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已有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最新成果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该包括国情教育和实践教育内容;就形式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至少要有三种形式,即课堂讲述、实践体验和案例教学。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肖燕雄教授分享了湖南师范大学开设马列新闻学课程的经验。他说,“真做、真信、真学、真用”是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最光荣的地方。他认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教育,首先,授课老师要深度阅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著作,包括对最新成果的研读;其次,要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和我国国情的现实结合起来去理解;再次,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投入到实践中去,用案列教学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方法运用到新闻实践中。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蔡斐副教授用“一个灵魂、二任院长、三个重点、四个对接”总结了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取得的成果。他谈道,学院在20多年的发展中,一直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学院组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团队,开设了经典新闻传播论著导论、新闻阅评等相应课程,汇编了习近平新闻舆论讲话、近10年中国社会思潮反思等读本,实行开放式教

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取得持续成效。下一步,学院将以对接时代、对接业界、对接科研、对接学生为目标,继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朱清河教授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展开论述,他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应解决好“为什么中国化”“谁来中国化”“以什么方式中国化”“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四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上,应通过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以一种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由。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郝雨教授谈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需制定一个目标,寻找有效入口进而达到一个落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构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提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某一种针对当下时代思想的核心观,比如在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的树立是迫切的,应落实到每一个新

闻人身上。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方法及探索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汪振军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应倡导“回到马克思”,通过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原著,学会用“客观、全面、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应树立“问题意识、人文情怀、批判精神、现实关怀”的理念,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文本分析”“调查研究”三种实践方法。只有将理念与实践交叉融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才能给学生带来学以致用的成效。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齐辉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课程是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交相互动的课程。中国新闻史教学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供历史线索和丰富素材。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新闻史课程相互关联,有着天然且密切的联系。两门课程应相辅相成,互补短板。这一

点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应用。

朱清河教授就延安新闻学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探索,是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可贵宝藏。相关研究既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同时要注意去革命化和过于革命化的现象。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王智丽博士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做了实证研究。她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度较高,主流媒体具有较高公信力,仍然是新闻舆论的重要引导者。因此,应当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和�鞑ツ扇胝�治社会化的框架,并按照意识形态传播和政治社会化的规律,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导航。

重庆文理学院雷璐荣副教授对习近平新闻观的语言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用语言力展现新闻思想传播力 的问题。她谈道,习近平新闻观具有其独特的表达风格:政治话语与形象修辞的结合、理论术语与民间俗语的结合、历史名言与时尚潮言的结合、事实话语与情感话语的结合。总书记在传媒变革时期的独立见解,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新闻观体系,同时他的语言表达融合多种话语类型、语言元素,从侧面印证了媒体主张,成为习近平新闻观的一项内涵补充。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谢建东从内涵、意义、背景三方面,论述了“习式外交”与媒体传播的关系。他认为总书记就任以来,高度重视媒体舆论的发挥,利用国内外传播平台,更加自信地展现中国形象。其中,突出传播的主动性是未来媒体传播需要加强的方向。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孙菲在发言中论述了自己的思考。一是授课内容要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二是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三是要厘清马

克思主义新闻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实践、政治体制、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关系,四是可以借助以媒体从业者的视角讲案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的视角讲方法、以媒体管理者的视角讲政治等方式推动教学活动。

郑保卫教授在高峰对话环节做了评议。他认为,现在是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最好的历史时期,因为以往的其他领导没有像总书记这么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所以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一定要好好提高自己,教好这门课,让我们中国的新闻学教学科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贡献一份力量。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治中副教授、《新闻记者》主编刘鹏分别对小组研讨做了点评。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校:郑艳

需要观教育 篇2

高校大学生海洋观教育需要正确的引导, 首先便在于社会舆论的引导。

我国的“海洋国土”概念最早是国家海洋局前局长罗钰如先生提出来的。罗老通过大量调查, 掌握第一手资料, 然后撰写大量文章, 向民众普及“海洋国土“的观念。国家海洋局其他领导同志及全国许多海洋专家、学者为此概念和观念的建立和宣传, 也作了许多非常好的大量的工作。与此同时,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决策者们在公司筹建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蓝色国土”教育, 并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海洋国土观念的建立和提高, 这些工作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1996年10月18日, 国家主席江泽民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欣然题词:“开发蓝色国土, 发展海上石油”, 这为我国多年的海洋国土观念的宣传, 做了最好最充分的概括和总结。更是对这一观念的宣传给予的最美好的赞赏和肯定。

所以, 现阶段, 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 必须采取综合手段,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普及海洋知识, 加强海洋意识。国家在立法层面应该给以“海洋”更多的关注。海洋主权明确、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空间利用等在立法层面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媒体的宣传是提高人们“海洋意识”有效的且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在现代社会, 媒体与人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大学生群体更是一天也离不开媒体。通过电视节目、报刊杂志、网络等各式各样的渠道, 加大宣传, 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海洋传递信息, 增强“海洋观”。举办丰富的海洋知识普及活动, 在校园乃至全社会加大宣传力度, 的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切身感知海洋的魅力。开办“海洋教育”的主题纪念馆。让大学生更直观地接触到海洋文化, 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观念的更新和改变是一个复杂而又极其艰苦和浩大的工程, 至此, 我们强烈呼吁主管国家教育和国民素质教育宣传的部门, 能尽快改革和进一步充实我国“国情”教育的内容, 改革和进一步充实对国民“国家权益、国家主权、国家国土范围”的教育内容, 以尽快树立起全民族的海洋国土观念。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 海洋世纪已经到来,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已经生效, 新出纪、新法则、新观念, 适时的宣传和树立全民族的海洋国土观念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

大学生海洋观念的薄弱与学校教育是分不开的。由于历史以来的在海洋意识薄弱, 特别是明清以来“海禁政策”的施行, 使原本就薄弱的“海洋意识”受到更为严重的禁锢, 由此造成我国在海洋教育、海洋研究等方面均比一些发达国家要落后许多。如果我们不及时补上‘海洋意识’这一课, 我们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就很难实现可持续, 我们的海洋强国之梦就会一直很遥远!所以, 在大学生教育中, 应该系统地补上“海洋意识”这一课。

我们想要完善学校在“海洋观”方面的教育, 首先, 我们应该先看到学校教育的缺失在哪里。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 在高中阶段, 地理课都是作为副课设置, 而地理课就是承载“海洋观”意识的载体。课程的如此设置直接造成了学生对地理课的不重视;同时, 我国在高中阶段便实行文理分科, 使得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知识积累不够广泛, 对海洋知识的认识也严重缺乏。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美国已把地理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一起, 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5门核心课程。更加提出的是我们的近邻——日本。日本对其国民进行国情教育的主题为:“我们没有土地, 没有资源, 只有阳光、空气和海洋。”日本充分利用了便利的海洋条件, 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强烈的海洋意识驱使日本做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举动, 如填海造陆、构筑海上机场、海上城市等。所以, 我国应该在学校教育方面加以完善, 有所改进, 注意培养学生关于“海洋意识”全方位的教育, 教材的编写要以形成科学的海洋国土观为基点, 教材中要强化科学性、体现时代观念, 要与时俱进, 呈现给学生正确的海洋国土概念, 主要包括海洋资源意识教育、海洋环保意识教育、海洋防护意识教育、海洋法制意识教育。

海洋资源意识教育关注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发展海洋事业, 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海洋资源,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海洋环保意识教育倾注于明确海洋自净能力, 掌握海洋环境容量, 以减少和防止海洋污染, 适当安排生产和合理开发资源, 防止海洋生态破坏;海洋防护意识教育着重于反对外侵, 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加强海防, 为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环境;海洋法制意识教育偏向于制定海洋法律, 明确权属, 依法维护海洋权益,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依法管护开发海洋资源。可喜的是, 我们还是看到一些院校在努力填补我国教育在这一块领域的空白。青岛海洋大学是教育部唯一直属的以海洋为特色的高等学校, 在如何增强全民族海洋观念, 尤其树立全民族海洋国土观念方面, 成果显著, 同时, 在国家海洋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该校与国家海洋局合作, 在学校建立了全国海洋观教育基地, 坚决地承担起包括海洋大学学生在内的乃至对全国人民的海洋观念的宣传和海洋国土观念的建立和提高工作。海洋意识增强, 提升大学生“海洋观”, 学校教育任重而道远!

当代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 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海洋是我们的希望所在。走向海洋就是走向世界, 海洋文明繁荣之时, 将是我们的民族强大之日!

参考文献

[1]《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5年03期第36~43页。

[2]《《理论与改革》》, 2000年06期第78~80页。

中职英语教育需要怎样的教学观 篇3

一、关注全体学生,促使均衡发展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未来”的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新课程要求我们首先将教育目标定位成樹“人”,即“人”的教育,促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其次才应去考虑树“才”,即“能”的教育,促使学生获得将来用以服务和回报社会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的中职英语教育基本着眼点不是选拔高技术人才,成就少部分学生,而是着眼于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孩子,促使他们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以便将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适应岗位形势,满足工作需求,那时候学生快乐了,教师自然也快乐了,这必然成为中职英语教育的核心教学观念。例如教学《Television 》一单元第一课时,重点是学习掌握本单元的生词,这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我在Explain some main words环节,尝试着根据单词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分别进行操练,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训练的机会,促使班级的均衡发展。

二、更新教学理念,关注动态过程

行动离不开理念的引领和指导。新课程要求我们广大中职英语教师在落实课改的行动中,必须从学习新课程思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开始,以先进理论武装头脑,以先进思想指导行为,以先进经验解决困难,以先进案例激发动力。然而与普通高中英语教育不同的是,中职英语教育的根本目标取向在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活动为抓手,以发展为根本”,我们必须基于这一目标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将课改行动贯彻落实于平日课堂教学行为的点滴之中,尤其应当关注教学活动的动态过程,及时把握机会,合理捕捉细节,努力挖掘资源,巧妙渗透新课程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真正实现“学生本位”的目标追求。例如教学《What’s the weather like?》一单元第二课时,本课重点是学习对话,进行听说训练,在操练环节我让学生根据当天天气情况,利用本课所学单词和句型,自编一个情景对话,鼓励用上以前所学的词汇和引入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还及时把握了对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适时调控。

三、培养自学能力,着眼终身发展

在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中,英语属于一门基础学科,由于教育性质、动机和目的的局限,许多时候英语学科不得不为学生所修专业的专业课程让路,这是一种无奈的现实,作为教师必须正确地面对和接受。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校用以学习英语的时间相对少了很多,如果只是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去钻研英语,寻找突破,那势必比登天还难,我们不得不引领和指导学生利用更多的课外时间去学习英语,这需要学生具备一种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争取和利用闲暇时间不断补给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英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正如古人所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教学《Thanksgiving Dinner》,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掌握much 和many,a little 和 a few,some 和any的区别,对于这一知识点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应该有所接触,于是课上我尝试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三组词的特征和用法,然后分小组进行自学情况的汇报交流,最后由我进行归纳和提示,以上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后的教学中只要学生能够办到的,教师坚决不要干预,大胆放手任其发挥,必然能够收获惊喜。

四、注重语言运用,彰显学科价值

语言的本质特征是工具性、交际性和实践性,因此,语言学习在注重知识积累的同时,更应注重实践运用。在中职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当转静为动,化繁为简,少讲精练,以活动开展为载体,以语言运用为目的,贯彻落实“学用合一”的教学原则,努力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大力开辟广泛的教学渠道,积极营造鲜活逼真的课堂情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中职学校学生英语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的客观现状,更要求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注重方式方法的转变,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因材施教,以本为本,以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训练活动的开展为抓手,力求所有学生均能在原有语言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体现出英语学科的教育价值。例如教学《Meeting new pepole》,新授完毕后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假如刘翔来到我们班,你会如何与他问候交谈呢?自己和同桌准备准备,一会儿我们来交流。情境的创设旨在促使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发挥出语言学习应有的价值。

总之,中职英语教育改革仍然处于摸索和探究阶段,面临的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只要英语教师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敢于尝试开拓创新,乐于辛勤付出,乐于奉献,以科学的教育观指导自身的教学行为,必能为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满足学生的未来需要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效益!

需要观教育 篇4

@二八班张成昊(妈妈) 是的,孩子不需要我们过多的物质,而是需要我们内心真诚的陪伴,我们陪伴到位,孩子也会越来越懂事。我们发现了,越鼓励,孩子学变好的方向发展,记录下不好的习惯孩子也会避免这些习惯。所以孩子就越来越优秀了。加油!

今天给儿子检查作业,一看写的一踏糊嘟,然后就生气的说让儿子自己检查一遍我再来检查,儿子无奈的检查了一遍,然后改了好多错题,最后一检查才好多了,有时孩子不是不会,而是马虎,加号能看成减号,最后检查完数学作业,我说自己看看时间,玩半个小时写语文,生气的说不玩了,继续写完,写完后高兴的说写完了,让后吃完饭去广场玩了一会回来看课外书呢,亲子日记第六篇

观安全教育有感 篇5

上午,我观看了福建公共频道的安全教育,深有感触。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有人说,是聪明智慧,有人说,是家财万贯,其实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不是有一句话说生命是革命的本钱吗?世上没有不弯的路,人间没有不谢的花,灾难宛如天边的雨,说来就来,你无法逃避,无法退却,因此,我们要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防范于未然。

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因此,为了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和不被他人伤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我做起,从点滴养成做起,绷紧安全这根弦,决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严格按规程办事,让事故远离我们,真正做到事故苗头不在我身上发生,不在我们身边出现,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如果在教室里发生地震,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不要拥挤,以免发生踩踏事故。如果在家里,要躲到较近的坚实的家具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

二、当火灾来袭时要迅速逃生,不要贪恋财物。受到火势威胁时,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冲出去。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身上着火,千万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压灭火苗。遇火灾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室外着火,门已发烫时,千万不要开门,以防大火窜入室内。要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门窗,并泼水降温。若所有逃生线路被大火封锁,要立即退回室内,用打手电筒、挥舞衣物、呼叫等方式向窗外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不要盲目跳楼,可利用疏散楼梯,阳台、排水管等逃生,或把床单、被套撕成条状连成绳索,紧拴在窗框、铁栏杆等固定物上,顺绳滑下,或下到未着火的楼层脱离险境。

三、走路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须靠路边行走。横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遵守交通信号,红灯停,绿灯行。不钻(跨)越交通隔离设施。不在汽车临近时或车辆前后横穿马路,不在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小孩不在马路上追逐猛跑、嬉戏、打闹、游戏,不要边走路边看书。夜间步行要尽量选择穿戴浅颜色的衣帽和在有路灯的地方横过马路。

四、在没有家长带领,孩子不能偷偷地结伴去游泳。不能去不知水情、地方很偏僻的小河、池塘里游泳。为预防抽筋,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活动身体,用水淋湿身体的各个部分,不能马上下水。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嬉戏玩闹,在没有大人及安全措施的情况下不能逞能比赛。

观《感恩教育》有感 篇6

孝为德之本。早古时候,乃至更远之前就拥有这一意识,孔融让梨、戚继光尽忠报国,全是这类典型性的代表,就连杰出的周总理在劳碌于繁杂的国务闲暇,也无时无刻不体贴入微地照顾好自己的父亲这种都确立了从古到今孝在大家心里的影响力!殊不知如今,有的人却忽视了孝的必要性,因为大部分人全是独生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王爷公主的生活。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就经常能看到下边一幕幕情景:快餐厅里,小孩津津乐道地吃着饭,,妈妈却在一旁一脸微笑地看孩子吃;餐桌上,添菜的始终是妈妈,孩子却不清楚为父母添;成年人每日不辞辛劳,起早贪黑地拼了命工作中,小孩子在一旁悠闲自在闲哉,还抱怨父母薪水太低,没钱买奢华的花园洋房独栋别墅

百事可乐孝为先!更是由于有父母才可以有大家今日的生命!值得一提的是,父母也给你眼睛说话,让你看世界;给你聪明的耳朵,让你倾听世界;给你一两条腿,让你去世界,给你一双手,让你去更新世界;给你一颗心,让你了解世界不应该感激吗?我认为,孝顺非常简单,要是碰到一些美味佳肴或一些好玩儿的先想一想父母要不要在考虑到自身,平常帮着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的事就可以了。

外语教育课堂生态观探索 篇7

一、课堂生态的概念、功能与机制

从古至今,课堂一直是师生成长和发展的主阵地,是人类文化、人类文明传承的舞台。课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也就是凡发生教学活动的地方,都存在课堂。狭义的课堂是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育人场所,具体地说,就是指在学校中被用来进行教育活动,以传承、转化和建构教育知识为基本手段,旨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品德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场所。

在文化生态中,生态是指文化类型的生存状态,即一定时代各种文化类型和文化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冲突、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系统有序的文化结构和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环境。课堂生态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属性。在课堂生态中,生态一词可以从两方面解读:“生”既是生命(生命教育),又是“学生”;“态”是指形态、样子。概而言之,生态即课堂生命(学生及教师)及其生存空间环境的状态。课堂生态是教育生态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特殊的生态,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的空间———课堂中的组合体。这个系统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部分组成,其中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生态主体。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是课堂生态的两大基本要素。课堂生态存在多维复杂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与课堂环境之间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体现了课堂生态系统特有的多样性和有序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堂生态系统。课堂生态的优劣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课堂生态是以生态思维的方式重构教育理念

建构新型的课堂,它关注课堂的生存空间,关注每一个生态因子及其关联,包括课堂环境、师生关系、教学事件、实践范式等方面,具有整体性、协变性和共生性等基本特征。整体性是课堂生态最基本的性质、最重要的特征。课堂是由各种活动和步骤按照教学规律和模式组织起来的整体形态,也是教师、学生、教学事件和环境诸方面的整体关联。

首先,教师、学生和文本作为课程主体和有机整体,在课堂教学活动和交互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相互适应、相互调适,使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由以前各自分散的状态到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发生相应的变化。

其次,课堂上讲台、课桌、黑板以及各种装饰的位置和搭配等形成的空间文化,教学组织形式构成的活动文化、师生的服饰构成的服饰文化以及师生之间交往构成的言语行为文化等,这些类型共同构成了课堂文化生态的整体。协变性是指课堂生态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某一方的变化会导致另一方在心理和生理活动方面会发生协同变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相互交织,教师情绪的变化对学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为了适应教师情绪的变化必须调整自己,以建立新的心理平衡。教师饱满的精神和高涨的情绪常常会感染并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有激情的时候,学生就开始喜欢老师、喜欢课堂,学习效率也自然提高;相反,如果教师精神萎靡或者带着满肚子的怨气走到课堂,或把个人不满情绪迁移于学生,必然会使学生的精神状态陷入低谷,甚至产生抵触和逆反情绪,其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课堂环境也会引发课堂生态的变化。共生性是指教师和学生双方生活在同一个特定的课堂空间,一方的存在状态以另一方的存在状态为条件和依托,一方存在状态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对另一方的存在状况产生影响。师生之间是一种共生互补的生态关系,即在课堂状态中师生之间的发展是一种正比例的关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意味着教师价值的提升,换言之,学生发展的程度与教师生命活动价值的实现程度是正相关的;反过来,教师课堂活动价值的实现部分地依赖于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生命活动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三、外语教育生态系统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

外语课堂生态又是外语教育生态的子系统。课堂生态系统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部分组成,课堂生态的自身功能是通过各成分之间的交换和交流来实现的。课堂生态有四种功能。一是中介与传递功能。课程是指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实践、学习行为和完善人格的文本,是引发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的媒介;文本是传递信息的载体,教师是传递文本信息的使者,学生是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者。二是加工与建构功能。在课堂生态中教师和学生既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的加工者、还是知识的生产者。教师在课堂上消费知识的同时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然后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学生主动地消费(输入)文本知识和经过教师加工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重新建构知识,实现新知识与已有经验的同化与顺应,进而达到发展和成熟的目的。三是调整与适应功能。在课堂生态中,师生关系是流动的、互为依存的。教师加工信息和建构知识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知识结构等方面变化所反馈的信息,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心态等方面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证知识传授、信息流动、技能养成、道德影响的效果。四是促进与驱动功能。课堂环境是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是促进课堂主体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驱动器;学生为了追求学习目标、满足道德需求,会主动采取与目标和需求相适应的态度,从而成为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在自然环境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基础。课堂环境同样存在一种动力机制。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交换是推动和维系课堂生态系统运动的力量。首先,课堂环境与外部环境的交流。课堂生态系统与外部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二者通过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产生相互联系,教学软硬件设施进入课堂、课程改革理念注入课堂会改变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引起课堂生态系统内部发生积极的变化。其次,师生之间在课堂内部进行着信息传递。教师和学生在相同或不同的信息源下,他们接受的信息会彼此产生不同的作用,这种作用就表现为反馈;教师的反馈对学生会产生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反馈作用也对教师产生了影响,通过反馈环,师生双方维持正常的自动调节功能,完成各自的行为调节、认知调节和情感调节。再次,生态主导因子的转换。所谓主导因子是指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它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但主导因子是不确定的,可以交替变化的。课堂生态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可能交替成为教学中的主导因子,在教学过程中融知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于一体,师生双方共同承担着知识传递、分解、加工和建构的任务。

生态整体性的核心思想是“整体不等于各个部分之和”,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构成一个内部联系密切、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整体的价值存在于完整的体系中,而不是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中,个体是作为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存在的,只有它们投身整个的复杂的关系网中才有价值。在社会学领域,课堂被看作一个微观的社会,课堂微观生态是教学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知识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也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课堂生态的整体观应着力体现知识技能的综合性、语篇教学的整体性、语言文化的融合性以及课堂设计的系统性等原则。

教育生态学的营养主要源自生态学和生态哲学母体,教育生态观更注重生态因子和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环境,强调用生态环境去规范、控制和优化教育,关注未来,注重综合平衡,注重调动和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营造整体的、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生态观的思维模式和生态哲学的思维方法对指导外语教育改革,实现外语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浩波.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周军.教学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周培植.走进高品质教育生态.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需要观教育 篇8

1.中小学生的数学应该是“孩子立场”的数学

数学教学首先要确立一种学生立场,最终实现的,应该是作为人的“学生”的充分、自由而完整的生命成长。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数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既贴近学生,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与情感需要,更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发展规律;学生不是工具,不是手段,更不是载体,学生自身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是数学教学最终的价值之所在。因此,学生数学的教学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学,是一种将教学目标、手段、方法、价值调适到恰当高度的教学,是一种以学生的现实水平作起点、以学生未来的可能发展水平为方向的适切的数学教学。

2.中小学生的数学应该紧密学生生活的数学

“生活世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学习应用的直接归宿。学生身边的生活数学随处可见,比如“价格表的分析”、“行程的计算”、“土地面积的测量”、“商品价格的打折”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数学学习当中的生活素材,善于观察数学问题、分析与解释数学问题,直至学会运用和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生活的情境意义,实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和“到生活中去”的双重飞跃,学生的数学经验也在体验中得以升华。

3.中小学生的数学是触动学生思维的数学

数学教学需要准确把握数学思维的特点、构成及其发展的路径与方向。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里亚尔就说过:“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数学。”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学会用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并将“数学思考”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单独列出并做具体阐述。由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善于思考,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并在思考中用数学语言解释一些现实中的现象,即让学生有数学的思想、灵动的思维。

4.中小学生的数学需要“趣味”的元素

数学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实践,但却发展于探讨和研究,数学发展史上之所以有这么多人乐此不疲地研究数学,就是源于数学的“有趣”。学生的数学之所以属于学生的,是因为学生的那份天性与天真,他们喜欢在“好玩”中敏感世界,认识实物,任何单调和呆板的程序都会扼杀学生的那份灵性和灵动,所以给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能让孩子的情感与灵性得到有效的激发,能让学生沉浸于数学生活中并找到欢欣的元素,能让学生的心灵在数学的探究活动中得到涵养生息。

二、满足中小学生数学的实践策略

1.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丰富

从学生视角出发的数学教学,理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只是数字、符号、公式、规则、程序的简单组合,而是“让他们深深感受到数学丰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高贵的精神和品质,领略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五彩斑斓、多姿多彩,分享数学前行足迹中的创造、超越及其背后折射的人类的智慧和人性光芒。”(汪树林)教师可以做到:

一是引领学生到数学生活中去,让学生的数学背景和经验结合起来,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意义和精神。

二是不把数学知识当作一种工具对象传授,而是要让学生在一种思考的境界中充分发挥自我的智慧与激情。

三是要准确阐释数学文化的内涵,把潜藏于文字、公式、定律背后的文化信息、人文信息转化为学生的智力涵养和思维品质,从而真正发挥数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与精神对学生数学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实现数学学科内在的教育功能。

2.走进学生的学习过程

首先,要有一种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学生的心理世界和成人是不同的,他们的思维特征具有孩子独有的一面,他们往往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思想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甚至有些问题与现实不相符合,那么作为教师,必须要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从学生的视角去换位思考,排除自我经验的干扰和成人的“文化优越感”,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介入到他们的思考中,进而与他们一起交流探讨,切不可轻易否决,甚至粉刺挖苦,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其次,要欣赏学生的独特学习过程,特别是当学生表现出积极勇敢的探索精神和获得一些积极成果的时候,我们要大加赞赏,给以鼓励和表扬;再次,教师要善于反思。一个不善于进行自我批判和深刻反思的教师是很难真正看清学生眼中的那片美丽的风景的。比如,当与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有冲突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否定、改造学生的想法,还是更愿意相信学生思维的“合理性”、“严密性”?更愿意从肯定、理解、揣摩的角度去对待?在与学生共同经历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教师的抉择过程,而这种过程很大程度上又体现着教师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3.引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弗莱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说,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或途径把它“再创造”出来,即把学习到的知识再运用到解决新问题中去。教师的任务则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这种“再创造”的可能条件和机会,并帮助学生实现这种可能。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实践操作,分析归纳,学生从“长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启发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割”、“补”、“拼”等方式大胆实践,探索出多种方法来推导所要学习的平面图形公式。如此,笔者从学生已有数学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在思考中探究、发现,经历了“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再创造”过程,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观《创业教育讲座》有感 篇9

潘毅成

观《创业教育讲座》有感

今晚观看了学校组织的《创业教育讲座》,感触比较深,受益匪浅。通过讲师接近一个小时的讲解,我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对将来毕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帮助我确立了奋斗目标。

讲师主要给我们讲解了以下三个内容:传统软件、云和Phone:新一代终端,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自己专业领域的前端知识和就业职位,为我们将来就业提供了帮助。讲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讲解了很多例子,我们从例子中全方位的了解了讲师的要点。

传统软件包括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与企业信息化、互联网、基础软件(数据库操作系统)和游戏与动漫。将来我们毕业,很多人都将从事传统软件行业,充分了解传统软件行业将有利于我们将来的就业。电子商务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或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贸易全球化更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前景一片明朗。电子政务与企业信息化主要是指通过特定的软件支持实现政府或企业之间的信息化管理和经营。互联网的应用更是日新月异。NET编程员、网站编辑、网面设计、网络工程师等一批新兴的行业无不彰显着这个朝阳产业的巨大生命力。基础软件是所有软件的基础。它和其他软件的关系就好比是根与树叶、母亲与孩子的关系。

讲师所讲的云,我认为也就是广义云计算。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云计算包括三个服务IaaS、PaaS、SaaS,对应中文分别为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云计算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这样使得企业不必去花费大量金额去购买类似Microsoft Office这样的软件,企业只需要登录相应的云应用去使用相类似的功能,这将为企业省去一笔不少的软件开销,不过,该技术目前并不是十分成熟。

讲师最后还提及了新一代终端——Phone,目前市面上,智能手机占了绝大部分比例。智能手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从电脑中解脱出来。人们可以在地铁上买卖股票、发送邮件,甚至参加会议,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在智能手机系统领域,目前处于主导地位是Android系统和苹果的IOS系统。Android是Google于2007年11月5日宣布的基于Linux平台的开源手机操作系统的名称,该平台由操作系统、中间件、用户界面和应用软件组成,号称是首个为移动终端打造的真正开放和完整的移动软件。Android系统的程序编写主要基于Java语言,我们可以先通过学习Java语言再去编写Android程序。苹果的IOS系统是完全封闭的系统,保证了用户的信息安全和系统的稳定性。IOS系统的程序编写语言是基于C语言,但较C语言有较大出入,而且,编写IOS程序需要有Mac OS X系统,在该系统上运行由苹果自行开发的Xcode软件进行编写。在苹果的APP Store上发布程序,需要经过审核,最终的收入需要与苹果七三分成。由于现在网络全面加速,为智能手机编写软件也将是个前景明朗的事业。

观暑假安全教育有感 篇10

今天我看了安全知识教育专题片后,心情非常激动。

虽然我们看起来很安全,但危险却向我们逼近。其中有自然灾害和人造灾害,自然灾害方面讲了关于火灾、地震、水灾、龙卷风方面的一些知识,人造灾害方面讲了车祸、溺水等。教导同学们如何自救自护,如何减少交通事故,如何预防家庭火灾及家庭避震的方法。电视里放了一些这方面的视频,还请这方面的专家讲话,让我们对这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以后一定要注意安全,学会怎样避灾,保护好自己。请同学们记住:“安全第一”。

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技巧 篇11

在我看來,自习课是自我学习的最好时间,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律、自学的能力。但自从学生高一下学期分班后,学生的自习纪律就让我有些头疼。老师在的时候,学生就安静地自习,老师如果有事情离开一阵,就有学生不自觉。

某日,我在班上看自习,同学们都很安静地学习。我突然看见一个家长在窗外向我招手,于是我就安排班长看一下自习纪律,离开教室去接待家长。我们前前后后交流了十几分钟后,我送走了家长,急急忙忙地往教室走。谁知刚走近教室门口,就听见有学生在嗡嗡地说话,我使劲一推门,火冒三丈地站在门口。突然,所有说话的学生立即把头低下看着书,都不敢看我。我面无表情地走在教室的过道,心里想着怎么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认识到上自习应该遵守纪律。

绕着班级走了一圈后,我开口了:“同学们,刚才那个家长看到大家都安静地读书,她感到很欣慰,高度表扬了李老师和同学们,她满意地离开了学校。同学们,可是你们的表现呢?看样子,老师配不上这位家长的表扬,是老师工作失职,老师应该自我检讨。”当我的怒火通过这番自责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也动情地哽咽起来。有些学生抬头看看我,欲言又止,把头低得更沉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我轻轻地说:“同学们,下课。”没有同学动,我就微笑着看着他们,这时班上平时最爱接话的李普明说:“老师,是我们错了,以后不会吵了。”其他同学也开始说:“老师,我们以后不会了,你别自责了。”我笑着说:“只要大家明白老师的苦心,老师做什么都愿意,但以后上自习要是还吵怎么办呢?”开始还很小声的学生叽喳起来:“罚他给李老师讲笑话、罚他跑步……”

自此以后,学生好像管得住自己了,有些调皮的家伙还在课间跟我说:“李老师,我今天自习没有说话呢!”“李老师,今天某某刚说了一句话,就被我制止了,是不是要表扬我啊?”

二、教育反思

1.班级管理需要爱心、耐心,更需要技巧。也许“出其不意可制胜”,运用一些多样的教育技巧,如,老师自我批评,这种“以退为进”也许可以感动学生,让学生静下来想想自己的问题。

2.教育应把握青春期学生的特点。越是直接的批评,他们就会越抗拒。有时候老师可以给他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的行为,这样的认识才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3.老师应该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学生在犯错时,如果能感受到老师真诚的教导,更有利于建立教师的威信,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效地进行。

所以,我们的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技巧。

(作者单位 湖北省十堰市第十三中学)

教育需要科学之爱 篇12

关键词:教育,爱心,科学之爱

当前,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者, 都把教育和爱心两个词联系在一起, 认为“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 这是正确的。但教育绝不是“一爱了之”那么简单, 它需要爱的智慧, 还要看是什么爱, 即使是真诚的爱心, 也可能有两种误导, 或导向盲目, 或导向专制。

导向盲目的爱心必然误人子弟。日常教育中, 我们常常会看到导向盲目爱心的老师, 认为爱是教育的全部, 过分地溺爱甚至纵容学生。“赏识”教育是一种爱学生的表现, 但不管学生是否做得对, 都一味地欣赏, 给予表扬, 就是一种盲目的爱, 这种爱最终将导致学生分不清好坏, 一再犯错。而导向专制的爱心在爱学生的同时, 又伤害着学生。比如说体罚学生, 有老师认为:“我正是因爱学生才恨铁不成钢, 打了他。”这种理由看起来冠冕堂皇, 无可厚非, 实则是对学生生命安全权的一种践踏。当然, 这只是个别现象, 更多的时候, 我们在施爱的同时, 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的权利, 课间休息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但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提高自己所授学科的成绩, 打着爱的幌子, 不惜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向学生传授知识, 且不说学生是否愿意接受, 但这种爱是对学生课间休息权利的侵犯, 不要也罢。还有因为学生犯了一点小错误, 就让他停课反省, 这也是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因此, 无论是导向盲目或是导向专制的爱都是对爱心的一种误解。那么导向什么样的爱才是合理的呢?我认为教育之爱也要遵循科学, 即科学地爱学生。

一谈到科学, 我们就想到很高深的话题, 其实科学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生活方式和尊重客观规律的人生态度。教育中的科学之爱就是要尊重儿童的生命发展规律, 解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难问题。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延伸, 即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落实。所谓理论的提升, 就是将爱提升到生命的高度, 或者说教育中科学之爱必须注入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先生认为生命化教育是对人更健全生命的成全, 随顺人的生命自然和个性化教育, 这就要求科学之爱站在尊重学生生命的高度, 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生命智慧, 而这需要教师自己具有生命智慧。因此, 科学之爱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具有生命智慧的人。尊重生命、张扬个性、追求自由、讲究平等……这些都是科学的生活态度, 而具有这种生活态度的教师, 就是一个充满生命智慧的人。

科学之爱不等于生命化教育, 但生命化教育需要科学之爱, 因为生命化教育意味着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所以今天我们谈教育中的爱, 一定要强调, 这种爱应该是尊重生命之爱, 而不是专制之爱, 也不是盲目的爱。

所谓实践的落实, 就是科学之爱必须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行动中去, 而这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创造性的综合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 只有将爱心体现于日常教育中面对的一个个具体难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 这样的爱才是科学之爱。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具有这样的能力和艺术。适当批评学生是必需的, 也是爱学生的一种表现, 但调查发现, 班主任往往因为对自己的批评教育能力缺乏信心而不愿批评学生。如何让批评到位又不过头, 这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也需要教育艺术。教育公平是当前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 但有时候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关爱看起来是公平的, 却是不公正的。班上的“弱势学生” (后进生、贫困生、自卑的学生等)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 是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对象, 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 一方面是对他们关爱缺失的补偿,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营造和谐的班集体, 更好地管理班级, 如何做到这一点而又不让其他同学感到不公平, 这需要教师的智慧, 是科学之爱的一种表现。教师获得教育智慧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中积累, 同样, 如何在教育中施展科学之爱, 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 也需要教师在日常教育施爱中不断总结和反思。

观《教育能改变吗?》有感 篇13

-----观《教育能改变吗?》有感

陈名剑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09数本4班 2009224406)

在《基础教育学教程》的课堂中,教育学老师推荐我们观看由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推出播放的六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这部纪录片是以当今我国教育体制下存在的教育问题为题材,以专业、客观的角度直击教育焦点问题,反观如今教育界和全社会面对的教育现实问题,更唤醒人们乃至全民族对于中国教育的思考及反思。为什么中国教育的变革如此艰难,在风起涌动的世界改革浪潮中,中国的教育能改变吗?

观看了这部纪录片后,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我们应当着力去贯彻和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同时更要将我国的教育的制度深刻化、法律化,让我国的教育改革从高层面地回归到教育本原,杜绝一切形式化的“换汤不换药”的改革,让中国的教育再度出发,成为民族振兴的基石。

第一集《起跑线上》。

有那么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家长们,然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地区经济条件差异等等这些因素使得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的教育远远地落后于发达地区的孩子。一方面,高昂的大学学费更使很多家庭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不断传来了相当数量的应届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的消极消息,使得我国教育推上了改革的风头浪尖,甚至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但是当教育改革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家长也正忙于“抢跑”、“择校”等等的“揠苗助长”式教育,寄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确,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和贫困地区教育差异这样的问题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家长们希望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更是无可厚非,但是,赢在起跑线上的好孩子、好学生是我们教育所需要的结果吗?另一方面,这样的教育也并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并没有解答出“钱学森之问”。而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的一问:“教育难道只能把好学生教好吗?”更是让我们震撼于当今我国教育的目的,值得每位家长去反思与思考。赢在起跑线上,不过是走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前途的教育之路,但是我们需要自问,这真是孩子们需要的吗?对比日本式教育和汲取日本应试教育的改革经验,我们更加需要坚定我们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使得中国的起跑线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身,让孩子们发掘自身的潜能和才能,创造性地发展。

第二集《学习革命》。

学习的革命看似是一句颇负震撼力的口号,然而这样一场革命能成功吗? 美国一部《两百万分钟》的教育记录片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比了中美印三国的教育,也让我们警醒到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灌输式教育这种教育方法的消极层面,我认为,学习的革命,就是教育方法的改变,是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索。虽然基础知识或多或少需要灌输,但“灌输”绝不应该作为教育学生的唯一途径。借鉴美国式创新教育,学习芬兰等国的素质教育,我们应该尝试去改变和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教育现状的创新之路,但是绝不应该将他国的教育模式全盘复制,正如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的教育模式,即使如今它并不是一个普遍的教育模式,但是学习的革命不正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不断是尝试的吗?这样的改革是需要一辈甚至是几辈人的共同努力。不管怎么说,杜郎口的教育模式终究是个例,但是它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教育模式值得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和学习,也将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三集《公平之惑》。

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贫富地区教育状况差异大,这些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始终困扰着众多地方政府,做不到让每位孩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地方政府开脱的借口,就我观点,如今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都倾向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教育方面的投资相对比是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客观条件下,孩子们的教育就耽误在这杆不公平的天平上。那么关于平衡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使得发展教育成为各地方政府重视的方面,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与支持,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配置也将是我国对于存在教育不公平问题的一个切实关键点。对于贫困家庭上学难、农民工子女读书难这些不公平的问题,我认为各级地方政府更应该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通过两方面的良好沟通,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种相互推诿,耍太极的态度,要切实将使每个孩子都能在一个安详和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视为工作问题重中之重。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不应该出现公平之惑。

第四集《高考变局》。

在中国,对于绝大部分的高中生来说,高考无疑将是他们必经过程,那么,在如今我国社会的转型及发展期,又重新出现了种种关于废除高考的声音,宁波大学的一位教授就提出要废除高考,甚至抛出高考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论断。而另一方面,又有其他的教授和学者纷纷支持高考,但是需要对现行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就我观点,我是不赞同废除高考的,正如片中学者们提到的论点,也许对于大城市的孩子们来说,高考的改革似乎没有太多的变故,然而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来说,高考无疑是一条比较光明的道路,这也就注定了高考的改革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将指明了我们的改革将不会是彻底的颠覆而是一种从怎么考的模式转变为考什么的模式,那么,高考的改革又会何去何从?我们固然没能下得了论断,但是不管怎么说,高考的改革步伐是不能停止的,也将会是不断进步的,就我个人观点,我们应该将现行的高考改革确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为核心进行制度上深层次的改变,这也将是我国进行改革的衡量标准,社会需要精英,祖国需要人才,那么我们的高考就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去培养这类的人才,更是为了我国的未来,培养出钱学森先生所希望的杰出人才。

第五集《大学危机》。

如今我国的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教育的本原,一方面是大肆扩招,争抢生源,另一方面,各院校风风火火地进行基础建设,大兴土木。然而这些都不应该是大学重视的项目,不应该成为个高等院校拼杀的舞台,我们需要明确,大学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出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杰出人才为己任,引用到梅贻琦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认为,这句话就应该是我国对于未来高等院校改革的目标与标准,使得高等教育改革回到应有的航向,千年前的《大学》的论点就曾道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纵使此大学非彼大学,但是它深刻的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的,更是值得我们不断去改革的航向灯塔。

结束篇《再度出发》。结束语:再度出发!

我国当今的教育,确确实实在很多地方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危机,而中国的教育更是被这些危机推到了风头浪尖,甚至是到了一个不得不改的地步,正是

上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试卷下一篇:聚成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