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需要人性化(共11篇)
语文教育需要人性化 篇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评价理念与方法, 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教师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 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基本估计, 要根据学生的残疾状况及补偿程度, 实行分析教学。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 对比各类学生情况, 进行教学分析, 对各类学生分别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常规试行》)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如何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评价模式, 这就成了特殊教育工作者乃至学生、家长、社会关注的热点, 为此, 必须构建新的特殊教育评价体系, 让评价为特殊教育服务, 让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更趋合理和理性。
一、个性化教育具体内容
1.文化学习与认知。学校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 为学生因人而异制订短期训练目标和长期达成目标, 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激励方式, 建立适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教育评价体系, 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与方法。比如, 有的轻度智障儿童, 可以进行拼音、字词、简单课文和数学认知等的教学, 有的可能多进行生活实用方面的学习, 比如, 认识“男”“女”、会写自己的名字、地址、父母的名字等, 认识钱币、会买卖东西等。而孤独症的孩子则在文化课方面的学习教育要少一些要求, 更注重注意力训练等康复矫正方面。
2.生活技能与职业技术。对于智障、听障等残疾学生来说, 在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上, 获得自理、自立的生活生存技能尤其重要。我们对培智生和低年级聋生进行基本生活技能教育, 高年级聋生则学习电脑操作、编织、服装裁剪、剪纸、书法绘画、种植栽培、泥塑等技术,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 矫正因残疾带来的自卑心理。
3.安全文明与健康。学校通过完善制度、开发教材、健全设施、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应急演练、健康教育等措施确保了学校师生安全、健康与稳定。
4.特长教育与康复补偿。我们不仅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来进行学习、锻炼、康复等, 还通过校内外广泛建立的各类个性化教育实践平台, 如, “才艺展示”“体育节”“读书节”“生活大赛”等的评价, 来激励、培养特色学生与学生特长。同时还吸收家长和师生共同参与, 通过开展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阳光健身活动、亲子训练矫正等, 使特长教育与康复补偿相结合, 更好地促进对学生的教育训练和成长。
二、个性化教育具体措施
由学校选取包括医疗人员、康复师、鉴定师在内的教学骨干人员, 对入学残疾儿童、少年的残疾类别、原因、程度和身心发展状况等进行全面的测查、评估, 做好详细的记录。
在做好学生测评的基础上, 按照《安丘特校“个性化教育, 多元化评价”工程实施基本指标与标准》包含的六大指标, 即学习认知、文明礼仪、安全健康、生活技能、文体特长、异常行为等, 为学生制订并实施“个性化教育计划”, 有目的、有规划地开展专门化和专业化的培训。
通过日常的短期目标评价和长期目标评价及在校内外广泛建立的各类个性化教育实践平台, 诸如“才艺展示”“体育节”“读书节”“生活大赛”等的评价, 吸收家长和师生共同参与, 对学生的教育训练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
三、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
特殊教育评价中, 更要关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 以及学习过程和心理状态等的发展以及教师对教学行为、授课质量的重视。立足每个学生个性与差异, 建立个性化的多元教育教学指标与目标, 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 用多个元素和不同的尺子衡量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成长轨迹, 多元素评价学生的结果即是教师和班主任的教育教学成绩, 以增加学生自信心和特教教师的成就感。
四、重视评价主体的多样性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听障、语障、智障、孤独症、自闭症、多动症等方面的残疾儿童, 面对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必须注重评价对象的个体灵活性, 考虑评价内容的多维性, 结合评价操作的全程性, 重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辩证统一, 并注意评价语言的可接受性。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 只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实施“个别化教育, 多元化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 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 不局限于同层次不同个体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 还注重同一个体的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 根据《前测记录》与《后期评估记录》的比较, 来检验学生自身训练目标的达成程度, 以此衡量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同时, 我们也不局限于只关注学生的文化学科成绩, 而是更注重学生康复补偿、艺术素养、职业技能、交流与合作能力、生存生活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通过开发的各类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评价体系, 尝试建立起教育、教学、康复一体化设置的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与评价体系, 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康复与成长。
摘要:对特殊需要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与多元化评价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特殊需要,个性化教育,多元化评价
参考文献
孟杨.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评价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5.
语文教育需要人性化 篇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技的突飞猛进,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和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社会需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普通的社会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当前人们的各种需求,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他们更加趋向于需求生活的个性化,以此来展现自我的个性,体现出自我的社会价值。于是,各种各样的个性化需求便应运而生了,个性化穿着、个性化用品、个性化食物、个性化网站、个性化手机、个性化饰品、个性化家电、个性化婚礼、个性化旅游、个性化电脑、个性化签名、个性化礼品等等,一时间,好似这个世界变成了个性化的天堂。
在人们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多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公司和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涌现出来,个性化咨询服务、个性化消费服务、个性化签名服务、个性化旅游服务、个性化婚礼服务、个性化礼品定制、个性化服装定制、个性化奢侈品定购、个性化电脑定做、个性化汽车定做、个性化邮局、个性化酒店、个性化会议室、个性化餐厅、个性化服装店、个性化教育……当今社会,个性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并且还在以迅猛之势不断地发展着,可以说,人类社会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个性化发展的趋势还将变得更加明显。
在个性化时代里,人们新诞生的各种个性化需求将会不断得到满足,并且还会不断刺激新的个性化需求的产生,最终转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由于各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存在巨大差异,这就导致了个性化需求在不同国家和社会的差异,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发展是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科技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的。但总体而言,人类社会目前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个性化领域,个性化时代已经全面到来。
人类社会个性化时代的到来是有着其发展依据的,众所周知,人具有两大基本需求:一是生存的需求,一是发展的需求,只有当人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才会寻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基本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并且这五类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其中生理的需求,即最低层次的需求,也就是保障人们生存的物质享用方面的需要,如衣、食、住、行、医疗需求等,只有这种最基本的需求被满足到所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程度后,其余的几种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安全的需求,也就是人身安全、劳动安全、职业安全、财产安全等等。在上述生理需求相对满足后,安全需求就会表现出来。社交的需求是人们愿意建立友谊关系,渴望得到支持和友爱,希望归属于某一群体,为群体和社会所接纳。尊重的需求,是指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希望获得名誉或威望,取得成绩时,希望被人承认。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最基本需求的最高层次的需求。这种需求意味着人们希望完成与自身能力相称的.工作,使自身的潜在能力能够发挥出来,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当今的人类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大多数人的基本需求总体上得到了满足,于是人们越来越渴望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新的需求随之便诞生了。自我实现的需求既然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那么,人的个性化需求就将是自我实现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通过自己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来不断体现出自我的社会价值,展现自我的风采,最终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可以说,个性化需求就是人的需求的最高形式的一种体现。
所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就将成为一种必然。它预示着人们的需求不断得到了满足,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在此基础上,才会不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那么,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涌现和不断得到满足就将成为人类社会个性化时代到来的最显著特征。这一特征的显著与否是我们判断个性化时代发展程度高低的一个标准。在个性化时代里,人们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这一需求所蕴含的经济效益将是无比巨大的,可以这样断言,人的个性化需求的诞生催生出了又一个无比巨大的消费市场——“个性化需求市场”,谁在这个消费市场中首先抢占一席之地,谁就将成为个性化时代最大的赢家。“个性化需求市场”这样一块大蛋糕还有待我们去挖掘其中的的巨大商机和财富。一旦这个消费市场真正向我们敞开了大门,无数的宝藏将滚滚而出,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惊喜。
正因为如此,现在社会上也就自然而然诞生了许多满足人们各种各样个性化需求的公司和组织,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近来各大公司所开展的非常红火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个性化定制,简言之就是“你想我做”,就是消费者只要将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告诉商家,商家便会利用一切手段按照消费者所描述的内容把它原模原样的做出来,再将其卖给消费者。这样一来,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商家也获得了一份可观的收入,双方各得其所,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就在这“你想我做”中,却在无形之中悄悄推动了社会的科技进步,使得人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提高。因为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本身就是一种“与众不同”或者可称之为“创新”的需求,而当商家接过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时,他们所面对的课题是具有挑战性的“新”东西,他们也得“创新”才行,就这样,创新在个性化时代更加地凸显出来,“迅速创新”成了个性化时代到来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还有一类是在互联网上比较时髦的“个性化定制”,消费者只要自己利用商家所提供的网络工具设计出自己想要的个性化物品,他不需要商家去帮助消费者亲自动手设计,而是由消费者自己发挥想象力来完成,完成后只要把自己设计的个性化产品通过网络上传或发送给商家,再留下自己的具体联系方式,剩下的工作就由商家来完成,消费者要做的仅是把钱汇给商家。待商家收到钱后,就着手进行产品的加工和生产,等个性化产品制作好后,再通过邮寄的方式把成品寄给消费者,这种方式目前在市面上应用的比较普遍。
有的个性化定制网站则不实行收费制度,而是在互联网上仅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进行个性化设计的平台和相关设计素材,让消费者自己把设计好的作品保存下来就行。商家通过这种形式来吸引人气,从而达到提高网站点击量,获得广告收入的目的。
个性化需求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普遍比较落后,人们的温饱问题还难以解决,所以大部分人的思想意识都较为朴素,都只祈求能够吃饱穿暖就行。但在他们中间还是会有一些人有着与众不同的需求,他们思想较为活跃,具有创新意识。但从总体来讲,他们只占了社会民众总数的一小部分。另外,由于当时社会风气的压制,有的人即使有了不一般的想法,最终也只能望而生畏,不了了之。对于那些比较有前卫思想或判逆意识以及极富创造力的人,他们会偶尔产生一些比较新奇的想法,这些想法可看作是他们的一种“个性化需求”,但在当时,由于社会条件较差,没有相应的条件或是专门的“商家”去帮助其实现自己的“个性化梦想”,他们最终只能依靠自己亲自动手去完成,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因而这种个性化需求最终只能化为泡影,变成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
二、成长阶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得到了改善,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已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现状,因而社会上的“个性化需求”也相对多了起来,个别的人看到了这一需求所存在的商机,开始招揽生意,担当起了帮助某些人实现“个性化需求梦想”的角色,以此来获得一份不菲的收入,“个性化需求市场”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开始发展起来。但此时那些帮助人们实现“个性化需求梦想”的人只能算做是“小本经营”,还未形成规模化运作,他们的服务形式比较单一、服务水平较差、服务效率也不高,只能帮助很少一部分人实现较为简单的“个性化需求梦想”,其次就是服务的技术含量也较低等等,这便是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
三、成熟阶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又加之社会科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更多的人产生了个性化需求,一些公司和组织机构慢慢开始注意到了人们所存在的这些需求,也逐步意识到在这一需求领域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和财富,他们开始有组织地去帮助那些有“个性化需求梦想”的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来吸引“顾客”,从而使顾客自动“走上门”。或者自主开发一些“个性化产品”,并将其推向消费市场,引发人们去争相购买其“别具一格”的产品,并从中获得了大额回报。如一些公司开展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只要消费者一个电话或者在互联网上发一条信息,将自己所需要的“个性化产品”的外观、造型、特点等向商家描述清楚,商家便会根据消费者的意志创造出其所需要的“个性化产品”,使消费者最终获得满足。另一些商家则首先进行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所需要的一些“个性化产品”,再将其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制造出在市场上比较新奇而少的产品,甘当起“一枝独秀”,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目光,促使他们不由自主的“掏腰包”。
在这一阶段,人们新产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很快得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供求关系也进一步趋于明显。“个性化需求市场”的大门在此时才真正得以打开,许多公司和组织纷纷介入这个市场,开始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地进行市场化运作,并从中尝到了不小的甜头。可以说,这一阶段才真正宣告了人类社会个性化时代的到来。
四、壮大阶段
这一阶段也就是人类个性化时代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生活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社会的技术进步也跨入了一个极高的层次。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也随之大幅增长,与此同时,满足人们各种个性化需求的公司和组织也越来越多,分工也越来越细,更具专业性,服务性更加明显,规模也变得更大了。甚至出现了大型的“个性化需求”运作集团,专门针对某一“个性化需求市场”实行垄断和瓜分,并且不同的集团之间时刻都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并驾齐驱。他们所进行的个性化服务也更加的科学合理、更具人性化、理性化、服务性更强、服务品质也变得更高了。在这一阶段,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产生得越来越多,产生的速度也日趋加快,但是个性化需求也能够很快得到满足,并且消费者还会得到更高品质的服务。这便是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
个性化需求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一、个性化需求与人
个性化需求与人的关系是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也是最惟妙惟肖的,因为人的欲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正是由于人的这些特性的存在,才使得“个性化需求”能够诞生,当人的这一需求诞生以后,还得由人来将其化作现实。所以,人是个性化需求得以维系的基石,也是个性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样,正是由于人的个性化需求的产生,也才不断地激励着人去满足这一需求,从而在无形中提升了人的创造力,使人获得了更快的发展,最终促使人去创造新事物,开拓新天地。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保证,只有人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才能够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力。
二、个性化需求与科技
表面上看来,个性化需求与科技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不然,与此相反,个性化需求与科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了改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的基本需求不断地得到了满足之后,人才会向更高的层次和目标进发,个性化需求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所产生的个性化需求也就越多。但这些需求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科技的力量才能迅速完成。例如,某个人想要飞出地球遨游太空,只有当人类的科技水平达到这个程度时,他的这一“奇特”梦想也才能够实现。同样的,正是由于个性化需求的产生,才使得人们想方设法地去实现这一梦想,也因此激发了人的创新思维,最终促进了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所以,二者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三、个性化需求与创新
人的个性化需求本身就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心理表现,他本身就包含着创新因素,当人的个性化需求产生以后,他就不断地促使着人去创新,以此来实现自己或者他人的“个性化需求梦想”。但个性化需求并不就代表着创新,他只是促使人去不断创新的一种促进剂,是辅助因素。而创新又不断使人们的梦想化为现实,促进了社会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激发了更多的人产生个性化需求,所以,二者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与人性化管理 篇3
【关键词】马斯洛;需要理论;人性化管理
1生理的需要
是指人类满足自身生存的一种最原始的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性等方面的基本满足。在这方面管理者在排班时充分评估每位护士的身体状况,依据身体素质的差异给予不同的分工。遇到特殊情况时比如:痛经,感冒时应安排调休。征得护士长的同意下可以换班,尽量满足护士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时间的合理要求。得到领导的关怀会使护士满腔热情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2安全的需要
是指保护身体免受生理和心理伤害的需要,即身体健康、人身安全、职业稳定、收入保障、有社会保险等。一个人在不安全状态下会产生一种焦虑、恐惧等一系列心理现象,一方面影响机体功能导致个体产生心身疾病,另一方面会影响护理工作的顺利进展,甚至发生差错事故。医院是个特殊的环境,医源性的伤害是难以避免的,比如接触放射线的科室应加强防护隔离措施,接触病人体液时提昌戴手套等。对业务不熟的新护士给予人文安排,安排业务好的护士带班,给予耐心指导。有一个舒适和安全的工作环境能让护士全身心的投入作。
3归属和爱的需要
作为一个社会人希望与人保持关系,进行社交。人是具有复杂的社会心理需要,尤其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友谊和爱显得尤为突出。希望被群体接纳,管理者不仅要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还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容的心,时刻把护士的疾苦、冷暖挂在心上,生病时看望,生日时祝福,有困难时帮助,善于发现护士的心理变化,及时与其谈心。组织有益的活动,聚餐,旅游,让其充分得到大家庭的温暖。其实,决定护理质量的好坏不光是规章制度,而是执行制度的人。一个人对要做的事产生了情感就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所以情感在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尊重的需要
包括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和关怀,创造一个能使护士实现自我价值的舒适的工作环境。新护士年轻阅历浅,临床经验不足,管理者要主动找其沟通,正确的加以引导。让她们时刻清楚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和承提的责任,达到个人自觉分担压力,并主动关心医疗对象,而不是以被动的完成工作任务,体现主人翁的姿态。偶有失误者,非万不得已不当众批评,选择适当场合进行批评教育,作到用人之长,避人这短。
5自我实现的需要
指人们追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和才能,对社会作出自己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贡献,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渴望成就一番事业。充分信任员工放手让其工作,善于发现其优点,要想到每个护士的每一点优点都是难能可贵的,准确及时的给予真诚的赞赏,或物质奖励,利用表彰会授予优秀员工奖章并动员其他员工向她们学习。提供不断发展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给予一定的自主权去实现专业中感兴趣的事情或实现有效的工作方式,提供培训、学习,参加学术交流等。
通过重视对护士实行人性化管理,运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护理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医院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园。人本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新医学学刊,2008,5(8):1440-1441.
[2]王燕,杨晓梅.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9):52-53.
[3]李英杰.关于聘用合同制护士实施人性化管理的探讨[J].中国健康文摘,2008,5(5):250-251.
[4]付列花,李芳花.护理管理者应重视人性化管理[J].中外医疗,2008,8:76.
[5]刘春玲,赵彦红,李鹏.护士长的人性化管理及管理技巧[J].中国保健,2007,15(6):107-108.
资助贫困生需要人性化 篇4
一对贫困生的认定需要更加公平和透明
贫困对象应该如何确定?看来很简单, 其实很可能出错。记得曾经发生过投票来决定谁是贫困生的情况, 得票多就可以得到补助。如果得票结果真实, 那还好, 但是很多时候投票会有人情关系左右, 我们应该避免这种荒谬的事情发生。造成学生贫困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 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 家庭无力承担的学生; (2) 父母无业, 患重病, 家庭收入微薄的学生; (3) 个人患重病, 家庭负担重的学生。我们不但要看学生的相关证明材料, 条件允许, 还需走访学生家庭, 了解真实的情况。贫困生的最后认定最好在班级里, 需要充分的民主和透明, 避免在不了解真实情况的背景下随意分配名额, 分配错了, 资源就浪费了, 对更需要补助的学生是一种很大的伤害。事情做错了, 大家也许不说, 但是大家都看得到。贫困生的认定是个动态的事情, 不是一次认定就够了, 每年都要重新认定, 重新确定各个贫困生具体的贫困程度。事情虽然烦了点, 但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和公正。
二资助资源的合理配置
虽然中国的高校基本确立了贫困生资助体系, 比较合理, 很好地解决了很多学生的困难。但还是有很多的缺陷, 缺乏针对单个学生的具体方案, 各项措施交叉执行, 重复资助分配也不是很合理。经常出现个别学生得到很多的补助, 而一些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助。我们应建立不同层次的资助模式, 确定哪些最困难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帮助, 哪些学生可以得到奖学金、助学金, 哪些学生还需要给予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或额外的特殊补助, 这样资源得到了人性化的配置, 避免重复资助。不单是钱的补助, 学习用品、保暖的羽绒服、图书馆和食堂的工作岗位, 都可以用在补助方面, 切实解决需求。
三资助贫困生需要考虑他们的尊严
很多高校在资助学生时有个公示, 里边还包含了很多学生家庭的隐私。这样做真的很不好, 学生也非常尴尬, 他们需要帮助, 却要把这么多隐私暴露出来, 他们往往不愿意自己的隐私、尊严受到侵犯。所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更需要维护学生的尊严,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尊心都特别强, 贫困生需要帮助, 但是他们不想让别人看不起他们, 或者让很多人知道他们是贫困生。我们在给予他们帮助时应充分顾及他们内心的感受, 也许他们本来就自卑, 不合群, 心里有些阴影。很多高校为了显示公平进行公示, 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真的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吗?我们不应泄露贫困生的家境、隐私。对资助的学生更不应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 还是应抱有谦逊谦卑和温暖的鼓励。
四加强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不少贫困生的内心世界很孤僻、自卑、偏激, 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这些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也许他们很需要这个大集体, 但是因为自身很多原因不敢融入。或因为把学习看得太重而忽视了其他很多同样重要的东西。我们在帮助他们的时候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是不应分开的, 开展挫折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自强自立教育很有必要。让贫困生们树立正确观念, 坦然地面对、接受贫困的现状, 同时更加乐观向上。坚信通过好好学习, 不断地完善自己, 一定可以战胜目前的困难, 迎来自己人生的辉煌。让他们知道现在是接受别人的帮助, 将来就帮助别人, 他们也会更加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摘要:现在高校的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 国家和社会各界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希望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自卑、焦虑, 部分还有心理问题。我们在资助他们的时候在方式方法上还不够人性化, 我们需要在对贫困生的认定、资助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操作的时候应考虑学生的尊严, 也要加强他们的心理辅导。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人性化
参考文献
[1]黄丹琳、林洪娟.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现状和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个性化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 篇5
一、个性化解读不能排斥教师的引导
有人认为,既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过程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过程,读者就是作品的创造者,那么教师就不应参与学生的阅读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理解和体验。笔者曾见过这样一个课例。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完后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自主阅读,提出问题)
2.你都读懂了什么内容?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教师未作任何评价和引导)请同学们带着不懂的问题再次读课文,自主解决发现的问题。
3.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解决的问题。
4.全班交流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任何引导,扮演的也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角色。虽然教学过程中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但学生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能力、已有经验的限制,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或者说是多元解读,还仅仅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感性层面上。学生触不到文章的内涵,就很难把握文章的主旨,最终也难以挖掘出作者深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个性化解读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当然他们对文字的解读也有着他们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色彩,这其中也包括他们不准确的理解。对于这些非标准答案,教师并不能轻易就予以否定,它们有时也是学生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保护他们个性言说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如教学《狼和鹿》一课,文末有这样一句话:“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按句子的理解,“祸首”应该指的是鹿,但没想到却有学生说是人类。我知道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产生的个人体验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本着不要轻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鼓励的原则,我问了一句:“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认为是人类呢?”这个学生回答:“凯巴伯森林变成今天这个样子,鹿群遭受饥饿和疾病的威胁,都是因为人类捕杀了狼,所以我认为人类才是真正的祸首。”多么缜密的思考,多么流畅的表达!听了这个学生的回答,我的心中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虽然这不是正确的答案,但观点是对的,是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的。于是,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他说的好像也很有道理,这里的‘祸首’究竟是鹿还是人类呢?你们再读读句子,同桌间也可以展开讨论。”经过一番交流,有的学生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在这句话中指的是鹿,但就整篇课文而言,是人类。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人类的行为对狼、鹿、森林造成的影响。有了前一个学生的铺垫,学生很快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不能人为地破坏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要保护生态平衡。课文的主旨就在这样的讨论与交流中很自然地揭示了出来。
三、个性化解读不能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价值观
当然,个性化解读、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愿意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个性化的解读,是不可以把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观抛到脑后的。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课堂上有学生做出了“我觉得狐狸很聪明”的个性化解读,这其实已经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于是,我及时引导:“狐狸的肉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它有肉了,高兴了,可乌鸦呢?”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狐狸的肉是用欺骗的方法得到的,是在损害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这样的“聪明”是要不得的,是不道德的。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因此,我们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
阅读教学需要“个性化” 篇6
一、感悟阅读
感悟阅读即给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感悟的空间, 鼓励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并不是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 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着他们对文本的感受。学生个性心理的不同决定了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的不同。今天, 我们高频率谈论的“自主”理念主要是针对传统学习方式中“他主”的概念提出来的。过去的阅读教学, 主要建立在学生的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客体。可是, 知识不能仅仅靠外界的强硬灌输, 这样获取的知识是僵化的, 其效率也是极低的。“新课标”强调了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体验、理解, 才能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才能使他们的语文答案丰富多彩, 才能使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多样化, 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互动阅读
互动阅读过程是文本的艺术形象、作者的情感意趣与读者的认知感受相互作用的过程。首先, 文本是作者心声得以直接或间接吐露的载体。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与学生正是通过“艺术作品”———文本这一中介进行心灵的互动, 情感的交融。这一活动的流程是:读者进入文本———文本触发读者展开情绪化活动———读者对文本的情智、意趣做出相对应的反应———读者的原认知与文本的意蕴碰撞而产生情绪态度的变化。阅读文本, 是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进行最真诚的对话交流, 进行着“心灵的碰撞与灵魂的问答”。其次,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给一位语文老师的信中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 学生粗略地看懂, 可是深奥些的地方, 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 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教师经常这样做, 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 不应要求学生只接受某一种思维模式, 只按照某一种认识结论来解答问题, 而应从多方面以多种形式给学生以点拨、指导, 让学生超越自我认识的局限性, 对自己、人生、社会、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做出更高层次的解释, 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另外, 在阅读中, 学生要想获得对世界的多种了解、建构出世界丰富多彩的意义, 就需要广泛借助他人的视角、头脑、见识和智慧。例如, 教学《我们爱你啊, 中国》时, 我情不自禁写了一段抒情短文当堂诵读。在这种氛围中, 有一位学生吟诵了美文《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这首诗, 有的学生画一幅简笔画, 有的学生唱一曲《我的祖国》。整个课堂沉静在一种真切的感悟中, 为浓郁的抒情基调奠定了基础。
三、创新阅读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中, 不应让学生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 而应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 甚至创造意义。教学中, 我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针对作品情节、人物、主旨、结构所作的评论, 我都予以充分肯定。在阅读课中, 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 哪怕是一知半解, 带着稚气, 只要是自己的独特体验, 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 都是可贵的。在阅读《黄鹤楼送别》时, 我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 让他们在细细欣赏长江边的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的同时, 体会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真情实感, 从而感受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感意境。
四、扩大思考
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 扩大阅读是个性化阅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毋庸置疑,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很大程度上在课内获得, 但课堂不是由教师“一统天下”,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起点, 但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知识爆炸的时代, 信息化已不再是新鲜话题。进行阅读教学时, 教师应尽可能多翻阅一些资料, 及时补充新信息。要敢于跳出课本, 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 审视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阅读, 还要扩大课外阅读量, 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和各种报纸杂志, 勤做读书笔记, 同时把好句、好段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总之, 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阅读方法, 是适应学生学习的一种必然的选择。作为教师, 只要根据学生阅读的特点,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个性化阅读, 就能激活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语文阅读教学。
(连云港市赣榆县塔山镇中心小学)
摘要: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阅读方法, 是适应学生学习的一种必然的选择。作为教师, 应根据学生阅读的特点,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个性化阅读, 鼓励学生思考感悟, 与文本互动,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敢于跳出书本, 扩大阅读量。
语文教育需要人性化 篇7
1 官僚制与中国行政发展
官僚制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和体制,早已存在,但对其进行的系统分析却起始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韦伯看来官僚制具有准确性、稳定性、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等优点,在纯粹技术层面上,官僚制具有优于其他任何组织形式的优越性,是对工业社会中大型而复杂的组织进行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成了现代公共行政的组织基础。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所处的现代化阶段与工业化国家所处的现代化阶段在发展程度上不同,政府与社会的基本格局不同,但与西方各国在公共行政管理改革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背景却是相似的:(1)经济全球化导致东西方各国对本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竞争能力的重视。(2)信息技术使得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缩小,公众对建立灵活、高效、透明的政府的要求被提上议程。(3)过分强调工具理性已经不能适应行政发展的需要。(4)私营部门长期处于竞争环境中,他们不断创新管理方法。面对日益变化的世界,管制型政府已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企业家政府最终也令西方民众抓狂不已,随着对“法治型政府”、“学习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呼声越来越高,旨在克服官僚制弊端的政府模式正呼之欲出。
2 价值重构
行政发展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困境与理想,因此,对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我们能够深刻感知当前行政发展作为一个朝向更高目标的正向制度变迁过程,具有的明确价值诉求和目标导向性———发展,本身是源于人类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价值在于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和对人类福祉的改善。
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遇到发展困境,以行政改革为主要手段的行政发展成为各国清除经济社会的发展障碍、走出发展困境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存在诸多不足,核心是把政府机构改革放在首位并持续推进,使政府工作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1]。因此,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行政发展战略仍然离不开对官僚制的反思,科学客观地认识官僚制及其官僚制的局限性,对我国的行政改革和行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重新认识官僚制
官僚制作为政府管理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现代国家的成长,社会组织规模扩大、社会公共事务日益增多和复杂化,大规模的行政管理压力推动组织的官僚化趋势加速发展,直至“在当今社会,科层制已成为主导性的组织制度”[2]。其原因正如韦伯所分析的那样:官僚制比建立在血族关系和个人忠诚基础上的其他组织形式能够更有效率地协调大量个体的多样性活动。随着理性、大众民主和复杂的劳动分工的成长,组织的官僚化日益占据统治地位是不可避免的趋势[3]。
官僚制在纯技术上的优越性使其满足了现代国家(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要求,成为政府的基本组织形式,也符合了现代社会的理性精神。但是,仅仅凭借“技术理性”并不足以令传统官僚制流芳百世,因为“官僚制在工具上的合理性与其价值上的非理性基本上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即工具理性程度越高,其价值理性就越低”[4]。在倡导的人文关怀的当今世界,唯有对其进行价值改造,方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增进福利。
2.2 输入公共精神
官僚制对工具理性原则的推崇主要体现在它只注重组织系统活动的效能和技术可能性,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对“制度”“章程”的遵循。在中国,也曾经由于对理性官僚制的盲目崇拜而导致的“重规则,轻人权”的案例时常发生,尤其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的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只因拆迁人员手中持有2001年6月生效的《城市房屋管理拆迁条例》,暴力拆迁有了法律的保护,便可以所向披靡。从形式上讲,当事人认为是有据可依,按条例办事,与韦伯官僚制中的形式合理性如出一辙,但是在追求形式合理性的过程中摒弃了正义、人权等价值理性,酿成悲剧,发人深省,因而,在追求形式合理性之前,应对良善动机进行回归,始终秉持良善的价值取向。
公共精神孕育于现代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之中,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一种价值取向,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肯与追求。在公民社会崛起的今天,公民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已日益清醒,并且与行政主体共同成为中国行政发展的主体,因而公共精神的培育和普及十分必要。
3 用公共精神改良官僚制
行政发展目标有其社会价值和政治意义,即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和谐,最终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改善人类的福祉。中国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的目标也在于此。但是如今许多“非理性”因素在中国官僚体制中仍发挥着非常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关系网现象、权威主义等等。当然,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剖析当代中国行政的发展阶段及具所处的生态环境,我们发现,中国的行政发展面临着官僚制不足的困境,现代理性精神缺乏、经验行政大行其道,党政二元行政负面影响较大,可以说,现时的中国行政体制正处于官僚制不足的阶段。因此,努力建构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官僚制,应当成为中国行政发展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的主题。
3.1 客观认识官僚制的理性精神
理性官僚制是工业化的产物,是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工业社会中它又反过来发挥着主导且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它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保障,它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这在经济大萧条以后是至关重要的;它提供了基本的公平感和平等感;它提供了工作[5]。可以说,建立官僚制是工业社会对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当今中国正处在以发展工业经济为特征的多层面现代化进程中,这必然带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引发系列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历经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政治上的巨大变化和市场机制使传统政府组织内部的种种积诟暴露无遗,似乎为摒弃官僚制带来了良机。而事实上,这恰恰是官僚制不足的后果。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应该立足于中国自身的环境和现实。历史发展的实践表明,现代官僚制是适应工业社会的最有效率、最为理性的行政模式。
3.2 呼唤价值理性的回归
高新技术的发展加深了社会的复杂程度,“只有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才能掌握足够的信息而做出熟悉情况的决定”[6]的时代一去不返,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公民渴望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的行政组织。正是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国的行政发展需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历程,而不是仅限于韦伯官僚制对形式理性的单纯追求,这个中国特色,就是结合中国国情,赋予行政改革以公共精神的价值色彩。
中国行政发展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促进民主社会所拥有的基本价值:自由、秩序、正义、公民利益和公共利益等。公共精神及其所蕴涵的这些基本价值是公共行政的理念支点,发扬和弘扬公共精神是政府得以维系的前提条件。否则,政府就可能堕落为追求私人利益的手段,陷入行政管理实践的误区。
3.3 加强现代行政文化建设
加强现代行政文化建设,首要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扬传统民本行政文化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法制和民主精神的培育,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伦理规范。还需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性伦理文化资源,形成中国特色的“公共伦理”观念以及现代中国人的现代“公共人格”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加强全民族的现代“公民意识”教育,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公共理性”水平和法治化程度。
3.4 提升整个社会的公民意识
现代公民意识主要有两方面内涵:一方面,公民意识的核心是主体意识———道德主体意识和法律关系的主体意识。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的主要承担者都是公民,道德的实施、法律的适用都需要公民意识的高扬;另一方面,“公民意识”是德法兼治的平台。现代社会是一个“公德主导”的时代。“公德”不同于“私德”,一是由于它是“社会人”所应当具有的道德,其基本要求不只是出于仁爱之心,而主要是出于对他人合法利益和人格的尊重,并突出表现为对规范的尊重和对调节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公共规则”的尊重;二是由于它所依据的是普遍主义的原则,要求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必须无例外的遵循公共生活的规则,履行与自己的权利相对应的义务。这是现代社会实现人类福祉最大(下转第106页)(上接第64页)化的保证,与中国行政发展的终极目标相一致。S
摘要:中国行政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类的福祉,而官僚制在改善人类福祉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并成为工业社会乃至当今社会最主要最广泛的组织形式。但是官僚制单纯的形式理性已经难以适应多元价值观重叠的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公共精神对其进行价值重构,这要求客观认识官僚制的理性精神,呼唤价值理性的回归,加强现代行政文化建设,提升整个社会的公民意识。
关键词:行政发展,改良官僚制,价值改造,公共精神
参考文献
[1]祝小宁,等.公共管理的现状:问题、挑战及对策:2009公共管理国际会议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9(12).
[2][美]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3]Martin King Whyte.Bureaucracy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TheMaoist Critiqu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3,38(2).
[4]王威海.韦伯:摆脱现代社会的两难困境[M].辽宁出版社,1999:24.
[5]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3,15.
语文教育需要人性化 篇8
2008年7月才正式上线运营的1号店,2013年全年销售额便已突破百亿元,达到115.4亿元,在线销售的商品超过400万种。截止到2013年12月,1号店注册用户已达到7500万人。为适应快速发展的业务需要,1号店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成都、泉州、济南等地开设了物流仓储中心,已在全国40多个城市建立了自配送物流体系。
1号店供应链资深总监杨平,有着多年的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经验,他主持了1号店后端供应链管理(包括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以及供应链大数据与建模优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并获得了多个奖项。杨平认为,高速发展的电商面对日益增加的客户数量和商品种类,以及海量而不均衡的订单,在巨大的物流压力下,更需要物流系统具备较高的柔性。在采访中,他分享了1号店如何建设高效柔性的物流系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经验。
记者电商发展迅猛,物流量巨大,请您结合电商的特点,谈一谈其对柔性物流系统的需求。
杨平:与传统行业相比较,电商行业最为明显的特征无疑当属商品数量、种类繁多,海量的商品,海量的订单,意味着需要具备强大的订单处理能力的物流系统。
其次,电商又具有明显的“订单突发性”,比如在传统的节假日,以及“双11”这样的电商促销日,订单数量往往呈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加,这对货品的组织、库存管理、履单配送等都是极大的考验,也是对物流系统柔性程度的考验。
其三,电商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常常出现价格战等比价促销现象,造成订单有很大的随机性,从而考验着物流系统的柔性处理能力。
其四,客户体验标准不断提升,消费者不仅希望货品能安全、准确送达,而且希望越快越好。同时,很多货品的“无理由退换货”服务也加大了物流处理难度。
以上种种,都使电商需要一个功能强大的,且极具柔性的物流系统支撑。
总之,电商B2C行业的柔性需求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顾客的需求不确定性和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1号店在物流系统建设方面,主要有哪些投入和准备?
杨平:对于电商而言,物流的地位极为重要。1号店从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及物流管理,并致力于将供应链打造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物流系统的投入不遗余力。
目前,1号店在供应商管理、商品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OMS、WMS、TMS、QC等供应链管理各环节均有自主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2008年,1号店建立了上海技术研发部,2011年初又在武汉建立了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配备实力雄厚、规模较大的IT团队,目前已经形成了1500多人的技术队伍,这使1号店至今已拥有150多个软件及专利著作权。
记者请问您提到的这些物流系统软件是否具有柔性扩展能力,其在设计开发时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
杨平:1号店的各物流管理软件在设计开发之初,便考虑了其柔性化需求。一般来说,物流管理软件的开发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业务与流程的柔性
1号店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个性化服务,以及具备能根据服务需要及时更改服务流程、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这可以通过物流业务多样性、物流个性化需求及时满足率、物流服务流程变换及时率等指标来衡量。
(2)配送柔性
运输配送管理体系应具备能够根据顾客要求对配送时间、货物品种、运输方式、运输路线等进行及时调整的应变能力。它反映物流服务面对客户需求变化、物流渠道变化时的应变能力,运输配送柔性越高,则供应链的终端客户满足度越高。配送柔性可通过运输配送响应速度、物流交付柔性、配送网络覆盖率、运输配送策略多样化、运输配送策略变更成本等指标来衡量。
(3)仓储柔性
在电子商务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仓储管理能够根据实际变化快速响应需求,并做出相应调整。仓储柔性可通过仓储策略多样化、仓储策略转换时间、改变仓储策略后对服务水平影响、出/入库平均时间等指标来衡量。
(4)员工柔性
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电商物流员工通过不断学习,能够胜任多种工作,具有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员工柔性可通过弹性员工比率、员工工作多技能、工作整合能力、工作时间变动程度等指标来衡量。
以上几个方面对于柔性化的物流系统来说均是不可或缺的。
记者请您具体谈一谈,在面对节假日等订单量高峰期,1号店是如何依靠大力构建的柔性物流系统快速处理海量订单的?
杨平:前面我讲到了电商特点,对于电商企业,传统的节假日、“双11”、年中、年底、季末促销等均是订单高峰期,往往会造成爆仓、爆站、订单配送完成率下降等现象。如2013年“双1 1”当天,1号店全站流量近2000万次,全天销售业绩同比增长411%。在如此海量的订单下,1号店仍快速、准确地完成了销售,这与物流系统的有力支撑分不开。
首先,1号店会采用同行普遍做法,保有一定的仓库机动可用面积;其次,依靠自动化的手段来削平订单波峰,即根据最近3~5年的平均订单数来定义自动化设备的平均订单量处理量;第三,还可以依靠增加员工柔性和人工排班调度等方式来解决。比如,与学校合作请学生来帮忙,或者请一些临时工。此外,还可以选择将一部分订单提前外包,或者将某些流程外包。例如,在“双11”期间,1号店会选择部分特殊订单,如团购等较为简单、物流处理相对容易的订单,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处理。
提高物流业务与流程的柔性是解决峰值订单的利器。由于节假日的订单有它的特性,1号店往往通过有关的物流系统软件进行分析,对这些订单做特殊的流程处理。比如上面提到的团购订单,它的特点是订单数量很少,但是往往SKU数量特别多,所以我们会将部分流程前置:在收货时即直接完成订单分类,并进行快速的拣货。由于货品不会进仓、上架以及深度处理,打印流程、订单流程都进行了相应的简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这类订单的操作效率,同时降低成本。
记者如您所说,电商时常面临“爆仓”的局面,请问1号店是如何进行库存管理的?如何体现柔性化呢?
杨平: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对库存管理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并分别向前后端进行延伸,将订单峰值上的仓储量转给供应商、第三方,从而减少1号店的物流操作量,同时这也是整个物流系统的柔性化体现。具体成果如下:
一是VMI (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尝试,即把1号店的库存搬到供应商仓库,并由其管理,一旦我们需要货品的时候,供应商直接从其仓库发到1号店,这样一来1号店的整体库存周转率便下降了。
二是1号店首创的SLC(Supplier Logistic Center,供应商物流中心)方式,即让供应商将仓库设在1号店位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核心仓库附近,便于我们能第一时间将调配过来。这样做相当于把一部分库存转移给供应商。其实,对于电商而言,供应商特别符合“二八原则”,即20%的供应商做出了80%的贡献。因此,SLC方式主要是针对这20%的供应商采取的措施。
通过以上两种库存管理方式的创新,1号店的库存周转天数从几年前的65天下降到了18天,通过SLC方式,甚至还能降至10天以内,订单到货时效也从原来的平均7天降至6小时。
除了以上创新外,针对部分商品的销售,如大家电,1号店还推出了DSV模式(Dropship by vender,代售供应商直送)。由于大家电存储、拣货等都是平面操作,物流处理效率非常低,1号店接到订单便直接转给大家电销售商,借助其在大家电方面的物流处理能力,可使消费者更快速地收到货品。这种模式虽然算不上物流系统柔性化的体现,但其需要借助柔性化的物流软件,并且也是柔性化管理的一种体现。
综上所述,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电商要针对顾客的实际需要提供柔性化服务,并借助各方面技术的创新实现物流一体化管理,即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供应链整体化和系统化。
记者请问对于即将到来的销售高峰期(如国庆节等),1号店做了哪些相应的准备?
杨平:遇到“双11”、“双12”之类的网上购物节,不少电商纷纷开展各种促销大战,“爆仓”也成了家常便饭。要解决“爆仓”问题,我们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
首先是人力方面的准备。如前面提到的,在节假日我们一般会提前准备部分临时员工、派遣工等。
其次是对1号店的整个订单数据库进行分析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订单,通过简化特殊流程来提高应变能力。比如,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库,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商品的动销率较高。
第三,对节日性促销以及其他促销大战而导致的需求,做好提前预估,制定方案,提高促销活动时的配送效率和服务,以及促销结束后销量下降时的库存平衡。
另外,我们还计划在物流系统中增加自动波次之类的功能,将相同订单,以及一些相关联的商品放在一起做一个大的波次,从而大幅提高拣货效率。同时,还会考虑货品的通道存货率,即拣货时尽量使货品在同一个通道上,这样也能提高拣货效率。除此之外,我们还做了拣货路径优化系统,当一个波次下来以后,根据订单内商品所在的不同位置,系统会自动计算出最佳拣货路径并进行提示。
目前我们还进行了云服务尝试,通过提供整个供应链管理系统,与线下商超对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记者根据您的介绍,目前1号店在物流系统软件的柔性化建设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投入,请问对物流设备还有哪些柔性化的需求?
杨平:可以说,在物流系统软件及管理方面,1号店是相当重视并且走在行业前面的。在物流自动化设备应用方面,我们也在不断探索从“人到货”向“货到人”的转变,从关键节点的自动化向整个流程的自动化转变。当然这个过程是痛苦的,这与1号店销售的商品类型有很大的关系。1号店大部分在售商品均没有外包装,如啤酒、塑料盆等,使得其在拣选时使用自动化设备的难度相对较大。但是自动化在省力的同时,还可以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物流作业差错率。因此,我们也非常期望物流设备供应商能够针对这些特殊的商品拣选诉求,尤其是对食品、家居类的商品,提供更好的物流解决方案。
记者最后请您分析一下物流系统柔性化的实现对于电商企业的意义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杨平:无疑,B2C电子商务企业的快速发展给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电子商务购买的特点看,顾客通过互联网下单,消费者的分布范围较广,且对个人消费而言,其购买产品的数量有限,这样大范围、高频率的购买会提高产品在配送中损坏、丢失的概率。从其发展模式来看,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开始出现网络化、柔性化的需求,顾客所期望的配送服务是短时间的、高柔性的、高附加值的服务。因此,物流系统的柔性化对B2C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育需要人性化 篇9
在现今一个重视素质教育的时代, 无论是对教师的管理理念还是对学生的教育都要有一个新的变化。那么, 人性化的管理与教育就要围绕着学生展开, 人性化管理的组织与实施就要以学生为本。
一、以学生为本, 制定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
作为一个学生管理者与教育者, 凭着在学生工作中的多年经验, 可以知道, 一个完善的教育体制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中, 这些教育体制是用来引导学生而非制约学生的。管理学生工作的教师要有多种教育手段, 即多样性, 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管理和教育手段。如循循善诱法, 一点一点地教育引导, 而非一时的教育, 教师也可不断地激励学生, 通过满足学生的各方面需求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给予其鼓励, 使学生更加有信心, 更加独立自强。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充分地发挥其特长, 充分地展现自己, 从而更加自信、更加肯定自己、更加积极。这样的教育开展起来, 就会产生很大的效果, 而且会带动整个校园的氛围, 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无疑会影响一个懒惰、不积极的学生, 因此, 营造一个好的校园氛围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事。教育者应本着为大学生营造好的学习氛围的思想, 积极地广泛地开展多元化且丰富多彩的活动, 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 加强的师生交流, 人性化解决其情感问题
教育者要平等对待学生, 能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 尊重其人格, 维护其合法权益。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能善于理解学生, 要诚恳热情。
当学生有疑难时, 要能够认真对待, 并及时结合经验进行解答, 比如是否考研等情况, 要对其本身及专业情况尽心权衡分析, 以达到最好的解答效果。若学生有情感情绪方面的问题时, 要能过认真倾听, 关怀体谅他们, 让他们时刻感到温暖, 驱除绝望和悲观的情绪。
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条件和处境。要关注学生的需要, 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大学生的思想往往容易被生活实际中一些事情所影响, 因此, 教师要能时刻直接或间接地留意每个学生的动态, 要一切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 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入手为其成长和成才竭诚的服务。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实际问题和思想教育联系起来。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这种差异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个性、才能及特长, 有适合的活动可以推荐他们去参加从而发挥它。教师们也要联系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不断地变革自己的沟通方法和教育思路, 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其人格, 张扬大学生的个性。
三、以学生为本, 展开思想政治教育, 给与学生张扬个性的平台,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思想教育的人性化, 就是本着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展开的,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其全面发展, 并且提高其以后步入社会的能力, 就应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者, 应多多地开展思想教育方面的活动或多办讲座, 使大学生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从而不断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最根本的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其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四、以学生为本, 情感育人, 应用真善美来感化教育学生
真即要待人真诚。要懂得怎样主动去和学生沟通, 去深入地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对于一个沉迷于网络的学生, 有可能家长的话他不会去听, 但对于一个他尊敬的教师的话他会去听, 这时候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用他的真诚与智慧打动一个学生。教师的真诚还体现在他对这个学生平时的观察, 只有真正地观察过才会对他的困惑了解得详细, 分析得透彻, 他的开导才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善即善解人意。作为教育者, 要能过凭经验总结出学生在大学时代的几个主要心理特征和几大误区, 从而具有强大的洞悉力, 更好地为有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要能过从各个方面去主动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 真诚地关心他们、体贴他们。教师也要学会欣赏学生, 发现他们的优点, 并通过适当的方法让有才华的学生展现出他们的特长, 为他们铺展一条道路, 从而使其能够对人生、对未来信心十足, 进而促进大学生成才。
美即品德修养高。思想教育的工作者是跟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人, 他们的言行和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 要教书育人就要拥有自己的原则, 要有言行一致、勤勤恳恳、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 用自己的形象去影响学生, 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公德心。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要能扬正气, 守信用, 这种美好的作风将会极大地提高学校的形象, 对大学生也将起到非常大的影响, 大学生自然而然会以教师为榜样, 成为对社会和他人有责任心的人。
五、以学生为本, 以多种手段, 推进大学生自我教育, 加强其独立自主意识
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阶段, 这期间他们必须学会自我教育, 教师在这方面应多多举办文化活动, 如寝室文化月, 不但能加强学生对宿舍环境的热爱, 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意识, 加强了团结合作精神。还要开展一些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育活动, 如叠军被大赛, 加强了学生自我服务意识。还有其与相关活动, 都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进而加强克服自己的弱点, 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社会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提升。
对于大学生学习的科目要实行松紧有度的管理, 对于专业的课程要给予严格的管理, 抓旷课和迟到, 当然这些是对他们的发展有利的, 但对于有些科目, 可以采取适度的放松政策, 给他们提供更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时间和空间。如选课政策就很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能让他们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 给了他们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
人性化教育是当今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 考虑到作为社会年轻一代的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就更应实行人性化教育了, 在人性化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去满足大学生的各方面需求, 尽可能地考虑他们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为他们提供对他们最为有利的环境和平台。这样的教育理念, 可谓是对大学生的发展最为有利的。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 大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出他们的潜质, 张扬他们的个性, 发挥他们的特长。人性化管理和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性化管理与教育的组织与实施不仅要通过对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 还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完善。总之, 在人性化教育的引导下, 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会得到提高。
【万 毅: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与管理】
摘要:人性化管理与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新浪潮, 引领着新的教育趋势, 高等教育的人性化教育则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重中之重的学生工作的教育模式。这种人性化管理的教育模式本着以学生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走近学生, 捕捉学生身上的发光点, 针对他们迥异的个性, 为他们构建一个和谐的鲜活的生活空间和发展空间, 尽力激发学生的潜力, 充分发挥其特长, 使学生工作更为和谐更为高效, 从而为构筑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语文教育需要人性化 篇10
一、认识上的误区
把“个性化”理解为“自由化”,过分强调阅读的人文性倾向,过分演绎“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想学那部分就学那部分”,以至课堂上显得随意,散漫,忽略了教学目标。一篇课文,很多学生都只学习了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对其他内容知之甚少,一堂课下来,学生茫然,不知道究竟应该学些什么。显然,这样的阅读教学不能说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更没有实现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不能灵活应对课堂上的“生成”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个性特点、生活经验不同,学生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是多层面的,可是许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对于课堂上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教师往往不知所措。如,一位教师教学《路旁的橡树》一课,当教师问“设计是不能改的,树也不能砍,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的时候,一位学生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把树移栽到别的地方去”。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说:“这个办法要是好的话,工程师早就想到了,看来这个办法也不好。”这样,教师简单地否定了学生的答案。在这个课例中,学生所说的“把树移栽到别的地方去”与教师预设的“改道”不同,教师缺乏随机应变的课堂机智,不能灵活地应对学生的生成信息。在许多教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教师把主要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为了完成课堂上的板书,千方百计诱导学生说出教师预设好的答案。学生答对了,教师就板书;答不对,就不予理睬,继续让别的学生回答,直到答对为止;有时甚至是学生答对了意思,但与预设答案的字词不一致,教师就要“循循善诱”,直到学生说出他希望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费力地去猜教师心中的答案,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其实,这仍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式,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读者的再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推行个性化阅读,其本意就是不想让缤纷多彩的文本衍化为千人一腔的结论。
三、问题“多”而不“精”
“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的提问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然而,许多教师片面追求“繁华”,问题层出不穷,而许多问题,学生根本不用思索就会回答,这种毫无价值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起不了什么作用。相反,问题一多,学生读书的时间就大大减少,整个课堂表面看似繁华,却缺乏了对语言文字的吟咏品味。由此可见,课堂上的问题不在多,而在精。要在文章的关键处设疑,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处设疑,设疑还要巧妙,要引发学生思考回答的兴趣,要少而精,引发学生思考,再组织学生讨论,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切忌笼统地提出一些大而空洞的问题,让学生无从思考,更别说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了。
四、过分强调读的作用,忽视教师的引导
思想品德教育要注重人性化 篇11
因此, 面对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教育者理当率先反省, 要正确地认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认为作为一位思想品德教师, 要立足教学改革的前沿, 解放思想, 更新教学观念, 坚持新课程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理念,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立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明确人性化教育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 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 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新课程改革在努力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的同时, 也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变革指明了人性化的新方向。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贯彻人性化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具有前提性的地位, 它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方向;思想品德学科本身有较为丰富的人文知识, 可以通过明“理”、动“情”、导“行”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要把学好知识、发展能力、转化情感有机结合起来, 实行“教育—教学”一体化。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思想发展, 提高人的素质, 造就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这不仅是学生个体思想行为的发展目标, 也是思想品德教学人性化的价值目标。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 奠定人性化教育的基石
1. 准确定位师生角色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 是知识的主人, 是认知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善于表现自己等特点, 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见解的时间, 鼓励、帮助、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活动, 锻炼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把学生从知识容器、被灌注对象的误区中解放出来, 确立学生为知识探索者、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和学业任务承担者的正确定位, 让学生有积极表现自我的勇气和激情, 并展现其学习的潜力, 这也是师生愉快合作的基石。
2. 注重培养合作意识
社会是合作的产物,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合作, 个体离开社会就无法生存, 而学校正是培养学生合作素养的主渠道。在教学中, 力争每节课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要么让学生自学、参与问题对话、讨论、辩论;要么由学生来充当小老师进行课文讲解、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完成问题;课堂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动起来, 积极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 手脑并用, 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养成参与课堂的习惯, 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激发其求知欲望, 培养其创新意识, 锻炼其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努力融洽师生关系
教育是师生沟通的艺术, 师生双方应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教学过程应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是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在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中, 师生、生生之间沟通接纳、交流合作、互动分享, 形成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关系。当课堂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时, 学生才可以集中精力思考问题, 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个性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师要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 要把自己作为平等活动的主体, 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营造出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 才会把课堂当作吐露自己心声的场所,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情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另一方面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 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和师生间的亲和力。教师崇高的人格品质使学生崇敬、爱慕, 博大的师爱则会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以一颗赤诚之心爱护学生, 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 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三、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寻找人性化教育的切入点
众所周知, 教材是师生教与学的依据和根本, 是一种资源。从内容上看, 思品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 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重视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生态教育、爱的教育、权利义务教育等, 使思想品德课回归生命与生活的本色, 反映了浓烈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人文关爱。这要求教师既要吃透教材, 又会充分挖掘教材、科学的使用教材, 教师既要灵活地组织教学, 又要提高应对课堂问题的处置能力和教育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 根据教材特点, 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遵循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 突出案例和素材运用, 使课文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 关注初中阶段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特点, 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二要以生活为主线来展现教学内容, 以主题探究、生活案例剖析的方式导入,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 自主探索和感悟, 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体验性;三要以丰富的图文资料、佚事典故、名言警句等多种素材为载体, 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文化性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模拟、实践, 在知行统一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道德规范、法律规范, 掌握价值判断与评价的标准, 以先进文化引导学生, 反映思想品德课程的导向性。
【语文教育需要人性化】推荐阅读:
语文个性化教育08-15
语文教育个性化10-31
中学语文教育的个性化12-13
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论文09-21
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性化09-12
语文需要改变12-06
人性化教育理念07-15
人性化健康教育11-20
语文个性化阅读10-10
教育管理的人性化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