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需要空白

2024-09-24

语文教学中需要空白(精选10篇)

语文教学中需要空白 篇1

政治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的应用,决定政治教学的成功与否。当前,我国的政治教学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在政治教学中引入一种新的方式,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课堂教学中,要一张一弛、动静搭配、合理有效设置“空白”,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一、政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简介

所谓“空白”,又叫“留白”,原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空白”讲究的是“卷有尽而意无穷”。后来,人们将这种手法广泛应用到其它领域。本文讲述的就是“空白”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所谓政治教学节奏控制中的“空白”艺术,就是以学生的思维和教学规律为基准,有意识地给学生去设定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表达对政治教学的所感和所想,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政治教学中“空白”艺术应用的相关要求

在政治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政治的精神感受和思维感受,尽量地多给学生留“空白”。同时,可以适当地增加课堂知识的难度以及容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政治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随时启发他们的思维。在学生的思维发生阻断的情况下,教师要调整课堂节奏,利用“空白”艺术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学生思维顺畅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推进,所以,“空白”艺术的应用使课堂氛围和谐,教学效果显著。因此,政治教学中“空白”艺术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调整作用。经过实践证明,适度的课堂节奏,理论与探讨的结合,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收效。这就告诉我们,在应用“空白”艺术的同时,不能为了追求“空白”艺术而影响了基本的教学节奏。所以,在政治教学节奏控制的基础上,要注意应用“空白”艺术原则上的适度和求实性,不能因为追求形式,而脱离了教学目标。

“空白”艺术的求实性和适度性原则,就是要在保证课堂教学节奏良好的基础上,选用适当的方法,结合教材内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应用“空白”艺术的同时要结合教材,不可以凭空捏造。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不参照教学大纲,也不注意知识的回顾,而是一味地引用一些脱离教材的东西,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在运用“空白”艺术的过程中,不可以天马行空,滥用“空白”。在课堂教学的设置上,一定要保持适度性,做到难易适中,并对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课堂教学“空白”不可以太多,也不能没有“空白”,如果太多则导致课堂松懈,如果缺乏“空白”课堂则会太过于沉闷。因此,政治教学节奏控制中,一定要注意“空白”艺术的适度性和求实性的应用。

三、“空白”艺术在政治教学节奏控制中的巧妙应用

根据学生情绪巧设“空白”。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是决定课堂节奏的决定性因素,通常情况下是不稳定的,时而积极热情,时而沉闷低落。因此,要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一定要能够驾驭学生情绪。对于学生情绪上的埋怨、抵触等不良情绪,教师就要给学生设置“空白”,收集他们的不正确观点,并且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他们正确及时的引导,从而做到思想的正确引导。

根据教学时间巧设“空白”。教师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时,要将学生原有的知识合理地过渡到新知识方面,设置悬念,留下“空白”,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对新知识的研究和探索。在“空白”处理的基础上,一些知识比较扎实的学生可以进行独立思考,而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就可以利用“空白”把相关知识链接起来。在新的课程展开之后,教师也不要过于细致地分析课堂内容,教师可以在关健环节,设置“空白”,这样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当然在课堂教学的结尾,也要设置“空白”,这时课堂才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

根据教材内容巧设“空白”。上面我们提到了“空白”艺术的应用要讲究求实性,所以,我们就要根据教材来设置“空白”,教师从教材基础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大胆调整,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实践证明,不是老师讲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得出结论。著名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揭示了“空白”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当依据教材调整课堂节奏,巧设“空白”,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总之,“空白”艺术是政治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应用,也是政治教学与思维创造的有机统一。政治教学中“空白”艺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而提升课堂效果。

也谈语文教学中“空白”的艺术 篇2

关键词:教学艺术空白丰富想像

教学艺术是教师利用创造性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语文教学艺术作为教学艺术的支流,有其自身的特征.。语文教学与“空白”密切相关,既要留下空白,又要处理艺术空白,做到实处含虚,虚处探实,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潜在智力。实践证明,艺术地利用“空白”,是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教学空白與艺术空白交互为用,紧密结合,达到控纵有节、自然尽致的境地呢?

一、先谈教学空白

教学过程并非匀速运动,它有高潮,有低谷,有间断,有继续。经验丰富的老师总是在波浪式前进中随意点化,留下空白,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扩展天地,一般可作如下处理:

1.揭示课题留空白。语文教学一开始就接触到课题,教者因题制宜,艺术地设计揭题思路,注意留有余地,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比如《小英雄雨来》就可以这样揭题:《还乡河畔》一《雨来没有死》一《小英雄雨来》,课文的取题有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为什么这样修改呢?初题只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改题点明了人物遭遇的结局,定题有人(雨来)、有事(雨来被称为小英雄定有不平凡的经历)、有情(作者的赞颂之情)。揭题留空白,比较解空白,学生的收获就大了。又如《跳水》,还可以运用悬念留下空白——大家见过运动员跳水,从高高的跳台上凌空飞越,姿态优美,令人不禁心驰神往;今天我们学的《跳水》却是一个未经训练的孩子从高高的桅杆顶上跳人大海,结果会怎样呢?教者引而不发,引起学生的强烈追索情绪,急于阅读课文了。

2.突破难点留空白。课文中的难点需要反复引导,学生才能把握,性急的教师往往直接解说,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比如,教学《笋芽儿》这篇课文。有老师只注意到笋芽儿成长成为绿竹的过程,较少注意它的思想意义。其实,教学时从“力”的角度适当留下空白,启发学生思考,便能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事理。

3.导入意境空白。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强调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但是也有美中不足的现象,这就是学生刚刚进入意境,他就转移到其它的内容的教学了,教学环节上少留了一个“空白”。在今年的评教赛中,有一位青年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在朗诵全文时,配以《国际歌》,朗诵饱含激情,乐曲意蕴庄严,学生则凝神入境了——朗诵完了,乐曲止了,全场仍然鸦雀无声:大家沉浸在缅怀总理的意境之中。妙就妙在教者也与学生一起凝神体味,并不忙于继续讲解,留下了较长的空白,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假使不留空白,立即往下讲课,无疑会打破刚剐酝酿的意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免打了折扣了。入境之后留空白,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4.结束全篇留空白。按照一般的教学环节,结束全篇时大多是给学生布置作业,这样似乎总是缺乏一种余韵,收不到“课虽尽心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一堂课的结尾部分十分重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活动完结之时,设置一定的空白给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望心理。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在继续,可达到言已尽而味不止的效果。

二、再谈艺术空白

不难发现,教材本身也有“空白”。这是作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而故意留下的,它给读者回味无穷的余地,教学中又如何处理这些艺术“空白”呢?它同教学空白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完全可以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前文已涉及,这里简要地补说几点初步设想。

1.联想补空白。有些课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比如《穷人》一文对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惊恐不安地心理作了细致的描写,文章在这里连用七个省略号,实际上留下了需要仔细体味的七处空白,含蓄地表现出桑娜的艰难的处境,启发学生联想补充,深入发掘文章的艺术美和人物的内在美。

2涎伸悟空白。有的写人记事的课文写结局,留下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比如《凡卡》的结尾只写凡卡在邮筒里投进他写给爷爷的信,回来后睡觉时做了一个甜蜜的美梦,留下了一串省略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信封的书写,探知凡卡的爷爷肯定收不到信,也不可能接他回家;也可以根据凡卡爷爷的境况判定即使他爷爷收到信,也不可能接他回家;还可以根据时代背景推知凡卡的美梦注定不能实现,等待他的是更凄惨的命运。如果就此引导学生延伸开去,以《凡卡投信以后》或者《凡卡的美梦》为题进行写作,学生能悟出作者留下的空白,写出合乎情理的作文的。

3.比较安排空白。也有的课文几次出现同一问题,但是具有不同的内涵,留下了需要我们仔细分辨的“空白”,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两处用了副词“才”:烈火在他身上整整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发起冲锋,才20分钟就结束了战斗。前一个“才”字形容慢,后一个“才”字形容快,这一慢一快大有文章。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加以比较——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战士们不忍看,自然感到时间的太慢;发起冲锋后战友们怀着为烈士报仇的强烈感情杀向敌人,速度自然快的惊人。这一比较,“才”的艺术空白自然地得到悟解了。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运用空白艺术是培养学生多思创新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获得探究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合乎素质教育精神,确是一种行之有效,并具操作性的语文教学方法。总之,充分利用文中的空白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的作文也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安市徘徊镇茶口小学)

语文教学中需要空白 篇3

一、设置导入, 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 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 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创设情境等作用。课堂导语是一堂课的“序言”, 要用它来创造气氛, 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课前可以用一张有趣的图片、一个精彩的镜头或一组生动形象的语言作“引子”, 将学生带入情境;也可以用一个小故事、一首诗等导入。导语就是极其重要的“留白”环节, 它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第一笔。燎原之火是否燃得起来, 就看开头这三五分钟的星星之火了。

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 我首先抓住课题这个训练点, 并结合一些优美的图片, 创设情境, 形成“空白”, 引导学生欣赏、感受、体味, 并适时提出一个问题:都说“诗情画意”, 这么美的画面, 谁能给配上几句诗呢?此时, 教室里一片寂静, 但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不到一分钟, 就有许多同学举手了。“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等学过的名家诗句都一一地回忆起来了, 而且与画面的意境也能吻合。学生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互相修正,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就趁机引导:我们今天就到这么美、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去游览一番吧!这一导入,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讨论主题, 发散思维

语文课上, 对于课文主题的理解, 有时我们总习惯于给学生讲解得十分具体, 分析得十分透彻。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留给读者许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作为语文老师, 也不应在作品和学生之间做一个说破道尽的“媒婆”, 而应当运用一点“空白”艺术, 与学生一道去品味、感悟、探寻作品的艺术魅力。

如我在教《愚公移山》时, 发现有些学生赞同愚公移山的做法, 认为其精神是大可提倡的, 而一部分同学却反驳道:愚公移山是因为“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那么搬家不是更讲求经济效益吗?而对学生的不同观点, 我相机诱导, 双方就此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

持“移山”观点一方认为: “山”象征着压迫、困难。“移山”表现了目标坚定、意志坚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小到个人的学习, 大到国家的建设, 这种精神无不起着积极的作用。而“搬家”则是畏惧困难、逃避困难的懦夫的表现。持“搬家”观点一方则认为: “移山”是违背客观规律的蛮干, 是思想僵化、不讲效益的表现;“搬家”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巧干, 是思想解放、讲究实效的表现。“搬家”既可“留得青山在”, 又可把“移山”所耗费的精力投入重建家园的事业中, 何乐而不为呢?他们甚至认为, 若真的出现许多“愚公”, 动不动就要“移山”, 且“固不可彻”, 岂不糟蹋了生态环境, 殃及人类?

这些话讲得多么有理。虽然他们羽毛未丰, 还有不少稚气, 但是他们善思考, 有主见, 比起不动脑筋、只听教师讲解的人要强多了。可见, 在语文课堂中创设“空白”, 营造自由讨论的氛围, 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填补情节, 妙趣横生

有些文学作品结尾令人遐想, 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如《孔乙己》的结尾: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学过程中, 我在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小说的结局时, 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他死了吗?他是怎么死的?这里我启发学生联系上文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去思考。这样学生想象的翅膀已展开, 并各抒己见, 解说这一“空白”:有的说孔乙己在冰天雪地中冻死;有的说他没钱医治, 活活痛死;有的说他饿死;也有的学生说孔乙己没有死, 他借钱治好了腿, 后来还中了举, 也像丁举人一样淫威乡里……如果作者写出了结局, 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争论, 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 作品的余味也会降低。“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都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 这不是很好吗?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 这样的“空白”还有很多。譬如:《故乡》中的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如“我”和中年闰土的友谊发展一样, 充满隔膜?《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在游行完毕回宫后, 想了些什么, 做了些什么?《我的叔叔于勒》中假如“我”的父母和于勒见面了, 会发生些什么?

当然, 教学中要避免教学中使用“空白”艺术可能进入的误区:一是布白不宜过多。对于整堂课而言, 布白只能占极小的活动空间, 教师不能无休止地给学生营造“空白”, 否则就会使呈现给学生的知识支离破碎, 过于空洞。 二是“空白”艺术应与前后知识体系、教学环节紧密相扣, 使学生能够通过联想, 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来填补“空白”。

谈谈教学中诗歌空白结构的鉴赏 篇4

1.创设情境,激发探寻空白结构的兴趣

为激发学生探寻诗歌空白的兴趣,我们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即创设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情感氛围,营造激发学生想象的审美场,使他们乐于读诗、品诗,快于探寻与发现,在不自觉、不期然的状态中走进诗境,走进诗人的心灵,获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那么,怎样创设这种情境呢?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创设诗歌的教学情境。

⑴设计精美的导语,引发兴趣。刘祥老师在执教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时是这样导入的:“这是一种朦胧的美,如梦如幻,悲凉而又轻盈;这是一种纯粹的美,超于象外,宁静而又清纯;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穿透和感动,一切世俗的丑陋和鄙俗,都在诗意的光泽里消融;这是一场无声的细雨,慢慢浸润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汇集成河流,千年不息,一直流到遥远的未来。”

⑵配置适宜的音乐,引燃情感。

诗最先就是用于歌唱的,诗和音乐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读一首好诗如聆听一首美妙的音乐。教学时教师配上与诗歌旋律、意境相谐的音乐,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用音乐导入新课,能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作用。

⑶运用启发性评语,激活思维。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语言,它是构建课堂审美场的气脉所在。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评价语, 可以积极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2.品读体验,寻找空白结构栖居的门径

朱光潜先生曾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

品读诗眼,捕捉空白。清代刘熙载的《艺概》认为:“诗眼,有全集之眼,有一篇之眼,有数句之眼,有一句之眼;有以数句为眼者,有以一句为眼者;有以一二字为眼者。”由此可知,诗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二是诗中被后人传颂的名句。诗眼往往是诗人精心炼字炼句之处,也是诗歌空白聚集丰厚的地方。

3.引导质疑,进入空白结构创构的奥府

读书贵在质疑,品读充满了空白结构的诗歌更应如此。空白是美的逃逸,语言空白正如所谓的“冰山原则”,在其表层上呈现出来的只是词语意象或富有表现性的事物,而其深层却悄然隐藏着丰富的意义。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质疑:

⑴抓诗题质疑。比如李白《花间独酌(四首)》,我们可以抓住题中的“独酌”,设计一组问题:①从全诗看,诗人是“独酌”吗?说说你的理由。②诗人为什么要 “独酌”?③诗人是怎样写 “独酌”的?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探究,学生从诗歌的内容、主旨到写作技巧有了一个深刻的体悟。

⑵抓关键字质疑。学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讲道“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仗自叹息”一句时,有学生问到诗人在这里“叹息”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⑶抓意象质疑。

⑷抓前人评语质疑。诗歌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读者接受史。经典诗歌,前人多有评述,这既展示了他们的高屋建瓴、慧眼独具的生命体验,又向我们传递了诗人的襟怀及诗境特有的美感。

4.联类比较,拓展空白结构的意味世界

“观千剑而后识器,闻千曲而后晓声”(《文心雕龙·知音》),俗话又讲“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见多识广,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鉴别中探寻,在探寻中拓展诗歌的空白世界。

诗歌的空白结构,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⑴比意象。如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意象,人们在她身上寄托了极为丰富的感情。

⑵比意境。读高适《塞上听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如能联想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益《夜上西城》“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不仅能使学生想象起月光皎洁,笛声悠悠,梅花飘落,香飘关山的情景,而且对诗歌意蕴的把握也会更进一层的。

⑶比写法。比如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撞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与 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有你更精彩——语文中的空白艺术 篇5

一、作品中的空白

借助于高一小说单元浅谈一些我的看法。

1. 标点符号的“空白”。

《祝福》中写祥林嫂逃出来做工被她婆婆抢回去时, 鲁四老爷说:“可恶!然而……”小说并没有把这句话说完整, 鲁四老爷的后半句话是什么?既然“可恶”, 为什么又“然而”呢?仔细分析才发现, 佣人被绑架, 鲁四老爷感到有损自己的尊严和役使佣人的利益, 但想到祥林嫂的婆家无非是抢回出逃的儿媳, 他们有权处置守寡的媳妇, 这合乎他所信奉的封建礼教, 他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由此, 我们更能理解鲁四老爷是一位封建礼教的维护者, 从而加深了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再如, 《荷花淀》中写到几个女人相约去探望丈夫时, 水生的女人说:“听他说, 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到底说了些什么, 参考下一位女人的话我们才可以知晓, 从而也更好地了解了水生嫂这个人物, 她不但关心体贴丈夫, 而且还很细心, 善于思考, 考虑问题很周到。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正是这些省略号所产生的巨大感染力。

2. 文字“空白”。

《祝福》中鲁迅先生在对鲁四老爷书屋中的对联进行描述时这样写道:“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 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子上, 一边的还在, 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直接写出对联的内容而偏偏描述这样的一种情景呢?“已经脱落的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字上的对联”的内容又是什么呢?通过查阅资料, 才知道放在桌上的那一联的内容是:“品节贤明德性坚定”, 这副对联宣扬的是理学家的自我修养标准。经过老师点拨, 学生进一步思索, 也便心有灵犀了:在鲁四老爷的心目中, 理学家的修养只是一个幌子, 这完全是虚伪的表现。在他看来, 祥林嫂是“谬种”, 寡妇再嫁, 败坏风俗, 再嫁又再寡, 罪大恶极, 于是搬出祖宗的神威来鄙视和迫害祥林嫂, 即便是祥林嫂捐了“门槛”也不放过, 这算什么“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副不全的对联正是对鲁四老爷辛辣的讽刺。

3. 意义“空白”。

《边城》中写到翠翠哭倦了睡着时, “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 他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崖壁三五丈高, 平时攀折不到手, 这时节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翠翠到了第二天早上跟爷爷说起这事时道:“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得到了虎耳草, 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 最后写到爷爷为翠翠唱了那夜听来的歌以后, 翠翠自言自语地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我们自然会想, 虎耳草是什么, 为什么会反复出现, 通过上下文的联系仔细推敲, 才知道它和翠翠的感情有密切关系, 是爱情生活的象征。

教学中我们应合理利用这些“空白”, 引导学生发展其想象力、思维能力, 从而更好地体会文中“妙境”。

二、教学中的空白

教师也应该在教学内容、结构、语言技巧等方面有目的地巧置“空白”, 给学生想象的余地, 活跃思维, 以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1. 巧设悬念。

现在的电视剧常常在最精彩、最关键处突然插入广告, 使观众一边想象下面的情节, 一边迫不及待地等待继续播放, 这就是悬念的作用。教学上也需要创设悬念, 以此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激发求知的欲望。

2. 存疑激思。

动听的音乐总是有着快慢有致的节奏, 成功的课堂教学也不能由教师滔滔不绝或一味发问。讲的时候要留适当的空隙, 让学生有思考回味的余地。问过之后也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不要急于求成, 自问自答。

3. 精选内容。

讲课时不能面面俱到, 有的内容需要教师讲授, 有的内容教师要“蜻蜓点水”, 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 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引导, 让学生参与、补充, 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 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想象思维能力。

4. 故意停顿。

在讲授新课时, 引导学生分析到一定程度后, 故意藏而不露, 给学生一点时间, 只要学生再稍加分析, 答案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显露出来, 让学生大胆地说出来, 在成功的喜悦中孕育智慧的种子。

此外, 还有蓄势推测等。

浅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篇6

二段空白, 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有稍作反思的时间, 对于其他学生也拥有对照、鉴定的时间, 对于教师来讲, 延迟评价有搜集反馈信息和做出正确处理的时间。

2.巧布时间空白, 培养个性。在教学过程中, 授课节奏犹如故事情节发展, 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在教学时间要素上给学生布下几段空白, 留给学生一些思考、想象和表现自己个性的机会, 学生的独立人格得到尊重, 有力于学生个性的完善。在一次公开课中介绍鱼类知识时, 我提出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 它有哪些特点是适于水中生活的?”这时张宏同学由于紧张一时卡壳不知从何说起, 此时其他同学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欲代其答之, 但我示意制止, 片刻的

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认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空白”后, 他终于回答出来了, 尽管不十分流利, 我用掌声给他

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探究和创造的火药, 只有教育者的思想、智慧才能点燃它。”课堂教学中空白手法的运用, 正是为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 培养其个性, 教师故意留给学生的空间和余地。下面本人从生物课堂教学的导课、授课过程、板书设计、结课四个方面浅谈运用“空白”艺术的点滴体会:

一、借助空白导课, 激趣益智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导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它是整体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然而恰当的导课不仅在于承上启下、由旧入新, 搭起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 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活跃课堂气氛, 使新课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课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基石, 因此, 精心设计这一环节, 对于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把空白这一手法运用于导课环节中, 恰好能适合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借助空白导课, 从一堂课的开始便设置悬念, 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开启学生思维, 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例如在讲述鸟类知识时, 我设疑:“同学们一定认为鸟有翅膀可以自由的飞翔, 假如给你安上一对人工翅膀你能飞吗?”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活跃, 急于揭开微妙, 从而使学生对鸟类适于飞行生活的结构特点的认识水到渠成。

二、教学过程中巧设空白

1. 质疑问难空白、启发思维。

上课一段时间后, 学生的兴趣逐渐减退、注意力分散, 而此时又是一节课重点、难点的讲解阶段, 如果仍用讲解的手段, 无法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基于学生存在着好奇和探究的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质疑问难, 就能一直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提问是常用的教学艺术手法之一, 提问得当, 鼓励。课后, 他给我写了一封信, 信中这样写到:“是您给了我展现自我的机会, 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谢谢您老师!短短的空白却令学生终生难忘!”

三、板书巧置空白, 互动合作

板书是教师施展才华的重要天地, 板书艺术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布局合理、中心突出、立意新颖的板书是知识的高度凝聚与集中, 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练和浓缩。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黑板这个舞台, 将有些内容故意隐去形成空白, 给学生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和学生互动合作共同完成空白内容。如在学习血液循环内容时, 我将体循环、肺循环路线图画在黑板上, 将循环路线内容隐去, 在板书上即使造成形式上的空白又造成内容上的空白, 之后让学生完成。巩固练习反馈效果很好。

四、借助空白结课, 意犹未尽

结课是一堂有艺术魅力好课的“终曲”,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 成功的结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念、提炼升华的作用, 而且还能延伸、拓宽课堂内容, 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取得“课虽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设置“空白”弹好“终曲”非常必要。例如:在讲述鸟类相关知识时, 结课时给同学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感人的故事牵动着同学们的心, 听闻女孩为救丹顶鹤献出年轻的生命时很多同学热泪盈眶, 片刻空白后我抓住时机及时提问:“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鸟类?”问题一出, 学生争着发言, 结课前形成一个小高潮, 这样不仅能以问激趣而且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思维的延伸, 同时又很好地渗透了德育教育, 如此一石三鸟之举, 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 学生不喜欢那种不留余地的教学, 因此, 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一片天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将其内在的潜能挖掘出来, 使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在

能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智力、活跃教学气氛。“沉睡”, 课堂教学中巧设“空白”, 能有利的开启学生心智、完善

在讲述艾滋病病毒的内容时, 为拓展知识, 我有意识设疑:“你知道红丝带吗?”问题一提出, 立即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引起学生积极地思维和纷纷的争论。这时我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 待同学回答完毕后, 我并不急于肯定或补充, 而是有意识的形成第个性、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贯彻新课改理念, 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当然, 空白要适时、适度, 否则过多的空白将会使学生茫然。

语文教学中需要空白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留白,艺术研究

留白最初用于艺术创作, 是绘画艺术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留下空白, 引人遐想, 于“无”中生“有”, “虚”处见“实”。留白并非空无一物, 而是求其空灵, 讲究虚实统一, 从而使艺术作品达到“形神兼备, 虚实相映”、“有无相生, 于无画处皆成妙境”、“以无胜有, 意到笔不到”的艺术效果。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是艺术的熏染, 情感的陶冶, 因此,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讲究留白艺术, 利用文本中的那些“未定点”, 适当留白, 营造意味深长的课堂, 给学生以无限想象空间, 让学生在留白处放飞思绪, 放飞心灵, 驰骋想象, 自由翱翔,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陶冶学生情操,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对此,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进行了探讨。

一、借插图想留白, 驰骋想象

插图是指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或照片, 是对文字的视觉形象阐释, 旨在对文本内容进行解释、补充、说明, 具有形象性、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启发性等特点, 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图文并茂, 配有许多插图, 这些插图渗透着作者们的审美情趣和对作品的理解, 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 陶冶学生情性,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这一重要资源, 借助课文插图, 巧妙地设置留白, 引导学生放飞想象, 大胆联想, 自由驰骋, 进而领会文本的深层意蕴, 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 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自然景象: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零星点缀着的白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等, 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学习时, 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中的两幅插图, 让学生欣赏,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 感受“虚实结合, 如梦如幻”般的意境, 并联系上下文, 图文对照, 设置留白:作者一个人在这月夜, 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 他的心情如何?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呢?这样化静为动, 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 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

二、找标点补留白, 联想回味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 它配合文字来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 是文章表情达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标点符号的多样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丰富的内涵, 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补白, 它以有限的语言, 传无穷之意, 含蕴隽永, 意味无穷, 往往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标点符号这一“未定点”, 让学生填补留白, 想象联想, 进行艺术创造, 将一个个静止的符号变成思维的火花, 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引导学生思考标点符号背后蕴含的深层意蕴,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

如鲁迅《祝福》中“我”在听了祥林嫂询问是否有地狱时, 是这样回答的:“啊!地狱?”我很吃惊, 只得支吾者, “地狱?———论理, 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 ……谁来管这等事……。”短短一段话, 运用了五种标点, 每个标点都值得学生去探究分析。于是, 我利用这些标点符号, 创设留白:“我”当时听了祥林嫂的话为什么会吃惊?感叹号和疑问号说明了什么?破折号和省略号在在这里分别有什么作用?请在每个标点处各补上相应的内容, 反映“我”当时的心情。这样通过空白填补, 想象创造, 使学生从中体会人物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于结尾设留白, 余音绕梁

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成功的课堂教学, 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端, 又要意犹未尽的结尾, 一曲弹罢,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此为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在课堂结尾时巧设留白, 将广阔的想象创造空间延伸到课外, 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并使课堂结尾收到“曲终人不散, 余音犹绕梁”的艺术效果。

如《项脊轩志》的结尾处作者这样写道:“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栽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看似平常之语, 实则托物寄情, 意蕴深远, 语语动情, 余韵徐歇, 在戛然而止, 欲语不语中留下了无限的文本空白, 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 而难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表。”此时, 教师可在学生理解掌握的基础上, 设计“留白式”写作练习:借鉴《项脊轩志》的传情手法, 写一写自己的亲人或其他熟悉的人物。又如学习完《罗密欧与朱丽叶》后, 设计了这样的留白:“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西厢记》中张生最终高中状元, 与崔莺莺成眷属。《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相爱甚深, 但双双却以殉情告白天下, 同属于反封建题材, 一个结局美满, 一个结局悲怆, 迵然不同, 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这样的结尾处理, 从旧知中引出新知, 通过知识迁移, 对比分析, 将学生所学的知识推向更深层次, 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同时也给人“言尽而意无穷”的享受。

总之, 留白是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 教师要加以重视。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要少着墨, 多留白, 让“无语之处皆成妙境”;少精讲, 巧留白, “于无声处听惊雷”。

参考文献

[1]朱雨楠.空白艺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杨军芳.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D].苏州大学, 2008

[3]郭毅.诗歌空白结构的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 2008

[4]温秋琰.中学语文教学空白艺术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6

语文教学中需要空白 篇8

教学“留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 不直接把一些学习内容通过讲述、讨论和交流等方式明确告知学生, 而是通过言语激发、提出问题和布置练习等方式留下“空白”, 引发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索, 利用自己的想象填补空白, 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机智的教学策略。那么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具体应用这种“留白”艺术呢?

一、导入时“留白”———抛砖引玉

一堂课的“序曲”在于导入, 美国教育学家哈曼说过:“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 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上课伊始, 我们应依据教材内容, 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通过精心设计, 把“留白”巧妙地应用到导入中来, 有意给一些教材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致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 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从而拉开学习的序幕。如此的“留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活跃了课堂气氛。

【教学片断】

在讲解给Flash的按钮元件设置动作命令这堂课时, 导入时先给学生演示一遍, 当单击“返回”、“退出”、“Play”和“Replay”这些按钮的时候, 会不断切换到不同的动画场景, 让学生觉得很神奇:为什么当在这些按钮上单击鼠标时, 能听从命令进行?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让学生有求知欲, 急切地想要学习这些知识, 以便自己也能快速地学会并应用。

【反思】

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学习,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 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应留给学生自己体验的空白。导入时留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时短短的几分钟就被吸引住了, 为下面整堂课的教学打好基础, 同时学生的扩散性思维也得到了很好地训练。

二、讲授时“留白”———故摆迷阵

艾米尔认为, 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在平时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学习知识时, 碰到有些问题往往会走入误区, 教师不妨设计几个“陷阱”, 让学生先“跳”进去, 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 辅以教师的引导让他们再“跳”出来。

【教学片断】

在讲授“如何制作超链接”时, 提到链接到某个网址和链接到某个邮箱地址的区别时, 故意出了两个比较接近的地址, 一个链接到网址:http://www.baidu.com, 一个链接到邮箱地址:wwwang@163.com, 结果很多同学做这两个题目的时候都将其链接到网址上, 认为www开头, 又有.com结尾就一定是某个网址, 而忽略了邮箱地址的标志“@”导致题目做错。

【反思】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再现和创造, 尽可能少讲, 尽可能不一语道破, 摒弃传统教学中精雕细琢、面面俱到、全盘托出的做法, 有意识地设置暂时性的知识“空白”。有时候, 教师只需“引火”, 把“燃烧”的热情传给学生, 把话语的空间留给学生。这样, 既避免了课堂的“过度饱和”, 排除了学生听觉压抑, 而且易于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善的欲望, 最大限度地向学生提供思维想象的空间。

三、重难点“留白”———欲擒故纵

在教学中, 恰到好处的留白, 能够达到“引火点爆”的效果, 也就是在课堂讲授时, 教师讲解关键点、重难点时, 使课堂教学呈现“欲爆未爆”之势。如同射箭一样, 教师拉开弓, 进行指点后, 让学生把箭射出去。在教学这个双边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 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可以给出一个“引子”, 让学生自己思考、认真分析和具体阐述, 最后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 找到知识的共性, 从而理解并掌握重难点。

【教学片断】

这是一堂操练课, 讲解Excel的筛选时, 提到筛选的目的就是在众多数据中找到符合条件的数据, 然后给出一个如表1中的“寻人启事”任务, 看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该任务中。

【反思】

布卢姆曾言:“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如果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留白”, 目的在于虚中求实, 而不是空洞无物。

在讲到重难点时, 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 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 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 因为杂乱无序的思维唯有历经静思、顿悟, 才能享受到余地生辉的妙境。此时作适时、适当的停顿, 就起到了“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的作用。此时的教学要含而不露、开而不达, 要给学生留白, 以便于他们静静地思考,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时间上“留白”———激活思维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精彩的留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在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扫除障碍、作好充分地知识铺垫 (既“画龙”) , 再让学生唤起联想的基础上, 进行发挥 (即“点睛”) , 切忌教学中满堂灌不给学生“点睛”的机会, 这样学生的运用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和提高。运用“画龙点睛”法, 留有适当的时间空白让学生去思考、去填补,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爆发思维的火花。

【教学片断】

复习完Excel中的统计分析数据知识时 (即筛选、排序) 后, 布置下面表2所示的评分表, 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复习的内容, 独立完成这个作业, 目的就是看学生是否能理解这些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到作业中。

【反思】

现在, 信息技术课堂上活动频繁, 为在有效时间内使活动“顺利”开展, 一些教师要么越俎代庖, 要么像赶鸭子一样, 让学生游走于自己设计的活动中。其实教师所能做的, 只能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用各自独有的方式去学习, 让他们主动地走自己的道路, 产生自己的理解, 而不是被动地跟在教师后面, 听任教师摆布, 成为毫无自主性的“应声虫”。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

老师讲的间隙, 给学生留出几分钟来完成笔记和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 而这往往是我们所忽视的, 往往我们一讲到底, 而学生还没来得及反应, 又要被动地接受新的知识, 有时教师讲授了多少, 并不等于学生领会了多少。没有时间的保证, 一切将无从谈起。多给学生学的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 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知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去读书, 自己去感受事物, 自己观察、分析、思考, 必须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时间, 并给学生留足时间。

五、结课时“留白”———余音绕梁

一堂课虽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 但如果结果草草收场, 也会功亏一篑。俗话说:“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好的开端必须有好的结尾才能相得益彰, 而好的结尾必须圆满有力, 使课堂内容得以概括和深化,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应把握好这一最后环节, 使之成为“精彩之幕”, 给人以“课尽而意无穷”的享受。设置空白, 弹好“终曲”, 以“不全”求“全”, 在有限中求无限, 为一堂好课的结尾注入浓郁的色彩和艺术的韵味, 给学生以想象和回味。

【教学片断】

例如, 在讲解完使用Photoshop处理图片和文字的知识后, 使用网络教室给学生观看几张教师自制的图片, 内容为教师与某个学生喜欢的偶像明星的合影, 教师在世界某个著名的风景区 (如埃及金字塔) 的留影等。这些照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学生感到很新奇, 然后教师告知其实这些照片都是根据现在所学的Photoshop知识进行的图片合成, 那么怎么合成呢?此时, 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心。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他们学好信息技术、用好信息技术的情绪和积极性空前地高涨, 从而学生们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和显示。

【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 但结尾最忌的就是整个完了”。好的结尾, 应如咀嚼干果, 品尝香茗, 达到“音犹尽而意不穷”的效果。在课堂结尾处, 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释疑, 或由教师巧妙布白, 使知识得以概括和深化, 巩固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怀着兴奋情绪或悬念走出课堂, 将课内活跃的思维、涌动的创新精神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去。

如果一堂课没有小结, 会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因此教师在上课结束前不能马马虎虎, 敷衍了事。课的小结和课的导入一样重要。小结不到位, 不仅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而且也会影响到下一节课的进程。当然, 较之于导入, 小结更注重的是归纳整理。如果教师在小结上也能下下功夫, 做点“留白”, 也会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并对下节课充满期待。

正所谓设“场”才能导“渔”, “留白”课堂强调了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 尊重他们独特的感受, 保护其创造天性, 激发其学习潜能和热情。作为一名富有教学智慧的教师, 我们要学生在课堂里适当地运用“留白”, 驾驶“留白”, 或在知识的衔接处, 或讲课高潮时, 或提出问题之初, 或结论得出之后, 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空白。让教师有意识地“布白”, 在学生身上出“实”来, 让“留白”绚烂我们的课堂, 让“留白”真正成为课堂中“无言的精彩”。

摘要:教学中的“留白”是教育的新境界, 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创新的空间, 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本文从“导入”、“讲授”、“重难点”、“时间”和“结课”五方面探讨空白艺术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借此以发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使学习更富成效, 课堂更具魅力。

关键词:留白,信息技术,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薛飞.留白亦精彩[J].考试周刊, 2011 (57) .

[2]韩红苗.巧于留白妙置悬念[J].教育界, 2011 (3) .

[3]刘美芳.留白, 绽放别样的精彩[J].河北教育, 2009 (10) .

[4]冯小凌, 夏维功.让“留白艺术”激起智慧的火花[J].中小学电教, 2011 (8) .

[5]胡济民, 李尚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空白艺术 篇9

关键词:空白;目标;文本;内化;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039-01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无论书画、文章,还是戏剧、建筑,无不利用空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在我的脑海里,一些“空白印象”挥之不去,回味悠长。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语文教学更富艺术性,选择“教学空白”不失为明智之举。有经验的教师就特别重视“空白艺术”,动静搭配,密疏调节,科学而又巧妙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在“教学空白”中、在所谓的“冷场”中迸发光彩。这正是—“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最长。”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对整个过程精心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制造“空白”。

一、留出“空白”,制定自我目标

我们知道,目标有导向功能。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就会在目标的驱动下,主动去获取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确立学习目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面对新的课文,教师无需大包大揽,写出详尽的目标。因为,语文教材是按一定系统编写的,一般是由几篇题材或文体类似的文章组成一个单元。每组课文前面的“导读”都提出了单元要求。而单元要求就是各篇课文的基本目标。授新课时,教师只需先提示学生阅读“导读”,回忆基本目标。留出的“空白”则让学生在通过预习课文以后,结合自己现有的知识,确立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二、留出“空白”,直接面对文本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中心是学生主体与文本主体的对话。阅读课应有较多的“安静”,在安静的环境中,让每一位学生细细地读文本,吸收文本信息,发现文本的意义。如《最后一课》,写到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景时,文章是这样结束的:“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作者在这里没有大段的抒情和描写,也没有任何议论,却“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此时,我没有一意孤行、自我陶醉地大讲特讲,而是抓住恰当时机,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停顿,做“静场”处理,适当地留出“空白”,创设情境,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此时,学生细细地读,静静地想,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中,感受出当时的他那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

三、留出“空白”,进行知识内化

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学生在一节课内,脑力工作节律是起伏变化的,有“兴奋波峰”,也有“疲劳低谷”的曲线。教师在教学中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挑选、整理、吸收信息,给他们留出进行知识内化的时机。

如在学习了课文《梅花图》以后,我并没有急于问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稍作停顿,说:“学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接着深情地朗诵出《乡愁》:“……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读完后,我一言不发。教室里一片沉静,音乐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诗句与课文内容相映生辉,在短短的时间“空白”中,引发了学生们无尽的思索,使情感得到充实、升华。这样表面看来,由于留出“空白”,减少了教师的分析讲解,但由于是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中主动并创造性地接受信息,因此他们便培养了举一反三的能力,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得到更深的感悟。这样,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大大节省时间,使“空白”时间获得加倍的报偿,收到“涌泉回报滴水恩”之效。

四、留出“空白”,拓展阅读信息

我们知道,课本不过是个例子,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完了课文不能说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内的练习是一种检测,课外的阅读更是一种拓展。所以,我常提供或鼓励学生在课外寻找拓展性阅读材料,留下一个阅读“空白”,使文章“余音绕梁”,让学生的思维在更广阔的空间内驰骋。这些文本与课文有关,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它们或者内容与原文相似,或者主题与原文相似,或者是作家的其他作品。长期坚持,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愈发浓厚,阅读能力有所提高,知识储备增多,成为“有底蕴的人”。

语文教学中需要空白 篇10

一、结合插图补白,在练笔中提高想象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开拓儿童的想象。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配有大量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可以依据课文插图,巧妙补白,领悟教材内容所蕴藏的内涵,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的教学中,就可设置精妙的补白。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探寻“土地爷爷”在面对三个小动物的不同做法时的内心感受,可以主动质疑:“看到把麦子吃光的小猪,土地爷爷会想什么,又会说什么呢?看到把麦子保存起来的小牛,土地爷爷会想什么,又会说什么呢?看到把麦子种下后满是收获的小猴,土地爷爷会想什么,又会说什么呢?如果你是土地爷爷,在拜访三个小动物时,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的插图说一说。”先请学生畅所欲言,站在不同角度设想此时“土地爷爷”的做法,之后请学生动笔写一写,看谁想象最丰富有趣。

二、抓住情境补白,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文都有一定的情感目标,而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往往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结合学生丰富的想象,适当地对文本展开情境补白,能有效地加速并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于情境补白,可以是故事片段的补白,可以是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补白,可以是生动画面的补白,也可以是生活情境的补白等。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时,在学第一自然段时,可出示文中句子“萧伯纳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同她玩了好久”。引导学生:“请想象此时的情景,大作家和娜塔莎此时会玩什么?他们又会说什么?心里又会想什么?”指导学生细细读课文,从课文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个词当中探究“萧伯纳”的严于律己和谦虚自律。

在空白处,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既给学生留出了思考的时间,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把握。

三、利用标点补白,在练笔中彰显语言魅力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会使人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因此,教师可设下空白,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个静止的省略号变成一朵朵思维的火花。

如教学《荷花》这课,可巧妙地运用课文的省略号所留下的艺术空白,丰富拓展文本的内容。对文中“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晚做的好梦……”这部分最后的省略号,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想象清早的快乐世界。在学生充分想象交流的基础上,请学生完成课堂小练笔:

蜻蜓飞过来,说:“()。”

小鱼在脚下游过,说“()。”

(),说:“()。”

学生的思绪一打开,便一发不可收,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想象荷花和小动物们聚会时欢快的场面。在练笔中,学生丰富了想象,积累了语言。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激活了思维,充分释放了学习潜能,彰显了语言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才会蕴含着鲜活的生命力。

四、利用结尾补白,在练笔中培养创新能力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讳的却是真的完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结尾之处常常让人觉得言犹未尽,如能在结尾进行拓展练笔,让学生续写课文,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情感体验,深化文本阅读感受,使学生享受审美情趣,从而更好地进行创新性的语言训练。

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结尾处,可引导学生续编故事:“我把买来的一盆花送给小女孩时,我会对她说什么呢?小女孩听了又会说什么呢?我把另一盆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母亲会问什么?我又会怎样回答?请选择其中一处情景,大胆想象,写一段通顺、连贯的话。注意写出人物当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正确使用标点。”利用文本结尾的空白,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续编故事,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兴趣。

上一篇:高中写作下一篇:流行音乐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