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情感培养

2024-06-24

语文教学中情感培养(共12篇)

语文教学中情感培养 篇1

情感是人类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复杂的情绪,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深刻性。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集体主义情感、道德感、义务感、责任感、爱心、同情心等, 强烈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是推动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强大动力。护生正处于情感急剧发展的青少年期, 有着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通过情感教育可有效激发护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其次, 护生就是未来的护士。作为护士需要“一致”“移情”和“热情”。“一致”是指护患互动中护士表现真实而不虚伪, 行动公开而诚实;“移情”是护士能够与病人换位思考, 理解病人感受;“热情”是对他人的积极接受。因此, 优秀的护士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还应该具备相当的职业道德情感以及帮助病人心理达到最佳状态的智慧和能力, 所以护士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情感能力。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生接触了解护理专业的重要环节, 是护生全身心接触病人、真正了解护理专业的开始。此时, 护生刚进入临床, 对病人、对护理这门专业都抱着一种新奇、探索的心理, 这就为培养良好的情感创造了时机。其次, 临床护理带教蕴含有许多可挖掘的情感因素, 比如通过护士与病人及其家属的交流, 能培养护生的事业心、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同时, 临床护理诸多的接触实物环境和病人、家属的机会, 为培养护生的同情心、爱心创造了有利条件。

1 以理育情, 挖掘情感

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认识越丰富就越深刻, 情感亦然。在临床护理带教过程中, 护生为病人直接操作, 教师可通过以布置护生撰写反思日记的方式, 鼓励护生写出对病人的认识和体会, 并对于表达良好、感受细致的护生予以鼓励, 对于表达欠佳的护生予以指导, 从而发展护生自己的情感以及培养护生换位思考、理解和同情病人感受的情感。同时, 教师可通过深入挖掘临床护理及护理实践过程中隐含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情知交融、情通理达, 在提高护生认识的同时培养护生的情感能力。

2 以情育情, 激发情感

青少年的情感具有极易感染的特点。作为护理带教教师, 应充分利用临床带教过程中护理操作有感染力的一面以及自身的满腔热情来激发和唤起护生的情感, 陶冶和培养高尚的情操。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表现出自己对专业的热爱, 让护生体会到通过护士的辛勤劳动能够为病人减轻痛苦, 能够达到创造自身价值, 体现专业魅力的目的, 从而树立护生的专业信念,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 教师通过对所授知识的专业要求和思想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良好把握来引导护生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达到培养护生情感的目的。其次, 教师与护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平等尊重, 为护生成长和回报病人打下良好基础。

3 以行育情, 深化情感

人的情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形成并表现出来, 实践活动是情感的基础和源泉, 在情感教育中重视临床带教尤为重要。临床带教和护理实习过程中有较多的练习及实践机会, 这是培养情感的有利因素。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让护生在实践中多感、多想、多体会。在临床实习中, 让护生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多接触病人, 在实践中培养其同情心、爱心、责任感以及合作精神, 使情感逐步深化。

4 以境育情, 升华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 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因此, 通过情感氛围的感染、熏陶有利于情感的培养。在培养护士基本素质方面, 可组织护生与优秀护理人员、护理前辈进行交流互动;组织开展以“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护士”为主题的讨论, 通过优秀护理人才、护理前辈的现身说法以及现场情境氛围的感染来达到培养护生情感的目的。让护生身在其中, 被感染、被“磁化”。

总之, 护士作为人类健康的卫士, 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护理理论、熟练的护理技能, 还应具备帮助病人心理达到最舒适状态的智慧和才能。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加强意识培养, 强化专项训练, 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学科需要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优秀护理人才, 使护理事业再上新台阶。

语文教学中情感培养 篇2

黑格尔说:“感动就是情感的上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对语文有所感动,应当先使他们的情感和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有了共鸣,教与学二者相融,情感才能得到升华,教学效果自然显现。培养学生的情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品味课文意境,陶冶情感

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如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带人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就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产生共鸣和求知热情,从而收到学习知识和陶冶情操的预期效果。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学生认真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我”眼中的背影“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拘楼着身子,步履跳姗的向月台外的栅栏走去。他试探着、手脚并用,一扭一歪地滑下去。追随他那已显苍老的背影,看着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上微倾,显出努力样子”,“我”的泪溢出了眼眶,不可名状的情感激荡肺腑,对父亲郁积已久的怨恨烟消云散了,只觉得“我”先前对他所做的一切都错了。望着他那笨拙、奋力的背影,仿佛他给予“我”的爱深深的刻在那“深青布袍”上。从此,特写式的背影便牢牢印在脑海,以致于数年后回忆起来依旧历

历在目。这是文中浓墨重彩全力刻画的富有典型意义的背影,字真意切,荡胸涤肠。这背影俨然是父子间一座情感的桥梁,使“我”真正地体会到父亲那深沉而平凡的爱子之心。在此,作者放肆笔墨,酣畅淋漓的描写,使父子的热爱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得到揭示和抒写,完美地创造了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意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品味这种意境,学生被父亲对儿子的爱深深的感动,并联想到对父亲对自己的爱。这样教学,对学生情感熏陶是大有裨益的。

2、挖掘课文内涵.激发情感

教育家赞可夫说:“艺术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该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结果。”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受老师的情感、言语的诱发,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老师如能引导学生挖掘课文内涵的感染力,必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感情,在其内心产生共鸣。

以讲授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最后一课”在全文共出现过四次:第一次是小弗郎士进课堂以后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肃地对听课者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这里地“柔和”和“严肃”两个形容词的情感内涵很丰富,抓住分析能充分揭示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之情。第二次是说上一句话不久,韩麦尔先生又说:“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对比差不多时间讲的两句话,不同之处只是后一句多了一个定语“法语”,从这里可以深刻体会到韩麦尔先生对法国人民剥夺学习祖国语言权利的深沉的愤慨心理。第三次是小弗郎士听了老师讲课后,亡国恨、爱国情油然而生,他也懂得“最

后一课”的严肃意义。感到“最后一课,的无比珍贵。这时,他的内心情感通过独白形式表达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在小说中单独成为一段,表现了小弗郎士遗憾、内疚、愤慨等多种复杂的情感,很值得咀嚼体味。第四次出现在课快结束时,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啊!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这句话概括了他在“最后一课”中的全部感受,交织着爱和恨。形象的感染,丰富的表情朗读,师生合作,把课文传递出的爱国情和学生激活的感情融会一起。这样,在情感共鸣的波涛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能力,也受了教育,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课。

3、注重课文讨论.升华情感

教学毕椒敏的《提醒幸福》一文,我先让学生分散朗读一篇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并准备陈述喜欢的理由。学生发言很踊跃,情绪高涨。几个学生发言后,我情不自禁接过话题,跟学生谈到自己对父母的感情:以前忙干读书,毕业后忙于工作,后来又忙于家务,很少顾及父母。今年回家过年,以后的殷殷过问,父母的端茶倒水,突然让我认识到,父母都老了,也许我哪一天回来就不见他们了,我突然觉得这种亲情该怎样去留恋和珍惜—我一直谈到了学生的家,谈到了他们中有家庭残缺,谈到了他们可能对父母的不理解、不礼貌甚至不孝—谈着谈着,有的学生竟嘀着眼泪,开始边哭边举手,一副欲吐为快的样子。我点了李艳站起来,她硬咽说:“去年春节我在家乡外婆家住几夭,我总觉得乡下不如城里好,终于在外公过生日的那一天吵着妈妈回家,同去的表哥也立即响应,所以大家不顾及外公的极力挽留,纷纷收拾行李准备返程。”外公知道我们去意坚

决,忍不住发怒了:“走,你们都走!一个也别留下!”我们就在年迈的外公大寿时离天了他,现在我才明白,到了外公这个年龄,还有几个生日呢?而我使他倍感家人温馨的那天使他发怒,这难道是我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吗?我为什么不提醒自己那天应有幸福呢?而又为什么去毁坏外公的幸福呢?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的眼泪也忍不住汹涌而出。我感受到文学的神奇力量!这种情感是用一千句枯燥的说教也不可能引发的。在课堂上,我和学生们一起接受灵魂的洗礼,情感一起得到升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是达到“学生不刻意学而学自好,老师不板脸教而教自教”的佳境的有效手段,语文教师应持之以恒去做好这件事。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文萃》

《沂蒙教育》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88-01

东汉许慎就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诠释了“审美”的含义:“羊大为美,通常作为感性的表现。审,采悉也。知寀谛也。”用汉语来解释即欣赏、了解美的对象后,要审慎、深刻的辨别。教学大纲强调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中,审美情感的培养这一环节不能忽视。遗憾的是在现今的中学语文课堂上,审美素质的培养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满堂机械地讲授、看似精彩的一问一答剥夺了学生放飞想象,挖掘深层智慧,用美的眼光审视世界的机会,

我曾听过这样两节公开课:《皇帝的新装》、《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前者在实施授课过程中场面很精彩,学生回答很踊跃,但听完后总觉得缺少精神内核,师生似乎都默契地在设置好的范围内活动,整节课讨论的两个:“文中谁骗了谁”,“他们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其实读完全文后大部分学生以能解决了,于是不少的学生都在乐此不疲地重复着相似的答案,思维的深刻性,震撼心灵的审美观都被老师的思想掩盖了。试想,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假想你是这幕闹剧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你会如何应对两个骗子?”课堂上学生思维辐射的广度和善恶是非的辨别力是否会得到更有效的锻炼呢?人性之美是否更能激起他们的热情呢?课后的研讨中讲课老师振振有词:“思想性?初一的学生思维缺少深度,他们的答案很肤浅,……”。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是大家公认的名著中描写人物的精品,而且授课对象是已有相当理性思维能力的初三学生,课堂上势必会有精彩的个性色彩很浓的发言,思维角度不同也会让审美素质逐层得到锻炼、令人意外的是课上只见秀美工整的板书,机械教条的讲解,不着边际的语言训练,学生少有发言,一堂本可以闪现智慧火光的语文课成了一言堂。学生缺少发现人物心灵深处闪光点的能力吗?鲁提辖只是一个逞勇斗狠,插上粗牛有细标签的简单木偶吗?我们教师的审美意识究竟在哪里?具体的人物能不放在大的背景下去分析吗?这些问题似乎一时很难找到答案,又似乎容易的无须去回答。

关于审美情感的培养,绝大部分教师驻足观望,觉得无成功经验可循,摸索会耗时费力,甚至会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影响到初中升学率的高低。教师由此走进了一个可怕的误区,犯了轻人文性重工具性的老错误,其实语文素质的真正形成,不是能默写多少句名言警句,更不是时答案整齐划一,中规中矩。

我认为,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达到这样的效果: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充实学生的审美知识,注重感情融入文本的培养,能通过解读意象,进入情境,让自己的理解具有较强的主观审美色彩。

我们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应尽早从误区中走出,找到正确有效的训练轨道。

审美情感的形成前提: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

我在一个语文素质较好的班级开设了“唐诗宋词比较鉴赏”课,一开始学生只热衷与朗诵,也较有感情,一时蔚然成风,有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给他们的诗词全文背诵,于是我趁热打铁,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气氛十分热烈,说明学生兴趣已有了,但习惯尚未形成,我又采取了以下措施:

(1)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目能祥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或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对了。学生制成贺卡或书签,形式新颖各异,有些别致的竟然画上了水墨山水,用竖行题诗,意境幽远,境界开阔。学生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了对诗词的领悟与再创作,审美的目的就有不经意间达到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积极情感 篇4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积极情感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高扬共产主义精神

语文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陶冶情操的目的。如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满江红》) , 《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 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 都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激发学生把握青春, 去探求生命的永恒。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 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 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我在讲《背影》一课时, 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 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 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 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 不用说教, 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印在每个人的心底。“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 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如《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 正直无私;《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 就体现了人性美。

三、走出课堂, 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为此, 教师合理地组织课外活动, 为学生提供一个个人格实践的机会。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 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致, 使之活泼好动的性格得到。我每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 陶冶情操。

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培养 篇5

平泉县小寺沟中学 丁占江

关键词: 情感教育 教师的情绪与学生情绪 合作学习兴趣 摘 要: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能够从每个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才是教师智慧的表现。不要吝惜你对他们的鼓舞与欣赏,这对于塑造学生民主的性格是十分必要的民主的性格就是乐于分享、善于沟通,能与所有人平等交往、坚守自己的尊严和尊重他人的性格,这需要用真诚、关爱和平等交往去培植。

目前,我们面临的现实是许多学生自制力差,对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和信心,心理素质较为弱化,情绪极易波动„„而学习数学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计算能力等,这确实给学习数学加大了难度,可以说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学好数学是难以想象的笔者现以情感与兴趣为主要出发点,做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兴趣是第一位的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是说,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真诚的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双边活动,学生能更多的参与,更多的体会对话的平等,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不但利于消除病态的自恋和自大,而且学生会愉快地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他们的行为。

二.努力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是具有丰富联系的,恰当的把数学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水电费、通讯费等的函数问题;交通路径、彩票抽奖、风险决策等的概率统计问题;贷款、细胞分裂、人口增长、退耕还林、浓度配比等的数列问题;以及利润最大、鼓励学生注意数学应用的事例,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利武器,以加强数学源于生活的思想教育。

然而理论与实际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需要对一些问题进行加工、改造和必要的理想化,以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实践表明,开展数学应用的教学活动符合数学教学规律,有效避免了“烧中段”及数学教学“不自然”强加于人的弊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并非高深莫测的,在生活中就有数学的应用,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三.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与探究能力

数学是现代社会中人际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能初步运用这种简约、准确的语言来接受、表达数学思想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教学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同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不同结果的问题等,需要安排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每个人都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吸取营养,同时充分自由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不同意见提出争议;既努力使别人赞同自己的看法,又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不仅是自主学习、而且是认知的交换、思想的启迪,从一名教师变为能者为师,人人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空间。

四.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我们知道通过奖赏,行为可能被铭记,但不能通过惩罚来拒绝行为因此,能够从每个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才是教师智慧的表现。所以,不仅在每个学生正确回答完毕后给予肯定,还应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来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并且不要吝惜你对他们的鼓舞与欣赏,这对于塑造学生民主的性格是十分必要的民主的性格就是乐于分享、善于沟通,能与所有人平等交往、坚守自己的尊严和尊重他人的性格,这需要用真诚、关爱和平等交往去培植的,老师的良好期待会或明或暗的传递给学生,也必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对老师的评价,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五、成功是最好的激励。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如画出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应用题、让他们换句话说理解题意、举个例试试等,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篇6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爱国、孝亲等情感

小学教材里,很多课文的教学都是对学生很好的爱国教育。陆游的《示儿》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心,让人读后深深感动。《井冈翠竹》向我们展示了曾经为革命做过贡献的井冈山的竹子有着人一般的热烈情感,激励着学生永远记着那一段难忘岁月。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还要将养老孝亲的教育内容纳入其中。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独生子女对于父母的感情和孝敬也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加以引导。除了公益广告和社会宣传的介入,语文教育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利用好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语文教学因其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带给语文教学更广阔的天地,也使语文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更加受到学生的喜欢。新课程倡导充分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观看好的影片,甚至在欣赏流行歌曲《荷塘月色》《烟花三月》的歌词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因为是汉语的学习,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语文教师也要善于抓住这些有利因素,因势利导,努力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

三、开发校本教材,培养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情感

基于学校发展、为学校师生服务的校本教材课有效发挥其应有作用。校本教材作为国家、地方教材的补充,其意义是很多的。作为传统文化的對联、书法、诵读都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教师可以将这些作为校本教材的内容,进行精心编排。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书法社团、诵读社团等,使课内课外做到有机结合,教师不仅在活动中得到专业水平的提高,学生也将受益匪浅。

最后,教师也不能忽视自身对学生情感的影响。虽然现代文教学手段不断地被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但教师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可替代。语文教师的示范性朗读,或与学生日常的交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语文教学不仅承担了识字写字的任务,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健全学生良好的人格方面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逐步提高,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一优势,加大对学生语文情感的培养。

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我们的语文教学一样要培养感性、懂得感恩、能回报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谈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培养 篇7

一、要抓好课堂教学的开头, 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学习的情感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老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 采用情境导入, 悬念激活, 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 扣住学生心弦, 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 使学生“想知”、“乐知”, 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在教学中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 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讲出形象, 讲出趣味, 讲出感情, 吸引学生, 打动学生, 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 并在此基础上, 渗透思想教育内容,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把学习语文由“兴趣”变为“爱好”, 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 从而产生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丰富的情感体验, 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习对象上看, 作者“为情而造文”, 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 透过字里行间, 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 进而理解课文。从学生本身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欣赏的主体, 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 而生活经历, 尤其是感情经历, 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再者, 写作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 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 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

因此, 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 观察生活, 积累生活, 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 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 深切体味,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生活感受能力。

教师要借助课外活动, 创设情境,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 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 在阅读教学中, 要借助多种手段, 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 让学生置身其中, 使学生动情, 细心品味, 受到感染, 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 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 进行情感熏陶, 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 丰富学生的情感。总之, 要多方面入手, 课内与课外结合, 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以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注重朗读教学, 以情育人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丰富学生的想象, 激发学生的情怀,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通过朗读, 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 掌握词句的节奏。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 如果能反复朗读, 达到琅琅上口, 熟读成诵, 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活的语言, 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到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时, 就会涌上笔端, 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 指导学生朗读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示范朗读。示范朗读能够创设意境, 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是指导学生朗读时, 要做到“三到”, 即心到、眼到、口到。“口到”是大有好处的, 是“眼到”的深化和发展。所谓“心到”即一要专心, 不要边读边想其他的事情;二要细心;三要有恒心。再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读得正确, 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在朗读课文时要用普通话, 发音要清楚, 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只有正确地朗读, 才能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最后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学习文学作品特别是抒情类课文时,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可以先听录音范读, 然后模仿磁带朗读, 要求感情丰富, 并体会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由此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 使他们从朗读中品味作者真情,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受到更深更强的感染, 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发散性和可塑性性强, 学生个人的态度, 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等, 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 既要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 开发智力, 又要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要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 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高尚的审美情趣, 面对生活和学习。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 这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 说读写都不可避免地带上学生个人主观倾向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亲情、友情、爱情、人道情等基础情感上升为利他情、爱国情、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语文有深层次理解, 避免写作中认识片面、格调不高、观点偏激的现象。《致橡树》《茶馆》、《世间最美的坟墓》等课文都便于进行这一类的情感教育。

谈语文教学中爱国情感的培养 篇8

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根据教材的内容, 选准情感教育的突破口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 它所蕴含的爱国情感也绚丽多姿。在教学中, 我们要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情感的教育。。有的课文描述了祖国的秀丽山河, 如《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 就要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依恋之情;有的课文颂扬了祖国历史的辉煌成就, 如《长城》《赵州桥》等, 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有的课文塑造了为国家富强和解放而呕心沥血、英勇献身的壮士仁人, 如《詹天佑》《狼牙山五壮士》等, 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及献身精神。不同题材的教材, 应确立不同的情感教育目标, 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爱国情感的教育。

二、提供写作背景, 感受作者的创作心态,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

小学课本中, 不少文章作者抒发了真挚的爱国情怀, 但学生在阅读时却显得无动于衷,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不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因此, 我在教学中, 对有些课文, 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 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 使作者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如《詹天佑》一课, 教学前我向学生充分介绍文章所反应的时代背景:清朝末年, 要修筑京张铁路干线。当时, 清政府政治腐败, 帝国主义干涉我国内政, 我国科学技术极其落后, 就在这种历史条件下, 詹天佑接受了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他面对帝国主义的刁难, 历经了艰险, 提前两年竣工, 修成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 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介绍这段背景, 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的过去, 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 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草地夜行》一课, 教学前我向学生介绍:一九三四年十月, 我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艰难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途经人迹罕至的草地, 那草地无边无际, 不知哪里是路, 哪里是潭, 随时都有被吞没生命的危险。就在这片草地上的一个漆黑的夜里, 一位老红军为帮助一位掉队的小红军赶上部队, 而陷进了泥潭, 被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而他在临终前却对背上的小红军说:“快离开我, 我们不能都牺牲, 要……要记住革命……”多么好的同志啊!学生听了这段话后, 再读课文, 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文中那句句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肺腑之言, 这样学生自然受到了爱国情感的教育。

三、强化情感渲染, 营造情感教育的氛围

情感教育的必要条件是要创造特殊的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情感渲染之中, 去感受课文的内容。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 首先让学生一边听课文配乐朗读, 一边看连续活动的山水幻灯片, 接着师生读文品味, 去领略那甲天下的山水风光, 那静、清、绿的漓江水和奇、秀、险的桂林山仿佛呈现于眼前, 从而升起一股热爱祖国的壮志豪情。

四、抓好课外延伸, 强化情感教育

为了进一步强化情感教育, 我联系课文搞了一些课外活动:观看有关领袖人物的电视、电影和书籍, 利用班会课, 进行演讲比赛, 讲述领袖人物的革命经历、成才足迹和伟大业绩。另外, 我还利用地图指出我国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的分布, 并进行了具体介绍, 借此使学生知我国土, 爱我山河。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情感 篇9

首先, 情感的培养对个人的成长乃至一生都很重要, 情感是孩子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形成的基础与动力, 孩子的许多行为都是建立在情感态度的基础上的, 所谓情感教育, 实际上是人格的塑造。

其次, 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地流动的时候, 知识才会成为信念, 成为主观世界的一部分。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做好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 可以促使学生更有利的吸收知识。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好学生情感培养?

第一、在教学各方面都要注入情感的培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文字学科, 在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字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这就有利于语文教学时注入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例如在指导朗读时, 首先要求学生从字、词、句中得到情感的启发,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朗读起来自然会充满感情色彩。我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 通过启发学生们深入了解了邱少云感人的事迹, 从中受到任何时候都要像邱少云一样遵守纪律的教育, 伟大的英雄形象印刻在了他们心中, 对战争的痛恨留在了他们心中, 孩子们情感的弦触动了, 朗读声中我听到了战友对邱少云的心痛、无助, 以及战友们那满腔的怒火, “为邱莎云同志报仇!”的怒吼, 久久回荡在我耳边, 这发自内心的怒吼来自哪里?这就是情感教育的力量吧!

第二、与实际结合, 激发学生内心真实情感。

学生从身边去体会、感悟所获得的情感, 往往更真实, 也更容易铭记于他们心中。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不要脱离实际, 不能强加给他们去感受。我在教学《凡卡》这以课后, 让孩子们谈感受, 大多孩子谈到的都是痛恨黑暗的社会造成了凡卡可怜的身世, 可我觉得孩子们除了同情更应该学到点别的。于是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现在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孩子们都踊跃发言了, 我继续启发:那你用一个什么词形容你现在的生活呢?孩子们分别用上了“幸福、快乐、美好”等词。我追问大家:“那你们珍惜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了吗?”说到“珍惜”二字, 开始的时候大家还议论着, 过了一会儿, 大多孩子就不出声了, 我借机把我看到的一些孩子们平时的行为说了出来, 还没等我说上几条, 几个平时善表达的孩子举起了手, 他们说:“我以前经常把吃不完的饭偷偷倒了, 要时凡卡能吃上一顿那样的饭菜, 他肯定好高兴”, “我的鞋子还没烂, 我就叫妈妈买新的, 可凡卡连旧的鞋子都没有”, “我总觉得妈妈管我太严, 我经常跟她斗嘴, 人家凡卡多么希望有一个亲人疼他”……将凡卡“狗都不如的日子”和孩子们幸福的现实生活一比较, 许多孩子都为自己的不珍惜而后悔, 有的懂得了要节约, 有的知道了不能攀比吃穿, 有的还理解了父母对自己的严厉也是一种爱!这是他们真实的想法, 是来自内心的情感流露, 这些感悟是从他们自己身上得到的, 这样的情感教育应该比老师强加给他们更有实效。

我们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是一项持久、重大的人格塑造工程, 做好这项工程我们责无旁贷。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曾说过:儿童的心灵, 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 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作为教师, 我们深知孩子们不仅仅需要一颗聪明的头脑, 他们更需要有情感丰富的心灵!因此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 用信念和行动点燃那一颗颗情感的火种!

摘要:情感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乃至一生都很重要, 情感是孩子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形成的基础与动力, 孩子的许多行为就是建立在情感态度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 笔者认为, 在教学的各方面都要对学生注入情感的培养, 去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 并持之以恒, 用信念和行动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种。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情感教育 篇10

一、浓厚的兴趣, 培养良好的习惯

一位智者曾说过:“这世上并不缺少美, 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一篇构思精巧, 散发着自然, 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宝库, 智慧的源泉, 有多少能被我们感知, 还有待于我们的挖掘与发现, 首先应培养浓厚的兴趣, 良好的习惯, 这是授课首要考虑的因素, 我试着在语文素质较好的班级开设了“唐诗宋词比较鉴赏”课, 一开始学生只热衷与朗诵, 也较有感情, 一时蔚然成风, 有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给他们的诗词全文背诵, 于是我趁热打铁, 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 气氛十分热烈, 说明学生兴趣已有了, 但习惯尚未形成, 我又采取了以下措施:1、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目能祥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或书签, 送给最要好的同学, 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 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对了。学生制成贺卡或书签, 形式新颖各异, 有些别致的竟然画上了水墨山水, 用竖行题诗, 意境幽远, 境界开阔。学生用自己的心灵, 用自己的想象, 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了对诗词的领悟与再创作, 审美的目的就有不经意间达到了。2、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 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 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天净沙·秋思》时, 我放了琵琶独奏曲《忧思》, 结果那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激动又酸楚的状态中, 写出了不少感人的信件, 情感、想象, 构成了绝佳的审美。

二、放飞思想, 拓展源头, 感知美学教育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认为“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 其实这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审美情感的教学。在我看来,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直觉即阅读感知, 多指对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的感知;距离即文本主题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阅读者可通过生活经验对文本中的世界进行判断, 不受现实中消极因素的干扰, 并与现实世界相联系, 去伪存真, 进而为积累经验提供基础;移情即用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评价文本中的人或事, 这应是语文学习较高的境界了, 已达到了深层审美的层次, 动用了情感、价值观, 经验等多项因素, 是一个人整体语文素质的体现, 因此学生审美情感的形成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 教师问题设置就应很有技巧, 应让学生放飞思想, 拓展源头, 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水,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课外学习活动中, 体现语文教学美育

语文美育的实施不仅仅是在课堂, 也体现在课外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去旅游, 领略大自然的野趣和美的风光, 同时可以给学生讲解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人诗词, 使学生通过课堂语文美育与实景结合起来进行美的感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校园文化活动, 诸如文学社笔会、书法比赛、朗诵诗会、手抄报展览等等, 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写生、摄影、采集标本等。通过这些活动, 要求学生撰写游记, 记叙参加活动比赛的心理感受, 描述一些活动的美, 美在哪里, 使学生感同身受。总的一句话, 就是要在活动中, 用学生语文美育的能力去提高自己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课外审美活动的特点在于寓理于情, 以情动人, 使学生在娱乐中接受教育, 在愉快中受到熏陶。因此, 在语文美育中, 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美育因素, 使语文美育切实生动活泼愉快起来。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手抄报展览, 可以指导学生从版面设置、文章编排、版头设计、文字抄写、版面装饰上赋予美的形态, 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寻找发现并且自己创造美。

四、在德育上, 培养学生美感教育。

如语文课文《纪念白求恩》中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纯粹的人”, 既蕴有美的情感形态, 又放射着崇高的道德感情的光辉。应该看到, 美育可以引导学生认识道德的价值与道德美, 要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还应该看到, 在语文实施美育的过程中, 我们要求的道德上的“善”是与“美”相存在的。德育的内容是在美育中起主导作用的, 学生的道德观决定着他的审美观, 会影响他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 在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人物美时, 如果学生的道德观不同, 那教师对这位学生的审美教育就是无法实施的。比如让学生学习雷锋形象, 如果教师从道德思想教育方面促成学生接受, 那么学生可能是不愿意接受的, 因为这个学生认为“雷锋不是美的, 而是有点笨”, 那么教学审美效果就无法达到。另外, 语文美育是动之以情, 净化思想情感, 使人的心灵高尚。德育是以理服人, 用说理的方式来进行约束自我。应该说, 教学是可以寓德育于美育之中的, 美育也是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 但教学实施过程中, 不能以德育代替美育, 也不能以美育代替德育。

摘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教育, 首先做到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 放飞思想, 拓展源头感知美学教育;在课外学习活动中, 德育上, 培养学生美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篇11

一、不容忽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是人對客观事实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情感也是一种强大的内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感和兴趣一样,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的个人倾向,也是推动人去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内心动力,如果人对事物没有兴趣,也就不可能有思考和创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没有情感,就不会有参与的动力,那么,“主体地位”、“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都无从谈起。情感的培养,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情感体验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培养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情感培养为师生情感发生强烈的共鸣,得到和谐的交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要使情感培养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和方法。语文课不像其他课那样可以直接向学生灌输其观点。语文课时通过鞭辟入里德阐述,丰富深邃的意境,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以感受和熏陶,从而达到情感培养的目的。所以鲜明的感染性和陶冶性是语文情感培养的特点。

情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学生不是口袋,他们无法忍受机械被动的灌输,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活蹦乱跳的一群,他们需要情感的滋润。人类不仅依靠认知而行为,而且受情感的左右而行为,情感和认知若不能相互配合,或竟至彼此冲突,那么情感足以干扰认知学习,可以说,如果没有情感活动的配合和推动,认知活动简直无法进行。把教学看成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活动,以为只要掌握知识就万事大吉的想法,是极其陈旧极其错误的。诚然,事实上不少语文教师都在自己的实践中努力探索加强情感培养的路子,每个语文教师也都在自己的课堂上自觉不自觉地渗透自己的情感,完全没有情感培养的语文课其实是不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进一步增强情感培养意识,尽量做到有心、有序、有效,真正重视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师生情感培养

教育活动的特点之一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有丰富情感的人,在教学活动中,不论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还是道德品质的塑造都充满着情感因素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情感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它可以对教育者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推动作用,情感因素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实现。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而教师的情感好似融在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催化剂和粘合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发挥着动力作用。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切,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一个被学生爱戴的教师应该是充满朝气、奋发向上、充满自信、有爱心,能理解他人的人,善待他人的人;是一个表里如一,公平合理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是一个富有责任感、敬业乐业的人。一个学生往往因与老师情感相投,把信赖敬佩,热爱之情自主地转化到学习行为上来,若此时老师能给学生以公正、准确的评价,并及时适时地给学生以安慰、鼓励、表扬,则能使学生的求知心向更持久、积极性更高。反之,如果师生情感格格不入,彼此厌烦,教师经常冷淡,训斥学生,会使学生灰心丧气,甚至产生消极对抗情绪,这样必然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再精彩的理论也难于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我在处理学生与自己情感时比较谨慎,避免伤害师生情感。不先人为主,以发展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争取谈心、笔谈,组织多种活动等方式,与学生沟通,找准切入点。在愉快心境下,在真诚、接受、理解的氛围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克服各种困难,乐于投入学习,建立了深深的情感。

三、必须在品词析句中激发情感

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起着特殊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应当紧紧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关键词句的品味分析,让学生体会中心,激发情感。比如《燕子专列》,教学时教师就应该紧紧抓住“专列、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通红、僵硬”这些关键词,通过政府对这件事的重视,爱护动物,舍得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表现,以及当地人们都行动起来,不怕寒冷的优秀品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瑞士政府和人们对燕子的热爱,为保护环境出力,产生十分佩服的情感,从而也激发学生对小贝蒂的情感。

再如《争吵》,教学时教师就应当紧紧抓住父亲的话:“做人应该知错认错,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人举起戒尺”这句重点句,指导学生从父亲的语言去领悟关键句所阐述的做人道理,再让学生根据关键句阐明的道理结合实际,谈体会,明确认识为什么要知错认错,切不可只错再错,什么样的人是高尚的人,激发学生努力去做一个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人。

舞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12

关键词:舞蹈教学,情感,表现力

一、舞蹈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1、舞蹈就是情感领悟的过程

舞者要想在表演过程中对于舞蹈有一个彻底地,全面地展示,就要对舞蹈的情感有深入地把握。舞蹈是人类抒发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尤其对于人类情感的深层次的表现。舞者通过对每一个旋律,每一个章节情感的把握,来诠释舞蹈的真谛,因此舞蹈的诠释过程就是情感的释放过程,就是每一个舞者对情感的抒发过程。舞蹈中的差异性是舞者在其专业领域取得成绩的关键所在,但这并不只是技巧上的表现,也是对舞蹈情感的独特掌控。另外,舞者要有专业化的基本功,这种基本功比仅仅需要后天的长期的训练,还来自舞者的天赋和对舞蹈事业的不懈追求,这些都对情感的表达至关重要。

2、舞蹈是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

舞蹈的编排体现的是编导者的内在情感,编导者通过对舞蹈的编排传递自身的思想情感,艺术上的追求和舞蹈梦想。编导者是要表达思想,而舞者是在这种情感之上的在创造,因此编导者和舞者之间的情感认同十分重要。编导者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转化成为肢体语言,这使其不仅对舞蹈本身所赋予的情感负有责任,而且对于指导舞者准确的领悟情感负有责任。只有编导者和舞者达成共识,才能为思想情感奠定基础。编导将思想情感付诸于舞蹈之中利用表演这种外在形式抒发自己的思想,为舞蹈中情感的释放提供动力。

二、舞蹈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目前来看,在舞蹈教学方面,我国还处在片面的效仿动作层面上的起步阶段,只是在片面的学习舞蹈的动作,而不能准确把握舞蹈动作中所赋予的情感,不能够结合自己的思想对舞蹈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舞蹈现阶段的初始水平严重阻碍了我国舞蹈方面的发展,使我国很难创造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和富有魅力的舞蹈艺术作品,因此我国现阶段急切的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从而使得每段舞蹈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1、情感的领悟决定舞蹈表演的成败

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最重要特征是感染力,而感染力的表现形式就是情感的释放。情感是人类思想的高级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人类独特的精神世界。如果在舞蹈的表演中只注重技巧而没有恰到好处的情感渲染,那么舞者很难具有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让舞者对情感的领悟。舞蹈中附带了情感会使舞者表现的更加富有魅力。通过对情感的把握,舞者在对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演绎中,会使得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舞蹈陶冶情操的功能。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情感是舞者和观众的重要的情感纽带,因此舞者需要将技巧和情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将情感贯穿于整个舞蹈的表演过程中,从而增强舞蹈的感染力。对于广大观众来说,舞蹈不仅仅是思想上的升华,也是情感上的触动。

2、情感的领悟影响舞蹈表演的艺术观赏性

对于舞者来说,舞者的情感表达才是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舞者对于舞蹈的情感把握才会使得舞蹈更加具有观赏性。舞者在舞蹈的的整个表演过程中就是对情感的一个综合性的表达,也是对舞蹈艺术性的一个体现。一个好的舞者,不仅要能够准确的把握舞蹈的内容,还要深刻地理解舞蹈背后的内涵,要恰到好处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舞蹈的情感中去,这样才能更加增加舞蹈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因此舞蹈的艺术性不能缺少对舞蹈的情感的表达,这样的舞蹈才会更加具有魅力。

三、舞蹈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方法

1、注重理论的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学舞蹈的同学相对会轻视理论的学习,他们不能正确地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往往只是重视舞蹈技能的培养与锻炼,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毫不放在心上,这会极大的影响到对舞蹈独特的理解和舞蹈艺术修养水平,很难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富有魅力的舞蹈形象。在这方面,需要舞蹈教学工作者让舞者学习一些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对舞蹈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使得学生明白舞蹈的涵义和舞蹈的风格。舞蹈教学者还可以向舞者传授一些舞蹈上的文化,如服饰和背景音乐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对舞蹈的喜爱程度。另外,需要提高学生对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重视,通过对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指导,领悟舞蹈学的内在美和独特的韵味,从而最大限度表现出舞蹈的生命力和活力。

2、丰富情感领悟,激发舞者情绪

舞蹈作品都来源于并且高于生活,因此需要舞者要留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当我们对生活有所启发,有所感悟时,我们就可以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自由的表现出我们所憧憬的美和现实中的美,通过不断的情感的领悟,发现美,创造美,用肢体语言去表现美。丰富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感领悟淋漓极致的表现出来,经过长期的训练将艺术与情感巧妙的结合起来,从而塑造出丰富多彩的舞者形象。

3、提高教学工作者的素养,有效的引导教学

舞蹈教学者要想在舞蹈教学中感受到舞蹈的情感,首先教师要自己对舞蹈的情感有独特的理解。舞蹈教学工作者应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基本的理论素质,其能够灵活的将理论知识与舞蹈技巧巧妙的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舞蹈教师无论是在肢体动作上的演绎还是专业知识上的传授,都要注重将思想情感渗透到其中去,只有教师投入进去了角色,才能跳出有感染力的舞蹈。教师要由内到外,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舞蹈学习的爱好,帮助学生对舞蹈角色的领悟,以情动情的方式才能使学生真正的理解舞蹈,从而避免了学生实只是简单的去提高舞蹈表演的技巧。另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的提高个人的能力,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新教学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应用化工专业下一篇:幼师专业钢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