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2024-10-12

小学音乐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通用11篇)

小学音乐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1

让学生尽情歌唱

我从事小学音乐教学以来,对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效果有所感悟。发现部分学生对所学歌曲并没有很好地掌握,有明显的走调、忘词、吐字不清晰、歌声缺乏气息的支持等现象。究其原因:他们在班级中属于后进生,不喜欢上音乐课,上课经常走神。

唱歌本身是一门艺术,如何让所有学生接受这门艺术,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则是艺术的艺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虽然他们的经历少,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也有他们自己的主观意识。

那么,如何让这些学生尽情歌唱?在歌唱教学中又如何能让这些学生在充分的音乐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呢?

一、发挥教师艺术魅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音乐教师从第一节课起,言行举止就要散发着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深沉地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在上课时,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尤其是上课的前十分钟,教师一定要用语言或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和孩子建立意识上的平等,而不应居高临下,整天牵着孩子的鼻子跑。孩子不是老师情绪化的倾泻对象,他们也有尊严,他们不喜欢老师经常用命令式的口气跟他们说话。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就应多用一些“好不好?”、“行不行?”、“大家说怎么办?”一类的话语,这样,既尊重了孩子们的意见,又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在练习演唱歌曲的时候,老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演唱甚至跳舞,尤其在低年级教学时老师应多给孩子一些亲密的语言与动作。当他们表现出色的时候,我们可以摸摸他们的头,贴贴他们的脸,说一声“你真棒!”;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拍拍他们的肩,说一声“要加油!”。我们要让低年级的孩子感觉我们像妈妈,让高年级的学生感觉我们像朋友。总之,在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把关爱和笑容留给学生,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课堂纪律要严明

夸美纽斯说:“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宽松的课堂氛围如果没有严明的课堂纪律做保障,教学质量是得不到保证的。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明纪律,让学生有章可循。教师要做到奖惩分明,绝不能放任自流。曾经听过低年级的一堂课,上课老师的教案和教学理念都不错,形式比较新颖活泼,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碰到了困难。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个个神采飞扬,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但由于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并不很强,场面很快就变得有点混乱了,学生高兴得忘乎所以,更有甚者乘机互相打闹嬉戏,教师束手无策,只能干着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纪律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再好的教学设计离开了纪律这一保障,教学将无法进行下去,更别提什么教学质量了。纪律是效率的保证,但同时教师态度又不能过于严厉,过度苛责会使学生战战兢兢、反应迟钝,丧失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这同样也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一定自由驰骋空间的同时又要注意不能放任自流,必须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这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当碰到令老师头疼的“淘气鬼”,不妨适当地进行一下“冷处理”,给学生一个严肃、信任的眼神,相信学生会明白这眼神中所包含的意思,自觉收敛自己的行为。比如低年级学生上课举手发言,经常出现踮着脚尖小手举得老高,嘴里直嚷“我来我来”,一幅争先恐后的场面,这时教师只要作一个标准的举手发言姿势,聪明的小学生会马上明白并做好发言姿势,一个简单的手势就能有效地维持好课堂教学秩序,成功地组织教学。可往往会有老师板着脸,高声怒斥,其实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无形中学生和你产生了距离。

三、把握好重难点,突出学习的体验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而体验是培养兴趣的基础,因为良好的情感体验总会伴随着兴趣的生成。而兴趣、好奇心才是学生学习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学生获得发展的真正动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设计了多种歌唱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在熟悉曲调之后,教师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演唱,但每次演唱前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位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运用歌声、表演等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加深他们对歌曲情感的理解,进而准确地抒发情感,表现歌曲的形象。

我在执教《蚂蚁短,蚂蚁长》歌曲中,先让学生朗读由歌词组成的童谣,进而按节拍变化朗读童谣,学生发现其中有一小节是三拍子的,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变化节拍”,帮助学生很好地解决了歌曲学习中的难点。在学生熟悉旋律后让学生唱歌谱,因为全曲由1235四个音符组成,比较简单。学生在唱谱中发现歌曲只有四个音,了解了民歌的结构,同时发现这是广西侗族民歌。在歌词“接龙唱”游戏中学生兴致盎然。然后教师范唱,学生在倾听中发现了倚音,在唱一唱中体会其效果。

学生在这堂课中反复演唱多次,在反复体验中,学生不只是依靠歌词去理解音乐,而是从歌曲的音乐旋律、速度、力度等诸多表情手段去体验、表现音乐,感受歌曲在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的美感,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通过粗唱、细唱、精唱,使情感抒发步步深入,让学生从感性的愉悦层面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审美层面,审美情感的进一步调动、激发,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审美体验。

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每个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以最大的兴趣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学海无涯‘乐’作舟”,让音乐课堂成为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真心地喜欢上音乐课。

小学音乐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2

在教学中, 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 丰富学生音乐情感体验, 引领学生走进音乐世界。

一、深化音响感知,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作为一种音响艺术, 对其感知必须通过听觉来进行。听觉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条件, 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并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在音乐教学中, 无论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 都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注重以音乐为本, 从音响出发, 以听为中心, 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可以给人带来愉悦, 并诱发美感的产生。乐曲的情感有长有短、有明有暗, 通常与节奏、节拍、力度、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配合运用, 从而塑造出千变万化、

一、教学实验

教学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性环节, 学生通过做实验能加强对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对与实验内容相关的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实验指导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为了让实验教学取得它应有的效果,

必须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结合我院的方案的独立之处。条件, 我们制定了以下做法:

(1) 教师认真做好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 根据实验内容准备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 加强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做实验的兴趣; (3) 在实验期间, 指导老师要经常对实验过程进行提问,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4) 实验结束要通过指导老师验收才能结束作作风。

实验; (5) 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 分析三、综合性实践设计实验结果。

二、课程设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针对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该

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学生从听音乐中已经感受到作品的丰富多彩和音乐多样的表现手段, 诸如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调、节奏、音色等等, 正因为不同音乐元素的不同组合, 乐曲所产生的效果、意境也就不同。通过欣赏, 能使学生较为准确地感受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内容、意境和思想感情。

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 播音员那富有感情的解说,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母亲河的勃勃英姿和哺育万物的情操。当高昂起伏的《长江之歌》响起时, 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赞美长江、歌唱长江。“音乐内涵的多义, 情感的丰富, 意象的漂浮不定, 让人在多次重复的欣赏中引起不同的想象、联想, 获得种种不同的感受。音乐形式的复杂、丰富, 音响在时间中的不断变化伸展, 也会使欣赏者在反复的聆听中获得多层次的审美感受。”可见只有反复聆听、多次体验, 才能想象出音响背后多彩的画面, 才能体验到音符串起的各种情感, 才能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

二、深化视觉感知, 发展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形象常以模拟、象征等手法, 把人们的生活现象用音响表达出来。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绘画的视象性、具体性, 能让学生眼观耳闻, 产生联想、扩展思维, 如身临其境般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

在小学生欣赏、歌唱、视唱、简单音乐创作中常用“音画合壁”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体验音乐情感。小学低年级课本中老牛、公鸡、小鸟并在同一画面, 学生可以形象地领悟音高、音色概念。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 若运用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画片、幻灯或教儿童回忆影视中曾经看到的四只小天鹅天真活泼的舞蹈形象, 这些视觉的表象有助于儿童用听觉来感知舞曲旋律、节奏、情感的变化。

要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还需要进行更高层次的音乐视觉感知, 即经过长期听觉体验的积累, 产生不同程度的内心听觉, 可以不用直接唱 (奏) 和聆听音乐作品, 只通过读谱, 根据谱例的节奏节拍、旋律、力度速度及风格的变化引发联想, 内心即产生了对某个音

门课程结束后, 根据课程要求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给出一些设计题目, 让学生自己完成。课程设计时间为1~2周, 安排在学期末。为了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模仿、抄袭, 真正达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的目的, 要求每个学生的设计方案不能完全相同, 由老师对每个学生单独答辩, 让每个学生重点讲解自己设计

以下做法:

(1) 教师认真编写综合性实验大纲, 选取一些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内容作为实验题材; (2) 学生严格按照要求完成综合性设计实验, 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 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 自拟题目与方向完成一篇科研小论文或科研小制作。任务可在学生进行专业基础学习时开始布置, 由学生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任务完成后经专家评定, 合格者给予相应的学分和适当的奖励, 学校为其提供必要的场所, 例如基础实验室, 实习基地和专业实验室。

通过课程设计, 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加强电工 (电子) 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等方面的训练, 培养学生“敢用电、会用电”, 让学生学会设计、调试小型电子系统, 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的兴趣,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同时养成胆大心细、科学严谨的工

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成立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实验室, 选派专门教师指导, 同时制定优秀学生导师制,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 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综合性实验设计是大学生实践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是在课程设计基础上的进一步加深, 能使大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进一步提高。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 可采取

(盐城技师学院)

乐形象的体验。如有经验的指挥家、演奏家在演出之前, 总要静心读谱, 从视觉上感知音乐, 进而在演出中完美地用头脑驾驭, 用技巧来表达音乐情感。

小学音乐教材的音乐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曲, 通过谱例的视觉直观形象, 能加深学生对旋律所表现的音乐情感的记忆和理解, 如果能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 持久地引导学生在视觉感知中体验这些音乐作品的深邃情感, 就能较深入地体味并挖掘旋律的美感。如教唱舒伯特的《摇篮曲》, 歌曲的旋律美感、母子情深, 首先可以从视觉中体验到;歌谱 (五线谱) 给人的视觉印象如同母亲摇着孩子安睡的律动一起一伏, 由此知道此曲表现的是一种轻柔舒缓、安详慈爱、优美静谧的音乐情感。

三、通过联想升华, 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思维, 进入音乐作品留给我们的艺术蕴涵点。通过联想、升华, 加深对音乐作品的领悟与理解,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例如, 在教学生唱《翅膀》后,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歌曲为何以“翅膀”为歌名。四年级的学生很有思想, 他们讨论的结果是:“太阳”“春风”“黄河”“理想”“知识”虽然没有翅膀, 但这是用拟人的手法, 给它们“安”上翅膀, 使歌曲显得更加形象、生动。你看学生说得多好, 接下来我又问:我们要拥有什么样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呢?学生说:我们一定要拥有“知识”“理想”这两副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将来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瞧!学生的回答多么精彩。实际上“创造”也就是指学生在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 向高一个层次发展, 是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的活动中尝到学生活动的乐趣和满足, 进而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小学音乐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声乐教学;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21-01

引言

音乐与声乐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审美情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恰当运使用激发性情感能将学生的情感因素唤醒,营造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者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主动求知,有助于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加深情感体验,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在享受美的同时,还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一、以情为本,选准动情点

在小学声乐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是认真钻研教材,多挖掘一些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多寻找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这样便于激发他们的情感。另外,也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水平,适当补充声乐教学内容,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情感教学资源,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动情的意境之中。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巧妙运用比较,借助一些高雅艺术的比较来激励、感染学生。这样,也利于他们更好地领悟音乐的真谛,进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

二、小学音乐的情感教学法有助于释放学生的天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声乐教学中,渗透情感因素,是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增强审美意识的关键一环,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智力处于不断发育之中,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比如说,音乐教材中的《小朋友爱祖国》、《走路》等的学习,既能充分展现孩子的童真,又能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音乐知识。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表演,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同时,又利于调动积极性。在声乐教学中,情感教学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空间。释放学生的天性,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而为达到自主创新巩固课堂知识做好充分准备。在情感教学的基础上也能使更多的学生喜欢上音乐,爱上音乐。

三、倾听音乐,以情明理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也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乐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熔炉。而好的声乐能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而且还利于通过听觉体验获得心灵上的启迪。音乐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倾听音乐,感受音乐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例如,在分享《我的好妈妈》这首歌曲时,先让学生仔细倾听音乐内容,结合平日里妈妈为家庭奔波忙碌的身影,让孩子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妈妈的辛苦,这样也利于引导学生更加爱自己的妈妈。接着,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很多孩子都表示会多听妈妈的话、帮妈妈做家务。这些心灵上的触动和情感的表达只有当学生真切感悟后才会更加明白。创设情感教学,既能达到逾期的教学目标,又让学生学会了感恩,懂得感恩。

四、将声乐训练融入到歌唱教学中,这也是情感教学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歌唱教学过程中,声乐训练能够通过发声训练、歌曲处理时的声音控制训练等方法实现。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要多练习各种单词、拼音等,同学们在发声的时候也可以尝试通过腹部掌握而并不仅仅是喊叫进行练习。在声音控制的过程中,音乐教师也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声,加强学生对声音的控制力度。在多声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要在自己唱好声部的同时,也能听到其他声部,要想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通常会采取轮唱的方式进行训练。通过声乐的有效训练,有利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这样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歌唱的积极性,有助于促使他们真正融入到歌唱的教学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促使他们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五、把握情感因素,领悟作品中的丰富内涵

音乐的创作与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地域文化背景以及创作者的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要想准确将音乐中的情感因素表达出来,要想真正把握音乐的情感必定离不开对音乐产生背景的了解。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以及知识面窄因素的制约,尽管作品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他们一般也很难真正把握作品的真情实感,这样也必定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为此,则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情感表达上的局限性。

例如,在学唱《卖报歌》时,很多学生并不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因此,很难体会报童生活环境的艰辛,这时候,让他们去演绎《卖报歌》,必定不能将作品中的特有情感表达出来,也就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纠正学生错误的情感表达,在教学生唱这首歌曲前,先將歌曲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们。让学生了解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所处的环境,当学生真正把握这首歌曲的情感时,他们在演唱歌曲的时候也就能主动从歌曲的意境出发,而且还能提高演唱的艺术效果。

在小学音乐声乐实践教学活动中,在传授歌唱技能技巧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情感因素的渗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集体活动形式展开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都能感受美的熏陶。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去享受音乐,让孩子们的灵性乘着音乐的翅膀在天空中快乐地飞翔。当学生的情感真正投入其中,声乐教学才能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丽珊.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科研的窘境与思考[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2]汪娟.节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2:80.

[3]邰代兄.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教学目标设计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07).

[4]米嘉婧.人格类型与小学音乐教学的相关性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5(21).

[5]卯锐.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舞蹈的合理运用及作用分析[J].音乐时空,2014(1).

大学声乐教育中的情感培养探析 篇4

大学声乐教育中的情感培养探析

情感在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越来越为业内人士所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情感培养在大学声乐教育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析了学生情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以期对大学声乐教育中学生情感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 者:吴磊 作者单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兰州,73007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64关键词:声乐教育 情感培养 途径

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5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认识客观事物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总是伴有各种不同的态度。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抱有种种不同的态度而意识到自己在爱、恨,或悲伤、或欢乐时,这便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这种态度和体验反映的是人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关系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就不同,体验也就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情感。

声乐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有了优美的歌喉与清晰的咬字吐字的完美结合、以及声音语调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依据与生动表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1873—1938)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从《乐记》开始,就总结了“声”与“情”的关系,“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甚至连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可见,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但要达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却很不容易。所以连诗人白居易也不得不感叹:“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停留或纠缠在声音的外在质量之中,仿佛追求声音的外在质量是声乐学习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为基础,从而提高我们的声乐教学水平。因此,当我们的学生在舞台上演唱时,观众常常说:“唉!美声唱法,听不懂”,而我们自己则常常以“曲高和寡”来解释一番。其实,任何只注重“声”或“情”其中一方面的声乐教学都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声乐教学应该从过去的只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方法转变到重视由情感体验引发出的声音技巧与精神表现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一、歌词的情感体验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这是其它艺术所不及的。“言为心声”,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一般说来,人们在用语言表达感情的时候,丰富的情感会产生出多样化的语言色

曲艺术形象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段把歌曲的情感展现出来,从而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歌词进行必要的、生动的描绘和解释,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诵歌词,能够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

例如古曲《阳关三叠》,它是作曲家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而谱写的一首琴歌。这首歌的原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含意,就必须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这是一首作者送友人去边关服役的送别诗——清晨细雨蒙蒙,四围杨柳青青,景的渲染增添了“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的深情。“更尽一杯”把对友人的祝愿、关怀、嘱托、留恋,尽心倾注而出,待你出关之后没有故交挚友相随相伴了„„这首诗在谱曲时,作曲家为了加深情感的抒发,除了增添一些词句外,又把全诗反复叠唱了三次。“三叠”曲调的变化、反复连续陈述,使送别之情更加沉郁而深切,充分表达了送别远行友人的诚挚情意。有了对词意的深刻理解,演唱者还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想象、去联想、去体验、去感受那种依依惜别的友情。美国的艾伦·科普兰曾经说过:“我愈是参与音乐生活,就愈是确信:自由想象的思维能深入到所有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中„„”。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教授也曾经说过:“教师要做的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善于联想。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因素”。又如《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词、田丰曲)这首歌曲中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句的写照,不仅使人看到一幅色彩鲜明的壮丽景色。在积极想象思维的推动下,能使演唱者在想象中“经历”娄山关的血战和仿佛看到红军战士英勇奋战的壮举,想象到红军跨山越关向前迈进的雄壮气势和豪迈气概。再如《牧歌》(蒙古族民歌)这首歌曲,根据歌词描绘的意境,可以想象:在晴朗的天空中,一片片低低飘浮的白云覆盖着一望无边的、绿油油的草原,一簇簇白色的羊群在草原上缓慢地移动。天上的蓝天、白云和地上的绿草、羊群相互映衬、有静有动,一幅宁静、祥和、色彩鲜明的大自然美丽的画卷仿佛在眼前出现。演唱者触景生情,抒发出牧人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演唱者的想象还可以超出歌词规定的意境,创造性地添上远山、近水、阳光、鲜花以及牧羊人骑马放牧的画面。这样,演唱者陶醉在想象的意境之中,尽情地在歌声中抒发自己对宽广的大草原、对美丽的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于是,“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歌唱艺术效果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二、旋律的情感体验

就是演唱者必须从纸页上的歌谱中跳出来,把从文字与音符中所获得的印象,经过演唱者本人思想的反复领悟、不断体验而受到感动,并激发起内心真切感情的激荡。置身其中通过自己的形体、手势、眼神、表情和包含饱满情绪的歌声来感染观众,把复杂多变的心情给观众交代清楚,才能让观众听出味儿来,甚至于想回去翻翻书,研究这个音乐,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丰富文艺修养。这样,歌谱就会被溶化,歌词与旋律才可能升华为演唱者的乐思和音乐语言,从而在歌声中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比如视唱歌曲《洞庭渔米乡》,在第一段高亢的慢板山歌腔演唱时,可以把自身置于纵观湖面全景的高瞻远瞩的立足点,着意形成宽广优美而富于诗意的艺术气氛与场景。经过间奏到了歌曲的第二段演唱时,又可以把立足点转移到渔船上,从和渔民共同劳动的深切感受出发,使歌唱表现生动、亲切、富于强烈的生活气息与感人的艺术效果。在最后一段歌词的演唱中,立足点又随渔船扬帆远去,通过音量的变化控制,形成深远延伸的艺术意境,这样既回味了歌唱所表现的完整音乐形象,又使歌曲的韵味形成了余音不绝的感觉。

再次,演唱者还必须抓住整首歌曲的核心,即高潮的处理。高潮,一般是歌曲中最高的主旋律音,从情绪发展来看,高潮的形成是思想感情最饱满、紧张度最强的时刻。高潮在歌曲中常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高潮在结尾处出现,如《松花江上》等;

2、高潮在中间出现,如《绿树成荫》等;

3、没有高潮,旋律只是微微起伏,无大的波动,如《摇篮曲》(舒伯特曲)等;

4、有一个以上的高潮,如《清晰的记忆》等。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高潮的发展要合理、自然,不能在高潮到来时,才去加工渲染,而是要善于利用高潮前后关系中的对比作用来烘托它。歌曲中高潮、低潮对比所产生的作用,就好象大海中波涛起伏时所形成的波峰一样,有着活泼的动力感,对歌曲起着不断的推进作用。有些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要么平铺直叙,无轻重强弱之分;要么无低潮的存在,全曲演唱都处于激昂慷慨的状态之中。这些,都是由于演唱者不懂得艺术表现中需要一张一弛、一屈一伸的对比的道理。

总之,旋律是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任何一首歌曲,其旋律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节奏松紧的对比、强弱的对比、乐汇的不断递进、音阶的跳进级进等表现手法),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三、丰富的生活体验

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这三者之间的

从人物的感情着手,反而感到顺利。基本功是工具,对演唱者来说,是非掌握不可的,而且越扎实越好。但它单独存在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必须与音乐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艺术要感染人,而感染人是离开不了生活的。我们不接触生活,不体验生活又如何能表现歌曲呢?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尽量多观察、多体验发生在身边的各种复杂的人间情感,多了解一些描写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电视等(尤其是世界级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其次可以让学生平时多多接触社会,增加他们丰富的阅历和宽广的知识面,让他们善于理解和接受别人,多学会一些感动,将心比心、爱憎分明,具有积极开朗的心态、大气开阔的心胸,能够感受和体味到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感和情绪,并能够真正地受到感动。总之,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一个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是绝对学不好声乐这门艺术的。

结 论: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审美判断的结晶和纯真情感的凝聚,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演唱者的最高目的不仅仅是要力求唱得悦耳动听,还要唱得发人深思、感人至深。所以,演唱者的演唱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行为,演唱的生命更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的内涵及人类的情感。然而,由于声乐技能、技巧的学习难度很大,而且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以至许多人把学习声乐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这方面,以为有了技能、技巧,声乐表演中的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实这是对音乐很大的误解。对音乐表现中的艺术表现问题,只靠技能、技巧的学习是永远不能解决的。歌曲中所有的创作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使作品的艺术形象得以完美的再现。教师必须深入地分析和掌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作用。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逐步深化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学生就能在不断的音乐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参考文献

略论音乐分析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篇6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声音本身上,而常常忽略对所演唱的作品本身的分析。由于声音处理的依据是建立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之上的,因此只关注声音本身的声乐教学会使演唱的整体结构缺乏逻辑性。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分析有自己特定的要求、内容与方法。其总体目的是通过分析把握音乐作品的结构脉络与层次,使演唱有理可依,有规可循。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与演唱效果。

关 键 词:声乐教学;音乐分析;结构分析;风格分析

中图分类号:J 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2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通常都特别注意歌唱技术的训练。大多数学习者也抱有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有一副好嗓子和一些音乐才能就是唱好一首歌曲的全部。但声乐教与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能发出几个漂亮的高音这样简单,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是对音乐作品的诠释能力。因此,演唱者必须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完整深入的理解,并以此作为声音处理的依据,这样才有可能释放作品本身所蕴涵的音乐内容,较高质量地完成二度创作。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对所演唱的作品的分析的深度对演唱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忽视对作品本身的分析,就使声乐演唱缺乏整体感,声音的处理缺乏逻辑,使整体的演唱效果缺乏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因此在声乐教学中,重视对所演唱作品的音乐分析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必需的。

一、音乐分析在声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提起对演唱作品进行分析,声乐教育者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对歌曲或演唱作品的歌词声韵进行分析。这当然是演唱歌曲所必需的,但我们还需要知道这首歌曲的结构、分句、风格,咏叹调在剧情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等问题。光有好的声音是演唱的基础,但如果对作品本身的问题没有很好的分析研究,就容易使音乐的整体缺乏立体感、层次感和结构感。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不像美术、建筑等艺术,结构是存在于时间过程之中的,如果对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没有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那么演唱的整体效果就很难构成一个完美的空间结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分析对于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声乐教学中强调对作品的音乐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应对新作品的能力。因为演唱中的声音处理必须建立在对作品的分析上。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处理歌曲可以避免学生毕业后只会演唱教师指导过的作品的现象,从本质上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二、声乐教学中音乐分析的内容

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分析与作曲理论研究中的音乐分析不完全相同。在声乐教学中,音乐分析主要是与声乐的空间结构构建相关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结构分析

说起结构分析,人们首先会想到曲式分析。在声乐教学中,曲式分析虽然也是必然的,但它的要求却截然不同。比如当分析一首歌曲是三段式时,它就对声音的形象处理提供了依据和要求。因为在再现三段式中,第三段从音乐形态上来看与第一段相同,但其音乐意义却不同。再现段不是第一段的静止重复,而是音乐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再加上速度、伴奏等方面的因素,会在声音的色彩、亮度、力度、演唱的情绪方面产生不同的要求。如果对三段式没有这样一个逻辑性的认识,演唱者就会机械地处理首尾相同的两段,这样显然不利于很好地诠释作品。对音乐段落内部结构的分析也对作品的演唱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乐段内各乐句的关系、乐句的起迄等等,都对声音的形象有直接的影响。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演唱者在处理两个或多个相同的乐句时的呆板或缺乏逻辑。如果对乐曲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对这样几个相同的乐句就可能采用更加合理的变化处理。再比如在许多歌词的结构和旋律的结构不一致的地方,只有经过细心的分析才可能正确断句。而这些细节对声音的表现力有着直接的影响。结构分析还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在演唱组歌、套曲、清唱剧、歌剧作品中的选段时,这一点就十分重要。比如一段歌剧的咏叹调,你只分析咏叹调本身的结构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需分析整部歌剧的结构及情节发展的脉络,然后分析所演唱的咏叹调在这一过程中的阶段,咏叹调主人公在整个人物关系结构网中所处的位置等等。比如马勒的《大地之歌》第一乐章是一首歌咏人世悲愁的男高音饮酒歌,歌词源自李白的《悲歌行》。马勒改写的歌词为:“金杯中的美酒且不要饮,先让我来唱歌,请你倾听!我歌唱惊心动魄的忧愁之歌。当忧患临近,灵魂的花同里野草丛生,欢乐的歌已沉寂不可闻。生和死都是一片幽瞑!”。毫无疑问,“悲”是该段音乐的主要情绪。但作为一部大型音乐作品的第一首,无论从整体结构不是上从情感结构上来看,其悲都不能达到顶点,因此,在处理这一段的悲时就会获得比较好的把握。当然,从内容上来分析,这段歌词虽有因孤独而形成的悲,但也有诗人一种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意思,还有一点看破红尘,向往宁静的意思在里面。但从整体结构上来把握是保证情绪演绎恰如其分的重要保证。结构分析对声乐演唱质量的影响是间接和潜在的,但却是完美的演唱所必需的。声乐教师在处理歌曲时,当技术问题解决后,对歌曲演唱整体的处理主要放在结构上,比如乐段的情绪及不同乐段之间的对比;每个乐句的走向、各乐句之间的关系与衔接等等。此外,结构分析还可能涉及到作品的音色布局、力度逻辑、高潮起落等因素。

(二)、风格分析

不同的音乐作品总给人造成某些不同的听觉与情感体验,任何作品都会在呈示的过程中以某种特定的风格特征呈现。作为演唱者,一个重要的表现目的是忠实作品的自身风格。人们常说某某人演唱的味道很对,这很大程度上是说演唱的风格把握得很准确。如果说结构分析关注的往往是作品内部的组织逻辑,那么风格分析总是关注作品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一点对于声乐教学和演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演唱最本质的属性是演唱者和欣赏者之间的一种信息流通活动。著名未来学学者托夫勒在他的《科学和变化》一文中曾说过:“在当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发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即把问题分解成尽可能小的一些部分。我们非常擅长此技,以致我们竞时常忘记把这些细部重新装到一起。” 结构分析方法就是“拆零”,也就是将一首音乐作品的分解成乐段、乐句、乐节等等进行演唱的处理。而风格分析则是对音乐作品的整体面貌进行分析研究。我们知道,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的组织、音乐风格的形成,必然有其外部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总是和作曲家个人的世界观、艺术观、艺术趣味,以及音乐语言创造方面的天赋相联系;第二,总是和作品产生的社会生活背景、其他文化艺术形式及美学思潮的演变相联系。影响音乐作品风格的外部因素非常多,作为声乐教学中的风格分析没有必要做到如此全面,主要应从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加以分析:

1、确定作品的时代风格。比如是古典的、浪漫的还是现代的;

2、确定作品的地域风格;

3、作品整体的调式风格。比如要确定其调式风格是民族的还是西洋的、是哪个民族的;

4、钢琴伴奏的和声风格。分析它是传统功能和声还是现代的非功能和声。

5、旋律结构风格。比如旋律音程的特点、变化音的特征、分句的特点、装饰音的规律等等。

(三)、背景分析

这一部分在目前的声乐教学中应该说是做得比较好的。所谓背景分析就分析与音乐作品间接相关的历史人文背景。这一点对于大型作品特别是歌剧的演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要了解歌剧作品的作曲家,因为作曲家的生平蕴含着复杂的人生经历,许多伟大的作品都是作曲家在命运之路上艰难地跋涉时的情感产物;了解歌剧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演出时的盛况;分析角色主要的唱段;唱段表现的戏剧情节、感情冲突和环境氛围等等。这样的分析可以使演唱具有一种历史感,可以在对作品背景了解的基础上使演唱者产生理性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更好的演唱效果。

歌曲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对作品的文学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位诠释歌曲的音乐家的目标都是要反映和再创作曲家从歌词自身所激发出的最初的冲动。歌词赋予歌曲以色彩。歌曲的颜色,歌词的意象,必须被歌者通过内心的幻想画在每一个细节上,这样音乐作品内在的特性、情绪和精神才有可能被反映在演唱者再创作所营造的气氛当中。而要完成这些,就必须对歌词进行深入的内容分析,而不是仅仅关注它们的读音、声韵、开口闭口等因素。每一首歌曲都包含着歌者所营造的一种情绪和一种气氛。每一首歌都有一种情绪和一种气氛。拿现在已知的著名的中国作品来讲,已涉及唐诗宋词中的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田汉、光未然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各剧种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帝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都进入了声乐文献。这就要求我们的声乐老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把歌词的正确读音教给学生,不要对文歌词的作者、时代、社会背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具有这样才有能力给学生讲清楚,才能使学生了解作品所在的整个时代风格,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表现作品的分寸。

三、声乐教学中音乐分析的步骤

在声乐教学中,对所演唱的作品进行分析可以依据以下步骤进行:

(一)、背景分析

包括作曲的时代、风格、技法特点;作品的创作时代、地点;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思潮;作品在音乐史上及作曲家本人创作中的地位;歌词分析。

(二)、结构分析

包括作品的曲式;内部的段、句、节之间的划分与关系;句势与走向;如果是歌剧等大型作品,还应分析整体的戏剧结构及音乐结构,以及戏剧结构与音乐结构的重合与交错;高潮的酝酿形成等等。

(三)、风格分析

主要包括时代风格;作曲家风格;体裁风格;调式风格;和声风格;旋律风格等等。

当然,这些分析并不一定要以严格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是老师应该设立一个明确的分析步骤,养成一个良好的教学习惯。这样做可以使声乐教学更加科学化。因为声乐教学往往建立在个人体验基础上的教学法或者建立在直接模仿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法应当说是有其合理的部分的,比如不少歌唱大师在讲述其歌唱方法时,主要就是描述其个人的内在体验,而许多老师也一直使用模仿的教学方法。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乏成功的例子,但它同时是一种非常容易误导学生的感性教学法,其成功率和失败率相差无几。而步骤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兼顾因材施教的前提上保持教学的稳定性,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四、声乐教学中音乐分析的意义

在声乐教学中注重对所演唱作品的音乐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声音本身上,而常会忽略对所演唱的作品本身的分析。由于声音处理的依据和基础要建立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之上,因此只关注声音本身的声乐教学会使演唱的整体结构缺乏逻辑性。因此,只有把声音处理置于音乐分析的基础之上,才能使歌曲的演唱处理富于逻辑。

第二,如前所述,声乐教学中的经验式教学方法容易使教学过程变得随意,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声乐教学的科学化。

最后,注重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分析,可以使教师从更多的方面去启发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作品的诠释。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习获得一种可持续的音乐作品处理方法,避免学生毕业后只会演唱教师指导过的作品的现象。从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当然,声乐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声乐教学中音乐分析的地位并不是要否认技能技巧训练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声音训练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理论知识修养是源泉,科学实践锻炼是关键,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兴趣,使学生的认识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使他们有理可依,有规可循。

责任编辑:陈达波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路线 篇7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音乐情感

小学音乐教学中, 为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给学生带来情绪的激发。教师可以通过讲述音乐故事、展示音乐作品产生背景、让学生课堂表演等方式, 或者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音频、文字资料, 为学生创设多元音乐学习环境, 成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如在学习《乃哟乃》这首歌曲之前,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土家族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 特别展示了相关视频, 土家族“社巴日”歌舞演出, 让学生对土家族风俗有一定了解。教师让学生谈谈我国少数民族都有哪些习俗, 学生开始讨论。有的说, 傣族有泼水节, 这是庆祝活动。有学生说, 苗族有划龙舟比赛。教师总结:“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少数民族的音乐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宝贵财富, 我们都应当珍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乃哟乃》这首歌。”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 给课堂教学创设了特定教学情境, 学生通过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探讨, 也懂得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为学习歌曲做好了心理铺垫。

二、营造课堂气氛, 渲染音乐情感

小学生大都喜欢音乐, 但对音乐课堂教学并非都能够接受, 教师需要利用多种手段营造一个宽松、活泼、愉悦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首先要积极改善师生关系, 教师历来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 曾经的“一言堂”让学生望而生畏, 新课改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 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教师也要注意身份转变, 要与学生打成一片, 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服务者。其次是改变教学形式, 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时间, 或者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让学生自由接受音乐元素的熏陶。《划船》这首歌要唱出韵味比较难, 教师在具体引导时, 主要是利用范唱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先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 并让学生说说听歌曲的感受, 学生都能够说出歌曲所描绘的美丽景象;然后由教师进行范唱《划船》, 而且还配以手势动作作为辅助, 学生也跟随教师一起行动, 课堂教学气氛相当热烈。教师利用范唱机会, 在为学生示范的同时, 也为课堂注入了强劲动力, 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 学习自然进入到和谐状态。

三、设计问题引导, 探索音乐情感

音乐教学也需要教师利用问题进行引导, 因为小学生都有比较强的好奇心。教师要注意从学生认知特点进行切入, 利用问题悬念引起学生关注。特别是教学环节导入阶段, 教师要注意设置一些趣味性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这样的音乐课就会充满积极因素。学生探索过程就是情感经历过程, 思想锤炼自然会赢得高效益。《鹅大哥》是一首民谣, 教师先用一首关于鹅的儿歌导入教学, 然后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同学们见过鹅吗?鹅是怎么叫的呢?你们能够描绘出鹅的模样吗?谁能够学学鹅是怎么走路的吗?”学生听教师列举这样的问题, 顿时都来了精神, 因为问题都比较简单, 教师也不是要学生逐一回答, 而是让学生感知关于鹅的相关内容。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特别让学生模仿鹅走路的样子, 教室内顿时欢声笑语。教师用问题进行引导, 让学生思维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欢快的学习气氛被点燃, 也为正式学习做好情感基调铺垫。学生情绪被激发起来, 课堂教学自然进入良性轨道。

四、开展教学活动, 体验音乐情感

小学生音乐课堂教学需要学习乐理, 也需要学习乐器演奏, 学生对此常常会感觉有难度, 为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教师要注意课堂演绎的方式, 最好是让学生以小组集体形式参与, 这样可以提高演绎覆盖面, 带动更多学生学习感知音乐。《牧羊女》这首歌优美而活泼, 能够让人感受到劳动带来的美好。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 学生边聆听边用手掌进行节拍伴奏。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给学生以情感激发。学唱结束时, 教师组织小组进行集体表演唱, 要求学生自己编制动作。学生立刻行动起来, 各个小组都能够圆满完成任务。在展示演绎时, 小组表演非常成功, 学生参与热情很高, 虽然动作难做到整齐划一, 但表演意识比较到位, 表演效果非常理想。教师让学生自编动作进行小组演绎, 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表演机会, 学生在训练表演过程中获得情感历练。

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初探 篇8

关键词:声乐教学 情感培养 问题 有效途径

声乐演唱其实是演唱者通过对自己声音的运用,使得情感变成知觉艺术呈现给听众的过程。丰富的情感是声乐最具魅力之处,同样也是声乐的内在本质与灵魂所在。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很多的高校在声乐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演唱技术的培养上,而忽视了情感的抒发和运用的培养。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无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推动声乐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要想提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声乐教师必须使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了解教学对象的情感特征,引导学生通过神态、动作以及语言等进行情感的表达,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意义,让情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特别的作用,让情感贯穿声乐演唱的同时也能够贯穿教学课堂,让学生能够更加认可声乐学习,调动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专业人才。

一、情感培养对于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对于声乐教学来讲,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情感是作为本质而存在的,评价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演唱表演能力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其中,“声”指的是演唱者的声音以及演唱技术,“情”指的是演唱者的情感。优秀的演唱者能够有效的将演唱的技术同演唱情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现演唱技术向艺术方向的转化。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使得自身的声乐演唱水平大大提升,同时还能够感受到演唱过程中的愉悦心情。其二,声乐艺术的精髓和灵魂是情感,通过目前的声乐教学实际状况我们可以发现,有一部分演唱者虽然具有非常扎实的演唱技术,可以很好的驾驭,但是却无法让听众尽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演唱者缺乏对于情感的表达,无法将自己内心对于艺术的热情展现给观众,使得技术同艺术脱离,演唱的作用自然缺乏感染力,所以,情感培养是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最为本质的追求。

二、目前我国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落后

就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声乐教师使用的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单一,课堂效果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虽然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但是教师却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甚至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严重同情感教学脱离。很多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下,只注重对于演唱技巧的掌握,忽视情感表达,难以提升声乐演唱水平。

(二) 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了解

一些声乐教师在授课前由于准备不足,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由于不知晓学生的基础水平如何,所以在进行歌唱表演训练的时候也不能够针对学生的能力提出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无法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出来。学习声乐专业的学生既有来自大城市的也有来自农村的,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都是不同的,甚至一部分学生的声乐基础为零,如果声乐教师单单重视对于学生演唱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忽视情感表现教学,会造成学生只重视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认识不到内在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师在教学中主观性较强

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的主观兴趣也将对声乐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情感教学出现极端化的现象。就目前高校声乐教师群体的特点来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会根据自身专业以及自己的主观喜好进行授课。比如说,一些教师专业是美声唱法,就会要求学生唱美声,同时灌输学生学好美声的重要性,直接导致学生使用美声的练习法进行声乐演唱练习,影响学生对于声乐演唱情感的探索和认识。这种存在片面性的教学观念会影响学生对声乐的理解,学生无法让自身的个性得到发展,正确的理解情感表现。

三、声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进行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声乐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

声乐教学同其他专业教学是存在一定差异性的,因为声乐教师多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模式教学,学生与教师之间接触更加密切,所以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将直接影响到情感培养。所以,声乐教师必须要发挥示范作用,只有教师本身对于声乐艺术有浓厚的热情,才能够将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提升对于声乐学习的积极性,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学习的状态,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培养出有情感、会表达情感的学生。

(二)培养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热情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对声乐进行学习将直接影响到声乐教学课堂的整体质量。只有学生真正热爱学习声乐,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就目前情况来说,很多声乐专业学生对于声乐的认识是存在一定误区的,一些学生将声乐学习作为升学和就业的阶梯,声乐教师如果不能够纠正这种思维,将会使得声乐变成一种功力化的手段,如果学生以这种思想去学习,情感培养将变成一句空谈。因此,教师必须积极的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同时也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能够建立起声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真正认同声乐,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并让学生将兴趣变为热爱之情,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声乐水平高的学生。

(三)通过声乐作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好的声乐作品都是蕴含着某种情感的,如何学会情感表达是声乐专业学生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让学生学习一个作品的时候首先应该将作品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创作者的生平经历等理解作者的心理。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演唱作品的时候学会角色互换,从作者的角度去体味作品中蕴含的某种情感,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表现创作者感情的同时也能够将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通过情感表达的形式表现出来,真正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点,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这样才能够让听众难以忘怀。

四、结语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情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声乐教师要想更好的提升声乐教学课堂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给予情感培养充分的重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建立起对声乐学习的热情,并通过声乐作品让学生体验到声乐情感的表达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声乐专业人才,使我国高校声乐专业得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桑素萍.声乐教学中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J].大舞台,2014,(02).

[2]王小丹.论大学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音乐时空,2014,(03).

[3]陈艳.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之我见[J].大学教育,2012,(04).

[4]李延俊.对声乐教学过程中情感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3).

[5]房亚红.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与表达[J].大舞台,2012,(11).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篇9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只是对教学内容和具体作品的情感投入,而缺少对教学对象的热爱之情,同样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音乐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一周内仅有一课时的课堂交往时间。怎样充分利用音乐教学活动这个客体达到情感交流呢?关键是一个“爱”字。在“爱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一个平等、互爱、轻松、愉快直至师生间相互需要得到满足的和谐气氛。①带着微笑走向课堂,这样会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②课堂提问经常而随便,这样会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心理。当学生唱错音、词或答不出问题时,要做到耐心指出或给予帮助鼓励;③用热情关注的目光注视学生。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咳嗽、嗓子哑了,下课时不要不闻不问,一定要及时寻问,给点药或告诫学生要变声了,别大声说话,别再吃刺激的东西;④充分利用上课前的10分钟和课后10分钟的时间,了解、掌握学生在社会上、家庭中接触的音乐作品,进行审美分析和评价,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倾向。教师以平等的身分对学生体贴、关心的情感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师生间的情感。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一旦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唤起相应的情感,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记忆力更深刻,并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也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1] [2]

小学音乐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10

乐群小学

杨艳

「摘要」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在教学中要重视音乐人文与情感的体验。学生的需求应放在教学设计的首位,让每一个孩子真正享受到充满情趣、愉悦气息的音乐学习生活。

关键词:掌握姿势 创设情境 交流互动 尝试创编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情感艺术,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要把这种情感真切的表达出来,就必须进入角色,设身处地地体验歌曲的情感内涵,才能赋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是要学生按照老师期望的要求来演唱,导致大多数学生演唱时表情呆板,无所适从。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相反,会扼杀孩子唱歌的兴趣,这对于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情感意识和提高音乐表现力及创造力都是不利的。学生的情感被剥夺了,他们怎么能唱出动情的歌呢?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真正享受到音乐所带来的魅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掌握姿势,学会表情

正确的姿势是保证学生唱歌时正确呼吸、发声和歌唱的必要条件。无论是站着或坐着唱歌,都要精神饱满,身体端正,自然而不紧张。试想,一个趴着腰、坐姿随便的学生能唱好歌吗?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采取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养成端正、持久的好习惯。

演唱时的口形要根据发声、咬字吐字的需要,自然而灵活的张合,但基本上要保持椭圆形。嘴唇要灵活,不要鼓起,下巴要自然放松,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想象微笑时颧骨抬起的感觉,从而让他们体会到什么才算是口腔打开,做到字正腔圆。

二、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国歌》是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会唱的歌曲,更是向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首选歌曲。因此,在教唱《国歌》时,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当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旧中国一幅幅悲惨的画面和中华儿女不屈不饶英勇抗争奋起救国的壮丽场面,在此基础上再教唱《国歌》,当唱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时,可结合画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们强烈的爱国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的歌曲,除去音乐旋律提示的情感体验,单靠一些简单抽象的歌词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是很难的,对此教师必须想办法,让语言难以描绘的内容,通过视觉形象具体逼真地表现出来,这样,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画面相结合,能把学生带到一个现实的世界。为学生创设出身临其境的情境,学生唱起歌来自然既有兴趣又有激情。

另外,对于一首新歌,可以适当启发学生对歌曲意境发表自己的感受,进行讨论,这样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歌曲意境的理解。例如:在教唱《小白船》这首歌时,有的学生将天空想象成蓝色的海洋;有的学生提出夜空应该是宁静的;还有的说月儿像小船,我和小伙伴一起坐在船上飞,小船儿轻轻荡漾在蓝色的海洋中……孩子们自己体会出的歌曲意境,要比教师主观灌输的想法更易让他们接受、理解并表现出来。同时,可结合校园集体舞《小白船》进行边唱边跳活动,可想而知,这样做小学生会唱得更起劲,效果会更好。

三、交流互动,传递感情

一首好的歌曲,往往蕴含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作品中涉及的故事入手,先讲述歌曲中所描绘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各自讨论对歌曲情感的不同体验,让他们在听听、唱唱、说说中进一步深化对歌曲的情感理解。我在教唱儿童革命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先给学生讲王二小在抗日战争时把日本鬼子引入八路军的埋伏圈自己却英勇牺牲的动人故事,然后利用视频播放这首歌曲进行欣赏,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王二小真勇敢,是我们中国儿童的骄傲,我们要向他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我要努力学习,长大了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过上好日子……希望今后不再有战争,让世界充满爱……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一个煽情的故事,拨动了孩子的心弦,引导孩子进入一种高尚的情感世界。当孩子们演唱这首歌曲时,群情激昂,他们用赞美的歌声表达出对王二小的敬佩之情。

另外,我在教唱《妈妈的眼睛》这首歌时,我先提问:你们喜欢自己的妈妈吗?妈妈现在在哪里?想不想妈妈?通过交流互动,在唱这首歌曲时,很多学生哭了。因为他们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妈妈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都无机会见到妈妈,条件好的也只能在电话里听到妈妈的声音。这对培养学生的亲情无疑是有好处的。

四、尝试创编 升华情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音乐课程也不例外。在学会歌曲《我们的田野》之后,我尝试着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以《我们的校园》为题改编歌词,要求做到“字音对位,语言流畅”。同学们在分组创编过程中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最后创作了许多内容、题材不一的歌词。如:“我们的校园,热闹的校园,操场的四周,栽着碧绿的樟树,宽阔的操场,是我们快乐的天地。”等等。学生唱着自编的歌词,神情特别投入,演唱特别认真。

让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按照歌曲的旋律、节奏创编歌词。这样学生的演唱兴趣会大大提高,同时情感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激发。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11

关键词:音乐教学 情感 交流

1、引言

情感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中,显示出极其重要和深刻的作用。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态度和内心体验,它时刻伴随着人的精神生活。情感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心理内容,极富独特性,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最能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使人陶醉、激动、震颤,加深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2、音乐教学中情感培养

2.1倾注爱心,鼓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亲切关怀和鼓励的目光,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而且影响学生的智力、情感、个性的发展。作为声乐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既当严师,又当慈母。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社会环境、家庭状况、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个性和不同方言习惯。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知道的越清楚,了解得越透彻,解决每个学生具体问题的能力就越强。教师在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做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比如新生入学后,对学校的环境感到陌生,适应不了学校艰苦的环境,想家恋家、学习不安心,有些学生在生活上不能自理,心情不愉快。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向学生讲述名人逆境成才的故事,介绍名人传记让学生阅读。对家境贫寒、身体较弱的学生,教师不但应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在生活上要多给予照顾,而且要多下宿舍去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在心理上多给予安慰。教师对学生的爱,既要细致又要平等,对每位学生都应倾注同样的爱,不论家庭贫富、不论声音条件好坏、不论声乐有无基础,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欣赏学生,鼓励学生。众所周知,学生正确声音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艰苦、漫长的训练过程。在训练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正确面对学生不断出现的发声问题,允许学生的声音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生在初学时,发出的声音有可能不堪入耳,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要看到学生点滴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比如:学生歌唱姿势、歌唱呼吸的把握上及歌唱发声的位置和声音有进步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敏锐的听觉及时捕捉学生正确的声音,善于抓住长处和优点,因势利导,多用赞赏的语言、赞赏的目光、鼓励的动作,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2.2创没情境

情境教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切入点是“情境”。从音乐教学的角度来看,“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优化了的音乐学习与生活环境。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它以“情”为经,将被淡化了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要素重新确定为音乐教学的有机构成,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价值观等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摆在音乐教学应有的位置上;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音乐氛围的创设,拉近了音乐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情境教学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受生活实际的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仅如此,情境教学将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强调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从而将唱歌、欣赏、活动的训练统一在具体生活的音乐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不仅掌握了技能技巧,而且发展了音乐表现能力。

2.3培养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老师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地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这样才能保证情感的积累处于一种清醒的有章程的状态。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感人的语气感动学生,让学生从中明白妈妈的辛苦,以及应该怎样孝敬妈妈,疼爱妈妈,学生听了故事后,很感動,纷纷举手发言来表达自己将怎样疼爱自己的妈妈,并在学习歌曲和演唱歌曲时都很认真、专注,用心投入地演唱了这首歌曲,达到了德育与智育并举。

3、情感的投入

3.1不断提高音乐知识修养

情感结构包括具有丰富、平衡、协调的情感状态与自我调控能力,在音乐教学时,用音乐之情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要具有丰富而全面的知识结构,敏锐的音乐审美能力,具有较高的音乐表演、教学能力,还应具有运用音乐教育规律和知识研究音乐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这样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然后根据自己的知识、见解和阅历,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再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

3.2调动情感的教学方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对于满足需要的事物和信息,教师要用诚挚的情感去引导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为学生作演唱、演奏等示范,以丰富的情感和语言,描述、分析音乐作品中的内涵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领悟音乐情感艺术的真谛。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的欲望、动机、需要,组织学生真挚地投入到音乐实践中,在丰富多彩的音乐中体验、感受和表现音乐的情感。同时,教学要富有激情和艺术感染力,力求准确、生动地塑造音乐形象和精神内涵。教师要通过自身情感的充分投入,紧紧地吸引每位学生,用音乐艺术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4、总结

总的来说,唱好一首歌。情感是非常重要的。音乐艺术离不开情感,而且情感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包容了对歌曲的深刻理解和声乐演唱技能,但又超越了纯技术的局限,其中既有深邃的哲理,实践的原理,歌唱情感,是歌唱者全身心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有情而唱,才能充分体现音乐的情感,以更好地完成新世纪音乐教学对我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本本.浅论音乐教学中情感培养[J].企业家天地,2008.06.

[2]曹丽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J].中国体卫艺教育,2008.06.

[3]邱蜂鸣.民族情感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J].科学教育,2008.02.

上一篇:大学生暑期工实践报告下一篇:写错的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