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2024-05-29

音乐中的情感表达(精选10篇)

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篇1

《毛诗序》中曾提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1”, 音乐是感性的, 喜怒哀乐、贪念痴嗔, 甚至不必歌词解释。歌咏作为最早的音乐出现为什么能够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我想大抵应了那句“情动于中”, “情”这一字即为乐魂。

面对一首作品, 有的演奏者只关注谱面音符, 将熟练弹奏作为最终目的, 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 我接触了很多琴童和家长, 他们大多将考级作为学琴的目标, 用几个月的时间完成几首考级作品, 让孩子一直重复机械地练习弹奏音符。音乐是人类为了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脱离了感情的音符是没有生命力的, 是僵硬的。对待每一首作品都要细细揣摩作者的意图和当时的心境, 了解思考背后的故事, 跳脱键盘束缚看待音乐。体态律动的创始者达尔克罗兹认为, “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情绪转译为音乐, 这就是音乐的起源。2”练琴, 其实是一种表达和再创作, 在音乐中进行一些画面的联想, 融入自己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二次创作。音乐, 绝不应止步于谱面的分析和音符的串联, 它是人们对于生活体验的反馈和表达, 如果没有那些生活经验只能称之为音符而非音乐。键盘仅是情感的一种延伸方式, 揠苗助长式的机械练习会让孩子厌烦而对音乐产生距离感, 这与音乐学习的初衷——体验生活的美是相悖的。音乐带给人们的感动是从心开始的, 自己若不曾情动, 何以打动他人。

初次听格里格的《婚礼进行曲》, 总有很多感触。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引发一些对于婚礼的美好回忆, 记忆中的新娘应是一席白色长裙, 娇羞地站在倜傥的新郎旁, 脸上满满洋溢着幸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手上的对戒熠熠生辉, 就像跟着司仪郑重许下的诺言一样闪耀。

这首《婚礼进行曲》中, A段热烈且幸福洋溢, B段温婉圣洁。对于A段, 我觉得是描绘了露天婚礼中宾客热切的祝福和新人内心的小小憧憬、忐忑, 而纵观整首作品, 我最偏爱的其实是B段的慢板部分。两个主音上的纯五度音程整小节的出现, 仿佛一个引子在呼唤, 然后才慢慢通过左右手模仿, 在不同音高中切入旋律。

每每听到或是演奏到这段慢板时, 我的脑海中总是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绿油油的草地上, 新娘的父亲挽着娇羞的新娘, 款款走上红地毯, 而那红地毯的另一端是她的“与子偕老”。所有的喧嚣在那一刻静止, 万众瞩目, 幸福而神圣。而我的师姐却总觉得这一段更像是新娘新郎在牧师前的宣誓, 左右手的轮流交替就像彼此间许下的承诺, 庄重、神圣而甜蜜。其实无论关于画面的联想如何, 都是听众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 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当你真的投入进音乐, 指间流淌的音乐也会随之充满灵气。

莫什科夫斯基的船歌 (改编自奥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 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首曲子, 现在想来究其原因大概是这首作品的画面感十足, 让我总能沉醉其间忘却身处的环境。六八拍右手持续的波音造成一种摇曳的感觉, 仿佛是水波一层一层荡漾开来拨动心弦。每次弹到这部分, 我总会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静谧的月夜中, 一艘前方挂着昏黄船灯的贡多拉, 轻轻摇曳着从巷口慢悠悠驶来, 夜色中弥漫着一层淡淡的水气, 氤氲着仿佛入了仙境一般, 一切那么近又显得那么遥远, 多么神秘美好, 让人沉沦。

音乐是有画面感的, 就像一幅幅画卷在听众面前展开, 我想这对于弹奏者本身也是一种享受。虽说“英雄所见略同”但我并不认为这样的联想会趋于一致, 毕竟谚语这样说道“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3”, 享受音乐、表达音乐对演奏者来说才是让音乐灵动起来的根本, 心动则情动, 乐随心动, 只有打动自己才能真正感染别人。

参考文献

[1]《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杨立梅, 蔡觉民编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1ISBN978–7–5444–3062–3.

[2]《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编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7ISBN978–7–5444–3063–0.

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篇2

关键词:钢琴;音乐艺术;审美情感;表达

一部优秀的钢琴作品,在蕴含作者对于音乐艺术追求的同时,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音乐风格,是艺术形式与内容相互融合之后的产物,可以为听众带来审美体验,对于钢琴演奏者而言,想要向听众更好地传达钢琴音乐艺术中所蕴含的情感,就必须在其中融入自身的情感,以心理上的共鸣唤起丰富的情感体验。

1 钢琴音乐艺术审美情感表达的特点

在钢琴作品中,对于情感的表达是非常重要是,同时体现出了主观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从主观性分析,主要是指采用音乐手法,表达人的主观世界以及内心感受,在这里,音乐是一种表现的方式,通过主体性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结合钢琴这种极具表现力的乐器,可以表达出人的主观感受,表达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这种表达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纯主观的,同时带有一定社会典型性的个人情感,这也是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在音乐风格上迥异的主要原因。例如,肖邦的作品在歌唱性的旋律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李斯特的作品不仅技巧华丽,而且饱含激情;舒曼的作品比较简短,但是个性十足,充斥着浪漫的诗意。[1]正是这些风格不同、情感迥异的音乐作品,构成了多彩而又富有层次的钢琴音乐艺术。从丰富性分析,钢琴音乐作品表达出的作曲家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纵观钢琴艺术的殿堂,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主要有两类,一是民族情感,体现出了对于自身民族发展历史、斗争精神以及价值观念的肯定,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例如,李斯特立足匈牙利的民歌,在融合吉卜赛音乐后,创作出了注明的匈牙利狂想曲;肖邦在波兰文学的叙事诗中汲取灵感,借鉴波兰民间音乐形式,创出了《叙事曲》,都充分体现出了民族特征;二是自然情感,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欣赏,例如,在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中,采用三段体形式,结合三连音伴奏音型,形成了一种婉约、悠扬、柔美而又带有淡淡伤感清欢的旋律,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泛舟威尼斯的感觉,在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同时,也为听众展示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2 钢琴音乐艺术审美情感表达的形式

在钢琴音乐艺术中,对于审美情感的表达,并不单纯的局限于音乐作品,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1 旋律

钢琴音乐的旋律创作不同于古典音乐,更多地强调对比以及旋律的自由舒展,赋予作品以抒情性和歌唱性,以浪漫主义取代了英雄主义。以钢琴体裁中富有浪漫情调的夜曲为例,其可以说是浪漫主义时期器乐作品的一种代表,多用以表达对静夜的沉思,并以此来抒发情感。[2]例如。肖邦的夜曲,虽然在风格上受到了菲尔德的影响,同样的感情细腻,同样的富有诗意,但是在创作手法上无疑更加丰富,通过“加花变奏”的方式,在重复主旋律的过程中,加入了相对短小的音型和颤音、琶音以及花腔等,使得作品整体更加生动,更加富于变化,在增加旋律流动感的同时,提升了对于情感的表达力度。

2.2 和声

在音乐情感的表达中,和声是至关重要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古典音乐的和声语言逐渐被时代所淘汰,无法充分满足浪漫主义音乐在情感表达方面的需求,对此,作曲家们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以更加大胆新颖的和声,通过个性化的方式,来实现对于主旋律的支持,比如采用一些非功能性的和声进行,或者各种变音、不协和和弦的使用等,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果。例如,在舒曼的钢琴作品《孩子的请求》中,结尾部分并没有墨守陈规的在主和弦上终止,而是结束在D大调属七和弦上,这种突然的终止带来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似乎音乐并没有就此结束,情感的抒发也在持续进行。由此可见,在钢琴音乐作品中,和声不再仅仅作为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表现工具,对大小调体系的调性轮廓进行了模糊,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入。[3]

2.3 小品

从体裁方面分析,音乐可以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来自由选择形式,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钢琴小品,其作为浪漫主义作曲家抒发情感、表达情绪体验的有效形式,受到了大多数作曲家的青睐,可以凭借瞬间的感悟,进行作品的创作。例如,肖邦在自身的许多作品中,通过对踏板的合理运用,有效丰富了钢琴的音响色彩,尤其是对右踏板的极致使用,使通过广阔的空间,使得原本短促的乐音出现了新的变化,对和声进行了相互连接,钢琴的音色变得更加丰润开阔,在审美情感的表达方面更具优势。这种看似简单的改变,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革,更体现出了音乐观念的转变,而实际上,这种转变在古典主义时期简直不可理喻,但是立足浪漫主义背景,从情感表达的需要考虑,却又成为了一种必然。

3 钢琴音乐艺术审美情感的诗意化表达

自古以来,音乐与诗歌似乎都有着不解之缘,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却往往能够实现相互之间的连接和转变,钢琴音乐艺术在审美情感的表达中,同样体现出了诗意化的特征。[4]

3.1 标题音乐的发展

从本质上分析,标题音乐是音乐与其他元素的一种结合,是一种大胆的尝试,通过标题的方式,赋予音乐一种诗意化的启示。例如,在舒曼的《童年情景》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标题,如《捉迷藏》、《竹马游戏》、《入睡》等,将听众带入到了童年的回忆中,勾勒出了一个美妙而且趣味无穷的场景。标题音乐是作曲家以文学的形式来描述钢琴音乐,并且在诗歌中汲取意象塑造出来的,表现出了其对于生命、爱情、梦境等的感悟。

3.2 诗歌的改编创作

实际上,有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都是直接根据诗歌进行创作的,如李斯特的钢琴夜曲《爱之梦》,就是根据其自身创作的三首歌曲改编而成,尤其是其中最为著名的《爱吧!》,取材自德国著名诗人弗莱里格赖特的诗作,整首乐曲从一个轻柔缓慢的旋律开始,主题旋律温暖深沉,通过简约质朴的分解和弦,模仿竖琴的表现效果,借以表达含蓄、多情、深沉的心态。

3.3 诗歌意境的营造

许多优秀的作曲家不仅可以对诗歌进行改编创作,更能够直接从诗中获得灵感,进而在作品中利用钢琴来营造出诗歌的意境,表达自身对于诗意的理解。以其中的代表人物舒曼为例,其在《童年情趣》的第七首《奇幻的梦境》中,采用了单三部曲式的结构,以反复变化而又婉转动听的旋律主题,表现出了梦幻般的色彩,通过细腻的明暗对比,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

4 结语

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感活动存在一致性,能够实现感情的同步,其本身就是一种人的主观表象,可以凭借优美的旋律,表达出作曲家、演奏者的内心情感,引发听众的心灵共鸣。钢琴音乐能够将简单的音符和记号转变为美妙的乐音,表达内心的情感变化,唤起各自的人生体验。

参考文献:

[1]袁科.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J].时代文学(下),2009(3):197-198.

[2]刘琉.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和魅力[J].教育艺术,2010(2):23-24.

[3]刘琳.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J].成功,2013(20):275.

[4]吴旭东,马宁宁.钢琴艺术审美因素与情感关系研究[J].音乐时空,2015(24):110.

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篇3

广告音乐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 据南宋《梦梁录》记载:当时南宋京都临安 (今杭州) 是小商贩的云集之地, 很多小贩在叫卖中有意模仿外地口音, 以吸引异乡人前来购买其产品略抒思乡之情。[1]这种风趣幽默, 沿街吟唱的“广告”生活气息浓厚, 能迅速勾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古时以“说唱”配合推广产品的形式还不能称为广告音乐, 但可以看成广告音乐的萌芽。

作为视听结合性广告的代表, 电视广告的出现虽晚于图文广告, 但随着电视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 电视广告后来居上, 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广告媒体之一。与图文和电台广告相比, 电视广告的显著特点在于其音乐与视频等其他广告元素相结合,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增强广告的表达效果。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艺术的本质是唤起人的共鸣。成功的电视广告音乐会自然引发消费者的联想, 产生“情感共鸣”最终促成消费, 因此, 研究广告音乐的重要性便突显出来。

二、研究理论框架:

Mach Innis和Park提出了有关音乐影响决策的过程:当音乐以情感为媒介时, 参与度较低的消费者利用音乐被唤起的情感进行品牌评价的倾向更强。他们认为:“消费者受到音乐的熏陶及喜好”和“音乐和广告信息的一致性”是条件, 这些条件会引起对音乐及广告内容的注意, 经过情感转换影响对广告的态度和对品牌的态度。[2]美国学者Linda M.Scott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音乐是有意义的、语言似的, 它建立在一个文化传统的系统中, 其诠释的不是个人的, 而是广泛地为大众分享, 每一个音乐的传播都被框在听者以往的经验总集之内。Scott同时指出, 广告音乐的修辞表现有支持命题、展示宣告、建立互动信心的理据、吸引及维持注意力、提供重复及回忆的媒介等功能, 这些功能必须基于一个共享的文化意义。[3]

Scott采用Burke及Clifford Geertz提倡的修辞及符号行为观念, 进一步解释了广告如何通过使用不同的修辞, 在以文化组成的体系内尽一切方式 (包括音乐、视频等元素) 促成有效的说服的过程。[4]电视广告中, 音乐的曲式、调性、节奏、装饰音和声与旋律线等音乐修辞的变化, 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基于上述讨论, 他提出了广告音乐的不和谐与和谐、象征动感、韵律与重复、提供叙事性线索、音乐定位、假装相同、音乐特质和音乐时间性等八种研究广告音乐修辞的框架, 并强调研究者需透过诠释及实践的技术以达到研究目的。接下来本研究将依据此框架, 结合电视广告实例分析广告音乐修辞的应用。

三、电视广告音乐修辞实例分析

1 广告音乐的不和谐/和谐:

和谐的广告音乐是一种常态和宁静, 音乐多以大调为主, 旋律规整而统一, 让人听上去轻松愉悦或者不会产生任何情感反应, 是广告中运用得最为普遍的音乐修辞。很多音乐在广告中作为背景并不突出, 但它使得广告故事能够顺利进行, 是必不可缺的要素。而不和谐广告音乐如特殊音效、转调、变调、变速等修辞的加入会马上打破广告原有的节奏和叙事, 制造悬念, 增加戏剧性的效果。

广告音乐如果由不和谐过渡到和谐, 或者由和谐突变为不和谐, 都会吸引观众的注意。一般来说, 广告的结尾音乐都会从不和谐“解决”到和谐, 让产品有一个完美的使用效果, 反之如果音乐结束在不和谐的旋律中, 则让观众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加深对产品的记忆程度。

例如在立邦漆泼漆篇的电视广告中, 广告首先以切分型节奏开场, 用弦乐营造在人在大自然中绿色生活的开始, 随后人声演唱的歌词紧扣“灵感”、“自然”、“纯净”等关键词, 配合画面中冷色调的油漆、孩童的微笑的画面, 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幸福场景。这时音乐突然变化了曲调, 将广告推向了高潮, 电视中冷色调的立邦漆同时变成了鲜艳的红色, 强烈的节奏加上活力四射的音乐让人也想在电视机前跳个舞, 最后“我的灵感, 我的立邦”的广告标语在飞舞的彩色油漆中迸发出来。立邦漆品牌充分利用音乐从“和谐”到“不和谐”到最终“解决”的音乐修辞, 将丰富产品的特征表达出来。观众记住了广告, 同时还记住了音乐, 在网络中搜索这首好听的广告歌曲, 良好的音乐形象再次帮助品牌进行了第二次有效的产品推广。

2 广告音乐象征动感:

广告音乐的“象征动感”指的是利用变化的节奏, 丰富的旋律线和歌曲配器, 为电视机前的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标致Peugeot汽车的广告中, “汇聚世界, 智慧结晶, 混合技术”的品牌理念通过一分钟的广告片完美体现。强烈的背景音乐将品牌100多年的发展史在一分钟之内“震撼”呈现。广告开始用电子合成器与电吉他的交替演奏制造紧张的气氛, 接着加入“机器人”的呢喃, 金属零部件爆炸聚合与汽车引擎发动的音效。广告画面在音乐的衬托下讲述了标致从最初的咖啡机发展到汽车的过程。电子音乐向上推进的旋律线带动了观众情绪的上升和高潮, 标致品牌100多年的蜕变让观众有“瞬间沸腾”的感觉, 不仅凸显了科技之美, 品牌的霸气之风也让观众熟记。

3 广告音乐的韵律和重复:

韵律和重复的修辞指广告以代替语言的类似宣叙调或叫卖调式的音乐, 运用变化的旋律线和重复的高低音, 强调品牌名称, 引起观众的注意从而加深观众对于商品品牌的记忆。

Intel是把听觉识别元素发挥到极致的代表。这段简单的电子音乐隶属于整个品牌, 电子四旋音乐与Intel的高科技技术形象完全相配合, 最简单明快地诠释了品牌理念。

其他典型的广告案例还包括东芝广告词“东芝那东芝, 新时代的东芝”;DHC化妆品唱出来的电话号码“400-820-8820”等。

4 广告音乐的叙事性线索:

音乐中的叙事曲一般指富于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将“叙事”这一语词运用到音乐理论中, 在于音乐作品中显在的叙事特点。[5]当叙事修辞运用到广告中时, 音乐从背景提到前景, 对于凸显广告主题, 构建故事情节, 外化人物内心情感, 刻画广告产品特征有重要的作用。叙事性的音乐还可以设置悬念, 巧妙地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2011年春节, 腾讯公司12周年“弹指间, 心无间”的广告片感动了无数观众。广告的开始是一小段旋律线向下进行的钢琴独奏, 钢琴结束在一个不和谐的和弦上, 配合画面中母亲的唠叨与关爱, 反映了备战出国的儿子处于低潮期的叛逆心理。紧接着画面中响起了耳熟能详的《明月几时有》的旋律, 而乐曲的第一个音巧妙地将刚才不和谐和弦的旋律顺势“解决”, 在音乐的烘托下, 儿子本以为可以逃离妈妈的束缚, 却不曾想到在异国他乡独自生活的心酸, 音乐由钢琴独奏变为了弦乐重奏, 广告音乐和画面内容上达到了完美的重合。广告选在春节前后播出, 将海外游子的思乡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更让伟大的母爱在绵绵的音乐中传播到千家万户。腾讯QQ的“滴滴声”在背景音乐中清晰地突出, 显得格外亲切和温暖。

5 广告音乐的定位:

在电视广告中使用音乐将故事定格在某一场景、时间点或时间段, 唤起受众对过往时光的回忆是很多商家“说服”消费者的直接方式。广告音乐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能迅速让观众产生共鸣。

“小时候, 一听见芝麻糊的叫卖声, 我就再也坐不住了。”南方黑芝麻糊广告至今仍经久不衰, 其成功的一个要素便是用音乐营造了“温馨”的氛围, 引发了观众的“怀旧”情节。音乐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 摒弃了“商业”的束缚, 从细腻真挚的情感表达入手:馋嘴的小男孩意犹未尽的眼神, 伴随着舒缓悠长的二胡曲调, 向观众“诉说”着儿时喝黑芝麻糊的幸福回忆。音乐让原本平淡无奇、物质化的黑芝麻糊, 既有了生气, 也有了情味, 为南方黑芝麻糊品牌建立了忠诚的消费者群体。

6 广告音乐的假装相同:

广告修辞运用音乐与产品之间的关联, 唤起受众对产品相似的联想。

步步高音乐手机的广告音乐是一首没有歌词的哼唱歌曲。电视中韩国影星宋慧乔拿着手机, 伴随着甜美的音乐在美丽的大自然中穿梭。整个广告没有任何语言, 只在最后打出“步步高音乐手机”, 因此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这首“无词歌”。步步高品牌成功运用“音乐营销”, 找到了广告音乐主题的差异化, 将音乐变成了产品的“个性”, 因此在手机广告市场脱颖而出, 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7 广告音乐的音乐特质:

音乐特质是广告中潜在的言说者, 帮助消费者建立品牌关联。

作为奢侈品的路易斯威登, 其电视广告更像是一则艺术短片, 画面清淡而沉静, 这场视觉旅行带着某种体验或寻找的意象, 浮光掠影让人意犹未尽。广告音乐沉静而灵动, 缓慢的吉他独奏合着变幻着自然场景, 好像只是在静默地寻找并思索着旅行的意义。当旋律突然由小调转换到大调时, 画面也随之变得“豁然开朗”。音乐在这里意在帮助传达一种“感觉”, 这种感觉不需要特别清晰, 而是能让人产生联想, 契合品牌崇尚精致、品质及舒适的“旅行哲学”的理念。

8 广告音乐建立时间性:

在一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 广告音乐可以创造一个与正常事件发展顺序相同或不同的时间顺序。

“李宁90后”这则广告有情节和音乐两条线索。情节上通过年轻运动员的旁白和肢体动作, 表达了“自己从不标新立异, 但又不失与时俱进”的主题。广告音乐与电视中运动员挥汗如雨运动的画面完全相反, 用清脆舒缓的童声独唱给充满速度和力量的体育运动“减压”, 一改运动品牌突出速度、力量或拼搏的快节奏进行方式, 突出“让改变发生”的行动力, 从而贴近“90后”消费者的特征。

结语:

Scott为电视广告音乐修辞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路径, 广告的所有元素在电视平台上得以综合表现, 依靠这个平台, 每一种音乐修辞既可以单独存在, 又可以相互结合同时出现, 表达产品不同的情感诉求。利用音乐这种最能调动观众美好情感和情绪的艺术手段敲击观众的心灵,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观众对广告的抵触心理, 让音乐变成“言说者”, 更好地说服观众正是广告商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在造就成功的电视广告的同时也成就了广告音乐本身。■

参考文献

[1]王君, 《浅谈被限定在30秒内的音乐艺术》.[J]现代企业教育2006:154-156

[2]MiacInns, D.J&Park, C.W., 1991 The difference Role of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 on High and Low-Involvement Consumer Processing of Ad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18, 2, P161-173

[3]LINDA M.SCOTT, Understanding Jingles and Needledrop:A Rhetorical Approach to Musicin Advertising.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0Vol.17, P223-236

[4]Geertz, Clifford (1983) , Local Knowledge, New York:Basic.Gombrich, E.H. (1960) , Art and Illusion,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纪录片中的情感表达 篇4

纪录片究竟靠什么来打动观众?回答是:情感表达。事实上,观众通过节目不仅想看到完整、清晰的事实,更企盼得到深层次的精神上的满足。在纪录片中,情感因素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纪录片中的人物,与人物相对应的环境、人际关系、事件,此外还包括创作者的态度等。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亲历者的情感主观表露

人是艺术的永恒主题,纪录片当然也不例外。正如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所说:“一切的事情,归根结底都是与人有关的,通过人而发生的。”纪录片中主人公的情感表露是情感的直接显现,也是直接感染观众的情感力量。20世纪70年代初,几万名学生在艰苦的大山深处为修筑襄渝铁路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纪录片《三线学兵》从“出发”“长大”“隧道”“女兵”“回家”五个视角,以厚重的悲剧色彩记录了“学兵”们为建设战备“三线”而献身的故事。节目中当年亲历者的讲述催人泪下:“襄渝铁路是毛主席在地图上画的一条红线,是战备的需要,是国家安全的需要,当然也是人民的需要。”“于是我们一个口号就往前冲。”亲历者对这条襄渝铁路的眷恋和对逝去的104个青春生命的思念以及同时表述出的精神与信念力量的永恒价值,让观众为之动容。

二、环境对情感的客观衬托

人物的情感大多要通过与人物相关的环节、事件以及与周围人的关系加以反映,这种衬托对于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情感世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纪录片《哈纳斯湖畔的笛声》讲述了生活在哈纳斯湖畔的蒙古族牧民鄂尔德什老人想要把最具民族特色的口笛传承下去的故事,老人在湖边吹出的发自心灵深处的悠婉笛声,正是对其情感世界的最好诠释。

三、创作者的情感寄托

创作者的态度是纪录片的情感表达中不能忽视的一点。古人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你自己,要有感而发。任何一个创作者都不可能把自己完全放在一个客观记录者的位置。纪录片《永远的雷锋》是一个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几岁的编导团队创作的。在他们的视角中,雷锋不再是一个凌驾于普通人之上的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而是一个时髦爱美、多才多艺、善于经营自己的帅气小伙子,一个有着热情奔放性格的阳光大男孩。这种情感表达,也给高高在上的“雷锋精神”注入了时代的意义。总编导王燕说:“在朋友的眼中,雷锋是一个眼里有活儿、勤快节约的人,他并非很刻意去做好事,而是看到了就伸手帮一把。他的精神并非遥不可及,今天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把分内的事做好,尽可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保持诚实和对生活的热情,也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传承。”

四、纪录片中情感表达的方式是多样的

首先,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往往通过细节来表现。虽然细节只是一些细小的生活原貌,却能对形象起到强调、突出作用,加之细节多是在可遇不可求的情况下靠着创作者的现场敏锐感捕捉而来,因此显得更为真实生动。缺乏细节的纪录片势必显得苍白,没有感染力。纪录片《国庆纪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游行队伍中一位老农突然停了下来,对着天安门深深鞠了一个躬,表现了刚刚获得土地的农民对党对新中国的感激之情。

其次,情感表达往往以镜头语言取胜。纪录片故事化的构成靠的是真实生动的镜头语言及与镜头语言相配合的同期声、解说词甚至字幕,这是每一个纪录片创作人员的基本功力。三集纪录片《一个人的荒漠》讲述了中国西北部三个省区的三个男人,各自面对自己生活的荒漠,在荒凉中坚守、在孤独中与风沙对抗的故事。节目中一组组震撼的镜头让人难以忘怀:空无一人的村庄、被砍伐一空的防护林、随风飘涌而来的黄沙慢慢地吞食着屋脊、孤独的坚守者在大树旁老泪纵横……此时的观众被老人流出的热泪、被老人抚摸树桩的颤抖的双手牵引着,激起了心灵的互动,这样的镜头语言是永恒的。

再次,巧设悬念凸显情感表现的价值。用什么方式结构全片,更是纪录片编导们多少年来孜孜以求能有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纪录片是叙事的艺术,利用事件发展在片中形成悬念,无疑能调动观众的好奇心,会使观众更加投入,对人物情感体会更深。《永远的雷锋》中一开始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他(雷锋)灿烂的微笑,在这个熙熙攘攘的时代,还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吗?随后的创作围绕着这个设问展开,悬念被一点点解开,雷锋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人,他的身世经历让他对社会怀有一种强烈的报恩思想和真诚的爱戴,他的性格使他奔放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显得那么的顺理成章,而他所做到的其实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就这样,你一步步地走近了雷锋,雷锋也一步步地打动了你的心灵。

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对纪录片来说同样如此。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因素,并以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便能在作品中产生一种无形的牵引力,牵引着观众一直往前走,直到他的审美得以满足,这也是纪录片不可言喻的魅力所在。

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篇5

(一) 思路来源:色彩与情感的主观对应

色彩的情感化是指色彩中所带有的光感信息被人类的视觉器官所采集, 而后在视神经的作用下在大脑中形成思维, 最终在对自身经历的主观联系下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感知。目前, 在色彩与情感对应关系的研究领域, 前人已做出了一些有所共识的判断。如, 在视觉色调方面, 人们总结出冷、暖、中性三种色调。人们在看到红、橙、黄等暖色调的颜色时, 会产生温暖、热烈、危险等情绪冲动的反应;而在蓝、蓝绿等冷色调的作用之下又会产生寒冷、理智、平静等感觉;中性色调的绿使人联想到青春、生命、和平等感觉。前人为我们提供了色彩与情感的主观对应, 也有诸多外国学者曾经利用色彩与测试者的心电图的对应关系来阐释不同颜色对人类情绪所带来的起伏变化。这些为笔者提供了研究动态色彩与音乐情感交互方法上的启发, 也是下文将会提到的基于“Waves”波形及频谱插件 (它是一系列混音插件、效果器插件的总称, 在电子音乐界比较常用, 目前最高版本为14.0) 的音乐色彩情感分析的思路来源。

(二) 对音乐与动态色彩交互的思考

关于色彩与音乐的互动, 较典型地体现在近年来兴起的“色彩音乐”, 特别是其中的“动态色彩音乐”艺术实践中——这种艺术综合了音乐、美术、声学、光学、电子等多门学科思想。色彩音乐设备大多以电子控制装置为基础, 对音乐设备进行色彩的操控。音乐信号通过电子装置时, 其中一部分控制光源亮度, 另一部分通过分频器分成高频、中频、低频三个通道——分别与红、绿、蓝三组彩灯相联系, 彩灯的色彩将随着乐曲的抑扬顿挫变化而变化。

但是, 电子装置的色彩音乐有很大的局限性——色彩只能映照在特制的屏幕上, 屏幕上幻象万千, 仅供近者享受, 远者却只闻其声, 不见色彩。激光的兴起使色彩音乐得以发展, 如, 音乐喷泉作为色彩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不可不提的典型创造,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改变了传统的喷泉呈现方式, 是色彩音乐与情感内容相结合的划时代产物。今天的色彩音乐艺术已突破屏幕的局限, 不断地制造出更多交互性更强的产品与设计, 随旋律的进行, 色彩与图像在空中相应地演变。人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 可同时感受到来自色彩的艺术熏陶, 色彩美与音符美的双重艺术质感得到更好的诠释与展现。

关于动态色彩与音乐情感的交互, 笔者将通过把音阶、音程、和弦、调性等音乐的基本要素与色彩逐一对应来展开思考。

音阶与色彩大众通常所说的音阶包含了七个基本的单音 (不考虑变化音) 的循环排列。不同的调从不同的音高开始其循环, 但一定要到起始音的八度上结束。而对于白色光的成分 (即彩虹的颜色) , 许多文化都认为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 并且还能进一步析出。“七个音阶”和“七种色光”同样指向数字“7”, 人们便很容易将这两者进行对应联想, 由此试图找出音频与光波之间的联系规律。

先后有许多作曲家、美术家对此进行了各种探索, 坊间也流传了不少相关的传说。在当今, 有钢琴品牌设计“色彩钢琴”的概念产品, 将琴键做成不同的颜色, 直观化地表现出乐音与色彩的联系。然而, 钢琴的琴键虽然做了色彩的对应, 但是在交互体验过程中依然会造成音阶的混乱, 因此有人对此进行了调整, 将不同八度之间的色彩通过明度或饱和度来控制, 更科学地梳理和应用了音乐与色彩的关系。

音程、和弦与色彩音程与和弦是另外两个关键的音乐要素——音程由两个音组成, 和弦由三个或者更多的音组成, 与音阶通过横向的发展来表达音乐的情感起伏不同的是, 它们通过纵向的音与音之间的关系来控制音乐的整体风格。当音程、和弦与动态色彩联系在一起时, 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效果呢?如果进行单纯的主观对应, 很容易造成受众的思维定式, 甚至会出现错误的情感反馈。因此, 可借助理性化的数据思维来进行分析。如, Waves波形及频谱插件的音乐色彩情感分析便是一种这样的工具。不同和弦之间的差异, 很多时候能通过波形和频谱非常理性化地呈现出来。

这种分析可应用于一种有代表性的可体现出色彩和音乐情感关系的产品——将彩色灯效与音响结合起来的“色彩音箱”。目前市面上的所有色彩音箱都是单一颜色的变化或者闪烁, 而且色彩与音乐内容并没有很大的同步对应关系。如果利用Waves波形与频谱来对色彩与音响交互模式进行分析, 则能找到某种基于理性 (而非主观判断) 的“色彩音乐”设计思路。

调性与色彩我们知晓, 大调所对应的通常是明朗、开阔、辉煌的特质, 小调则常表现出阴暗、狭隘、暗淡的个性。在调性与色彩的对应关系上, 俄国音乐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与斯克里亚宾都做过相关的研究。然而, 他们所提到的对应关系都是根据自身的音乐写作经验而来的。那么, 如何寻求一种理性化的音乐调性与色彩的对应关系就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前人对于音乐调性与色彩的对应关系的认识往往是单一化的, 如果通过对波形与频谱进行理性分析, 可能得出很不一样的认识。从理性化的数据中看到的对应关系是可以为我们的动态色彩音乐生活提供多元化的思维结果的。

(三) 动态色彩与情感表达在音乐领域的应用

利用音乐情感与色彩情感的对应, 可以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感受。用一种理性化的数据对应关系来认识动态色彩情感在音乐当中的对应关系, 就可能制作出更多科学、理性的, 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音乐交互应用产品来造福人类。

目前, 在动态色彩在音乐情感领域里的应用不是很多, 前文提到的“色彩音箱”是典型的一种。下面就此再做进一步的讨论。在“色彩音箱”领域, Sonos算是走在前列的制作公司之一, 其设计中带有许多交互性的内容, 在使用户完成体验的同时增加对音箱设备的全新接触方式——这也是增加人与设备互动的较新尝试。

Sonos音箱最大的“卖点”就在于它能够通过Wifi进行连接播放, 手机或其他支持Wifi的移动设备均可以对播放的音乐内容进行编辑对应。不同的房间可以对应不同的风格,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置在不同房间的音箱中所播放的音乐内容, 同时也控制了各个房间的灯光色彩效果。这不仅让用户体验得到了一个质的提升, 同时也给色彩在设计中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使灯光与音乐色彩很好地结合。

然而, 在观看口号为“音乐点亮生活色彩” (“Fill your home with music”) 的Sonos音箱的广告片时可见, 其中渲染的灯光色彩并非与音乐的情感类型直接对应, 而好像是由制作者主观设定的, 这就使得原本看起来已做到极致的“色彩音箱”显得过于主观化。此问题应该可以用此方式来解决——通过Waves波形及频谱分析的方式来实现对色彩情感与音乐的理性化对应。

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篇6

一、音乐的审美

俗话说“美的崇高的超然性”。音乐这种美的艺术在审美上有一些特殊性, 它首先是通过声音来表现艺术, 乐音的。音乐的审美包括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它是在平时的积累中逐渐形成的。在最初欣赏审美的时候, 我们会发觉这个音乐很美, 很愿意去听, 这就是我们在欣赏中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对音乐声音的共鸣, 这种音乐对我们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例如《白毛女》中的喜儿角色, 《卡门》中的主人公的生活状态, 《梁山泊与祝英台》中的凄美爱情故事, 而这种审美意识需要人们经过自身的亲身体会感受其生活的环境、状态、对待生活的态度等一系列的相关知识, 通过自己的理解、细化, 转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 把人物演绎的更加的生动, 使作品更具有审美价值。

二、音乐的情感

如果把乐曲比做一杯饮品, 那么声音就是一杯白开水, 情绪就是不同的果汁粉、咖啡粉, 等等。情绪就是使无滋无味的白开水, 配上各式各样的味道, 根据口味的不同, 添加自己喜欢的调味品与份量, 总有一个会让你感觉舒服。然而情绪在歌曲中就起到了调味剂的作用。

例如音乐对人们的情绪和心里有着明显的影响, 所以音乐具有调节情感的作用。这种调节首先表现在情感的强化和弱化上, 使得其中强度符合某种目的和要求。我们的国歌出自于《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 影片展现了当时的有为青年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走上了革命道路的故事, 歌曲由田汉作词, 聂耳作曲。而田汉正是在监狱中突发灵感创作了这首歌的歌词, 聂耳根据歌词只用了几天时间就谱成了曲。影片播出后受到广大人们群众的喜欢, 而这首歌曲更是鼓舞了千万人民群众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来当然如果没有词曲谱写者对当时环境的深刻体会, 对自己爱国情感的一种宣泄, 是不可能创作出这么深入人心的音乐, 更不会一直流传至今。所以说在音乐中情感的流露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也是推动音乐进步的重要因素。

三、情感的表达方式方法

音乐的情感表达, 主要从乐句的分句、呼吸的安排、速度与节奏、音色与力度、音符与休止符的准确性等五个方面来展示情感表达的训练方式方法。

( 一) 乐句的分句与呼吸的安排

根据每一个乐曲的不同, 音乐感觉的不同, 有效的划分乐句, 能很好的运用呼吸安排呼吸就能很好的表现音乐。例如李叔同的《送别》这是一首带有抒情色彩的歌曲, 为了突出音乐的情绪与感觉, 体会“长亭外, 古道边, 挥手送友人的感觉与心情”, 演唱者要注意每句的音色与其相连接的换气点, 如果做不好这两点, 那么是很难完美的演绎出这首歌曲给人带来的听觉感受。

( 二) 速度与节奏、音色与力度

速度是一首作品的关键的基调, 速度定的不准确会使整个作品走样, 甚至是面目全非。如《中国军魂》这首歌曲, 大家都知道它是电视剧“亮剑”中的片头曲, 歌曲铿锵有力, 有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号召力, 而《中国军魂》在做影片的插曲时, 曲调完全没有变化, 速度在原来的基础上放慢了一倍, 在背景音乐中, 让人感觉凄凉、痛苦、体现那种抗日的民不聊生, 与片头曲有着截然相反的效果。

音色是表现歌曲情绪的基本定位, 不同的歌曲需要有不同的音色演唱。歌唱的音色有许多种, 如表现快乐、幸福、开朗、奋发向上的情绪时用比较偏明亮些的, 而表现悲惨、黑暗、残暴、死亡、阴险等都应该用较厚重的声音。什么样的情绪就应该用什么样的音色, 若随意交换, 那样所有气氛都会化为乌有了。

( 三) 音符的准确性

每个音乐作品的每一个音符都是作家的心里情感倾诉, 所以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音符, 休止符和表情记号。很多描写心情愉悦的、描写春天的等等的乐曲, 都在曲中大量的用实值短小精悍的休止和跳音来诉说想要表达的音乐情感, 如果演绎时对那些休止不注意或延长, 那么音乐的欢快就会消失不见, 失去音乐本身具有的特点。

例如这首《红旗颂》歌曲, 歌曲描绘了俄罗斯人民为了保卫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信念, 把法国侵略者赶出俄国的情景。在乐曲中为了描绘双方激烈战斗的画面, 歌曲中多用于不规则的快速音型来进行表现。曲子中的展开部运用了很多不规则的节奏, 情绪激昂, 使人能够联想起革命斗争的画面, 让人记忆忧心。

音乐艺术的表现是感人的, 能不能很好的对情景做出准确的描绘, 从而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 就成为了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的最低的标准。所以高师学生想要演绎出“声情并茂”的音乐, 要有扎实的的音乐技术做基础, 对于基础专业知识的训练, 我们需要专业的方法和长时间的练习, 在提高自身的技术同时, 自己的阅历和实践的经验也会增多, 对于我们演绎出好的作品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我们的专业知识可以上升一个优秀的层面以后, 对于我们演绎歌曲的要求, 就有更高的层次, 这里就强调了“声情并茂”, 这个词看上去很简单, 但是要做好是很难的, 它是对高师学生进入到深度学习的一个过渡阶段, 如果能很好的完成, 则是对我们的歌唱学习会很有帮助。

音乐是精神和灵魂的语言, 我们得用心灵去感受它。对于音乐, 有一千个人去聆听就可能有一千种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的情感在音乐作品会根据每个人产生不同的感觉, 这就是音乐艺术情感表现的伟大, 同时也展现了音乐独有的生命力。在我看来, 高师学生在以后的音乐学习道路上, 除了要注重自身专业技术的学习与研究。更要注重如何将自身的情感和理解加入到音乐中去, 让音乐中有自己的感情, 使音乐更加的丰满。

摘要:艺术是以情感交流为中心, 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 而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 它存在于乐音和乐音的艺术组合中, 这正是它的独特之处。本文将就高师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情感表达加以浅析。

关键词:音乐艺术,音乐情感,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郑锦扬编著.《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5.

试谈歌唱中的情感表达 篇7

那么, 如何把歌曲所要表现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呢?下面我就试着谈谈我的看法, 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深入了解作品是情感表达的基础

演唱好每一首歌曲是所有歌唱者的愿望。但是,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作品, 分析作品, 从作品内容所凝聚的情感内涵入手, 对其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探究, 这样, 唱出来的歌声才能充满感情, 打动观众, 引起共鸣。

(一) 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把握歌曲创作的背景, 理解作品内容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唱好一首歌曲的首要前提。歌曲《梅娘曲》由聂耳作曲, 田汉作词, 创作于1935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国的高潮, 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革命音乐家创作了许多反映阶级压迫和民族危机下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 对抗日救亡运动起了直接促进的作用。而聂耳的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群众性歌曲和抒情性歌曲两方面, 特别注意描写受压迫和受剥削的广大劳动妇女的痛苦生活和思想感情。歌曲《梅娘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了解这些后, 我们才能在内容表达和情感抒发上有所发挥, 传达出歌曲真正的情感意义, 以充分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 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歌曲由歌词、曲调两种艺术因素结合而成, 在歌词和曲调中, 蕴含有作品的情感在其中, 这种情感分别对应的是词情和曲情。

1. 词情

词情就是在歌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情。在声乐演唱方面, 有这样一种说法:“歌词为先, 节奏次之, 声音居末”。由此说明, 歌词在歌曲中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反复去咀嚼歌词, 揣摩其中的情感和意蕴, 运用自己文化修养去把握它的字面含意, 甚至要搞清它的“言外之意”。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接触一首作品时, 往往不是急于演唱, 而是要反复吟诵歌词的原因。

2. 曲情

曲情就是指曲调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它虽然不能脱离歌词而单独存在, 但是它自身所具有独特的曲调魅力是不容忽视的, 在某种意义上, 词情的表现和表达必须通过曲情才能显现出来。所以歌唱时不仅应细致地分析和理解歌词的内容和意蕴, 还应当认真对待曲调所蕴含的曲情。

二、正确的歌唱呼吸和咬字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

歌唱本身不仅仅是一种声乐艺术, 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它是通过一定的声乐技巧来展现的。在声乐技巧中起支撑作用的是呼吸和咬字, 歌唱的呼吸是建立在自然的呼吸基础上的一种有控制的呼吸, 而歌唱的咬字就是要求字正腔圆, 即咬字要准, 发音要纯, 字正才能腔圆, 腔圆必须字正, 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良好的基本功训练, 技术问题没有解决, 也就表达不好感情, 这是表达歌曲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声情并茂”是歌唱艺术中情感表达的完美结合

如果说理解作品、获得情感是演唱前必须做的准备工作, 那么, 表达情感则是演唱的真正目的。那么如何表达呢?在声乐学习中, 一直存在着唱“情”还是唱“声”的争议。我们不难发现, 有人将声音唱大, 唱响, 把追求声音洪亮当作演唱的主要目标, 其结果是无法将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内涵很好地表现出来, 这样就使歌唱显得苍白无力。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割裂了声与情的关系。“声情并茂”是古今中外声乐表演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它需要我们既要有科学、熟练、正确的发声技巧, 同时还要对歌曲进行感情的处理与表达, 只有二者配合协调, 才能使演唱获得真正的成功。

总之, 在演唱的实践中, 我们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声乐作品, 不同的人物形象, 会体验到不同的词曲情感, 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处理,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研究作品背景和词曲意蕴, 研究人物形象及其情感体验, 领会情感的深度, 再通过不同的声乐来展现出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达到声情并茂。只有当声音和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时, 歌唱才可以被称为“艺术”。

摘要:歌唱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的声音, 再通过音乐化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歌曲中的音乐形象, 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在歌曲演唱中, 情感表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有美妙动人的歌声, 不仅要学会科学的发声方法, 而且要有恰如其分的情感表达。歌唱中的情感表达应从多方面去把握, 如:深入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分析歌词与乐曲内容、掌握正确的呼吸、咬字等。通过对《梅娘曲》的具体分析与演唱, 更进一步说明了歌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只有当声音和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时, 歌唱才可以被称为“艺术”。

关键词:歌唱,情感表达,梅娘曲

参考文献

[1]赵海伯.声乐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2.

[2]王宏涛.试论声乐艺术表演中的情感体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4, (4) .

[3]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4]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5]史振丽.浅谈歌唱中情感与技巧的关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

[6]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2003.

[7]张智斌.“神、形、情”在歌唱中的作用[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5, (2) .

[8]王时.论歌唱中的情感[J].中国音乐, 1998, (3) .

[9]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6.

浅析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篇8

首先,艺术家通过对整幅画的主题内容构思来奠定整体情感基调,然后以画面中多变的线条勾勒出多样的创作情感,最后,以丰富的色彩使人们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传递出作者自己想要表达的艺术情感。接下来,笔者将对油画创作中的主题、线条、情感这三个方面所传递出的自我情感进行简单分析。

一、油画创作的主题与立意

油画的主题与立意反映着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情感与立场,根据绘画者的绘画意图呈现,表达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赋予作品灵魂。因此,油画作品常常以一副小小的画面挥散着无尽的思想内容,解释着艺术家的内心情感。

例如,著名画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远处忙忙碌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与近处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形成鲜明的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弯着健硕的身躯,黝黑粗糙的皮肤,谦卑地躬下身子,缓慢的在收获过的田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作为一幅艺术品,它用纯粹、朴实、动人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一种真实而伟大的庄严感。米勒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阴霾的天空下,富饶的乡村前,三个主题人物分别以红色、蓝色、黄色的装束,牢牢的吸引住观众的视线。不需要华丽的服装,也无需夸张的手法,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整幅画仿佛是一个缓慢播放的动画,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影子洒落于身旁,使她们显得愈发沉稳而隐忍。尽管她们的脸部被隐去了,看不见的表情,而她们的朴实平凡的生命形象的表现出底层劳动人民的忍耐、谦卑、忠诚。也体现着米勒试图用运用平淡的手法展现出平凡人民的辛苦和劳动人民的艰辛的主观情感。

艺术家只有在创作的时候才能知道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观看者也只有在面对富有灵魂的画作时才能产生心灵共鸣,对情感产生强烈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因此,一名成功的艺术家,是需要以生活中的情景为源头,把作品融入真实的情感,使作品富有灵魂,也使得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情景经过画家的独特视角的描绘,而变成一幅永恒的美好的画面。

二、油画创作的线条与构图

点、线、面作为绘画的三大基本要素,正如同英语中的单词,汉字中的笔画,音乐中的音符一样不可分割。一副佳作必然离不开这几种因素的绝妙搭配,它是一副好的油画创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绘画技巧,也是进行艺术创作的第一步。线是人类最古老的造型语言,而油画的初步创作也是以多变的线条搭配开始的。不同的线条代表着不同的情感,曲线比较柔和,展现的情感也比较柔软和优美,直线则显得正直、理性、硬气,给人以直面的视觉冲击,让情感在心中横冲直撞。

另一方面,线条所表现的上下左右方向、不同程度的深浅、粗细,以及长度的长短不一也呈现着不同的思想情感。比如奥地利画家席勒,他就是线条表现主义代表,其作品所表现得情感非常强烈,画面充斥着极具表现力和震撼人心的线条,呈现出灰暗、憔悴、扭曲、痛苦的情感,画面中所蕴含的错综复杂的情感,正是席勒内心的真实情感和人生感悟的真实反映。

油画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需要熟练掌握并运用各种线条的不同特性,把线条作为画中的灵魂与骨架,用线条去抒发情感,从整体上对作品进行掌控,创作者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在画布上淋漓尽致的勾勒,创作出富有内心情感的艺术作品,直观的向欣赏者的展现情感,建立沟通。

三、油画创作的色彩与灵魂

相对于真实的事物和情境色彩的再现,油画更注能够反映创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主观色彩。

在油画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和精神实质融入到色彩中,不仅能够给欣赏者带来视觉盛宴还能够体会到创作者的意图。

谈到色彩的主观运用,必然躲不开表现主义的领袖——梵高。梵高注重画面的整体把握,并通过简单的色彩和线条勾勒出独特的画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向日葵》,色彩鲜明情感强烈,呈现出阳光明媚法国南部情怀,华丽的色彩使画面上朵朵葵花绽放的夸张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人头晕目眩。画中的向日葵被梵高赋予了他自己的主观情感和认知,使得它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整幅画面有了自己的灵魂。

总之,在油画创作中,创作者应该结合自己的内心情感构思,运用复杂多变的线条搭配和感情鲜明的色彩,为自己的画作注入真实的情感,赋予画作独特的灵魂,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永恒的瑰宝。

参考文献

[1]毕文姣.浅谈油画创作中的自我情感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柯淑芬.浅析笔触在近现代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D].福建师范大学,2013.

[3]贺晓容.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D].西藏大学,2015.

论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 篇9

关键词:声乐演唱 情感表达 途径

声乐技能的演唱和情感内涵表达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二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声乐演唱欲产生比较理想的听觉形象,必须综合利用好语言艺术与科学发声方法及灵活的表演方式;另一方面,声乐演唱艺术必须要有情感表达艺术的支撑。从本质上讲,声乐演唱是将真挚的感情融入到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务,从而发挥音乐的效用。在声乐的学习和演唱中,应该注意将这两种艺术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训练,如此才能提高声乐演唱者的整体水平。

一、 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在声乐演唱领域,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声乐演唱过程中情感的表达都有相同程度的重视。在这方面我国古代就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从文人曲赋中可见一斑。比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提及声乐演唱时,就提出应该提倡情感的表达,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正如他在其代表性文学作品《琵琶行》中所描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又如在另一篇经典文学作品《问杨琼》里面也有佳句记载:“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除此之外,在西方诸多的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也多有相关的阐述,如意大利声乐教育大师卡鲁索所提倡的:“演唱实际上是情感的产物”等。这些论述都从不同层面体现了情感表达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

声乐演唱者如果一味追求声音的训练,而忽视了在其中融入充沛的情感,其结果肯定是声乐演唱“华而不实”,即只有形式而没有实在的内容。声乐演唱者只有通过演唱前充分的情感酝酿,才有将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欲望,这个过程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当然,要想达到好的声乐演唱效果,也离不开具有感染力的声音作为基础。二者之间唯有相互协调,相互依存,才能充分展现声乐现演唱的魅力,情感表达也才能通过丰富的演唱形式得到美化和升华。在实际的声乐演唱中,声乐教育界诸多同行和前辈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如声乐教育界泰斗金铁霖、余笃刚都一致认为,应当将个人真挚的感情通过一种夸张的形式表现出的演唱,才更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完整的声乐演唱中,既要有充沛情感因素的融入和填充,又要有表演形式的多样化载体。二者之间有如鱼与水的关系,缺一不可。

二、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特征与要求

1.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特征

在众多表达人们思想感心情的形式中,声乐是最直接的一种,而且它还是一种具有艺术性质的表达形式。在利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情感表达时,必不可少的要用到语言,语言在其中起到载体的作用,运用语言这种思想情感载体,可以为声乐演唱提供最原始的活力。因此,声乐演唱者在演唱前必须对歌词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领悟蕴藏在其中的真切情感,才能把握演唱中情感的细微变化。

从某种程度上讲,声乐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歌唱者对声乐演唱内容和情感准确把握,并能运用合理的表演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体现出声乐演唱的艺术魅力和美感效应。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声和情是最基本的结合要素。发声方法的正确性以及演唱过程中的声情并茂都是这两大要素的具体体现。而最基础的完美结合就是实现以声传情和以情为声的表演效果。声乐艺术的创作任务是实现“充满激情的歌唱”这种表达声乐表达形式为基础的演奏目的,如果在声乐演唱中只强调演唱技巧的作用,在型腔造型上下功夫,就不能实现完美的艺术表达效果。在声乐创作中,表情力量和情感的动作性作为作品的核心内容,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将声乐领域内“声”与“情”这两大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声乐演唱完美表达的艺术效果,也才能实现该领域内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由此可以看出,歌唱者在歌唱技巧上升到一定程度后,会表现出歌唱情感与作品的高度结合。每一个声乐创作者在进行声乐创作时,都或多或少融入了一些个人的真实体验感受和艺术表现形式,从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特定的情感因素。声乐创作的本质就是基于客观事物的情感表达。

声乐演唱中独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演唱者的个人创造力和情感表现力的发挥。这种能力是基于对作品内部情感内涵以及自身演唱技巧的把握而进行的再创造。影响声乐演唱艺术表达的因素主要体现在艺术处理和艺术创作两方面。就是说,声乐演唱者在进行再创作时,需要结合作品内容和自身演唱特点设计一套有效方法进行表演。这就是同一个声乐作品由不同的演唱者演绎,会给人有不同感受的真正的原因所在。即声乐演唱者在原创作品赋予的情感基础上,进行艺术上的再加工和补充,最终实现对原作品审美价值的提升。

2.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要求

正是由于情感表达是声乐演唱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才彰显了声乐演唱中情感内涵表达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声乐演唱中情感内涵的表达需要达成两个基本要求。首先,声乐演唱者的情感表达应该符合当时表演环境。人毕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社会中具体的环境对声乐演唱者感情的表达方式产生着某种制约作用,这种环境包括历史、人文等各方面因素。一个声乐作品,必定是在社会中经历过不同的感受体验后产生的,这种表现艺术是感情的一种升华体现,同时,作品的产生也必定会受到各种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从声乐创作到声乐表演都离不开社会具体环境的限制。这就是说,要想声乐演唱取得良好的效果,能最大程度上引起听众共鸣,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演唱环境的影响,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因素、历史文化背景、时代潮流和听众审美水平及倾听口味等。

其次,声乐演唱过程中要求演唱者感情要真实。就是说在声乐演唱过程中,表演者不仅要融入情感进行演唱,而且感情的表现一定要真实,切忌那种虚情假意的表演,如果表演脱离了真情实感,纵使演唱者“演技”再好,对最终的表演效果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演唱者本身经历过比较丰富的情感体验,因为一切情感都源于生活体验和感受。作品创作者将自己生活中真切的感受变成情感因素融入到作品中,演唱者应该尊重这种原创的情感体验,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情感思想,在掌握其情感尺度基础上,结合基于正确发声的艺术表演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真实的创作和表演才有感染力。

此外,声乐演唱中会融入演唱者自身的情感体验,然后将其表现出来。因为原作品中的感情是一部分,而声乐演唱者自己的理解情感又是一部分,这两部分不可能完全融合在一起,因为其各自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纵使其中有某种相同的成分,但由于是二次创作,也只能看作是在原作品基础上的感情叠加。这种情况下,演奏者并没有违背原创作品的“初衷”,而是根据自身感受和表演特点对作品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升华,使之更具感染力。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声乐原创作品情感内涵的艺术升华。可见,情感表达需要充分利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以突出声乐作品的艺术美感和魅力。无论何种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让听众得到审美层次的享受和启发。

三、 实现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途径

1.科学的发声方法

进行声乐演唱,就必须要用到声音来表情达意。在演唱中,声音是基础条件。我国自古就有这方面的研究,比如明代著名戏曲家魏良辅在《曲律》中描述到,声音“发于丹田者,自然耐久”。著名的声乐教育家贝尔齐贡也提出:“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音的源泉。”可见掌握科学的发音规律在声乐演唱中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演唱发生的基本要素包括呼吸、发声和共鸣三部分。其中呼吸是基本要素,它为歌唱提供基本的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再加上人体共鸣腔体的美化,就能发出美妙的声音。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良好的呼吸基础是实现科学的发声的重要保障。

2.准确把握歌词蕴含的感情

要实现准确把握歌词里面蕴含的感情,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从歌词本身意思入手,重视对歌词的诠释和理解。通过对歌词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揣摩,演唱者就能够明白词、曲创作者的创作意图。除此外,要想顺畅的表演歌曲,还必须研究歌词的韵脚和节奏,在演唱中要注意吐字清晰、把握情感的强弱变化关系等。另一方面,要了解歌曲的内容和创作背景。在声乐创作中,不同的创作者因其情感经历、生活环境和个人艺术表现形式等各有差异,在作品上就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来。另外创作背景也会影响作品创作内容,其中受民族文化因素影响较大,比如陕北民歌就是一种表现本民族或地区的艺术特点。声乐演唱者只有通过对不同风格艺术特点的理解,才能在声乐情感表达中充分发挥其良好的演唱水平。

3.把握好音色变化节奏

准确把握声音色彩变化也有助于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演唱的感染力可以通过正确的演唱方法的增强,如可以音色对比的方法体会音乐的内在情绪上变化。每一首歌曲都有最适合的演唱色彩,因此声乐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一定要掌握好其音色变化要求,而且尽量不要脱离说话时的音色,因为过大的音色变化不仅起不到强化情感表达的作用,反而会让听众感觉迷茫,听不出其中要表达主要情感。演唱者如果能用好音色,就意味着歌曲演唱该表现欢乐时能唱的明亮,该表现悲伤时能唱的相对黯淡,这样表达情感就会产生很好的层次感,听众也能从中听到很强的情感感染力。

4.准确把握速度变化

声乐演唱的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声乐演唱者对音乐作品速度的把握。演唱者可以通过对速度的调节,准确传达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信息。比如大家熟悉的《摇篮曲》是慢调,如果换成比较快的演唱速度,肯定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催眠”效果。因此,演唱速度也是影响情感表达的重要环节之一。

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是融表演和声音于一体的复合型艺术,声乐学习者和演唱者只有在充分认识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并了解情感表达在声乐演唱中的相关要求,深刻理解作品创作者的创作歌词含义、创作背景,掌握科学发声方法、歌曲音色变化要求和演唱速度,才能在声乐演唱中实现声情并茂的演唱,展现声乐作品的和情感内涵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张前著.张前音乐文集[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

[3]喻宜萱.声乐表演艺术文选 [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980.

[4]张锦华.关于声乐表演的几点思考——在作品中寻找自我,在自己身上发现音乐 [J].中国音乐学,1998(4).

[5]乔爱玲.谈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情感 [J].人民音乐,2003(9).

[6]朱晓娟.声乐理论与教学研究[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谈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 篇10

关键词:情感表达,二度创作,声乐教学,分析研究,声音技巧,情声合一

情感表达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 也是促进技术技巧发展创新的原动力。歌唱艺术是最富情感的艺术, 这就需要演唱者不仅具有美好的歌喉、娴熟的技术, 更需要演唱者能够很好地运用音乐与情感的表达方式, 充分体现艺术之美, 近而达到演唱的最高境界。

在音乐的许多构成元素中, 节奏好比“骨骼”, 旋律好比“血肉”, 而情感则好比音乐的“灵魂”。《礼记·乐记》中记载“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情乃歌之魂, 歌中有情, 自成高格。没有感情的演唱, 即使掌握了高超的歌唱技术, 演唱也是苍白无力的。音乐作品如果缺少了“灵魂”, 情感只能是音乐的堆积, 它的价值也体现不出来。

作为一种表演艺术, 必须经历两个创作过程:由词曲作家共同合作完成声乐作品的前期音乐创作, 称为“一度创作”;要将这停留在谱面上的东西, 在歌唱者的“情、声、字、气、腔、韵、味、形”的表现中用舞台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现给观众, 称为“二度创作”。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诗句, 描绘了一位弹琵琶的女子, 试拨琴弦尚未成曲调而感情却已深深流露, 借此来形容饱含感情的歌唱规律。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歌唱家无一不是以情带声, 以情唱字, 以情行腔的, 这也是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最高原则。

在声乐教学中, 一定要引导学生去分析研究作品, 真正理解、熟悉歌词和旋律, 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和加工;要想给人美的享受, 引起共鸣, 塑造出正确、完美的音乐形象, 就必须做到心中有唱, 对作品题材、体裁、曲式结构、演唱风格、创作背景和伴奏进行细致地分析;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会唱歌。

作为歌者, 要想很好的表达歌曲的情感, 恰到好处地运用声音技巧就成为关键。技巧再高, 嗓音再亮, 演唱时不投入感情或不动情, 就打动不了听者, 也就是“技”不能代替“艺”。明白技术方法要为艺术内容服务, 是唱“情”而不是唱“声”。只有将艺术放在第一位, 技术放在第二位, 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使演唱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否则, 空有扎实的技术技巧, 也觉得单调乏味, 在艺术完美方面难以令人折服。比如有的歌者声音很洪亮, 技巧运用也很到位, 但由于演唱时没有投入感情, 那么, 他的歌声就不能打动听者, 从而失去歌唱的意义;还有的歌者嗓音条件不是很好, 可能在发声方法上还存在一些缺陷, 但他能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技巧刻画适合他嗓音特点的声乐形象, 创造出独到的艺术魅力, 同样感染了观众。京剧大师周信芳就是这样。他早年嗓音条件很好, 但变声以后声音沙哑而不亮, 可他却能扬长避短, 巧妙发挥自己嗓音之长, 创造出刚劲豪放的“麟派”唱腔而自成一派, 深受观众喜爱。由此可见, 我们学习声乐, 除了要提高自己的技能技巧, 根据作品内涵的不同, 利用音色的变化和气息的控制来塑造艺术形象;还要依据自身条件, 扬长避短, 在艺术表现力上下功夫, 用心歌唱, 变“死音”为活曲。

要做到“情声合一”, 必须正确处理好情与声的关系。那么, 应该怎样处理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呢?是重情感?还是重声音?或是在声与情之间寻求一个结合点?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重新建立歌唱中声与情的“自然”关系。声与情作为歌唱艺术的两大重要构成,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想唱好歌, “情”起着主导和统帅的作用, 它是声音的灵魂和支柱。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与情。”也就是说, 只有在雕琢歌曲时先运情, 动声之前先动情, 才能唱出感人至深的心声。有“情”而无“声”, 则是装腔作势而不得传“情”。由此可见, 歌唱就是生命和爱, 是情感的表现, 情为声之本, 声附于情, 情赖声传, 这就是歌唱艺术中的情声辨证关系。

“以情带声”是为了达到“声情并茂”这一艺术标准。一方面, 我们是为了表现内容、表达感情这个目的去学习、研究技术方法和手段的。另一方面, 只有熟练地掌握了技术方法才有可能去表现感情, 如果技术方法还没学到手, 以“情”是带不出“声”的, 更谈不上“声情并茂”了。也就是说:带着目的先学技术, 到了一定阶段就用感情来带动和促进技术。“以情带声”虽然是个原则, 但不能每时每刻都要求这样做, 因为技术方法和基本功的训练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属纯技术范围。那种主张练声喊嗓也要求带感情的, 认为只要有了感情就可以唱高音的观点与做法, 是应该吸取教训的, 心理、情绪对歌唱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为歌唱时精神和生理是密切组合的活动, 指挥活动的司令部是大脑神经, 如果演唱者精神振奋, 此时的发声器官也必然处于积极状态, 便于很快组织起来, 像郭兰英、常香玉、李谷一、彭丽媛等著名歌唱家、戏剧名家她们在演唱时那种由内而外迸发出来的动人声音, 听者往往为之感动, 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她们的歌声沁人肺腑, 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如郭兰英老师演唱《绣金匾》这首歌, 在唱到“三绣周总理, 人民的好总理”时, 眼含热泪, 感情真挚, 唱时声泪俱下, 有极强的感染力, 尤其是唱到最后一句“我们热爱你”时, 由于情绪激动, 声音技巧的运用要服从感情的需要, 所以音色饱满而又力度, 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他著名的演唱家之所以成为艺坛上的“常青树”, 就是因为他 (她) 们在熟练地掌握技能技巧的同时, 又跳出条条框框的制约, 让技术真正成为表情达意的手段, 让情感表达成为展示技术技巧的方式, 使感情有依据,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摆脱了声与情的貌合神离, 通过“以情化声”、“以声传情”, 既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又真正做到了“情声合一”, 从而升华为返璞归真的歌唱艺术, 达到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

歌者只有紧紧抓住生活这条根, 认认真真向生活学习, 苦练基本功, 用心、用情歌唱, 把“以情化声, 声情合一”作为自己追求的表演境界, 进而达到预期的审美目的, 赢得观众由衷的喝彩。

参考文献

[1]续梅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M}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

[2]许讲真歌唱语言艺术{M}辽宁大连出版社, 1992

[3]韩勋国声乐艺术基础{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5]孔令华声乐入门{M}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2

[6]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上一篇:Java嵌入式系统下一篇:反价格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