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的情感投入(精选12篇)
音乐教学的情感投入 篇1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 我深刻体会到情感因素的重要。把情感投入到教学中, 其作用是无法估量的。那么, 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加强情感投入呢?具体说来,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的情感投入
无论是歌曲, 还是器乐曲, 都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反复熟习作品内容的基础上, 充分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领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 只有这样才能把独特的思想感情挖掘出来, 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作品, 也只有这样, 才能称得上备课。
二、将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教学如何, 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能否将情感贯彻到教学过程中, 并引起学生的共鸣, 是音乐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学过程中音乐语言的情感化。音乐作品, 重在表现情感。无论什么体裁、题材的作品, 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爱憎情感。音乐创造者与音乐接受者之间, 或者音乐的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要达到相互的了解, 靠的是音乐。而这种音乐, 我们可以比喻为“语言”。这种“语言”, 就是我们常说的“音乐语言”。构成音乐语言的要素有许多种, 其中有四种最基本的要素, 即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它们是作曲家们编织“音响网”最基本的素材, 集中地表现作者特定的情感, 呈示音乐作品的内容, 并完成音乐语言的传递功能, 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艺术交际。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音乐语言的传递是通过教师的范唱、范奏的引导实现的, 教师带着备课时对音乐作品深刻理解所获得的情感去范唱、范奏, 会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深刻化, 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只有通过教师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情感的音乐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中去, 使他们进入角色, 领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 去同主人公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然后是课堂语言的情感化。课堂语言与音乐语言是不一样的概念。人类的语言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构成词汇——事物的符号, 而又由词汇和语法逻辑构成一种符号系统, 以此来传递思想。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需要教师用语言去组织、指导教学, 通过语言的表述把音乐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在此, 教师的课堂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和感人是十分重要的, 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情感教学应包括对学生的热爱之情
怎样充分利用音乐教学活动这个客体达到情感交流呢?关键是一个“爱”字。在“爱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一个平等、互爱、轻松、愉快直至师生间相互需要得到满足的和谐气氛。 (1) 带着微笑走向课堂, 这样会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2) 课堂提问经常而随便, 这样会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心理。当学生唱错音、词或答不出问题时, 要做到耐心指出或给予帮助鼓励。 (3) 用热情关注的目光注视学生。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咳嗽、嗓子哑了, 下课时不要不闻不问, 一定要及时询问, 给点药或告诫学生要变声了, 别大声说话, 别再吃刺激的东西。 (4) 充分利用上课前的10分钟和课后10分钟的时间, 了解、掌握学生在社会上、家庭中接触的音乐作品, 进行审美分析和评价, 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倾向。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对学生体贴、关心的情感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培养了师生间的情感。
实践证明,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一旦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 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唤起相应的情感, 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想象力更丰富, 记忆力更深刻, 并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 也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学的情感投入 篇2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因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自身情感的投入,以此来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进行充分激发,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课堂中来。研究显示,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热忱、积极的情感投入,则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构建起学习自信心,对其参与课堂活动的内在动机进行充分激发,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自觉性的融入到整个课堂交际活动中来。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对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激发。
1.1.1对身势语进行充分利用之后,能够为学生创建更加宽松的空间来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在课堂上言行的影响,学生能够从教师教学过程中手势、身姿、声调以及面部表情的变化中了解教师对自身的看法。如果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做到了情感投入,那么学生必定也会受到这种积极情绪的感染。所以教师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利用,引导并鼓励学生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
1.1.2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还要对情感因素对学生语言学习的作用和影响进行正确看待,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以及学习自信心切实增强。
研究显示,人的第一要素为情感,情感也就是动力。所以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的进行积极的情感投入,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平等性的关注,使其能够拥有平等的机会在课堂活动中进行参与,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1.3在教学过程中要移情的原则进行充分利用,鼓励学生在课堂交际活动中积极参与。
在对移情原则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真正的做到积极的情感投入,那么他将会将个人的参照标准放下,会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思考,对英语课堂进行重新审视,并且对学习者和自身相似或者存在差异性的体验与需要进行考虑。所以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扮演心理咨询师、桥梁以及朋友等各种各样的角色,进而形成一个融洽、互动、尊重以及平等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
1.2树立学生自信心,使其对学习对生活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投入 篇3
“情感投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并不是屡试不爽的秘密武器。“情感投入”要发乎情,止乎理,要有真情实感,切忌矫揉造作,泛滥成灾,那将会适得其反。那么,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满腔情感投入到哪里呢?
1.情感投入于声情并茂的朗读
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力极强,它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根据课文不同的内容和课文不同的情感色彩调整好音调、音量、音频、节奏和重音,还应该把自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希望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2.情感投入于合情合理的分析
是喜是怒,是笑是骂,是赞是弹,是褒是贬,教师情感的投入要入情入理,不能矫揉造作,更不能基于某种意识形态的原因而生搬硬套,对号入座。
记得本人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老师基于某种意识形态的原因而义正词严,义愤填膺地痛斥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虚荣,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更是大加抨击和揭露,却对玛蒂尔德的不幸遭遇视而不见,吝惜自己的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更是不屑于顾。对女主人公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和求新的可贵精神,教师也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而一笔勾销。其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还有,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诚实、善良、坚强、勤劳等优秀品格,我们一些教师也从未提及。这一切都忽略了情与理,都抹杀了语文的人文性,而扭曲地突显了它的政治教化的功能。这种教学行为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这种“爱憎分明”的情感更是泛滥成灾。所以,教师的情感投入,要入情入理。
3.情感投入于惟妙惟肖的模拟表演
有人说过,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演员。语文教师要敢于模拟表演,要善于把课文所描绘的形象通过自己的模拟表演再现出来,以便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教莫泊桑的《项链》,如何把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形象特征更生动、更直观地表现出来呢?教师不妨选取课文中玛蒂尔德向朋友借项链时的小心翼翼,挑选项链时的爱不释手,试戴项链时的自我陶醉,借到项链后的迫不及待等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通过丰富的表情、恰当的手势、夸张的动作模拟表演出来,让同学们在直观的形象面前感受人物性格。此时,学生便会发现:此时此刻的玛蒂尔德心里只有项链,因为这项链能使她漂亮,使她迷人,她根本来不及想到这项链不是她自己的,而是向别人借来的,更不会想到这项链是假的。这样的感受,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可感的。
情感投入教学法的尝试 篇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 只有学生对文本进行朗读才能充分感受到文本语言的魅力及文本语言的情感。由于古诗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 再加上古诗语言的语法特点及丰富的内涵初中生理解起来较困难, 因此,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对古诗进行支离破碎地讲解, 这样就如同教师把饭咀嚼烂了喂给学生, 学生“吃”起来自然没有味道。因此, 在初中古诗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投入情感, 生动有情地朗诵, 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语言优美。
例如, 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一首古诗时, 里面有这样精彩的几句诗:“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在教学时, 我并没有对这几几句诗的意思对学生进行讲解, 而是通过以下几步引导学生进行诵读。第一步, 创设情境, 引导感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钱塘湖春行”情境图, 学生在这优美的图画下, 初步知道了这首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这样, 学生就在头脑中对这首古诗的意象形成了初步的印象。接着, 我给学生播放了优美的音乐, 并进行了范读,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过程中体验这一首古诗的节奏。第二步, 配乐朗读, 感受韵律。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 学生对这一首古诗的节奏有了初步的掌握以后, 接着, 我组织学生对这一首古诗进行了配乐朗读, 让学生在配乐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这一首古诗的韵律美。第三步, 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在前面二步的基础上, 学生对这一首古诗的节奏、韵律有了初步感知以后, 接着, 我组织学生对这一首古诗进行反复诵读, 这样, 学生就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 对这一首古诗的语言就有了整体感知, 对这一首古诗的内容也就有了整体的理解。
以上案例中, 正是因为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诵读,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欣赏这首古诗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对其语言有了充分的了解, 并感受了古诗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
古诗虽然语言简短, 但却意境深远, 诗人往往能够用寥寥数笔就能够勾勒出一首古诗的优美意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由于诗人的背景、经历不同, 对于相同的意境却是以不同的诗句去表达。有一句话说得好, “有比较才有鉴别”, 因此, 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把一些意境相同的古诗同时呈现的学生, 引导学生对这一些古诗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深入体验古诗的意境美, 这样, 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一次古诗欣赏课中, 我给学生呈现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苏轼的《赠刘景文》、刘禹锡的《秋词》这三首古诗。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的意境的, 但每一首古诗的切入点却都不同。课堂上, 学生们对这三首古诗进行了对比研究,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发现了三者的不同。在这三位诗人面前, 对于“秋”的描写学生大开眼界了, 他们被这三位诗人的优美诗句所感动, 很快地进入了秋的意境中去了。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 不但发现了这三首古诗的不同, 而且深刻领会了古诗描绘意境, 并且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这样, 学生也就真正入诗了, 教学效果可谓一箭双雕。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品读, 在品读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文本语言的内容以及文本语言的情感。在古诗中往往蕴含着诗人深刻的情感, 而这一种情感是不容易被学生一下子就挖掘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语言进行品评, 这样学生就能够体验到古诗蕴涵的情感美。
例如, 《石豪吏》这一首古诗, 主要对“有吏夜捉人”这一情景进行了描写, 虽然是一首叙事诗, 却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情感。教学中, 我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形象描写“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进行品读, 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吏”与“妇”之间的尖锐矛盾。接着, 我再引导学生对诗中的一“呼”、一“啼”、一“怒”、一“苦”这一些具有强烈对比的语言进行品评, 学生就在品评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 学生就在品评诗句的过程中, 与诗歌文本进行了深入对话, 与诗人的思想情感进行了深入对话, 在对话的过程中, 充分体验到了这一首古诗蕴含的情感美, 并深切地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体会到杜诗的“诗史”风格。
音乐教学的情感投入 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情感
促进言语和情感同构共生的机制是什么?主要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使无声的书面评议在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评议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对于一篇具体的文章来说,其本原就自然应当追溯到文章的创作者所倾注和表达之情感上。但是,作为学习者,我们又很难感悟到和文章作者完全相同的情感经历。有鉴于此,朗读中的情感投入绝大部分要依赖于读者之感悟。因此,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指导,创设出类似情境,从而激发出小学生的情感经验,从而能够让其读出真感情。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
“读”贯穿教学全过程。
一、让学生“心入于境”
朗读要入情,所谓“入情”是指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教师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说明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等。然而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为数不少。朗读并不只是单纯的读,它是要为学习课文服务的,要让学生既有感情的认识,又有理情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而不是机械模仿。
要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主要方法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多读。我在教学《小露珠》第7段时,创设了一些训练语言的情境。如小露珠发生了哪些变化?小露珠要走了,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为什么这么迫切地想把小露珠留住?教师进行小结,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带着敬佩的感情进行朗读,就能通过朗读体会到小露珠牺牲自己,把美丽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让学生“情会于物”
语文不是无情物,作者情感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只有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朗读,让其真正理解到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到语句表达的语意重点后,才能正确地确定文章的重点之所在。例如,我在教《西湖》一文时,先向学生提问: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西湖是什么?然后再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随后,让一位学生以读代讲,并在读中作答。启发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随后,再提问: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再引导学生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教师启发,引导朗读: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硕大”是什么意思?并让学生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引导学生思考:“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在学习第3段时,向学生提问: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请同学们朗读相关自然段:“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什么地方见过?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读了哪一句你彷佛看到了仙境?结合课文理解“飘逸”、“掩映”、“典雅”等词语。通过这种“情会于物”的朗读教学法,就能让学生就能从这些形容词中体会到
西湖之美。
三、让学生“读出疑惑”
要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口气,情态,要让学生在朗读的字里行间读出心中的疑惑,进而深入思考。例如,在《孙中山破陋习》第七自然段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读出疑惑”,从而体味到人物的复杂情感。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大家已经知道孙中山有个有活泼又能干的姐姐,真让人羡慕,但好景往往不长,读读课文这一部分,看看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自由轻读第七自然段,并提问:读了这一自然段,你迫切地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之后,教师筛选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并出示:一是为什么再也看不到姐姐的笑脸,听不到姐姐的歌声?二是这件事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灵?三是要表扬学生:同学们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真不错。要想解开你心中迷团,就得细读课文的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于是,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朗读并思考文章上,让其带着“疑惑”去认真阅读全文,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让学生“读出个性”
所谓节奏,即停顿、轻重、语调、速度的有机结合。朗读时要使学生通过变化的节奏,把书面语言的思想感情,用有声的语言真切地表达出来。例如,第五册课文《做一片美
的叶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就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教师应向学生提问: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叶子的“美”?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语,阅读句子,并欣赏录像片或者一些优美的图片,活用文中的一些词语,用朗读的方法来描绘叶子和大树的美。这样,就能读出语言的韵味,读出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在朗朗的书声中,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交流;在朗朗的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在朗朗的书声中,体验言语的节奏感和音韵感。因此,让诱导“多读”贯穿语文课堂,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从而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浅谈英语教学中情感投入的方法 篇6
关键词:英语 教学 情感
英语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发展语言能力, 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微妙、最细腻的情感交流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这是我们当教师的一个新课题。
一、更新观念,加强情感交流
我认为缺乏情感交流和支持是当前师生教学活动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这固然有外部客观环境,如长期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教师自身对积极情感支持作用的重视不够和不善于利用情感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这样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像力,而学生则会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
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抚摸,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師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育内容,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英语教师要重视情感的作用,要正确表露自己的情感,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通过以情感情,以情染情,优化学生的心境。教师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尽力克制和调控,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态出现在课堂上,那么学生也会以愉快、轻松自信的情绪听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反之,教师把自身的不快和怒火发泄在学生身上,势必给学生造成难以言状的心理压力,被动消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荡然无存,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阻,怎么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二、加强自身情感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理想的人格,会像春雨一样,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人格,对学生有着特殊的魅力。教师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要具有对学生热情、博爱的心灵,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把鼓励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满意的微笑让每一个学生分享;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言之有情,动之有情,导之有情,既要用知识去折服人,更要用情感去感染人。这样的结果会形成教学高潮,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积极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造各种既贴近生活实际、自然愉快又令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进行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收录机、投影仪、电视机、录像机乃至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英语学习语境,使学生直接感知,加快认知速度。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如:小组活动、唱英文歌、朗读比赛和小品表演等,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既能培养师生情感,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对英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经常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情感、兴趣是密切联系着的,成功的欢乐往往是学生学好功课的动力。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接受知识较快,记忆也比较持久。
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总希望及时得到老师的评价,有一种强烈期待感。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用表扬代替批评,鼓励代替惩罚。我会经常在作业本上不吝啬地写上:Good!Your handwriting is beautiful !That's great!Wonderful! 等等,就这样一句批语会给学生们极大的鼓励,作业越写越好,越写越认真。
五、关爱差生
现在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忙于教学,比较注重那些思维活跃、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或学习后进生关注较少,这个情况应引起教师的注意。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课堂上多给他们开口的机会,提高他们说英语的勇气。对因心理障碍造成口语表达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从简单的英语说起,由易到难;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应及时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
教师对一些学习上比较困难、从不或很少提问的学生,要充分予以关注,分析和了解其原因,不能漠视。如果漠视这些后进生,不仅会打击他们的主动性和进取心,还会引起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和对优秀学生的排斥,他们变得既不愿意与教师交流,也不愿和别的同学交流。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后进生同样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还可以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
音乐教学的情感投入 篇7
1 关于即兴表演的基础分析
即兴表演的基础是表演者对音乐有着深刻的理解、有着娴熟的音乐技能。而作为即兴表演的灵魂, 表演者的情感投入是音乐即兴表演的关键。随着现代音乐教育理论的不断深入, 基础技能教育已经成为音乐教育的重点。而即兴表演作为音乐表演的重要组成其教育价值收到了人们越来越高的关注。通过即兴表演的教学以及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即兴表演的基础, 使其在音乐表演中能够根据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自身的感情投入对其进行二次创作。通过二次创作能力的培养, 提高表演者的音乐综合素质。为表演者的音乐修养、音乐技能以及音乐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2 如何实现即兴表演的情感投入, 促进表演者情感的体现
2.1 强化音乐基础素质, 掌握即兴表演的基础技能
在对音乐即兴表演基础的分析以及笔者自身经验可以看出, 音乐即兴表演需要表演者对音乐表现形式、技能有着熟练的运用。这就需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音乐基础的教育。通过针对乐器、演唱等方式的技能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即兴表演中根据表演需求、情感指引运用音乐技能进行即兴表演。因此, 音乐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音乐基础素质的培养, 以此实现学生即兴表演所需技能的掌握。
2.2 强化音乐素养的提高, 促进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音乐作品的创作是创作者以自身感受为基础的音乐表现。因此, 音乐作品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感悟、体会是实现音乐感染力的关键。在现代音乐教学过程中, 音乐表演者应注重自身音乐素养的提高。同时以自身音乐素养培训工作提高表演者的综合素质。在现代音乐表演中, 音乐素养对表演者、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以及音乐作品创作者表达内涵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学生、音乐表演者音乐素养的提高能够实现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 进而使表演者能够在表演过程中以自身的理解演奏出创作者的感情。而且, 音乐表演者、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还能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以自身综合素养为中心了解音乐作品创作者的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使音乐表演者能够在表演过程中根据作品的中心思想投入自身感情, 进而实现感情投入的即兴表演。
2.3 以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即兴表演的情感投入
文化素养是学生、音乐表演着对音乐作品理解、感悟的基础。文化素养的提高能够使学生从自身文化水平出发了解作品创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感情信息, 进而实现对音乐作品的体会。在现代音乐教学中, 应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入手, 实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进而实现学生音乐娿表演过程中以感情投入为基础的即兴表演。通过文化素养的提高能够使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能够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情感。这样的基础条件有助于学生在音乐表演的即兴表演中投入自身情感, 进而以自身情感为指引进行即兴表演。
2.4 注重音乐作品的感悟, 为以情感投入为基础的即兴表演奠
定基础
在一情感为基础的即兴表演中, 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感悟使实现即兴表演与原有音乐作品有效融合的关键。因此, 对音乐作品的感悟成为了影响即兴表演的关键。在现代音乐教学中, 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文化素养、音乐素养的培养。通过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创作者思想情感的了解、表演者的情感投入实现即兴表演的最终目的。
3 如何以情感投入为基础进行即兴表演
3.1 以作品的感悟基础, 进行音乐技巧的运用
以情感投入为基础的即兴表演需要表演车能够熟练地运用音乐技巧。因此, 表演者的音乐技巧成为了影响即兴表演效果的关键。现代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音乐思想感悟能力作为重点进行培养。通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悟使其能够将自身的情感投入作品之中, 进而进行即兴表演。在音乐作品的表演前, 表演者应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了解音乐作品创作者的年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等, 以此了解作品创作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感悟了解音乐作品的中心思想以及情感寄托。进而, 以表演者的感悟为中心融入表演者的情感, 以此进行即兴表演。
3.2 强化表演者的情感基础, 促进即兴表演的情感投入
为了使表演者能够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 进而感悟创作者作品创作的情感基础。现代音乐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情感基础的丰富。通过学生生活经历的丰富、小说等带入性经历的丰富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音乐作品创作者的思想境界, 进而促进即兴表演过程中情感的投入。以热恋音乐作品为例, 学生恋爱经历或带入性资料的理解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热恋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自身的情感经历, 在此基础上实现即兴表演的投情。进而使即兴表演的音乐作品能够以情感为中心进行提现。
3.3 注重音乐技巧与情感的联系, 以音乐技巧表现情感
音乐技巧是表现表演者情感的重要方式。在音乐作品的表演中, 表演者的情感基础是将音乐作品完整展现的基础。而音乐表演着在即兴表演中, 自身音乐技巧与情感的有效融合是实现音乐技巧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在现代音乐教学过程中, 音乐教师应将音乐技巧对情感的体现作用进行重点教学。通过学生音乐技巧的熟练使其在音乐表演中以音乐技巧为基础体现自身的情感, 进而将自身的情感以即兴表演的方式得以体现。
4 结论
综上所述, 音乐表演中即兴表演作为表演者情感体现的重要方式是现代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针对即兴表演中情感投入的重要性, 现代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体会、感悟以及运用的教学。通过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实现对音乐作品思想与感情的感悟。以此为基础使学生能够根据体会与感悟将自身的情感以及情感体会心得投入其中, 进而激发即兴表演的热情与激情。通过这样的方式使音乐即兴表演中得到表演者情感的体现、得到情感的释放, 进而引发听众情感的共鸣, 实现即兴表演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郑世辉.音乐教学中学生即兴表演能力及情感运用的分析[J].音乐艺术教研信息, 2010.9.[1]郑世辉.音乐教学中学生即兴表演能力及情感运用的分析[J].音乐艺术教研信息, 2010.9.
[2]王昌宇.情感投入对即兴表演效果、听众共鸣的影响[J]音乐教育, 2011.4.[2]王昌宇.情感投入对即兴表演效果、听众共鸣的影响[J]音乐教育, 2011.4.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篇8
一、教师要乐于用情感开启学生的心灵,树立理想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任何事情,只要学生对之有兴趣,便乐于去做。每当兴趣获得满足之后,自身的“自尊”就获得满足。从而产生“愉悦”的情感特征,促使学生更努力地去探究,增强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适当地引入科学家的故事,身边的实例,激发学生树立理想,设计自己的未来。
1. 情感教育可以敞开学生的心扉。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名言说明情感和爱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真诚地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双边活动,学生才能更多地参与,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学生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还要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可信、可靠,这样会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你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导。实践证明,情感的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一把金钥匙。例如,班里有名来自农村的男孩子,家境十分贫寒。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克服了很多的困难,将他送到了县城唯一一个教学条件好的学校读书。开始,孩子并没有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学习不是十分用功。加之基础也很好,成绩自然也不是很好。初二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给孩子很大的打击,父亲的愿望就是孩子能走出山区。老师和同学知道情况后,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渐渐的,孩子感觉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厚爱。从此,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成绩明显提高。最后,以中考的好成绩报答了亲人和老师。
2. 情感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味品”。
兴趣是求知欲的先导。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的成效往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学习有时是枯燥乏味的。兴趣、情感则如“调味品”,可以使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在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的成功运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情浓意深的语句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再有多媒体的加入,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情感,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一位著名教育家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节课开始,要创设富有吸引力和新鲜感的教学情境,不遗余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间环节,以数学知识为主线,以情感感染为副线。教师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吸引,顺利进行数学知识和情感内容的交流和体验。在尾声时,让学生从“热烈”走向“静思”,在知识的训练中得到领悟和启迪。教师以激情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和合理激发学生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3.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情感教育的“导航灯”。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人的一切活动都伴随着情感体验,而且情感体验对人的活动也有一定的支配作用。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时,其记忆特别好,理解能力特别强,学习效率特别高。”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能发挥其主导作用,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主动地利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要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形成愉悦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知识与情感的交融,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教师上课如用亲切、深沉的目光凝视学生,学生会觉得老师既严肃又和蔼可亲,值得信任和尊敬;教师面带微笑、言语温柔,学生会觉得老师亲切而愿与之交流。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一道应用题能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解,会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恰当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满意的点头,会满足学生的成功欲。学生的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兴奋、愉悦的情绪,就会激发学习的热情,迸发智慧的火花。由此可见,良好的教学氛围犹如一盏导航灯,引导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探求数学王国里的奥秘。
二、在课堂上让学生情感得到满足,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现今的学生思维活跃,感情脆弱,听见表扬的话会眉飞色舞,听见批评的话会泪珠飞扬,要么破罐破摔。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科学性、准确性以外,更应讲求知识的趣味性。在教学中,采用妙趣横生的语言,配以亲切的微笑、激励的目光,优美的板书,使学生从中获取喜悦、亲切、激动、自信等情绪体验。师生情感的相互感染,有共鸣而产生的情感的“合力”冲击学生的心田,成为催人向上的巨大精神力量,学生不仅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
三、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运用直观教学激起学生的求知热情。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横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1. 抽象的概念,枯燥的定理,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常使学生感到厌烦。
教师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定理的时候,讲课前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角形,与老师一起动手拼图。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可以直观地看出是180°,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再发挥多媒体进入课堂的作用,演示刚刚同学们动手做的拼图,使学生们经历过触觉和视觉的过程。进而认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通过直观的教学使学生把知识物化为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很快就引起学生极其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 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
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在数学课中,积极挖掘数学美,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美的过程中,激起情感的涟漪。例如:教学“黄金分割”时,可介绍其美学价值的应用:建筑物中某些线段的比等于0.618时,使人感到协调。人体躯干的宽与长的比等于0.618时,就显得匀称;报幕员报幕时,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点位置,不显得呆板,声音传播效果最好;照相时,最主要景物在黄金分割点处,效果更好等。如此讲解,既展示了数学广泛的应用性,又体现了数学美的魅力。让学生更加喜欢黄金分割有关知识点的学习。
3.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
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篇9
一、情感教学的依据与原因
(一)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
“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情感是联系知识的中介和桥梁, 是培养学生知、情、意、信、行的过程, 是促进学生个人行为的内驱力, 学生的“情”动了, “行”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二) 亲其师, 信其道。
据调查大部分小学生与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源于对该学科教师的喜爱程度。因此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 除了对教育事业, 对所教学科有一种的执着的爱之外, 还必须感情投资, 以自己真挚的爱, 增进师生间“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的情感交流。教师赢得了学生的信赖与热爱, 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信任感, 敬佩感, 并据此唤起学生对师长的爱, 进而将这种爱延伸为对该学科的好感, 最终从这好感中培植出对该学科的兴趣来。因此爱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 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动力。
(三)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主, 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应采用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形式。现中学英语课堂多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没有师生间良好的情感沟通, 这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就难以进行, 教学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一) 建立感情, 消除心理障碍。情感可以激发热情, 而没有热情往往难以产生兴趣和动力。教学中, 教师的热情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热情高, 可以产生学习语言的“内驱力”, 没有情感的投入, 学生的学习潜力和积极性就难以开启。 (二) 热爱所有学生。有位伟人曾说过, 没有爱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中学生正处在生理与心理成长发育时期。心理会随着生理的快速发育而不断地变化, 在变化中会出现各种各样让人无法意料的问题。要想使学生沿着既定目标健康发展, 教师就必须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并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 学生才愿意与教师沟通, 才愿意跟从教师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和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否则, 教师的任何教育教学也只能是一相情愿, 费力不讨好的事。
(三) 赏识每位学生。赏识教育已成为很多教育专家认可的一种成功的教育手段。赏识是一种心态, 是教育者的一种精神状态。
(四) 正确评价, 激励学生。作为英语教师, 在教学中常用富有鼓励性的语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过去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评价。在课堂中对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表扬,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特别是困难生的优点。千万不要把困难生看成班级的包袱, 而认识到他们也是学习主体的组成部分。学习困难只是暂时的, 只是还未适应或掌握目前的学习方法。
三、英语教师需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一) 掌握必要的心理学。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时期, 他们需要什么, 喜欢什么, 反感什么, 教师需作必要的理论学习。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密切观察, 以达到与学生心理上的沟通与理解, 这样教师的言语、作法才能赢得学生的心, 从而达到教学的成功。
(二) 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主张致力于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和统一发展。因此作为新时期的中学英语教师, 不仅要有理想的人格素质, 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 还要具备一套完整的教育和教学专业知识和机能, 并富有持续终身的学习与发展任务, 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育教学新形势。
(三) 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1. 具有较为系统的现代化语言理论知识。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 所以教师对语言和语言的本质特征, 交流能力的本质, 语言理论发展的趋势等要及时了解和学习, 并能自觉地利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来指导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2. 具备比较扎实的业务技能。
不仅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的技能和运用能力, 还要将认识、调控资源等基本技能纳入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实际与教学实际, 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删减,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目标。
3.
具备比较完备的网络基础知识及运用网络资源的动力,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及时性, 网络资源的广泛性和共享性及其丰富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情境, 创作出符号教学实际的课件, 优化教学手段。
(四) 掌握一定的幽默艺术。前英语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
情感教学既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品格。只要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教育宗旨,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就能在教学中投入情感因素, 并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英语辅导报教师版
[2]双语报教师版
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篇10
首先, 英语教学中师生沟通难。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 学生能清楚地理解教师要表达的意思, 在英语课堂上学生首先要把英语转化为母语, 这就需要学生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和较强的理解能力, 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知识的传授, 学生不仅不能理解, 久而久之还会形成恶性循环, 失去兴趣, 放弃学习。所以, 英语教师更应注重情感的投入, 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 只有使学生能够学、愿意学, 才能使他们积极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其次, 高中学生更需情感交流。他们思想趋于成熟, 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 情绪易波动, 也会感情用事, 以致做事不计后果, 遇到挫折消极被动。而且, 高中生自尊心特别强, 最怕别人看不起自己, 如果得不到认可, 他们往往就会以社会不容的方式去寻求满足, 如恶作剧、打架斗殴、玩世不恭等等。好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如偏执、抑郁、焦虑、敌对……面对这样一个群体, 教师就更应该投入情感, 洞察他们的心理变化, 积极教学。
那么,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以情感投入提高教学质量,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悦地学习呢?
第一, 肢体语言传递信息。教师课堂上的言行往往对学生影响很大, 学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声调、身姿、手势等的变化中体验到教师传达的信息。对于陌生的外语教学就更需要教师能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 并积极利用课堂机会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投入课堂活动。教师在情感投入中表现出对学生的关注和亲切的引导, 不仅会缓解学生用英语交流自己的想法以及感受时所产生的焦虑情绪, 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受到语言中的个别“错误”不会阻止其学习的进步, 反而可能成为他们积极尝试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
第二, 课堂活动增进感情。实践证实, 丰富多彩的师生活动可以降低学生的焦虑感, 促进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所以,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pair work, group work, discussion debate等活动, 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 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互动活动中教师要积极热情并以开放、协商、激励的态度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扮演他们的朋友、心理咨询者、向导等角色, 使课堂形成平等、尊重、互动、融洽的气氛,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学生减轻了顾虑和抑制性情感因素, 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交际活动。
第三, 积极思想贯穿始终。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就要求教师对每分钟要讲的知识、要传达的思想做到心中有数, 并时刻以积极的态度影响感召每一个学生。如让学生用as造句:
(1) Child as he is, he knows how to cheat his parents.
(2) Child as he is, he knows how to look after his parents.
这两个句子从语法上都是正确无误的, 但很显然, 例句 (2) 更具乐观色彩。长期下去, 这种乐观、向上的课堂气氛会对学生产生虽微妙却能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出色的表现可以做出及时的肯定的评价, 使他们品味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对表现欠佳的, 切不可加以斥责或冷嘲热讽, 可以用“It doesn’t matter, just have a try.”“Try it again.”“Take it easy.”等鼓励性语言, 使他们消除惧怕紧张的情绪, 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第四, 作业、试卷勤沟通。教师情感的投入除课堂教学外, 还可以在学生的作业和试卷后面写上一些话, 既可以是表扬的语言, 如“You are always working hard.”“I am proud of you.”也可以是好的建议, 如“Taking notes may be a good way to learn English.”既可以是对学生课上的表现评价, 如“You listened closely this class.”又可以是对下一节课的具体布置, 如“You will be asked to recite the text next class.You won’t let me down OK?”敏感的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方式, 让他们体会到与教师心与心的沟通, 从而更加信任教师, 愿意亲近教师, 从而积极主动地追随教师学习。
第五, 完善自我加强崇拜。要提高教学效果, 只理解学生, 促进师生感情是不够的。高中学生已经有了独立地辨别是非的能力, 有自己明确的评价标准, 他们更注重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因此, 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 重视继续教育,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教育教学理论素质。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和技术,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学生实际, 用之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不断学习、反复实践中充实、完善和提高自我。
音乐教学的情感投入 篇11
一、挖掘教材,以情唤情
翻看品德与社会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处处饱含着真善美,充盈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从文字上来说,品德教材中的语言简洁明白而又不失形象生动,更不乏优美与感染力。如《从种植到收获》(北师大版,下同)一课这样写道:“在金黄的稻浪里,人们收获着喜悦,笑意写在脸上,幸福荡漾在心头。”而《黄河东流水》一课里是这样介绍黄河的:“在河南和山东大平原上,这条巨龙浩浩荡荡,在经历了漫长的5464千米行程之后,回到了渤海母亲的怀抱……黄河是流淌在中华民族子孙身体里的一条共同血脉,灿烂的华夏文明一直与水相伴相生。”这种将内容美和语言美相结合的文字随处可见,无论是教师来朗读描述或让学生放声自读自悟,都能唤起学生心中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等丰富的情感,从而更深入地走进教材、理解教材、领悟教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还配有大量的彩图,既生动地丰富了教材内涵,又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牵动着他们的情感。比如《走进不同的家乡》一课教材中编排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多幅图片:如诗如画的天山牧场、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如流动的五线谱一般的西南地区梯田、河流纵横交错的南部地区……各具特色的图片充分展示了祖国各地的不同地形特征,直观而极具美感。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精心品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祖国而自豪。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加强教材内容的融合,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适时增补教材内容,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进一步发展个体情感,这是我们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做的第一步。
二、创设情境,以情融情
情境具有唤起学生情感的作用,情境教学即指教师通过语言、音乐、图画等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以达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效果。
1.精心设计,激情导入
一堂课的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情感投入,教师若能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激情导入的方法很多,可以是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可以通过播放录音、录像片断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也可以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在第一时间引发学生情感的萌动,使他们对课堂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多种形式,丰富情感
(1)故事渗情
故事具有明显的教育效果,它以独有的情节吸引着学生,以蕴含的道理感染着学生,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离不开故事的辅助。有些故事教材里有具体到位的安排与呈现,有些故事则需要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及时补充完善,另做处理。如在教学《不忘过去,放飞和平的心愿》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教材里著名画家毕加索二战期间愤然创作和平鸽的详细始末补充完整,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讲给学生听,并让学生课后自主搜集二战期间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然后以故事会的形式分享收获,既让学生了解了历史,训练了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又加强了他们对世界和平的认识和向往,让他们情动之余,懂得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2)角色扮演
心理学研究表明,七至十二岁的儿童最善于模仿,而且他们的意识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主要是靠模仿而形成的。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组织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活动,这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作用。教学《远离陋习》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因赌博、迷信等陋习而酿成的种种闹剧或悲劇进行角色表演,要求学生事先写好人物语言、表情、动作等细节脚本后再进行彩排,然后全班表演交流,深化认识。众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在实际的教育情况中,角色扮演常常能产生神奇的力量。不管什么性别、智商的儿童,经常与同伴进行角色扮演,比其他儿童更易与同伴相处,更受同伴欢迎,社会技能更强。在这里,角色扮演使学生不止获得理性认知,而且在情感、态度方面都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3)游戏体验
法国著名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人类童年生活中最为快乐的一种现象,是儿童的本能的表现。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变魔术、猜谜语、接龙等游戏,可以激发学习的情趣。如教学《认一认祖国政区》一课,为帮助学生识记我国各个政区省份,“拼图游戏”不失为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游戏,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机会,是激活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参与、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 课外延伸,以情促情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我们的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课外延伸,使他们在生活中丰富情感体验。
1.在日常生活中延伸
将课堂学习的主题延伸至课外生活,不仅有利于儿童在生活中内化道德认识,而且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例如教学《品格的试金石》这一主题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寻找生活中关于“诚实与信任”的正反面事迹;与同学、家人互相签下诚信的约定;制作“诚实守信”的手抄报;编写“诚实守信”顺口溜,等等,以进一步促进活动的深入,巩固学生的实践态度及其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对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又如教学《购物的学问》这一主题后,教师应布置学生前往商店、超市,亲身实践课堂所学,从中获得关于“价格的对比”“购买不同类商品时的注意事项”“买卖中的道德”“货币”等认识,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促进学生情感认识的深化。
2.利用学校活动延伸
学校里的很多活动都与品德与社会课程联系紧密,我们可以据此组织品德课程课外实践。如教学《成长中的新问题》后,我结合六年级学生容易出现的多种心理问题,利用班队课开展“健康的内心世界”主题活动,让学生畅谈心中的困惑和不解,寻求帮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宣泄了情感,认识青春期的心理特征,知道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让自己成长得更快乐。这样的延伸整合了品德课与班队活动课,既结合实际,又充分发挥了功效。
此外,学校的晨会课、少先队活动等也是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时机,我们应该整合品德与社会教材里的内容,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促使学生的情感更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的情感生成尤为重要,他们一点一滴的情感内化牵动着教育者的心,也是检验一节课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之一。而学生情感的生成又与教师所投入的情感因素、所营造的情感氛围紧密相关。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永远是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所要坚持的教学原则以及所要追求的教学境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梧村小学)
论钢琴教育中的音乐情感投入问题 篇12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是指人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和爱憎好恶的情感流露, 如激情、心境等。意志过程则是把想象、理想设法变成现实的心理过程。这三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在不同的心理时期内占据着不同的地位。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可以说对于学生音乐教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学生的各种音乐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心理因素所支配的。因此音乐心理对于提高、发展孩子们的音乐活动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在钢琴教学中, 如果老师不注重教学方法, 总是严厉说教, 片面地强调认知技能的掌握, 要求学生单调枯燥地反复苦练, 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反作用, 这样就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阻力。作为音乐教育者要学会激发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 并在教学中控制好学生的学习情绪。要加强情感交融,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由于现代社会教育中, 学生文化课程多, 负担重, 练琴时间少, 有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老师容易对学生严厉训斥责备, 或是对学生缺乏耐心。这样, 学生就会产生排斥、反抗、畏缩、恐惧等消极情绪, 导致教学不能顺利进行。这就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信赖的关系, 那么学生主动性就会增强, 按老师的要求去学习。同时也要注重情感施教,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态度能焕发学生的创造性, 增强信心, 也是获取健康、成功的重要的因素。
在教学中, 我们也要保证教学趣味性。我认为教师钢琴教学中的语言, 目光, 语调, 动作如果具有趣味性, 那就能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 形象地解释音乐概念、弹奏技能。在练习基础技巧性作品同时, 也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兴趣爱好, 布置感兴趣的流行通俗作品加以调节, 以增加学生学习练琴的积极性。更好的体会, 从而投入自己的情感到音乐作品中去。
钢琴演奏也是一种表演艺术,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演奏者平时练习的成果要在演奏的短短的时间里完美地表现出来, 是演奏情感的表现与想象控制一系列心理活动的体现, 并且演奏者的心理状态也直接影响到表演的效果。如何将心灵身体与音乐结合起来达到出完美的效果, 一直是钢琴演奏者们以及钢琴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这些目标也是要通过钢琴教育中情感与技巧相结合, 加以时日, 达到的目标。钢琴教育者也可以多带领学生观看音乐会, 或者举行学生音乐会, 让学生在彼此之间相互学习, 增加竞争意识。同时也调整学习状态更好的投入到钢琴学习中。
情感投入时钢琴学习中重要的部分。基础技巧固然重要, 但是每个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的感情, 所要表达的意境。每个作品也都是一个生命。如果空有一身的技巧而表达不出一部作品所要的情感意境, 那样始终是不完美的。情感的教育是钢琴教育中永远不会停止研究的问题。
摘要:在当今的钢琴教学中, 很多钢琴教师只注重技术上的训练, 忽略了音乐表现力、节奏感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取强迫灌输练琴的方法, 因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质量下降。教育是心理活动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 积极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因此,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促进钢琴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钢琴基础教育,情感教育,兴趣爱好,情感技巧结合
参考文献
[1]陈音池.《音乐教育多元化论述》.《黄钟》
[2]宋蓓.《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现状分析》《.人民音乐》
[3]司徒璧春, 陈朗秋.《钢琴教学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教学的情感投入】推荐阅读:
情感投入与教学民主09-22
小学音乐的情感教学05-13
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教学09-05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08-24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08-28
音乐课中的情感教学07-22
小学音乐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10-12
音乐教学中情感培养10-05
音乐的情感意境07-04
音乐的情感表达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