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中的情感教学

2024-07-22

音乐课中的情感教学(通用12篇)

音乐课中的情感教学 篇1

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 也表现人们的思想, 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 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 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 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 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 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 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 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 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 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 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 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 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 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音乐语言的传递是通过教师的范唱、范奏的引导实现的, 教师带着备课时对音乐作品深刻理解所获得的情感去范唱、范奏, 会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深刻化, 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只有通过教师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情感的音乐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中去, 使他们进入角色, 领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 去同主人公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其次是课堂语言的情感化。课堂语言与音乐语言是不一样的概念。人类的语言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构成词汇———事物的符合号, 而又由词汇和语法逻辑构成一种符号系统, 以此来传递思想。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需要教师用语言去组织、指导教学, 通过语言的表述把音乐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在此, 教师的课堂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和感人是十分重要的, 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歌曲教学中, 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我在教《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 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 然后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 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 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 仿佛置身其间, 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 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 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 学得非常认真, 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使教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从而不断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我们发现, 细致的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平时课堂学习中的许多不足。 (1) 诱导法。帮助学生克服心里障碍, 启发他们“乐谱是记录音乐语言的符号, 是学习音乐的工具, 那么唱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是迈向音乐之宫的阶梯, 是进一步学习、深刻理解、亲身体验音乐之美不可缺少的手段。”让他们懂得唱谱是基础, 只有通过认真练习, 才能唱出准确美妙的歌曲。 (2) 分解法。告诉学生, 音乐中的许多较复杂的节奏实际上是由各基本节奏组合而用变化多端的练习, 让他们在对比中去认识, 在练习中去获得。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 器乐的演奏, 歌曲的演唱中,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 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 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电影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从孤独的失去母爱的孩子口中唱出, 曾使千百万个孩子和电影观众奉陪着流下同情的泪。大型音乐组曲《长征组歌》, 以优美壮阔的旋律, 再现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 不畏艰险的英雄性格和光辉形象, 讴歌着伟大军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 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革命情操, 官兵情、军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泪下, 使人沉思, 使人奋发。所以, 学生在自我参与式的艺术薰染中, 不但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育, 还能逐渐培养起健康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 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 培养中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同时, 培养出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经过这系列针对性的练习, 我们感到, 课堂教学质量明显得到提高, 学生在识谱、节奏和音准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从而可以对他们进行培养, 让他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孩子已有的创造经验的基础上, 我们应给予更多的自主创造和表现的机会, 由浅入深地引导向更深层发展, 激励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 通过努力, 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让学生的创造力上一个台阶。从而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教学技巧, 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摘要: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 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 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 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 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关键词:音乐语言,情感桥梁,自信和力量

音乐课中的情感教学 篇2

音乐学院 2010级 胡沁

【摘要】情感教育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的教育。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而产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师生之间体验形成有效交流,共享音乐中美的情感。把握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净化学生心灵。

关键词:情感渗透 情感共鸣 净化心灵

引言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的教育。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而产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师生之间体验形成有效交流,共享音乐中美的情感。把握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净化学生心灵。

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而且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发挥教师主体主导作用,实施“情感渗透”

韵律引领,在情境创设中实施审美教育情境是音乐课‚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而韵律是音乐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生体验音乐的出发点,是学生感悟音乐的突破口。‚情感渗透‛的主导方面在教师,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来激发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富于激情,这是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而音乐情境的创设则是实现‚以情动情‛的首要因素。

如教唱歌曲《我们的田野》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首先让学生

看课本上一幅描绘美丽而辽阔农村新貌的画面说一说,以此激发他们进行想象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再以学生自己家乡变化为主题让学生讲述党的致富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在情感上有一定的体会。

创设情境,主要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精神,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记得我10年参加‚安徽省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时,施咏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中小学生喜欢唱歌、喜欢听流行歌曲,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确这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但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我又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我知道这并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因素造成的。大多数老师也只是用‚死‛方法把课本上的歌曲教给他们,却忽略了对他们兴趣的培养。

通过学习,我豁然开朗了,原来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告诉孩子们,他们平时所喜欢听的一些流行歌曲其实都源于我们各地区的民歌。如:高枫所演唱的《大中国》其实就是引用的西北民歌《满江红》,以及花儿乐队所演唱的《鹊桥汇》几乎高潮部分照抄了我们安徽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黄梅戏《天仙配》……我想如果教师这样去告诉学生原来我们的民族音乐有这么大的魅力,他们喜欢听喜欢唱的流行歌曲都来源于民歌,这样就不会扼杀孩子们学习音乐课的兴趣了。

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但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的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还不够,我们可以在亲身经历生活中感知音乐造型;或是在模拟生活角色中体验音乐情感;更能在生活情境中表达音乐思想。

记得有一位老师在一年级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有几个可爱的孩子非常端正的站了起来。他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的回答更是真挚:‚因为这是每个礼拜一在操场升国旗放的曲子!‛为什么升国旗时要放这首曲子呢?歌曲中描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夺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敌人战斗的情形。而后他又以朗诵的形式让学生在那雄壮的旋律,那有力的节奏,那铿锵的‚起来,起来,起来‛的呼唤中,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于是我在课堂上也借鉴了这位老师的方法。在上六年级《游击队歌》这一课时,由于歌曲的创作背景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距甚远,所以学生无法理解作品内涵,唱起来歌来好像群小和尚念经,歌声空洞而又苍白。于是,我先让学生静心聆听一首悲愤低沉的课外歌曲《松花江上》,并简单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接着,又出示了歌曲《松花江上》的歌词,请全班深情朗诵。‚九一八,九一八,在那个悲惨的时候……‛朗诵完毕,教室一片寂静,同学们似乎都在思索。这时,我再次弹起了《游击队歌》,此时此刻,同学们的歌声仿佛是波涛汹涌的江水,教室的空气中弥漫着愤怒、反抗、激昂的情绪和情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通过各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课堂产生一种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在高涨、积极的情绪中感受美、体验美。

二、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特点,激发情感共鸣

情感是主体对事物能否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能够以真挚、生动、深刻的情感去拨动人的心弦,比其他艺术更直接、更有利地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因此,以音乐艺术为媒介的音乐教育最具有情感性特征。我们音乐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情感为核心,从而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魅力,以情感人,以情育人。那么怎样才能够实现以情感为音乐教学的核心呢?

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的速记‛。它以特有的声音语言诉说着情感。音乐教学仅仅完成音乐的知识结构分析,而不努力挖掘其蕴含的情感因素,是远远不够的。音乐教师需要用较高的审美素质去接受、分析、透视作品,这样才能把学生引领进情感的天地,去把握音乐内在的情感脉搏。

在二年级《小乌鸦爱妈妈》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从题目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歌曲所描绘的是小乌鸦怎样爱妈妈的,应如何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并能抓住学生的心去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真挚的爱呢?在了解了歌曲思想内容之后,我对这首歌进行了更细致生动的处理,并赋予了作品新的情节,并且通过声情并茂的演唱,把同学们带到音乐当中。‚大象妈妈要过生日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去给大象

妈妈祝贺生日,可是小乌鸦却迟迟没有来,她去哪了呢?小鸡说:‘我刚刚看到小乌鸦急急忙忙飞回家去了。’(接着示范唱第一段:路边开满小菊花,飞来一只小乌鸦,不吵闹呀不玩耍,急急忙忙赶回家。)小乌鸦家发生了什么事呢?这时小鸟飞来了对大家说。(示范唱第二段:他的妈妈年纪大,躺在屋里飞不动,小乌鸦呀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小动物们被小乌鸦的故事感动了,并告诉了大象妈妈,大象妈妈激动地说。(示范唱第三段:多懂事的小乌鸦,多可爱的小乌鸦,飞来飞去不忘记,妈妈把他养育大。)在这种情景交融的演唱同时,我又将这首歌曲分角色从音色、速度上进行了处理,使音乐情感更加丰富,这样一个生动精致的小音乐短剧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从始至终,孩子都被故事及作品的情感深深地吸引着,有的同学被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可见,深入挖掘并解读音乐作品,会对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情感也可以影响和调节认识活动,在良好的心境下,人的思维,联想活跃,创造活动易于完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必须发挥和运用音乐长于抒情激情的特点。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记得在三年级的教材中有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侗家儿童真快乐》,描绘了侗族地区的儿童在节日里欢乐歌舞的情景。在教学中,我通过欢快的曲调练习及带有独特衬词的歌曲演唱,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欢快的情感,从而激起了他们创作的欲望,在老师的启发组织下,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课前从家里找来了各种能发出声响的物品,易拉罐装上黄沙代沙球,酒瓶装上水代替铃铛,另外课堂上还提供了木鱼、铃鼓、响板、三角铁、双响筒等小乐器,在课堂上他们用这些小乐器创作敲击出各种节奏音型,为歌曲的演唱、舞蹈配伴奏。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欢笑,他们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演唱,融入了表演,真实地感受到少数民族儿童欢度节日的欢乐情感。

如果有了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可以激起对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进而获得良好的音乐学习效果。反之,对音乐不感兴趣,只是被迫的、被动的进行音乐学习,那就不会产生有效的学习效果,甚至会形成一种对音乐学习的厌倦心理。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给他们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育和教学中运用音乐故事,音乐童话常能

取得说教所不能取得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依据音乐情感教育的目标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灵活而善变的韵律互动,创设音乐情境,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鸣中完成情感渗透,从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音乐特级教师陈蓓蕾说过这么一句话:‚作为‘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音乐。‛语言功底是教师素质的体现,而范唱则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高昂的、悲愤的、欢快的、优美的、幽默的情绪是音乐作品中常见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歌声把这些不同的音乐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借助老师的范唱,感受歌曲的不同情绪。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地传递情感的方式。教师带着备课时对音乐作品深刻理解所获得的情感去范唱、范奏,会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深刻化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学歌曲《西风的话》时,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线条,代表微风、大风、狂风,接着开始了深情并茂的范唱,让学生细细聆听、体会,老师的歌声好象一阵什么风吹来呢?学生在教师轻柔、动听的歌声中体会到微风徐徐而来般的音乐情绪。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在自己演唱时,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记忆力更深刻,并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也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构建‚未成曲调先有情‛式的教学模式。

三、把握音乐教学德育功能,净化学生心灵

音乐是美好的,音乐是圣洁的,它表达人间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理解美,向往美,拥抱美。美丽无处不在,音乐无处不在。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欣赏课越来越体现出在陶冶情操、净化思想的重要作用。欣赏课的重点是通过听赏歌曲,让学生感受不同作品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和意境从中品味到人生喜、怒、哀、乐等情感在音乐作品中的体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对道德的感悟。因此,我们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选曲非常重要,不是所有的流行歌曲都能进入课堂。要使音乐课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美、想像美、体验美、创造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感情的升华。情感教育并非音乐教育独有,德育也是

一种情感教育。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是艺术化的,是音乐审美的情感,在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也应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

总之,音乐课堂教育应努力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更多的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利用音乐教育让学生多感知、多想象、多体验,多创造美的情感。并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让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纽带,情感是音乐课堂的灵魂。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只有牢牢把握好这条纽带,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才能使音乐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才能让学生真正在音乐课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做到心中有音乐,心中有学生,为学生们插上音乐梦想的翅膀,让我们的情感与音乐一起翱翔!参考文献

[1]张丹.音乐情绪与情感问题浅析[J].探索.2008(8)

[2]张进.音乐与情感——通读《论音乐的美》[J].科技信息.2007(11)[3]宣艳秋.音乐与情感[J].沈阳教育学院报.2003(1)

[4] 王懿颖.音乐教育的情感意义[J].中国音乐教育.2009(178)

初中音乐审美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音乐;审美教学;情感教育;途径分析

音乐人类情绪和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音乐在表现过程实质是人类情感的宣泄和展示。情感是音乐的灵灵魂,因此,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音乐教育这种形式不断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保证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净化和完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一、初中音乐教学应用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初中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之后,才能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协同发展和进步。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智力和情感方面的教育十分关键,因为智力和情感是促进学生全面进步的两个重要方面,尤其是情感教育,其会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形成争取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健全学生人格十分有必要;其次,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音乐教学可以更好帮助教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更好的鉴赏音乐,学生了解音乐后自然会对音乐产生浓厚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制定的音乐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再次,让音乐教学本身具有更鲜明的感染能力。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启迪人类心灵的艺术形式,其自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音乐的感染力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更好的表现出来。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主要通过声音进行表现,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和感情,并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要想保证音乐的感染力真正深入人心,就需要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缺乏感性认知的人是无法真正体会到音乐所要传到出来的那种情感感染力;最后,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本质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教育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初中音乐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创新和突破。初中音乐教学积极实施情感教育是教育系统和教育者对音乐教育的充分肯定,其可以带动初中音乐教育更好发展。音乐教学融入情感教育,可以显著提升初中音乐教学的质量。

二、初中音乐情感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情感教学方法的认识性不够全面和深刻。就目前初中音乐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对于音乐学习和接受能力教师还没有我完全掌握。在初中音乐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从新课程背景出发,只是机械化的将情感教育应用到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不会,如果这种教学现状长期进行下去,会显著影响到初中音乐教学的质量,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最终导致了情感教育的作用无法真正发挥;其次,初中音乐情感教学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由于教师教学理念没有及时更新,教学方法陈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不能全面实现,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初中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全面认识到音乐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存在的差异性,音乐教学不是讲解理论概念,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而是要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全面参与其中。但是就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初中教师不能全面认识到情感教育的真正含义,教学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出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高,这样一来初中音乐所谓的情感教学根本发挥不出其应用的作用和意义。

三、初中音乐审美教育应用情感教学的途径分析

1.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初中音乐作品所蕴含了多种情感因素都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以此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情感方面更好的体验音乐作品。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本身就是借助情感进行表达,因此,音乐教学说白了就是情感体验教学。因此,在对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进行深入挖掘强调的是对作品进行深入剖析。教师要将作品中所挖掘出来的情感要素用特定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呈现和表达出来。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情境,唤起学生音乐的审美意识。通过挖掘作品中的情感要素,将学生置身于特殊的环境下,让学生亲眼目睹美的形象,这时学生的新鲜感会油然而生,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眼前的情境中。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优美的音乐背景,教师和学生进行广泛的活动交流,让学生产生更加美好的愉悦感。充分挖掘音乐作品情感要素,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会使得原来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样,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审美效果。

2.初中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情感,创造审美

初中音乐教师应该牢牢把握情感教学原则。情感是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情绪化,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对审美对象情感感知的开始,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还必须带有鲜明的情感因素。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情感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其是音乐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例如在《二泉映月》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二泉进行充分的感受和感知,情景交融,“二泉”既是主人公真实感情的表露,而又影响着感知活动本身。学生体会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感情之外的感情和音乐之外的音乐,需要学生借助想象力去理解,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感受作品中所赋予的情感要素,通过情景交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品中所赋予的审美感受。

3.积极应用激励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中学生对教师看待自己的态度十分在乎,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有着深大的影响。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在评价学生过程中,要本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出发,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更多积极的情绪,保证学生能够拥有更加强劲的学习动力。此外,在音乐初中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随着初中音乐不断深入,学生个性审美功能会渐渐产生,所以教师对这些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评价。

参考文献:

[1]李向华.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提高音乐教学成效——初中音乐课上实施有效教学目标初探[J].快乐阅读.2016(02)

[2]刘音.让快乐的音符浇灌孩子们的心田——浅谈小学音乐课上的快乐教学[J].青春岁月.2011(14)

[3]王毅.初中音乐教学中互动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4]唐海苗.让水彩搭乘漫画的快车——论水彩漫画教学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5]马林华.摒弃“蛇尾”,追求“凤尾”——高中音乐鉴赏课结尾的探究与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6]付春明.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4

音乐教师是艺术的传播者, 也是情感的培养者。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经常用“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句话来激励学生。要引起学生的“情”, 教师必须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构建特定的情感氛围, 打开学生的情感大门, 让他们体验情绪。

2.联系生活, 点燃情感火种

音乐的艺术就是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育者要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和教育气氛, 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面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在音乐课上, 情感教学的过程, 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沟通的过程,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 点燃学生的情感火种, 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融的氛围中。如在《金孔雀轻轻地跳》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体会把自己想象成孔雀, 在阳光下与同伴在草地上轻轻地跳的感觉, 想象“园中景象”, 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提供广阔的空间,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用播放录音、唱、奏的形式, 用美妙的旋律把学生带入音乐的情境, 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 深层次地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4.开展游戏, 加深情感体验

音乐与生活关系密切, 音乐通常显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低年级音乐欣赏的教学中, 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去探索, 学生能更真切地体验音乐情感。

5.合作交流, 升华情感体验

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5

【内容提要】 音乐是把复杂、高深的社会理性凝聚于其中,呈现出的是明显、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它在提高审美感受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音乐作品的欣赏不能脱离它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这都是对作品产生极大影响的客观条件。音乐欣赏是复杂的综合过程,要上好音乐欣赏课,需要任课教师在多方面作出艰苦的努力。

【关键词】 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

音乐形式

艺术特色

审美能力

音乐是时间和音响的艺术。人们通过听觉的感受,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作为一种艺术,它不仅具有音乐音响的外部形态,而且还有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从社会学的角度讲,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音乐由客观世界对人类的刺激而产生,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类意志情感又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在音乐中,情感表现形式承担着传达与交流社会成员情感体验的职能。音乐以其形态、样式的整体对应于社会生活的情景、民族心理的特质、阶级意识的显现,因而能把人类对音乐的反应导人意志行为和社会情感的轨道,并最终导入人格、情操的范畴。

音乐把复杂、高深的社会理性凝聚于其中,呈现出的是明显、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审美感受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对于智力的开发、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种良好素质的塑造,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对于每一个能够感知音响的人来说,音乐的教育与认识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音乐欣赏来实现的。因此,无论是专业音乐教育,还是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欣赏、音乐名作分析等教学内容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为音乐教学的其它内容所取代。

音乐欣赏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作家或作品内容的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从两方面人手,一是音乐作品(客观对象),二是欣赏者的感受(主观对象)。作为一个音乐欣赏课教师,则起着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桥梁作用。以下就怎样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桥梁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以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简述自己的一些认识。

作为客观对象的音乐作品是音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音乐形式是通过特定的内容要求,按照一定的逻辑,综合旋律、和声、曲式等表现手段构成的。其表现手段分基本表现手段和整体性表现手段。基本表现手段包括音高、节奏、节拍、和声、调式、音色、音强等等,它们在音乐中综合起来发挥作用如:节奏是善于异常有力地直接感染欣赏者的一种表现手段,它的重要作用是在于能给曲调以鲜明的性格,给音乐以生命和活力。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将音高、节奏、节拍、音色、音强、调式等手段统一起来,体现音乐的基本内容。通常,旋律上行表现情绪的高涨,并伴随着渐强,下行则反之;音程较小、音符较长的旋律表现平静的情绪;反之则使人感到活跃、动荡。这些基本表现手段使音乐有血有肉,而整体表现手段(即合于一定逻辑结构的曲式)则是骨架,它根据内容的不同要求和发展,将各种基本表现手段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音乐艺术的整体形式。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形式,作曲家要将作品的思想表现出来,必须通过音乐形式来表达。形式来源于内容,内容寓于形式之中;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的形式。并且形式越完美、适当,内容的表现就越深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如: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采用了对比、发展和统一的原则为基础的奏鸣曲式的结构布局,通过引子描写俄罗斯人民国难临头,祈求上帝以及骑兵迎敌,到呈示部中两军交战、俄罗斯士兵思念家乡和乐观的情绪,引出展开部战斗的高潮和再现部俄国军队取得最后胜利;最后结束部采用引子的曲调,将情绪、速度变化后,表达万众欢腾的喜庆场面,既达到结构上的对应统一,又向人们生动形象地描述了1812年俄罗斯人民英勇抗击拿破仑侵略的历史事件。再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者通过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基本结构,分别将楼台会——抗婚——化蝶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来,突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主题及其戏剧性的发展。由此可见,掌握音乐的形式,对了解作品题材及作曲家的构思,获得音乐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整体印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要求一个音乐欣赏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还应具备系统、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深地理解作品,从而在音乐欣赏课上更生动地向学生讲解一部作品。

音乐作品的内容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反映,它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它有产生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这都是对作品产生极大影响的客观条件。而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主要因素,又是同客观条件密不可分的。

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事件;不同制度下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各个地域文化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外来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等等,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社会形态。作曲家总是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自己的作品,抒发他对时代生活的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时代风云密切相交,作品中鲜明地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产生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这一作品表达了作者通过斗争,获取胜利的思想。而柴可夫斯基则生活在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时期,他的《第六交响曲》表达了当时俄国中下层知识分子彷徨、苦闷的精神状态。如果作为音乐欣赏的教师,对上述这些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具备,就很难于真正理解一部作用的感情内涵以及它的社会意义。再如聂耳受抗日救国情感所激动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都是受时代气息的感染而创作的。由此,我们可得出另一个结论:即作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欣赏课教师,除了前面提到的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外,还应该具有较全面的文化知识。

要能更为深刻地体验音乐内涵,对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等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作曲家所处时代的文化艺术背景;他所受的音乐教育、继承的音乐传统;他的艺术思想、美学观点与创作方法;他本人的创作特征等,都是直接影响音乐作品的客观所在。如:贝多芬的早期、中期与晚期的人生体验与作品的情感内涵就有所不同。由于生活经历的影响,造成他倔强、顽强不屈的性格,但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方式也不同。从他的被称为描写英雄生活的九部交响曲中可看出,早期的粗犷限于十八世纪古曲风格,成熟的贝多芬则受十九世纪解放趋势的影响,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很多启发,他把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和内心的痛苦、失败及对命运的全部复杂感情用音乐语言倾吐出来。而门德尔松则不同。他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受过正统的音乐、文化教育,幸运使他对生活的感受不同于其它浪漫主义艺术家。同那些艺术家所特有的奔放的激情相反,他习惯控制情感,用严格匀称的形式表达他安详的思想,如:《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曲等。由此可见,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艺术道路,使作曲家的作品中的内涵意蕴迥然不同。而只有对作曲家的时代和生活了解越透彻,对他的音乐内涵的体验就会越深刻。

要在更高层次上把握作曲家的创作个性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音乐风格的把握是重要的保证。音乐作品的风格是通过该作品所独具的音乐语言形式和体裁,以及富于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体现出来的。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风格是不相同的,如:中世纪教会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保护者,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音乐方面,宗教音乐占统治地位,音乐情绪平稳,安祥、和谐,织体从单声部向多声部发展。而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促使新兴市民阶层掀起以人文主义思潮为主,反对以教会“神权”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的运动。表现在音乐中,就是旋律越来越富于个性,织体以复调为主,世俗音乐迅速发展。这表明,音乐风格是受时代制约的。那么在同一时代音乐风格又与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有紧密联系的。如同一时期的肖邦和李斯特的创作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都受本国民族风格影响。肖邦优美明快的马祖卡舞曲,强健膘悍的波洛涅兹舞曲,体现着波兰的民族风格。而李斯特则吸收匈牙利的特色,创作出气度恢弘、音响华丽、带有交响性的风格。可见,很好地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对作品的题材、内涵、意境和神韵的体味起着重要作用。

音乐欣赏者的感受,正是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所在。教师通过讲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与其相关的主、客观因素,给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共性的欣赏环境及欣赏心理,这样才能将学生引人正确的欣赏轨道。在此基础上,正确灵活地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更接近作者的意图,从而达到音乐欣赏的最终目的。

欣赏者作为音响感受的主观对象,他们对音乐必然产生的想象与联想是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不同的欣赏者对音乐的理解水平和修养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加深欣赏者对音响印象的同时,正确启发和引导他们,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补充音乐所不能直接表达现实生活具体形象的不足,如: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大峡谷》,其中第三乐章借用了驴子的嘶叫声、喘气声、脚步声、土人村笛、溪水声等,生动形象地描写驮游客进人大峡谷时所见到听到的情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不同想象,想象出音乐所表现的情节,以达到同作曲者感情的共鸣。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6

关键词:情感体验;音乐教学;审美;学生;培养;目的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记》)。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而引起。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的首位目标。也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感染,音乐教育应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以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的情绪、情感同音乐的情绪、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并用心去歌唱或欣赏的目的。

作为一个音乐教师,要让学生唱会、唱好一首歌或者会欣赏一首作品,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怎样引导学生去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了解歌曲意境让学生多去聆听,引发内心的共鸣

一首歌曲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思想情感不是自然就明白的,它必须依赖于我们对它的领悟、体验。这种思想感情,体现于歌词、乐曲,也体现于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因此,在学唱或欣赏歌曲之前,必须先研究它的歌词、乐曲及创作背景、风格特点、表现形式,深入领悟其思想内容和感情特点。只有在思想上深刻体会了,歌唱起来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听”。所谓“听”,其实就是一个感知的过程,音乐欣赏和学唱歌曲的首要途径和基础。在聆听过程中还要求老师的指导,借助老师的讲解,来理解歌曲(乐曲)。譬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时,在了解了作者冼星海的生平后,应再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当时作者在黄河岸边抒发情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特征,如果说听觉感受是进入音乐大门的一把钥匙,那么情感的抒发便是音乐审美的中心了。

二、教师自身的情绪与激情是激发学生情感的直接因素

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来激发、调动的。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一个很有情感,甚至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当好情感的“二传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更要有生活的热情与激情。我们除了要努力钻研教材之外,还要自己先对作品动情,把音乐中蕴涵着的情感予以揭示,并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一首歌曲,只有以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才能赋予它生命的活力。而这传情的声音又只有在歌唱者动情的前提下,情牵声,声传情,声情交融,只有当教师把真实情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倾注到歌曲的意境中时,才能激起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到歌声中,如学习《友谊地久天长》,教师随着轻柔的伴奏音乐,带着依依不舍的神情,十分投入地为学生演唱,深深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对教师的演唱技巧、情感的投入、形体动作的表现一览无余。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所学歌曲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美的熏陶。作为音乐教师,更应当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用最富有表现力的歌声、最生动的表情、最贴切的动作来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的美。这节课的目的不是要学生把《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唱得多好,而是要通过这样的作品和这样的音乐课,让学生感受体验一种特殊的情感。

情感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着眼点,制订情感目标,关注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正因为音乐本身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所以我们的音乐教育才不应该忽视情感的培养。只有使学生处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金亚文.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2]吴斌,金亚文.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优化 篇7

一、创设情境, 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

情境, 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心理特征, 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 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 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 触景生情, 获得审美情感体验, 陶冶情操。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 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 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 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 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 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情景。比如, 组织教学时, 教师优雅的仪表, 亲切而真诚的问候, 清晰简洁的谈话, 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 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 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不仅适应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 同时也适应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 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 唤起审美注意, 激发审美渴望, 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 能起到承上启下, 培育新的审美心境, 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 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 更加丰富多彩, 产生更佳的宜人, 感人, 化人的审美效应。如在上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一课, 为了达到上述效果,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VCD音乐, 教师在美丽音像的背景下, 以其生动而富有情感的语言音调, 从容地吟颂着德国诗人卡尔.贝克题献给维也纳城的诗作中的诗句:“你多愁善感, 你年轻美丽, 温和柔顺, 犹如矿中闪闪发亮的金子, 真情就在那儿苏醒, 在多瑙河旁, 美丽蓝色的多瑙河旁。”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 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此时, 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 看着那薄雾缭绕、寂静安谧美丽的多瑙河晨景的画面, 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 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这样来自情感, 视觉, 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 从各种渠道综合的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达到了以情动人, 以美育人的境地。这样的教学效果, 当然不同于一般化的教学手段。

由此可见,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对优化审美教育起着一个多么重要的铺垫, 烘托和促进作用。这大概就是艺术家柯伦所希望的那种给人带来美丽的快乐, 使人产生兴奋感, 体现了美的教学过程的愿望。

二、激发情趣, 吸引学生参与审美活动

情趣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形式, 在音乐教学中, 师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 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 久而久之, 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 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逆反心理。音乐教学的情趣性, 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 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 变刻板为生动活泼, 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 趣味性, 愉悦性等一系列原则。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 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 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 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 使“唱得多”变为“唱得好”, 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 (音乐) 即是乐 (快乐) 的至理。任何有趣的事物, 对学生来说都存在着极大的吸引力, 这是由年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 在音乐教学中, 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场, 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 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如在上欣赏课时, 对于西洋乐器的介绍, 课前做充分的准备, 上课时让学生上台抱一抱大号、萨克管、单簧管等乐器, 试着吹一吹。从实践中辨别音色时, 学生的心情非常激动, 产生了要了解这些乐器及去听这些乐器演奏的音乐欲望。

三、培养情感, 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圣境

情感, 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 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 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 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 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 音乐审美活动, 是从审美对象的感知开始的, 在审美感知中, 必须带有情感因素。如在欣赏民族乐曲《春天来了》这课时, 让学生懂得作曲者雷雨声对春天的描绘, 首先是对春天的感知, 情由景生, 这里的情, 是雷雨声真挚情感的表露, 反过来又影响感知活动本身, “春天”提供了感知的直接条件。而作品中的音外之音, 景外之景所蕴涵的丰富内容只有让学生借助想象, 才能使感知的内容远远超过“春天”所给予的东西。这样情景交融, 最能生动地说明情感在音乐审美中所起的动力和中介作用。音乐教学, 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 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

通过情境, 情趣, 情感的教育和培养, 音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 技巧, 合唱几首歌曲, 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 表现和创造,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 使他们在轻松, 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 表现美, 创造美;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情感:音乐教学中的内心体验 篇8

一、渲染鉴赏音乐意境, 渗透情感

音乐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具体就体现在它的非语言性。音乐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 表现在人们体验音乐后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这种美的体验往往不能依靠语言的表达与理论的讲述, 离开了亲身体验, 就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音乐美感。所以,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应想尽办法让学生体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因此, 我们要渲染课堂情感氛围, 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音乐感受力。我们在教学中不妨以某个节日或者某个纪念日, 把要教学音乐内容浓缩成一个主题, 并准备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开展一个以体验主题为情感活动的教学。例如:在教学“抗战纪念日”时, 我们不妨把有关抗战歌曲集中到一起播放给学生学习。在学习“长城谣”这首反映抗战内容的歌曲时, 当同学们唱到“自从大难平地起, 奸淫掳掠苦难当”这句歌词后, 就把备好的多媒体课件播放出来, 有了视频画面的渲染, 学生很快进入了教师预设的状态。随着音乐在头脑中的涤荡, 学生的内心获得了一种体验, 他们的表情显得凝重, 对音乐的感知有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爱国主义情感也在音乐鉴赏中迸发出来了。

二、创设激情教学情境, 唤醒情感

情感是主体与周围的事物相互撞击而产生的心灵火花。教学中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 而客体是教学情境。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这个主体与教学情境这个客体相融合, 让学生更愉快地享受学习音乐所带来的快乐。但怎样让教学情境变得富有激情呢?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 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去诠释音乐中的智慧, 为学生营造一个美与乐相结合, 并富有激情的教学情境。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情境: (1) 在黑板上把要学习歌曲的歌词写下来, 然后就对照着歌词一遍一遍地教学生唱, 最后让学生齐唱几遍。这样的课堂显得枯燥乏味, 学生昏昏欲睡。 (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把歌曲播放一遍后, 给学生讲其中发生过的故事, 再让学生与老师一起表演音乐中的某些情节, 最后链接作者写歌词时的创作背景。这样的教学过程, 学生始终处在愉悦、轻松、和谐的氛围中, 不仅仅只是老师单一地传授, 学生被动地学习, 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还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 让学生融入到音乐的氛围中去, 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呼唤。

三、借助视觉转换听觉, 体验情感

心理学家特瑞赤拉认为:在个体从听觉获取的信息中, 视听结合运用在人的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 特别是对艺术的审美。艺术欣赏一般总是从艺术形象所引起的具体感触开始, 在与艺术形象的接触中, 以有声有色的具体图景展示出来, 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引起审美感受。欣赏教学看似简单, 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首先是音乐对欣赏者的主观感觉, 通过欣赏者的知识结构与生活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如果主观感受模糊, 就一定会影响认识的深化。所以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准确的音乐形象。例如:我们在学习民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 让学生着重注意歌中纤夫的神情及所表现的心理, 并简要介绍伏尔加纤夫的一些生活情况, 然后让学生欣赏乐曲, 从而进入到角色中去体验。纤夫们穿的绝对不如展台上模特们那么亮丽, 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他们穿着的那褴褛的衣衫、坚毅的目光与沙滩上的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正表现他们与命运抗争, 与压迫人的黑暗社会抗争的勇气。他们面对着太阳尽情地高歌, 反映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一种崇高而悲壮的美。

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获得情感

音乐活动是个体心理反映与接收的过程, 其过程经过:外部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这几个阶段。因此, 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从学生喜欢听到用心听、用情听, 再到认识、理解、评价, 让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刚开始时可选择一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名曲, 让学生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 让他们感到能听懂美妙的音乐。在反复欣赏之后还能听出不同的乐器、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风格等, 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古曲《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时, 为了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音乐欣赏中, 就先讲解作品的标题, 再把作品的内容进行了大致的讲解, 然后要求学生在欣赏后写一篇感想, 在全班进行讨论交流。在欣赏过程中有的学生在笔记本上做记录, 有的学生用文字在音符下作记号。音乐的神奇魅力给他们提供了展现情感的空间。情感的震撼让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因此, 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有利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教学分析 篇9

一、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对实施情感教学的原因的剖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育界,对素质教育的倡导愈来愈强烈。而音乐就是素质教育中最为突出的一门学科。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对音乐教学给予探索,尤其是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更为突出。就目前来说,为什么要在音乐教学中施以情感教育呢?

其一,就目前来说,已经有人意识到了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也已经对音乐有了更为深层的认识。在最初里,仅仅认为音乐只是一种唱歌教学, 而在现在看来,音乐不仅是唱歌,更重要的是,音乐教育是一种美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致以情感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和完善学生的独立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音乐声中体验快乐,在情感之门充分打开下,感受真、 善、 美,促进人格的完美。从这层意义上说,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对塑造学生好完美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对实施情感教学的作用的剖析

(一)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有助于小学生的智力发育。现代脑科学已近取得了一定成果, 其中之一就的研究就中,就证明人由两个脑半球组成, 左脑和右脑。左脑主要管理逻辑思维,而右脑则是管理形象思维。小学生的脑正处于发育阶段。而我们的音乐教育对促进右脑发育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有助于小学生化解疲劳。小学生小学注意力不是很持久的,这是小学生的特点。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对于纯理论的东西,学生很厌倦,时间久了,就会产生疲劳。而音乐课堂教学中,施以情感教学,完全可以促进学生大脑神经得到放松。

(三)实施情感教学,有助于净化学生心灵,同时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音乐教学里,渗透情感,可以让学生在对音乐的快乐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进而完善小学生的人格。

三、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进行情感教学

(一)教师积极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是乐于学习的话,那么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格外迅速。

(二)教师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伟大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 他的这句话充分地阐明了想象的重要性。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师积极地营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作为教师也应该积极地营造好学生学习的良好的氛围。 这种氛围应该是民主的、愉悦的、和谐的、轻松的。其中师生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平等互信的那种和谐关系,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去发现音乐知识中的一些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积极地去解决,以此来达到不断提高小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

三、结束语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积极地施以情感教学,其原因在于人们对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的清醒的认识。有助于小学生的智力发育,有助于小学生化解疲劳,有助于净化学生心灵,同时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获得审美满足。真正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摘要:音乐跟其他学科相比较,音乐具有自己独特的功用。尤其在情感抒发、情感交流、以及情感的宣泄上,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功能。故而,在一定程度上说,音乐是情感的载体。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积极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学生在情感中,对音乐给予理解。

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10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它是人类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因此, 在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 情感体验是第一位的。对音乐感知与理解尚处于低级阶段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所以小学音乐教学只有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产生情感共振, 才能用“情”字架起心灵与音乐间理解与沟通的桥梁。

一、创设情境氛围, 激发学生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情激情, 点燃孩子们对音乐的情感火种, 带领他们细致入微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境, 使其内心与音乐产生共鸣, 对音乐动心乃至动情, 并很快地进入音乐角色中去。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学习的组织者与指导者, 更应以一个参与者的形象出现, 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实现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与互动, 以教师的丰富情感与完美人格去感染、塑造学生。情感效应的主导方面在教师, 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来激发的。要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力, 教师首先应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只有教师先动了情, 才能感染给学生, 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情感, 并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去实现。如在授课前教师可和学生一起听音乐拍手或做律动, 走到学生中和他们一同拍起来、跳起来, 把自己融入学生中。课堂的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在这活跃的气氛中把学生带入音乐的殿堂,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听一段音乐, 谈感受、谈联想。教师亲切、随和的教态创设了一种愉悦、合作的学习氛围, 而学生在一种积极情感的驱使下, 很快投入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情感的心理需求, 这为后一环节的教学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二、深化音响感知, 丰富学生情感

音乐作为一种音响艺术, 对其感知必须通过听觉来进行。听觉是感知音乐和理解音乐的前提, 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并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在音乐教学中, 无论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 都应遵循听觉艺术和感知规律, 注重以音乐为本, 从音响出发, 以听为中心, 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如在教学歌曲《小巴郎, 童年的太阳》时,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音响效果。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在每次听赏前, 分别提出了聆听要求,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听会了歌曲。同时, 在音乐的渲染中, 学生的听辨能力得到提高, 对音乐的敏感性会进一步得到增强。“音乐内涵的多义, 情感的丰富, 意向的飘浮不定, 让人在多次重复的欣赏中引起不同的想象﹑联想, 获得种种不同的感受。音乐形式的复杂﹑丰富, 音响在时间中的不断变化伸展, 也会使欣赏者在反复的聆听中获得多层次的审美感受。”可见, 只有反复聆听﹑多次体验, 才能想象出音响背后多彩的画面, 才能体验到音符串起的各种情感, 才能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

三、通过联想升华, 强化学生情感

音乐的一切艺术表现都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以及模仿的关系来实现的, 而想象就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桥梁。欣赏者的想象越丰富, 就对音乐作品的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体验就越清晰, 感受到的情感、形象与意境也越鲜明。

比如, 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那欢快、明朗、优美的旋律能够激发起人们对春天的想象:蓝天、白云、红花、绿草、明媚的阳光、清澈的溪流等, 人们陶醉在音响与美妙的想象之中;贝多芬的《田园》, 使人们在欣赏溪边景色时常常想到司空图的名句:“碧桃满树, 风日水滨, 柳荫路曲, 流莺比邻。”因此, 丰富的情感和无尽的想象在音乐审美体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审美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四、鼓励音乐创造, 深化情感体验

音乐课中的即兴创造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活动, 它以即兴为导入, 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生活等结合起来, 将歌唱、演奏、表演、身体活动等结合起来, 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性。在活动中, 教师应特别重视活动本身, 提示自己的理解, 并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如《小雨沙沙》是一首活泼的儿歌, 教师启发学生创设一个怡静优美的自然环境, 让学生参与即兴创造。几个学生扮演小雨, 几个学生双手手腕相靠, 掌心相对, 托在下巴外, 作种子发芽状, 构成一副美丽的画卷, 在音乐伴奏下, “小雨”和“种子”翩翩起舞, 在欢乐的气氛下, 种子出芽的成长情况。在音乐中愉悦孩子的心情, 陶冶了学生的情感, 不仅感受了美, 更表现了美。通过歌曲的学习、体验以及对音乐要素的细致分析,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与生活, 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所给的音乐内容进行即兴创造, 则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己有体验, 学生的表演亦是紧扣音乐情绪。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有意识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 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音乐实践, 在符合音乐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教学 篇11

关键词:教师;学生;创设情景;情感教学

在教育教学中,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教学可以通过声音来让学生的认识、心情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且能表达出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一种对人和事物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学生养成对生活和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同时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从而引起共鸣得到喜爱音乐的目的。

一、在创设情境中引导学生投入情感

创设情境,是教师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教学环节。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有了好的情境导入,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音乐的状态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学习音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情境创设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倾听音乐环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同时在倾听过程中让学生做到安静闭目,这样既保证课堂的秩序,也提高了学生的倾听能力,情感教学体现最突出的就是学生脸上的笑容。尤其是现在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更能让情感教学在创设情景的音乐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在学习“动物狂欢节”时,可利用多媒体设计森林的气氛,让学生置身于大森林中欣赏和感受各种不同的动物,尤其是狮子的威武和大象的憨态。这个环节的创设既为学生学习这节课奠定了基础,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产生情感共鸣

音乐之美就是让人在欣赏中产生心动和心醉的感觉。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无论是歌曲还是乐曲,都要从意境入手,把情感作为切入口,使学生很容易掌握这节课的内容。如,在学习“我有一只小羊羔”这首歌曲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富有感染力的伴奏,再欣赏一幅在苍茫的大草原上,远处有一片洁白的羊群,近处有几个蒙古包和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抱着小羊羔,正亲密地和小羊羔交流。使学生在倾听和欣赏中与小女孩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到音乐之美。

三、鼓励学生创造,让情感得到升华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价值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也就是让学生在感受音乐和学习这节课内容时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是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最佳时机,这时教师可激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情不自禁地用肢體表现出来。营造一个和谐而欢乐的课堂氛围,使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教学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总之,情感教学在音乐课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用“心”教的基础上能用“情”去学习,达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升华为愉快的情感交流,让教师和学生都进入角色、进入音乐世界,做到赏心悦目,进一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12

在教学中, 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 丰富学生音乐情感体验, 引领学生走进音乐世界。

一、深化音响感知,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作为一种音响艺术, 对其感知必须通过听觉来进行。听觉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条件, 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并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在音乐教学中, 无论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 都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注重以音乐为本, 从音响出发, 以听为中心, 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可以给人带来愉悦, 并诱发美感的产生。乐曲的情感有长有短、有明有暗, 通常与节奏、节拍、力度、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配合运用, 从而塑造出千变万化、

一、教学实验

教学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性环节, 学生通过做实验能加强对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对与实验内容相关的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实验指导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为了让实验教学取得它应有的效果,

必须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结合我院的方案的独立之处。条件, 我们制定了以下做法:

(1) 教师认真做好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 根据实验内容准备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 加强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做实验的兴趣; (3) 在实验期间, 指导老师要经常对实验过程进行提问,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4) 实验结束要通过指导老师验收才能结束作作风。

实验; (5) 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 分析三、综合性实践设计实验结果。

二、课程设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针对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该

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学生从听音乐中已经感受到作品的丰富多彩和音乐多样的表现手段, 诸如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调、节奏、音色等等, 正因为不同音乐元素的不同组合, 乐曲所产生的效果、意境也就不同。通过欣赏, 能使学生较为准确地感受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内容、意境和思想感情。

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 播音员那富有感情的解说,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母亲河的勃勃英姿和哺育万物的情操。当高昂起伏的《长江之歌》响起时, 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赞美长江、歌唱长江。“音乐内涵的多义, 情感的丰富, 意象的漂浮不定, 让人在多次重复的欣赏中引起不同的想象、联想, 获得种种不同的感受。音乐形式的复杂、丰富, 音响在时间中的不断变化伸展, 也会使欣赏者在反复的聆听中获得多层次的审美感受。”可见只有反复聆听、多次体验, 才能想象出音响背后多彩的画面, 才能体验到音符串起的各种情感, 才能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

二、深化视觉感知, 发展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形象常以模拟、象征等手法, 把人们的生活现象用音响表达出来。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绘画的视象性、具体性, 能让学生眼观耳闻, 产生联想、扩展思维, 如身临其境般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

在小学生欣赏、歌唱、视唱、简单音乐创作中常用“音画合壁”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体验音乐情感。小学低年级课本中老牛、公鸡、小鸟并在同一画面, 学生可以形象地领悟音高、音色概念。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 若运用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画片、幻灯或教儿童回忆影视中曾经看到的四只小天鹅天真活泼的舞蹈形象, 这些视觉的表象有助于儿童用听觉来感知舞曲旋律、节奏、情感的变化。

要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还需要进行更高层次的音乐视觉感知, 即经过长期听觉体验的积累, 产生不同程度的内心听觉, 可以不用直接唱 (奏) 和聆听音乐作品, 只通过读谱, 根据谱例的节奏节拍、旋律、力度速度及风格的变化引发联想, 内心即产生了对某个音

门课程结束后, 根据课程要求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给出一些设计题目, 让学生自己完成。课程设计时间为1~2周, 安排在学期末。为了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模仿、抄袭, 真正达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的目的, 要求每个学生的设计方案不能完全相同, 由老师对每个学生单独答辩, 让每个学生重点讲解自己设计

以下做法:

(1) 教师认真编写综合性实验大纲, 选取一些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内容作为实验题材; (2) 学生严格按照要求完成综合性设计实验, 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 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 自拟题目与方向完成一篇科研小论文或科研小制作。任务可在学生进行专业基础学习时开始布置, 由学生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任务完成后经专家评定, 合格者给予相应的学分和适当的奖励, 学校为其提供必要的场所, 例如基础实验室, 实习基地和专业实验室。

通过课程设计, 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加强电工 (电子) 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等方面的训练, 培养学生“敢用电、会用电”, 让学生学会设计、调试小型电子系统, 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的兴趣,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同时养成胆大心细、科学严谨的工

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成立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实验室, 选派专门教师指导, 同时制定优秀学生导师制,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 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综合性实验设计是大学生实践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是在课程设计基础上的进一步加深, 能使大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进一步提高。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 可采取

(盐城技师学院)

乐形象的体验。如有经验的指挥家、演奏家在演出之前, 总要静心读谱, 从视觉上感知音乐, 进而在演出中完美地用头脑驾驭, 用技巧来表达音乐情感。

小学音乐教材的音乐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曲, 通过谱例的视觉直观形象, 能加深学生对旋律所表现的音乐情感的记忆和理解, 如果能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 持久地引导学生在视觉感知中体验这些音乐作品的深邃情感, 就能较深入地体味并挖掘旋律的美感。如教唱舒伯特的《摇篮曲》, 歌曲的旋律美感、母子情深, 首先可以从视觉中体验到;歌谱 (五线谱) 给人的视觉印象如同母亲摇着孩子安睡的律动一起一伏, 由此知道此曲表现的是一种轻柔舒缓、安详慈爱、优美静谧的音乐情感。

三、通过联想升华, 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思维, 进入音乐作品留给我们的艺术蕴涵点。通过联想、升华, 加深对音乐作品的领悟与理解,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例如, 在教学生唱《翅膀》后,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歌曲为何以“翅膀”为歌名。四年级的学生很有思想, 他们讨论的结果是:“太阳”“春风”“黄河”“理想”“知识”虽然没有翅膀, 但这是用拟人的手法, 给它们“安”上翅膀, 使歌曲显得更加形象、生动。你看学生说得多好, 接下来我又问:我们要拥有什么样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呢?学生说:我们一定要拥有“知识”“理想”这两副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将来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瞧!学生的回答多么精彩。实际上“创造”也就是指学生在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 向高一个层次发展, 是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的活动中尝到学生活动的乐趣和满足, 进而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上一篇:煤炭洗选设备下一篇:以工程图纸为载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