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中的趣味教学

2024-09-14

音乐课堂中的趣味教学(通用12篇)

音乐课堂中的趣味教学 篇1

摘要:受到综合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呈现出学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低,音乐教学的整体效率和质量不高的现象。趣味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采用趣味教学应因材施教,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手段,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趣味教学法,初中音乐教学,应用

现代化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共同发展。因此,音乐教学在初中教学中必不可少,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趣味教学法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应用的意义

趣味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经过探讨、分析而设计和制定出相关的兴趣点,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目前,在我国初中教育活动中,开展音乐课程教学活动旨在调节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健康发展。但在现实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出现了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等现象。而应用趣味教学法,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学习的整体效率。由此可见,趣味教学法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二、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如何应用趣味教学法

(一)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特长

受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情况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发展,对不同能力和不同爱好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掘学生的兴趣特长,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音乐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加上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内心情感丰富,渴望展现自我,在兴趣和爱好上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务必要遵循这一时期学生的成长规律,善于观察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对症下药,促进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既能保证音乐教学活动的正常推进,还可以培养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学生平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音乐素养、基础差异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将学生大致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而有针对、有目的地设置教学环节,为学生展现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自由选择,如在乐器学习中,可设置较难、适中、容易等三种层次的和弦演奏,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练习。在选择过程中,基础好的学生可直接选择难度系数较大的和弦伴奏,中等程度的学生可选择难度适中的和弦伴奏,也可以尝试难度较大的伴奏,抑或直接从最容易的和弦伴奏开始尝试;而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从最简单的伴奏开始学,熟能生巧,由易到难。如此一来,就能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参与度,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音乐学习模式,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增加自信心,获得进步。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是进行趣味性教学的有效途径。受综合因素的影响,初中音乐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活力,学生兴趣不高。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趣味教学法的有效运用。首先,注重研究和挖掘音乐教材中的趣味性素材,激发学生兴趣。其次,要改变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唯美、愉悦的情境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增加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新教学手段,转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以识谱唱歌为主。在乐谱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不高,课程进度慢和效率较低。在唱歌过程中,由于教材上选取的歌曲较为传统、古老和严肃,缺乏新颖性和时代性,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相脱节,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积极地创新教学手段,转变教学模式。

(四)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教师讲、学生听,或跟随录音机模仿展开,教学目标以会听曲、会唱歌为主要目标,长此以往,学生对音乐学习丧失兴趣,并产生厌恶情绪。趣味教学法的运用,为初中音乐教学活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且利用现代化的音乐教学资源、视听媒介,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音乐课堂的活力。

综上所述,趣味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能激发学生兴趣,提升音乐教学效果,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还能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音乐课堂中的趣味教学 篇2

一、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关注音乐

音乐课一般不受学生们重视,每次课前十分种,学生都早早的来到音乐教室,许多学生还吵吵闹闹,借助这一机会,我准备了一些音乐作品,有钢琴曲、古筝曲、小提琴曲、交响乐等,每次学生来到音乐室后,我就播放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又比较有名的音乐作品,既有古典音乐又有现代音乐,分期让学生欣赏。刚开始时,学生还并没有完全注意到我的这一安排,他们还是做着自己的事,播放的次数多了以后,有些学生开始倾听起了音乐,而且,我还发现他们在听的过程中,还提醒一些吵闹的学生保持安静。慢慢地,许多学生被我播放的音乐吸引了,甚至在乐曲没结束而上课铃声响了之后,他们纷纷要求我听完了再上课;还有一些学生在上完音乐课后,还会问我下次会播放什么乐曲„„。同时,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我还会给学生讲解有关的音乐知识、典故等,将音乐与人物故事、绘画、文学、历史、地理等跨学科知识串联起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不经意间让学生获得一些音乐知识。上课时,我把起立问好、安静倾听、准备开始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转换成特定的音乐节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养成学生良好学习的习惯。除此之外,在学生开展的一些活动中,也积极引导学生恰当运用音乐,如,美术绘画过程中尝试去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学生诗歌朗诵中配上音乐,会更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等等,让音乐无时无刻在学生身边回响。音乐知识生动趣味化。音乐教学用生动的形式将知识内容装扮起来,创造了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学生就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美的世界里。他们的表现欲望会被激发出来。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情景教学是构成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忘创设浓郁的趣味情景气氛,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歌曲《大树桩你有几岁》时,我巧妙地把教学内容编成简单的故事情节,邀请学生分别扮演“大树桩”和“小树桩”进行表演。随着故事内容的发展,“观众”都被吸引住了,在“大树桩”和“小树桩”维妙维俏的表演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情绪更高涨,我的教学内容也在一片欢呼声中圆满结束并被接受。课后总结时,深有体会:只有在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的前提下,才能引起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去领略学习的成功,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勤学、乐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引发热情

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水平参差不齐,作为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有些学生在声乐方面有好的天赋,有些学生的乐感特别好,有些学生在器乐方面有一技之长„„我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蔼、耐心、热情地帮助、引导他们。在教学中,细心观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教法,热情地肯定他们的进步,决不吝惜赞扬之辞。当他们出现错误时,认真指出、耐心纠正,从而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进而产生兴趣,增强学好音乐的自信,激发学习音乐的热情。总而言之,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对增强音乐教学效果、提高音乐教育水平都是极为有益的。因为,让学生对所学的科目感兴趣,比我们如何教好学生更有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四、真诚用心,以心换心

“孩子,你们真的很聪明,你们真行。老师相信将来的作曲家、作词家就在你们当中。”

“小朋友们只要稍稍努力了,你们都会做的最好,做个勇敢的孩子吧。”

“老师喜欢你们每一个人,你们的微笑是最好的,如果你们也喜欢老师,也笑一笑,好吗?„„”

其实教育教学中的真诚就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教改强调师生交往与互动,平等与交流。这交往、交流来源于教师真诚的语言、关爱与鼓励,这互动、平等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真心、诚心和爱心。

只有对学生充满了爱,才会对教学用心,对课改用心,对自己的事业用心。课改过程中,每个人都是探索者、研究者。对于课改我们可以去摸索,可对学生的用心、关心是最可宝贵的,这是来自教师内心的、真挚的情感,有了这种内在的支持,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更加吸引学生。

对学生用心换来的是学生对音乐的喜欢,对教师的喜欢,对音乐课的喜欢。这就是成功,这一点一滴的成功快乐就是教师用心的回报,真诚的结晶。

五、利用电化教学设备或者电脑,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选择电教媒体创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在情境交融之中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上音乐课时,我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通过“音画结合”的形式,有机地把音乐与图画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新鲜感,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啊,朋友再见》中,我让学生欣赏了电影片断,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背景与情感,更好的学习歌曲。在教学《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时,我首先利用幻灯幕显示出:“节日的晚上,大家围坐在红彤彤的火堆旁,一起跳舞唱歌的欢乐场面。”与此同时,打开录音机,让活泼欢快的歌曲 ——《快乐的节日》萦绕整个教室,学生感受到节日那种欢快的气氛,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该掌握的知识,收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既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现在电脑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了,也可以利用优美的电脑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的好奇,勇于探索的个性。乐于接受新事物,容易吸收新知识,多媒体教学中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视频图象,优美动听的音乐,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都是能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对这些因数加以综合运用,加上老师的活泼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六、通过音乐游戏、舞蹈,激发学习的兴趣

音乐课,顾名思义是“音”和“乐”的教学,它不像其它文化课那样传统的学,按步就班的练。音乐课的形式是以动为主,以情引动,以动助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儿童爱玩、爱动这一天性,运用音乐游戏、舞蹈、律动等,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和场面,将具有动感的音乐与儿童好动的性格特点相结合,让学生在唱唱、跳跳、玩玩、动动中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如选用律动“请你跟我这样做”,学生听音乐边唱边模仿老师做拍手、打肩、跺脚等动作。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在律动中培养乐感,在拍打节奏中发展听觉,在美妙的情景中发展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如:在欣赏《卖报歌》一课时,我运用音乐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听音乐模仿报童,其它的同学当一语评判,在一次次评价完善中,学生们兴趣盎然,乐在其中,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七、在参与中培养学生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学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教学资源,而新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到地域不同、城乡差异等方面。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更具弹性,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如:童话故事表演唱、音乐家的故事、外国儿歌等。

参与学习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一个人的兴趣只有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音乐的实践有很多。如:演奏乐器、唱歌、欣赏、舞蹈、创作等。在各种音乐艺术实践中也可进行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我在教学歌曲《拍手歌》时,除了运用现有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以外,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利用身边的学具代替正规乐器为歌曲伴奏。有的同学敲铅笔盒,有的同学敲墨水瓶,还有的同学用直尺敲击桌面为歌曲伴奏。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参与其中,这样的欣赏课突破了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生动活泼人人参与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课外,还可组织合唱队、舞蹈队、乐队等兴趣小组,给他们排练节目,参加校、市演出、比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大庭广众中进行表演,不仅能是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而且提高学习兴趣,陶治学生的情操,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

二、利用游戏以导趣,使学生寓学于乐,轻松愉快。

八、把“不懂”的音乐变为“懂”的音乐

在音乐在播放时,儿童认真的听着。不一会儿,有一些小朋友就坐不住了,说话的、玩耍的„„ 这时老师就要把“不懂”的音乐变为“懂”的音乐,把不熟悉的乐曲变为熟悉的乐曲,把无意注意转化成有意注意。先不着急让他们听音乐,而是利用插图让儿童“看”音乐,唤起他们听音乐的兴趣与注意;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结合音乐故事听音乐片段等方法让儿童置身于音乐情境中,让儿童觉得音乐并不陌生而且觉得音乐在说自己的事,非常有趣。

九、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引起学生的共鸣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我记得一本书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时代,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然后,我要求学生欣赏,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音乐播完以后,我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他们的发言并不是很准确,但他们是用心去听去想,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新世纪人才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我的音乐课上,每道题都有无数个答案,都是学生想象力的火花。

十、改变教学观念,要求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而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这就使课堂变得沉闷、凝重。针对这一事实,我在音乐欣赏课中大胆的加上体态律动这一项,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音乐做上面的动作,每个人都有超过别人的意识,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勇于大胆地表现音乐。

十一、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探究过程。

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是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问题。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十二、对音乐考试的选择方法

音乐的考试是为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但考试方法的选择,对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通常是老师指定一首歌曲,学生唱后打分。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既不能帮助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的技能,也难了解智能与情感的发展,所以要慎重选择考试方法,适合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给学生一个全面合理的评价。如提前制定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取优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而且同学之间也增进了了解、互相团结。再如采用“舞台演出”形式进行考核,让学生“轻轻松松过把瘾”,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表现音乐的方式。当然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创设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表演氛围。如选好主持人,排好节目单,然后准备必要的音响器材,布置一个“舞台”,充分利用教室,吊挂彩灯、彩球等饰物,让学生改变坐区,打破常规上课座次,围成半圆。这样经过充分准备后,学生就能更好地在“舞台”上尽情的表演,同时又可欣赏到其他学生的精彩表演,使每位学生感到了自己的进步,体验到了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教师则采取“支持性”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精心呵护他们的创作成果。经过这样的考核,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的舞台经验、锻炼了他们的实际表演水平,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良好的学习愿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好的评价有利于音乐教学评价的水准,并锻炼师生的评价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对学生将来面对社会有好处,更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社会交往、合作能力。

音乐是启迪儿童心灵、开发儿童智力的“金钥匙”,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于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传统套路,学生仍然是围绕老师的指挥棒运转。这种教学手段单

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小、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已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浅谈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趣味性” 篇3

关键词:趣味教学  初中音乐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于现在的初中生而言,他们所关注的音乐大都集中在流行音乐这个方面,音乐教材中所涉及的民族音乐、古典音乐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更无法激起学生的强烈学习欲望。为了改变初中生目前的这种学习状况,教师就必须“以生为本”、“以兴趣为着眼点”,深层次剖析教材,完善教学教法,提升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在音乐课堂中的实践与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如何提高音乐的趣味性。

一、从课本中构建“趣味性”

课本是学习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根源所在。所以如何从课本的角度去构建“趣味性”,就会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观察了解可以发现,现在的初中生对课本内容不是特别感兴趣,相对于喜欢的流行音乐而言,略显枯燥乏味。一些较难欣赏的民间歌曲,因年代久远、旋律地域性、方言不通等原因,学生很难从其本身发现兴趣。所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者,需要去整合课本资源,给学生展示出其魅力所在。

例如,初中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军民大生产》的关于号子的学习。因为歌曲历史间隔较远,日常生活也很难见到该演唱形式,学生刚开始会感受不到乐曲的魅力。这时,我们就要以歌曲的背景为出发点,通过身势律动去切身感受那种独特的音乐魅力。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会带来十余条白色毛巾,让学生扎在头上当成劳动的人。然后把座椅当成“耕犁”,在韵律中通过身体去感受音乐,学生也会因此感到无比的欢快愉悦,体会到这首音乐的趣味所在。

再如,八年级上册的《多彩音乐剧》这个单元,每首歌曲学生都十分的喜欢。这几部音乐剧也都是融合戏剧、音乐、舞蹈和舞台艺术的经典巨作,可以通过学生欣赏学习思考后,以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推动课堂的进行,以“趣”建“趣”,塑造全新的“生本”课堂。

二、从学生关注的“兴趣”中找寻“趣味性”

目前,我国的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是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关注学生的兴趣,则是音乐课堂“趣味性”的关键所在。还以初中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军民大生产》为例,学生们平时都喜欢听相声看小品,那么在本课的教学导入中,可以引入相声大师马季、于世猷的《劳动号子》,既幽默风趣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在观看的点滴中加深了对号子感性和理性认识。

再如,在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的教学中,学生将首次学习到变奏曲式,需要掌握音乐的不同“变奏”。面对枯燥的理论和不熟悉的旋律而言,若从学生们喜欢的流行音乐入手的话,则会事半功倍。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我会给学生首先播放S.H.E的《我不想长大》、Mario & Nasty《Never Say Goodbye》、东方神起的《TRI-ANGLE》三首歌曲,让学生在熟悉音乐的兴趣中去感受这三个歌曲片段的特点所在,最后在播放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通过熟悉的歌曲,相似的旋律,不同的改编,让学生很快就能抓住到“变奏”的要点。

三、从教师的语言中创立“趣味性”

构建一堂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氛围,教师的语言功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例如我们在教授西洋乐器时,就可以通过风趣的话语,使学生深深地记住它们。就像单簧管,它又叫做黑管。老师可以在讲解中,把它们亲切的当作我们的朋友。“单簧管呐是这件乐器的大名,不过他还有个小名,谁能知道啊?”“看看他的身体,是不是黑黑的呀?”“对的,大家很聪明的抓住了这个特点,它的小名就是黑管”。还如一些民族歌曲本身歌词就很有独特性,老师就可以通过其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和讲解,使学生去联想出歌曲所描绘出的画面,从“字趣”到“言趣”直至“生趣”。

四、让赞赏和合作成为兴趣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都很期待着教师和其它学生的赞赏和肯定。正如每年新进的学生,他们总是羞涩的不愿意放开声音去唱,更多的是“支支吾吾”。作为老师,首先不能去过多的责问他们,而应当去更多的鼓励他们。你可以走过去,或者把他叫到身边一点一点的去指引,从“闭嘴”到“开口”再到“歌唱”,每一个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给他们信心。经历这番过程后,班级里的学生会慢慢的感受到课堂给他带来的信心,愿意去主动参与的同时,也会慢慢建立起对音乐课的兴趣。

再如,七年级上册的《雷鸣电闪波尔卡》。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来充当交响乐队中大镲和大鼓的演奏者,协同合作体会其中乐趣。还可以通过课本中出现的合唱歌曲,让学生通过合作融入班级大集体,感受团结的力量。

在《音乐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对于初中音乐课堂而言,激发学生们浓厚的兴趣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我们要通过以上不同的层面去积极引导和培养他们,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提升对于美的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让趣味教学贯穿音乐课堂 篇4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很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不喜欢书中出现的歌曲、乐曲。例如,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像《侗族大歌》、劳动号子的演唱,就会让学生觉得很难,曲调难以掌握,不喜欢唱。所以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尝试用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新颖、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变“不愿学”为“我乐学”。以下便是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方面的点滴尝试。

一、课开始,趣已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任何事物,开头确实很难,问题是一旦开了个好头,该事物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如果“头”没开好,后面再努力补救也无济于事。例如,我们平时的教学一般都是采用直接导入式,“上课,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歌叫《长江之歌》。”学生一听,马上兴趣丢了一半,如果像我们有一位老师她是这样来上的:“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老师给同学们弹几首曲子,请你说说这几首曲子,出自哪部电影或电视剧?”一下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并调动起学生想听赏的高度热情兴趣就来了,而且听得非常认真,这时在导入新课就容易多了。这说明了音乐教学起始阶段的重要性,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在课的一开始,我采用过多媒体、故事式、设疑式、游戏式、情景式等方式来吸引学生。但不管哪一种导入必须根据新课内容,灵活运用,要具有针对性,新颖性,要做到短时到位,使每个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求和浓厚的兴趣,从而到达“课开始,趣已生”的目的。

二、课进行,趣更浓

怎样把激发起的兴趣稳定,使之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达到“课进行,趣更浓”的目的呢?这一环节是比较难处理的。我们一般上课都是有固定的模式来进行,以唱歌课为例,先是聆听,然后是模唱旋律,接下来是唱谱,然后是填最后歌曲处理及拓展创作。如果我们把总用这些固定的模式来上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音乐可产生疲乏,我分三部分解决这个问题。

(一)以自身的教学素养吸引学生

我觉得教师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者,首先必须要求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广博的知识面,即教师自身的魅力。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应该使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感交流过程,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一名音乐教师在课的进行中能运用深厚的音乐知识与扎实的技能进行各项演示讲解;能在课堂上用教学、行为语言和肢体动作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能具有课堂突发状况做出灵敏反应并及时调控的能力,相信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魅力是学生无法抵挡的,学生自然在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进行各种音乐教学活动。音乐课堂教学中,坚持范唱是我的教学特点。我认为,范唱特别是教师的范唱是传递音乐意图的最佳、最直接的形式,孩子可以最快最有效地获得感受或进行模仿、或积累而形成自己的认知,之后再变成自己的音乐体验表现出来。我在课堂教学中的范唱多种多样,以范唱的形式而言,有自弹自唱和随伴奏带演唱;以范唱的篇幅而言,有全曲范唱和局部范唱;以范唱的意图而言,有示范性范唱和对比性范唱。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范唱,启发学生判断旋律的情绪、风格、体裁,分析歌词的主题思想和语言表现手法,引导他们深入探索作者的意图,有根据地、恰如其分地进行艺术想象和艺术联想。

(二)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

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能使学生能够接受的更主动些、更多些、更快些、精神上自然就愉快很多。

用对唱形式进行开始上课时的组织教学,是大多数音乐教师的共同选择。我使用的《师生问好歌》中,歌词基本固定(老师:同学们好!学生:老师您好!)旋律变化无常,即兴创编。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听觉注意,调动他们的创造意识。这里可做的文章还很多,如:师生问好用轮唱形式进入、用和声方式进入或分声部进入等等。一句话多种形式、不同的情,无论怎样变,音乐为载体则是本源。又如,在唱谱环节,学生会感到很枯燥,特别是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可以听音填空白音进行演唱,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我们要因势利导,尽量使自己有导施教,把教材的“死”变“活”了,而且贴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欣赏品味,因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稳定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兴趣

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的实践中来,使“教”与“学”有机的统一,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音乐课应提倡愉快教学。比如,在拓展创作环节,加入打击乐器,在民族音乐中加入民族舞蹈,等等。教师应创设出各种愉快、生动的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引导学生有意思地进行创作尝试,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和兴致。

三、课结束,趣未尽

音乐教师通常以概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学生学习情况等方式来结束教学,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使教学内容线条清晰,重点明确,印象深刻。缺点是内容重复多余,缺少迁移,更没有情感的相互沟通。

一堂课的结束,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画龙点金的关键之笔,切不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课堂教学的结尾方式多种多样,有归纳式、问答式、表演式、延伸式等,但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情况而定。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有欲望、有兴致探索新知识。

例如,在《渴望春天》这节课,在课的结尾处我问学生,我们来开个春天的音乐会怎么样?谁能唱唱你知道的春天的歌。学生为了不和其他人唱同样的,就会查找很多有关于春天的歌曲。这种课的结束,更突显了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了自主学习,更增强了学生以后对知识探知的欲望和兴趣。

总之,一堂课有一个好的开头,能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如果再有一个精彩的结尾:或是留下悬念、令人遐想;或是余音萦绕、回味无穷;或是梳理搭桥、总结归纳,与开头做好呼应,使课堂教学始终紧扣学生心弦。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真正达到“课结束,趣未尽”的目的。

摘要:当代中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并不高,活动中更是缺乏积极主动性。所以,会出现无视、放弃对音乐课中出现的歌、乐曲的学习。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该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有效的控制、诱发学生的兴趣是极为重要的。针对这一现象,尝试和总结“如何让趣味教学贯穿于整个音乐课堂”,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能更好地稳定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教学以音乐为载体,给每个学生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的机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分三部分进行:课开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更浓;课结束,趣未尽。

关键词:音乐课,趣味教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许讲真歌唱艺术讲座.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趣味化教学研究 篇5

一、设置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求知探索的原动力。但凡学过心理教育学的,都会通过文题的设疑求答,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种具体的思考方式,促进一定学习心理的形成。在教学活动的进行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疑问的设置,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热情,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这种方式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

二、采用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美育主要是靠感情的渗透以及审美实践的感染来实现的.。中学语文美育教学中,引导着学生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可以通过一些托物言志的文章,还有借景抒情的描述,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境,同时也表达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的热爱。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走向,在讲解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课文中表达出来的感情,并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美。中学语文教材教学过程中,美育的渗透是时刻都存在的。(范文网 )语文教师在语文的教学中,不仅要紧抓学生的语言学习基础知识,还要重视美育在中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来展现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课文的语言的结构美、艺术形象美、意境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解美、感受美、领悟美的能力。总的来说,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美育进行渗透,不仅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而且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还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提高审美能力,这对学生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利的。

三、加入故事讲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趣味故事,尤其是中学生感兴趣的科学人文故事,在师生的编排和讲述中就能够使课堂充满生机,从而将学生带入预想中的学习情境中,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之后,就能够将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但是我们在讲解趣味故事中,应注意对于故事主角和故事内容的使用,虽然不同的故事都会对教学产生预想中的结果,但是教学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欲望,使他们获取对语文学习的信心。

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就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生动的语文课外活动。如,组织诗歌朗诵会、精短故事会、笑话演讲赛、课文片段的表演以及小记者活动的交流会等,这些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活跃、更广阔的学习活动空间,还会让学生在自由的评讲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实施趣味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培养中学生阅读课文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之中感受文章的内涵。进入语言文字所勾画的世界中去,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感悟文字语言的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比较高的境界。以这个宗旨为出发点,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品味文章的意蕴,解读作者的心声,形成自己对文章思想的理解和概况,能够使学生从表层的教材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是非常有用的。据教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实施趣味课堂教学活动,并给予中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引导,让其多阅读并且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来描述周围的世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能够促使中学生以更加认真的态度、更加饱满的情绪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开放的、多变的、不拘一格的,所形成的思想是新鲜的,带有当代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性质,而且随之而来的是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主动学习语文愿望的上升,那么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则在情理之中。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人文情感的陶冶结合起来,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时代的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真正地落实新课标的教育教学宗旨。

参考文献:

胡娟。浅析游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06)。

音乐课堂中的趣味教学 篇6

怎样利用组织教学进行课堂教育,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各方面的文化素质教育、促进教育的发展呢?这,还要在于执教者不停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 组织教学 增强 音乐课堂 趣味

在中小学的课程中,音乐课是必须开设的课程。因为音乐课丰富多彩的组织教学可以普遍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是教师所必须探求和思考的问题。正如赞可夫所提出的观点:“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兴趣亦可以说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时就会厌学。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事物和学习强烈的探索欲望,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而努力。教师必须喜爱自己的职业,并努力的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各种组织教学方法,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从而更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目前的中小学课堂上,仍然存在着一本教材、一本教科书、一本备课笔记,就是一堂课的模式。(当然并不是说这样就不好,而是说教学模式并没有改进)。音乐课堂也有如此“景致”,不同的是可能多了几种教具而已。所以,当前在中学的音乐课堂上,有很多的学生对音乐的课堂反映是比较的消极。呈现出各种场面:有上课说话的、东张西望的;有看其他书、做其他作业的,等等表现。这些,我们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都有所看到,音乐课堂是有时“无声甚有声”、有时“要有声却无声”,这也充分的说明教师没能在课前组织好教学。没有组织好教学,固然不能引起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因此,课堂能不能引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至关重要。能不能增强课堂的趣味,便取决于如何的组织教学。

在中学音乐教学法上归纳了八类:?(1) 以情导入; (2) 以静导入 ; (3)以新导入 ; (4) 以旧知导入; (5) 以疑问导入 ; (6) 以电教导入 ;(7) 以学生演奏练习导入 ; (8) 以笑话、格言、诗歌、趣文异事、作者等导入。虽然,这八类也能够使课堂富有了很多趣味,但实践证明并不够,因为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只是用固定的教学法中的这八类,都用固定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一学期、两学期,长期的下来,再有音乐课堂兴趣的学生,也会感到音乐课堂的乏味,再好的音乐课堂内容,也会失去趣味性。每堂课都是相同的导入法,同样的疑问,类似的格言。偶尔,转为另一种导入法,学生有些兴趣,可还是不能长期的使得学生对课堂保持充分的兴趣。因此,挖掘新的组织教学导入法,是教师增强学生对课堂趣味性学习的“必修课”。

如何增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呢

在实践的过程中,当教师发现课堂的效果很差时,就应该挖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学习音乐课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下课以后,应反复的思考,接下来的课应该怎样上。例如;如何教唱《我的祖家是歌乡》(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 八年级)和《杵乐》(同上--音乐八年级)的欣赏呢?怎么样的组织教学、怎么样的设置疑问、利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肢体语言?还有学生对这一课会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有位老师,他就是这样“别开一面”的组织教学,完美的达到了教学目的。当他走上讲台,便用亲切的语气道:“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学生们齐声道:“喜欢!”(试想一下,那位中学生不想出去“玩”呢?)“今天,我就带大家进行一次旅游——一次‘音乐之旅’。”教室里是一片沸腾,全班同学都把目光投向了老师。沸腾后是一片寂静,所有的学生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老师的话上。“那么,我们今天要去的是哪里呢?” 老师说,“先请这次旅游的全程导游——某某某(事先安排班级里的学生充当的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吧,大家请欢迎!”随着掌声,走上一名同学,为大家介绍了台湾的地理、环境、以及文化艺术……这时老师用鼓舞的语气说:“大家说他讲的好不好啊?”“好!”“那么,我们要不要听一首台湾的民歌呢?”“要!”老师随即播放了《高山青》(即《阿里山的姑娘》),听完以后,老师问:“同学们,好听吗?”“很好听!”“既然这么好听,你们想不想也学唱一首这样的歌曲呢?”“想!”“想,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课本上的这首《我的祖家是歌乡》。(这里不做详细介绍怎样教唱)”唱完以后老师又问:“你们想了解更多的‘高山族’吗?”“想!”老师便说:“有请‘高山族’当地的导游为我们作详细的介绍,掌声有请!”第二位同学介绍了‘高山族’在台湾省的位置、人口、民族文化和其特殊的艺术魅力……这时,老师便在“有机可乘”的情况下夺过 “导游”的话(事先安排)说“既然说到高山族的艺术魅力,那我们就不得不提的是:高山族的舞蹈与音乐的节奏魅力了……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吧!”(利用多媒体播放《杵乐》及视频舞蹈),欣赏完以后,老师说:“ 请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里面有哪些地方和我们以前听到的音乐不一样吗?”有的同学说 “这音乐里面有跳舞的节奏!”老师说“很准确!还有呢?”“还有节拍很有规律,很清晰!”“非常精彩!再想象还有什么?”……“好的,我们请出今天‘音乐之声’(事先由学生充当)的嘉宾为我们说说其魅力特色及他们所用的乐器是什么?”等“导游”说完以后,老师又问“你们想不想也会打这样能跳舞的节奏呢?”学生们都异口同声说道:“想!”老师把节奏型分为四种分别写在黑板上:

1 X 0 X 0 ||

2 X XX | X XX ||

3 0 X | 0 X ||

4 0X XX | X — ||

然后,一条一条的教会他们用手打,待全部打会以后老师说:“ 他们用的是竹筒做成的乐器,其实,我们的筷子也可以做乐器的,不相信你们就试试,把你们的筷子(事先让学生准备一支筷子)拿出来,当我们今天的乐器!”(让他们注意节奏打轻点)全班又是一片沸腾。“ 不会吧,连筷子都能当乐器,真好!”

老师看见他们的新鲜劲,有意提出道:“ 既然我们都有‘乐器’了就真正的表演一下,比拼一下哪组做得最优秀?男生和女生哪一方做得最精彩,行吗?”“行!”全班的同学各个都是势气高涨,信心十足,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着自信。等全部结束以后,都大声的说:“老师,哪一组做得最好啊?”“老师我们这一组做得最好!”、“老师男生更精彩!”、“老师女生更精彩!……”在这时,这位老师深知学生的好胜心理。便用到了“和平”的解决方案。老师不能看到自己点燃了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又在即将下课的时候被自己浇灭。老师微笑着看了看每个组的同学说:“你们真是出乎老师的意外啊!每一组做的都是这么优秀,每一方做的都是这么的精彩!没有想到你们的集体精神这么好!配合的这么完美!……”学生听完了老师的评论结果,各个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互相都笑眯眯的看着。这是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哪些乐器是竹子做成的吗?”学生都争先恐后的抢答道:“竹笛、箫、竽、笙、巴乌、还有葫芦丝的吹管(有个同学急忙补充道)。”老师:“很好!你们知道的竹子做成的吹奏乐器还真不少啊!再想一下有没有其它的了呢?”“老师还有快板……”老师夸奖道:“对,你们真聪明!其实,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方面与竹子息息相关,比如竹筒饭,竹子做成的筷子等。在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朴素的创造下,竹子在今天不只是种物质,更是种文化,是我们所要发扬的一种民族文化。同学们,你们说是吧?!” 学生们都大声的说:“老师说的是!”“既然是,就让我们一起跟着录音,再一次拿起你们的‘乐器’,一起敲击出这魅力十足的音乐节奏吧;让我们在这迷人的音乐节奏中为我们的‘音乐之旅’喝彩!为我们的民族而骄傲!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自豪!让我们共同期盼我们的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共同祝愿我们的祖国明天会更好!”? 最后在下课的铃声中,这位音乐老师结束了他的这一堂趣味十足的音乐课。教师感到很欣慰:因为学生感到了学习音乐课的趣味性,同时教师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这也是每一位中小学音乐老师所想要的。通过组织教学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

在音乐课堂中,学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绕着,整个教学在一种机械似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因此学生常常失去了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兴趣。有时可能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课的逆反心理。上面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教学成功之处便在于他改变了教学方法:从过去的“教教材”,到现在是“用教材”。在实际的教学中,其走进课堂就激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把技能性的方法改为审美性的方法,把灌输似的方法改为创造性的方法,把教师为主的方法改为以学生为主的方法。经验认为:一、教师应采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因为每位学生都渴望成功,成功可以给他们带来自信。有了自信才能促进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肯定的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信心。俗话说“一句好言三冬暖”,没有人不喜欢被人夸奖的,学生亦是如此。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少不了外界的鼓励,只要学生有点进步老师便给以肯定的话语,学生肯定会信心百倍。教师应时时刻刻的注意鼓励学生,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中。二、教师采用优秀的作品去激发学生。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他们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所以做为老师应尽可能的提供大量的优秀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比如:提到我国的国粹——京剧时,就可以给学生们听一些我国的各种戏曲(徽剧、越剧、庐剧等等)。让学生领会不同的艺术美感,感染他们创作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很多,充分的发挥好多媒体电教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致关重要。中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欣赏都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教师应通过网络搜集大量的资料,在欣赏过程中,把同一作者的其它经典代表作品、或同一时期的其它优秀作品尽可能多的展现给学生们欣赏。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深化教学的德育及美育功能,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等各方面的情操。所以组织教学的方法是我们至关重要的一面,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更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求他唱”变为“他要唱”、使“要求他听”变为“他想听”、使“要他说”变为“他要说”、使“唱得多”变为“唱得好”、使“学中苦”转变为“学中乐”,真正做到“乐”中有乐的道理。

在教学中要把疑问设计的巧妙,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兴趣。提问要掌握好时机,问题不能过易或过难,既要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思考状态,又需要把知识点蕴寓在提问中。这都是一项奇妙的教学艺术。

所有有趣的事物,对中小学生来说都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的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要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组织形式吸引学生,使其自觉的、主动的参与音乐的审美活动,体会学习的趣味性。

音乐兴趣的文章,讲述的是做游戏似的一种教学方法,把七个音名定为《白雪公主》的人物——七个小矮人。然后找七个同学扮演,这样既形象又深刻。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影象。完美的达到了教学目的。既然别人能在教学方法上,创造新的理念,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举一反三呢?为什么就不能在教五线谱唱名时,选择七个高矮不等的同学充当C(do)、D(re)、E(mi)、F(fa)、G(sou)、A(la)、B(si) 呢?!老师问谁低谁高,这样岂不是更形象,更有趣味性。再让扮演 C 的同学唱出do的音高、扮演D的同学唱出re 的音高……依次类推,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高音”的理解,更提高了对音乐理论的学习趣味。这样生动性的方法,才能引起所有学生学习音乐课的积极性。也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音乐的形象中来,才能更好的激发他们的潜力及创造力。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

任何一种组织教学都要与教学大纲相符合。通过情感展现情境,达到情趣的教学目的。兴趣并不等同于趣味,但没有了趣味性的课堂也绝不会有对课堂有兴趣性的学生。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便在于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进行组织教学,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的前提与步骤。

音乐课堂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潜能,激发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对音乐的表现和创作。总之: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果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要变刻板为生动活泼,要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整个教学中,要体现出形象性效果、趣味性效果、愉快性效果等一系列的原则。趣味性的组织教学只是我们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如何挖掘、增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各方面文化教育的发展,完美的达到教学目的,还在于教师不断的学习、探索、与研究。

音乐课堂中的趣味教学 篇7

一、以情境激活课堂

环境直接影响人的心情,对学生而言,拥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流连于音乐课堂,陶醉在音乐的海洋中。对于初中音乐课堂来说,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音乐课堂最缺乏的是生机与活力,日复一日地处于“被唱歌”的地位,学生从本应充满快乐因子的课堂中丝毫感受不到音乐学习的乐趣,体会不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因此,实施音乐趣味性教学,必须改变课堂环境,为音乐教学披上快乐的外衣,为此,教师应当做一个优秀的导演,为学生搭建自由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真正在音乐课堂中放松身心、尽情展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音乐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创设丰富而唯美的意境,将学生吸引入美妙无比的音乐情境中,引领学生自主发现、探寻音乐足迹,感受音乐魅力,体会音乐带来的快乐。例如:在《走进西藏》一课音乐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西部风情,随着大屏幕的滚动,学生欣赏到壮美的雪域风光,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沉浸在辽阔的牧场中,仿佛化身马背上的勇士;学生观赏着名山秀水,感受着多彩的民族风情,品味着瑰丽的民族文化,心中不由产生无限向往和憧憬……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不由自主地走出课堂,走进幅员辽阔、景色迷人的西部地区,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下,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学习歌曲,师:不知道同学们对这样的地方是不是充满遐想? 就让我们带着对西部的无限向往学习《走进西藏》……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拉进音乐课堂,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跟随VCD模唱,再跟琴唱,利用多种方式展开教学,力求丰富的教学方式,将趣味教学进行到底。借助这个教学镜头不难发现,传统音乐课之所以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不是学生不爱学,而是课堂不够生动,利用创设情境法激活课堂,不仅激发学生关注音乐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西部的壮美河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借乐器渲染课堂

器乐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适时、适当地将器乐引入课堂,不仅让课堂充满富有色彩,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然而,大部分音乐课上只有一个录音机、一张嘴,在一句一句枯燥的模仿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每况愈下,逐次递减。因此,初中音乐实施趣味性教学,可以巧妙借助器乐的魔力,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自主享受音乐的美妙。例如:《欢乐颂》这首歌是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题歌。师:今天我们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合唱,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兴趣? 学生被教师设置的悬念吸引住了,在接下来的学唱中,教师做了精心设计,第一、二个乐句由女生来唱,尽量用“激起”的方法演唱,第三、四个乐句男生加进来,用浓厚的低音衬托,尽量唱得饱满、雄浑。另外,第一遍学生演唱,第二遍由一部分同学进行竖笛演奏。同学们被有趣的组织形式深深吸引住了,愉快地投入到“大合唱”的排练中。在这个过程中,形式的新颖提高了参与热情,无论是跟随老师琴声演唱的同学,还是第二遍负责伴奏的同学,大家都学得热火朝天、其乐融融,此时音乐课堂才是学生的欢乐殿堂,学生自主学习、收获快乐,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享受。当然,并不是每一节音乐课都适合将器乐引入教学,教师要深入研究音乐教材,选择适宜的音乐作品,合理加入器乐,让学生玩得尽兴、学得痛快。

三、用创造点燃课堂

创造是时代发展的灵魂,课堂教学必须不断创新,没有创造性的课堂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势必引起学生厌倦,让学生不厌其烦、了无兴趣。回顾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点往往在于教材本身,只要歌曲会听、会唱了,就算实现了教学目标,音乐课成了名副其实的“鹦鹉学舌”,在日复一日中, 学生对课堂失去了兴趣, 生成了厌倦甚至抵制心理。因此,开展趣味性教学,必须点燃课堂活力,让学生将音乐课堂视为音乐创造天地,教师要鼓励创新、激励表达,让学生将音乐学习中获得的点滴灵感在课堂上闪现、绽放,从而实现自我发现、自我超越的自主学习。例如:在《渴望春天》教学中,这是一首表达赞美春天、渴望春天心情的歌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之后,发现学生意犹未尽,还沉浸在春天的烂漫和喜悦中,于是当机立断,不妨让学生学个痛快,师:春天风光无限,这一首歌虽美,但不足以表达全部,请同学们根据对这首歌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经验,开展一个以“春之韵”为主题的小型音乐剧,自由享受音乐,展示春天。这样的活动设计富有挑战性,对于初中生来说极具诱惑力,于是学生忙忙碌碌地开始了音乐剧筹备工作,有的同学搜集与春有关的诗句,配上音乐唱出来; 有的同学在音乐的基础上融入舞蹈……课堂在学生的创造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趣味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8

问题一:学生的趣味性差。一般上课的时候总有学生玩手机, 听歌, 看小说, 注意力都在自己的事情上。而你收了他的手机, 撕了他的小说, 并不会一定让他的注意力放在你的课上。那么我要发问:怎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弄在我们的教学上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要提起他们的兴趣。我发现每次上课的时候, 音乐老师都只带了一个音箱, 每天的音乐课搞成了放歌课, 只有一唱一和的公式化教学, 特别是乐谱各个节拍各个音符的理论有很大的问题。

问题二:学生音乐素养差。即使我们的课程很优质, 学生的音乐素养很差有很多基础的乐谱知识都不清楚, 而且不愿意学习乐谱, 没有积极性。他们广泛的来自于各个乡镇, 乡镇音乐教学中老师往往是不被重视的, 采取一唱一和的教学模式, 只重视了歌唱技能, 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完整性, 让学生逐步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 认为音乐课就是教歌课。

问题三:学生未能在课堂上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传统的歌曲教学, 老师一唱, 学生一合, 成了一个枯燥的练习, 这样是无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 只重视歌唱技能而没有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和完整。在这种模式下的教学, 学生即使大致会一首歌曲, 唱出来也是干巴巴的, 没有感情的, 他们自己也不清楚歌曲传唱后面的深意。

对此, 我总结了一下解决方法:

一、给予学生梦想的翅膀, 他们能飞得更高更远

不会乐谱的学生, 大有人在, 但是不会唱歌的学生是没有的, 优秀的和一般的划分是不明确的, 每个学生或多或少的喜欢那么一到两个娱乐明星。那是他们的榜样, 而娱乐明星唱的歌, 总被他们下意识地传唱。像周杰伦的《菊花台》, 它唯美地展示了“北风, 菊花, 雨”, 写尽情的伤, 命运的多舛, 而且周杰伦用细腻的嗓音和咬字的演唱方式, 搭配简单唯美的编曲唱出了一种凄美绝伦。

学生享受, 唱着歌的感觉, 他们自觉地在做, 这就是兴趣。在学生唱歌的过程中, 他们会想象, 自己就是那个明星, 在广阔绚丽的演唱会舞台上倾情献艺, 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你能想象一个拥有梦想热枕的人所具有的动力吗?所以我要为他们栽种梦想, 插上梦想的翅膀。我会鼓励他们:“好好学, 你的偶像周杰伦, 梁朝伟, 谢霆锋, 在这个乐谱学习中就没有放弃, 他们以一种对音乐的热枕在学习, 每一个音符在他们眼中都代表一种颜色, 在组合中绘制出气势磅礴的画卷!你可以想象自己未来在自己的个人演唱会舞台上倾情献唱吗?每一首都是自己创作的歌曲。你可以想象自己能像知名歌手一样红?有自己的’‘小苹果’‘千里之外’‘MARRY YOU’?年薪几百万。”

我们交给学生的知识, 就像交给他们一片片树叶, 树叶多了, 必然杂乱无章, 长时间之后必然枯萎化为尘土, 那么, 我们怎么能让树叶 (知识) 长久的保存在学生心中呢?那就是栽一棵树, 梦想的树, 每一片叶子都有它放的地方 (知识体系健全) , 不会杂乱丢失, 而活着的树会给树叶们提供养分 (学生总在做这事不会生疏) , 让其不会腐朽化尘, 而且还会整个树茁壮成长 (在以往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新东西) 。这就是梦想的作用, 周杰伦的妈妈叶惠美给了周杰伦一棵爬上云霄的豌豆种子, 现在, 轮到我们, 给学生一颗, 甚至一袋。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想象力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不同歌曲的节奏、力度、旋律、速度变化等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学生在唱歌时真情流露出的各种情感, 不仅是对他自己情感的宣泄升华, 而且能感动听众。音乐, 以一种美好的共振旋律, 传递着人类的共同情感。情感, 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标志,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 以一种直接的有力的方式, 让听众感受着它的情感。比如:以轻快开始, 以轻快贯穿全曲的“巴洛克音乐”, 展示了一种一致的有层次的情绪。贝多芬、巴赫、莫扎特严肃的“古典音乐”给人印象深刻, 含有真挚的情感, 发人深思, 使人高尚。舒伯特旋律多样, 发展和声的“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民族分化的思想等。所以音乐教育必须把握一个原则, 就是情感性。不时的点燃学生心中情感的火炬, 让其在情感的翻涌勃发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 从对审美对象感知开始, 而审美感知必须有情感因素。

三、运用各种音乐设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功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如果我们上一节竹笛弹奏课, 没有竹笛只有音响怎么行?音乐设施完备, 是确保教学质量的一个基石。有些音乐课教师只带了音响, 不带其他乐器, 这是不对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 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工具, 具有视觉和听觉一体化的传播功能, 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我们可以在音乐课上一边放歌曲一边展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内容。将音乐的器材充分运用到歌曲的创作和拓展中, 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音乐感知力。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 总是让学生随着录音带唱歌, 有条件的才有电子琴和钢琴, 但这些都是围着课本转, 缺乏一种新空气一样的价值意义。我很早以前在重庆大学的一节优秀的公开课上见识了许多切实灵活的教学方法, 它们打破了传统的枷锁, 具有独到的特色。比如运用游戏教学法, 像跳蹦蹦兔, 来学习节奏、鱼咬尾的方式记歌词, 都是边做游戏边学习的好方法。除此之外, 回归教材吃透教材要点, 将知识串联起来, 做到推陈出新。而且每个学生的基础天赋是不一样的, 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 对于天赋不好但勤奋刻苦的学生, 要给予其诸如网络学习、开小班级演唱会、推荐进入校园十大歌手比拼之类的帮助。

总之, 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 加强学生的兴趣, 提升学生的兴致, 丰富学生的爱好, 播种学生的梦想, 是搞好音乐教育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牛BB中文网《如何提升学生的中文素养》

音乐课堂中的趣味教学 篇9

一、借用乐器激发学生兴趣

器乐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中非常有效的途径, 很多学校都会开设相应的器乐学习班, 学生可以学习各种器乐的演奏, 如小提琴、手风琴、口琴、吉他等。器乐教学不仅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技巧, 学习过程中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器乐教学与课本中的知识教学相结合,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对于所学乐器的掌握技巧, 还能让课堂气氛更活跃。

例如, 在学习《梁祝》、《采茶舞曲》等名乐时, 课堂上我会有意识地加入学生的乐器演奏, 让学生的演奏和演唱相结合, 这立刻让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 学生们就像在共同举办一个小型的音乐会一样。这个过程能够吸引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无论是伴随着音乐演唱的同学, 还是各自负责演奏的学生, 大家其乐融融, 共同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欢乐。此外, 我还会自己带一些其他乐器到课堂并且给学生展示, 我带来的有些乐器学生并不熟悉, 有的甚至是第一次见到, 对此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好奇, 在我演奏时注意力也非常集中。这个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不同种类的乐器, 同时乐器也能够反映出某种特定的文化或风俗, 这对于学生的知识面也是一种拓宽。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趣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作力是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堂中来的过程。课堂上, 要鼓励学生多思维、多创造、多表达。音乐学习不仅是一个感受的过程, 也是一个让学生的音乐灵感显现出来的过程, 因此, 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鼓励学生进行和音乐相关的创造。

例如, 在学完一首维吾尔族的民歌后, 学生们都觉得意犹未尽, 还陶醉在那个美妙的旋律中。这时, 我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的内容, 依照那个节奏自己创编几个节奏的小片段, 让学生自己来做一次作曲家。学生们都非常兴奋, 纷纷开始各种尝试。还有一次, 在学完《采茶舞》后, 我让学生们根据乐曲创编几个小的舞蹈动作, 学生们都非常积极, 很多学生的灵感马上涌现了出来, 学生创作的舞蹈动作中有很多和乐曲风格及意蕴是非常吻合的,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 学生们展示着自己的小作品, 课堂中呈现出一派轻松活泼而又十分愉悦的气氛。音乐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 音乐是一个感受的过程, 当学生被某段乐曲触动或感染后心里会产生某种化学作用, 很多时候可能心里在酝酿很不错的想法,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更多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 这不仅能够让课堂更有趣味性, 对于提升学生自身的音乐感受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过于注重让学生掌握相应的音乐技巧, 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通常都花在学习与锻炼某种技能上, 这不仅不能体现出音乐课堂的乐趣, 也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使他们逐渐失去对音乐课程的喜爱。为此, 教师很有必要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音乐课堂上重要的不是音乐技巧的讲授, 音乐课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对好的音乐的感知能力, 技巧与技能都是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服务的。教师没有必要非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 只要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好的音乐, 并且从中有所领悟, 那么音乐教学也就达到了它的效果。

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更好的吸收。例如,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逐渐学会识谱, 而五线谱常常又让很多学生觉得很难。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这个技能, 很多教师会在课堂上反复讲解, 教师不断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非常乏味, 也使其失去了对音乐课程的兴趣。针对这个状况, 我对教学方式作出了改善。我还是会先给学生们讲解相应的识谱要点, 对于这些要点学生们很难马上吸收, 但这个没有关系, 我会马上结合相应的曲目, 在曲目的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五线谱的识别与记忆。这个方式十分灵活, 让学生有具体的音乐环境来帮助识记谱子, 这个方法也很奏效, 在学完这个曲目后很多学生对五线谱的识别能力都上了一个台阶。

四、结语

音乐课堂中的趣味教学 篇10

一、讲解提示

课堂上, 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 教师必须对教材透彻了解, 十分熟悉, 并具有广博的知识, 严密的组织和综合能力;准确的概括叙述水平;为学生很快引出一节课的“导火线”, 使学生目的明确, 思路清楚。例如小学音乐课本第五册《赛马》一课的欣赏教学, 就应该首先对主题“赛马”一词向学生作以简单明了的介绍、讲解和提示, 并揭示蒙古人民粗旷、豪放、机智、勇猛、果断、善战的性格特点, 同时又是热情、勤劳、善良、情感丰富的民族。这些知识对学生欣赏这首二胡独奏曲有着不可忽视的启发作用, 而该曲正是作曲家黄海怀所抒发的表现蒙古人民在草原上紧张欢快、热烈赛奔的场面。

二、引志思维

小学音乐课本上的彩图, 十分形象、生动、逼真, 既有知识性, 又有趣味性, 可谓色彩斑斓, 妙趣横生, 所以, 利用课本上的彩色图画引导学生的思维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例如:《小白菜》一课的欣赏教学, 就可以利用这幅画面, 讲解在过去苦难的社会里:有一个可怜的小女孩独自站在寒风里, 手里拄着木棍, 头上戴着白布, 两眼泪汪汪的;她蓬头垢面, 穿着满是补钉的破旧单衣, 站在母亲的坟头, 好不凄惨;再看周围的背景, 更是令人心寒, 天空正是乌云密布, 浓烟滚滚, 身后色调凝重, 让人压抑, 身旁是几棵长满荆棘的枯树, 树上挂着零星的苦果, 眼前是枯萎的茅草地, 火焰般的颜色意味着燃烧。试想一个女孩站在冷风中的孤坟前的心情——痛苦、伤心、压抑、愤怒。通过这番启发引导使学生对歌曲加深理解, 我想是会有益处的。

三、律动模仿

“唱游”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唱游”教学又包括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和集体舞, 这正好体现了奥尔夫教学法的最大特点——让学生自身参与。固律动训练和模仿动作训练就显得至关重要, 课前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歌曲动作图示, 编排一套简单、完整的律动或舞蹈,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模仿和训练, 对他们更好的感受、理解音乐和创造性的表现音乐及歌曲很有帮助。如果只是会唱歌曲还远远不够。例如:第三册中《过新年》一课, 在学生唱会歌曲后, 教师首先拿出两条鲜艳的绸带或手绢, 边唱边舞, 让学生仔细观看, 然后逐句用动作教给学生, 让他们模仿, 同时可用小鼓为学生敲出节奏, 用以表示欢庆、热闹的过年场面。又如第四册中的《小红帽》一课, 这个童话故事为众多的学生所熟悉, 因此, 带上音乐律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歌曲。

四、制作教具, 直观演示

利用直观演示法进行教学也是丰富和活跃音乐课堂的形式之一, 例如:课前教师指导五名学生用硬纸板作好XX、X、X、O、X–五个卡片, 上课时让五名持卡片的学生上台去面向大家亮出纸板, 这时要求学生按照卡片的顺序准确的拍出节奏, 对错误之处予以纠正, 五名持卡片的同学的顺序可以随意变换, 学生也可以更换他人, 让其余学生再拍出其节奏。这样反复练习, 相当有趣。又如低年级对五声音阶的练习, 教师可以事先帮助学生用纸糊好五个相同的头饰, 分别写上1 23 5 6, 上课时把学生分成几组, 每组五个人, 分别戴1 2 35 6头饰, 教师任意按顺序弹奏这个五声音阶, 请头戴唱名头饰的学生按音的高低顺序迅速站成横排, 看哪一组学生动作快, 排的对, 唱的准。通过这个音乐游戏, 使学生很快便掌握它们的音准及其五种排列形式 (高年级也可用这种方法练习七声音阶) 。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成诸如小兔、小鸭、小猫、小狗、青蛙等各种动物头饰, 使这个游戏更富有趣味性。

五、形式多样, 活跃课堂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对小学生学习音乐有着很大的启示性。例如:在做“缝衣”的表演动作前, 教师可将针、线、布带进课堂, 给学生操作示范缝衣的过程, 让他们仔细观察, 然后要求他们自己设计“缝衣”的表演动作。又如:通过带领学生观察鼓号队的训练, 启发他们独立或分小组创编“打鼓”、“吹号”等表演动作。通过这些示范和观察, 可以使学生所创编的动作形象、生动而又富有真情实感。在进行歌表演时, 也可采用群体、小组、个别等多种形式进行, 让学生相互观察, 相互竞赛, 教师也可共同参与表演, 为学生当好“模特儿”。例如:《粉刷匠》一课, 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表演, 使课堂气氛格外活跃。

六、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

利用录音、录像这个电教媒体为音乐教学服务, 也是当今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录音机在音乐教学中正发挥着它巨大的职能, 它引导、强化学生去理解和记忆, 拓宽了学生的欣赏面和层次;但不确切的说:它给人以抽象的思维、感觉和记忆, 是没有具体形象的再现形式。但录音教学仍有它的独特表现魅力, 不可缺少。而幻灯机、VCD、DVD则可以展现它直观、形象的存在, 将声音、图象、色彩以及变化着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视觉与感官, 传递具体的背景与信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例如:课本第三册中的集体舞《小牧民》一节, 就应当充分利用录像教学, 让学生首先观看电视中的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骏马奔驰的威武、膘悍的形象和日常生活中的情景 (可以提前从电视中录制) , 或是放卡拉OK影碟上《骏马奔驰保边僵》与《草原之夜》的音乐和画面, 让学生仔细观察蒙古族牧民“双手勒马”、“单手勒马挥鞭”、“挤奶”等动作, 并加以体会;也可选用《少数民族儿童舞蹈集锦》 (上海音像出版社出版) 、《少数民族舞蹈》 (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出版) 等音像制品中的蒙古族儿童舞蹈, 使学生加以体会和模仿。又如第四册中的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我们大家多快活》都可以先放《少数民族儿童舞蹈集锦》 (同上) 中的彝族儿童舞蹈的录像, 让学生细心观看, 加深印象, 自觉模仿。随之, 教师再做舞蹈动作或律动表演, 然后让学生把这些歌曲的舞蹈或律动连接起来, 成为一首完整的舞蹈或歌曲表演。这种方法能烘托课堂气氛,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其效果必然比枯燥乏味的注入式教学要好的多。

小学音乐中的趣味性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音乐趣味实践模式

为了提高音乐学习的效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常会采用比赛法、活动实践法、资料视听法、合作学习法等。近几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的学校开始大量地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通常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会让学生进行示范,积极利用孩子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让他们带动其他学生,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的消极情绪。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无交流的课堂情况,教师如何应用趣味教学法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这就显得十分重要。实践证明,趣味音乐教学法能够降低学生的紧张感和心理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可以创造学生使用音乐的机会,并以生动具体的事例展现音乐王国的无穷魅力。

综上所述,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法,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要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因而,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试就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入趣味教学法进行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音乐与舞蹈相结合

我们研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大纲的时候,发现小学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原则中就曾经提倡要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将舞蹈引人到音乐的课堂教学中,这也是考虑到舞蹈具有自我表现的特点。

小学生是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音乐课堂中借用舞蹈教学绘孩子们自我表现的舞台。例如我们在学习云南哈尼族民歌《其多列》,教师分别教会男女学生不同的哈尼族舞蹈动作。让男生觉得有兴趣,通过舞蹈的学习感觉到自己是个小男子汉并充分表现自己;而女生则和男生一起配合做动作。在边歌边舞中,使每个学生既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又找到了合作的乐趣。再如在学习《什么动物出来玩》这首歌曲中,教师充分利用舞蹈教学,把小兔子、小猫咪、小鸭子、小鸟等动物的动作加以舞蹈化,然后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创编,编出比教师更好看的动作来,孩子们都争先恐后上台来表现。最后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在边歌边舞中,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在这种气氛中上课,孩子们将充满自信,反应敏捷,教师会情绪饱满、童趣倍增地授课,从而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二、积极创造情景体验

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景教学法正是触及了长期被忽略的儿童的情绪领域,形成了它独特的个性。把情境教育法引进音乐课堂教学,也是我们小学音乐教学的一种新的尝试。例如,歌曲教学《蜗牛与黄鹂鸟》,教师创设一系列情景,如葡萄园、蜗牛壳,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用声音、表情和动作把“蜗牛”与“黄鹂鸟”的不畏艰难,将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表现出来。

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从感性人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让学生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学习与体验。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自己亲身主动地去体验、领悟、探寻,并与音乐融为一体时,才能理解和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才能真正地实现对音乐作品的二度欣赏与创造。这样在宽松的气氛中自由地参与,既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又能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激发兴趣想象

歌曲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展开想象、将音乐形象在脑海中手绘成一幅幅画面,有时甚至于拿出纸笔描绘所感悟到的事物,想象、创作过程对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形象,从而准确地表达歌曲大有好处。例如在教授《小小的船》一课时,引导学生根据歌词自己折一只小船来表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学会从图画所创设的意境中感受、体会出歌曲要用“轻”“美”“柔”的声音来演唱。

与此同时,让学生给歌曲增编新歌词,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演唱兴趣,同时也发展了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学会了歌曲《玩具进行曲》后,教师在高音区弹奏《玩具进行曲》问小朋友:听!什么动物踩着进行曲的步伐精神抖擞地走来了?小朋友马上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自信地回答:“蜜蜂、蝴蝶、小鸟,蜻蜒”随后为歌曲改变歌词,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演唱改编的歌曲。

四、结束语

音乐课堂中的趣味教学 篇12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趣味发声教学

一、趣味发声教学概述

在音乐教学中, 发声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也是歌唱教学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 其自身的年龄特点导致发声器官并没有发育成熟, 而且在思考上以形象思维为主, 如果采用常规的发声训练, 则往往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此,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在音乐发声训练中, 尊重孩子们的兴趣, 从其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 有针对性地进行趣味发声练习, 激发其对于音乐的兴趣,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趣味发声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 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强化发声练习的质量和效果, 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提升教学质量。

1、虽然小学低年级阶段所接触的音乐知识非常浅显, 加上发声课程内容自身的枯燥性和乏味性, 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质量也就难以有效保证。对于教师而言, 应该关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导入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迎合学生的思想认知, 激发其对于学习的兴趣, 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

例如, 在《动物说话》教学中, 可以通过情景再现和角色表演的方式营造出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而本课所表现的情感和价值观是为了让学生对小动物歌曲感兴趣, 关爱小动物, 与其成为好朋友, 实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而知识技能目标则为了学习X X| XX X | 的节奏。在正式上课前, 老师将多媒体课件准备好, 同时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人类、小鸡、小鸭 (角色可通过头饰、面具表达) 。首先播放音乐, 让学生随着音乐进行放松活动, 之后导入歌曲 (此阶段可通过节奏练习, 为接下来的课程做铺垫) 。

老师:同学们, 先听我拍, 之后请大家模仿我的节奏X X|XX X |

学生:拍X X| XX X |

老师:现在我们用这个节奏为《动物说话》进行伴奏怎么样? (开始播放《动物说话》的伴奏乐)

学生:学生伴奏

老师:对其进行评价

老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动物说话》, 有哪些同学喜欢小动物呢, 小动物呢老师都很喜欢, 其中最喜欢的就是小狗 (引导学生参与发言)

学生:举手发言

老师:你们喜欢这么多的小动物, 那么今天老师带来了《动物说话》, 请大姐仔细听, 然后说出这些小动物都说了什么话 (播放歌曲)

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

进行学习、练习阶段。在歌曲停顿中拍手X X| XX X | 进行伴奏。然后进行师生合作

老师:小鸡说话

学生 (小鸡) :叽叽叽

老师:小鸭说话

学生 (小鸭) :嘎嘎嘎

……

最后进行完整演唱。

在此过程中, 拍手伴奏, 纠正学生发声。

2、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引入趣味发声练习方法,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在学习与练习中遇到的障碍, 提升其对于音乐技巧的理解、把握和应用能力, 从而提升发声练习的质量。但是一些发声技巧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较难, 因此应, 结合多样化的发声练习, 以循序渐进的方式, 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在刚刚开始进行发声训练时, 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口部训练。

(1) 开合练习

张嘴象打哈欠, 闭嘴如啃苹果。开口要柔和, 两个嘴角向斜上方抬起, 上下唇放松, 舌头自然放平, 以此克服口腔开度的问题。

(2) 咀嚼练习

张口咀嚼和闭口咀嚼交替进行, 将舌头自然放平。

(3) 舌头练习

舌尖顶下齿, 舌面逐渐上翘, 舌尖在口内左右顶口腔壁, 在门牙上下转圈, 舌尖伸出口外进行上下运动。

在此过程中, 学生会认为好玩而动作不规范, 老师需纠正。

3、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 认知能力主要源自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自身的生活实践。因此,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 对发声练习活动进行合理设计, 提升练习的效果。

例如《小蚂蚁搬米粒》, 这是一首情节性很强的歌曲, 其核心思想是集体的力量。本章教学的节奏练习是 (1) XX X XX X (2) XX XX X, 同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数板。这首歌曲曲调精练, 大体上都是同一乐句的重复, 在上下句的句尾有些许变化。对于小学一年的学生老说, 乐重于学, 他们更愿意在玩乐中学习, 因此为其创设出一定得情景, 吸引学生融入到歌曲中,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其两大特点“劳动”、“合作”。将游戏规则给学生讲解清楚。

首先导入《小蚂蚁搬米粒》舞蹈进行观看。

老师:同学们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好玩……

老师:那同学们说一说, 小蚂蚁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呢?

学生:触角!

老师:那今天我们就来做模仿小蚂蚁的游戏。

游戏规则:四位同学一次排好队, 由老师先发出信号, 接到信息的同学, 依次传递, 由最后一个同学把老师传递的信息通过敲击小鼓的方式, 展示给大家听。

一部分:节奏XX X XX X , 老师拍的时候要注意强弱对比, 依次传递, 最后一个同学敲鼓, 然后老师带领同学将正确答案拍几遍。

二部分:节奏XX XX XX X , 老师在学生的背后拍肩膀传递信息, 让同学亲身体验, 切实感受节奏。

三部分:XX X XX X|XX XX XX XII, 这一次由老师以直接拍手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学生, 此过程中注意速度的循序渐进。

老师:如果将我们刚刚游戏中联系的节奏加上歌词念出来, 这种形式就叫做数板。

XX X XX X |XX XX XX X|XX X XX X|XX XX XX XII小蚂蚁, 小蚂蚁, 大家一起搬米粒。你帮我, 我帮你, 你扛我推齐用力。

老师在带领学生读的时候要将响板加进去, 让学生从视觉到听觉都能感受到数板的节奏感。

老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只小蚂蚁, 请看他发现了什么呢? (多媒体课件)

学生:一堆米粒

老师:米粒好高啊, 小蚂蚁发出感慨:“嗨哟嗨哟嗨哟, ”同学们会模仿吗? (这个难点老师需通过声势动作表现出来)

老师:我们跟着琴模唱 (半音音阶练习, 此过程中, 要注意音不能太高, 从C调弹到E调就可以了)

老师:这米粒比小蚂蚁大那么多, 它一边背一边说:嗨- 哟-, 你们会吗?

学生:会! (一起模仿一边, 跟随伴奏再练习一遍)

老师:这么多的米粒, 小小的蚂蚁要搬到什么时候啊, 这时候小蚂蚁就找来了同伴, 这次就轻巧多了:嗨哟嗨哟, 你们会吗?

学生:会!一起模仿一边, 跟随音乐再练习一遍。

之后进行整首歌曲的练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 趣味发声练习能够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确保发音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通过更加灵活, 更富趣味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尹朝霞.趣味发声练习在小学低中年级音乐课堂歌唱教学中的运用[J].师道, 2014, (7) :80-81.

[2]许丽君.趣味发声练习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运用[J].黑河教育, 2015, (8) :73-74.

[3]宋艳艳.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方法[J].新课程学习:下旬, 2013, (5) :162-163.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的兴趣培养下一篇:《猫和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