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管窥

2024-05-27

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管窥(精选5篇)

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管窥 篇1

马克思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 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如果音乐的美感不能被学生所感受, 那么, 音乐教学也会黯然失色。因此, 要想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任务, 教师就不能不重视学生音乐欣赏这一问题。

一、意义

音乐欣赏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能力, 并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的意识, 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同时, 音乐欣赏也是一种较好的益智方式, 通过欣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美的标准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审美情趣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中国的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曲。如, 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古琴曲《高山流水》等。作为音乐教师, 有责任向学生多介绍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作品, 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光辉的成就。

二、选材

选材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前提。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往往能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为学生播种下理想的种子。所以, 教师在选材时应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 音乐作品既要优美动听, 又能给学生一定的启迪, 能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 从而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如, 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草原美丽的风光, 而且能够从中学习两个小主人公热爱集体、一心为公的高尚品德,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音乐, 也是音乐欣赏内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 《上去高山望平川》等花儿作品, 其歌词寓意深刻, 旋律高亢、自由舒缓, 富有西北地方特色。通过欣赏这些本地区的优秀作品, 学生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由于音乐不像图画、文字那样直观、具体, 而中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能力也比较差, 所以, 教师在选材时, 应该选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音乐作品;作品内容不应太复杂;音乐形象应生动具体, 这样学生在欣赏时才能比较容易感受到音乐形象, 知道音乐在表达什么;最好多选一些标题性音乐。如, 可选择欣赏芭蕾舞剧选曲《四小天鹅舞曲》, 学生眼前马上就会浮现出一幅四只小天鹅欢快起舞的场景, 这样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三、方法

在音乐欣赏教学时, 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完整、全面地去理解音乐内容。

1. 听:

音乐欣赏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听来实现的。要想让学生理解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教师首先要强调学生多听, 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获得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 从而把学生带进乐曲的意境, 感受乐曲的情趣。如, 欣赏管弦乐曲《动物狂欢节——狮子》, 弦乐与两架钢琴营造出由弱到强的音乐效果, 引出弦乐的曲调, 低音半音进行强有力的和弦模仿出万兽之王的咆哮。学生通过听音乐, 脑海里就立刻出现了百兽之王——狮子的种种威武神态。在反复欣赏过程中, 学生仿佛感受到了整个动物狂欢节中各种动物的表情和动作, 以及狂欢节的热闹气氛。

2. 想:

如, 在欣赏舞剧音乐《鱼美人——水草舞》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 想象在美丽神奇的海底住着纯洁、善良的鱼美人, 鱼美人时常穿梭于轻轻舞动的水草之间。让学生一边想象, 一边聆听美妙的音乐, 从中感受鱼美人娴雅的气质、优美的身姿。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3. 做: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师可在学生音乐欣赏过程中, 让学生或教师自己做一些简单的动作, 这样往往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如, 在听《摇篮曲》时, 让学生做一些拍小孩子入睡的动作, 在欣赏《四小天鹅舞曲》时, 教师可以随着音乐做几个芭蕾舞的基本动作。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欣赏,意义,选材,方法

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管窥 篇2

现今的中学语文教材对生命教育给予了很大程度的关注,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教师,我们更应本着“以人为本,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宗旨,关注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据大规模自杀调查结果公布,我国平均自杀率为23/100000,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为28.7万人。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占相应人群的19%,在15—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是第一原因。”(《新华文摘》2007.24P30)生命诚可贵,面对这样的数字,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文以载道,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笔者以为,它一方面要传授语文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语文教学大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程标准》)。因此语文教学也肩负着生命教育的重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渗透“生命教育”的意识。

然而现实教学中,迫于中考、高考的压力,不少教师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应试技能的训练,只“教书”不“育人”,只关注中考语文科考了多少分、高考语文科考了多少分,关注的是均分、排名„„忽视对教材中根据大纲、课程标准编写的有关生命、人生这类课文题材的挖掘,或者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教学,不能结合实际进行拓展。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胡总书记、温总理一再强调,救人第一,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的生命,这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教育学生多是见义勇为、奋不顾身、忘我劳作„„很少教育他们珍爱自己、珍爱生命,很少让他们去思考生命意味着什么,每个人的生命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由于对生命思考的不够深刻,进而导致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恍惚,对生命的态度不够严肃,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现象时有发生。前不久,我区境内,也有两名中学生跳楼自杀,其中之一就这样结束了年青的生命。遗憾!遗憾中,我们应该更加意识到生命教育的必要。

二、中学语文教材从哪些方面关注了生命教育

(一)生命是什么

《现代汉语词典》对“生命”的解释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通过新陈代谢跟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流。”生命不仅有自然的、生理上的生命,更有社会的、精神方面的内涵。所以海伦·凯勒《再塑生命》(人教版初中八下,如相同,以下将省去“人教版初中”的字样)强调的不是生理上的生命,而是接触外界,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生命。莎莉文老师的伟大也在于重塑了海伦·凯勒精神层面上的生命。生命是什么?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种群的延续,是关爱他人的生命。沈石溪《斑羚飞渡》(七下)中,“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生命之桥,“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老斑羚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人类同样具有这种精神,著名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最后的长春藤叶》(苏教版高中必修二)中,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了琼珊即将熄灭的生命火化。生命是什么?冰心在《谈生命》(九下)中说,用心爱心专心 1

生命是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是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冰心用比喻的方式写出了生命的力量、价值、过程与意义,生命是鲜活的。杏林子在《生命 生命》里说:“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生命是心脏的跳动,这是生理上的、物质的,是一切一切的开始。没有它,行不通;糟蹋它,不可取。生命是宝贵的,请珍惜生命。

(二)热爱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轻视生命意义的人枉称为人。司马迁《报任安书》(苏教版必修

五)中,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毅然选择生,没有生,没有对生命的热爱,还会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热爱生命吧,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九下)描写的是一出“残酷的求生悲剧”。饥饿、体力极度虚弱、恶劣的天气、野兽的威胁、伤病,这些都不能使这个淘金者倒下,“逼着他向前走的,是生命,因为它不愿意死。”生命坚韧、顽强,只要你爱它,它就能创造奇迹。《生命 生命》(七上)中杏林子说:“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同样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七上)也通过屡遭践踏的“蜜蜂”,写出了生命的顽强,写出了“我”对生命的敬畏。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九下)描写了深谷里的树种,在幽暗和岑寂中,一点点发芽生长,生长成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它们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乐观豪迈,创造了生命史上的奇迹。周国平《人生寓言》(七上)里,落难王子面对厄运,他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只要活着,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苏教版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收录了这样几篇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我与地坛(节选)》《最后的长春藤叶》《呱„„呱„„》《鸟啼》,它们围绕“珍爱生命”这一话题,“有对美好生活向往,也有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有战胜心灵创伤获得生的欲望的感激,也有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所以这些都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生命是宝贵的,热爱生命,才能创造奇迹。

(三)生存能力

生存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里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生存,是教育的支柱之一,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会生存需要生活自理能力、安全防范意识、明辨是非能力等等。中学语文教材中,如:笛福的《荒岛余生》(七下)写了鲁滨孙被陷荒岛之初那种绝望中寻找生存,寻求希望的经历。许多事情需要鲁滨孙自己去想,去做,去面对突如其来的种种困难。蒲松龄的《狼》(七下)中,屠夫如何与奸诈而又贪婪的狼斗智斗勇。《勾践灭吴》中,勾践为了生存,为了复国,卧薪尝胆,刻苦自励,自强不息。《我有一个梦想》(人教版高中第一册)中,马丁·路德金为了黑人能够“平等”“自由”地生存,到处奔走演讲。萧乾的《吆喝》(八下),商贩们为了生存也在到处奔波叫卖„„要生存就要去奔波,去奋斗,去斗争,去追求。当然,生活的许多技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其他常识课的普及教育。南京最近一次高楼住宅失火,逃亡能力最强的是学生,用心爱心专心

2他们得益于学校的常识教育。

(四)生命的责任

人不是孤立的,人是社会的人。我们为什么要活着?罗素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中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苏教版必修五)冯友兰《横渠四句》(苏教版必修五)中引用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余光中在《假如我有九条生命》中更清楚地告诉我们,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除了养活自己、让自己活着外,还要为父母活,为朋友活。《我与地坛》(人教版、苏教版都选了该文)中,史铁生不仅写出了生命的可爱,而且写出了“我”的生死与母亲息息相关,母亲怕“我”想不开,默默地暗暗地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我”的生命也是母亲的一部分。生命不仅是我们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爱因斯坦说:“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三、如何进行生命教育

(一)积极开展人生教育、理想教育

人生教育、理想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责任教育。一个有理想的人,他(她)必定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有了理想,人生就会充实而不空虚,生命就会灿烂而生机勃勃。居里夫人说:“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选了这样几篇课文,《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孔孟》,这些课文都是谈理想、谈人生的,课文中有很多人生哲理句子,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好好的挖掘、拓展、延伸。如:“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工作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也是劳碌而辛苦的。歌德说:“„„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象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这是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人生就是不停地奋斗,安逸和快乐不是生活目的的本身。人教版初中九上第二单元《敬业与乐业》《傅雷家书两则》也是人生、理想教育的好素材。

(二)加强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理想和现实也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距。正确看待人生,看待生活,看待生命,需要我们经受挫折的磨练。如果不能正确对待,遇到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就认为自己无能,悲观、消极、厌世,这样的人怎会获得成功,这样的人生有什么乐趣。生不如死,做出蠢事也是可想而知的。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教育他们乐观向上。中学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课文,如《送东阳马生序》(八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七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下)《论厄运》《直面苦难》(苏教版必修五)„„教这些课文时,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对学生加强人生的挫折教育。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们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

用心爱心专心

3牧语)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打击是不可避免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应该享受失败,感谢失败,树立信心,迎接成功。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关系,都可能给学生产生压力,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不能及时化解,就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抑郁,导致自杀或他杀行为,马家爵案件,充分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

(三)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自立精神、自救互救技能

现在独身子女多,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围着一个孩子转,生活中,很多初中生不会做饭,高中生不会洗衣服,许许多多的孩子不干一点家务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少学生看着父母下班后,忙这忙那,自己却坐在那看电视、看报纸,不肯帮忙,不会帮忙。认为父母为他(她)劳作,理应如此,理所当然。你想,在家都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给他(她)让座,到了公交车上,怎么可能让他(她)给别人让座,他(她)坐着的时候,连爷爷奶奶都得站着,何况你又不是他(她)的爷爷奶奶,或者他(她)在内心深处把你和他(她)的爷爷奶奶一视同仁,你不也得站着,有错吗?(有点说远了,回到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上来。)曾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个研究生出国不到一年就死了。原来,他自幼受奶奶宠爱,一点家务活也不做。上大学时臭袜子、臭鞋子、臭衣服一包一包捎回家让奶奶洗。父母因他学习成绩好,也不责备他。结果出国后因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又无人照料,不合群,就这样孤独地死了。我们说,学生适当地做一些家务活,对培养他(她)的自理能力是有好处的。自立是建立在生活有自理能力基础上的,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洪战辉,可敬的就是他的自理能力、自立精神。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同时学回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也是其重要内容。在独身子女较多的今天,学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就显得更为重要。另外,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会自救互救的技能,锻炼他们生活的处理能力,让他们懂得办法总比困难多,生活处处有阳光。

总之,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不断的文明进步,更加彰显出生命的可贵。让我们一起关爱生命,珍重生命,推动生命的健康发展。

中学地理教学管窥 篇3

一、地理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心理学指出:“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时空抽象能力还比较薄弱。地理教师必须重视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用直观的形式来表达所学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在讲课中,教师应该具有启发性、点拨性的语言,讲究暗示的方法,使语言丰富流畅。如在教学“黄河水系”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可使学生看到黄河中上游的流域面积明显比黄河下游的面积大。这样对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在这种直观的视觉中,抽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能够简略地叙说出其成因,即黄河因中游经过了黄土高原,在华北平原积淀了非常多的泥沙,“地上河”因河床抬高而形成,也正因为它已经抬高了,所以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

二、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化难为易。比如说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就能提高教学的质量。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加深学习印象。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中的认知领域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后,上述六个教学目标能够轻松地完成。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他们的学习能力能够顺利得到培养。书本上机械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表达出来就变得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对增强学生的感知、加强学生的记忆、增进学生理解等诸多方面都有相当的帮助,学习不再是枯燥,而是在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说,在调动学习积极性方面,多媒体功不可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学习目的强的视频动画,或者自己制作课件,不能偏离学习轨道,喧宾夺主,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学生集中观察、积极思维、相互探讨、作出反馈,充分节约了上课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地理教学要重视德育工作

在爱国主义教学方面,地理学科有它的优势。因此,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内容里面,有许多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充分准备大量的材料,也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课堂上提问的时候,教师可让到过名胜古迹的学生介绍一下他们的旅游经历。教师还要领着学生进行室外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观赏室外的美丽风光,指点江山,展望未来,这样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在上课的时候,找出授课内容中的地理方位,凡是那个地方出现过大奸臣大恶人,我都特意说一下那个人的下场。比如说到南京时,我就讲了出生于南京的秦桧的为人和得到的骂名。因为在任何年代,道德都是教育的中心思想,做人都是做事的主要内容。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成功的机会非常多。知道这一点,面临诱惑的时候,就要降服自己的贪欲,永远让自己的心灵纯净、健康。学坏容易学好难,由高尚堕入下流,只需私欲稍纵;从下流升华为高尚,必须脱胎换骨。一个人在人生的路上必须小心谨慎,时时刻刻严守自己的德操,做自己良心的守门员,不给贪欲任何可乘之机。历史上各个地区,不知有多少人赫赫威名、能力超群,就是因为一点贪欲身败名裂,甚至死无葬身之地,落得一世骂名。这些知识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地理知识,还受到了爱国教育。

四、生活与地理学习紧密相连

在教学内容中,有一些水产业和野生动物方面的内容,如果硬性灌输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下来,一定达不到相应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把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比如,教师可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吃过哪些鱼产品,或者到过哪个海域地区,见过哪些鱼类,然后再根据自己在网上和书上见到的鱼类进行分类,明白哪些是淡水鱼,哪些是咸水鱼,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再如,在学习野生动物的分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到哪里旅游过,都见过哪些珍稀动物。说起这些的时候,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发言,他们都把美好的回忆结合到学习中来,使“枯燥”的学习变得有滋有味。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对学习过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

五、让学习充满娱乐性

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首要条件。兴趣甚至可以改变意志力,提高学习的快感,降低学习的压力,增进学习效果,强化心理认知。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看教师的引领了。同样的教学,改变方式,变换场地,都会增进学生的兴趣。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和教师智慧的交融,是灵感的碰撞,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够紧跟时代,符合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能够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形式要不拘一格、多种多样,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机,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的综合素养。

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管窥 篇4

一、所讲只是规矩

对于我国传统写作教学的弊端,梁启超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教中文的最大的毛病便是不言规矩而专言巧。”因而他在确定作文教法的原则时明确:“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在他看来,“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而对于“规矩”和“巧”的关系,梁启超也有他自己精彩的辩证分析,他说:“世间懂规矩而不能巧者有之,万万没有离规矩而能巧者。”显然,他认为作文教学应以规矩为重,教师的职责和义务是教学生做文章,而非做好文章,因为“巧拙关乎天才,不是可以教得出来的”。这里的“规矩”其实指的就是写作应遵循的标准和法则,《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的大部分篇幅讲的也都是文章作法,他所揭示的这种立足于科学性的写作原则是作文教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课改推行至今,对于在课堂上是否要讲授写作知识仍然争议很大,那么究竟还要不要讲“规矩”呢?由于过去讲了太多的“规矩”导致现在的新理念直接排斥“规矩”,提倡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写作,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这就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使得作文中出现了许多不伦不类的新型文体,并且很多学生还因为所谓的“创新”文体而获得高分。必须承认,过去的确是有一部分学生深受“规矩”之害,但这也不能成为完全摒弃“规矩”的借口。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写作规范是习作教学的最低限度,写作教学不是让学生只专注于自由创新而是要教会学生写什么就是什么,文体必须清晰明确,这就好像在孩子还没有学会走的时候就让他们跑,这是荒唐的,也是行不通的。此外,写作规范并不空洞,实则包含了许多具体的知识,例如如何取材,如何结构作文等。但有些教师,因为害怕被人质疑而放弃教授这些“规矩”,也是值得斟酌和反思的。

二、应用文最为重要

由于传统写作教学教的多是脱离实际的八股策论,梁启超提出了作文和作文教学应重在“应用”的观点。他把作文划分为应用之文(记载之文和论辩之文)和非应用之文(情感之文)两大类,认为非应用之文不必人人都会,因为其中“美术性含得格外多,算是专门文学家所当有的事,而中学学生以会作应用文最为重要”。可见,他认为作文要为世之需,写作教学要以实用性的应用文为重。

而现如今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多学生练习写作也仅仅是为了能够应付老师,为了在考试中夺得高分而并不是因为兴趣,更不是因为实践应用之需。这就导致出现了很多“假大空”的作文,对此很多教师也是见怪不怪,相反还表扬学生文学底子深厚,文笔优美,这种评价导致所谓的 “美文”大行其道,这样的训练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新课改要求作文教学要回归生活,梁启超主张写有实际用处的日常应用之文,也提示我们,作文教学应回归生活,要多教学生写跟生活需求有关的文章,如日记、书信、请假条、读书笔记、新闻短评等。因为这些才是学生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从事现代化生活与工作的工具,这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构筑坚实的平台。

三、重思维,轻修辞

因为受到根深蒂固的“载道”说的影响,认为文章是“代圣贤立言”,是“从道中流出的”,所以学生作文中是否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就变得无关紧要。这就导致了传统作文教学重心的偏离,对于语言基本功训练远甚于思维逻辑性的训练。而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开头就提到:“文章的作用,在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而要把思想传达给别人,首先自己就要学会整理思想,养成整理思想的习惯,而整理思想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首先,他强调在给学生提供材料的时候,可以把必要的和不必要的材料都列出来,用来考察学生的选择能力和综合能力,这就是非常好的思维训练过程。其次,他还主张“一题可做数次”,也就是让学生发散思维打开思路,全方位地了解一个题目找到解题的更多方法,也可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迁移;再次,他还主张在每学期开始时先要教学生以作文理法,使学生知道看文如何看,做文如何做,条理清晰,不慌不乱,然后等讲到某一类文章的时候,再着重讲该类文章的理法,此外他还认为“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也就是说,教师一方面要说明写作思维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揭示教师自身形成思想的思维过程。这样,学生便可以从两方面受益,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梁启超对思维的偏重还体现在作文评改上。他认为评改时可以偶尔提醒学生注意修辞,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文章思想清不清,组织对不对,也就是“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所以,我们认为梁启超实际上开创了写作教学“以思维为中心”之先河。

当前的作文教学和作文研究,更多地是关注体验、认知、情感和表达,作文训练重修辞、轻思维的现象非常普遍。但事实上,学生的思维品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作文质量。因此,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要重视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这是提高写作水平切实有效的一个途径。当然,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目的并不是要每个学生都能写出优秀的作文,而是为了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写作灵感,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用准确无误的词语和有自身特色的语言,有条有理地说出自己对世界的观点和看法。在作文教学前,先让他们认真揣摩分析已经获得的材料,选择并整理出对自己行文有益的内容,进而整理出文章思路把握住文章全局,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立意准确、深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审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文题目,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反过来思考,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辩证性、独特性,这样文章的论述才可能见解独到、严谨周密;另外也可以在课堂中安排些有助于思维训练的游戏,让学生的观察、想象、联想等作文必备的能力在轻松的活动中得到提高。除了课堂上的这些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四、求“真”求“达”

梁启超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总的来说是比较实在的,简而言之,就是求“真”、求“达”。所谓求“真”,就是要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他认为写文章要有真实的内容,反对出个题目让学生凭空瞎想、胡乱编造,他要求:“教师对于学生不能接触到的人事景物要提供材料,让学生切实掌握;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人事景物则通过普遍精密的观察得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真”。在梁启超的眼里,文章是率真性情的流露而不是简单地语言堆砌,文字的组合,写作要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而文字本身,也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所谓求“达”,这其实也就是作文的目的所在,即能把自己的思想如实地告诉别人。梁启超关于“达”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所传达的恰如自己所要说的”,也就是写作要把自己心中所想付诸文字,力求不多不少不错。二是“令读者恰恰理会我的原意”,也就是自己在文章中传达的意思要一点也不含糊,一点也不被误解。梁启超“求真求达”的要求,比起传统作文教学求“通”来看,更具明确性和针对性。他提出的“真”和“达”都有不同于前人之处,且都是有感而发,与叶圣陶关于好文章须“诚实与精密”的见解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对付考试,片面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在作文时堆砌一些词藻而不顾“我的意思”,然而不管学生用什么好词好句都难以生动真实地再现他脑海中的东西,因为他没有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是头脑中没有“真”的东西,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生搬硬套、矫揉造作,还有甚者只是为了凑够字数,应付差事。此外,现在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散文,还有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却又经常被要求写基于“生活真实”的记叙文,这就导致学与用严重脱节,学生在缺乏素材积累的情况下往往会胡编乱造使得作文严重失真。其实文章的基本标准就是可以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真实地表达、再现自己的生活,还原事物的原貌。好的能打动读者的文章一定是真性情的流露,这就要求作者要有敏感的心、细腻的情,留心生活中的真、善、美。教师可以先从观后感、读后感的作文形式入手,不必拘泥于课堂作文,可以以随笔或日记的形式让学生多练笔,观后感、读后感是最简单便捷的抒发真情实感的写作样式,学生看过、读过、亲身经历过,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将个人的情感很好很真切地表达和宣泄出来了,以此为铺垫,以后写其他的文体也能够做到“有我之境”,抒“我”真情。此外,教师也不要一味地要求学生写“生活真实”层面的真人真事,学生也可以写文学性强的文章。但无论是哪一类文章,都要求能够做到叶圣陶大力倡导的“我以我手写我口,我以我手写我心”。

一代教育先驱梁启超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揭示了作文训练和作文教学的规律,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现代写作理论建设和教学的新大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虽距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了,但其中的一些观点和论述,都相当有创见性。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际情况,把他的作文教学思想当做一种宝贵财富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2]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3]潘新和.存在与变革:穿越时空的语文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4]顾黄初.梁启超作文教学四原则[J].江苏教育,1991,(Z1).

[5]郑震.梁启超作文教学法给当代高中作文教学带来的思考[J].课外辅导,2014,(9).

[6]孙永兰.现代写作理论建设之先声——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管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7]黄邵英.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的历史视角[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管窥 篇5

一、 自主学习方式运用的意义认识

教师作为教学目标的制定者及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其正确的教学思想对教学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同样,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认识深刻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这种学习方式运用的效果。

1. 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英语知识习得而非学得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好英语光凭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还依赖于学生自我努力程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灵活、自主地运用语言知识,真正体现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因此,英语教学应该把学生能否主动实践、有效参与课堂教学作为衡量英语教学效能的重要指标。回顾英语教学过程,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总是与记忆语法规则、完成大量习题联系在一起的,基本上没有自主思考的余地,学生固有的学习个性被不断遗忘和磨灭,英语教学所倡导的提供学生自我展示平台、挖掘学生英语学习潜力的目标更是无从谈起,而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由于能够真正触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学生往往会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学习效率也将明显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学习利益保证前提下有效转变学习方式,从而自主参与听、说、读、写教学过程,实现英语知识习得、体验英语学习快乐的目的,诚然,英语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挖掘学生英语学习潜力,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成绩。

2. 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单独主宰课堂的做法,改变教师过分重视语言知识传授的弊端。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凸显了教师的本真意义,即,英语自主学习方式的提出,使得教师从过去一味的知识传播者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实现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将得到有效控制,学生英语学习主体地位势必会重新确立,同时,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使得教师需要思考更多的实际教学问题,例如,对于已经习惯了的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而言,自主学习方式的开展对于他们而言可能是陌生的,特别对于英语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将可能更多,包括,不知从何处下手;不知如何应付困难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坦然处之,因为这种情况必然是自主学习方式开展必须面对的阵痛,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无论其结局多么完美,其过程不一定是平坦的,但是,教师对诸如这种问题的提前思考一定会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二、 自主学习方式运用的方法体现

自主学习方式运用的灵活性特征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课外独立学习,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能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项目留给学生自主解决。

1. 课堂自主学习契机的把握

自主学习不仅体现着既定的能力培养目标,也反映着明确的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合理把握教学契机,真正把学生自主学习方式落实到英语教学的相应环节中。诚然,英语教材建设的多样性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平台,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有效挖掘教材,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事实上,认真研究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我们教师正确引导,给足学生必要的时空就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模块九第一单元Word power Describing a country时,教师提问: If you were asked to write a book about a country, what subjects should be covered in the book?提出问题后,教师启发学生联想曾经学过的课文Canada——land of the maple tree, 这样学生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及词汇将容易被激发,学生通过与同桌及小组同学的自主讨论,能够较轻松地概括出诸多所学词汇,包括area, climate, population, geography, history, lifestyle等,显然,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不仅使学生复习了以往所学知识,也达到了学生对与本单元话题有关其它知识的学习,可谓一举多得。

2. 课外自主学习方式的选择

学生英语学习的阵地除课堂之外,还包括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特别是课后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毋庸置疑,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方法更多应该放在对学生课外独立学习层面的关注,例如,在教学模块十Reading中,笔者带领学生学习非洲贫困国家埃塞俄比亚以及他们所获得的国际援助后,向学生提出课后自主网络学习任务: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性质是什么?在援助贫困国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什么?世界上还有哪些贫困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人们的生活状况如何?课后,学生通过自己的整理给出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并用英语进行了汇报,诸如: The World Food Programme,which was set up in 1963, aims at ending world hunger. In the last forty years, it has provided lots of help for the weak and the poor all over the world. the WFP will continue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既认真完成了任务,又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同时,学生不仅全面了解了与本话题有关的知识,罗列了诸多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现状,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上一篇:大学生经济下一篇:工匠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