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学设计(共12篇)
中学音乐教学设计 篇1
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 学生每天都要被动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 但是这种听都是无意识的, 往往都是“听而不闻”。其中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自己的切身感受, 没有主动去体验这些音乐。针对这种现状, 以学生平时最熟悉的活动场面作为切入点, 也许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于是, 在高一拓展型课《音乐与生活》中, 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 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 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 去感知、交流, 思考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我从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试图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一、合作学习, 发展审美人格
资料收集工作需要分工去做, 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所以合作成为关键之一。在收集学校的铃声音乐、升旗仪式的图片时, 在和相关老师的交往中都需要必需的技巧和能力, 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情感投入, 如倾听的艺术、提问的艺术等等。
伴随着脆响的鞭炮声、喧闹的鼓点声、《春节序曲》的欢腾音乐声, 第二组的同学开始了他们组的精彩展示:组长张同学的旁白, 配上胡同学精心制作的课件, 挂灯笼的, 贴对联的, 看春节晚会的, 贴福字的……全组同学在这样热闹的场景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充分体现了他们组的合作精神。有学生说:“虽然我没有太多的艺术细胞, 但在这样的课中, 我也有参与活动的能力和机会, 我喜欢这种形式。”
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 也许实践过程中的体验, 要比取得的显性研究成果来得更有意义。因为在活动时, 不存在好学生和差学生, 大家都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取知识。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在活动中因为自己的一些特长有了用武之地, 自卑感也逐渐消失了。所以当各组分别展示集体的成果时, 大家都无不为之震惊、兴奋、激动。由此, 我想到了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一幅醒目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假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给学生以发现探究的条件, 给学生以自信和鼓励, 他们回报给我们的震惊和欣喜往往是我们预期所想象不到的。这种新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使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之大。周同学带领第三组同学展示他们收集的不同手机铃声节奏 (以全组击掌形式) , 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音色可以表达不同人的个性, 还有同学模拟鸟叫声、怪异的人声、海浪声、婴儿的哭声……各具特色的铃声模拟展示博得了在场其他组同学和老师的阵阵笑声和掌声。
教师赞赏、表扬并感谢第三组同学的精彩展示后, 总结说:不同动物的叫声和人的声音, 也可以作为手机的铃声, 直截了当, 别出心裁, 但这些叫声可不是瞎叫的, 它富有音乐节奏的韵律感和美感。假如没有收集、研究的过程, 相信谁都不能轻易效仿……
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节课中, 由于追求的不再是教师授课的完美, 更看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因此在课内的成果展示与交流环节,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了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学习伙伴, 不再是评委或裁判。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这种研究性学习中, 组内任务分工明确, 学生各司其职, 艺术活动也不再是少数艺术尖子、骨干学生的专利, 可以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
四、由这节课想到的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让学生获得学习艺术的方法和途径, 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不难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长期受灌输式教学的影响, 一些学生不知不觉中被动学习的倾向十分明显, 不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讨论或研究中去, 在旁边等着其他较活跃的同学或个别喜欢艺术的同学得出结论。针对这种现象, 帮助他们逐渐建立探索的自信心与勇气,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2.在学生自主探索期间, 作为教师的我总担心学生做不好或表现得不够完美而情不自禁地要“帮一把”, 但从课堂反馈来看, 有时好心的帮助, 反而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信学生, 学生反而会做得更好。在课改的今天, 也许这种“帮忙”替代的思想还会经常困扰我们, 但我要时刻提醒自己。
3.由于学生对艺术的认识有限, 在处理、归纳、提炼结论时, 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 这是在所难免的。作为老师, 我们能及时发现的话, 可以马上提醒他们, 让他们重新探讨;如果在展示阶段中才发现, 仍然要肯定他们探索研究中成功的方面, 而不应过分计较结果, 可以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要求他们对此作进一步的探究, 保护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信心与勇气。
中学音乐教学设计 篇2
教师提前进行好中学音乐教学设计有利于确保中学生音乐课的顺利开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学音乐教学设计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多元文化,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在对音乐作品的比较聆听中,引到学生自主探究,认识并了解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器乐作品和这些作品中反映出的一种“曲风文雅、意境高雅”的品质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知识与能力:通过聆听、赏析古琴曲《流水》,使学生初步了解古琴的基础常识,并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和体验古琴曲追求的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过程与方法:通过听、看、讨论、体验、探究等活动,体验名曲的意境和古琴曲的风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增进他们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
通过《流水》的欣赏,通过伯牙、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琴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华瑰宝——古琴的热爱。【教学难点】 感受、体验古琴曲的深邃意境。
1、用聆听、讲解、感受、思考、讨论、体验、探究等方法组织教学。
2、通过讲故事、拨动皮筋引领学生探古寻音和引发学生产生赏乐臆想
3、古琴知识和乐曲意境的了解和理解,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探索。
一、闭目静神创心境
导入:为更好的进入本堂课的欣赏,现在请同学们闭目静神片刻。
二、古韵声声续心境绵情源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继续闭目静心聆听一段音乐,想想音乐会带给你怎样的心境?(注: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生:音乐带给我一份优雅恬静的心境;音乐带给我灵动而又深远的心境;音乐带给我一种莫名无语的心境
师:那同学们想过你为何有如此心境呢?(注:问题设坎打下伏笔)
生:(注:此环节因不同的班级会出现不同的反应,但大多班级的同学会产生茫然无语的境地)
师:(话锋回转,导问渐入课题)那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或者说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
生:古琴音乐;古筝音乐(注:因知识不一,会出现音色辨别的争议)说明:此环节如学生们出现音色辨别的争议,可适时加入简述古琴与古筝的基本区别。(注:此环节学生传发介绍古琴乐器的相关资料。目的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聆听古琴曲引发了很多美妙的心境,与此同时又让我们产生了无语的感觉,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古琴音乐来领悟其深邃的意境。(注:出示课题)
三、故事反倒设悬疑,问题引入思因由
(设计意图:高山流水“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对此故事情节有所了解和耳闻,但故事背后蕴涵的古琴曲大音希声之境界所带来的曲高和寡却让学生耐人寻味,此环节通过悬疑问由引领学生探古寻音)
师:同学们知道一曲《高山流水》激荡出“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那同学们对于故事中俞伯牙遇知音后又失知音做出的摔琴叹息之举是如何理解的呢?
(注:此环节请学科代表分发与古琴相关的故事资料)问题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 最后学生感悟到:
师:很好!从刚才同学们对“伯牙遇知音”的故事理解以及我们刚才初步接触到的古琴琴韵,古琴曲意境之深远带给我们曲高和寡之感,接下来,我想和同学们一起通过古琴曲《流水》来尝试“演绎”一番新世纪版的“伯牙遇知音”的故事,不知同学们意下如何啊?
生:(同学们会意一笑,满怀期待)
四、皮筋调动心鸣,引发赏乐臆想
(意图说明:古琴曲意韵深邃、曲高和寡,对于现代初中生在欣赏时难免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通过随琴曲拨动牛皮筋的手段来促使学生与古琴音弦达到共振的效果,以此来引发学生产生赏乐臆想)
师:在“演绎”之前请同学们拿出刚才进教室时老师分发给每一位同学的牛皮筋,(此时同学们眼神中略带疑惑)请同学们保持刚才赏乐的心境,继续闭目静心聆听古琴曲《流水》并随琴音的起伏轻轻拨动你手中的“弦”(注:皮筋),把自己置身于鼓琴者的心境,想想你在述说什么?传递什么......?
师:刚才我们静心完整聆听了古琴曲《流水》,请问,你在述说什么?传递什么......?
生:畅所欲言
五、问题拓展深入,赏乐探古寻音
师:刚才同学们对古琴曲《流水》有如此奇妙之感受,想过它通过什么手段或手法来演绎如此神韵的吗?那么接下来,我们结合课本:“拓展与探究”中第1、2题中所提出的问题来进一步深入探知感寻古琴曲《流水》带给我们的神韵。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段介绍古琴音色及演奏技法的视频,想想古琴曲《流水》中是如何运用琴音及演奏手法来表现其深远意境的?(注:投影板书:
一、古琴音色之特点
二、古琴常用演奏技法)
师:有了对古琴音色及常用演奏技法的初步了解及之前聆听古琴曲的感悟,我们再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拓展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来谈一谈,古琴曲《流水》所表现的是实景、还是实情?还是虚幻、还是臆想?
生:(注:问题提出,同学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师:很好!此时同学们都有各自的观点和想法,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古曲音乐风格特点的思考,那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份思考和疑惑再来聆听一遍《流水》,看看同学们在这次聆听中是否能找到你心中确切的答案?
在这次聆听时请同学们带着水的流动和心的灵动继续闭目静心聆听琴曲《流水》,再入佳境探古寻音(注释:此环节老师出示若干装有水的盆或桶,引导学生把手置于水中随琴韵在水中游动)
(意图说明:古琴曲《流水》乃表现流水之形态,意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来抒发对大自然壮丽的赞颂。此环节在前面同学们用皮筋与琴音产生共振带来的神韵中,再通过俱像的水来引发琴音(鼓琴者)与心灵(赏乐者)的碰撞,那岂止是课堂的升华更是古韵的回荡)
师:有了水的流动和心的灵动,你已经有“弦外之音”了吗? 生:畅所欲言
创新中学音乐鉴赏教学 篇3
关键词:中学音乐鉴赏教学舞蹈律动创新策略
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学需要以审美教学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自身的情趣与爱好,将音乐知识真正地传播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运用特殊的思维能力,实现个性化发展,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音乐的创造能力。中学的音乐教师在创新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在舞蹈以及欢快的音乐中掌握基础知识,从而获得艺术的熏陶。那么,如何才能利用舞蹈的优势,提高音乐鉴赏教学的实际效果,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
一、教会学生感受律动,在音乐中自由舞动
所谓律动,主要指的是身体对于音乐来临时的基础反应。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能够通过身体产生的韵律,利用想象、创造对乐感、律动感进行培养,这是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方式之一,也是中学鉴赏教学中需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生活中,审美应当是无处不在的,这是生活的必要环节,更是发展的必然要素。因此,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应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高尚的、自由的审美情操。在音乐作品中,能够感受到丰富的情感以及优美的韵律,但是,音乐自身还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与想象性,每一个学生在鉴赏的时候,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让音乐在心中留下独特的烙印。
在中学的音乐鉴赏中,需要引入舞蹈元素,让学生感受舞蹈的律动,随着节拍自由舞动,这样能够将音乐自身的抽象性更为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刻的了解音乐、掌握音乐,懂得音乐背后的故事。其实,每个人自身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当听到一首歌曲的时候,肢体会不受控制的自由摆动,这是人体最自然的条件反射,因此,在中学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必须要利用这种规律,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将舞蹈与音乐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于音乐本身的视听能力
在中学的音乐鉴赏课上,音乐教师需要将舞蹈当作一种特殊的审美载体,利用舞蹈将音乐的魅力展现出来,教师在组织学生跳舞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地把握音乐、欣赏音乐,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鉴赏教学的效率。学生在自由舞动的过程中,可以结合音乐旋律、律动节奏,不断挖掘出自身的舞蹈天赋,利用自己对于音乐的特殊理解,将自己的感受通过舞蹈表现出来。
不仅如此,学生在跳舞时,脑子需要不停地运转,不停地去分析,对听到的音乐的节拍、律动、情感或者音速的变化等进行理解,让思维能够更为主动的融入到音乐当中。例如,在欣赏非洲音乐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随着音乐摆动,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根据听到的音乐自由模仿各种舞蹈动作,曲子可以选南非世界杯的主体曲WakaWaka。这个曲子比较容易理解,并且律动性非常强,全班的学生可以利用肢体动作体会非洲的音乐特色,感受非洲的当地文化,提高鉴赏的效率。同时,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让学生可以自由的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结合舞蹈动作去分析音乐作品,将自己的真实体会利用舞蹈动作去表现,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对舞蹈的感知能力。
三、实现自由舞动,需要做足准备活动
在中学的音乐鉴赏课上,想要有效地结合舞蹈律动,发挥出舞蹈的真实作用,需要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主要的工作在于:
(一)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让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
在鉴赏课上,可以重新给学生排座位,将座位围成一个大圆,中间留出足够的表演空间,让学生更为放松,拉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学生看得更为清楚。例如,在鉴赏藏族民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圆圈中自由跳舞,感受藏族舞蹈、藏族音乐的魅力。当学生融入音乐、舞蹈中的时候,可以真正感受到藏族文化的那种吸引力。
(二)营造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无论是音乐鉴赏课还是其他的文化课,教学环境的营造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在一个压抑,充满束缚的环境中学习,相信学习效率一定不高,而且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讲,还会导致厌学心态的产生。在音乐鉴赏课上,环境的营造更为重要,需要给学生们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度,吸引学生参加课堂上举行的各类活动。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还要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动态,看看是否有不愿参与,或者一些性格过于内向的学生,这些都是观察的重点。对于这类学生,教师需要下一番功夫,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在下节课上,争取将他们喜欢的元素融进音乐中,融进舞蹈中。这样可以让所有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提高教学效率。
(三)找寻网络流行元素,让学生爱上舞蹈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舞蹈,喜欢音乐,才能更好地进行鉴赏教学。作为现代社会的音乐教师,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了解现阶段的流行趋势,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挖掘一些优秀的舞蹈、音乐。例如,风靡全国的《小苹果》,这个曲子欢快、自由,并且舞蹈动作奔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们都能够很快的掌握舞蹈动作。学生在舞曲中可以自由的舞动,利用肢体的摆动将压力释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实现鉴赏教育的目的,还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基础性要求。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因为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缺乏艺术细胞,跳舞、唱歌对自己来讲很难,害怕自己在同学面前出丑,这个问题需要教师重视起来。让学生知道,课堂上只需要自由的释放,只需要在舞蹈的律动中对音乐的魅力进行感受,享受音乐带来的这种美,这就足够了。相信舞蹈与音乐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真正喜爱音乐、喜爱舞蹈、喜爱艺术。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系统地分析了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创新手段,将舞蹈与音乐充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之美。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音乐都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最好的方式。作为音乐教师,鉴赏教学需要研究大纲提出的要求,分析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引入新型的教学元素,提高教学效率。因此,音乐鉴赏教学的未来发展一定要重视同舞蹈的结合,让舞蹈元素成为教学的催化剂,让学生在舞蹈中完成学习,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以及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静.探析中学音乐鉴赏的高效教学方式和对策[J].通俗音乐,2014.
[2]毛岩华.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问题与应对探讨[J].学生之友,2012.
[3]张静.如何提高中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水平[J].中学教学参考,2011.
浅议中学音乐教学 篇4
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 其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 这首先是培养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鉴于学校音乐对实现这些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提倡把音乐置于学校课程的核心, 应同其他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
通过音乐教学, 启迪学生智慧, 陶冶高尚情操和培育优良品格,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集体主义精神, 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作为中学的音乐教师, 在几年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感想:
第一, 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 要有良好的师德, 认真的教学态度, 这是一个合格的中学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具有良好的师德的教师, 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老师美好的形象, 学生会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这样教师工作起来就比较顺利。
第二, 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 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比如:音乐教师如果有一副好嗓子, 在实际教学中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所学歌曲, 那么课堂效果要比放录音好得多。教师若能唱出动听的歌曲, 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崇拜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 音乐教师要注意一定的语言艺术性, 要有澎湃的激情。在教学中, 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 如何运用教学语言, 是任何一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能自如地表达自己音乐的理解, 能用准确的词语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从大量的优秀音乐课上可以发现, 教师用语生动准确, 全身心地充满激情地进行音乐教学活动, 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 也都集中注意力与教师默契配合, 课堂气氛活泼而富有乐感, 这样的音乐课是一种高级的艺术享受。
第四,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成功的音乐课与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紧密相连。作为音乐, 更是表演的艺术, 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 作为表演的艺术, 音乐具有情感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特征,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音乐的演唱演奏技能, 同时努力提高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演唱演奏水平, 乃是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 教师一定要精心备课, 不但要备好书本上的知识, 同时还要注意备学生。教师如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怎样才能结合的更好, 教师在二者之间应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这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难题。如果不经过事先设计, 没有精心准备, 仓促上阵, 必然会出现许多漏洞, 最终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只有教师把课备好了, 把教材熟悉了, 才能把设计好的教学语言付诸于实施, 也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技能更好地表现出来。
此外, 教师要有庄重的仪表。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 既是美的传播者, 又是美的化身, 在课堂上, 教师如果能给人一种立体美的形象, 那将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仪表包括发型、服饰等, 有人说教师又不是歌唱演员, 何必那么讲究?但是教师面对学生讲课, 与演员面对观众表演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个是讲台上, 一个是舞台上, 一个是教育几十个、上百个学生, 一个是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演员和教师同样肩负着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重任。试想, 假如教师的头发凌乱, 毫无光泽, 身着皱巴巴的衣服, 脚穿沾满泥巴的鞋子, 站时弓身, 行时无风。学生面对这样的教师, 怎能荡起激情, 又怎能从音乐课中又怎能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音乐中学时代教学设计 篇5
土门子中学 侯治卉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中学时代》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够用轻快而有弹性的演唱能力。
2、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珍惜中学时代的学习机会。
二、教学重难点:能够熟练的演唱好歌曲《中学时代》,并理解其深刻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范唱法、练习法。
四、教学教具:电子琴。
五、教学所需课时数: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语
人生道路上最丰富多彩的年华是在中学时期,它是我们求 知、探索、建立友谊、增长智慧的黄金时期,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懂得人生的关键时期,因此、它值得珍爱、也确实让 人难以忘怀。
(三)发声练习: 2 3 4 5 6 7 i/i 7 6 5 4 3 2 1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是中学生了,对于中学时代,你曾经的理解和想象是什么呢?你又应该以怎样的形式来度过你的中学时代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中学时代》。(四)学习过程:
1、作品分析:
(1)作词作曲者:王晓岭和戴于吾;这首歌词是非常好的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学校生活,也是一首歌颂了美好的中学 生活,主题鲜明、深刻。《中学时代》里“系着红领巾迈进 校门,戴着团徽走向未来” ;这些点睛之笔读来令人感动。
(2)讲一讲:中学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学生讨论)(3)下面老师用一首歌曲来表达“中学时代”,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看看哪位同学能说出老师心中的“中学时代”是怎样的时代?(4)老师演唱歌曲《中学时代》(学生讨论)
师:老师心中的“中学时代”就是一个珍惜时间的黄金时代,只有珍惜时间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才是我们中学时代最宝贵的,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在这个黄金时代里快快乐 乐的成长,认认真真的学习。
2、学唱歌曲《中学时代》
(1)a 讲解作品的调性为降 B 大调、2/
4、附点、减时线、增时线、连音线、小节线等。b 先慢练、准确后再逐步按原速演唱(2)高声区大跳音程的跳跃 a 师范唱,学生模唱 b 慢速练,待准确后再演唱,长音的时值要求学生要把握好(3)师带唱歌曲《中学时代》(1—3 遍)(4)学生跟着老师的琴有表情的演唱歌曲。(5)分小组练习歌曲《中学时代》要求尽量背唱歌曲(老师巡堂指导学生练习唱歌)
(6)让学生讨论找出认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师再反复教几遍。(7)全班有表情的齐唱一遍。
(8)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看看哪组演唱的歌曲最棒,请各小组长组织好本组同学有两分钟来准备。
七、课堂小结
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的互通 篇6
【关键词】 流行音乐;中学音乐教学;方式与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在现在的音乐教育中有一个问题,就是音乐教材比较陈旧,学生们基本上都对音乐课本上的那些经典的优秀作品不感兴趣,觉得现在的音乐教育颇为无聊,都会在上音乐课时带上自己的随身听,塞上耳机偷偷听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流行音乐,这说明了很多学生都不喜欢现在的音乐教育,我们的中学音乐教育也并没有起到应该有的效果。而根据这些问题,结合长久的音乐教学的经验,我们讨论一下中学音乐教学在流行音乐的影响下怎样进行。
1 如何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流行音乐的价值
中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狂热追捧,很大一部分是被商业包装的宣传和表演影响的,因为他们的情感发展水平到认知都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所以造成了他们对于流行音乐是盲从的,很多时候都是流行什么就喜欢什么,追随什么。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娱乐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造成的后果就是他们对于社会需求的投其所好越来越严重,只要是为了市场的占有率,几乎是大众喜欢什么就制作什么,而对社会需求的引导也就越来越少。在这种现象越演越烈的时候,老师们就需要对比较缺少独立判断和认知的中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分析流行音乐的歌词,节拍,音乐的旋律,还有演唱者的发生和音色。就比如一些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给与的评价完全相反的歌手,他的歌曲也许收到了年轻人的极力追捧,但是年纪较大的听众却诟病颇深。那么他的歌曲在创作和演唱上有哪些优缺点,有些什么特色?都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探讨,而老师可以再讨论结果上综合一些音乐理论知识给学生们作出适当的评判。这样不仅可以把音乐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教授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们具有自己的看法见地,能更理性的看待流行音乐,不会再没有自己的立场只是跟随别人去欣赏音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还可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是让学生把对音乐的喜欢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发展过程。
2 挖掘具有现实意义的流行音乐作品
在课堂上老师要引进怎样的流行音乐,就要从作品上考虑内容的时代性和创作的灵活性,在众多的流行音乐作品中挑选合适的作品,比如可以从地球环境这个方面出发,因为现代社会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工业文明的兴起给整个地球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地质灾害频发的严重后果,而国家现在也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并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里提出了“尽最大努力减慢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整个社会的节能意识,尽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人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室人人都向往的生活,低碳生活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和一下的话题更加贴近。
在教学的课堂上可以播放一首作品就是《EARTHSONG》,这是歌手迈克尔杰克逊的经典歌曲.就是一首能让人们正视我们的行为正在被大肆被破坏的地球,并且呼吁大家要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作品的画面都是震撼人心的,被人为破坏的环境,被大肆屠戮的动物们,还有被战火摧毁的家园,都是能够让人产生很大触动的,而在最后的画面里,人们聚集在一起祈祷呼唤,然后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画面出现了,死者复活,万物重生,音乐完结。但是我们都知道,世界的环境危机还是要靠人类自己的觉醒,认识,需要不停地努力才会实现。这部音乐作品会让中学生产生很大的触动共鸣。
3 让学生形成包容并蓄的文化审美
中学生因为年龄的原因,从众并且比较单一的喜欢一种风格的流行音乐是他们的特点,而这种比较狭隘的审美造成了他们对于其他各种音乐类型的不感兴趣,不喜欢,不接受。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新潮的东西,对摇滚音乐比较痴迷,相反对传统抒情音乐就不感兴趣,并且不屑一顾,觉得这种音乐太过舒缓,不够刺激,对于这种学生就需要让他们多多接触更多类型的音乐来打破他们这种审美界限,要让他们感受到不同的音乐是有不同的魅力的。就算是流行音乐里也是有很多种风格的,就像有说唱,也有舞曲,还有摇滚等等,要挑选各种类型的音乐给学生欣赏,让他们了解这些音乐的特点和长处,从而打破学生的习惯性审美,让他们理解艺术是丰富和多样的。让学生们能够拥有更广的欣赏视角,在由此联系到传统音乐上,让他们认识到传统音乐也是值得学习和关注的,现在很多流行音乐也会加入很多古典元素,比如京剧比如一些民族乐器的加入,让学生们通过这些了解到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价值。
总之,中学音乐教学已经和流行音乐密不可分了。如果忽视流行音乐的中学音乐教学是不切实际的陈旧教学,要正是流行音乐对于中学生的影响力,并且利用这种影响,发现传统和流行音乐的艺术共通性,在音乐的教学材料中适当的使用流行音乐,是在现今中学音乐教育的任务之一,也是与时俱进的标志。
参考文献:
[1]郑易生.中国式消费:摆脱不可持续的尴尬[N].中国教育报,2014-9-21.
中学音乐教学设计 篇7
一、情境教学的概念与优势
1. 情境教学的概念
情景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有目的性的引入或者创造带有情绪色彩的场景,以便于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情感,潜移默化的进行学习。
2. 情境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合理使用情境教学,将学生带入情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在导入新课时这一重要环节中,利用声音、图像、故事等方法设置一定的情境,使课堂变得丰富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寻找到学习音乐的乐趣,让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增加学生的乐感。情境教学在一定情况下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适当的情境引入,会把学生带入到一个特定的氛围中,让学生与音乐中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理解歌曲中的抑扬顿挫,产生乐感。
二、设置优质的情境教学实践
1. 音乐气氛的渲染
学生的思维情绪容易受到气氛的影响,教师在上音乐课时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渲染课堂气氛。学习什么样的音乐,就去渲染什么样的课堂气氛,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以学习《青春舞曲》为例,《青春舞曲》是一首著名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曲调欢快,有着浓烈的民族色彩,教师可以在课前先播放几首大家熟悉的新疆民歌来带动气氛,比如《掀起你的盖头来》《达坂城的姑娘》等,让学生在听歌的同时感触新疆独有的民族气息,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学习《青春舞曲》能更深层次地体会到歌曲中的韵味,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2. 故事意境的导入
例如,老教材的《苏武牧羊》既是一首歌,又是一个有名的历史典故,如果学生不了解苏武牧羊这个历史典故,恐怕很难体会歌曲中的意境,即使学会了这首歌曲,也难以融入真情实感,让音乐变得空洞没有灵魂,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音乐情境。例如,在上课之前,先给学生讲述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苏武如何在匈奴威逼利诱之下,坚贞不屈,在恶劣环境中历尽千辛万苦。学生只有明白苏武牧羊的背景,才能深刻体会歌词的大意,将歌曲的深沉悲壮和空旷凄凉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利用讲故事来创造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乐感和感情的投入,使音乐更生动。
3. 视觉情境的冲击
视觉情境的设立,让学生通过眼睛去凝望,用心灵去感受,在视觉的冲击下,感受作品的内在情感,通过对情境的注意,产生愉悦的、欢快的、激昂扬情绪体验。例如,在学习七年级音乐教材中《龙的传人》时,为同学播放一段关于中国的视频,视频中有我国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有辽阔富饶的土地,有雄伟壮阔的山川河流,近几年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果,有威武壮观的大阅兵仪式等,学生在观看这些视频时,内心激动不已,为自己作为一名炎黄子孙而自豪,在这个时候,教师进入主题让学生开始《龙的传人》这首歌曲的学习,学生通过视频激发了爱国情感,更能体会歌曲中的意境,富有情感地去演绎作品,将音乐作品演唱得豪迈壮阔。
4. 融入实际的情境体验
除了教师特定的设置情境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融入到实际生活中体验情感,比如要学习欢快的歌曲,可以先让同学们在班级里组织简单的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教师再引入学习内容,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就能够轻松地演绎出欢快的曲调;需要学习关于自然风光的音乐时,可以提前寻找机会带领学生去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风光,春天的鸟语花香、夏日的炎炎烈日、秋天的硕果累累、冬天的皑皑白雪,让学生融入自然,寻找属于自然的乐感。
总之,情境教学方式的使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在产生情感的同时提升乐感,更好地学习音乐。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音乐则更多的是抽象的艺术表现,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立情境,营造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情感,使之更好地体验音乐的艺术魅力。
摘要:中学时期开设音乐课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内在涵养,有助于学生感悟生活、热爱生活、缓解紧张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压力。音乐课的学习,不单单是让学生记住歌词、会唱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音乐中表达的内在思想,通过与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来提升乐感,将音乐作品演绎得震撼人心。不论是音乐气氛的渲染、故事意境的导入还是视觉情境的冲击都能帮助学生融入音乐情境,提升乐感。
关键词:中学音乐,情境教学,乐感
参考文献
[1]丁霞.情境教学使中学音乐课堂魅力四射[J].新课程:中学,2013,(12).
中学音乐教学思路探究 篇8
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手段当中, 音乐教学至堪重要。《慧人慧语》中说“吼一吼, 精神抖;唱一唱, 烦恼忘”。音乐赋予了生命更多的意义, 让生活变得绚丽多彩, 让世界变得充满阳光。音乐超越了时空, 让无数人的心灵进行了沟通, 它跨越了国界, 让无数人的斗志昂扬, 赶走了低落的情绪, 增强了人们的自信, 唤起了无数人的渴望。在音乐的影响之下, 很多平凡的头脑, 也产生过灵感的火花, 有了非凡的成就。在音乐教学当中, 通过高歌一曲, 或者通过欣赏音乐, 很多学生提高了音乐技能, 在音乐中陶冶了心情, 改善了心境,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增加了音乐修养, 对音乐的感知逐步增强, 进而提升了审美能力, 改善了心理素质, 达到了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鉴赏音乐, 让学生懂得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音乐古已有之, 好的音乐让人涤荡心怀, 让人心潮澎湃, 那么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又如何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
1. 音乐是倾诉。
音乐是创造者的一种心境, 优秀的音乐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能够促进人们对自身的了解, 能够让人们得到无穷的力量, 从而对自己进行审视、改善, 从而认知自我、改变世界。
2. 提高智力。
音乐是灵魂的律动, 是反映现实的最绮丽的艺术, 是陶冶性情的宝器, 是提升智慧的金玉之声, 能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作为新一代的人, 我们应该具有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必需的音乐文化水平, 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互动教学, 让学生尽情地自我展示
传统课堂重规沓矩, 学生昏昏沉沉, 一课结束, 有的学生如盲人执镜, 聋者听海, 不知所云。互动教学方式, 除旧布新, 以学生为主, 师生关系融洽, 使学生能尽情地自我展示, 教师加入其中, 巧妙引领, 适当点拨, 师生合作, 其乐融融, 无拘无束, 氛围和谐。学生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他们能够放开手脚, 每一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把潜质挖掘出来, 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1. 合作的价值。
合作是产生智慧的源泉, 这种互动教学, 就是一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当中的合作, 合作的价值, 不仅仅是掌握了学习的要领, 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提升了音乐素质, 升华了道德素养。
2. 尽情发挥。
如教唱《金孔雀轻轻跳》之时, 我把音乐课堂办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舞会, 学生可以尽情歌唱。有舞蹈才华的学生还带头翩翩起舞, 课堂气氛欢快喜悦, 高潮迭起。其中有几个学生大胆地对舞蹈动作进行了演绎, 获得满堂喝彩。学生们沉浸其中, 不仅仅学习了, 还进行了艺术的享受, 群情踊跃, 成就感颇浓。
3. 即兴创编。
学习是为了创造, 所谓才尽其用。一年级新教材中有《幸福拍手歌》的教学, 我启发学生进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根据音乐配合动作, 不仅仅是手、脚, 也可以, 头、肩、腰、胯全部动员, 动作优美, 表达了对真善美的向往, 传递了愉悦、健康、快乐、幸福等信息。而且, 时代感鲜明, 娱乐感强烈, 时代性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尽情地展现, 魅力无穷, 让观者回味无穷, 击节赞赏。
总之, 教学从实际出发, 严格贯彻音乐教学原则, 遵从教学规律, 理解学生的心理,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进而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
摘要:本文探讨音乐教学, 涉及审美教育、音乐鉴赏、互动教学几个几方面的问题, 旨在对教学开启一个新的思路, 宋人献曝, 分享同仁。
中学音乐教学设计 篇9
一、流行音乐对音乐课教学的负面影响
1.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标准
当今社会, 各种媒体高速发展, 这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但由于缺乏监管和监督, 大部分流行音乐水平极低, 内容极其低俗, 作品良莠不齐。而中学生正处于培养审美的关键阶段, 这一时期学生对这些流行音乐对自己身心影响是利是弊很难把握和判断。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标准有着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学生一听低俗的网络歌曲就兴奋激动, 一听《梁祝》《黄河大合唱》就打瞌睡。长期下去, 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当不利, 更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标准。
2. 流行音乐对中学生情感影响不稳定
对于情绪情感本来就不稳定、容易走极端的中学生来说, 流行音乐有时会成为情绪情感极端化的催化剂。有些同学在学习上遭受了挫折, 学习成绩老上不去, 同时还面临着家长、老师和班级环境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他的情绪变化非常大。而恰恰这时, 很多学生喜欢利用流行音乐来排解心中的苦恼, 这时流行音乐可能造成学生情绪的不稳定和极端化, 因为流行音乐中的很多消极的因素会造成学生的思想麻木, 从而产生情感的不稳定。
3. 追星行为, 不利于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 不少中学生放弃学业去看明星演唱会。中学生追星的原因除了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外, 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歌星们幸运地过着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 前呼后拥、光彩照人、名利双收, 等等。而且这一切似乎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 事实上, 每个人的成功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但是流行音乐带来的这种文化现象容易让人误解成功的真谛。学生们会认为成功更多来自于运气, 成功有捷径可寻, 不必经历艰苦与漫长的奋斗。中学生处在为自己将来的人生打基础的阶段, 这些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极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
4. 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对于那些内容相对高雅的音乐作品来说, 如歌剧、舞剧, 这类作品由于艺术构成中的场景、画面、情节及歌词等种种因素, 给聆听者的想象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一方面给聆听者的想象指引了方向, 另一方面又圈定了想象的内容和范围。材料越具体、内容越直白的音乐, 对于受众的想象指向性就越明确, 规范性也就越大, 观众的想象空间就越小。对于中学生来说, 选择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都不利于想象力的发展。流行音乐大多配有歌词, 还有很多根据内容制成了音乐电视作品, 这些视听因素无疑能给欣赏者理解作品提供方便, 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于各种能力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 长期偏爱流行音乐、忽视其他音乐类型的欣赏, 不利于音乐领域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更不利于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流行音乐对音乐课教学的正面影响
1. 流行音乐丰富了中学生的音乐感知
现如今有些学生不太会识谱, 也不能正确表述节奏节拍、音高的含义, 但是他们却能较准确地唱不少流行歌曲, 节奏把握得也不错。有些流行歌, 音高和节奏都有相当大难度, 但是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 通过反复模仿和练习也能够在整体音乐感觉上把握它。流行音乐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热情, 让他们认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 使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标准
欣赏流行音乐本身就是一个经验或体验积累的过程, 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听众会有意或无意地形成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或音乐内容之间的联结, 比如强音让人感觉力量大或距离近, 弱音让人感觉无助或遥远;欢快节奏与轻松活泼的情境相关;缓慢的速度与抒情、悲伤、沉思等情境关联, 还有音色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等。这些经验都有助于欣赏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高雅音乐, 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标准。
3. 有助于学生情绪的调节
为什么流行音乐可以帮助中学生调节情绪情感呢?流行音乐本身就是十分情绪化的音乐类型, 绝大部分的流行歌曲都是以抒情为主要内容的。这是流行音乐能够和中学生产生心灵共振的根本原因, 也是流行音乐有助于调节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前提条件。流行音乐的题材贴近生活, 特别是有些校园民谣写的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事, 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大中国》, 等等。这些作品使学生感到亲切, 能够与他们的心灵相通, 可以释放他们的心情。流行音乐通俗易懂, 所以在繁重的学习之余, 它可以消除中学生的紧张疲劳。流行音乐朗朗上口, 中学生们喜欢用唱流行歌曲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有对友谊的珍惜, 也有对生活的热爱, 也有伤心的表白。这样, 学生的情绪会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和缓解。
通过以上正负两面的分析, 我认为流行音乐对中学音乐课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何把有利的方面发挥到最好, 把负面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这需要教育决策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努力来完成。教育决策者首先应当不回避这一问题, 在教材的制定上就涉及流行音乐的方面。把好的流行音乐编到教材里, 让好的流行音乐堂堂正正地登上课堂, 并在教学大纲里对流行音乐的教学做规范化的要求。而一线音乐教师更是实际的操作者和把关者, 音乐教师除了做好对流行音乐的引导外, 还要积极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了解好的流行音乐。通过大家的努力, 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帮助会越来越大, 越来越好!
中学音乐教学设计 篇10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教学原则,学生音乐心理特征
1. 音乐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方针、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 对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 是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 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准则和依据, 也可以说是“约定俗成的通则”。 (1) 它是人类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的科学总结,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2) 对于音乐教学来说, 它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原则作为指导。教学原则的制定要以音乐自身的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的规律;音乐学、教学论所提出的普遍应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 音乐心理发展特征 (3) 等为依据, 脱离开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音乐教学原则就会失去它的指导意义。音乐教育家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提出了许多符合音乐学科特殊性的教学原则, 如情感体验原则、参与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创造发展原则 (4) 等。
学生是音乐教育中的主体, 是教育、教学要研究的对象.教师在教学生时, 其实真正教的, 并且必须与之接触的是学生的心理。也就是说, 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成为实旆音乐教学原则最根本的依据。教师只有通过对学生音乐心理特征的研究, 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音乐教学原则, 才能提高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使音乐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特征, 就成为中学音乐教育中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对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与音乐教学原则的关系作一个初步的分析。
2. 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及音乐心理特征
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 应首先了解他们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状况。
2.1 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
2.1.1 生理发育状况
一般认为, 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两部分 (他们分别处在少年期和青年初期) , 这时候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 这一时期生理发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 生长发育形态的显著变化:青春期是骨骼肌肉的发育的最快时期, 身高与体重都迅速上升。 (2) 生理机能的健全:中学生生理机能的各方面随着体形剧变的同时也迅速增强, 逐步健全, 大脑发育也基本健全。 (3) 性发育趋向成熟: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 出现了“第二性征, 性发育开始变得迅速。 (4) 开始进入“变声期”, 嗓音条件发生很大变化。
2.1.2 心理发育状况
随着中学生生理的巨大变化, 其心理发展也必然经历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
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 其心理特征不同于儿童, 也有别于成人, 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有相当的发展, 学习的主动性, 自觉性增强。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步健全和大脑发育的基本成熟, 中学生以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而中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与小学相比, 已经接近较理性的科学体系, 这就促进中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有意识地进行逻辑的分析综合活动, 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独立思考能力, 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正确与错误, 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甚至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见解,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科学知识, 这必然使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及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2) 情绪、情感日益丰富, 但同时又缺乏稳定性。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 中学生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激情.情感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越来越复杂。同时, 中学生的兴趣和态度的改变具有跃进式, 暴风雨般的性质。他们爱憎与明, 遇到高兴的事会欢呼雀跃, 见到不台理的现象则义愤填膺。同时他们的情绪也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 例如:在取得成绩时, 他们振奋, 高兴得手舞足蹈, 而一旦失败, 则叉容易泄气、消沉。有时会因一些小事而变化无常, 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而导致冲动和鲁莽的行为。
(3) 产生“成人感”或者“成人意识”。随着生理、心理的系列变化, 加上开始具有了一定的知识技能, 使中学生产生了一种“成人感”。他们希望老师、家长视自己为大人, 自尊心日益增强, 希望能与大人们“平等”地对待和处理问题。爱争强好胜, 不甘落后, 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 若听到有人对自己批评时, 情绪波动比较大。对于老师、家长或周围同学提出的要求, 不像儿童那样顺从, 而更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争论中不是一味的人云亦云, 而是力图用事实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但同时又摆脱不了心理上对成人的依赖。
(4) 自我意识膨胀。在“成人感”的产生的同时,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膨胀。独立愿望与自尊感大大增强, 希望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考虑个人问题的兴趣上升, 努力使自己在同龄伙伴中取得以欢迎的地位。过高的要求, 过多的指责以及不公正的批评, 会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中学生对周围人给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 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承认自己的社会价值。不愿接受成人的影响, 他们要求自尊、自治、在生活中表现出相当强的独立性。
2.2 中学生音乐心理的主要特征
随着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巨变, 音乐心理发展作为一般心理发展的一个侧面, 也必然发生变化。它与一般心理发展有着某些共性, 即相通的特征.又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特征。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迅猛变体, 情绪的发展处在极不稳定的进程中, 许多方面会呈现出矛盾交错的状态。这样, 使他们的音乐心理往往也带有过度、动荡的特点。其主要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2.2.1 音乐认知发展方面
中学生从小学进入到中学, 周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 他们接触音乐的机会也相应增多, 不容也更广泛了。加之大脑的发育基本成熟, 使他们的音乐认知能力大大进步了。而与成年人相比, 他们认知水平还是不够的, 常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因而, 中学生的音乐认知是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中。
2.2.2 音乐的情感发展
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 他取决于人的需要。一般来说, 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对它持肯定的态度, 产生爱、满意、愉快等体验。对于不能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对它持否定的态度.产生恨、不满意、不愉快等体验。 (5) 由于每个人的需要不同.所持有的态度不同, 体验不同, 就会形成不同的情感。
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事物的接触越来越广, 他们有目的的思维、控制自己的能力、自觉的行动、求知的欲望非常强烈。这一阶段, 他们对音乐的分化性、选择性也更为突出。大多学生都喜欢节奏欢快, 能够带给他们快感的流行乐, 这些音乐能满足他们寻求刺激, 喜欢新鲜的心理, 而谋堂上的音乐却难以的到他们的共鸣。
2.2.3 音乐的个性心理发展
个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 包括兴趣、动机、理想、品德、能力、气质、性格等, 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内部因素, 以及外界环境都会对个性心理的发展产生影响。
中学生在音乐的个性心理发展方面也有许多表现:
(1) 音乐兴趣的不稳定
(2) 音乐能力的差异性
(3) 自我意识的表现。
3. 贯彻音乐教学原则要以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为依据
中学音乐发展水平要不断提高, 音乐教学质量就成了关键。音乐教师必须要严格贯彻教学原则。深入研究教学特点, 不能脱离开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 下面我们将通过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征来着手实施音乐教学。
3.1 情感体验原则
由于审美教育在形态特征上具有体验性、自发性和主动性, 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 坚持体验性, 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 更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另外, 重视教学情感因素的作用, 注意教学与心理的联系, 是现代教学论发展的总趋势, 对于培养仝面发展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说明了情感体验原则的重要性。 (6)
3.1.1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中学阶段是情绪和情感突变的时期, 中学生精力充沛, 富有朝气, 对生活充满热情, 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喜欢寻求刺激, 讨厌一成不变。对中学生来说, 兴趣是学习中的主导动机, 没有兴趣的话, 他们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音乐教师只有通过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才能带给他们乐趣, 引发他们兴趣。因此, 音乐教学要结合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 展开切实有效的教学。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中学音乐教学多侧重于情节复杂, 含有哲理性的音乐内容,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同时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容量和难度要得当, 不可过少过易。加上中学生处在“变声期”, 出现了声音沙哑、高音上不去、嗓子容易疲劳的现象, 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并给予理解和帮助, 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阶段。另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对必须要下工夫挖掘教材的深度, 调动各种教学手段, 使单一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其深刻内涵, 用综合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种角度启发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表演、竞赛、律动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上有演唱、有演奏、有表演、有讨论, 动静结合, 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 使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3.1.2 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感受力
所谓情感体验关键是要亲身参与。音乐是通过声音来塑造音乐形象的, 它与那些理论学科犬不相同, 不能光靠教师一味地理论知识灌输来让学生了解音乐内涵, 而必须要学生亲自去聆听, 用心去感受才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是不断积累、逐步深化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正是音乐认知发展的过程。如歌曲的艺术处理, 在学习曲谱、歌词的过程中, 学生对歌曲已有了初步体验。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以及用何种速度、力度、音色演唱更为恰当等这些内容, 光靠老师的讲解是无法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的, 必颁要学生亲身感受, 用耳朵聆听、用大脑联想。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扮演了一个“引路人”的角色,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等手法探讨和认识旋律的风格, 节奏的特点, 结构的形成及情绪的变化, 然后由学生提出个人对歌曲演唱速度、音量、音色等方面的设想。通过这样对音乐要素逐渐准确的把握过程, 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力就会不断加深, 音乐形象在脑海中也会渐渐清晰。
3.2 参与活动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就是说任何事情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这个道理在音乐教学中也同样行的通。参与活动是学生发展各种音乐技能、学习音乐知识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音乐教学中的每一个活动, 都需要学生的感性参与, 并且总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需要, “以人为本”的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在音乐教学中, 传授音乐理论知识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歌唱、演奏等实践活动, 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传授音乐技能时, 就更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脑展开练习和实践活动。好玩好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生理心理特点, 根据这一重要特征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坐着不动的上课形式, 把“律动”带到课堂上来。教师应选择一些节奏感强, 反映中学生生活的歌曲, 这类歌曲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 做各种有规律的动作, 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解释、再现音乐, 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由于中学生的身体迅速生长, 而生长速度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暂时失去了平衡, 使他们动作协调性差, 显得比较笨拙, 加之这个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膨胀, 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对于课堂上的一些互动活动表现出不爱动、不屑动的样子, 实际上是一种羞怯心理在作祟。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现象进行思想工作, 拉近师生间、同学间的距离, 增强相互信任感。
音乐实践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形式是开展课外音乐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 一方面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使他们得到情感的宣泄和身心的放松。另一方面在课外音乐活动中, 学生运用并巩固了课堂上所学到的音乐知识, 各种训练使他们的音乐技能和音乐技巧趋于成熟和完善。第三由于长期置身于音乐的美的氛围中, 他们的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因此, 只有创造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中, 才能使学生的音乐才能得到发展。
3.3 启发诱导原则
所谓启发诱导, 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音乐心理发展过程和音乐学科内在的规律性, 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7)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参与的主体, 但这并不表示教师的作用就可以忽视,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引导作用, 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 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由于中学生处在青春期, 情绪的发展极不稳定, 许多心理特征交错出现。他们虽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对学习的目的性并不明确, 常是随心所至, 受外界客观条件影响很大。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明确音乐与其他学科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音乐学好了对其他科的进步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明确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习主动了, 才能提高他们学习质量, 才能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和谐、愉快、热烈的气氛。
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 生理机能的健全, 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发展, 音乐认知能力也日趋增强, 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乐益分析、概括。教师应多提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 刺激大脑思维, 指导学生把自己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启发性问题不是简单的是非问题, 而需要教师去精心设计, 精心组织的。
还有, 课堂环境中音乐氛围的营造对学生也起到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前把音乐教室精心布置一番, 可以通过挂图、摆设乐器、播放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熏陶感染中形成音乐能力。
3.4 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不同, 所生活的家庭背景不同以及天赋的差异, 造成学生们的音乐能力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这种音乐能力的差异从不同角度来看有着不同的解释:从单个个体来看, 其本身存在着不同能力之间的差异。比如一个学生他可以在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方面比较强, 但听觉记忆、想象联想能力却没有明显发展。而从不同个体来看, 不同的对象, 无论是在演唱、演奏能力方面, 还是对音乐的理解力、想象能力方面, 都有着明显差异。园材施教, 就是要考虑到各个学生的音乐水平、接受能力及兴趣的差异,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音乐一般水平和个别差异状况, 然后摸清楚每个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专业技能和爱好兴趣等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正确对待差异, 兼顾不同学生,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采取的态度也不同。对好的学生要提高要求, 帮助他们提高音乐水平;对较薄弱的学生要给予辅导和鼓励, 耐心帮助,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因为课堂的局限性大, 不能照顾到每个同学, 所以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音乐活动, 让那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身才艺, 对那些没有一定音乐专长的学生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也是一次提高的机会。
另外, 中学生都进入青春期后, 随着生理的剧变, 在心理上发生里微妙的变化, 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变得尴尬起来。针对这种心理变化, 教师可以采取台班分组进行教学, 排除女生羞怯的心理, 同时还可以解决男生唱歌时定调的问题。
综上所述, 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征与音乐教学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严格贯彻音乐教学原则展开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从而促进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2]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广东:三环出版社, 1989.
[3]普凯元.《音乐心理学基础》[M]台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8.
[4]曹理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如何做好中学音乐教学 篇11
关键词: 深挖 拓展 侧重提高 灵活 放手
G633.951
“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 而不是培养音乐家。”随着我们国家新一轮中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于音乐学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因为当前我们的中学教育要求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音乐课程是以音乐审美即鉴赏和实践为核心,来发展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水平。
长期以来因为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音体美这三门所谓的“副科”长期处于被忽略的、可有可无的定位,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进步的,新课改的实施无疑给我们音乐学科教学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我们这个平台的展示就是通过每周的音乐课来展现的。如何设计一节学生喜欢的音乐课,一直困扰着我们音乐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应该是新课改下中学音乐课程教学努力的方向。
一、心中有爱,上好每一堂课
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 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老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父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显然比那种读过许多书, 但却不热爱事业,也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每个学生内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 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我们不能发现它,那是我们还缺少一双智慧的眼睛。所以,倾听学生的心声,用一颗真诚的心爱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就会激发出教师自身许多潜能, 走进教室,看到一张张渴求的眼睛专注地望着你的时候,教师的内心会陡然生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会不断激励我们前行,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特别是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求知欲更强, 努力的目标更为明确,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地去对他们,上好我们每一节课,我们的音乐课堂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二、深挖教材,拓展教学思路
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于创设创新的氛围,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途径,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创造美。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动肢体,激励其创新精神、勇气和能力。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 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能力,其次,教师要提供、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空间。
就我们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外在环境来看,是有利于我们教学的实施的,音乐是学生平常接触很多也很喜欢的一个放松的方式,日常生活特别是网络信息时代学生接触音乐的途径非常多,但是如何去真正地赏析一种音乐, 却是很多学生不清楚的内容。深挖教材就是要使学生透过我们的书本,去了解音乐的内涵,除了接触相关的音乐基本常识,同时能够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而其中的很多内容都是隐藏在知识的内部的,是需要我们去发掘的,发掘之后最终成为学生的所学, 这就需要我们拓展教学思路,来有效地落实教学任务,真正地实现学生的素养的提升。
三、侧重欣赏,提高审美情趣
中学音乐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通过音乐的审美,来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是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的特点,决定了听觉艺术较之视觉艺术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们情绪上的感受,震撼人们的心灵。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感受至深;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说听到了俄罗斯最底层的声音,他竟感动得潸然泪下。在中学阶段,应注重起欣赏教学。我们经常应用到的一种听赏的方法是图示法:一个是整体训练:首先,让学生根据图示听赏音乐,当学生发现纷繁变化的乐曲原来是如此井然有序,就会极有兴趣,全神贯注地聆听全曲;其次,是模唱主题,并体会各音乐主题的基本情绪;最后,让学生多次聆听音乐后,写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整个训练体现了人人参与、听辨到鉴赏的丰富过程。它提出了音乐欣赏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体验音乐, 是从感性到理性、整体到局部、模糊到清晰的审美过程,使学生在对音乐具有良好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高音乐鉴赏水平。同时让欣赏走出课堂,指導学生课外聆听音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这种方法进入音乐,学生就会成为一个好的音乐欣赏者。
四、视听结合,灵活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方便。在过去的音乐教学中,侧重训练的是学生的听觉, 而今天的多媒体教学中,注重的是视与听的结合,融声汇色,再加上生动的语言描述,给学生以真实的情境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电脑有着多功能性,在教学中应用它,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比如,教师在教授交响乐欣赏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交响乐的乐器家族组成(木管家族、打击乐器家族、弦乐家族等),可以把这些乐器图片输入电脑中,然后再输入各种乐器的单独的演奏片断,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认识各种乐器的音色。像这样的欣赏课,传统教学只能给学生放放乐曲录音,看看音乐挂图,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乐器都搬到教室展示给学生看,用多媒体就都做到了。
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思想丰富, 同时又极力把自己伪装起来,尤其表现在音乐课上, 学生非常喜欢音乐课,但在课堂上,有时表现甚至很冷漠。这让我们做教师的很茫然,他们真得不喜欢音乐课吗?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他们一直想表现自己,只是教师忽略了他们,或者说是教师讲的东西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我们应该在自己的身上找答案,因为问题不是全出在学生身上。
基于这种情况, 在教学中我大胆尝试,鼓励学生展示和参与,学生在展示和参与的过程中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也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才真正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和发展方向。
浅谈中学音乐课教学 篇12
现在的音乐课教学, 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以情动人外, 还运用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 以及音像制品, 载有各种教学资料的音像带, 视听盘和各种电脑多媒体光盘、课件等软件, 已成为教学媒体的主流, 成为极具特色的现代音乐教学设施与手段。在现代音乐教学活动中, 这些手段与设施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及教育与社会的融会贯通, 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由此可见, 要想上好一节音乐课, 就要从多方面下工夫, 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要把德育美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 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 树立远大理想, 尊敬师长, 互相友爱等, 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 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赋德育于美育之中, 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 就可使情感的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 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 产生心录的震颤, 从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时, 会激发学生各式各种美好的感情, 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 美与丑, 善与恶的识别能力, 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 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 则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还可促使他们品味歌曲蕴涵的深刻思想内涵……这样, 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通过音乐艺术形象, 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学生, 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
二、“乐由情起”是音乐课的灵魂
“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 而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是对作品最好的理解。因此音乐课上根据音乐创设相应的情境, 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一定的认识, 才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抽象的美感, 接受美的教育, 提高审美情趣。因此, 首先应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 使之产生共鸣, 才能使学生真切地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在音乐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音乐语言的特点。在语言发音上, 切忌夹带家乡方言, 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标准的普通话和优质的音乐会给学生带来听觉的美感享受, 它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把学生导入自己所创设的意境之中。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 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因为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 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而要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需要教师的语言也要相应地生动形象, 精辟而简练。把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真正融入音乐情境中, 接受音乐的感染与熏陶,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恰当、优美的形体语言艺术是创设情境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看过戏曲表演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随着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 即使观众听不懂表演者的语言, 也会体验到戏曲故事发展或轻松或紧张或哀伤的情节, 也会体验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演员充分运用了自己的形体语言艺术, 使观众在听不懂语言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形体语言而掌握剧中人物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的变化。因此在创设情境的时候, 除了美的文学语言, 还应当恰到好处地运用形体语言, 即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适当的肢体动作以及丰富的眼神, 口形和面部表情。形体语言运用恰当, 对于创设情境, 无疑是锦上添花, 增色不少, 更可以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运用眼神交流, 创设正确情境, 从眼神可以调查一个人的灵魂, 利用眼神交流是人与生俱来的一项交流本领, 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透彻而深刻时, 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完全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流露出来。而面部表情和眼神密不可分, 演员的演技好坏和它有直接的关系, 而创设情境的老师实际上就是一名演员, 需要尽自己的表演让学生进入自己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的动作来传达感情, 而这些肢体动作对于表达情感也是相当重要的。
四、电教对音乐教学至关重要
在教学手段、媒体层出不穷的当代, 很多教师都喜欢运用投影、课件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音乐教学使用电教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电教媒体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多彩的活动场景……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 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 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
电教能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在中学音乐教材中, 音乐欣赏约占25%的课时数。它涉及到器乐欣赏的最佳效果唯一的手段就是放映教学录像带。通过录像, 学生可以把乐队演奏的规模阵容, 指挥的风格, 音乐的情感形象, 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 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 听得清清楚楚。
电教能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由于电教媒体声画并茂, 视听结合, 通过情景再现, 能激发情绪, 丰富情感,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因此, 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 音乐课教学效果的提高永远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应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勇于改革创新, 使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更好地感受音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