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学的方法

2024-10-13

中学音乐教学的方法(精选12篇)

中学音乐教学的方法 篇1

在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世纪优秀人才的今天, 化学教学对于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作用日益得到重视和加强。下面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问题谈一些认识。

一、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就是讲求证据, 逻辑严密的人类认知。科学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的政治观点、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必须建立在科学这一基础之上[1]。方法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 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简单地说, 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 才能正确理解和研究、分析实验, 得出科学结论, 才能从现象到本质,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优化化学实验教学过程, 促进学生科学方法的发展

1. 严格要求做好化学实验, 促进学生科学方法的形成。

教育和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2]。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除了重视基础教学外, 要特别注意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 利用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和安排上体现科学认识的一般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科学方法。

由于各种条件所限, 当前普遍存在着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实验技能还未过关, 做学生实验和第二课堂实验时, 常犯着这样和那样的错误。有时, 由于某个环节上出现差错, 往往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甚至得出相反的结果。例如中和滴定实验中造成结果偏高、偏低的现象;用量具量取液体时的仰视、俯视造成读数的偏大或偏小而影响反应结果等。教师要经常地、认真地纠正学生在化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使学生实验规范化。

做好化学实验, 不仅要求学生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而且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实验前应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教材、教科书、参考资料中的有关内容, 明确实验目的, 了解实验内容、步骤、操作过程和实验时应注意的地方, 并做好预习笔记。其次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实验教材所规定的方法、步骤和试剂用量进行操作, 并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认真操作, 细心观察现象, 并及时如实地做好详细记录。 (2) 如发现实验现象和理论不符合, 应首先尊重实验事实, 并认真分析和检查原因, 必要时应多次重做实验验证, 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 实验全过程要求学生勤于思考, 仔细分析力争自己解决问题。实验做完后, 应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并得出结论, 或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 并完成实验报告。教师要及时完成实验课的总结, 重点应放在本次实验课的难点和重点的突破上, 并结合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实验常规教育。教师只有在课堂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学中常抓不懈, 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才能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2. 增强实验思维力度, 培养学生科学方法。

思维由一定的问题所引起, 并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而思维方法的培养应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一是出现疑难;二是个人有解决疑难问题的意图。实践证明, 思考性强的实验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心智形成与发展。

(1) 教师在化学课堂实验和学生实验中, 加入一些探索性问题或实验, 能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规律性和说明自然现象的方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科学方法的形成。例如, 教材上用一支试管做铜片和浓硝酸反应的实验, 反应快, 实验现象也明显, 但是对实验环境污染严重。怎样改进这个实验呢?学生很容易想到用碱溶液吸收气体或另外使用分液漏斗、单孔塞向试管中加浓硝酸, 初步达到改进目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呢?学生们各抒己见, 各种富有新意的实验设计应运而生。

(2)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新问题时开始的。因此,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验设疑作用, 使实验内容和所学知识具体化、条理化、问题化, 启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 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例如, 我们将氯气的制取及性质实验作如下改动, 在药品中准备了二氧化锰、氯酸钾、高锰酸钾、浓盐酸等, 让学生分析以上药品有几种制氯气的反应。为什么?生成的氯气通入湿润的有色布条和干燥的有色布条时装置应该怎么搭配, 才能保证实验效果?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经过动手、动脑, 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 巩固了所学知识, 而且培养了科学方法。

(3) 完成实验习题教学。完成实验习题, 学生要通过对已知、未知知识, 进行分析、综合等思维加工, 设计出实验方案, 再通过反复验证, 最终选择和发展最佳方案, 确定最佳实验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 学生的科学方法有了发展。

三、敢于放手, 开展化学课外研究性学习

有效的教学就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终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3]。化学课外研究性学习是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的良好途径, 对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能起到极佳的作用。开设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 熟悉和掌握科学方法。每个年级都可以组织一定数量的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 在教师指导下定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进行活动, 以化学实验为主要内容, 向学生介绍开展研究的步骤, 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趣味化学实验等。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做实验的条件, 让他们经历如同科学家那样的科研过程;创设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 让学生对实验中碰到或想到的问题进入讨论、交流。教师在交流中要注意多倾听学生发言, 不伤害他们的自尊, 多鼓励他们自行讨论和评价, 不要轻易下结论, 不要挫伤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我校湛江市第二中学组织学生所做的玻璃加工制作各种玻璃仪器制品、肥皂的制取等, 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促进了学生科学方法的形成。

四、在诚信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它的各种原理和结论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 必须用严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2005年在科学界闹得沸沸扬扬的韩国首尔大学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 不仅使黄禹锡本人身败名裂, 使其国家蒙羞, 而且是对科学的一种亵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他把‘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以塑造真人为培养目标。学做真人与诚信教育的目标刚好是完全一致的。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过教师的要求而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 实现了这种转化, 才产生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4]。化学原理的科学性, 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化学现象描述的准确性, 化学计算数据及结果的精确性, 都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好素材, 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堂堂正正做人, 认认真真做事, 诚诚恳恳待人。

科学方法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在教育过程中, 注重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 形式上的多样性, 将会显著提高学生的科学方法, 进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为他们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林.教育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6:146.

[2]陈盛杰.心理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12:294.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4:73.

[4]孙俊三.教育原理[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1.8:221.

中学音乐教学的方法 篇2

撰稿人:任 萍

摘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对于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都有重要的作用。实际上,近些年关于阅读教学方法的讨论从未停止过,本人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对于这些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教师;提问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它关系到人文修养的培养,只有对古今外优秀历史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厚的积累,对文学、艺术、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兴趣的积累,才能激发个人去探索各个领域的秘密,才会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在中学阶段,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教学在整个中学阶段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语文课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课中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进一步锻炼、培养写作的技能。在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中,阅读能力作为基础的地位更显重要。它直接关系妻学生对于数、理、化学科习题和指导说明的理解,它直接关系到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学习,甚至在这些科目中有些已经与语文学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依赖的关系。据笔者观察发现,凡是在语文上表现较好的同学,其政治、地理、历史等所谓的“文科”学科,基本上都属于较高的水平。而数理化学科突出的同学对于习题题干的理解和把握也明显要强于其他的同学,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在必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占用的课时多,所耗费的精力最大。然而从整个语文教学的效果来看,阅读教学的情况是最让学生发愁,老师担忧的教学内容之一。关于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笔者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1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达到形成良好的稳固持续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方法本身无可厚非,是有用的而且必要的。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将学生视为等待填食的鸭子,不管它的肚子是否已饱满,总是一次性的“塞填”进去尽可能多的知识,在课堂上总是尽可能地把课文分析讲解得足够细致、足够透彻,唯恐有丝毫的遗漏。虽然有时也从教学方法上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那也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的。首先教师已经设定了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说归纳思想、段意、含义。学生们顺着教师搓的这根线往前走,而缺乏自己的主动性、思考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形成一种依赖性,等到他们自己接触到阅读材料的时候,就机械呆板的按步就搬地分析课文。而在如今,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加强的大环境下,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必然面临更大的考验。对于此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简单地归之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而尽量加大训练的力度,必然使学生事倍功半,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形居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认为

“语言文学的学习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这种习惯,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他还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他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1963年他在一则书简中提出“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又借鉴了外国先进文学教育成果之后提出来的,给我们深刻揭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内部规律,对我们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充分的现实指导意义。

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这一点从对那些语文成绩优秀学生的考查中不难发现,他们都具有自主读书的习惯,一般来说他们都有上课前预习课文,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抓住课文的重点,摘抄名言名句,记读书笔记,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等等习惯,这些习惯还不足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学生的眼界只局限于课本,哪怕把课文啃得一字不剩,背得滚瓜烂熟,那语文成绩也未必上得去。相反在班级里也有些其他科目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同学,而他们的语文成绩往往不错。问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方面基本上理解课堂的内容,但是也不是拼着命去学习那些死知识;二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展了他们的眼界,积累了他们的语文知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而那些其他学科成绩很好,语文却不行的同学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只注重了课堂上的所谓“精练”,却忽略了适当的课外阅读,读死书,不善读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平时也很重视阅读教学常规的建立,如规定每个学期开学前学生通读新的语文课本,完成固定的作业。魏老师对他的每一届学生都制定了语文教学常规,并始终如一地坚持执行,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所以坚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并终身受益。

2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思路,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阅读课也好,作文课也好,都流行一套程式。”教师按这套程式去教,学生按这套程式去学,都不必动脑筋。

现在语文阅读课教学流行的正是这样一种模式,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标出自然节,以备讲评,圈出生字词,要求学生划出要点和疑点,然后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初看上去,这种教学方式好象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由点到面,很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细究起来,其实不然。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整体--局部--整体的这样一个原则。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教学,教师照搬教参书上的内容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一节课。但同时,他也破坏了一篇十分完美的文章。可以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文章,每一篇都是情采声茂的佳作,而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将这篇课文所构筑的一个完整的美感破碎了。“破镜重圆”后的镜子还是那么美的镜子吗?

阅读文章首先我们应该是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的气势、文采、内涵、外延。作为一名教了几十年语文的教育工作者的笔者来说,拿到一篇文章来读,肯定不是第一步就探讨其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我们一定是想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写作是讲究气势的,整体把握课文才能追随着作者的气势,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如果支离了文章的完整性又怎么能真正懂得文章,懂得作者呢?

其次要精读、细读。阅读教学中,一开始把握整体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接下来的任务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分析其局部的意义,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基础知识能力。细读的过程也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

程中勤于动笔、划要点、编提纲、摘佳句、作批注、写心得等。在读书的同时动笔,可以使阅读细、深、透、活一些,要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不但有利于语文教学,而且有利于整个中学基础教育阅读时动笔,将手脑活动与思、看、记配合在一起,也可以有效地开发大脑的潜能。

另外,朗读在阅读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在精读、细读这一过程中,朗读的作用应该加强,文字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朗读是思想和情感在发声,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只是默不作声地看,有时很难全会到其思想和情感的力度和层次,自然也就难以真正掌握表现这些思想和情感的文字。通过朗读,将文章中蕴涵的思想倾向、内涵深刻体会,将语言的词句和篇章整体、要旨和表述、意味和感情色彩通过朗读加以沟通,融为一体。

最后在由课文的整体性把握到局部分析、理解的深入探究,在这一过程中,也必须树立整体观念,不能单独的把字、词与句子、段落甚至课文割裂开来考虑。因为这些字、词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背景下才具有特定的含义。至于划分段落和层次,也是为了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涵和意义。从段落层次的框架结构上来把握文章内部的联系,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意图。教师在这一回归整体过程中就要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文章认识理解的高度更上一层。

3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创新设问近几年,提问设计法非常盛行。“提问设计”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有许多问题暴露了出来。往往是一堂课提出的问题满天飞,课堂气氛十分热闹,但是对课文的主旨、内涵却很少能深刻把握。提出的问题过多,导致学生很难从文章中筛选重要和有用的信息。针对这一问题,本人从实际的教学经验中参照了近些年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出了以下要重视和注意的内容:

3.1虚拟提问,引导学生的求知欲。一节课的成败在于学生能否积极思维去探讨。虚拟提问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的开始。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出来,才能更有效的使语文课上得有内容、有意义。我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就设计这样的问题:韩麦尔先生也是一位教师,读过课文后你们敬佩他吗?小弗郎士和我们许多同学一样,你们喜欢吗?这样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弄懂文中两位主要人物是怎样的人的求知欲。

3.2注重提问的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意提问的启发性,这也是启发性教学的要求,设计好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需要教师细致地研读课文,筛选借鉴参考资料中的信息,删繁就简。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能够激起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的创新能力。有一位老师在上《阿Q正传》时,借鉴了于漪老师上《孔乙已》一课的提问方式。凡是读过鲁讯小说的人,没有人不知道阿Q的,鲁迅在他所写的人物中最喜欢阿Q,他为什么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一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总会情不自禁地夺目而出,可是我们读《阿Q正传》,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自然就很具有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作用。

3.3突出重点和中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热闹的课堂教学不一定是具有启发式的教学,效果也未必好。当今科技迅猛发展,课件、多媒体轮番用在了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上,然而其效果怎么样有待考察。

其实启发式的教学并非是方法,这种形式更多地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所

以设计具有启发式的教学应注意。

①研读课本,驾驭教材,找出文章的主旨和重点,要会删繁就简,设计提问。②设计提问注重启发性,要使其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避免程式化、形式化的提问。

③设计问题要具有外延性,使各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并通过这一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思维扩展,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授之以渔”。

3.4形成师生互问氛围,平等提问。传统地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提问,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如果教师按照这种模式长久不变,学生们也很容易养成依赖性的思维定式。如果在传统地教学模式之外,鼓励创新,反过来让学生作为完成一篇课文教学任务的主导,让他们自己研究课文,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求知的思维习惯。

当然让学生提问也要把握好“度”。教师要把握住课文的主旨要求,力求避免干预学生的思维,但是也应该根据主旨要求适当作一些导引,使学生的提问既能突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课文主旨的把握。更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人为限制阻碍学生思维的创新。

中学实验教学的方法 篇3

关键词:实验能力 生物教学 实验教学 能力培养

一、明确实验原理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基础

研究认为,决定教学效果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因素:认知的能力(基础知识)、情感的前提特性(参加学习的动机情感)、教学的质。它们对学习速度的影响分别是50%、25%、25%,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重要地位,因此实验之前必须深入了解其原理。

“知其然,应该知其所以然”。老师在实验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告诉学生怎么去做,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的步骤,第一步该怎么办,然后怎么办,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的定势,不去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它和实验的步骤有什么样的联系,与实验中的各种试剂的用法的关联,另外还要适当地补充一些书本上没有的隐含信息,这样更能使学生理解整个实验,学生的分析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程序

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而形成的。学生在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要真正懂得其内涵。老师要特别注重课本实验,因为课本实验是学生既熟悉又亲切的知识。而且要特别注重书本中经典实验的教学,要掌握实验的程序,知道其设计的思路、条件。教师在课本实验中可灵活地改变实验的某个条件,让学生模仿课本实验的程序进行简单的实验程序设计,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感,增强对实验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模仿”过程中训练学生实验设计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初步形成实验设计的正确思路,为实验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中学生在学习实验的过程中经常注重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要让学生了解四种色素分离的原理是什么,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因此,四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原理),胡萝卜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叶绿素b溶解度小扩散速度则慢。如果在实验中因某种原因,实验结果不明显或失败,老师应指导学生查找原因。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在总结实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过程中,以及分析实验现象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及实验操作步骤,使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能进行更加规范和有效的操作,从而有利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总之,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定会事半功倍,还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聪.《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丛书——生物》.2006年05月.

[2]李伟.《高中生物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2005年06月.

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篇4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因此,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逐渐学会动脑筋和自己动手的习惯, 具有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教师“精讲”, 学生“多练”。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问题教师可以点到为止, 让学生自己去解答。例如, 在教《别饿坏了那匹马》时, 我让学生自己阅读, 自己查字典排除生字、生词障碍, 然后读课文, 提出问题, 自己回答, 不懂的句子划上记号。有的学生看完题目后, 就提出了“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谁说的?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等问题。学生在阅读时都不再问字的读音和意义, 而是自己查字典。阅读课文时, 我指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联系上下文对重点词句进行理解, 然后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各抒己见。学生对文章有了大致了解后, 我再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学生都能从书上找出重点句子, 并说明划出这些句子的原因。紧接着我指导学生朗读, 把个别难理解的句子讨论了一下, 然后学生自己就归纳了中心思想。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 随着“我”推开木板房的门而真相大白, “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 脑中浮现出一幕幕往事, 耳畔仿佛还回响着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 “我”的心中在这一刻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以此来进行口头作文, 这样, 无论在听、说、读、写方面都发挥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学生由被动地学转向主动地学。教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之后, 还要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中, 指导学生逐一解决。当发现学生不愿学或学习积极性不高时, 应采取适当的措施, 改变自学效率低下的状态。

二、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运用语文教学的特点可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让学生在形象感知的过程中产生审美的愉悦, 并在这种愉悦中主动接受道德教育。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优越条件, 从课本知识入手, 然后联系实际生活, 让学生去主动地学习。

1.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朗诵一些美好的诗句然后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并在这种感受中吸收作品的精髓。

2. 要注意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 重视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

教师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光顾着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 师生间如果没有情感体验, 就不会达到那种共鸣的效果, 会使课堂效率下降, 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建立一个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这样的关系会使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师还必须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来陶冶性情, 获得教益。爱国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决不是唯一的一种形式, 因此, 教师应根据作品的体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例如, 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这篇课文, 我先富有感情地诵读, 把学生带入情境, 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 来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插上想象的翅膀, 了解祖国历史上的深重灾难, 现在的飞速变化。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新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再也不应看成单纯的“工具性”教学, 教师要关注其“人文性”教学, 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 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重任。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要积极承担起这一职责。

中学教学对象分析与研究的方法 篇5

齐齐哈尔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徐颖(161005)

摘要本文从数学教学对象的学习准备情况、学习风格、学习任务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入手,给出了中学数学教学对象的分析与研究方法,对“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教学对象分析学习准备数学学习风格学习任务

现代认知心理学指出,教学的过程是信息交流与传递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根据传播学的原理,要想保证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有效性,传播者必须了解接受者对信息的态度、文化背景以及有关的知识基础。

中学数学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设计教学的目的是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以促进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因而,教师作为信息的主要传播与交流者,在设计教学时,就必须首先了解学生,分析与研究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与爱好,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结构。达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高效。

教学对象分析(或称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一环。意在了解学习者的准备情况、学习风格。从而确定学习的起点,学习的任务;教学的难点,目标的体系;为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等提供依据。它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准备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分析教学对象的主要依据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以及中学数学学习的特点。

一、分析学生准备情况

分析学生准备情况主要包括:对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了解;以及对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环境条件等的了解。

(一)了解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个体的多元智力水平。传统意义下,中学教师对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了解,多数停留在对学生总体的年龄心理特点的了解。因而,在同一班级常常采取的教学策略,就是以中等水平的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情感倾向为主设计教学,适当兼顾少数优等生。教学方式较单一。以完成预设任务、达到应试要求为目的。

而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分析与研究,还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人的八种智能来②看,中学生的多种智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长于逻辑/数学,有的长于言语/语言,有的长于视觉/空间,有的长于音乐/节奏,有的长于身体/运动,有的长于人际交往,有的长于自然智能,有的长于自我智能;或几者兼而有之。因而,使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式学习,对不同人的学习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应该是我们中学数学教师设计教学时贯穿始终的理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全体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来,应该成为我们设计教学的习惯性做法和行为。David Lazear在《多种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一书中指出:一个人学 1

习时所采用的方式越多,他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记住的东西就越多,真正理解的东西也就越

多;而学到的东西就会成为“他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即:自身的素质。

其次,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应该有更细微的了解。例如,高一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注重与初中数学教学在知识内容上的衔接、教法上的衔

接、学法上的衔接、心理上的衔接、思维上的衔接;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多下工夫,指

导其学会预习,学会记笔记,学会反思。高二的教学,重在分析与探究;重在规律与思想方

法的掌握;高三的教学则重在能力的提高。

(二)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在已

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建构获得的。在进入新的学习单元或课题时,学生原有的学习习

惯、学习方法、相关知识和技能,对新的学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求教师在确立

教学目标时,首先,就必须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学习的起点能力,找到最近发展区,为学生主动建构提供条件。其次,要了解学生进一步学习将会遇到的障碍,以及方法、态度

上的不足,从而准确的确立教学难点,采取“先行组织者”等方法,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以

前做好铺垫。再次,要特别注意由于“双基”内涵的丰富,而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思维上的偏差。例如,新课程突出强调数学学科内容的教育价值和人文功能,显然,它所带来的是思

维方式与思想方法上的变革。由此,必然带来学习方式上的变革。

教师还应认识到,原有知识基础,既包括学生本学科的已经学过的和尚未学到的知识;

也包括其他学科的、不同年级开设的不同课程。同时,由于不同家庭文化素养不同,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也各不相同。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检查学生作业、小测验,课堂提问、观察学生的反应等方法,来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同时,一个单元的终点目标的达到,同时也构成下一个教学单元的起点。在教学设计时,还应注重对教学目标的测量,以诊断目标实现的程度。这样才能保

证各课之间,教学目标完成的一致性。

(三)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由于学生来源不同,在数学素养、数学视野、数学应用与

交流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城市中学的学生在接触外界、阅读书刊杂志,了解科普知识,获得科技信息等方面较农村中学的学生要有利;而在熟悉农村大自然,联系农业生产、生活

实际等方面,后者则要明显优于前者。

(四)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随时观察,注意学生对教学的反

应。在课上,要观察学生的情绪,并随时调整教学;在课后,应听取学生的意见,为备课作

好准备。

二、分析学生学习风格

在皮连生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给出了如下定义:学习风格是学生持续一贯的、带

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这里的学习策略指学习方法,学习

倾向指学习者的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

那些持续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倾向,就构成了学习者具有的学习风格。

(一)学生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分析。主要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中的生理刺激(如声、光、温度等)、对一天内的时间节律、以及对接受外界信息的不同感觉通道的偏爱。比如,有的人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有的则喜欢在音乐背景中学习。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就不会轻易去制止那些听着音乐学习的学生,也会适当的在课堂教学中加入音乐的背景。随着新课程的文化与教育功能的开发和利用,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会越来越多的得到重视。

(二)学生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分析。它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较大的层面。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

学习认知要素,实质上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学习中的体现。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加工具体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比如,一个数学素养好的人,善于从数和形的角度去认识事物,研究问题。目前的研究表明,具有场独立性认知方式和沉思型认知方式的学生,往往具有思维严谨、周密、深刻等特点,在自然科学的学习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而那些具有场依存式认知方式和冲动型认知方式的学生,思维能力则较弱,他们的学习更多的依赖于外在的反馈,在社会科学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而就数学学习而言,场独立性学生较多的班级,易于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且探究起点较高;而对于场依存性学生较多的班级,则更易于采用讲授式的学习方式。需要探究的话,起点也要适当降低。

利用学生认知方式的不同组织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既可以尽早的决定学生学习的方向。又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选择教学策略。

(三)学生学习风格的社会要素分析。主要是指个体在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如果教师能够准确的把握所教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那么,在教学方式的选取上,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信息反馈的传递上就容易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分析学生学习任务

分析学习任务,就是确定从学生的原有水平到达教学目标之间所需要的、从属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之间的层次关系。学习任务分析,是确定终点目标和使能目标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讲,这种前提条件分为两种——必要性前提条件和支持性前提条件。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都是从终点目标开始,围绕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的达成水平而展开。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侧重于分析学习对象的某一方面,而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对学习对象进行分析。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了解学生,如:召开学生座谈会、访问家庭、查阅学生成绩、听取班主任和其它任课教师对学生情况、家庭情况的介绍等,增加对学生的了解,使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

中学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 篇6

一、鼓励教学法贯穿教学过程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在美术课上我认为要从下面几点去鼓励学生:

1.鼓励审美个性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给学生一个条条框框,给审美材料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感受艺术作品,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自由发挥审美想象力,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我参与体验

在美术工艺课上,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美术工具材料的性能和技能、技巧教师不要让学生跟着自己做依葫芦画瓢,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要做什么、怎样做?让学生运用材料自己去把玩琢磨,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

3.鼓励艺术创作

教师要给学生表现艺术才华的机会,不要抹杀学生作品中与众不同的东西,对学生的自我创造力要给予欣赏,否则就会束缚学生的创作思维,作品就会千篇一律、缺乏活力。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教师要让学生大胆表现作品的内容,形式才丰富,才能较充分地体现作品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二、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伴随时代的进步和信息网络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走进了课堂体现了教学的现代化,是很好的辅助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语言讲解、板书练习,课堂教学专业性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主要依赖死记硬背,学习效果不理想,多媒体课件利用文字声音视频图画等多种功效的结合将视听一体化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情境,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提高了学习效果,将绘画内容变抽象为具体,一些绘画技能靠语言讲解学生很难理解而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学习的过程,摆脱了理论的枯燥,说教一目了然,另外利用计算机互动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绘画,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电脑绘画犹如游戏,减轻了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把美术习作当成一种乐趣,进而迁移到实践学习中去,教师要正确认识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制作的课件要有实质内容不能华而不实走形式主义,不能给人一种只是在观赏媒体演示的感觉,即多媒体的运用要与老师的施教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整体,防止减弱媒体教学的实效性,而是去学习现代化教具带来的教学新观念新思想新设计,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相辅相成的,不能顾此失彼,传统教学仍然是重要教学途径多媒体课件是传统教学的补充。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渐深化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认识,产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发现其中艺术要素,提高生活情趣和审美感受。因此教师要重视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现实生活中有美术的踪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能分开。所以美术教育应该贯穿于生活中,要让学生认识美术课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真正意义,并把观点在课上循序渐进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要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把学好美术当成一种荣誉一种资本,让学生了解美术就在身边,楼房、建筑的造型,公园的雕塑盆景等,无不在体现美术的技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美术的影响,让学生走近生活去观察,写生总结,每节写生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在真实的事物面前观察、表现,比对着范画临画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会更快而且准确。大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学生在学习风景写生泥塑课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无拘无束地去画画,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想象力,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比书本上的认知更加有兴趣。学生可以去美术馆或博物馆欣赏文物字画,这样不仅完善课本上缺少的内容也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四、扩展美术教学的内容

美术教育不能局限于课本,不能纯粹地总使用老一套内容,局限于欣赏和绘画,还可以适当导入摄影、漫画、卡通、陶艺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等表现手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全面地培养学生,扩展他们的视野,注重美术学科与其他艺术学科如:音、乐、体育的渗透和融合,甚至可以与其他非艺术学科进行关联,这样不仅使美术学科自身发挥作用,还可以多渠道地收益不少,总之,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必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我国的基础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此我将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改革中学美术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新的贡献。

五、充分体现自制玩教具的创新性

中学物理教学的导入方法 篇7

万事开头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托尔斯泰在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时曾试过几十种不同的写法, 经过反复比较、筛选, 最后才确定下来。笔者在多年物理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导入方法效果比较明显。

1. 设置悬念式导入。

高尔基说过:“惊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在新课开始, 教师构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 (悬念) , 能激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学生欲罢不能, 乐此不疲, 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的效果。

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一节的导入, 教师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小棉团, 接着又甩开小棉团, 紧随其后用玻璃棒“指挥”小棉团在空中飞舞。实验现象令学生感到惊奇与疑惑。教师紧接着不失时机的提问:“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为什么能吸引小棉团, 又能‘指挥’小棉团在空中飞舞?”问题恰到好处的引起学生产生悬念。必定会对后续教学产生良好的共鸣效应。

2.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

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环境条件, 使学生面临要解决的物理问题与头脑中固有观念发生冲突, 感到知识的不足,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探索意识, 使学生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如《物体沉浮条件》一节的导入,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下列物体全部浸在水里, 哪种会浮上水面?哪种会沉入水底?1.重的物体, 2.轻的物体, 3.密度比水大的物体, 4.密度比水小的物体。学生往往凭日常生活经验回答:重物下沉, 轻物上浮;密度大于水的下沉, 密度小于水的上浮。然后教师用实验演示:质量较大的木块上浮, 卷成团的牙膏皮下沉, 卷成团的牙膏皮改成筒状后漂浮。实验现象使学生意识到有必要对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成功引导到了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上来。

3. 引入史料导入。

科学研究也不是波澜不兴、平静如水的, 其中充满了酸甜苦辣咸, 可谓是五味俱全。物理课本就有许多科学史料,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史料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知、探索的坚定信念。

如《大气压强》一节的导入:这儿有两个橡皮半球, 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 请两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 看他们能不能把两个半球拉开?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拉开, 这是为什么?教师向学生介绍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抓住关键性语言:“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 德国马德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市民看到了一件令人惊奇又困惑的事情…两个直径仅30多厘米的空心铜半球…抽气以后…最后十六匹马用尽全力才将两个半球拉开…”市民惊奇的问:“什么力量把它们压得这么紧?”“是空气。”故事经教师绘声绘色、扣人心弦的描述, 学生也会和市民一样感到惊奇、疑惑, 对大气压强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索愿望。

4. 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导入。

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导入, 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扩展到日常生活, 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材料的回忆, 感到亲切自然;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具体、生动, 便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物理现象, 抓住其主要的物理因素进行教学导入。

如《压强》一节可提问:为什么书包背带宽的比窄的舒服?为什么载重汽车比小汽车的轮子大且多?又如《电压》一节可提问:人触高压线会导致死亡, 而小鸟落在高压线上却平安无事?

5. 暴露问题式导入。

当代中学生普遍独立性强, 他们不愿被动的不假思索地接受课本中所写、教师所讲的内容。因此, 教师有必要针对他们自以为是、自以为能的特点, 有意识的暴露其知识和技能上的缺陷, 以激发他们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如《长度测量》一节的导入:针对学生“量尺子谁不会”的思想, 先进行用刻度尺测量一标准物体的长的比赛;公布几个相差比较大的记录结果;先不急于指出问题进入新课, 而是讲述一个“因小失大”的故事:一架客机失事, 造成一百多位乘客死亡, 失事原因就在一个价值仅五美分的小零件加工不太不精细———相差头发丝细的百分之几。学生在感到震惊的同时立即明白了“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的道理。这样因势利导地讲授测量基础知识, 学生就会放弃“没有学头”的思想而聚精会神的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篇8

一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

要想不断完善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必须要解决教师的思想观念问题, 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 务必要能走在时代的前端, 真正地让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 才能更好地驾驭语文的教学。中学语文教学, 首先要从时代的要求出发, 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对语文教学做出新的阐释, 提出新的要求。由于文化传媒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摄取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 而语文教师如果只靠一本教材来面对学生, 怎能不捉襟见肘?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不断引入时代的“活水”来丰富充实教学内容, 使语文教学体现出时代特点。

二传统或现有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

语文教师要对传统的或现有的教学方法做辩证的分析, 灵活选用。如讲授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但是这些方法有利也有弊。而且现实教学因素的复杂化, 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可能是单一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并考虑教学对象—学生的特点, 因课而异, 加以恰当选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教师无论是对教法的选择和运用, 还是对学法的指导与实践, 两者都要同时考虑。教法与学法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三现代教学工具的运用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成就了传统初中语文教学向现代化教学的快速转变, 时至今日, 在我国中学的教学中,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设备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可以说, 多媒体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尤其是多媒体具有想象、生动、直接等多方面的优势, 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抽丝剥茧地用动态图像传达给学生, 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佳选择。比如, 在讲解桂林山水一类的描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时,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资料, 将桂林山水的美景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大家,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从而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这样一来, 也使得语文的教学更加事半功倍。

四善于阅读和思考

一名语文教师, 首先应是个喜欢阅读、喜欢思考的人。静心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思想内涵, 才能对教材有真实的感受, 有自己的见解。只有高瞻远瞩, 才会一览众山;只有广泛阅读, 才会体悟语言之美, 才能体会作家那颗跳动的心, 才会被作家精彩的语言所打动。例如, 讲朱自清的《春》一文, 读苏叔阳的《春天的梦》, 至少会感觉到作家的语言风格不同, 对春天的感悟是那样的亲切真实而又细腻深邃。有所感悟, 有自己的见解认识, 启发学生思考欣赏文章的最好办法是熏陶。所谓熏陶就是感染、影响和教化, 接受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朱自清先生说:“经典给人知识, 教给人怎样做人, 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 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经典是一种文化, 学习者从中汲取营养, 获得精神, 以作为立人之本。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到教学的重要地位上来。不管在课堂上采用哪种教学方法, 教师心中必须有一个理念, 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要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相关训练。在提出问题时要启发他们从多方面去思考, 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他们探讨是否有不同的结论, 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独特性和新颖性。

综上所述, 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 加强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关系到语文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 从长远角度来说更关系到我国人才兴国战略决策的最终成败。因此, 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 务必要深入研究新课程的新要求, 从当前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 认真备教, 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反思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群策群力研究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 勇于创新, 大胆尝试, 从而不断地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并最终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语文这门应用语言的艺术, 并使学生能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1]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9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商洛四所中学体育教师。发现教学方法几乎相同,教学手段接近。

1.2研究方法

广泛收集与阅读各种教学资料,并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

2.1.1体育教学技术过程的技术化。体育教学技术过程的技术化,即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动作技能的标准与完美,使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作为教学的直接目的,而不是教学手段,它实质上是体育教学内容竞技化作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体育教学这种“为技术而技术”的追求,造成了教学目的与手段的错位。

2.1.2体育教学组织的一体化。体育教学组织的一体化就是教师不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态度,过分强调动作的整齐划一,强调严格的组织纪律。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恶感。

2.1.3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标化。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标化,即过分看重学生是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要求,乃至把达标作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达标”至上,它是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刚性尺度最终判断,必然规定着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和向导,以及体育教学的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体育教学内容的单一化,教学过程的技术化,教学组织的一体化。

2.2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种措施

2.2.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自己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2.2.3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不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3结论与建议

3.1建议

3.1.1走出“一本教材”的束缚。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材的出版与编写不可能同步,又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这就使教材内容同知识的发展形成“滞后”的现象将经常存在。因此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能满足培养学生所必需的。应多引导学生学习,多给学生推荐参考书,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

3.1.2走出“单一形式”的束缚。时代的进步,知识总量的迅猛增长,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越来越突出,一些突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应运而生,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在教授时,就需要解决好课程的内容的穿叉与联接,哪些内容应详讲,哪些应略讲,前面课程对后续课程有什么影响和作用,与相邻课程有何联系,具体在实际中的应用,等等。

3.1.3走出“单一手段”的束缚。“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目前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它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无疑是一种很大的束缚。教学方法的呆板与枯燥,课堂教学时间的紧张,课时效率的过低,无一不是受此影响所致。因此,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必须要大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必备条件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熟悉这些手段,积极地运用这些手段。

3.2结论

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与理解《标准》提出的健康概念和内容,深入地学习《标准》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清晰《标准》的课程目标与学习领域目标,把握好《标准》的内容标准,从思想到行动上自觉地按照《标准》的要求开展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参考文献

[1]赵彩琴.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方法探究[J].华章(教学探索),2007,(09).

[2]王卫强.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华章(教学探索),2007,(09).

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10

体育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 按照相应的教学原则, 教师指导学生、学生配合老师即师生相互作用, 共同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合理组合和运用场地、器材、活动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活动方式。它既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内在的思想、心理活动, 同时器材的运用与演示、身体的活动方式等也属于体育教学方法的范畴。从1954年开始, 体育教学方法就成为我国体育理论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时期又是学生们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而我国对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方法研究较多, 涉及的角度也十分广泛。然而, “教学无定法, 贵在得法”, 我们应在吸收古今中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特点, 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从而达到相应的体育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提供理论帮助, 本文对中学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

1 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中学时期是学生身体素质提高, 良好运动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开展体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常用的教学方法或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 或以直接感知为主, 或以身体练习为主, 或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 大致分为四种, 下面我们就每种方法, 给出相应的介绍。

首先,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中学体育教学方法。体育课堂中, 体育老师通常会运用语言向同学们讲解体育知识、操作技能等, 这是老师向同学传递信息的常用方法之一。这种教学方法通常以讲解、问答和讨论三种形式表现, 其中, 讲解法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老师形象的描述、严密的逻辑论证等获得较全面的信息, 问答法能够更好地启发同学们的思维, 有利于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 讨论法能够培养同学们的合作精神,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之,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需要教师们运用简练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 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运用黑板、PPT等辅助的教学手段, 以讲解、问答和讨论等形式向同学们传递教学信息, 三种方法相辅相成, 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其次,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中学体育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时, 体育老师会利用实物或教学工具等进行演示, 使同学们产生直接客观的感知而学到知识, 包括动作的演示与示范、帮助同学纠正错误的动作等。运用这种方法时, 需要体育老师们事先做好准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 从而将直观感性的认识上升为深刻理性的认识, 用以体育操作技能的实践等方面。

然后, 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中学体育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更加突出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巩固和掌握、以及对身体的锻炼, 主要通过分解练习、完整练习、循环练习、领悟体会等途径实现。要求体育老师科学对待不同同学在身体练习中要承受的运动负荷, 结合运动习惯形成规律, 培养学生动脑、动口与动手相结合的实际操作技能, 促进同学们自我监督、检查与评定等良好习惯的形成。

最后, 中学体育教学中, 还有一种方法是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以愉悦、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同学们的运动热情, 陶冶同学们运动情操的同时, 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常见的教学形式有课堂游戏、体育竞赛、情境教学等。要求体育老师在活动前, 运用适当的情境诱导调动同学们的竞争欲望, 在活动中, 不断激发同学们的情感, 同时, 注意同学的个体差异, 在活动后, 通过讲评和总结等形式进行总结, 将学习与比赛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同学们做到赛中有所学。

以上教学方法和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精神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教学经验的积累、丰富和发展, 中学体育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的改革, 逐步改进、提高。总之, 我们需要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 不断探索体育教学规律, 寻找正确有效的方法, 提高中学生体育课的质量, 激发同学们的体育兴趣、积极自觉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热情, 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 终身体育运动的爱好, 为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结论和建议

教学理念的改进, 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课改形式下的中学体育教学, 就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改革、进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

2.1 信息化教学

无论是为了身体健康还是终身体育, 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 为社会更加进步打下牢固的基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中学体育实行信息化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相比, 信息教学法的教学内容更加多样, 形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有趣, 教学方式更加多元, 既能丰富同学们的认知, 又能激发同学们生理机能的潜质, 符合同学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 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教学, 不仅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压力和负担, 在教授给同学们体育操作技能的同时, 还能给同学们播放声音、动画和三维景象等, 也有助于学生对运动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 提高同学们自发学习体育的兴趣。所以在中学体育课堂中, 实行信息化教学能够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的体育活动服务, 提高同学们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与兴趣, 加强他们体育知识的认知和了解, 最终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生活化和现代化。

2.2 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组合

中学体育教学的方法要多元化, 可以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组合。可以采用直观性的教学方法, 也可以分组游戏, 抑或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提问的形式检查同学们对知识的巩固和技能掌握的情况, 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检查同学们对动作要领是否完全掌握等等。另外,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方法的现代化, 调查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情况, 充分考虑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力争实现个性化、民主化、多元化教学。

2.3 多变的场地器材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体育教学不要仅仅局限于书本, 要组织同学们多场地上进行体育锻炼。国内外的调查显示场地体育器材的配备会较大地影响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成不变的体育器材已不能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参加锻炼的热情。而多变的场地器材不仅能开阔同学们的眼界, 而且能增强同学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使同学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发挥, 打破上课时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格局, 也可以按照同学们的提议灵活地进行体育活动, 从而收到更加灵活、个性、科学化的教学效果。

总之, 新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束缚, 为了使中学体育教学更加有效, 新课标要求老师不断反思, 鼓励师生大胆创新, 让同学们在中学体育课堂中能够更大胆、全面、个性地展现自己, 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使中学生的体育课堂更加优化, 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 圆满地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然而, 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理念、方法以及结构形态极为丰富, 体育教学方法的组织优化工程庞大、长远、系统、复杂, 仍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学生是祖国未来和希望, 只有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 才能更好地为祖国作出贡献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而中学时期正是学生们身体发育、增强体质的关键阶段, 因此, 开展中学体育教学及改进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良好运动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这一问题, 对中学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育运动,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毛振明, 陈海波.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研究案例[[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2]刘美玲, 范乃超.快乐体育教学法初探[J].民营科技, 2012 (3) :88.

浅说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篇11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论,神人以和。”强调了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在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解读古诗词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陶冶他们美好的情操,让他们担负起继承和传播中国古典文化丰厚遗产的重任是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每个一线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学中,应该使用的方法如下:

一、教学时,首先要知人论诗

有些古代诗歌,如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将会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品读。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这些资料将有利于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上课交流。这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教授《观沧海》一诗时,可以让学生找有关曹操的资料。通过学生的搜集,不难发现曹诗有“慷慨悲壮”的风格以及曹操此次北征乌桓是在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作者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志向。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不难体会出诗中所体现出的曹操的博大胸襟,自然也能读出曹诗的慷慨悲壮。

二、要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教师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1.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2.定期开设诗词讲座,主要是专题学习的讲座,如“唐朝边塞诗与盛唐气象”“诗人笔下的梅、松、菊、竹”等,主讲者先是教师,然后培养学生成为主讲或主持,强调师生互动、自由活跃,突出自主、合作、对话、情感与理性结合、具体与抽象结合。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4.引导学生指物诵诗、感怀吟诗、即景背诗。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针对组诗,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整体阅读,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整体阅读,主要是针对组诗而言,并不是要学生整体阅读作者的全部作品。需要整体阅读的组诗至少要做到主题一致,形式相同。例如屈原的《九歌》、杜甫的《秋兴八首》、苏轼的《荆门十首》之类。在高中教材当中,偶尔会碰到组诗,但是编者出于需要,只选其中的一首,学生很难从一首当中了解作者的全部意图。这里最典型的就是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在讲授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诗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很容易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田园生活美化、诗意化甚至道德化,仿佛陶渊明生活在仙境当中,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很少有人注意到陶渊明依然生活在“人境”,更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体会到陶渊明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因此我把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并序》一起发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判断陶渊明生活的境况,结果学生们发现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事实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实际上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所以在《饮酒诗二十首并序》中陶渊明提到了古代很多清贫的高士,诸如伯夷、叔齐、颜回等,借以自况。至于“饮酒”本身,有十一首诗没有提到。在《饮酒其五》中就没有关于“饮酒”的描写,我就此提出质疑的时候,学生才结合诗序发现,陶渊明的《饮酒》诗并不全是写“饮酒”的,只不过这些诗都是在酒后书写而已。

四、提高语文素养、提升审美境界,实现语文课程育人的宗旨

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教学实践正是在新课改、新课标的大背景中,引领学生走在提高语文素养、提升审美境界的虹桥上,回归语文课程充满人文关怀的“育人”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选择精粹、经典的言语内容和形式来实现,因为在语言积累中,精粹语言的积累是最高层次的积累,精粹语言的积累将培育典雅、纯正、优美的语感。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语言,经典的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根基,有着丰富的中国古汉语文化的养料,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要求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之后,让他们的灵魂受到感染,思想也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的方法 篇12

一、充分运用联想思维, 创新教学方式

1.运用联想思维, 使一些数学问题由阻变通

爱因斯坦认为, 科学研究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思维, 同样, 数学解题中联想灵感迸发也离不开直觉思维.即对问题作全面的思考之后, 不经详尽的推理步骤, 直接触及对象的本质, 迅速得出预感性判断.可以说联想是灵感诱发而产生的.特别地, 在一些若干问题往往无从下手, 找不到边时, 就需由联想来产生解题灵感, 使本来困难、受阻的题目, 迎刃而解.

2.由此及彼, 拓展联想空间

联想是产生直觉的先导, 猜想则是直觉的结果.所谓直觉, 从信息加工的原理来看, 就是将零散、孤立的信息快速联系和重组, 从中产生新的有价值信息.联系和重组的能力依赖于每个人的联想空间, 因此不时地引导学生对面临的问题进行联想.

3.启发直觉, 挖掘数学美感

数学美主要表现在数学本身的简单性、对称性、相似性和和谐性.美的观点一旦与数学问题的条件与结论的特征结合, 思维主体就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审美直觉, 从而确定解题总体思想和入手方向.

二、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1.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 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 (自我概念) 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 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 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 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3.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 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4.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 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 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 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 首先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 其内容是有趣的, 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 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 学生所做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好的开放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中全部或数个.其次还表现在学习的材料应不局限在教材这一点上, 生活事件、实践活动、成长经历等都可作为学习的材料.

三、了解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开拓创新, 深化教学改革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使课堂教学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先哲孔子所强调的, 但当前废止注入式, 提倡启发式仍是教学过程中继承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 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尤其是在思维上深层次的参与, 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 培养能力, 全面提高素质的关键.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 就要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 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使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2.运用系统科学的整体、有序、反馈三个基本原理指导组织教学过程

一方面要从整体效益和结构考虑优化教学过程,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反馈和矫正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 并立足于教学系统的开放与发展, 把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具体运用到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发展上来.

3.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注重学法指导

上一篇:三维布线设计下一篇:李氏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