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杆菌

2024-10-13

李氏杆菌(精选8篇)

李氏杆菌 篇1

2016年1月22日至2月初,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代力吉镇东五井子嘎查2个养羊户饲养的羊群先后出现以头颈斜弯向一侧、转圈运动、视觉模糊以至消失、流泪和卧地不起呈游泳状为特征的疫病,死亡严重。经现场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绵羊李氏杆菌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情况

2016年1月22日,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代力吉镇东五井子嘎查2个养羊户饲养的羊相继发生疾病。其中一家存栏羊132只,发病24只,发病率为18%。死亡13只,死亡率为54%;另一家存栏羊113只,发病17只,发病率为15%。死亡12只,死亡率为70.5%。该病的发生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但以侵害羔羊为主,死亡率可达65%左右。该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季和早春。由于冬春气温低,塑料棚舍覆盖霜雪,湿度较大,通风不好,饲草料缺乏,致使羊只机体瘦弱,抗病能力下降而导致疾病发生。

2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羊食欲减退进而废绝,反刍停止,流泪,视力下降,头颈歪向一侧,圆圈运动,结膜充血,体温升至40~40.5℃,稍后即下降;呼吸28~56次/分钟,脉搏92~158次/分钟;呆立,不愿走动,视力下降;临死前卧地不起,磨牙,四肢呈游泳样滑动,一般在8~10小时死亡。

3 病理剖检及实验室诊断

可见肝脏、脾脏和淋巴结肿胀出血,并见有灰黄色坏死病灶。脑膜和脑充血、出血、水肿,病程稍长的脑内有细小的化脓灶。为了及时准确地确诊疫情,笔者立即采取病死羊的肝、脾、脑等器官组织,送往通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化验室进行检验。经脏器组织涂片、固定、染色和镜检,均检出呈V形排列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根据流行病学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出呈V形排列的小杆菌呈革兰氏阳性,诊断为绵羊李氏杆菌病。

4 治疗

(1)肌注。青霉素320万IU、链霉素100万IU、注射用水15m L、10%磺胺嘧啶钠20m L、30%安乃近1 0 m L,分别一次肌注,1日2次。

(2)口服。盐酸土霉素兽用原粉,每100g拌饲料250kg连用3~5天。对症状较轻的19只羊,采取上述治疗方法3~5天,治愈16只,治愈率为84%,用此法治疗收到明显效果。

5小结

此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季和早春,12月至3月期间主要侵害1周岁以下羔羊,死亡率可达50~70%。养羊户采取放牧和舍饲相结合,直接受圈舍环境条件的影响,也给群与群之间增加了相互传染的机会,造成疫病流行。养羊户没有储备更多饲草料,再加上天气寒冷,羔羊膘情不好,严重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促使了该病的发生。严格圈舍消毒制度,加强饲草料保管,防止老鼠等啮齿类传播病原,保持圈舍干燥和保暖,同时加强饲养管理等防治措施。通过以上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蔓延。

李氏杆菌 篇2

1 发病情况

伊春市某林业局一林业经营所王某,于2012年5月25日,饲养的1000只20日龄雏鸭开始发病。于早晨6时饲喂时发现死亡11只,另见有26只雏鸭不食,呆立于舍的一角,排白绿色稀便,随后又死亡18只。自行采取氟哌酸饮水,土霉素拌料进行治疗,均不见效,在一周内共死亡雏鸭153只,死亡率15.3%。据了解和实地考查,王某喂雏鸭用的玉米是放置多年的陈化粮,表面看只是发暗,其实脐部已变黑发霉。经诊治,一周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2 临床症状

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停食,缩颈呆立,闭眼似睡,羽毛松乱,两翅下垂。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加,气喘,发出“呼噜呼噜”声。有少数病雏鸭一侧或两侧眼睑肿胀,怕光,流泪。有的下痢,排出白绿色稀便。运动失调,步态不稳,严重者卧地,抽搐,口吐白沫,呈游泳状。皮肤呈暗紫色,并很快死亡。

3 病理变化

病雏鸭尸体消瘦,皮下发紫;肺脏有大量黄色、粟粒大至绿豆大的结节,气囊增厚,混浊,气管、气囊膜也有淡黄色小结节;肝脏肿大,呈紫红色;脾、肾肿大,剖开肾脏有黄色液体流出;整个肠道严重出血、瘀血,皮肤呈暗紫色,肌肉呈紫红色,血液凝固不良。

4 实验室检查

4.1 曲霉菌检查

4.1.1 曲霉菌紫外线检查 分别取饲料玉米、麦麸、豆饼,置于紫外线灯下幅射,在玉米上发出黄绿色莹光,可认定玉米含有曲霉菌。

4.1.2 压片镜检 取病死雏鸭肺部与气囊上的结节于载玻片上,压碎滴加10%氢化钾溶液,在显微镜下检查,可见菌丝和分生孢子。

4.1.3 霉菌分离培养 以无菌操作,用剪刀剪下少量肺脏、肝脏及气囊上的结节,置于沙堡劳氏琼脂培养基上,经37℃培养2~3d后长出浓密的霉菌。菌落最初为白色绒毛状,后变为黑色、棕色,2~3d后取培养物镜检,可见孢子和菌丝。

4.1.4 饲料霉菌检查 取玉米、麦麸、豆饼各1g样品,置于沙堡劳氏琼脂培养基上,在37℃恒温箱中培养,而后进行曲霉菌菌落和菌丝检验,玉米呈阳性,而麦麸、豆饼则呈阴性,说明玉米被曲霉菌污染。

4.2 李氏杆菌检测

4.2.1 涂片镜检 无菌采取病死雏鸭的肝、脾、血液、脑脊髓液等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发现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多单个,有的排列成V字形,还有的排列呈栅栏状或平行排列,肝、脑组织中含量较高。

4.2.2 细菌培养分离 无菌采取病死雏鸭肝、脾、脑脊髓液病料划线接种于0.5%葡萄糖羊血清琼脂平板上,置于37℃含5%~10%二氧化碳低氧环境中观察18~24h,可见圆形、湿润、光滑的小菌落,反光观察菌落呈淡蓝色,培养48h后,菌落增大,其色灰暗,在菌落周围有溶血环。菌落形成后再次进行纯培养,得到纯培养物,并挑取单个存在的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与上述一致的小杆菌。

4.2.3 生化试验 该菌能使葡萄糖、鼠李糖、杨苷在24h内产酸,不产气。能发酵单乳糖、棉实糖、山梨醇及木糖。不产硫化氢和靛基质,不还原硝酸盐,不液化明胶。石蕊牛乳在24h内微酸变色,但不凝固牛乳。M.R.试验(+)、V-P试验(+)。

4.2.4 动物实验 无菌采取病死雏鸭的肝、脾、肾组织小块,放入乳钵中研碎,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搅拌均匀并过滤,取上清液滴入被试鸭眼内,经24h后出现结膜炎,不久很快死亡。剖检病死雏鸭,其肝、脾有小坏死灶,用病料涂片、细菌分离培养均与上述病例中病原体特征相同。

4.3 药敏试验 采用药敏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菌对阿莫西林、强力霉素高敏,对环丙沙星、氨苄青霉素中敏,对氟哌酸、青霉素低敏。

5 防治措施

5.1 停喂现有的饲料,立即更换新鲜饲料;清除舍内垫料、粪便和垃圾,运到远离鸭舍的地方堆积发酵,做无害化处理。

5.2 饲槽、饮水器用2%的火碱彻底刷洗消毒,然后用清水冲洗再用。

5.3 用强力霉素拌料,按300mg/kg饲料,每天2次,连用3~5d;制霉菌素拌料,每公斤饲料100万IU,一天2次,连用3~5d。鸭群一天喂4次,前两次拌入强力霉素,后两次拌制霉菌素。

5.4 用1:3000的硫酸铜饮水,一天2次,其它时间饮水中添加复方阿莫西林(含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钾等)25g兑水100L,每天2次,连饮3~5d。同时加入电解多维227g加水150L和0.1%的VC作辅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和康复后,于饲料中添加3%的红酒酵母多糖(含黄芪多糖、菊花多糖、木聚糖、果寡糖、OPC、UGF等),可增强雏鸭的抵抗力,使其早日康复。

经上述综合治疗,发病雏鸭明显减少,除淘汰26只没有治疗价值的雏鸭外,不再出现雏鸭死亡,一周后基本康复。

6 讨论与小结

6.1 曲霉菌病是雏禽的一种常见病,其特征是呼吸道发生炎症,尤其是肺和气囊。以3~10日龄为流行高峰,以后逐渐减少。本病中雏鸭,主要是饲喂发霉玉米,发病时正是夏季,天气炎热,舍内潮湿,饲养密度大,营养不良,上述诸多因素促成发病的。

6.2 李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该病的发生对公共卫生造成很大危害,且发病急,死亡快,死亡率高,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李氏杆菌的传染源很多,病原体随带菌动物(鼠类)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土壤、饲料、饮水,经消化道、呼吸道及损伤皮肤而感染,加之环境条件的不利因素,是暴发此次混合感染的主要原因,使其发病快、死亡率高。

6.3 养鸭场要加强饲料、饮水、用具及设备的卫生管理,坚持常年监测饲料的质量,发霉及质量差的饲料坚决不能用;并且要开展经常性的灭鼠工作,坚持日常的饮水消毒、带鸭消毒、鸭舍和环境消毒。加强雏鸭的营养,注意鸭舍通风换气,确保空气清新,坚持合理的饲养密度,为雏鸭提供一个安静、卫生、干燥的环境,及时挑选病鸭,做到隔离、严格消毒和及时治疗。

兔瘟并发李氏杆菌病治疗 篇3

急性病例突然抽搐死亡。大部分病兔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兔气喘、被毛粗乱、耳耷拉。多数病兔体温在40℃以上,并伴有拉稀现象。病兔死前挣扎、咬笼、全身颤抖,倒卧后,四肢呈游泳状划动,最后惨叫而死,病程约2~3d。多数死兔鼻孔中有血样泡沫。有的未见明显症状即突然死亡。有的病兔眼内有白色分泌物,其眼球昏暗。

2 剖检变化

病兔口、鼻、肛门、阴门等天然孔内常有鲜红色分泌物,其鼻腔、喉头和气管黏膜不同程度地瘀血和出血,特别是气管环出血较严重,其气管充满大量泡沫状液体,全肺出血。有的呈“红气管”,支气管内积有泡沫性血液,肺气肿,各肺叶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块。肾瘀血、肿大,皮质有出血点。心脏瘀血,心外膜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肝瘀血、肿大,呈紫红色,质地脆弱,肝、脾可见灰白色米粒大的坏死灶。胆囊增大,其内充满暗绿色的浓稠胆汁,黏膜脱落。全身淋巴肿大、出血。胸腔和腹腔内有淡红黄色的透明积液。脑膜毛细血管充血、扩张,脑硬膜瘀血,脑实质水肿,大脑纵沟和腹侧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胃灰白不均,幽门部胃壁水肿,黏膜脱落,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有点状出血。淋巴结肿大,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3 实验室检验

3.1 镜检

取病死兔肝、脾、胸腔积液和眼分泌物及脑组织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在各涂片中均可见到散在、成对, 呈“V”型、“Y”型或成堆的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阳性弯曲小球杆菌。该菌无夹膜、无芽胞。

3.2 细菌分离

取肝、脾、心血、脑组织及胸腔积液和眼分泌物接种血液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置37℃温箱培养24~48 h, 在培养基上可见到圆形、露滴状、透明、边缘整齐且有溶血环的菌落。斜射透光显微镜检查菌落, 可见蓝绿色闪光。再将菌落接种于普通肉汤培养基内, 置37℃温箱培养24 h后, 肉汤培养物均匀混浊, 并有颗粒状沉淀, 摇振试管时内容物呈发辫状浮起, 不形成菌环和菌膜。

3.3 回归试验

取病兔肺、气管环、肝、肾等实质器官, 按1∶10比例加入灭菌生理盐水制成匀浆后, 冻融3次, 用纱布过滤。取制好的过滤液对2只52日龄、未进行兔瘟免疫的敏感兔进行注射, 每只2mL, 同时滴鼻和点眼该液各3 mL。2只兔分别于接种后42 h和50 h死亡, 其症状、病变情况与自然发病兔基本一致。取死兔肝脏, 用人用“O”型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 结果均为阳性, 并在病死兔的肝、脾等器官中检出李氏杆菌。

3.4 血凝试验 (HA)

取10只病死兔肝、脾分别研磨制浆。用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0%悬液, 3 000转/min离心30 min, 取上清液在96孔V型微量滴定板上按常规方法用人用“O”型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 其中3份血凝价为1∶512, 7份血凝价为1∶256。由此证明病料中有大量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

血凝抑制试验(HI):用已知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阳性血清进行红细胞抑制试验,结果以上病毒的血凝性均被该血清抑制,说明病料中的病毒为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

4 防治

4.1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防疫制度。搞好环境卫生,正确处理粪便,消灭鼠害。管理好饲料、水源,防止其被污染。防止野兔及其他畜禽进入兔场。兔笼、用具及场地用消毒液彻底消毒。死兔要深埋或烧毁。在日粮中适量添加维生素A、B12、C、E及矿物质, 增强兔只抵抗力,同时用0.05%盐酸环丙沙星饮水,连饮3~4 d。

4.2 隔离病兔,未发病兔立即用兔瘟灭活苗紧急接种,每只2mL。

4.3 初发病兔应用兔瘟高免血清进行治疗,2 mL/kg。

4.4 已发病兔治疗:肌肉注射息热(主要成分为磺胺嘧啶等),每千克体重0.3 mL,每天2次,连用3 d;肌肉注射红光宝注射液(主要成分为卡那霉素等),每千克体重0.2 mL,每天2次,连用3 d;有结膜炎的同时用2%硼酸水洗眼,洗后滴加眼药水。如发生化脓性结膜炎可涂丁胺卡那霉素眼膏;对有神经症状的,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0.2mL,连用3 d;配合中药治疗,方剂:金银花、藤叶、山栀子根、野菊花、茵陈、钩藤根、车前草各2 g,煎水灌服(本方为1~2 kg体重兔的用量),连用3 d。

5 小结

5.1 兔瘟(兔病毒性出血症)是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患兔死亡率高达90%~100%。个别养兔场缺乏防制意识,不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有的放松了免疫注射工作,致使兔瘟仍在一定区域零星发生。

5.2 李氏杆菌抵抗力很强,在青贮饲料、干草、土壤、粪便中能长时间生存。饲草、饲料被李氏杆菌污染后,极易引起兔群发病。兔发病后,要立即隔离治疗,无治疗价值者坚决淘汰。

5.3 26日龄首免,50~6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成年兔半年免疫一次。如经常发生免疫失败,须检测抗体水平,以便及时变更免疫程序。

5.4 鼠类常为李氏杆菌的贮存库。老鼠经常出没于兔舍周围,污染饲料、用具和饮水等。因此,定期灭鼠对于消灭李氏杆菌病有重要意义。

羊李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4

1 病原特征

羊李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小杆菌, 在抹片中单个散在、两个并列或排列成V形。本菌对ρH 5.0以下缺乏耐受性, 对食盐和热耐受性强, 常规巴氏消毒法不能杀灭它, 65℃经30~40 min才能被杀灭。但一般消毒药都易使之灭活。

2 流行特点

2.1 多发于2月龄到周岁的羊。

2.2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节多见, 夏秋季节只有个别病例。

2.3 感染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损伤的皮肤。

2.4 传染媒介:本病多为饲料和饮水为主要传染媒介。

2.5 流行性:呈散发地方流行。

2.6 发病率低, 但致死率高。

3 发病诱因

3.1 天气突变、圈舍潮湿、通风不良、运动不足。

3.2 冬季缺乏青饲料。

3.3 饲喂酸度低的青贮料。

3.4 维生素A和B的缺乏。

3.5 内外寄生虫病, 沙门氏菌感染等引起此病。

4 临床症状

4.1 感染初期体温升高到41~41.5℃, 后持续2~3 d, 体温下降到正常, 经过7~10 d, 出现第二次体温升高。

4.2 病羊表现精神沉郁, 目光呆滞, 头低垂, 一侧或两侧耳下垂, 不能随群活动。有的意识障碍, 无目的地乱窜乱撞。舌麻痹, 采食、咀嚼、吞咽困难。鼻孔流出黏性分泌物;眼流泪, 结膜发炎, 眼球突出, 常向一个方向斜视, 甚至视力丧失。头颈偏向一侧, 走动时向一侧转圈, 遇有障碍物时则以头抵靠、不动。颈项强直, 头颈呈角弓、反张。后期卧地不起、昏迷、四肢划动呈游泳状, 急性型感染一般于3~7 d死亡。

5 病理变化

剖检时一般没有特殊的肉眼可见病变。组织学检查时, 在脑桥、中脑和延脑可见典型的微脓肿与淋巴细胞性管套。微脓肿起始于小胶质细胞结节和少量中性粒细胞聚集, 继而结节中心液化和个性粒细胞明显浸润。这种化脓灶很局限, 扩展不大, 但却散布于整个白质。胶质结节和局部化脓灶周围的实质可能没有变化, 但白质常有较大范围的水肿, 其间散在多少不一的个性粒细胞和小胶质细胞。

6 鉴别诊断

6.1 羊脑包虫病体温不升高, 病程发展缓慢, 剖检时可见脑包虫, 而羊李氏杆菌病体温升高, 剖检大脑充血、出血、坏死。

6.2 羊脑包虫病是向一个方向转圈, 而羊李氏杆菌病转圈是向不同的方向。

7 实验诊断

采血、肝、脾、肾、脑脊髓液、脑的病变组织等作触片或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革兰氏阳性, 呈“V”形排列或并列的细小杆菌, 做出初步诊断再取上述材料接种于0.5%~1%葡萄糖血琼脂平板上, 得到纯培养物后, 通过革兰氏染色、溶血检查、运动性检查、生化特性检查及血清学检查, 即可确诊。

8 防治

8.1 严格防疫制度, 不从有病地区引入羊只。从外地引进的羊只, 要调查其来源, 引进后先隔离观察半月以上, 确认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从而减少病原体的侵入。

8.2 加强饲养管理, 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羊有发达的瘤胃, 是典型的草食动物, 在饲养中一定要注意粗精饲料的配比, 必须坚持以粗料为主、精料适当补充的饲养方法, 严禁大量饲喂精料。

8.3 由于老鼠等啮齿动物为疫源, 所以在羊舍内要消灭鼠类。夏秋季节注意消灭羊舍内蝇等昆虫, 减少传播媒介。

8.4 经常观察羊群, 发现病羊应马上隔离治疗。对原有棚舍清除粪便及污物后, 用3%来苏儿或5%漂白粉, 或2%~2.5%苛性钠进行彻底消毒。

8.5 对受威胁的羊群, 在饲料和饮水中加入士霉素, 20~30 mg/kg, 1~2次/d, 连用5~7 d, 可治疗性预防。

8.6 治疗。可用抗菌素及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一般青霉素疗效不佳, 而用链霉素治疗较好。用20%磺胺嘧啶钠5~10 m L, 氨苄青霉素1万~1.5万IU/kg, 庆大霉素1 000~1 500 U/kg, 均肌肉注射, 2次/d, 有一定疗效。初期大剂量应用, 同时加维生素C、维生素B6有一定疗效, 但出现神经症状或急剧病羊, 疗效不好。

9 小结与讨论

9.1 改善饲养气候条件, 消除诱发病因。

9.2引起该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能是饲喂了污染的青贮、微贮饲料。再加之较为粗糙的饲养管理。青、微贮饲料贮藏方法简陋等均为此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9.3 建议发病地区春、秋两季, 避免饲喂污染的青贮饲料, 改善饲养环境及青贮贮藏条件, 及早预防, 有利于防止本病的发生。

猪李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5

1 临床症状

猪突然发病,病初表现精神沉郁,呆立,体温升高至41.5 ℃,后降至常温,食欲减退,饮欲增强,咳嗽,呼吸困难,耳部和腹部皮肤发绀。有的表现共济失调,步态不稳,做转圈运动或无目的地乱跑,头撞墙或头抵地不动,牙齿紧咬,颈部肌肉震颤,呈痉挛症状。严重者头颈后仰,四肢麻痹,抽搐,四肢划动,触之惊叫,3~7天死亡。

2 病理变化

病死猪口角有泡沫流出,耳根发绀,皮肤有紫斑。剖检:可见黏膜、浆膜有轻微出血,腹水增多;胃底部有出血斑,小肠充血;肝脏颜色变浅,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脑膜和脑有轻微充血,脑脊液增加,稍浑浊。

3 实验室检验

3.1 病料染色镜检

采取病死猪的肝脏、脾脏、肺脏、脑组织、淋巴结等做成抹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单个或两个菌体呈“V”字形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细小杆菌。

3.2 细菌培养鉴定

无菌取上述病料接种于马丁肉汤,37 ℃培养24 h后肉汤轻微均匀混浊,管底有淡黄色沉淀,振荡时见辫状浮起。用接种环取肉汤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于37 ℃培养48 h,在平皿上形成了圆形隆起、表面光滑、蓝白色、透明的小菌落,钓取单个菌落再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也可见菌体呈“V”字形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细小杆菌。

3.3 生化试验

本菌发酵葡萄糖、鼠李糖、果糖,产酸不产气;靛基质及H2S试验阴性;M.R.和V-P试验均为阳性。综合鉴定分离菌为李氏杆菌。

4 诊断

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猪李氏杆菌病。

5 防治

5.1 立即隔离发病猪,对污染的圈舍、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对死猪、污染饲料、粪便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及时驱除圈舍鼠害。

5.2 对发病猪每头肌肉注射20% 磺胺嘧啶钠注射液20 mL,2次/天,连用3天,并按1 mg/kg体重剂量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注射液,2次/天,连用3天;对高度兴奋不安的病猪,按20 mg/kg体重剂量将水合氯醛溶于水后用胃管灌药;在饮水中加入葡萄糖、电解质等物质,让猪自由饮用。

5.3 氟苯尼考注射液0.1 mL/kg肌肉注射,1次/天,连用3~5天。

羊李氏杆菌病的诊疗 篇6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 无荚膜, 不形成芽孢的小杆菌, 与脑干有亲和力, 尤其是延脑与桥脑, 病原菌从口黏膜或头部的伤口入侵, 上行引起三叉神经和面神经分支的炎症, 最后神经炎蔓延至脑部, 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并使其功能紊乱。天气变化、阴雨天气, 青饲料缺乏及寄生虫感染均可诱发本病。绵羊易感, 山羊次之。呈散发性, 以早春及冬季发病较多, 发病率较低, 病死率较高。

1发病情况

新疆达坂城高崖子牧场某牧民共有绵羊和山羊190只, 其中绵羊80只, 山羊110只。从2013年2月开始发病, 5月份以后发病加重。前后共有50只羊发病, 发病率为26.3%;死亡22只, 其中山羊5只, 绵羊17只, 均为大羊, 其中15只死于5月份以后, 羔羊未见发病 (发病羊中有当年生羊) , 病死率为44%。发病羊症状基本一致。

2临床症状和剖检

2.1症状

病羊吃草尚可, 无腹泻症状, 死亡的均为营养状况较好的羊。主要症状为羊乱跑, 视力差, 不跟群, 偶然见直行撞墙, 未见转圈运动的, 最后卧地不起, 喘息、死亡。从发病到死亡约10d。

2.1剖检

宰杀濒死病羊 (1号) , 可见死尸营养尚可, 各脏器未见明显异常。 (但脑及脑膜有充血、水肿, 脑积液增多。)

3实验室检查

3.1血液常规

采羊血样共13份, EDTA-KNa抗凝, 健康羊血样6份, 病羊7份,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6800vet型, 上海康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测定血常规, 血液常规检查结果见表1。其中病羊与同群对照的淋巴细胞L%显著升高, 差异显著 (P<0.05) ;单核细胞M%显著升高, 差异极显著 (P<0.01) 。同时, 结果显示, 病羊嗜中性粒细胞升高。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2。

血常规结果表明:嗜中性粒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 提示病毒病的可能性较小, 细菌性感染的可能性大;3、5、7号病羊嗜酸性粒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多, 提示寄生虫感染的可能;单核细胞明显增多, 提示李氏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注: (1) 6号为1号所产, 7号为4号所产, 均为当年羔。 (2) 1号卧地不起, 喘息声很大。其他病羊尚有食欲。1号羊随后解剖。

注:1) L-淋巴细胞, N-嗜中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M-单核细胞。 (2) 注:*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3.2细菌学检查

3.2.1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取频死期病羊脑脊髓液、血液及肝脏涂片, 染色, 镜检, 见有革兰氏阳性、两端顿圆, 多单个存在, 亦见呈“V”形排列, 无荚膜, 无芽孢的小杆菌。

3.2.2病菌分离无菌取病死羊脑、肝组织及心血, 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 37℃经24h培养, 可见有露滴状、浅灰蓝色、正圆形、表面光滑、透明、直径为1~3mm的菌落生长, 并有0.1~0.5mm宽的β溶血带。接种于亚锑酸钾鲜血琼脂平板上, 37℃培养48h, 可见黑色细小菌落, 并表现β溶血。接种于葡萄糖琼脂平板或亚碲酸钠胰蛋白胨琼脂平板, 典型菌落为中央黑色而周围呈绿色。

将鲜血琼脂上的24h培养物进行涂片、染色, 在镜下可见细菌长约0.5~2.5μm、宽约0.4~0.9μm, 在每个视野下都能见到成双和呈V形及丁字形排列的细菌, 有的视野见有栅栏状排列的细菌。这与资料介绍的李氏杆菌形态特征相吻合。

4诊断

4.1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血液常规测定、剖检变化、病料涂片镜检等综合评估, 可判断该病具有传染性, 确诊为李氏杆菌感染, 而非病毒性疾病, 3、5、7号病羊, 伴发寄生虫感染的可能。

4.2由于本病症状的多样性, 临床诊断比较困难。病羊如表现特殊神经症状、流产、血液中单核细胞增多, 可疑为本病。确诊必须用微生物学方法。无菌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学检查, 显微镜下可见到单个分散或成双和呈V形及丁字形排列的细菌, 即可确诊。

4.3鉴别诊断

(1) 羊脑多头蚴病有向一侧转圈的症状, 但体温不高, 发展慢, 病程长, 不感染其他羊, 与饲料无关。血象变化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剖检脑部可查到虫体。

(2) 羊伪狂犬病多呈急性病程 (发病后2~3d内死亡) , 体温升高, 肌肉震颤, 奇痒。

(3) 羊狂犬病多有咬伤病史, 发病与年龄性别无关, 病程分为典型的前驱、兴奋和麻痹三期。

(4) 山羊关节炎-脑炎山羊发病, 绵羊不发病。羔羊呈脑脊髓炎症状, 成年羊呈多发性关节炎症状。病变主要定位于脑脊髓、关节、肺脏及乳房。血象变化不同。

(5) 反刍兽绦虫病当年生羔羊多发, 消瘦, 贫血和水肿, 有的出现转圈, 肠道阻塞或扭转, 小肠内有绦虫虫体。

(6) 羊鼻蝇蛆病病羊流鼻液, 有时混血液, 喷嚏, 眼睑水肿。个别病例有转圈症状。剖检死羊鼻腔、鼻窦或额窦, 可发现羊鼻蝇幼虫。

(7) 硒中毒 (亚急性型) 原地转圈, 瞎撞、突然死亡。体温不高。有接触硒的病史, 如农牧民自行补饲硒制剂。病原检查结果阴性。

5防治

5.1预防

(1) 加强饲养管理, 定期驱虫, 消灭啮齿动物, 防止饲喂发霉变质饲料, 尤其避免饲喂变质的青贮饲料。

(2) 不从疫区引种。

(3) 及时隔离发病动物, 严格消毒 (交替使用来苏儿、复合酚、有机氯类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苛性钠、石灰等) 被污染的场地、用具、圈舍等。深埋病死动物尸体。

5.2治疗

方法1: (1) 硫酸庆大霉素4mg/kg。 (2) 强力霉素5mg/kg。1次/d, 连用3~5d。同时注射维生素C, 维生素B6, 维生素B12, 维生素B1辅助治疗。

方法2: (1) 磺胺嘧啶钠50mg/kg。 (2) 乳糖酸红霉素5mg/kg+维生素B62.5mg/kg, 1次/d, 连用3~5d。口服:碳酸氢钠50mg/kg, 2次/d, 连用3~5d。

方法3: (1) 磺胺六甲氧嘧啶钠25mg/kg, 或百病金方0.1m L/kg, 或磺胺嘧啶钠50m/kg。 (2) 硫酸阿米卡星10mg/kg, 或硫酸庆大霉素4万U/kg。 (3) 地塞米松0.1~0.25mg/kg。 (4) 复合维生素B辅助治疗。1次/d, 连用3~5d。口服:碳酸氢钠50mg/kg, 2次/d, 连用3~5d。

以上给出的3种治疗方法对早期病例有效, 对出现神经症状的病例效果较差。

6体会

6.1应特别注意, 本病只有一部分羊发病;血液检查时, 可见单核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最后确诊, 要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特点、病理剖检结果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全面分析。

6.2通常青霉素治疗无效, 氨苄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增效磺胺及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有效。早期治疗效果好, 出现神经症状后疗效差。

6.3最好用药敏实验选择高敏抗生素治疗。

6.4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应注意对症治疗, 例如给予强心剂、镇静剂等, 提高治愈率。病羊有神经症状时, 可肌内注射盐酸氯丙嗪1~3mg/kg·bw, 有呼吸困难的症状可肌内注射樟脑磺酸钠1~3mg/kg·bw。

6.5本病对人有易感性, 在临床检查、剖检和治疗过程中, 应注意个人防护。

关键词:绵羊,山羊,李氏杆菌病,血液常规检查,细菌学检查,诊疗

参考文献

[1]武瑞, 等.羊病科学防治7日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73.

[2]丁伯良, 等.羊病临床诊疗实例解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218.

[3]行庆华, 等.乡村兽医临床技术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196.

[4]陈世军, 等.新疆常见羊病的诊断与治疗[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与摄影出版社, 2012:68-70.

羊李氏杆菌病诊断与防治 篇7

2011年9月11日, 新疆吉木萨尔县东泉村王某羊圈内有2只小尾寒羊突然发病, 表现为转圈运动、神经紊乱等。畜主刚开始当作脑包虫病治疗, 但是病羊未治好3天后死亡, 两天后又有2只羊发病, 我们仔细观察羊的临床症状初步确诊为李氏杆菌病。

2 发病原因

本病的感染动物谱很广, 绵羊多在冬季和早春发病, 本病多为散发, 有时呈地方性流行, 病羊和带菌动物是传染源, 老鼠也可能是本病的疫源。病菌通过粪、尿、乳汁以及眼、鼻、生殖道分泌物排出体外, 污染饲料和饮水, 经消化道而感染。病健羊直接接触, 也可经呼吸道而感染。另外, 维生素A和B的缺乏, 冬季缺乏青饲料, 内外寄生虫病、沙门氏菌感染, 污染的青贮料, 天气突变等, 均可诱发本病。病死率达10%。

3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2~3周, 有的可能只有几天, 也有长达2个月的。病初体温升高40.5~41.5℃, 不久下降至接近常温。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目光呆滞, 头低垂, 一侧或两侧耳下垂, 不能随群活动。有的意识障碍, 无目的地乱窜乱撞。头颈偏向一侧, 走动时向一侧转圈, 遇有障碍物时则以头抵靠、不动。后期卧地不起、昏迷、四肢划动呈游泳状, 一般于3~7天死亡。妊娠母羊常发生流产, 羔羊常发生急性败血症而很快死亡。病死率很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4 病理变化

剖检一般没有特殊的肉眼可见病变。有神经症状的病羊, 脑及脑膜充血、水肿, 脑脊液增多, 稍浑浊。流产母羊都有胎盘炎, 表现子叶水肿坏死, 血液和组织中单核细胞增多。

5 实验诊断

采血、肝、脾、肾、脑脊髓液、脑的病变组织等作触片或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如见有革兰氏阳性, 呈“V”形排列或并列的细小杆菌, 可做出初步诊断。再取上述材料接种于0.5~1%葡萄糖血琼脂平板上, 得到纯培养物后, 通过革兰氏染色、溶血检查、运动性检查、生化特性检查及血清学检查, 即可确诊。荧光抗体染色可用于迅速鉴定本菌。另外, 培养物的鉴定也可应用实验动物进行 (用家兔或豚鼠做滴眼感染试验) 。

6 类症鉴别

该病应与具有神经症状的疾病相区别, 如羊的脑包虫病。患脑包虫病的病羊仅有转圈或斜着走等症状, 病的发展缓慢, 不传染给其他羊。另外, 应与有流产症状的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主要靠实验室检查) 。

7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 在饲养中一定要注意粗精饲料的配比, 必须坚持以粗料为主、精料适当补充的饲养方法, 严禁大量饲喂精料。另外, 注意矿物质、维生素的补充, 一定要注意钙的补充, 防止缺钙。必须从外地引进的羊只, 要调查其来源, 引进后先隔离观察15天, 确认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从而减少病原体的侵入。夏秋季节注意消灭羊舍内蜱、蚤、蝇等昆虫, 减少传播媒介。

经常观察羊群, 发现病羊应马上隔离治疗。对原有圈舍清除粪便及污物后, 用3%来苏儿或5%漂白粉, 或2~2.5%苛性钠进行彻底消毒。在饲料和饮水中加入土霉素20~30mg/kg, 1~2次/d, 连用5~7d, 可治疗性预防。可用抗菌素及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 一般青霉素疗效不佳。

8 治疗

青霉素每千克体重4万~6万单位、硫酸链霉素100万~300万单位、注射用水10毫升、肌注每天2次连用2~4天。同时用20%磺胺嘧啶钠5~10ml, 氨苄青霉素1万~1.5万IU/kg, 庆大霉素1000~500IU/kg, 均肌肉注射, 2次/d, 同时加维生素C、维生素B6有一定疗效。

9 小结与讨论

饲喂了污染的青贮饲料是引起该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加上较为粗放的饲养管理等均为此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议发病地区春、秋两季, 避免饲喂污染的青贮饲料, 改善饲养环境及青贮贮藏条件, 及早预防有利于防止本病的发生。

摘要:羊李氏杆菌病又称转圈病, 是由李氏杆菌引起的以脑膜脑炎、败血症和母畜流产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常散在发生, 但致死率高, 以早春及冬季多见。天气变化、阴雨天气、青饲料缺乏及寄生虫感染均可诱发本病。

断奶仔猪李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8

1 发病情况

2012年, 放城镇某猪场3月份先后从外地购进仔猪321头, 当时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良好。自4月6日至4月下旬有4头仔猪发病, 以后发病数量迅速增多, 先后共发病146头, 死亡75头。据养殖户介绍, 发病后找当地兽医医治, 曾用过青霉素、大青叶等医治过, 但疗效不佳, 不能控制病情, 速来本站诊疗。

5 药敏试验

对分离用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对磺胺嘧啶纳、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敏感, 其抑菌圈在15mm以上, 对青霉素等有一定程度的耐药性。

6 防治措施

(1) 采取紧急措施, 防治疾病传播。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 立即更换饲料, 提高清洁卫生, 饲槽内剩料及时清理。做好紧急灭鼠工作, 防止鼠类活动。做好消毒工作, 1次/d消毒, 消毒液要交替使用。2周后, 改为1周2次。对被污染的粪尿及病死仔猪作无害化处理。对场内所有猪只用磺胺嘧啶钠饮水预防1~3d。 (2) 药物治疗:对发病仔猪可采用磺胺嘧啶钠0.1g/kg体重肌注, 首次量要加倍, 早晚1次/d, 连续治疗2~5d, 并配合碳酸氢钠、维生素C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3) 中药配合治疗, 组方:柴胡150g、双花150g、菊花150g、茵陈100g、黄芩100g、茯苓100g、远志100g、生地100g、木通100g、车前草100g、琥珀15g等混合水煎, 可供10头仔猪1d内服, 拌料、饮水均可, 连用3~5d。

上一篇:中学音乐教学的方法下一篇:体育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