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大肠杆菌(精选7篇)
犊牛大肠杆菌 篇1
2010年11月初, 蛟河市河南街八垧地村养牛户李某家饲养的34头犊牛相继发生一种以排灰白色稀粪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曾用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痢特灵等药物治疗, 效果不佳。经市疫控中心实验室诊断, 确诊为大肠杆菌病, 选择敏感药物后, 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1 发病情况
李某家饲养黄牛273头, 其中母牛156头。11月初有34头母牛相继产犊, 犊牛出生后3~7 d即发病, 至11月下旬, 34头犊牛全部发病, 发病率达100%, 死亡6头, 死亡率达17.6%。
2 临床症状
病初体温升高到40℃以上, 精神沉郁, 四肢无力, 喜卧, 鼻镜干燥, 结膜发绀, 吮乳减少或废绝, 排灰白色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的稀粪, 有酸臭气味, 犊牛迅速脱水, 后期体温下降, 耳尖、尾尖处末梢发凉, 呼吸加快, 脉搏增数, 虚弱, 卧地不起, 肛门失禁, 排灰白或黄色带有血液和粘膜的粪便, 有腥臭味, 尾部、会阴及后肢被粪便污染。病程较长的, 可出现肺类及关节炎症状, 有的出现腹痛。
3 剖检变化
剖检3头病死犊牛, 出现急性胃肠炎变化, 胃内有凝乳块, 真胃出血, 肠粘膜充血、水肿和出血, 肠内混有血液和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切面多汁或充血, 胸腔、腹腔和心包有积液, 有一例胸腔内有纤维素样物;心肌变性, 有出血点;肝脏肿大, 脾脏肿大;有两例肺脏肿大, 出血;有一例关节肿大, 内含有浑浊液体。
4 实验室诊断
4.1 无菌采取病死犊牛肝、脾、肠系淋巴结涂片革兰氏染后镜检, 可见革氏阴性两端钝圆中等大小杆菌。
4.2将上述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 麦康凯培养基和伊红美蓝培养基上37℃培养24 h后, 在普通琼脂上长出灰白色、圆形、光滑湿润的菌落, 在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长出黑色带金属闪光的菌落。
4.3 按常规药敏试验, 结果对头孢噻吩钠、甲磺酸培氟沙星高敏, 复方新诺明中敏。
5 治疗
对病死犊牛做深埋或焚烧处理, 圈舍用2%苛性钠彻底消毒, 每日1次。
轻症可肌注甲磺酸培氟沙星0.1~0.2g/次, 2次/d, 灌服复方新诺明10片, 鞣酸蛋白5g, 2次/d。
对症状较重, 脱水明显的犊牛可采取补液, 强心, 消炎, 止泻, 解毒等综合性治疗措施。静注5%葡萄糖氯化钠500 m L、复方氯化钠500 m L、生理盐水500 m L、5%碳酸氢钠100 m L、头孢噻吩钠5 g、维生素C注射液10 m L、654-2注射液5 m L、1~2次/d, 灌服乌梅散加减:乌梅15 g、黄连6 g、干柿25 g、郁金25 g, 研末开水冲调, 候温后加复方新诺明10片、木炭末20 g、鞣酸蛋白5 g, 每日2次。
6 体会
6.1 犊牛大肠杆菌病冬春舍饲时期易多发, 主要是由于冬春季节圈舍寒冷、潮湿, 通风不良, 密度过大, 致使犊牛自身免疫机能下降引发疾病。
6.2 加强新生幼犊的饲养管理, 保持舍内清洁卫生, 注意保温和通风, 妊娠母牛多给维生素和蛋白质饲料, 舍饲期间适当运动。母牛分娩前后注意乳房及环境消毒, 对预防本病有良好效果。
犊牛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篇2
1 发病原因
大肠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 犊牛受营养不良、饲喂初乳不及时、厩舍阴暗潮湿、密度过大、喂乳用具不洁、气候寒冷等因素影响, 往往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引发本病。也可子宫内感染和脐带感染。
2 临床症状
以出现腹泻症状为特征。起初排出的粪便淡黄色、粥样、恶臭, 继而变成水样, 浅灰白色, 污染后躯及腿部, 常有腹痛。后期高度脱水、衰竭, 甚至卧地不起, 有的出现痉挛。如治疗不及时, 常因虚脱或继发肺炎而死。个别病例可能自愈, 但以后发育迟缓。
3 剖检变化
尸体极度消瘦, 眼窝塌陷, 可视粘膜发白。消化道黏膜卡他性炎症, 甚至出血性炎症, 肠内容物如血水样, 含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有的充血;心内膜出血点;肝、肾肿大、变性和有坏死灶。病程长的病例有关节炎和肺炎病变。
4 预防措施
4.1 改善妊娠母牛的饲养管理, 保证胎儿正常发育, 产后能分泌良好的乳汁。此外, 母牛临产时用温肥皂水洗去乳房周围污物。
4.2 对牛舍、运动场等, 用顶点 (1∶500) 或力格 (1∶500) 等消毒液彻底消毒。
4.3 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暖、防潮措施, 以减少病原菌的入侵机会。
4.4 犊牛初生1 h前后喂初乳, 每次喂2 kg,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4.5 发病犊牛应及时隔离饲喂,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将损失降到最低。
5 治疗方法
5.1 抗菌消炎
牛羊病精品0.2 m L/ (kg体重) , 肌肉注射, 每日1次, 连注3 d。也可用土霉素或链霉素内服, 初次剂量为35~60 mg/ (kg体重) , 12 h后酌情减半, 连服3~5 d。
5.2 补液
当病牛有食欲且能吃奶时, 可口服补液盐, 即氯化钠1.5 g、氯化钾1.5 g、碳酸氢钠2.5 g、葡萄糖20 g、温水1 000 m L, 轻度脱水60~90 m L/ (kg体重) , 中度脱水90~110 m L/ (kg体重) , 重度脱水120 m L/ (kg体重) ;不能吃奶时, 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液1 000~1 500 m L, 静脉注射, 但滴注速度应缓慢。
5.3 病情有所好转后调节胃肠机能
犊牛大肠杆菌腹泻病的综合防治 篇3
1 临床表现
犊牛大肠杆菌病又称犊牛白痢。是由一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感染、子宫内感染和脐带感染。本病多发生于二周龄以内的新生犊牛。根据临床症状、流行情况、饲养状况等综合分析, 大肠杆菌病临床主要表现为3种类型: (1) 败血症:也称脓毒型。潜伏期很短, 常于病后1d内死亡。主要发生于产后3d内的犊牛。大肠杆菌经消化道进入血液, 引起急性败血症。发病急, 病程短。表现为体温升高, 精神不振, 不吃奶, 多数有腹泻, 粪似蛋白汤样, 淡灰白色, 四肢无力, 卧地不起。多发生于吃不到初乳的犊牛。 (2) 中毒型:也称肠毒型, 比较少见。主要是由于大肠杆菌在小肠内大量繁殖, 产生毒素所致。急性者未出现症状就突然死亡。病程长的, 可见典型的中毒性神经症状, 先不安、兴奋、后沉郁, 直至昏迷, 进而死亡。 (3) 肠炎型:也称肠型, 体温稍有升高, 主要表现为腹泻。病初排出的粪便呈淡黄色, 粥样, 有恶臭, 继而呈水样, 淡灰白色, 混有凝血块、血丝和气泡。严重者出现脱水现象, 卧地不起, 全身衰弱。如不及时治疗, 常因虚脱或继发肺炎而死。个别病例也会自愈, 但以后发育迟缓。目前我国现阶段奶牛养殖标准化程度不一, 在国内犊牛大肠杆菌腹泻发生率较高, 由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较多, 无通用疫苗可以使用, 且大肠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 使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常导致犊牛死亡, 有的养殖场甚至死亡率高达50%。
2 案例
2014年6月, 到奶牛养殖场开展科技服务和产业调研工作时发现, 该场一直受初生犊牛腹泻病的困扰, 犊牛腹泻病甚至到了无药可用、无药管用的地步。犊牛的死亡率高达40%~50%。针对该状况, 开展了现场诊断、前期病料采集、分离菌株的生物学测定、疫苗的制备及各项检验等工作。经试验, 分离菌在TSA血平板上可见中等大小、圆形隆起、表面光滑、呈浅灰色半透明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显示其为革兰氏染色阴性, 两端钝圆.多数呈单个散在、个别成双排列、无芽孢的杆菌;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多重PCR引物, 由扩增大肠杆菌保守基因uid A基因, 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分析阳性;大肠杆菌普通肉汤培养液制成高压抗原, 该菌株与O35、O78、O101发生凝集反应;小鼠毒力试验腹腔注射分离菌培养物, 24h内全部死亡。药敏实验结果显示, 该分离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新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中毒敏感;而该菌株对红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呋等产生多重耐药性。
3 综合防控
通过综合防治, 包括使用自制疫苗、配合敏感药物治疗、加强母牛及犊牛的营养、环境消毒等, 奶牛养殖场新生犊牛腹泻症状基本消失, 个别犊牛发生腹泻按照指导用药迅速康复, 使用疫苗6个月内出生的30余头犊牛, 未发生一例犊牛因腹泻死亡的病例。犊牛大肠杆菌腹泻病的综合防治方案推广到其它牛场, 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建议
犊牛大肠杆菌 篇4
病牛精神沉郁, 食欲欠佳, 腹泻, 病初其粪便变形、变软, 随后排带血的胶冻样, 呈黑色、褐色、黄色的稀粪, 病牛肛门周围、后肢及尾部被稀粪污染。病牛迅速脱水, 体温下降, 耳、鼻、口腔发冷, 后期四肢无力, 最后死亡。
2病理解剖
病死牛脱水、消瘦, 胃内积有食物和气体, 胃底部黏膜脱落, 出血。肠壁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 小肠内充满混有血液的稀薄内容物, 肠壁薄而透明。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出血和水肿, 盲肠浆膜明显出血, 盲肠与结肠内充满气体和黑绿色的水样粪便, 并散发腥臭味。肾脏肿大、出血。心外膜血管怒张, 呈树枝状。肝与肾瘀血、变性、质脆。膀胱内有茶色尿液。
3诊断
采集病料送检,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 确诊本例犊牛为大肠杆菌与魏氏梭菌混合感染。
4防治
4.1立即隔离病牛, 对病死牛进行无害化处理, 并对牛舍、牛笼及周围环境进行清扫、消毒。
4.2患病犊牛立即断奶1~2 d, 并喂给或灌服大量糖盐水, 直到其开始排尿。
4.3在腹泻犊牛食物中添加微生态制剂, 调整肠道菌群。
4.4给消化不良的病牛饲喂乳酶生等助消化。
4.5发病牛肌肉注射头孢先锋, 每日1次, 连用3 d。严重病牛灌服次硝酸铋或胃蛋白酶。
5小结
牛舍通风不良, 犊牛没有及时吃足初乳, 抵抗力差等原因可引起发病。
魏氏梭菌病、大肠杆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一般以冬、春季多发。预防发病牛场应加强牛舍通风, 保持舍内干燥, 并加强消毒。患病牛要立即停奶, 并喂给大量加有电解质的多种维生素溶液, 以保证病牛的内脏器官不受损伤。
为避免长期使用抗菌素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在治疗病牛时应尽量少用抗菌素, 多用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菌群。
一例犊牛坏死杆菌病诊治 篇5
笔者2008年八月接治区某奶牛养殖户送诊的犊牛坏死杆菌病1例, 现将诊治情况向读者及同仁作以下总结, 并谨供参考。
2 流行特征
本病的发生常在犊牛生齿期间, 口腔此时易发生损伤, 引起坏死杆菌的感染。如犊牛营养不良, 牛舍潮湿、脏污、拥挤以及气温的变化, 都可诱发本病。本病的传染源是病畜, 但有的健康畜能排出菌源菌液可起到传播的作用。自然感染的途径是通过吞入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以及通过粪便和垫草的接触而传播。本病多为散发, 偶见呈地方性的流行。
3 症状
本病的自然潜伏期一般为1~3 d, 犊牛的坏死杆菌病, 常以坏死性口炎为主要病状。在病的颊、齿龈、应软腭的部位发生化脓性炎, 并有污褐色的被膜。被膜剥脱后下面露出溃疡, 溃疡缘肥厚, 溃疡底部不整齐。此外, 在鼻腔、喉及气管粘膜上也可发现病变, 该病变还可以转移到肝和肺。病犊的全身的症状表现体温升高40℃以上, 病犊衰弱明显, 从鼻腔中流黄色粘稠状鼻液, 可堵塞鼻腔, 出现呼吸发喘、困难、有时病犊出现下痢, 如不及时治疗, 病犊多在5~6 d内死亡或转为慢性, 出现坏死性支气管肺炎而使病犊死亡。
4 病理变化
病犊的病理变化可见其口腔粘膜有大小不等界限明显而表面龟裂的坏死块, 起初呈黄色或灰黄色, 后来变为污灰色或棕色, 其厚度可达数毫米, 牢固附着于下面的组织。坏死下面溃疡, 溃疡边缘肥厚, 溃疡面的粘膜高度肿胀, 潮红。在舌、唇、齿龈的粘膜上也有明显的溃疡, 在溃疡的局部也可以看到有坏死性的粘膜及坏死性的渗出物所形成的覆盖物。在扁桃体以及软颚和咽后壁也常发病。病重者, 硬颚上的坏死可侵入骨组织, 使骨组织也同样可变成坏死块。在血源性传染时, 坏死灶通常也可在肺脏中看到, 其他器官比较少见。
5 防治措施
首先消除发病诱因, 改善饲养管理, 结合药物治疗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先除去口腔内的伪膜及坏死物。可用卢氏液 (配方:碘化钾10 kg, 蒸馏水100 m L) 或用20%碘酊涂擦口腔患部。也可以用碘甘油涂于洗净的创面。碘甘油的配方是: (碘片7 g, 碘化钾5 g, 50%~70%的酒精100 mL, 中性甘油10 mL) 。
对犊牛的重症例要全身治疗, 可口服或静脉注射磺胺噻唑或磺胺嘧啶、四环素、土霉素、螺旋霉素, 每天给药2次。
犊牛巴氏杆菌病的报告 篇6
1 流行病学调查
个体养殖户饲养黑白花奶牛犊牛70余头。4月7日, 犊牛突然发病死亡。至4月10日陆续发病37头, 有11头相继死亡, 发病率为52.9%, 病死率29.7%。本奶牛场以棉壳、干草为主要粗料, 补加饲喂精料。
2 临床症状
病犊牛精神沉郁, 食欲废绝, 鼻镜干燥, 眼结膜潮红, 咳嗽, 鼻中流出带泡沫的鼻液, 体表温度不均。病牛初期体温升高至41℃, 排水样稀便后, 体温下降至36~37.5℃。
3 解剖变化
病死牛肺炎、气管内有多量泡沫, 心外膜点状、刷状出血, 十二指肠、真胃黏膜, 血液凝固不良。
4 实验室检查
4.1 取病死牛的心血、肝脏分别用革兰氏染色、瑞氏染色镜检。
在心血、肝脏革兰氏染色片中找到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红色的短杆菌, 在心血、肝脏瑞氏染色片中也找到两端钝圆、两极浓染、蓝色的短杆菌。
4.2 无菌条件下, 取死牛的心血、肝脏分别接种于营养肉汤
培养基中, 37℃恒温下培养24h观察, 在病死牛心血、肝脏不同的培养基中, 出现一致的轻微混浊。
4.3 取肉汤培养物进行细菌运动力检查, 发现本菌呈钟摆原地摆动。
4.4 取肉汤培养物进行革兰氏染色、瑞氏染色, 镜检。
革兰氏染色、瑞氏染色镜检。发现与心血、肝脏病料染色镜检相同的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短杆菌。
5 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剖解变化、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犊牛巴氏杆菌病。
6 防治
6.1 病牛与健牛隔离饲养。
6.2 用0.5%过氧乙酸消毒圈舍, 2次/d。
6.3 加强犊牛群的护理, 提高营养水平, 分散牛群, 建立值班制度, 及时发现和处理病牛。
6.4 药物治疗
犊牛大肠杆菌 篇7
关键词:犊牛,酵母β-葡聚糖,肠道微生物,大肠杆菌
目前, 针对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幼龄动物腹泻问题, 研究趋势是从日粮上采取措施, 包括使用可以调节肠道有益微生物区系的添加剂[1,2]。酵母β-葡聚糖是来源于酵母细胞壁的葡萄糖聚合物,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FDA) 认为, β-葡聚糖作为食品和饲料添加剂是安全的, 并证实β-1, 3/1, 6-葡聚糖对许多疾病的攻击具有保护作用。本试验将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 比较酵母β-葡聚糖与杆菌肽锌对犊牛体内大肠杆菌数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本试验所用酵母β-葡聚糖为淡黄色粉末, 干物质含量95.58%, 蛋白质含量4.57%, 纯度82.75%;杆菌肽锌为淡褐色粉末, 含量15%。
1.2试验菌种
牛致病性大肠杆菌, 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菌株号为cvcc 222, 血清型为O141∶K99。
1.3饲养管理与试验日粮
本试验选取20头14日龄健康荷斯坦公犊牛, 平均体重46.90 kg, 并随机分成4组, 每组5个重复, 每个重复1头牛。每头犊牛单独饲养于0.9 m×3.5 m的犊牛围栏, 下铺设漏缝地板。试验犊牛饲喂犊牛代乳品和犊牛开食料。试验用代乳粉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家畜营养与饲料研究室研发的产品, 开食料的原料组成及代乳粉营养物质含量见表1和表2。
注:每千克开食料含:铁9 mg, 铜12.5 mg, 锰130 mg, 锌100 mg, 硒0.3 mg, 碘1.5 mg, 钴0.5 mg, 维生素A 15 000IU, 维生素D35 000 IU, 维生素E 50 mg。
1.4试验设计
1.4.1体外抑菌试验
为模拟犊牛小肠各段p H, 将LB培养基基础p H分别设定p H为6、7、8, 每一基础p H条件下又包括以下3个处理。处理一:50 m L LB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00μL致病性大肠杆菌;处理二:50 m L LB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00μL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酵母β-葡聚糖;处理三:50 m L LB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00μL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杆菌肽锌。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168号公告, 并结合生产实践, 本试验所用LB培养基中, 酵母β-葡聚糖的添加量按照75 mg/kg计算, 杆菌肽锌的添加量选用推荐用量60 mg/kg。各菌液置于37℃, 150 r/min摇床培养0、3、6、9、12、15、18、24 h测定各不同时间点大肠杆菌数量。
1.4.2动物试验
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 具体见表3。在试验第1 d晨饲时, 通过将10 m L大肠杆菌肉汤培养基混入犊牛代乳品中进行口服大肠杆菌攻毒, 攻毒剂量约为109个/m L。
1.5 体外培养条件及菌落计数
LB培养基的组成为:胰蛋白胨10 g, 酵母浸出物5 g, 氯化钠10 g, 定容至1 L, p H为7.0, 121℃高压灭菌20 min。大肠杆菌培养条件为37℃, 摇床培养 (150 r/min) 18~24 h。
取1 m L待测混合菌液连续10倍梯度稀释后, 取0.1 m L稀释后菌液均匀涂布接种到EMB平板上, 37℃孵育过夜, 24 h后统计平板上大肠杆菌菌落数, 每个梯度做3个重复。
1.6 生长性能的统计
在试验开始0、7 d晨饲前, 称取每头犊牛的空腹体重。每日记录犊牛代乳粉和开食料的耗料量。统计试验期间犊牛的平均日增重 (ADG) 、平均日采食量 (ADFI) 和饲料转化率 (F/G) 。试验开始后每天从7:00到18:00不间断观察犊牛的排粪情况 (粪便形态、颜色、排粪次数等) 。并逐头采集各种形态的粪样于65℃烘箱中测定初水分含量。根据粪中初水分含量和感观记载, 对每头犊牛每次排出的粪便评分 (见表4) , 1分以上认为腹泻。
1.7 直肠中微生物菌群的测定
以无菌操作, 分别采集攻毒后3、12、24 h犊牛直肠内约10 cm处靠近上壶腹黏膜部的粪便样品, 迅速带回实验室, 放入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 称重后以1:9 (w/w) 的比例加入无菌生理盐水, 依次以10倍梯度稀释, 选择适宜的稀释度, 涂布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 (EMB) , 每个梯度做3组重复, 于37℃恒温培养箱分别培养72 h、24 h后计算菌落数, 并以用1 g肠道内容物中细菌个数的对数 (l g (cfu/g) ) 表示直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数量。
1.8 数据分析与处理
试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利用SAS 8.2软件包中的平衡试验设计方差分析过程 (ANOVA) 进行, 均值的多重比较采用Duncan氏法进行, 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判断标准。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来表示。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p H条件下, 酵母β-葡聚糖与杆菌肽锌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培养基p H值分别为6、7和8时, 酵母β-葡聚糖与杆菌肽锌对大肠杆菌数量变化的影响见表5~7。
注:同行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相同小写字母或无肩标为差异不显著 (P>0.05) 。下表同。
从表5~7中可以看出, 在基础p H为6和7时, 培养3 h时培养基中大肠杆菌数显著低于处理一 (P<0.05) , 当基础p H为8时, 培养3、6 h时培养基中大肠杆菌数显著低于处理一 (P<0.05) ,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处理二组大肠杆菌数与处理一差异不显著 (P>0.05) 。培养基中单独添加杆菌肽锌 (处理三) 对培养基中大肠杆菌数量的抑制作用要强于酵母β-葡聚糖 (处理二) , 在各基础p H条件下, 培养6 h时培养基中大肠杆菌数显著低于处理一 (P<0.05) 。
2.2酵母β-葡聚糖与杆菌肽锌对大肠杆菌攻毒后犊牛直肠大肠杆菌数量的影响
见表8。
大肠杆菌攻毒后12 h, 酵母β-葡聚糖和杆菌肽锌显著降低了犊牛大肠杆菌攻毒后12 h和24 h时直肠中大肠杆菌数量 (P<0.05) 。其中, 12 h时分别比对照组降低9.79%、16.35%, 24 h降低10.09%与15.38%。
2.3酵母β-葡聚糖与杆菌肽锌对大肠杆菌攻毒后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见表9。
大肠杆菌攻毒后, 酵母β-葡聚糖处理组与杆菌肽锌处理组ADG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0.38%和30.81% (P<0.05) 。酵母β-葡聚糖组与杆菌肽锌组F/G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5.74%和20.81% (P<0.05) 。
试验对照组、酵母β-葡聚糖处理组和杆菌肽锌处理组进行攻毒试验期间, 在此阶段酵母β-葡聚糖处理组和杆菌肽锌处理组中犊牛粪便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3.45%和16.14%。
3讨论
3.1酵母β-葡聚糖与杆菌肽锌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本试验中, 在同一p H值下, 培养基中单独添加酵母β-葡聚糖对大肠杆菌数抑制持续时间较短, 培养基中单独添加杆菌肽锌对培养基中大肠杆菌数量的抑制作用强于单独添加酵母β-葡聚糖。但是, 各处理组对大肠肝菌的抑制效果也受到基础培养液中p H值影响, 通过试验发现, 酵母β-葡聚糖在p H值分别为7和8时, 抑菌效果好于基础p H=6, 这可能与酵母β-葡聚糖在碱性条件下稳定性要好于酸性条件, 因此也更容易发挥其生物活性[3]。此外, 根据中国药典 (2000年版) 介绍, 杆菌肽属于多肽类抗生素, 其p H值为5.5~7.5, 因此偏中性的环境更有利于其稳定性。
3.2酵母β-葡聚糖与杆菌肽锌对大肠杆菌攻毒后犊牛直肠大肠杆菌数量的影响
本试验表明, 在抑制直肠中大肠杆菌增殖方面, 酵母β-葡聚糖的抑菌效果略差于杆菌肽锌。这可能是由于酵母β-葡聚糖和杆菌肽锌在抑制大肠杆菌增殖上的方式不同, 杆菌肽锌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强烈的抗菌作用, 对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螺旋菌体抑制效果也较明显, 其机制主要为抑制细菌的细菌壁合成, 也能与敏感细菌的细胞膜结合, 损伤细胞膜的完整性, 导致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流, 从而阻碍肠道内病原性细菌繁殖。而β-葡聚糖主要是在结肠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短链脂肪酸 (SCFAs) , 而短链脂肪酸能促进肠黏膜的生长。另一方面, β-葡聚糖可通过增加肠道分泌型Ig A的分泌量而减少致病微生物对肠道的粘附, 从而减少大肠杆菌增殖。
3.3酵母β-葡聚糖与杆菌肽锌对大肠杆菌攻毒后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目前, 关于β-葡聚糖对幼龄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的报道较多, β-葡聚糖与其他免疫增强剂, 如脂多糖 (LPS) 不同, 它对动物的食欲、生长没有不良影响, 并且在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可以促进动物生长[4,5]。本试验攻毒应激模式下, 酵母β-葡聚糖和杆菌肽锌可能会减轻大肠杆菌对犊牛的损伤。对于酵母β-葡聚糖处理组来说, 试验结果可能是由于在感染前使用β-葡聚糖可增强机体的免疫清除作用, 将抗原抗体反应控制在膜免疫局部, 减少了全身免疫的负担, 并且这种免疫保护作用是以非炎症的方式来进行的, 即对动物的生长没有不良影响。
本试验中, 酵母β-葡聚糖和杆菌肽锌处理组中犊牛粪便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但两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金淑英等研究发现, 给28 d断奶杜长大仔猪饲喂含1%酵母多糖的颗粒料, 与对照组相比, 腹泻率降低50%, 差异极显著 (P<0.01) 。而杆菌肽锌属多肽类抗生素, 其机制主要为抑制细菌的细菌壁合成, 也能与敏感细菌的细胞膜结合, 损伤细胞膜的完整性, 导致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流。
4小结
体外试验中, 不同p H值条件下, 酵母β-葡聚糖与杆菌肽锌对大肠杆菌生长都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体内试验表明, 日粮中添加酵母β-葡聚糖能缓解由大肠杆菌K99攻毒所导致的生长性能下降, 并能降低直肠中大肠杆菌数量。因此, 综合本试验结果, 酵母β-葡聚糖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减少抗生素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刚, 刘苏娇, 侯玉洁, 等.功能性寡糖在仔猪生产中的研究进展[J].饲料广角, 2012, 24:38-41.
[2]于明, 程波, 于海洋, 等.日粮中添加中草药复方制剂与果寡糖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J].现代畜牧兽医, 2008, 7:21-22.
[3]刘兴杰, 刘传琳, 任虹.海葵等四种动物粘多糖碱提取的比较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 2001, 14 (4) :264-268.
[4]安尚泽, 汪岩, 王雷, 等.β-葡聚糖对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黏膜形态的影响[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12, 1:85-88,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