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特性(通用12篇)
生物特性 篇1
1 合群性强
羊的合群性很强, 是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生存和繁殖而形成的一种生物学特性。放牧时虽很分散但不离群, 一有惊吓或驱赶会马上集中。这种合群特性为大群放牧提供了有利条件。放牧时为了让羊能较好地采食可以尽量让其散开, 需集中时可用声音、牧羊犬或投掷东西来使之集中。行走时有一只羊前进, 其它羊会跟随, 放牧时羊群管理的关键是管好头羊。
2 适应性强
羊的适应性比其它家畜强, 适应性与品种类型及分布区的条件有关。而且, 一般都耐粗饲、易抓膘、抗逆性和抗病力强。
3 喜干燥卫生、厌潮湿环境
绵羊和山羊均喜在干燥、卫生、凉爽的环境中生活;厌潮湿环境。因此, 羊群的放牧场所和圈舍, 应以高燥为宜;羊若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容易感染寄生虫和传染病, 同时羊毛品质下降, 影响羊的经济价值。
4 采食习性
羊具有灵活的嘴唇和锋利的牙齿, 能啃食地面的短草。山羊和绵羊混群放牧时, 一般绵羊吃在前, 山羊吃在后。羊游走能力强, 善于边走边采食;采食范围宽, 可利用多种牧草、灌木、农副产品、谷物种子和茎叶、杂草及树叶等多种粗饲料。
5 母性好
羊的母性较好, 分娩后, 母羊会舔干羔羊体表的羊水, 且很快就能熟悉羔羊的气味。母羊依靠嗅觉来辨认羔羊, 通过叫声来保持母子联系, 且会保证羔羊及时吃奶和生存安全。
6 其他特性
绵羊性情较温顺, 易于调教。山羊生性活泼, 除卧息反刍和采食外, 大部分时间处于运动中, 喜欢登高。
来源:中国养殖技术网
生物特性 篇2
纤维单胞菌属拉丁学名[Cellulomonas(Bergey et al.,1923),Clark,1952] 在幼龄培养物中细胞为细长的不规则杆菌,0.5~0.6μm×2.0~5.0μm,直到稍弯,有的呈 V字状排列,偶见分支但无丝状体。老培养物的杆通常变短,有少数球状细胞出现。革兰氏阳性,但易褪色。常以一根或少数鞭毛运动。不生孢,不抗酸。兼性厌氧,有的菌株在厌氧条件下可生长但很差。在蛋白胨-酵母膏琼脂上的菌落通常凸起,淡黄色。化能异养菌,可呼吸代谢也可发酵代谢。从葡萄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都产酸。接触酶阳性。能分解纤维素。还原硝酸盐到亚硝酸盐。最适生长温度30℃。广泛分布于土壤和腐败的蔬菜。
康宁木霉菌丝有隔膜,蔓延生长,广铺于固体培养基上,菌外观为浅绿,黄绿或绿色,反面无色,分生孢子.梗为菌丝的短侧枝,其上对生或互生分枝,分枝上又可继续分枝,形成2级,3级分枝,分枝末端即为瓶状梗.分生孢子由小梗相继生出面,靠黏液把它们聚成球形或近球形的孢子头,分生孢子卵形成椭圆形,壁光滑.单个孢子近无色,形成堆状为绿色,与此相似的还有绿色木霉!此菌有很强的纤维素霉及纤维,二糖淀粉酶等,它能利于农副产品,如麦杆,木材,木屑等纤维素原料,使之转变为糖质原料
佛州侧耳子实体覆瓦状丛生。菌盖直径3~12cm,低温时白色,高温时带青蓝色转黄色至白色,初半球形,边缘完整,后平展成扇形或浅漏斗形,边缘不齐或有深刻。菌肉稍薄,白色。菌褶浅黄白色,干时变淡黄色,稍密集至稍稀疏,延生,常在菌柄上形成脉络状。菌柄侧生(有孢菌株),或偏心生至中央生(无孢菌株),细长,内实,白色,长3~7cm,粗1~2cm,基部有时有白色绒毛。孢子印白色;孢子近柱形,6~9µm×2.5~3µm。
黑曲霉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曲霉属真菌中的一个常见种。
分生孢子梗自基质中伸出,直径15~20pm,长约1~3mm,壁厚而光滑。顶部形成球形顶囊,其上全面覆盖一层梗基和一层小梗,小梗上长有成串褐黑色的球状分生孢子。孢子直径2.5~4.0μm。分生孢子头球状,直径700~800μm,褐黑色。菌落蔓延迅速,初为白色,后变成鲜黄色直至黑色厚绒状。背面无色或中央略带黄褐色。有时在新分离的菌株中能找到白色、圆形、直径约1mm的菌核。分生孢子头褐黑色放射状,分生孢子梗长短不一。顶囊球形,双层小梗。分生孢子褐色球形。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粮食、植物性产品和土壤中。是重要的发酵工业菌种,可生产淀粉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葡萄糖氧化酶、柠檬酸、葡糖酸和没食子酸等。有的菌株还可将羟基孕甾酮转化为雄烯。生长适温37℃,最低相对湿度为88%,能引致水分较高的粮食霉变和其他工业器材霉变。
侧孢霉是一种嗜热丝状真菌,具有分解纤维素的特性.固体PDA培养条件下进行形态观察表明,所采用的嗜热侧孢霉菌株,菌丝丛枝状、有隔,分生孢子浅褐色,顶生或侧生.利用ITS序列进行分子分类发现嗜热侧孢霉与嗜热革节孢(Scytalidium thermophilium)及特异腐质霉(Humicola insolens)2种嗜热菌相距最近.嗜热侧孢霉的生长pH值范围较宽,在初始pH值4.0-12.0的PDA平板上均可生长,以4.0-8.0时生长较好.以还原糖含量变化和蔗渣减少量为指标,以蔗渣为唯一碳源进行液体发酵
芽孢杆菌(Bacillaceae)
细菌的一科,能形成芽孢(内生孢子)的杆菌或球菌。包括芽孢杆菌属、芽孢乳杆菌属、梭菌属、脱硫肠状菌属和芽孢八叠球菌属等。它们对外界有害因子抵抗力强,分布广,存在于土壤、水、空气以及动物肠道等处。芽孢杆菌bacillus 杆菌科的一属细菌。为好氧或兼性厌氧的杆菌,一般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在某种环境下,菌体内的结构发生变化,经过前孢子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芽孢。芽孢对热、放射线和化学物质等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化学组成方面,在芽孢内含有大量营养细胞中不存在的二吡啶羧酸的钙盐;在结构方面,芽孢的原生质外围有三层膜,从内到外是厚的皮层(cortex)、孢子壳和孢子外膜。在芽孢杆菌属中,对种的划分是以菌体的大小、孢子的形状及其在菌体内的位置、糖的利用及其产物、能否还原硝酸,以及在高浓度的食盐条件下能否生长等为依据。广泛分布在水、空气和土壤中。代表种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英语bacillus一词,也可作杆菌或整个芽孢细菌的通称。
球菌在微生物的检验中常用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真菌(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真核和细胞壁的异养生物。种属很多,已报道的属达1万以上,种超过10万个。其营养体除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外,大多是由纤细管状菌丝构成的菌丝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无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都有隔膜,前者称为无隔菌丝,后者称有隔菌丝。在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壳质,其次是纤维素。常见的真菌细胞器有:线粒体,微体,核糖体,液泡,溶酶体,泡囊,内质网,微管,鞭毛等;常见的内含物有肝糖,晶体,脂体等。
真菌通常又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它们归属于不同的亚门。
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或菌核,大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常见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蘑菇、平菇、木耳、银耳、竹荪、羊肚菌等。它们既是一类重要的菌类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药工业的重要资源。[编辑本段]真菌的营养体
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绝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都是可分枝的丝状体,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hypha)。许多菌丝在一起统称菌丝体(mycelium)。菌丝体在基质上生长的形态称为菌落(colnny)。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呈管状,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质,无色或有色。菌丝可无限生长,但直径是有限的,一般为2—30微米,最大的可达100微米。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septum)称为无隔菌丝,而高等真菌的菌丝有许多隔膜,称为有隔菌丝。此外,少数真菌的营养体不是丝状体。而是无细胞壁且形状可变的原质团(plasmodium)或具细胞壁的、卵圆形的单细胞。寄生在植物上的真菌往往以菌丝体在寄主的细胞间或穿过细胞扩展蔓延。
当菌丝体与寄主细胞壁或原生质接触后,营养物质因渗透压的关系进入菌丝体内。有些真菌如活体营养生物侵入寄主后,菌丝体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收养分的特殊机构称为吸器(hauStorium)。吸器的形状不一,因种类不同而异,如白粉菌吸器为掌状,霜霉菌为丝状,锈菌为指状,白锈菌为小球状。有些真菌的菌丝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可形成疏松或紧密的组织体。苗丝组织体主要有菌核(sclerotium)、子座(stroma)和菌索(rhizomorph)等。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内层是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表皮细胞壁厚、色深、较坚硬。菌核的功能主要是抵抗不良环境。但当条件适宜时,菌核能萌发产生新的营养菌丝或从上面形成新的繁殖体。菌核的形状和大小差异较大,通常似绿豆、鼠粪或不规则状。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有时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子座的主要功能是形成产生抱子的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植物的根有些相似,所以也称根状菌索。菌索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
有些真菌菌丝或孢子中的某些细胞膨大变圆、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而形成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它能抵抗不良环境,待条件适宜时,再萌发成菌丝。[编辑本段]真菌的繁殖体
当营养生活进行到一定时期时,真菌就开始转入繁殖阶段,形成各种繁殖体即子实体(fruitingbody)。真菌的繁殖体包括无性繁殖形成的无性孢子和有性生殖产生的有性孢子。
1.无性繁殖(asexual reproduction)
无性繁殖是指营养体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的繁殖。它的基本特征是营养繁殖通常直接由菌丝分化产生无性孢子。常见的无性孢子有三种类型:
(1)游动孢子(zoospore):形成于游动孢子囊(zoosporangium)内。游动孢子囊由菌丝或孢囊梗顶端膨大而成。游动孢子无细胞壁,具1—2根鞭毛,释放后能在水中游动。
(2)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形成于孢囊孢子囊(sporangium)内。孢子囊由孢囊梗的顶端膨大而成。孢囊孢子有细胞壁,无鞭毛,释放后可随风飞散。
(3)分生孢子(conidium)产生于由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分生泡子梗(conidiophore)上,顶生、侧生或串生,形状、大小多种多样,单胞或多胞,无色或有色,成熟后从袍子梗上脱落。有些真菌的分生抱子和分生孢子梗还着生在分生孢子果内。袍子果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近球形的具孔口的分生抱子器(pycnidium)和杯状或盘状的分生孢子盘(acervulus)。
2.有性生殖(sexualreproduction)真菌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一般到后期)就进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经过两个性细胞结合后细胞核产生减数分裂产生袍子的繁殖方式。多数真菌由菌丝分化产生性器官即配子囊(gametangium),通过雌、雄配于囊结合形成有性泡子。其整个过程可分为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质配,即经过两个性细胞的融合,两者的细胞质和细胞核(N)合并在同一细胞中,形成双核期(N+N)。第二阶段是核配,就是在融合的细胞内两个单倍体的细胞核结合成一个双倍体的核(2N)。第三阶段是减数分裂,双倍体细胞核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的核(N),从而回到原来的单倍体阶段。经过有性生殖,真菌可产生四种类型的有性孢子。
(1)卵孢子(oospore):卵菌的有性孢子。是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接触后,雄器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经授精管进入藏卵器,与卵球核配,最后受精的卵球发育成厚壁的、双倍体的卵孢子。
(2)接合孢子(zygospore):接合菌的有性孢子。是由两个配子囊以配子囊结合的方式融合成1个细胞,并在这个细胞中进行质配和核配后形成的厚壁孢子。
(3)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相结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单倍体孢子。子囊孢子着生在无色透明、棒状或卵圆形的囊状结构即子囊(ascus)内。每个子囊中一般形成8个子囊孢子。子囊通常产生在具包被的子囊果内。子囊果一般有四种类型,即球状而无孔口的闭囊壳(cletothecium),瓶状或球状且有真正壳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壳(perithecium),由于座溶解而成的、无真正壳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腔(locule),以及盘状或杯状的子囊盘(9pothecium)。
(4)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直接由“+”、“-”菌丝结合形成双核菌丝,以后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膨大成棒状的担子(basidium)。在担子内的双核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最后在担子上产生4个外生的单倍体的担孢子。
此外,有些低等真菌如根肿菌和壶菌产生的有性孢子是一种由游动配子结合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而成的厚壁的休眠抱子(restingspore)。[编辑本段]真菌的起源和演化
关于真菌的起源和演化主要有两派看法。一派认为真菌是由藻类演化而来。这些藻类因丧失色素而从自养变成异养,生理的变化引起了形态的改变。另一派认为除卵菌来自藻类外,其余的真菌来自原始鞭毛生物。
真菌是一项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和动物每年消耗大量的真菌菌体和子实体;真菌也是重要的药材。真菌的某些代谢产物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用途,如乙醇,柠檬酸,甘油,酶制剂,甾醇,脂肪,塑料,促生素,维生素等。而且这些东西都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在真菌的腐解作用中,它使许多重要化学元素得以再循环。真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真菌有以下几种:
霉菌
亦称“丝状菌”。属真菌。体呈丝状,丛生,可产生多种形式的孢子。多腐生。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根霉、毛霉、曲霉和青霉等。霉菌可用以生产工业原料(柠檬酸、甲烯琥珀酸等),进行食品加工(酿造酱油等),制造抗菌素(如青霉素、灰黄霉素)和生产农药(如“920”、白僵菌)等。但也能引起工业原料和产品以及农林产品发霉变质。另有一小部分霉菌可引起人与动植物的病害,如头癣、脚癣及番薯腐烂病等。
酵母菌
属真菌。体呈圆形、卵形或椭圆形,内有细胞核、液泡和颗粒体物质。通常以出芽繁殖;有的能进行二等分分裂;有的种类能产生子囊孢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在葡萄及其他各种果品和蔬菜上更多。是重要的发酵素,能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生产上常用的有面包酵母、饲料酵母、酒精酵母和葡萄酒酵母等。有些能合成纤维素供医药使用,也有用于石油发酵的。
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属酵母菌属。细胞呈圆形、卵形或椭圆形。以出芽繁殖,能形成子囊孢子。在发酵工业上,可用来发酵生产酒精或药用酵母,也可通过菌体的综合利用提取凝血质、麦角固醇、卵磷脂、辅酶甲与细胞色素丙等产品。
红曲霉素(Monascuspurpureus)属于囊菌纲,曲霉科。菌丝体紫红色。无性生殖时,茵丝分枝顶端形成单独的或一小串球形或梨形的分生抱子。有性生殖时,产生球形、橙红色的闭囊果,内生含有八个子囊孢子的子囊。红曲霉可制红曲、酿制红乳腐和生产糖化酶等。
假丝酵母(Candida)
一属能形成假菌丝、不产生子囊孢子的酵母。不少的假丝酵母能利用正烷烃为碳源进行石油发酵脱蜡,并产生有价值的产品。其中氧化正烷烃能力较强的假丝酵母多是解脂假丝酵母(C.lipolytica)或热带假丝酵母(C.tropicalis)。有些种类可用作饲料酵母;个别种类能引起人或动物的疾病。
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
或亦称“白色假丝酵母”。一种呈椭圆形、行出芽繁殖的假丝酵母。通常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肠道、上呼吸道等处,能引起鹅口疮等口腔疾病或其他疾病。
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
半知菌类,黄曲霉群的一种常见腐生真菌。多见于发霉的粮食、粮食制品或其他霉腐的有机物上。菌落生长较快,结构疏松,表面黄绿色,背面无色或略呈褐色。菌体由许多复杂的分枝菌丝构成。营养菌丝具有分隔;气生菌丝的一部分形成长而粗糙的分生孢子梗,梗的顶端产生烧瓶形或近球形的顶囊,囊的表面产生许多小梗(一般为双层),小梗上着生成串的表面粗糙的球形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顶囊、小梗和分生孢于合成孢子穗。可用于生产淀粉酶、蛋白酶和磷酸二酯酶等,也是酿造工业中的常见菌种。近年来,发现其中某些菌株会产生引起人、畜肝脏致癌的黄曲霉毒素。早在六世纪时,《齐民要术》中就有用“黄衣”、“黄蒸”两种麦曲来制酱的记载,这两种黄色的麦曲,主要由黄曲霉一类微生物产生的大量孢子和蛋白酶、淀粉酶所组成。
白地霉(Geotrichumcandidum)
属真菌。菌落平面扩散,组织轻软,乳白色。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时,断裂成圆柱状的裂生抱子。菌体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8℃。常见于牛奶和各种乳制品(如酸牛奶和乳酪)中;在泡菜和酱上,也常有白地霉。可用来制造核苦酸、酵母片等。
抗生菌
亦称“拮(颉)抗菌”。能抑制别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别种微生物的一些微生物。其中有的能产生抗菌素,主要是放线菌及若干真菌和细菌等。如链霉菌产生链霉素,青霉菌产生青霉素,多粘芽抱杆菌产生多粘菌素等。
假菌丝
某些酵母如假丝酵母经出芽繁殖后,子细胞结成长链,并有分枝,称为假菌丝。细胞间连接处较为狭窄,如藕节状,一般没有隔膜。
抗菌素
亦称“抗生素”。主要指微生物所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化学物质,如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春雷霉累、庆大霉素等。从某些高等植物和动物组织中也可提得抗菌素。有些抗菌素,如氯霉素和环丝氨酸,目前主要用化学合成方法进行生产。改变抗菌素的化学结构,可以获得性能较好的新抗菌素,如半合成的新型青霉素。在医学上,广泛地应用抗菌素以治疗许多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和某些癌症等。在畜牧兽医学方面,不仅用来防治某些传染病,有些抗菌素还可用以促进家禽、家畜的生长。在农林业方面,可用以防治植物的微生物性病害。在食品工业上,则可用作某些食品的保存剂。
病原性真菌
真菌(Fungus)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藻菌植物中真菌超纲,具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绝大多数对人有利,如酿酒、制酱,发酵饲料,农田增肥,制造抗生素,生长蘑茹,食品加工及提供中草药药源(如灵芝、茯苓、冬虫夏草等,都是真菌的产物或本身或利用真菌的作用所制备的)。对人类致病的真菌分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前者侵犯皮肤、毛发、指甲,为慢性,对治疗有顽固性,但影响身体较小,后者可侵犯全身内脏,严重的可引起死亡。此外有些真菌寄生于粮食、饲料、食品中,能产生毒素引起中毒性真菌病。
常见真菌培养基有:
配方一 萨市(Sabouraud’s)培养基
蛋白胨 10克 琼脂 20克
麦芽糖 40克 水 1000毫升
先把蛋白胨、琼脂加水后,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加入40克麦芽糖(或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灭菌,备用。
本培养菌是培养许多种类真菌所常用的。
配方二 马铃薯糖琼脂培养基
把马铃薯洗净去皮,取200克切成小块,加水1000毫升,煮沸半小时后,补足水分。在滤液中加入10克琼脂,煮沸溶解后加糖20克(用于培养霉菌的加入蔗糖,用于培养酵母菌的加入葡萄糖),补足水分,分装,灭菌,备用。
把这培养基的pH值调到7.2~7.4,配方中的糖,如用葡萄糖还可用来培养放线菌和芽孢杆菌。
配方三 黄豆芽汁培养基
黄豆芽 100克 琼脂 15克
葡萄糖 20克 水 1000毫升
洗净黄豆芽,加水煮沸30分钟。用纱布过滤,滤液中加入琼脂,加热溶解后放入糖,搅拌使它溶解,补足水分到1000毫升,分装,灭菌,备用。
把这培养基的pH值调到7.2~7.4,可用来培养细菌和放线菌。
配方四 豌豆琼脂培养基
豌豆 80粒 琼脂 5克
水 200毫升
取80粒干豌豆加水,煮沸1小时,用纱布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琼脂,煮沸到溶解,分装,灭菌,备用。[编辑本段]真菌与生活
环境的再循环
真菌像细菌和微生物一样都是分解者,就是一些分解死亡生物的有机物的生物。真菌将生物分解为各类无机物,使土地肥力增强。
食物与真菌
还有些真菌也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可食用的蕈菌有200多种,如冬菇、草菇、木耳、云耳等。以及真菌所侵入后的生(动)物空壳,如冬虫夏草。
还有的真菌用于食物加工,例如酵母菌用于面包等加工,酿酒也需要真菌。
致病的真菌
在农业、林业和畜牧业中,真菌又有有害的一面。真菌能引起植物多种病害,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1845年欧洲由于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摧毁了5/6的马铃薯,中国由于1950年的小麦锈病和1974年的稻瘟病而使小麦和水稻各减产60亿千克。
真菌还可引起动、植物和人类的多种疾病,在人类主要有三种类型:①.真菌感染;②.变态反应性疾病;③.中毒性疾病。
抗病的真菌
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有一次他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3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在一个培养皿中长了一个霉菌斑。并且霉菌斑周围的细菌都死了。
霉菌渗出了什么强有力的物质?弗莱明称为青霉素,并发现了它可以杀死许多致命性细菌。然而,因为青霉素在试管内和血清混合后很快失活,弗莱明认为它不会在人和动物身上发生作用。
真菌与植物根系的关系
植物的根和真菌也有共生关系,和真菌共生的根称为菌根。
外生菌根:真菌的菌丝在根的表面形成菌丝体包在幼根的表面,有时也侵入皮层细胞间,但不进入细胞内,此时以菌丝代替了根毛的功能,增加了根系的吸收面积,如松等;
内生菌根:菌丝通过细胞壁侵入到表皮和皮层细胞内,加强吸收机能,促进根内的物质运输,如柑橘、核桃等;
内外生菌根:也有菌丝不仅包在幼根表面同时也深入到细胞中,称内外生菌根,如苹果、柳树等。
菌丝吸收水分、无机盐等供给植物,同时产生植物激素和维生素B等促进根系的生长;植物供给真菌糖类、氨基酸等有机养料。
能形成菌根的高等植物2000多种,如侧柏、毛白杨、银杏、小麦、葱等;
具菌根的植物在没有真菌存在时不能正常生长,因此造林时须事先接种和感染所需真菌,以利于荒地上成功造林。
真菌【词外小释】
由菌丝组成,无根、茎、叶的分化,无叶绿素,不能自己制造养料,以寄生或腐生方式摄取现成有机物的低等植物独立类群。真菌具有分解或合成许多种有机物的能力,可用于获取维生素、抗菌素、酶等制剂,而有些真菌也可产生毒素,引起动植物中毒生病。由真菌所产生的毒素就称之为真菌毒素。真菌作为病原微生物还能侵入人体和动物,引起毛发、皮肤、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其他内脏的病变。如头皮屑和脚气 赞同0| 评论
2009-3-23 12:03 48680009 | 二级
木霉:通常菌落扩展很快,特别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几天内木霉菌落可遍布整个料面。菌丝生长温度4—42℃,25—30℃生长最快,孢子萌发温度10—35℃,15—30℃萌发率最高,25—27℃菌落由白变绿只需4—5昼夜,高温对菌丝生长和萌发有利。孢子萌发要求相对湿度95%以上,但在干燥环境也能生长,菌丝生长pH值为3.5~5.8,在pH值4~5条件下生长最快。
纤维单胞菌:不生孢,不抗酸。兼性厌氧,有的菌株在厌氧条件下可生长但很差。在蛋白胨-酵母膏琼脂上的菌落通常凸起,淡黄色。化能异养菌,可呼吸代谢也可发酵代谢。从葡萄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都产酸。接触酶阳性。能分解纤维素。还原硝酸盐到亚硝酸盐。最适生长温度30℃。广泛分布于土壤和腐败的蔬菜
银耳生物特性及高优栽培关键技术 篇3
下面介绍银耳生物学特性及高优栽培关键技术。
一、银耳生物学特性
银耳是众多菇菌中较为骄气的一个品种,其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比较严格。
1. 温度
银耳属中温型菌类,菌丝体是由伴生菌的香灰菌丝和银耳纯菌丝这两种菌丝混合的。其混合菌丝体,耐低温,不耐高温,在0℃以下不死,15 ~ 30℃范围均可生长,但以23 ~ 26℃最适宜。超过35℃停止生长,39℃死亡。子实体分化发育18 ~ 28℃范围正常生长,但以23 ~ 26℃最适。高于28℃接种穴口会吐黑水珠,带来耳基变黑,造成烂蒂;低于18℃穴口会吐白色晶状黏液,也会导致耳基霉烂。
2. 水分
培养基含水量60% ~ 65%;栽培空间相对湿度,不同生长期要求有别,幼耳阶段相对湿度80%,中耳期90% ~ 95%,成耳期90%。
3. 空气
银耳为好氧真菌,尤其是长耳阶段如果菇房通风不良,氧气不足,不利于子实体展片还会引起烂耳。
4. 光照
菌丝生长不需光线,子实体生长阶段,白天光线200勒克斯足够,夜间开日光灯照射,促使耳片增厚,且有利于提升品质。
5. 酸碱度(pH值)
栽培银耳的培养基最适pH值5.8~6.2,pH值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菌丝生长。
二、栽培场地与耳房
1. 场地选址
选址应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且要冬暖夏凉、四周宽阔,远离往宅区、医院、公厕、垃圾场等,防止污染;在5米以内无酱制、酿造、发酵、腌渍等加工场所,防止微生物感染;500米以内不得有石灰厂、煤场、磷矿、沙石加工场等扬尘和飘灰作业,以及化肥厂、化工厂等空中排烟设施。场地上水源不得有造纸和钨矿炼制厂、石板材切磨厂,以及造纸厂等浆液的排放污染。
2. 耳房构建
耳房应坐北朝南,规范化栽培房规格为宽4.3米、高3.6米、长10~12米,中间设两条1米宽的走道,走道上方各开3个通风窗。房内设宽0.45米、长10米、高3.3米的培养架,分隔成12~13层排袋架。每个栽培房以摆放银耳栽培袋4000个左右为适。
栽培房四周用空心砖砌成,内壁和层顶采用厚10厘米的泡沫板装订,地面铺水泥。北方省区可利用塑料大棚或日光温室进行栽培。
三、栽培季节
银耳为中温型菌类,自然气候条件,栽培季节以春、秋两季最适。采用保温调控设施的菇房,可以周年生产。而高海拔山区可利用夏季气候凉爽优势,进行反季节栽培2~3批。
四、培养基配制
1. 培养基配方
配方可根据当地原料资源因地制宜选用。
配方一:棉籽壳83%,麦麸15%,庶糖1%,石膏1%,料、水比为1∶1.1 ~ 1.2,含水量60%。
配方二:棉籽壳60%,杂木屑10%,玉米芯10%,麦麸18%,蔗糖1%,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2%,石膏粉0.5%,料、水比为1∶1.1 ~ 1.2,含水量60%。
配方三:棉籽壳65%,木薯杆粉15%,麦麸18%,蔗糖1%,石膏粉1%,料、水比1∶1.1 ~ 1.2,含水量60%。
2. 混合搅拌
所有原辅料要求干燥,无霉变。先将原辅材料混合集堆,干料搅拌均匀,然后加水拌料。生产上常用拌料机搅拌,均匀度好。
3. 装袋打穴封口
栽培袋选用低压聚乙烯(HDPE)薄膜袋,宽12厘米,长53厘米,厚0.04毫米,每袋装干料量600 ~ 650克,湿重1250 ~ 1300克。采用装袋机装料。
然后在料袋的正面,等距离各打3~4个接种穴,穴口宽直径1.2厘米,深2厘米,再用胶布贴封穴口。有条件的生产单位可采用自动装袋、扎口、打穴、封穴一次合成的装袋生产线。
4. 灭菌冷却
将完成上述工序的料袋,采用常压高温蒸汽灭菌。当蒸汽上升到100℃后,保持20 ~ 24小时,达到灭菌效果。然后卸袋排场,冷却至料温25℃以下。
五、接种养菌出耳管理
在无菌条件下揭开袋面穴口上的胶布,用接种器接入银耳菌种,每瓶菌种可接栽培袋40个。接种后顺手将胶布复原穴口,然后将菌袋进行养菌和出耳管理。
银耳管理技术性很强,稍有管理失控就会导致失败。这里介绍银耳菌袋培养出耳,直至采收的规范化管理技术日程控制(见下表)。
(作者联系地址:福建省古田县城西过河路13号 邮编:352200)
木槿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篇4
1 生长习性
木槿适应性强, 南北各地都有栽培。木槿喜温暖、湿润的气候, 但也很耐寒。喜光, 耐半阴。耐干旱, 不耐水湿。适应性强, 对土壤要求不严, 能在贫瘠的砾质土中或微碱性土中正常生长, 但以深厚、肥沃、疏松的土壤为好。萌芽性强, 耐修剪。对烟尘、二氧化硫、氯气等抗性较强。
2 分布范围
原产于东亚, 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通常作为绿篱或观赏用。[5]木槿种植面积数量居全国首位。沭阳是当今木槿小苗生产基地,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一年生与多年生木槿销往全国各地[6]。
木槿花的花语:“坚韧、质朴、永恒、美丽”, 还因此被评为韩国国花。木槿花朝开幕落, 但每次凋谢都是为了下一次更绚烂地开放。就像太阳不断地落下又升起, 就像春去秋来的四季轮转, 生生不息。
3 常见变种
(1) 白花重瓣木槿:白色花瓣上有紫红色的细线条和小斑点, 重瓣。 (2) 玻璃重瓣木槿:枝直条, 花重瓣, 天青色。 (3) 紫红重瓣木槿:花瓣紫红色或带白色, 重瓣。斑叶木槿:叶片生有白斑, 花紫色, 重瓣。
4 繁殖
4.1 扦插育苗
木槿扦插成活率高, 扦插材料的取得也较容易, 因而常以扦插法繁殖。扦插育苗宜在早春枝叶萌发前进行, 选无病虫害的健壮植株为母株, 在母树萌发前选取1~2年生、径粗1cm以上的中、上部枝条为繁殖材料 (繁殖材料的选取也可结合早春树冠整形修剪进行) , 将枝条剪成15~20cm长的枝段, 清水浸泡4~6小时后进行扦插。插前整好苗床, 按畦带沟宽130cm、高25cm作畦, 每1m2施入厩肥6kg、火烧土1.5kg、钙镁磷75g作为基肥。扦插要求沟深15cm, 沟距20~30cm, 株距8~10cm, 插穗上端露出土面3~5cm或入土深度为插条的2/3, 插后培土压实, 及时浇水。扦插苗采用塑料大棚等保温增温设施, 一般1个月左右生根出芽, 当年可长到1m左右高。也可在秋季落叶后进行扦插育苗, 将剪好的插穗用100~200mg/L的NAA溶液浸泡18~24小时, 插到沙床上, 及时浇水, 覆盖农膜, 保持温度18~25℃, 相对湿度85%以上, 生根后移到圃地培育。由于木槿扦插极易生根, 栽培数量较少时, 可进行直插栽培, 直接将插穗按栽培密度栽入定植穴中, 不需移栽定植;也可用长枝条直插栽培, 要深入土深度在20cm以上, 以防倒伏和由于根系过浅而受旱害。
4.2 播种繁殖
一般在春季4月进行。果实10月成熟后, 11~12月采种最适宜, 采收后剥出种子低温干藏, 到翌春4月条播或撒播, 播后约20天发芽。
4.3 分株繁殖
在秋天落叶后或早春发芽之前, 挖取植株根际的萌株, 另行栽植。栽前可适当修剪根部, 并对地上部实行重短截。
5 栽培技术
5.1 定植
木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 一般可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山坡地、边角荒地种植, 也可作为绿篱在菜地、果园四周单行种植, 或成片种植进行专业化生产。木槿为多年生灌木, 生长速度快。木槿移栽定植时, 种植沟内要施足基肥, 一般以垃圾土或腐熟的厩肥等农家肥为主, 配合施入少量复合肥, 移栽定植最好在幼苗休眠期进行, 也可在多雨的生长季节进行。移栽时要剪去部分枝叶以利成活, 定植后应浇1次定根水, 并保持土壤湿润, 直到成活。
5.2 肥水管理
当枝条开始萌动时, 应及时追肥, 以速效肥为主, 促进营养生长;现蕾前追施1~2次磷、钾肥;5~10月盛花期间结合除草、培土进行追肥2次, 以磷钾肥为主, 辅以氮肥, 以保持花量及树势;冬季休眠期间进行除草清园, 在植株周围开沟或挖穴施肥, 以农家肥为主, 辅以适量无机复合肥, 以供应来年生长及开花所需养分。长期干旱无雨天气, 应注意灌溉, 而雨水过多时要排水防涝。夏末秋初不宜灌水, 以免秋梢生长过嫩而降低抗寒力。秋后霜冻前灌1次透水防冻。5~6年生以下的苗木越冬时, 都应采取防寒措施, 如采取根部培土等。
木槿在当年生新枝上开花, 在秋季落叶后可进行适当修剪。修剪时宜疏剪与短截相结合, 对长枝适度短截, 疏去过密枝、细弱枝, 使营养集中, 丰满。
6 修剪技术
木槿系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木槿叶茂花繁, 管理简单, 夏秋开花并有不同花色, 为优良的园林观花树种。常做花篱、花墙, 列植于路边、林缘。但木槿长期放任生长, 往往树体过大, 枝条又多又乱, 大枝基部光秃, 花量少, 花期短而且花朵小, 会降低观赏价值。为了提高其观赏效果, 使其花繁色艳, 需要进行整形修剪。
6.1 整形
根据木槿枝条开张程度不同, 可将木槿分为2类, 一是直立型, 二是开张型。直立型木槿枝条着生角度小, 近直立, 萌芽力强, 成枝力相对较差, 不耐长放;可将其培养改造成有主干不分层树形, 主干上配植3~4个主枝, 其余疏除, 在每个主枝上可配植1~2个侧枝, 称为有主干开心形。开张型木槿枝条角度大, 枝条开张, 抽生旺枝和中花枝比直立型强一些, 对修剪反应较敏感, 可将其培养成丛生灌木状;与有主干开心形相比区别主要是无主干或主干极短, 主枝数较多, 一般4~6个, 称为丛生形。
6.2 修剪
6.2.1 主干开心形修剪:
对直立型的木槿, 往往会发生抱头生长, 树冠内的枝条拥挤, 枝条占据的有效空间小, 开花部位易外移, 形成基部光透现象, 可将其逐步改造成开心形。主要修剪方法如下: (1) 合理选留主枝和侧枝, 将多余主枝和侧枝分批疏掉, 使主侧枝分布合理, 疏密适度, 但一年不可疏枝过多。 (2) 对主枝和侧枝头重回缩, 新枝头分枝角度要大, 方向要正, 对外围过密枝要合理疏剪, 以便通风透光。 (3) 对一年生壮花枝开花后缓放不剪, 下年将其上萌发旺枝和壮花枝全部疏除, 留下中短枝开花, 内膛较细的多年生枝不断进行回缩更新, 对中花枝在分枝处短截, 可有效调节枝势促进花芽质量提高。 (4) 对外围枝头进行短截, 剪口留外芽, 一般可发3个壮枝, 将枝头竞争枝去掉, 其它缓放, 然后回缩培养成枝组。
6.2.2 丛生形修剪:
对开张型木槿, 常发生主枝数过多, 外围枝头过早下垂, 内膛直立枝多且乱。主要修剪方法有:一是及时用背上枝换头, 防止外围枝头下垂早衰, 对枝头处理与开心形相同;二是对内膛萌生直立枝, 一般疏去, 空间大可利用, 但一般不用短截, 防止枝条过多, 扰乱树形。对内膛枝及其它枝条采用旺枝疏除, 壮花枝缓放后及时加缩, 再放再缩, 用这种方法不断增加中短花枝比例。
7 病虫防治
生物特性 篇5
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的生物膜特性研究
摘要:通过扫描电镜对具有除磷功能的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中生物膜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并考察了容积负荷、曝气量和厌氧循环水量对生物膜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生物膜主要由微生物及其胞外多聚物组成,大量的微生物及其胞外多聚物相互连结,形成稳定的缠结结构.平均每片填料上附着的生物膜质量为4.088 g,挥发性生物膜质量与生物膜干质量的比值为0.861,表明活性生物量较高.填料上的生物膜量主要受曝气量和厌氧循环水量的影响,而容积负荷对填料上的生物膜量基本没有影响.作 者:张朝升 荣宏伟 张可方 ZHANG Chao-sheng RONG Hong-wei ZHANG Ke-fang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期 刊:中国给水排水 ISTICPKU Journal:CHINA WATER & WASTEWATER年,卷(期):,23(1)分类号:X703.1关键词:生物除磷 生物膜 微生物 生物膜量
樗蚕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篇6
关键词: 樟;樗蚕;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S763.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4-0038-03
樗蚕Philosamia cynthia又名乌桕大蚕蛾、椿蚕、小桕蚕,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寄主植物有核桃Juglans regia、石榴Punica granatum、柑桔Citrus reticulata、蓖麻Ricinus communis、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樟Cinnamomum camphora、乌桕Sapium sebiferum、银杏Ginkgo biloba、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槐、柳等。分布 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各地[1-3]。
樗蚕属偶发性害虫,2003年以来在荆州市荆州区、松滋市等地危害樟。2005年,该虫在荆州区八岭山林场、马山镇、川店镇爆发成灾,发生总面积666 hm2,虫口密度200头/百叶以上,几天时间就将叶片吃光,严重影响林木生长。为控制其传播蔓延,本文对樗蚕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并开展了防治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情调查
樗蚕生物学特性观察和防治试验在荆州区八岭山林场进行,按照发生程度轻、中、重分别设置试验区。共选择30个小班,每个小班根据地形、林分状况和小班面积,设置1~3个标准地观测生活史、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效果。每个标准地面积666.7 m2,各选择3 株标准株,清点每株标准树上的虫口数,将林下杂草杂灌清除,铺上塑料薄膜,便于清点死亡幼虫数,连续观察10 d,统计虫口减退率。另设一个标准地作为对照,不进行任何防治,按照上述方法选择标准木,清点幼虫数,计算自然虫口减退率。
1.2 数据处理
防治前、防治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和第10天,分别统计防治标准地和对照样地内标准株下的死虫数,以及样株上的活虫数,计算防治虫口减退率和自然虫口减退率:
虫口减退率(%)=累计死亡幼虫数/防治前活幼虫数×100%;自然虫口减退率(%)=(防治前对照活虫数-防治后对照活虫数)/防治前活幼虫数×100%;校正虫口减退率(%)=虫口减退率×(1-自然虫口减退率)
1.3 试验药剂
50%甲胺磷乳油,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吡虫啉乳油,安徽永丰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5%灭幼脲悬浮剂,四川绿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1.2%苦烟乳油,赤峰市帅旗农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学特性
2.1.1 生活史
樗蚕在荆州市1年发生2代,以蛹越冬。越冬蛹于5月上旬~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第一代卵期5月上旬~6月中旬;幼虫期6月上旬~7月中旬,危害盛期为6月下旬;6月下旬~8月上旬结茧化蛹;成虫7月下旬~8月下旬羽化。第二代卵期7月下旬~9月上旬;幼虫期8月下旬~10月上旬,危害盛期为9月中旬;9月下旬以后陆续作茧化蛹越冬。
2.1.2 习性
成虫:樗蚕成虫夜间活跃,有较强的趋光性和远距离飞行能力,在日光灯下非常活跃,能高飞,也能低飞,直到快天明时才飞离灯光。成虫飞行距离可达3 000 m以上,寿命5~10 d,羽化的成虫当晚即可进行交配,交尾时间长达24 h,交尾结束后不到1 d即可产卵。雄虫有多次交尾的性能;卵:卵多成堆产于叶背,平均每雌虫产卵240粒,最多430粒;幼虫:共5龄,平均一头幼虫总食叶量达406.87 cm2。初孵幼虫群居在卵块附近不动,以后开始爬行取食叶缘,3龄后开始分散,并且食量猛增,以4至5龄幼虫食量最大,约占一生总食叶量的90%。该虫在食料充足时不转移为害,其耐饥饿能力也比较强,3~4 d不取食也饿不死;蛹:老熟幼虫在叶柄或小枝等被害处吐丝作茧化蛹,树上无叶时,则下树在地被物上结褐色粗茧化蛹,蛹期约50 d,越冬蛹期长达6~7个月。
2.2 防治方法
2.2.1 人工防治
利用冬闲季节,发动群众剪除越冬茧蛹,火烧、深埋,减少越冬基数。在成虫羽化期间,可人工捕杀成虫。
2.2.2 物理防治
在成虫羽化期间,可利用黑光灯和杀虫灯诱杀成虫。
2.2.3 化学防治
樗蚕3龄前幼虫具有群集性且体壁无蜡粉,抗药性差,是药物防治的关键时期和最佳时期。药效试验表明:50%甲胺磷1 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2 000倍液、5%吡虫啉1 500倍液, 进行喷雾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6%以上见表2。
2.2.4 生物防治
在低虫口幼虫期,可喷洒生物药剂进行防治,控制虫口上升。 药剂可以选择25%灭幼脲1 500 倍液、5%吡虫啉1 500 倍液、1.2%苦烟1 500倍液等,防治效果可达96%以上见表3。
调查中还发现,七星瓢虫、螳螂、小茧蜂及麻雀等天敌对樗蚕有抑制作用,尤其是麻雀对樗蚕的发生量的控制作用比较大,对这些天敌应当加以保护利用。3 结论
(1)樗蚕在荆州市1年发生2代,以蛹在树枝上的丝质茧内越冬。
(2)在樗蚕未产生危害之前,可在冬季农闲时人工剪除越冬茧蛹,降低越冬代虫口基数。同时,在成虫羽化盛期,可利用樗蚕成虫趋光性强的特点,使用黑光灯和杀虫灯诱杀成虫。
(3)在低虫口密度期,要积极推广生物防治。一是使用灭幼脲、吡虫啉、苦烟等生物制剂防治樗蚕。二是保护瓢虫、螳螂、小茧蜂、麻雀等天敌,抑制樗蚕发生和危害。
(4)在高虫口密度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药剂喷雾防治,可以迅速压低虫口密度,减轻危害。
参 考 文 献
[1]张执中主编.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2]萧刚柔主编.中国森林昆虫(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3]万前进.樗蚕的生物学特性与科学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1): 206-207.
生物特性 篇7
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域中的前沿技术之一,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生物油液体燃料的开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我国资源比较缺乏, 对外依存度大, 过度开采、运输和不合理使用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因而必须改变能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1]。
通过用现代技术对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的生物油进行改性处理后来可代替常规动力用油, 或经过进一步提炼, 可生产出各种化工产品。同时生物油具有的低硫、低氮、低灰分等特性, 使其成为清洁燃料, 利用高效的生物质转换技术, 将废弃的生物质资源转换为高品位的生物油燃料, 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产出, 而且可减少污染, 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因此对于生物质产物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试验内容
1.1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主要由螺旋给料机、流化床反应器、产物收集及辅助部分组成 (见图1) 。采用圆柱型流化床反应器, 该反应器由不锈钢制成, 内径100mm, 外绕功率为4kW的电阻丝, 并设有温度测量控制仪, 反应器外侧用硅酸铝纤维保温。为避免细小的固体颗粒堵塞气体分布板, 其上铺设一层100目的不锈钢丝网。
生物质原料由二级螺旋进料器给料, 在料仓内装设搅拌器, 防止生物质搭桥。选用氮气作为惰性流化气体, 石英砂作为床料。在螺旋进料器靠近流化床的部分焊接了一段冷却管, 用水作为冷却介质进行冷却, 以降低进料器进口处的温度。流量由转子流量计计量, 一部分气体进入料仓以平衡压力, 其余的预热后进入流化床。反应产物进入分离器, 在离心作用下, 固体炭被分离出去进入集炭箱, 其余部分进入冷凝器进行冷凝, 冷凝得到的液体就是生物油。通过冷凝器后, 剩余气体进入过滤器, 过滤掉气体中剩余生物油和极微小的炭粒, 剩下的不可冷凝气再随载气重新进入反应器进行循环反应[2]。
1.2 试验原料
试验原料为红松、白松、落叶松和玉米秸秆, 粒径为0.24~1mm, 其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及弹筒发热量结果如表1所示。
利用德国VarioELⅢ元素分析仪对红松、白松、落叶松和秸秆几种生物质进行了元素分析, 采用上海产XRY-1氧弹式热量计测量生物质的燃烧热[3,4]。
由表1可知, 红松制取的生物油品质好, 热值高, 含水率低;而落叶松挥发分的份额比较大, 这与图2的TG曲线相对应, 它的失重比率也最大, 产油率最高;而玉米秸秆制取的生物油品质最差, 热值低, 含水量大。从元素分析表可以看出, 生物质主要由碳、氢、氧组成, 氮、硫的含量不到1%, 因此说生物油是清洁的燃料。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质原料的组成成分分析
用范氏洗涤纤维分析法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纤维素在各种生物质原料中的质量百分比含量最大, 大约占生物质的50%, 所以它对生物油的生成贡献最大, 而半纤维素最小, 木质素介于二者之间。生物质原料的化学组成成分是影响生物油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 从本质上决定着热解油的化学产物组成。
2.2 TG曲线分析
热重法 (TG) 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 测量物质质量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一种技术。为了寻找最佳热解温度, 分析TG曲线是十分重要的。试验测定了红松、白松、落叶松和玉米秸秆的TG曲线 (见图2) 。
由图2可看出红松、白松和落叶松的TG曲线趋势相似, 都有两个热解平台。红松、白松和秸秆均在温度25~210℃左右出现第一个平台, 落叶松在温度25~190℃左右出现第一个平台。此段对应生物质原料的失水阶段, 红松失重约10%;白松失重约12%;落叶松失重约15%;秸秆失重约13%。此阶段化学成分并没有明显变化。从195℃开始, 所有生物质都出现第二次失重, 红松、白松和落叶松对应失重温度都约为195~650℃;红松、白松失重量占总质量约76%;落叶松为78%。秸秆对应失重温度为195~550℃, 失重质量占总质量的62%左右。此段对应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分解。红松、白松和落叶松在650~800℃, 秸秆在550~800℃出现第二个平台。对应最终不可分解的产物。在失重阶段物料发生了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 产生大量的分解产物。虽然红松和秸秆的组成成分含量不同, 但二者主要都是由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温度达到195℃时半纤维素开始分解, 随着温度升高, 纤维素和木质素也开始分解。其过程是相互交叉进行, 并没有明显界限。所以在热解过程中没有明显平台出现。红松、白松和落叶松的第二个平台出现比秸秆晚, 说明整体热解温度要高于秸秆。红松、白松和落叶松失重比例大于秸秆, 表明它们的挥发分大于秸秆, 这一点由生物质的工业分析也可以得出。
2.3 生物油的气质联机分析 (GC-MS)
生物油的含水量很高, 含氧量很大, 化学成分复杂的碳氢化合物具有类似于矿物油的特性, 经过加工转换后可用来替代化石燃料[5,6]。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 对秸秆生物油、红松生物油、白松、落叶松生物油进行了定量分析, 4种生物油的总离子图如图3~图6所示, 相应的生物油主要化合物成分相对含量的GC-MS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3 结论
生物油中化合物几乎都是含氧的不饱和烃类衍生物, 这类衍生物包括甲基、乙基、甲氧基、羟基等官能团的酮类、苯酚类、醛类、醇类化合物以及少量酸类和非极性芳香族和脂肪类化合物[7,8]。不同原料制得的生物油主要组成成分大都相同, 碳原子数在2~10, 其中乙酸、糖醛、邻甲氧基苯酚等在检测到的成分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苯酚类化合物含量较大约为30%, 糖醛占3%~4%。
生物质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 一般认为生物油中的乙酸是纤维素的热裂解产物。羰基和羟基团产生于纤维素的热裂解。生物油中含有的呋喃衍生物例如表3中的2, 5-二甲氧基-四氢呋喃, 是半纤维素热裂解的典型产物。2-甲氧基对甲苯酚一般认为是木质素产物, 伴随着木质素的热裂解形成了乙醛苯酚和相对稳定的苯酚类。这些化合物的存在也证明了生物油具有高的含氧量, 热值低。GC-MS的分析结果也解释了由于苯酚类和苯醛类化合物的大量存在使得生物油具有亲水性, 这也是生物油含水量高的原因。
摘要:以红松、白松、落叶松、玉米秸秆等不同生物质为原料, 对流化床反应器热裂解制取的生物油进行了研究试验, 通过对生物油的物理特性及其成分的分析, 得出的实验结果表明:红松制取的生物油品质最好, 热值高, 含水率低, 更适合进一步改性研究和应用, 并利用现代精密仪器GC-MS对生物油进行了组分分析, 解释了生物油高含氧和高含水特性。
关键词:生物质,热裂解,生物油,流化床
参考文献
[1]刘荣厚, 牛卫生, 张大雷.生物质热化学转换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李京京, 白金明, Ralph Overend.中国生物质资源可获性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3]Scott, D.S.Piskorz, J.The flash pyrolysis of aspen-poplar wood[J].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1982, 60:666-674.
[4]J MLee, Y J Kim, W J Lee, et al.Coal gasification kinetics derived from pyrolysis in a fluidized bed reactor[J].Ener-gy, 1998, 23 (6) :469-480.
[5]刘荣厚, 张春梅.我国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的现状[J].可再生能源, 2004, (3) :11-14.
[6]刘艳阳.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试验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 2005.
[7]杨胜.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3.
从雏鸡的生物特性谈管理要点 篇8
1 温度
适宜的环境温度是雏鸡需要的首要条件,尤其是在育雏的初期,刚出生的雏鸡体温约为38.6℃,7天后升高至约40.5℃,所以,要精确控制育雏室的温度,防雏鸡受冻。第一周育雏伞下的温度要达到33~35℃,以后随着日龄的增加,每周下降2℃,直至降到18~20℃。育雏初期室温应保持在21~24℃,因为最初几天内,雏鸡不会到温度较低的地方觅食,所以要保持室温,营造一种雏鸡敢于走向料槽和饮水器的环境,否则它们会挨饿。温度适宜,雏鸡活泼好动,整理羽毛、啄食明亮物体,温度低时,雏鸡会挤在一起,发出吱吱叫声。所以要细心观察雏鸡
体内时,浓度低的预防药物也可将未繁殖、数量少的病菌立即杀死,达到防病的目的。由于预防药物在鸡体内经常保持一定浓度,所以必须连续饲喂,不仅增加了药物费用,还可能使的活动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2 光照
适宜的光照会帮助雏鸡适应环境,鼓励它们饮水吃食。为了适应万一发生的停电情况,可以从第一天起每天熄灯一小时,使雏鸡熟悉这种情况。育雏初期的光照安排会决定雏鸡的饮食或其它活动模式,雏鸡会将这些模式延续到以后的生长阶段中去。刚出生的雏鸡在8小时光照而16小时黑暗的环境中,它们在黑暗中就不会进食,从而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合理的光照时间是1~3日龄23~24小时,4~14日龄16~19小时,15日龄以后8~10小时。光照强度按每15平方米鸡舍悬挂一个灯泡,距地面2米,第一周用40瓦灯泡,第二周开始换成25瓦灯泡即可。
3 通风
一定的空气流动可以带走二氧化碳、氨气和灰尘之类的有害气体,有利于雏鸡的生长发育。但是快速的空气流动会导致雏鸡受冻。育雏初期,育雏室温度在20℃以上,空气的流速每秒在0.3米较为适宜。如育雏室的温度低于15℃、甚至低于10℃时,快速的空气流动是有害的,严重时可以造成雏鸡的死亡。所以,要认真解决好通风和保温的矛盾,应保持育雏室的空气新鲜,还不能使雏鸡受冻。
4 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的大小会影响雏鸡之间
病菌产生抗药性。因此,预防性投药一定要在疾病的多发期,敏感阶段或根据疫病情况进行投药。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采取几种药物交替使用的方法。每个鸡场都应结合本场实际情的微环境的空气流动,影响热量散失以及雏鸡的活动、觅食等。如果密度过大,雏鸡拥挤、抢水、抢食,空气污浊,卫生条件差,还易发生啄癖。因此,适宜的密度是保证鸡群健康、生长发育良好、均匀整齐的重要条件,每平方米的参考饲养量为1~2周龄30~40只,3~4周龄25~30只,5~6周龄20~25只,另外还要根据雏鸡体型的大小、季节及育雏舍的通风条件等适当调整饲养密度。
5 水和饲料
刚孵出的雏鸡出于本能会啄食谷粒大小的任何颗粒,因此,只要持续的供给饲料,雏鸡便会顺利进食。但是,饮水却不是雏鸡的本能,它们不会由于脱水、高温或者消化需要去饮水,而通常是在觅食时偶然发现水,鉴于雏鸡的这一行为特征,必须多设置水槽,使它们获得更多的饮水机会。否则的话极易导致雏鸡饮水不足,从而影响生长发育。特别是在大群饲养的条件下,应注意多加饮水器,使每只雏鸡都有机会喝到水。很多资料都介绍雏鸡在开食前要先饮水,这是非常正确的,应该尽量做到。另外,要保证水温在20~30℃,水温太高或太低雏鸡会拒绝饮水。另外还要注意育雏室内的光线要均匀的照在喂料器和饮水器上,这样会使雏鸡均衡的使用这些设备,以保证每只雏鸡都能及时的进食和饮水。
生物特性 篇9
管网中常常投加一定浓度的磷酸盐来抑制管壁腐蚀,然而带来的不利后果是细菌加快繁殖生长,但也由此看出,磷元素有助于微生物的生长。日本和芬兰有研究指出,供水管网中对微生物起到抑制作用的是磷而不是有机碳[1]。细胞需要吸收磷酸盐来生长、运动以及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当缺乏磷时,微生物可以以其他元素替代,但是这仅仅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才会发生。环境中的磷元素通常分为有机磷和无机磷,在水中常常以磷酸盐作为研究对象[1]。
磷是微生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试验原水中磷酸盐浓度小于0.1 mg L-1,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1],势必会抑制MBR反应器中微生物的生长,影响生物活性和多样性。为了改善现有MBR中微生物的不良生长状况,试验中采用直接向反应柱中投加磷酸盐的方式来提高反应器中磷的浓度,促进微生物生长,强化其对微污染原水中污染物质的代谢。
2 EPS和SMP的变化
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是表征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特性的重要指标。EPS是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所分泌出的一些高分子聚合物,以含水凝结状态与微生物粘结在一起。而SMP则被认为是水中溶解性TOC的主要成分,主要来自于微生物基质的分解过程和内源呼吸过程。EPS和SMP的主要组成均为多糖和蛋白质。
试验中采用投加磷酸盐营养液来强化膜生物反应器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活性污泥中EPS和SMP在一定程度上与微生物活性及其生长代谢相关。当微生物长期处于贫营养状态时,微生物的内源呼吸加剧,导致大量死亡,对反应器中EPS、SMP和活性污泥微生物自身均会有很大影响。从蛋白质的角度研究分析,EPS中的蛋白质组分属于胞外酶,水中营养物质的生化降解将会产生高浓度的胞外酶,当原水中营养物质不足时,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进行内源呼吸。
试验中采用荧光光谱分析提取出的EPS和SMP,直观的对比了磷酸盐强化前后不同组分浓度的变化,进而分析磷酸盐对微生物活性的作用。
装置稳定运行的不同阶段中,EPS的荧光光谱情况见图1。由图可知,磷酸盐投加情况下,EPS呈下降趋势。说明在磷酸盐强化过程中,微生物细胞活性增大,代谢旺盛,底物消耗加快,当微生物处于贫营养状态时,对代谢产物有了一定的降解能力,因而EPS中能生物降解的多糖和蛋白质被微生物作为碳源所利用。
图2为不同强化阶段反应器中污泥SMP荧光光谱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投加磷酸盐后,反应器中SMP呈上升趋势,可能是少量细胞自溶[2]。
3 结语
微生物强化后,活性污泥的EPS降低,SMP略有升高,EPS中可生物利用组分进一步被去除。由于贫营养状态,虽然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能力有所提高,但有限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微生物活性提高所需的营养物质浓度,使得部分微生物进入内源呼吸阶段,比耗氧速率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常海庆,梁恒,高伟.膜生物反应器与预处理联用净化微污染引黄水库水.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Vol.44(12):25-31.
生物特性 篇10
关键词:生物柴油,木本能源植物,文冠果,可持续发展
在化石燃料日益枯竭、环境污染逐渐威胁人类生存的今天,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对我国这样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而且分布极不均匀的欠发达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1,2]。
生物柴油是一种清洁的优质石油代用品,其碳链平均长度比矿物柴油分子的要长,即闪点比矿物柴油高,这使得生物柴油不易发生火灾,与常用0#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在存储、运输及使用时有着良好的安全性、绿色环保性、润滑性好等优点。但成本过高一直在制约其发展,其中原料成本占据生物柴油总成本的75%。因此,研究开发廉价优质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将是其产业发展的关键[3,4,5,6,7,8]。全世界生物柴油发展最快的地区为欧盟地区,其中德国生物柴油产能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1995年日本就开始研究生物柴油,于1999年建成了259 L·d-1生产生物柴油的工业化试验装置。韩国目前有年生产能力20万t的生物柴油生产厂。泰国、保加利亚、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近年来也开始推广使用生物柴油[9]。我国研究生物柴油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发展生物柴油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产业化规模还较小[9]。我国首先明确提出发展清洁燃料生物柴油课题的是著名学者闵恩泽院士,其在《绿色化学与化工》中[10]对生物柴油的研究、开发做了大量基础性的试验探索。
现通过对生物柴油新原料木本植物文冠果生物学特性及其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应用进行论述,旨在为进一步大力开发和利用生物柴油新原料文冠果提供科学基础,为我国生物柴油原料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文冠果的生物学特性
1.1 文冠果的生物学特性
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又名土木瓜、文登阁、僧灯毛道,隶属于无患子科文冠果属,为小乔木。作为高级木本油料,文冠果种仁含油量高达66.39%,高于核桃、大豆、茶籽、葵花和橄榄油等植物油,油中非皂化部分中的甾醇可作液晶材料,不仅可代替油料作物,而且是温带生产生物柴油的最佳木本植物原料[11]。
与农作物油料植物相比,文冠果虽然投资周期相对较长,但却具有一次栽种、长期获益的优点,以“一年种,百年收的铁杆庄稼”的著称。人工选育的文冠果新品种2 a后,即有3 000 kg·hm-2左右的产量,五年生文冠果产种子达4 500~15 000 kg·hm-2,15~20 a进入结实盛期,一直可以持续130~150 a。高产栽培可生产种子3 0000~37 500 kg·hm-2,折算能生产生物柴油10 500~15 000 kg·hm-2或更多,经济效益显著。文冠果不占用大量的基本农用耕地,据估算,我国北方的1 000万hm2盐碱地可种植耐盐碱油料植物,是种植文冠果适宜的土地[12],此地种植的树种不仅油脂产量高,而且材质、材性优良。该地区种植文冠果,不仅获得了经济效益,同时也获得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被誉中国北方最有潜力的能源植物之一[13]。
1.2 文冠果在我国总体分布特征及引种栽培
1.2.1 分布
文冠果是我国北方特有的木本能源树种[14]。调查结果表明,现存的文冠果在我国的分布范围为N 28°34′~47°20′、E 73°20′~120°25′,遍布华北、华东及西北地区,分布于我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黑龙江、河北、河南、山西以及甘肃6省的资源量最多。牟洪香等[14]对文冠果在我国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指出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是文冠果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文冠果作为陕西、山西、甘肃一带的一种乡土树种几乎遍布全省各地,但由于野生文冠果大都呈大灌木状态,已由当地老百姓开垦、采伐得所剩无几。
1.2.2 引种栽培
目前,文冠果生产栽培上我国所用苗主要来自种子育苗。有性繁殖的实生苗基本处于半野生状态,种质不纯,优劣并存,变异非常大,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着低产、严重的幼树生理性落花,挂果率很低,形成千花一果的独特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文冠果的开发与利用[15]。
我国许多地区都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研究者对文冠果的引种栽培技术进行了各方面研究。刘才等[16]总结摸索出一套在黑龙江地区行之有效的提高文冠果引种栽培成功率的较完整经验。朝鲜在对文冠果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至1987年在两江道、平安南道、黄海北道、慈江道和江原道等地栽培500 hm2,最大树龄达14 a[15]。高洁[17]从园地选择、病虫害防治和栽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文冠果丰产栽培技术探索,为文冠果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谢志玉等[18]以文冠果一年生盆栽苗为材料,采用称重控水的方法,研究了水分胁迫对文冠果幼苗生长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得知文冠果幼苗能通过增强保护酶活性及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根系活力来缓解土壤干旱胁迫的伤害,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抗干旱特性。彭伟秀等[19]对文冠果变异株和野生型植株基因组差示杂交做了研究,为克隆文冠果花发育调控基因奠定了基础。王银福等[20]提出了文冠果造林技术的8个核心方面即:造林地选择、造林季节、造林方法、整地方式、栽植密度、苗木规格、幼林抚育和病虫害防治等,对于文冠果造林技术项目的实施在陕北地区建立生物质能源树种文冠果的造林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凯等研究了文冠果雄蕊发育的形态及解剖结构,并通过双向电泳技术研究文冠果雄性不育的机理,为深入进行雄性不育基因表达与调控的研究奠定基础。杜文科等[21]指出组织、落实、提高栽培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技术保障措施等几项关键栽培、管理技术,必须注意苗木起苗、打包、运输、假植、栽植这5项工作程序,其中必须做到“五不离水”,防治早霜和早冻等,这也是大力发展此项产业的关键。李长潇研究员发明的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进行文冠果大规模产业化种苗生产,有利于解决文冠果挂果率低、优良资源不足的难题,加快文冠果提取生物柴油所急需的原料基地建设的速度。
2 文冠果油用于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文冠果开始作为油料树种被大面积栽培。2007年,文冠果作为中国北方唯一生物能源树种在“三北”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许多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植物油理化特性、酯化工艺、柴油添加剂和柴油机燃烧性能等方面开展了试验研究。溶剂萃取法是一种传统的油脂提取技术。王黎丽等[22]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了文冠果种子油的提取工艺,以石油醚(60~90℃)为溶剂,在最佳提取条件下,平均得油率可达62.49%。于海燕等[13]对文冠果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文冠果油的酸值、碘值(I)、皂化值(KOH)、密度(20℃)分别为0.3%、1 130 g·kg-1、1 760 mg·kg-1、0.893 g·cm-3。文冠果油由13种脂肪酸组成,其中C16~C18含量超过75%;所制备的生物柴油质量(除90%回收温度稍高2℃外)符合《柴油机燃料调合用生物柴油(BD100)》标准。文冠果油适合用于制备生物柴油。郝一男等[23]测定了文冠果籽油的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如:酸值、分子量、密度、皂化值以及生物柴油样品的酸度、粘度、冷滤点和密度等,研究了以甲醇为介质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其中包括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用量等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等。凭借红外光谱分析手段,对实验所制得的生物柴油进行了性能指标的考察,结果表明其主要性能指标与我国0#柴油相接近。邓红等[24]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优化文冠果油的冷榨提取及理化性质研究表明:文冠果油的相对密度和凝固点比柴油高,但比其它植物油低,十六烷值也比其它植物油高,残留碳分比其它植物油低,且文冠果油的热值很高,因而与其它植物油相比,文冠果油还是一种很好的生物柴油原料。王璐等[25]通过酯交换实验制备了以新疆产的文冠果种仁油和棉籽油为原料的两种生物柴油。采用气相色谱方法对其脂肪酸甲酯组分进行了分析;考察了两种生物柴油的部分理化性质,并与0#柴油和国外生物柴油的标准进行对比。重点分析了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组分分布对其理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冠果种仁油无需进行脱酸预处理,而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要求,更适合制备生物柴油。陈曾等[26]探讨了超声波辅助提取文冠果籽油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液料比为自变量,出油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出油率的影响。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模拟得到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试验结果提高了文冠果油的单程出油率。付玉杰等[27]应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文冠果种仁油,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提取条件下,得油率为59.1%。孔维宝等[28]比较了索氏、冷榨、超声波、微波4种方法提取的文冠果油主要成分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二十烯酸,相对含量分别为82.07%、90.29%、79.92%和80.69%,通过比较确定超声波萃取法的提取率高、油的品质好、工艺简单,是提取文冠果油的较理想方法。孙俊[29]等以文冠果种仁油和甲醇为原料,超声波为辅助设施,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结果表明,合成脂肪酸甲酯的优化反应条件为:超声波频率28 kHz,超声功率100 W,无水甲醇用量30%(油基),KOH用量1.2%(油基),超声反应时间40 min,反应温度50℃;超声波辅助二次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比一次酯交换的转化率提高了4.9%,生物柴油转化率达到了96.17%。
3 展望
木本油料树种文冠果作为发展生物柴油的专用树种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在未来燃料油产业的发展中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冠果的引种栽培、选择与定向培育以及文冠果油用于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文冠果的引种栽培、选择与定向培育:首先,采用经过遗传改良的优良品系作为种植材料进行高效、集约化定向培育;其次,充分运用基因工程,改造文冠果种仁的基因,作为生物柴油原料文冠果提高种仁产量和含油量的关键技术,开发高品位生物柴油专用文冠果品种。第三,建立“公司+农户”的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基地,才有望获得价格低廉且丰足、稳定的原料供应,为我国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料保障。这将对发展我国的生物柴油产业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实践和战略意义。
桑褶翅尺蛾生物学特性 篇11
【关键词】 桑褶翅尺蛾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桑褶翅尺蛾属鳞翅目,尺蛾科的食叶害虫,在朝阳市主要为害刺槐、荆条、山杏、沙棘等,尤其喜食沙棘、栾树,为害严重时使树木枯萎。2006年笔者在朝阳高速路南入口哨口大坝固坡树上进行沙棘木蠹蛾试验的5年生沙棘树有发生,2008年泛滥成灾,平均每株树上200~500头之多,到5龄后会将寄主叶片食光。
1.形态特征
1.1成虫 成虫体长11.5~12.5mm,通体灰褐色,头部及胸背部多长鳞毛且较长,触角丝状,在解剖镜下观察具有规则的锯齿,翅面有赤色和白色斑纹,前翅内外横线各有一条,不太明显的褐色横线,后基部及端部灰褐色,近翅基部为灰白色,中部有一条明显的灰褐色横线,后足胫节有距2对,尾部有2簇毛;雄成虫11.5mm,翅展38mm,全身体色较雌成虫稍浅,触角羽毛状,胸背鳞毛比雌虫稍长,腹部比雌虫稍窄,末端有成撮毛丛,除腹部、触角外其它与雌虫相同,静止时四翅皱叠前双翅竖起、后双翅与腹部平行稍长于腹末端。
1.2卵 椭圆形0.65×0.60mm初产卵光滑固鼓稍有金属光泽浅豆绿色,24小时后颜色渐变赤褐色,中间开始凹陷,呈现金属光泽,明显至孵化前24小时卵呈灰黑色。
1.3幼虫 幼虫6龄 初孵幼虫通体黑色1.5~1.7mm、2龄3~5mm、3龄6~8mm、4龄10~12mm、5龄16~18mm、6龄20~23mm。
1.4茧蛹 裸蛹椭圆形,红褐色,长13.1~16.1mm,未端有2个坚硬的棘刺。茧灰褐色外皮粘有寄主树皮的碎屑泥沙,长14.4~18.8mm,直径9.6~12.6mm,外形似乌龟状表皮粗糙易粹,内壁光滑。
2.生物学特性
2.1生活史
在辽宁省朝阳市一年发生1代,以蛹在树干的基部紧贴树皮结茧越冬,翌春4月上、中旬成虫羽化,羽化后当晚进行交尾,交尾后即刻寻找光滑枝干产卵,卵期18~22天,幼虫期40~50天,5月下旬~6月上旬完成生活史。
2.2生活习性
成虫羽化时间集中在午后为盛,当晚交尾60~120分钟,交尾后选择枝梢光滑处随之产卵,初产卵浅豆绿色,受精卵24小时后逐渐由绿变赤褐色,未受精卵色泽不变,每头雌蛾可产卵700~1000粒不等,卵经18~22天孵化幼虫,孵化率较高通常95%以上,成虫先期所产的卵孵化率可高达95%以上,后期产的卵相对孵化率较低80%~90%。雌成虫寿命7~9天、雄成虫8~10天。成虫有假死性,受惊吓后即坠地,雄蛾尤为明显;飞翔能力不强,夜晚较活跃,白天昼伏在枝头静止不动,有趋光性但不强,雌成虫在产卵枝头停息。
土壤对板栗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篇12
1 土壤酸碱度对板栗的影响
板栗适宜生长在微酸性, pH值在5~6之间的土壤内, 栗树在生长时, 需要大量的锰和钙元素, 特别是锰, 一般叶片内含锰量高达0.2%上。如果土壤偏碱性, 锰无法溶解, 钙也易于流失, 影响根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叶片缺少叶绿素, 新陈代谢能力减弱。因此, 适宜生长在显微酸性的花岗岩或片麻岩风化的土壤内, 而不适宜生长在显碱性的石灰岩风化土壤内。
2 土壤质地对板栗的影响
土壤的结构与基质会影响板栗根系的大小、分布情况以及树体长势等。由于板栗的深根性, 根系发达, 需要促进大量的菌根生长, 所以适宜生长在通风透气性较好、土层深厚的砂壤土内, 同时, 土层深度还影响着根系生长的走向。土层瘠薄的地区树根会向水平方向延伸, 土层深厚的地区根系会向垂直方向伸展, 土层基质条件还会影响板栗树冠的长势。基质较优、通风透气和排水性良好、颗粒蓬松的土壤, 栽种的板栗树冠生长较为圆润广阔、枝繁叶茂、形似伞状;基质条件较差, 积水粘重、通风透气性较低, 排水不良的土壤, 板栗树冠生长则会尖秃细窄、枝枯叶萎、形似笔尖。由于土壤的地势会影响树木之间的高低与前后距离, 土壤的肥沃程度与地势的陡缓直接影响栗树在栽种时树的密度, 而树与树之间的密度, 又会影响林区的通风透气性能与光照程度。所以, 在土地平缓开阔的地方, 一般适宜栽种35~45株/667m2。在土地坡度较大, 上下存在一定高差的地方, 一般适宜栽种40~60株/667m2, 使前后树木高低形成一定差距, 从而保证单棵树木日照时间不会少于6小时或是不见阳光, 减少林区内部阴郁程度, 从而避免枝条枯细、果实干瘪、树叶发黄的现象。因此, 板栗的生长还应选择在低地山丘、地势平缓的迎风坡。
3 土壤水分对板栗的影响
种植板栗的土壤不但要有较好的吸水性, 还要具有排涝性, 而且要离地下水位较远。因为板栗生性喜好潮湿, 但怕水涝, 土壤一旦形成积水就会危害根系, 影响菌根的生长, 甚至使板栗根系溃烂。当板栗进入不同的生长环节, 土壤的含水量对板栗的影响更大, 尤其是在发芽前期和果实增长期需要土壤提供大量的水分, 否则在发芽期会降低板栗的发芽率和成活率, 在果实增长期影响果仁的饱满度、甜度、产量以及适口性。在栗树园栽种的过程中, 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在施肥工作结束后更为重要, 充足的水分可以促进土壤对肥力的吸收, 确保施肥效果, 并且通过栗树在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带入树干的各个部位, 从而促进生长。
4 土壤中营养元素对板栗的影响
板栗的果实内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 如淀粉、糖份、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等, 说明板栗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元素。土壤中含有营养元素的多少, 肥力的贫瘠与否直接影响着果实的质量与营养价值, 同时, 在板栗进入不同的生长季节后, 对不同营养元素的种类与需求量大小也不尽相同。
在种植之前, 对土壤施加粪肥、塘泥、绿肥、饼肥、豆肥等土杂肥, 沤熟后以增加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 为后期板栗的增长提供全面的营养做好根基储备。在新根发生期, 栗树吸收较为迅速, 且此时需要大量的氮元素和少量的磷、钾元素, 以促进树体营养元素的积累以及雌花的分化, 所以要保证土壤中能够提供充足的氮肥与磷钾肥。一般为了避免出现土力不足或耗尽的现象, 在此时都应在土壤中施加速效氮肥。初植栗树中单株尿素施加0.3~0.5kg, 盛果期栗树单株尿素施加2kg左右, 其它生长时期单株尿素施加量一般在1~1.5kg。
在栗树进入抽枝展叶时, 需要土壤提供硼元素, 因为硼是促进花粉发芽、花粉管生长和子房发育的重要元素, 可以使栗树早春时节能够抽出新枝、展开叶片, 促进叶片颜色由黄转绿, 增强光合作用, 促进罐花形成。如果土壤中缺少了硼元素会导致空苞, 一般是土壤中有效硼含量在0.55~0.88mg/kg的栗园, 结果量一般处于正常, 空苞率只有3%~6.9%。有效硼含量在0.2~0.4mg/kg之间的栗园, 产量会明显偏低, 空苞率高达44%~81%。如果在基肥中掺入适量的硼砂可以促进栗树提前挂果。为确保土壤中所含硼元素可在栗树进入抽枝期后, 向土壤喷施0.3%~0.5%浓度的尿素与硼砂。
在栗树进入产果期时, 需要土壤提供大量的氮、磷元素, 以提高果实的饱满度和甜度, 同时还需要将叶片的营养物质转移到果实内, 增加粒重, 所以, 土壤要施加0.1%浓度的尿素与磷酸二氢钾, 增加光合效能的同时达到果实营养的供给。当年果实采收完后, 因为板栗消耗了土壤内大量的营养元素, 为了不影响第2年的产量, 要施加饼肥、磷酸钙等肥料。同时, 还要翻整土地, 一方面可将杂草和落叶覆入土中, 增加土壤有机含量, 更易于根系吸收, 另一方面还能扩大根穴, 促进根须生长, 查找并破坏虫害穴居, 亦可增加土壤的需水量, 减少蒸发, 确保栗树过冬的水分。
从上述的生长期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需求, 可知栗树对氮元素的需求量是最大的, 而且贯穿于每一个重要的生长环节, 从芽萌动开始至果实采收前、后都在持续, 特别是在果实迅速膨大期。土壤中磷元素是促进花芽分化、果实发育、种子成熟和增进品质的重要物质, 虽然需求时间较短且只在开花后和采收前, 但是其却决定着栗树林的结果性能和产量多少。一般低产栗树园的土壤含磷量在1~9mg/kg, 新梢中的栗树园土壤中的含磷量在8~13.60mg/kg, 盛果期的丰产栗树园土壤中的含磷量在20.18~27.00mg/kg, 所以磷元素的供给量是非常重要的。
土壤中的钾元素可以促进栗树枝干健壮, 提高果实品质, 增加果实糖分和维生素C的含量, 增强抗寒能力。栗树对钾元素的需求主要是在果实迅速膨大期, 但是从开花需求量增加至采收需求量减少, 也较有持续性。如果缺少或供给不足会出现老叶、抑制光合作用, 果实干瘪、品质下降、颜色较差等现象。土壤中钙元素的供给可以增强栗树对环境胁迫的抗逆能力, 增加对干旱、热害、盐害、冻害以及病虫害等灾害的抵抗能力。钙元素通过对细胞膜透性的调节作用可减轻乙烯的生物合成, 还可延缓栗树衰老。同时, 果实中含钙元素充足, 可提高果实品质, 有利于糖分、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经韧皮部向贮藏器官中转运, 有效提高了果蔬等产品的含糖量。成熟果实中的含钙量较高时, 可有效防止采后贮藏过程中出现腐烂现象, 延长贮藏期。土壤中的锰元素对栗树的树叶起着促进生长、保持绿化的作用, 一般生长发育正常的栗树叶片含锰量在1000~2300mg/kg之间, 如果低于1000mg/kg, 就会出现叶片衰色变黄, 阻碍果树生长。土壤中的镁元素在缺少或供量不足时, 栗树的叶脉间会出现萎黄, 褪色部分渐变成褐色, 最后枯死, 所以在对土壤施加肥料时, 也要注意掺入少量含镁元素。
综上所述, 土壤的酸碱度、质地、含水量、地势、土层厚度以及土壤中所含氮、磷、钾、硼、磷、钙、锰、镁等营养元素的种类与多少, 这些土壤基质的诸多因素对板栗的适生能力、树形长势、根系分布、枝叶状况、花蕊发育、果实质量、结果产量、种子品质、新陈代谢、光合作用等生物特性有所影响。因此, 在板栗栽种培植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土壤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姜培坤, 徐秋芳, 周国模, 邬奇峰, 吴家森.种植绿肥对板栗林土壤养分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3)
[2]吕明亮, 东建敏, 陈顺伟.板栗雌花分化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浙江林业科技, 2007 (3)
[3]肖琳.化学调控对板栗幼树株型某些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 2006 (5)
[4]肖啸, 张立彬, 陈述庭, 高燕, 张吉军.山地与平地土壤对板栗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