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特性

2024-10-17

移动特性(精选7篇)

移动特性 篇1

社会在飞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阔步前进,人们对教育和学习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它借助移动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工具,让学习者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一、移动学习的定义和发展史

1. 移动学习的定义

教育行业运用移动通讯技术衍生出一种全新的高效教育模式,即移动学习。移动学习就是mobile learning,简称M-learning,意指在终身学习的思想指导下,利用移动通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学习信息、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进行远程学习。移动学习是对现今远程学习的一种补充和改善,利用移动设备的便捷和普及将人们从学习的时间空间限制中解放出来,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2. 移动学习的发展史

一是课堂时代。这种传统的“一对多”教育模式,学习的中心是教师,一切学习活动的时间、地点乃至学习内容都是由教师和学校组织的。学生只能接受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情况进行选择,受教育者只能被迫接受和适应这种模式。

二是多媒体教学时代。多媒体教学增加了教学的多样性和生动性,让课堂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气氛、更活跃。然而学习的主体仍然是教师,一切还是得教师和学校进行组织。

三是网络时代。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使人们在家里就能够学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改变了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大大增加了学习的多样性,使得学习更自主,初步体现了网络教学的优势。

四是移动时代。移动学习能够免除电脑的束缚,即使不坐在电脑前也能够学习。移动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和信息通讯技术结合的产物,减少了学习对教室的过分依赖,摆脱了时间空间的束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想学的内容,进行属于自己的学习。

二、移动学习的特性和设备

1. 移动学习的特性

一是学习便捷性。便捷是移动学习的优势,满足了学习者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进行学习活动的需求,传统学习模式使学习者得坐在教室或者图书馆内,就连现在流行的在线教育也得坐在电脑面前进行。而移动学习是基于移动设备的,所以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活动,更好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让移动学习无处不在。

二是知识条理性。移动学习的知识体系都是经过整合整理后展现在学习者面前的,这比杂乱无章堆积起来的知识更容易让学习者接受和学习,可以方便地选择自己所需的知识进行学习。满足了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爱好,适应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三是情景再现性。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移动学习更加灵活,学习某项知识不是为了记住它,而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移动学习就能够在大家学习某个知识点后针对知识点展现运用情景,方便大家更好更快地记住所学知识。

四是灵活交互性。众多志同道合的学习者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论坛平台、在线答疑、作业测试、讨论小组、在线调查等诸多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和经验分享,闭门造车不是正道,团队合作才是最终目的。

2. 移动学习的设备

MP3/MP4: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通信技术还没如今这般发达的时候,MP3/MP4是比较好的移动学习设备。由于该设备一般不具备联网功能,所以使用者都是利用电脑下载一些音频视频的学习资源,然后通过MP3/MP4收听或观看达到移动学习的目的。

智能手机:使用者可以运用智能手机下载学习类的应用程序或者教学视频、音频,也可以利用手机上的网络功能登录一些网络教育的平台进行学习。基于智能手机的超便携性和诸多强大的实用功能,其成为移动学习的主流终端设备。

平板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一样,具备诸多强大的功能,并且平板电脑的整体性能要优于智能手机。但是平板电脑的外形相比智能手机偏大,不是非常方便携带,并且由于平板电脑并未如同智能手机那般普及,所以市场使用率不够高。

笔记本电脑:虽然笔记本电脑的功能和性能更加强大,但由于其体积大、不利于携带,因此使用率也不是很高。但是对于某些要求较高的移动学习项目,如多人在线视频学习或者慕课等,还有对于那些需要运行某些特定大型软件程序的课程,笔记本电脑就具有无可替代性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革新,移动学习必将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摘要: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并且必将在学习领域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从移动学习的定义和发展过程入手,分析总结移动学习的特点、特性和支撑设备,让更多的学习者了解和熟悉移动学习,进而借助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习效果。

关键词:移动学习,特性,设备

移动特性 篇2

关键词:移动荷载;桩承式加筋路堤;三维流固耦合;动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TU4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4764(2012)03001605

Dynamic Behavior of GeogridReinforced PileSupported

Embankments under Moving Load

LIU Feiyu, YU Wei, YANG Fengyun, ZHANG Mengxi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P.R.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geogridreinforced pilesupported embankments (GRPS) under moving load, a threedimensional coupled mechanical and hydraulic model was built by FLAC 3D. The results from two cases including unreinforced and nopile embankments, and geogridreinforced pilesupported embankments were presented. The behaviors of vertical displacement, pilesoil stress ratio,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and vertical acceleration under two cases were compared and discussed. Additionally, studies on the effect of speed and weight of the moving load were performed.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value of vertical displacement, pilesoil stress ratio,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and vertical acceleration of GRPS decrease evidently compared with those of unreinforced and nopile embankment, which is caused by the soil arching effect and the reinforcement effect.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greater the axle load value is, the less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GRPS on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oving speed of the load,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increases.

Key words:moving load; geogridreinforced pilesupported embankments; threedimensional coupled mechanical and hydraulic model; dynamic analysis

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桩承式加筋路堤已引起广泛关注[14]。Quang等[5]研究了桩承式加筋路堤中设置斜桩对路堤整体稳定性的加强作用。Huang等[6]研究了桩承式加筋路堤在静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性能。Jenck等[7]采用二维模型试验和平面应变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影响桩承式加筋路堤的相关参数。芮瑞等[8]通过对刚性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对比研究,揭示了不同处理方式桩顶平面沉降变形的特性。但以上研究都是针对静力特性的。

随着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快速发展,动荷载作用下路堤的工作性能越来越受到重视[910]。但对桩承式加筋路堤动力特性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现场监测和试验方面,理论研究还很少。肖宏等[11]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桩承式加筋路堤在机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应力、变形和加速度等的响应。Chebli等[12]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路基中横向和竖向加速度随时间及频率的变化规律。

然而,由于移动荷载作用下桩承式加筋路堤的现场试验比较复杂,影响结果的因素很多,导致目前很多现场试验的结论并不统一,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因此有必要采用数值分析的方式进行系统的研究。〖=D(〗刘飞禹,等:移动荷载作用下桩承式加筋路堤的动力特性〖=〗1数值建模

1.1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

图1为本文桩承式加筋路堤计算模型的尺寸及网格划分图。假设行驶中的汽车的中轴线与路面中轴线重合,轮距为2 m。利用对称性,路堤在横向取一半进行计算,综合考虑桩间距、车轴间距以及电脑的计算能力等因素,路堤纵向长度取12 m。模型的边界条件如图2所示,地下水位设于软土地基表面处。为了减小波在边界面处的反射所带来的计算误差,在模型底部设置静态边界,模型四周设置自由场边界。要模拟天然路堤(无桩无筋),只需在上述模型中去掉桩体与土工格栅单元即可。

nlc202309022118

图1三维计算模型示意图

图2y=6 m剖面边界条件示意图

另外,通过软件Config fluid命令,将模型设置为在渗流模式下进行完全流固耦合计算。在计算过程中,流体计算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变化被传递给力学计算过程,引起相应的土体有效应力的变化;而在更新后的有效应力场中完成的力学计算所产生的土体体积应变,又被传递回流体计算模式,导致新的孔隙水压力的改变。1.2模型参数选取

采用线弹性模型来模拟面层,采用莫尔库伦模型模拟路堤和软土地基,分别采用geogrid和pile结构单元来模拟土工格栅和桩体的特性。其中,pile结构单元通过分别设置切向与法向耦合弹簧来模拟桩与土体间的粘结与摩擦特性;geogrid结构单元通过在法线方向上与土体单元表面设置刚性连接,在切线方向设置切向弹簧,来模拟土工格栅与土体在法向上其节点随土体网格的运动而运动,在切向上与土体相互摩擦的界面特性。模型中桩长、桩径、桩间距分别为15、1、2 m,其中第一根桩从距离纵向对称面1 m的地方开始布置,土工格栅则被铺设在软土层顶面与路堤交界的位置。计算参数主要引自文献[1315],路堤层黏聚力为10 kPa,内摩擦角为40°;软土地基层的黏聚力为8 kPa,内摩擦角为15°,渗透系数为1.0×10-7 m/s,其它参数如表1所示。表1模型计算参数

名称厚(长)度/m弹性模量/MPa泊松比密度/(kg·m-1)面层0.34 1340.30249 0路堤3.0500.33200 0地基15.020.40175 0桩体15030 0000.20240 0格栅0.0062 0000.33250 0

1.3荷载形式

轮胎与路面的接触面简化为0.30 m×0.22 m的矩形,轮胎压力取0.7 MPa,设计车速为V=60 km/h。移动荷载作用中心为距路堤对称中心1 m处,取距路堤中心1 m处所在网格为行车线路。设移动荷载起始点在y=0处,随后沿y正方向运动。为了模拟车辆移动荷载,采用阶跃式载荷进行加载。首先将荷载施加在行车线路起始端的第1个网格单元上,轮载持续时间为0.018 s,求解结束后将第1个单元上的荷载删除,向前移动一个单元再持续0018 s,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到最后一个单元为止。采用不同车速时,只要改变载荷的持续时间即可。由于三维动力流固耦合计算量很大,限于计算机硬件条件,本文只模拟了移动荷载初次单程加载过程。选取路面中点A为监测点,其坐标为(1,6,18.3),见图 2。为了确保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采用本文所用建模方法,对室内试验进行了对比验证[16],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计算分析。 2初次加载结果分析

2.1竖向变形

图3给出了桩承式加筋路堤与天然路堤监测点A的竖向变形时程曲线。不论加筋与否,在移动荷载作用初期, A点均出现短暂的路面隆起现象,但隆起变形非常小;随着移动荷载不断靠近A点,其竖向变形迅速增加;当移动荷载正好作用在A点上时,其竖向变形达到最大,加筋与不加筋时分别为1.39、1.71 mm;此后随着移动荷载远离A点,A点竖向变形不断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至初次加载结束时,桩承式加筋路堤与天然路堤路面A点的竖向变形分别为1.05、1.57 mm。因此,在初次加载结束时,两者的弹性变形分别为0.34、0.14 mm,各自占最大竖向变形的245%、82%。表明与天然路堤相比,由于路堤土拱效应和土工格栅张拉膜效应的共同作用[16], 桩承式加筋路堤不仅可以减小移动荷载作用过程中路面的最大竖向变形,还增大了弹性变形在总变形中的比例,使路面竖向变形在荷载作用结束后有较大程度的恢复,这对于减小路面的工后沉降十分有利。

图3路面监测点A竖向变形时程曲线

2.2桩土应力

图4给出了移动荷载作用下,桩承式加筋路堤桩土应力比的时程曲线图,其中桩顶应力取y=5剖面上离道路中心线1 m处的桩顶单元应力;土的应力取y=6剖面上离道路中心线1 m处的桩间土体单元应力。随着移动荷载逐渐靠近所监测的点,桩土应力比及其波动幅值逐渐增大;而后,随着移动荷载逐渐远离所监测的点,桩土应力比大小开始趋于稳定,其波动幅值也不断减小。表明在移动荷载逐渐靠近监测点的过程中,原本应由桩间土体承受的部分荷载,通过土拱效应和张拉膜效应逐步转移到了桩顶,桩体承载能力较大的特点得到了充分发挥,体现了桩承式加筋路堤相对于天然路堤在承载力方面的优势。

图4桩土应力比时程曲线

2.3软土地基中的超孔隙水压力

图5给出了桩承式加筋路堤与天然路堤软土地基中,超孔隙水压力沿深度方向的变化规律。所取各点为y=6剖面上,距路堤中心2 m处软土地基中,每隔1 m深度所在点的超孔隙水压力值。由于本文假设软土地基表面透水,故路基表面处超孔压为0。不论哪种路堤,软土地基中超孔隙水压力沿地基深度方向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超孔压最大值都出现在距软土地基表面1 m左右深度处,桩承式加筋路堤与天然路堤软土地基中超孔压最大值分别达到347、530 Pa;在各相同深度处,桩承式加筋路堤软土地基中的超孔压值都小于天然路堤软土地基中的超孔压值,表明桩承式加筋路堤桩间土体所受移动荷载的影响要小于天然路堤。

图5软土地基中超孔压随深度的变化曲线

2.4加速度

图6(a)、(b)分别为天然路堤与桩承式加筋路堤中, 路面A点正下方4 m处B点的竖向加速度时程曲线。随着移动荷载逐渐靠近B点,其竖向加速度值逐渐增大,且当加载点作用至B点正上方时,向下竖向加速度达到最大值,天然路堤与桩承式加筋路堤分别达到0.22、0.10 m·s-2。可见,移动荷载作用下,桩承式加筋路堤通过桩体和筋才的共同作用,有效减小了传递到软土地基中的竖向加速度。

图6软土层B点竖向加速度时程曲线

2.5轴载对竖向变形的影响

图7给出了轴载分别为0.7、1.4、21、3.5 MPa时,路面A点竖向变形随轴载变化的规律。除轴载变化外,其余各项参数均如前所述,取移动荷载作用过程中A点竖向变形的最大值进行比较。不论加筋与否,随着轴载值的不断增大,A点的竖向变形不断增加。而且轴载越大,相同轴载增幅所引起的竖向变形差越大,表明超载会使路面变形显著增大,体现了超载对路面破坏产生的严重影响。另外,同一轴载作用下,桩承式加筋路堤路面竖向变形都比天然路堤的小;且随轴载的增加,两者的变形差距越来越大。当轴载值为3.5 MPa时,桩承式加筋路堤与天然路堤的A点竖向变形分别为3.74、5.34 mm,前者比后者减小了3096%。表明桩承式加筋路堤对于减少超重引起的路面变形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nlc202309022118

图7轴载对路面A点竖向变形的影响

4结语

采用FLAC3D软件首次建立了移动荷载作用下桩承式加筋路堤的三维流固耦合分析模型,并对桩承式加筋路堤的动力特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

1)移动荷载作用下,桩承式加筋路堤能有效减小路面竖向变形,增大弹性变形占路面总竖向变形的比例。

2)随着移动荷载逐渐靠近监测点,桩土应力比及其波动幅值逐渐增大;随着移动荷载逐渐远离监测点,桩土应力比大小开始趋于稳定,其波动幅值也不断减小。

3)桩承式加筋路堤中移动荷载引起的软土地基超孔隙水压力要小于天然路堤的情况。

4)移动荷载作用下,桩承式加筋路堤可以有效减小软土地基中的竖向加速度。

5)移动荷载作用下,随着轴载的增加,桩承式加筋路堤路面竖向变形不断增大。

参考文献:

[1]Han J,Gabr M A.Numerical analysis of geosynthetic reinforced and pilesupported earth platforms over soft soil[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2, 128(1): 4453.

[2]Hello B L,Villard P.Embankments reinforced by piles and geosynthetics—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dealing with the transfer of load on the soil embankment[J].Engineering Geology, 2009, 106(1): 7891.

[3]Deb K, Chandra S, Basudhar P K.Response of multilayer geosyntheticreinforced bed resting on soft soil with stone columns[J].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08, 35(3): 323330.

[4]陈仁朋, 徐正中, 陈云敏. 桩承式加筋路堤关键问题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7,20(2):712.

CHEN Renpeng,XU Zhengzhong,CHEN Yunmin.Research on key problems of pile supported reinforced embankment[J].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007,20(2):712.

[5]Quang T S, Ghazi H, Patrick D B.A threephase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seismic resistance of soils reinforced by a network of symmetrically inclined piles[J].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10,37(4): 545554.

[6]Huang J, Han J.3D coupled mechanical and hydraulic modeling of a geosyntheticreinforced deep mixed columnsupported embankment[J]. 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 2009, 27(4): 272280.

[7]Jenck O,Dias D,Kastner R.Twodimensional physical and numerical modeling of a pilesupported earth platform over soft soil[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07,133(3): 295305.

[8]芮瑞, 夏元友. 桩网复合地基与桩承式路堤的对比数值模拟[J]. 岩土工程学报, 2007, 29(5): 769772.

RUI Rui,XIA Yuanyou.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comparison of pilenet 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pilesupported embankment[J].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07,29(5):769772.

[9]Wang J C,Zeng X,Mullen R L.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of ground vibration generated by highspeed trains and engineering countermeasures[J].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2008,11(12):18851902.

[10]Galv N P, Dom N J.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analyses of vibrations induced by highspeed trains on the CórdobaMálaga line[J].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9, 29(4): 641657.

nlc202309022118

[11]肖宏, 罗强, 邓江东,等.混凝土夯扩桩和土工格室加固铁路基床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8,29(8): 21572162.

XIAO Hong,LUO Qiang,DENG Jiangdong,et al.Test study of reinforcing railway subgrades by using concrete compacted baseenlarged piles and geogrids[J].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8,29(8): 21572162.

[12]Chebli H, Clouteau D,Schmitt L.Dynamic response of highspeed ballasted railway tracks:3D periodic model and in situ measurements[J].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08,28(2):118131.

[13]Huang J, Han J, Oztoprak S.Coupled mechanical and hydraulic modeling of geosyntheticreinforced columnsupported embankments[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09,135(8): 10111021.

[14]Saad B,Mitri H,Poorooshasb H.3D FE analysis of flexible pavement with geosynthetic reinforcement[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06,132(5):402415.

[15]Bergadoa D T,Teerawattanasuk C.2D and 3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reinforced embankments on soft ground[J].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2008, 26(1): 3955.

[16]刘飞禹,余炜,杨凤云,等.桩承式加筋路堤三维动力流固耦合分析[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1,33(3):4551.

LIU Feiyu, YU Wei, YANG Fengyun,et al.3D dynamic coupled mechanical and hydraulic analysis of geogridreinforced pilesupported embankments[J]. Journal of Civil,Architectura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1,33(3):4551.

(编辑王秀玲)

移动互联网的行业特性分析 篇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产业链,双边市场

0前言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据CNNIC最新统计, 截止到2012年6月底, 我国手机上网人数已经超过电脑上网人数, 达到3.88亿人。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 苹果所向披靡, 微软结盟诺基亚, 三星异军突起, 微信、米聊、飞聊, 小米手机、阿里云……移动互联网所代表的技术和商业创新浪潮, 不仅席卷了互联网和电信市场, 更开辟了一个无可估量的蓝海市场。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多产业链、多层次的新兴市场, 融合了终端制造、电信网络运营及互联网应用开发3个领域的技术与资源,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作为一个新兴行业, 移动互联网表现出与传统行业甚至互联网行业不同的行业特点, 主要有以下鲜明的行业特性。

1 产业链与生态性

移动互联网的诞生和崛起打造了新的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在原有的ICT产业的架构上, 终端及设备制造业、通信网络运营和互联网应用基本互相独立、以横向竞争为主, 各领域的厂家和运营商注重于自己的技术和产品, 而纵向的竞争与合作则较少。但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苹果模式”打通了终端、网络与应用并取得空前成功, 谷歌以开放的终端操作系统为契机打起了行业联盟的大旗, 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终端行业, 移动运营商纷纷进入互联网应用行业并计划推出自己的手机, 一时间行业渗透与融合、阵营与联盟纷纷登场, “纵横交错”, 彻底颠覆了原有ICT格局, 产业链、价值链重新打造, 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日新月异。所以说, 移动互联网时代表现出明显的产业链特性、价值链特性和生态特性。

2 双边市场与多边市场特性

以移动应用商店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平台, 是移动互联网的聚焦点之一。终端厂家 (如苹果公司) 、电信运营商 (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Vodafone等电信巨头) 纷纷打造自己的应用商店及移动支付平台, 传统互联网公司 (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公司) 更雄心勃勃, 倾力打造自己的移动互联网门户平台。与很多传统产业具有的单边市场特点不同, 移动互联网平台 (如应用商店、支付平台等) 有显著的双边市场和多边市场的特征。Rochet&Tirole在其开创性研究中这样定义双边市场:假设一个交易平台, 对交易双方 (即买方和卖方) 的每笔交易分别收取费用为a=aB (买方支付的费用) +aS (卖方支付的费用) 。平台上完成的交易量V, 如果仅仅取决于总价格a=aB+aS, 即平台的交易量对总价格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配不敏感, 则为单边市场;如果V随aB (或aS) 的变化而变化, 而a保持不变, 则此市场是双边的。按此概念推广开来, 如果涉及多方交易, 且平台的总交易量与多个交易方的变化都有关系, 则市场为多边的。按照上述定义, 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角度分析移动互联网市场, 是明显的双边市场和多边市场。以移动应用商店涉及的终端用户和移动应用为例, 移动应用的种类越丰富, 就能吸引更多的终端用户, 而终端用户越多, 移动应用提供商 (开发者) 也就越有动力, 因为同样一个应用的下载量会更多, 获取的收益当然就更大。上述双边市场的情景可进一步扩展到三边市场:移动应用平台接入的终端用户、移动应用越多, 则会吸引更多的广告商家接入, 而广告商家的增加, 可能会影响终端用户接入平台和使用移动应用的兴趣, 同时广告的增加则给移动应用带来收入, 但也可能会降低应用的易用性。

3 垄断、竞争与竞合

原有ICT价值链中, 电信运营商占据主导地位。由于网络资源的天然垄断性及政府管制等多方面因素, 尤其是在我国, 电信网络运营甚至出现了寡头垄断的格局。以中国移动梦网为例, 无论是终端厂家、终端用户、网络设备厂家, 还是移动应用, 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都围绕电信运营商实现。苹果公司率先打破了以运营商为核心的价值链, 在与美国AT&T、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合作中, 按照“苹果模式”进行运营, 实现了在价值链中的领导地位。与苹果IOS系统相对应, 谷歌的Android平台以开放为招牌, 微软Windows Phone借用其在个人电脑及其应用的优势, 也都在打造各自的产业链, 目前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平台上的移动应用超过70万个, Windows Phone上的应用也达到12万个, 业界三大移动互联网阵营已经形成。3个移动互联网阵营, 既形成了寡头垄断, 同时各阵营中的设备和应用厂家又存在激烈竞争, 如阵营内部终端销售的竞争、各移动应用的排名竞争、应用商店的竞争 (Android应用商店超过数千个) 。但阵营的各方又存在相互的合作, 各厂家均受益于设备元件的规模化采购、丰富的移动应用促进终端用户的快速增加、阵营用户量的增加而市场规模更大等。

同时, 各阵营之间也出现了紧密的合作, 同一个应用提供商、同样的应用既可接入苹果商店, 也可以接入Android应用商店和Window Phone商店;同一个终端厂家, 既生产Android手机, 也生产Window Phone手机;各阵营内部、各阵营之间甚至出现了“竞合”的局面;三星和苹果公司在智能手机市场上是最大的竞争对手, 但同时三星又是苹果最大的手机元器件供应商。这种“竞合”关系, 使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中所有参与者之间建立和保持一种动态合作竞争关系, 最终实现共赢局面。

移动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 绝非互联网的“升级版”, 而是IT业、电信业、互联网业交叉融合创造的新市场, 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曾说过, “互联网的未知远远大于已知”, 移动互联网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J C Rochet, and J Tirole.Two-sided Markets:An Overview[R].IDEI, University of Toulouse Working Paper, 2004.

[2]方亮.移动产业的生态系统之争[J].移动通信, 2011 (5) .

[3]肖志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电信科学, 2009 (10) .

移动特性 篇4

传统LC式无功过补不可避免

传统的滤波装置采用LC式无源滤波器,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容、电抗组成的串联谐振回路, 将滤波器的谐振次数设定为需要滤除的谐波次数。对于需要滤除的谐波电流, 滤波器呈现出低阻抗通道, 使之大部分流入滤波器, 很少流入电网, 从而达到滤波目的。但此类的传统无源滤波器存在一些明显缺陷。在利用电容、电抗组成串联谐振回路, 吸收谐波的同时, 电容器必向系统输出大量的无功补偿容量。若在自然功率因数较高的场合, 采用这种滤波器将不可避免出现无功过补的问题, 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将是, 滤波器要么不能正常投运, 起不到滤波效果;要么就是投运后因过补而抬高母线电压, 危害其它用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并且其滤波特性受电网阻抗和运行状态的影响, 滤波效果不稳定, 容易和系统发生并联谐振, 使电源端的阻抗和无源滤波器产生谐振, 导致某些谐波放大, 而滤波支路过载时, 容易出现无法正常运行的现象。因一条LC支路只能滤除一种频率的谐波, 若现场谐波成分复杂, 就需添加多个滤波支路, 这既增加了设备占地面积, 又提高了项目投资费用。

10k V中压补偿特点显著

鉴于通信负荷的特点及传统补偿的不足, 新型有效、安全可靠的补偿技术应运而生。如当通信局 (站) 市电引入容量达到15MVA (15000kVA) 及以上时, 应在开闭所 (通常叫做开关站) 设置中压动态补偿, 可将功率因数由0.8补偿到0.9, 这样既可以达到满意效果又可以节省投资。

作为中压补偿装置应具备如下技术特点:采用大功率IGBT管组成三相逆变器, 既补偿感性负荷, 又补偿容性负荷, 并可动态双向连续调节无功功率。整套装置可实现大容量和无级补偿, 无功容量在保证连续调节与平滑输出的同时, 又克服了电容器分组分级投切的缺陷。装置在补偿容量足够的情况下可实现趋近为1的功率因数, 能根据负荷无功功率的大小及功率因数的实际运行水平自动投切, 动态补偿无功功率, 并且响应速度应小于10ms, 调节速度快, 动态特性好。而控制系统选用DSP芯片, 可快速鉴相和直接控制SVG交流侧输出电流的相位。采用优化特定消谐技术, 能输出优质正弦电压和电流, 及采用电流间接控制和基于自适应、自校正非线性PID调节算法, 以满足装置对稳定性的要求。还要求具有专门转理外挂键盘输入、数据显示查询与上位机通讯的功能。选用高清晰荧光显示屏, 可显示和记录系统运行参数、运行参数, 可与上位机进行联网和通讯。并且不产生谐波, 不用考虑与系统发生谐振的可能性, 在使用现场谐波复杂的情况下, 设备仍可安全正常运行。还能就地补偿、稳定系统电压、抑制电压闪变, 改善电能质量。自身功耗低, 发热量小, 节能效果明显。可以多台并联使用, 整体结构设计合理, 符合相关行业标准。保护措施齐全, 自动化程度高, 能在外部故障或停电时自动退出工作, 送电后能自动恢复运行, 整套设备设有过压、欠压、过流等保护。

ASVG、TSVG技术解决0.4k V补偿难题

近年, 我国在消谐动态补偿领域技术长足进步, 处于前沿领先地位, 并且各大院校研发成果也十分卓著。其中以ASVG及TSVG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尤为突出。

ASVG动态无功功率发生电源是一种新型可连续调节的双向补偿电源。通过系统电压US和ASVG输出电压U进行大小比较, 来提供感性无功或者容性无功功率。该装置主电路采用IGBT的智能模块构成电压型逆变器。装置与系统锁定相位, 并采用优化特定消谐技术, 输出优质的正弦电压和电流。还具有专门处理外挂键盘输入、数据显示查询及与上位机通信功能。在装置的控制策略上, 采用电流间接控制和基于自适应的自校正非线性PID调节法, 以满足装置稳定性的要求。该技术无需电容和电感来产生无功功率, 通过整流和逆变来实现双向动态无功功率的连续调节, 可实现功率因数全程近于1, 同时有节能、稳压和增容的作用, 既提高电网的稳定性, 又抑制系统振荡。并且具有产品体积小, 成本低, 响应速度快的特点。

TSVG动态无功功率发生电源可以实现补偿和消谐的双重功能, 采用大功率IGBT组成的逆变器进行容性、感性无功功率双向连续调节, 可实现功率因数全程接近于1。其控制系统采用美国西屋技术, 能实现ASVG与TSC有机结合, 形成大容量、连续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既功能全面, 又降低成本。TSVG动态无功功率发生电源, 在原理上创新性地克服了传统无功补偿装置容易与系统发生串联或并联谐振的缺点, 彻底解决了在谐波环境下进行无功功率补偿的难题, 是无功功率补偿的更新换代产品。而且TSVG设备体积小, 成本低, 响应速度快, 功耗小, 可广泛应用各种负荷。

为了更好地解决谐波问题可在负载侧 (如空调配电屏) 同时配置相应容量的TAPF (电力有源滤波和无功综合补偿装置) , 实现动态无功补偿和有源滤波等综合功能。补偿和滤波同时进行, 可保证最佳补偿滤波效果和供电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

基站亟待小型化补偿装置

移动特性 篇5

作为移动通信网,为了传递信息和其他控制信号,需要使用很多信道,包括无线信道和移动通信网与市话网之间的有线信道。无线信道有中、长波的地波传播信道、短波的电离层反射传播信道、超短波和微波的直射传播以及各种散射传播信道等。无线信道由发射机天线、接收机天线以及它们之间的传播路径构成,无线信道不像有线信道那样固定并可预见,而是具有极大的随机性,无线信道的传播环境是一种随时间、环境和其它外部因素而变化的传播环境,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反射、绕射和散射是影响信号传播的三种主要机制。

1 无线信道传播特性

无线信道的电波传播特性与电波的传播环境密切相关。传播环境包括:地貌、人工建筑、气候特征、电磁干扰、通信体移动速度、使用频段等。而且,随着无线信道可利用维度的增加,从时域、频域到空域,更需要对无线信道的特性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在无线信道中,按视距可分视距信道和非视距信道。视距信道主要是认为信号是直射传播;非视距信道是由非直射传播所引起,非直射传播包括信号在地面的绕射、对流层的散射和反射。通常,只在某些空旷地区或基站天线较高时可能存在直射传播路径,一般情况下,在基站和移动台之间不存在直射信号,此时接收到的信号是发射信号经过若干次反射、绕射或散射后的叠加,这种发射信号经过不同的传播路径到达接收端的现象称为多径传播效应。通常认为信道具有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两个明显特征。

2 无线信道传播的大尺度衰落

大尺度衰落模型是预测平均场强并用于估计发射机无线覆盖范围的传播模型,它们描述的是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长距离的信号强度变化;而小尺度传播模型则主要描述非常短的距离或非常短的时间间隔内的接收信号强度的迅速变化。大尺度传播模型简称路径损失模型,小尺度传播模型则简称衰落模型,但两种模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同一个无线信道中,既存在大尺度衰落,也存在小尺度衰落。因此,实际的无线信道衰落因子可表示为:

式(1)中η(t)表示信道的衰落因子,ξ(t)表示小尺度衰落,ζ(t)表示大ζ(f)衰落。

大尺度衰落ζ(t)不仅与时间有关,还与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和载波频率等因素有关。基于理论和测试的传播模型指出,无论室内还是室外信道,平均接收信号功率随距离的对数衰减。

对任意的T-R距离,平均大尺度路径损耗表示为:

式(2)中n为路径损耗指数,表明路径损耗随距离增长的速率;d。为近地参考距离,由测试决定;d为T-R距离;在自由空间传播时,n为2;当有障碍物时,n变大。

大尺度衰落主要受路径损耗和阴影衰落的影响,路径损耗指电波在自由空间内的传播损耗。阴影衰落是指电波在传播路径上遇到高大障碍物时会产生电磁场的阴影区,当手机通过不同的阴影区时,就会引起信号场强中值的变化。这种由于传播环境的地形起伏、高大建筑物、山丘等障碍物对电波的遮挡所造成的电磁波阴影而引起的衰落,称为阴影衰落,其造成平均接收信号场强中值在长时间内的缓慢变化,因此也称为慢衰落。

3 无线信道传播的小尺度衰落

移动台在移动时,接收信号除了其场强中值随位置和时间发生慢衰落外,信号的振幅在几个波长以内还有着迅速的变化,其变化范围可达到几十dB。这种衰落是由于电波在沿地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障碍物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实际到达接收天线处的电波除了来自发射天线的直射波外,还存在来自各种物体(包括地面)的反射波和散射波形成的多径信号。多径信号若同相则相加,若反相则抵消,由此会造成接收端信号幅度和相位的急剧变化。此外,由于多普勒效应而造成的相移,使实际移动台接收到的场强在振幅和相位上均随时随地在急剧变化,称为多径衰落,也称为小尺度衰落和快衰落[4,5]。

小尺度衰落是由于同一传输信号沿两个或多个路径传播,以微小的时间差到达接收机的信号相互干涉引起的,这些波称为多径波。

接收机天线将它们合成一个幅度和相位都急剧变化的信号,其变化程度取决于多径波的强度、相对传播时间,以及传输信号的带宽。由于多个入射波具有随机分布的幅度、相位和入射角度,经过合并后将引起信号的衰落失真。

小尺度衰落的主要类型有平坦衰落、频率选择性衰落、快衰落以及慢衰落四种。

小尺度衰落效应主要表现为:

1)经过短距或短时传播后信号强度的急速变化;

2)在不同多径信号上,存在着时变的多普勒频移引起的随机频率调制;

3)多径传播时延引起的扩展。

4 移动无线信道中的多普勒频移

多普勒频移是当移动台与基站有相对运动时,收到的电波将发生频率的变化,即

式(3)中v为移动台运动速度,单位为m/s;λ为波长;θ为入射波与水平面的夹角;fm=v/λ是fd的最大值,称为最大多普勒频移,与入射角无关。式(3)也反映了多普勒频移与移动台运动速度以及移动台运动方向与无线电波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有关,若移动台朝基站方向运动,则多普勒频移为正;反之则为负。信号经不同方向传播,其多径分量造成接收机信号的多普勒扩散,因而增加了信号带宽。

5 移动无线信道中的冲激响应

无线移动信道的小尺度衰落与冲激响应直接相关,冲激响应是宽带信道的特性,它包含了所有用于模拟和分析信道无线传播的信息,移动通信的信道是时变的,这种时间变化是由接收机在空间的相对运动引起的,时变信道可以用具有时变冲激响应的线性滤波器描述。

信道的滤波特性是在任意时刻多个到达波的幅值和相位的叠加产生的。冲激响应是一种非常有用的信道特征,可用它来预测和比较不同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以及对一个特定的移动信道条件预测和比较发射带宽。

多径信道的接收信号由发射信号一系列衰减的、时间延迟的和有相位偏移的多径分量组成,多径信道的基带冲激响应可以表示为:

式(4)中a1(t,т),т1(t)分别是在t时刻第I个多径分量的幅度和时延;2πfcт1(t)+φ1(t,т)是I个多径分量在自由空间传播造成的相移,再加上在信道中的附加相移。

6 结语

本文讨论了移动无线信道的传播特性,分析了影响移动无线通信信号传输质量的原因,有助于提高移动通信信号的传输质量,可为提高移动通信质量的可行性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介绍了无线信道的概念和无线信道的传播特性,分析了无线信道中影响移动无线通信信号传输质量的原因,对提高移动通信质量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移动通信,无线信道,传输

参考文献

[1]王鹏,陈吉余,李栋.无线信道特性及仿真[J].中国传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3 (2):11-14.

[2]禹思敏.通信原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李立华,王勇,张平.移动通信中先进信号处理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

[4]张玺君,王继曾.移动无线信道中多径衰落的特性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08,20(4): 147-150.

移动特性 篇6

关键词:3G,威胁,安全体系

1.引言

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 是能够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 3G技术可以同时传送通话声音信息以及电子邮件、视频等数据信息, 显著特点是高速数据业务的传输。与1G模拟技术和2G数字技术比较, 3G可实现高速数据传输的多媒体服务以及海量系统容量, 带宽可达5MHz以上, 传输速度可达384Kbps—2MbPs。

3G弥补了2G系统的安全缺陷, 延续了2G系统的安全优点, 安全特征与安全服务更加完善有效。3G系统拥有全新业务环境, 除支持传统话音与数据业务, 还支持分布式业务与交互式业务。新的应用环境下, 3G的业务有了新的特征, 势必产生与之适应的安全特性。比如, 鉴于对不同的SP的不同业务的并发支持以及多种新业务的同时支持, 3G系统多业务条件下被攻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固定接入能够有更优越的服务提供;预付费方式以及对方付费方式等多样付费需求的用户大大增加;用户的服务控制以及终端的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3G系统用户应具备与可能出现并增多的主动攻击相应的抗击能力;非话音业务越来越多, 甚至超越传统话音业务, 与之相适应的更高安全性;终端还可能会成为其它应用或移动商务的平台, 可以支持多种智能卡的应用等。

2.3G系统面临威胁和针对3G系统的攻击方法

3 G系统的安全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有:非法获取敏感数据来攻击系统的保密信息;非法操作敏感数据来攻击信息完整;非法访问服务;滥用、干扰3G服务降低系统服务质量或拒绝服务;网络或用户否认曾经发生的动作。针对3G系统的攻击方法主要有针对系统核心网、针对系统无线接口和针对终端的攻击三种方式。

针对系统核心网的攻击包括:入侵者进入网内窃听用户、信令以及控制数据, 非法访问系统网络单元数据, 甚至进行主动或被动流量分析;入侵者篡改用户信令、业务数据等, 或以非法身份修改通信数据, 或网络单元内存储的数据;通过对在物理上或协议上的控制数据、信令数据或用户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进行异常干扰, 实现网络中的拒绝服务攻击。或通过假冒某一网络单元来阻止合法用户的各种数据, 干扰合法用户正常的网络服务请求;用户否认业务费用、数据来源或接收到的其他用户的数据。网络单元否认发出信令或控制数据, 否认收到其他网络单元发出的信令或控制数据;入侵者模仿合法用户使用网络服务, 或假冒服务网以利用合法用户的接入尝试获得网络服务, 抑或假冒归属网以获取使他能够假冒某一何方用户所需的信息。

针对3G系统无线接口的攻击方法主要包括:入侵者窃听无线链路上的用户、信令和控制数据, 进行流量分析;篡改无线链路上合法用户的数据和信令数据;通过在物理上或协议上干扰用户数据、信令数据或控制数据在无线链路上的正确传输, 来实现无线链路上的拒绝服务攻击;攻击者伪装其他合法用户身份, 非法访问网络, 或切入用户与网络之间, 进行中间攻击;攻击者伪装成服务网络, 对目标用户发身份请求, 从而捕获用户明文形式的永久身份信息;压制目标用户与攻击者之间的加密流程, 使之失效。

针对终端的攻击主要是攻击USIM和终端。主要是使用非法USIM或终端;非法获取其间存储的数据;篡改其中数据获窃听其间通信;以非法身份获取其间的交互信息等。

3.3G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和安全特性

下图表示出了3G系统的安全体系, 该通用结构中定义了应用层、归属层和传输层3个层次, 同时定义了5组安全特性, 该安全特性可以完成特定的安全目标, 也都针对了特定的威胁。

第一是网络接入安全 (Ⅰ) 。它能够抵御对无线链路的攻击, 提供3G网的安全接入机制, 由于无线链路的易遭受攻击特点, 空中接口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此间功能主要有用户的身份和位置的保密、数据加密和完整性、基于USIM和HE/AuC共享秘密信息加密密钥分配和实体身份认证等。第二是网络域安全 (Ⅱ) 。该安全特性主要包括身份、消息认证和对欺骗信息的收集以及网络实体间的数据加密。应用于核心网信令的安全传送的保障和对抵御对有线网络的攻击。第三是用户域安全 (Ⅲ) 。此特性主要包括用户与智能卡和智能卡与终端间的认证及对其链路保护的实现, 是对移动台安全的保证。第四是应用域安全 (Ⅳ) 。主要为服务提供商的应用程序与用户域间交换信息的安全性提供保障。第五是安全特性的可见性及可配置能力 (Ⅴ) 。这主要指用户能获知安全特性的使用与否以及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需要以安全服务为基础与否。

3G系统的安全是建立在2G系统的安全基础上的延续, 此前2G系统行之有效、成熟应用的安全方法必然在3G系统中得以延续和发扬, 对于2G中的已经被认知的缺陷和漏洞必须在3G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3G系统的安全必然呈现新的特征, 并能够有效的保护3G系统所提供的新业务。

3G通信安全必须使得用户产生的或与之相关的对应数据得到充分保护, 使得由归属环境和服务网络所提供的资源能够得以充分保护, 极大降低误用盗用几率;使得一个广为认可并广为使用的国际化标准化加密算法得以应用;标准化安全特征得以具备从而使得不同用户之间的互通以及不同的网络之间的用户互通和漫游得以充分保障;3G系统的安全机制及其被扩展和增强的良好延展性要得以保障从而应对不确定的业务需求和未知的安全威胁, 构建优良扎实的安全体系, 确保3G系统和用户得到最高级别的安全保障和防护。

参考文献

[1]徐华龙.3G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10)

[2]朴海明.数据库安全威胁与安全防范措施[J].科技资讯, 2010, (03)

移动特性 篇7

移动商务是人们使用手机和个人数字助手等无线终端设备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活动,是在传统电子商务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全新商业模式。移动商务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观念。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3G移动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应用的创新和移动购物体验的提升,移动商务市场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前景的行业之一。据CNNIC最新统计,截止2013 年6 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 64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购物的用户占比提升至78. 5% 。另据iResearch统计,2012 年我国仅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就达到631. 7 亿元,较2011 年增长约440% 。但是,交流沟通和信息获取类基础应用依然是主流应用,休闲娱乐和移动购物类应用渗透率相对较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相比传统电子商务活动,移动商务活动具有更高的风险性、匿名性、不确定性、缺乏控制等特点[1],以及屏幕小、分辨率低、网络不稳定和响应速度慢等缺陷[2]。这使得消费者对移动商务的安全和隐私的顾虑更高,移动商务的信任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构建移动商务信任对提升服务提供商的长期盈利能力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外关于电子商务信任的研究比较丰富,而对移动商务信任的研究不多[3]。移动商务信任包括移动技术信任和移动服务提供商信任,二者对于创造顾客信任同等重要,但移动技术的进步将使得关注点由构建移动技术信任转向服务提供商信任[2]。这是因为移动商务中服务提供商和品牌的选择都很广泛,再加上不稳定的消费者行为,无论是在信任构建的初始阶段还是持续阶段,服务提供商都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并留住用户,由此决定了移动服务提供商特性在移动商务信任构建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信任是一种主观感受,受到个体差异的直接影响。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对不熟悉的人或事物的信任倾向对于构建初始信任至关重要[4]。移动商务不同于传统电子商务,存在更大的技术和交易不确定性,因此不同信任倾向的个体对移动商务的初始信任和采纳会有不同表现[5]。

本文将尝试从移动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整合的视角出发,探索服务提供商的各项特性和消费者的信任倾向如何作用于移动商务信任这一问题。为此,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并对服务提供商的各项特性等变量进行操作化测量,并实证检验相关假设,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为当前有限的移动商务信任构建理论研究做一些补充和完善,并为国内外移动商家有效开展营销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二、研究假设

随着网络购物的发展,消费者信任已经成为电子商务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Mc Knight等( 2002) 认为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信任包括信任信念和信任动机[6]。信任在提升消费者感知价值、促进在线购买方面的作用比降低价格的影响更大[7]。移动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信任包括三个方面: 能力信任、预知信任和善意信任,涉及对移动技术和移动服务提供商的信任[2]。移动商务信任构建的影响因素同样涉及移动技术和移动服务提供商信任两个层面,其中消费者对移动服务提供商的信任很大程度上会受该服务提供商自身特性的影响。消费者对移动商务的信任需要建立在服务提供商技能、专业知识、运营能力、一致性行为以及诚实和善意的基础上[2]。Siau等( 2003) 将移动服务提供商特性视为提升消费者对移动商务的信任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服务提供商特性包括商家声誉、产品品牌声誉、实物有效性、隐私权政策和消费者信息乱用[8],但这种概念性分析缺乏实证数据支持。Yeh和Li ( 2009) 的研究发现除移动网站质量和移动技术外,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响应能力和品牌声誉也会显著影响消费者对移动商务的信任水平[1]。那些关注顾客特定需求并及时响应顾客需求的提供商更可能得到消费者信任[9]。本文从品牌声誉、服务质量和隐私保护三个方面探讨服务提供商特性对移动商务信任的影响。

品牌声誉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反映公司历史,表明公司过去的经营行为。人们倾向于相信熟悉的人和事物。当消费者对某一品牌产品并不熟悉时,往往会根据过去在该商家的购物经历、店内商品整体质量、对该商家的总体印象等因素判断是否相信该商家[10]。移动服务提供商良好的声誉使得消费者有理由相信商家会以一种可预见或可信赖的方式行事,因此有助于培养顾客信任[2]。已有研究表明,作为反映服务提供商质量特性的指标,品牌声誉会影响消费者对移动服务提供商及其产品属性的感知,它不仅直接影响消费者对移动商务的信任,还通过提高满意度间接影响移动商务信任[1]。还有学者认为,移动商家通过频繁曝光公司名称、设计与服务能使顾客回忆起公司及其业务,从而增加品牌熟悉度,并由此产生信任[2]。

H1: 服务提供商品牌声誉显著影响移动商务信任意图。

随着移动商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服务提供商之间差异越来越小的情形下,服务质量对移动商务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1]。对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可以作为一种信任线索,向消费者传递移动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质量。如果消费者能够在做出购买决策之前容易获取服务提供商的快速响应,则更有可能相信该服务提供商[1]。另外,商家为了降低消费者购买风险会主动提供一些服务保证。金立印( 2007) 对餐饮服务业的实证数据分析表明,服务保证不仅能有效降低消费者感知风险,还能提升感知服务价值,进而激励消费者信任该商家[12]。在移动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移动购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更大,消费者需要更多的搜集移动服务提供商及其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信息,并以此作为判断服务提供商和商品质量的线索,因此移动服务提供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能够提升消费者对移动商务的信任水平。

H2: 服务提供商服务质量显著影响移动商务信任意图。

移动商务的一些新特征如无处不在性、定位性、移动定位服务等在给商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隐私保护的问题。而且,相比于电子商务系统,移动商务服务商能够更加精细地了解用户的详细资料,因此用户的隐私问题更加突出,隐私保护变得更加困难。如果移动商家没有完善的隐私保护,移动商务中最重要的、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就难以获得成功。所以,有效隐私不受侵犯对移动商家赢得用户的信任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起着重大的作用。移动商家必须确保用户个人信息、交易内容等不被未经授权的人阅读、拷贝或者公开[13]。同电子商务一样,移动服务提供商也需要在其网站张贴隐私政策,向消费者表明不会不正确地使用其交易信息和个人信息。这将会增加顾客共享信息的意愿[2]。另外,移动交易数据通过无线方式传送更加缺乏安全性。服务提供商需要制定有效的安全控制体系支持移动商务,以确保交易及时和准确地完成,防止网络欺诈和操纵[2]。因此,移动服务提供商的隐私保护对于移动商务信任构建至关重要,反映了移动商务服务提供商的能力、善意和诚实。如果商家的隐私保护政策完善,那么说明该商家有足够的能力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它是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并且能够履行其隐私承诺,消费者也会倾向于信任该商家,并发生移动购买行为。

H3: 服务提供商隐私保护显著影响移动商务信任意图。

信任倾向是指个体对于信任他人的一般个性,会影响个体信念及其对待服务提供商的意图[6]。它是一个人基于长期生活经历、个性类型和背景形成的,不因环境和被信任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在移动商务环境中,由于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体现不同程度信任倾向的用户对移动商家努力做出的反应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人本质上体现不同的信任倾向,而且一个具有高信任倾向的人往往乐意去信任他人[3]。如果消费者具有较高的信任倾向则会减弱其感知风险水平,这意味着较高的个体信任倾向可以降低消费者对品牌选择的不确定性水平[10]。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信任倾向较高,当服务提供商拥有较高品牌声誉、服务质量以及较健全的隐私保护时,他就可能会更容易接受这项新的移动商务技术或服务; 反之,如果一个人很难信任别的事物,当服务提供商的品牌声誉、服务质量和隐私保护相对不健全时,他可能会再三考虑是否选择该服务提供商。换言之,消费者信任倾向会对服务提供商特性和移动商务信任意图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

H4a: 服务提供商品牌声誉与消费者信任倾向对信任意图产生显著的交互影响。

H4b: 服务提供商服务质量与消费者信任倾向对信任意图产生显著的交互影响。

H4c: 服务提供商隐私保护与消费者信任倾向对信任意图产生显著的交互影响。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采集数据。对于品牌声誉、服务质量、隐私保护、信任倾向和信任意图的测量,本研究对国外的成熟量表进行情境化处理,先将其翻译成中文,然后由英文专业的教师翻译成英文,通过语意对比和反复推敲,尽量减少语意损失量,形成初始量表,最后形成问卷的初稿。

本研究问卷共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基本的人口统计变量,以此来获得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每天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频率以及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网龄; 第二部分是问卷的核心部分,是本研究模型所有变量的测度项,包含服务提供商特性的品牌声誉、服务质量、隐私保护、消费者信任倾向以及信任意图。本研究模型中的潜变量采用李克特5 点计量尺度, “1”为非常不同意,“5”为非常同意。

在确定问卷初稿之后,我们发放了56 份问卷进行预试,对量表信度和效度进行初步验证,剔除了不可靠的测量项,并最终形成本研究正式采用的问卷。详细的变量测量项及来源见表1。

本文的调查对象为使用移动设备的用户,样本来源于普通高校大学生。本次研究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平台把设计好的问卷向调查对象发送链接或通过邮箱发送链接进行问卷的发放,同时,在问卷发放的过程中还通过滚雪球的方式收集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链接280 份,回收219 份,剔除无效问卷19 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00 份。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移动上网频率和移动上网时间等基本统计信息如表2 所示。从表2 被调查人群的基本统计信息分析,本次调查所收集到的样本总体代表性较好,可以用于进一步分析。

四、结果分析

( 一) 信度与效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对有效样本数据进行KMO抽样适当性和Bartlett球形检验。样本数据的KMO统计值为0. 914,大于0. 5 的最低标准值,Bartlett's球型检验值为2 774. 003,自由度为253,达到0. 000 的显著性水平,表明本问卷数据非常适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随后,使用最大方差旋转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过程中,因为服务质量第四个测量项在各因子上的负载均小于0. 5,所以被删除,最终旋转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如表3 所示。按照特征值大于1 的标准共萃取5 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8. 38% ,因子结构清晰,各个测度项在其相关联的变量上的因子负载值介于0. 559 - 0. 850 之间,交叉测量项的因子负载没有超过0. 5,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另外,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观测变量经过标准化后得到的潜变量Cronbach’s α 系数在0. 774 - 0. 926 之间,都大于0. 5 的标准,且达到了很可信的标准,表明各变量的测量项都具有很高的信度。

( 二) 假设检验

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检验服务提供商特性和消费者信任倾向对移动商务信任意图的影响,构建了4 个回归模型。模型构建中,各模型均以移动商务信任意图( TRIN) 作为因变量,并采取强迫进入法选择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通过这个方法来计算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从而从整体上来判断品牌声誉、服务质量、隐私保护、消费者信任倾向对移动商务信任意图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并在各模型中加入控制变量做相应的回归分析。表4 列出了回归分析结果。

在模型1 中,人口统计变量被视为移动商务信任意图的预测变量,但研究结果却不显著,这说明控制变量人口统计特征对移动商务信任意图没有显著影响。在模型2 中,加入预测变量品牌声誉,人口统计因素仍不显著,而品牌声誉的标准化系数为0. 576,在统计上是正向显著的,这说明品牌声誉对移动商务信任意图产生正向显著影响。模型3 在模型2 的基础上,加入服务质量变量,品牌声誉的标准化系数变小,但仍显示正向显著影响移动商务信任意图,说明它对移动商务信任意图具有独立的正向影响,并且服务质量对移动商务信任意图的影响也是正向显著的,其标准化系数是0. 663。模型4 在模型3 的基础上加入预测变量隐私保护,结果表明品牌声誉和服务质量的标准化系数都有所降低,但是品牌声誉和服务质量对移动商务信任意图的影响仍是正向显著的,且隐私保护也正向显著影响移动商务信任意图,其标准化系数是0. 238。模型4 的结果表明,品牌声誉、服务质量和隐私保护都与移动商务信任意图显著相关,说明消费者对品牌声誉好、服务质量高、隐私保护好的服务提供商更加信任,假设1 -3 均成立。

注:**p < 0. 05,***p < 0. 01。

注:**p < 0. 05,***p < 0. 01。

为了检验消费者信任倾向对服务提供商特性与移动商务信任意图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对信任倾向与服务提供商特性变量对移动商务信任意图的交互效应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实证结果显示,信任倾向与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质量和隐私保护的交互项显著正向影响信任意图,因此假设4b、4c得到数据支持。但是,信任倾向与品牌声誉对移动商务信任意图产生负向交互效应,假设4a得到数据的反向支持。

五、结论与启示

( 一) 研究结论

本文整合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两个视角,研究移动商务信任的构建机制,并通过收集移动商务用户的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实证研究发现,品牌声誉、服务质量和隐私保护等服务提供商特性对移动商务信任意图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对信任倾向不同的消费者,服务提供商特性对移动商务信任意图的影响存在差异。

1. 品牌声誉显著影响移动商务信任意图。从检验结果来看,移动商务服务提供商的品牌声誉越好,用户的信任意图就越高,就越可能信任移动商务。所以,服务提供商应努力创建自己的品牌,并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建立自己的品牌声誉,并取得用户的品牌信任。

2. 服务质量显著影响移动商务信任意图。实证结果表明,服务质量与移动商务信任意图存在显著正向的关系,且相关性程度在所有服务提供商特性中是最大的,意味着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质量越好,用户越容易信任移动商务。因此,服务提供商应该采取科学的措施,努力完善自己各方面的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增加用户的信任。

3. 隐私保护显著影响移动商务信任意图。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隐私保护对移动商务信任意图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服务提供商的隐私保护政策越完善,用户就越容易产生对移动商务的信任。因此,服务提供商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用户的隐私,从而降低用户的感知风险,取得移动商务的信任。

4. 消费者信任倾向对服务提供商特性与移动商务信任意图关系产生重要的调节效应。表5 检验结果表明,信任倾向与品牌声誉、服务质量及隐私保护的交互项都显著影响移动商务信任意图,这意味着对信任倾向高的消费者来说,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质量和隐私保护措施对其信任移动商务至关重要; 然而,品牌声誉出乎意料地产生负向调节作用,表明信任倾向水平低的消费者更多地依赖服务提供商的品牌声誉信息来决定是否相信移动商务。

( 二) 研究启示

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现有移动商务理论研究,而且对服务提供商构建消费者对移动商务的信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 提升服务提供商运营移动商务应用的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顾客对服务提供商及其产品的信任,借助社会媒体宣传公司及其业务能力,从而使更多移动消费者熟知并信任该产品或服务提供商。

2. 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购物环境、更多样化的品牌选择,并确保整体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同时,考虑到移动商务对很多用户还是新事物,移动服务提供商的行动必须与其承诺保持一致,因为这种一致性行为将有利于构建好的公众形象,降低消费者感知风险,增加移动商务信任意图。

【移动特性】推荐阅读:

电动特性07-14

拉伸特性07-17

路面特性07-18

显示特性10-15

传播特性10-17

同步特性05-09

放大特性05-13

孔隙特性05-14

防火特性05-19

过程特性05-22

上一篇:BI系统下一篇:改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