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特征特性

2024-05-12

生物学特征特性(共10篇)

生物学特征特性 篇1

山野豌豆 (Vicia amoena Fisch L.) 为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 喜生于草甸草原沟谷草甸等低湿生境中, 是一种蛋白含量较高、适口性较好、抗性较强的中生优良牧草, 还可用作中蒙药材[1,2,3]。抗性较强, 尤其是抗寒、抗旱性能更好。迄今为止, 国内尚未进行山野豌豆的大面积人工栽培和新品种选育, 在退化的天然草地的改良中尚未得到有效利用[4,5]。本试验对呼伦贝尔地区不同生境的山野豌豆的种子形态特征和种子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 旨在为山野豌豆种质资源的保护、人工栽培驯化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材料为野豌豆属 (Vicia L.) 植物, 采于呼伦贝尔草原 (表1) 。本试验对山野豌豆 (Vicia amoena Fisch L.) 种子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 以灰野豌豆 (F.canescens Maxim) 、多茎野豌豆 (V.multicaulis Ledeb) 、大叶野豌豆 (V.pseudorobus Fisch.) 、狭叶野豌豆 (V.amoena.var.oblongifolia Regel) 、广布野豌豆 (Vicia cracca L.) 等作对照。

1.2 试验方法

1.2.1 种子形态特征观察。

将净种子置于白纸板上, 肉眼观察种子外部的主要特征, 包括种子颜色、形状, 是否有斑纹或附属物等;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大小;置于解剖镜下分别放大25倍和50倍观察其表面特征, 包括种脐的形状、颜色等, 拍照记录[6,7]。

1.2.2 种子千粒重测定。

取完整饱满的净种子1 000粒用电子天平测定千粒重, 4次重复。

1.2.3 种子萌发特性。

(1) 常规发芽试验。取自然状态下收集的净种子100粒, 依据牧草种子发芽试验国家标准进行发芽试验 (25℃) , 逐日观察发芽情况并记录, 4次重复。第5天开始计算发芽势, 12 d结束发芽试验, 并计算发芽率。试验结束后对未发芽种子进行分析[8,9,10]。计算公式如下:

(2) 机械破皮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将试验种子用刀片进行划破处理, 然后按常规发芽试验方法进行发芽试验 (25℃) 观察种子发芽情况。将净种子用温水浸种后捞出, 白天置于光下曝晒, 夜间移至凉处, 反复进行3 d。然后按常规发芽试验方法进行发芽试验 (25℃) , 观察种子发芽情况。

(3) 不同温度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将机械处理过的净种子在10、15、20、25、30、35℃等6个温度梯度内, 依照上述方法进行发芽试验, 观察记录种子发芽情况。

1.2.4 种子吸水特性。

将机械处理过的净种子分选好后在1/100的天平上逐一称重, 计录, 然后将其置于培养皿中, 加水, 水量刚好没过种子, 浸泡处理。在试验开始12 h内, 每隔2 h将种子取出, 用滤纸吸干其表面水分, 称重、计数, 然后再浸润处理, 并称量记录;在种子吸水基本稳定后隔8 h称重, 48 h后每隔2 h称重, 反复直至有50%的种子萌动, 胚根即将突破种皮为止, 4次重复。绘制吸水率曲线[11,12,13]。吸水率计算公式如下:吸水率 (%) =吸水后种子重量-种子初始重量种子初始重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形态特征

用肉眼可观察到山野豌豆荚果矩圆形, 每荚果2~4粒种子。种子呈球形, 椭球形、卵圆形, 长3.0~4.5 mm;宽和厚相等, 2.5~2.9 mm, 表面呈棕褐色、墨绿色、灰绿色, 表面有黑色线状或点状斑纹, 表面粗糙;种脐在种子边缘上, 呈线形, 颜色近种子色或较浅或呈棕黄色, 长达1.5~2.8 mm, 宽2.3~3.7 mm, 种脐长占种子周长的50%~60%;褐色或黑色, 脐边微凹, 脐沟黑色。

广布野豌豆植株与山野豌豆植株近似, 但其种子形态特征相差甚远。广布野豌豆种子球形或矩圆形, 长2.8~4.3 mm, 宽和厚相等, 2.3~3.7 mm, 表面黄褐色或红褐色, 具密的黑色花纹或为黄绿色花斑, 或为黑色和浅黑色花斑, 表面近光滑, 无光泽;种脐呈线形, 长达2.0~3.1 mm, 宽2.1~3.4 mm, 种脐长占种子周长的75%左右;黄褐色或黑色, 脐边微凹, 脐沟白色 (图1) 。

灰野豌豆的种子与山野豌豆的种子相比, 形状相近, 呈球形、卵圆形, 但颜色相差较大, 灰野豌豆的种子呈土黄色、黄绿色, 明显比山野豌豆的种子小, 直径为1.9~2.5 mm;种脐较山野豌豆种脐窄, 颜色为白色, 种脐长占种子周长的25%~50%。

狭叶豌豆是山野豌豆的变种, 其种子比山野豌豆的稍小, 形状相近, 颜色相差不大, 呈棕褐色、灰绿色, 长2.8~3.6 mm;宽和厚相等, 为2.3~2.6 mm。

多茎野豌豆种子与山野豌豆相比, 形状相似, 但多茎豌豆种子颜色稍浅, 表面有块状斑纹 (图2) 。

大叶野豌豆种子呈卵圆形、椭圆形, 梢扁, 长径3.0~3.2mm;短径2.5~2.8 mm, 厚1.6~2.0 mm;表面呈墨绿色、灰绿色, 表面粗糙, 有黑色点状斑纹;种脐在种子边缘上, 呈长条形, 颜色近种子色或较浅或呈棕色, 长达1.4~2.8 mm, 宽1.3~1.7 mm, 种脐长占种子周长的50%左右;褐色或黑色, 脐边微凹, 脐沟黑色, 与山野豌豆对比如图3所示。

不同生境下的山野豌豆种子形态特征相差不大, 相同生境下的不同种形态特征存在差异, 尤其山野豌豆种子与灰野豌豆种子在颜色、大小方面相差较大。

2.2 千粒重

不同生境下种子千粒重不同 (表2) 。结果表明, 不同生境下的山野豌豆种子千粒重存在差异, 生于低山丘陵地的山野豌豆的千粒重较大, 为19.95 g, 低湿地和杂草草原的相差不大, 分别为15.58、16.08 g;生于河漫滩的灰野豌豆的千粒重与山野豌豆种子的存在较大差异;相同生境下的山野豌豆与大叶野豌豆种子千粒重存在差异。

2.3 发芽率

在25℃恒温条件下, 山野豌豆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山野豌豆种子的发芽率只有3%~5%。通过对全部未发芽种子观察和分析发现, 未发芽种子为未吸水膨胀的硬实种子, 硬实率为87%~89%, 有部分种子吸胀腐烂, 但只占1%~10%。由此表明, 山野豌豆种子存在硬实休眠特性, 且休眠程度较深。野豌豆属植物的其他种也存在硬实休眠, 硬实率高达80%~97% (表3) 。

(%)

采用机械方法刀片划破处理能够有效破除山野豌豆的硬实休眠, 可使发芽率提高到70%~96% (表4) 。浸泡变温不能有效地破除其硬实, 处理后仍不能发芽。

(%)

在10、15、20、25、30℃温度范围内, 山野豌豆种子萌发情况见图4、图5。结果表明, 山野豌豆种子在15~25℃温度条件下萌发效果最好, 发芽率达到70%~85%, 35℃不发芽;从发芽势来看, 同样是15~25℃温度较高, 达到40%~69%。温度低于15℃和高于25℃时, 发芽率和发芽势都急剧下降, 超过50%发芽率的极限温度分别为15℃和25℃。综合发芽率发芽势2项指标, 依照种子发芽最低、最适合最高温度划分标准确定, 山野豌豆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5℃, 萌发适宜温度为15~25℃, 最高温度为25℃。

2.4 种子萌发吸水率

种子萌发是牧草生命周期的起点, 种子萌发时的吸水状况与植物的种类有关, 也与种子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及品种有关;种子吸胀能力的强弱, 主要决定于种子的化学成分。山野豌豆种子萌发时的吸水动态见图6。从图6可以看出, 不同生境下的山野豌豆种子吸水率差异不大, SY1 (低山丘陵) 在开始8 h的吸水量持续上升, 并达到萌发吸水的高峰;SY2 (杂草草原) 在12 h达到吸水高峰;SY3 (地势低) 在12 h达到吸水高峰。此时, 种子吸水率达到100%, 接下来的66~72 h吸水量基本稳定, 吸水率在100%, 种子处于萌动的状态, 然后再继续上升, SY1在72 h达到第2次吸水高峰;SY2在76 h达到第2次吸水高峰;SY3在66 h达到第2次吸水高峰, 吸水率超过120%, 此时种子进入发芽阶段。

3 结论

通过对山野豌豆 (Vicia amoena Fisch L.) 种子的形态特征、萌发和休眠特性及萌发吸水规律的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山野豌豆种子呈球形、椭球形、卵圆形, 表面呈棕褐色、墨绿色、灰绿色;表面粗糙, 有黑色线状或点状斑纹;种脐在种子边缘上, 呈线形, 与种子颜色相近或呈棕色、褐色, 脐边微凹, 脐沟墨绿色。不同生境下山野豌豆种子千粒重不同, 生于低山丘陵地的山野豌豆千粒重较大, 为19.95 g, 低湿地和杂草草原的相差不大, 分别为15.58、16.08 g。山野豌豆种子具有硬实休眠特性, 且休眠的程度较深, 其硬实率为87%~89%。机械处理能够有效地破除硬实休眠, 可使发芽率提高到79%~88%。山野豌豆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5℃, 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25℃, 最高温度为25℃。山野豌豆种子萌发时吸水较快, 8 h即达吸水高峰, 然后进入吸水滞缓期, 需持续72 h种子开始萌动, 之后进入第2个吸水高峰, 开始发芽。

摘要:对山野豌豆种子的形态特征、萌发和休眠特性及萌发吸水规律进行了研究, 并在温室条件下对山野豌豆的幼苗生长发育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 山野豌豆种子呈球形、椭球形、卵圆形, 表面呈棕褐色、墨绿色, 且表面有黑色线状或点状斑纹;种脐呈线形, 近种子颜色或较浅;山野豌豆种子具有较高的硬实特性, 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种子硬实休眠程度存在差异, 自然状态下种子硬实率为87%89%;机械破皮处理可有效地破除硬实, 发芽率可提高到70%96%;山野豌豆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25℃, 最低温度15℃, 最高温度25℃;吸水率超过120%时种子开始发芽。

关键词:山野豌豆,种子,形态特征,萌发,生物学特性

分枝列当种子萌芽生物学特性 篇2

摘要:以寄生于番茄的分枝列当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预培养阶段温度、时间、渗透势以及培养阶段温度、萌发刺激物(独月却金内酯类似物GR24)的浓度和渗透势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期找到种子萌发的最适条件,从而可以人为创造控制分枝列当生长的环境,以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结果表明:预培养阶段的最适培养温度为 2 ℃,最适培养时间为 d,最适的渗透势为0 MPa;培养阶段的最适培养温度为2 ℃,最适GR24浓度为1 μol/L,最适的渗透势为-1 MPa。

关键词:寄生性杂草;分枝列当;种子;萌发率;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渗透势

中图分类号:41;9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X(201)01-001-0[7]

Abstract:he ipact of teperature,tie,and water potential in the preconditioning stage,and the teperature,concentration of the synthetic gerination stiulant GR24 and water potential on the gerination of Orobanche aegyptiaca seed was studied using processing toato as the host in order to find the optiu conditions for the seed gerination and for creating an artificial environent for its effective control At the preconditioning stage,the optiu teperature was 2 ℃,for d at a water potential of 0 MPa At the culture stage,the optiu teperature,GR24 concentation and water potential were 2 ℃,10- ol/L,and -1 MPa,respectivelyey words:[B]parasitic weed;Orobanche aegyptiaca;seeds;gerination rate;GR24;water potential

番茄是我国重要的蔬菜品种之一,2009年我国加工番茄产量占全球总量的 20%,番茄酱出口量占世界的1/,在世界番茄产业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加工番茄最大的种植基地、加工基地,也是全世界加工番茄三大主产区之一[]。近年来,由于番茄种子大量从国外和区外调入,植物检疫工作滞后,导致分枝列当在新疆大范围扩展蔓延,危害程度日益加重。调查发现,寄生性杂草分枝列当在新疆肆虐危害面积已达7 000 h2左右,并且每年危害面积逐渐增加,加工番茄被寄生后产量减少0%~0%,严重地块寄生率达100%,导致大面积加工番茄绝收,经济损失严重,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枝列当(Orobanche aegyptiaca)是列当科列当属的全寄生性草本植物,自身没有叶绿体,靠吸盘在寄主的根部吸收水分和营养成分来维持自身生长和发育[]。分枝列当的繁殖力强,每株可产生种子约10万粒,种子在土壤中可保持生活力10~1年。如果温湿度适宜并有萌发刺激物存在,列当在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内都会萌芽出土,参差不齐,这种特性使其成为非常难防的恶性杂草[7-]。列当种子萌发需要经历2个主要时期:自养生长时期和寄生生长时期。种子成熟时胚发育不完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熟过程或休眠期,这一过程可达数月到数年。已经完成后熟的列当种子还必须在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预培养1~2周才能感知外源萌发刺激物,并在其诱导下萌发[9-10]。如果温度、湿度等外界环境条件不适合或周围环境中不存在其种子萌发刺激物质时,则会诱导列当种子产生二次休眠。本试验通过研究预培养阶段温度、时间、渗透势以及培养阶段温度、萌发刺激物(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的浓度和渗透势对分枝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分枝列当种子的适宜萌发条件,以期达到通过调节根际环境减少分枝列当种子萌发数量的目的。

1材料与方法

11分枝列当种子和GR4

分枝列当种子采自新疆巴州地区分枝列当发生严重的番茄地,萌发刺激物质GR4购自大兴科技有限公司。

[]1种子的表面消毒与预培养

选取饱满完整的分枝列当种子,70%乙醇表面消毒 in,并用灭菌水清洗~遍,晾干备用。

[]1预培养条件对分枝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

11预培养时间对分枝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在灭菌培养皿底部放入层灭菌滤纸,再在滤纸上摆放直径为1 c的小滤纸片,并用灭菌水湿润滤纸。用接种针将灭菌的分枝列当种子放到小滤纸片上,每个滤纸上放列当种子0粒,将培养皿放到培养箱中 ℃预培养,将预萌发不同天数的分枝列当种子放到铺有层灭菌滤纸的培养皿中,加入 10- ol/L GR4, ℃下进行培养。每个处理个重复,观察种子的发育情况并计算其萌发率。

1预培养温度对分枝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将盛有灭菌分枝列当种子的培养皿放到培养箱中、1、、0、、40 ℃下预培养(预培养时间为“11筛选的最适预培养时间),预培养结束后加入10- ol/L人工萌发刺激物GR4, ℃下进行培养,每个处理个重复,观察列当种子的发育情况并计算其萌发率。

1预培养渗透势对分枝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参照Michel等提出的方法[11]配制不同渗透势的PEG000溶液(0、-0、-0、-10、-1、-0 MPa)。在灭菌培养皿底部放入层灭菌滤纸,再在滤纸上摆放直径为1 c的小滤纸片,并用不同渗透势的PEG000溶液湿润滤纸。每片小滤纸片上放0粒灭菌的分枝列当种子,进行预培养(预培养时间和温度为“11 “1筛选的最适培养时间和温度),预培养结束后加入10- ol/L人工萌发刺激物GR4, ℃下进行培养,每处理个重复,观察列当种子的发育情况并计算其萌发率。

[]14培养条件对分枝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

141培养温度对分枝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在灭菌的培养皿底部放层灭菌滤纸,加入10- ol/L人工萌发刺激物GR4溶液湿润滤纸,然后将预培养(预培养条件为“11筛选的最适培养条件)的分枝列当种子小滤纸片先用干燥的滤纸片吸去过多的预培养溶液,转移到准备好的含人工萌发刺激物的培养皿中,将其置于1、0、、0、 ℃ 培养箱中培养,每处理个重复,观察列当种子的发育情况并计算其萌发率。

14生长调节物(GR4)浓度对分枝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在灭菌的培养皿底部放层灭菌滤纸,加入10-、10-7、10-、10-9、10-10ol/L人工萌发刺激物GR4溶液湿润滤纸,然后将预培养(预培养条件为“11筛选的最适培养条件)的分枝列当种子小滤纸片先用干燥的滤纸片吸去过多的预培养溶液,并转移到准备好的含人工萌发刺激物的培养皿中进行培养,培养温度为“141筛选的最适培养温度,每处理个重复,观察种子的发育情况并计算其萌发率。

14渗透势对分枝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将预萌发(预培养条件为“11筛选的最适培养条件)的分枝列当种子放置到铺有层灭菌滤纸的培养皿中,滤纸分别用0、-0、-0、-10、-1、-0 MPa的PEG000溶液湿润,进行培养(加入GR4浓度为“14筛选的最适浓度,培养温度为“141筛选的最适培养温度),每处理个重复,观察列当种子的发育情况并计算其萌发率。

[1][]结果与分析

[]1预培养条件对分枝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

11预培养时间对分枝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分枝列当种子成熟时胚发育不完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熟过程或休眠期,才能完全成熟。已经完成后熟的列当种子还必须经过一段时间预培养才能感知外源萌发刺激物,并在其诱导下萌发。表1表明, d为最适预培养时间,预培养 d后种子在加入GR4的第1天开始萌发,第天种子萌发率达到000%,第天萌发率达到最高,为%。当预培养的时间减少或增长时,种子的萌发率逐渐降低。当预培养的天数由 d降为1 d时,种子的萌发率由00%逐渐降低到40%,当预培养的天数由 d 增为10 d时,种子的萌发率由00%逐渐降低到7%。

1预培养温度对分枝种子萌发的影响表表明:分枝列当种子的最适预培养温度为 ℃,在 ℃下预培养后的种子在加入GR4 1 d开始萌发,第天萌发率达到0%,显著高于其他预培养温度处理下种子的萌发率,第天种子萌发率达到最高,为9%。当温度高于 ℃种子开始萌发的时间逐渐增长且萌发率逐渐降低,列当种子开始萌发的时间由1 d逐渐变为 d,最高萌发率由9%降低为7%。当培养温度低于 ℃时,种子萌发时间逐渐增长,由1 d逐渐增为 d,最高萌发率无显著差异。

1预培养渗透势对分枝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表表明,分枝列当种子最适预培养渗透势为0 MPa,在0 MPa的预培养条件下,分枝列当种子在加入GR4的第天开始萌发,最高萌发率可达9%。随着预培养渗透势的降低,种子的萌发率也逐渐降低,当渗透势降低为- MPa时种子的最高萌发率仅为7%。

培养条件对分枝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

1培养温度对分枝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表4表明:分枝列当种子的最适培养温度为 ℃, ℃ 下培养的种子第1天开始萌发,第天萌发率达到%,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处理下种子的萌发率,第天种子萌发率达到最高为7%。当温度高于 ℃或低于 ℃时,种子开始萌发的时间逐渐增长且萌发率逐渐降低,当培养温度低于 ℃时(培养温度为0、1 ℃),列当种子开始萌发的时间由 1 d逐渐变为 d和 d,最高萌发率由7%逐渐降低为17%和1%;当培养温度高于 ℃时(培养温度为0 ℃),列当种子开始萌发的时间由1 d逐渐变为 d,最高萌发率由7%降低为%,当温度达到 ℃时,列当种子不能萌发。

不同浓度梯度的生长调节物(GR4)对分枝种子萌发的影响列当种子经过预培养阶段后,在萌发刺激物信号诱导下才能萌发。本试验研究了分枝列当种子在浓度分别为10-、10-710-10-910-10ol/L的GR4刺激下的萌发率,结果表明,GR4浓度为10-ol/L时,种子的萌发率最高,培养第1天种子开始萌发,第天则有过半种子萌发,萌发率达%,第天种子萌发率达到最高,为9%。列当种子的萌发率随着GR4浓度的降低而降低,且10-ol/L为列当种子萌发的敏感浓度。当GR4的浓度由10-ol/L降低为10-ol/L时,列当种子在培养的第1天开始萌发,最高萌发率由9%逐渐降低到7%,且GR4的浓度每降低一个数量级,种子的萌发率差异并不显著。当GR4浓度低于10-ol/L时,列当种子萌发率显著降低,当GR4的浓度由10-ol/L降低为10-9ol/L时,列当种子的萌发率由7%降低为%,且开始萌发的时间由1 d变为 d,当GR4的浓度降低到10-10ol/L时,种子第4天开始萌发,最高萌发率仅为10%。

培养渗透势对分枝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由表可以看出,-1 MPa为分枝列当种子培养的最适渗透势,种子在培养的第1天开始萌发,第天时萌发率即达到70%,第7天种子萌发率达到最高值,为917%。当渗透势由-0 MPa逐渐升高到0 MPa时,种子的萌发率虽逐渐降低但无显著差异,种子均在第1天开始萌发,且第天萌发率均超过0%;当渗透势低于-1 MPa种子萌发率显著降低,渗透势为-1 MPa下种子第天开始萌发,第天萌发率超过0%,最高萌发率为0%,渗透势为- MPa时种子第4天开始萌发,最高萌发率仅为%。

[1][]结论与讨论

种子萌发是列当寄生生活史中关键的第一步,探讨分枝列当种子萌发生物学特性及调控规律,对深入了解列当与寄主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其防控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研究了预培养阶段温度、时间、渗透势以及培养阶段温度、萌发刺激物(GR4)的浓度和渗透势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而酶促反应与温度密切相关,因此温度也是影响种子萌发的一个重要的外界因子。 ℃是分枝列当种子的最适预培养和培养温度,当温度低于或高于 ℃时,分枝列当种子的萌发率均逐渐降低,且当培养温度升高到 ℃时种子不能萌发。说明高温的环境诱导列当种子进入第二次休眠,甚至导致种子活力丧失[1-14]。渗透势是影响种子吸水的重要因素,种子萌芽的吸收过程可以分为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吸胀过程,一般干燥种子内几乎所有的组织都呈皱缩状态,渗透势很低,接触自由水后,种子快速吸水;第二个阶段为吸水的停滞阶段,种子为萌发进行一系列主要的新陈代谢;第三阶段种子随着胚根突破种皮,吸水速率迅速上升。降低吸胀阶段的渗透势可以减慢种子的吸水速率和最后种子的

含水量,从而延长第二阶段的时间并延缓进入第三阶段[1]。本试验结果表明,0 MPa为分枝列当种子预培养的最适渗透势,-1 MPa为分枝列当种子培养的最适渗透势,随着渗透势降低,列当种子发芽率下降。列当种子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湿热条件的预培养才能感知外界化学信号物质的诱导。延长预培养时间会因种子的湿休眠而导致种子发芽率的降低[1]。分枝列当种子的最适预培养时间为 d,随着预培养时间的延长,分枝列当种子的萌发率逐渐降低。列当种子必须在寄主植物释放的化学信号物质的诱导下才能萌发,萌发信号物质只有在合适的浓度下才能诱导列当种子的萌发,萌发信号物质浓度过低则不足以诱导列当属种的萌发。本试验表明,分枝列当种子在GR4的个浓度中(10-、10-7、10-、10-9、10-10 ol/L),10- ol/L下种子的萌发率最高,随着GR4浓度的降低,分枝列当种子的萌发率逐渐降低,当浓度降到10-10 ol/L时萌发率仅为10%。

分枝列当是目前新疆加工番茄产业危害最大的杂草,目前尚无有效的控制方法,通过研究分枝列当种子萌发条件,可以人为创造不适合分枝列当的生长环境,以达到减轻危害和延缓危害的目的。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在寄主植物播种前或农闲时节,人为创造合适的条件,并结合施用诱杀剂,使土壤中分枝列当种子萌发,由于没有寄主存在,发芽后的列当只能存活几天就死亡,从而可使土壤中列当种子减少。或者通过调节土壤水分和温度,使其产生二次休眠,不能萌发,从而减少对寄主的伤害。但列当的防除是一项综合的工程,只有各种措施配合使用,才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甘中祥,张录霞,李倍金,等 焉耆盆地加工番茄品种抗病性及发病规律探索[] 西北园艺:蔬菜,01(1):4-44

[]赵磊 我国番茄制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讨[] 对外经贸实务,011():0-

[]黄志兵 新疆番茄收获机械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农业技术与装备,01(9):-

[4]柴阿丽,迟庆勇,何伟,等 寄生性杂草分枝列当对新疆加工番茄为害严重[] 中国蔬菜,01(17):0-,中插1

[]张学坤,姚兆群,赵思峰,等 分枝(瓜)列当在新疆的分布、危害及其风险评估[] 植物检疫,01,():1-

[]Mauroicale G,Lo Monaco A,Longo A M Effect of branched broorape (Orobanche raosa) infection on the growth and photosynthesis of toato[] eed cience,00,(4): 74-1

[7]Vurro M,oari A,Pilgera A L,et al Exogenous aino acids inhibit seed gerination and tubercle foration by Orobanche raosa (roorape): Potential application for anageent of parasitic weeds[] iological Control,00,(): -

[]Mauroicale G,Lo Monaco A,Longo A M,et al oil solarization,a noncheical ethod to control branched broorape (Orobanche raosa) and iprove the yield of greenhouse toato[] eed cience,00,(): 77-

[9]oel M he long-ter approach to parasitic weeds control:anipulation of specific developental echaniss of the parasite[] Crop Protection,000,19(): 7-7 [)]

[10][(#]ernández-Aparicio M,lores ,Rubiales Recognition of root exudates by seeds of broorape (Orobanche and Phelipanche) species[] Annals of otany,009,10(): 4-41

[11]Michel E,aufann M R he osotic potential of polyethylene glycol 000[] Plant Physiology,197,1(): 914-91

[1]ebreab E,Murdoch A A quantitative odel for loss of priary dorancy and induction of secondary dorancy in ibibed seeds of Orobanche spp[] ournal of Experiental otany,1999,0(1): 11-19

[1]ones ,Ellis R ,Gosling P G Loss and induction of conditional dorancy in seeds of itka spruce aintained oist at different teperatures[] eed cience Research,1997,7(4): 1-

[14]宋文坚,曹栋栋,金宗来,等 影响根寄生植物列当种子萌发因素的研究[] 种子,00,4():44-47

[1]徐恒恒,黎妮,刘树君,等 种子萌发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 作物学报,014,40(7):1141-11

生物学特征特性 篇3

1连钱草茎叶结构特征

茎呈方柱形, 细而扭曲, 长10~20cm, 直径1~2mm, 表面黄绿色或紫红色, 具纵棱及短柔毛, 节上有不定根;质脆, 易折断, 断面常中空。叶对生, 灰绿色或绿褐色, 多皱缩, 展平后呈肾形或近心形, 长1~3cm, 宽1.5~3.0cm, 边缘具圆齿;叶柄纤细, 长4~7cm。轮伞花序腋生, 花冠淡蓝色或紫色, 二唇形, 长达2cm。搓之气芳香, 味微苦。茎横切面呈方形, 表皮细胞1列, 有非腺毛及腺毛, 皮层薄壁细胞约8列, 角隅处于厚角组织;内皮层处有厚角组织;内皮层凯氏点明显。维管束外韧型, 环列;韧皮部外侧有木化纤维, 木质部较宽, 髓部薄壁细胞较大。叶茎表面均有毛, 分布有各种单毛、节毛或星状毛等毛状体[2]。

2连钱草腺毛发育及功能

2.1腺毛发育特征

毛状体的原始细胞在叶原基尚呈乳状时候已可观察到, 在0.5mm长的连钱草幼叶上, 就能观看到已充分发育成熟的腺毛;在1.5mm长的幼叶上, 一些盾状腺毛已经具有升高的角质层, 盾状腺毛的基部已达最大直径。头状腺毛要比盾状腺毛出现得早, 在幼嫩器官表面的头状腺毛在早期即开始分泌, 但分泌过程短暂。盾状腺毛在幼嫩的营养器官的表面出现要比头状腺毛出现得稍晚, 在整个器官的发育过程中都在不停地分泌[3,4]。连钱草成熟的叶表面具有三种腺毛, 分别是8-细胞盾状腺毛、2-细胞头状腺毛、多细胞单毛。8-细胞盾状腺毛的原始细胞是叶原基和第一对幼叶的原表皮细胞, 2-细胞头状腺毛和多细胞单毛的原始细胞均来源于原表皮细胞。这三种类型的毛状体的原始细胞在伸长后是可以区分的, 8-细胞盾状腺毛的原始细胞在伸长后顶端钝圆, 2-细胞头状腺毛的原始细胞在伸长后顶端呈方形且较窄, 二者的原始细胞均含有浓厚的细胞质;多细胞单毛的原始细胞伸长突出后进一步伸长, 且不含浓厚的细胞质。连钱草茎叶毛状体的发育顺序是, 大多数的多细胞单毛比8-细胞盾状腺毛和2-细胞头状腺毛发育得早, 而且成熟快[5]。

2.2腺毛的主要功能

连钱草腺毛主要有分泌和保护作用。分泌物质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亲脂类物质, 占比重较大, 如:萜类、脂类、芳香族类等, 都是香精油成分, 主要由8-细胞盾状腺毛分泌。2-细胞头状腺毛除分泌亲脂类物质还分泌多糖类物质。连钱草地上部分布着大量的头状腺毛, 这些腺毛可以产生香精油, 油中成分主要有单萜类undefined及部分半萜类, 其类型为醇、酮、酯、萜烯、萜烷, 以及它们的旋光、立体、顺反异构体等10余种。连钱草茎和叶上都有腺毛的分布, 腺毛在器官发育期间主要起保护作用。器官发育早期主要由头状腺毛起保护作用, 头状腺毛其所释放在器官表面的分泌物主要起驱虫剂的作用, 器官发育后期盾状腺毛接替头状腺毛起保护作用, 在整个器官的发育过程中盾状腺毛都在不停地分泌, 对啃食者造成威胁。连钱草花萼的外部也分布着腺毛, 且浓密, 这些腺毛的功能同营养器官上的腺毛相似, 花萼上的腺毛可以对花内各部在花的整个发育过程中起保护作用[6,7,8]。

2.3腺毛分泌物化学成分及功效

连钱草茎、叶含挥发油, 主成分为松樟酮 (pinocamphone) 、薄荷酮、异薄荷酮、番薄荷酮、熊果酸、琥珀酸等。周子晔等利用Agilent6890N和5975B型质谱仪从连钱草的茎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和鉴定出33种化合物, 主要为萜类化合物, 占总挥发油成分的76.89%, 由倍半萜和单萜组成, 其中倍半萜含量为59.93%, 以石竹烯及其氧化物的含量为最高。石竹烯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可用于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 石竹素可以治疗皮肤霉菌病, 同时还具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国外研究表明, 反巴式醇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 榄香烯是国家二级抗肿瘤新药, 具有抗肿瘤普广, 毒副作用小等特点, 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恶习浆膜腔积液、肺癌、消化道肿瘤、脑瘤及其它表浅性肿瘤。柠檬烯不但具有抗炎、利胆溶石作用, 还具有预防和治疗肺癌、乳腺癌、肝癌和皮肤癌等作用[9]。

3连钱草种植管理技术

3.1繁殖方法

连钱草可用种子繁殖或匍匐茎繁殖。但因种子小, 不易采集, 且幼苗生长缓慢, 所以多采用匍匐茎进行扦插繁殖。每年3~4月, 将匍匐茎剪下, 每3~4节剪成一段作插条。选肥沃的沙质壤土做畦床, 畦面宽90cm, 畦床宜做在半光半阴处, 整地时施腐熟有机肥37.5~45.0t/hm2。在畦面开沟, 沟深6~8cm, 将插条按株距10cm扦插在浅沟内, 插条入土2~3节, 插后盖一层薄土轻轻压实, 将水浇透。

3.2田间管理

连钱草扦插后如遇干旱天气要经常淋水保苗, 促进生根。在插条发出新叶时, 要浇清淡腐熟人畜粪水22.5~30.0t/hm2。在茎蔓长到12~15cm时, 再施腐熟人畜粪水30.0~37.5t/hm2。如栽穴有缺苗, 要剪取较长插条补插。夏秋季每次收获后, 均要追肥, 确保高产、稳产。第1年追第2次肥前, 要结合中耕除草1次;第2年及以后每年植株萌发前, 都要进行中耕除草1次, 中耕除草后施腐熟有机肥37.5~45.0t/hm2。

3.3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 每2个月左右采收1次, 每年可采收3~4次。采收时用镰刀在离地面6~8cm处割下地上部分植株, 留下根蔸以利继续萌发。植株割下后, 捡出杂草, 用水洗净, 晒干即可。

参考文献

[1]黄珊珊, 廖景平, 唐源江.唇形科植物腺毛分泌及研究进展[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5, 13 (5) :452-456.

[2]阎先喜, 胡正海.紫苏腺毛的形态结构和发育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 1997, 17 (5) :18-21.

[3]闫先喜, 王晓理, 胡正海.薄荷叶两种腺毛的发育解剖学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1 (2) :157-160.

[4]胡凤莲.11种唇形科药用植物叶表及腺毛的形态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20) :9467-9469.

[5]于丽杰, 崔继哲, 张大维, 等.中国东北植物叶毛状体的发育形态学研究:Ⅰ.连钱草毛状体的发育形态学[J].植物研究, 1996, 16 (4) :496-499.

[6]于丽杰, 崔继哲, 张大维, 等.野薄荷叶腺毛的发育形态学研究[J].植物研究, 1997, 17 (1) :75-78.

[7]郑宝江, 于丽杰, 邢怡, 等.兰花鼠尾草两类腺毛发育过程中超微结构的研究[J].植物研究, 2002, 22 (1) :23-28.

[8]郑宝江, 于丽杰, 邢怡, 等.白花罗勒 (Ocimum basilium L.) 盾状腺毛分泌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J].植物研究, 2002, 22 (2) :176-180.

池杉生物学特性及造林技术要点 篇4

关键词:池杉;特性;造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1-103-02

1 池杉生物学特性

池杉(Taxodium ascendens),最早产于北美东南部,属于落叶乔木,树木可高达25m。池杉主干挺直,树干基部膨大,枝条向上生长形成狭窄的树冠,树尖呈塔形,十分优美;树叶成钻形,在枝条上呈螺旋式伸展;池杉结果呈圆球形。池杉属于强阳性的树种,不喜阴,喜欢温暖和湿润的环境,耐寒能力较弱,池杉的木材性质跟落羽杉相近,耐腐蚀能力都较强,通常用于造船和建筑。池杉有很多变型,根据池杉叶片的形态以及小枝着生的情况可以分为线叶池杉、锥叶池杉以及羽叶池杉。

2 池杉造林技术要点

2.1 池杉造林前准备

2.1.1 选择林地 池杉造林应选择海拔低、土壤湿润、肥沃、深厚、呈中性或是酸性的地区,如河流和湖泊两岸、水库以及水渠道周围、丘陵洼地和谷地等。

2.1.2 科学整地 池杉造林整地要遵循“夏季规划-秋季整地-冬季造林”的原则,根据池杉的生物学性质科学选择造林基地,在秋季进行全面性的整地。要平整土地,深耕1~2次,接着放线挖穴,穴的规格为1m×1m×1m,表层土壤与底层土壤要分开堆放。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提前整地池杉的成活率较高,缓苗时期短,而且生长较快。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选择的是1a生的苗木进行造林,就可以如上述步骤进行全面整地,如果选择的是2a或2a以上的苗木进行造林,就需要进行穴状整地。

2.1.3 选择苗木 池杉苗木质量好坏对池杉造林的成活率、缓苗期以及生长情况都有较大影响。选择苗木粗壮、分枝较多、冠幅较大、根系较好的,进行造林时其缓苗期较短、成活率高、生长十分旺盛;反之,造林时缓苗期就长且慢、成活率低、生长不良。因此,池杉造林苗木的选择标准应为:苗木高,分枝多、冠幅大、根系好[1]。此外,如果过量施肥,池杉苗木旺长,那么苗木就难以充分木质化,苗木的皮就会呈现出淡黄色且十分光滑,用这种苗木进行造林,不管栽植时间早或是晚,到了冬季基本上地上部分的苗木都会焦梢死亡。

2.2 造林技术

2.2.1 适时造林 池杉造林的时间在晚秋至初春季节都可以,但最好是在冬末造林。冬末造林起苗时受到损伤的根系恢复起来很快,种植后成活率也较高。因池杉根部萌动比较早,最好在池杉苗木地上部分萌动前的30~40d进行栽植。池杉大苗的种植时间要比小苗种植时间早一点,但坚决不能在土壤冻结的时候种植。这样不仅种植困难,池杉苗木的成活率也会大大降低。

2.2.2 密度合理 鉴于池杉具有生长速度快、喜欢光照、顶端优势比较强等特点,在进行造林的时候密度不能过大。通常来说,植株距离在2m以内的池杉林场,池杉生长3~5a之后就会显得比较密集,使得植株的生长受到阻碍,旁边侧枝大部分枯死。为此,池杉造林的植株距离可以为2~3m,每667m2大约种植110株。池杉生长到第10年和第15年的时候要进行1次间伐,将植株间的距离控制在3m×4m或4m×6m。

2.2.3 科学种植 在种植池杉前,要把土打碎回填到穴内40cm左右深;每个穴要施用磷肥0.5kg,并且要与土壤拌匀;苗木种植的深度约为40cm[2]。种植时,先把苗木放进穴里,纵横对直后,再封湿碎表土20cm,接着再稍微向上提一下苗木,让苗木的根系更加舒展;苗木栽植好之后就要将土壤踩实,并浇透水,接着再封土直至穴满,然后再踩实,确保苗木根系跟土壤之间能够密结;最后还要在苗木的周围封上一层虚土,且成丘形,避免出现干裂。

2.2.4 加强管理 (1)幼林的抚育管理。造林时要确保水分充足,4~5月间要再一次灌溉,这对于池杉能否成活十分重要;每年要进行2~3次的除草松土,确保池杉幼林顺利生长;造林2a后,要在春季池杉发芽前施1次肥,在池杉生长旺盛前施2次追肥,这对池杉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且有干旱情况就要及时灌溉;前5a至少要耕除草2~3次;初植1~3a的池杉幼林,在每年的5月底还要对每株苗木进行环状埋施碳铵,施用量为0.25kg。此外,还可以在幼林地里间种粮油作物,一来可以增加收入,二来可以促进池杉林木的生长。

(2)修枝处理。鉴于池杉休眠芽生活力通常只能保持2~3a,所以在池杉成林之前不用修枝,成林以后修枝也要把握好度。通常来说,池杉树高6~10m的时候修枝高度要控制在池杉树高的1/4~1/3;池杉树高10~15m时修枝高度要控制在池杉树高的1/3~1/2。就拿池杉生长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双梢来说,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并剪除其中生长较弱的梢头,留下一个主梢继续生长;对于池杉苗木下部生长不好的侧枝和树冠里对主干生长期情况有较大影响的侧枝都要及时剪除,确保池杉林木生长质量和效率。

(3)病虫害防治。池杉通常有茎腐病,主要在1~4a的苗木以及幼树中出现,可强化管理与养护、减少病原菌、使用生物或是药剂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万丽英.池杉造林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2010(09):17-17.

[2]刘同云.池杉育苗及造林技术[J].安徽林业科技,2006(z1):41-41.

生物学特征特性 篇5

1 水花生形态特征及四川分布情况

1.1 水花生的形态及识别特征

多年生宿根性草本, 高55~100 cm。茎基部匍匐, 节处生根, 上部斜升, 中空, 具不明显四棱。叶对生, 矩圆形或倒披针形, 长2.5~5 cm, 宽7~20 cm, 顶端圆钝, 全缘, 革质, 有睫毛, 花果期为每年5~10 月。头状花序单生于叶腋, 总花序梗长约4 cm。苞片和小苞片干膜质, 宿存, 具1 脉。花被片5, 白色。雄蕊5, 花丝基部合生。水花生有水陆2 种生活型, 水生型茎节上形成须根, 无根毛, 只具初生构造, 基部匍匐蔓生于水中, 端部直立于水面, 茎圆桶形, 有分枝, 光滑中空, 髓腔较大;陆生型根部有根毛, 具次生构造, 叶对生, 椭圆形, 由腋芽抽生分枝, 髓腔较小。

1.2 水花生的生态学特性

1) 繁殖能力强。水花生以营养生殖为主, 生物量积累速度快, 能够在入侵地迅速扩散定植;此外, 水花生具备极强的再生能力, 其断节粘土即可成活, 即使地面部分全部死去, 也能在短时间内通过地下营养器官再生, 一旦形成稳定群落, 极难去除。

2) 抗逆性强。水花生特殊的水陆2种生活型使其能够适应湖泊、河滩、荒地、农田、林地等各种环境, 且2 种生活型可随环境条件进行转换;耐寒耐旱, 海拔2 500 m以下地域均能生长, 气温低于0 ℃也不会死亡, 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1.3 四川省的分布情况

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调查统计, 截至2013 年, 四川省水花生的分布面积已超过120 万hm2, 全省21 个市州海拔2 500 m以下区域均有发生, 其中以四川盆地及川东北、川南山区市如达州、宜宾、泸州、巴中等市发生密度最高, 危害面积均达10 万hm2以上。

2 水花生的主要危害

1) 抗逆性、繁殖能力强, 抑制其他植物生长, 使本地群落物种单一化, 破坏生物多样性。

2) 在水域中形成厚重的垫状物, 堵塞航道, 影响水上交通, 并封闭水面, 造成水域含氧量降低, 破坏水产养殖环境, 导致鱼类种群减少甚至灭绝。

3) 生长在旱地如农田、果园、菜园、桑园、苗圃等地的水花生, 其地下茎蔓延交错, 与植物争肥、争水、争光, 使作物产量受损。

4) 在田间沟渠内大量繁殖, 影响农田排灌。

5) 入侵公园、草坪、荷塘、湖泊, 破坏园林景观, 对当地旅游业造成恶劣影响。

6) 孳生蚊蝇, 易附着肝蛭虫等寄生虫的虫卵及幼虫 (尾蚴、囊蚴) , 危害人畜健康。

3 水花生的防除要点

3.1 物理防除

在种群密度较小的地区或新发现的入侵地可采取人工挖除或铲除, 需破坏其地下营养器官, 防止再生;水域的水花生多采取人工打捞的方法进行控制, 旱地生长的水花生可使用割草机等器械进行去除。

3.2 化学防除

喷施除草剂是防除水花生最有效的方法, 可用氯氟吡氧乙酸防除水稻田、玉米田的水花生, 可用氯氟吡氧乙酸、草甘膦或两者混用防除柑橘、苹果园及非耕地的水花生。

3.3 生物防治

莲草直胸跳甲, 又名水花生叶甲, 为水花生专食性天敌昆虫, 先后被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引种用于水花生的生物防治。由于该昆虫的连续取食, 水花生地面部分不能生长, 地下部分无营养积累, 从而使水花生危害得以控制。1986 年, 我国从美国引进莲草直胸跳甲, 在湖南、重庆、福建、云南等地释放, 用于控制水域中的水花生,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羊的生物学特性 篇6

羊的合群性很强, 是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生存和繁殖而形成的一种生物学特性。放牧时虽很分散但不离群, 一有惊吓或驱赶会马上集中。这种合群特性为大群放牧提供了有利条件。放牧时为了让羊能较好地采食可以尽量让其散开, 需集中时可用声音、牧羊犬或投掷东西来使之集中。行走时有一只羊前进, 其它羊会跟随, 放牧时羊群管理的关键是管好头羊。

2 适应性强

羊的适应性比其它家畜强, 适应性与品种类型及分布区的条件有关。而且, 一般都耐粗饲、易抓膘、抗逆性和抗病力强。

3 喜干燥卫生、厌潮湿环境

绵羊和山羊均喜在干燥、卫生、凉爽的环境中生活;厌潮湿环境。因此, 羊群的放牧场所和圈舍, 应以高燥为宜;羊若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容易感染寄生虫和传染病, 同时羊毛品质下降, 影响羊的经济价值。

4 采食习性

羊具有灵活的嘴唇和锋利的牙齿, 能啃食地面的短草。山羊和绵羊混群放牧时, 一般绵羊吃在前, 山羊吃在后。羊游走能力强, 善于边走边采食;采食范围宽, 可利用多种牧草、灌木、农副产品、谷物种子和茎叶、杂草及树叶等多种粗饲料。

5 母性好

羊的母性较好, 分娩后, 母羊会舔干羔羊体表的羊水, 且很快就能熟悉羔羊的气味。母羊依靠嗅觉来辨认羔羊, 通过叫声来保持母子联系, 且会保证羔羊及时吃奶和生存安全。

6 其他特性

绵羊性情较温顺, 易于调教。山羊生性活泼, 除卧息反刍和采食外, 大部分时间处于运动中, 喜欢登高。

桂花特征特性及繁殖技术 篇7

1 品种

桂花品种较多:目前品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变种及常见栽培种。变种品种可分为银桂、金桂、丹桂及四季桂四大品种。常见的栽培品种有波叶金桂、朱砂丹桂、硬叶丹桂、早银桂、杭州黄、四季桂、佛顶珠、日香桂等。

(1) 波叶金桂。叶椭圆形, 边缘波状起伏, 秋季可开花2~3次, 着花紧密, 有浓香, 花冠金黄色, 花瓣椭圆形。

(2) 朱砂丹桂。叶卵状椭圆形, 坚挺金缘, 秋季开花2次, 花淡香, 花冠深红色, 花瓣圆形。

(3) 硬叶丹桂。叶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全缘或1/3或2/3有锯齿, 边缘波状花淡香, 花冠橙黄色。

(4) 早银桂。叶椭圆形、全缘、边缘平直, 花期较早, 一年可开花3~4次, 花浓香, 花冠淡黄色, 花瓣圆形。

(5) 杭州黄。叶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 全缘或1/2以上有锯齿, 边缘波状起伏, 秋季开花3~4次, 着花紧密, 有浓香, 花冠金黄色, 花瓣倒卵状椭圆形。

(6) 四季桂。叶二型, 春叶大而宽园、宽卵状椭圆形;秋叶较小, 椭圆形、全缘、先端偶尔有齿, 边缘微波曲。四季开花, 以春季和秋季为盛花期, 花序顶生或腋生, 花淡香, 花冠黄白色, 花瓣椭圆形。

(7) 佛顶珠。灌木, 叶波斜形或椭圆状波形, 叶面明显呈“ⅴ”形, 内折深墨绿色, 叶缘基部以上或1/3以上有粗齿, 总梗发达, 花黄白色, 有微香, 花瓣倒卵形。

(8) 日香桂。灌木或小乔木, 叶倒卵状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 全缘或1/3或2/3以上均有锯齿, 深绿色。花序有总梗, 花近白色或淡黄色, 有微香, 花期9月至翌年4月。

2 特征特性

桂花是木犀科、木犀属。别名木犀梫木、八月桂, 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高约15 m, 树冠浑圆。树皮粗糙, 灰褐色或灰白色, 叶对生、椭圆形、卵形至披斜形、全缘或上半部疏生细锯齿[1]。花簇生叶腋, 聚伞花序、花小、黄白色、具芳香。通常可连续开花2~3次, 前后相隔15 d左右。核果椭圆形, 熟时紫黑色[2]。花期9—10月, 果实成熟期为翌年4—5月。产于我国西南部, 四川、云南、广西、广东和湖北等省、自治区均有野生。此外印度尼泊尔、柬埔寨也有分布[3]。桂花树喜光, 幼苗期要求遮阳, 喜温暖和通风良好的环境, 较耐寒。适生于土壤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偏酸性砂质壤土, 忌碱性土和水湿环境。生长速度中等, 萌芽性强。实生苗开花迟, 用成熟母树的枝条嫁接或扦插育苗能提前开花。

3 主要繁殖技术

桂花主要采用无性繁殖, 有扦插、嫁接、压条或分株繁殖等方法[4]。现简单介绍扦插与嫁接繁殖。

3.1 扦插

桂花主要用枝插与芽插。扦插于6月用半木质化枝条, 剪成长8~10 cm并带有2片枝叶的插穗, 让其吸足水后进行扦插, 约2个月生根。具体方法:一般分为枝插、芽插、叶插和根插, 但以枝插最为普遍。一是枝插。桂花一般常用嫩枝扦插, 又称生长期扦插, 利用当年生嫩枝或半木质化枝条作为插穗。插穗长度以2~3节8~10 cm长为宜, 带踵或齐节剪取, 上部留2枚叶片, 然后将插穗的1/3~1/2插入基质中, 插后进行遮阳、保湿、通风、换气等管理, 2个月左右即能生根发芽长叶。日后继续进行浇水追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二是芽接。一般在扦插材料不够的情况下进行。可剪取枝条上较成熟部分的芽, 带叶片, 留一段长约2 cm的枝条作为插穗, 将枝条和芽插入土中, 叶片露出土面。如桂花可采用1节半木质化嫩枝对劈进行单芽扦插。

3.2 嫁接繁殖

嫁接繁殖以春季最佳, 可用桂花实生苗、女贞或水蜡等作砧木, 以腹接成活率高。以春秋季移植为宜, 大苗需带土球, 施足基肥, 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段, 切忌冬季移植。嫁接的种类以接穗区分, 可分为枝接和芽接, 枝接可分为硬枝接和嫩枝接。按砧木和接穗的切削和结合方法可分为切接、劈接、靠接、芽接、腹接等。按嫁接的时期可分为生长期嫁接和休眠期嫁接。一般枝接可在春季芽萌动前2~3周, 即3月上中旬进行。也可在10月中旬至12月初进行, 嫁接后使接穗和砧木先愈合, 到翌年接穗发芽抽枝。对于靠接和嫩枝接, 宜选择在5—6月进行。芽接一般选择在7—8月进行。实践证明嫁接方法中以腹接成活率最高, 腹接又称根际接, 是一种不截砧木树冠的枝接法, 其具体操作为先将接穗剪成小段, 然后斜削1刀 (长2 cm左右) , 反面削成小斜面, 削法与切接相同, 选好砧木经起掘修剪后, 在根际茎干平直光滑处斜切1刀, 深及木质部, 以适合接穗插入为宜, 将接穗插入砧木, 对准形成层, 迅速将结合部位用塑料带扎紧, 套袋后重新种植[5]。

摘要:介绍了桂花的用途、品种及特征特性, 并总结其繁殖技术, 包括扦插、嫁接等, 以期为桂花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桂花,用途,品种,特征特性,繁殖技术

参考文献

[1]邵长文.桂花的栽培与花期调控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21) :5515.

[2]金红, 郭保生.河南省桂花品种资源及其繁育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5 (8) :85-87.

[3]季春峰, 向其柏, 裘利洪, 等.九江市区桂花品种调查与分类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3) :105-106.

[4]庭玉凤.桂花软枝扦插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2) :197.

杉木特征特性与育苗技术 篇8

1 杉木特征特性与应用价值

1.1 特征特性

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 裸子植物, 杉科 (Taxodiaceae) 杉木属 (Cunninghamia) , 别名杉、杉树、正杉、刺杉、天蜈蚣、千把刀, 是我国特有的速生商品材树种, 生长快, 材质好。杉科乔木高度可达30 m, 其生长特点是树干笔直, 树叶与树形整齐。杉木由于其纹理清晰直顺而被广泛运用在建筑、桥梁、制造家具和其他工艺品等方面, 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有资料显示, 我国有1/4的建材是杉木。同时也因为杉木生长迅速, 一般10年左右就可以当作建材使用。因此, 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建材树种之一[1]。

1.2 应用价值

杉木除了具有可作为建筑材料这一经济价值以外, 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主要表现在其树根具有辛、温的特点, 广泛运用于淋症、疝气、腹痛、关节痛等方面的治疗。而杉木的树皮也可以用于祛风止痛、止血等, 还可以治疗脚气、烫伤等。杉木枝干等也可用于治疗脚气和骨节疼痛等。另外, 杉木沥出的油脂还可以用于治疗尿闭。

2 杉木育苗技术

2.1 种子采集

杉木育苗与其他树种相比也具有较明显的特征。杉木一般在3—4月开花,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种球由青绿色转化为黄褐色, 此时即可采收。最好在母树林或者种子园采收, 也可选择在生长年限较长的杉木上采种。

2.2 圃地选择与整理

圃地选择在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肥沃的地块, 中性至微酸性 (p H值5.5~7.0) 的砂壤土上为佳。黏重的土壤不利于幼苗生长, 一般不作为圃地。同时, 杉木生长的最佳位置为避风、背阴的山下坡或者山洼处, 因其具有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湿润的特点。杉木具有怕风、怕旱的特点, 因此在一些干旱地带无法生长。

秋冬翻耕, 深度25 cm以上。耕后可不耙, 翌春早春耙地。春季翻耕深度20 cm以上, 随耕随耙, 入足量饼肥作底肥。要求做到深耕细整, 清除草根、石块, 地平土碎。在不适合杉木生长的地块上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土壤整理。一般对结构不良、肥力低的土壤, 需先在全面深挖整地的基础上, 先种植地瓜或其他农作物以疏松土壤, 改善其物理性能, 然后再种植杉木, 效果较好。

苗床的床面宽1.0~1.2 m, 沟宽25~30 cm, 床面比排水沟高15~20 cm。床长以圃地长度确定, 但一般不超过20 m。要求做到土粒细碎, 床面中部略高于两边, 即呈龟背形。苗床不得积水。选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湿润的阳坡或半阳坡中下部作造林地。整地前要清除灌木和杂草。20°以下的坡面, 可采用全垦挖穴整地, 20°以上的坡地可进行带垦挖穴或块状挖穴整地[2,3]。要求穴深50 cm, 穴宽70 cm, 穴距1.7 m×2.0 m。回填细碎表土, 并高出地面20 cm。土壤较瘠薄的造林地, 还应混栽1/3的马尾松苗, 以形成杉松混交林, 促进成林成材。

2.3 播种

播种时间为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 一般早播的产量相对高于晚播, 苗木质量也较好。播种量根据种子质量好坏情况而定, 平均为150~375 kg/hm2, 如果优良种子的比例为60%以上可播150 kg/hm2, 40%~60%则播225 kg/hm2, 20%~30%则需播375 kg/hm2。正常情况下可产苗90万~120万株/hm2。播种方法:选择无风天气将种子均匀地撒播到床面上。覆土用孔径8~10 mm的筛子筛土覆盖。覆土厚度以3~5 mm为宜。覆土后用稻草4 500 kg/hm2盖上保墒。

2.4 苗期管理

早春播种, 一般30~45 d出苗。出苗率达到60%时, 可分2次于阴天或傍晚揭去盖草, 若一次揭最好, 并喷施灭菌剂, 防治病害。杉木幼苗一般虫害较少而病较重, 但只要把握住防治时期、农药品种及配制浓度一般不至成灾。需要注意的是前3次喷药不论有病无病均须喷施以达预防的目的。以后可根据苗木生长及天气情况不定期防治[4]。前3次喷药在晴天露水干后或下午喷药, 每次间隔时间7~10 d。之后即可在苗木感病时及连阴雨晴后防治。必须注意同一种药连续使用不得超过3次。为避免产生抗药性, 最好每次换一种农药, 不同种农药交替施用以提高药效, 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常用的防治农药有50%多菌灵、25%代森锰锌、50%退菌特等。可按上述杀菌剂药袋上建议的方法使用, 但一般最好不超过800倍液。除草应本着“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根据杂草生长情况不定期除草。一般一年生杉木苗, 需除草6~8次。追肥可采取根外追肥和土壤施肥。根外追肥可在揭草后45 d左右喷施0.2%的尿素溶液。一般每隔10 d左右施1次, 根据情况可连喷3次, 浓度可增加到0.4%~0.5%。土壤施肥可在揭草后70~75 d追施尿素60~75 kg/hm2, 30 d后再补施1次尿素112.5~150.0 kg/hm2。追施应在幼苗叶面上无水时进行, 撒下尿素后还应用细竹条扫去粘在叶片上的尿素颗粒, 防止肥料烧伤幼苗[5], 促使苗床能产出符合国标的一、二级合格苗木。

3 结语

杉木作为一种重要的树种, 一方面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掌握杉木的种植方法和技术是适应竹溪县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举措[6,7,8,9]。

摘要:介绍了杉木的特征特性与应用价值, 并总结其育苗技术, 包括种子采集、圃地选择与整理、播种、苗期管理等内容, 以期为杉木播种育苗提供参考。

关键词:杉木,特征特性,应用价值,播种,育苗技术

参考文献

[1]张章秀.不同坡位杉木樟树混交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布[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8) :43-45.

[2]植毓永, 杨秀淦, 蔡维就, 等.怀集县杉木速生丰产林营建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1) :184-187.

[3]黄建超.杉木种植管理技术探讨[J].农业与技术, 2013 (5) :77-78.

[4]吴传达, 严振奎, 陈武松, 等.杉木速生丰产林营建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6) :103-104.

[5]吴树林.杉木种植技术初探[J].云南林业, 2012 (1) :70-71.

[6]陈进华.山地杉木萌芽条扦插造林成效研究[J].园艺与种苗, 2011 (3) :56-58.

[7]惠刚盈, 童书振, 刘景芳, 等.杉木造林密度试验研究Ⅰ.密度对幼林生物量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 1988 (4) :413-417.

[8]张全仁.杉木无性系选育与无性系造林[J].中南林学院学报, 1989 (2) :167-174.

古毒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篇9

摘要:古毒蛾Drgyia antiqua (Linnaeus),属杂食性害虫,一年发生两代,以卵在枝条上越冬。第一代幼虫为害盛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下旬。幼虫期喷0.5%阿维菌素800倍;1%苦参碱800倍;3%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古毒蛾;生物学;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78-1

古毒蛾Drgyia antiqua (Linnaeus),属鳞翅目,毒蛾科,别名落叶松毒蛾、褐纹毒蛾。在东北三省均有分布。主要为害杨、柳、榆、桦、柞、落叶松、果树等,也为害农作物大豆。幼虫初龄阶段群集啃食叶片呈网状。幼虫能吐丝悬垂,借风力传播。中、老龄幼虫分散为害大,发生时将树木叶片全部吃光。

1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14~18毫米,灰白色,肥大,体近似纺锤形,被灰黄色茸毛,丝状,翅退化,短缩,前翅仅呈短尖叶形。雄蛾体长8~12毫米,翅展25~32毫米,体灰褐色微带黄色。触角羽毛状。前翅暗红褐色,中室后缘近基部有一不甚清晰的褐色圆斑。内线深褐色、外弓。外线褐色,较宽,微带齿形。臀角处在C脉与A脉间有一半月牙形白斑,缘毛粗,黄褐色,其上有黑褐色等距斑。后翅黄褐色,基部和后缘色深。

卵:圆形,灰白色或黄褐色。直径约0.9毫米,卵粒中央有一淡黑色凹点,其周围有隆起的多角形刻纹,卵块单层平铺排列在茧外。

幼虫:不同龄期其体长、体色和毛瘤等变化较大。简略描述如下:

(1)1龄。体长2~3毫米,灰白色,头黑褐色。第1~8腹节背面各有4个黑褐色斑,在体背排成二纵列,中间一列斑近方形,较大,两侧近椭圆形,稍小。毛瘤不显,体背无刷状毛簇。(2)2龄。体长6~8毫米,前胸两侧毛瘤突起,毛瘤红褐色并着生少量长毛,腹部第6、7节背面中央的翻缩腺突起,红色。第1~4腹节背面中间毛瘤也隆起。(3)3龄。体长8~12毫米,头黑色,有光泽,体灰褐色或黄褐色,背线黑色,后面2个黄白色。前胸两侧和第8腹节背面出现黑色长毛束。翻缩腺明显红色。(4)4龄。体长15~20毫米,体色同3龄,前胸色稍淡。前胸两侧和第8腹节背面的黑色毛束显著较3龄长。体背刷状毛簇同3龄。后胸背面和第1~8腹节两侧各有一红色毛瘤。第8腹节毛束基部两侧亦各有一红色毛瘤。(5)5龄和老熟幼虫。体长约30~35毫米。体背刷状毛簇颜色相同,均为茶褐色或黄白色。腹部第5~6节背面各有一倒“八”字形黄褐色斑,体上刚毛更长。

蛹:体长12~16毫米。雌蛹较大。初期黄白色,渐变深,羽化前为深灰黑色,长纺锤形,体表有灰白色茸毛。蛹背隐约可见4丛毛刷,蛹外有灰黄色丝质疏松薄茧,其上混有幼虫体毛。

2 生物学特性

古毒蛾在吉林省一年繁殖两代,以第二代(越冬代)卵越冬,越冬卵大约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陆续孵化为幼虫。越冬代幼虫为害盛期约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幼虫发育不整齐,大多数7月中旬左右化蛹,化蛹盛期为7月12日~7月18日,前蛹期1~2天,蛹期多为6~9天,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为7月下旬。雌成虫出现后当天或第二天即交尾并产卵于雌蛹的茧上及其附近,第一代卵期约7~10天。当年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中下旬,幼虫经30天左右,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陆续化蛹。前蛹期亦为1~2天,第二代蛹期一般为8~12天,成虫多于9月上中旬羽化,羽化后即很快产卵,并以卵越冬。

古毒蛾成虫多于夜间羽化,羽化后的雄成虫昼夜均活动。以寻找雌蛾交尾,但交尾产卵大部分在白天进行。成虫有趋光性。雌蛾羽化后当天或第二天即爬上茧上交尾产卵,除交尾产卵外,因翅退化,基本上不活动也不取食,一般每雌一生产卵一块,有卵150~300粒,卵粒均匀地单层平铺在茧上,少数产卵于茧的附近,雄蛾寿命3~5天,雌蛾2~3天。

幼虫孵化后先群集在卵壳附近,经数小时至一天后开始取食并分散为害。幼虫共5龄,初龄幼虫多数在叶面取食上表皮和叶肉,残留下表皮而使叶片上出现透明的斑点状食痕,并吐丝悬垂借风力传播扩散。随着幼虫的生长,稍大后取食叶片成孔洞和缺刻。幼虫4龄以后,食量剧增,为害加剧,昼夜均取食,并多分散为害。严重时甚至将叶片全部吃光,通常以越冬代幼虫危害重。而当年第二代幼虫危害则较轻,幼虫有假死性,第二代幼虫8月下旬左右陆续老熟化蛹,化蛹前多爬行到完好的枝条上,吐丝作茧并化蛹其中,蛹期约8~12天,第二代成虫始见于9月上旬,9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并且雄蛾往往出现较早,待雌蛾羽化后很快产卵于茧上及其附近,卵块多留在林木和果树枝条上。

3 防治方法

3.1 生物防治

古毒蛾卵期有赤眼蜂寄生,幼虫有一种寄生蜂和一种悬茧姬蜂寄生,幼虫期还有一种病毒病发生,高龄幼虫感病率较高。对于天敌种类和利用途径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以期在生产上加以利用。

3.2 人工防治

对于幼林在4月份卵孵化前,发动群众剪除卵块,集中烧毁。

3.3 药剂防治

幼虫期喷洒0.5%阿维菌素800倍,或1%苦参碱800倍,或3%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或3%噻虫啉2000倍液毒杀幼虫,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土壤对板栗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篇10

1 土壤酸碱度对板栗的影响

板栗适宜生长在微酸性, pH值在5~6之间的土壤内, 栗树在生长时, 需要大量的锰和钙元素, 特别是锰, 一般叶片内含锰量高达0.2%上。如果土壤偏碱性, 锰无法溶解, 钙也易于流失, 影响根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叶片缺少叶绿素, 新陈代谢能力减弱。因此, 适宜生长在显微酸性的花岗岩或片麻岩风化的土壤内, 而不适宜生长在显碱性的石灰岩风化土壤内。

2 土壤质地对板栗的影响

土壤的结构与基质会影响板栗根系的大小、分布情况以及树体长势等。由于板栗的深根性, 根系发达, 需要促进大量的菌根生长, 所以适宜生长在通风透气性较好、土层深厚的砂壤土内, 同时, 土层深度还影响着根系生长的走向。土层瘠薄的地区树根会向水平方向延伸, 土层深厚的地区根系会向垂直方向伸展, 土层基质条件还会影响板栗树冠的长势。基质较优、通风透气和排水性良好、颗粒蓬松的土壤, 栽种的板栗树冠生长较为圆润广阔、枝繁叶茂、形似伞状;基质条件较差, 积水粘重、通风透气性较低, 排水不良的土壤, 板栗树冠生长则会尖秃细窄、枝枯叶萎、形似笔尖。由于土壤的地势会影响树木之间的高低与前后距离, 土壤的肥沃程度与地势的陡缓直接影响栗树在栽种时树的密度, 而树与树之间的密度, 又会影响林区的通风透气性能与光照程度。所以, 在土地平缓开阔的地方, 一般适宜栽种35~45株/667m2。在土地坡度较大, 上下存在一定高差的地方, 一般适宜栽种40~60株/667m2, 使前后树木高低形成一定差距, 从而保证单棵树木日照时间不会少于6小时或是不见阳光, 减少林区内部阴郁程度, 从而避免枝条枯细、果实干瘪、树叶发黄的现象。因此, 板栗的生长还应选择在低地山丘、地势平缓的迎风坡。

3 土壤水分对板栗的影响

种植板栗的土壤不但要有较好的吸水性, 还要具有排涝性, 而且要离地下水位较远。因为板栗生性喜好潮湿, 但怕水涝, 土壤一旦形成积水就会危害根系, 影响菌根的生长, 甚至使板栗根系溃烂。当板栗进入不同的生长环节, 土壤的含水量对板栗的影响更大, 尤其是在发芽前期和果实增长期需要土壤提供大量的水分, 否则在发芽期会降低板栗的发芽率和成活率, 在果实增长期影响果仁的饱满度、甜度、产量以及适口性。在栗树园栽种的过程中, 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在施肥工作结束后更为重要, 充足的水分可以促进土壤对肥力的吸收, 确保施肥效果, 并且通过栗树在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带入树干的各个部位, 从而促进生长。

4 土壤中营养元素对板栗的影响

板栗的果实内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 如淀粉、糖份、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等, 说明板栗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元素。土壤中含有营养元素的多少, 肥力的贫瘠与否直接影响着果实的质量与营养价值, 同时, 在板栗进入不同的生长季节后, 对不同营养元素的种类与需求量大小也不尽相同。

在种植之前, 对土壤施加粪肥、塘泥、绿肥、饼肥、豆肥等土杂肥, 沤熟后以增加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 为后期板栗的增长提供全面的营养做好根基储备。在新根发生期, 栗树吸收较为迅速, 且此时需要大量的氮元素和少量的磷、钾元素, 以促进树体营养元素的积累以及雌花的分化, 所以要保证土壤中能够提供充足的氮肥与磷钾肥。一般为了避免出现土力不足或耗尽的现象, 在此时都应在土壤中施加速效氮肥。初植栗树中单株尿素施加0.3~0.5kg, 盛果期栗树单株尿素施加2kg左右, 其它生长时期单株尿素施加量一般在1~1.5kg。

在栗树进入抽枝展叶时, 需要土壤提供硼元素, 因为硼是促进花粉发芽、花粉管生长和子房发育的重要元素, 可以使栗树早春时节能够抽出新枝、展开叶片, 促进叶片颜色由黄转绿, 增强光合作用, 促进罐花形成。如果土壤中缺少了硼元素会导致空苞, 一般是土壤中有效硼含量在0.55~0.88mg/kg的栗园, 结果量一般处于正常, 空苞率只有3%~6.9%。有效硼含量在0.2~0.4mg/kg之间的栗园, 产量会明显偏低, 空苞率高达44%~81%。如果在基肥中掺入适量的硼砂可以促进栗树提前挂果。为确保土壤中所含硼元素可在栗树进入抽枝期后, 向土壤喷施0.3%~0.5%浓度的尿素与硼砂。

在栗树进入产果期时, 需要土壤提供大量的氮、磷元素, 以提高果实的饱满度和甜度, 同时还需要将叶片的营养物质转移到果实内, 增加粒重, 所以, 土壤要施加0.1%浓度的尿素与磷酸二氢钾, 增加光合效能的同时达到果实营养的供给。当年果实采收完后, 因为板栗消耗了土壤内大量的营养元素, 为了不影响第2年的产量, 要施加饼肥、磷酸钙等肥料。同时, 还要翻整土地, 一方面可将杂草和落叶覆入土中, 增加土壤有机含量, 更易于根系吸收, 另一方面还能扩大根穴, 促进根须生长, 查找并破坏虫害穴居, 亦可增加土壤的需水量, 减少蒸发, 确保栗树过冬的水分。

从上述的生长期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需求, 可知栗树对氮元素的需求量是最大的, 而且贯穿于每一个重要的生长环节, 从芽萌动开始至果实采收前、后都在持续, 特别是在果实迅速膨大期。土壤中磷元素是促进花芽分化、果实发育、种子成熟和增进品质的重要物质, 虽然需求时间较短且只在开花后和采收前, 但是其却决定着栗树林的结果性能和产量多少。一般低产栗树园的土壤含磷量在1~9mg/kg, 新梢中的栗树园土壤中的含磷量在8~13.60mg/kg, 盛果期的丰产栗树园土壤中的含磷量在20.18~27.00mg/kg, 所以磷元素的供给量是非常重要的。

土壤中的钾元素可以促进栗树枝干健壮, 提高果实品质, 增加果实糖分和维生素C的含量, 增强抗寒能力。栗树对钾元素的需求主要是在果实迅速膨大期, 但是从开花需求量增加至采收需求量减少, 也较有持续性。如果缺少或供给不足会出现老叶、抑制光合作用, 果实干瘪、品质下降、颜色较差等现象。土壤中钙元素的供给可以增强栗树对环境胁迫的抗逆能力, 增加对干旱、热害、盐害、冻害以及病虫害等灾害的抵抗能力。钙元素通过对细胞膜透性的调节作用可减轻乙烯的生物合成, 还可延缓栗树衰老。同时, 果实中含钙元素充足, 可提高果实品质, 有利于糖分、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经韧皮部向贮藏器官中转运, 有效提高了果蔬等产品的含糖量。成熟果实中的含钙量较高时, 可有效防止采后贮藏过程中出现腐烂现象, 延长贮藏期。土壤中的锰元素对栗树的树叶起着促进生长、保持绿化的作用, 一般生长发育正常的栗树叶片含锰量在1000~2300mg/kg之间, 如果低于1000mg/kg, 就会出现叶片衰色变黄, 阻碍果树生长。土壤中的镁元素在缺少或供量不足时, 栗树的叶脉间会出现萎黄, 褪色部分渐变成褐色, 最后枯死, 所以在对土壤施加肥料时, 也要注意掺入少量含镁元素。

综上所述, 土壤的酸碱度、质地、含水量、地势、土层厚度以及土壤中所含氮、磷、钾、硼、磷、钙、锰、镁等营养元素的种类与多少, 这些土壤基质的诸多因素对板栗的适生能力、树形长势、根系分布、枝叶状况、花蕊发育、果实质量、结果产量、种子品质、新陈代谢、光合作用等生物特性有所影响。因此, 在板栗栽种培植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土壤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姜培坤, 徐秋芳, 周国模, 邬奇峰, 吴家森.种植绿肥对板栗林土壤养分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3)

[2]吕明亮, 东建敏, 陈顺伟.板栗雌花分化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浙江林业科技, 2007 (3)

[3]肖琳.化学调控对板栗幼树株型某些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 2006 (5)

[4]肖啸, 张立彬, 陈述庭, 高燕, 张吉军.山地与平地土壤对板栗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8)

上一篇:自动安全门下一篇:社会文艺培训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