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生物的特征》说课稿(通用12篇)
初中生物《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篇1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说课稿:生物的特征(人教版)
生物的特征说课材料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 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 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2)猎豹捕获食物,(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6)狮子追捕斑马,(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10)种子的萌发,(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 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 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教 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 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 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 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 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 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 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 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 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 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 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 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 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 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 方面的研究。
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板书设计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
1.都需要营养。
2.都能进行呼吸。
3.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反应。
5.都能生长和繁殖。
初中生物《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说学情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五册中的课文, 是自然科学小论文, 具有观点明确、论证严谨、文笔生动的特点。
本课论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总结了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并提出了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可译性”的问题。
本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一年的积累,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必修三社会科学小论文又为他们打下了基础, 因此学习此文并不困难。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文章内容。2.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特点。
三、说教法, 学法
导入新课采用情境法, 感知课文采用朗读法, 分析课文采用问答点拨法和讨论探究法, 同时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学法上, 主要培养学生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堂上动笔圈点、抓关键词的习惯, 课后练笔写作和阅读名家名篇的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
利用多媒体, 展示各种建筑的图片, 请同学说说这些都是建筑的什么部分, 有什么特点。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后进入新课。
环节二, 解题。
由学生介绍作者、课文写作背景。这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查。
环节三,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本环节落实教法。朗读之前, 把要求打在大屏幕上:理清文章线索, 概括各部分内容。带着问题读课文, 指向明确, 目的性强, 效率高。
环节四, 分析课文, 解决重难点。
问题1:理清文章脉络, 概括各部分内容。
可指导学生从题目入手。“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九大特征为一个整体 (3—13) , 是文章的主体;此前属于概说、总括部分 (1、2) , 为引论;第14 段要把握关键词“这一切, 我们可以叫作‘文法’”开启下一部分建筑的风格 (14—19) 。方法:最后一段为结束语, 揭示“为什么的问题”, 进一步深化主题。
问题2:作者在介绍建筑的特征时, 按照什么顺序展开。这个顺序有何特点?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展开?
本题考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品结构的能力。 (一) (二) 两部分从总体角度介绍建筑的特点; (三) (四) (五) 为结构特征; (六) (七) (八) (九) 属于装饰特征。它和人们对房屋的观察顺序是一致的。由此得出科普文“论证严谨”的特点。
问题3:对于这九大特征, 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特征, 谈谈理由, 并说说它是怎样体现“中国式”的。
此题需小组讨论, 确定一个观点。九大特征中, 作者着重说明了 (二) 平面布置 (三) 结构方法 (四) 半拱 (六) 屋顶 (七) 色彩。由此得出科普文“观点明确”的特点。
问题4: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指什么?在说明建筑的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时,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此题培养筛选、概括能力。文法指建筑的风格和方法, 词汇指建筑构件。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文法的拘束法和灵活性, 通过人们熟悉的文章来解释建筑, 生动形象, 易于被人们接受。由此得出科普文章具有“文笔生动”的特点。总结科普文章具有“理趣与情趣”的特点。
问题5:联系实际, 谈谈你对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理解。
此题没有标准划一的答案, 既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及灵活运用情况, 又考查学生的课外知识。
环节五:拓展探究。
作者用文法来解释建筑, 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 你还能用其他艺术形象来解释建筑吗?如把故宫里一根红漆柱子紧接两扇窗子比喻成音乐中的四三拍, 强弱弱, 说明建筑也可以具有音乐性。学生自由畅谈。
环节六: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通过这篇文章, 我们了解了中国建筑的特点, 同时也了解了科普文章的特点, 受益匪浅。
作业:学习用通俗的东西解释抽象艺术的写作方法, 写一篇用文法解释音乐或绘画艺术的小文, 300 字。
板书:一座小房子, 分上下四层左右两格, 分别写着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科普文的特点。
环节七:反思。
生物化学双语说课稿一例 篇3
关键词:生物化学 三羧酸循环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11-01
生物技术的专业基础课是生物化学,是讲述生命的化学的一门课程,主要研究内容为: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组成、结构特点、性质和生物学功能以及这些物质在体内的合成、降解和相互转化等的代谢途径及其调控规律,但是学生认为这是一门抽象、难懂、结构复杂、内容多、难以记忆的学科。其中,四大营养物质代谢和调节是难点之一,这部分内容由于知识点分散庞杂,化学反应式繁多,代谢通路长,循环多,受到各种酶的精细调节等特点,同时还存在着有限的教学课时等问题,因此,一直出现了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等现象。生物化学双语课的开展不仅要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还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知识水平,较强的讲解能力。据笔者根据多年的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实践,以“糖代谢”一章中“三羧酸”一节为例进行说课设计。
1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教材选用的是《Principle of biochemistry(4thEdition)》,作者为Robert A Horton等人。“糖代谢”一章主要讲述糖类物质在体内的转化过程,涉及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根据我院《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本章的理论教学共安排24学时,本次课“三羧酸循环”共4课时(180min)。教学内容包括三羧酸循环的定义、发生的部位、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的准备阶段、循环反应过程、循环的生理意义和循环的调控等。
(2)教学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应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糖代谢中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掌握三羧酸循环的特点和意义;了解三羧酸循环的调控和了解三羧酸循环的发现历史。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的准备阶段;三羧酸循环代谢过程,其中哪些步骤是关键步骤,哪些步骤是产能步骤。教学难点:三羧酸循环代谢步骤之间额逻辑联系。
2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总体构思。首先复习上节课内容,接着引出本次课内容,对章节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给以框架式勾勒,然后逐步细致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最后总结提高,是学生清楚明白三羧酸循环的整体内容。
(2)具体的教学方法。一堂课是否成功,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非常关键的,对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总体构思应是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结合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拟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①讲授法:理论讲授法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向学生亲自呈现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内容,是学生容易理解。②板书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用板书讲解三羧酸循环的每一步反应,最后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总的代谢途径,掌握授课快慢节奏,帮助学生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③列举法:选取典型事例及有特殊意义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如,三羧酸循环途径的发现是生物化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1953年该项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④提问式:根据学生先有的生物学知识合理设计问题并引出相关内容的阐述,如琥珀酰-CoA高能键水解生成GTP和琥珀酸,提问生物化学中什么样的键是高能键,高能键的作用。⑤练习法: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注意难易程度的结合。
3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如何对概念进行剖析,分析问题,三羧酸循环信息量大,指导学生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归纳总结和提炼核心和规律,如何把三羧酸内容和前后两面的教学内容建立联系。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对这次课来说,学生掌握会比较困难,感觉枯燥,因为化学反应式比较多,所以学生大部分会被动的接受知识,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积极思考、主动索取知识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学会归纳演绎、横向类比等学习方法。
4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上次课内容并导入新课。针对上节课糖酵解的内容,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和复习。并对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最后再以设问的方式导入新课程,如糖酵解的最终产物丙酮酸的去向是什么?
(2)新课教学。①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的准备阶段-形成乙酰-CoA。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羧酸循环的定义、发生部位、发现历史和概貌。③首先用板书讲解三羧酸循环的反应机制,最后用多媒体展示三羧酸循环和化学总结算。④讲解三羧酸循环的调控。例如三羧酸循环本身制约系统的调节及ATP、ADP和Ca2+对三羧酸循环的调节。⑤讲解三羧酸循环的双重作用,及三羧酸的生物学意义。
(3)小结。用多媒体展示三羧酸循环的整个反应过程,进一步强调,三羧酸循环中,哪些步骤是关键步骤,哪些步骤是产能步骤。
(4)布置作业。在课堂的最后5min里,可让学生以集体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回顾和总结。根据学生这堂课所掌握的知识,再适当的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和预习下次课程的内容,以便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 板书设计及总结
板书设计做到简明、清楚,体现主要内容。
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进展,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生物化学这门基础课在生物学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培养高层次的生物学人才的高校教师而言,如何在学习生物化学课程过程中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并且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能够灵活应用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教学问题。我们要不断转换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合新世纪的优秀生物学生。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的说课稿 篇4
本节内容包括:植物系统进化树,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通过“植物系统进化树”,“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初识不同的植物类群。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并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和讲述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说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校地处偏远农村,该校生都是来自大山的孩子,对常见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说熟悉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常见的植物有密切接触,有深刻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兴趣高,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帮助他们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掌握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学经验基础。
四、说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为2课时,此节为第一课时,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欲望。对此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提前一周通知学生利用周末采集样本,同时,还利用学生中午休息时间,带领大队长一个班12人上后山采集样本,回到学校后,由大队长随意分配样本到各位小组中。这样,学生课前对学习的内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课中:
一、通过以上创设的情景,引入新课。
二、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
三、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认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说教学准备:
1、准备植物系统进化树图片,学生采集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
2、实物材料及用具:学生采集新鲜的水绵,葫芦藓、墙藓、铁钱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带球果的杉枝、带花及果实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实物、放大镜、镊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学生采集活动和生活中对植物的感性认识,结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活动: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
运用课本植物系统进化树的认识,帮助学生对植物的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进行观察比较不同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采用提问式、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逐一分析藻类植物的。
1、结构: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有单细胞的,有多细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还有少数种类生活在陆地上的。
2、特征: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分类:据藻类植物呈现的颜色的不同可以将藻类植物分为绿藻、褐藻和红藻等。
4、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药用,如海带、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胶、琼脂、碘酒在医药上有广泛的用途。
利用对比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结构、特征、分类。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帮助学生分析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四)、本课总结
及时反馈与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设计
七、说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效果可以从课堂回答、反馈练习、巩固练习和课后作业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课堂回答通过不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课中练习巩固反馈是一般的知识性练习题,目的是检验学生当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深化和应用。
八、说总结与反思:
初中生物说课稿 篇5
①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②明确“种”是最基本单位,同时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③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了解分类等级的意义。
在教学中融入保护动物的思想,形成保护动物遵循自然的思想。
中公教
二、教学重难点
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单位,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
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单位,概述生物分类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都有接收信件的经历,那么邮递员是怎样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你,并把信件递在你手上的呢?(联系实际,说出邮递员是依据信件上的地址找到收件人的)问题1:信件上的地址又包含着哪些信息呢?(学生积极思考,写出地址的单位:省、市、区(县)、街道、住宅、姓名等等)提出问题2:我们如何将大自然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呢?
(使学生能初步地理解生物的发展,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食物的观点。)提出问题3:我们如何将大自然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呢?(板书)
(二)新课展开
同学们思考并结合课本自主学习,找到相应答案。(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在哪个分类里面表示他们的亲缘关系是最亲密的?最小的分类单位是什么?(种是最小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亲密的。)生物学家是怎样把不同生物进行分类的呢?同学们一起观看一个小资料《饿狼寻亲记》,看一看狼是怎样被分类的,他与狗、狐狸有什么关系?所有的狼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吗?观看资料,同学们以生物小组进行讨论6分钟,时间到之后有各组的小组代表发表看法。
(每一只狼是一个动物个体,但所有的狼都属于同一个物种。郊狼的体型比狼小得多,但是这两种动物都具有体型较长,眶间部为显著隆起等特征,因此它们被划分到同一个属犬属。狐狸的眶间部平平缓,但他与狼、郊狼都具有颜面部较长,吻端突出,爪钝而不能伸缩等共同特征,因此被划分到同一科犬科。虎的爪锐利且能伸缩,不属于犬科,但他和狼、郊狼、狐一样,都具有尖锐的犬齿,因此它们都属于食肉目。马、兔、蝙蝠等动物与狼、郊狼、狐之间的差别很大,但它们都具有胎生哺乳等特征,都属于哺乳纲。而这些所有的动物都具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椎,他们同属于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亚门。)狼与郊狼、狐狸、老虎、兔子的情缘关系亲疏排序?归纳狼在分类中的位置?(郊狼>狐狸>老虎>兔子,狼这个物种在分类关系上隶属于犬属、犬科、食肉目、哺乳动物纲、脊椎动物亚门。)总结得出生物学家对生物分类的依据: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属等不同的等级。
(三)巩固提高
1、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演示狼、狗、郊狼、狐狸、老虎、兔子等生物,进行《饿狼寻亲记》的表演,通过演示找出之间的区别,懂得生物分类的意义即弄清不同生物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2、老师引导植物的每种物种也可以用同样方法归属于相应的属、科、目、纲、门、界当中。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得到桃,在分类上隶属于什么呢?(桃在分类上隶属于梅属、蔷薇科、蔷薇目、双子叶植物纲、种子植物门的被子植物亚门、植物界。)
(四)小结作业
师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初中生物《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篇6
一.学前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介绍完光合作用的知识点之后的课程,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三大重要反应作用之一,它与光合作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本节内容对植物呼吸作用知识框架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对“观察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现象的分析而获得。本节内容是课标中第四个主题的重点内容,在课标中他属于理解层次。
2.学生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关键时期。由于初一学生思维具有跳跃性,所以我设计了演示实验,用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现象本质。又考虑到初一学生没有学过化学,而本节内容又需要化学知识,所以我还安排了一个互动的铺垫实验(具体内容后面介绍),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现象。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学生能够说出呼吸作用的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2.通过与光合作用的对比,提高学生整体思维、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呼吸作用的概念和证明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
呼吸作用的概念和过程是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实验的观察、设计和动手能力是作为能力目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把概念和三个演示实验作为教学核心,作为重点内容介绍。
2.难点: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
之前学习的光合作用中介绍了有机物的构建,而在呼吸作用中,有机物会分解供能,学生对于有机物的构建后再分解会觉得很难理解,再加上能量的释放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所以这一部分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分析
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我选择了一下几种教学方法:
1.演示实验法:实验不拘于枯燥的课本文字,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导学生思考。
2.探究性学习:用探究式学习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自己发现现象本质,从而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互动式学习法: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室为引导,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且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
1.导课:播放视频,展示小老鼠与植物共存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要呼吸,那么植物是否也要呼吸?从而引出呼吸作用的概念。用视频可以激发兴趣,学生对多媒体的兴趣很高,而且视频生动形象。
2.铺垫实验: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初中生的化学知识积累很少,先给他们做个铺垫实验会让学生对呼吸作用的实验现象理解的更透彻。请学生自己上台,互动实验会营造轻松积极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3.三个呼吸作用实质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室的正确引导下,相互讨论,自己得出现象本质,从而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目标。
实验一: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CO2
实验二:证明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
实验三:证明活的种子呼吸作用放出热量
之所以将这节课设计成为演示实验课,是因为考虑到学生自己做实验很耽误时间,没法完成课时计划。加之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很强,实验中又涉及到玻璃、火等因素,为了保障学生安全,由我自己做演示实验。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可以作为演示实验。
4.总结:三个实验介绍完后得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得出呼吸作用的本质,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
5.与光合作用做对比,从反应部位,能量、物质、气体变化方面将两者对比。运用对比既可以复习光合作用的知识点,又可以更好的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还可以锻炼学生总结、对比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初中生物《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篇7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包含的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说板书。
[初中生物《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教学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教材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需要我们在上课前吃透教材。)
一、说教材
新课标对本章的要求有两个:一是健康地度过青春期,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属于理解水平;二是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属于领悟水平。教材通过健康状况的测试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健康问题,了解健康的全面定义,理解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在个人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情绪问题,因此,本节还介绍了保持愉快心情的方法,帮助学生主动调节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过渡:知识的传授最终将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我们要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二、说学情
目前,社会上普遍关注健康问题。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在此形势下。也在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并了解着与此有关的话题,健康和长寿也是每一位学生的追求。学生很希望通过课堂教学获取关于健康的知识,他们对此部分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和认知动力为课堂注入了活力。教师在此基础上,如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切实关注到学生的健康问题并真正使其受益的话,就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发现各自身上的健康问题,同时在与同伴的切磋中寻找解决的办法。
(过渡: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目标,在本节课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学会主动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给自己的健康打分,全面认识健康的定义,同时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体健康的重要意义。针对学生中间的情绪问题,通过互助的形式寻找解决的办法,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帮助别人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
(过渡: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心理健康对健康的重要意义。【难点】
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游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归纳总结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
(过渡:厚积而薄发,在做了一系列准备活动之后,我的教学过程将如下呈现: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健康是1,事业、财富、婚姻、名利等等都是后面的0,由1和0可以组
成10、100等n种不同大小的值,成就人类与社会的和谐旋律”。这是著名免疫学专家冯里达在“首届健康健美长寿促进大会”上如此表述。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人而言,如果没有健康这个1,其他条件再多也只是0,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所有的0都是健康1的外延和扩展。
设疑:什么是健康?怎样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怎样增进自己的健康?如果不健康该怎样改变?学生带着疑问开始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研究热情,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环节二:新课讲授 1.给你的健康打分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能理解健康的概念,我将安排一个“给你的健康打分”的测试。为了保证测试的科学和有效,在测试之前,我会温馨提示:独立完成;如实评价;尊重隐私,分数不公开。
当学生测试结束,引导学生分组讨论25个测试题的类型,并做好记录。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通过这一环节来引导学生分析健康的定义。之后,我用课件出示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让学生分析交流、理解健康的定义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
当学生理解了健康概念及健康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谈如何增进健康。学生不难说出一些能增进健康的锦囊妙计:加强体育锻炼,搞好个人卫生,保持心情愉快,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都予以肯定。并顺势设疑:马克思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那如何保持心情愉快? 2.如何保持心情愉快
为了让学生认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我会用课件展示典型事例为学生敲响警钟,知道有心理问题要及时排遣,否则会引起多种后果。
之后提问: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古诗云: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你们有烦恼吗?如何排遣? 由于跟实际联系度较高,学生会踊跃举手,纷纷讲述自己的排遣高招,畅谈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情,比如:听音乐、打篮球、大哭一场、散步、大吃一顿、打游戏、qq上大骂一顿、运动、自我安慰……对于每个学生的回答,我都用心倾
听,并要求组长和我一起记录。对于学生的错误想法,我会及时提出异议,让学生明确:qq上大骂、暴饮暴食等以损害别人、自己的健康为代价,不可取。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保持心情愉快的3种方法:转移注意力;宣泄烦恼;自我安慰。
环节三:巩固提升
教育只有回到生活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生动的、鲜活的,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所以,我将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解决如下几个实际问题:
(1)广告“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对不对?为什么。
(2)《三国》中周瑜为什么被诸葛亮气死了?如果你和周瑜是朋友,打算怎样帮助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个环节我打算组织学生自主归纳。并且布置了这样的课下作业:对家人的健康状况作出评价,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生物的变异说课稿 篇8
我是08级学生XXX,今天我说课我题目是《生物的变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的《生物的变异》
本节课是在学生们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后,对基因决定生物性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知识的延伸。并为下一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答案,并能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之情。
基于对教材啊分析和《课标》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生物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明遗传变异的在实践中的运用。
难点:探究花生两个品种的变异实验。
二、学情分析
(心里方面)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培养探索精神。(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对生物的生殖发育,生物的性状以及决定性状的因素有所了解。但对生物变异方面还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变异的存在,并进一步探究变异的原因。
结合教学内容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里特征,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变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2.了解遗传变异在实际生活中运用。3.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变异的存在及变异的普遍性。
2.以花生果实大小变异为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探究答案、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生物的变异及原因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奇妙力量,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2.通过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并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我选择下面的教法学法。
四、教法学法
本着《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等方面得到提高”的要求,以及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我采用了:1.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创造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讨论法.围绕“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和“影响变异的因素”这些核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和辩论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3.谈话法。通过询问学生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间性状特征和他们身边动物、植物上下代间性状特征等问题的方式认识变异,充分启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此外,我还运用了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等教法,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小不同的花生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观察材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观察实例、分析原因、弄清本质→自主学习、课外拓展、增长见识四个方面来展开新课。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使学生对这节课有直观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了,洛阳牡丹以其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而闻名天下,已知洛阳牡丹有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同样是牡丹,同学们知道其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原因吗?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生物的变异”
这样的导入从学生们熟悉的花卉入手,进而过渡到生物学知识,引起学生们的好奇,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兴趣,符合心理学上的认知规律。2.观察材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能够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我将这样来开展以下的教学活动。“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菊花有不同的品种,玉米的果穗也多种多样,绵羊的体型千差万别,即使是果蝇的眼睛也有红白之分。这些都是与生物的变异有关的。变异:即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变异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我们大家都爱吃的花生是不是也存在变异呢?这里有些花生,现在发给大家,大家观察以下他们有什么不同呢?对,它们有大有小,形态各异,但是不是外壳大的花生籽粒就一定饱满呢,外壳小的就籽粒就一定小了?其实,定义花生的大小是要通过它们籽粒的大小平均值来衡量的。同学们还按八人一小组,按照课本提示分组探究一下这两种花生到底哪一种才是真正的NO.1。等会儿每一组要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等探究实验完毕之后我还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想一想,为什么有的花生能长大,而有的花生不能长大呢?是不是把小的花生种在肥沃的土壤中也能长成大的花生呢?”
通过共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变异是由环境改变和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并使他们了解哪些变异是可遗传的,哪些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这样的课堂设计真正地做到了还课堂给学生,充分展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符合课标中对学生“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的要求。3.观察实例、分析原因、弄清本质
为了让学生弄清处变异的本质和遗传变异原理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应用,我采用谈话法,询问学生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间性状特征和他们身边动物、植物上下代间性状特征等问题,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变异是普遍性;并以多媒体为媒介,向他们展示一些例如高产奶牛、高产抗倒伏小麦、太空椒等图片,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最终使学生弄清楚“变异是环境和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这一本质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善了其思维的完整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伟大论断。4.自主学习、课外拓展、增长见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生物变异的知识,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的书籍和网站,并向他们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料。并以“了解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其它方法”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目的。
六、板书设计 1.变异的含义。
2.探究性试验→花生的一种变异现象。3.变异的本质(1)环境的改变(2)遗传物质的改变 4.变异是普遍存在啊。
5.遗传变异原理在培养新品种方面的运用 高产奶牛→
高产抗倒伏小麦→ 太空椒→ 6.作业:
生物说课稿 篇9
生物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
年级
册第页第章第 节的《
》,现在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下册开篇中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以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从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出发,去探讨人类的食物来源,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本节中安排的活动有交流、演示、讨论等,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的前一节已学过,后面将学习
内容,本节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创设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获取知识,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注重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我认为初中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对学生基本生物学知识的构建,我设定以下三维目标,2、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1)
重点(2)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
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龄在十三四岁的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人类食物的奥秘。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学法指导: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快迅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能力,学会合作。
四、教学流程
包括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约3分钟,2、10分钟,3、分钟,4、分钟,机动教学5分钟。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五、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安排。
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没有。本节亮点在于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推理中领会知识,在思考中构建概念。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生物
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设计构想。
一、教材分析
《
》选自于北师版初中生物教材第单元第 章第节,本节内容我安排由
课时完成,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具体内容自己写,以及这个内容的作用,简单的分析学情)。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我确定了本次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难点:
四、教学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本次课的教法主要是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为主,学法将以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为主,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所需的材料器具。学生预习我把本次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对上次课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的视频。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
(二)自主学习、明确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目的。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探讨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一个活动“
” 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1、分组分工
我把学生分为5人一组,选定组长,各组确定中心发言人。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
2、活动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出活动目的要求、材料器具、方法步骤。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我发放活动报告单(自己展示你设计的活动报告单)。在这个时候我会强调课堂内完成报告单,下课前各组统一上交。这份活动报告单很好的反馈了本次活动的效果。
3、开展活动
根据教材中的方法步骤,各组展开活动。
活动结束,各组中心发言人根据讨论题,发表本组的观点,我做点评。
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相互交换意见。让大家相互评一评,相互比一比,选定最佳活动组。这个时候我会针对平时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学生 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会在各组间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对于出现错误的情况,及时的加以改正。对学生的发言积极地给予评价和鼓励。同时着重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我们更应该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4、活动总结
我会对本次活动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四)、总结升华
总结本次教学的知识点,指出重点。学生做好笔记 接下来学生自疑、大家释疑、老师释疑。
新课标指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因此,我要多听听学生的呼声,多指导、多鼓励、少批评、多实验、少说教。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四)、布置作业
(作业自己布置)这道题既能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又能。。。。。
六、板书设计 本次课我将采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总之,在教学中,我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同时我注重对学困生的关注,做到课堂教学相互尊重、人人平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团队合作、共同进步。让学生在我的生物课堂中享受平等的快乐、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敬礼)
《生态系统的概述 》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概述》,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概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第一节的内容。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处于八年级下册,是在基于前面三册有关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阐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本节内容即将学习第一个学习目标: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本套教材在第一册第一单元生命的世界中就讲述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接着又在分别在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的第十四章和第5单元中具体讲述了绿色植物、人、动物和微生物对生物圈的影响,本节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从宏观上认识生态系统,以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为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做好了铺垫。同时本节也属于命题性知识,其中的几个概念,应达到正确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我确定了本次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难点: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近两年的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基本掌握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基础知识,这为本节从宏观上去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具体作用起到了很了铺垫作用;同时,经过两年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分析说明、整理信息等能力都有相对提高,这也为顺利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打好基础。
生物说课稿 篇10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对本章的内容定位是“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通过前四章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的了解,对植物和动物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鉴别,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特征的回顾、总结、深化,从中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为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的了解,对植物和动物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特征。但对这些生物的分类方法还没有系统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一些分类的方法,对学习本节课有基础。教师应重要的向学生传授分类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指示和技能。
三、说教学目标
1.尝试依据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能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2.通过小组讨论,建立起生物分类的方法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3.意识到生物分类的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为说出分类的依据。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选择以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提问法相结合,用多媒体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在本节课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我将着重强调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堂一开始,我会询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去动物园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动物园中场馆的分布,他们是随机分布的吗?有什么样的划分依据呢?当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之后,继续设疑:同学们刚才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无意中已经应用了生物分类的方法,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让我们以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的身份,来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一些常见的生物进行分类吧!
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展开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的卡片。同时提出要求:观察这些卡片有什么特点?采用一定的方法将这些卡片分开。组织学生讨论,各小组是按照什么将这些卡片分开的。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进行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食物特征的方法将看似杂乱无章的事物或东西整理出来头绪来。从而引出“分类”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常根据事物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的特性,把事物分门别类的整理,这个过程叫做分类。
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分类的感念,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同时为学习生物的分类做铺垫。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动物和植物)。让学生按照前面学过的方法,首先观察各种生物的特征,比较这些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让学生上台操作多媒体来将不同的生物放入相应的框内。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参照“探究竟”里的方法,重新设计一个分类思路,把以上生物再分一次。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可能不太科学,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和相互评价,讨论各自方案的优缺点,通过相互补充使分类方法更加合理,总结出分类的方法。
多媒体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通过思考“探究竟”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最后教师通过PPT展示出不同人的图片,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分类依据进行分类。让学生明确分类的依据不同,分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明确生物研究中常用的的分类依据。
3.联系生活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一些有关分类的事例,以此训练学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技能。
4.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足之处我将给予补充。课下搜集资料,找一找生物分类学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生物说课稿 篇11
今天我所说的《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教学方式方法、技术准备、教学流程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器官、系统的概念以及绿色开花植物和人体的结构层次,它既是细胞和组织知识的深化和发展,还将为学生学习生物体各种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打下基础。因而本节内容与各章节关系密切。在教学中十分重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今后学习生物学知识至关重要。
二、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节课的语言理解表达问题较多,对他们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组织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器官和系统没有认识,因此本节课重点从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宏观结构入手,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人体的消化系统等,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 学习目标分析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描述多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观察、讨论、探究、交流与表达,让学生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快乐,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描述植物体和人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基于器官、系统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些难度,因此确定器官、系统为本节的一个难点;由于人体的结构层次比植物体复杂,再加上人体的结构层次不能直接观察到,因此这部分内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 教学方式方法
1、 教法:
A、 这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所讲述的知识大多是微观的,知识难度较大,因此,我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微观结构宏观化,以形象思维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B、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
2、 学法
A、 复习与回顾-----提出问题----确定学习目标-----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练习与提高
B、 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C、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五、 技术准备
本节课使用的软件,主要设备为:PPT演示文稿;交互式触摸一体机
六、 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引入课题;第二环节:目标展示,明确新知;第三环节: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第四环节:反馈练习;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具体如下:
1、 教师出示植物体的叶片,学生回忆植物体的叶片中都有那些组织?
2、 出示西红柿果实的幻灯片,让小组讨论、交流西红柿果实中都包括那些组织?这些组织按怎样的次序排列?引出器官的概念。介绍绿色开花植物体的六大器官,得出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3、 出示胃的幻灯片,学生回忆胃所包括的组织,介绍人体常见的
一些器官。由食物的消化、营养的吸收引入系统的概念。介绍人体的八大系统,得出人体的结构层次。
高二生物说课稿 篇12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生物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2.教材地位及作用“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著名实验,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等。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②叶绿体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过程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4.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的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本节教学内容是探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
(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依据:①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到糖类等有机物分子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转移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水平,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生只有知道光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理解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因此,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的理论基础。②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光合作用的关系。知道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归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产。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应该把培养高效应的农作物品种,发明提高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时间、空间的技术等途径作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积和质量,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等。这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及发展,关心社会问题解决等意识的好材料,应充分利用。
5.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设计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在本节教学中的较好体现,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方面正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因此,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多项实践,才会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依据:高二学生对有机化学等知识还未学习到,对有关物理和化学知识不熟悉,还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电能,再由电能到不稳定的化学能,从不稳定的化学能到稳定的化学能的转变的必要性,对于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还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内容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二课时安排叶绿素实验,第三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教师的过程式教学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2.教学手段:课件、录像、投影仪三、学法指导学生在学习完细胞,理解新陈代谢等相关知识后,为光合作用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课堂中运用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教师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引出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传授新知识
1、录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B钟罩内的小白鼠没有死亡?植物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教师指出:(1)该实验不能证明更新的空气中的哪种成份?(2)当其它人重复该实验时候,有可能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直到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蒙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2、学生介绍课前所做的萨克斯实验引导学生思考(1)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2)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3)碘蒸气处理叶片,目的是什么?(4)这个实验成功的证明了什么?(5)高倍镜下观察“小蓝点”聚集的部位是细胞的什么结构?学生经观察实验过程,分析问题,能够得出结论。(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时需要光(2)产生淀粉的部位是叶绿体。〔小结〕:(板书)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条件、产物设计意图:利用直观课件演示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学生亲自重复萨克斯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的重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
3、课件展示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A、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1)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2)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气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地进行。(3)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中释放氧的部位。(4)进行黑暗和曝光对比实验,从而明克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B、这个实验给了你什么启示?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哪几个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实验设计要注意的问题:要有对照组和控制单一变量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简介同位素标记法
(三)巩固练习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布置作业略
高二生物说课稿2一、说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努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着体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思想,这节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利用多媒体的简洁性、动态性,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变静态微观知识为鲜活有趣的宏观再现,降低难度,缩短时间,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求知的心理。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的矿质营养》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三单元第五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光合作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植物的矿质元素及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反映了《新大纲》在设计教材顺序时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思想,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和学生德育的培养。
本节内容前与根尖的结构、水分代谢、光合作用,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相联系,后与呼吸作用相关联,具有显著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
同时,这节内容所介绍的实验方案,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还为将来学生设计实验做好铺垫,为此,我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面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和设计,观察想象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矿质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来源。
(2)、使学生理解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植物根细胞呼吸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3)、使学生理解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根吸水的联系和区别。
(4)、使学生了解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运输方式和利用特点。能力目标
(1)、通过对水培法培养植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分析影响根吸收矿质离子的环境因素,训练学生分析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水分和矿质元素吸收过程的比较,学习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事物的本质,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介绍植物必需元素的种类、分析影响矿质离子吸收的环境因素的教学中,联系合理施肥、无土栽培技术、中耕松土等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高二新课程标准,在理解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什么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有关元素的知识,但只是在认知水平上,不能进行系统的分类,并且潜意识里总有水和盐相伴而行的观点,认为是水把盐带进去的,这就为理解“相对独立”的观点设起障碍,所以我把“对水的吸收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作为本节课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高二生物说课稿3一、说教材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是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六章第二节内容。学生们在几章中已经学习了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对基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做到铺垫的作用。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对基因有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引入基因工程,让学生了解基因工程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基因操作的工具及其操作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基因操作的工具,基本步骤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其安全性。
四、说教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五、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提问:各种生物间的性状千差万别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生物体的不同性状是通过基因特异性表达而形成的。
列举:几种生物的不同性状:够吐出丝;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
青霉菌能产生对人类有用的抗生素——青霉素。提问:人类能不能改造性状?能不能使本身没有某个性状的生物具有某个特定性状呢?引导:让禾本科植物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能否让细菌“吐出”蚕丝;让微生物生产
出人的胰岛素、干扰素等珍贵的药物。(这种设想能实现吗?)定向改造生物的新技术——基因工程。
2、讲授新课:
(1)基因工程的原理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2页第二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指导学生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并让学生理解基因工程概念,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归纳列表,便于学生的记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
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2)基因操作的工具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抗虫棉培育过程示意图,同时提出讨论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最后交流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思考:在以上的基因工程培育的过程中,关键步骤或难点是什么?
引导:关键步骤的完成过程中都要用到基因操作工具,并使学生形象地记忆“工具”的作用。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要想获得某个特定性状的基因必须要用限制酶切几个切口?可产生几个黏性未端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用DNA连接酶连接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要连接几个磷酸二酯键?
限制酶切一个特定基因要切断几个磷酸二酯键?
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大家一起思考下这些工具到底怎样操作才能完成基因工程的过程呢?
思考题:简要归纳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大致过程。
启发学生思考:想像科学家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这一操作的精确性。
(3)基因工程的应用。
学生阅读教科书P。104的内容。教师总结,并从具体事例引入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启发学生对其安全性问题进行讨论。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复习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重要工具,完成课后习题
4、板书设计
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剪切→拼接→导入→表达
结束:
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二生物说课稿4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这部分教材先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再从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引入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有关知识。即三个中心问题:
1、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
3、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了解呼吸频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里的气体
交换。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
通过学习人工呼吸,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学习呼吸频率、肺活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肺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过程
3、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
分析:
(1)肺的结构和功能是学习本节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的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生物学观点的建立。
(2)呼吸运动是本节基础知识的重点。该原理需要通过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动画之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点。
(3)呼吸运动解决的是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如何交换问题,无论从知识的完整性来看,还是从能力的培养来看,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难点:1、呼吸运动的过程
2、扩散作用及气体交换的过程
分析:
(1)呼吸运动是负压呼吸,而学生还没有压强的概念,就很难理解空气是“压入”肺内而不是“吸入”肺内。
(2)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而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教给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微观过程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教学方法
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自学导思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运动的演示实验是平面的,不够形象,很难形成知识的迁移。而媒体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习方法指导
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以后的学习。
4、学会用系统表、表格、图解表来总结,便于记忆。
四、教学程序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应用。
教学
环节教 学 过 程设 计 意 图
引言1、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
请学生像游泳时练习憋气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2.气体的进入是由哪个系统来完成的?通过生活常识来设问,激发了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课题,新知识学习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设问: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学生活动:
学生自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
① 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
③ 注意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实际来学习,使学生感到能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醒学生观察图形、模型时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观察,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重点突出肺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
1、呼吸系统各组成器官有何特点?
2、鼻涕和痰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
设问: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猪肺实物,观察肺的层层放大图,自学肺的结构特点,开展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评价。
高二生物说课稿5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表面上看本节要说明的是“基因在哪里?”的问题,其根本是要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减数_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而减数_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解决了本节的问题是去掉了高中生物学学习道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2、教材的处理和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量大,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通过萨顿假说和摩尔根的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是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如果一节课讲完,时间肯定很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也得不到锻炼,因此我计划安排两课时,第一节课完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并配以少量的练习,第二节课完成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的理解,辅以较多的练习。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对前面内容(孟德尔的两个实验和减数_)的熟练程度,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这是理解孟德尔两大定律实质的前提)
⑵能力目标: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的重要性。
⑶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当时就是因为摩尔根对孟德尔遗传理论的不相信和对萨顿的怀疑才使他找到了科学的真理)。
4、重难点的确定
如果要记住“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关键是要求学生理解体会这个结论的来历,学会这种科学研究的思路。因此如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我对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去做实验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课就不需要探究,这个理念是希望让我们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这堂课我就准备按这样一个思路来讲授,因为这节内容刚好符合这样一个特点,首先是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它们的分离与减数_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这样一个现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设(萨顿假说),然后是摩尔根的实验……,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及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是不够的,教学任务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体协商与对话等教学情境来实现。所以本节课除了传统的传授法之外,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潜在作用。
四、说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这是教材上设计的问题,非常地好,好在很容易使学生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联系起来,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回答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哪怕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那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类比推理让学生从感性上接受基因在染色体上)
通过上面的导入很容易过渡到萨顿的发现以及假说,但是要说明一点,假说的提出不是无根据的乱说,而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因为萨顿发现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这里面需要给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类比推理,并强调其重要性),然后是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与讨论”:
你同意以上的分析(指基因在染色体)吗?如果你也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请你在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P28图)
这个“思考与讨论”必须让学生来完成,当学生将基因标注在染色体上之后,会发现不管是F1还是F2代,结果与前面孟德尔所做的实验(还没有发现减数_之前)完全是一致的,到这个时候学生会有这种感觉:将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标注在染色体上是一点都没有问题。
(三)摩尔根的实验
由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实验图解(略)
对于摩尔根的实验我想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选材是关键(果蝇)
2、所研究的性状(红眼和白眼)也很重要,是一对相对性状,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3、关注特殊的现象(白眼性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是实验最终的突破口。
4、性染色体的发现推动了这个实验的进展。
将控制白眼的基因w定位在x染色体上,Y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上述的实验现象的导了合理解释。这里有必要让学生写出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的遗传图解:
还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在孟德尔对豌豆的杂交实验现象提出合理解释之后还必须有一个验证,即测交实验,因此这里也需要多摩尔根的解释进行验证,这个过程让学生完成,有利于对前面遗传图解的巩固。
高二生物说课稿61教材分析
1.1内容与地位
萨顿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但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教科书紧结着介绍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即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的介绍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
至此,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遗传规律,在知识结构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在此安排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1.2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3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2学情分析
2.1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教学目标设计
3.1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2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4教学方法设计
引导学生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关注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引导学生:画减数分裂示意图---引导学生活动: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介绍萨顿假说——介绍摩尔根实验——学生运用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总结
5教学过程概述
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一栏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提示〗这个替换似乎可行。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时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保持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在细胞的存在方式在配子中,成对中的一个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同左
体细胞中的来源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同左
形成配子时的行为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类比推理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类比推理二、基因位于染色体的实验证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作答。(如果学生的学习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如下问题进行分析解释。)
1、根据哪一个杂交组合判断出果蝇的显性性状?为什么?
2、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有什么特点?是否与性别有关?
3、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字母W表示,而且它位于X染色体上,你能用基因W和X染色体写出摩尔根的两组果蝇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吗?
4、如果你是摩尔根,你将如何解释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
5、需要设计一个测交实验来验证你的解释吗?为什么?如何设计?
〖板图〗证据:果蝇的限性遗传红眼XWXWX白眼XwYXWY红眼XWXw
红眼XWXW:红眼XWXw:红眼XWY:白眼XwY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依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或依据教师的引导提问)、思考、讨论、作答、写出相关的遗传图解。经过分析、推理,培养学习能力,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
①分离定律: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总结:再次强调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课堂练习:书本31页6、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高二生物说课稿7一、说教材
“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解释群落的概念,识别群落类型,列举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概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核心概念去分析未知群落问题。
能力目标使用一定的方法对群落现象开展调查,尝试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分工协作的愉悦情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认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认识群落的价值,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自觉养成环保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说教法
4.1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学生调查研究中,群落内的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动物的分层现象等,有时不容易观察到,可以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本地没有的多种生物群落现象,如热带雨林群落,温带草原群落,海洋群落,湖泊群落等,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提供素材。
4.2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进行引导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教师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6.1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动机多媒体课件展示夏季校园荷塘的照片引入新课:荷塘中有许多生物,你都认识哪些?你能列举几种吗?它们是同一种吗?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组成的单位是什么?如果将荷塘中全部生物作为一个集合研究,这个集合应称群落。
6.2建构群落的概念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调查群落现象的4个小组汇报4个群落调查时间、面积范围、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和估计的数量。
教师设疑在你调查的时间和调查的区域内,这些生活着的生物属于一个物种还是不同的物种?所有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称为什么?不同的种群集合在一起还能称为种群吗?
学生讨论结果在调查的区域内生活着许多种生物,同一物种个体构成了一个种群,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构成了多个种群,这样的集合要比种群要大得多,不能称为种群。
建构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思维拓展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圆表示不同种群的差异,请你画出种群和群落之间关系的概念图。
6.3建构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6.3.1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4个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设疑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类型是否相同?数量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结果不同类型的群落内的植物、动物种类和数量的是有差异的,取自不同地域土壤内小动物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个群落都是由不同的物种组成的。
建构群落特征1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丰富度不同。
思维拓展你怎样从外观上区别两个生物群落呢?分析导致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差异的原因。
6.3.2群落内有一定的种间关系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4种群落中的生物种群大致数量,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生物种类,列举观察到的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设疑不同的种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你所知道的不同的生物之间相互关系怎样?种间关系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捕食、竞争和寄生是否会导致另一方完全消失?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会对其他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吗?
课件展示荷塘、灌丛、坡地、草地内典型的几种种间关系,如大鱼和小鱼之间的捕食关系,两种不同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和鱼的寄生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学生讨论结果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如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
建构群落特征2群落内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思维拓展你能判断下列曲线分别表示哪种类型的种间关系数量变化吗?6.3.3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4种群落中的生物个体分别占据的位置情况,生物在群落内部的分层分布情况。
教师设疑你所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种群个体分布是否杂乱无章的?荷塘群落中的植物从上向下如何分布的?这对动物的分布有什么影响?灌丛群落中的植物从上向下是如何分布的?动物的在垂直结构上是否有分层现象?
课件展示池塘内四大家鱼分层生活情况,灌丛鸟类的垂直分布情况,森林中植物水平分布情况等。
学生讨论结果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有的生物群落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就是水平结构。
建构群落特征3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思维拓展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思考群落内的分层结构的意义。6.4运用群落核心知识概念解决未知群落问题
学生已掌握了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生物群落,所有群落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不同群落主要表现在其具体特征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新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生态环境下不同生物群落问题,让学生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概念,通过分析、演绎和具体化等辩证思维的过程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课件展示热带雨林、温带草原、海洋、湖泊等生物群落。
学生运用概念说明不同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差异,列举不同群落的种间关系,分析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研究造成不同群落重要特征差异的原因。评价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结构的影响。
高二生物说课稿8一、教材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能力方面)。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从知识方面来说初步具备了与数学模型相关的数学知识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足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所以,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自己将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学问题归结成为数学问题,进而尝试应用建模成果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计数;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法与学法
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三疑三探”的授课模式来完成所定的三维目标,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前以预习题案为依据进行预习,总结自探提纲,教师归纳、总结自探提纲,并给有贡献的小组加分并鼓励,此节归纳自探提纲4点: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及其步骤?
2。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3。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解疑合探:
在完成设疑自探的基础上,各小组学生围绕自探提纲,进行解疑合探,在学科组长的安排下有序尽心,对难点进行探讨整理,达成共识并进行展示,展示结束后,按分工逐题进行评价,教师强调补充,归纳,教师利用评分榜计分,尤其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要双倍加分。经过此过程基本完成教材中主干知识(完成“J”、“S”型曲线及相关知识)
质疑再探:
给予学生反思时间。启发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我采用了学生直接质疑,全班学生争相解答,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直接解答,或引导学生课下带着兴趣探究。
运用拓展: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巩固知识,我结合本节重点、难点和易混点等知识内容出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遍题,在此环节中对及时编题,抢答者加分鼓励。
四、全课总结:
学科组长对此节课进行评价,评价出本节课的展示之星,评价之星,质疑之星及诺贝尔小组。
五、教学反思
“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尽最大努力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更好的完成知识迁移,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高二生物说课稿9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水分代谢”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
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渗透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关心生产,关心水资源的利用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因为只有理解了渗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细胞吸水的条件,理解影响植物细胞吸水的各种因素,植物体内细胞间的水分传递和植物整体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的关系的感性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以及影响细胞渗透吸水的内外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渗透原理,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这涉及到生物学知识与物理学知识的结合,对此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另外,引导学生如何从实验现象理解细胞渗透吸水,失水,从而进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渗透装置”的小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整个动态过程呈现在学生眼前,而在动手实验中,整个动态过程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通过动态演示整个过程就能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情景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二、说教法:
1、探究教学法:这节课知识的理性较强,因而采用探究教学法更符合教学内容。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用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学法:主动学习法:通过设疑引入,边讲边演示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关于引言:俗语导入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棵大树是如何将土壤深处的水分吸收并运输到树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运输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谢过程。(二)关于新课教学的安排
1、让学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结构,教师采用边动画演示边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位,这样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个渗透系统做准备。
2、利用多媒体演示“渗透装置实验”创设情景,提出探究问题:过一段时间,装置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液面会不断地上升吗?学生推测:A、烧杯中的水进入漏斗
B、由烧杯进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来烧杯的水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过程,对学的推理进行验证,同时讲清楚半透膜的性质,验证B的正确性。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渗透装置应具备的条件:
(1)渗透装置的条件:A、半透膜。B、半透膜两测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进入下一个探究话题]提出探究问题:成熟的植物细胞为什么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细胞是否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出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及与渗透装置的比较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比加深理解,验证了成熟植物细胞也是一个渗透系统。教学预测: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把细胞膜当成半透膜,教师进行比较讲解原生质层具有半透膜的功能。设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怎样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它呢?细胞在吸水或失水时的形态又如何变化?
3、教师电脑演示动画“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同时层层质疑:造成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充满了什么物质?为什么?死细胞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对外界溶液浓度有何要求?把已发生分离不久的细胞放入清水又会发生什么现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细胞液]<[细胞外溶液]>[细胞外溶液] 细胞渗透吸水让学生讨论:如果不用浓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细胞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样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所学的知识,并用动画对学生结论进行验证。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细胞,靠渗透作用吸水,在什么条件下,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细胞会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这与成熟区细胞是吸水最活跃的部位相呼应。讨论:农业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烧苗”现象?为什么?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的渗透原理来解释。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4、电脑动画模拟植物根吸水、利用、运输、散失的全过程,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理解得更为透彻。举日常实例让学生归纳蒸腾作用的意义。
(三)结合实际进行课堂小结: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护植物的根毛,同时要去掉大部分叶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
把两部分知识统一起来,同时进一步巩固新知识。(四)课堂练习,反馈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
【初中生物《生物的特征》说课稿】推荐阅读:
初中生物说课06-03
初中生物说课课件07-28
高中生物说课稿:《人的呼吸》10-05
大学生物说课稿10-21
初一生物《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说课稿11-11
八年级下册生物说课稿07-08
八年级生物上册说课稿07-30
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10-14
初中生物的课堂导入07-01
初中生物的趣味教学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