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2024-10-14

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共12篇)

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篇1

作为新科技时代热点学科的生物学, 其基础教育更加迫切的需要通过重大变革来提高教学效果。初中的生物教学体现了基础性, 但它忽略了对内容的及时更新以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除知识体系外, 生物科学中含有更为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愉快学习, 寓教于乐, 德、智、体协调发展。

一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1. 游戏

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他们总是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学得很快。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味, 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 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做游戏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智力和情感的需求得到和谐发展, 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轻松记忆, 快乐发展, 寓知识于游戏中,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欲望, 充分的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积极性, 做到人人动手、动脑, 平衡发展。

2. 手工制作

从人脑结构来看, 人的大脑皮层中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 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 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联系。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 可见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在课堂上, 我们可设计许多制作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同时也能够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

3. 探究实验

如, 在探究蚯蚓呼吸及运动时, 教师只要适当的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 提出纪律要求, 给予学生最大限度地自由空间, 让学生根据所给予的材料分组设计方案, 按小组开展实验。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并选出优秀小组做出评价。

4. 方案设计

如蚂蚁通讯方式探究方案设计、急救应急方案设计, 此外还物种密度调查等。

二课堂设计具体要求

1. 精细备课

首先, 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准确。以往备课中的教学目标抽象, 初中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导致不知所措。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课标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 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应达到怎样的“度”, 需要准确了解和把握。其次, 备课要求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 孩子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 生物知识已有了一定的积淀, 因此教师备课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最后, 备课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 并适度增补。

2. 讲授到位

首先, 讲课首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可以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次, 指出学习的重点难点。再次, 讲解过程要保持一定的节奏。最后, 保证过渡有条理、简洁。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但很多实验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完成。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 使微观的、不能动手实验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3. 有效提问

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提问要有针对性。

4. 有效倾听

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了解他们的心声, 关注他们的发展, 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 保证公平公正。

知识的讲解, 教师要适当创设情景, 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 了解其中的生物学道理。

课堂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问题的分析及整合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同学间合作探讨、畅所欲言, 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从而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不断探索。

三结束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 引导学生运用手、口、眼等多种器官去获得直接经验, 并学会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顽强精神, 并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篇2

徐敏红

(花都区新华云山中学

广东广州

510800)李德红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

本校的生物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出发,构建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教学,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C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的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在确立实验班和对照班时按成绩在A类、B类、C类班中各选取一个班作为实验班(13、16、17班)和对照班(14、15、18班),并对每个班的实验对象都进行了数据的分析处理,保证学生的起点基本一致。1.2 教学过程

对照班的教学以原有的教学策略即以讲授为主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而对于实验班的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j、组合作讨论、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自主学习四种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图4所示。1.3 调查问卷统计

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2份,有效问卷486份,有效率为97%。调查数据通过EXCEL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分析。成绩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2 结果分析

2.1 学生学习兴趣、态度、方法

在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学习兴趣、态度和方法三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但经过一年的实验后,实验班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都明显改善,与对照班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学习方法上,则没有显著差异(表1)。

2.2 学业成绩分析

在实施一年的教学过程中,共有四次大型的考试:两次期中,两次期末(其中初二上学期期末是区统考,初二下学期期末是结业考试,为广州市统考)。在比较分析四次大型考试的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哪一部分的知识上有所差异,把初二上、下学期的期末考试考查的知识点分为识记题目和应用性题目两大部分,并把每个学生的分值分两大部分统计。

综合来看,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像随堂测验那样,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经过半学期的教学,三个层次的实验班和对照班都没有显著差异,一学期结束后,才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表2)。对要求较低的记忆性知识而言,新旧两种不同的教学策略的教学效果没有什么不同,原因在于对于比较简单的、基础的知识要求,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也能达到要求(表3)。但学生若要更一步提高,掌握知识更透彻,传统的授课方式已不能满足。通过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后,原本不同层次的班级出现了变化,在实验班中,起点较低的B等班的成绩也能接近甚至超过A等班的对照班;起点最低的C等班超过了B等班的对照班(表2)。可见改变教学策略可使实验班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类型、层次的知识,能大面积地提高学业成绩,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能力。

2.3 开放性考查结果分析

2.3.1 开放性考查作品质量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开放性考查作品成绩存在显著差异。按制作类和报告类的作品类型分别统计,可以看出对于制作类作品,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作品成绩没有差异,但真正体现水平的报告类作品就出现了显著差异(表4)。可见实验班的学生不仅选择作品类型的难度系数高,而且在质量上也要高于对照班。

2.3.2 开放性考查作品的获奖情况分析

对照班的作品只有3份在区级获奖,在市级没有获奖,而实验班不但在区级的获奖份数多于实验班,而且在市级也有2份获奖。2.4 学生综合能力的分析

广东省初中生物联赛自2004年举办以来,每年举行一次;举办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提高我省初中的生物学教学水平,进一步向青少年普及生物学知识、提高青少年的生命科学素质。此比赛由全省统一命题,题目所占的分值大约为:初中动物学30%,植物学30%,生理卫生等35%,高中生物课内容5%以下,参考书为各版本的初中教材;题型为单选题(四选一)和复选题(四选多,即选l—4个合适的答案)。我校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派学生参加,2005年至2008年期间,每年分别有一名学生获三等奖。2009年参加比赛,出现历史性的突破,有两名学生获二等奖,而这两名学生均是实验班的学生。可见实验班经过一年的教学后,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学生,实现了学校历史性的突破。3 讨论

探析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有效教学 有效备课 有效提问 有效讲授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新课程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体现了它的基础性,本文笔者将针对这一问题谈谈怎样才能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备课做好课堂导入

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避免学生因太抽象而不知所措。因此,有效备课首先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注重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其次是对教材的有效利用,并能够“再度开发” 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进行符合当地教学实际的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结合后作出重新选择、组织和排序,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为了体现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和实际思维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效的问题进行有效探索和学习。

例如,笔者在准备《植物的有性生殖》一节的导入课时,发现子房的各组成部分发育成果实的各组成部分的问题看似简单,但是不注意观察和不善于联系的同学往往一时半会儿记不清楚,因此设计了猜谜语导入:“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描述的是什么?然后提问:“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的是其中的哪一部分?是由什么发育来的?由于问题的趣味性很强,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听课的效果。此外笔者还把准备好的花生果实发给学生,让他们直接真切地去感受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关系,再要求学生手拿花生运用想象,很顺利地引入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有效讲授节奏引导学生的有效思考

有效讲授要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保持一定节奏的讲授习惯,使学生很容易就能够明白教师的教学过渡,这种有效节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顺利进行,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效果。笔者常用的教学节奏是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故意稍作停顿,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够使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实践证明,教师上课时有效的讲授节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自主思维,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养成一种有效的课堂学习习惯。

例如,笔者在教学《植物根的结构》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笔者故意稍作停顿之后,再放慢语速提出问题:农民在移栽庄稼时为什么要选阴天或傍晚,还要带土移栽?为什么施肥过多出现“烧苗”?俗谚“冷水田低产水稻”、“烂泥田低产水稻”有何科学根据?这些通俗的问题都是本地学生所熟知的,学生自然产生强烈的思维效果,放慢语速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在眼前想象出问题的“现场重现”,帮助学生有效理清思路,进行有效思考并作出有效回答。

三、有效提问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最佳时机,在学生思维容易堵塞的地方巧妙提问及时设疑,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然后广开思路,释疑解惑。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笔者在讲授“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区分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首先用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的根、茎、叶、花以及种子等相关内容来进行递进式提问,将每个大问题划分为多个小问题,然后综合归纳相应知识,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由此可见,通过不断层层递进从浅到深的有效提问,使得学生由简单的知识节点逐渐接受与掌握各类生物重点及难点内容,思维得到扩展,能力获得提升,知识水平稳步提高。

总之,有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在备课、讲课、练习过程中牢牢抓住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让他们全神关注的投入学习。同时要放开学生,放飞学生智慧的翅膀,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启迪学生智慧的闸门,让学生的思维、想象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活跃起来,乐于动脑,勤于动手。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华、特异才能得到即兴展示,自信心得到增强,学习动机、动力得到开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和有效。

【参考文献】

[1] 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艺术 篇4

一、优化课堂语言,以庄谐相济的艺术增强教学有效性

正确把握新课改的内涵使其产生教学实效,对于刚兼教生物课程的我来说实在有点困难。许多一线兼职教师当时和我有同样的认识:新课改追求“新”,“新”体现在语言上就是避免古板、严肃、“一言堂”,教师可以用无限制的时代感演讲语言充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以期达到学生情绪高涨,形成热情高涨的课堂局面,那便是新课改了!

经过多次听课、反思之后,我逐渐认识到:我的“个性化”语言虽然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但也传递给了学生感性化的答题语言组织思路,同时由于自己把一些精力浪费在无关紧要的课堂环节上,学生分不清重难点答题时抓不住问题的中心。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不断调整,尽力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当讲到重难点时做到“泼时如土”,讲到无关紧要的环节时又“惜时如金”。一节课偶尔用几句幽默、时代化语言激发一下学生情趣,尽力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构建课堂知识框架。比起原先粗俗、浅薄与课堂知识联系不大的语言或肢体动作,显然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理性升华,有力地保证了课堂语言运用的有效性。

二、优化教材资源,以活学活用的艺术增强教学有效性

生物教科书是辅助学生学习生物的一种基础性资源,它在帮助学生获取生物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建构主义等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媒体的发展,生物教科书的编写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特点就在于,教科书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上的功能越来越突出。如在正文旁边穿插了学生活动的活动天地、相关链接、名言引用、知识填空与课文密切联系的图片等,这些环节的穿插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现实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师生共同探究建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课堂。生物教科书的使用技巧与策略,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与学生的学习观。对这一特定教学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分析,显然有利于改善教、学,从而保证教与学的质量,有利于获得教学实效。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过份依赖教科书。许多教师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敢打破教科书常规,采取创新的理念来使用教科书,不敢超越教科书半步。跟教师相比,学生更倾向于认同教科书中的知识及其宣扬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首要表现为顺从和接受,而很少有学生有意识地思考其中的问题,更不用说提出与课本中不同观点的主张。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采用发散的、批判的方式来阅读、学习教科书,要让学生认识到教科书是叙述观点的一种载体,将教科书当成一种学习资源而不是当成“教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在充分利用教科书这种教学资源时要敢于创新,可以打破课文原设的知识板块体系,引导学生采用批判的学习态度去大胆创新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去解决问题。在探究、观点碰撞中生成知识理论,把生物课堂激活,把教科书用活。

三、优化网络手段,以多元媒体的艺术增强教学有效性

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网络手段应用收效甚微,绝大部分原因是理论上的不完善,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对初中生物教学中网络手段的优化对教学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丰富和发展网络教学理论,从而为运用网络对中学生进行生物教育奠定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问题是由我们面对的问题引起的,最终必须回到现实的问题中去才会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培育学生兴趣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我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把学生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共同学习的团体,构建一个内容丰富、交流性强的、服务于教学的社交网络,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还可以随时和老师同学交流,这种教学模式会深受学生喜欢。在中学开展生物教学,我们面临着生物教师任教班级多,课时少的问题(以我校为例每位生物教师任教六个班级,每班每周两课时),而生物课程内容知识点较多,若能合理地利用网络手段,延伸课堂,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生物学习,那对生物学科教学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线教师,作为初中生物教学的直接参与者,要从思想和行动上多加重视初中生物教学中网络手段的优化。虽然教育主管部门能从整体上把握初中生物教学的方向,但一线教师既是具体的实施者,也是直接的受益者之一,因此教师们对网络手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一定要重视。有的初中教师已经注意到了网络手段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好处,但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进行相应的实践,只是停留在对问题的认识层面,缺少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

摘要:笔者试图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实现初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力图找到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解决生物教学浮于表面的问题。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晓艳.注重教学语言的研究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J],中学生物学,2012。

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篇5

摘要:生物学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也就离不开生物学。21世纪是生命科学发展领先的世纪,因此,学好生物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如何做好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生物基本知识,掌握生物操作技能和培养生物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从而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是当代生物学教师非常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生物;课堂;教学

初中生物的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生物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了达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生物学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实践中总结和完善,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浅谈初中生物中“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理念指出,改变教学行为首先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发展的核 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新课程的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

二、打造生物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就是要在课堂上实现学生学习效率高、教师教学效率高这两方面。教师要紧追时代的步伐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利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 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学习过程对他 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想学。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对外伤出血的护理时,可设置情境剧,学生分组表演,每组一人扮演医生,三人扮演伤员,一个动脉出血,一个静脉出血,一个毛细血管出血,然后“医生”进行包扎,看谁做得最快、最好。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功感。再如,教学花的结构时,先让学生每人画一朵自己喜欢的花,展示作品,再由此引入到学习花的结构。

(2)直观教学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模型,挂图,实物,仪器等,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例如,教学微生物时,可借助显微镜,让学生观察到一滴水里的微生物,这些平时肉眼看不到的生命会瞬间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再如,教学植物的蒸腾作用时,用实物进行实验演示。实验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便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打破了人们在认识自然界时空上的限制,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开花、结实”等生理过程,以及植物界、动物界、人体的生理及功能等生命和自然现象,教师都可通过录像、动画等多媒体的技术把它们形象地表现出来。

2、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 2 考,主动探索。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生物学。

(1)、动手操作活动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十分重要。例如,在学习“大豆种子的结构”时,教师把提前浸泡好的大豆种子分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让学生动手解剖种子,观察其结构。再如,在教学“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让学生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展示学生制作的模型,并让学生做屈肘和伸肘的动作,通过对照、观察、体验,从而理解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这样,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

(2)教学探索性实验

生物这一学科,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它在指导学生的实验思想,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实验原则,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方面,是普通教学不可替代的,而且与普通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又能为普通教学提供分组合作的经验。因此,教师要利用实验室的资源,上好每一节实验课,让学生积极参与,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问题打开学生智慧的门

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想象的闸门,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例如,教学“生物的遗传”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导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些体现了生物界的什么现象呢?再如,学习“蒸腾作用”时,提问:夏季,我们为何喜欢在树林中行走?不仅是教师的提问,还要激励学生敢问。要引导学生,给他们善于提问的“脑”。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挂图提问、围绕实验现象提问、围绕教材内容提问、围绕身边与生物有关的实例提问,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标志。

三、注重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教师要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的成长。

四、提升学生德育修养

德育教育是提升学生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德育教育要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教学中,同样,生物教学也不例外。在生物教学中,要将生物课程知识与德育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在认识绿色植物时,要引导学生分析绿色植物推动了生物界的发展,整个动物界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界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见到的保护植物和破坏植物的行为;在教学动物资源的保护时,教导学生保护珍稀濒危的物种,关爱动物;在教学环境污染的问题时,让学生观看有关空气、水、土壤受到严重污染的录像,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能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义务感。再结合当地的环境变化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规范到个人的日常行为中。

常言道: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迈着新的步伐投身到教育事业中,走向全人教育。

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思考 篇6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生物概念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地教学手段,它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有利于学生自主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在开展生物概念教学的过程,教师如果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生物概念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求知欲,学生的学习思维也将得到有效地刺激,使其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此外,通过对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疑问来认真的听教师对于相关生物概念的阐述,从而达到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提高学生听课质量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开展生物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来创设问题情境,或者利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辅导教材来为学生创设一些趣味性和知识性并存的问题情境,加上教师新颖的提问方式,则可以有效的引出本节课待讲解的生物概念。这样一来,学生在对于疑问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可以深化自己对于相关生物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细菌的繁殖”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在上课前为学生们设置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情境,如:“为什么东西在夏天容易变质,而将其放到冰箱内则可不容易变质?”以及“酒为什么历久弥香?”等,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在学生们对于这些问题情境进行思考和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出本节课将要讲解的生物概念——细菌的繁殖与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让学生们借助这一概念继续对上述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得出问题的结论。学生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思考后,会对问题的本质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同时对于相关的生物概念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能力。

2.明确概念涵义,深化概念理解

每个生物概念涵义既包括概念的内涵,也包括概念的外延。学生只有对生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含义和范围进行充分地理解,才可以深刻地理解有关的生物概念,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对其进行掌握和应用。对于生物概念学习而言,除了要掌握概念的具体内涵外,还需要对生物概念的外延含义和具体范围进行学习。概念的具体内涵通常是指反映生物规律和现象的特有属性,而外延的含义则是指相关概念内涵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简言之,生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实际上就是对概念的本质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阐述,有助于学生区分内容相近的概念,避免学生混淆有关的生物概念。教师可以借助举“正反例”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生物概念内涵和外延,即对于某一特定的生物概念,教师可以举一个与其符的正面例子和一个与之相对的反面例子,从而使学生可以充分地认识该生物概念的本质。

例如,教师在对植物的“根茎”这一生物概念进行讲解后,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是否埋藏在地面以下的植物部分均为根”,以及“植物的根茎是否都是生长在地面之下?”等问题,并让学生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和讨论。最终学生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常识得出如下结论:植物的地下部分并不全都是根,植物的根茎也并不是都是长在地面之下,如反例:竹子的地下部分会有竹节,这不属于根;榕树的地上部分也会存有一部分树根长在地面之上。经过这种形象的事例对比,学生深化学生对于植物的“根”这一生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均具有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概念,提高生物概念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发挥主体作用,进行概念探索

学生作为生物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其自身的能动性对于学生生物学习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极大地制约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也逐渐被摒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正逐渐得到普及和应用。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使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让学生自主来进行生物概念的分析、理解和探索。学生自身能动性的发挥有助于学生对生物概念进行充分地理解和探索,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生物概念的认知能力。因此,在开展生物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敢于“放权”,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并要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经历多次试验探索后,可以切身实际的发现有关的生物规律和本质。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光合作用”部分知识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必备的试验器具,如水槽、塑料瓶、塑料吸管、水草等,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来自行设计一个模拟光合作用的试验。学生利用这些器具,以水草为光合作用模拟实验的研究对象来收集氧气。在生物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多次的试验失败后,会对光合作用这一生物概念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此外,这种探究性的试验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进程的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教育对于生物教学的要求。加之“真学课堂”这一个课堂模式的提出,对于生物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势在必行。生物概念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它直接影响着生物教学的质量。因此,为了提高生物教学的整体质量,在开展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开展生物概念教学。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浅说 篇7

一、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初中生物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 关注学生成长中的方方面面尤为重要.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方面, 我们要研究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乐于学习的, 哪些内容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较高的价值.如, 生物实验和调查研究等探究活动是初中学生普遍感兴趣的, 应当成为学生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通过活动,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而且能够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例如, 《关注自己的健康》这一节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笔者采取了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两种方式.先让学生自我学习, 要求能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然后就如何科学锻炼身体、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和怎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自由畅谈.从学习方式上来讲, 由于摈弃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 学生始终在宽松欢畅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也就同时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喜悦.同样, 我们在学习《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时候, 也是采用这种方法.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给学生上网去搜寻有关毒品危害的资料, 让学生从许许多多惊心动魄的实例中受到心灵的震撼.网上的课程资源丰富了课文的内容, 在大量的事实面前, 学生经过了热烈的讨论, 真正地认识到只有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才能做到真正地珍爱生命.这样的学习, 学生完全处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 既学到了知识, 也尝试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兴趣是不一致的, 家庭背景也不一样, 志向又各自有别, 个性也就不可能相同.作为教师, 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能要求整齐划一.教学中, 笔者往往采取两种办法:1.张扬个性.张扬个性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某一特长, 像对平时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型学生, 笔者常常在布置了作业以后, 单独地给他们“面授机宜”, 希望他们能够对某一知识点探究出一个子丑寅卯来.而对于活泼好动外向型的学生, 笔者就尽量发挥其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特长, 有关活动可以交给他们去完成或让他们组织完成.比如, 在学习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笔者在班上挑选了8个有一定活动能力的学生做组长, 调查一个社区或者是一家工厂对清洁能源的使用情况, 然后将调查结果写成调查报告.2.逆向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这个时代呼唤创新精神和交际型的复合型人才.笔者认为, 既然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 而学校又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我们就一定要顺势而为, 适应社会需求.因此, 对内向型个性的学生笔者采取了逆向培养的方式.比如, 上课讨论, 这些平时羞于发言的学生往往是笔者点名要求发言的对象, 哪怕发言错误, 说话声太小, 通过锻炼, 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后来的实践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辩论会、演讲会笔者也一定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

三、不断鼓励的教学策略

初中学生年龄相对偏小, 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不断鼓励.鼓励能使他们提高自信、增强前进的动力.鼓励得讲究方法.不少老师都鼓励学习能力强、成绩突出的学生, 因为成绩好的学生是每一位老师都喜欢的.笔者除了能做到这一点以外, 在平时的鼓励中将重点放在有进步的学生身上, 甚至是只有一点小进步的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要培养每一个学生, 而不是单独培养优等生.对于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 对他们是个极大的鼓舞和促进.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极为精辟的话:“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件艺术品.”教师的眼睛不能仅仅盯在优等生的身上, 更要把眼光放在那些目前还处于中等或者是后进的学生身上,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班级的步伐, 让每一个班级都能成方阵齐步共进.鼓励可用即时鼓励、作业鼓励、事后鼓励等多种方法.所谓即时鼓励, 就是看到学生有进步当场表扬.比如, 有一次讲《生物的遗传》, 笔者提出:“请举一例谈谈生物中的遗传现象”, 有位后进生一下子举了3个例子, 而且都举得非常正确.笔者没有吝啬表扬, 当即鼓励了他.打那以后, 他上生物课听讲特认真, 讨论也踊跃, 活动表现积极.学生做作业是经常的事, 在作业本上鼓励学生也是一个不错的法子.有时, 笔者会在学生本子里写上这样中肯的话:“这篇作业很有特色, 有事实还有观点, 耐咀嚼.”“举例独到, 配以图表, 解答透彻.”“上次作业字迹潦草, 这次异常工整, 很好.”等等, 表扬具体, 并不空洞, 学生会有种真正的成功感.事后鼓励是指事情发生时没能发现, 但事后觉得应该给予鼓励的一种事后补救措施.总之, 鼓励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鼓励应该成为教师常用的激励手段.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初探 篇8

一、创设相应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课堂上的启发探究是激发初中生学习生物的有效手段。作为生物教师, 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 诱导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努力思考,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陈宪章曾说过: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只有产生疑问, 才能促进思考, 因此, 教师要利用教材知识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的不协调, 将学生引入相应的问题情境中, 但是要注意引入的方式应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例如, 在学习“绿色植物叶的结构”时, 单纯观察叶片结构示意图的过程非常枯燥, 此时, 教师可以设计有效问题, 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如设计这样的情境: 荷叶上面有很多滚动的水珠, 水为什么不会渗透到荷叶内? 以此引出“叶表面角质层”, 并让学生推测角质层的作用。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说过: “教育活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不允许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在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已经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周边的多种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技术等, 它图文并茂、生情兼备的技术优势, 可以有效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各个感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例如, 在教学“人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课时, 虽然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比较感兴趣, 但是对于“人体生殖”方面的词汇却“羞于启齿”, 因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他们对于生殖方面的概念是懵懂的, 如果单纯运用语言表达, 不但不能让学生清楚的掌握新知识, 还有可能令他们感到枯燥与乏味。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从网上筛选出帮助理解的“人的生殖和发育”视频等资料, 再由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 不但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人的整个发育过程, 还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渗透, 让学生懂得每一个生命都来之不易, 要做到珍爱生命、感恩母亲。

三、学会倾听学生心声, 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 尊重学生思维方式, 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 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和回答问题的热情。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给予回应。比如, 点头或者微笑示意, 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例如, 在学习动植物细胞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时, 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 并通过追加提问来完善学生们回答的方式, 这样一来, 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总而言之, 我们教师要不断接受挑战, 完善自我,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摘要: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类学科, 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认识, 在培养学生科学价值观和拓宽视野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的有效整合 篇9

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就是遵循生物学科的特点,把初中生物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达到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笔者结合初中生物教学,从目标范畴、基本原则、主要策略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的策略。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范畴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见,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范畴包括: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素养教育、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教育、生命教育等七个方面。

二、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整合的基本原则

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渗透性原则

生物学科的德育教育,是与生物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它是一项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系统工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等教育。

(二)针对性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掌握好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提供生动的、典型的、有意义的素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三)适度性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的德育知识不宜过多,多了反而会使学生反感,而且知识点的渗透程度也要深浅适当。在教学方法上要使科学性和思想性相互融合,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思想共鸣,愉悦地认同接受。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德育要素的个性化特点,找准德育目标的切入点,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及社区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及途径,因材施教。

三、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整合的主要策略

(一)发挥师表的熏陶作用

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德育渗透的过程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生物学科德育落实的关键在教师,发挥师表的熏陶作用,才能使言传与身教合一,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作用能影响学生、感动学生,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熏陶,使学生在认知活动中自然地获得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发展自己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的认识,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逐步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

(二)找准有效的结合点

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教训是很沉重的,“制毒专家”樊可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但是,脱离知识,“穿靴戴帽”式的德育教育,学生往往难以接受,甚至适得其反。只有建立在生物学知识、技能基础上的世界观、价值观,才是科学的、稳固的。所以,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点。

例如:在结合“小肠的结构和功能”、“根尖的结构和功能”、“鱼鳃的结构和功能”等教学内容,多次渗透“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后,学生逐步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只有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观点及个人社会经验相结合,才能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德育目标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规范行为准则等。

(三)抓住有利的整合契机

结合社会热点、新闻焦点,如:“H7N9型禽流感”、“镉大米”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生物教学,能有效落实生物学科德育教育。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节水节”、“艾滋病日”等纪念节日,举办手抄报评比、黑板报评比、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学校各种文艺活动如相声、小品、歌舞等形式宣传,让学生在看、听、读、写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可以增强德育渗透效果。

抓住上述有利契机,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关注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树立科学的生物学价值观,实现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教育、生命教育等德育教育与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

(四)巧用各种的课程资源

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师不仅要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室、图书馆、生物园等课程资源,还要善于利用社区课程资源。

社区是学生的生活环境,也是学生的学习环境。社区中存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优化生物高效课堂

南海霞

(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中学,甘肃定西

摘要:要打造高效生物课堂,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外,还应适当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高效课堂动手实践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标志的生物学新课程全面推广实施,这是中学生物响应素质教育的一大举措。对乡镇中学生的调查显示,教材的改革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这为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但主动学习生物的人少之又少。[1]生物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其学习角色的转变,是我一直认真研究的问题。我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认为让学生动手实践是一个有效的解决策略,难度虽然不小,但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并对优化中学生物课堂有很大的作用。

一、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1. 形成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才能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2]课堂不单是教师或学生的课堂,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密切配合,有效互动,才能使双方有所收获、共同进步。

2. 增强学生体验,开发学生潜能。

教育学博士肖川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学习过程就有内在动力支持,就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直观有趣的材料,精心设计,就会使生物学习的内容趣味无穷。[3]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加入学生体验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自身创造力。

3. 引导学生自学,授之以渔。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重要保障。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而不只是帮学生解决问题。

二、设计学生动手探究活动的方法

1.有效利用当地教学资源,因地制宜。

乡镇学生可以较多地接触农田果树等,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生物为探究材料,在着很多生物学课程资源,如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官、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良种站、养殖场等。

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逐步达到课程规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深化生物学科教学与科学素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教育等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总之,初中生物学科有得天独厚的德育教育资源,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熏陶,学生更易于接受。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将学科德育有机地融入教学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实施

进行小课题探究活动。如:让学生观察有树荫遮挡的农田作物与无树荫遮挡的农田作物的生长状态的差别,认识光照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2.充分联系生活需要,学以致用。

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后,动员学生对当地退耕还林后气候变化和生物种类变化等方面进行调查,利用所学生物知识为当地农民讲解退耕还林的优点。

3.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模型,环保创新。

我尝试让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在课前动手制作教具,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环保意识。如:在学习“泌尿系统”时,学生利用废纸废铁丝等制作肾小球模型,在制作中发现很多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前讨论交流,课堂学习效果非常好。

4. 建立学习共同体,合作探究。

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建立学习共同体。比如:在讲解“昆虫的生长发育”之前,先组织学生分组,然后发放蚕卵,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在学优生的带领下,仔细观察并记录每个阶段蚕形态的变化特点。最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表演话剧,讲述观察结果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认真分析并指导解答问题。

三、学生动手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1.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防止“自由无序”。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生为本,这使部分老师在课堂中淡化了自己的作用,完全由学生掌控课堂,结果课堂变得“热闹”了,学生却收获极少。学生的展示不能代替老师的讲解,教师在学生展示时要认真倾听、及时纠错、引导和精讲点拨,发挥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要协调好,才能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才能提高学习效率。[4]

2.合理安排时间,防止“片面无用”。

课上学生动手实践会占用大量的课堂学习时间,教师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活动不能过多,应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学生因负担过重而产生负面情绪。合理分配讲授与活动的时间,才能事半功倍。

3.明确设计目的,防止“为动手而动手”。

让学生动手实践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应该明确设计活动的目的,不能盲目地在每节课中加入实践活动。应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在准确分析教材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民主、宽松的实践氛围中掌握重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更好地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大庆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学科德育指导纲要[S].大庆.

谈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关键词:生物教学,有效性,课前准备,生活化,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为基础, 全面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 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 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效率。为此, 本文在作者一线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对如何提高生科教学的有效性, 进行探讨。

一、做好课前准备

一堂课仅仅45分钟, 要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就必须要充分利用好这短短的45分钟, 这就要求在课堂开始之前, 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要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 这里我们主要谈谈教师的课前备课。在课前准备之前,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结合新课程标准, 充分了解本次课堂教学的目标, 并在对学生认知的基础上, 制定出课堂教学计划,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前还要广泛涉猎, 搜索素材, 比如相关的生物专题片、生物文献以及生物图片等等。在课堂中能够做到旁征博引, 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 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充满激情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贴近生活, 打造生活化课堂

生活化的课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为此, 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贴近生活, 充实教学内容。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比较熟悉的社会知识来充当我们的课堂教学素材, 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和应用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性。如在讲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一章节的时候, 我根据日常生活体验, 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蚯蚓对我们的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为什么大雨过后蚯蚓会露出地面呢?”“遇到露出地面的蚯蚓, 我们该怎么做呢?”围绕这些问题, 我让学生展开了讨论,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各抒己见, 在加深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 也让学生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生物教师, 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要善于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从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教学情境的创设形势五彩缤纷, 可以采用叙事法、多媒体教学法、设疑法等等。比如, 我在给学生讲授生物课程的第一节课的时候, 我会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生物世界的精彩视频, 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世界中的一些生物现象,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世界,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注重设疑, 激发学生探究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醒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也说过:“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 才能够促使学生去思考, 有了思考后, 才可能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为此,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 要深谙“设疑”之道。但是因为长期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很多教师长期追逐所谓“和谐课堂”, 课堂中不提问或者提问缺乏针对性问题普遍突出, 这严重的阻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为此, 迫切地需要我们教师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提高“设疑”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够提高教师“设疑”能力呢?本文认为教师要从观念转变入手。比如, 我在日常生物教学中就十分注重“设疑”教学方式, 在讲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课时, 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科学家发现了一些现象: (1) 将天竺葵放置于光下半小时, 对叶片进行检测发现, 曝光部分检测到了淀粉, 未曝光部分没有检测到淀粉。 (2) 如果将小白鼠放置于密封的环境中, 小白鼠会很快死亡, 但是, 如果将小白鼠和一棵绿色植物同置于一个密封环境中, 小白鼠一般不会死亡。 (3) 科学家通过睡眠实验发现, 好氧细菌经常聚集在水绵的带状绿色物体周围。

在以上事实基础上, 让学生思考、讨论, 并且让学生回答:“大家在以上资料中发现了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思考和讨论, 学生发现:为什么天竺葵叶片在光下能够产生淀粉;为什么小白鼠没有死亡;氧气在绿色植物中的作用等等。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 主动查阅资料、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打造高效率的生科课堂教学, 对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又多姿多彩, 作为一名教师, 要不断地探索, 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 采取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世春.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 (11) .

[2]刘进宝.提高化学课学习兴趣的策略[J].教师, 2011 (29) .

初中生物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生物是自然科学类课程,生物学的发展也是通过不断的实验来发现与验证的,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初中生物如果没有实验,那教出来的学生也只能应付考试, 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实施了有效的生物实验教学,则会使课堂更加有趣,更加生动。但现阶段,由于我国教育水平层次不齐,很多地区的生物实验设施都不健全,对于生物实验也不够重视,依然停留在应付考试的水平上,使得生物实验的有效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本文从初中生物实验的重要性,结合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对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认识初中生物实验的重要性

生物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更具体,更形象地看到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特征、变化,从而更好地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使学生学到他们曾经未曾了解的生物知识。同时生物实验也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我们的素质教育强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改变他们曾经的学习方式,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但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影响,很多科目的学习都停留在课本上与考试上,学生得不到全面的提高,对此我们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宗旨,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等能力。在生物教学中,要重视生物实验教学,认识到生物实验的重要性。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老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也是组织者,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各种困难,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特别是对设备落后、条件有限的学校,更要积极协调,创设学生实验的条件,不能以此为理由推脱实验。

二、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

1、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实验教学的开展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自己主动地探索实验的奥秘。实验教学会将书本中的知识实实在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了实验的真实性,也就能够了解书本知识的由来,这对于帮助学生有效掌握书本的概念、知识体系都有重大作用。

2、实验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在实验中,学生需要亲手进行实验操作,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一定要求,且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实验操作的步骤是否正确。学生在实验中养成的实验操作习惯及实验态度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譬如,如果没有开设实验课程,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需要做实验的时候,就不会仔细查阅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维护方法,用的时候也不懂得爱护,就算弄坏了也不承认,有的学生甚至连做完实验需要清洁操作台都不知道,可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这对于素质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

3、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总结与分析的能力。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总结和分析的能力,学生在做实验之前需要熟悉实验设计,考虑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在做完实验之后还需要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探讨,结果是否合理,不合理之处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哪一步做得不好等等。实验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的实验做得好坏、成功与否,无形之中学生的总结和分析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

三、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策略

1、认真准备实验课。生物实验的有效性不是简单的实施就会收到效果,教师在实验之前必须要做好备课准备。验课本来就是开放性课堂,学生也比较积极,对于实验器材的维护要格外小心课前教师要有所准备。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开展好生物实验课的基本准则,为了能够收获良好地生物实验效果,必须要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同时对于实验的内容,教师也要做好备课,对于实验的目的、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都要给学生做好解析,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与实验后数据的有效性。

2、加强学生实验前的知识储备,提高实验效率。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目标。教学也是如此,如果学生的知识储备极其丰富,做起实验来自然会得心应手,而且还能降低对实验仪器的损害。譬如老师在教学中,可着重实验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进行实验相关知识的查阅,扩大学生的实验知识面,让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估,并思考解决办法等等。这样一番准备下来,学生对于实验就不会有任何恐惧或是害怕的心理,操作起来目的也比较明确,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3、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自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第一步。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老师需要将课本知识生动形象化,加强语言的幽默艺术,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主动思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一种极强的求知欲。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有了很好的铺垫,学生极度想探索生物中的真相与奥秘,下一步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自然就会事半功倍。学生操作起来很愉快,且操作步骤都很熟悉,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4、注重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培养学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如果学生做实验只是动手操作的话,起不到培养能力的作用,还需要让学生总结、反思自己所学,老师需要注重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必须让学生独立完成,还要鼓励学生多思多想,让学生知道实验报告的意义所在,实验没有对错,只需要分析出实验结果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让学生形成一种科学的实验态度和端正的实验心态,这样学生在进行实验报告的完成时就会比较端正,不会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这对学生总结和分析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语

生物实验是开放课堂的第一步,也是素质教育重要的一步,教师必须要用谨慎、严谨、全面的态度来带领学生迈好这一步,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侯杰.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黑河教育,2002,R6l.

[2] 陈德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物学,2008(11).

初中生物教学难点的有效突破策略 篇12

一、形象直观法

由于抽象知识造成的难点,要以形象、直观、实践的教学加以解决。

1. 精选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

“耳与听觉”一节中,学生很难理解耳蜗内有一种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即听觉感受器),能够将声波引起的振动转变成与听觉有关的信息。通过播放一段科普纪录片后,眼见为实,直观的视频或动画使学生更易理解,更易接受,而且很难遗忘。

2. 制作简单模型,形象生动。

想要了解尿液的形成必须要先认识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肾单位”。如果能自制一个肾单位的模型(如左下图),再结合书中模式图,配以动画演示尿液形成的动态过程,则形象生动,可轻松解决教学难点。

再比如: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我也做过右上图这样一个模型,学生通过自制的模型,可直接体会胸廓体积的变化与肺体积的变化关系,虽不太明白其中物理学原理,但是很直观。

3. 利用现成模型,直观介绍。

眼球的结构很复杂,利用现成的“眼球”模型剖析介绍,比直接对着挂图识别效果要好。而且学生经历一个拆装模型的学习过程,能够达到“做中学”的效果,增长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动手能力。

心脏的结构也很复杂,利用“心脏”的模型对照书本图片,按层次逐一认识,心脏的四个腔,瓣膜的存在,左心室的壁最厚,以及与心脏相连的血管,这些内容都无需多加解释,一目了然。教师只需多加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并及时归纳总结。

4. 实物接触,亲身体验。

在“人体的支持与运动”一节中,长骨及关节适于支持与运动的结构特点是本节的难点。课堂上如果能带些猪的长骨或鸡的长骨(要保留长骨两端或一端的关节软骨),展示两骨之间活动的连接(关节),这样教学会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也会慢慢地留意身边的生物学,树立起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

5. 图片对比,清晰可见。

关于“血液”的学习,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是本节的难点。对照图片:明显发现血液颜色上的差别。然后去分析颜色不同的原因,引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再去分析主要的血管中的血液类型,动脉血与动脉,静脉血与静脉之间的关系,层层递进,逐一解决教学难点。

6. 设计板书,归纳总结。

板书的作用有很多,可建立知识框架,突出重点。也可突破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设计好每节课的板书也很重要。比如: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动脉血与静脉血之间转变的原因分析,用板书图示并用红蓝粉笔标出血液成分的变化,效果非常好。

再如: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中最后一个环节———“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是学习的难点。教学中我们往往先复习花的结构,然后引导学生认识花是怎么结出果实的。由于结构名称特别多,建立起来的往往是瞬时记忆,容易遗忘,学习后可及时以板书形式归纳,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在后来的练习中还可作解题参考,通过反复巩固,形成长期记忆,难点自然不难了。

二、实验探究法

1. 模拟实验探究教学难点。

“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模拟实验中,可以通过物理装置来探究出近视形成的两大原因:一是晶状体的凸度过大,二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对于改变其中的某个因素来探究近视的原因,教师一定要指导到位,最好能设计好表格,否则学生操作时目的不明确,很难分析得出最后的结论。

2. 演示实验探究教学难点。

“唾液的消化作用”虽不是重点,但如果没有实验的探究,学生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分析上,没有事实根据。我们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为节省时间)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对照实验,展示最终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学生的注意力会立刻集中起来。发现:加了稀释唾液的淀粉溶液遇碘未变蓝,而加等量清水的淀粉溶液遇碘变蓝。再通过分析现象,得出最后的结论。

3. 分组实验探究教学难点。

分组实验时前要指导到位,分工明确,实验时要适时点拨,实验后要及时分析现象,得出结果。如“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同学们都能看到流动的血液,但要分清流动方向相反的两条血管哪条是静脉哪条是动脉就比较困难。教师在分析的时候,就要将前后知识相联系:显微镜下的看到的是倒像;小鱼的心脏在头部下方;你把小鱼的头朝左,其实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小鱼头是朝右的;如果血流向右,就代表流向头部,那就是静脉,相反血流向左,即流向尾部,那就是动脉。

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诱导启发讲解或思考题引导学生剖析教学难点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推理,难点可迎刃而解。

三、分解难点法

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难点分解为几个难度相对较小的问题,各个击破,最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突破难点,这种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十分有应用价值。如在讲血液循环的途径时,把它分为心脏的结构;与心脏相连的主要血管;体循环和肺循环具体途径;毛细血管的功能;在全身的毛细血管网及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这两处发生的物质交换来分析血液成分的变化,最终明白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的关系等几个问题来分析研究,最后进行综合。这样,通过化整为零,使学生感受不到复杂问题带来的学习困难和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特别是中差生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四、联系生活法

生产生活实际是生物学知识的来源,也是生物学知识价值的归宿。有些生物学知识概念一旦脱离了实际就更显得深奥玄妙莫测,成为难点。解决这些难点的唯一正确有效的方法就是密切联系实际,加深对这些知识概念的理解。如:糖拌西红柿时会流出大量汁液来,为什么?激发进一步探讨:在什么情况下细胞失水?在什么情况下,细胞吸水?再联系生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医院里用的是0.9%的生理盐水。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中相关的事例,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

五、针对性练习法

通过针对性练习能发现学生对知识难点是否理解透彻,是否能灵活运用。比如:针对“几种常见的人体激素的主要功能”这一难点,利用例题比较剖析,化解难点。

例题:甲、乙两患者都为成年人,症状如下表:

甲患者和乙患者,两人的病因不同,乙患者是由于幼年时期哪种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A.甲状腺激素B.生长激素C.胰岛素D.性激素

这条题目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的了解。通过类似的针对性练习,知识便可化难为易。

有效突破难点的策略也不仅于此,有些难点还需要多种方法有效结合起来运用,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从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最感兴趣的切入点出发,选择最实用、最高效的突破难点的策略。

摘要:难点突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就初中生物课程的特点, 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策略很多,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水平加以选择合适的一种或多种, 便可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作为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

上一篇:英语阅读策略下一篇:新疆现代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