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

2024-10-07

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精选8篇)

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 篇1

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教学工作越来越重视学生及师生之间的自主合作与交流,与此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被纳入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工作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举例浅析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运用,并提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8)10-0126-01

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开展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促进学生生物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借助合作学习模式能把教师从繁重、低效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使教师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理论与实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使生物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体系下的初中生物教育目标。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该认真观察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组建实力均衡的合作学习小组,可以将6人分为一组,每组设一名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们积极参与生物合作学习活动,讨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发展理论知识践行能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如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指导组长和组员一起学习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按照具体流程逐步完成实验,总结实验结论、撰写实验报告,从中获取知识体验,加强实践技能与合作能力[1]。另一方面,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顾全大局,对每个小组进行适当地指导,提供思路,同时还要处理好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在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注意平衡独立与合作学习的桥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开展有序的小组合作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有序的小组合作活动,首先,应全面认知合作学习对自身的要求,准确定位自己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的位置,革新传统教学观念,完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这样能确保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顺利开展;其次,教师要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前准备工作,重视实现当代初中生物教学目标,准确判断本次合作学习活动是否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以及能否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实践人才;最后,教师要全面观察合作学习的进程与效果,了解学生的进步程度,做好合作学习的点评工作,结合学生的进步程度和知识与实验技能缺陷予以相应的表扬、鼓励和指导[2]。

此外,教师不能忽视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的要求,应该综合指导学生认知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了解自己的具体学习状况,告知学生:要努力克服生物学习困难,争取更大的进步,理应积极投入到合作学习活动中,不断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促进合作学习优势互补[3]。选择挑战性学习任务

教师立足于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目标,精选合作学习内容,为学生布置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分工完成,在合作学习中交流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全面提高生物实验技能。如在讲解《了解生物圈》这一章节时,让学习小组合作完成生物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每个合作小组有六名学生),在开展课堂实验之前,由两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室外采集各种各样的植物标本,做好其保鲜工作;在进行课堂实验过程中,让两名学生调节显微镜,然后将提前采集的植物置于显微镜下,接着让小组成员轮流观察,发表自己的所见所感;实验活动结束后,由另外两名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教师耐心引导学生在报告中认真撰写实验分工、流程、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实验心得体会和针对本次实验所提出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弥补传统课堂模式的缺陷,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教学状况,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实验能力、合作能力、学习态度和书面成绩均纳入评价标准范围内,以此确保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正确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科学组建合作小组,为学生开展有序的小组合作,精选合作学习任务,并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常旭琴.提高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15(05).[2]高?r.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有效性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04).[3]刘丽丽.论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J].吉林教育,2015(06).

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 篇2

一、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并选好小组长

(一 )合作小组的合理组建。在组建合作小组时 ,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 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一个小组内应包括具有不同能力特征、不同数学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而每小组成员之间的认知水平、风格等不宜差别太大。这样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中相互补充、相互帮助,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做到公平、合理,从而促进学生的集体进步;三是分组时重点考虑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以及性格内向、有才能但不敢适时展现自己的两类学生,把他们安排在有耐心、成绩较好、乐于助人的学生小组,有利于他们展现自己, 发展自己; 四是每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广的交往空间。

(二 )小组长的优先选拔。小组长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他得按照教师布置的项目内容,合理进行分工,协调项目进度,提炼汇报总结,等等。小组合作成功与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小组长的职能的发挥情况。所以,合作小组组建好后,必须选一个好组长。有的孩子擅长操作,有的孩子擅长描述,有的孩子善于总结分析,有的孩子善于推理……我们要根据个人特长,知人善任。组长在小组中应具有凝聚力,因此最佳组长人选应是组织协调能力强、责任心大,能以身作则、乐于助人,且数学知识水平相对高的学生。还有,除了常务小组长外,我们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出临时小组长。我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必须进行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难易,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拔出在本次合作中能带领组员有效探究的组长。在进行项目活动时,老师平时应对选出的组长进行专门的培训,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职责,在小组中起到引领监督、帮助的作用,并能合作组员共同完成任务。

二、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如今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 大部分教师都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让学生集体讨论,讨论时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就宣告结束。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将个人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等传统的做法抛得一干二净。这种做法实际上违背了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辩证关系。老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辩证地阐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学源于思,思又引出学。

在学习过程中, 我发现很多学生过于依赖合作学习解决自身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常常会出现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合作学习中如果学生缺少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小组在讨论的时候学生就会很难有自己的想法,就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鲜明观点,合作学习就形不成交流互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失去意义。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只有以学生个体独立思考为前提,学生才会有针对性地讨论,有目的地交流,才能达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互促进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准确把握教材内容需求,该合作时就合作,该独立时就独立,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其实并不难,我认为,在教师设计问题提出之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同时还要准确把握所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的难易程度。如果问题比较简单,几乎每个学生能够迅速给出正确答案,就没必要再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了;如果大多数学生思考之后不能准确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存在不同观点和想法,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组织各学习小组先进行组内讨论,有序地在班级进行集体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为合作学习集体讨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三、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切入时机

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但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进行合作学习。有的老师为了追求学习形式多样化,不切实际,盲目地采用合作学习,例如在过简或过难的地方采用合作学习,还有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探索时采用合作学习,都因为时机不对而收效甚微。所以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一定要找准时机,针对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展开,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平方差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a+b)(a-b);(3x+y)(3x-y);(6a+b)(6ab);(4c+3d)(4c-3d)。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求出答案,然后再启发。比如:请大家自己找一找,这四道题存在什么规律? 过了几分钟,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同时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引导,接下来可以让各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效用。

(二 )在迷惑、混沌时。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例如,在“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节中,当教师提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后, 学生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两个不同的概念感到迷惑不清、弄不明白。这时,教师适时提出学生的困惑:“这两个概念一样吗? 有什么区别呢? 又有什么联系呢?下面,请各小组先组内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再组间进行辩论,最终得到正确的认识,找到正确的答案。”接下来,各小组展开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各个小组都拿出了自己的讨论结果,随后组间开始进行积极的交流、激烈的辩论……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形成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学习氛围,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由混沌到开窍,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对这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能从图形的个数,对称轴的条数等方面区别两个概念,也认识到它们的许多联系,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和实效。

四、构建好合作学习的有利条件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 ,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因此,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由此看来,构建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非常重要。

(一 )良好的心理优势。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和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生气勃勃。

(二 ) 充分的思考时间。在平常的教学中 , 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进行, 或由于学生的“吞吞 吐吐”,害怕不必 要的枝节 末叶的出 现和时间 的浪费 ,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得到尽情发挥。

(三 )有效的激励措施。适时适当地激励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 篇3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    小班化

1.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

初中生物是一門基础自然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系统性很强,从微观上看,学生要掌握显微镜下病毒的结构,从宏观上看,要对整个生物系统有所认识[1]。当前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教学资源的缺乏限制了小班化教学的开展。其次是教师对新课标缺乏认识,对初中生物教学的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生物教师还未完全从“用教材教”转变为“教教材”。而且大多数教师对现有可利用教学资源的关注不够,很多学校虽然都设有生物实验室,但基本上都闲置。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生物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也产生很大的阻碍[2]。就农村初中生物课堂而言,问题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教师认识不到位、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二是班级合作学习小组划分不合理,组间差异过大、课堂秩序混乱等问题突出;三是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及现有考试制度等的影响,导致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多重限制[3]。

2.农村初中生物课堂开展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2.1转变教师角色

生物课堂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于当前的教学模式、方法等及时做出调整,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师生关系的重构引导课程改革,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系列改革的前提。

小组学习的前提是合作学习。要学生学会合作,教师首先要积极与同年级、同学科教师进行合作,增强集体备课、交流互助、合作共享的意识。教师在小组学习中,应成为学生的向导者、促进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要学会与家长的合作参与、合作管理、合作监督,将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导的课堂转化为学生主导、学生主演的课堂。要教会学生实践,变理论学习为实践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在七年级生物“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中,让每个小组自制模拟胸廓教学模具,通过小组内探究胸廓模具在什么时候气球胀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让学生感知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以及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等,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实践证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合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2.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营造愉快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小组合作学习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在进行“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教学时,让学生小组分析、解释农作物合理密植、间作套种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科学道理;移载植物多选择在阴天或傍晚的生物学原理,等等。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有意识地创设争辩、讨论情境,并在小组讨论中适当引导,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同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例如: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呼吸运动,吸气、呼气过程中(肋间肌、膈肌、膈、胸廓、肺)的变化情况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的,而使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可以帮助学生营造一个形象呼吸过程,从而让学生理解呼吸过程中吸气、呼气(肋间肌、膈肌、膈、胸廓、肺)的变化情况,并通过表格对比让小组归纳。这种学习方式易被接受,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2.3优化合作学习的内容

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探究活动,如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这些探究性活动的开展仅靠个人是很难独立完成的,如果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则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逐步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果与乐趣。但农村初中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全部开展探究性活动。教师可依据学校的实际及学生能力,对探究性活动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因地制宜地确定探究活动的内容,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2.3.1调查类活动的开展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如:“调查校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调查五个步骤:调查范围的选择、制订活动方案、实施调查、归类整理、汇报与评价,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

2.3.2实验探究类活动的开展

实验探究是学习生物学最基本的方法,如七年级上册的“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从鼠妇的采集到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都可采用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锻炼。又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的探究实验,教师在上课前的一周安排各小组回家完成这些实验。上课时各小组将实验结果带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实验探究操作能力。

2.4加强合作能力培训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涉及分组、教师参与、学生参与及评价等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异质分组方式,而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也使得其完成预定教学任务的速度并不统一,为此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主要是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帮助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以优带差,帮助其学会分析问题,逐步提高其成绩,在此过程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对知识会有更深入理解。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采取适合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分组方式,组织类型可以多样化,但是小组规模不宜过大,应进行异质分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培养竞争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应引导学生学会良性竞争机制,并努力创造良性竞争环境,让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其处在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中[4]。我从以下几点加强合作能力培训,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

2.4.1树立正确的小组合作学习理念

美国明尼达大学的戴准“W”约翰逊和罗速约翰逊对合作理论进行了40多年的研究,他们认为学习的动机是由社会关注、相互依赖等因素决定的。在学习中,积极的合作、消极的合作、无效的合作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充分感受积极合作带来的好处,从而克服单干、消极合作、无效合作等排他性的习惯。因此,树立正确的小组合作理念,是事关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2.4.2加强小组成员的培训

2.4.2.1小组长的培训

在小组建立初期,观察班级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小组长人选要求:a.有强烈的责任心,愿意为同学们服务;b.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c.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选出小组长的人选后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组长的职能、权利和义务,领导艺术,形成技能。教师对各组小组长的工作表现要作出积极的评价并给予鼓励,及时召开小组长经验交流会议,针对各组长提出的困惑给予及时解答。同时采用定期转换“竞争上岗”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4.2.2学科长的培训

学科长是由小组中生物学习较好且对生物学有兴趣的学生担任,然而这些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愿与其他学生交流分享。在培训中,我们要解决学生的这个问题。新学期的头一个月生物课上有意地多关注这些学生,多给予展示自己的机会,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心理素质,并不断地激励他们。生物实验课上有意让这些学生担任老师的小助手帮助其他学生完成实验,使其从中得到乐趣,从而使这些学生成为乐于助人、态度积极、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强的学科长。

2.4.2.3记录员的培训

记录员是小组学习中问题的集中体现者,在小组讨论中产生的问题由记录员记录。在培训中,要求记录员利用统一的格式登记,培养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能记录好讨论的内容,又能积极参与讨论的习惯。

2.4.2.4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如中心发言人、控制员、服务员等)的培训

如:互助意识、倾听能力、表达能力、总结能力等培养。上述小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根据小组合作效果适时调整。

2.4.3组内学习

组内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关键,要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进一步进行细化、优化,提高成员质疑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达到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目的,必须实行组内结对子。

2.4.3.1小组座位的编排

当前农村初中班生数较少,每组五六人依据学生生物成绩、生物素养、能力水平、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对组内学生进行编排,每组成员划为A1,A2,B1,B2,C1,C2(A:学习成绩优,能力强,B:学习成绩一般,C:学习成绩较差)。

三种小组座位编排的模式

2.4.3.2小组的课内评价

课堂小组的评价是检测学生的合作效率、效果,增强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小组合作的成绩评价,以此鼓励学生合作,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合作学习进行评价可以使学生更注重合作过程的行为表现,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经历中不断体验成功,评价还可以使教师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对合作小组的组织和教学目标活动的设计,以便及时做出调整,发展更有效的合作学习。每一堂课上,根据设计的合作内容,都要对小组的合作成绩进行定性评价。主要是好、中、差,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从表达水平、认知水平、是否进行合作方面进行评价。

2.4.3.3小组的课外评价

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大部分学生在校寄宿,学校提供晚自修服务,如何有效地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延伸,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a.预习(10分钟):小组长负责召集,由小组依据导学案讨论学习,发现问题提交。

b.作业(20-30分钟):由小组长负责召集,小组成员先独立完成,由学科长负责检查,并针对小组出现的问题,学科长讲解解决,学科长解决不了的由记录员记录题型,交由任课教师下节课解决。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激发学生合作意识,我采用了“累计积分制”,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十分有好处。如每周有小组排行榜,每個单元有合作标兵组、优胜组、进步组等激励性的表扬。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实践取得较好效果,如期末市统考中,大部分生物学困生成绩有显著提高,生物平均成绩在全市排名,由半期考的10名进到第5名。

总之,在建立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必须重新审视小组合作的学习价值,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强调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真正让学生在有效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初中生物课堂中换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于琳.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4,10(3):20-21.

[2]张清忠.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10(1):4-5.

[3]高岩.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有效性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

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 篇4

龙游三中

何啊玲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也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并进行了新课程的改革,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班级教学中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课改实施以来,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徒有合作的外衣,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不具备合作精神,致使讨论不能展开、探究无法深入,不能进入真正意义的合作。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白白地耗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合作学习有时往往只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不求实际效果,而忽略了其本质。我们一线教师还有很多疑惑和问题,特别是对课堂中生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抱有疑问。什么内容要合作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国外的学者把师生互动合作行为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国外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虽然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基于全班学生的特性这种内在教学情境而进行的。它们所研究的是学生互动行为,理论性很强。

二、课题的界定与研究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学生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学习水平以及学习情感等几方面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分层次,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搭配成若干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下的个别化教学的策略,它容因材施教的思想于班级教学之中,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间构建一座桥梁,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力求体现集体性教学与个体性教学的统一。从而为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的教学活动环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学有所获,达到培优与补差并举的结果。它着眼于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并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1)教师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2)不同层次学生积极投入,使学习成为在已有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也是个性化的、多种学习需求的过程;(3)任务导向明确,学习成功率高,达到了预期和生成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主要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合作方式的理论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比较新课程与传统课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不同要求,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合作方式的内涵,提炼、概括出与实施新课程相匹配、相一致的学生合作方式的要素和特征。

2、本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方式存在问题的现状研究

通过观测和调查,对本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作方式所呈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改善现状的方式和途径。

3、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方式呈现的案例研究

选择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方式有效性较高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研究从中呈现的特征和规律,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4、促进教师对课堂管理进行变革的研究

针对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更新理念,变革管理行为,为学生合作的方式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重难点分析

(1)我校班级人数较多,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如何分组和分组后的管理我们感到有一定的困难。

(2)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学习偏弱的学生大都是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表现的机会,往往会在小组的掩护下随声附和,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如何更好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解决个别学生身上存在的思维依赖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3)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把握合作材料选择的“度”,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使合作学习更有效更有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四、本课题的预期价值

经过研究实验,初步找出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策略,及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方法。如何通过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应的合作技能,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认真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合理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科学做好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正确定位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让教师自主更新教学观念,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基本途径与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尽快摆脱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的为难境地,使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学生进步,教师发展、教学相长。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学习阶段(2015.3-2015.4):

(1)、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标,掌握新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学习观。(2)、课题组成员重点研究“合作小组”学习的特点及理解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构和要素。(3)、学习研究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思考。

2、实施阶段(2015.4-2016.11):

(1)、调查了解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基本情况。(2)、具体制定各类有效性检测表。

(3)、实施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方案。

3、反思阶段(2016.11-2016.12):(1)、各成员完成本阶段总结材料。

(2)、总结研究方案得失,汇总材料,写出结题论文。

六、前期准备

1、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实施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构建学习小组结构图、成员责任分工表,教学过程的反思等;

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 篇5

长期以来,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多,以集体授课为主的班级授课制就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虽然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制约着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而忽视对学生语言行为的训练,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也很难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沉闷;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不能灵活地开展各种较为真实的语言教学活动,使学生很少有交流的机会;同步的教学节奏无法照顾到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新颁布的《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采用活动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学习。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要改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就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1.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

由于班级人数多,时间有限,提问面窄,教学任务重,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而小组合作学习模拟了小班化上课的形式,学生由原来的听讲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机会发表个人意见,展现自我,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由原来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激情

小组合作学习由于人数比较少,避免了学生在课堂上当场答错时的尴尬,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和愉快的学习空间,缓和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在没有包袱和压力的环境下,组员敢问敢说,畅所欲言。他们都把精神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上面,而不再是关心自己句子说得正确与否这样的问题上。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利更多,语言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他们更主动更积极地学习,大大激发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和激情,因此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能够自发地积极地去完成。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每位学生对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可以分享自己的意见,又可以从组员的发言中获得其它意见或看法,从而不断受到启发,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此外,有的时候很多问题单凭一个人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或者每个人都是带有片面的看法,而通过小组的集体智慧,往往会有创新的解决办法。所以说,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有利于增强团队的合作意识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要求只有每一位组员都掌握了教学内容,才算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每位组员都认为自己有责任保证组内成员都学会教学内容,因此,他们积极和主动的学习情绪高涨起来,思维和心理活动较长时间处于兴奋的状态中。为了尽快尽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同学都会希望自己能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运用学过的知识,尽最大努力来帮助组员,他们会主动带动基础稍差的同学一同前进,相互讲述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或心得体会,并相互辩论、纠正,使基础稍差的同学有更多机会,用更多层面,更多角度来理解问题,进而也能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且牢固地掌握新知识,从而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学生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感到自己不再是局外人,而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他们不再是学习的个体,而是合作学习的“共同体”。此时,浓厚的学习氛围得到了提升,团队的合作精神和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在目前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多数教师都是面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临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这样的学习场面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意识的养成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必须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分组形式,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有利于开展小组间的竞赛。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和英语学科的特点,可以按座次就近组合和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两种形式。

(1)按座次就近组合按座次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一般人左右。这种合作小组的形式,无需将学生分出层次、重新调整座次,因此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突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征,任课教师可以在开学初与班主任协作,依据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和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以4人为一组来安排学生的座位。这种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分组讨论。一般情况下,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活动是随机、分散的,而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凝聚力的学习活动。

异质就近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根据教学安排和内容的不同在课前、可中和课后进行。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般围绕预习来进行,包括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课前预习所不同的是,应该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预习要求,例如:让学生先独立预习课文并找出重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不同的主题让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报告活动,让学习小组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上台演讲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气氛,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2)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是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按个人兴趣自由组合,以一般以4个人左右为宜。以任务为中心的合作小组的学习目标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自主设定,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在学习时间上也可以有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教材中丰富的题材、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载体,开展任务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我在讲牛津深圳版9A Chapter2 Our daily life的时候,我布置他们课后调查自己的好朋友的日常生活,然后互相交流;又例如我在讲牛津深圳版9A Chapter4 Electricity 的时候,我把我班上的学生分为十个小组,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第一、二组上网查找深圳市的居民用电情况;第三、四组查找一些常用电器的相关知识;第五、六组查找如何安全用电;第七、八组调查周围的同学或家人的用电情况;第九、十组负责讨论如何节约用电,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分头查阅资料和相互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2.教师扮演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

现在实施的新课程体系,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方式的变化,促使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角色由原来的传授者、训导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激励者、合作者和评价者。

传统课堂是学生各个孤立学习,老师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学习甚至害怕学习,而老师的一些思想方法也会变得主观,封闭甚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因而,在新课程的带动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促进者,当学生讨论的声音不够响亮的时候,教师可以观察小组活动的情况,适时做出分析,促使他们进一步地交流意见;教师是一个帮助者,当学生讨论的思维受到阻碍,或者对问题的看法错误,又或者分析情况的观点不够全面的时候,教师就要及时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纠正;教师是一个激励者,当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教师是一个合作者,当学生由于现时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就要和学生共同研究,一起解决问题;教师是一个评价者,当学生在汇报或展示完成果之后,教师要及时给出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展开,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对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重要作用,也符合了新时代新课程对合作学习的要求。

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

合作学习强调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助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不仅仅包括任务达成情况,更应包括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意识等。应采取个体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合作学习的评价可采

用多种形式,从评价的主体来看,主要有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从评价的方式来看,有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从评价的方法来看,有等级评价、分数评价、评语评价等,这几种评价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教师在教学中可创造性地灵活运用。然而,小组合作学习所追求的是在达成整体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因此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发每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初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6

天津市蓟县第四中学 彭雪丽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将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将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可以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的是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将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需要同学们去动手实践,但是如何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有机结合起来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难题,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的解决实验教学的这一难题。如何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谈一谈本人的具体做法。

一、科学组建学习组

学期初,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学习委员、课代表对全班学生按性别、学习成绩、能力等因素进行均衡组合,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为宜)。由每个小组推选出两个小组长,一名组长负责全组人员讨论、交流、成果展示,作业,顺利完成实验;另一名小组长负责维持小组秩序、纪律.每组学生要合理搭配,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结为一组达到能力互补、性别互补、性格互补,做的既利于组内协调又利于各组公平竞争。

二、实验操作基本步骤:

1.准备实验器材: 在进行每项实验之前,教师和实验员一起按照各班小组数量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供学生使用;

2.提出问题,分析实验:

对将要开展的实验进行分析,了解实验所探究的问题及复杂程度,基本操作步骤,以便为分组做好准备;

3.小组分工,设计实验:

根据实验要探究的问题制定实验方案,由小组长安排组内各人的分工,可以多人完成一项工作,也可以一人完成一项工作;

4、分工合作,进行实验:

小组分工后,各小组成员按照小组分工有序开展各自分配的实验部分:一般由1名学生负责选取实验器材,大家审议通过;由2~3人组装器材,操作;由多人观察现象,记录现象;由1人设计表格收集信息。

5.小组交流:

各组在完成上述各环节之后,针对本组实验进行评估。如:实验装置是否有缺陷?实验过程是否有失误?猜想和结果是否一致? 同时,各小组交流展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心得等。

6.小组评价:

各小组对其他组实验的完成情况进行合理、公平的评价,以此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实验中小组合作要求:

要让实验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获得成功,成效明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参与

实验中的每一项学习活动都要求学生自发的参与,主动的去实践。对于分配的工作,也要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在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分析讨论等讨论活动时,要敢于表明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动参与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参与,培养自己的动手和思维能力,大家个抒己见,可以了解更多的看法和意见,使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

2.分工协作

在实验过程中,有很多实验需要全组分工协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也就会有实验分工。在实验过程中,无论实验分工是什么,是主要工作还是次要工作,都是实验的重要环节,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一项工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分工要明确,具体,不能含糊。实验中小组分工的目的是为了使各人目标更明确,便于精心准备自己分工的工作,有利于把实验工作做细、做实。

3.相互信任

实验过程中的小组分工合作学习首先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信任是完成好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在实验学习中,对于分配的实验任务,首先要相信任务领取者一定能够做好。绝对不能还没有做,就认为其肯定完不成,或做不好,这样既会有伤同学感情,也会影响实验进度。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更要尊重他人意见。只有相互信任的分工协作,才能真正的把我们的工作做好。

4.地位平等

小组合作学习的各位成员只能有分工的不同,不能有所谓的“权威”,这样在交流时才能敢于发言,平等谈论,否则一旦所谓的“权威”发言,其他人就不会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了。实验操作分工及实验过程,应该是平等协作的,如果可能,可以多重复几次实验步骤,大家都有动手的机会,大家都能得到锻炼。

四、合作交流:

由于是小组合作学习,所以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交流,可以使得所有同学对每一个实验过程、步骤都能深入了解。同时通过交流实验心得,也使得同学们对实验过程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合作交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流预习感受

通过对实验的预习,大家交流各自的预习心得,提出自己的实验过程的理解,自己对实验过程中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的看法,以便大家共同注意。对于自己比较模糊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供大家在实验过程中去解决。

2.交流实验操作技术要领

实验操作技术要领的交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实验前的交流和操作后的交流。实验前交流就是通过预习,交流预习心得,便于在后面实验操作中能够规范。操作后交流则是根据自己的实验心得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交流,使得大家对实验操作要领的认识更加全面。

3.交流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之后,由于大家的分工不同,交流实验结果是十分重要的,目的是使大家对于其他分工小组的实验结果也能了解。

4.交流实验体会

心得体会是指自己在实验过程的一些感受。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即使大家都是完成相同的实验,更何况不同的实验。这项交流的目的是让大家都能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使得大家对实验的认识更加深刻。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策略探究 篇7

一、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 小组成员分工不明。

主要还是那些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占了主动地位, 能力弱的学生完全成了听众, 交流展示的过程中, 大多数情况也是集中在那些优秀的学生, 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 能力差的学生没有得到很好地锻炼。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应该分工明确, 做到人人有事做, 充分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

2. 部分教师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合作而合作。

次数过多, 忽略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学生自我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再者, 合作过急, 教师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够充裕, 有时问题根本就没有得到解决, 或者只是个别学生弄懂了, 组内的大多数学生还没能掌握, 这样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3. 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过于简单, 不够典型, 缺少一定的探究性。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 才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4.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弱。

学生缺乏合作的心理倾向, 无法进行有效的小组互动。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发言缺少中心, 七嘴八舌, 秩序混乱, 优秀的学生成为中心, 能力弱的学生容易被无视。

5. 缺少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

教师的评价仍然针对的是学生, 忽略了对学习小组的评价。这样容易失去对合作学习小组的激励作用, 对学习小组的建设不利。同时因为某些评价方式过于繁杂, 操作起来比较麻烦, 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干扰, 不容易坚持。

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以上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 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 只能看似热闹, 实则对学生能力和课堂效率的提高并无助益。我们通过教学实践研究, 明确了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合理分组, 分工明确

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一般按照“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 既可以促进组内的互相配合, 也可以增强组间的竞争性。但是也要因生制宜, 因班制宜。分组后, 教师应该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再由学生自行定出由谁担任这些任务,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来。角色可以经常轮换,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每个角色都应该承担怎样的义务和责任, 既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在确定小组后, 可以让小组成员自行设计本组的组名, 组训, 甚至组歌, 组徽等, 并制定出小组共同的奋斗目标。比如, 笔者所在班级的学习小组就拟定了这样一些组名和小组目标:繁星组———让每个人都能细心一点, 耐心一点, 每次都能进步一点;梦之翼组———以刻苦勤奋为轮毂, 用科学方法骨膜, 张开梦想之翼;艾欧尼亚组 (聪敏、勇敢的象征) ———知识改变命运, 奋斗决定人生;求索组———日质一小疑, 终能解大惑;励志组———积极探究, 努力学习, 共同进步等等。共同制定的小组目标等容易得到小组全体成员的认可, 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共同目标的引领能够激发小组成员的斗志, 并互相督促, 使他们成为一个战斗的集体。

但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 小组分组的原则要随着学生年龄及所在年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之一是以优带差, 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七八年级要照顾到全体学生, 且主要是新知识的学习, 差异性不是特别明显, 因此分组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原则, 扩大中间生群体, 促进组间竞争。但是到九年级尤其是下学期, 学生分层非常清楚, 学生中考的目标也各自不一样。如果继续按照“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就会出现以下问题:后进生因为跟不上进度, 被边缘化、孤立化, 最后自我放弃;成绩优秀学生则会因为老师需要照顾到全体学生, 训练的数量和难度达不到, 成绩提高受影响。因此, 我们在九年级下学期复习阶段将小组分组原则调整为“组间异质, 组内同质。”不同的组安排不同的合作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交流及评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全体学生分别为各自不同的中考目标而努力。

2. 教授技能, 培养意识

在我们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 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情况:小组在讨论交流时, 有的同学没听完别人的观点, 就打断别人的发言, 或者东张西望, 开小差, 做自己的事情, 根本没有听取别人的意见;或者在讨论的时候, 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结结巴巴, 条理不清, 声音细小, 有的甚至根本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唯成绩好的同学是瞻, 认为别人说的都是正确的, 自己不做独立的思考;再者, 在小组合作讨论的时候, 不能够将小组所有成员的意见集中记录下来进行梳理, 整理出综合性的解题意见, 有的是直接照抄成绩好同学导学案上的内容, 有的就按照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解答, 小组讨论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同时, 有的同学缺乏合作意识, 单兵独斗, 只顾展示自我, 忽略了组内的其他成员, 不善于接受他人意见, 有的则是缺乏参与意识, 只做形式上的听众, 游离于小组之外……

针对以上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要真正做到有效, 教师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讨论、表达、质疑、整合等技能以及合作和参与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倾听。一是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 不随意插嘴打断别人, 这是对合作者的尊重。二是要能够抓住别人发言的要点, 并做必要的记录, 为进一步的思考和整理做准备。三是要边听边思考, 要能够做出判断和选择, 并能够对不同的意见大胆质疑, 不能听后一味地盲从。

其次是要培养学生讨论和表达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要想顺利进行, 小组成员必须具备流畅的表达能力, 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要求, 表达时要做到声音洪亮, 吐词清晰, 不急不缓, 条理清楚, 自信大方。每次交流时, 要尽量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 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再者,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思考, 有效整理小组成员的综合意见, 敢于大胆质疑的能力。并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 让他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愉悦, 不断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这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只要教师能够不断去努力, 就能够收到一定的成效。

笔者所在学校根据以上要求拟定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标准》, 组织全体学生学习, 并张贴在班级小组评价栏上, 便于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把握时机, 营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 但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 比如较简单的思考题, 就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 应当把握恰当的时机, 让小组合作学习切实发挥效用。

一是每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 一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控制在三次左右比较合适, 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讨论和交流的时间。二是在合适的时机开展合作学习。具体来说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开展合作学习比较合适:在思考题难度较大, 学生思维受阻时;学生对某个内容意见不一致时;问题的答案多样化, 鼓励学生思维发散创新时。这样就能够充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用。三是应该在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这样既为小组合作学习做了充分准备, 同时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要把握恰当的时机, 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增强合作小组的凝聚力。一是让每一面墙说话, 将小组自主设计的组名, 组训, 小组目标等张贴上墙, 或张贴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名言警句,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除课堂外, 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些竞赛类活动, 比如演讲, 办手抄报, 手工制作, 讲故事等, 增强小组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4. 有效评价, 给予动力

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鼓励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 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一是要注重评价的方式。我们在小组评价时做到两个结合:自评, 他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自评能够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 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 有助于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 改进以后的学习。组内互评能够从小组的角度出发, 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教师评价则能够在全班比较的基础上, 做出较全面和客观的评价。而个人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则是一种捆绑式的评价, 个人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小组评价的基础上。比如同样评A的学生, 小组评价为A的学生就比小组评价为B或C的学生积分要高。这样评价的目的是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 共同探究, 以优带差, 避免单兵独斗。

二是要注重评价的时效性。及时的评价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也能够对学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我校经研究采取了以下小组评价方式:每节课后, 由教师评价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内自我评价组员, 各小组及时地将评价结果记载在纸质评价表上, 每天一汇总, 进行班级口头表扬。每周一总结上周记载的情况, 评出周优秀小组及个人, 登记到班级小组评价公示栏上。每月各班评出优秀组员及小组, 学校进行公示表扬。学期末则对表现突出的班级, 小组及个人进行表彰。

三是要注重评价的可操作性。很多的小组评价方式之所以中途夭折就是因为评价的方式过于繁琐, 增加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因此, 评价既要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同时也要简单易行, 这样才能够坚持下去, 并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我校采取的师生课后共评方式简单易行, 避免了对课堂的干扰, 减轻了教师的评价压力, 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 篇8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生物  教学策略研究  合理划分小组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成为了教学的主角。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笔者也常常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将就此展开探索。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第一,“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使得所有学生通过参与小组活动而参与到了课堂中,因此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使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而对教学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生物学科有了更为深厚的兴趣。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互帮互助互补来学习知识,不仅改善了自己同其他组员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和睦共处。第三,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的学习活动,每一个学生都不是孤军作战,而是与他人一起完成,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了解了合作学习的几点重要性,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力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1.合理分组,合理搭配组员

对于合作小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实不是合作,而是分组,是组建学习小组之前的分配组员工作。如果小组分组不科学,一个组内都是学困生,或者都是学优生,或者一个组内学生性格不合,经常发生口角,那么便是失败的分组,也就注定了是失败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的时候,要科学合理地分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学习成绩、性格特征等)进行分组,确定每个组都有学习好的和学习一般的,都有男生有女生,有沉默的有活泼的,这样就可以保证在小组合作的时候学生是具有合作能力与组间竞争条件的。

2.注重课上合作指导

初中生物课堂中经常会有一些讨论活动或者是实验活动、比赛活动等,在布置合作任务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才能使合作学习保障实效性。例如,本人在学生进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组织小组讨论为什么要用黑色塑料袋装蔬菜时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小组内曾经出现了几种看法?(2)小组一致认同哪种看法?(3)评价自己对本小组讨论的贡献。通过这些问题,不仅促进学生间产生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而且也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错了不要羞于承认,而要善于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而产生新的见解。有的问题由于思考角度不同,观点不一致时可以先保留意见,或找机会与其他组的同学进行交流,或找老师寻求帮助。

3.开展课下合作

生物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因为其他学科可能在课下没有合作探究的任务,只需要学生课上合作完成即可,但是生物是一门变化莫测的学科,它具有实验性,很多实验是我们课上不方便做的,因此教师会将小组合作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利用课余的时间来学习更多、更深广的知识。那么在这个时间段,教师是否依然需要引导学生合作?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学习“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这一内容时,课堂上各小组完成整个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而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则需要课外一周时间观察。至于深入探究“光、土壤对种子萌发有没有影响?”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为了让各小组的合作富有成效,教师对小组合作的分工进行了指导,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并对现状问题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

4.注重合作的评价与反思

合作学习越来越将教师解放出来,使学生居于学习的漩涡中,而教师则是冷眼旁边,仅做指导。其实,学生就是教学的中心,就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合作形式的学生主体性凸显则印证了这一点。但是需要注意,教师的“放手”不是毫无原则的,也不是完全放手,因为合作是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无法对合作学习负责,因此还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小组合作之余进行总结与评价,同时也要总结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带领学生反思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以免在下次的合作中依然出现类似的问题。

三、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注重学生主体性与合作性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越来越受到了各科教师的青睐。的确,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尤其是初中生物。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合作学习也不是万能的,不是无所不包、无往不利的,重要还在于我们的认识与运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为彻底地了解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合理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马向应. 实施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素质[J].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5年04期.

[2] 季玲. 浅谈“合作学习”中学生交往技能的培养[J]. 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12期.

[3] 吕然. 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上一篇:钢筋工技术总结下一篇:创造学思想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