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精选7篇)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1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实验方案(转贴)
(2008-01-03 19:19:56)标签:杂分类:他山之石
谈
新乡市长垣县樊相镇中心校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1、2002年9月,长垣县整体进入新课程教改实验区。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即转变过去单
一、被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课改中出现了“不穿鞋难走路,穿错鞋走错路,穿旧鞋走小路,穿新鞋走弯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长期如此,将直接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新一代人才的培养。
2、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呼唤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人才的声音也越来越强。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作为一所农村初中,近年来学校不少骨干教师相继调出,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鉴于以上几点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引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在于:
转载(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策略。(2)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2、实践意义在于:
(1)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初中的顺利实施。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学习所说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首要指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有效学习有先天的联系。本实验研究能较好地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时切实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华而不实”问题。
(2)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自我调适,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能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
(4)有利于学校改变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策略,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确立语文教师的学科管理思想,从“有效”且“高效”的角度思考语文教学的系列行为,包括课前的准备:有效地计划制定、教材的研究、学情的分析、教案的设计等,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策略的落实、教学目标的达成等,课堂教学的后续性:课后练习的布置、及时到位的辅导、准确的评价与补救等。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放到语文“教学”的系统中统筹管理,有效落实。
2.研究语文教学系统中每个环节的“度”,即相关教学活动达到怎样的程度才是最有效的,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高效的,优化环节结构。
3.细化语文教学系统各环节的教学行为,以系列教学行为的有效组合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范畴,要以教育调查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和实验研究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1)了解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研究的现状,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2)掌握学科管理的基本方法。
2、观察法。深入教学实践,跟踪观察了解语文教学三个阶段的现状,摸清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
3、问卷调查和访谈。编制语文教学三个阶段的教与学的方法与效果调查表,为语文教学系统性管理把脉,以便对症下药;同时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师生对教与学的过程、方法及结果的心理需求。
4、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课题内容边研究边调整,在行动中不断推进课题进展。
5、个案研究法。选取特定的人与课题,对整个语文教学系统的逐个环节进行描述与分析,写出案例分析报告。
六、课题研究步骤:
(一)研究思路:
首先进行广泛的文献资料研究,了解国内外当前对于有效(高效)教学研究的进展以及语文教学研究的动态,从中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对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作全面的调查研究。根据现状,又确立几个子课题研究小组,以系统结构优化为中心,从不同角度研究语文教学的“高效”问题,最终实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7.9.22——2007.10.22)(1)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尤其是关于有效、高效教学的理论,掌握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动态。
(2)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有关本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3)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方法,成立研究组织。
(4)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科研理论,并做好成员的分工安排,确立子课题方案。2.准备实施阶段(2007.11——2008.2)(1)请专家指导,进一步论证课题方案。
(2)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重点研究教学效率。(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学科管理的相关理论,掌握一定的管理方法。(4)对本课题作初步的文献研究。3.全面实施阶段(2008.3——2009.8)
(1)采用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关系。
(2)从管理的角度确立教学三阶段(准备、施教、巩固与评价)的地位,研究其有效(高效)性所要达到的度。
(3)从实践层面上进行语文学科管理研究,把各阶段的教学行为放到系统中全盘统一管理。重点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总结改进。
(4)将教学准备行为分解为教师教的准备行为和学生学的准备行为,研究其高效性策略。
(5)研究总结高效课堂的管理,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指导教师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课堂管理思想与教学艺术。
(6)研究课堂教学的后续行为,包括学生的作业练习、教师的辅导补救、学习效果的诊断评价等,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度才是高效的。
(7)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对研究人员进行理论、研究实践的培训,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和进度。
4.总结阶段(2009.8——2009.12)
(1)总结研究成果,写出相应的研究报告、论文或论著。(2)总结出语文高效教学的一般规律。(3)探索出培养高效性语文教师的途径和方法。
七、成果形式
1、论文
2、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
八、课题人员分工:(略)
九、课题的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为整个时代发展的特征,因此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学不允许出现浪费:时间的浪费、智力的浪费以及其它教育资源的浪费,任何一种浪费都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都会造成教学的高耗低效。而教学系统结构的优化与否是导致教学效率和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追求高效的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广大师生的目标,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期待。既如此,本课题的研究就会得到全方位的支持,有利于形成研究的环境与氛围。
本课题提出之后就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全力响应,同时上级教研主管部门的领导也鼎立支持,他们在研究方向、研究重点、研究方法上给予了具体的指导,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准备帮助开展本课题的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经过细致的文献资料的查阅,掌握了大量的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最新资料,找准了课题的切入点,完全有信心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主要是语文教学的县市级骨干教师。有市县名教师2名,中学一级教师4名,他们大都参与过省市级 “十五”课题的研究,在市级以上教育教学杂志上发表过数篇文章,完全有能力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学校一把手校长的全力支持,为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不仅添置了上网的专用电脑,而且购置了大量相关的书籍杂志,研究经费学校全额拨款,需要多少学校拿多少,同时给课题组成员提供大量外出调查研究和学习的机会;学校规定,只要是课题研究,学校提供所有的物质和时间上的保障,并将尽力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学习研究的平台。另外,本课题的研究还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的高度重视,这就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
十、预期成果的价值: 1.实践价值:
在农村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利用仅有的教学资源投入,得到最大的教学产出,其实践价值就在于:
(1)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高效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优质教学的追求。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的天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体现。而高效教学所追求的就是教学效益与效率——一方面要有优质的结果,另一方面要有优质的过程,进行高效教学研究,坚决反对那种把“提高教学质量”与“加班加点”之间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效教学的本质追求。
(2)有效地改变当前语文教学的低效状态,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还学生以“血色”与活力。教学从有效性纬度上有四种形态: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一种高级状态)——低效教学——无效教学——负效教学。低效、无效乃至负效教学的大量存在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用于学习(特别是重复作业、机械训练等)的时间之长、负担之重、效益之低下,“日光”加“灯光”的教学,已经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严重障碍,陶行知先生曾经抨击过的那种“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生命赶掉了”的那种“杀人的”的教学,今天涛声依旧!反对低效(无效、负效)、探索高效教学已经达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为了改变当前的低效状态。
(3)帮助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一是独立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二是课堂教学水平得以提升;三是辅导点拨及时精当,做到要言不烦;四是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管理科学规范,能够优化教学系统的结构。把教师从繁重的低效或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提升教学生活的质量,促使教师走上一条教学自由之路。
(4)改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由于语文属于母语教学范畴,学生学起来不像学其他学科那样有新鲜感以及学会之后即刻获得成就感,而且语文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所以学生对语文的态度常常是无所谓,进行高效教学研究能够很好地改变学生对语文的态度及学习时的精神状态。
2.理论价值:
(1)丰富语文课程改革理论。从目标上来说,课改的真正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媒体的包装报道,与高效教学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从过程上来看,新一轮的课改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衡量其成败与否的关键指标,而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是语文高效教学策略最核心的关注。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充实语文课改理论。
(2)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探究语文高效教学,把“教学”放到从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发到效果的真正落实这一个过程中作整体上的管理,优化其过程结构,而不仅是某一教学环节上的探究,这将有助于确立教师的学科教学管理思想与高效教学观,提升其语文素质化教学理念。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2
一、教师的基本角色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角色转变
1. 教师作为促进者,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识能力。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为学生学习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4.建立一个接纳、支持、宽容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适于探究的平台,给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创造条件。
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需要
1. 教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里话,领会到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被重视,使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存在。2.教师大力支持学生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参与学习活动的喜悦,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观念。3.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
三、师生要学会课堂倾听
建立起师生倾听的规则。如:1.教师说话,学生学会听,若发现有的同学违反规则,没有听清老师的意思,任何同学不要提醒。2.同学发言时,要等发言结束再举手;学生发言时,老师要认真听,尊重学生的意见。3.学生可以反驳老师的意见,师生共同制定的规则,师生共同维护,在共同维护中,规则在形成。规则从建立到形成,都是人文素养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沐浴人文教育的阳光。4.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耐心地听其不很简练,不很清晰、不很连贯的表达并给予支持。5.教师必须以平等的态度看待学生。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接纳,只有接纳才能真正体现师生的平等。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既要注意倾听,又要以一种伙伴的态度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四、促进师生沟通
沟通是构成语文有效课堂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有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则要求教师学会运用沟通技巧。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找回自我,树立自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形成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怎样实现师生沟通呢?1.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保护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只有这样,学生才学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勇于展现自我,大胆探索,充满自信地讨论问题。2.教师要使学生明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内涵是指导、促进、帮助学生学习,教师不能代替和强制学生学习。同样,学生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让位于教师。教师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担起学习的责任。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助于学生不断自我激励、调整和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更加积极主动、负责地进行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取得了学生的信息之后,应给学生以恰当的回应。这是影响师生沟通的重要因素,是师生之间建立对话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认可,鼓励对方等。
五、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制定适宜的教学设计
问题太多,教学环节多,教学复杂化,导致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解答问题,于是走上形式主义,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被忽略。而设计问题太少,完成课堂教学效率又不高,使得教学进度慢,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课前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特点,考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等。
总之,在新课改中,教师实现角色转变、善于发现学生的需要、学会课堂倾听、善于促进师生沟通以及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制定适当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摘要:创设一个接纳、支持、宽容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构建农村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策略。
关键词:课堂,倾听,沟通,需要
参考文献
[1]傅道春等.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谭兴茂.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2006.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26
我国自九十年代开始,就重视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和课程的实施进行了改革。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就是第一批关于有效性课程改革的标志学校,他们较大幅度地提升了“学”的地位,符合当前对“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基本理念,实现了从“教中心”到“学中心”的飞跃。但我认为很多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去学习,但一定要结合实际来创建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学成绩,否则就是在表演,走过场,没有实效。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究与思考,尤其是注重教学模式改革,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谈谈如何进行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导学案,引领学生自读课文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导”就是指导、引导;“学”,不是讲、更不是教,而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自主学习;“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导学案即是教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还是学生的作业。因此,导学案设计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编写导学案时要注意以学生为本,切合学生实际,内容由易到难,简明扼要。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存在的问题等环节。教师在上课时,要以上一节课发下的导学案为本,组织教学,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和展示,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任务。
二、引导自主探究,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时候应该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平台,让学生多探究,多尝试,多创新,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习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先是向学生出示自学探究提纲,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们在牵头学生的组织下,进行独立思考,讨论研究,深入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启发引导作用,侧重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侧重于思维方式与解题思路方面的指导。通过自主探究模式教学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农村初中学生生活范围狭小,见识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很快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但教师要注意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出现“满堂电”,还必须结合传统的板书和讲授,并在讲授中采用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演示中呈现的现象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结合起来思考,以加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
四、当堂检测,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与教学效果成正比,结果事与愿违,一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学生却并没有掌握多少知识,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按照构建“生本愉悦课堂”的要求,教学的任务是要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精讲少讲,把时间留给学生,加大当堂练习的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查漏补缺。通过当堂检测活动,一方面使教学环节更加紧凑,另一方面也在第一时间获得教学目标完成情况,以便及时调整下一步教学安排,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成效。只有在当堂检测之后,教师才能发现备课中的不足,才能及时地调整方法,改变策略,从而达到理想的目标。但教师要注意当堂检测的习题题量不宜过多,要少而精,必须紧扣当堂学习的知识点,这样既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检测学生是否对知识理解,并学以致用。当堂检测及反馈既是考查教师教学的效果,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是促使师生共同进步的良方妙药。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4
研 究 方 案
大连第十九中学
孙 博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八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导学教学策略实施中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与实施”研究方案
大连第十九中学 孙博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堂教学目标导学实施策略研究是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最终表现为创新人才的质量与数量的竞争。谁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谁就会主宰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这便是“科教兴国”之所以成为我们国家基本国策的原因之一。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为未来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重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大力开展教育改革。时至今日,课程改革已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实验的探究历程。为适应 21 世纪的发展要求,此次课程改革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到教学评价,较以往都有质的差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研究性学习方式,注意多元评价和过程评价等,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中学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先后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明确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育目标。仔细推敲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目标教学”的影子。不管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还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其实都是对“目标教学”的完善和发展。
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最有力的保障,它冲破了应试教育的藩篱,以人的全面素质提高和个性化发展作为行动指南,实现了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实施“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力见证,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毕生的追求。然而,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学生负担没有实质性地得到改变,甚至压力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可以说,在我们周围到处充斥着“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由黄金屋”等功利主义思想,再加上社会相对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择才标准,使得万众子弟一心一意地为过那根“独木桥”而劳苦终日;二是来自家庭的压力,由于受到社会传统认知度的影响,好多家长根本不从子女实际考虑,一味的想通过夜以继日的补课来成全孩子实现当年自己未完成的夙愿,很多学生成了死啃书本的机器人,何来兴趣特长的培养,健全人格更成了一句空话;三是来自学校的压力,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很多学校管理层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随意增加课时,疯狂挤占课外时间补课,综合课和校本课成了摆设,广大一线教师都“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明知故犯,所谓的“家校共建”也很大程度的被大量的课外作业和请家教取代了。
然而,在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我们总觉得所做的一切对于教学主体研究有失偏颇,过于注重制度和教师行为的研究与思考,过分依赖教学制度与规范,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地位的认识和思考,特别是对后30%的学生缺乏教学策略的研究,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主体认知方面等领域的探索处于初级阶段。从近年来学生整体发展角度分析,要想真正意义的上升到“轻负高质,全面提高”的层面,必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我们通过几年的摸索,认为实施以“目标导学”为核心的轻负高质的教学实践研究,开展以“目标认知——激趣导学——阶段性目标检测和评价”的目标过程管理,是问题研究的关键所在,而其中的立足点就是落实在教研组和备课组共同致力于“导学稿”的编制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建构在“目标导学、课时训练、阶段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提升在目标导学的评价体系中。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自由成长,不断在目标激励中取得进步,这才是本课题真正的研究价值所在。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导学教学策略实施中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是创新教育的 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对此,人们已有高度的共识。然而要彻底全面实现这一转变和飞跃,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一切都对学校教育,课堂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教育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导学教学策略实施中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是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提问作为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它对学生来说,可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思维,考察理解程度的作用;对教师来说,可起到检查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等作用。研究课堂提问,尤其是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被指责“少慢差费”,究其根本,是我们的课堂里充斥着太多的无效提问。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56%。也就是说,教师中还有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因而研究课堂教学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二、概念界定
—— 目标导学
(一)内 涵
目标,target,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我国古代的“道”就是指目标,《尔雅》:“一达之谓道”,“道”就是“达”,头考虑走的地方,发展方向。这里的目标指教学目标体系。导学,这里指引导、指导、导控学习的意思,学习即成长。目标导学,以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引导学习者的科学发展—— 齐健等《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概念辨析
目标导学是新课程理念下方向性的东西。目标导学是实现由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转化,由研究教学目标向研究学习目标转化,目标导学不是创新,不是新名词,是目标教学的发展延伸。目标导学中的“导学”,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导”指教师的引导,“学”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导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生的活动展现给大家。
(二)外 延
在 21 世纪初的前十年,导学式教学法被作为一种模式,一线教师通过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对其理解趋于成熟,导学式教学在学科中应用方式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学案导学、目标导学、探究导学和建构主义导学。
● 我认为
目标导学本身不具备一定的生命力,只有将它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运用,才能展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一种由学生和谐参与、互帮互助的新的教学策略,以“还学生以自主,还生命以本色”理念为基础,以“精讲高效,精炼互助”为原则,以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理 解、赏析、评价及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为指导思想,体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和谐对话的过程。
—— 策 略
“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原意是指“计谋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一般意义上人们的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 熊坤茂《解决问题的策略》之教学策略
● 我认为:
教学是学校得到中心工作,提高教学途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从宏观上看,凡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活动都应该称之为教学(课程),所以学校有三类教学(课程):第一,学科教学(课程),即国家、地方课程。分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学科等;第二,校本课程,即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学校开发并实施的课程;第三,参与体验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并有学生参与的实践体验活动,例如,升旗仪式、班队会、社会实践活动等。
目标导学实施策略的研究应该以学科教学(课堂教学)为重点,并且贯穿于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组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围绕,通过学习探索,采取有效的教学结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有效提问
1、教师提问 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学生做些什么、如何做的暗示。
2、有效提问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概念辨析
不同的人对课堂提问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课堂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有人则认为师问和生问都是课堂提问形式;还有人认为“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试图引出学生语言反应的任何信号,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而《现代汉语词典》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在本项研究中,我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向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 我认为
课堂教学中,问题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线,教学活动应围绕教学问题逐步展开;问题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归宿;问题推动者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所以,问题的提出和设计与语文教学的质量密切相关。问题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具体目标的实现,达到简洁、省时、高效的目的,实现课堂问题教学最优化和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课题研究的作用地位。
(一)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之情,能使学生认真思考,探讨知识的源泉,自觉开发知识的宝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也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它不再是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而是通过学生主动地思维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毫无疑问,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
总之,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但在我们学校对于这方面进行课题研究还是第一次,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使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提问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问的研究始于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苏格拉底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他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研究提问的有效性就十分重要了,好的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课堂教学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五、研究的目的
⒈ 科研目标
探索出“目标导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规律及实施策略; ⒉ 育人目标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性意识、合作性意识及求异求同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⒊ 工作目标
学校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初步形成“目标导学”的教学特色。
六、研究的内容
1、调查与分析常态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
通过调查,呈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就教师在课堂中提问时存在的问题,具体从问题梯度、等待时间及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
2、有效性问题情境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认知冲突)”,把学生列入 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认知冲突)——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那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所以我们课题组对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是促进教师的提问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
七、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反思法,根据课题的进展和实际需要还将采用、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⒈ 行动反思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 分析 — 设计 — 行动 — 反思”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改进工作,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⒉ 文献资料法
组织教师通过学习、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所要研究对象的方法(明确课题研究对象的内涵、外延,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明确课题操作的策略与方法)。⒊ 案例研究法
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⒋ 经验总结法
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筛选有用的,剔除无用的,然后把有用的材料集中起来进行总结、提炼。⒌ 调查研究法
运用采访、座谈、问卷、一般统计等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
八、研究的原则 ⒈ 科学性原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遵循现代教育规律,遵循人的发展规律,遵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既科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科学的发展目标、探究方法、操作策略。
⒉ 理论与实际结合原则
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研究应当密切结合我校教育事业出现的实际问题与差距为重点,在研究过程中应当注意更多地通过实际来进行,而不是脱离实际地空对空研究。要做到既不把研究工作局限在很狭小的“实用”范围内,更不是排斥那些跟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问题的研究。
⒊ 双主性原则
所谓“双主性”即在课题中要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教师与学生同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型主体,学生是发展性主体。在组织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指导(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⒋ 反馈调节的原则
反馈调节的原则即不仅科学地设计实施方案,还要在实施以后进行及时的反馈,通过反馈使大家看到成功,激励师生研究的积极性;通过反馈,调整自己的设计与行为,争取不断的完善进步和更大的成功。
附:主要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第1版
2、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14期
3、丁念金:《问题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版
4、孙春成:《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版
5、郑晓龙:《“问”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8期
6、钱振刚:《谈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7、徐忠祥:《课堂提问的琐屑化现象透视》
8、李志刚:《课堂风暴》,南京大学出版社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5
“有效课堂”是指利用课堂时间,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完美的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获得学业上的进步以及个人成长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语文教学的方式已经大大改变。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教学科目,语文承担着文化传承、教育人才、培养能力等任务。在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语文课堂可以传授给学生的内容毕竟还太少。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这四十五分钟,让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就成为了现今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细心的课前准备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一位教师的努力和精心准备。俗语有云:“师傅领进门,学习在个人。”虽然学习的主要因素在于学生自己是否努力,然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能通过细心的课前准备和课堂设计,让学生在“进门”这一环节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的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需要事先对全文有一个通篇的把握,需要明白:文章的关键词在哪里?为什么这个地方用这个词表达?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作者希望表达什么样的思想?等问题。只有教师对教材做到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做到了细心的准备,才能在语文的课堂上占据教学的制高点,引导学生们进入到语文知识的大殿堂中,实现教学的目标。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管什么科目的教学都离不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即使是语文这种弘扬母体文化,进行母语教学的科目,也切不可认为学生会天生对其充满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作为首要任务。
(一)、重视文化教育 我国的语文教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教育。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当注意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让学生养成一种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传承我国历史文化的责任心。
如各个朝代历史名人所作的诗歌散文,曹操的《观沧海》、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辛弃疾的《西江月》、王安石的《伤仲永》、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等;近代如朱自清、老舍、鲁迅等文豪所作的《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以上这些无一不体现了我国文化思想的精髓,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瑰宝。
因此,根据现今语文教材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有意识的主动引导学生去了解并学习我国的历史文化,为学生讲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务必使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能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深度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抓住一篇课文的主要思想,对其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通过这篇课文对我国渊博的历史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于祖国文化的自豪情绪和对于外国文化的好奇心,让他们心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外国文化的探索感,进而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很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素质教育教学思想,还能让学生的身体和思想都融入到对语文知识的追求中。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以及个人需求都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不是抹杀这种差异,而是尊重并保持这种差异。有的学生擅长口头表达,那就要给他提供表现的平台;有的学生喜欢作深入的思考,那就需要对其作出点评;有的学生擅长文学写作,那么就要鼓励并评价其创作。由于不同学生的情况都会各有不同,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对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不仅要明确学生的心理,知道他们的需求,还要对实际能力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业任务,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那个层次上获得提高,学懂学会。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知识技能,还要教导他们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再有效率终究也只有四十五分钟,而一个学生课下的学习时间往往才真正决定了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成就。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就需要格外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只有掌握了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尝试自发的去主动学习语文,才能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体验到其乐趣,才能心生兴趣,才能真正驾驭语文这门学科。
如,某位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爱莲说》时,就引导学生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去自主翻译课文。比如“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句,难点在于“蕃”字的意思,而只要让学生弄明白了这个字的意思,那么整句话就不难翻译了。又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在翻译的时候,教师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句式语法“出……而……”“濯……而……”的类比,而得出两句话意思其实相近的结论。
当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方法,可以实现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也能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时,语文教学才可以说是实现了真正的有效。总 结: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6
关键词:初中生,信息技术,教学,主体地位,参与性
在初中阶段, 学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 对于学习活动的参与愿望相对于以往会显著提高, 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理念, 并在整个课堂教学以及拓展活动中进行全面的贯彻落实, 为信息技术教学成效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要求学生充分预习,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对于初中生而言, 相当比例的学生在学习中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这就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如果教师还是将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放在课堂之中, 整个教学容量就难以实现较大增长, 信息技术教学也是一样。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 我要求学生开展充分的课前预习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预习要求中, 主要突出三个方面, 一是要求学生将实践操作以外的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 例如计算机的结构、互联网常识、计算机网络的实现方式和简单的通信原理等, 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资料搜集工作, 为课堂学习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有条件的学生先对照教材要求进行独立操作学习活动, 例如掌握键盘的正确操作方法、运用鼠标开展画图操作等, 将这些能够通过学生自学完成的操作内容在课前进行掌握, 从而将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运用于重难点的点拨以及教学层次与内容提升方面。三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长期坚持下去, 对于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课内开展合作学习, 发挥学生集体智慧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学生不再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 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的合作学习作用发挥出来, 集中学生集体的智慧,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集体学习能力。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 每一个小组人数在6人左右, 明确一名信息技术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在理论学习中,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研究, 出示课堂讨论学习提纲, 要求学生按照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结合自己在课前搜集整理的各种资料, 相互讨论, 对于其中不清楚的方面开展研究。在实践操作教学中, 将每一个小组的学生编排在靠近的机位上, 这样便于学生在学习操作中进行相互的研究与帮助。例如, 在教学Excel的编辑使用章节, 实践上机操作教学中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操作研究题, 在教师进行相关页面以及命令、菜单的讲解与操作之后, 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 分小组开展操作活动, 每一个小组之中, 既有掌握较好的学生, 也有掌握效果不太理想的学生, 这样通过小组演示的方式, 就能够将学生缩小在一个小组的范围内进行检测与帮助, 掌握不够到位的学生, 在小组其他学生的帮助下, 能够很快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 进行针对性的补习, 实现全面掌握的目的。
三、针对难点实施探究, 增强学生攻坚能力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学生遇到难点问题的时候, 许多教师通常采取直接给予的方式, 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科学的。直接给予学生答案, 虽然看似较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全面掌握最为科学的方式, 就是引导学生进行重难点的探究, 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 加之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操作水平的同时, 提高教学目标的完成度。例如在教学网页制作内容的过程中, 虽然教师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但是到了学生进行独立操作的时候, 掌握的效果并不理想, 对此, 我针对学生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对学生进行专门的难点引导:网站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制作网站需要用到的技术与工具、结构、编程语言以及设计步骤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难点引导, 学生对于掌握网页设计的重点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 针对其中不清楚的环节与流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其中学生认为不清楚的地方, 教师不再直接进行传授, 而是引导其他学生进行发言和演示, 尽量依靠学生群体的力量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实践证明,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运用学生自主突破重难点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起来,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设置开放学习内容,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日新月异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着眼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进行创新, 尤其是要设置开放性的学习内容, 不要禁锢学生的思维,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教学图像处理软件内容时, 我要求学生运用这一软件进行自选图像的处理, 并要求学生科学运用软件进行最优化的设计活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有效激发出来, 在学习中的创造性高涨, 这样的教学内容要求相对于固定的图像处理效果要好得多。再比如在设计表格教学中, 不限定学生运用word或者Excel来进行设计, 只要求学生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表格的制作, 有的学生运用word进行制作, 也有的学生运用Excel进行设计制作, 无论采用哪一种, 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效果较为明显,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7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现状分析
1.类型不同的教学行为取得的效果不一样
据有效的调查显示,教学有效性的高低与不同类型的教学行为有关,一些比较好的教学行为可以有效地提升教育有效性,提升我国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教学行为是:呈示行为中的演示行为,如多媒体课件和板书。讲解行为的有效性却有明显缺失。调查显示,90%以上的同学表示,他们最喜欢的课堂讲解形式是教师多讲有启发性的、有针对性的课外资源。此外,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中也有部分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所偏失。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目标片面化,有些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从而片面重视能力的培养。其次,课堂讲解行为的有效性较低。最后,教学形式单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论是诗歌教学、散文教学、小说教学还是说明文教学都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法。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很少被运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策略分析
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无论是什么事情,要想做好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于教学行为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从而增强教学质量。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限定、指引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发展目标,使教师教学行为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2.运用更多形式的教学方案
为什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很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学生们极易产生疲倦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们应该选择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穿插的教学方案,从而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应灵活地选择教学形式,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语文素养。其次,语文课程承担着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任,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通过教师教学使学生对世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建立自身的认识,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个性。
3.提炼教学内容
为了提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提炼教学内容,让内容变得精简,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教师经过自己的解读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给学生,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讲解的内容直接受教师个体的学识、修养、人格等个人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讲解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讲解行为的有效性。
4.完善教学的评价体系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12-06
浅谈农村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12-26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12-28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专题08-08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论文08-15
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施策略初探11-30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论文07-11
农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06-22
王星勇--农村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