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专题(共10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专题 篇1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甘肃省礼县城关镇东台九年制学校
陈继选
【摘要】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是解开语文教学之谜的关键,是中学语文教学提高质量的突破口。新课改背景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已是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使阅读教学的行为模式得到最优化。
【关键词】 农村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课堂 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已是语文教学重点内容,它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判断、归纳、概括、表达等综合能力。阅读是人生必备一门学科,无论是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它。因此,加强语文阅读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尤显重要。而农村学校阅读教学效率较低,教师感觉教课认真,且花费了很大气力,但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却十分缓慢,让教师困惑。
首先,在农村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课外书籍较少,对课外书籍的阅读量不够,因此学生对阅读能力表现在一下几点:
一.学生心理方面的表现:
学生面对阅读有惧怕心理,害怕阅读,害怕自己会做错,束手束脚,自信不足。部分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茫然彷徨。
二.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表现:
学生分析能力较弱,不能准确的分析问题,往往出现答非所问或答题不严密,逻辑性不强。分析不准确因而导致其余环节也不够准确,甚至错误。有部分学生分析能力较好,但归纳概括能力较差,因此,仍旧会出现失误或差错。
其次,针对学生的表现我们要做到有的放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行为,要让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失败,从尝试中收获,从失败中进步。良好的心理是我们干好一切的关键,要克服心理障碍,就必须多练习阅读,多从练习中汲取成功的养料。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断学习,使自己有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的面对困难,正确的面对人生。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注重学生的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已是当今教师常谈的话题。阅读教学已是农村初中多数语文教师赔感伤神的课题。当然教师应该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学生,相信他们会成功的。要注重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语言环境,让学生感悟内容。如《小石潭记》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伐竹取道,下见小溪。”教师应从位置、色彩、声音、光线等方面引导,让学生感悟美景,领会文义。又如《社戏》一文,学习是教师可用视频材料引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现在的社戏,从而更容易的搞懂文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阅读。当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活动,如即兴表演、场景模拟、人物对话、编演短剧等,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毛泽东曾说过,不做笔记不读书。做读书笔记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边读书边写读书笔记。略读,让学生扫除识字关。粗读,让学生快速了解主要内容。细读,让学生仔细反复琢磨,领会文章意图,分析文段。精读,在学生细读的基础上剖析文章的主题,文章在写作方面的技巧,我们要学习借鉴那些内容。习惯是养成的,这就需要老师坚持引导,一学期内使学生形成这种习惯。
(3)形成自主阅读模式
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开始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让学生从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入手,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步骤,阅读细节,注意事项等。略读、粗读、细读、精读的方法。举一反三,循序渐进。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模式。
(4)形成合作探究阅读模式
注重感受,发散思维。要突出发散思维, 注重个体的阅读感受和体会, 进行创造性阅读。《语文新课标》在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对课文内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就决定以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除教科书和参考书提供、教师个人和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外, 还将产生师生互动的新知识, 师生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阅读主体-----学生的自主性, 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教师要做构建学生新知识的助产婆,引导不同学生说出对同一文本的不同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写出各自的读后感受。这样在师生互动的交流碰撞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注意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时刻调整教学形式,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阅读教学则是这一门艺术的源头,我们要“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最终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增强。
参考文献
1、《阅读学》北京出版社.2、夏云陶《阅读教学应找到与学生的契合点》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4、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彭志忠.走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 1998,(02).6、韩继宏.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宁夏教育 , 1999,(0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专题 篇2
一、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
“应试教育”这一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于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和学习来讲, 制约性非常大。所以要提升当前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整体语文技能, 必须摒弃“应试教育”这一观念。从老师的角度来分析, 必须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 不断积极地思考自己的教学模式, 调整自己的教学技巧, 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将素质教育这一理念放在第一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 可以剖析为如下几点: (1)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主体, 地位不断提升。这一地位的提升一方面源自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主体认知意识, 另一方面源自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初中生处于青春期,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具有独特的认知, 所以老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发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 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学生独特的个性是素质教育关注的一个核心的课题, 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和培养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在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 伙伴的交互作用, 对理解相关内容、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具有重要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 特别是对初中生来说, 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
6. 注重激励评价, 激发兴趣, 树立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 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 不采用“读得不错, 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 要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 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 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 可说:“敢于积极发表意见, 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 答对了一半, 也是一分贡献, 另一半, 再想想, 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 提升教学技巧。
二、积累阅读知识要点,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语文也是一样, 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需要对知识进行点滴的积累。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必须积累知识点, 通过积累, 提升自己的阅读技能。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知识, 做好好词好句的摘录, 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最终达到语文阅读学习目的。另外, 还要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做笔记有难度, 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 如写注释、写感受、作评价等。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理解文章, 提高阅读水平。
三、课文细节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得到关注
“细节决定成败”, 这一前人总结的生活经验同样适用于初中语文学习。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不同的字词组成的, 这些字词的不同组合实现了不同内容的表达, 陈述了各种不同的内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重视细节, 通过对细节的把握, 掌握相关的知识。捕捉这些细节, 老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 比如课堂上提问学生:“本篇文章, 你最喜欢哪一个词语?句子呢?段落呢?”这些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整篇文章的精华所在, 帮助学生更精细地阅读整篇文章。
四、合理使用阅读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那就是许多学生找不到阅读的重点所在, 把握不住阅读方向。整篇文章阅读完之后, 心中留有的印象仅仅是故事情节。老师应该担当起此大任, 比如引进“321”的教学方法。所谓“3”, 指的是3节课内;所谓“2”, 指的是2节课外;所谓“1”, 指的是1节作文课。通过2节具体的课外阅读, 学生们可以获得一些具体的阅读方法。如在阅读之前, 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 找到与作品相关的知识材料, 等等。阅读时, 多与学生们交流讨论, 倾听他们的想法, 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这样学生可以不断地从中获益。
除了与学生们进行思想交流外, 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学会做读书笔记。在阅读过程中, 随着阅读的层层深入, 会产生一些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与作者思想进行碰撞。但这种碰撞往往是零散的, 较为混乱的, 所以我们必须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记录下来。阅读以后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为了让学生们有兴趣, 可以让他们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设计各种图案, 成为自后进生主动发言, 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 评价中肯, 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 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四、运用创新策略, 促进阅读教学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发展求异思维, 引导求同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只有尊重学生的理解, 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理解正确的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或理解不正确的循循善诱, 启发指导, 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综上所述,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探求阅读教学规律, 摸索阅读教学方法, 是十分必要的。多种模式的阅读教学, 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理解、鉴赏及综合运用的能力。
致远书香, 为源头活水也
———谈谈课外阅读的绿色效应
杨
(东台市许河镇小学, 江苏东台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课外阅读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新生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深远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课外阅读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写作能力、熏陶人文情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提升写作熏陶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著名教育专家尹建莉说:“有一根‘魔杖’, 它确实是有魔力的, 哪个孩子一旦被它点中, 就会变得更为聪明, 在学习和才能上更有潜力!……这个‘魔杖’是什么呢?就是课外阅读!”的确, 课外书籍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绿色之窗, 开启了一道道智慧之门, 让他们看到了一个魅力无穷的大千世界。课外阅读的绿色效应彰显她特有的魅力, 我们要引导孩子们穿越美丽的语言文字丛林, 走进美妙的世界, 让他们在美丽的语言丛林中自由徜徉。
1.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就教学形式来看, 课堂教学是主导, 课外阅读是补充;就效果来看, 课堂教学是热身, 课外阅读是实践。
教材中选的多是名家名篇、经典名著之类的文章, 因势利导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四年级下册的《三顾茅庐》, 就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教学之前引导孩子去关注、读读《三国演义》中有关的内容, 哪怕是很不情愿地读一遍, 哪怕是囫囵吞枣式地看一遍, 孩子们课堂中的表现总比此前一片空白要好得多。至少文本中的人物不再陌生, 初步获得对人物的整体感悟、对事情的整体概括。再通过课堂教学的有机引导, 让他们去读整本的名著, 走进《三国》, 真正全面地认识人物、了解历史。在以后高年级、初中, 甚至高中的语文学习中, 都能做到笑谈《三国》、滔滔不绝, 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 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外阅读扩大了孩子们的语文知识面, 是语文学习的“营养”补充, 它能更好地提升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 课外阅读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写作是阅读的拓展和延伸。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曾说:“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意思是说, 胸中藏有万千个词汇凭你调用, 即使笔下有千钧重, 写作起来也能挥洒自如, 这就是厚积薄发。课外书籍中的文章, 显示出不同的美:有的以情感之美见己的作品。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切磋。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 学生会慢慢地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 全面思考问题, 汲取知识的营养, 感受学习的快乐, 体验学习的幸福。
五、结语
对于老师而言,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既是责任, 又是义务, 这个责任和义务要求老师带领学生学会正确地读书, “多读书, 读好书”, 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抓住文学艺术的闪光点。
芬
长, 有的以哲理之美取胜, 有的以智慧之美见长, 有的以底蕴之美取胜……在阅读之后, 一定会有什么东西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 在他们善感的心灵中激起波澜, 让他们有所思, 有所悟,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模仿文章的优美语句、写作方法等, 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素养, 让鲜活的文字跳跃在自己的生命里, 达到“腹有诗书”不但“气”自华, 而且“文”更华的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也会发现, 那些课外阅读量大的孩子, 他们的写作水平很高, 语言优美, 文笔流畅, 观点明确。“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就是对这一观点的印证。
3. 课外阅读可以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生博览群书可以更好地感悟生活、体味社会。课外书籍中“可亲的经典, 有趣的名著”, 是人们在探求真、善、美的进程中, 经过大浪淘沙后沉积下来的赤金美玉。它们犹如酷暑的缕缕凉风, 山涧的汩汩清泉, 沁人心脾。从语言文字中, 能读到爱心、智慧、美好, 读到自由的心灵、独立的人格、创新的精神与和谐的生命, 学会感恩, 感受爱的力量, 树立理想, 增强自信, 指引着孩子们做正直的人, 做有人格魅力的人, 做有价值的人。读罢曹文轩先生苦难文学的代表作———《青铜葵花》, 不仅能认识与他们年龄相仿的伙伴, 而且能在温暖的字里行间感受爱的力量, 不知不觉中与自己的幸福生活相比照, 一种坚强、乐观的生活信念在心中悄然升起。这类书籍是孩子们不可多得的绿色“食品”, 我们要借助这“食品”的能量, 引领孩子们走进文学的殿堂, 从而把优雅和智慧种植在孩子的举止里, 谈吐间, 最终浸润在孩子的性格中, 在春风化雨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书中的世界, 天高地广”。课外阅读能够开阔孩子的视野, 丰富孩子的知识储备, 不断提升他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 潜能充分发掘, 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
课外阅读, 如源头活水般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我们要让孩子们在这源头活水中尽情地汲取甘甜的乳汁, 享受阅读的乐趣, 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江苏教育 (小学教学版) .2011, (4) .
[3]张勇耀主编.新人文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4]曹文轩著.安武林评.青铜葵花.曹文轩小说阅读与鉴赏.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参考文献
[1]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郭根福.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与阅读教学的新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 2005, (07) .
初中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有效阅读 教学策略
现在,沉闷的教学氛围,学生的面无表情成了初中语文阅读课上的主要表现。如何让初中语文阅读课充实学生们的生活,重拾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成为了初中语文老师关注的重点。从学生的思维出发,寻求与学生的契合点,将是老师们努力的方向,也是老师们工作的难点。
1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1.1过于注重考试,阅读成了考前训练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老师除了讲课之外,对学生的重点教育就是考前培训。阅读课上,老师拿出一大把近些年的考试卷子,对其中的文章分类教学,让同学们一遍一遍的总结:这一类的文章考点在哪里,答题技巧是什么。以致于学生看见文章就像在做题,拿到一篇文章,学生想的不是这文章给了自己哪些感悟,或者文章中哪些奇文妙句更加打动人心,更具有美感,而是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每一段讲了什么,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完全以一种考试的思维去“品读”文章。
1.2阅读教学材料单一,只限于教材
现在,老师们的备课大都是参考教学参考书,很少针对学生们的兴趣,从课外取材,讲一些学生们有兴趣的文章。教科书上的文章虽然都是名家大作,很有教育意义,但那毕竟多多少少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有差别的。也许有些文字在这个年代已将很难被人理解了,也许有些价值观在这个年代已经不适用了,如果我们只了解这些内容,学生们的世界观也许会变得很狭隘,将来会很难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1.3课堂形式标签化
虽然,在很多语文阅读课堂上,老师们积极的为提高课堂效果做出努力,但是效果似乎不是很明显。有的老师采用课上分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虽然,这样的方法活跃了课堂氛围,但是由于没有注重到一定的细节,这样的方法只是做了一些无用功而已。原因如下;首先,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认知不深,很难考虑到问题的重点。其次,学生没有正确思考的方向,只是表达自己的猜测而已。还有,有的同学趁机玩耍,并不认真对待这堂课。最后,大家各执己见,没有说服对方的充分理由。最后的结果就是,这堂课只是一场闹剧,没有实质性内容。
2初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2.1更新阅读教学理念
实践证明,那些传统的师传身授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满足我们的教学要求了,随时更新教育理念才是我们的教学指导方向。所以,老师可以采用启发思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性的引导。
例如,在鲁迅的《祝福》中的开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结尾处: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师问: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过年的爆竹声,这样写的目的在哪里?
2.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学会独立思考,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阅读后的看法。第二,鼓励学生养成写随笔的好习惯。每个人见的多了想的多了的时候,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让他们随时的记录下来。若是有想不通的,可以与家人,朋友以及老师进行沟通。第三,在进行阅读时,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给予不同的标注,以便之后进行讨论。
2.3充分利用阅读资源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阅读途径有很多。可以去图书馆,可以去购买期刊,可以去网上下载,可以看电视,听广播等等。对于这个年代的学生来讲,可以有所读有所悟的地方太多。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书的质量。作为老师,也要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健康有益的书籍来阅读。
2.4进行以学生为主的个性化教学
现代的学生思维都很灵活,老师的强制性教育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所以,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方式。例如,老师可以一上来就讲一个笑话,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创造出一种宽松自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敢的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并适时适当的肯定学生的观点,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去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自己的阅读思考方式。
3总结
初探初中语文专题的有效教学 篇4
摘要:苏教版初中语文的一大亮点——专题,是一种全新的形式,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专题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呢?这就需要对专题进行开发和有效利用:在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整合专题资料;在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专题,促进学生深层思维;学习专题不能局限于浅层,还要深入挖掘专题内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这样才能使专题教学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专题 有效教学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设置了一种崭新的“课文”形式——专题,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新设计,是综合性学习的大胆尝试,这种专题学习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文化与科学结合的美妙,也是苏教版教材贯彻新课程精神的直接体现。每一册教材中设立了1~2个《专题》,7~9年级全套教材共安排了10个专 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这些专题可以分成四类:①探究式,如《狼》《长城》、《统筹方法》、《气象物候》;②情境式,如《荷叶》、《叶》、《鸟》;③言语实践式,如《广告多棱镜》、《汉字文化》;④主体感受式,如《我心中的语文》。这些专题的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得由感性到理性的提高。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文化、认识自我等方面,选择值得关注的问题和容易激发兴趣的话题,进行专题学习和探究,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学习空间。
这些《专题》的文本结构一般分为几大板块,如《鸟》专题,安排了“观鸟”“咏鸟”“读鸟”“谈荷”“写荷鸟”环节;《长城》专题,安排了“阅读•参考”“讨论•研究”“写作•评价”三大板块;《广告》专题安排了“广告知识窗”“广告故事苑”“广告点评台”“广告创作室”“广告研讨会”五大板块。专题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专题内容和目标的设计,以学生语文素养、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乃至整体素养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着眼于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多方面的知识,着眼于促进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形成新的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关系,着眼于语文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把语文与生活、自然、人文、历史、科学、地理、风俗文化等连接起来,从而使语文课程更具活力。
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对专题进行有效教学呢?本人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整合专题资料。
1、善于挖掘教材。
专题的文本结构设计合理,信息量大,内容贴近生活,活动形式丰富。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把其变为更有利与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容。
例如:专题《我心中的语文》是初中三年来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学习,很明显,它是对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的一个小结,这个专题的学习,就要引导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进行全面的回顾和理性总结,并能在此基础上形成理性的思考,因此在学习中要把教材中相对零散的学习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之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语文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是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回顾和整理,对语文的理解非常的深刻。
2、开发音像资源及信息化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语文专题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因此,在专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学校上网查阅资料,并观看各种音像资料,通过媒体辅助进行文本阅读来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
例如:学习《长城》专题,很多同学虽然知道《长城》,但从没有亲眼见过,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他们不但可以看到有关长城的各种音像资料,对长城有一个具体的感性的了解,而且还可以知晓长城建造的历史和现状,有关长城的歌谣和故事,长城的构造及所用材料,长城的功能以及从古至今人们对长城的情感。
3、拓宽校园资源和乡土资源
校园里有许多唾手可得的教学资源,用好这些资源可给学生增添学习专题的真实感,如让学生走进图书馆,查所学专题的资料,也可利用校园内的其他设施来辅助我们的专题教学。如学习《叶》专题,就可以让学生关注校内所有花草树木的叶子的形状,颜色等,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专题并不深不可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领引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大胆放眼课外,充分开发乡土资源,熟悉当地民风民俗和生活经验。如专题《系统思想和统筹方法》,这和我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现代工业生产中要提高效率少不了统筹方法。
因此专题学习要求我们要把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有效结合起来。在学习某一个专题的时候,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和同学老师家长讨论问题,甚至还可以到社会上作调查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途径,学生可以收集到众多关于某一专题的资料,然后进行资料的汇总和筛选,从而达到整合专题资料的目的。这一活动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二、引导学生探究专题,促进学生深层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专题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语文实践与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无止境的,专题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专题学习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对材料进行选择、提炼、分析和归纳,对专题学习内容作出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更重要的是在探究专题的过程中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随机应变的能力,使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向更深的方向发展。
在这样的专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研究性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方法,而且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合作的力量。
三、深入挖掘专题内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专题学习中,除了要把握语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之外,还要让学生在逐层推进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和提高,这就要求教者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专题的内涵的同时,要逐步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它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科学精神、平等博爱精神、艺术精神等等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专题学习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文化熏陶,从而丰富心灵,培养品德,完善人格结构。
专题的设计既注重学科知识和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同时又十分讲究知识的凝聚性。比如,《荷花》专题,它可以把古今中外所有描写荷花的诗、词、散文、小说、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影视作品等都囊括进来。这里《荷花》是个聚焦点。“天地大语文”,语文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将冲破语文学科知识,衍射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专题设计的跨学科、综合性,适合了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综合的跨学科的语文学习中提高整体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专题 篇5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开放、实践和研究,在此背景下,诞生了语文专题学习。而作为专题教学应该有那些内容和要求,我们接下来将进行探讨。
一、语文专题课的内涵及要求
(一)语文专题课的内涵
语文专题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或跨学科领域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专题学习属于研究性学习,它以核心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体验与研究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综合实践能力。
(二)对语文专题课的要求
专题课的课堂教学是课外学习和课内展示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和交流探究成果,是多种思维火花的碰撞。语文专题课的一大特点就是课容量大,既涉及课内知识又涉及课外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动手动脑,大胆实践,感悟体验,探索创造,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长城》一课的专题教学,笔者紧扣专题教学的要求来开展教学。
1.制订和交流计划
第一,思考重点:认真阅读教参《长城》中的分析及活动建议,思考可研究的问题,调查学生的兴趣点,查阅资料,充分准备。
第二,明确任务:把要掌握的问题化成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确定探究任务。
第三,组建小组:按共同研究的内容自愿组成6个学习小组,每组6-8人,选出组长。
第四,制订计划:小组讨论制订课题探究计划,明确分工,计划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内容、过程、成果展示方法及分工。
第五,计划交流:师生共同评议,完善计划。
2.分组活动
第一,要求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以W o r d形式或打印稿形式记录下来,要求随时记录和拷贝重要的信息,如文稿、图片等。
第二,擅长电脑操作的同学负责收集汇总资料,为制作幻灯片、手抄报和写文章做好前期准备。
第三,及时交流最新收集的资料。
3.展示、交流成果
第一,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究完成选题并展示成果,可分多种形式展示,如图片、幻灯片、书面报告等,整理成一篇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有自己观点的探究报告。
第二,组长主持组内讨论,小组成员分享、交流研究成果,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后定稿。
第三,组长指定一人代表本组发言,在班内交流研究成果。
第四,课后写学习收获,并在班内展示交流,巩固知识。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开展语文专题课程的时候,要紧扣课程内容,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应对学生做合理的指导,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增加课堂内的互动性。让学生们更深刻的了解所学知识,以下笔者通过实际教学实例来说明初中语文专题课教学的开展方式及方法。
二、示例:《长城》专题教学计划
按照开展语文专题课的要求,我将《长城》专题教学按照以下步骤来安排:
(一)阅读教材
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学习的手段和途径,目的是要有益于学生的学习。了解长城的历史和建筑结构,感受其雄伟气魄,感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在阅读的同时,探索和挖掘长城的文化内涵,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保护长城的情怀。
(二)明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长城的结构、历史、价值、有关长城的文学、长城的现状及如何保护长城。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上网查资料的能力、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纷繁的资料中选择、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激发爱国热情,启发学生珍惜幸福生活,并引导他们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小组讨论
将全班学生分为六组(6―8人为一小组),各组确定探讨的话题,收集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提供的话题如下:
(1)历史顾问团:万里长城是如何建造出来的?
(2)建筑顾问团:万里长城由几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价值顾问团:万里长城有哪些价值?
(4)文学顾问团:收集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传说、成语、谚语、诗词、歌词等。
(5)导游团:假如你是长城的导游,请你对游客做一个简单又精彩的介绍。
(6)保护团:列举长城遭到破坏的情况,并提出可行的保护措施。
(四)学习方法
查阅资料法: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培养查找资料的能力,运用网络资源为学习提供服务,面对纷繁的资料,有选择地处理信息、加工信息。
小组交流学习法:小组成员各自搜集资料,然后进行组内讨论,汇总信息,完成一个小组发言稿。
(五)教学程序
(1)导入。当宇航员遨游在太空时,中华大地上唯一能被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它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长城彰显着人类的聪明与伟大,它凝聚着智慧,充满着神秘,洋溢着活力,展示着雄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揭开那神秘的面纱,走进长城,了解长城。
(2)走进长城。第一,了解长城的历史、建筑;第二,探讨长城的价值;第三,挖掘长城的文化;第四,了解有关长城的故事;第五,探讨保护长城的措施。
(3)教师总结。长城是古代建筑的典范,它也是金戈铁马、民族英魂的见证,它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我们仰望长城时总会由衷地产生一种自豪感,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长城也在慢慢变老,尤其是出现了诸多问题:无人管理的野长城自生自灭,管理不善的旅游使长城遭到破坏,出于商业目的的过度开发以及种种有意无意的破坏行为已经给长城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巨大伤害,我们要用行动来拯救长城。
(4)作业。请学生课后以“我心目中的长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综上可以看出通过对语文专题教学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能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专题 篇6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 ”学生能否主动参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关键。教师要注意采取各种方法, 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最佳语文学习状态, 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 跟着教师进入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有很多, 比如讲故事, 朗读比赛, 小品表演和小组辩论等都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比如我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 我让学生先表演小品, 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 最后分组辩论, 课堂气氛浓厚, 学生对学习本文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因此, 我们的教学需要从实际出发, 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 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引起他们体验情感, 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如组织学生设计问题或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以恰当音乐渲染气氛, 以唤起学生的情感的体验, 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 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给他们以想象的空间。变生硬死板的文字形象为活灵活现的实体形象, 会产生激励、愉悦的审美效果,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 可以让语文的阅读教学更加得心应手、充满活力。
二、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模式
1. 语文阅读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 借助教材、工具书先学会自学, 把课文读懂、读通、读流畅就好, 这样学生就能自觉积累生词和好句。然后在初步感知阅读课文内容后, 对读不懂的地方由学生自己去主动思考, 同时要注意积累圈点评注、寻找疑点, 发现问题就去查找资料或者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在学生自学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摸索, 形成的一些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因为只有恰当的阅读方法才能内化学生的学习习惯。最后, 学生在自学时教师应及时巡视, 适时点拔, 对自学中可能遇到的疑难事先要有所估计, 再有意识地去关注、去倾听、去引导, 保证自学的力度、深度和效度,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重点进行指导。
2. 语文阅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自读中的困难时, 就会对阅读产生疑惑。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围绕课文题目、课文中精彩片段、课文结尾、以及课后设计的问题等大胆质疑。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 可能提出的问题, 水平高低各不相同, 但作为教师要有耐心和信心, 只要学生提出来, 师生共同疏理, 浅显的可由学生直接回答;一时难以回答的, 由教师作恰当的解释;对有价值的和重点的问题, 可作为进一步合作讨论探究学习。对于回答问题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多表扬, 让他们对阅读提问更加充满信心;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点子上, 教师要进一步启发,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主题思想上, 并给予适时的鼓励, 学生才会对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
3. 语文阅读教会学生自我反思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练习写阅读反思, 使学生对语文阅读更加有信心, 对阅读题目也能得心应手来应对, 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内在潜能, 唤醒他们的觉悟, 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使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积极拓展语文阅读的视野
语文素质教学教育“得法语课内, 拓展与课外”, 课内和课外是阅读教学的双翼, 而课堂学习尤其要向课外延伸, 无论是扩大知识面, 还是提高语文阅读水平, 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班化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正好有这个时间, 可以进行多方面的交流。我从小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阅读水平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1) 由节选课文向原著延伸, 如语文名著阅读, 课文上的阅读篇目都是节选的, 我就经常布置学生回去读原著, 了解原著的各个章节的内容, 还布置学生做一些读书笔记, 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原著的主题思想, 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2) 由学习典范作品向背景材料延伸, 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中心思想和内涵, 就布置学生到课外多搜集资料, 多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3) 由学习名家作品像其他作品延伸, 例如学到名家朱自清的课文《春》时, 我就布置学生到报刊杂志上找有关朱自清的作品来自学感悟 (4) 由学习课文向《语文读本》延伸, 我们的《语文读本》学生平时用的不多, 如果能借着阅读教学的时机让学生多去读一读, 看一看, 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因此, 为了让小班化语文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地发展, 学生的阅读水平逐步提高, 早日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就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阅读模式, 不懈努力、勇于探索吧。
摘要:小班化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让老师和学生之间更容易交流沟通, 而且可以让老师们少花力气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本文从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模式、积极拓展语文阅读的视野等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的阐述, 以便于同仁们商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专题 篇7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就阅读教学而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立足学生实际,针对性的思考对策。
一、加强预习指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在以往的农村初中语文阅读中,课堂上教师以教材为主,以讲授的方式来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在课前很少自主阅读,学生都已经形成习惯,都等待着教师在课堂上来讲授。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阅读也就变得较为被动。阅读过程中学生多是接受教师的讲授,因对文本没有自主阅读,自我的理解和体验也就较少,被动式的接受让学生的阅读效率不高。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的自主行为,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课前教师就需引导学生加强预习,通过预习来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为文本的内涵理解奠定基础。而要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率,在预习中通过目标引导是较为重要的方式。
一般而言,在自主阅读中,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字词,这是阅读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导学案形式引导小组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其次,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作者简介等知识。这是文本理解的基础。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写于1926年,当时国共两党合作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正处在高潮时期,同时革命也遭到封建军阀、帝国主义等恶势力的阻挠和破坏。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士,在这一革命中当然始终战斗在革命的最前线,用手中的笔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北洋政府诬陷通缉,1926年9月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以校长林文庆为首的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在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中于是“《旧事重提》”拾起童年的“带露之花──朝花”来慰籍自己此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了解了这一点对学生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珍视人生中亦真亦梦的童年才有帮助。最后则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在这一点上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结构划分,初步概括其基本内容。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自主阅读中找出中心论点,结合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其中的例子。
二、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经过自主阅读而对文本有了初步了解,那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问题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借助多媒体、故事、背景知识等多种材料来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学生在上课前可能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其兴奋点也可能沉浸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呢?问题情境的引入,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只要问题情境创设的好,就能使学生注意力離开从事的活动,而全身心转移到课堂上来。
以《散步》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先播放歌曲《吉祥三宝》,导入新课: 听着这温馨甜美的音乐,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想到温暖的家。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一家人在一起都做哪些事呢?看来一家人在一起真是其乐融融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家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的情景吧。 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感情,为阅读理解奠定基础。又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教学中,情境创设如:教师先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有海市蜃楼,然后引导学生描绘了海市蜃楼的景象,以古诗“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来进行说明,然后追问“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从而引入课文阅读。这样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进入文本阅读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然,情境创设除了在阅读前创设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通过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在《故乡》的教学中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教师可采用图片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外貌和语言来分析两者的异同。
三、提倡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以往的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则提倡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理解文本的内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要注重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但在提问题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师要注重以层次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到文本过程中。以《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教学为例,文章写了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文中哪些地方描写祥子?对祥子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环境的?为什么要作这些描写?这些问题是理解文本的基础,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自主阅读,小组探究问题的解决,初步尝试解决。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合作探究中给予学生点拨,学生探究后及时引导总结,并对学生存在的困难进行释疑。如在上述案例中环境的描写,祥子拉完车跑回家,抱着火烤还浑身哆嗦不停,结合这一点来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当然,在探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存在的困难进行讲解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囚绿记》中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恋绿、囚绿、释绿、 思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学生探究后教师精讲如: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通过明确的目标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形成逐步构建,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阅读,以问题为主线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样才能让阅读成为一个整体,让学生深入到文本阅读过程中,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总之,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立足学生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实施引导,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文本的内涵,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改革中,教师还要关注课堂教学实际,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在吸收传统教学的优秀做法上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不断实践和反思,反思后实践,这样才能让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刘懿漫.对中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胡志会.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J],魅力中国,2010年10月下
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篇8
一、研究背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目前,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阅读教学形式不断翻新。一线语文教师认真实践,积极探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不少语文教师觉得越来越不会教了。如今,常态下的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⑴三维目标割裂,不明确,不符合学生实际。
⑵教学内容单薄,结构松散,零敲碎打,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⑶过分注重朗读与感悟,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⑷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花里胡哨,却只流于形式。⑸过分张扬语文的“人文性”,东拉西扯,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过度整合,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削弱了学科特点。
二、课题界定
教学有效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通俗地说,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这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指在40分钟内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从时间上讲,一是不浪费,二是提高单位时间学习质量;从学习结果上讲,既表现在双基上,又表现在技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本课题研究以三年级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三、理论依据
1.唯物辨证法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
2.认知心理学:学习是一种理解,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3.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学” 的真正含义在于“教” 学生如何“学”。
四、研究目标
1.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自觉地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和语文教学研究能力。
2.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提供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语文素质全面提高的平台。
五、研究方法与措施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结合教育教学理论,解决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不断优化阅读教学方法。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2.文献研究法:研究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一些成功教学课例的研究,吸收成功经验,总结规律。
(二)研究措施 1.理论引领。
有效教学研究目前倍受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另外,叶澜教授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都有利于我们的研究。
主要流程:精读一本专著 收集相关理论 交流读书心得 2.案例分析。
利用每周二下午的教研时间,集体欣赏名师的教学课例,研究分析其教学特色与风格。开展评课活动,领悟名师的教学理念,揣摩名师的教学艺术,重点剖析名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的。最后,撰写案例分析。主要流程:课例欣赏 集体评课 案例分析 3.集体备课。
⑴“吃”透教材。教师一起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胸怀全局,把握住语文教学的前进方向;一起熟悉中年级目标,把部分置于整体中;一起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使每一堂课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同时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⑵“析”透学生。教师一起进行对学生的经常性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准确把握共性特征,真正让课堂充满活动,让学生学有所获。
⑶“做”透预设。教师一起对教学过程预先设计,对专业和知识预先准备,对课堂动态变量预先思考,进而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孕育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4.有效反思。
⑴总结成功经验。新颖的课堂设计,巧妙的课堂引言,直观形象的演示,热情激昂的讲解,适时巧妙的设问,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等,这些都是教学有效的重要因素,将这些课上发生的点滴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归纳。
⑵梳理失败教训。不合理的教学设计,处理不妥的教学重点,没有突破的教学难点,衔接语言的不准确,总结言语的不精炼,解答问题的不严谨,言语中伤了学生等等,这些鲜活的实例积累以后会不断鞭策自己以后的教学。
⑶课后学习升发。查找相关的课后反思和相关的课堂实录,通过比较借鉴,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积累。
六、研究步骤
(一)本课题的研究时间。2012、9——2012、11
(二)具体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6月——2012、8月)
⑴了解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状况,分析教师的教情与学生的学情。⑵查阅文献,了解关于有效阅读教学的资讯,形成并完善课题方案。2.实验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
⑴定期研讨,对教师教的情况,学生学的情况作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对原设计加以相应的修改与调整。
⑵以随笔、日志的方式及时记录遇到的问题或取得的成绩,积累素材。⑶每月进行一次专题研讨。3.结题阶段(2012年11月)
整理研究资料,进行汇总,撰写论文。
七、课题预期成果 1.课题相关案例与论文。
2.学生掌握语文阅读方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八、课题组织管理 组长:蔡红霞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9
摘要:阅读是学习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人通过阅读来吸收书籍中的知识,学习书籍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来完成对自己的提升。学生则通过阅读来学习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精要,提升语文水平。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重视阅读,从阅读上下手,综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语文素养。那么,应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阅读教学策略呢?下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做出一番探究。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会促进人类浅层意识的思考,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不断阅读中产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还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与作者的共鸣,从而受到课文内容的感染和熏陶,提高语文素养。并且学生可以在一遍遍的阅读中学习作者写作手法,领会作者思想情感,从而扎实语文基础,提升语文素养。总之,阅读教学的好处多多,在初中语文课堂进行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十分有利。那么,应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阅读教学策略呢?下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做出一番探究。
一、挖掘课文内容,充分发挥阅读教学优势,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教材上的选文都是品质极高的,具有高度的挖掘潜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深度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课文中的美,从而产生一种想要阅读的驱动力,促使学生充分吸收教材知识,理解课文所传递的思想感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领会文中的遣词造句,发现语文的美。比如,笔者在教授朱自清《春》的时候,带着学生反复阅读“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一段,然后让学生着重体会“打”“踢”“赛”“捉”以及文中大量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且让学生进行仿句阅读练习,通过对比促进学生对《春》这一课“文字之美”的进一步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上去了,学习掌握教学内容自然也就容易了,这就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教材内容的高度理解,提升了语文素养。
教师在课堂带领学生正确阅读,应对课文精要进行重点解析,让学生对于体现一篇文章优秀所在进行重点阅读,促使学生对文章产生浅层意识的思考,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手法。这样才能体现阅读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提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文中表现手法的吸收,进而能够实现学习成绩和语文素养的同步提升。
二、课外名著导入,提升学生阅读兴趣,辅助完成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由于智力成长还不完善,对于知识的需求总是被动地接受,极少会出现主动汲取知识的情况。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多引入课外名著的导读,通过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的展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地理解吸收教学知识,提升学习成绩。
例如,笔者在讲泰戈尔《金色花》时,先引入泰戈尔《鱼和飞鸟的故事》,让学生去阅读。在中学生这个阶段,对于这种唯美的爱情诗会比较感兴趣,于是都兴致勃勃的朗读起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在学生完成《鱼和飞鸟的故事》的导读之后,笔者先简单讲述鱼和飞鸟是怎样的故事,然后将话题引回《金色花》:“世界上至纯的爱除了爱情,还有亲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金色花》,同样是泰戈尔写的诗,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描写母爱的,同学们先来阅读《金色花》……”在讲解这一课时,笔者通过引入课外导读,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究心理,进而能够更好地投入到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有极好的作用。
通过导入课外名著阅读,将瑰丽多姿的语文画卷在学生面前展开,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想象力和向往,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到课堂阅读上来,学生就能主动地完成课堂阅读的教学目标,并且在学习时也能高度投入吸收课堂知识。课外导读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语文经典作品,从而保持长期的学习语文的激情和热情,还增加了?W生的阅读量,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审美,可以说是综合性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设立课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达到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找不到思维的导向,进而产生一种无效学习,拖慢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立课堂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思维有一个探究的方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在阅读中寻找答案。这么做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主动引导学生浅层意识进行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阅读中朝着既定的方向去思考,这样就使得学生的阅读有了目的性,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很好的作用。
例如,在郭沫若诗两首中《天上的街市》的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天上的街市和地上的街市有什么不一样?”“天上的街市为什么让作者如此向往?它好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去阅读课文,并且在读完之后告诉笔者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课文阅读,在阅读时大脑也在不断思考,产生一个思维的导向,在阅读时就更快地达成了对课文的探究,然后笔者再对学生加以引导,课堂教学就更加高效地完成了。
在阅读教学中设立问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能够将学生引入思考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吸收学习内容,加快学生的学习进度,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并且问题的设立,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在学习时勤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形成,继而能够在学生今后的成长中怀着探究精神去面对学习,更好地成长发育。
综上所述,相比于一般的课堂教学,阅读教学深度挖掘了课堂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阅读教学可以综合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语文素养,既让学生在阅读中对课文精要有一个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又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语文的兴趣,提升了个人能力。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相比于一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以一种直接简单的方式完成了课堂教学,提升了课堂质量,并且多方面地提升了学生个人素养,达成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乙竹.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7.[2]杨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7.作者简介: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作用;方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302-01
教师对课堂提问进行恰到好处的艺术设计,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促进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利用课堂反馈的信息,适时调控课堂教学思路,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设问是达到师生互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个杠杠,如果设问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就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果。
一、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十七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课堂提问,教师如能精心设计,犹如磁石吸铁,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兴奋之门。
2、促进学生掌握重难点。课堂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或对某一个问题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可以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最快捷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问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能面对教师和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通过答问,即可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本领,又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方式
1、情境想象式。教材中有大量想象性文体,课文中有许多省略和空白。让学生对这些文体、空白、省略进行想象,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往生育很感兴趣,并且会产生一些联想,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就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形象。他无忧无虑,调皮贪玩,经“最后一课”后,他醒悟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深深地教育了他,他懂事了。而小说以“散学了,你们走吧!”来收尾。那么散学以后,小弗郎士会有哪些表现呢?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想象小弗郎士成为一名小游击队员;有的学生说,小弗郎士组织几个小伙伴专门对付镇公所的普鲁士士兵,灵活机智地进行破坏捣乱等。把小弗郎士塑造成了一个爱国小英雄。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2、首尾贯通式。课文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常常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抓住这些句子来设计一些精当的提问,必能使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内容心领神会。以《故乡》一文的教学为例吧,如果教师仅仅要求学生回答开头一段的四要素是什么,那么学生只要复述一下课文就能作答,无需深思。从表面上看,教师提问不少,学生答题也很热闹,但这种方式经常用之,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提问:请学生先看一下课文题解,了解作者写此文时的背景,然后再看课文的开头,想一想,作者是以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写出那个时代的特征的?这样的提问,既能使学生了解小说的要素,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在找出“寒冬……苍茫的天底下……萧索的村庄……瓦楞上的枯草……”这些词语时,懂得了环境描写的作用,不仅点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又为下文人物的出现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
3、情感共鸣式。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作者缘情而发,教师应披文入情,并且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设计如下问题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①你对“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如何理解?②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作为“我”的同学,“杰利”将怎么办?③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取得共鸣,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积极想办法,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三、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地研读文章,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对问题的探究。提问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
3、设问要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结果表明,运用好课堂提问能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都得到提高和完善,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行涛、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71-72
[2] 周 宏、高长梅 《课堂素质教育手册》〔M〕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1年,625-626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专题】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06-0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07-11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12-08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有效性设计08-09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论文08-1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导入策略09-07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途径08-08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策略10-22
初中语文的教学策略11-10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指南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