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有效教学途径

2024-08-08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途径(精选12篇)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途径 篇1

阅读教学的任务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 在读书过程中怡情养性, 增长见识, 体味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魅力。

第一, 要重视诵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诵读来理解把握文本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诵读是感悟语言的最有效方法, 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诵读, 对文章的内容有所感悟, 才有可能记住其相应的语言形式, 进而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朱自清说过:对于在纸上死的语言, 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 变成活的语气。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抑或是诗歌, 在教学中多给学生诵读能让他们更自主有效地理解感悟课文。如我教《最后一课》就先让学生自由读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的内容, 然后提问。

问:读时的语速应怎样才好呢?

生1:应为较慢, 低沉的语速。

问:为什么?

生2:因为这时韩麦尔先生的心情是沉痛, 难过的。

然后我请学生们又以低沉, 缓慢的语速来读一遍, 这时有一学生提出看法:“老师, ‘法兰西万岁!’那里用低沉来读的话不恰当。”结果大家思考、试读后也发现了问题。我趁机问:“那应用什么语调呢?”讨论后得出应用激昂的语调。这时再请学生们自由读并体会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问:这些内容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情感?

生: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

在反复诵读之后学生已读懂文本, 也就不需要教师的过多分析了。

其实, 在文言文和诗歌教学中诵读更是不可少的。在诵读中能把握句子的节奏, 理解句意甚至感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读准节奏后作者那种忧国忧民的感情便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第二, 阅读教学一定要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

以学生的求知需要为主线, 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 进而实现师生与作者的心灵交流, 把对学生的教变成一种引导学生感受, 质疑, 钻研, 讨论, 联想的行为。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 那学生也只有被牵着走, 他们的学就只能是机械的记忆, 根本不能融入课文中, 也读不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我在教《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过程中, 分析“我”站在悬崖上的心情时, 我没有直接说出“我”的恐慌、害怕, 甚至绝望的心情, 而是问学生“当你遇到险境, 又没有别人来帮助的时候, 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情感体验去感受文中“我”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当然大都是害怕, 慌张, 恐惧, 绝望, 这样很快就得出课文中“我”当时的心情。

之后, 再让学生分组来探讨“我又是如何得以脱离险境的?”学生讨论后得出:好友领爸爸来救“我”;爸爸鼓励并教“我”慢慢地走下来;爸爸教“我”一步又一步地下来而不要总想着距离地面有多远。

我又发问:通过这一经历, 作者有什么感悟 (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 以文本为依托与作者进行了心灵的交流, 终于体会出:面对困难, 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一个的小困难, 一步一步地解决, 就能克服困难。一节课下来, 学生还兴趣盎然, 也学有所得。

第三,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速度的要求是: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但我们当前的阅读教学几乎忽视了学生速读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阅读速度慢, 阅读量就不大。那么,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呢?教师要注意强调以下几个方面:要默读, 要眼脑同步, 要善于抓取最重要的信息, 要重视积累, 增强语感, 要注意循序渐进。经过我们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指导学生。

1.提要钩玄法

可以浏览筛选, 看文章的开头段, 再看每段的第一句或中心句, 最后看结尾段。这较适合于篇幅长的文章。也可采用关键词提取法。如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可提取“乐园”一词来概括鲁迅对百草园的感受, 也体现了他对百草园生活的喜爱。《社戏》中的“乐土”, 《济南的冬天》中的“温晴”也可用提取法。

2.问题提示寻读法

即教师出示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 理解文本。如教《背影》可以出示问题:这“背影”是谁的?文中出现了多少次“背影”?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一次?这背影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形成阅读定势:题目———文章大意———文章最能打动、吸引自己的部分———自己从文中得到了哪些感受和启发。用这样的步骤来阅读, 能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地理解感悟文章。

第四, 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阅读, 有位老师说过:“教师如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 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很好的起点。”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要想让学生好阅读, 乐阅读,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对他们的阅读感受只要不背离文本就应多给予肯定, 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师不要过多地硬性强调一致。有了兴趣之后, 面对文本学生才“读得进”, 并在此基础上“悟得出”。

第五, 内外结合, 厚积薄发

抓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 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尽管每一册教材都推荐有一部分的课外阅读, 但那还不能很好地贴近所授的课文。如上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 最好找他写的另外的散文比如写秋天的水的那篇来训练。学了《木兰诗》后可以选《孔雀东南飞》来阅读, 争取做到“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还可介绍一些阅读方法, 如什么情况用浏览, 什么时候用精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摘录, 整理归类, 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读以致用。

其实,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都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因为语感是阅读成功的前提, 而良好语感的养成, 则要从诵读和自悟开始。不仅学生要读书, 教师更要读书, 这样才会有不断出彩的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宝祥, 余凤冈.教师职业道德的建构与修养[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

[2]吴效锋.怎样把学教好——教学艺术与实践[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2008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途径 篇2

如何迎接高质量教学的挑战,如何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有过困惑,有过迷茫,也有过得失,但也有喜悦。下面把我们的点滴经验分享给大家:

一、精研教材、丰富教材,变干枯的历史课为血肉丰满

1、整合课程资源,使教材由“薄”变“厚”。在教材的编排上,可以说,历史教材越来越“简单化”,课本上只有一些历史事件的基本骨架,或者说一些历史事实的罗列,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精彩细节大多则略而不谈了。这无形中消弱了初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不认真备课,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必然觉得枯燥无味,难有所得。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想尽一切办法,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寻找历史事件中的血与肉,对课本中未涉及的部分进行必要的补充,如果再努力些,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图片、视频、甚或影视剧片断加以补充,真正把历史课上得趣味横生。

例如讲到玄奘西游时,我就增加了许多《西游记》中的内容,采取了歌曲、人物画像、电视剧片断等形式,学生们听得是津津有味,当然,最后我也让同学们发言,区分历史与虚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区分,学生们更加理解了玄奘西游的艰辛与历史意义,相信同学们对这一课一定印象深刻。这也就是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又比如我在讲到《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时,向把我这几年来到过北京的趣事将给学生听,又把我拍摄的北京故宫、长城、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的图片放给大家看,然后又请到过北京的同学发言,让他们讲述北京印象、北京故事,学生们畅所欲言,情绪高涨,积极把自己的情绪分享给大家,也激起了没有到过北京的同学的认知兴趣,对于我在讲授紫禁城、明长城等知识点时大家的注意力集中的那叫一个好。这样,通过我的努力,使教材从“薄”变“厚”,从“无”变“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而然得到了很大提升。

2、把历史课与时事联系起来

历史学科虽然讲的是过去的事,但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怀旧,学习历史是为了“鉴今”。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历史课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时代。在课堂的讲授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现实观照,主动联系现实生活。这就要求一个一线的历史教师要多关注时事,多关注热点,在备课时,要积极地想办法把历史引入现实。比如,在讲授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课时,我就积极联系现在的两岸形势,课前就搜集有关台湾的历史资料,向同学们讲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三国讲到现在,两岸血浓于水,进而横向联系钓鱼岛、联系南海,让学生自己发表对两岸关系、对钓鱼岛局势、对南海局势的看法,无意识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主主义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初的讲是点,学生的感情激发是面,主动权在无形中就传递到了学生手中,学生无形中也就融入到了知识的海洋之中,既学到了课本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同时也锻炼了她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同时也使增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但这种现实的联系一要把握一个评价侧度,一个要注意时间上的控制,要注意历史课堂的整体性。

3、把地方史引进课堂

除了在历史课堂的讲授中联系现实热点之外,我认为也应该把地方史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去。爱国要先爱家,有国才有家,国离不开家,家组成了国。一个人只有了解家乡才能热爱家乡,只有热爱家乡才能扎根家乡、建设家乡,进而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空巢家庭,一方面是生活所迫,另一方面是缺乏一种爱。很多人都羡慕大城市,缺乏对家乡的基本怀念。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我认为有必要培养学生对家乡基本的爱,这种爱是对家乡的自豪感、对家乡的归属感、对家乡的报恩感等多种情感的融合。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有意地去导入地方史的相关内容。比如在讲到抗日战争的时候,除了重点讲教材里的张自忠、吉鸿昌、马汉山、赵一曼等英雄事迹外,我还着重介绍了本地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抗英事迹,还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参观了杨靖宇纪念馆,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甚至触手可及,从而亲近历史,热爱历史。为了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我还邀请我们黄淮学院、驻马店市委党校的有关老师到学校开设有关讲座,给大家介绍家乡的历史,讲述家乡的英雄、讲述家乡的文化,鼓励学生们寻找身边的历史遗迹,并搜集相关资料,然后思考,进而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有能力的还可以写成历史小论文。通过这些努力,同学们纷纷表示,原来我的家乡这么美,一定要向家乡的先贤们学习,为建设一个美丽的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过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地方史引入的度,一定要自然,不是每篇课文都能和地方史联系上的,不可牵强赴会,过多过滥地引入地方史又可能会适得其反,这是需要我们初中历史教师注意的。

4、适当增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有意识地教授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种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的教材中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过于简单。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刻意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下册第18课,在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节时,除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介绍外,对郑成功的评价只有简单的一句“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而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没有评价。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就会影响学生对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基于此,我在讲授此课时,就从祖国统一的角度对此历史事件做了这样的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这就使学生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有了统一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感知认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单边课堂为双边课堂

1、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我们常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学好一件东西,首先要对它感兴趣,只有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它。学习也是如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整合相应的教学知识点,建立积极地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以更好地吸引学生进入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去。至于营造课堂氛围的方法,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歌曲导入,也可以是一个经过细致包装的技巧性课堂提问,还可以是多媒体中的技术展示。比如,教师可以在计算机上展示教学图片,通过图片内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课,我在讲授时就利用多媒体动画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希特勒闪电般占领欧洲土地的情形,原有的地图是一片黄色,希特勒没占领一国,就用红色覆盖,当一幅幅红色的色彩出现的时候,学生们目瞪口呆,对于所谓的闪电战与扩张都有了清醒的认识,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反思,在这种情形下,我就提问,如果你是英国首相,你是苏联领导人,面对如此的德意扩张,你会怎么办,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结盟。从而自然而然地为下一课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做了很好的导入。

2、增加游戏环节,促进学生主动接受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思路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上多种多样。在教学实际中,我认为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游戏环节,将课本知识点与游戏相搭配,从而增强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游戏学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灵感,通过游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可以更加通彻,通过游戏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领悟可以更加深刻。在愉悦中学习,既能够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又可以是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比如,在讲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课时,我就使用了成语接龙的游戏,让学生用一个成语来总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成就。比如,在讲述唐宋文化时,就采用了诗词大赛的形式,在讲宋词的时候,就采用了歌曲联唱的游戏形式,不仅开动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了历史学科的独特情景中去,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了,无形中就提升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课堂上的每一个积极因子 一个班级中,优秀学生不多,极端后进生也很少,这两类学生的把握对于初中历史老师是一个挑战。相当部分的教师容易走极端,对优秀学生照顾过多,忽略了大部分学生;对极端后进生做放弃,让他们自生自灭,那么他们破罐子破摔,不遵守课堂纪律,对教师授课冷嘲热讽,教师头疼不已。我认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这两种倾向都不可取。应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初中历史课堂的组织应立足于绝大部分学生,即中等生,这是占比最大的学生阶层,教师的课堂备课主要应以这类学生为假象对象,但对优等生和后进生也不能放弃,对优等生可以课下多加点拨,多加担子,对后进生应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专门留置一些环节进行鼓励安抚。总的来说,就是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课堂上的每一个积极因子。比较好的方法是分成学习小组,在学生自主环节中发挥作用,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在提问时分别提问,各加评价鼓励,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自觉地进行历史学习。

4、利用科学技术,积极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单一地板书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遇到情节曲折的章节时,还好一点,遇到一些科技、文化等枯燥章节时往往躺倒一大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热情,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们可以有许多借鉴。我们在上课时,可以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准出发,结合课本中的历史知识点,利用多媒体,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图片、视频、音频、甚或影视剧片断等加以补充,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这些形象性的资料联想到相应的历史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师课堂所授知识的有效识记。

三、紧扣教学规律,层层加固,以潜在影响征服学生,引导其主动学习。

经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们认为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要做好“五抓”:

1、抓“读”。这里说的读不仅仅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阅读,更是包括课堂前的自我阅读,课堂上的自我阅读和课后的课外阅读。课堂前的自我阅读就是学生在教授讲授新课之前,自己主动地去阅读课本内容,对于一些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人物、未知悉的事件进行提前把握,一般来讲,需要学生做出阅读痕迹,比如划出重难点,优等生要有课前疑问、课后习题要有一定的自我解决等,总之,要求学生带着层次听课。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带着层次听课的学生知识接受方面要远好于没有进行课堂前自我阅读的学生。课堂上自我阅读就是教师授课时,为了解决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课堂前自我阅读,为了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尽量提前了解即将进行的授课内容而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另外,目前的历史学科教材补充材料较多,教师不可能一一讲到,这也要求学生需要自己自读这些内容,从而加深对教师授课内容的理解。在方式上可以有默读思考,可以有朗读讲述,也可以有朗读记忆等。课堂后的课外阅读一般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讲授完基本内容后,要求学生补充阅读一些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一般扩散性比较强,与课本知识距离较多,主要是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开拓学生知识视野,也有利于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2、抓“思”。教师的讲授内容需要学生去消化,怎么消化,就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不经过思考的知识是不稳固的。这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上多加努力,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依据教参设定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层次性的带思考性的问题,诱导学生系统性地思考。比如在讲述法国拿破仑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拿破仑的有关知识,我就把本册书后边世界文化的杰作中著名音乐家一节提前让学生学习,让他们阅读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并问道:这首曲子是贝多芬专门给谁谱写的,后来贝多芬为什么把这首总谱扉页上的内容作了修改,作了什么样的修改?通过贝多芬的修改内容,同学们知道了在贝多芬心目中,拿破仑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是一个英雄,以贝多芬的评价为前导,再次回到拿破仑这一课,学生就会自己去思考验证,他到底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到底是不是一个英雄。进而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拿破仑是什么时候的人,他做了哪些事,如何来评价他。在老师的有意识诱导下,学生一步步的被启发,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就掌握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从而增进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3、抓“议”。现在每一位老师在课堂授课时都注重了课堂提问,对课堂提问技巧也很注意,但是在学生的回答评价与引导上还不够好。往往呈现出一问一答一赞的模式,一个回合的问答最为常见。真正发挥不了课堂提问的作用,应把课堂提问作为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推手来看。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充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切忌不能急躁,要缓一缓,不妨换种方式,小组讨论,相互启发,采用自由讨论、自由辩论的方式,诱导学生向教学目标靠近。这方面的发挥,教师的作用很重要,要善于启发,要善于引导,更要善于总结,要能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讨论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也要敢于提出,让学生在议论中得以提高,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新颖的形式,也是表演的舞台,能力的提高也就在于此。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挑战,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当然,议论环节的有效利用,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变被动为主动,增进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分析综合能力。

4、抓“总”。这个“总”指的就是汇总、总结。即教师在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像过电影一样把这节课的讲授内容言简意赅地复述一遍。这个环节我们认为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但是对老师的挑战性很高,好的老师能够运用得当、锦上添花,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流于形式,令学生索然无味。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要言简意赅、切中肯綮,条理清晰,脉络分明,重难点突出。至于形式,可以是教师自述,也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也可以是课件显示。比如《为民族独立而战》一课,我采取的是罗列要点的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讲本课的要点一一有序板书:1775——1783;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一场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巴黎合约》等,在最后五分钟,我以此为点,边说边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标画,既给了学生以直观印象,又理清了本节课知识点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5、抓“练”。45分钟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当节课的结束,需要学生去巩固知识记忆,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练一练。除了课本上的习题之外,教师也应有意识地自己设计一些练习题供学生练习。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的练的方式有选择、填空、连线、列举、填图、材料分析、论述等,一般采取的是多种训练方法交互进行,尽量避免单一化,我认为这种训练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方面很有效果。

四、在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进行适当、必要的点拨。我们说过,一堂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两个确立,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教师的主导是过程,学生的主体的目标。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作为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时刻思考:如何尽可能地多方式的发挥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简单说来,就是如何让学生独立自主有效地进行历史学习。那么教师要做的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重要的就是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上的适当、必要点拨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究,我认为在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点拨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教会学生读懂每本书的目录及单元框架。每学期伊始,我都会让学生先读课本目录,让学生了解本学期一共有多少单元、多少课,哪些是需重点讲解的,哪些是需学生自己阅读的,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每单元伊始,我都会让学生小声地念出每节课的题目,以及这几节课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初步建立简单的知识体系框架。二是让学生学会阅读。这方面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以经济史为例,在讲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读,告知他们一个大概:社会经济主要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主要有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等内容;手工业方面主要有冶炼、陶瓷、纺织、造纸等内容;商业方面主要有交通、市场、城市等内容,学生根据我的大纲提示有目的地阅读,很快就找到了课本的重要知识点,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三是要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几个标准步骤: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进一步可以在进行扩充,为什么解决的是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问题;是什么解决的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性质、结果等六要素问题;怎么样说的是历史事件的影响、意义、作用等问题。四是要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在前面已经有所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五是要让学生学会读懂历史材料和历史图像,能够根据细节来推断尽量多的相关信息,从而得出切当的历史结论。

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了自我学习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就能够进行自主地学习,可以使教师在授课时对重要问题详细讲,非重要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以爱促学,增进学生的认同感。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途径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036-01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学生进入了课文情景,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卜几个方面入手和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抓住学生开课时的悦动心理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扣住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的弱点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卜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抓住学生急切想知道问题的欲望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利用好学生好奇心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不让学生有偷懒的机会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 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举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为例,课前我们播放斑羚飞渡的幻灯片钩住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入画”,接着加上教师的精彩讲解让学生“入情”,最后教师的讲解加上学生的感悟学生达到了真的“入理”。感受到老斑羚,中年斑羚为了种族生命的延续,那悲壮的坠落深渊的精神是多么的崇高。至此学生为之赞叹不已,教学目标已达成。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随时关注学生情感变化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至此教学告一段落,随堂或者课后布置一次习作,让学生将自己的亲身感受与大作家老舍、朱自清对冬天,对春天的感受比一比,教师认真指导学生观察,这样学生就能用课文中所学到的方法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对冬天的感受生动的描写出来。其他大多数描写景物的文章我们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教学。其实,这也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更是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训练。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不要放过学生对课文重点的理解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引导,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例如我们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卖炭翁“身上农正单”却希望大气更加的寒冷,原因只有一个——担心碳的价钱低廉。至此就激起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卜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我们的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于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主题思想后,教师根据情况再作适当的引导,学生就完全明白了,紧接着教师与学生一起再对文中七件事的顺序安排,详略安排进行分析一下,教学水到渠成,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以上是我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在激发学生情感投入方面的一些体会,用好这些教学于段确实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激发学生情感的于段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总结,根据教学情况适时选择恰当的方法就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途径探析 篇4

一、目标设置合理化

1.明确定位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以“教”为起点和媒介, 而不以“教”为目的, 教师教学的成效不以教学的显性效果为表现方式, 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才是有效教学的真正归宿。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成长才是检验有效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坚持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教学价值理念, 改变长期以来注重形式、热衷于理论翻新的现状, 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克服教学低效和失效的缺陷, 将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最终目标。应确定教学三维目标的基础地位, 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融入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过程中, 切实以层次性目标设置为导向, 引领学生走向语文世界的高峰。具体实施应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一是语文基础知识训练, 整合学生知识结构, 有效发挥字词句章等在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 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二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调动探究语文问题的积极性, 强化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主动性, 形成语文有效教学的强大内推力;三是逐步提升学生对语文美的感知力, 培养学生语文文化品位, 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文化品位、丰富学生人文情感、优化学生人文思想的教学目标。

2.准确设置教学目标

准确设置教学目标是语文有效教学实现的前提。只有确保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 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否则教学将出现严重失效的情况。为使教学实施效果更有效, 必须细化教学目标。在全面掌握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应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实际的、合理的教学规律, 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语文学科知识结构, 并根据实际教学进程制定学科总目标和单元分目标, 并将它们灵活、恰当地分解, 融入教学各阶段、各单元、各章节、各课时。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要整体和局部相结合, 及时检验教学活动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信息交流, 统一协调教学的矛盾关系, 修正个体活动与分目标的偏差, 以及分目标与总目标的偏差, 确保课堂教学各项活动都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从课程实际任务入手, 全局实施, 细节分化, 逐步推进, 避免重复训练以及脱离语文学科特征的种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化教学模式, 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内容呈现多样化

1.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

语文学科多元化、主观性强的特征, 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无限延伸。为使学生更深入了解教学内容, 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 在师生互动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活动开展之前,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客观差异, 在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后, 选择最有效的活动形式。活动课进行过程中,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适时参谋为辅,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主动实践, 保证人人参与, 寓学于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课结束后, 以学生自主总结为主, 保证学生活动信息的对称性, 进而优化语文活动课的实际效果。同时, 自主学习的效果对学生将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 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保证了学生在后续教学中的积极心态和良好的学习情绪。学生在讨论总结之后, 进行全班分享, 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升华。例如, 为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笔者开展了一次读书笔记齐分享的活动。首先, 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各小组推举两名学生进行课堂讲读。各小组参赛队员的积分累计作为小组的总分,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冠亚季军的评比。接着, 各小组在比赛中都积极发挥聪明才智, 通过网络搜索、图书检索、请教教师等方式全面了解所选文本的背景材料和作者阅历, 以更深入了解文本中情感的表达和词句的含义, 提升阅读理解的层次。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 学生向全班展示了精彩的读书笔记,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资料收集、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后, 教师作归纳总结。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最终的评比又一次掀起了活动课的高潮, 学生的努力得到肯定, 学习热情得到进一步地激发。

2.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1) 营造教学情境, 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教师教学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 有利于有效教学资源的整合, 使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进度、理清教学思路。声图并茂的技术特点活跃了教学氛围, 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 提高了教学效率, 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例如, 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老斑羚和小斑羚飞渡接力的动画, 配上扣人心弦的音乐, 使学生恍如身临其境, 加深对文中悲壮、感人情感的体会。

(2) 直观呈现知识, 突破重点难点。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这造成了学生理解的差异性, 给有效教学的实现增加了难度。利用多媒体声、像、图结合的优点和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 以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呈现课文中的知识点, 从而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如, 在《看云识天气》一课中, 文中大量描绘了云的各种形态, 但是学生并不能根据其描述与实际现象相联系, 造成学生学以致用过程的困难。为使学生清楚了解各形态的云, 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了各种形态的云、晕、华、虹、霞及其具体特征。真实的图片让学生一目了然, 强化了学生的识别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构建网络平台, 促进写作教学。传统教学往往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教学目标无法全面实现。为克服这种缺陷, 教师可构建班级网络, 加强师生网络互动, 优化教学效果。笔者在写作教学中,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 在网站上建立随笔论坛、创作擂台、畅所欲言等模块,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写作才能的舞台。学生表真言、抒真情的积极性得到鼓舞, 写作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长期的写作练习, 不仅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学生的个性化创作信心和勇气也得以增强。

三、评价机制多元化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并不是一门认知学科, 教材内容没有局限性, 知识系统存在较强的人为因素;同时, 语文能力又是一种智能和技能综合的学科。因此, 我们不能仅以测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根据新课标要求, 我们应建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语文学习行为评价机制, 改变传统过分强调评价机制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课堂评价的促进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在有效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状态、思维状态和学习最终达成度, 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方面表现纳入评价体系, 使学生边学习、边思考, 有效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途径 篇5

民勤县大坝中学

袁芬年

物理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相连的一种实践活动,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特别是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更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找准合适的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努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实现此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营造民主教学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氛围是最先被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无形课程资源,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摆脱那种在老师威严下学习的压力,无疑会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才能发挥作用,要想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应首先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那种“教师绝对权威”的认识,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教师要真正做到却相当的困难,好多薄弱学校的教师,一味地埋怨学生如何如何的“差”、“笨”、“懒”,这种观念与“有效课堂教学”相差甚远,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考高分,学生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他 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作为教师,如果能真真切切地去爱你的学生,为学生的一切着想,学生就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也能享受到有效教学带给自己的快乐。

三、找准合适教学方法,增强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创新性地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在 “浮力”一节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把乒乓球放入水中,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再让学生把手放在水中,体验手的受力情况,鼓励学生从受力方面描述所看到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在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时还会“浮”的原因,并紧紧抓住学生回答中的“有向上托的力”引导他们结合这个力的功效为自己发现的力取一名字——“浮力”,使新课引入既简单自然,又能给学生带来自己发现创造的喜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找准合适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物理教学工作,避免物理教学的盲目性,逐渐实现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四、注重课堂教学观察,培养学生质疑意识

在现代物理教学中,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捕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课堂教学观察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连通器”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制造茶壶时 要想使壶中能装满水,对茶壶的设计应有什么要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壶的身和嘴为什么不一样粗?”“壶身为什么不做成直的?”„„我洞察到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探究热情很高,并根据学生发表的意见及时对学生予以鼓励和表扬,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观察,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有效手段。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途径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分析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是大家专注的主要问题。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做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准备充分,提高教师素质

课前教师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标。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备课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情,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所以我每次在上课之前,都反复钻研教材,甚至还应该对如何调控好课堂做好多手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对,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上课伊始,教师不要急于讲新课,应该先温习一下旧知识,然后向学生交待本节课学习的目标、重点。学生目的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哪些地方是需了解的,哪些地方是必须掌握的,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

2.1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不管我们的备课有多充分,不管我们的讲解有多细致,但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听,那教学就没了有效性。教学导入的激趣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利用故事导入,或者利用挂图谜语、成语、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音乐、电影、多媒体导入。总之,不论哪种导入都要注意所采用的导入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课堂。

2.2教师讲解思路要清晰,点拨要恰到好处。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思路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听课效果就会更好,课堂效率就会提高。教师的讲解点拨在教学中不可或缺,但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因班施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才能开发学生潜能。蜻蜓点水或拖泥带水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2.3教师要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总任务。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高,主要指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低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教师读优秀的课文,谈自己的感受,学习别人的习作方法,反复地朗读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行阅读教学,通过阅读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所以加强语言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接触语言材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才能受到真切的情感熏陶,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阶段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因此,学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应在课堂上提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4.给学生时间,做学习的主人

4.1多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在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入、展开、延伸的,这样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成学习的局外人,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改下,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则要做好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

4.2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用时间来换取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因此,应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4.3给学生留足当堂练习的时间。语文课往往是说得多写得少,写的训练常常被拖到课外,课堂书面作业变成课外作业,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把练笔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辅导学困生,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写得更端正,书写的正确率更高,速度更快,这样才有可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深钻教材,探究教法、学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与多媒体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更加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华.教师无效教学行为及其转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李成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法[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3]范旭东.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科学论坛,2011(24).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途径 篇7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原因

中国教育已经发展了几千年, 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存, 传统观念的语文教育也早已不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1.过分强调老师的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并不是平等的关系, 而是绝对的独裁者, 学生不能对教师说的任何东西产生疑问, 必须要遵师重道, 就算教师说的是错的, 学生也必须遵从。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才是课堂的中心, 教师只负责在课堂上传授知识, 以刻板沉闷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只是机器人般的负责听和记, 缺乏自己动脑筋去思考问题的契机, 在这样方式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打消, 对学习也极易产生厌倦的情绪。

2.应试教育

在应试教育时期, 对学生的体育、艺术根本不在乎, 完全剥夺了学生学习其它知识的权利, 老师和家长对学生采取的是题海战术和轰炸式学习, 学生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学习和写作业, 我们经常看见小学生扛着沉重的书包, 并且戴眼镜的孩子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中更是枯燥乏味, 老师将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变成了一堆习题, 连最应该有亮点出现的作文都变成了大赞颂歌, 千篇一律的“八股文”, 这样的语文学习让人担忧, 这样的教育只能让孩子变成只会学习不会动脑的机器人。

3.枯燥的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 语文教师只重视课文, 很多教师在教授语文时常常是将课文拆开一点一点的进行分析, 然后直接将分析的结果告诉学生, 并未与学生形成互动, 学生完全没有自己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只是利用黑板粉笔和嘴巴, 上的课令人昏昏欲睡, 课下布置大量的重复性的课后习题。没有让学生接触课外的知识和文化, 给学生了鱼, 而没有教学生“渔”。

二、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现如今,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只是一个满腹锦纶的书呆子, 而是需要一个头脑灵活, 有创新意识, 能够灵活有效地解决问题, 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接受挑战的人才。个性化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了现在教育中得主流思想, 那么用那些教育方式来实施呢?

1.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人们非常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意识, 学生也不例外, 虽然学生与教师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平等, 但师生之间可以保持一个较为融洽关系, 改变以往他们之间的管制关系。教师只要在课堂上放下架子, 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气氛,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提出疑问。而且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 了解学生的不同个性, 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 从而积极引导。在课下, 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着, 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 在课堂上不是独裁者, 而是一个民主者, 听取学生的意见, 允许不同观念的存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对学生的态度一视同仁, 不能偏心。让学生可以真正与教师交心交谈。

2.打造创新的语文教学课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那么老师就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是个很好的选择, 因为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更容易让学生有兴趣听课, 利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效果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课堂的气氛中总是沉闷的, 教师演独角戏, 学生神游四海。那么, 现在要改变这种现状, 需要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教学中, 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比如, 我每次都让学生提前预习, 对每篇课文都提出至少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自己无法解决的。在上完课后, 若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答, 就提出来, 让全班一起讨论, 得出解答。在课堂上, 教师不再直接丢给学生答案,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相应的资料。课堂的中心不再是老师, 而是学生。教师只是以个引导者, 提出引导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思考去探讨, 可以允许多个答案的存在,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比如, 《白兔和月亮》, 可以慢慢引导学生思考月亮代表了什么?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有的学生会说月亮代表了财富, 告诉了我们, 得到不该得到的巨大财富不是好事, 有的学生说月亮代表了美, 美是需要共享的, 不能独吞。这些观念都是正确的, 所以这两个答案都是正确, 都应该受到鼓励。另外, 课堂教学可以利用做游戏, 成语接龙, 说故事, 演讲比赛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文本身就是一个囊括所有知识的特殊学科, 这个学科不仅是教授知识, 更应该教授学生有关生活和做人的道理, 学好语文不是学好课本知识就可以, 还需要课后的广泛阅读。在教学中, 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 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知道如何思考, 如何自学。比如说, 课后的习题可以是开放式的, 而不是单调的对某一个知识点反复练习。《皇帝的新衣》并没有一个封闭的结尾, 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提出疑问“这个小孩到底应不应该说出真相?“聆听学生的看法:有的说应该说出真相, 因为做人应该诚实等;有的说不应该, 毕竟是国王, 有自己的尊严, 可以私下说。那么, 这个问题就分成两派, 我就可借势开展一个小型的辩论赛,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 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最后, 我还布置了作业, 让学生给这个故事自己续写一个短小的结尾。

三、结语

在传统教学中, 老师作为主导、学习为了考试、上课枯燥乏味等, 这些都不利于现代学生的学习, 不能让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 积极改革传统教育, 寻求有效教学的途径成为每个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 而实践证明, 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氛围活泼、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有效地实现初中语文的教学。未来的道路依旧漫长, 每个老师都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探究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为培养祖国的花朵而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朱志弘.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J].读写算, 2011, (28) .

[2]赵海燕.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读写算, 2011, (22) .

[3]安建新.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语文教学反思[J].中外教学研究, 2006, (6) .

[4]陈雪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两点策略[J].教育理论, 2011, (9) .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途径 篇8

语文是审美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也是打开人们感知之窗的有效途径。因此, 初中语文的教学应更注重领悟与文章情境的感受, 即学生与文章之间的共鸣。作为引领学生与文章深度接触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教师们应首先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具有一定的文学品味, 在此基础上, 从宏观上感染学生, 使其能够体会到语文之美, 并想要去了解、去探索, 以完成自己的语文学习目标。要想使学生与文章之间有一定的共鸣, 教师自己首先要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较深的理解, 也就是以自己的共鸣为契机启发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式, 真正走到语文课堂里面去。

二、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语文是一种整体性的概念, 分崩离析如肢解动物般的方式, 只会破坏其自身的味道, 也并不能让学生从中受益。就像家长总会将可能遇到的情况及应对措施和事先的防御措施传授给孩子, 但孩子依然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方式前行, 那些忠告则悬在难得一翻的口袋内, 沾满尘埃。语文学习也是一样, 教师可以将写作的方法一一列出讲明, 但这并不能保证学生就能成功地在自己的写作中用到。究其原因, 多因色香味俱全的语句、段落遭到肢解后丧失其吸引力, 在学生脑海中留不下深刻的印象, 仅凭几个单薄的无关联的词根本无法美化学生的习作。因此, 在此建议从文章的意境着手, 使学生感同身受, 并以此联想到自身的生活。

引领学生进入文章情境的方式有很多, 例如可以播放相关的音乐等, 从听觉方面激活学生这方面的感知, 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从文章的音色、音调、音速等方面感受这篇文章, 之后教师可结合文章所描写的内容, 就学生的亲身经历进行提问, 启发学生理解作者当时当景的情况, 和为什么要创作这篇文章等。当在宏观上对课文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后, 接下来的探讨与讲解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三、围绕着作者是如何描写这种情景的进行讨论

前面学生已对文章有了一个清晰的定位, 也在一定程度上感同身受地理解了作者的立场, 知道文章中作者的位置是在哪儿。那么, 教师就可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们进行讨论, 例如如果在当时自己会怎样, 又会怎样去表达那一刻的情景等。尽最大可能打开学生的思路, 丰富其可能性, 使其畅所欲言, 大胆想象。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学科, 若想象力遭到限制, 那么语文将如火之无焰, 珠之无光, 花之无香, 尽失其魅力。因此, 语文课堂也首先应是解放想象力的课堂。

在畅抒己言之后, 再对作者的描写手法等进行分析, 就显得平易近人多了, 也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那些专有名词, 明白或许在不知不觉中自己也有应用。在此, 如果可以, 教师还可对这些技巧进行一个短小的论述, 或一个小故事或其他, 讲明其来历即可, 只为加深学生的理解, 便于其平时写作的有效运用。

四、领略文章的语言之美与结构之美

现在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描写方法已有一个明确的印象, 下一步我们可就文章的语言和结构来引导其进行欣赏。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 文章的姿态就取决于它;而语言则是文章的血肉, 文章的味道与质地来源其各方面的综合。至于文章的思想即其灵魂, 是需要学生去感受的, 通过前面结合自身的探讨, 相信其会有一定的领悟, 若教师多做讲解, 反而污染了学生最干净的思维。因此, 在此只就文章的骨架和血肉进行细品。

不同的文章, 结构不同, 语言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即便是同一个人执笔, 在不同时期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因此, 结构与语言是可以共通互用的, 在对学生进行讲解的时候也较为容易。教师可在课堂上邀请学生进行朗读或通过不同风格文章的语言结构方面的对比, 对学生进行讲解。也可借用学生的同类习作就其本身特点做一阐述, 使其明白自己的作文也是有一定结构与语言的。最好的效果是, 使学生通过对比能够清楚地看到, 自己在结构、语言方面的不足之处, 并明白好的语言结构是可以练出来的, 从而在平时的各类写作中有意识地注意自己各方面的不足, 并主动寻求解决方法。

五、邀请学生就自己平时写的作文与文章进行对比

之前已请学生在文章情景方面尽情展开联想, 在课堂的最后也可鼓励学生自剖己文, 将自己的作文与所学文章做一对比。讲讲自己对自己作文的满意之处, 也讲讲不满之处, 或者谈谈自认为自己的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色, 而书中文章缺乏哪方面的吸引力, 等等。这也是一个畅所欲言的过程, 重在使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有一个整体把握, 认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以便今后的改进。

六、总结

本文着重从情境入手, 以学生的整体感受为主, 再结合自身的对比, 意欲运用从整体到局部、从领悟到跟进的方法和途径, 构建有效而有趣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使朝气蓬勃的初中生在活泼开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缪柳鲜.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J].考试周刊, 2011 (24) :47-48.

[2]岳翠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阅读[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下旬) , 2012 (6) :173-173.

[3]宋有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教学理念的研究[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 , 2010 (3) :15.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途径 篇9

1.课前准备充分, 提高教师素质

课前教师认真备课, 明确教学目标。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备课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情, 明确教学目标, 掌握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重点突出, 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所以我每次在上课之前, 都反复钻研教材, 甚至还应该对如何调控好课堂做好多手准备。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对,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上课伊始, 教师不要急于讲新课, 应该先温习一下旧知识, 然后向学生交待本节课学习的目标、重点。学生目的明确, 才能有的放矢, 哪些地方是需了解的, 哪些地方是必须掌握的, 做到胸有成竹, 游刃有余。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形式

2.1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不管我们的备课有多充分, 不管我们的讲解有多细致, 但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不听, 那教学就没了有效性。教学导入的激趣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方法有很多, 我们可以利用故事导入, 或者利用挂图谜语、成语、名言诗词导入, 或者利用音乐、电影、多媒体导入。总之, 不论哪种导入都要注意所采用的导入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课堂。

2.2教师讲解思路要清晰, 点拨要恰到好处。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思路清晰, 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 听课效果就会更好, 课堂效率就会提高。教师的讲解点拨在教学中不可或缺, 但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因材施教, 因班施教, 把握分寸, 恰到好处, 才能开发学生潜能。蜻蜓点水或拖泥带水地讲, 都无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2.3教师要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具体地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总任务。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高, 主要指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低下。因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教师读优秀的课文, 谈自己的感受, 学习别人的习作方法, 反复地朗读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因此, 我们要大力推行阅读教学, 通过阅读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所以加强语言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让学生接触语言材料,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才能受到真切的情感熏陶, 从而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现阶段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因此, 学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 实现这样的目标, 教师应在课堂上提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就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该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 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 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4.给学生时间, 做学习的主人

4.1多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在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 一般都是教师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入、展开、延伸的, 这样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把学生当成学习的局外人, 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改下,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才, 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师则要做好组织工作,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做学习的主人。

4.2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 用时间来换取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 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因此, 应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 可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 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 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4.3给学生留足当堂练习的时间。语文课往往是说得多写得少, 写的训练常常被拖到课外, 课堂书面作业变成课外作业, 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把练笔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 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辅导学困生, 提高训练效果, 使学生写得更端正, 书写的正确率更高, 速度更快, 这样才有可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深钻教材, 探究教法、学法,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 还应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与多媒体相结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更加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华.教师无效教学行为及其转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2]李成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法[J].中国校外教育.2009 (12) .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途径 篇10

一、将学生作为教育对象,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初中教育教学作为义务教育的重点环节, 对于教育教学的模式、技巧就需格外重视。因此, 教师不但要把学生当做实际教育对象, 还要根据初中生相应的语文应用能力状况进行语言能力的辅导。相对来说, 初中生的思维没有系统化、逻辑化, 所以其语言应用能力上升空间很大, 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前提下, 把学生的思维带起来, 并适时地指导学生应用和实践。根据中学生的自身特征, 依照从基础到高效的教育教学原则, 在上课时对学生语言能力进行强化, 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应用不断增强, 在保证不给学生压力的前提下, 指导学生熟练地把握知识和语言能力。

如在初中语文课堂上, 可以适时地让学生进行书法练习并加以指导。在练习书法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书法的笔法及用笔力度讲解给学生, 同时结合课堂相关内容, 让学生做有规律的反复练习。可以先让学生观摩, 了解其用笔的方式, 同时让学生在字帖及课本上进行练习实践, 慢慢掌握书法及写字的相应技巧, 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将语文语言学习内容和练字相结合, 保证学生上课激情, 提高学生的语文掌握程度。

二、依据语文课本知识, 提高语言与应用能力

初中语文语言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应用交流以现代语言为主要交流语言, 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还应以现代文学的掌握和应用为主, 这些相关文学在初中语文语言教学中可以扩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积累量, 提高学生自身对课本相关内容知识的语言应用能力。落实到初中语文语言的课堂教育中, 教师要适时地利用课本知识来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语文学习的能力, 使语文语言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和提高。

如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语言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课文、字词、段落等, 让学生在朗读的实践过程中, 加深对课本知识及内容的理解, 掌握课本知识相关的信息内容, 从而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三、结合应用文写作, 培养学生的语文语言应用能力

初中语文语言课堂上, 应用文的构思和写作对于初中语文语言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 遵循“一步一个脚印”的教育原则, 让学生将课本相关知识和应用写作资料结合起来, 熟知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和格式, 一点一滴地对应用文的写作进行练习,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素材, 在生活中找灵感。同时,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将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结合或对立起来进行比较, 让学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语言的积极性, 提高语文语言应用能力。

如在教学《为你打开一扇门》时, 教师可在课堂上依据教材讲授课本知识, 并适时地在休息或课堂内容上完后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写一篇与课本内容相关或表达自己想法的应用文, 题目自拟, 认真完成, 规定上交时间。将课本学习内容与应用文写作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 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同时, 进一步地在初中语文语言课堂教学中加强语文语言的能力。

总之, 在初中语文语言的课堂教学上, 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坚持不懈的教育教学。作为一个繁琐而又不简单的有序性任务, 在语文课堂上培养语文语言能力的过程中要有耐心、有责任心、有规律、有技巧地坚持运行。教师和学生应该不断地坚持和反复训练, 发掘他们积极应用的潜力, 提高语文语言能力,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相反, 就不会引起学习语言能力的兴趣, 甚至是适得其反。

四、结语

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义务教育体制下备受重视的问题, 当然还有许多不足和缺点有待我们探讨。中学生语文语言能力的培养, 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他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能够依据现实发展, 以学生学习和语言表达为目的的系统化、有序化和有规律地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培养以及对语言意识的深入。积极地对语言能力加以重视, 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 只要我们放飞思维, 就能很好地提高初中语文语言课堂教学的语言能力。

摘要:义务教育体制下对新课标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重视任何一个学生能力的培养, 使教育对象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依照学校各个学生自身学习条件的不同状况研究出对应的教育模式和技巧, 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在课堂教育中, 教师则应适时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语言应用能力, 革新教育教学方法, 发掘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观点和见解的积极潜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语言能力提高的活动中去, 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能力,培养,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冯成玲.创造性地运用语文教学模式, 走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J].文教资料, 2010 (21) .

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篇11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听说读写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75-02

在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一代,学好“国语”——中文,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汉语是“母语”,学好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前提条件。作为炎黄子孙本当继承祖先刻苦钻研中文的优良传统,刻苦研读,博学精通。然而,当今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是:多数学生对物理、化学、生物、外语较为感兴趣,且学得深,学得精,相反,对语文(中文)的学习、研究不够。素质偏低。特别是网络媒体、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大量普及,汉字的书写、遣词造句等极不规范,有些甚至故意写错;有些出版物太差太烂,惨不忍目睹;有些商家为了吸引顾客的眼球,故意写错、用错;电视电影为了吸引观众,故意用方言土语,故意读错写错用错……而学生又没有什么识别辨别能力,在这些负能量的“熏陶感染”下,学生的语文素质江河日下,前景不容乐观。因此,有效提高初中生听说读写语文素质,刻不容缓。提高初中生听说读写语文素质的主渠道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然而,笔者认为:只靠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达到全面提高是较难实现的,还需拓宽其它有效途径,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笔者通过初中语文课的教学实践,认为要真正地、全面地提高初中生听说读写语文素质,尚需拓宽以下途径:

一、通过听广播、听录音、听诵读、听对话,锤炼学生的听力

1.多听新闻广播,多收看收听新闻联播。每天清晨,朝霞初显,起床铃响过,首先灌入学生耳际的便是新闻广播之音,学生可边洗漱边听;星期五、星期六、假期让学生养成收看收听新闻联播的习惯。一是可达“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之目的,二是可学习普通话,学生在听的过程当中,可对照检查出自己发音的错误,如:我们保山人前后鼻音不分,通过听,我们就能区分出哪些是前鼻音的,哪些是后鼻音的。

2.听课文录音。对于语文课文中的各篇,在教学前,可放阅读录音、视频,使学生在课前熟悉课文内容:一是可帮助学生正音;二是通过听抑扬顿挫的语调,帮助学生领会思想感情,提高思想觉悟。我在上七年级A、B班的语文时,发现这两个班平时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基本上不分上下。曾做过实验,同时一篇课文,A班不听录音直接进入课文,B班先听录音,再进入课文,结果发现,B班的学生读音基本上没有问题,吐字清晰流利,抑扬顿挫颇有韵味,对课文思想感情的领会也颇到位,而A班学生则不尽如人意。因此,学生课前听录音是非常必要的。

3.可听读报、听诵读、听影视中人物的对话,听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演讲、对话。利用听,一是要求学生记住其中的精彩语句,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二、通过演讲、讨论、辩论等形式提高初中生的表达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口才欠缺,表面看,他们性格内向,谈吐不畅,不善交际。实际上,叫其中有些学生写是写得出来,就是临阵发慌,思维短路,词不达意;或者是腼腆、羞涩之态过浓,声音过低,口头表达起来,效果不佳。真可谓“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来”。究其原因:一是课堂提问得少;二是课外锻炼得少。因此,针对学生在“说”方面的欠缺程度,有必要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如:举办班级普通话演讲比赛、专题讨论会、辩论会等有效形式,在这些形式中,尽可能地鼓励不爱讲话的同学多发言,或专题发言。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拓宽自己敏锐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除了要求学生预习课文阅读、复述课文内容的阅读外,还需要求学生阅读一定数量和内容的课外读物:一是阅读报刊杂志。一般初中生都有一份学习用的报纸,要求学生在课外认真阅读学习报。班上,或家庭还订有各种报刊杂志,要求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并在阅读方法上给予指导。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正如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所说“阅读的方式不一,有些书必须浅尝即止,有些书必须囫囵吞枣,少数的书必须细嚼再三、彻底消化。”该略读的略读,只看题目;该粗读的粗读,快速阅读,大致了解内容;该精读的精读,慢速阅读,反复阅读,深刻领会;该研究的研读,熟悉内容,寻根究底,从中受益。二是阅读名人名言。要求学生每个假期阅读一部或两部小说。摘抄书中哲理性的名言或精彩语段。开学后,召开专题阅读汇报、交流会。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拓展学生知识面,积累知识。

四、通过实验、参观、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创作灵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探析初中语文课堂有效互动途径 篇12

关键词:初中语文,互动教学,有效性,方法策略

新课改以后,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保证学生的主体性, 同时还要加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改善师生关系, 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改善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现如今,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更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 多种新的教学模式被应用到了教学中。例如:分层教学法, 教师将学生按照基础特征分成不同的层次, 给予其不同的教学目标, 进而令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小组合作教学法,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进行组内、组间讨论和辩论, 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虽然众多新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果, 改善了教学氛围, 但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却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年龄多数在13—16 岁之间, 这个阶段的学生多数还没有积累起过多的知识储备, 表述能力也刚处于锻炼阶段, 正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 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 将自身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因此, 互动教学应当被应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来。

二、互动教学的基本内涵解读

互动,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指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互动, 指代面相对较宽, 而其中相对比较重要的能够在短期看到成果的便是师生互动。但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效果也和课前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有关, 课上学生之间的互动则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语文课程多数以教材中的文本为载体, 学生和教师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领会作者的深层表述含义, 达成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是有经验而且相对能力较强的读者, 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文本解读方法, 或是将自己所解读出的内涵传授给学生;学生则是从自身角度出发, 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带入自身经验, 进行多方位的解读。

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阅读能力, 合作能力, 表述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初中生正处于可塑性非常强的阶段, 学生这时如果能够接受更好的素质教育, 在日后的自主学习中也能充分锻炼自身的能力, 进而不断进步。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避免进行形式化的课堂教学, 要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初中语文课堂有效互动教学的方法策略

(一)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在课堂中, 教师不是完全的主导者, 而是教学主体之一。相对的, 学生除了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以外, 在一定的情境中也可以看成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学生在学习期间, 若是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辅助,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些无法掌握的学习方法, 教师也可以进行一定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互动, 一定不能端着自己的架子, 认为教师高人一等, 不能在课堂上被人质疑, 而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即便和教师的理解有差异, 也要勇于提出。

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 作者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上一个“早”字, 目的是提醒自己不要迟到, 而从中引出的一系列内涵都需要进行探讨。但是, 从现如今的教学角度出发, 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其他问题, 例如“作者是不是不应该在课桌上刻字”、“为什么不找家长提醒以后不要迟到”等问题。这时教师不要一味地纠正学生的探讨角度, 而是要结合文章背景以及鲁迅先生的思想进行本文解读, 说明这个“早”字的衍生含义。

(二)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学活动增添了许多乐趣, 教学手段得到了有效丰富。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应用多媒体设备, 能够提供更加逼真的教学环境, 丰富文字所表述的场景, 令效果更加直观, 创设了更好的互动氛围。

例如在学习《黄河颂》一课时, 有些学生并不能单纯从文字中领会黄河的英雄气概和雄浑壮阔的情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黄河实景拍摄的视频, 同时配以诗歌朗读或是合唱音频, 让学生在更加直观的环境中领会黄河的壮阔。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够有机结合到一起, 完成更加和谐的师生互动, 创造愉快的气氛。

(三) 实行多方位互动, 鼓励自主学习

除了师生间的互动以外, 学生和学生, 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互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也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 提出问题, 并进行彼此间的讨论, 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

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就“为什么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疯癫”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分析, 并鼓励学生找到文章中的内容予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 学生与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都能实现有效互动, 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语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互动式教学能够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表达技巧, 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应该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赖诗明.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 2015 (2) .

[2]张晓琴.初中语文课堂有效互动教学策略探讨[J].才智, 2011 (12) .

上一篇:亲子阅读现状研究分析下一篇:历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