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本(精选9篇)
历史成本 篇1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 (以下简称新准则) 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最为显著。新的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 并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随着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 我国会计领域中一直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被以历史成本为主并与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我国曾在1998年的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重组两个具体准则中运用过公允价值, 后来因为许多公司将之作为调节利润的手段而取消。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正式写入基本准则, 这是第一次,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引入和运用公允价值的决心, 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顺应会计发展潮流的战略取向。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被认为是当前财务会计两个最主要的计量属性, 二者的提出和运用皆有其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
一、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
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 财务报告目标居于核心地位。IASB和FASB均以财务报告目标为核心来制定财务报告概念框架, 并围绕财务报告目标来制定会计准则。对于会计目标, 长期以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两大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虽然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并无根本性的冲突, 两种目标在很多方面是相互重叠的, 其所要求的会计信息也存在着许多共性, 但这两个目标所属的环境及其出发点和侧重点毕竟有所不同, 因而这两个目标对其所要求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必然有所差别, 从而也直接影响到会计计量模式和计量属性的选择。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的情况下, 委托方与受托方的委托-代理关系通过明确的契约方式直接建立, 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下, 会计的目标要反映和报告受托方的受托经营责任及其履行情况, 这就是受托责任观, 其强调财务会计应该反映经营者的履约责任以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这种情况下, 委托方侧重于关注其投入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以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因此, 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是面向过去的, 其会计计量必须是客观的、可验证的, 因而历史成本计量就成为最佳选择。
而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股本相对分散的市场条件下,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更加彻底, 委托方和受托方一般不存在直接的、明确的、契约化的委托-代理关系, 双方的委托-代理关系是通过发达的资本市场间接建立起来的, 在这种条件下, 财务报告应特别关注对信息使用者 (特别是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与债权人) 做出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配置决策有用的信息, 这类信息应有助于使用者评估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 这就是决策有用观, 其强调财务会计应为资本市场的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与债权人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因此, 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是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 会计计量对价值的反映必须是及时的并有预测价值的, 而有利于反映现实和预测未来的计量属性当属公允价值。
二、可靠性与相关性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财务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 二者不可或缺。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应同时具有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而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应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则与计量属性的选择密切相关。
可靠性和相关性往往很难两全:可靠性是面向过去的、静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相关性是面向未来的、动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相关性中的预测性和及时性要求可能影响信息的可靠性, 而可靠性中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要求又可能影响信息的相关性。
按照可靠性的要求, 历史成本无疑是最理想的计量模式, 因为其客观性和可验证性最强。历史成本在这方面有充分的优越性:一是历史成本是交易发生时取得的, 是按交易双方共同认可的价值确定的, 数据真实可靠, 具有客观性;二是历史成本有在交易实际发生时取得的会计凭证作依据, 便于查核和验证, 具有可验证性。但历史成本只有在假定市场交易价格是合理的、公允的, 且不会发生大幅变动以导致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发生严重背离的情况下才能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而在经营环境不稳定及物价波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 基于历史成本的会计信息无法正确反映报告主体当期的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 其可靠性反而比较差。
与此相反, 公允价值则体现了公平、活跃的市场对相关资产和负债现实价值的客观评价, 能充分反映考虑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的资产和负债的现时市场价值, 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的波动, 并及时确认价格变动的损益以提高收益报告的及时性。因此, 从决策相关性的角度看, 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优越。但公允价值是一种参照现行交易估计的价格, 这种估计是参照假想的交易来确定的, 由于这种估计涉及到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判断, 还与其所依赖的市场环境、采用的估价技术以及估价人员的经验和判断等因素有关, 从而导致其可验证性和客观性较弱, 从这一意义上讲, 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比较差。
三、成本计量 (损益表观) 与价值计量 (资产负债表观)
财务会计与经济学在计量上最大差别在于:前者静态地反映过去的历史成本, 后者动态地反映当前的预期价值。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 公司制已成为流行的企业组织形式, 所有权和经营权普遍分离, 如实反映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是会计信息的主要目标, 因此, 会计核算要解决的主要是如何可靠地计算当期收益。1940年, 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其《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总结当时的会计实务, 系统论述了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 完善了当期收益的确认、计量原则和方法, 从而确立了损益表观的主流地位。在损益表观下, 通过分别确认收入和费用并实现二者的配比来计算收益, 这是传统的会计收益概念, 强调实现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配比原则, 因此, 在计量属性上选择历史成本属性。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 股权日益分散化, 并使企业的权力由股东向管理层转移, 投资者主要进行选择购买和出售公司股票的决策, 以获得投资收益。在这种经济环境下, 公司只有公布有助于投资者判断公司未来收益情况的有用信息, 才能吸引投资者购买公司的股票, 并降低公司的筹资成本。同时, 证券市场也需要公司提供与投资者决策相关的信息, 以有利于投资者合理作出投资决策。1978年, FASB发布的第1号财务概念公告, 将向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确定为财务报告的主导目标, 并于1980年发布的第3号概念公告中, 从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的角度来定义资产和负债, 同时定义了全面收益这一会计要素, 使得资产负债表不仅能反映公司在某一会计期间的全面收益, 还能向投资者提供与其决策密切相关的未来收益情况的信息。这一系列财务概念公告的发布确立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 资产负债表观也取代了损益表观的主流地位。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也倡导全面的资产负债表观, 我国发布的新准则也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趋同, 在新准则中采用了资产负债观。在资产负债观下: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 并采用了全面收益的观点, 全面收益=已实现的收益+未实现收益, 在传统的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再加上利得, 即收益是一个经济收益的概念。在资产负债观下, 为了反映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 并及时、全面地反映公司的全面收益, 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主要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概念的提出反映了财务会计正从过去提倡成本计量逐步转变为经济学家所要求的价值计量。葛家澍、徐跃 (2006) 指出:“公允价值的推广应用不仅在于满足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需要一个比历史成本更相关, 甚至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而且在于有可能把这一计量属性的应用, 推广到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去, 从而彻底改革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传统会计模式, 使会计对企业的计量实现与经济学家的预期——反映一个企业的价值一致 (而现在, 会计只反映一个企业的成本——资本投入和耗费) 。”
理论上, 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不是根本对立的。表面上, 两者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同甚至矛盾之处, 但通过深层次地分析就能发现, 二者都试图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并从不同角度寻找相对公平、合理的价格来近似地估计企业理论上的“公允价值”。尽可能地反映企业真实的情况是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 尽可能地体现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是财务会计各种计量属性的目标所在, 这也是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的基本要求 (黄学敏, 2004) 。在实务上, 公允价值的提出也并非完全取代历史成本,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将会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存的格局。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 《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2]夏冬林:《财务会计:基于价值还是基于交易》, 《会计研究》2006年第8期。
[3]陆宇建、张继袖、刘国艳:《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 《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4]夏成才、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 《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历史成本 篇2
答:(1)企业财务状况反映不实。(2)利润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3)企业的资本得不到保持,影响企业的再生产能力。
2、为编制合并会计会计报表,子公司应向母公司提供哪些有关资料?
答:(1)子公司所有的会计报表。(2)子公司所采用的与母公司不同的会计政策。(3)与母公司及母公司其他的子公司业务往来、债权债务、投资等资料(4)子公司利润分配有关资料;(5)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的明细表。(6)其他编制合并报表所需要的资料
3、(决策有用性)是财务报表基本质量特征,是由相关性和可靠性组成的。
4、判断一项会计信息是否重要有两种标准:一是根据(性质)判断;二是根据(金额)判断。
5、财务报表应提供的信息包括三个方面:(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的变动)。
6、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通常会发生持续变动,这种价格变动可能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般购买力变动的影响)、(个别价格变动)。
7、通货膨胀会计的理论基础是(资本保持理论)。
8、在现行成本会计模式下,如果重置成本小于现值和可变现净值应该采用(重置成本)作为计量基础。
9、按照法律形式,企业合并可分为(吸收合并)、(创立合并)、(控股合并)。
10、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有(购买法)、(权益结合法)。
11、对于合并时出现的商誉,在会计处理上,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方法:(不摊销)、(在产生时直接冲
减利润)、(作为权益抵消项目)、(在规定的期限内分期摊销)。
12、会计信息的揭示原则:(充分性);(公允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效益大于成本)
13、会计准则的制定应注意下列问题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考虑社会环境会计准则应区别对待应注意长期效益
14、下列项目一般不包括在分部成果的计算中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得税费用、少数股东权益、非常项目
15、下列情况形成关联关系的是企业与其主要投资者个人之间
16、关于不变币值会计的计量单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以等值货币代替名义货币单位以不变币值货币单位代替名义货币单位不变币值单位是人为确定的某一时期或某一时点的名义货币单位
17、现行成本计量基础为现值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
6、在通货膨胀时期,关于购买力损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当企业持有货币性净资产时,会产生购买力净损失当企业持有的货币性资产小于货币性负债时,会产生购买力净收益
18、在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下列子公司可以不包括在合并会计的合并范围已关停并转的子公司已宣告破产的子公司 资金调度受到限制的境外子公司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
19、汇率的基本形式有直接汇率和间接汇率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中间汇率
20、企业在经营期间发生的经常性汇兑损益的来源可以分为交易汇兑损益兑换外币汇兑损益外币资金借贷汇兑损益调整外币帐户的汇兑损溢
20、我国外币业务处理规定中采用月终调整法法对外币业务进行核算。
21、属于会计准则规定的信息的揭示是强制性的,不管其信息成本多高都必须提供。(对)
22、财务报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它们所反映的是相同交易或其他事项的不同侧面
(对)
23、负债不包括在分部信息的揭示中,因为负债与企业整体有关,而且负债与判断各分部的经营成果没有直接的联系。(对)
24、不变币值会计模式以实物资本保持概念为基础。(对)
25、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是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以名义货币单位作为计量单位。(错)
26、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的购买力成反方向变动。(错)
27、母公司理论认为合并会计会计报表主要是为现有的和潜在的股东编制的。(对)
28、合并会计报表每年都必须根据单独的会计报表重新编制。(对)
29、直接标价法和简接标价法所反映的汇率变动方向正好相反。(对)
30、采用外币统账制的目的在于简化日常的折算工作,适用于外币业务发生较多的企业(错)
五、业务处理题(每题10分,共20分)
1、A公司于1992年1月1日将一台设备出售给其拥有80%股份的子公司B。该设备的原始成本144000元,累计折旧57600元,售价为108000元。该机器尚可使用6年,无残值,按直线法提取折旧。要求:
1)作出1992年12月31日在合并报表日A公司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做的抵消分录
抵消内部交易未实现利润:
借:营业外收入21600
贷:固定资产21600
抵消未实现利润部分计提的折旧费用:
借:累计折旧3600
贷:折旧费用
2)作出1993年12月31日在合并报表日A公司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做的抵消分录
抵消虚增的固定资产价值:
借:长期投资------对B公司投资26100
贷:固定资产21600
抵消未实现利润部分计提的折旧:
借:累计折旧7200
贷:长期投资------对B公司投资3600
折旧费用36002、接上题,如果该项固定资产在1994年末报废。则:
1)作出1994年A公司应做的会计处理
确认当期计提折旧而实现的利润:
借:长期投资------对B公司投资3600
贷:投资收益3600
确认由于固定资产报废而实现的利润:
借:长期投资------对B公司投资10800
贷:投资收益10800
2)作出1994年A公司在合并报表日合并工作底稿中的抵消分录。
调整固定资产清理净收益:
借:长期投资------对B公司投资10800
贷:营业外收入10800
调整当年多提折旧费用:
借:长期投资------对B公司投资3600
贷:折旧费用36003、某公司发行面额40元的普通股10000股,发行价格为50元,认购条件是:第一次付认购款的60%,三个月后支付认购款的另40%,认购款缴齐以后再发行股票。现假设最后一次付认购款时,认股人违约100股的认购款共计5000元,违约股票重新发行的市场价格为45元(公司对认股违约的处理方法:退还已缴认股款,但扣除重新发行违约股票的损失)。
要求:作出公司对认股违约的会计处理
认股人违约时:
借:已认股本----普通股4000
已认超面额普通股1000
贷:应付违约认股人款3000应收认股款2000 重新发行股票损失:1000×(50-45)=500
借:应付认股人违约款3000
贷:现金2500资本公积金
历史成本 篇3
【关键词】公允价值;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比较
我国会计行业发展至今,公允价值这一会计计量模式的引入十分满足我国会计的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公允价值的引入也是我国会计事务发展的实际选择。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其不能够很好地为公允价值提供补充。公允价值以及历史成本之间存在这一定的异同,为了充分发挥二者的属性作用,需要在不断地进行制度完善的前提下实现二者各自效能的充分发挥。
1.公允价值
通常情况下,公允价值可谓是有别于其他任意一种会计计量属性的新型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新颖之处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允价值这种会计计量模式并没有构建在过去已经产生的相关交易基础上,其中包含事项,甚至可以说公允价值也并没有建立在现在已经发生的交易基础上;其次,公允价值是实际发生交易的双方在已经熟知意欲的基础上实施交易时所的参照现行交易所已经达成的资产购买或者负债转移以及清偿时的相应金额,要注意的是此处所指的资产以及负债都是单项或者单批次的;再次,买卖双方已经自愿签订了相应的契约,但是交易还没有开始进行或者正在进行但是却没有执行完。针对如上情况,交易已经发生而出现的具体成本以及价格是不可能形成在此时的,由此可见,可以将公允价值看作是一种在进行现行价格参照的情况下而对交易价格进行的有效估价。一般来说,公允价值的自身计量属性能够充分满足使用信息的相关用户的实际决策要求,由于其能够对企业的真实资产价值进行客观有效地反映,使得所获取的会计信息真实有用;同时,其的自身属性还能够针对企业的具体经营成果进行反映。
2.历史成本
在二十世纪伊始,货币已经基本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阶段,此时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速率的上升得较慢,使得历史成本这一会计计量模式得到了比较优良的发展,其逐渐占有了当时会计计量模式的主导地位,并且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着较为广泛地应用。历史成本主要是指在进行相关资源获取时所产生的原始交易的相应价格。一般来说,在直接开展现金交易的活动中,历史成本这一会计计量模式的具体表现则为交易方所承诺的要进行付出的实际现金值以及交易方直接付出的实际现金值;若是在进行非现金交易活动时,历史成本这一会计计量模式的具体表现则为被进行交易的相关资产的相应现金等价物。历史成本是面向过去的,基于确认的角度来看,其主要是构建在过去的时期内已经形成事项以及交易的基础上的,其中,就拿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来说,这二者都是建立在过去以及发生的基础上的,收付实现制主要指的是由于过去已经形成的交易而引起的相关义务、权利,权责发生制主要指的是由于过去已经形成的交易而导致的现金收付行为。由此可见,历史成本这一会计计量模式具备了很强的可检验性以及相关可靠性,在具体的会计实务当中,相较于其他来说,历史成本是最容易获取的,而且其的实际获取成本也是比较高的,在进行历史成本计算式,其所采用的相关账目也不需要时常调整,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会计记录不被随意更改,使得相应的会计信息有着很强的可靠性。
3.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的两种属性,都是对资产、负债的一种衡量、评价,它们必然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它们又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应对不周的情况产生的,又有所区别。
两者的联系在于:在初始计量日.两者是一致的。如果市场不发生通货膨胀,币值保持稳定,社会平均生产率保持不变。那么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相比就不会产生严重的背离。这样,在对资产负债项目进行初始计量或物价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后续计量时,由于历史成本符合公允价值的基本要求或在价值上接近公允价值,因此,可以直接以历史成本替代其公允价值。
两者的区别在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反映的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在受托责任观下,可靠性重于相关性。由于历史成本是基于过去的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市场价格,所以具有可靠性。又由于历史成本能得到原始凭证的支持,因此具有可验证性。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历史成本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历史成本只能反映过去交易或事项发生时点的信息,不仅不能反映未来而且同市场价格的变动毫无联系。公允价值汁最属性反映的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观。在决策有用观下,相关性重于可靠性。公允价值反映的是特定时点和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负债的定价,极大地提高了会计的相关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能满足决策有用观的要求。由于公允价值的取得涉及到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导致可验证性和真实性被削弱。
下面以资产为例,来说明历史成本会计计量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区别。历史成本会计中的“资产”,是按其取得时所费的历史成本计价:而公允价值会计是按未来经济利益即未来现金流量计价。前者是建立在面向过去,强调客观可靠的会计学“成本”(不含机会成本)概念上;后者是建立在面向现在和未来、强调和经济决策相关的经济学“价值”概念上。表中列出了资产6种有意义的计量属性。
由上表可以看出,对资产价值的计量,存在“成本观”和“未来经济利益观”的矛盾,这实际上是如何定义“资产”的问题。基于过去的计量属性(成本)符合历史成本会计对“资产”的界定;而理想的资产计量属性(收益)应是各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这就是公允价值会计对“资产”的界定与汁量。后者是会计学和会计计量向经济学靠拢的结果。显然,会计学应该计量的是资产的价值,而不是价格。至于该资产的价值以什么样的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等)来表现,那是操作层面(会计实务)的问题。公允价值会计对“资产”计量的目的是,不管你采用那种“价格”,应该最接近该资产在计量这一“时点”上的价值。
综上可知,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公允价值以及历史成本这两种会计计量模式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出来,并将在日后会计工作中发挥更大地效用。
【参考文献】
[1]袁晶珠.浅析公允价值在中国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
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研究 篇4
一、文献综述
1. 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是指在成本计算过程中, 将成本按其经济用途进行分类, 以此为前提条件将全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 只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 并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完全成本法是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 (如工业革命以来, 机器大生产中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和原料消耗一直是成本的主体) 相适应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它以“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高”为假设前提, 是一种传统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
2. 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成本计算过程中, 以成本性态为前提条件, 只将变动性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 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 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它是传统管理会计中普遍使用的分析工具。
从1836年的英国的曼彻斯特工厂出现变动成本法雏形到1936年英国会计学家乔纳森·N.哈里斯撰写并发表在《全国会计师联合会公报》上的关于变动成本法的第一篇论文, 变动成本法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 并最终由乔纳森·N.哈里斯揭示了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此后变动成本法的概念才得以普及。20世纪50年代, 随着企业环境的改变、竞争的加剧和决策的增强, 完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求, 变动成本法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
3.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 对各种主要的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分配率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
20世纪30年代, 科勒 (Kohler Eric L.) 在研究发现水力发电成本 (直接人工成本低而间接费用所占比重相对高) 偏离完全成本基本假设基础上提出了作业会计思想, 斯托布斯 (G.T.Stanbus) 则进一步完善了作业成本法会计思想。20世纪末, 以计算为主导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 直接人工费用普遍减少, 间接成本相对增加。成本构成的改变也改变了完全成本法的假设条件, 用人工工时、工作量等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核算, 严重扭曲了成本, 降低了建立在传统成本核算基础上的传统管理会计分析 (包括变动成本法) 对实践的反映和指导意义, 成本信息相关性被弱化, 因此, 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4. 倒推成本法。
倒推成本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适时制 (JIT)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简化的生产成本计算方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成本核算程序相反, 倒推成本法是在产品完工和销售时倒过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的方法。这种成本核算方法是与适时制生产相适应的。在采用适时制生产的企业, 从收到原材料到产品完工所耗用的时间大幅缩短, 期末存货量很少, 再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核算在产品成本将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而使用倒推成本法则能简化成本核算程序。
5. 完工效益会计。
完工效益会计是建立在适时制管理模式和制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会计核算模式。它由完工效益、存货和经营费用三个概念组成, 强调只有通过产品销售才能实现完工效益, 只有生产没有销售不会产生完工效益。单位产品完工效益=产品单价-单位产品完全可变成本, 大多数情况下完全可变成本仅指原材料成本;存货既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传统成本会计中存货的内容, 又包括厂房、设备、不动产等资产折旧后的净值;经营费用则是指企业将存货转化完工效益过程中投入的全部资金。可见, 完工效益会计按原材料成本核算传统意义上的存货成本。
6. 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是指从新产品的基本构想、设计到生产开始、产品试制成功, 直至产品销售阶段, 为降低成本及实现利润而实行的各种管理活动。它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日式文化内涵的成本管理模式, 是一种企业进入生产阶段前降低成本与利润管理的综合性经营管理制度。
7. 全生命周期成本法。
目前, 学术界对全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定义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全生命周期成本法只核算成本, 是一种计算发生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全部成本的方法;另一种观点则强调成本和收入都是全生命周期成本法的核算内容。
笔者认同后一种观点。全生命周期成本法不但要归集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发生的成本, 而且要归集产品全生命周期内产生的收入。全生命周期成本法归集的是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发生的总成本与产生的总收入, 与目标成本法核算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平均售价和成本不同。全生命周期成本法较目标成本法细化了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成本。同时, 全生命周期成本法要与会计分期成本法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控制成本、收入的目标。
二、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路线
1. 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主线。
(1) 间接费用主线。许多文献论述了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产品核算内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虽然这三种核算方法的核算原理各有不同, 但从核算内容上来分析, 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不同体现在间接费用的分配上, 作业成本法较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核算的成本更为准确。与生产力水平相适用、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满足利润核算与内部管理的需要共同推进了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演进。本文将围绕间接费用分配这一成本核算方法演进的主线称之为“间接费用主线”。
(2) 适时制主线。在适时制生产环境下, 倒推成本法改变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核算顺序, 由后往前推算在产品成本, 成本核算顺序出现了“质变”;完工效益会计则是在核算内容上发生了“质变”, 仅按原材料成本核算在产品成本。这两种方法明显与围绕间接费用分配演进的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不同。由于两种方法都是以适时制为基础 (要求期末在产品数量很少) , 因此本文将这一成本核算方法演进主线称之为“适时制主线”。
(3) 售价-成本主线。目标成本法更注重在生产之前阶段即研发阶段就开始对产品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 且以售价为起点来核算、控制产品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法则是核算、控制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产品售价与成本。这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皆突破了成本核算的“会计期间”概念, 将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期间延伸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全面考虑了成本与售价的关系。本文将这种突破会计期间的成本核算方法的演进主线称之为“售价-成本主线”。
2. 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树”状结构路线图。
将上述七种成本核算方法及三条历史演进主线之间的关系绘制成图 (如右上图所示) 。
图中:横坐标轴代表产品生命周期研发、导入、增长、饱和、衰退五个阶段;纵坐标轴代表成本核算方法;左侧是在研发阶段适用的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方法, 右侧是产品投产后适用的会计分期成本核算方法。
三、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规律
1. 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原动力规律。
(1) 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是创新管理理论 (或制度) 的必然, 是突破旧的成本核算方法历史局限性的结果。完全成本法是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成本核算方法, 是“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高”、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完全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变动成本法则是在克服完全成本法自身缺陷的基础上成本核算方法的进一步发展;而作业成本法则是适应“直接人工成本低而间接费用所占比重相对高”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力水平的必然选择, 是对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修正;目标成本法和全生命周期成本法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制度, 是成本核算与管理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倒推成本法是完全成本法与适时制相结合的产物, 是成本效益原则在成本核算中的必然反映;完工效益会计则是成本核算方法与制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2) 成本核算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不可或缺的因素。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 如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成为必然选择都需要一个认识过程, 成本核算人员的主观努力在成本核算方法的历史演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乔纳森·N.哈里斯基于变动成本法发现了“完全成本法下销售量上升利润反而下降”问题, 提出了变动成本法概念, 奠定了变动成本法根基;在适时制下用完全成本法核算在产品成本时, 成本核算人员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以相同的金额借、贷编制成本账户, 加之期末在产品数量很少, 二者共同促使成本核算人员改进成本核算方法, 于是倒推成本法应运而生。可见, 成本核算人员的能动反应是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的原动力之一。
2. 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路线选择规律。
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具有同源性, 即所有的成本核算方法都与完全成本法相关联, 但以完全成本法为起点, 成本核算方法如何进行演进却是由生产力水平、创新管理理论 (或制度) 深度应用、对正在使用的成本核算方法的认知程度决定的, 即一种成本核算方法演进成另外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具有偶然性而非必然性, 如同在适时制环境下, 完全成本法既可以演进为倒推成本法, 又可能演进为完工效益会计。
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路线具有同源性特征, 存在演进关系的路线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本质差异, 这为分析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路线之间的“血源”关系提供了思路。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路线的起点是间接费用主线, 与其他两条主线可以组合成以下三种可能的路线演进规律命题:
由于成本核算方法之间的演进过程中存在某种关联关系并且这种演变具有不可逆转性, 因而在上述成本核算方法演进路线命题中只能有一种命题是真命题。如前所述, 间接费用主线和售价-成本主线遵循相同的理念, 即盈利能力源自利润, 间接费用主线和售价-成本主线有着密切的直接联系, 因此, 路线2命题是假命题。供产销线性整合适时制主线遵循的理念与间接费用和售价-成本主线遵循的理念都不相同, 理念既可能发生在售价-成本主线和供产销线性融合适时制之间, 又可能发生在间接费用主线与供产销线性整合适时制主线之间获得突破, 但根据同源衍生原则, 作为核算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售价-成本主线不可能衍生出核算会计分期成本的供产销线性适时制主线, 因此路线1命题也是假命题。通过排除法进行筛选, 路线3命题是真命题, 即成本核算方法演进遵循这样的路线:由间接费用主线同时向售价-成本主线和供产销线性整合适时制主线两个方向发展。
四、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的共存性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 任何管理理论都在不断地发展, 任何管理理论 (或制度) 在企业中的应用都在不断深化, 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存在明显的共存性。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的共存性表明, 每种成本核算方法都有其最适合的“土壤”, 成本核算方法不能简单地用优劣做评价, 只能用其是否适合企业现时的发展阶段的需求来区分。
摘要:本文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的三条主线:间接费用主线、适时制主线和售价-成本主线;揭示了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的原动力:成本核算方法缺陷、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生产技术应用;提出客观环境是决定不同成本方法在同一时期并存的主因。
关键词:成本核算方法,历史演进,规律,共存性
参考文献
[1].叶青.浅谈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商业经济, 2005;7
[2].陈燕慧, 余蓉蓉.论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8
[3].颜繁晶, 张秀秀, 张海霞.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商业经济, 2007;4
[4].翁少佳, 李定安.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应用浅析.财会月刊 (综合) , 2005;1
[5].ACCA.F5Performance Management.BBP, 2007
成本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 篇5
关键词:成本会计,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成本会计对于企业经济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有效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成本会计的不断发展, 目前它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成本会计是将企业的各项费用开支通过整理、归纳以书面形式呈报给企业经理, 通过对以往成本构成和成本发生历史情况及计划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然后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及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利用, 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成本问题是目前诸多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因为成本是整个企业经济发展的命脉, 所以, 关注成本会计、研究成本会计也是现代企业经济取得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就成本会计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供大家参考。
一、成本会计是如何形成的
自从商品生产出现之后, 大部分商品生产商在商品在交换中所获得价值的最大化, 就想方设法希望从交换商品后获得的商品价值中补偿其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价值, 在商品生产出现后, 商品生产商最大的愿望是在交换其生产的商品时, 从已得的商品价值里抽取一部分来补偿商品生产时耗费的部分。为了让商品卖出的价值能补偿生产商品时耗费的价值, 商品商开始对成本进行估计, 为了能使估计成本和实际的生产耗费价值相吻合, 开始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统计、计算、汇总, 对于数额小的其它费用则按损失处理,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快速发展, 人们开始意识到收集整理成本资料的重要性, 于是便开始汇总和计算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费用, 经过一定时期的演变过程形成了成本会计。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历程
1. 成本会计的雏形
早在十六世纪三十年代, 意大利Mcdici家族就已经在他们的毛纺织工厂中对产品的制造工艺设置了具体工艺流程, 并对每一道工序的成本费用开支进行详细的记录、整理和计算, 这就是成本会计的雏形阶段。到了十八世纪, 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 开始采用分批成本计算和分布成本计算对产品成本费用进行计算;十八世纪中期, 英国人James在他所创办的制鞋厂设计了一套会计分录方案, 分批法形成;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人Jhomp son在他的亚麻制袜厂对产品的生产步骤进行费用记录, 计算出每一双长筒袜的生产所需费用, 这样就逐渐建立的成本计算的基本模式。
2. 成本会计的出现
在十九世纪产业革命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后, 全球企业的数量便开始剧增。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到市场, 并占据市场优势, 采取了薄利多销的产品销售手段, 使得众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开始关注生产成本, 。为了能使成本计算的更为准确, 资本主义企业开始让会计担当起成本计算的工作, 在会计的工作过程通过成本计算和复式账簿相结合的方式来对成本进行计算, 形成了初步的成本会计。美国人施劳伦斯是早期研究成本会计的重要人物, 他说过:“成本会计是应用普通会计的基础, 用合理科学的方法来记录企业的各项支出, 并确定其商品在生产与销售时产生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这是企业实现盈利高效的重要手段。”这种成本会计是以事后核算和事后控制为重点和出发点, 被当今会计学称之为原始的成本会计。
3. 近代成本会计出现的背景与形成
二十世纪初,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市场竞争也开始变得愈发地激烈。以时候核算作为重点的成本会计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于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泰罗制, 该体系首次将预算控制、标准管理等管理方法用于会计。它将事前控制职能运用在成本会计之中, 顺理成章地将事前控制推广到了整个成本会计之中, 这样就形成了近代成本会计。
4. 现代成本会计的完善与发展
上世纪四十年代, 二战全面爆发, 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众多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能在经济特殊时期占据更多的市场, 于是大肆地建立工厂, 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并且采用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 战争所带动的科学技术大量运用到生产之中, 产品更新速度加快, 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在这样的生产经营环境之下, 企业的管理者不得不开始反思该如何适应这样的状况, 并且要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一方面需要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 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企业需要与时俱进, 时刻掌握外界经营环境的变化, 市场的发展动态等等。这就需要成本会计要与管理相互融合, 以成本核算为基础, 以成本控制为核心, 进而促使现代成本会计的形成。
三、结语
论会计历史成本原则的实践性 篇6
1.会计历史成本原则的定义
会计原则又称“会计准则”, 它是建立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及会计概念等会计基础理论之上具体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应当依据的概念和规则, 对于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将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归纳为:客观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谨慎性、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和重要性等13项原则。其中, 历史成本原则亦称实际成本原则, 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 其后, 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 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 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2.会计历史成本原则的内容
历史成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是:企业取得的各种财产物资, 应以其购进或建造时发生的原始成本即实际成本入账, 并以此作为分摊和转作费用成本的依据。当物价变动时, 除国家另有规定外, 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按实际成本计价, 能防止随意性, 使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便于了解和比较。
二、会计历史成本的实践性
1.实践基础
根据币值稳定假设和劳动生产率不变假设, 历史成本原则要求资产以实际交易价格全部入账后, 账面记录一般不作调整。在这种情况下要使账面价值与实际价格始终保持一致, 实际价格的恒定显得至关重要。而实际价格的恒定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二是货币币值稳定。生产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 决定了商品的内在价值始终恒定;货币币值稳定, 则决定了计量商品内在价值所使用的计量尺度始终不变。有了这两个前提, 即使短期内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可能会出现波动, 但从长期看, 由于商品内作价值的恒定和货币币值的恒定, 价格波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小, 最终将恒定在由不变劳动生产率和不变币值货币共同决定的价格上。这样, 商品价格在长期内恒定就成为自然的事情。而商品实际价格长期内恒定, 正是历史成本原则的关键所在, 因此, 币值稳定假设是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前提或基础;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假设, 则是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的前提或基础。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 保证了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长期恒定;货币币值稳定, 保证了计量单位即名义货币的长期恒定 (计量尺度不变) , 以恒定的货币计量尺度计量恒定的历史成本, 计量的结果当然是不变的。应该说, 这两个假设, 首先是对商品价格决定的要求, 只有商品实际价格的决定符合这两个假设条件, 会计才能按历史成本原则计价, 这种历史成本原则计价才是科学和合理的。
2.实践方式
历史成本原则要求资产按照购入成本 (原始成本) 入账, 并在持有资产过程中不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动。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计价, 费用则是已经耗费的历史成本。历史成本计量是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 尽管一直以来, 会计实务经历了诸多变迁, 也出现了诸如“成本与市价敦低法”、物价变动会计、现行成本计量的冲击, 但历史成本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核心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该原则的牢固地位得益于银行与审计师的支持。银行的信贷风险是银行在从事信贷业务时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而可靠性是银行业最注重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历史成本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营责任履行情况的优势使贷款的回收得到了有力的保证, 因而被银行业广为推崇。举例来讲, 在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中, 历史成本原则为审计师们作了有利的辩护, 由于历史成本的依据——发票具有较强的可验证性, 并且在法庭上具有较强的证明力, 这样, 只要审计师们拥有相应的发票作为书面证据, 就能够得以免除法律责任,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 历史成本原则成了审计师的“保护伞”。
其次, 在20世纪前半叶, 财务会计侧重于会计信息的供给者, 财务会计信息主要用于企业内部, 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会计信息的最相关使用者就是供给者本身。按照历史成本原则, 持有资产在不加工、不变化时, 不必考虑其价格的变化。会计信息供给方自然从节约会计核算成本, 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出发, 选择了历史成本原则。
3.实践局限
当物价波动较大或币值不稳定时, 历史成本就不能真实体现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从而削弱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影响当前决策。同时, 史成本原则要求资产按照购入成本 (原始成本) 入账, 并在持有资产过程中不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动。
三、小结
会计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的处理需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 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计量经济业务、制定会计政策、选用会汁方法必须忠实表达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 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 要以客观确定的证据作为会计记录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整个社会的经济法律环境日趋规范化和透叫化, 社会各个阶层对会计信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但是, 并非所有信息绝对真实, 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各个会计信息的需求阶层。会计历史成本原则的实践性能够作用于这一方面, 但也有其实践的局限性, 需要在会计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摘要:历史成本原则是会计原则中重要的一个内容, 它的实践基础在于商品价格的要求, 只有商品实际价格的决定符合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和货币币值稳定这两个假设条件, 会计才能按历史成本原则计价。历史成本原则受物价和价值波动的影响, 在会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 但也有其实践局限性。
关键词:会计,历史成本,实践性
参考文献
[1]胡海华.浅析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及其局限性[J].当代经济, 2008 (8)
[2]谢诗芬.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6 (6)
[3]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2006.
[4]张先治, 陈友邦.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5]夏成才.中级会计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历史成本 篇7
关键词:物价变动会计,历史成本,影响
物价变动会计起源于西方国家,是为了解决通货膨胀的影响。1918年Livingston Midldleditch发表的《财务报表是否反映货币价值的变化》奠定了物价变动会计的基础。随后,在上世纪60~80年代,美国和英国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准则和制度关于物价变动以减少由于通货膨胀因素带来的对会计信息的各个方面的影响。相比欧美国家对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的重视程度,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也开始关注物件变动会计,并学习欧美国家的关于物价变动会计准则制定,在会计处理中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三种不同计量模式,对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理论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一、物价变动发展历程
(一)欧美国家物价变动会计的发展
物价变动会计首先在欧美一些国家实施,主要有美国、英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对其进行了相关的规定。在198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IASNo.15《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的信息》相关文件,并且受到了一些欧美国家的认可。之后很快的时间内由于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1989年国际准则委员会又发布了IASNo.29《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来减少由于恶性通货膨胀带来的信息不真实而给财务报表使用者带来的误解和困惑。
事实上,美国是很早关注物件变动会计的的国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美国会计师协会也都相应提出一些办法来避免物价变动带来的问题。1963年美国注册会计协会发表ARSNo.6《报告物价水平变动的财务影响》,提出建议用一般物价水平不变币值来表示财务信息。接着,由于通货膨胀的加剧,FASB于1979年颁布SFAS33《物价变动与财务报告》提供按现行成本/稳值货币单位补充揭示信息的指南。在之后的五年中,由于通货膨胀的降低SFAS89取代了SFAS33,物价变动会计是否有存在的意义遭到质疑。但是在SFA89中,也只是把强制性披露改成了自愿性披露。因此,该项物价变动准则的制定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由于石油危机和明显的通货膨胀,跟随的时代的潮流,英国也不甘落后。在1980年英国公布SSAP16《标准会计惯例公告》,要求披露按照现行成本表述。无论是国际、美国、于其他欧美国家,随着通货膨胀的降低和公允价值的出现,人们要求必须按照现行成本披露表述的意愿也不是很强烈。因此,物价变动会计实施具体要看本国的通货膨胀是否严重,若通胀降低,就会减少物价变动会计的运用。
(二)我国物价变动会计的发展
相比欧美国家较早的涉及物价变动会计,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也开始关注物价变动对对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带来的影响。在我国有三大学派,对物价变动引起的财务问题提出了三种理论。一种是,葛家澍、曲晓辉会计学者的资本保持理论。认为产生物价变动会计的原因就是对真实收益和资本保持的要求。第二种,汤云为、张鸣提出成本补偿论,必须要遵循实物资本能补偿成本。第三种是娄尔行、张为国提出的从计量的角度思考物价变动会计。他们认为物价变动会计需要关心的核心问题是计量属性、计量单位和不同的计量环境带来的不同影响。
由于我国关注物件变动会计较晚和公允价值的提出,截至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没有物价变动会计准则规范。但是,并不是说,我国不关注物价变动对财务报表信息带来的影响。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19号—外币折算》CAS19第十三条规定:企业对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折算: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予以重述,对利润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变动予以重述,再按照最近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
二、物价变动会计理论基础
根据国内外对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物价变动会计理论基础包括资本保持理论、成本补偿理论和计量选择论。资本保持理论包含财务资本保持理论和实物资本保持理论。采用财务资本保持理论和实物资本保持理论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有不同的影响。因此,选择物价变动会计三种计量模式一般购买力单位会计、现行成本会计模式还是现行成本/固定货币单位会计模式显得尤为关键。
三、物价变动会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
物件变动会计对会计理论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物件变动会计改变了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提出了现行成本。然后,提出了资本保全模式,增加了实物资本的概念。从资本保全模式又引申出经济收益和资产持有收益。除此以外,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对会计假设中的货币计量假设又进行了否定,提出了不变币值假设。这是对历史成本计量对传统财务报表的一种引申。这些方面的改变,展现出了物件变动会计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和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对财务信息的不利影响。
IASB在2004年《改进国际会计准则》中对物价变动会计已经不做强制性要求。在我国,截至目前,虽然仍然没有具体的物件变动会计准则,但是在其他准则中有所涉及。例如,在企业外币折算19号准则中就提到,需要按一般物价指数来对会计报表进行折算。这就涉及到物价变动会计处理中的三种模式中的历史成本/不变币值计量模式。这种模式简单容易计算,统一所有数据使用同样的折算系数,增加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这就是接下来所说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四、物价变动会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配比原则。收入费用更加配比。在历史成本且伴随物件变动的情况下,收入费用发生在不同的时间点,而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物价变动会计消除减少了这个因素的影响。把不同时间点发生的收入费用放置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比较分析,更符合会计信息质量中配比原则的要求。
谨慎性原则。第一种会计模式考虑了笔直的变动,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模式中,均采用现行成本计量。这三种模式均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原则。通过改变历史成本计量,更能清晰正确的反映企业实际真实的盈利能力,使企业的成本利润都更加真实。
重要性原则。若通货膨胀因素影响特别重大,则需要考虑对历史成本会计进行改进,反之,不需要考虑物件变动会计。
五、物件变动会计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
物件变动会计使用的前提是物件有所变动。首先,在这个前提下,通过物件变动会计来核算会计信息,有利于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权利。不会由于物件的因素没有考虑在内而给出错误的信号导致股东盲目投资损害自身利益。其次,能更好的帮助企业的管理层来控制成本和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发现企业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以外的真实的会计信息,帮助企业预测未来。
六、结语
物价变动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和减少了通货膨胀带来的财务信息不真实,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虽然物件变动会计存在以上这些优点,对历史成本计量的一种延伸。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首先,三种会计模式就存在自身的不足。比如,现行成本/名义货币会计模式中,现行成本的确定不是那么的客观,会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就有一定不利的影响。其次,公允价值的提出其实有解决物价变动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物件变动会计是否存在是否适合我国国情是否有实际意义也需要证明考虑。
参考文献
[1]冀秀丽.浅谈物价变动会计在我国的应用[J].天津经济,2011:1.
[2]李现宗等.高级财务会计[M].第402页,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版.
[3]胡昳.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J].2010.07.
[4]常勋,常亮.国际会计(第七版)[M].2009年4月.
历史成本 篇8
2006年2月, 我国财政部在既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又充分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出台了新会计准则体系, 并要求上市公司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与旧会计基本准则相比, 虽然新会计基本准则大致的框架未变, 但是其中的内容有一些变化, 比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其中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合二为一, 权责发生制列入了总则中, 历史成本列入了第九章会计计量, 成为计量属性之一, 其余的计量属性还有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由此可见, 在新准则中降低了历史成本的地位, 而且从新准则中对于相关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上看, 强调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性。
二、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概念
历史成本指的是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该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而不考虑随后市场行情的变动情况, 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外, 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历史成本是在交易时确定的, 它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它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经得起检验;历史成本的资料容易取得。但历史成本也存在固有的缺点, 因为当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 如果资产发生减值了, 会计人员可以通过计提减值准备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场行情相符, 但如果升值了, 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会计上不能调整资产的账面数, 因此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 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 即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指:在自愿交易的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 在交易中所达成的资产购买、销售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定义中暗含着一项假定, 即企业是持续经营的, 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大大地缩减其经营规模或按不利条件进行交易。因此, 公允价值不是企业在强制性交易、非自愿清算或亏本销售中收到或支付的金额, 公允价值属性反映的是现值。
可见, 公允价值更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 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 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就是说, 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所以在新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核算更多的体现出交易行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三、举例分析
在会计处理上, 很多经济业务都强调以公允价值记账, 以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债务重组的相关问题为例:
(一) 交易性金融资产。
在旧会计准则里, 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当该项短期投资的市价下跌的时候, 要求对该项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 为了不混淆短期投资的历史成本, 专门设置“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账户来反映该项短期投资的跌价。但是, 为了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不确认短期投资升值给企业带来的收益, 所以当短期投资升值时, “短期投资”账户的余额反映的还是该项投资的历史成本而不是现在的市价。
在新会计准则中, 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来反映以交易为目的持有的股票、债券的价值, 在该账户下设置“成本”和“公允价值变动”两个明细账户反映该项金融资产的取得成本和价值变动情况, 取得时, 按照该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某证券 (成本) ”账户, 随着时间的推移, 当它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 不管是公允价值升高还是降低, 都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某证券 (公允价值变动) ”账户来反映, 也就是说, “交易性金融资产”账户反映的是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
例:2005年10月某企业以交易为目的购入甲公司股票, 价款为50000元。
1、假设年末该股票的市价为49000元, 旧会计准则下会计处理为:
借:投资收益1000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000
该项投资的账面价值=“短期投资”账户借方余额50000元-“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账户贷方余额1000元=49000元, 与公允价值相符。
新会计准则下会计处理为: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甲股票 (公允价值变动) 1000
该项投资的账面价值=“交易性金融资产———甲股票 (成本) ”50000元-“交易性金融资产——甲股票 (公允价值变动) ”1000元=49000元, 与公允价值相符。
在新旧会计准则下, 都能反映该股票的公允价值。
2、假设该项投资期末市价为51000元, 旧的会计制度下不做会计分录, 该项投资的账面价值是历史成本50000元, 与公允价值有差异, 新会计制度下, 企业需要做以下分录进行调整: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甲股票 (公允价值变动) 1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
该项投资的账面价值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甲股票 (成本) ”50000元+“交易性金融资产———甲股票 (公允价值变动) ”1000元=51000元, 与公允价值一致。
(二) 债务重组问题。
旧会计准则规定:在债务重组事项中, 当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偿债时, 用以抵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 作为资本公积或作为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收益。债权人接受的非现金资产, 一般应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
新准则规定, 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 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出资产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 作为重组收益, 确认为当期损益。债权人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已计提减值准备的, 应先冲减减值准备) , 作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例:2005年1月1日, A公司销售一批材料给B公司, 含税价为105000元。2005年7月1日, 红星公司发生财务困难, 无法按合同规定偿还债务, 经双方协议, A公司同意B公司用产品抵偿该应收账款。该产品市价为80000元, 增值税税率为17%, 产品成本为70000元。B公司为转让的材料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500元, A公司为债权计提了坏账准备5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税费。
旧会计准则下:
债务人:
借:应付账款105000
存货跌价准备500
贷:库存商品7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136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1900
债权人:
借:原材料909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13600
坏账准备500
贷:应收账款105000
新会计准则下:
债务人:
借:应付账款105000
存货跌价准备500贷:主营业务收入8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13600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11900
借:主营业务成本70000
贷:库存商品70000
债权人: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13600
坏账准备500
原材料80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10900
贷:应收账款105000
由此可见, 在新会计准则中, 除了“债权人或债务人可以确认重组收益”这一点外, 其他还有两点变动:一是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时, 债务人以公允价值结转库存商品的价值, 确认收入, 不再以历史成本结转;二是债权人在接受非现金资产时, 以其公允价值入账, 而不再根据原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 以至于其入账价值与实际价值完全脱离, 违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通过以上案例不难看出, 新会计准则中“弱化历史成本, 强调公允价值”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 但是大家也应该看到, 要准确计算公允价值, 就必须准确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其中涉及的因素至少包括预期未来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的时间分布及折现率。无疑, 对上述三项因素的确定都需要会计人员大量地主观估计和判断。而会计人员的主观估计和判断可能使资产的计价陷入“以特定主体评价代替市场评价”的困境, 不仅使其计量的科学性存疑, 更易导致资本市场的混乱。所以, 要普遍推行公允价值计量, 前提条件就是准确的确定公允价值, 而这偏偏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摘要:会计核算中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本文就新会计制度中关于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计量属性的定位做一些浅层次的探讨。
关键词:会计制度,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会计制度讲解.
历史成本 篇9
关键词:公允价值,历史成本,并举,模式
2006年9月, 美国FASB专门出台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FAS157号文件, 该文件从公允价值定义、估价假设、估价技术及其运用和披露等方面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指导框架, 并指出“建立单一的、内在一致的公允价值计量的框架。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表示会进一步加快公允价值计量的力度, 但短时间内仍然不会选择全面公允价值[1]。我国新准则的颁布最大的突出点便是有决心但谨慎地不同程度的使用公允价值。此次引入公允价值的力度、范围、规模都是中国会计史上的里程碑, 这将加快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契合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但是, 我国企业尤其是现代商业企业在相当长的一的段时间内, 不可能也不会毫无保留的使用公允价值, 本文即在解释不能彻底使用公允价值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相结合的计量模式。
一、无与公允价值概念相契合的财务会计报告概念框架
我国尚未明确提出财务会计报告概念框架, 与之有类似功效的是基本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总是以会计基本概念为基础的, 需要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来支撑, 而会计准则为保持其有用性依赖于随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和使用者提出新的信息需要而定期加以评估并进行必要的修改的能力, 以及准则的规范是否内在一致, 所引用的概念是否逻辑严密并在所有准则中统一使用它们。显然我们并没有在所有具体准则中都使用公允价值, 即使使用了公允价值, 其使用的层次和程度也是有区别的。而现行的一系列会计概念大多都是历史成本会计模式遗留下来的, 虽然这次准则的修订对会计框架体系也有些改动, 但这些修改仍难以改变历史成本模式, 更谈不上与公允价值相配套, 大部分还是貌合神离, 因此, 这离全面彻底使用公允价值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需要在对会计框架体系进行反思和重构的同时结合我国现代商业企业的特点进行二者并举模式的研究。
二、我国国情现状并不能提供完全实施公允价值的条件
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 发展也并不完善, 还只是弱式有效市场, 与国际上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比, 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评估行业发展并不充分, 其充当公允价值获取渠道之一并不称职, 缺乏培育公允价值所赖以生长的现代商业企业活跃市场, 没有全国性的行业价格信息披露平台, 平台的塌陷又使市场价格、相关行业价格的信息反馈渠道阻塞。同时, 我国处在决心大力推行公允价值, 但相关概念、计量方法、程序及披露等还处在初级甚至是空白阶段。因此, 我们应采取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相结合的混合计量模式, 并且在结合中公允价值运用的程度是有层次的, 这点明显得体现在新准则中。
现将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程度及其与历史成本的结合点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对比列示如表1。
三、会计目标的双重性定位决定了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并举模式
准则首次明确提出,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目前, 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 我们暂不考虑应该定位于什么, 来看我国现所提的实质上是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结合。而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分别与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是最具相关性的衍生物, 因此对会计目标的最终追求, 是追求二者的最佳均衡。所以, 会计目标的两重性也必将使得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并存。
四、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重新定义
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解释条款可以看出, 历史成本也可以是公允价值“按照购置资产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当然这要符合一定的约束条件, 如要取得确凿证据等, 若撇开约束条件不谈, 历史成本仿佛在计量时就是公允价值, 也就无所谓二者并用的问题。这是错误的, 公允价值概念是动态会计观, 也可以表述为初始和后续计量, 只有完全在所有时点均使用公允价值才是真正的建立了以公允价值为内在统一的会计模式;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是静态的, 一经入账是不能调账的, 最多只是通过分配、摊销等方式进行调整。在表1中会对新准则中使用公允价值的力度和层次, 历史成本使用范围等说明二者是可以并举的。
五、公允价值实施级次低需要与历史成本结合使用
概括起来, 新准则的公允价值分为三个层次:其一, 存在市场 (活跃的) 交易的情况下, 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其二, 在不存在实际交易事项的情况下, 以同类 (类似) 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其三, 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 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 就可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 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
在新准则中, 多处提到对公允价值概念和计量属性的运用, 但并非每个具体准则都界定有具体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其中在《3号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和《5号生物资产准则》中, 公允价值首先是非主导模式, 其次, 确定方法仅限于活跃市场上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 而且并没有界定活跃市场的概念。在《7号非货币性交易》中并未给出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和渠道, 仅根据业务本身性质, 规定了商业实质的判断标准。《8号资产减值》给出了三个层次, 即公平交易的销售协议价格, 活跃市场价格,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这是除金融工具准则之外较系统的规定了公允价值三个层次的准则。《10号政府补助》在初始确认时规定交易日支付的成交价格就可以是公允价值, 但在估值日, 只说明要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并未给出具体的确定方法。值得一提的是, 仅在金融工具准则中给出了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标准 (如合理估计数变动区间很小, 在变动区间内, 各种用于确定估计数的概率能合理确定) , 其他准则处都是仅仅以基本准则的精神为指导的。
以上可看出, 新准则公允价值的运用虽然涉及面有一定广度, 但级层比较低, 基本上只接受市场价格, 在不使用或无法高程度运用公允价值时, 要将其与历史成本有机的结合起来, 并在确定公允价值时, 历史成本信息是有用的参考物。
六、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的结合使用需要信息披露的层次、范围和形式做配套修改
综观准则中, 有关公允价值的披露, 大致涉及公允价值确定的依据和方法, 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 待处置资产、换入、出资产的公允价值, 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 (包括前期) , 公允价值变动的本期变动额和累计变动额, 资产减值的期初、本期计提和转回、期末数, 确定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的依据等。从中可以看出三点问题:⑴部分具体准则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无论是主导还是辅助模式) 而未有相关的披露要求;⑵只披露依据和方法还不够, 还缺少对具体获取渠道的披露;⑶对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整体上是不连续的, 可比性较差。新准则中对历史成本信息披露是比较充分和到位的, 整体的披露模式也还是历史成本模式。建立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相结合的信息披露制度, 应从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层次上看, 事先规定好披露层次的标准, 有掌可循;从披露范围上看, 完善使用公允价值模式事项的披露, 对仍采取历史成本计量, 也应适当披露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从形式上, 可以规定文字叙述、表格等使得披露更为直观和条理。
另外在结合使用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的时候, 对以公允价值为主导模式的现代商业企业的资产或负债, 可将其历史成本以表外信息披露出来, 对以历史成本为主导模式的现代商业企业的资产和负债, 也可以将公允价值进行表外披露, 在充分和合理的披露的制度下, 表外信息中的定性和定量信息将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组合各类信息和报表。
总而言之, 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现状, 应该启用公允价值, 但由于公允价值相关概念及实施细则尚缺少明确界定, 对关键概念中的核心或重要术语缺少明确界定, 因此在我国完全以公允价值为单一计量的体系尚难建立,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目标日益向决策有用观的递进, 传统的单一历史成本模式也不可能独挡一面。因此要以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结合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现代企业的会计体系中, 这符合国情和会计界现实的需要, 而又不至于脱离现实或墨守成规。
参考文献
[1]、徐玉德.FASB157内容解读及启示[J].财务与会计, 2007.7
[2]、陈国平.完善我国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环境的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1.
[3]、张清芳.公允价值的本质及意义探析[J].经济师, 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