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特征

2024-05-20

成本特征(通用7篇)

成本特征 篇1

1 交易成本的理论渊源和影响

交易成本理论最初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 (Coase, R.H.) 于1937提出的。科斯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来说明市场与厂商的行为, 而后又解释人们在考虑不同成本下如何作选择的问题, 问题的根源是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与权利集合如何分配的问题, 这一观点除了推翻Pigou认为的社会成本与外部性应该由政府管制的概念。进一步强化了由相对性出发的经济分析方法。威廉姆森是交易成本理论的集大成者, 在对交易成本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上, 从特定的分析对象和角度对交易成本的涵义进行了研究。他从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和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对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威廉姆森在经济组织研究方面的一个主要观点或者说主要贡献是认为不同治理结构应该与不同的交易类型相匹配, 匹配的目的是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威廉姆森借助于交易成本工具深刻地研究了各类经济组织问题, 特别是企业、市场以及与之相关的签订契约的问题。威廉姆森对交易成本进行的研究最全面、最具有综合性。他系统研究了交易成本存在的原因和企业替代市场, 即纵向一体化的理由。他运用麦克内尔将交易分为古典型、新古典型和关系型三种类型的理论, 认为只有在古典型交易中, 交易成本是可以忽略的。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也对交易成本论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他们侧重研究团队生产中劳动交易的困难、劳动产权交易涉及的偷懒行为的可能性。

交易成本理论是用来预测组织关于治理结构选择的一种描述性理论, 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 不仅形成了后来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和现代的“新制度经济学”, 而且在管理学和营销学等很多学科领域, 可以看到这个理论的重要影响。研究交易成本的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论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传播以后, 受到人们极大关注, 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中心议题和新的领域。交易成本概念被频繁地用于各种经济现象的分析, 并被逐渐吸收进主流学派的理论中。人们通过对这个理论的不断引申和发展, 解释和指导了很多的市场活动。交易成本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最具理论基础意义的范畴和分析工具。交易成本论的影响日益增大。

2 交易成本的概念和比较特征

(1) 交易成本的概念界定

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s) ,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从本质上说, 有人类交往互换活动, 就会有交易成本, 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简单地讲, 交易成本就是人们完成一笔交易所付出的成本, 包括付出的货币、时间、精力和体力等各种成本, 宽泛一些是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完成而形成的成本。科斯在提出交易成本时, 实际上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概念。他一方面对交易成本给出了一个描述性定义, 指出交易成本是与发现交易对象、发现相对价格、讨价还价、订立契约和执行契约有关的费用, 另一方面他还将交易成本看作是运用市场机制的费用。1969年阿罗在研究保险市场逆向选择行为和市场机制运行效率问题时, 正式肯定和发展了科斯的后一种意见, 明确指出交易成本就是市场机制的运行费用, 甚至把交易成本进一步归结为利用经济制度的费用。这是对交易成本的最高概括, 使得交易成本概念的外延迅速扩展。科斯的描述性定义和市场机制费用的定义无论在内涵或外延上都是不同的, 前者的内涵宽而外延窄, 后者的则相反。前者的外延只是包括直接交易过程所必须花费的各种费用, 而后者则大大超过这一范围。也就是说在描述性定义的外延和运用市场机制费用定义的外延之间还有很大的空间, 而与运用经济制度费用的定义之间, 距离就更大了。事实上, 如同定义不同层次的货币概念一样, 只用少量的概念不能满足实际经济生活中的不同需要, 客观上需要不同层次的交易成本定义。也可以利用理解货币定义与不同层次货币定义的方式来理解交易成本的定义问题。一般而言, 使用市场进行交易活动要经过五个步骤: (1) 去发现所交易的对象; (2) 告知对方希望交易及交易条件; (3) 谈判; (4) 撰写合约; (5) 检查合约是否被确实遵行。可以认为, 为完成这五个步骤所导致的费用都应属于交易成本的范畴, 应该纳入交易成本。

(2) 交易成本的类型体系

根据人们研究具体问题的不同, 交易成本的分类方法可以有很多。按照一桩交易由内部完成或由外部完成所产生成本的不同, 可以把交易成本分为内部交易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研究认为:如果一桩交易的外部交易成本大于内部交易成本, 则企业应该选择“以企业代替市场”的方式 (如兼并、合资等) 来节省资源, 使交易成本更低;相反, 如果其内部交易成本大于外部交易成本, 则企业应该选择“用市场来代替企业”的方法 (如外包等) 来使交易成本更低。

按照交易成本的构成内容可以把交易成本分为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体力成本等。

威廉姆森 (1975) 认为, 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 因此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列举, 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类型的交易成本。总体而言, 简单的分类可将交易成本分为以下几项: (1) 搜寻成本, 即商品资讯与交易对象资讯的搜集成本。 (2) 资讯成本, 即取得交易对象资讯和与交易对象进行资讯交换所需的成本。 (3) 议价成本, 即针对契约、价格、品质讨价还价的成本。 (4) 决策成本, 即进行相关决策与签订契约所需的内部成本。 (5) 监督交易进行的成本, 即监督交易对象是否依照契约内容进行交易的成本。 (6) 违约成本, 即违约时所需付出的事后成本。在1985年, 威廉姆森进一步将交易成本加以整理区分为两大类型: (1) 事前交易成本, 即签约、谈判、保障契约等成本。 (2) 事后的交易成本, 它具体包括四个方面:适应性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建构及营运的成本和约束成本。适应性成本指签约双方对契约不能适应所导致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指两方调整适应不良的谈判成本。建构及营运的成本指为解决双方的纠纷与解决而必须设置的相关成本。约束成本指为取信对方所需的成本。

(3) 交易成本的比较特征

(1) 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的比较特征

两种成本的支出目的不同:交易成本的支出目的是为了完成交易, 而生产成本的支出目的是为了完成产品生产。两种成本反映的关系不同:交易成本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而生产成本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是一对互为对称的概念。

(2) 交易成本与代理成本的比较特征

两种成本的支出目的不同:交易成本的支出目的是为了完成交易过程, 而代理成本的支出目的是为了完成委托—代理过程。两种成本的支出流向不同:一般说来, 对交易成本而言, 交易的任何一方都是向第三方支出成本, 相互之间的支出量较小 (在买卖商品的交易中, 买卖商品的价款不属于此处意义上的交易成本) , 而代理过程中的代理成本更多的是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流动。两种成本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代理成本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而交易成本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备。两种成本对应过程的时间不同:一般而言, 代理成本对应的代理过程的时间往往很长, 如经理人代理有时需要十几年的时间, 而交易成本对应的交易过程 (如商品买卖交易) 的时间有时仅需要几分钟。

3 交易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1) 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理论

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的因素;二是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三是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

(2) 交易和治理结构的匹配理论

企业和市场是相互替代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 企业替代市场会降低利用市场机制的交易成本, 但同时又会带来企业内部管理费用的上升。所有的交易成本也都是组织成本。组织的实质是不同的契约安排。如果以企业的经营者作为企业并购的对象, 通过股权与期权的激励, 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内部化, 成为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必然会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资本收益率。交易类型和治理结构的匹配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交易类型和契约类型的对应关系;二是交易与治理结构的有效匹配;三是不确定性对治理结构的影响。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在进行资源投入时, 必须对治理结构进行选择。不同治理结构应该与不同的交易类型相匹配, 匹配的目的是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当企业依赖外部服务商时, 则把市场合约作为治理结构形式;当依赖内部员工时, 则把组织等级制度作为治理结构的形式。当获得相同质量的产出结果时, 企业将选择最小资源投入的治理结构。它认为企业总是使交易成本最小化。

企业社会成本的特征及构成分析 篇2

企业社会成本的定义和特征

企业社会成本是指企业用于承担社会职能的非经济功能所耗费的成本或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企业用于应由社会承担的职工医疗、住房、就业、养老、保险和福利等社会事业的支出。这种成本是一种企业非自愿付出的弹性成本,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成本,即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关联的支出,比如由于企业的生产活动所导致的环境恶化,产品质量不合格对消费者的伤害等,这部分成本是对企业不利的支出,二是无关成本,即与企业经营无关的成本,如税收,它是一种强制性的支出,企业必须支出的成本。

企业社会成本是企业为承担社会责任所发生的成本,它与生产产品成本、社会成本相比有共性,同时也有不同的特征。

1.生产成本的特征。一般来说,成本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所失去或放弃的资源。这里的“资源”不仅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资源,还包括经过加工的物质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特定目的”是指需要对成本进行单独测量的任何活动,也就是成本对象,例如,一件产品、一项设计、一项服务等。

2.企业社会成本的特征。企业社会成本是企业为承担社会责任所发生的成本,它与生产成本具有不同的特征。

①非经济功能性。企业社会成本不应列入企业的生产成本之内,因为企业社会成本来源于剩余价值,不是企业经济功能性支出的成本。

②微观性。企业社会成本不是从国民经济出发来描述的,而是微观上的一种企业成本。现阶段企业社会成本还是从企业内部的角度来进行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理顺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让企业合理负担企业社会成本,使其良性发展。

③外部经济性。企业社会成本与社会责任成本相比较,具有相反的含义,它具有“外部效应”的特征,能为外部(社会)带来效益。企业社会成本是企业承担社会职能给企业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带来效益的“外部经济”行为的成本。

④难以计量性。企业社会成本内容特殊,包含很多比较主观的东西,产品质量、顾客的满意度等内容不好用准确的方法加以计量,这也是研究企业社会成本的难点所在。

⑤非自愿性。也许这种看法会引起质疑,但我们认为就目前中国的现状来说,企业承担的社会成本大多是非自愿性的,是强制性的。这种观点一直贯穿于文章始终。但不可否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随着思想意识的改变,人们可能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其实企业社会成本内涵更广泛,企业社会成本不仅仅指传统企业社会成本,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要发生相应的社会成本,这时的企业社会成本一部分可以资本化,一部分费用化。这样,一部分形成了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另一部分变成了损益。

3.企业社会成本与社会责任成本的区别。社会责任成本是指一个公司或企业从事谋利经营活动而消耗的并未计人自身成本费用中的社会资源或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即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消极外部效应,其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成本,是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

从社会责任成本和企业社会成本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首先,概念不同,社会责任成本核算企业对社会的损害,是外部不经济;企业社会成本核算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是外部经济。其次,内容不同,社会责任成本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人力资源成本、资源耗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成本和其他社会责任成本;企业社会成本的主要内容包括税务成本、职工责任成本、环境成本、产品质量效益成本、公益福利成本。

企业社会成本的构成

1.税务成本。企业在持续经营中,必须向国家上交各项税收,由于税收是由国家强制征收的,这部分费用企业是无法控制的,因此税收的存在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社会效益,企业只能通过合理的纳税筹划来减少这部分支出。

2.职工责任成本。职工责任成本是指企业为职工的各项福利事业所发生的支出,包括职工的教育成本,安置伤残人员工作岗位,为保护妇女职工所发生的支出,以及为职工交的社会保险等支出。

3.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是指企业本着保护环境的目的,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恶化采取措施所发生的成本。企业为了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对环境恶化的防治。目前,保护环境更是一项义务。企业在环境成本上的支出主要包括购买环保设备和维护设备运行方面的支出、为了减少污染而进行产品质量优化所发生的支出和污染物质回收所发生的支出。虽然这是一种非经济性的成本,但由于环境的改善,会增加社会效益。

4.产品质量成本。产品的质量成本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产品的安全和产品的品质。为产品质量所发生的支出对企业来说,增加了消费者的认可,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保护了消费者安全,给消费者提供了高质量的产品,也增加了社会效益,因此,产品质量成本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5.公共福利成本。公共福利成本是企业为了公共事业、公共福利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和耗费。公共福利成本主要包括对教育和科研部门的资助、对公共医疗项目的资助、对社区福利组织的现金捐助和劳务付出,还包括对灾区进行的捐赠和赞助支出等。公共福利支出是企业发生的一种对社会做出无偿贡献的社会成本。

企业纯社会成本

企业纯社会成本,是指从企业社会成本中扣除内部职工受益的成本支出后的一种纯成本支出,主要表现为社会从企业(主要指国有企业)社会职能活动中所获得的净收益。企业在社会职能活动中发生社会成本所带来的效益,一部分为企业职工享有,另一部分则为社会享有。所谓“社会”可以指国家,也可以指一般社会大众,还可以指另外一个企业(或一群企业)。这种社会受益并不承担相应的成本支出,对社会而言纯粹是一种净收益,而对于企业来说,则是与社会所做的非平等性交易的成本支出,是一种纯粹的社会成本支出。企业往往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让利于社区居民,从而造成社会净收益的发生,而其中未能实现的需要补偿的纯社会成本则由企业来负担。企业纯社会成本支出表现为四种类型的社会净收益:

1.社会与企业发生经济交换时的净收益。一部分是在互惠交换中社会获得的净收益,更多的则是非互惠交换中社会所获得的净收益。当然,企业(尤其是为特大企业而建立的企业城)完全可以实施较高的垄断价格以收回纯社会成本,甚至可以以高于纯社会成本的垄断价格获得垄断利润,使企业内部成本外部化。如我国电信收取高额初装费和使用费那样,不但可以补偿企业纯社会成本支出,而且可以获得垄断利润。

2.企业与社会不发生经济交换时的净收益。由企业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为社会无偿使用,而不发生任何经济交换由社会获得净收益的情况是企业纯社会成本存在的一种类型。如企业兴建的公园、马路、草坪、治保部门提供的安全防卫等等,都可以被社区居民免费使用,作为使用者的社会大众并不通过经济交换的形式支付任何费用,他们可以免费进入公园游览等。企业提供这处公共产品的耗费是一种不能获得补偿的净支出,而这种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具有排他性,社会可以从这种不具排他性的公共产品的消费中获得净收益。

3.社会自企业无偿支出中获得的净收益。在现实中,社会可以从企业兴办的多种福利事业中得到好处,而这些福利性支出纯属无偿支出,社会从中获得的净收益构成企业纯社会成本的一种类型,比如,企业兴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技校、职工大学等,为社会提供了免费人才,企业培养这些人力所投入的大量人力资本,待学生毕业后因溢出企业为社会或其他团体无偿接纳而无法收回,而获得使用人力资源的社会则免费收益。作为一种社会福利,企业兴办教育投资与国家兴办的公共物品没有什么区别,在其义务培养的毕业生不在本企业工作时,便形成一种纯社会成本。又如福利住房,本应属于职工居住的,但享惠者除了职工之外,还包括其父母、子女等亲属,在低房租或无房租的情况下,这些非企业人员都无偿享用了福利住房,使社会净收益得以增加,这也是企业纯社会成本的一种类型。

4.企业被动创造的社会净收益。企业被动创造的社会净收益,表现为不得不为之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子女就业问题。往往是在社会就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以增加企业人工成本为代价而被迫吸纳“就业”人员,从而增加企业的社会成本。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为解决子女就业问题,创办的“大集体”,就是以牺牲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为条件而产生的。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企业社会成本,而且直接侵蚀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本应由社会解决的就业问题,转由企业操办,这为企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和可观的纯社会成本,成了社会从中获得净收益的一个来源。

试论医院成本管理的基本特征 篇3

医院成本管理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 它能有效的对医院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成本进行科学管理。本文重点讨论医院成本管理的基本特征。

医院成本管理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 它通过对医院成本属性的重新认识与揭示, 对医院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成本, 有组织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 将成本意识作为医院管理理念的一部分, 有效的传递给全体职工;成本管理是一种管理方式, 它要考虑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与激烈竞争, 医院将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改进管理, 提高获利能力;成本管理是一种管理技术, 它通过标准成本、责任成本、目标成本、作业成本等一系列技术, 对影响医院盈利水平的重要因素的成本进行全面、全程、动态与多维控制。

医院成本管理的对象是指与其经营过程相关的所有资源耗费, 即为实现医院竞争战略和达到持续性成本改善所涉及的一切资源耗费。其核心思想是, 通过事前的成本规划、事中的成本控制和维持、事后的成本分析和考核, 来达到高品质、低成本、高利润的经济绩效。

一、成本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一) 成本管理的目的

成本管理的目的是在最大限度地支持医院改善经营的基础上, 实行医院成本的全面、持续、整体和机制改善。

医院应建立同经营战略、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成本管理机制。要使影响成本的成本源、引发成本的成本动因、作业以及成本管理体系等各个方面都得到改善。成本管理应始终向成本质量提高的方向不懈努力, 并且保持在改善过程中不出现较大的起伏波动。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 不能以局部的、某个项目的改善代替成本的整体改善。

(二) 成本管理的意义

1、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

2、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医院经济效

益的重要途径。

3、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医院竞争实力的有效方法。

4、通过成本管理活动可以增强医院员工的成本意识。

(三) 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不同经营类型

一家亏损的医院是无法发展、无法长时间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的。无论从医院自身还是从社会角度来说, 有结余是医院经营的目的之一。结余来源于收入与成本之差, 如何获利却因经营思想不同而导致有不同的做法。

1、成本中心型:

收入=成本+结余。例如:成本是100元, 利润定为成本的15%, 则收入定为115元。这种情况除个别特需服务项目外, 在医院里是不可能存在的。

2、收入中心型:

结余=收入-成本。即当收费标准或市场价格调低时, 结余也随之减少。大部分缺乏改善意识的医院都属于这种类型, 市场好时有较高的利润, 反之则利润大幅度降低, 甚至亏本。

3、结余中心型:

成本=收入-结余。当收费标准或市场价格调低时, 成本也必须降低, 以便获得预定的结余。不断增长的收入对医院来说是必要的, 但进行成本降低有时却更重要。节省100元, 医院最终成果上就增加100元;而收人增加100元, 却并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收益, 因为, 为获得这100元的收入, 医院需要追加一些开支。换个角度, 若利润率为10%, 增加1元结余需要增加10元收入。

按照“结余中心型”的经营思想, 医院就可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消除浪费、降低成本, 是积极进取的经营思想, 是医院永续的经营之道。

二、成本管理的特点

成本属于价值范畴, 但成本的变化绝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现象。现代医院成本管理的特征是:

1、广义性与多维性。成本管理从控制范围上看, 它按照科室、医疗小组, 甚至岗位来实行管理;从控制对象上看, 它涉及医院经营中发生的全部成本, 涵盖了医院的全部业务领域;从控制方式上看, 它注重对成本运动规律的掌握与运动趋势的引导;从控制网络上看, 它采取上下结合、内外结合、层层控制的双向互动式传递控制;从控制的内容上看, 不仅涉及到财务成本, 而且还涉及到或有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重置成本等多维成本, 为此需要进行全过程、全要素管理。全过程是对医院所有经营活动进行过程控制。全要素是对医疗、质量、管理、采购、财务、人力资源等进行细化、分解, 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明确各级人员的成本管理责任, 所有项目均实施单独控制, 要求从院长到每一位职工都要有成本控制的主动性和协作能力, 形成人人讲成本、事事求效益的管理氛围 (例如对设备小故障的维护引入全员维护模式, 让专业维修人员与操作人员各司其职, 保证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 。

(二) 动态性与主动性。

从成本决策、成本计划的前馈控制到成本差异分析、成本检查、成本纠正的事中控制再到成本考核、成本激励的事后控制, 控制行为始终伴随成本运行的全过程, 使成本控制从事后核算提前到了动态决策与执行环节。

(三) 系统性。

成本管理系统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成本管理结构的系统化;二是成本控制的总体最优化。从理论上讲, 凡是影响成本的一切因素, 不论是技术方面的还是经济方面的, 皆应纳入成本管理范畴。成本管理的发展必将由经营业务决定成本、消极防护性的传统成本管理逐渐迈向成本干预经营业务、积极开拓性的现代成本管理。

(四) 适应性。包括外部市场适应性和医院内部组织环境适应性。

(五) 动态性。成本管理计划应市场而动、应管理之变而调整, 成本管理措施因成本计划调整而灵活变动。

(六) 以患者为导向。把患者需求作为成本配置的标准与依据, 维护医院与患者的利益。

(七) 战略性。

成本管理不仅关心成本升降对医院近期利益的影响, 而且关注对医院所产生的长期影响和对医院形象的影响。

成本特征 篇4

关键词:政府,行政成本,特征,界定原则

一、政府行政成本的主要特征

(一) 政府行政成本耗费的是经济资源

政府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过程中, 需要耗费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等资源。政府行政成本研究的是耗费的经济资源。政府行政成本所耗的经济资源包括人力资源, 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而耗费的经济资源的范围包括政府在生产公共产品, 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耗费的经济资源, 以及在上述活动过程中造成的经济资源的损失。政府行政成本所耗费经济资源的主体是国家权利机关, 国家的行政机关, 国家的司法机关以及政党组织等公共权力机构。

(二) 政府行政成本的耗费具有非营利性

政府行政成本耗费的目的是为了给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追求的是社会效益, 长远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 而不是为了营利。政府行政成本耗费的非营利性是政府行政成本与企业成本最本质的区别。

(三) 影响政府行政成本因素的政治性

影响政府行政成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经济的、政治的、管理的, 但从目前看关键是政治的因素。因一切影响政府行政成本的因素都会受到政治因素制约。因此, 要控制政府行政成本, 必须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行政成本的高低与效率状况, 以及政府行政成本披露的全面性、及时性和真实性程度, 反映着一个国家法治和民主程度的高低。一个廉洁的、阳光的、高效率的政府, 其运行成本必然是透明的、合理的。

(四) 政府行政成本披露的公开性和监督的社会性

政府行政成本最终要由纳税人埋单, 因此纳税人对政府行政成本的开支具有知情权, 有了解其税款是怎么使用的权利, 有权对其进行控制和监督。因此各级政府行政成本的开支必须向社会公开披露, 纳税人有权查阅政府的会计账簿等财务资料, 具有监督政府行政成本的权利。为了充分体现.政府行政成本的透明性、公开性特征, 使纳税人对政府行政成本的监督和控制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的每一项开支, 除了涉及国家机秘的以外都必须上网。

(五) 政府行政成本耗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转嫁性

在外部监督作用不强, 政府行为不规范的情况下, 政府会计上的成本是不全面的, 不完全真实的, 其部分支出有可能转嫁到社会中去了, 还有的会进行一些所谓的“账目调整”, 有些“三公费用”会以其他名义出现, 这部分支出在政府的预算支出中是没有真实反映出来的。如有的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出国考察和外出旅游、开会时会带上企业家, 一切费用在自已管辖的企业报销。当然, 被管辖的企事业单位通过这些方式承担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部分行政成本以后, 政府的这些部门在拨款、收税等资源分配方面会给予更多的照顾, 从而使这些企事业单位获得更多的资源, 因而最终还是国家以更大的代价埋单, 只是这部分费用没有直接反映在政府的会计成本上。造成政府行政成本的隐蔽性和转嫁性的根本原因是, 由于民主程度不高, 政府的行政成本支出完全由政府自己公布, 自已审查, 自己监督,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外部主体对其进行审查和核实。

(六) 政府行政成本具有非补偿性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耗费的各种经济资源其价值会随着产品的出卖得到补偿, 而政府是非营利性组织, 一般是无偿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因此其成本不能从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得到价值补偿, 只能通过收税等方式向社会转嫁。

二、界定政府行政成本内涵的原则

我们认为, 界定政府行政成本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 有利于政府行政成本控制的原则

研究政府行政成本的目的是为了节约资源, 降低政府行政成本, 因此, 如果对政府行政成本的范围确定太窄, 把属于政府行政成本的范围排除在政府行政成本之外, 则不利于政府行政成本的监督和控制。反之, 如果把政府行政成本的范围定得太宽, 把不属于政府行政成本的内容包括在政府行政成本之中, 这不仅不符合客观实际, 事实上也难以控制。

(二) 有利于政府履行职能的原则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此, 只要是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过程中耗费的经济资源, 以及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过程中造成的经济资源的损失都属于政府行政成本的内容, 而超出这个范围所耗费的经济资源, 则不属于政府行政成本的内容。

(三) 体现政府行政成本特征的原则

如前所述, 政府行政成本具有非营利性、非补偿性、披露的公开性和监督的社会性、隐蔽性和转嫁性等特征, 因此, 我们在确定政府行政成本的范围时应体现这些特征。例如, 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过程中所耗费的某些预算外支出, 虽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在政府的预算报告中没有反映出来, 但也属于政府成本的范畴;政府工作人员在所管辖的企业报销差旅费、出国考察费、招待费, 政府的有关部门向所管辖的企业派车、派人所花费的费用, 虽然在政府行政成本支出中没有反映出来, 但也属于政府行政成本的内容。

(四) 体现政府行政成本对象的原则

政府行政成本的对象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政府行政成本耗费的主体来看, 政府行政成本中的政府是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政府机构和部门, 包括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家的行政机关、国家的司法机关、政党机构, 以及某些通过财政拨款而保证其运转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政府行政成本耗费的资源来看, 政府行政成本不是政府所耗费的一切公共资源, 而是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过程中所耗费的经济资源。

三、结论

政府行政成本, 是指国家公共权力机关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过程中耗费的经济资源, 以及由此造成的当前和未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政府行政成本经济资源耗费的主体包括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国家权利机关, 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 政党机构及其相关的部分事业单位。.政府行政成本的对象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行政成本所耗费的资源是指国家的公共权力机关, 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过程中耗费的人力资源, 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 以及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过程中造成的国家经济资源的损失。在社会的民主程度不高的情况下, 政府行政成本的披露是不全面、不及时、不完全真实的, 其隐蔽性、转嫁性和披露的随意时是较强的, 政府行政成本也是较高的, 而效率是较低的。政府行政成本的高低与效率状况, 以及政府行政成本披露的全面性、及时性和真实性程度, 反映着一个国家法治和民主程度的高低。一个廉洁的、阳光的、高效率的政府, 其运行成本必然是透明的, 合理的。从根本上来说, 要控制政府行政成本及其“三公经费”的增长, 必须进一步推进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成本特征 篇5

1 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比较

首先,从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核心思想上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一种将小范围、短时间、眼前运作的收益作为目标,是从企业战略中脱离的管理体系。与之相反的战略成本管理则是以“一劳永逸”作为奋斗目标,一切以企业战略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对成本管理进行设计规划,是将目光放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

其次,从管理的对象上分析,传统的成本管理注重的单个产品的成本管理和收益,或者是一类产品。战略成本管理则是将企业的整体作为管理对象。因此二者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局面,一个注重局部,一个注重整体[1]。

最后,二者的实践特征不同。传统的成本管理是将企业内部的运作特征作为标准,通过计算生产产品的各项成本(包括有形、无形两方面)从而制定产品的价格,保证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实现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的目标。战略成本管理则是将价值网络的成本最低作为追求目标,用价格去规划成本,保证企业整体的成本最低。换言之,前者注重内部,后者注重外部。

2 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突破

首先,战略成本管理将整体作为目标体。在分析企业成本的过程中将涵盖在企业战略发展中的所有成本看做一个整体,包括筹资、投资成本,研发设计成本,原材料成本,生产销售成本以及售后服务成本等,这些成本又可以统一的分为人力成本和物质成本[2]。

企业运营发展的动力并不是一项产品或者业务的成本最低,效益最大,而是综合企业的所有投入与收益之间的差值。因此,从整体性与长期性两个角度思考成本管理,可以使各个环节在成本的管理过程中走和谐发展之路。

其次,战略管理成本看重的是高位成本。所谓的高位成本带有一定的无形色彩,即不易计算,且包括一些非实体所产生的资本,如文化、机会等。众所周知,成本本身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是一个大的概念,如果企业在发展运作过程中对于成本的使用情况模糊,那么企业的效益就无法得到衡量。

企业发展中,有一些成本就是摆在明处的,看得见也摸的着,同时还具备计算容易,统计清晰等特点,然而这些资本仅仅只占有企业发展总成本的一小部分。然而高位成本在企业中一般可以达到总成本的60%到80%之间。

最后,战略成本从外部角度上开展更加注重的是消费者成本。生产者成本和消费者成本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总体成本。随着国家大力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始,对于企业开展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方向,很多企业做环保,节能,新材料等,然而这只是在行业上的转变,但是从根本上,企业还应该在注重生产成本的同时注重消费者成本[3]。

所谓的消费者成本就是例如消费者买车,首先要花钱考取车证,买了车后要定期保养,车的修理费,保险费,油费等等都属于消费者成本。企业在注重生产者成本的同时要考虑到这些才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也能够为我国的环保节能事业做出贡献,从而加大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此外,战略成本管理还具有很多其他的思想突破均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3 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践特征

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践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战略成本管理是以产品价格规划产品成本。价格规划成本是一种逆向思维,其特点也是为了适应目前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价格战永远是企业体现在消费者身上最大的竞争优势,因此通过市场调查得出最有竞争优势的价格以后,反向层层控制目标,最终实现成本最低,效益最大是有效的[3]。

另一方面,战略成本管理追求价值网络成本最低。价值网络是对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涉及到成本投入的各个环节的一个总体概括。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上到下,由合到分的一种体制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内部经常出现部门间、产品间价格此消彼长的现象,追求环节成本最低显然是片面的。因此,只有价值网络成本最低,效益最大,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不管是在思想突破上还是实践特征上,战略成本管理均是从企业市场竞争的现状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的。因此,对当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建华.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D].西南财经大学,2005.

[2]李平诗.中国长江电力股份公司战略成本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5.

[3]郑洪帖.战略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法的结合研究[D].重庆大学,2002.

成本特征 篇6

关键词:地方政府,运行成本,特征,影响因素

1. 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从事地方国家事务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人数及政府所消耗的资源都在不断增长。据《经济研究参考》2003第34期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共有2109个县级政府、45462个乡镇政府。2000年全国县市共实现财政收入2636亿元,县乡财政供养人口为2959万人,县乡政府行政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999年为11.60%,其中财政供养人员经费占整个财政预算支出的40%。研究地方政府的行政运行成本,并做好其成本控制与核算工作,对于降低其运行成本、提高其运行质量、正确处理财政分配关系都具有十分重

定结转的要查明原因,并按规定调整相应帐户,追究相关人员的经济责任。

(2)横向比较法。把库存物品与同行业平均价格水平相比较,相同规格、相同质量产品价格相近或较低的,视为合理;明显高的,高出部分应视为潜亏。

(3)纵向比较法。当期库存物品,剔除物价上涨因素,与近几年的库存物品价格相比较,相近或低于前几年价格的,可视为合理;高出较多的,应作为有问题库存物品,对高出较多部分应视为潜亏。

(4)保本核算法。对超出正常库存需要的原材料,应以保证后任在组织生产或销售时基本不亏损为原则,可先将原材料按定额消耗标准加生产费用和应摊管理费用,套算为产成品价;再将产成品价加销售费用算出保本销售价,与市场不含税价相比较。低于或与市场价相近的视为正常,高出市场价较多的应视为潜亏。

(5)市价倒减法。对因技术改造或产品结构调整而造成积压的库存物品,可将这类物品的市场价减去正常的销售费用后,与库存价相比较,低于库存价较多的部分应视为潜亏。

3. 对存货库存质的可靠性鉴定

对于存放在仓库时间较长且销售缓慢或销量很少的产成品,以及长期积压的原材料,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1)属于适销对路、质量合格又在保质期内的产品,因营销不力而造成的压库,不应认为是潜亏或有问题商品。

(2)属于滞销积压物品,要进行市场分析。通过降价可以销售的,应按降价后的销售价减销售费用与库存滞销物品的成本价相比较,低于滞销物品成本价的部分,可视为潜亏或作为有问题商品处理。

(3)属于容易发生自然损耗、霉烂变质和超过保质期的积压物品,经销售与技术质量监督部门或其他有权部门鉴定后,应视为亏损。

扮演着管理国家事务、组织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等重要角色,对辖区公民承担着广泛的受托责任,负责向全体公众提供安全保障、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各级地方政府在向辖区的公民和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过程中,必然会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根据成本会计学的基本原理,这些人、财、物的耗费都可以用货币来表现。我们把这种用货币表现的各种耗费,称之为地方政府的行政运行成本。

地方政府在运行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构成其运行总成本。对这一成本构成内容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2.1按支出用途划分。

三、通过存货审计完善内部控制

通过实施存货审计程序可以审查存货数量的正确性、存货计价的合理性、存货成本核算的规范性、存货质量的真实性,以及存货实物流转与价值结转的一致性,有助于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上的漏洞,掌握存货的流转情况。完善存货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如下:

1.存货内部控制体系不仅需要财政部尽快出台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而且需要其他部门尽快颁布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法规;不仅需要一般性的规范,而且需要对不同经济单位的各类经济业务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为此,应更新会计设计模式,把内部控制的理念延伸到会计资料之中,改变传统的凭证、账簿格式,这是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

2.对存货业务的事前管理。对相关购销合同副本、采购标本手续等相关文件要纳入会计凭证一并管理。

3.加强对存货业务的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对收入实行“款项直达”,减少中间过渡账户;对款项支付可以借鉴西方财务会计作法,实行“付款凭单制”,对发票收据的审核应在备注处设置格式;对记账凭证的流转次序及签字要设计格式,明确责任;对账簿要在摘要栏写明事由,并设置审核栏以明确经济责任;对财务报告要求填写齐全,充分披露。

关于存货内部控制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通过制定规范的工作程序和控制重点来加强存货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徐雅梅,高天坤.存货审计应关注的问题及风险评价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

[2]张颖.浅析存货审计.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

[3]韩敏,孙静华.存货审计的难点及对策.四川会计,2000.

[4]田桂林.浅谈存货审计应关注的几个问题.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

地方政府行政运行成本可以分为人力成本、公务成本和设施成本。其中:人力成本是政府直接为公务员的招聘、录用、使用、培训、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所必须支付的开支;公务成本是公务人员在开展各项公务活动中的费用支出,具体由服务性支出与低值易耗品的耗费支出两部分构成,包括办公费用、交通费用、通讯费用、会议费用、招待费用、差旅考察费用等;设施成本是为公务活动提供仪器、设备、场所等设施的建设及维护费用,包括公务活动所用的房屋建筑物、计算机系统、文印系统、交通工具等设施(设备)等所有固定资产的分摊与维护费用支出。

2.2按支出管理要求来划分可以分为经常性成本支出、专项成本支出和自筹基本建设支出。

其中:经常性成本支出是指地方政府为维护其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支出;专项成本支出是指地方政府为完成专项或特定工作任务、提供特定公共物品过程中发生的支出;自筹基本建设支出是指地方政府经依法批准用财政预算拨款以外的资金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

2.3按成本性态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种。

其中:固定成本是不受政府具体工作活动数量多少影响的成本,如一定时期内的公务人员工资支出总额等;变动成本则是随着政府具体工作活动的开展而正比例增长的成本如接待、考察费用等;混合成本是随政府具体活动增加而相应增长但又与其不完全成正比例变动关系的成本,如办公电话费用等。

3.地方政府成本的特征

地方政府作为我国与群众接触最直接、最密切的政府组织,它处于我国整个“金字塔”式组织层级的最下面,其政府成本的高低既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也影响到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位置。因此,地方政府成本还具有以下特征:

3.1微观性

地方政府成本相对于一般政府成本的宏观性,其具有一定的微观性,这主要与其所承担的具体的执行职能相关。一般而言,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职能较强,但制定相应政策的职能则较弱,它是我国政府这一职能的主要执行者和体现者,也是上级政府所制定各类政策的执行者。地方政府成本也就因此而体现得更为直接,它的构成也相应地变得细化和微观。

3.2多变性

地方政府承担着党和国家政策的具体执行职能,面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国家随时可能会制定相应的措施,地方政府往往难以预测,无法使政府预算达到详尽和细致,并在实际工作中为此而临时增加大量的财政预算,使其在年度间呈现出或高或低的现象。

3.3复杂性

受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及组织层级的影响,地方政府成本的主要构成相对于一般政府成本的单一而显得复杂多变。如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对上级官员的“进贡”、对各级各类检查人员的“迎来送往”、招商引资中的“黑洞”等不合理支出一无例外地以合法的形式被纳入政府成本,“下面群众不明白、上级官员装糊涂”就是少部分地方政府成本的写照。

4. 影响地方政府行政运行成本的因素

影响地方政府成本高低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两种,即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本文主要探讨内部环境因素对地方政府成本产生的影响。

4.1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对政府成本的影响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的规模、结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都是影响其政府成本的重要内部因素。而这一切却都是由地方政府的职能所决定的。

所谓政府职能是指根据社会需求,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具体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等几个方面。[1]

4.1.1政治职能

政治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起的政治作用[2],由政治统法职能、保卫国家主权职能和民主职能三部分构成。

4.1.2经济职能

这部分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市场经济提供制度基础、资源配置职能、分配职能、调节职能、稳定职能。

4.1.3社会职能

社会职能是指政府除了经济和文化职能之外的社会管理职能。具体包括: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身安全和私人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公平分配、保护环境、社会保障等具体职能。

4.2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对政府成本的影响

地方政府的职能发挥,必须通过一定的政府机构来实现。因为政府的职能是一个完整的职能体系,所以政府组织也应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地方政府的组织机构是指各级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的以办理国家行政事务为主要职责的独立组织的总称。政府机构能够依法实施行政行为,其设置由法律、法规规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其执行公务时通常是以组织的名义出现的。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组织体系一般包括下列各种类型的机构:领导机构、职能机构、咨询参谋机构、情报信息机构、监督反馈机构等。毋庸置疑,地方政府组织机构设置的多少及运行效率如何,无疑会对其政府成本产生直接影响。

4.3地方政府的人员素质对政府成本的影响

地方政府机构中具体工作的完成和职能的实现是依靠公务员的工作来具体进行的。因此,公务员的政治素质、知识素质、现代观念素质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强弱不仅决定地方政府为完成其承担的具体职能所应招录公务人员具体数量的多少,而且直接影响政府成本的绝对增加。同时,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还能提高政府的运转效率,提高表决水平,减少不合理的行政行为,杜绝因腐败而带来的成本损耗,从而使地方政府相对节约。这正反两方面对地方政府成本的降低无疑会产生积极的双重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2.48.

成本特征 篇7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数据, 虽然近几年农民工的平均年龄略有增加的趋势, 但农民工流动就业仍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 2004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9岁, 其中16~25岁的占45%, 30岁以内的占61%。表1显示, 近几年外出非永久迁移者平均年龄有所上升, 比较明显的是16~20岁的农民工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22.2%下降到2004年的18.3%, 30岁以上的农民工所占比重则提高了3.8个百分点。但是, 非永久迁移者仍然以青壮年为主。

在非永久迁移群体中, 表现出的这种明显的特征, 与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交易成本密切相关。非永久迁移就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比未迁移就业劳动力低,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 一个人越年轻, 他从任何人力资本投资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也就会越高, 同时, 从一项投资中获得收益的时间越长, 这些收益的现值就越高。其次, 迁移成本中的相当大一部分是心理上的, 其中主要包括离开朋友、丢掉因熟悉周围环境而享有的收益等所造成的心理损失。当一个人还是刚刚步入成年的时候, 这种心理损失相对来说还较少一些, 显然, 他们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尚未真正立足。然而, 当一个人年纪大了以后, 社会关系变得更为紧密, 与迁移相联系的心理损失变得越来越大, 这种情况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迁移。再次, 身体的健康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加, 生病的几率也相应增加, 因此, 治疗成本也随之增加。而非永久迁移就业劳动力的工作稳定性差, 劳动强度高、环境差, 生活压力大, 在这种环境下, 只有身体条件好、家庭负担相对较轻的年轻人更能适应。最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 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就越丰富, 技能就越熟练, 如果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 就意味着较高的机会成本。而现阶段的年轻人通常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 并羡慕城市的生活, 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对他们来说, 机会成本相对较小。最后非永久迁移者的家庭状况决定了只有青年人有更多的机会出来打工。目前, 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每个农民都有自己的责任田, 在一个家庭之中, 一般是老弱者留在农村, 看护孩子, 青年人外出打工, 农忙时回家帮忙。这一方面使一个家庭获得更多的收入, 另一方面也为非永久迁移者解决了后顾之忧。另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提供的流动空间更多的青睐于青年人, 许多用人单位明确规定使用年轻人, 只有年轻, 他们才有机会通过迁移来改变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 这在客观上也促使非永久迁移者的年轻化。

也就是说, 年轻人在非永久迁移过程中发生的交易成本相对较小, 而迁移的预期收益却相对较高。因此, 非永久迁移者在年龄构成上以青壮年为主。

2 性别特征、交易成本与迁移选择

肖云等 (2005) 在重庆随机调查了1000多位外来农民工, 其中65%的外来农民工为男性。白南生、宋洪远 (2002) 对安徽、四川两省62个县、5484户、14561个农业劳动力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在外出就业的农业劳动力中, 男性劳动力的比重明显高于女性劳动力, 如表2所示。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数据, 近几年农民工流动就业以男性为主, 2004年, 农民工中男性所占比例为66%。

这些研究说明, 非永久迁移群体在性别构成上以男性为主。这主要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首先, 女性青壮年在成家后, 要抚养和照顾子女, 而且城市的非永久迁移者目前无法享受市民待遇, 教育、医疗费用太高, 因此, 许多女性不得不在农村照顾子女。其次, 在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上, 对非永久迁移者需求最多的就业岗位是脏、累、苦的工作, 而这些工作一般需要男性来从事, 适合女性从事的工作相对较少, 需求相对较少决定了女性非永久迁移的供给自然相对较少。再次, 女性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她们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差, 并且发生危险无法自救的几率增加, 即女性非永久迁移所面临风险的成本更大。所以, 女性非永久迁移者少于男性非永久迁移者。

3 教育程度特征、交易成本与迁移选择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数据, 从文化程度看, 2004年, 在非永久迁移就业人群中, 文盲占2%, 小学文化程度占16%, 初中文化程度占65%, 高中文化程度占12%, 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85%下降到83%,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15%上升到2004年的16%, 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达83%, 仍说明非永久迁移者总体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 非永久迁移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始终高于未迁移者。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迁移的交易成本相对较小。在这里的交易成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需求方看, 城市里企业在招工的时候通常对学历有一个基本的要求, 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等。这样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就业的机会相对较多, 这样就使非永久迁移者在城市里寻找工作的搜寻成本相对降低;从供给方看, 非永久迁移者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或接受过高中教育, 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一方面,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的相对萧条, 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和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持续下降, 农村对相对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来说, 越来越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 从事初高中教育的老师通常都接受过大学的正规教育, 他们的观念新颖, 思维活跃, 对都市生活有着美好的回忆。受到他们感染的初高中学生也都充满了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他们渴望感受都市里的文明, 这样, 作为非永久迁移者的他们, 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 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 会很快克服在陌生城市里的心理成本。可以说工作搜寻成本和心理成本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逐渐降低。此外, 正如上面所分析的, 年轻人占非永久迁移者的比重很大, 并且他们都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受益者, 进而决定了非永久迁移者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所以, 非永久迁移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始终高于未迁移者。

可见, 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能够提供农业劳动力外出就业必要的文化素质和认知能力, 平均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农业劳动力从事非农工作的可能性, 从而对农业劳动力的外出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4 小 结

通过对农民工的人口学特征的分析, 可以认为农民工主要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男性年轻人为主, 因此在促进农民工进行永久性迁移的过程中, 必须考虑他们的特点, 为他们顺利地定居城市做好相关的政策引导。

摘要:农民工选择非永久迁移是在约束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 而这种非永久迁移却给经济增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促进农民工定居城市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农民工的人口学特征, 得出农民工主要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男性年轻人为主的结论。因此在促进其定居城市的过程中要根据这一特点制定能吸引这一群体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农民工,交易成本,人口学特征

参考文献

[1]周皓.迁出地、家庭户的角度看迁出人口——对1992年38万人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2001 (3) :17-23.

[2]段成荣.影响我国省级人口迁移的个人特征分析——兼论“时间”因素在人口迁移研究中的重要性[J].人口研究, 2000 (4) :14-22.

[3]马九杰, 孟凡友.城市农民工第二市场择业与其自身因素关系研究[J].开放时代, 2003 (4) :21-25.

[4]白南生, 宋洪远, 等.回流还是进程?——中国农村劳动力回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16.

【成本特征】推荐阅读:

事件特征07-16

水泥特征07-18

底层特征07-19

特征因子07-19

词汇特征07-22

特征测度10-14

物性特征10-14

生理特征10-14

重要特征10-15

优势特征10-19

上一篇:配送模式下一篇:教育资源网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