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特征(精选4篇)
构图特征 篇1
0 引言
近年来,无人地面车辆得到迅速发展,自主移动课题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SLAM被很多学者认为是真正实现全自主移动机器人走入人类生活场景的关键技术。此方面系统的研究已在Thrun的著作[1]中已经提出解决方法。
然而,在现实应用场景中的环境是动态的,动态障碍物势必影响传感器数据采集,从而产生不准确的地图。因为动态障碍物极大地增加SLAM问题结构的复杂性,同时也增加滤波发散的机率。目前针对动态环境的SLAM的主要方法是结合动态障碍物检测、跟踪和处理动态障碍物的不同方法对SLAM进行动态拓展。文献[2]将动态SLAM问题分解为静态环境中的SLAM问题和地图已知的动态环境中的导航问题。Nihei Y等学者[3]通过截取多层传感信息进行独立SLAM,对定位效果进行评估选择性地更新状态估计。文献[4]对动态障碍物进行追踪预测,这种算法对目标追踪算法具有很高的要求,并且需要维护一颗复杂的假设树,所以这种算法的鲁棒性和效率并不是很高。
CA作为人工智能算法的一支,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已经受到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以及研究。在自主移动机器人方面,纪萃萃等学者[5]对自主导航算法进行了研究,并证明了CA算法在自主移动机器人导航中的可行性。关于元胞自动机在SLAM中的应用,文[6][7]将提高SLAM效率作为优化目标,在V-SLAM中融入CA进行优化,并应用于室内自主移动机器人。而Boukas等学者[8]则在路径规划中加入CA进行优化,但其更关注于动态对象的规则运动。
本文在多层SLAM思想基础上,引入元胞自动机增强机制作用于构图环节,提出一种基于CA适用于动态场景的分层SLAM算法。对比相关的前人研究,本研究重点在于以下两点:(1)增强室内静态地图结构特征,提高地图匹配度;(2)提高路径规划的可行性以及定位的精度。
1 CA-SLAM算法应用背景
1.1 元胞自动机简介
元胞自动机是一个时间、空间都离散的动力系统[8]。大量元胞通过简单的相互作用而构成整个动态系统的演化。凡是满足这些规则的模型都可以算作是CA模型。因此,CA是一类模型的总称,或者说是一个方法框架。CA最基本的组成有元胞、元胞空间、邻居及规则四部分。通常使用的二维CA的邻居定义有冯·诺依曼型、摩尔型和扩展的摩尔型三种形式。二维元胞空间可按三角形、四方形或六边形三种网格排列。本算法关注栅格地图的表示算法,采用四方形元胞空间划分形式比较合理,下文将对此做进一步说明。
1.2 三维环境的分层感知表示
实验平台采用Velodyne[12]三维激光雷达对环境进行感知。为了压缩数据量,减少计算负担。本文对环境分层获取信息,分别定义一定高度的垂直区域,区域内的点云会被压缩成该区域的单层扫描数据。参考文献[3]的实验效果,建立多层的数据对优化定位的贡献最大主要集中在高于车辆顶部的数据,即高于动态障碍层的环境有利于与定位与构图。基于此,本文对环境感知数据进行两层划分进行构建立,分别为上层静态图和下层障碍图。见下方。
2 分层CA-SLAM算法实现
2.1 CA-SLAM算法的基础
本算法在Fast SLAM基础上尝试性融入CA,文中各数据表示方式借用Thrun等学者在文献[1]中的表示方式。Fast SLAM算法核心是Rao-Blackwellised粒子滤波器,该算法将SLAM问题分解成两个低维估计问题,SLAM问题转化机器人定位问题和基于位姿估计的环境特征位置估计问题,既降低了计算的复杂度,又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Fast SLAM算法流程如下所示。
(1)采样。从提议分布中采样得到粒子样本。
(2)权值计算。利用观测模型,为每个粒子分配一个重要新权值w。
(3)重采样。以有效粒子数作为重采样的判据。根据粒子权值高低,将权值低的粒子使用权值大的粒子进行替代。
(4)地图更新。根据已知位姿和观测,对每个粒子保存地图进行更新维护。
本文重点关注栅格地图进入下一次迭代前的处理,栅格地图m的占用概率p(m)可以表达为:
关于p(c)的计算,由贝叶斯规则可以得到:
在工程应用时,需要利用传感器模型作为输入,将上式变换为与p(c|x1:t,z1:t)相关。对上式进行简单变换,假设zt是独立于z1:t-1和x1:t-1的,并且xt不包含任何关于单元c的信息,可以得到:
基于上式,可利用传感器模型对栅格地图的占用概率p(c)进行迭代运算。
2.2 CA-SLAM中CA规则
本节将详细介绍CA规则如何作用在SLAM循环中,对p(c)进行赋值修订,通过对各个单元格的p(c)二次赋值产生新的单元格概率:
上式中pca(c)为CA增强规则对原地图每个单元的概率作用效果,从而产生CA地图,进而利用该地图进行机器人位姿重定位。
2.2.1 CA-SLAM中邻居分布
在室内环境中,常见建筑特征如墙壁、拐点和出入口普遍以直线和直角特征存在,为适应特征需求,CA增强机制使用的邻居分布选用冯·诺依曼(Von.Neumann)邻居形式。考虑到适应特征需求的非必要性,便于后期CA生长以及匹配的鲁棒性保障。在此邻居分布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将其扩展为长度参数为rx,ry,宽度为二的Extend Von.Neumann邻居分布(下文简称为E-VN),如图2(b)所示。将邻居范围以集合N(x0,y0)E-VN表示。为保证墙壁的适合墙宽,将进行增强的邻居分布进行镂空处理,默认向周围镂空宽度为一。如图2(c)所示。
2.2.2 CA-SLAM中增强规则
常见的人工室内环境,参考前人工作[11],认为有以下假设成立:
(1)具有相当规模长度的直线特征,可认为是墙壁对象;
(2)墙壁对象之间夹角在90°的一定角度范围内,可认为是拐角特征;
(3)具备相当规模长度的墙壁对象间间隙,可以认为是出入口对象;
(4)可利用墙壁对象和未知栅格的分布,以及物体具有最小规模的假设,处理数据跳动造成穿墙和噪声点的构图问题。
基于以上假设,以每个单元作为元胞原点,在邻居范围内进行搜寻,并统计占据栅格、空闲栅格以及位置栅格与整体搜寻范围大小的比例,设计一个阈值作为过滤器,以τw,τf与τu作为墙壁、出入口、未知位置以及处理穿墙现象的比例阈值。这样既提高了算法的鲁棒性,而且把前后重叠的障碍物合成为了一个障碍物群。式(1)是本CA算法的基本增强规则,oic,fic与uic为邻居范围内单元格c在i轴的占据、空闲以及未知栅格个数统计,其中i为x或y。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由占据栅格组成的墙壁是算法生长的骨架。因而,对于墙壁的增强,需要重点处理。为防止墙壁的互迭代导致的无限延伸,采取反向增强的方法。也即占据栅格的搜寻,由左到右,自下而上。而墙壁的增强,则是由右到左,自上而下。同时,对增强的边界进行界定:以连续直线段的第一个占据栅格作为下限,其最后一个占据栅格作为上限,从而保证了墙壁的可控性。因此,需要对的成立添加一些额外条件约束,如下所示:
其中,τi表示于i轴占据成立的阈值,α为墙壁补全的可行区域集合。b=[bx,by]T和e=[ex,ey]T表示线段的起始以及结尾位置。该两个起止位置通过图像搜索技术可得到。l=[lx,ly]T与s=[sx,sy]T,分别表示整个占据栅格地图在世界坐标下的最大与最小坐标,同为二维矢量。
同时,设定算法参数τin作为占据栅格的于i轴的噪声检测阈值。当该占据栅格的邻居范围内,其占据栅格的数量足够的小,可认为该栅格点为噪声栅格进行清理:
总结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利用本CA规则对本章节提出四个假设的处理归纳如下:
(1)墙壁对象的识别,通过占据像素点比例与τw的比较得到并延伸完整;
(2)墙壁对象之间90°夹角特征,通过E-VN邻居分布形式得到强化;
(3)墙壁对象间间隙,通过空闲像素点比例与τf的比较得到并延伸完整;
(4)穿墙、噪点构图问题的处理,通过τn的过滤以及未知像素点比例与τu的比较完成。
2.3 分层CA-SLAM算法框架
对于普遍的SLAM问题,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并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然而对空间环境进行分层区别处理后,观测结果呈现出高层数据室内环境特征性强,低层数据富含动态场景障碍物在时间上统计信息。在该条件下对上层使用CA机制,可以相当程度地对地图构建进行CA增强。另外,栅格地图表示以及运算,是增量式的、时间空间离散的。因此,在室内自主移动机器人的SLAM问题中,使用栅格地图表示方式,引入CA算法,符合算法的应用特性,具备可行性。
如图3所示,在上层CA-SLAM将CA加入到Fast SLAM的迭代过程中。在每一个迭代周期,利用CA对构建地图进行增强修订,并对所得到的CA增强地图使用蒙特卡洛算法进行重定位。若该次CA增强地图与环境匹配程度高,说明CA增强地图符合实际情况,那么蒙特卡洛算法重定位结果将对Fast SLAM的定位进行修正,进而构图效果也将得到改善。若匹配程度低,说明此次CA地图错误率高,那么该CA地图被丢弃,从而对CA地图正确性完成验证。在下层的地图构建,经由上层传递精度较高的定位信息,使得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的同个位姿下,机器人的位姿分布可信度较高。
由于本算法在ROS(机器人操作系统)平台上实现,因而此处借用该系统的节点-消息流示意图,对本算法进行一个全局的表达,如图4所示。其中,Robot以及Velodyne节点,是机器人与传感器的虚拟节点,Sensor_processing节点处理转换传感器原始数据输出分层激光扫描数据,上下两个Mapping节点则是地图构建的算法节点,分别接收高低两层激光雷达消息up_scan和down_scan,里程计消息odom以及坐标转换消息tf,并输出地图消息,此处称为上层地图为up_map,下层地图为down_map。另外,CA_rul为元胞自动机作用节点,其输入为原始地图消息,并对其进行元胞增强预测,输出CA_up_map消息,我们称该地图消息为CA地图。而Amcl节点则为蒙特卡洛定位算法节点,其接收激光雷达消息up_scan以及CA_up_map消息,输出新的位姿转换坐标tf消息,该tf消息通过TF节点反作用于Mapping节点的构图过程,对机器人进行二次重定位,实现算法闭环迭代。上层的位姿估计信息更新后通过TF机制传递给下层算法,进行地图构建。
3 实验与分析
实验采用移动平台搭载velodyne 32线激光雷达传感器进行SLAM,对车库环境进行同时定位和地图构建,验证融入CA的分层SLAM算法正确性,效果如图5。
实验过程为指定环绕车库的目标轨迹(图6中带箭头的点线轨迹),手动控制移动平台跟随轨迹移动,保存该过程数据包,用同组数据集确保输入一致性。
对比图6两图,总体上在构图差别不大,仔细观察,发现在左边上和右边上对墙壁特征的强化起到消除重影的作用,在实际场景中的重影的实际距离可达10 cm,对某一帧激光与地图匹配时会产生较大偏差。同时从观察定位修正后的机器人位姿(离散的箭头)与真实位姿(带箭头的点线)的重合情况可看到,(b)图效果优于(a)图,即经过CA作用的上层地图用于定位时位姿的修正情况比无CA作用的地图用于定位时的位姿修正情况更接近真实位姿,并且可以发现(A)图在轨迹左上角与右上角位置的转弯位姿估计错乱比较凸显,我们认为主要受到左图重影的影响,墙壁特征的强化使得(B)图的位姿估计修正结果更贴近真实。
对比原始SLAM与分层CA-SLAM在同个场景两张地图,从图7不难看出原始SLAM的地图虽然也将环境表达完整,但是发生轮廓线重影现象以至于线条表示比较粗,地图精度没有分层CA-SLAM的效果好,这是因为累积里程计的误差导致地图重影,这会对局部激光信息做匹配时产生提议分布远离真实分布,影响定位精度。
对比上层与下层同时构建的两张地图,不难发现,上层地图缺失足够场景信息里,在该地图下做路径规划(图8(a))会导致所规划的路径(实线)可能出现错误,而分层构图的好处是提高定位误差基础上,能提供准确和丰富的环境信息,图8(b)所示的虚线为正确的路径。
但从实验结果也可看出,本算法无法对所有存在的地图问题进行处理,有所纰漏。当墙壁对象特征不明显时,无法完成生长等问题。
4 结束语
本文在移动机器人的环境感知与定位技术探索中,提出一种构建两层二维栅格地图的方法,将三维点云根据不同高度区间压缩转换为扫描数据,将CA算法加入到上层的Fast SLAM的迭代过程,获得优于传统方法在同条件下的定位信息,减少里程计漂移和构图精度退化对定位的影响;同时通过分层操作保持环境信息的准确度和丰富度,有助于自主移动平台的路径规划。通过实验,验证了融入CA特征增强机制到传统SLAM算法的正确性以及改善构图与真实场景的一致性,提高定位精度和优化构图效果的效果。在未来的研究中,将就如何动态整定CA规则参数以及如何自适应场景确定特征明显的高层区间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Thrun S,Burgard W,Fox D.Probabilistic robotics[M].MIT press,2005.
[2]Holz D,Lörken C,Surmann H.Continuous 3D sensing for navigation and SLAM in cluttered and dynamic environments[C].//Information Fusion,2008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08:1-7.
[3]Nihei Y,Egawa T,Samejima I,et al.A method of localisation and multi-layered 2D mapping using selective update for particle filter[C].//Robotics and Biomimetics(ROBIO),201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4:1398-1403.
[4]Wang C C,Thorpe C,Thrun S.Online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with detection and tracking of moving objects:Theory and results from a ground vehicle in crowded urban areas[C].//Robotics and Automation,2003.Proceedings.ICRA'03.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03(1):842-849.
[5]纪萃萃.元胞自动机在机器人中的研究与应用[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6]Nalpantidis L,Sirakoulis G C,Carbone A,et al.Computationally effective stereovision SLAM[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ing Systems and Techniques,Thessaloniki,Greece,2010:453-458.
[7]Nalpantidis L,Sirakoulis G C,Gasteratos A.Non-probabilistic cellular automata-enhanced stereo vision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J].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22(11):114027.
[8]Boukas E,Kostavelis I,Gasteratos A,et al.Robot guided crowd evacuation[J].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2015,12(2):739-751.
[9]Schiff J L.Cellular automata:a discrete view of the world[M].John Wiley&Sons,2011.
[10]Choi Y H,Lee T K,Oh S Y.A line feature based SLAM with low grade range sensors using geometric constraints and active exploration for mobile robot[J].Autonomous Robots,2008,24(1):13-27.
[11]Georgiou C,Anderson S,Dodd T.Constructing contextual SLAM priors using architectural drawings[C].//Automation,Robotics and Applications(ICARA),2015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5:50-56.
[12]Velodyne Li DAR,Inc.http://veloydynelidar.com.Mar.2016.
构图特征 篇2
【关键词】 构图;印象派;理想化;随机性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派艺术产生以前的西方主流绘画虽然面貌不同,风格各异,但一直承传着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完美再现现实美和表现深刻主题的传统,所以现代绘画界一般都将其看作传统绘画,使其与注重形式探索的现代绘画相区别。美术史上一般不把印象主义画派看作是现代派绘画,但无论从其对传统的对立的激烈程度来看,还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范围来看,都应当将其划规到大的现代绘画的范围里。尤其是印象派绘画构图形式中所体现的一些艺术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艺术有相一致之处,是最早冲破传统艺术藩篱的超越时代的创新实践。
一、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绘画构图
绘画从原始时代的壁画,经过长期发展,不断丰富和成熟,从最原始的松散随意的构图形式,相继发展出了像彩陶、青铜器等工艺器皿上的纯装饰构图,像埃及壁画、汉画像石刻以及宗教壁画、玻璃窗画等装饰与表现相结合的构图,从中逐步形成了对称、平衡、饱满、丰富等基本的构图原则。而这些都是在一些装饰性艺术中形成的基本的形式审美意识。
一般而论,中国到魏晋时期、欧洲到更晚的文艺复兴时期,才相继产生了相对独立的绘画形式,随即产生了比较成熟、完美,又丰富多样的绘画构图。中国画始终与书法保持密切关系,重视主观因素,在画面上寻求围绕意象表现的“经营位置”。而欧洲绘画虽然成熟较晚,但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更多地受到科学思想的影响,更重视现实中的美的把握,在绘画构图中溶入了科学的透视法,寻求二维平面中的三维表现,并更重视绘画主题的完美表现,因而创造出了理想化的构图模式,并在欧洲绘画中形成传统。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都是在构图的理想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家。
达·芬奇是最有代表性的文艺复兴大师,他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在艺术、力学、解剖学及很多科学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由于他将科学思维引入艺术,对绘画构图及人物造型研究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如在构图中,特别善于运用稳定、饱满的三角形结构,使画面形象之间产生力学中三角形般的稳固关系。如《圣安娜与圣母子和羊》(图1)这幅名作,大师就别出心裁地将圣安娜与圣母子和羊三个人物加一只羊组合在一个三角形框架中,既新颖生动、形象鲜明,又形成一个完整、坚实的结构。后人在人物、静物绘画中常用的三角形构图可以说就是出自达·芬奇的这种创造。
稳定是绘画构图的第一法则。中世纪的宗教画像中,虽没有刻意追求画面的稳定,但出于对神的崇敬,神的像一定要安排在画面的正中部位,这自然就形成了端正稳定的构图结构,即所谓“偶像式”构图。而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也有“偶像式”构图特征。其结构是对称的,非常平稳,但与一般宗教画不同的是,大师在构图上做了很多精妙的安排,他用透视线引导观者视线到画面正中耶稣的形象上,还巧妙地运用耶稣后面的窗户衬托耶稣的形象,取代了一般宗教画用头顶光环突出耶稣和圣人的方法。既有力地突出了耶稣的形象,又很好地把神灵与现实联系起来。另外,画面中分列耶稣两旁的十二门徒错落有致地形成起伏线结构,在平稳的构图中,这种起伏线结构有效地丰富、活跃了画面,很好地表现出画中人物情感的波澜,也反衬了端庄平静的耶稣形象。
文艺复兴大师乔托和弗朗西斯卡等也都非常讲究构图的平衡与稳定,以及画面造型的坚实严谨,在创造出具有理想化特点的构图类型的同时,也形成一种追求构成性的风格倾向,对后世有显著影响。17世纪的维米尔、18世纪的达维特以及19世纪的安格尔、米勒、塞尚等都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这种风格传统,而20世纪的一些追求平面构成的绘画更是将这种构成原则演绎到极致。
在构图稳定和突出主题结合方面,大师的绘画与宗教画也有一致性。达·芬奇强调画面要单纯,使主题鲜明突出。他曾指出:“在历史画中,千万不要在人物和背景上加繁琐的装饰,从而混乱了人物的形象和姿态,或者背景的本质特征。”显然,大师强调的单纯性是包含了绘画的装饰功能和主题表现功能的,是以对绘画形式充分研究为基础,从更高的层次提出了绘画形式表现主题的要求。不是一味追求画面的装饰性、丰富性,也不是一般的偶像崇拜,而是从艺术层面探讨绘画手段对主题的表现,真正使充分表现主题成为绘画构图中的最为重要的原则。
与达·芬奇同样著名的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的构图也非常讲究构图的稳定和主题的表现,而在主题的表现方面体现出显著的女性化的柔和与优美。如代表作之一《椅中圣母》一画,不仅画中圣母子形象刻画非常优美,而且其S形结构的运用堪称经典。他的另一幅代表作《西斯廷圣母》在同样优美的造型中隐含十字形结构,既与所表现的宗教教义相吻合,又使构图形式有一个稳定的框架,而左右两边人物服饰外形的刻意变化,使画面避免了十字形对称结构所容易产生的呆板,也使这幅画成为对称中求变化的典范之作。
拉斐尔在构图方面所下的功夫最明显地体现在他的《基督变容》一画及其草图(图2)中。这幅画巧妙地将几组人物组合在三个圆形框架中,三个圆形下大上小,沿统一轴线上下串连,很自然地产生向上升腾的感觉,很好地表达了基督复活升天的主题。而草图中的圆圈、轴线等辅助线条则清楚地证明了作者的这种构思。
有的画家更善于表现富有活力和激情的主题,而出于这类主题表现的需要,构图结构就要更加灵活多变一些。如另一位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与上述大师相比更讲究动感与力量的表现,形成了另一种风格倾向。如著名的壁画《最后的审判》的构图中有一种椭圆形的涡旋状结构框架,既体现出近乎圆形的饱满完整,又产生一种旋转的感觉。作者正是运用这种涡旋状运动的形式感,很好地表现了画中人物有的上升进天堂,有的下降入地狱的情景。米开朗基罗的满构图式和富有动感表现的风格带有一种原始性,也有北欧民间绘画的特点。德国文艺复兴大师丢勒、格吕奈瓦尔德的一些作品中也有这种构图特点。构图有较强的动感、力量感和神秘感。这种构成风格对现代的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都有显著影响。
构图特征 篇3
一、山水画的构图表现的影响因素
事实上,影响山水画构图表现的因素非常多,然而这些影响因素常常会被分成客观以及主观这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客观影响因素主要是指作品绘画过程中,画家所要表达的亭、林、水以及山等元素的自然状态,在绘画山水画时,不会过分强调写实把握这些元素,而需要强调探析抽象与此的意境。画家在实际构图的过程中,常常会艺术处理客观的自然景观,为了绘画更加自然以及和谐的画面。艺术家在艺术处理作品时,常常会将人恶化特征赋予山水,实现了画家和自然之间的联系,促使构图更富有灵韵[1]。
另外一方面,主观影响因素是指画家认知自身审美水平的影响[2]。通常情况下,画家绘画一幅山水作品,实质上是要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在画家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画家的艺术修养以及内心审美层次。因为画家受到不同程度的艺术环境熏陶,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状态,因此画家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构图表现形式。例如:在古代,北画派以及南画派之间往往会存在明显的山水画构图差异,北派画家接触更多的是北方的巍峨山色,所以作品构图时往往更多地采用全景式布局,更加凸显出山势的巍峨,有“下瞰穷谷,上突巍峰”的构图气势。
二、山水画构图所展现的艺术审美特征
山水画构图更急突出的是艺术审美特征,主要综合了感性美以及理性美,站在视觉角度,岁受众的心理进行分析,并且利用一定的纸面以及章法重塑,在对作品进行审美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山水画构图力求纵横、开合
在描绘山水画构图的过程,实质上是比较广阔的一种视域,所以画面需要纵横感,对细节过分注重,例如:南朝和北朝时期的作品,南朝的山水作品中具有非常多低矮连绵的山峦,山势小开小合,画面纵横有矩,但是因为南方的人文因素以及地势的特点,促使这类构图更加和谐,更富有生命力[3]。但是,北朝的山水画作品更侧重于描绘北方山势的巍峨,画面构图以纵深为主,大开大合,大气磅礴的画面,更加符合画家的地域特征以及其性格特点,体现出统一和谐的美感。
2、山水画构图会受到疏密以及虚实的影响
在山水画构图中,疏密以及虚实只是相对的一个概念,在实际绘画山水画时,为了将其中的远近感以及层次感呈现出来,画家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将疏密相应以及虚实相和的美感运用在作品中[4]。对于局部刻画而言,画法中运用的虚实相结合可以提高以山带水的绘画效果,对于笔触的虚实不一样的主题具有不一样的需求,例如:在刻画山势、山石时,往往应该采用更为真实的笔触,体现出其主体的轮廓以及硬朗;但是,在渲染雕琢云雾、雨雪等往往应该用虚无的笔触。画面的主次关系可以通过疏密来刻画,有密集笔触的区域常常是画面需要重点阐释以及表达的意象。
3、山水画构图突出主次位置
倘若在绘画作品时不存在主次关系,那么作品往往会沦为平庸,甚至将会被定义为细致描绘各个绘画主体的练习作品。以人类的视觉角度看构图作用,只要在作品构图中画家有摆明主次以及突出重点,那么观赏作品者就会进一步地理解以及分析作品,不然会出现意境以及感情传达偏失的不良状况。例如:画庐山,那么其主体就是主峰,对主峰可以进行重点描绘,次景则是其它的小峰,只需要用染以及勾等技法进行表现。就整体构图而言,山水画中水和山始终是主体,画面中的点缀是船舶、建筑、人物以及动物等,不能太细,不能太大。
4、山水画构图展现出多样性的景别形式
通常情况下,山水画都是画家通过画笔以及自己的心灵一起精心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含有的主观性比较浓重,在不同画家的心中一样的景色也会出现不一样的呈现形式[5]。画家通过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绘画同一角度的景色或者是统一的景色,弱化处理景色的主体以及将强调的重点突出,之后也会出现不同风格的艺术创作。例如:画家在对黄山进行构图时,由于构图的整体风格不一样,所以当前留有非常多以黄山为主体的绘画作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当代的山水画画家而言,对古人的山水画构图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并不代表他们会照搬照抄古人的作品,而应该学习古人山水画构图的创新发明的能力。因为古人和现代人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审美差距,但是山水题材不一样就会出现非常多的优秀作品,今人倘若要突破古人的佳作创意,就应该在学习古人构图的关键以及精髓的方面,将现代人的审美融合进去,这样创作的国画山水画作品才会更具有新时代特点。
参考文献
[1]万菁.中国画中的构图教学——马远作品构图剖析[J].教育管理与艺术,2014,11(04):202-202.
[2]马媛.浅论古今中国山水画的构图传承与发展[J].美与时代旬刊,2014,115(11):102-103.
[3]孟艳双.北宋山水画审美思想在现代城市山水画中的运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4,213(06):254-256.
[4]杨涛.从构图谈传统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审美变迁[J].芒种,2015.,27(25):192-202.
构图特征 篇4
潍坊的杨家埠地处古代东夷文化范畴。东夷海岱文化是山东土生土长的史前文化,是没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山东原始社会文化。但是,东夷海岱文化是没有文字记录的年代,不等于没有图像的文化传承。
据考古发现的大量岩画、石刻等凝定于岩石之上的历代的不同时期的的文化遗存,再现了先民们往昔捕鱼、狩猎、祭天、祀祖的种种生活场景。那些神秘莫测,有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的岩画、石刻令人格外注意构图简洁,线条粗狂。
东夷人所创造的文化,也是人类最古老、最辉煌的文化之一,距今六七千年,能创造出漂亮的骨器、石器、牙器和制作陶器,以及象形文字和历法等。尤其是是他们制作的“龙山黑陶”,质地轻薄、明亮如镜、色黑似漆,并且装饰有纹样,图案及构图异常精美,是名扬世界的文化遗存。
东夷海岱文化时期的绘画构图艺术先进性,体现在现代绘画艺术构图的原始动力。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主流是陆地型文明,因此就出现相对独立和封闭性;但是东夷海岱文化具有海洋型文明的辐射性以及开放性,利用这一自然优势,东夷人依靠海上交通及内陆河向外扩张、传播东夷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就有了广泛性和多样性。
东夷文化对潍坊木版年画的影响是深远的,其文化理念和思想是粗旷、豪放,根深蒂固的审美意识,以及龙山黑陶的逐渐渗透,对潍坊木版年画的构图、造型、和线条都有着深刻印记。
二、杨家埠木版年画构图传承齐文化优点
齐国文化是齐地文化之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以道家思想学说,汲取当地东夷文化这样的土著文明加以发展的。
潍坊的杨家埠地处齐文化的地域。诚然,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构图又深受到了齐文化的影响,继承了齐文化的优点。
近年来,山东东部出土了很多画象石,这些齐国的画像石题材多种多样,丰富的内容,精美的构图,形成了早、晚两个阶段的艺术风格。
早期的风格画面构图简单、层次较少,比较疏朗;晚期的风格构图复杂密集,用了分层分格的画法,画面效果细致复杂,装饰性极强。
齐文化主体的创造。首先是齐文化存续的时间,主要是从公元前1045年创建齐国到公元前221年秦所灭齐这个时间段之内,存在时间可追溯至三皇五帝;而这种文化的影响,可向下延至西汉武帝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为止。其次是齐文化存续的时间,主要是从春秋后期的齐国圈定的疆域范围,就是现在的鲁北、鲁中以及山东半岛地区,这便是海岱之间的山东区域。
作为地方艺术品种,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构图,是在山东半岛的齐文化稳固基础所形成的环境下,历经千年的齐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倾向,这种艺术倾向是经过这一地区广大群众认可和接受的的,大众的艺术取向形成一种喜闻乐见的认同姿态,这种艺术姿态是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根本基础。
由此可见,齐文化对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构图的影响,不仅在意识形态方面;在其他方面也有其一定的烙印。
三、杨家埠木版年画构图体现潍河流域文化特点
潍坊的杨家埠地处潍河流域下游,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构图体现着潍河流域独到的文化特点。
潍河,在山东东部,古称潍水,是山东省最长和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潍河发源于莒县的箕屋山,流经莒县、沂水和五莲,自五莲进入潍坊市,流经诸城、高密、安丘、坊子和寒亭6个市区,在昌邑市下营镇进入渤海莱州湾。
1959年兴修牟山水库时在安丘凌河镇董家庄村北发掘出土汉画像石墓。其中一组“乐舞百戏图”,宏大的场面,丰富的内容,堪称此类有关乐舞百戏表演图案中的精品。也是潍河流域构图绘画艺术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的无价之宝。
在该“乐舞百戏图”画像中,有一女子持巾踏鼓而舞,线条细致,构图精美,描写了当时乐舞的表演者多次多彩的舞蹈。画面中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百戏表演,可用当今杂技中的“险、难、美、奇”来形容。而其中的枝竿表演,更是构图中的典范。图中最精彩的场面是一人舞弄三把剑和十一丸,构图巧夺天工,丸、剑纷繁起落,难度极高。画像石中间还刻有骑马人,后边两人持管、相随而行,画面的左下角是一组“仙人戏龙”图像,图中龙口中衔着鱼在画面中穿插,还有多位“仙人”在嬉戏,画面充满浪漫情调与迷幻色彩,从“乐舞百戏图”中不难发现潍河流域历史上丰富多彩的构图内容。
由上可见,潍河流域的绘画构图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术历史悠久。这些辉煌的历史沉淀和积累,为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构图,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生长土壤,简单明了的地域绘画构图特色,留下了长久的构图艺术生长空间,对我们今天的绘画艺术构图的传承,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杨家埠木版年画构图引导地域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构图,在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源远流长,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自明代起就创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造型和构图,这和当时杨柳青年画和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不同的是,造型更夸张,线条更粗旷,用色更大胆,这一变化是与东夷文化、齐文化、潍河文化的继承和传承是分不开的。
工艺美术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任何地方,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作用是光彩夺目的。但是,随着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也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濒临失传的危险。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讨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要基于我国现有国情民情,从经济、文化和发展出发,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在继承与创新、挖掘和提高等方面进行锲而不舍地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复兴之路,让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构图更接地气,更好的引领地域工艺美术,影响地方文化稳步向前发展,直至走出国门,因为艺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