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艺术

2024-11-07

构图艺术(共7篇)

构图艺术 篇1

现代媒体艺术——《摄影构图》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现代媒体包括的范围很广泛,高中美术选修确定的范围包括摄影摄像和电脑绘画和电脑设计,本课从画面形象元素和构图常识两个方面阐述了这些前提条件。运用身边的实际例子来引发学生对美感的领悟是搞好本课教学要领的所在。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但是对于从生活中在直接捕捉形象来说还是缺少实际的理论指导,完全凭感觉拍摄有时候会把握不住要点。但学生们都爱好摄影,特别是现代摄影机械的逐渐走到生活中来,让学生能从理论上对好的作品进行评述,对于学生以后的摄影拍摄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课试图通过营造问题情境,通过启发讨论,让学生初步掌握画面形象的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构图的基本概念,掌握构图的基本要求和如何构图。培养学生的摄影兴趣,提高学生的摄影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构图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各种构图形式,并加以应用。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数码相机或带拍摄功能的手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欣赏法等等。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学老师:张映红 教学过程:(播放演示文稿)

一、导入课题: 比较:两幅作品在构图形式美方面有什么相同或不相同,为什么?

二、构图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要求

构图的含义是:把各部分组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把构图称为“章法”或“布局”,也就是说,艺术家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着空间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构成。

构图的基本要求是丰富、简练、有表现力。应该力求使整个画面干净,避免多余的物体出现在画面上影响主体。而且应以不同的表现方法,强调和突出想要表现的内容。

三、如何构图

拍摄距离、拍摄方向、拍摄角度、画幅、虚实、色调与影调

1、拍摄距离:

远景——表现气势、强调整体,忽略细节

全景——表现全貌与环境、主体明显

中景——表现主体与辅体关系、情节取胜

近景——突出表现主要部分

特写——刻画细节

2、拍摄方向

正面——主体正面形象、对称美、庄重威严、缺乏透视感

斜侧——透视效果明显、画面生动、突出主体、要主次分明

正侧——刻画轮廓、表现人物的神态面目

背面——含蓄、引起联想

3、拍摄角度 平拍——亲切自然、突出主体

仰拍——强调夸张、高昂向上

俯拍——层次充分、场面盛大

4、画幅

横幅——强化景物的水平舒展与广阔

竖幅——强化高大向上,增添活力与吸引力

方幅——工整、淳朴、轻松,强化不足

5、虚实

6、色调

7、影调

初学摄影者常犯的错误有:画面撑得太足或太空、画面失衡、顾景不顾人、画面分裂画面无主次等。

四、小结:

拓展延伸:平衡式构图、对称式构图、变化式构图、对角线构图、交叉线构图、椭圆形构图、X形构图、十字形构图、水平线构图、斜线式构图、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向心式构图、放射式构图、垂直式构图、九宫格构图、L形构图、黄金分割式构图。(结束播放演示文稿)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引导者、鼓励着、质疑者和掌舵者,多方的交流营造了共同探究的学习氛围。教学环节的转换符合认识规律,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引导学生发现、感受、表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审美思辨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因为相机不齐备,练习的少,有茫然神态,需要教师及时的鼓励和其他同学合作,树立起信心。

谢谢 再见

张映红

构图艺术 篇2

(一) 传统人文思想的影响。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 蕴含了传统民俗文化。中国画蕴含了中国文化的沃土中, 是中国人文化的根基, 人文思想的哲学史艺术构成的基石, 人文思想的儒道思想根植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 一部中国文化艺术史, 充满着儒家思想的折光。受着儒家思想的熏陶, 自古以来的艺术家思想和作品都会受着影响, 也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艺术是中国画独有的艺术语言, 艺术的思想观念的完善形成离不开道家、禅宗的的思想, 有着哲学的思想作为指引和引导, 中国画的艺术创作手段以传统哲学为主导创造出了具有特色民族特征的艺术佳作。

(二) 透视与空间。透视一词是西方绘画的专业词, 虽然中国传统画论中没有透视一词, 但是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了解了这个理论, 并有了“深远、平远、高远“这个透视原理。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指出:“且夫昆仑山之大, 瞳子之小, 迫目以寸, 则其形莫睹, 迥以数里, 则可围于寸眸, 诚由去之稍阔, 则其弥小“ 1以昆仑为焦点, 单纯的用眼睛去看的时候, 如果距离太近的话, 就会置身于山中, 连昆仑山的外形就看不见了。但是如果离得很远去观望, 昆仑山的全部面貌就会展现在眼前, 这就是中国透视学的原理。

中国画将透视称之为“远近法”, 是非常有道理的。北宋时期郭熙、郭思合著的《林泉高致》提出的“三远法”, 高远、深远、平远。在中国画构图中运用此透视方法体现出画面在构图中的空间关系。因为中国画的绘画特点就是在追求平面的艺术效果, 这样就发挥出来了中国画的造型特点, 达到了造物在我的艺术境界, 在构图中体现出创造的自我、自由。

(三) 布白。中国画构图中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布白的恰当运用。空白页可被称为是布白, 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在画面中有空白的运用, 运用恰当就会达到“置陈布势”的效果, 如何“布白”是非常重要的, 布局也是组成构成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画的布白是形式与内容的融合, 这一意向的形态对空白的布置是中国画创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环节。

清代张式《画谭》云:“空白, 非空纸。空白即画也。”禅宗的“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精湛的解析出了物象和空白之间的关系。空白自然就是来自于取舍, 要灵活巧妙的取舍, 对物象的精心概括。“触目横斜千万朵, 赏心只取两三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想把对生活中的物象高度的提炼、概括、有目的的选择物象, 恰到好处的表达空白的位置。如果每一个位置、每一个地方都面面俱到, 都想顾及到反而不好, 会掩盖了主体的全面艺术氛围。中国画的艺术创作手段思想都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有着具有特色的民族气息的艺术。先秦哲学家荀子在他的《乐论》中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句话就是说, 艺术就是要全面丰富的表现、概括、提炼生活, 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在提炼中存精去粗。

二、中国画构图的形式美

(一) 视觉心理。绘画艺术的形式美是以成立必要的条件, 具有艺术形式直观性的呈现。不管是什么样的构成形式美, 都要通过观察作品所产生的心灵感应达到艺术的视觉心理目的, 并能够让人们深入的了解, 对此, 中外莫不认同。视觉心理具有选择性。视觉对观察物像的选择有了秩序。视觉心理具有即时性。视觉心理的即时性, 使一种随机应变, 边看边联想并通过联想解决问题的功能。

(二) 开合呼应。开合, 又称为分合。开就是开放, 也是构图的开始;合就是合并, 是与开大照应。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分合乃大宗刚也。”开合并不能定法, 因为开合式有主次的。右开左合或者左开右合, 就可以产生上冲式的变化。下开上合或者上开下合, 可产生横出的开合变化。开合要有呼应, 呼应可使开合融汇贯通, 呼应是开合中的和谐, 是对开合的辅助, 又是对开合的制约。开合没有呼应, 势必节奏紊乱, 令人烦躁而缺乏形式美感。

(三) 幅式变化。画面幅式的变化时艺术创造的重要载体, 能够为画面带来视觉的效果, 通过画幅的变化创造创造艺术形式美而唤起艺术构成的视觉张力。如何使图幅形式与艺术构成相结合, 同样使构图的形式要素之一。中国画作为画幅载体的图幅形式, 与西方绘画相比, 变化较多, 一般以画幅边线呈直线形态的为主。

三、中国画构图的物像布置

(一) 开合叠压。开与合有密切地关联性, 大到整体构成, 小至一枝一叶, 起手生发之间的相互照应, 都属开合的范畴。前文形式美中所述之开合呼应, 乃“一副之分”的大开合, 此处所述开合, 乃“一段之分”的小开合。大开合关乎龙脉, 小开合着眼于置陈, 二者虽两位一体, 但不可混为一谈。清代王原祁《雨窗漫笔》中说:“知有开合起伏, 而不本龙脉, 是谓顾子失母。”一大一小、一轻一重、一长一短、一纵一横都属于开合之列, 而开合的前开后合或后开前和, 则构成了叠压。开合与叠压同样是一种呼应关系, 即前后照应, 浑然一体。浓淡强弱, 动势向背皆合于龙脉之势, 才是开合变化之道。

(二) 穿插变化。开合构成了物像布置的呼应关系, 但置陈的具体结构于穿插方法相关。穿插是画材的排列方式, 是置陈的具体安排。中国画大画材排列, 以三笔交叉作为基数, 三笔交叉则成为三角形, 古人对此亦称为“勾股法”。《易》云:“可观莫如木。”树木的花叶枝干, 正式一种齐而不齐的状态, 所以可观, 这就是古人早已认识到的形式美。而不等边三角交叉与“女”字交叉的穿插方式, 正是自然美在绘画中艺术美的再现。

(三) 疏密虚实。虚实其实就是空白和物象的真实, 具有独特的规律和含义。通过白色衬托黑色, 通过没有的、虚的衬托有的、实的。实虚相辅相成, 互相离不开, 实中有虚, 虚中要有实, 画面的笔墨浓淡、轻重等都是虚实的变化。有虚有实画面就丰富, 有了空白的制约, 变化中更加有秩序, 中国画的创作规律具有繁琐的物象形态, 为中国画的构图关系带来了很大的主动性。

四、中国画构图的与变

(一) 借古开今。借古开今作为中国画构图常与变的一个重要取向, 不仅画家众多, 而且也广泛地表现于人物、山水、花鸟三大分科之中。中国画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 历代画家不仅创立了丰富的技法体系, 也创造了众多的构成形式, 而其他带有浓重的中国色彩的姊妹艺术更使借古开今者具有了广阔的借鉴空间。

借古开今不是复古, 借古使手段, 开今使目的。借古开今既接受富于创造的传统, 发掘其可借之处, 又要注意适应现代人精神生活于情感交流的需要。它是利用现代思维方式与现代审美观念重新观照传统, 选择, 提纯、升华传统的一种进取方式, 它的目的是通过对传统语言中诸因素的重要解析, 利用古今艺术语言的变异, 形成构图艺术新的架构。

(二) 引西益中。中西绘画的构图, 由最初的有同有异, 发展至拉开距离, 至今又走向异同互存。20世纪以来, 西方画家中很多人已抛弃了光影而趋向于平面造型的创造, 特别是西方绘画对构成艺术的研究, 使画面上大点、线、面, 基本形与结构的重复、渐变等种种构成变化丰富多姿。他们追求的虽然不是二度空间关系, 但却是中国画构图法的借鉴更加趋向多元化, 使中西绘画在构成方式上进一步拉近了距离。而中西之差异本来就不存在高低疏浅之别, 它是由地缘空间、人文思想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自然分野, 这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画构图的引西益中, 努力的方向是借他人之益处, 发展自己之优长, 在不失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自我调剂奋进。

摘要: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是经历了艺术的变革融汇在一起, 具有很深厚的民族特有的文化、哲学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独特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魄。中国画的构图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留下了让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旷世之作, 也都在记载着中国构图艺术的变革与发展。

关键词:人文,构图,艺术

参考文献

[1]占必传.论传统中国人物画构图与中国绘画精神[M].2003

[2]段士厂.中国山水画技法[M].南宁:西南师大出版社, 1998.

[3]黄宾虹.黄宾虹语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作为艺术的电视摄像构图画框 篇3

关键词 电视摄像 电视构图 艺术画框

中图分类号:J406 文献标识码:A

在电影理论界,爱森斯坦曾将银幕比喻为“旨在建立含义和效果的画框”,巴赞则认为它是“面向世界的窗户”,米特里合二为一说银幕“既是画框,又是窗户”。理论家们对电影银幕的比喻折射着他们的电影理论基础,譬如爱森斯坦的蒙太奇力量,巴赞的长镜头学说。但我想,无论是“画框”还是“窗户”,都不能排除摄影者“人”的存在,也就是说,都是摄影者主观意识的反映。摄影者为了表现一定的意义,追求一定的视觉美感,总是有意识地组织分布镜头前的对象和各种造型元素,形成一定的画面结构形式,从而完成对“画框”的设定或是对“窗户”景物的呈现,这就是构图。电视构图是相当复杂的艺术手段,追求电视构图的艺术性首先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虚拟无形的画框

构图一词来源于绘画专业,后来被广泛应用于造型艺术领域。无论在什么领域,画框的存在是构图的前提。在绘画中,在纸笔线条勾画的二维平面空间中进行构图,画框显得具体而实在,但在电视摄像中,画框即摄影者的取景框,相当于镜头的视野范围,这个画框是虚拟无形的。画框的差异决定了构图的不同,在绘画中画者在既定的画框中绘画着色,完成作品;而在摄像中摄影者面对既定的景物去圈定画框,选择入镜景物。

2表意丰富的画框

和绘画中的画框一样,电视摄像的画框,也是摄像者表意的工具。为了表达一定的意义、情感,摄像者总是有意且精心地选取画框中的内容、细节元素。这一点,无论在电视剧还是各类新闻片、纪录片中,都毫无例外。譬如在当前最热的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中,编剧、导演就很好的设置了这些画框中的内容,演员则非常完美的表现了内容细节,而摄像师通过画面构图、光影等很好地呈现了画面元素,几方面的配合不仅给观众带来新颖动人的情节感动,同时也给人以完美生动的画面美感享受,由此成就了这部堪称经典的电视剧。

3运动隐喻的画框

比之于绘画,电视摄像更接近于相机的画框,它们都是依凭对镜头的选取,来表达特定的意义。在运动变化的镜头下,电视摄像获得了丰富的隐喻意义。在电视剧《闯关东》中,编导有意将朱家老二传武战死的场面与老三媳妇生产的情景交替演绎:传武带领东北军拼死抵抗;玉书临产;朱开山神情严肃,擦磨飞刀;二龙山老四英勇牺牲;……几组画面不断地交叉切换,在这种迅速的转换运动中,观众领会了编导的隐喻意义——“革命事业后继有人”的真理在此不是由主角喊口号般地说出来的,而是画面直接传达给观众,观众真正达到心领神会的。惟其如此,才更加震撼人心,催人泪下。

4想象延伸的画框

电视拍摄的画框把空间分隔为“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虽然电视摄像者对“画内空间”内容的选取只能给观众呈现一个个平面,但电视荧屏却是一个有深度的幻觉空间。在观赏时,观众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不自觉地突破画框这个封闭自足的世界,而去创造一个立体开放的空间,由此将画框意义延伸出无限的“画外空间”。在这点上,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开篇就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江南小镇,在那片浓密的桔园中,一个身着嫁衣的女子正竭力挽留步履匆匆要离家的男人,女子身上的嫁衣那么红艳,尤其是在这片翠绿桔园的映衬下更是引人注目,可是,镜头中的那个男人却匆匆远离,画面中这个男人始终只有一个背影,只有攥紧提箱的手,他决绝地远走,只留下烟雾朦胧中女人目送的身影,以及那句“你什么时候回来?我等你,等你!”的热切呼唤。正是这个暂时隐藏、不曾清晰的人物,带给观众大多的悬念和想象:抛开如此美丽的新嫁娘,他为何远走?他要去向何方?被他抛弃的新嫁娘命运如何?于是电视剧就带着这些悬念开始缓缓叙述。

5和谐美感的画框

影视艺术是视听综合艺术,相比于电影的视觉冲击,电视剧可能更侧重于剧情的引人入胜。但是一部成功的电视剧作品,除了吸引人的情节外,画面的美感无疑也是其成功的必备因素。电视剧《甄嬛传》的成功便是很好的诠释。画面中,甄嬛一袭银白披风,满脸惊喜地立在雪地梅树下,半侧脸的拍摄很好地展现了甄嬛流盼生姿的眼神和娇美的面容,纯真的眸子望向左侧梅林,人物就被安排在右侧三分之一的位置下,画面左侧则留出大片的梅花画面给人物视线所指安排,给人构图平衡舒适感。从构图的层次性上看,近处甄嬛的拍摄处理清晰细腻,可谓毫发毕现,披风上的容貌,甄嬛美丽的大眼上的长睫毛,纤细入微。而远处的梅林则处理为虚镜,一片朦胧美,层次清晰。

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说过:“电影按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手段一样,跟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一种明显的近亲性。”摄像师通过自己手中的机器,对镜头进行选择,填充画框的同时表达自己。也许正如福克纳所说的那样,在写家乡邮票大的地方。但端起摄像机,往往又不甘平庸不甘拘囿于现实邮票大小的幻想冲动,于是,更丰富的表意,更自由的想象,更深刻的隐喻,更优雅的和谐,在这个方寸大小的镜头画框里,摄影师放飞着自己更高更远的艺术梦幻。

参考文献

[1] 胡辛、肖玉梅.百年回眸——名导名片管窥.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5.

组织结构图 篇4

组织结构图(Organization Chart),是最常见的表现雇员、职称和群体关系的一种图表,它形象地反映了组织内各机构、岗位上下左右相互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图是组织结构的直观反映,也是对该组织功能的一种侧面诠释。

组织结构图的作用

1.可以显示其职能的划分.2.可以知道其权责是否适当.3.可以看出该人员的工作负荷是否过重.4.可以看出是否有无关人员承担几种较松散,无关系的工作.5.可以看出是否有让有才干的人没有发挥出来的情形.6.可以看出有没有让不胜任此项工作的人担任的重要职位.7.可以看出晋升的渠道是否畅通.8.可以显示出下次升级时谁是最合适的人选.9.可以使各人清楚自己组织内的工作,加强其参与工作的欲望,其他部门的人员也可以明了,增强组织的协调性.组织结构图的类型

组织结构图的类型,由组织的结构类型所决定。以下为几种基本的组织结构:

1.“直线制”的组织结构

直线制:最简单的集权式组织结构形式,又称军队式结构,其领导关系按垂直系统建立,不设专门的职能机构,自上而下形同直线。直线制是一种最早也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企业各级行政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厂部不另设职能机构(可设职能人员协助主管人工作),一切管理职能基本上都由行政主管自己执行。

直线制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责任分明,命令统一。缺点是:它要求行政负责人通晓多种知识和技能,亲自处理各种业务。这在业务比较复杂、企业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把所有管理职能都集中到最高主管一人身上,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因此,直线制只适用于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比较简单的企业,对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比较复杂的企业并不适宜。这种组织结构的指挥与管理职能基本上由厂长自己执行,机构简单、职权明确,但是对厂长在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这种组织结构一般只适用于规模小、生产过程简单的企业,而在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的企业中,由于管理任务繁重而复杂,这种结构就不适宜了。例如:组(队)→车间→工厂→部门→部。

2.复杂的直线型组织

是指一切初级组织,在领导者的开创下被结合(两个或三个等)成一些部门,这些部门又可同样地被结合成更大的组织单位等。在线性组织内每个人仅有一个领导者。并且服从的路线是自上而下的,任何地方均不交叉,军队是线性组织典型例子。

3.职能型组织

又称分职制或分部制,指行政组织同一层级横向划分为若干个部门,每个部门业务性质和基本职能相同,但互不统属、相互分工合作的组织体制。职能制的优点是行政组织按职能或业务性质分工管理,选聘专业人才,发挥专业特长的作用;利于业务专精,思考周密,提

高管理水平;同类业务划归同一部门,职有专司,责任确定,利于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防止顾此失彼和互相推诿,能适应现代化工业企业生产技术比较复杂,管理工作比较精细的特点;能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直线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但缺点也很明显:它妨碍了必要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了多头领导;不利于建立和健全各级行政负责人和职能科室的责任制,在中间管理层往往会出现有功大家抢,有过大家推的现象;另外,在上级行政领导和职能机构的指导和命令发生矛盾时,下级就无所适从,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容易造成纪律松弛,生产管理秩序混乱。不便于行政组织间各部门的整体协作,容易形成部门间各自为政的现象,使行政领导难于协调。通常职能制要与层级制相结合。职能制组织结构,是各级行政单位除主管负责人外,还相应地设立一些职能机构。如在厂长下面设立职能机构和人员,协助厂长从事职能管理工作。这种结构要求行政主管把相应的管理职责和权力交给相关的职能机构,各职能机构就有权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向下级行政单位发号施令。因此,下级行政负责人除了接受上级行政主管人指挥外,还必须接受上级各职能机构的领导。由于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的明显的缺陷,现代企业一般都不采用职能制。职能型组织和线性组织一样,存在各级各管理等级,但是组织的每一个环节按被执行的每个职能隶属于不同的领导者,因而这种组织的特点是多种从属状态。例如:在任何一个高等学校里都是纯碎的职能型组织,在学校里的学生录属于不同的系、系主任和行政机关。

4.“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是现实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个组织形态,它把直线制结构与职能制结构结合起来,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行政负责人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作为该领导的参谋,实行主管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特点: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行政负责人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作为该级领导者的参谋,实行主管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职能参谋部门拟订的计划、方案以及有关指令,由直线主管批准下达;职能部门参谋只起业务指导作用,无权直接下达命令,各级行政领导人实行逐级负责,实行高度集权。

优点:

(1)把直线制组织结构和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优点结合起来,既能保持统一指挥,又能发挥参谋人员的作用;(2)分工精细,责任清楚,各部门仅对自己应做的工作负责,效率较高;(3)组织稳定性较高,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易于发挥组织的集团效率。

缺点:

(1)部门间缺乏信息交流,不利于集思广益地作出决策;(2)直线部门与职能部门(参谋部门)之间目标不易统一,职能部门之间横向联系较差,信息传递路线较长,矛盾较多,上层主管的协调工作量大;(3)难以从组织内部培养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人才;(4)系统刚性大,适应性差,容易因循守旧,对新情况不易及时做出反应。

5.事业部制

是指以某个产品、地区或顾客为依据,将相关的研究开发、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结合成一个相对独立单位的组织结构形式。它表现为,在总公司领导下设立多个事业部,各事业部有各自独立的产品或市场,在经营管理上有很强的自主性,实行独立核算,是一种分权式管理结构。事业部制又称M型组织结构,即多单位企业、分权组织,或部门化结构。事业部制结构最早起源于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20世纪20年代初,通用汽车公司合并收买了许多小公司,企业规模急剧扩大,产品种类和经营项目增多,而内部管理却很难理顺。当时担任通用汽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P.斯隆参考杜邦化学公司的经验,以事业部制的形式于1924年 完成了对原有组织的改组,使通用汽车公司的整顿和发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

实行事业部制的典型,因而事业部制又称”斯隆模型”。事业部制,就是按照企业所经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按地区、按顾客(市场)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事业部是在企业宏观领导下,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既是受公司控制利润中心,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职能,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能。

事业部制的特点

1、按企业的产出将业务活动组合起来,成立专业化的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即事业部。如产品品种较多,每种产品都能形成各自市场的大企业,可按产品设置若干事业部,凡与该产品有关的设计、生产、技术、销售、服务等业务活动,均组织在这个产品事业部之中,由该事业部总管;在销售地区广、工厂分散的情况下,企业可按地区划分事业部;如果顾客类型和市场不同,还可按顾客(市场)成立事业部。这样,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经营全过程,为企业贡献出一份利润。

2、在纵向关系上,按照“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原则,处理企业高层领导与事业部之间的关系。实行事业部制之间的关系。实行事业部制,企业最高领导层要摆脱日常的行政事务,集中力量研究和制定企业发展的各种经营战略和经营方针,而把最大限度的管理权限下放到各事业部,使他们能够依据企业的经营目标、政策和制度,完全自主经营,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通用汽车公司当初按照斯隆模型改组后,各事业部出售的汽车在公司规定的价格幅度内,除此之外,事业部是完全自治的。

3、在横向关系方面,各事业部均为利润中心,实行独立核算。这就是说,实行事业部制,则意味着把市场机制引入到企业内部,各事业部间的经济往来将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结成商品货币关系。

4、企业高层和事业部内部,仍然按照职能制结构进行组织设计。从企业高层组织来说,为了实现集中控制下的分权,提高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经济性,要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一些职能部门,如资金供应和管理、科研、法律咨询、公共关系、物资采购等部门。从事业部来说,为了经营自己的事业,也要建立管理机构。因事业部规模小,产品单一,故一般采用职能制结构。由些可见,事业部制与职能制结构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其企业最高层领导下的格第一级部门,是按照事业部分设还是按照职能部分设。

优点:

1、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能够规划其未来发展,也能灵活自主的适应市场出现的新情况迅速作出反应,所以,这种组织结构既有高度的稳定性,又有良好的适应性。

2、有利于最高领导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和直接管理具体经营工作的繁杂事务,而成为坚强有力的决策机构,同时又能使各事业部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3、事业部经理虽然只是负责领导一个比所属企业小的多的单位,但是,由于事业部自成系统,独立经营,相当于一个完整的企业,所以,他能经受企业高层管理者面临的各种考验。显然,这有利于培养全面管理人才,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储备干部。

4、事业部作为利润中心,既便于建立衡量事业部及其经理工作效率的标准,进行严格的考核,易于评价每种产品对公司总利润的贡献大小,用以指导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5、按产品划分事业部,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形成经济规模,采用专用设备,并能使个人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因而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

6、各事业部门之间可以有比较、有竞争。由此而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7、各事业部自主经营,责任明确,使得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能有效的进行,在这样的条件下,高层领导的管理幅度便可以适当扩大。事业部制的主要缺点:

1、由于各事业部利益的独立性,容易滋长本位主义。

2、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费用开支。

3、对公司总部的管理工作要求较高,否则容易发生失控。事业部制结构主要 适用于产业多元化、品种多样化、各有独立的市场,而且市场环境变化较快的大型企业。事业部制最早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于1924年提出的,故有“斯隆模型”之称,也叫“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

管理体制。它适用于规模庞大,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是国外较大的联合公司所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或公司也引进了这种组织结构形式。事业部制类型:事业部制是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一种形式,即一个公司按地区或按产品类别分成若干个事业部,从产品的设计,原料采购,成本核算,产品制造,一直到产品销售,均由事业部及所属工厂负责,实行单独核算,独立经营,公司总部只保留人事决策,预算控制和监督大权,并通过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也有的事业部只负责指挥和组织生产,不负责采购和销售,实行生产和供销分立,但这种事业部正在被产品事业部所取代。还有的事业部则按区域来划分。这里就产品事业部和区域事业部做些简单的介绍。

(1)产品事业部(又称产品部门化)

按照产品或产品系列组织业务活动,在经营多种产品的大型企业中早已显得日益重要。产品部门化主要是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为基础,将生产某一产品有关的活动,完全置于同一产品部门内,再在产品部门内细分职能部门,进行生产该产品的工作。这种结构形态,在设计中往往将一些共用的职能集中,由上级委派以辅导各产品部门,做到资源共享。

优点

产品部门化的优点是:

①有利于采用专业化设备,并能使个人的技术和专业化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②每一个产品部都是一个利润中心,部门经理承担利润责任,这有利于总经理评价各部门的政绩;

③在同一产品部门内有关的职能活动协调比较容易,比完全采用职能部门管理来得更有弹性;

④容易适应企业的扩展与业务多元化要求。

缺点

产品部门化的缺点是:

①需要更多的具有全面管理才能的人才,而这类人才往往不易得到;

②每一个产品分部都有一定的独立权力,高层管理人员有时会难以控制;

③对总部的各职能部门,例如人事、财务等,产品分部往往不会善加利用,以至总部一些服务不能获得充分的利用。?

(2)区域事业部制(又称区域部门化)?

对于在地理上分散的企业来说,按地区划分部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方法。其原则是把某个地区或区域内的业务工作集中起来,委派一位经理来主管其事。按地区划分部门,特别适用于规模大的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这种组织结构形态,在设计上往往设有中央服务部门,如采购、人事、财务、广告等,向各区域提供专业性的服务。

优点

部门化的优点是:

①责任到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是一个利润中心,每一区域部门的主管都要负责该地区的业务盈亏;

②放权到区域,每一个区域有其特殊的市场需求与问题,总部放手让区域人员处理,会比较妥善、实际;

③有利于地区内部协调;

④对区域内顾客比较了解,有利于服务与沟通;

⑤每一个区域主管,都要担负一切管理职能的活动,这对培养通才管理人员大有好处。缺点

其缺点是:

①随着地区的增加,需要更多具有全面管理能力的人员,而这类人员往往不易得到;

②每一个区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加上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往往是“天高皇帝远”,总部难以控制;

③由于总部与各区域是天各一方,难以维持集中的经济服务工作。

事业部的基本要素

总体来说,事业部必须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相对独立的市场;相对独立的利益;相对独立的自主权。事业部制的好处是:总公司领导可以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考虑全局问题;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更能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更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实现企业的内部协作;各事业部之间有比较,有竞争,这种比较和竞争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事业部内部的供、产、销之间容易协调,不像在直线职能制下需要高层管理部门过问;事业部经理要从事业部整体来考虑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和训练管理人才。事业部的缺点是:公司与事业部的职能机构重叠,构成管理人员浪费;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各事业部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影响事业部之间的协作,一些业务联系与沟通往往也被经济关系所替代。甚至连总部的职能机构为事业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时,也要事业部支付咨询服务费。矩阵制组织是为了改进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例如组成一个专门的产品(项目)小组去从事新产品开发工作,在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各个不同阶段,由有关部门派人参加,力图做到条块结合,以协调有关部门的活动,保证任务的完成。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固定的,人员却是变动的,需要谁,谁就来,任务完成后就可以离开。项目小组和负责人也是临时组织和委任的。任务完成后就解散,有关人员回原单位工作。因此,这种组织结构非常适用于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矩阵结构的优点是:机动、灵活,可随项目的开发与结束进行组织或解散;由于这种结构是根据项目组织的,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各方面有专长的人都是有备而来。因此在新的工作小组里,能沟通、融合,能把自己的工作同整体工作联系在一起,为攻克难关,解决问题而献计献策,由于从各方面抽调来的人员有信任感、荣誉感,使他们增加了责任感,激发了工作热情,促进了项目的实现;它还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克服了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互相脱节的现象。矩阵结构的缺点是: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因为参加项目的人员都来自不同部门,隶属关系仍在原单位,只是为“会战”而来,所以项目负责人对他们管理困难,没有足够的激励手段与惩治手段,这种人员上的双重管理是矩阵结构的先天缺陷;由于项目组成人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当任务完成以后,仍要回原单位,因而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对工作有一定影响。矩阵结构适用于一些重大攻关项目。企业可用来完成涉及面广的、临时性的、复杂的重大工程项目或管理改革任务。特别适用于以开发与实验为主的单位,例如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单位等。

6.模拟分权制

这是一种介于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之间的结构形式。

许多大型企业,如连续生产的钢铁、化工企业由于产品品种或生产工艺过程所限,难以分解成几个独立的事业部。又由于企业的规模庞大,以致高层管理者感到采用其他组织形态都不容易管理,这时就出现了模拟分权组织结构形式。所谓模拟,就是要模拟事业部制的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而不是真正的事业部,实际上是一个个“生产单位”。这些生产单位有自己的职能机构,享有尽可能大的自主权,负有“模拟性”的盈亏责任,目的是要调动他们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达到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各生产单位由于生产上的连续性,很难将它们截然分开,就以连续生产的石油化工为例,甲单位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就成为乙生产单位的原料,这当中无需停顿和中转。因此,它们之间的经济核算,只能依据企业内部的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也就是说这些生产单位没有自己独立的外部市场,这也是与事业部的差别所在。

模拟分权制的优点除了调动各生产单位的积极性外,就是解决企业规模过大不易管理的问题。高层管理人员将部分权力分给生产单位,减少了自己的行政事务,从而把精力集中到战略问题上来。其缺点是,不易为模拟的生产单位明确任务,造成考核上的困难;各生产单位领导人不易了解企业的全貌,在信息沟通和决策权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7.矩阵制

在组织结构上,把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结构,称为矩阵组织结构。

矩阵制组织是为了改进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例如组成一个专门的产品(项目)小组去从事新产品开发工作,在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各个不同阶段,由有关部门派人参加,力图做到条块结合,以协调有关部门的活动,保证任务的完成。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固定的,人员却是变动的,需要谁,谁就来,任务完成后就可以离开。项目小组和负责人也是临时组织和委任的。任务完成后就解散,有关人员回原单位工作。因此,这种组织结构非常适用于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

矩阵结构的优点

机动、灵活,可随项目的开发与结束进行组织或解散;由于这种结构是根据项目组织的,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各方面有专长的人都是有备而来。因此在新的工作小组里,能沟通、融合,能把自己的工作同整体工作联系在一起,为攻克难关,解决问题而献计献策,由于从各方面抽调来的人员有信任感、荣誉感,使他们增加了责任感,激发了工作热情,促进了项目的实现;它还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克服了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互相脱节的现象。

矩阵结构的缺点

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因为参加项目的人员都来自不同部门,隶属关系仍在原单位,只是为“会战”而来,所以项目负责人对他们管理困难,没有足够的激励手段与惩治手段,这种人员上的双重管理是矩阵结构的先天缺陷;由于项目组成人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当任务完成以后,仍要回原单位,因而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对工作有一定影响。

摄影构图心得 篇5

提到摄影,可能大多数朋友都会认为:就是选一处景色美的地方,人往镜头前一站,按下快门不就OK了吗!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看完这篇日志,很有可能会颠覆你的这一观点。

前 言: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摄影师”随处可见,我也算是其中的一个吧。内行戏称我们这些业余“摄影师”是:一个傻瓜(一点摄影知识都不懂),拿着傻瓜相机(全自动相机),照镜头前面的傻瓜(傻傻地站在镜头前面)。

我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准备当摄影师,我和我的相机也拍不出什么“艺术”来,只是不想让人笑话我是“老外”。我写这个系列的日志更不是想当什么“老师”,这对我没吸引力,就当成我的学习笔记,把学习所得与朋友们分享、交流吧。如果你是“高人”,期待您的指点!

下面这张照片就是菜鸟的最爱:拍摄的主体(人物)站在画面正中,景物不知放到哪儿好,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体”。结果是,过于中心的构图,只会让画面变得缺乏层次感和变化,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得到的是构图呆板、毫无生气和美感。

“黄金分割”与“三分法则”

“黄金分割”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现象,简单的说就是将摄影主体放在位于画面大约三分之一处,让人觉得画面和谐充满美感。“黄金分割法”又称“三分法则”,“三分法则”就是将整个画面在横、竖方向各用两条直线分割成等份的三部分,我们将拍摄的主体放置在任意一条直线或直线的交点上这样比较符合人类的视觉习惯。拍摄时可直接调出相机的“井”字辅助线,将拍摄主体放在4个交叉点上,这样画面立刻就活了起来。

游船在画面中心画面整体显得十分呆板 游船放到画面偏左1/3的位置后效果变协调了

对于对焦点位于中心的相机,可以先对准拍摄主体半按快门对焦,然后重新构图,过程要注意不要松开,要保持半按快门状态,并且不能前后移动相机和变焦。

常见的几种构图方法

下面的这些构图方法你可要记住喔,当你拿起相机的时候,构图设想应该在你心中了。

摄影构图要点

不同画幅的形式的构图

画幅的形式主要有横幅面、竖幅面,一般采用横画幅拍摄躺着、坐着的人物;竖画幅拍摄站立着的人物等。不过你可千万要记住,这不是一寸不变的定律,只是在较多情况下是这样的。

光圈F8 曝光时间1/160s 焦距 55mm 采用横幅形式构图,画面容纳了更多的视觉元素

用简洁的背景突出主体

对于人像摄影来说,人物是人像照片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画面内容的中心,而且是画面结构的中心,其他景物都要围绕它形成一个整体。所以说,在画面中摄影者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突出人物。

对于初学者,突出人物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寻找一个比较简单干净的背景。比如一面白墙、一片绿草地等诸如此类既干净又不复杂的背景,这样摄影者只需把精力放在人物身上,不用担心因处理不好人物和背景的关系而导致照片失败的问题。

另外,摄影者要注意,眼神对于人像摄影尤其是半身人像特写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尝试着把人物眼睛部分放在画面显著的横向1/3线位置,这样不仅可以突出画面主体,而且构图也比较得当、和谐。

光圈F4.8 曝光时间1/125s 焦距58mm 感光度800 线条感较强的背景,更加凸现模特修长的身材

用虚化的背景突出主体

如果想进一步突出人物主体,初学者还可以考虑利用虚化背景的方法来突出人物。这种虚化背景的方法,同样可以排除杂乱的背景对人物主体的干扰。利用中长焦镜头不仅能够更真实地表现人物,还可以实现完美的虚化效果。如果环境对于人物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可以对其进行较深度的虚化;如果需要交代一定的环境因素,但同时又不希望其影响到人物主体,那么可以进行适度的虚化(虚化背景的方法以后再讲),达到两者的统一即可。

光圈F3.5 曝光时间1/125s 焦距90mm 感光度160

长焦镜头具有虚化背景和突出人物主体的效果

光圈 F2.5曝光时间 1/200s焦距 135mm感光度 100背景虚化得当,既不影响画面中的人物主体,同时又交代了环境因素

人物、景物的合理搭配

如果人物和背景搭配不当,就会出现人物头顶着树、柱子等物体或者肩部长出树枝等不正确的构图形式。这就需要摄影者注意,当人物主体背后有高大的树木或者是高塔等背景时,要考虑让人物主体稍微移下一点,避免作为背景的树木和人物重叠。当然,也可以对背景稍加柔化,使人物更加突出。

光圈F13 曝光时间1/100s 焦距85mm 在环境人物拍摄过程中,要避免人物和树木等背景重叠

把握好人物肢体的取舍位置

初学者还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拍摄半身人像时,把握不好人物肢体的取舍位置,经常会出现断臂、拦腰截断的画面。对于初学者来说,尤其要注意,当从取景器里取景时,不要从人物的关节处切割。也就是说,不要让景框的底部从肘部、腰部或者膝盖处切割,景框的两边也不要从手腕或者肘部切割。如果必须要从手臂或者腿部剪切,也应尽量跳过关节处。

光圈F4 曝光时间1/160s 焦距135mm 拍摄大半身人像时,可以在膝盖以上或者以下部分进行切割

人物和景物的关系

景物的选择以及人物和景物合理的搭配是旅游人像摄影的关键所在。每到一处地方,都有当地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即使是一些小城市也都有它一定的风景特色。这就要求摄影者要把被摄人物恰当地安排在这种独特的风景中,这样,照片就成为“到此一游”最有利的证明,不然就和在家里照没两样。我就看到过一些人在鸟巢的钢架下拍照,真有点盲人摸象的味道。

在拍摄过程中,摄影者要注意人物和景物的构图搭配问题。在拍摄旅游照片时,经常会出现两种问题:一种是人物位置不当,即把景物给遮挡住了;另一种情况就是过多表现景物而造成人物不明显(人物太小,不仔细看还找不到)。所以,在拍摄人景结合的照片时,被摄者所站的位置是很重要的。旅游人像摄影的主体是人,景点只能作为背景,但又是典型和有意义的背景,并要保持它的完整性。

主体的人物要在整个照片中至少占据五分之一以上,因为我们拍摄的的人像照片,若人物占据比列过小,会导致整张照片中的风景变得喧宾夺主 , 这点初学拍摄人像的爱好者特别要注意。一般情况下,在旅游人像摄影中,景点约占画面的三分之二,而人物约占画面的三分之一。

人物的位置最常见的构图是将人物放在照片的中间,不过现在最为流行的人物放置位置是在整张照片的黄金分格点上,也就是在画面左或右的三分之一处,这样看起来会

使得照片变得更加自然,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当然,由于广角和标准镜头能够更好的摄取和表现景物和人的关系,所以使用较为广泛。天然风景虽然宽广浩大,但其每个细部也并不一定都需要进入画面,因此拍摄时,应当选拍一些典型的细节或局部,使画面更富有艺术的魅力。对于局部的刻画和描写,长焦镜头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长焦镜头对背景的虚化效果,同样可以给人不一样的美感。

有一点要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倾斜一般要朝向照片中央,向外倾斜会给人带来一种外八字的别扭感觉。当然如果你故意要表现某种风格是属于特殊情况,你可以按照你自己的喜好来进行拍摄

光圈F5.6 曝光时间1/500s 焦距55mm 广角镜头的选取,不仅使人物得以充分表现,同时对环境的交待也恰到好处

没有距离的友谊

同朋友外出游玩,无非是想拥有更多在一起的时间,其间总免不了合影留念。此时,即使没有什么壮观或者美丽的景象,只要能通过镜头表现出朋友的亲密无间,就已经足够了。对于朋友间的生活照,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以自然、随意的方式表现。比如说,尽量鼓励他们做一些可爱的动作、有意思的鬼脸,等等,要避免被摄人物做一些模式化的动作或者表情。

当然,摄影者还可以对人物进行抓拍。主体在没有意识到被拍摄的情况下,其表现是最自然的。摄影者要眼疾手快,趁其不备,在低声耳语或者追逐打闹的情况下,快速抓拍一些精彩的画面。

亲密朋友间的低声耳语

被摄人物无拘无束的面对镜头,给人更真实的感觉

合理构图 塑造稳定感

树林背景和人物的脸部形成了平行结构。结果不能突出人物的脸部表情。另外,画面下侧多余空间的比例也过大。红线标记的水平线向右倾斜,整体上表现了不稳和沉闷感,该图是典型的取景失败的实例。

失败的取景

塑造了稳定感。就如红线所分割的区域,画面的分配基本一致。照片把广阔的蓝天作为了主背景,而脚底的黄色草坪与人物的高度又接近,这使得整体上突出了色彩的搭配及画面等份分割的效果。

较佳的取景

避免透视现象,拍好建筑物

拍摄建筑首先要避免透视现象,就必须保持拍摄主体建筑的水平,在使用广角镜头的时候尽量避免仰拍和俯拍,否则建筑物在画面中就会向中央或四周倾斜(把镜头朝上仰拍,建筑物会向里倾斜,镜头向下俯拍,建筑物会向外倾斜。这是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造成的)。

(站得离天安门城楼较近,又想把红旗拍进去,只好把相机向上仰拍,结果两边的建筑向里倾斜。同时拍摄主体天安门城楼也不水平,建筑物倾斜得厉害,这也是特别要避免的。)

如果环境允许的话,最好选择较远的位置,用中焦距的镜头进行拍摄(站远一点,然后通过变焦把拍摄主体拉近,不过雨雾天画面可能会灰朦朦的),这样就能够完全避免透视现象。

如果光线与建筑物正面成45度角的时候,明暗对比鲜明,立体感强,很容易把建筑物本身的气质表现出来。

适当加入一些视觉元素,让大场景不再单调

对于大场景,如大海、湖面、草原、沙漠,拍摄者都会运用大量广角视觉。但是风景拍摄也有讲究,如果只拍摄海面、沙丘,颜色就显得比较单调一点。

如果在画面中容纳一些其他的景物、色彩、脚印和人物,哪怕是远远的,也能起到色彩的搭配,会别有一番味道。所以摄影是很自我的东西,有很多需要自己去体会。

构图评析

Story.1

场景与人像的搭配,可以组合出千变万化的意象与结果,在构图上,有时,看似没有章法,但其实,还是有一些原则可以遵循。

在 Part #1 中,我们先看看人像摄影上最常犯的小缺失。

1.【错误示范】:这张人带景的影像中,建物支柱的线条明显地位于人物头部的上方,这种情况,就犹如外拍时,在人物的头上拍出树枝、树干一般,显得较为怪异。

此外,图 1 人物视线的空间似乎仍然留的太少。

2.【构图改进】:只要稍稍调整拍摄的角度,避开建物支柱的线条,并且将相机的框景范围往右带,留出更多的视线范围即可解决上述的问题。

Story.2

在拍摄人像时,多尝试不同的拍摄角度是相当重要的,面对同一个场景,我们可以多思索以何角度拍摄,最能达成画面的张力与趣味。

在 Part #2 中,我们来看看人像摄影不同拍摄角度的影响。

1.【错误示范】:画面不稳定-由于墙面的线条,造成成画面的不安定感。

2.【错误示范】:改进画面不稳定,但是构图平常-这是最常用的平行拍摄,虽然已改进上图的画面不安定感,但是构图显得过于平常。

3.【构图改进】:稍调整拍摄的角度,我们尝试由模特儿的上方进行拍摄,这样子拍,是不是比上述 2 图,还要活泼多了!

Story.3

在叙事、纪实或是有故事情节的人像摄影中,我们常会以人带景的方式,来表现人物所在的场景、时空、环境。这个时候,人是画面中的一个元素,如何去框取适当的人与景,呈现更佳的意像,变成一个构图时重要的思维。

在 Part #3 中,我们来看看框景范围的影响。

1.【错误示范】:强调人物,这是一般人最常框取的范围,这个影像的场景表现不够明显,有叙事的成份,但是时空、环境表现不佳。

2.【错误示范】:再多一点框取范围,但框取了后面的景致,很明显地,并没有为影像带来多大的意义,而且反而变的更杂乱。

3.【构图改进】:再调整框取的范围,这张影像就将月台、铁道的延伸感表现出来了!

在上一个「摄影构图的改进」单元中,我们谈到,人是画面中的一个元素,如何去框取适当的人与景,呈现更佳的意像,是构图时重要的思维。

基本上,单元 #3 在改变框景范围时,想的是如何让让场景有旷远、层次的感觉,并且诉说人物所在的场景。

更进一步,如果是要表现影像背后的含意,诉说影像的主题时,在框取影像时,便会有不同的着眼点。

Story.4

下面是一幅取景非常失败的例子。这张照片问题在于地平线过高,MM有一种要掉进水里的感觉,画面失去平衡。

下面这张取景非常成功,让地平线消失在相片1/3--1/2处,看起来非常协调,不会让人感觉MM要从相片里掉出来或陷进去的感觉(所以摄影的时候,决不要把地平线摆出相片1/3--1/2以外。)

Story.5

像这张,主体人物被嘈杂的背景严重干扰。

这张很好地和跑龙套的拉开距离,突出了MM的PP。但是,地平线是斜的,同时也提醒MM们摆POSE的时候是把头斜过来,不是要你们把身子斜过来。

经典摄影构图赏析

精美的照片#1(使用广角镜头的摄影)

摄影地点:美国 俄亥俄 都柏林

摄影重点:自然所创作的美丽风景和人们美丽的生活姿态共同构成了画面

● 视平角。(Full-shot)17mm

在色彩的配置上下了较大的功夫。水平布置蓝天后增加了稳定感,湖水安排在画面的左侧三分法横线上。加上构成斜线的绿草地又衬托人物的活动,形成了童话中所描绘

的画面。

精美的照片#2(使用广角镜头的摄影)

摄影地点:美国 俄亥俄 都柏林

摄影重点:自然所创作的美丽风景和人们美丽的生活姿态共同构成了画面。视平角。(Full-shot)17mm

● 视平角。(Full-Shot)17mm

蓝天和绿色草地占据画面的3/5,在画面的右侧以斜线布置了异国风情住宅。此外,为了增添画面的活力,在左侧安排了孩子和母亲,并利用人物衣服的颜色进一步调和了色彩。总之,妈妈和孩子可爱的动作与清透的背景相互协调后形成了洁净、温暖的摄影作品。

精美的照片#3(使用广角镜头的摄影)

摄影地点:仁川 月亮公园 Sudoguksan博物馆

摄影重点:把两个可爱的小女孩融入到蓝天背景中。低角。(Full-shot)18mm

● Canon EOS 300D, 1/640s, F3.5, ISO 100, 18mm

作者去了一趟仁川东区的Sudoguksan 博物馆。该博物馆重现了能够勾起老一辈人的回忆的月亮村原貌。恰好碰到的蓝天非常美丽,这使作者想到为孩子们创作出回忆的一页。蓝天为背景,以低角拍摄了穿着不同衣服的两个孩子的侧身,画面的下侧以线条为

主安排了博物馆建筑,并布局大幅蓝天后,表现出清爽感。此外,把孩子安排到右下侧的三分法交点和画面的中心上,增强了画面的稳定感。

精美的照片 #4(使用广角镜头的摄影)

摄影地点:仁川 国际机场

摄影重点:摄影意图在于表现时间和空间效果。高角。(Full-shot)23mm

● FinePix S3Pro, 1/125s, F3.3, ISO 800, 23mm

该照片以高角纵向抓拍了钟塔下的孩子。留出红色标记的区域及钟表后侧的空间等大幅背景,加上孩子对时间的迫切感,表达出这个孩子的剩余时间和已流逝时间之间的界线。

精美的照片 #7(使用广角镜头的摄影)

摄影地点:铁原 原野

摄影重点:画面同时取景蓝天、手持秋英花的女人、衣服色彩以及黄色原野,有意夸大表现浓浓的秋意。低角(Waist-shot)。10~20mm

● Canon EOS 30D, 1/400s, F10.0, ISO 400, 11mm

为了创作出独特的作品,摄影的重点放在了画面布局上。该照片的构图较为复杂。摄影时利用了低角和广角镜头的扭曲现象。即,从人物的下侧仰视拍摄,就可形成较强的扭曲效果,而此时就要使用广角镜头。斜线表现动感的人物和风中飘逸的头发为主,再结合蓝天、金黄色原野以及秋英花,散发出更加浓烈的秋天的气息。

精美的照片 #8(使用广角镜头的摄影)

摄影地点:铁原原野 白菜秧苗

摄影重点:以广角取景蓝天和白菜地里务农的人们。广角镜头(Full-shot)。10~20mm

● Canon EOS 30D, 1/400s, F8.0, ISO 100, 10mm

以低角拍摄了忙于秧苗的农民的运动形态。摄影的主体为老奶奶的活动,因此采用了最适合的斜线构图,得到了还算成功的摄影作品。

精美的照片 #9(使用广角镜头的摄影)

摄影地点:春川市西面新梅里

摄影重点:以低角拍摄了孩子们戏水的场景,通过捕捉溅起的水滴,为画面赋予了生机。

● Canon EOS 1D Mark II N, 1/400s, F11.0, ISO 200, 12mm

平凡的视平角很难创作出独特的作品。苦思了画面布局后,干脆跳进水里选择了低角。以蓝天和水面、表情为中心的布局,表现了孩子们生机勃勃的活动感。红色标记的背景线以及孩子们的分布线均选择了

精美的照片 #10(使用广角镜头的摄影)

摄影地点:春川市昭阳路2街开发区

摄影重点:强调了月亮村的风景和孩子们的笑容。低角。70~200mm

● Canon EOS 1D Mark II N, 1/320s, F3.2, ISO 320, 155mm

小议沈周山水画构图艺术 篇6

一、倒影式构图

本文所谓倒影式构图, 是指沈周的一种极具巧思的构图形式, 画家在画面中, 使得画面的上半部和下半部相对应, 就像是将上半部的物象成为下半部的倒影。这种构图形式是画家在早期比较喜爱的构图形式之一, 体现了画家对构图形式富有创意的开拓。

《柳荫垂钓图》表现的是画家们经常表现的文人树下垂钓的场景, 构图简洁疏朗, 意境清新, 极富形式感。画面前景是呈三角形的石块, 与远景最近处的三角形山石相呼应, 而一个文人坐在岸边的平台上, 这个平台也和远景处的平台相对应。近景倒“L”形的柳树, 更是和远景中正“L”形的山体得到恰到好处的对应。这是一幅物象简单的图画, 表现的主题也极为寻常, 但是, 画家巧妙的构思和匠心独运的安排景物的能力, 使之成为一幅别具特色的倒映式山水, 令人暗暗叫绝。

沈周的另一幅山水巨作《策杖图》也是倒影式构图的绝佳范例。这幅画表现了一位文人策杖行走在山水间的小路上, 整幅画大气开阔, 气脉贯通, 但是远景处山脊扭曲的走势给人一种不安定感。在构图上, 这幅画以中景的近似于长方形的水面为中心, 对近景和远景做了一个巧妙的倒影式表现。画面近景出有一条河流, 自左下向左上方流去, 这个走势与远景处由右下向右上方流去的河流相呼应。近景左边宽阔的石台, 与远景处右边的高台地相呼应。近景右边弯曲的石堆和远景左边弯曲的山脊相呼应, 似乎只是尺码不同, 方向相反的石头。近景处几近水平的小径和远景中几近水平的石堆相互呼应。而近景和远景是通过八棵树木相联系沟通, 统一在一个和谐的画面中。此图比上文中提到的《柳荫垂钓图》物象更为复杂, 但是经过画家精心布局, 繁而不乱, 同样是有条不紊, 和谐的倒影式构图。

二、截景式构图

截景式构图, 并非沈周首创, 在以前的册页和卷轴中, 画家们也经常采用这种构图形式。但是, 沈周将这种构图发挥得淋漓尽致, 开拓了山水画的构图形式。这种截景式构图, 就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 切除不必要的内容, 将画家所要着重表现的内容进行放大, 从而拉近画面和观者的距离。

《千人石夜游图》描述了画家某一次的游览经历。千人石是虎丘的中心,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七里处, 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 是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们送别宴会等雅集活动的首选之地。成化十五年四月, 沈周行经虎丘, 由于夜色已晚, 就夜泊山下。沈周面对月色笼罩下的虎丘, 不禁想去看看夜色朦胧下的虎丘适合景象。于是他走下船头, 经过了一个个名胜景点, 到达虎丘中心的千人石。这时候的虎丘, 没有了白天的喧嚣, 月色清明, 境界开阔, 让画家思绪飞扬, 心灵得到了某种涤荡。后来, 画家就根据记忆画下了千人石夜游的经历。

这幅图中占据画面中心的, 是一个巨大的平台, 即千人石, 画面左侧的蜿蜒的小径, 交代了主人公的来路, 而主人公位于画面右侧, 执杖前行, 昂首远望, 深深的沉浸在宁静深沉的虎丘夜色中。这幅画也是沈周典型的截景式构图, 山体和树木都被截去了上半部分, 只留下了根部。似乎是采取了仰视的低视角, 但是这种角度其实是不存在的, 实则只是画家选取了适合于自己表现的视角。画家任意截去不需要的景物, 把主人公作为表现的中心, 人物虽小, 但是无疑是整个画面的主导, 所有的景物, 都是人物内心体悟到的自然。整幅画面被巨大的石台和片段式的山石塞满, 只有少数的部位能看到天空。画家采用了不同寻常的视点, 大胆的切除不必要的景物, 无疑, 创造出了新意十足的画面, 构图新颖而成功。这种截景式的构图形式, 在沈周的横幅中极为常见, 例如《赠吴宽行图卷》《听泉图》《沧州趣图》《南山祝语图》。

三、垂直拉长式构图

垂直拉长的构图, 也是沈周喜爱的构图方式, 这种狭长的垂直走向的山水构图, 在元末画家的作品中也可以见到, 但是都没有像沈周这样, 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种狭长的构图中, 画家将所要表达的物象做了精心的安排, 使之有条不紊的出现在画面中, 体现出画家对错综复杂的抽象形式的掌握能力, 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使得观者得到一种丰富的视觉经验, 似乎延长了时空, 给观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画家作于1489年的《名贤雅集图》, 表现了文人们雅集的场景。雅集主题是传统中国画家们经常描绘的题材, 但是这种以立轴形式予以表现的极为少见, 用立轴形式表现雅集场面, 又是沈周的一个创新。画面从近景到中景, 呈“S”形排布着若干文人及其仆童, 文人们形态各异, 有的回首顾盼, 有的三五成群相谈甚欢, 其间的仆童挑着酒食, 大家似乎要穿越“S”形的小径, 走入船中, 去进行一次山水的游历。大家相聚的兴奋愉悦之情跃然纸上, “S”形的构图, 更增添了画面的跃动的气氛。“S”形的蜿蜒山径, 将人们的实现从近景引入中景, 远景处一堆堆的山峦, 借由几座平台联系在一起, 逐渐延伸。整幅画纵252.9厘米, 横44.5厘米, 是典型的狭长垂直式构图。

另一幅作于1470年的《崇山修竹》也是典型的狭长式构图, 通过这幅图, 我们可以很好的领悟这种构图的气势。越过近景的树木石堆小桥, 中景处的山石拔地而起, 然后一直向前向上层层递进, 垂直的走势得到了极端的表现, 中景处左边是几间茅屋掩映在竹林中, 被极力压缩, 右边的瀑布也被挤压到了右边的山谷里。整个山脉的垂直向上的走势, 由一个个平台作为衔接和停顿, 借以压制住画面直上云霄的气势。画家在狭长的画面中安排了许多细节性的物象, 它们共同统一于向上的气势中, 耐人观瞻, 充满了复杂的趣味性, 观者被带入一个拉长了的时空中, 畅游其间, 乐不知返。

四、螺旋式构图

画家的一幅《雨意图》, 表现了画家的一次雨夜长谈的体验。这幅图的主人公是两个人物, 是画家和女婿史九龄。这幅画的构图, 采用螺旋式构图, 人物被置于画面中心, 环绕着人物的是屋宇, 继而是树木, 山石, 还有其间飘荡的雨雾。表现手法逸笔草草, 画家用率意的笔墨表现了朦胧的树木和山川。观者通过草草的笔触, 似乎能感受到雨夜得烟雾迷蒙, 能够听到雨滴滴落的声响。

画家的另一幅《夜坐图》, 表现了一个秋天的夜晚, 沈周夜半醒来便再也没有睡意, 于是坐在榻上, 闭目沉思。夜阑人静, 他渐渐进入一种体悟世界的境界。于是, 画家将这种体验画下来。于是就有了这幅《夜坐图》。这是一幅狭长了立轴, 上半部分是一篇《夜坐记》, 下半部分是《夜坐图》。整幅画的处理较为简率, 画家通过图画的形式, 描绘了夜坐的场景, 进而表达了自己的理念。整幅画以中景处的夜坐人物为中心, 点燃的蜡烛交代了当时已是夜晚。屋宇周围是树木环绕, 树木外围有高山流水围绕着。这种螺旋式的构图, 有效地传达出, 画中所表现的物象, 都是画家作为中心, 所体悟到的一切。画家这幅晚年杰作, 标志着画家已能通过形式恰到好处的传达精神, 用绘画来表达“事物之理, 心体之妙”。中国禅宗讲究“冥思顿悟”, 就是用静坐的办法, 顿彻自己的内心, 排除一切外物的干扰, 达到内心的体悟, 进而是物我合一, 物我两忘。画家这种螺旋式构图的采用, 使得形式和内容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使得构图真正为画家要传达的精神服务, 达到完美的一致。

以上是沈周画作的几种构图的形式, 从这些具体的图画, 我们得以领略画家匠心独运的巧思, 但是, 它们并不能代表画家全部的构图形式, 甚至只能算是冰山一角, 画家的构图形式多样, 出新出奇, 还需要观者自己去领悟、去发现。

构图艺术 篇7

关键词:摄影;艺术语言;绘画:发展趋势

世界上的第一幅摄影作品是法国人约瑟夫创作的《窗外》,随后摄影艺术飞速进步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创造了前无古人的改变。摄影艺术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绘画早在摄影艺术产生前就发展的很成熟了。摄影艺术发展的初期,主要以绘画语言为主,以绘画的艺术视角进行任务搭配、光影使用、作品布局等。摄影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用的都是绘画的艺术形式,主要靠的还是绘画的成熟技艺。摄影艺术在初期主要是对绘画布局到光影的全方位仿效,“用光绘就的图画”是摄影艺术的形象定位法。

一、摄影艺术在绘画语言上的探究

(一)摄影在意境方面的绘画语言探究

在我国摄影艺术领域中,摄影在绘画语言上的探索体现在传统国画领域。摄影艺术家对我国国画的外在表现、意境内蕴、审美观念等进行了从内到外的模仿和吸收,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摄影艺术。不管是二十世纪初期郎静山的山水画外在形式模仿还是二十世纪后期陈复礼的国画意境仿效,甚至还得了大奖。我国摄影的国画意境探索,经历了漫长历程,为大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对国画意境的模仿增加了摄影的艺术语言。现在,这种模仿的效果是可以通过画面一看就能够感知到,使得摄影上升到了内外兼修的境界。其从外在形式的相似阶段上升到了内涵与意境交相融合。完美统一。《长寿果》(郁滨键)、《丛林深处》(简庆福)都是拔尖的作品。其中,《从林深处》中的灿烂樱花,遒劲的树干占了大幅布局,表现出的樱花盛开的春季及生意盎然,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凸显出国画韵味,很多观众都会对作者高超的国画审美意境表示慨叹。

在绘画领域中曾有人在研究国画形式与内涵的关系中,分析了摄影的国画意境:绘画者画出是其个人感受到的外部环境。其作品中的世界与实际的世界差别巨大。这些都是绘画者的个人精神感受,是来源于真实世界的感受。外部事物的形态,外观带给个人的感受和认知是艺术家创作的关键所在。不论所画的内容如何,所画出的应该不但包括事物的形式与内涵,更重要的是形外之形、意外之意。

(二)摄影艺术对绘画形式的探究

我国绘画有着非常独特的特点,表现在毛笔着墨后在宣纸上的渲染和勾勒,表现在艺术形式上精神意蕴的相似,追求气质和韵味,追求意蕴境界,以及一系列源自生活提炼出的流程化的艺术方式。这种艺术方式是极度的主观性和情感性。我国国画的情致和意趣,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性、情、心的外化。当下,摄影相机对真实世界的再现如果能拍出国画的意蕴,那真的可以称得上更高层的艺术境遇。

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从摄影自诞生以来就和绘画追求存在紧密联系,都体现了摄影的绘画性追求。英国的“拉菲尔前派”艺术家们在十九世纪的时候,他们对当时的修版、合成、匕色技术进行运用,以实现他们摄影在上的绘画性追求;在数码技术有了显著发展的今天,平面合成软件进步迅速,这就为摄影师在摄影方面更好地追求作品的绘画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例如画意婚纱摄影在当下非常流行,摄影师利用合成软件,对拍摄出来的作品进行后期处理,这样就会使作品产生像图画一样的效果。也有很多摄影师从效果与风格上对绘画作品进行模仿。技术的发展速度飞快,摄影逐渐能够在更多的材料上实现打印,包括水粉纸、油画布等,并且产生的效果与绘画作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境鲜明。随着后现代艺术的发展,摄影与绘画的相互融合更加突出。

二、摄影与绘画的融合与发展

摄影家帅曼·雷(美国)在论述摄影和绘画的联系时这样说:“我拍摄不想画出的东西,画出我拍摄不到的东西。”这句话道出了绘画和摄影的相互促进的联系,而且曼·雷既是摄影师和画家两种身份也验证了绘画与摄影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实际上,摄影艺术在绘画语言上的探究,绘画与摄影两种艺术门类的相互浸染和超越,是早已被理论研究家所共识的。当代艺术家苏珊(美国)说:“摄影的历史与摄影评价中影响最久远的理论是以绘画与摄影评判的守则,这份守则让两者能够保持自己的特性同时拥有相同的效果,也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竞争……。摄影设备使事物固化的形式为绘画者们提供了构筑画面和题材的新灵感,给没有画完的画面提供更多的选择,甚至带给绘画者看到微笑生活角落和探索快速物体移动与光影的机会。摄影艺术并不仅仅是把自身限制在真实世界的重现领域上,其始终在跟随和不断吸取绘画方面抽象艺术等反自然主义的精髓。”

三、结语

创新已经成为评判绘画与摄影艺术的首要准绳之一:在绘画与摄影领域,受人爱戴、流传久远的始终是那些打破视觉影像言语的旧体制和对旧形式产生巨大冲击的作品。任何一个年代都有属于当时的作品,就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的:今天的文艺作品的价值即使是莎士比亚的大作也不可替代。对人的情感或思想进行宣泄和表述是是艺术最基本的功能,人类开创了关于艺术的言语,并用它来宣泄自己的欢喜和悲伤,并获得对美好事物欣赏的心理满足。摄影诞生伊始,就与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已经成为了多种类别、多种派系、创新无限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艾红华,毛建雄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邵文欢.殊途而同归——谈图像时代的摄影与绘画[J].中国美术,2007(05)

上一篇:生物化学课件1下一篇:养猪场常用兽药简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