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平面

2024-07-03

构图平面(共7篇)

构图平面 篇1

摘要:平面构成, 就是主要运用点、线、面及其的变化律动进行创造性结合, 而由这些抽象元素进行组织、结合, 所构成的图像一般都极具抽象性和表达性。而在中国画的构图中, 其对图像的表达、渲染也是利用点、线、面这些抽象的元素, 即平面构成。平面构成在对中国画的构图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能够进一步增加对中国画构图的理解, 首先需要做得就是, 对平面构成及其对中国画构图的影响进行了解。

关键词:平面构成,抽象性,中国画构图,影响

任何一种绘画形式都需要构成, 构成是一切绘画的基础。不同的构成形式, 就代表着各种不同的绘画形式与风格。而平面构成, 就是二维空间中的一种主要构成形式, 其主要运用点、线、面, 以及这些元素的变化、律动进行创作。在二维空间上, 对点、线、面进行组织、结合, 其所构成的图像一般都极具抽象性和表达性。

绘画者在中国画的创作中, 最为重视的就是图像的表达性, 中国画讲究意境, 其忽略了对于图像的情景再现, 其讲究的是“不似而似”, 即比起图像的写实, 更加注重画中图像所表达的意境。中国画对于这种意境的追求, 及其特有的笔墨技巧, 即对点、线、面的灵活运用, 都使得中国画的图像, 在表现形式上带有其独特的抽象性。这种抽象性大都来源于其对于平面构成形式的使用, 即利用点、线、面的变化、律动进行图像的表达。为了进一步增加对于中国画构图的理解及中国画意境的表达, 首先要做到是, 深入了解平面构成, 及中国画中对于平面构成的利用, 从而得出平面构成对于中国画构图的影响。

一、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 是将点、线、面等简单、抽象的几何元素赋予意义, 将其转变成有具体意义的视觉表现符号, 其最为主要的表现元素就是点、线、面。

在平面构成中, 点是最为简单、灵活的基本元素, 其灵活多变的特征, 可以使得人们对于不同的点有不同的视觉感受;而线是最富有张力的元素, 其是基本元素中, 变化最富有表现力, 律动也蕴含着丰富的情绪, 通过线的变化、律动可以生动地表现出力量、感情等的变化特征。

二、中国画对于平面构成的利用

中国画, 在图像的表现形式方面, 其不重视图像的写实程度, 甚至是忽视其对于物象的写实。中国画注重表达的是物象的神韵, 图像的意境, 即道家讲究的“天人合一”, 对于物象要做到忘记, 体会其所表达的意境, 也就是神韵。

中国画在构图方面所体现的灵活、多变的特点与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的特点相融合, 所以中国画在塑造形象上所用的笔墨技法, 即其对于点、线、面的灵活运用, 对于中国画的构图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点, 中国画里点的运用方面有很多, 比如说, 卵石、天上的鹰、远处的船等。其是绘画中最小的元素, 在中国画的绘画中, 对点并没有严格、确定的外形概念的规定, 但是对于点的运用, 还是要以其所处的环境来确定的。像是吴冠中的作品《新苗》, 其就是通过运用点, 赋予自身想要表现事物的具体意义, 使其可以表现春天万物复苏, 春季盎然的意境。

线, 在中国画的构图中, 线是最富有张力的表现元素, 绘画者可以利用线的变化、律动来表示自然的形体、结构的变化或是物象的情感、力量的律动。像是, 吴冠中的《紫藤》, 其运用紫藤纠结缠绕, 即各种纵横交错的线条, 简化对于物象的写实, 表现其想要表达的意境, 即纵横错杂的人的感情恩怨。

面, 在中国画的构图中, 面是由点和线聚集、扩展而形成的。中国画中的面, 以不同的形状来表现不同的物象, 从而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比如, 圆形的面大都给人以内敛感觉, 方形的面大都坚实, 而三角形的面一般都展现着稳定的视觉感受。

最为特别的面的表现形式, 应该是“留白”。这种“留白”, 是把图像画面中的一部分融入到整个构图中, 但其没有任何的被组织元素填充, 仅是以画纸原本的形式表现, 其本质上是一种中国画对于虚实的处理的方法。这种处理方法不同于西方画像, 其对于虚, 往往会利用物象阴影来补充, 从而充实画面。西方绘画处理虚的方式给画像以充实感, 但中国画中的“留白”却不会使得图像空虚, 反而会使得人们产生更多的联想, 体会到更加深刻的意境。吴冠中的另一幅作品《江南人家》, 就是利用黑白的对比, 来极力表现江南小镇独特的建筑特点, 从而体现出了画面的意境, 即江南人家安静、雅致的生活。

三、平面构成对中国画构图的影响

1. 增强中国画的画面表现力

在平面构成中, 创作者一般讲究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是对于美的形式, 以及在形成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的形成规律进行的总结和概括。其一般是对立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等。将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应用于中国画中, 对中国画的构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中国画的绘画中对于线的运用。

这里就以对立与统一为例来说明, 在中国画中的山水画构图对于对立统一的运用。一般中国画绘画者对于山水画的创作都是大开大合, 即利用线条的延展变化、深浅粗细, 来表现开合变化, 以展现自然的力量之美, 但对于这种力量变化, 绘画者要加以制约, 否则就会使得图像的画面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 而利用平面构成中形式美法则的对立与统一, 对这种力量的对立开合进行统一, 使得整个画面趋于协调、稳定, 从而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稳定感。

2. 促进中国画构图的进步

在传统中国画的构图中, 其对于某些画面的处理方式过于单一, 平面构成中对于点、线、面的灵活运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中国画构图的进步。像是, 中国画对于“虚”的处理方式一般是将其弱化, 比如上文所说的“留白”, 其就是一种典型的中国画的独特的处理“虚”的方式。而在平面构图中, “虚”的表现可以利用线的深浅不一, 相互扩展, 形成阴影面的形式来表现。而这对于中国画的构图是一种新的表现方式, 我们对于这种新形式要取长补短, 扩宽中国画构图的空间。

四、总结

中国画从中国古代流传至今, 经过千年的洗礼、沉淀, 其在意境的展现与表达上, 拥有独特的方式。但是, 现今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世界, 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向前发展、进步, 我们不能因为中国画的千年的沉淀, 从而固步自封。积极地分析其他绘画形象、构成方式等, 寻找其对于中国画而言可以吸收的融合点, 吸收其有利于中国画继续发展、进步的养分, 融合于中国画的绘画创作中, 使得中国画的底蕴更加沉稳。

平面构成对中国画构图的影响, 不仅仅只体现在对于点、线、面的运用, 还对中国画的进步起了推动作用。而且中国画中的独特的人文精神, 是中国画独特蕴含的主体精神。我们在不断对中国画进行充实的过程中, 也不能忘记对中国画中人文精神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吴冠中.吴冠中画语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2]徐峰.《浅析构成意识在国画中的作用》.《大众文艺》.2010年第5期.

[3]李丹、马兰.《平面构成基础》.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9年版.

构图平面 篇2

平面设计除了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外,更重要的是向广大的消费者转达一种的信息,一种理念,因此在平面设计中,不单单注重表面视觉上的美观,而应该考虑考虑信息的传达,现在平面设计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标题、正文、广告语、插图、商标、公司名称、轮廓、色彩等。不管是现在的报刊广告、邮寄广告、还是我们比较经常看到的广告招贴等,都是有这些要素通过巧妙的安排、配置、组合而成的。标题标题主要是表达广告主题的短文,一般在平面设计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获取瞬间的打动效果,经常是运用文学的手法,以生动精彩的短句和一些形象夸张的手法来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不仅要争取消费者的注意,还要争取到消费者的心理。标题选择上应该简洁明了,易记,概括力强的短语,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也有只用一、二个字的短语,但它是广告文字最重要的部分。标题在设计上一般采用基本字体,或者略加变化,而不宜太花,要力求醒目、易读,符合广告的表现意图,在标题文字的形式要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粗壮有利的黑体给人感到清秀,适用于电器和轻工商品;圆头黑体带有曲线,适宜妇女和儿童的商品应用;端庄敦厚的老宋体,用于传统商品标识稳重而带有历史感;典雅秀丽的新宋,适用于服装、化妆品,而斜体字给画面带来了风感、带来了动感。标题在整个版面上,应该是处于最醒目的位置,应注意配合插图造型的需要,运用视觉引导,使读者的视线从标题自然地向插图、正文转移。例如美国运用篮球巨星脚穿“耐克鞋”在球场上腾空飞跃,以“谁说我不能飞!”的感叹语句,标题与照片融为一体,形象的夸耀了鞋子的质量,让人感到生动活泼,形成了自己的个性。(3lian素材)标题从形式还上可分为引题、正题、副题、旁题等,正文正文一般指的就是说明文,说明广告内容的本文,基本上是结合标题来具体的阐述、介绍商品。正文要通俗易懂、内容真实、文笔流畅,概括力强,常常利用专家的证明,名人的推荐,名店的选择来抬高档次以文来及销售成绩和获奖情况来树立企业的信誉度。正文的字形运用采用较小的字体,常使用宋体、单线体、楷书等字体,一般都安排在插图的左右或下方,以便于阅读。广告语广告语是配合广告标题、正加强商品形象而运用的短句,他顺口易读、富有韵味、具有想象力、指向明确、有一定的口号性和警告性。例:柯达:“串起生活每一刻”,感觉非常随意的一句话,却紧紧的抓住生活这个主题,作为全球最大的感光材料的生产商,柯达在胶卷生产技术方面的领先已无须在用语言来形容,因此柯达更多的把拍照片和美好生活联系起来,让人们记住生活中那些幸福的时刻,因此请用柯达胶卷,这正是柯达想要的。在字体设计方面柯达采用了一种比较洒脱的字体,更贴近生活。插图插图是用视觉的艺术手段来传达商品或劳务信息,增强记忆效果,让消费者能够以更快、更直观的方式来接受信息。同时让消费者留下更深刻的影象,插图内容要突出商品或服务的个性,通俗易懂、简洁明快,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一般插图是围绕着标题和正文来展开的,对标题起了一个衬托作用,现在插图的表现手法只要有以下几种:摄影,在产品广告中经常用摄影的形式来体现,以加强广告的真实感。绘画:大部分以超象的形式给人一种悬念,或是一种意念,来创造一种理想的气氛。卡通漫画:通常卡通漫画可分为幽默性和滑稽性两种。幽默可逗人一笑,滑稽性可使人难以忘怀,都能发挥很好的宣传效果。商标、标志商标是消费者借以识别商品的主要标志。是商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象征。名优商品提高了商标的信誉,而卓有信誉的商标又促进了商品的销售。在平面设计中,商标不是广告版面的装饰物,而是重要的构成要素,在整个版面设计中,商标造型最单纯、最简洁,视觉效果最强烈,在一瞬间就能识别,并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商标在设计上要求要造型简洁、立意准确、具有个性、同时要易记容易识别,例如中国农业银行行徽以麦穗图形为主,直截了当地表达出这以专业银行----农业银行的特征。麦穗中部横与竖的十字行处理不仅简练地概括了麦穗行,而且恰成一个“田”字,从而更加强了“农业”的含义。上端麦芒与圆形交节的断开处理,完善了整体的谷藤艺术设计,北京顶级LOGO设计公司

内外关系,强化了标志形象的个性特色。公司名称公司名称可以指引消费者到何处购买广告所宣传的商品,也是整个广告中不可缺的部分,一般是都是放置在整个版面下方较次要的位置,也可以和商标配置在一起。公司地址、电话号码、电报挂号等,可安排在公司名称的下方或左右,在字体上采用较小的字体,比较标准的字体。常使用宋体、单线体、黑体等。轮廓轮廓是一般是指装饰在版面边缘的线条和纹样,这样能使整个版面更集中,不会显的那么凌乱。公式轮廓使广告版面有一个范围,以控制读者的视线。重复使用统一造型的轮廓,可以加深读者对广告的印象。轮廓还能使广告增加美感。广告轮廓有单纯和复杂两种。用直线、斜线、曲线等所构成,属单纯的轮廓。由图案纹样所组成的轮廓,则是复杂轮廓。现在比较用的是比较单纯的轮廓。色彩色彩是把握人的视觉第一关键所在,也是一副广告表现形式的重点所在,一副有个性的色彩,往往更能抓住消费者的视线,色彩通过结合具体的形象,运用不同的色调,让观众产生不同的生理反映和心理联

想,树立牢固的商品形象,产生悦目的亲切感,吸引与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色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体现商品的质感、特色,又能美化装饰广告版面,同时要与环境、气候、欣赏习惯等方面相适应的,还要考虑到远、近、大、小的视觉变化规律,使广告更富于美感,作为广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所说的平面设计色彩主要是以企业标准色,商品形象色,以及季节的象征色、流行色等作为主色调,采用对比强的明度、纯度和色相的对比,突出画面形象和底色的关系,突出广告画面和周围环境的对比,增强广告的视觉效果。同时在运用色彩上必须考虑它的象征意义,这样才能更贴切主题,比如,红色,体现了是强有力的色彩, 能引起肌肉的兴奋.热烈、冲动;绿色,具中性特点.和平色, 偏向自然美.宁静、生机勃勃, 宽容色彩.可衬托多种颜色而达到和谐。充分考虑这些色彩的象征意义,增加广告的内涵。上述这些构成要素是每幅广告都应基本具备的。对新开发的产品,也就是处于 “介绍期”和“成长期”的商品广告来说,则必须具备以上全部广告要素。这是因为消费者对广告所宣传的新开发产品并不了解,而市场上又有众多竞争对手的同类商品。这时能让消费者清楚的认识到该产品,而不至于与其他的产品混淆起来。而处于“成熟期”的商品,由于已占据了一定的市场,消费者逐渐认识了商品并乐于使用,这个时期的广告是属于提示性的。广告要素的运用可侧重于插图形象和有针对性、鼓动性的广告用语及醒目的商标,其它要素可以从简或删除,加大品牌的宣传。其目的在于造成一种更集中、更强烈、更单纯的形象,以加深消费者 对商品的认识程度。

构图平面 篇3

关键词:三远;构图;构成;透视

中图分类号:J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42-01

中国的绘画,源远流长。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儒、道、禅三大哲学思想是其艺术构成的基石,绘画艺术在民族文化精神的孕育下,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历炼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出中国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光辉的未来。

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平面构成是什么,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这些关系的完美均衡,都是靠一样基本原理,就是平面构成,平面构成的构成原理是一个明晰而晦涩,简单而复杂的方法论,深刻的从内在联系中影响着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虽然古代艺术家并没有清晰的方法论作为引导,但是他们通过感觉,和对自然的领悟,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支点,撬开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大门。王蒙《夏山高隐图》

我认为中国古代画家没有意识到透视。现在给他们冠以散点透视,就是给个名字,叫散点透视,总比叫做没有透视好听,这种随心所欲的绘画方式得出了三远法,就是平远,深远,高远。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郭熙很睿智的总结和概括了几种可能的观察方法,而后人在他的基础上不断的实践,把这三远的处理方式渐渐的固定了下来。平远法:前山后面有远山,典型的就是鹊华秋色,还有倪瓒最爱的一河两岸构图。这种构图重复的横向节奏,一直向后延伸,再辅助以纵向的节奏比如树,草,亭台,用这些线条节奏暗示出前后关系,前面的节奏更密集,后面的更舒朗这也暗示出这种远近的结构关系。深远法:从山上看山下,能看到很远的山,也能看到谷底、沟壑。王蒙的《夏山高隐图》,用的就是这种手法,以通景贯穿整个画面。此作构图繁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疏密、聚散得当。高远法:通过纵向节奏的排列挤压,把视觉引导到画面要强调的中心上,制造了一种视觉纵深感,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溪山行旅图》就是比较典型的高远法构图,他用一块巨大的石山,充满了整个画面,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制造一种强大的压迫感,这种手法表现了对象山体巨大的体量和高耸的精神感受,灵活的运用了纵向的线条,表现山石结构,这种纵向的雨点皴也从视觉上拉高了整个山体,在画面的左侧,可以看到一个小的山峰,这座山峰和主峰公用一个边缘线,这座小的山峰看似不起眼,实则对整个高耸山峰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去掉这个山峰,其实看上去主峰并没有那么高大,这个山峰的边缘线到底是主峰的,还是小山峰的,我认为是小山峰的,这条边缘线的作用在于把主峰给延伸并挤压了,看上去这条线很像主峰的轮廓线,但是细看实际上是借用了负型来塑造了主体的巧妙办法。

谢赫《六法》中称为经营位置也就是构图。构图体现的就是平面构成的各种应用实例,这些构图选择都是对平面构成在中国山水画中应用的总结,甚至包括提款盖章的位置,裱好之后绫边与画心的关系,都无不体现了这一点。为什么不说是分布位置而称为经营位置?这里说明作画是个要动脑筋,如何安排画面的问题。作画有了题材,通过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众接受了你的想法和美感,从构思到画面,遇到的第一关即是构图。明代李日华说: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可见取得好的题材,还不算万事大吉,紧跟着要研究主体部分放在哪里,次要部分如何搭配得宜,甚至空白处、气势、色彩、题词等等的细节都要反复推敲,宁可没有画到,但不可没有考虑到,这种推敲布置的过程即是一种经营。画家常常不是通过一两张草图便能达到理想构图的,特别是中国画的构图,要考虑民族形式的特点,要考虑到便于发挥笔墨,便于物象的展开,既要多变化、多次层,又要求统一。

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对平面构成的应用,把平面构成与当代中国山水画构图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模式下的中国山水画构图法则,拓展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的表现语言,创造出新的艺术样式,给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和繁荣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平面构成理念的理解和运用对中国山水画的继承和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构图平面 篇4

一、构成的基本元素在传统绘画中的组合与运用

点、线、面是美术世界的基本元素、在图形设计中则是通过对点、线、面的选择和结合来表现人们视觉共鸣的一种艺术。在国画构图艺术中点、线、面也有很好的体现。不论是具象、意象、抽象、几何形、自然形、点、线、面的元素。它们之间怎样以理性或以逻辑推理来研究组合成为一个理想画面, 让作品在观者欣赏的过程中产生与构思的视觉同步的能力和画外想象力, 以使我们提高正确判断优秀作品的形式构成的能力。

“点”是中国画的基本构成元素之一, 中国画对于“点”的运用, 在绘画的技法中更有它的特殊地位。“点”的造型不同于“线”, “点”在表达画家情感时, 有一种不同的韵味。“点”在山水画中最见功力, 干、湿、浓、淡的变化相当微妙。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2) 峰用的尖笔竖点, 使这一段山形成上升的趋势。山下的下部, 用横点, 通过丛林的造型, 使画意左右相连。从古今的绘画中看到, 点可以组成一幅画面, 也可以用于局部的构图。所以点在画中应用的范围很广, 点的存在是有自身韵味的。

“线”是中国传统绘画最简练、概括、基本的艺术语言。在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中, 画家往往违背了近大远小这个基本原理, 保持平面造型统一的装饰性。把人物平列在画面上, 充分发挥线的艺术形式和线描的形式美。如:永乐宫的壁画, 以线的长短、大小和色块, 形成极为丰富的韵律和节奏感。充分显示了线的意趣, 画家由于艺术气质、审美趣味、个性、修养有所不同, 产生的线描艺术手法也不同, 有的纤巧秀润, 有的含蓄沉着, 有的古朴简练, 有的浑厚豪放。我们知道吴昌硕就是用篆书方法来表现笔墨线条的粗细变化的, 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等都借鉴书法线条, 表现出“屋漏痕”笔墨功底,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面”也是中国画的基本构成元素之一, 它体现在物象于空间所占的面积, 是有形状的, 称为“形”。从艺术造型的角度来解释, “形”是“点”的扩大和“线”的加粗。“点”、“线”经视觉移动汇集而成虚“面”。中国画中表现“面”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在“线”勾出的一个轮廓中间用毛笔细细地涂出这块“面”来;第二种是直接把“点”或“线”的形体扩大化, 特别是把“线”的形态尽可能扩大。在中国画中, 表现“面”的手法也有很多。

二、平面构成与中国画构图的相互影响

当今艺术设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对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种态度, 一种精神和一个信仰的体现, 这种艺术语言以抽象美学为基础, 以点、线、面为基础造型要素, 要想真正把画画的好, 并创造自己的东西。首先的因素就是构图的处理, 对一幅成功的作品来说, 构图及其重要, 画家要在“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的基础上, 深入体察生活的前提下, 经过千锤百炼的高度创造作画的构图程式法则, 才能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手段。

任何一种绘画形式, 都离不开构成, 构成是一切绘画的基础, 不同的画面构成形式, 代表了一个画家的风格面貌。如何对构成进行整理, 了解构成、构图、组合之间的关系, 渐渐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构图和构成是一幅画的内容的组合关系, 不同的组合构成不同的形式美感。绘画创作包罗诸多因素, 平面构成虽有规律可循, 但具体的创作方法不应有固定模式。中国画家在坚实造型能力的基础上, 学习平面构成中适合绘画的要素, 并通过仔细观察自然和分析画面, 使良好构成方式的敏锐感觉在思维中生根, 培养自己既能从具象、意象入手, 又能有抽象构成能力的综合思想方法。艺术家有了创作构思主题后, 往往会产生几种抽象构成思维形式, 最终确定一种主要的构成骨骼, 以此驾驭整个画面, 在强化构成的基础上, 灵感的火花会逐个迸发, 这也就意味着作品风格的形成。我们在融汇贯通了平面构成丰富的形式美法则的反复研究和实践中增加积累, 做到“法无一定”、“法无定法”, 创造出丰富变幻的、生动和谐的、独特强烈的形式美的新境界, 使中国画放之四海而皆准。

三、新时期中国画构图形式的开拓与创新

中国画是一门融汇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注重精神注入、抒情写意的艺术。“章法”乃“画之总要”。中国传统章法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完善已形成一套独有的形式美。如果我们过于夸张个性, 这种个性一定是单薄的。我们从西方绘画史了解到, 无论是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 不论其造型方法如何各异或者表现主观感受的程度如何不同, 但他们最终都有一个明显的继承开拓脉络。

回顾整个中外艺术史, 成功的绘画作品都离有好的构图形式, 叶浅予先生在40年代时走向中国画。他的第一批作品是访问印度归来所作的印度舞画。他用敦煌壁画的线描和佛画的手法画天竺舞, 其线条工整流畅, 颇有壁画风格。徐悲鸿对他的评语是:“浅予之国画, 如其速写人物, 笔法轻快, 动中肯綮。”而宗白华的评语是:“浅予的印度舞面, 是古典美与现代美的结合。”这正是构成因素在国画艺术中成功的典例。

构图平面 篇5

关键词:平面设计,构图,层次变化

现在平面设计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 它们通过巧妙的构思、绚丽的色彩、独特的表现形式,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们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时会发现一幅好的平面设计作品, 其一定有一个合理并相对完整的构图和丰富的层次变化;不好的作品, 其画面中的图形、色彩以及文字等元素常常缺乏统一的布局和合理的安排, 不是过于紧凑、拥挤, 就是缺少呼应、画面零散, 各元素之间的配合显得单调、孤立, 缺少构图独特的形式美感, 给人留下美中不足的遗憾。

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构图和丰富画面。这里就涉及到了两个问题:构图与层次变化。

经过仔细调研和总结, 我们大致把平面设计中的构图形式分为两大类:对称构图和不对称构图。 (平面设计是指将不同的基本图形, 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它主要是在二度空间范围之内以轮廓线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限, 描绘形象。所以, 笔者在这里所阐述的构图主要是介于二维空间。)

对称构图, 是构图的基础也是中国式构图的传统方式。在对称构图中, 视觉形象的各组成部分是对称安排的, 所有各部分可以沿中轴线划分为完全相等的两部分。可以认为对称构图是一种匀称状态, 对称构图总是表现出庄严, 肃穆, 和谐、静止、稳定、典雅、严峻、冷漠的感觉, 我国古代的建筑就是对称的典范。但有时对称构图也会显得刻板或者千篇一律。

不对称构图, 是指版面的所有组成部分或者是其中大多数的排列, 不能由一条中轴线划分成相等的两部分。不对称构图所具有的视觉特性以及可能产生的视觉效应, 几乎与对称构图完全相反。不对称构图显得活泼和具有动感, 导致视觉的充分变化, 使视觉感受强烈而骚动, 能使人感到变化、延展、发展或活力。虽然叫不对称, 但是画面是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这里所说的均衡与之前所说的对称并不是对画面内容千篇一律平均分配, 它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平均虽是稳定的, 但缺少变化, 没有变化就没有美感, 所以构图最忌讳的就是平均分配画面。不对称构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构图形式是“三七律”, 它是指画面的比例分配三七开。在中国画中这种三七开构图的布局被称为是最佳的构图布局比例关系。但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这种定律是可以被打破的, 本来艺术讲究的就是有法而无定法。因此, 不对称构图是一种适应很强、极富变化的构图方式。

一件平面设计作品有一个好的构图就犹如一座建筑打下了一个稳固的地基, 再往上添砖加瓦就会更得心应手了。好的构图加上有节奏的层次变化, 将是好的平面作品不可缺少的两部分。

我们再来谈谈层次变化, 所谓层次变化并不是指把各要素简单的堆砌在已经构好图的画面中, 而是通过一种规律把它和构图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把你的设计完美的诠释和表达出来。只有更好的理解层次与各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 我们才能游刃有余的加以利用。我把层次变化分为以下几方面

1. 色彩的层次变化:是指图像的色相、明度、纯度以及色彩面积之间相对比相呼应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1) 色相在层次变化中的表现。在色相的处理上, 不同的色彩会令人产生不同的感觉。比如, 红色给人以热情、奔放、革命、向前等;蓝色给人以冷静、稳重、冷、向后、缩小等感觉。如果将各种不同的色彩放在一个画面上, 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层次。在平面设计中, 如果我们想很好地利用它, 让该突出的部分突出, 该减弱的部分减弱, 那么就要灵活运用不同的色彩感觉来进行处理, 以达到画面所需要的效果。不同色相的颜色搭配在一起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产生不同的色彩层次。暖色与冷色或是不同色相的暖色或是不同色相的冷色之间的搭配都将会产生出丰富多彩的层次变化, 也会给人一种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说, 对比色配置给人以强烈的刺激、跳跃, 而邻近色匹配则会产生柔和, 平静的感觉。

(2) 明度在层次变化中的表现。在色彩的明度处理方面, 对于一件平面设计作品来说, 明度对比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在设计时除了考虑色彩的感情外, 还必须认真考虑配色中的黑、白、灰的层次感。这就是色彩配置的明度关系。不同明度的色彩配置在一起时将产生变化万千的层次感。白色在色彩中的明度最高, 黑色最低, 如果将它们配置在一起则会形成强烈对比的层次。而将红色和橙色明度比较接近的色彩配置在一起时, 其层次感相对较弱。

(3) 纯度在层次变化中的表现。当色彩纯度高的色彩与纯度低的色彩配置在一起时, 纯度高的色彩更鲜艳而纯度低的色彩则更暗浊。那么, 纯度高的色彩就会有一种向前的倾向, 而暗浊的色彩则会有退后之感, 这样, 色彩层次很分明。当然在考虑用色彩的纯度来达到设计的层次要求时, 自然要将色彩的色相、明度考虑进去。不管用哪种色彩, 如何配置, 色相、明度、纯度是很难分开的, 也不能孤立的。

(, 4) 色彩面积在层次变化中的表现。我们在对一件设计作品构图时, 必然要认真考虑各部分的位置、大小。这就牵涉到色彩面积的筛选。为了达到一个统一和谐的色调, 一般以一种颜色为主调, 并占据画面的主要位置, 即较大的面积, 而其它色彩自然占较小面积。这样做, 不但可以保持其主色调, 而且还会产生对比层次, 使画面既统一又有变化。

2. 文字的层次变化。

不同大小、不同字体的文字处理得好, 也会产生出变化万千的层次效果。我国的汉字, 自古以来就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表现力。几千年来形成的正、行、草、隶、篆等各种书法艺术和宋、楷、黑等各种美术化的印刷字体, 特别是电子、电脑照排发展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各种字体, 为书籍封面设计中文字的各种变化、组合表现“层次”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3. 空间尺度的层次变化。

平面设计主要是在二维空间中表现的, 但其中经常会出现立体空间感, 这并非实在的三度空间, 而仅仅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例如, 比利时的设计大师保罗·易宝, 他设计出来的标志虽然是简单的图形, 但总是有着很强烈的图形化因素和强烈的识别性和空间感。在他的标志设计里面, 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对二维到三维空间的神奇转换, 他设计的立体标志往往能够脱开平面的禁锢, 达到更加完美的三维空间效果。

4. 时间顺序的层次变化。

在特定的平面设计中, 各要素具有时间的属性, 可以按时间的先后、长短来实现各要素之间的层次变化。

只有运用好各要素的层次变化才能使作品内容顺理成章, 主次分明, 主题突出, 赏心悦目。

构图平面 篇6

巴洛克原意指一种变形的珍珠。相较于它之前文艺复兴时期注重平衡、适中、庄重、理性与逻辑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不以单调平板的水平垂直为创作根本, 而是喜好用扭曲多变的缠绕线条, 创造出繁复的装饰, 以追求强烈的律动感, 可以被看作为蕴含于文艺复兴这个崇尚知性与创造爆发力的, 巨大母体中的叛逆因子。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它强调动势, 热衷于表现或暗示不安、对比、无穷的心理冲突, 同时, 它擅长运用光的特征创造戏剧性、夸张和透视的效果, 并且不拘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 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宏伟壮观, 充满动感, 精湛的透视变奏, 戏剧性的构图, 波动起伏, 冲突无限的空间, 加上与精心营造的、理想中完美光源形成的强烈明暗对比, 使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的巴洛克绘画作品, 宛如一场场正在激情上演的, 极富戏剧效果的舞台剧。

RUDOLPH ARNHEIM曾就动感对视觉传达的重要性做过如下总结:“视觉传达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在固定不变的图象空间范围内, 渲染出运动的效果。”因此, 对于以高效率信息传达为根本目的平面设计, 运用极富表现力的形态来体现动感则是其核心问题。富有动感的作品不仅能改变二维画面中的僵硬与单调感, 更能对信息传达对象的视觉感官引起极大的刺激,

当我们一旦意识到动感在二维平面作品创作中的重要性时, 问题便出现了, 我们必须决定观者的视线在我们所构之图中的移动过程, 我们要快速的捕捉到我们所创作的作品重点, 然后在其中不停的徘徊, 继续视线在画面中的旅程, 最终将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完全理解。虽然用语言表达的这个过程似乎相当漫长, 但实际可能只是几秒钟。于是, 如何有效的达到视觉的静与动, 以及信息传达, 则是平面设计师们必须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

诺贝尔奖获得者生理心理学家休贝尔 (Hubel) 和维塞尔 (Wiesel) 曾做过一个对大脑视皮层单细胞的活动进行直接记录的实验。他们记录了不同视网膜区域所对应的每一个细胞的反应, 并以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光照射视网膜, 同时记录相应的大脑细胞激活神经冲动的频率。

结果发现, 许多大脑细胞仅对特定宽度或方位的线条反应。同时这些细胞对一个光点或总体的照明不“兴奋”。还有一些细胞仅对特定角度的线条, 或对在一个特殊方向移动的线条反应。这些发现表明大脑中的细胞也是一种特征探测器。似乎大脑首先将进入的信息分为线条、角度、阴影、移动和其他基本特征。接着, 其他大脑区域将这些特征结合成一个有意义的视觉经验。

由此可见, 线条、角度、阴影、移动对视觉传达的重要性相当明显, 而其中, 线条则是构成动态构图最为关键的组成元素。

按照标准的术语理解, 一根线条是由多个按照轨迹移动的点组成, 这个移动路径决定了线条最终的品质和形态。路径可以是笔直的, 也可以是迂回曲折不断的旋转的自身, 或者, 它跟随着另外一个物体的外轮廓而移动。两个相连接的面的交接部分也是线条。在巴洛克绘画中, 边缘线条形成的动势是构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成功的引起视觉移动的线条不仅让你的视线沿着由线条构成的事物外轮廓运动, 而更应该带领你穿越整个画面。

就像RUBENS鲁本斯在这幅画中所设计的那样 (见图1) , 它的动态构图起始于画面左下角黑衣人与画面的交接处, 然后延着黑色外衣形成一弧线, 它蜿蜒曲折着在人物与背景交接的外边缘游走, 斜穿过画面到达右上方角落处。这条线并没有直接在右上角结束它的动态效果, 而是延着黑色背景及天使的翅膀向左拐弯, 最终与画面最上方的天使的身体融为一体。

CARRACCI构筑了这幅被后人成为“理想化”的风景画 (见图2) :宁静而起伏的山丘田野, 静静流淌着的小溪, 被温柔的微风抚摩着的片片树叶, 山坡上的品味着野草美味的羊群与他们悠闲的牧羊人——所有的事物就好象田园诗中描述的那样, 在画面中铺洒开。画家相当小心的在田园中镶嵌了一条狭长的近似锐角状的溪流, 虽然为了不打破平和的气息而在锐角顶部使用了圆角, 但伴随着整个构图的朝左锐角的形成, 其向左的动势相当自如的流露出来。同时, 还在左右两边的上方区域不断使用近大远小的Z型线, 引领着视线穿越层层田园, 进入画面悠远而令人向往山林深处。

这整个视觉过程在平面设计作品中也经常能见到。

图3是和上图非常相似的构图, 随着线条的流动, 文字及图形与左下角的标志相当自然的连接在一起, 完整而流畅。

此作品 (见图4) 以扭动变形的花卉将视线按照我们的阅读顺序, 从左带入画面, 在中间与女孩的美丽侧面及眼睛相遇, 稍做停留, 然后随着花卉流向画面右方。

要补充说明一点:如果需要用文字描述画面中的二线条 (见图5) , 几乎所有人都会用:“一条从左上向下滑动的线”和“一条从左下向右上上斜的线”来形容这二线条, 为什么很少有人会反过来思维呢?那是因为从左至右的顺序是我们最习惯使用的阅读顺序。虽然传统的中文书籍是从右至左的竖向阅读, 但是, 当代社会已普遍接受了西方流传过来的从右至左的阅读方法, 并应用在书籍等所有领域, 此思维方式无形间被所有人接受并理解。

由文字的间隙组合而成的线条与白色背景融为一体, 它带领我们的视线从画面左端开始, 在建筑边缘和内部穿梭, 随着3个跳跃的个体的运动趋势, 不由自主的将文字内容也同时印入脑海。 (见图6)

构图平面 篇7

1、哈萨克居住特点

对于哈萨克的绝大部分居民来说,大多是从事畜牧业,除了一些少数的从事农业的居民采用定居的方式生存之外,大部分的牧民则依据季节的变化从而转变自己的牧场位置,过着逐水草进行居住的游牧生活,因此,哈萨克牧民通常采用可以进行拆卸和进行组装的圆形毡房进行居住,通常也被称之为“宇”。

对于毡房而言,通常就地取材,采用草原上所特有的红柳对毡房的顶及圆栅进行制作,构建出毡房的基本骨架,然后在木栅的外围在运用芨芨草对墙篱进行制作,然后在包上毛毡;顶部设有天窗,并且覆盖可以活动的毡子,从而保证房间内部空气的流动。富裕的牧民所居住的毡房洁白而又高大,房顶还会装饰红色或者是彩色的图案;贫穷的牧民所居住的毡房通常比较矮小,也相对简陋。

2、花毡的历史渊源

在汉代的史书当中就早已经记载了西域的“旃”,而这里所说的旃这就是指的现今的“毡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哈萨克花毡的存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同时,由于一些花毡文物被人们不断的发现和出土,也充分表明了花毡所存在的历史非常的悠久。

哈萨克族的花毡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代代哈萨克民族天才的创造,从而形成了一件非常值得研究的艺术品,其品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特别是花毡表面所表现出来的纹样特点,十分的丰富,制作工艺和手法也越来越精湛,用途十分广泛。花毡现已成为哈萨克传统文化的一种典型的象征。作为哈萨克族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其主要是依据花毡的实用基础从而不断延续下来的,各种各样的花毡制作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以及民族审美情趣。

3、花毡的基本特性

在哈萨克族毡房内补,通常铺着各种各样的花毡,哈萨克语称这些花毡为“斯尔马克”。这些精湛的生活用品通常是哈萨克妇女们利用精巧手法以及构思,运用手工的方式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图文效果,并且将这些工艺经过染配的方式构造出多种多样、色彩鲜艳的毛绒图案。这些图案经过一层层的穿插,将两层新毡缜密地缝制在一起,花毡当中还会搭配黑底红花、白底黄花、黄边绿叶、绿边白花,五颜六色,把整个毡片点缀得华丽美观、色彩多变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

哈萨克毛毡房当中的花毡大小各有不同,形状方正有别,用场也各不同。长方形的花毡,大多是铺在毡房的地面之上,专门用来招待客人进行休息的地方;扇形的毡房则主要是按照圆形毡房的角案从而制作而成,做睡觉时的铺毡,既软绵舒适,又能防潮防寒。

二、花毡的制作工艺及使用材料

1、花毡制作的材料特点

花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古老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汉朝远嫁到乌孙国的细君公主在《黄鹄歌》以“旃为墙”的唱词中,就提到了“旃”,旃就是毡子,说明哈萨克族的毡子在毡房中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由于哈萨克地区以及部落的不同,花毡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以及图案特点也有所不同。而且所体现的质量也各有差异,精美的花毡通常取决于花毡对于原料质量的要求,最为上等的羊毛应是秋季羊羔毛,其质地细腻,柔软,富有弹性。在擀制和缝制过程中也十分讲究和精细。如嫁妆花毡,不仅做工精细,而且还用金线缝制,图案细,花枝多,含有祝福新婚夫妇多子多福的意思。

花毡所采用的原料通常有羊毛、羊毛线、彩色布、线等。哈萨克妇女大致制作三种花毡,一种是将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的毡子上;另一种是把毡子染成五颜六色,用彩色的毡子拼成各种图案,再用羊毛线缝起来;还有一种是用彩色毡片和彩色的布拼成富有浓郁特色的图案,再一针一线缝起来。

2、擀毡的制作

对于哈萨克花毡的制作而言,我们首先要研究擀毡的制作特点,在擀毡制作好之后在在上面进行花毡的制作,这种花毡的制作通常要以原色底毡作为基础进行绣制而成。擀制的毛毡作为哈萨克民族世世代代延续的一项最为常见,也是极其重要的家务劳动,而在牧区当中通常很少有会进行毡制作的手工艺人,因为这时候每家每户都会有羊毛,因此当地人将这种制作工艺进行简化,同时在进行制作的时候通常会采用相互协助的方式进行完成。

擀毡子的时候通常要将羊毛弹成絮状的形式,并且将这种絮状的羊毛平铺在使用芨芨草编制而成的草帘之上,然后运用热水浇透整个羊毛,在将草帘子卷起来并用绳子进行捆扎,然后前面用一个人使劲的拽拉绳子,后面的几个人则用脚踢,当这个草帘子滚动大约2-3个小时之后,底毡的制作便基本完成了。

3、花毡的制作

对于花毡的制作而言,并没有可以参照的样本或者可以参照的图样,这些制作全都是依据哈萨克民族的妇女脑子中所想象的进行制作,而对于花毡的制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毡贴的制作,将毡子进行染色,运用带有不同颜色的毡子进行裁剪,形成各种不同的图案,然后运用羊毛线对这些块状的毡子进行缝制,从而形成整块带有不同颜色和图案的毡贴。

2)布贴的制作,主要是将带有不同颜色的彩色布进行裁剪,形成各式各样的图案,并运用羊毛线将这些图案丰制在白色的毡子之上或者是具有喜庆特点的红色布上。

3)毡子、布一起使用,拼接成带有特色的图案形式,最后再用羊毛线进行缝制。

4)针绣,主要是运用彩色的羊毛线直接在白色的毡子上进行缝制,形成各式各样的图案形式。

三、花毡的图案形式特点以及色彩的运用

1、花毡图案的运用

哈萨克毛毡上的图案设计丰富而生动,通常采用自然自身形成的一种图案纹样,或者是几何形的图案纹样进行构建而成。在现代的哈萨克所遗留下来的花毡上我们可以看出,花毡纹样当中主要以羊纹的图案作为花毡当中主要的图案构成形式,并且制作者通常会将这种纹样进行一定的抽象变形,重新构建出一定的抽象图案进行表现,使得整个花毡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点。

在哈萨克毛毡的图案构成来说,除了运用一些植物图像之外,还会采用大量的人物形象或者是动物形象进行表现,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对于伊斯兰教而言,通常会对一些偶像崇拜具有反对的情节,但是却依然不能够对几千年来本民族所形成的民间艺术形态进行消除。

2、花毡的色彩运用

对于哈萨克民族来说,大多生存在高原的草地之上,而且山区四季分明,并且日照时间也较为强烈,这也促使哈萨克民族对于浓烈而且鲜明的色彩尤为的喜爱。在他们认为,这种强烈的色彩能够与大自然相互融合,从而带给人舒适、自然、清晰的感觉。

哈萨克民族的就别尤其对红色、绿色、蓝色、黄色和白色这几种较为寸劲的色彩,也同样是他们进行生活当中所经常运用到的基本色调。在进行毛毡装饰的情况上,通常采用较为艳丽的色彩进行装饰,使得毛毡华丽而美观,并带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在毛毡的设计当中,有以黑底红花、黄边绿叶的表现形式,也有白底黄花、绿边百花的表现形式,同样还有白毡底上带有黑色花纹,并以红色进行修饰的图案表现形式,色彩使用灵活,表现多样。

四、花毡平面构图形式在现代包装中的运用

对于哈萨克花毡的色彩图案而言,其内容丰富,且每一个不同的图案都会有着不同的愿望,羊角变形的图案通常代表着当地牧民对牧畜兴旺的渴望,西米的多枝花纹通常代表着多子多福等等,还有变化多端的集合构图,通常要和多种色彩进行搭配使用,并将不同的材质巧妙的结合,从而表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现代包装设计当中,我们可以将哈萨克花毡当中这种对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两好的借鉴,例如:

1)弧线形式的构图方式,在花毡当中我们可以大量的看到这种具有圆形特点的构图形式,这种构图形式凸显图形的灵活性,采用一些植物的变形进行表现,将这种表现充分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当中,能够更好的带动整个设计的律动结构,从而给人以浪漫、流畅的感觉。

2)散点式的构图形式,在花毡图形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构图形式,这种形式将一些图形进行无须的排列组合,表面上看上去没有规律,但是却聚散有序,将此种构图形式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当中,能够充分体现构图的空间感,从而给人一种特殊的视觉体验。

3)中心式的构图形式,这种构图表现主要是将一些元素至于整个构图画面的中心位置,有一种视觉的安定感,同时也能更好的凸显画面所表达的住址,是的整个画面充满层次感,主次分明。

4)重叠式的构图形式,构图中各元素多层次重叠,使画面丰富方位,有律动感,这种构图形式强调一种层次感,如果处理不当会有信息混乱的感觉。

5)当然,在色彩的选用上也同样可以对花毡的配色进行选用,采用较为纯净的色彩进行相互的组合,从而更好的表现出当代包装设计所要凸显的主要特点。

参考文献

[1]李安宁编著.新疆民族民间美术[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包路芳著.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杨建新著.中国少数民族通论[M].民族出版社,2005.

[4]赵嘉麒主编.哈萨克文化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上一篇:循证护理培训下一篇:工业结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