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的构图特点

2024-09-24

儿童画的构图特点(共5篇)

儿童画的构图特点 篇1

构图的概念最早来源于西方的美术中, 而在中国传统的国画理论当中, 也称之为“布局”或者是“经营位置”。而电视摄像的构图从最根本上来讲是从美术的构图转化演变而形成的。

一、电视摄像构图的特征

电视这种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 这一点观众通过电视画面的效果便可以了解到, 除此之外, 电视同样还具备了造型艺术的一些基本的特征, 这一点和绘画以及摄像是大致相同的。这主要反映为:

(一) 电视摄像构图的限制性

通常摄像工作者在对电视摄像的画幅进行设计与制作的时候, 一般情况下, 摄像工作者都会根据16:9或4:3的比例来安排。这也就是说, 在对电视画面进行拍摄的过程当中, 电视摄像不能够像通常的绘画一样对画面的边线进行随意性的选取, 摄像工作者一定要对摄像机进行参照, 来展开比较立体化的拍摄。除了这些之外, 电视摄像工作者在拍摄电视节目的期间, 还一定要树立节目的时间观念, 另外还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电视节目的拍摄工作。换句话来理解, 电视摄像的构图一方面来讲不能够像照相馆裁剪照片那样, 对摄像画面进行比较随意的切割, 另一方面来讲电视摄像工作者也不能够像画画的画家那样对绘画作品的初稿进行反复多次的审查。

(二) 电视摄像构图的运动性

我们都知道, 运动性也是电视摄像构图的一个根本的特征。电视摄像构图的这一特征不是纯粹的指在摄像工作者拍摄节目的期间摄像机所拍摄到的对象, 摄影工作者与拍摄对象彼此之间进行方向位置的变换, 另外还能够把位置变换的结果通过电视图像的模式加以体现出来。然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在对之前的方向和位置进行变化的时候, 无论是拍摄的对象, 还是摄像师手中的摄像机, 都能够将观众的视觉要点、电视当中画面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框架变化画面以及构图加以表达。通常情况下, 一些相对静止的画面都能够被摄像师捕捉拍摄到, 然而电视摄像却能够对运动中的所有过程进行详细地拍摄记录。我们都知道的是, 电视节目当中的被拍摄对象基本都是处于运动状态当中的, 为获得更为理想的拍摄构图效果, 拍摄工作者一定要对拍摄画面的布置给予足够的关注, 拍摄工作者不能够只选择某些比较典型的静止画面, 这样电视摄像构图就将失去其应该具有的运动性。因此来讲, 电视节目的拍摄者在对电视摄像构图进行构思的过程当中, 一定要从总体上对拍摄对象运动的经过进行比较详细的了解和预测。

(三) 电视摄像构图的总体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 电视摄像以及绘画都仅仅需要一个画面就能够把要展现的摄像内容进行展示, 另外也能够仅仅需要对某些画面进行合理分配布置就能够顺利完成电视摄像构图的任务。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电视摄像在对日常生活进行记录的过程当中, 摄像机必须要有多组画面。在大多数情况下, 电视摄像头所展现出来的节目画面, 实际上是基于某个画面转变成其他画面, 不同的画面相互关联。所以, 在对构图进行思考的过程中, 不可以只锁定某一个画面, 必须和其他画面进行联系, 在构图上反映出总体性以及不间断性的特点, 它和摄像以及画图的画面布局有很大区别。

二、电视摄像画面的构图方式

(一) 科学掌握构图的均衡性

均衡的含义是:任何一个能够产生图像的要素给观看者感官上的平衡。众所周知, 电视画面是一直在变化的, 因此均衡同样通过动态的方式体现出来, 画面均衡还必须符合观看者的心理。电视画面的均衡一般反映为结构以及色彩均衡。刚开始, 拍摄者一定要对构图结构的均衡进行思考, 在拍摄期间通过视觉较重的作用来维持结构均衡。就好比画图时采用的补白方式, 为了让观赏者前来观看, 通常都会在面积非常大的画幅中添加一个体量不是很大的视觉对象, 从而对观赏者的视野进行汇聚, 加强视觉力量, 显现出视觉对象。此外, 还必须对作品在结构上的色彩均衡进行思考, 在拍摄期间, 拍摄者一定要对色彩加以表达的比例进行合理划分, 尽量避免凌乱、对称以及等量等问题, 在保持色彩均匀的基础上, 还要对客观对象的颜色进行思考, 选择合适的色彩来凸显主体, 为了展示出画面的鲜明效果, 还必须对拍摄对象的色彩进行变化。

(二) 科学掌控画面的层次感

更好地凸显出拍摄对象就是电视画面构图的核心任务。首先, 摄像者必须确定拍摄的对象, 之后再通过对构图的制定以及分置来保持主体和陪体间的均衡关系, 在凸显主体的同时, 还必须了解主次结构, 然后再合理布局。其次, 在构图中, 陪体最大的作用就是解说, 从而深刻了解作品的含义。最后, 选择相应的背景, 让其更好地凸显主体, 同时还可以让观赏者对活动主体所在的地域特色、背景等进行了解, 这样才能凸显出主体的特性, 体现出重点镜头的特点, 以便让画面更有空间感。

(三) 准确把握构图的动静关系

静态构图其实就是说在对电视画面的结构以及功能要素不进行明显变化的基础上明确画面布局的形式。动态构图讲的是:关于画面的造型要素以及结构都会有明显的改编构图形式。在对构图进行拍摄的过程中, 拍摄人员要尽量达到动静结合的视觉效果, 也就是不能将静物拍出动感, 另外还要动中有静。倘若在对一直前进的邮轮以及海洋进行拍摄时, 拍摄人员就必须在近景中插入位置固定的海礁, 与此同时, 还要在远景中插入飞翔的海鸟, 从而就能展现出一个静动结合的画面。

(四) 多采用造型的方式

电视拍摄者要尽量不要使用过于规则化的造型, 目前情况下, 电视拍摄者最经常应用的就是字母以及符号型的构图。字母构图的含义是:在设计电视画面结构的时候, 需要使用某个英文字母的表现形式, 之后我们就把这种画面称之为字母型的构图。字母构图能够对画面构图有一个非常好的说明, 而且有助于拍摄者对关于归类的画面构图进行认识。符号型构图的含义是:不通过某个具体的表现方式对画面构图进行摄像, 通常选择和拍摄主体有关的符号来构图, 主要就是三角形、直角形等。

(五) 合理地进行比较

摄像者在对电视画面进行构图的时候, 可以采取相互比较的工作方式, 这也就是说将形式各异的造型艺术都穿插到某个电视节目的画面当中, 这就是电视摄像构图当中凸显拍摄对象的时候最经常使用的拍摄方式。在对比艺术当中, 拍摄工作者突出的不仅仅是影调以及虚实的相互比较, 还必须要强调拍摄当中的藏漏以及大小的对比。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电视观众无论是对电视节目的内容还是画面质量都有了比以前更加高的标准, 观众需求提高的同时也对电视节目的摄像工作人员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电视摄像中的构图为切入点, 通过探讨电视摄像构图的特点与技巧, 来为电视摄像人员的工作提供切实的帮助。

关键词:电视摄像,构图,技巧

参考文献

[1]王亮, 彭瑾.电视摄像构图的艺术性[J].现代电视技术, 2008, (4) :110-111.

[2]包黎霞.谈电视摄像构图[J].发展, 2011, (12) :151-152.

[3]杨恒.浅谈电视摄像的技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06)

[4]朱佳维, 李晓光.以婚庆摄像为例浅谈电视摄像课的项目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 (18)

[5]杨琪.综合性高校电视摄像教学现状反思[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理论研究) .2012 (01)

[6]曹陆军.关于高校《电视摄像》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J].文教资料.2008 (31)

把握构图特点,准确连贯表述 篇2

【经典试题】

1.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参考答案:

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开设旗袍、围棋、国画讲座;二是举行三类活动:利用体育课体验太极拳,利用手工课体验中国结和剪纸艺术,年终举行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

2. 下面是某班级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参考答案:

本次春游活动全班分5组,以组为单位准备所需物品,要求从参与,组长负责协调;各组拿出美食进行班级评比,并参加游艺活动。

【答题技巧】

“图文转换”答题技巧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1.根据构思框架图,把握所给图形的构图特点。

首先把握构思框架图中各单元的层级;其次分清各层级内的各单元哪些是程序单元,哪些是内容单元,并理清各层级内单元之间的顺序;最后按照层级由大到小的顺序,结合各层级内部的顺序,依次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

比如经典试题1中,考生首先要把握框架图的结构,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分为活动与讲座两部分,活动又分为三类,各类里面又分小类,这个框架的构图由大类到小类的特点要把握清楚,转换文字时应按照由下往上的顺序逐层介绍。经典试题2中,图中由总到分形成三级信息,显示春游分成5组,有的活动是在小组里开展,有的活动是在全班进行。

2.将所给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体现在语段中。

限于题干要求的字数,考生在用文字表达的时候,无法写出全部可能的信息,只能将所给信息用话语连缀起来表达。比如,经典试题1中,题干中已经明确叙述的对象是 “中华文化体验”计划,所以叙述主语是“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然后从下到上进行分层叙述,整个体验活动由“活动”和“讲座”组成,在具体表述时可以把第三层的内容分别作为“活动”与“讲座”的定语,最后按活动的时间顺序,把“年终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作为结束语。写经典试题2时,应先指出这是一次春游活动,然后讲春游所开展的活动及要求,最后讲各组的具体情形。

3.注意准确表述,做到简明连贯。

作为图形层面的东西与作为文字表达层面的东西是有差异的,因此,进行图文转换时,考生要力求做到准确表述,简明连贯。如果把经典试题2这道题写成:“春游分5组,小组准备物品,人人参与,组长协调,班里进行美食评比,举办游艺活动。”似乎非常简明,但这是开中药铺式的罗列,没有体现文段特定的开头语“这次、本次”,没有显示小组与班级之间的联系,这不是连贯的、能独立成篇的语言表达方式。

高考语文对考生语文素养、综合能力的考查逐渐深入,命题者往往紧扣时代脉搏,注重挖掘现实生活内容,创设特定情境,以此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儿童画的构图特点 篇3

概述

年画, 来自于民间, 是中国古代人们在庆贺新年的活动中为了驱邪纳福而创作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传统民间年画是民俗美术的一种, 它是中国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绘画体裁, 是一种历史最为悠久的民间艺术。

民间年画的发展:在早期的中国, “年画”这一名词并不存在, 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这种充满吉祥意味的绘画有着不同的称呼。随着这种绘画形式的发展和普及, 人们渐渐统称为“年画”。最早的年画以门神的形式出现, 又俗称为“喜画”。古时的人们对于安全的需要格外重视, 他们认为灾难是由于妖魔鬼魅作祟, 而门又是民居的重要通道, 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安危, 因此百姓就对门神产生了崇拜的观念。每当岁末或一年之始, 门神画就成为了百姓们降妖除魔的精神寄托。《荆楚岁时记》上有这样的记载:“造桃板着户, 谓之仙木。绘二神, 贴户左右, 右神荼、右郁垒, 俗谓之门神”。直至今天, 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还张贴年画、门神等, 以增添节日喜庆的气氛。可见, 年画这一画种仍未衰落褪色, 它在我国绘画史上寿命最长。随着历史发展, 和不同地区风俗习惯的不同, 年画的发展产生了大量而丰富的形式和题材。如: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 这四种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 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再如后来的月份牌年画更是对传统民间年画的一种极大创新与改革。

下面将以构图及造型特点为内容, 对中国传统民间年画进行初浅的探究。

一、构图特点

民间年画的画面构图通常是饱满的, 内容完整、布局匀称, 有很强的装饰性。根据不同题材的内容不同, 所采用的构图手法也略有差异。“形式服从于内容”的原则是民间年画的一个重要原则。然而, 形式感也不能忽略, 因为它的创作主要是给劳动人民看的, 要有劳动人民爱看的故事情节、要能引发人们的联想, 总之就是要有看头。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年画, 大部分的构图, 都讲究高度的简练, 在有限的画面上巧妙地使用有主有次、有虚有实、呼应、等对立统一的法则, 从而达到饱满、完整、而匀称的装饰效果。这里探讨一些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构图特点:

1. 对称

“成双成对”的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里总是指向美好的含义, 同时, 对称也是人类审美中最原始的理想形式, 最容易被接受, 也最符合审美心理, 因此, 对称的构图方法在中国民间年画中的运用十分常见, 即使是色彩方面, 也一般讲求对称地使用。虽然, 并非所有年画作品的构图都是对称的, 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却都是追求四平八稳、稳定匀称, 而不是追求奇险。如年画作品《金鱼满堂》, 为使两幅图看起来更和谐, 构图几乎接近于轴对称, 人物脸对脸, 姿势相同且对称, 表现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祝愿与期待。再如早期年画中的门神形象, 武将通常手持兵器, 姿势相近, 神态相仿, 皆为立姿, 左右对称。即使是单幅的年画作品, 构图上也同样讲求对称。民间艺人们似乎对于这种构图方式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但这种对称并不是完全复制的对称, 艺人们讲究呼应中的变化,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动静结合。这种构图方式深深地体现出中国人崇尚中庸和谐的审美观念, 又使得年画作品呈现出极强的美感与装饰意味。

2. 饱满

与中国古代文人书画的大量留白构图风格截然不同, 传统民间年画追求的则是饱满, 尽量不留空白。“满”是民间年画的一种构图规则, 从大量作品中, 我们很少见到留有大量空白的年画作品。这种“满”的构图特点是与农民的心理特征分不开的。首先, 中国人自古就讲求团圆美满的含义。其次, 传统年画是百姓为了喜庆丰收或喜迎新年而作的, 农民们希望来年庄家五谷丰登, 日子越来越美满。再者, 这种构图特点也是欢乐、热闹的节日气氛的体现。

桃花坞年画《花开富贵》描绘了一个铮铮向荣、吉祥喜庆、富裕美满的场面, 人们利用丰富的物质表达对富裕生活的憧憬。画面的安排几乎没有空白, 牡丹、石榴、寿桃、花瓶、琴棋书画、如意、佛珠等满满地呈现在画面中, 花瓶上还有吉祥图案作为装饰, 构图饱满, 颜色十分鲜艳, 有强烈的装饰性意味。

以人物为主体或表现场景的画面更为常见, 这一类型的年画更是将饱满的构图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杨柳青年画《大过新年》描绘了一个五世同堂的欢乐家庭喜迎新年的热闹场面。节日的气氛充满了整个角落, 构图十分饱满。画上题有“新年多吉庆, 合家乐安然”的字样, 角落处还可见一头肥猪正在拱门, 象征着财源广进。再如桃花坞年画《百子图》, 一百个童子活泼可爱, 姿态各异, 周围还有福寿组成的图案, 用来象征多子多孙多福气以及福寿延年的思想。多数年画作品与传统中国画采用了相似的构图手法—散点透视法, 这不仅展现了中国人以满为美的深层心理, 同时也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性效果。

通常, 传统民间年画的构图方式会呈现出以下几种:一种是中心展开的形式。画面中心为主要人物, 周围有众多次要人物作为陪衬。常常主要人物占据了画面的很大比例, 而次要人物被压缩的很小, 拥挤在周围。另外一种是分割画面的表现形式。这种构图方式通常用在场景的表现上, 为了表达同一时间不同环境下的场面, 画面通常被分割为上下几个部分。还有一种则是几何形态的构图方式, 画面的主体物自然地拥有了方或圆的外形轮廓, 如年画《一团和气》中, 娃娃的造型本身就是一个圆形, 与其所要表达的含义十分贴切。

当然, 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构图方法。根据题材的不同, 民间的艺人们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创作出了许多奇妙有趣的构图方法。

二、造型特点

民间年画艺术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艺术活动, 它的造型并不是按照某种宗旨按部就班的, 而是人们精神世界的自由表达。奇趣丰富的造型来源于“寓意”的运用, 人们总是善于利用汉字的多义或谐音的特点, 将生活的欲望物质化。如:用石榴的造型来表示多子;用“梅兰竹菊”来象征君子的气节;用牡丹、海棠来指代“富贵满堂”……通常, 民间年画的造型有其独特的特点:

1. 抽象

传统民间年画中, 艺人们通常为了主题或者是审美的需要, 通过主观的想象, 将表现对象进行抽象化的概括或提炼, 从而达到装饰的意味。如门神年画中, 人物的身长比例总是与事实不符的, 武将身材常常是又矮又宽, 横向扩展, 给人以安全感、庄严感、肃穆感。这种抽象的特点除用在主体人物上之外, 同样用于作为陪衬的装饰物上。几何纹样的运用出现在画面的边边角角, 这种抽象的造型特点可以说是对远古装饰手法的继承, 远在新石器时期的祖先们就已经具备在陶瓶上绘制几何纹样作为装饰的能力。

2. 象征

荣格曾在其心理学著作中提到:“象征是某种神秘的, 但却是人所共知之物的外部特征。象征的意义在于:试图用类推法阐明仍隐藏于人所不知的领域, 以及正在形成之中的现象。”在中国传统民间年画中, 人们通过谐音、喻义、符号等方式将象征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常见的谐音象征如:连年有余, 画面上呈现的往往是娃娃、莲花和金鱼的造型;喜上眉梢, 则画喜鹊站在梅花树上高歌;五福捧寿, 则是画五只蝙蝠和蟠桃……再如用喻义来象征:石榴意味着多子、白头鸟喻义夫妻白头到老、牡丹则代表了富贵……

3. 夸张

夸张的特征在传统民间年画中无处不见, 如以人物为题材的年画中, 尤其以门神年画为例, 武将们的形象总是极其夸张。仔细观察武将的五官, 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 他们的眼睛都是正面观察到的完整形状。眼睛占据了面目五官的很大比例, 而且眼珠一般要画在正中间, 上下左右不着边, 这样夸张的画法是为了让眼睛看上去更加炯炯有神, 从而彰显武将威严的个性特征。

中国的民间艺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和炉火纯青的绘画技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且丰富的年画作品。民间年画独特的构图及造型特点的运用对于我们现代美术的发展以及创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荣格《分析心理学集》第2卷243页;

[2].《中国年画艺术史》, 薄松年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8年3月第一版;

[3].《再见传统》, 吕胜中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年5月北京第一版;

[4].《中国民间美术造型》, 左汉中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年3月第二版;

儿童画的构图特点 篇4

其实,构图是对画面宏观性的把握,一切其他的技巧只有纳入构图的宏观规划之中,才能实现其各自的存在价值。我们在创作时,在注重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构图对整个画面的把握。

然而,构图教学是美术课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础。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构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基础的构图方式,鼓励学生学会创新构图,让画面更有特色。

在构图上,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师李可染在这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要谈论的就是李可染对山水画的特殊构图艺术,以及通过这些构图艺术的理解,让学生运用到自己的画面当中,进一步学会构图对于整个画面的重要性。

从李可染的作品当中,我们看到了以下几种构图原则:

一、掌握整体,分清主次

我们都知道,要画好一幅优秀的山水画,就要从整体出发,分清主次和轻重。每一张画都要有主次之分。主体,也就是我们说的画眼。画眼要突出,不能和其他次要的物象平等对待,既要分清主次,又要注重局部之间的连接。同样,我们在处理画面主次的时候,也应从整体出发,弄清楚画面中要表现的最主要部分和最次要部分。

李可染在画面主次关系的处理中,显得尤为出色。他的《德国森林旅馆》,树林为重墨,与暖色调的旅馆建筑和道路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抓住了画面的主体物,也就是旅馆和道路,这样,画面显得生机勃勃。另外,还有他的《谐趣图》也很好地处理了主次关系。从整体性原则出发,他以大片的湿墨构成山体,灰色的调子与以浓墨表现的颐和园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浓淡对比,干湿对比,使得画面的意境生动化。因此,李可染就是以表现意境的整体出发、分清主次来决定画面效果的。

综上,学生在儿童画的创作中,必须先把握整体,分清主次。这个原则是很多学生在作画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构图原则。在这一点,教师在授课或者示范的过程当中可以利用提问式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先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主人公是谁?以一个先来后到的顺序引导学生先将主体表现出来,再去考虑陪衬物或者背景。

那到底如何在画面上分清主次呢?我们可以学习李可染运用墨的浓淡对比以及干湿对比来分清,当然对于儿童画而言,我们就可以利用儿童画技法和所利用的工具来分清主次。

二、穿插重叠,往纵深发展

一般在绘制山水画的时候,画面都要求“雄伟壮观”,也就是所谓的“大”,而在画面上要表现的东西也要“多”。因此,李可染在《灵隐两亭》中很好地把握构图中的穿插重叠关系,让画面里的物象避开了“乱”和“杂”。画面中,古柏和古亭的两侧,他画了一条路通向寺庙的深处,通幽曲径,画面显得很生动。他的《歌德写作小屋》也不例外,在挺拔的松树和屋顶的左侧方画了一条通向院内的小路,这就让观者有种即将步入院内的感觉。

“用重叠关系表现物象间的前后空间关系,是人类绘画中最早运用的一种空间表现手法。”我们都知道,郭熙在画山水的时候特别重视其画面的深度。还有石涛,他也很讲究穿插重叠,善于利用中景将画面深透进去。李可染继承了这一点,大部分画面上都具有穿插效果,并且很好地掌握了远景、中景、近景之间的关系,中景为关键,近景中穿插远景。这样,整个画面富含了深厚的空间意义。

总之,李可染几乎经历了中国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所有转型阶段。在他的路途中,大都蕴含着继承与创新的挑战。我国的绘画发展和探索总的来说就是“继承、改造和创新”的过程。然而李可染作品的创作理论对当前的施教主体还相对复杂难以接受,我们可以通过作品欣赏、范例对比和教师的示范讲解等方法,简单地将李可染的构图艺术逐步代入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空间和构图所带来的美感,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更好地运用到他们自身的绘画创作过程中。

因此,从李可染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获得启迪,发掘他独特的构图艺术,学习他独特的创新精神,在实践中继承,在继承中突破,从而找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构图风格,创造更优秀的作品。

摘要:现代儿童绘画中,构图占据着主要的评价要点,很多学生在画面构图上往往缺失方法及创新意识。然而,应该如何进行构图才能更容易使画面变得美观呢?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构图原则,采取了传统的继承方法,将历来著名的艺术家的绘画技法传授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并学习,甚至,鼓励他们改造创新。

关键词:儿童画构图,构图艺术,主次,重叠

参考文献

[1]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05.

论潘天寿写意花鸟画的构图特点 篇5

一、方形组合

所谓“方形组合”,是画面大的骨架和结构以方形为主。画面中间构成一个面积很大的方形是潘天寿的典型构图形式,这个方形可能是由石头、花草、树枝、题款等组成的。方形带来一个难题是过于平稳、缺少动势,容易造成画面无生气。潘天寿没有回避这个矛盾,他采取的办法是将方形略加倾侧,这样一来,方形就出现了动势,这是一种沉重的下滑的趋势,平稳中出现了动感。方形会略有变化,以梯形居多,一对边基本平行但一长一短,通常方形的四个边与画的边缘会形成一个夹角,即不平行于画边,主体物安排在方形的边角。方形除了以四边形的方式出现外,也有三角形和多边形。方形组合使潘天寿的作品具有雄阔的力量感,风高骨峻,卓尔不群。

首先是“实”的方形,这个方形常常以一块大石头的面貌出现。潘天寿擅长画石头,他画的石头在画面中占了很大空间且很方正,此法以险制胜、不落入前人窠臼,形成厚重刚毅、气度宏大的艺术面貌。方形的特点是稳定、饱满、沉重、坚实,让画面充满阔大沉雄的力量感。比如作品《八哥崖石》,正中间画一个几乎占满画面的巨型方石,让人联想到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这种大胆、独特的构图方法,在传统绘画中很罕见,因为容易将画面堵住,就像在家门口放一块巨石,视野不开阔,意境不悠远,同时,在画面中间画一个体积极为庞大的物体会使得画面不协调、没有空间感。但是他最擅长运用“造险破险”之法,先制造一种突兀险峻、不合时宜之感,再巧妙化解,最终产生奇趣横生的效果。石头仅以墨线勾出轮廓,中间留白,就能化实为虚,化险为夷,同时具有明确的秩序。

其次是“虚”的方形,如《朝霞》中,荷叶、荷花、水草、题款构成大的梯形状方形,中间是以虚的形式出现的留白,方形边上的四组物象分别以不等边的三角形呈现,整幅画就是由大梯形和四个小三角形构成,具有稳定饱满、落落大方,又变化无穷的特点,这就是潘天寿的画面构图的独到之处。类似构图的荷花有许多幅,每一幅都有新的面貌,但是大的构图理念是一致的。《朱荷》是少了一个角的长方形,大的长方形的四边又由不同的小方形和小三角形构成,其构图之方正规整、简洁大方,令人耳目一新。他的作品很少用淡墨渲染,黑白关系简洁明确,画面既有“虚”的白,又有“实”的白,所谓“计白当黑”“知白守黑”,丰富了中国画留白的内涵。

二、平面分割

潘天寿的写意花鸟画重视对中国画传统的继承,一方面表现在画面的平面化构成上,但是他分割平面的形式是独特而有创造性的。所谓平面化,就是将现实生活中具有长、宽与纵深三维立体结构的事物转化成不具有纵深的二维平面结构。当然,中国画的平面并不是绝对的平面,也会暗示一定的空间、透视,只是这种空间较之西方的写实立体是非常微弱的。如《朝霞》中的荷叶看似是不经意的平涂,但是三角形的倾斜度,笔触大小有规律的排列,微弱的浓淡关系,都在暗示荷叶的纵深感。潘天寿画面的平面分割有何独特之处呢?

首先是直线和角,潘天寿作品中的直线是古今写意花鸟画中最直和数量最多的。他用笔尚刚直,与前辈相比,以方直为主,转折处往往成方形折角,弧线较少。荷花、荷叶的茎、石块的边线、树枝、草茎等,常常以直线形式出现,直线上会有一个很小的折,以增加变化。直线是最为简洁明了的线条,传达出刚劲有力、挺拔庄重的意象。直线将画面分割成的形状最为规整、明确,富有个性。他的画中的角是古今花鸟画中最规整和数量最多的。例如作品《朱荷》,荷花的长茎几乎与画边平行,但是有一个较大的折角来调剂,新叶的茎非常直,有一个微弱的折角,未开放的新叶、茨菰、草叶有的也以直线出现,不同方向的直线必然形成锋利的角。所谓“宁方勿圆”,方形被赋予许多优秀品质,雄强霸悍,大气磅礴,是作者所赞赏和追求的,也是振作民族精神的时代要求。潘天寿的方形有韧性、有弹性,笔锋刚劲且变化多端,显得轻松灵活而不板滞,真正做到了把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否则就会锋芒毕露、剑拔弩张,降低作品的格调。

其次,潘天寿在作品的边角处理上独具匠心、非常精致,让作品主次分明、细节典型、高度精炼。边角的实是与画心的虚相对应的,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作品《八哥崖石》,不必说崖石顶端作为主体的八哥三三两两有秩序地分为三组,只看芭蕉树、蜘蛛网、竹枝、杂草形成的三角形,石块边缘的苔痕等处理,精致而不失天趣,风格独特。石块非常具有写意绘画的特点,与其说是一个长方体,不如说是一个长方形,因为只在边角有少许裂缝和苔点暗示它是一个体积,这种平面化的处理方法画味很浓、别有意趣。潘天寿的画中的苔点是古今写意花鸟画中最圆的,恰好中和了石块方硬的形象。除了在大的构成上标新立异外,他特别注重归纳总结传统绘画构图中的宾主、虚实、疏密、呼应、重心、交叉、参差、斜正等问题,画面中间“疏可走马”、边角“密不通风”。外紧内松,边角精细的处理方法,不但让画面疏密有致、松动透气,更为重要的是极大地拓宽了画外的空间,使画面内容更加宏大。

结语

潘天寿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来思考中国画的未来发展,在写意花鸟画的笔墨、构图等方面都有突破,独特的绘画语言给人以新鲜、惊异、振奋、向上的审美感受。他深深地领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第一位旗帜鲜明地主张中西绘画应该拉开距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造险”与“破险”,形成奇强霸悍的绘画风格,展示了中国画的审美新境界。他深刻领会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原则,又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发展创造,形成全面且独到的绘画技法体系,构图能够以险制胜,简洁单纯又浑厚古雅,把传统绘画推到新的高峰。

摘要:潘天寿是20世纪最有创新意识的写意花鸟画家,在很多人认为中国画不科学、落后的时代,他有清醒的认识,对中国画研究透彻、见解独到,最终形成雄强霸悍的绘画风格。在构图上主要表现在方形组合、平面分割两个方面,这样的构图稳定坚固、气势雄浑,既丰富了传统花鸟画的构图形式,也体现出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潘天寿,写意花鸟画,构图,方形组合,平面分割

参考文献

[1]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2]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3]常锐伦.绘画构图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4]郎绍君.守护与拓进:20世纪中国画谈丛[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上一篇:明星名人下一篇:公司对外担保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