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安全用药

2024-10-31

儿童的安全用药(共9篇)

儿童的安全用药 篇1

儿童期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 因此, 表现出的基本特点有三方面:1个体差异, 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都非常大, 无论是对健康状态的评价, 还是对疾病的临床诊断都不宜用单一标准衡量。2对疾病造成损伤的恢复能力较强, 比较严重的损伤可实现自然改善或修复, 只要度过危险期, 常可满意恢复, 适宜的康复治疗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3自身防护能力较弱, 易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导致疾病发生。因生长发育中的小儿器官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健全, 对药物的毒副作用较成人更为敏感。小儿疾病多变, 选择药物须慎重, 更要求剂量恰当, 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 掌握药物的性能、作用机制、毒副作用、适应证和禁忌证, 以及精确的剂量计算和适当的用药方法。现对儿童安全用药做如下探讨。

1正确诊断疾病

一定要到医院专科进行正规的诊断, 不轻信广告, 追求贵药、新药, 根据药物的特点, 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 选择安全、有效、可靠、廉价易得的药物。

2掌握正确的用药剂量

1按体重计算:每日 (次) 需用剂量=每日 (次) 每千克体重所需的药量×患儿体重 (kg) 。2按体表面积计算:每日 (次) 需用剂量=每日 (次)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需要量×患儿体表面积 (m2) 。孩子体表面积计算方法:<30 kg的孩子体表面积 (m2) =体重 (kg) ×0.035+0.1;>30 kg的孩子体表面积 (m2) =[体重 (kg) -30]×0.02+1.05。

3如何正确使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 适当的发热可以帮助人体消灭体内的病毒和细菌。当孩子体温超过38.5℃的时候, 医生才建议用退热药物, 一般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剂量不宜过大, 可反复使用。但应在治疗病因的基础上应用退热药, 这样才是安全的。经常给儿童用布洛芬时, 应注意与阿司匹林同时服用可增加胃肠道反应, 与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合用, 增加出血危险, 与呋塞米合用排钠和降压作用减弱, 和地高辛同用增加地高辛血药浓度, 和糖尿病药同用增强抗糖尿病作用, 和降压药同用影响降压效果, 和甲氨蝶呤同用降低甲氨蝶呤排泄等, 避免发生不良后果。另外, 这种药物还必须与食物同时服用或饭后服用。原则上3个月以下的小儿发热应慎用解热药, 在物理降温无效的情况下可选择外用栓剂以减少副作用。

4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

小儿易患感染性疾病, 故常用抗生素等抗感染药物。儿科工作者既要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用药指征, 更要重视其毒副作用的一面。对个体而言, 除抗生素本身的毒副作用外, 过量使用抗生素还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衡, 使体内微生态紊乱, 引起真菌或耐药菌感染;对群体和社会来讲, 广泛、长时间地使用广谱抗生素, 容易产生微生物对药物的耐受性, 进而对人们的健康产生极为有害的影响。临床应用某些抗生素时必须注意其毒副作用, 如肾毒性, 对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等。正确使用抗生素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适应证, 必须是细菌感染, 并且有明确的感染部位、感染性质和感染诊断。2要进行病原学检查, 选用细菌敏感度高的药物, 尽量使用抗菌谱窄的抗生素。3尽量避免联合应用抗生素, 严格掌握联合应用的适应证。4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剂量、疗程及给药方法, 注意药物合理的配伍, 避免频繁换药。根据不同的感染情况决定疗程, 使血浓度达到有效的抑菌浓度水平。5建立抗生素监管领导小组, 防止滥用抗生素。6加强耐药菌的监测。7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控措施。8制订本医院的抗生素使用规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即“感冒”90%以上是病毒引起, 治疗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处理, 一般不需用抗生素[1]。

5禁止滥用中草药

很多家长认为服用中草药比较安全, 当发现孩子有一点毛病时, 常常自己买些中草药给孩子服用, 其实, 是药三分毒, 而且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复杂, 安全性只是相对而言, 尤其是婴儿时期, 身体各个方面都未发育成熟, 随便服用同样损害婴幼儿健康。如很多年轻妈妈都将板蓝根当作“万金油”, 防止上火, 预防感冒, 有事没事都冲包给小孩喝, 岂不知这样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用中医术语描述, 是“稚阳之体”, 需要一些“火”来助长发育, 而板蓝根性属寒凉, 过多食用不仅伤害脾胃, 尤其是小孩, 脾胃功能尚未健全, 多服板蓝根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 使小孩食欲下降, 还在一定程度上浇灭了生长发育所需之“火”, 不利于儿童的发育。不宜滥用滋补之品, 小儿生机旺盛, 宜饮食调理, 不宜滥用滋补之品, 否则会使机体阴阳失衡, 伤及脏腑气机。即便是存在虚证, 也须慎用补剂。

6禁止滥用激素

短疗程常用于过敏性疾病、重症感染性疾病等, 长疗程则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 某些血液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使用中必须重视其副作用:1短期大量使用可掩盖病情, 故诊断末明确时一般不用。2较长期使用可抑制骨骼生长, 影响水、电解质、蛋白质、脂肪代谢等。3长期使用尚可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 降低免疫力使病灶扩散。4水痘患儿禁用激素, 以防加重病情。激素更不能作为退热药常规使用。

7禁止滥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通常在没有特殊疾病的情况下, 只要儿童能正常饮食, 不挑食、不偏食, 有足够的蛋白质补充, 一般是不会缺少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 所以没有必要给小孩乱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若长期盲目使用会导致人体内维生素不平衡, 影响机体正常功能, 造成维生素在体内蓄积过多而中毒[2]。

8小结

由于儿童时期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 各个系统、脏器发育都未健全, 对药物毒、副作用耐受性差, 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 小儿用药必须根据其解剖、生理等特点, 严格掌握适应证, 慎重选药, 以达到安全、合理用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年, 林国生, 付洁, 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2) :143-144.

[2]陈金花.合理选择药物及时用药停药[J].浙江临床医学, 2003, 5 (4) :320.

儿童的安全用药 篇2

9月13日,在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首届儿童安全用药传播与发展大会上发布了《20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白皮书》显示,超八成家长给孩子用药存安全隐患,近20%的家长会将药溶于牛奶、糖水、饮料和粥汤等给孩子服用。不合理用药与缺少儿童专用药是儿童用药安全的两大焦点。

调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等开展,历时近2个月,覆盖100多个城市,共3576名儿童家长参与调研,对335个零售药店的店员推销儿童药的过程进行体验,并深度访谈了10名儿科专家。儿童不是成年的缩小版。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儿童用药存在着“剂量靠猜、吃药靠掰”的现象。

超八成家长给孩子用药存安全隐患

《白皮书》指出,84.9%的家长给孩子用药时存在安全隐患。调研中,27.4%的家长表示因为担心医嘱用量不够或太多,会自行调整用药剂量。72.5%的家长存在给孩子擅自停药的行为。超过三成的家长会擅自给孩子联合用药。19.8%的家长会将药溶于牛奶、糖水、饮料和粥汤等给孩子服用。42.7%的家长会根据自己或亲友的经验给孩子用药。

此外,家长对儿童药概念的理解较模糊。认同“药名上有小儿”字样的药是儿童药的家长占比仅61.5%。而认同“儿科医生处方的药就是儿童药”、“说明书适用人群上有写儿童的就是儿童药”和“说明书用法用量上有写儿童的就是儿童药”的家长占比分别高达50.6%、41.0%、39.0%。同时,家长对儿童药判断、用药剂量、喂药方式等方面存在困惑,超过一半家长有1种到3种困惑。

《白皮书》显示,大部分家长对儿童用药安全感评价不高,特别是化学用药。45.8%的家长认为目前整体的儿童用药一般,9.3%的家长对目前整体儿童用药感到不安全。探究原因,抗生素滥用严重是主要原因之一;其次是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临床用药实验,剂量不知是否科学,副作用未知;第三是儿童药品出现过安全事故。

儿童药品批文数量较少

《白皮书》显示,我国儿童药品批文数量较少。

数据显示,截至6月,我国国产药品批文共有176652条,其中专用于儿童的药品批文3517条。其中,中成药占比为68.5%,化学药占比为31.5%。儿童药批文数量远远少于成人药批文数量。

我国国产药品总体批文中,儿童药批文数量占比仅2.0%;从化学药品批文来看,儿童药批文数量占比1.0%;从中成药品批文来看,儿童药批文数量占比3.9%。

此外,现有儿童药批文涉及治疗领域窄。中成药中,止咳祛痰药批文占比最大,占比36.5%;化学药中,呼吸系统用药占比最大,占比45.3%。

儿童专用药市场规模小

《白皮书》表示,我国儿童药市场规模今年不断上升,市场潜力巨大,但国内专门生产儿童药的企业却寥寥无几。根据全国工商联药业商会的调查,全国6000多家药厂中,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仅10余家,有儿童药品生产部门的企业也仅30多家。儿童用药医疗市场90%以上的份额被为数不多的外资企业占领。

此外,由于儿童用药生产主要表现为小批量、多批次,工艺相对复杂,生产成本较高、新药研发周期较长,并且儿童药品销售存在季节性强、利润低等缺点,同时在研发、转让、生产、使用、销售等环节缺少政策支持,这些都削弱了药企生产儿童用药的积极性。

建议规范零售指导儿童用药

《白皮书》指出,目前零售药店对于儿童用药的.销售存在不安全因素。药店店员推荐的儿童药超过八成是有明确儿童用法用量的,7.1%的药品说明书里面是没有儿童说明的,7.6%是只有“儿童酌减”的相关说明。在没有提供医生处方单的情况下,药店店员推荐的儿童药品中有20%是处方药。

药店店员在给家长推荐儿童药品前,发病时间、用药史、药物过敏史方面则少有提及,更有8.1%的店员不询问相关事项就直接推荐药品。85.1%的店员在给家长推荐儿童药品后不会再提醒家长这些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儿童上火安全用药指南 篇3

儿童上火与用药误区

宝宝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尤其各种器官,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属于低免疫人群,同时,宝宝与药物代谢密切相关的肝脏和肾脏功能均未成熟,滥用药物会给宝宝的肠胃、肝肾等带来伤害,因此,儿童去火的安全用药问题应引起每一位家长的重视。

勿套用成人用药经验

目前,中国市场上销售的药品以成人药居多,这些药品说明书80%缺乏儿童用药指导,因此,给宝宝服用成人药物需谨慎。宝宝的身体耐受性与成人不同,成人药物的某些成份对宝宝不适合,家长很难掌握。宝宝误用成人药的中毒事件经常发生,对宝宝身体造成极大伤害。另外,宝宝用药在剂量上也应有科学定量,家长以为给宝宝服用成人药只需减少用量即可,但经常因为服用量掌握不好,产生副作用或药物中毒。

自制凉茶非科学方法

有些家长,喜欢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中草药自制凉茶给宝宝服用,以求直接,快速治愈宝宝上火的症状。其实,在调和各种药材之间的禁忌,引导药物到达目标部位、乃至于抑制各种草药的毒性等方面,自制凉茶远不能达到专业中成药的疗效。还由于组合药方时不能科学定量,给宝宝身体造成伤害。并且自制的凉茶味道不好,宝宝不喜欢服用。在为宝宝选择去火产品时,要选择适合宝宝体质的专用产品,不仅药性温和,而且安全有效。目前,儿童去火产品市场中,一直备受妈妈们推崇的三公仔小儿七星茶,综合来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口服中成药物效果更佳

部分家长有个误区,认为患病后通过静脉注射,疗效好且快。一般来说,西药治疗见效快,短期内效果明显,但是部分宝宝用药后易产生副作用;中成药温性平和,治疗见效相对较慢,但对身体的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医生主张在以下情况下才考虑输液:抢救重症病儿,病情发展迅速;患儿存在吞咽困难,吸收障碍;没有合适的口服制剂。

对于轻微的病症,口服药物是相对安全的,而且价格便宜,推荐使用适宜儿童的剂型,让孩子能接受。

儿童上火,如何安全用药

宝宝上火的时候,多喝白开水很重要。另外,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与新鲜水果,促进肠蠕动,也可以减轻宝宝上火症状。要有效地治疗宝宝上火,建议使用三公仔小儿七星茶。其溶合了山楂、稻芽、薏苡仁,淡竹叶,钩藤、蝉蜕、甘草七味中药的功效,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颗粒剂型适宜儿童消化吸收,且口味清淡微甜,适合宝宝服用。三公仔小儿七星茶,做到科学定量服用:0-1岁的宝宝,每天服用3次,每次1/2包左右即可;1-6岁的宝宝每天3次,每次1包左右的用量即可。它不仅能够去火,同时也能对肠道,脾胃起综合调理功效。经过百年来消费者的亲身验证,得到各地家长的普遍认可,是千万妈妈治疗儿童去火的佳品。

儿童用药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4

关键词:儿童,用药安全,影响因素,不良事件,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是儿童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儿童各系统生理功能尚处在发育阶段, 其生理、心理特点独特,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点均与成年人差异较大, 因此儿童用药安全一直是儿科临床治疗工作中的重要问题[1]。笔者对近年来我院儿童用药出现不良事件的病例进行总结, 并分析儿童用药安全的影响因素,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部诊治的2000例患儿资料, 其中男1238例, 女762例, 年龄6~14岁, 平均 (9.2±2.0) 岁。

1.2 方法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临床用药须知》[2]、《新编药物学》[3]中用药标准, 统计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药目的无关的或者意外的有害反应。用药失误是指剂量过大或过小、用药错误、剂型错误、用药途径错误、用药间隔错误、用药时间错误、用药患者错误以及用药适宜性错误等。药品滥用是指用药者长期自行使用与公认的医疗卫生需要无关的药物。

2 结果

在抽查的2000例儿童中, 125例 (6.3%) 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用药不良事件, 其中以药物不良反应为主要原因。本组中药物不良反应共有52例 (41.6%) , 药品滥用26例 (20.8%) , 用药失误36例 (28.8%) , 药品质量问题造成的不良事件1 1例 (8.8%) 。

3 讨论

3.1 影响用药安全的主观因素

3.1.1 儿科医师因素

对儿童用药特异性意识淡薄, 不熟悉、不了解儿童用药特点;缺乏儿童药物药代动力学及药理学知识;对儿童用药适应证及禁忌证掌握不够[4];治疗时急于求成, 盲目增加药物剂量, 无指征性联合应用药物及预防性用药;不结合辅助检查、化验结果经验性用药;抗生素经验性乱用、滥用[5]。在本调查中, 2例 (1.6%) 为儿科医师用药适应证掌握不够, 2例 (1.6%) 为儿科医师急于求成导致药物剂量过大, 3例 (2.4%) 为无指征性多药物联合应用, 2例 (1.6%) 因过度应用抗生素, 导致菌群失调。其中属于用药失误4例 (3.2%) , 药物滥用5例 (4.0%) 。

3.1.2 药师因素

严格审方意识不强, 机械化照方发药;对儿科药物知识缺乏, 处方合理性判断能力差, 把关能力弱;未能详细向患儿家属讲述药物性能、使用方法、使用时间及注意事项;与儿科医师配合不密切, 未能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药学服务;药店缺乏具有一定水平的药师, 不能为患儿及家属提供优质的药学咨询服务[6]。在本调查中, 因为药师因素造成用药失误2例 (1.6%) , 滥用药物6例 (4.8%) 。

3.1.3 护师因素

未能严格按照医嘱给药;未严格检查药品有效期而使用过期药品;未准确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同患儿家属沟通不良均可导致儿科医师用药与患儿病情脱轨。在本调查中, 因护师因素造成用药失误1例 (0.8%) 。

3.1.4 患儿及家属因素

儿童因智力尚未成熟, 依从性差, 药物应用时间、方法、疗程不当;家属因患儿感冒、发热等疾病而不恰当自主应用解热镇痛药, 长时间应用易导致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不良后果;患儿家属误将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作为营养药, 使患儿长期超量服用, 以致患儿出现消化道反应、高钙血症、肾结石等不良反应[7];患儿家属对药物的危害意识不强, 未能安全放置药物致患儿误服;滥用丙种球蛋白提高免疫力, 抑制患儿自身免疫物质产生, 造成免疫系统紊乱, 影响机体抵抗力。在本调查中, 因患儿本身误服药物引起不良后果共计18例 (14.4%) , 因患儿家属因素造成药物滥用15例 (1 2.0%) 。

3.2 影响用药安全的客观因素

3.2.1 儿童生理、病理特点

儿童生理、病理特点与成年人差异较大, 儿童各器官及其生理功能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其药物耐受性、反应性等均与成年人相别较大, 其体内药物代谢系统、酶系统、肝肾解毒排毒系统均未健全, 药物在体内分布、吸收、代谢、排泄均不同于成年人, 药物敏感性强, 因此儿童用药需更精确。在本调查中, 因儿童生理特点造成的不良反应3 0例 (2 4.0%) 。

3.2.2 药物因素

儿童用药时需按年龄、体表面积、体重决定药物用量, 采用成人剂量或折算应用均不科学, 不安全;目前, 市场上绝大部分药物尚无儿童药代、药效参数资料, 临床儿童用药剂量多为成人实验后外延至儿童, 临床应用药物时剂量及疗程不易把握;药品说明书不规范, 目前临床常用药品约50%以上均未标注儿童用法用量[8], 另有部分标注不明确, 儿童用法用量含糊不清, 如“遵医嘱”“儿童用量酌减”“儿童安全性尚未建立”等, 造成儿童用药时无据可依, 部分药品说明书内容滞后、过时、扩大药品作用及适用范围, 误导临床医师及患儿家属。在本调查中, 因药物自身因素引起不良反应共有22例 (17.6%) 。

3.2.3社会因素

尽管许多药已被广泛用于儿童和成年人, 但是大多数处方药在儿童用药方面没有充分的资料。国内相关政策法规亦相对缺乏、儿童用药管理秩序混乱、儿童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及特殊药品管理制度不完善, 且未得到严格执行;同时, 社会上伪劣、假冒药品频繁出现、屡禁不止;政府医疗事业投入不足, 医院以药费促进自身发展, 以药养医;目前药品市场上常用药物均已应用于儿童患者, 但国内尚未出台相关儿童用药指导政策, 临床治疗多采取经验性用药;制药企业过于追求企业效益, 忽视了儿童用药质量的严格性及要求, 造成患儿用药不良反应增加。在本调查中, 因药品质量问题造成的不良事件11例 (8.8%) 。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于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及敏感性各不相同, 尤其与成人差异很大, 而当今临床药物多以成人为主, 儿童用药时多以成人剂量、剂型为基础经验性应用, 这种不科学、不安全、不精确的用药方法严重危害了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 为保证儿童用药安全, 医院应定期对医师、药师、护师、患儿家属进行宣传教育, 指导儿童合理、安全用药, 并完善儿童合理用药制度、医嘱制度、处方管理制度及监督制度, 加强儿童用药自动化电子信息服务及儿童药物信息咨询服务, 规范儿童用药处方审核, 减少儿童用药不合理、误服药物等威胁患儿安全的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欧阳珊, 莫小兰.儿童用药的隐患与防范措施浅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 (2) :178-180.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2010年版) [M].北京:中国中医科技出版社, 2010:107-154.

[3]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63.

[4]郑建新.我院24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9) :4382-4384.

[5]魏红, 熊一岚, 陆姝, 等.儿童医院药物应用情况与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房, 2010, 21 (2) :159-162.

[6]李桂兰.儿科用药不良反应62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6) :34.

[7]朱良.2008~2010年我院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海峡药学, 2011, 23 (11) :243-244.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5月到20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中,男172例,女154例,其中儿童年龄<30d的有68例,1~3岁的138例,4~6岁的有73例,7~14岁的儿童有47例。

1.2方法对年5月到2010年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症状做了回顾性分析,分析的内容有对儿童的不良反应临床诊断、对于儿童反应的大多数表现以及对这些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2结果

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从中可以总结出,对于儿童普通疾病的发生采取的给药措施以静脉注射为主,静脉注射占总给药途径的70.9%,在儿童用药的类型选择上,其中对儿童的用药以抗菌类的药物为主,其抗菌类药物占总给药的49.3%,而儿童对用药的不良反应大多表现在皮肤上,其比例占42.6%。

本院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用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对儿童治疗的有218例,占66.9%,而使用药物口服的儿童病患有44例子,占总体的13.7%,其他肌肉注射、皮下注射。

直肠用药、外用药等方式占18.3%,由此可见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是对儿童用药的最主要方式。

从本院的抗生素用药调查显示,对于326例的儿童用药情况,我院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为100%,其中主要运用的抗生素药物为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针对于儿童的细菌感染的疾病中,本院主要运用青霉素对其治疗。

3讨论

儿童的不良反应有多种,大致包含为:皮肤的不良反应、消化不良反应、循环系统不良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等等,其中以皮肤的不良反应居多,在本院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的326例药物不良反应儿童的临床表现中,皮肤上产生不良反应的儿童有139例,占42.6%,而在目前大多数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表现,也以皮肤上的不良反应最多。产生这样的情况,离不开抗生素在我国滥用的原因,也离不开病毒或细菌耐药性增强以及细菌的扩散性和传播性增大有关[3]。从滥用抗生素这方面来讲,抗生素的滥用并不只是医疗机构在利益驱使下的行为,也离不开儿童患者的家属的很多行为情况,比如对于儿童生病的情况,很多家属都有不论病情大小都要求医生能尽快控制病情,减小自己子女的病痛,缓解儿女的病情,家属的这种急迫心理和要求医生用好药的需求,使得医生只能加用抗生素来缓解儿童的病情。据回顾性调查显示[4],总给药途径为主的静脉注射中,在注射选用的药物上,也均以抗菌类的药物为主,因此不论是口服或者是注射等方式,儿童都离不开抗生素的使用。但是抗生素的使用中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儿童的不良反应也因此增多。

儿童用中成药的用药安全探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本社区儿童口服的60种中成药, 对其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项、是否为OTC药品, 用Excel进行分析统计。

2 结果

2.1 药品标识情况:

所调查的60种儿童使用的口服中成药说明书中有“小儿酌减或遵医嘱”等字样的中成药共29种, 百分比高达48.33%, 其中颗粒剂、散剂共5种, 如小儿清肺化痰颗粒、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口服液、合剂13种, 如小儿蒲地兰消炎口服液、小儿智力口服液糖浆等;片剂、胶囊等共11种, 如多动宁胶囊、小儿肺热平胶囊等。

2.2使用剂量:

有1 0种最小剂量小于最小包装剂量, 占总数的27.43%, 其中颗粒剂、散剂7种, 口服液、合剂3种。这种情况就导致家长在使用时还要去估计用量, 如保儿安颗粒, 最小规格是10 g, 说明书注明1岁以下小儿2.5克/次, 所以很难把握准确。

2.3 OTC药品使用情况:

用法用量项内容不全的OTC药品共有21种, 其中药品标识不明的有13种, 使用剂量不确切的有8种。OTC药品是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 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和职业助理医师处方, 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试用的药品[1]。如果OTC药品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不明, 会因为用药不合理而产生不良反应, 容易对患儿造成生理上的危害, 本组研究中儿童用中成药现状相关数据见表1。

3 讨论

中成药在我国的医药发展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临床治疗实践中的应用也极为普遍, 特别是在临床治疗实践中,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然而, 一段时期以来, 有不少人都对中成药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中成药以中药为主要成分, 是一种极为天然的药物, 药性较为缓和, 不像西药那样具有不良反应,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近些年来, 有关中成药在临床应用实践中导致不良用药反应的报道屡见报端,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中成药用药安全性的关注和重视。部分中成药生产商认为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小, 制作的与之配套的说明书内容简单, 用法用量项也不够明确。说明书作为为患者提供用药的依据, 尤其是针对儿童用药时, 如果不能为医务工作者及患儿家长提供准确的用药依据, 极易导致不合理用药, 不利于儿童的用药安全[2]。如颗粒药品说明书上的3次/天, 误导患者以为一天之内吃3次即可, 但实际上是指三餐的饭前或饭后半小时服用, 所以要规范内容, 避免患者错误用药。而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 许多生理功能还不完善, 因此, 儿童用药更应引起重视。

由于儿童专用的中成药匮乏, 通常情况以成人药品代替, 剂量单凭医师的临床经验或根据儿童的外在情况, 年龄、体质量、身高估量;药品的口感、大小、服用方法也不适合儿童, 故难保证儿童服用的安全性。应该鼓励医药生产商开发研制适应儿童临床应用的中成药, 说明书详细注明剂型和规格, 从而提高儿童用药的安全系数。中成药同西药一样, 只有在血液中达到一定的浓度, 才能发挥疗效, 剂量过少, 药力不足, 达不到疗效, 用量过大, 药力太猛, 过犹不及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 只有根据说明书内容准确按剂按量的服用, 才能缓解病症达到安全有效地疗效。建议组织相关专家编制统一的儿童用药指南作为儿童药物治疗的标准和依据[3]。

中成药的品类多种多样, 但儿童专用的品类却极其匮乏, 导致近年来儿童服用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数量上升, 若能立足于儿童用药的临床研发, 生产更多儿童专用型中成药, 丰富儿童方面的中成药用药资料, 不但提升了中医药在市场的竞争力, 也促进了儿童医药事业的发展[4]。另一方面, 建议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相关部门监督药品生产商完善、丰富药品说明书, 并进行定期的修正与更新, 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4 结论

儿童用中成药说明书的用法用量项目存在药品用法表述含糊不清、最小剂量小于最小包装、服用剂量不准确等问题, 需要进一步地规范化、合理化和明晰化, 儿童作为服用中成药的重要群体, 保证中成药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刘箐, 张艳菊.北京儿童医院口服中成药用法用量分析[J].北京中医药, 2011, 30 (6) :107-108.

[2]张婧, 杨明, 李翔, 等.儿童用中成药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成药, 2013, 35 (2) :23-24.

[3]陈光明, 叶礼燕, 陈新民, 等.浅析儿童中成药的合理使用[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

儿童用药安全问题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7

1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其独特的生理特点, 决定了儿童用药的特殊性。

(1) 儿童体液占比较成人大, 新陈代谢旺盛, 对水和电解质代谢的调节能力差, 如使用影响水盐代谢、酸碱平衡的药物将会比成人敏感, 也更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

(2) 儿童具有独特的消化特点。儿童的胃酸分泌水平较成人低, 低胃酸会减少对弱酸性药物的吸收, 或增强对酸不稳定药物的吸收。

(3) 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 肝酶分泌不足或缺乏, 肾脏清除率低, 药物代谢缓慢、半衰期延长, 不合理的儿童用药会对儿童的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4) 儿童的血脑屏障功能不全, 药物会通过发育不全的血脑屏障进入脑部, 对某些药物的摄取增加, 可引起神经系统的反应。

(5) 儿童皮肤薄嫩, 水分含量高, 对药物的通透性大, 外用药物如不严格控制剂量, 也会引起中毒。

2 我国儿童药物的现状不如人意, 缺少儿童适用的种类、剂型、规格和包装。

国内市场90%药物都没有“儿童版”, 多数是成人药的“减量版”。医生经常面临无药可开的尴尬局面, 儿童用药普遍“成人化”, 用药安全难以保证。

(1) 儿童适用的药物种类稀少。在我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 药物有520种, 850个剂型, 1 400个规格, 明确标注为儿童药物的剂型和规格不到80种, 且主要局限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解热镇痛药。102种中成药中, 只有1个儿童专用品种。成人药品应用于儿童, 且未经过实际临床试验, 未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特点, 对儿童的毒副作用较大, 甚至会威胁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2) 儿童适用的药物剂型稀少。虽然基本药物中收录了近80个规格和剂型的儿童药品, 但适合儿童使用的剂型如喷雾剂、咀嚼片、泡腾片、混悬剂、糖浆制剂、透皮贴等很少, 较多的口服药为胶囊或片剂。儿童服药依从性差, 家长常将片剂碾碎或胶囊掰开或溶于水[1], 如此吃药, 不仅剂量不容易掌控, 还真成了“苦差事”。如果是糖衣片、肠溶胶囊或者缓控释片, 更会影响药物吸收。

(3) 儿童适用的规格和包装稀少。儿童用药量少, 用药时间短, 单个疗程使用可能仅需几片或是十几片。合适的规格和包装, 不仅可以保证儿童准确用药、安全用药, 还可以避免药物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如今, 药物说明书中建议儿童的给药剂量往往小于最小包装剂量, 口服药和注射剂都存在这种现象。临床上只能进行包装的拆分, 不仅存在资源浪费, 而且拆分开的药物若长时间置于空气中, 遇光氧化, 遇水受潮, 药物的质和量会发生改变, 疗效也会受到影响。

3 儿童药物的缺乏由多种因素造成。

儿童药物制作要求高、研发成本高、临床试验费用高、利润空间低, 审批过程难等, 都是制约其健康发展的瓶颈。

4 在这个全球性问题面前, 建立规范合理的儿童用药体系尚需时日。

如何尽可能地安全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显得尤为重要。

(1) 给药途径的选择。按照能口服不肌注, 能肌注不静滴的原则。虽然静脉给药具有起效迅速、剂量准确、不受消化吸收影响等优势, 但是在输液过程中, 药物中的微粒、热原、药物本身的毒性都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因此, 只有在病情严重或特殊情况下才选择静脉给药。

(2) 给药剂量要准确。在有儿童药物选择的情况下, 不使用成人药。使用药物时, 严格按照日龄、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给药量, 严格按照医嘱给药。医生不能开出小儿酌减的医嘱, 家长更不能靠掰靠蒙来对儿童进行用药。

(3) 药物的选择要合适。因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 应避免使用毒性大、不良反应严重的药物。比如引起耳毒性和肾毒性的氨基糖苷类、引起骨损害的喹诺酮类、引起肝损害的雷尼替丁等。另外, 家长切忌自行使用药物, 如感冒药、退热药, 两者会有些相同药效的成分, 联合使用时会造成剂量过大, 毒副作用增加;或是联合用药时出现配伍禁忌和拮抗作用, 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加大。

儿童用药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关注, 近年来, 有关部门相继制定了《儿童国家处方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颁布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孕产妇及儿童临床用药管理的通知》, 举办了国家级的“儿童用药问题”研讨会, 出台了《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等, 以保障儿童基本用药需求, 促进儿童用药安全, 相信“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实现一定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儿童的安全用药 篇8

1 发病原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90%的病原为病毒, 另有约10%的病原为A族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支原体或衣原体。病变部位不同, 病原差别亦很大[1,2,3,4,5]。常见的几种感染部位病原学特点如下, 急性鼻炎、咽炎、急性喉炎、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的病原为病毒;急性中耳炎、会厌炎则为细菌多见;急性扁桃体炎则可以为细菌, 也可以为病毒。病原的判断还可通过以下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1) 血常规检查。如为病毒感染,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 淋巴细胞偏高, 中性粒细胞偏低。但是病毒感染急性期不少病例白细胞分类可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增高。如白细胞计数不高, 单凭分类中中性粒细胞偏高即诊断为细菌感染是不正确的, 容易误导滥用抗生素。 (2) C反应蛋白 (CRP) 检查。病毒感染患儿CRP≥8mg/L。鉴别诊断为: (1) 如为细菌感染, 则白细胞计数增高, 分类中性粒细胞计数偏高, CRP明显增高 (>10mg/L) ; (2) 如为支原体感染, 则白细胞计数偏低。此时需参考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咳嗽重) 及其他检查, 如血清免疫球蛋白M (Ig M) 、抗体测定和冷凝集试验及CRP[6]。而急性支气管炎病原体为各种病毒或细菌, 常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由于对病原的认识不足,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往往存在许多的误区。

2 治疗误区

2.1 滥用抗生素、抗病毒药

由于国内对购买抗生素没有严格的限制, 普通家庭可以随意在药店买到抗生素。加上对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及治疗原则的认识不足, 有些家庭往往在儿童感冒初期就联合使用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 力求将感冒扼杀于摇篮中, 导致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的滥用, 造成药物对机体的损害。甚至许多患儿家属就诊于各等级医院时往往也得不到正确的治疗。有研究表明在某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2009年2—5月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处方中, 分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药情况。结果在处方中抗生素的应用率为91.0%;抗病毒药物的应用率为65.9%;激素类的应用率为39.1%。抗生素和激素联用的处方占全部处方的37.9%;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联用的处方占全部处方的63.0%;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及激素三者联用的处方占全部处方的30.0%。可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7]。而在三级甲等条件较完备的医院可参照对患儿进行血常规及CPR的测定, 对判断病原体有些许指导作用, 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的使用率有所下降, 根据文献多在30%~50%之间。但也存在未按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炎应用抗生素治疗的用药原则, 未首选一线药物, 在无临床指征下越级选用二线、三线药物的现象。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主要有 (1) 导致菌群失调, 引发二重感染或真菌感染。 (2) 产生细菌耐药性。 (3) 不良反应增多。抗生素滥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听力、肝肾功能、血液系统的损害以及过敏反应等。甚至导致药源性疾病或药源性死亡率的增加。 (4) 浪费大量医药资源。上述危害应引起广大患儿家属及医务人员的重视。

临床常用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 为核苷、次黄嘌呤核苷 (IMP) 类似物, 是一种强单磷酸IMP脱氢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IMP, 阻止病毒核酸的合成[8]。利巴韦林具有广谱抗病毒性能, 对RNA和DNA病毒均有作用, 对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及乙型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麻疹病毒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9]但目前多采用口服或静脉滴注的途径治疗。根据其药理作用, 大剂量长期使用本药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贫血、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 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该药可出现过敏反应, 表现为红色丘疹、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输液样反应等;此外, 也有研究表明在临床上即使短期全身用药也有少数患者出现白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10]。所以一般无严重的全身或局部症状是不支持使用抗病毒药物的。

2.2 滥用复方制剂

市场上所销售的感冒、咳嗽药物常为复方制剂。这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多为解热镇痛类如对乙酰氨基酚、布诺芬等;拟肾上腺素药如盐酸伪麻黄碱、去甲麻黄碱;抗组胺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中枢性镇咳药物如右美沙芬、福尔可定等;祛痰剂如愈创木酚甘油醚、氨溴索、氯化铵等;平喘抗炎药物如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M2受体阻断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这些药物在国内的药品超市可随意购买。患儿家属由于对感冒常用复方药剂的成分、适应证及不良反应不了解, 未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以及某些医生本身对复方制剂不了解等原因造成了错误用药, 对患儿产生危害, 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 (1) 多数的家长不明白复发感冒制剂的具体成分及药效, 根据经验及各种广告盲目判断购买, 素不知药品的成分是否对症。例如有的家长看到小孩打了个喷嚏、流鼻涕就赶紧自行使用儿童感冒颗粒。该患儿只有较轻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却使用了含有解热镇痛药、拟肾上腺素药、抗组胺药、中枢性镇咳药及中药抗病毒等成分的复方制剂, 造成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2) 有的家长则盲目相信药店导购人员, 例如家长进到药店被询问儿童的症状, 仅描述儿童咳嗽得厉害, 而药店内无执业医师或执业药师资格的导购人员会随意给你开出处方。就可能发生在未明患儿症状的情况下给予呼吸道有大量分泌物的儿童服用强力中枢性镇咳药, 造成痰液无法排出, 引起窒息的危险。 (3) 除此以外儿科医务人员也存在对市场上名目繁多、层出不穷的感冒复方制剂的成分不熟悉的问题, 在针对呼吸道症状较多或较重的儿童联合使用感冒药时造成某个或某些成分的重复用药, 加重了药物使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例如同时使用新康泰克及艾舒, 两者同时含有盐酸伪麻黄碱;同时使用艾畅及愈美颗粒, 两者同时含有右美沙芬;同时使用复方愈创木酚磺酸钾口服溶液及惠菲宁, 两者同时含有抗组胺药;以及同时使用999感冒及泰诺, 两者都存在对乙酰氨基酚等现象。故为了避免因用药不当所造成的危害, 应提高医务人员对儿童用药安全知识的了解, 对目前市场销售的常用儿童感冒、咳嗽制剂的成分及其不良反应做个总结, 避免造成用药不当。

3 国外对感冒、咳嗽用药的控制

近年来不断有儿童使用感冒药物死亡及严重不良事故的病例报道, 原因多与使用拟肾上腺素药、抗组胺药有关。2007年美国FDA正式发布信息, 要求除非有专业人员指导, 否则不能将感冒咳嗽药用于0~2岁婴幼儿。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相继发布≤2岁儿童禁用非处方 (OTC) 感冒药。不久之后英国甚至还发布了OTC咳嗽和感冒药物不能应用于≤6岁儿童。虽然有些国家允许OTC自由销售, 但也有不少国家通常需要注册批准才允许销售。

4 对策

对于OTC感冒、咳嗽药的使用, 虽然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SFDA) 发布了OTC感冒、咳嗽药只能购买5次量的法则, 但执行起来还有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医务人员只能通过以下健康教育方式引导消费者: (1) 正确宣传呼吸道感染的相关知识。 (2) 防止感冒药的意外过量摄入、误用和剂量使用不当。 (3) 仔细阅读OTC药标签。 (4) 严格按照标签指示用药。 (5) 药物应保存在儿童无法接触的安全地方。对于医务人员也要提高对儿童呼吸用药安全知识的了解, 避免因用药不当所造成的危害。

5 治疗及进展

目前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原则主要为充分休息, 辅以中药解表、清热及对症治疗并重视一般护理和支持疗法。支气管炎痰液较多、咳嗽剧烈可使用祛痰药。

5.1 对因治疗

首先应根据患儿的呼吸道症状、体征初步判断感染部位, 结合分泌物的特点及血常规、CRP等检查初步判断为病毒感染或是 (继发) 细菌感染并给予相应治疗。因上所述的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等带来的不良反应, 也可辅以中药抗病毒、解表、清热治疗。但需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 明确为风寒或风热感冒、咳嗽后治疗。也有观念认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即为自限性疾病, 不宜初期使用抗病毒治疗, 这样会抑制机体免疫应答, 造成机体免疫力的下降, 容易造成反复感染。但由于儿童呼吸道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儿童的免疫特点。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较成年人发病率高, 若儿童机体免疫力较弱, 临床则表现为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加上每个儿童存在个体的差异性, 对于体弱的儿童为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则应采取早期抗病毒干预。为减少利巴韦林全身用药带来的副作用, 目前使用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儿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利巴韦林气雾剂组与口服的颗粒组在退热、感冒症状改善 (咳嗽、卡他症状, 全身不适) 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意义[11]。也有研究表明使用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儿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优于只接受常规治疗的患儿。利巴韦林气雾剂吸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缩短病程、用药剂量小、不良反应少、疗效明显。尤其在儿童, 气雾剂的使用, 可免除因打针、吃药所引起的疼痛或服药困难, 患儿依从性好[12]。

5.2 对症治疗

由于儿童呼吸道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儿童的免疫特点。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较多表现为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易阻塞, 安全使用咳嗽药也十分重要。目前许多的咳嗽药都含有中枢镇咳药。美国儿科协会 (AAP) 反对镇咳药应用于治疗任何类型的儿童咳嗽。美国胸科医师协会 (ACCP) 以循证为依据的《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处理临床实践指南》指出:镇咳药不应应用于儿童, 尤其是婴幼儿, 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的《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 (试行) 》指出:儿童慢性咳嗽尤其在未明确病因前不主张使用镇咳药。故作为临床儿科医生选择咳嗽药时, 应注意复方药剂成分, 不应选择含有镇咳药物的方剂。分泌物较多时选择的祛痰药常用的有愈创木酚甘油醚、氨溴索或氯化铵等。

儿童咳嗽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部分儿童经常反复咳嗽, 令家长十分着急。如咳嗽症状持续>4周即为慢性咳嗽。急性咳嗽指咳嗽时间<3周, 多为感冒或支气管炎等各种病原感染所致。病毒性感染多呈自限性, 细菌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可愈。亚急性及慢性咳嗽的病因根据年龄有不同, 有研究表明, 感染/感染后咳嗽是婴儿组 (<1岁) 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感染/感染后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是幼儿组 (1~岁) 、学龄前儿童组 (3~岁) 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为学龄期儿童组 (6~14岁) 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13]。也有研究表明, 感染/感染后咳嗽是婴儿组 (<1岁) 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咳嗽变异性哮喘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幼儿组 (1~岁) 、学龄前儿童组 (3~岁) 、学龄期儿童组 (6~14岁) 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14]。病因不同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如感染、感染后咳嗽所致的多为感染后的持续性呼吸道炎性反应, 产生一过性或持续性呼吸道高反应性。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是引起婴幼儿反复咳嗽、喘息的首要病原。在抗炎方面, 无论全身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 对于RSV急性期感染及感染后症状复发均无明显作用[15,16]。予口服孟鲁司特钠, 可有效改善急性期症状, 防止肺功能下降, 减轻持续性呼吸道高反应性, 降低再次呼吸道病毒感染及反复咳嗽、喘息的发生率[17]。变异性哮喘则多采用为β2受体激动剂和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 一般不需全身使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则建议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物 (不包括异丙嗪) 和伪麻黄碱。所以应根据慢性咳嗽的诊断及治疗流程进行治疗。当咳嗽症状未得到缓解时, 一定要进行重新评估。

总之, 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首先要分清病原, 给予相应的治疗, 切勿滥用抗生素, 避免滥用抗生素带来的危害。同时应注重感冒、咳嗽药的使用安全性, 严格掌握适应证。

摘要: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不管是选择在家庭、社区或医院治疗都存在许多方面的用药误区。我们应从呼吸道感染的诊断、用药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着手, 提高患儿家属及医务人员对呼吸道感染用药的安全性及科学性的认识。借鉴国内外先进、合理的药品管理及治疗方法, 减少滥用药物对患儿带来的危害。

儿童的安全用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患儿946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74例, 女372例, 年龄2~12 (6.47±0.28) 岁。共使用药物1137种。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儿用药的种类、剂型、数量、规格、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研究影响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

2 结果

2.1 药品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的情况

1137份药品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693份 (60.95%) , 主要涉及儿童使用的剂量、不同年龄段的用药剂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和儿童专用药品情况, 见表1;未涉及儿童用药内容444份 (39.05%) 。

2.2 儿童用药药品分类化学药品458份 (66.09%) , 中成药173份 (24.96%) , 其他62份 (8.95%) 。见表2。

2.3 693份药物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的药品剂型口服剂型359份 (51.80%) , 注射剂型273份 (39.39%) 、其他61份 (8.81%) 。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中, 1137份药品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693份 (60.95%) , 主要涉及儿童使用的剂量、不同年龄段的用药剂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和儿童专用药品情况;未涉及儿童用药内容444份 (39.05%) 。693份药物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的药品中化学药品458份 (66.09%) 、中成药173份 (24.96%) 、其他62份 (8.95%) , 359份 (51.80%) 为口服剂型、273份 (39.39%) 为注射剂型、61份 (8.81%) 为其他, 可知儿童专用药少、儿童用药信息缺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缺乏及剂型是影响临床上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3.1儿童专用药少和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缺乏的原因和对策693份涉及儿童用药内容的药品中, 儿童专用药仅69份 (9.96%) , 有儿童药物动力学内容的仅47份 (6.78%) 。由于医学伦理学规定儿童不能作为药品临床试验的对象, 因此儿童用药的临床试验较少, 导致绝大多数儿童用药上市时缺乏儿童相关的试验资料, 因此临床上儿童专用药少, 且缺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 而儿童对药物的吸收、转运和代谢与成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临床治疗稍有不慎, 就会造成药物剂量过大或药效下降等不良事件[3]。政府应尽快建立临床研究儿童用药的政策和法规, 借鉴国外延长专利的政策延长开展儿童药品的市场保护期, 可通过税收、专利、市场和研究资助等措施鼓励医院、科研单位及企业收集儿童用药的应用信息、研发儿童的专用药品, 并对研发、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进行相应的市场引导, 加快临床研究儿童药品的注册、申请和审评, 并在定价、招商和采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确保儿童用药的可持续性发展[4,5]。

3.2 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缺乏的原因和对策

药品说明书是医师开处方、药师审核处方、护理人员给药和患者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最基本、最直接的科学信息, 其中药物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是药品说明书的核心部分, 可指导临床用药, 也是用药安全和有效的重要基础[6]。当发生医疗纠纷时, 药品说明书也是医疗责任鉴定的法律依据。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说明书上必须注明药品使用的适应证、药理学、用法、用量、禁忌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儿童用药说明书欠规范以儿童用药说明缺失或药品信息不充分, 主要体现在说明书中无儿童的禁忌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而儿童使用的方法和剂量仅以“遵医嘱用药”或“儿童酌情减量”等简单、含糊的语句带过。我国儿童药物使用的剂量主要是通过年龄和体质量进行换算而得出来, 但相同年龄的儿童因性别和高、矮、胖、瘦等因素的影响, 体质量的差别较大, 但若按照年龄给药, 患儿体质量不同会使机体内血药浓度存在差异, 影响药物的有效性。临床实际工作中计算儿童的用药剂量, 不能只参考年龄和体质量, 需要结合药品品种的差异性、药物动力学和药物的时辰药理学。

3.3 剂型单一的原因及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儿童用药剂型应满足给药方式方便、快捷、可靠,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医护人员的照顾, 且能灵活、适应性地分配剂量。但是目前我国儿童用药的以口服剂和注射剂为主, 较为单一, 近年来, 制药技术的发展迅速, 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等新剂型药物不断上市, 不但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还能有效减少给药次数, 而国外的研究指出, 咀嚼片、泡腾片、颗粒剂、糖浆剂和干混悬剂等剂型均适用于儿童, 可鼓励制药企业提升制药水平, 生产上述适用于的儿童药物剂型。

医护人员专业素质的低下和儿童合理用药规范指导的缺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 医院应对医护人员在儿科药品的适应证、禁忌证、联合用药、儿科复方药品、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抢救措施等方面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专业素质, 有关部门也需制定出《儿童用药指南》对儿童合理用药进行指导[7]。此外, 多数患儿家属不是医药学方面的专业人士, 对药物如何保存、不能与哪种食物同服等知识相对缺乏, 也是影响儿童用药安全和有效的重要因素, 还应加强指导公众正确健康意识, 以宣传科学用药的知识, 普及安全用药知识, 帮助家属走出用药误区。

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患儿946例为研究对象, 使用药物1137种, 对患儿用药的种类、剂型、数量、规格、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研究影响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结果 1137份药品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693份 (60.95%) , 主要涉及儿童使用的剂量、不同年龄段的用药剂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和儿童专用药品情况;未涉及儿童用药内容444份 (39.05%) 。693份药物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的药品中化学药品458份 (66.09%) , 中成药173份 (24.96%) , 其他62份 (8.95%) ;359份 (51.80%) 为口服剂型, 273份 (39.39%) 为注射剂型, 61份 (8.81%) 为其他。结论 儿童专用药少、儿童用药信息缺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缺乏及剂型单一是影响临床上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因此应该更加加强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儿童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杨怡, 张健, 陆晓彤, 等.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房, 2007, 18 (2) :155-156.

[2]张凤霞, 周敦新.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 :55-56.

[3]冯玉林.探讨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 (2) :248.

[4]张晨.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影响因素以及药师干预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 (1) :165-166.

[5]郭霖.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9 (4) :94-95.

[6]金丹, 田春华, 杨月明, 等.儿童用药安全现状及政策研究与思考[J].中国药事, 2015, 29 (4) :427-431.

上一篇:教育参考下一篇:空腹血糖调节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