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交通安全教育

2024-07-06

儿童交通安全教育(精选12篇)

儿童交通安全教育 篇1

儿童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无论是安全意识的缺失, 还是在儿童身边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都应该被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鲜事物的诞生, 有时会让人们忽视儿童身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儿童意外伤害或死亡对与一个家庭的打击是沉痛的, 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的损失更是巨大的。广播电视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少年学习课外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平台, 做好儿童安全教育节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1 我国儿童安全教育电视节目的现状

1.1 板块所占比重低

目前, 我国关于儿童安全教育的知识在电视节目中的展现频率较低, 儿童安全教育知识一般出现在某个节目的一个版块当中, 占节目整体的较小部分。儿童安全教育节目的表达方式一般是“提醒家长不让孩子怎么样”“版块实验室”等。

1.2 年龄分层不够明细

儿童的每个年龄段接触的小社会的不同的, 各年龄段的儿童能理解的问题, 能接受的知识范围也是不同的。目前, 我国的儿童安全教育知识穿插在各种节目的各个版块里, 年龄分层不同, 儿童的理解不同。例如, 《智慧树》的一期节目里教儿童如何防止煤气中毒及如果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应该怎么办, 很多低龄儿童不知道什么是“煤气”也不知道煤气中毒后是什么反应, 知识的不全面很可能造成儿童无法理解, 进而无法继续观看的情况。一个儿童的节目, 年龄分层不明确会导致内容层次不鲜明, 没有办法起到很好的传播知识和教育的作用。

1.3 儿童安全教育节目专业性弱

儿童安全教育的问题是从生活中发现的, 受到安全隐患威胁的多是低龄儿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低龄儿童家长们由于工作忙往往直接将孩子送给幼儿园, 幼儿园的老师和校长有教育儿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义务, 幼儿工作者往往是研究儿童安全教育问题的主要力量, 但目前, 相对于国外来说, 我国的幼儿教育工作团队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原因主要来自幼儿师资力量薄弱,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在制作儿童安全教育节目出现专业性弱、权威性较差的问题。

2 儿童安全教育电视节目的发展

儿童安全教育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发展, 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对儿童教育是一个非常方便有效的途径, 要想使儿童安全教育电视节目发展得更好,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激发儿童自我保护的主动性

当前, 我国的教育模式是以学习为主, 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教育往往容易诞生出一些高智商、低情商的儿童, 在各方面的素质发育上缺乏教育和培养, 儿童自我保护的主动性相对较差。一些父母只知道保护孩子, 却往往忽视儿童也可以自我保护的事实。

在儿童安全教育节目中, 应当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方法和技能, 应在保证节目趣味性的前提下通过实验、动画、宣传片、生活模拟小视频来帮助儿童理解和接受自我保护的方法, 让特定的儿童受众群体明白什么是危险、什么情况下会有危险、怎么避免发生危险, 以及遇到危险该怎么办。此外, 必须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 来创作易于儿童接受的节目内容和形式。

2.2 做好儿童安全教育节目的媒体宣传

一个节目的成功, 不仅依靠节目的高质量的内容和新颖的节目形式。“宣传”的力量更是不可小觑。儿童安全教育节目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一定公益性的。比起一般节目, 儿童安全教育节目更应注重宣传和推广。例如, 将节目作为一个话题来推广讨论、制作优良的宣传片、制作节目的周边玩具、拍一部关于这个节目的主题电影或微电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 宣传节目, 提高收视率才能使节目知识的使用率更高。

好的启蒙对于一个人的人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做一档优秀的儿童节目从微观上是对一个儿童的帮助, 从宏观上讲对社会的良好和谐发展起着萌芽的作用。儿童是一个家庭的核心, 做好儿童安全教育电视节目既对社会的发展有益, 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经济效益。作为电视人, 将精力放在既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 又对社会有积极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国家也在不断地研究、开发教育和保护儿童的方法。儿童象征着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发展和延续与儿童的发展息息相关。儿童所处的年龄段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接受主要是被动接受和学习。广播电视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儿童学习课外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平台, 做好儿童安全教育节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安全教育,少儿节目,自我保护

参考文献

[1]郑绍婷.儿童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之我见[J].教育电视, 2006 (11) .

[2]曾燕波.儿童安全教育现状与思考[J].教育电视, 2007 (12) .

[3]王宏.探究现代教育电视节目形态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10) .

[4]张丽琴.浅谈儿童安全教育现代教育科学[J].教育电视, 2006 (6) .

儿童交通安全教育 篇2

一、活动目的:

为了更好地提高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我校将围绕“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创和谐校园”这一主题及有关安全的热点问题,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活动,使留守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护自救能力,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学校各项安全工作。

二、活动时间: 2012年10月9日

三、活动主题: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创和谐校园。

四、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完善学校各项安全条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学校各部门及全体教师密切配合,努力将活动落到实处。

2、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和防范训练活动,不断提高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学校结合安全教育活动,加强自查自纠,再次对本校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预防校园安全事故,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有落实整改的措施。

4、各班将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的情况做好宣传。

五、安全教育活动安排:

一、导入

1、教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吃什么?

教师:如果一个陌生人给你一个你最喜欢吃的东西,你吃吗?为什么?

2、教师:同学们,如果你一个人在路上走,有陌生人让你坐他的车,你会坐吗?如果他需要你给他带路呢,你会带他去吗?

二、讨论

让同学们讨论以上问题及下列问题。

“那你不帮助他,你还是好孩子吗?”

“你们说该怎么办呢?”

三、陌生人的花招

针对教师按教材自编的情景,让学生讨论:他们会怎么办?

四、容易造成的伤害

老师告诉孩子们容易造成的伤害:容易被迷昏或绑架、致命、被拐卖等(结合场景)

五、自我保护措施

1、启发孩子们学会自我保护。

2、避免与陌生人单独接触。

3、赶快走到有人或人多的地方并大声呼救。

儿童交通安全教育 篇3

关键词:交通安全;儿童 ;宣传教育

根据联合国儿童权益大会的惯例,儿童是指年龄不大于18岁的人。道路交通伤害(Road Traffic Injuries,RTI)是全球儿童的主要伤害死亡原因之一。儿童主要的出行方式是步行者、骑车和乘车,使得他们成为道路交通系统中的弱势群体,世界各国的研究者都注意到儿童是道路安全关注的重点人群。我国已经迈入汽车社会的门槛,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预防儿童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方面学校有义务,家庭更有责任,家庭、学校任何一方面的安全教育不到位都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外在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起步早,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明显成效。

1.国外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措施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并在全社会的共同配合下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和教育效果。其中一些国家在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中,对于儿童心理研究,课程设计、社会合作等许多方面都有比较先进的措施和经验,对我们国家积极提高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效果,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促使我国儿童交通安全宣传管理工作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1.1丹麦

丹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儿童出行安全的规定,例如,“乘坐家用轿车时,7岁以下儿童必须配备车用儿童座椅,否则属于违法;孩子骑自行车或坐自行车的儿童座椅时,必须戴安全头盔,或使用安全带,将双脚固定在儿童座椅上”①。法律条款以硬性规定的形式制约了儿童和家长的出行行为,从小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并进一步加强了家长的安全意识,降低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丹麦的幼儿园每周都会举行“徒步行走”活动,老师会带领孩子们到大街上进行实景教学。因此,在丹麦的大街上经常可以遇到几个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在街上行走的景象。幼儿园老师带队行走的同时,还会为孩子们讲解在马路上遇见的各种交通标志,帮助他们进行认知、记忆和识别。

除了在幼儿园接受教育外,丹麦的儿童社区里还有专门以丹麦交通为主题的俱乐部。俱乐部的特点一是普遍性,加入儿童交通教育俱乐部的成员占全丹麦三岁到六岁儿童的35%。家长只需交少量的费用,孩子在三岁时就会收到来自俱乐部的一套交通安全知识教材。二是系统性,俱乐部每段时间分发的画册和组织的活动均是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和其接受知识的能力而设计,例如,三岁的儿童应该学会区分人性道和机动车道,四岁的儿童应该懂得在规定的地点过马路。通过这种少量多次的新内容刺激,可以使儿童更好的掌握交通知识。三是直观性,直观的图片教材和住所附近的现实场地,家长可以辅助孩子进行交通练习,加深儿童对道路和车辆的理解。

1.2法国

行车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驾车人的素质,而孩童时代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法国在全国共设立了400余所交通公园,用于对儿童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和参与交通活动的模拟训练。②在公园中,由老师或者工作人员向8岁以上的孩子讲解他们自己或随父母出行时可能在道路上遇到的危险,并在各种安全培训结束后,给通过“考察”孩子们颁发“马路行走许可证”。这样可以让他们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养成遵守道路规章的习惯。

2.国外先进理念对我国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启示

总结发达国家在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方面的做法,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儿童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的进行,以期从小培养“遵守交规我为先”的良好风尚。

2.1强化法律规范,制定儿童交通安全专项法律条款

在儿童交通安全教育方面,国外许多国家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来规定儿童及他人的出行准则,以确保儿童的出行安全,例如美国制定了《儿童乘客保护法》。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于完善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律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这套法律体系中没有提及对儿童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教育等的具体、可落实的细项章程和规定。这使得儿童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以及安全宣传教育得不到具体的法规、政策支持。

因此,要从提高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国家应制定全国性的儿童交通安全教育规划体系,将此类体系纳入法律,以条文法规的形式确保实施。此外,教育部门作为现阶段我国儿童道路安全宣传教育的主管部门,应在全国范围内,将有关儿童交通安全的内容纳入教学课程,并组织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我国国情,针对处于各年龄段的不同儿童群体,编写和分发交通安全教育教材知识普及教材等,同时给予课时保证和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

2.2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确保交通安全教育宣传经费

英美等国家以完善的交通法规体系确保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实施和完善,除此之外,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也是推动儿童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驱动力。国外发达国家有关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活动项目一般是由国家交通部、国家陆运基金以及地方政府的拨款来维持运营的。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保险公司、银行以及其他企业也会为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提供资金和赞助。我国在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经费方面缺乏明确的经费渠道,制约了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只依靠学校或交警部门组织的小型的集体活动,难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知识的有效普及。

3.小结

我国目前在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了解和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在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最新做法,有利于帮助我们认清我国目前存在哪些方面的缺陷,进而采取措施填补漏洞,促进我国中小学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积极开展。从发达国家制定的措施中可以看出,儿童交通安全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国家层面的大力关注,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在关于儿童道路交通安全的知识传授方面,要充分结合儿童的学习心理和行为特征,采取新颖的互动方式,吸引儿童和家长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習中来,逐渐养成良好的交通出行习惯。(作者单位:1.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2.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外的儿童交通安全教育.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12.11

[2] 汶爱萍,邱慧敏.国外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措施简介[J].道路交通与安全2010.06

[3] 庞勇.关于我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5.02

[4] 李小伟.慢,我们在这里行走[J].中国教育报.2005.1

[5] 曹晓华,段海丹.儿童交通安全心理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注解:

① 丹麦的交通娃娃观(图).网络:http://baby.sina.com.cn/edu/08/3103/0850108103.shtml

儿童交通安全教育 篇4

去年, 英国有超过50%的儿童收到信息设备和技术相关产品的圣诞礼物, 但是家长对于如何保护儿童使用网络这方面了解得很少, 即在没有父母的陪同下,不安全因素可能会增加,也会在网络社区里暴露出潜在的危险。这也是尼基·摩根指导家长如何控制儿童使用网络并提供新方式的原因。

对此,英国政府宣布为网络安全中心出资5万英镑, 以确保教师具备教授学生了解如何做到网上安全的能力,同时增加了网络安全课程,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了解互联网的利弊。

尼基·摩根说:“从与父母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担心孩子在网络上的安全问题。他们可能会去接触网络不良信息, 或被未经授权的软件和游戏所吸引。但是, 网络安全不仅是家长的责任,学校也应该发挥作用,我们会把网络安全作为课程的核心, 以确保儿童在网络中寻找所需信息和工具时的安全。”

儿童安全教育案例 篇5

任何的儿童意外伤害,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促使孩子主动避免危险、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儿童的意外伤害中,交通事故、烫伤、烧伤、溺水、中毒、气管异物、窒息等都比较常见,每次见到孩子意外伤害的新闻时,我们都会发出感慨:“家长大意了”。

这表明对儿童的安全而言,最大的责任在于家长,我们要照顾好孩子,这不仅仅指我们要照看好孩子(这在孩子三岁之前,还未上幼儿园时,我们要提供贴心的照顾),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可能存在的危险更多,所以不仅仅是我们家长自己上心,对孩子而言,更要提高他们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至关重要。

孩子还小,要怎么才能让他们记住很多安全规则,没有别的办法,父母就是要在孩子面前做个“祥林嫂”,不断开展各种类型的安全教育活动,不断的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强化在他们大脑中的记忆。

一、集体生活中,这些事让孩子记住

1.在吃饭、睡觉、喝水时都不要打闹,不仅自己会受伤,朋友也可能受伤。

2.上楼梯时不拥挤、跑跳,不要推人、挤人,养成学会上下楼梯的好习惯。

3.上厕所时不要拥挤,也不要把水撒到地上,容易滑倒。

4.如果要离开学校,一定要告诉老师,不要独自离开学校,也一定不要跟陌生人走。

5.和老师一起外出活动(春游等),跟随老师集体行动,不要自己离开到处寻宝。

二、玩耍时,这些规则要强调

1.不要到不安全的地方玩,比如池塘边、马路旁、铁路口、施工工地等。

2.不做危险的事,爬阳台、摸电源、把塑料袋套在头上、把硬币放在嘴里、把珠子塞进耳朵或者鼻孔等;

3.不玩危险的物品,比如:菜刀、剪刀、打火机等等。

4.不要随便吃东西,比如路边的漂亮的野果、未清洗的水果、陌生人给的零食。

5.教会孩子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危险标记和安全标记,比如有电、有毒、禁止游泳等危险标记,以及一些公共场所紧急出口等安全标记。

6.在运动过程中注意安全,比如不头朝下滑滑梯、坐摇摇椅要系好安全带之类。

7.知道并学会如何避免他人伤害或者危险行为,比如:当小朋友打人、扔石头、玩小刀、偷窥或者触摸自己身体的隐秘部位。

8.身体不舒服时,要及时告诉父母。如果受到伤害,比如被打、威胁、恐吓之类,要及时告诉父母或者老师,积极寻求帮助。

三、安全交通,马虎不得

1.不独自过马路。

2.在马路上行走注意安全,靠边走,不乱跑,知道躲避车辆。

3.认识交通灯信号和基本的交通标志,知道基本的交通规则,比如:红灯停、绿灯行、黄灯 等一等,还有“一慢、二看、三通过”。

4.乘车时,知道基本的乘车安全要求,比如:不把头伸出窗外、系好安全带(儿童最好乘坐安全座椅)。乘坐公交时,如果没有位置,双手要扶着栏杆等。

四、学会自我救助,更快乐成长

1.知道并学会紧急救助的基本方法,比如鼻子出血、被开水烫伤等,知道并学会拨打:110、120、119等救助电话。

2.记住关于自己和家人的重要信息,以备不时之需,比如:自己的姓名、幼儿园名称、父母的名字、电话、工作单位、家庭住址。

3.知道并逐渐学会在危机情况下躲避危险的方法,比如:防火的逃生正确要领、雨天躲避雷击的正确方法等。

儿童交通安全教育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留守现状;问题分析

有这样一群孩子,在他们还嗷嗷待哺的时候,父母就背井离乡,为了谋生去了遥远的城市。很多时候,他们只能通过电话或偶尔寄来的汇款单,才能感觉到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在亲情的呵护、家庭的温暖中享受花样年华时,他们却被遗弃在乡下,孤

独地像野草一样,人们给这群孩子取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

儿童”。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半年以上,孩子留在户籍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7周岁以下的儿童。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推断,全国约有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多万。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增长十分迅速,留守儿童占农村总儿童人数的比例达28.29%,几乎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至少有一个留守儿童。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安全问题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的确给农民工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但是,我们不应只看到劳务经济蓬勃发展拉动农民收入的一面,更应该关注他们为了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那些被遗弃在乡下、孤独地像野草一样的孩子们。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室主任蒋永萍介绍说:“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很多留守儿童在教育、安全、生活、心理方面,都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考验。他们学业失教、心理失衡、安全失保、道德失全,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都明显差于其他的孩子。”我非常赞同她的观点,下面我主要从教育和安全两方面来分析:

1.教育质量低

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因此,学校肩负着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是大部分农村学校由于师资紧缺、设备落后,加上又有升学的压力,往往很难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而那些随父母一起出去打工的流动儿童,他们的教育质量也不容乐观。因为流动儿童若想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就要交一笔高额的学费和借读费。很多家长迫于经济压力只能将孩子送入农民工子弟学校,而那些学校大多是由农民工开设的,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批文,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教学必需的设备,也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这种粗放型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2)家庭教育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都是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第一任老师。可以说,家庭教育对儿童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以及个性的形成等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大部分留守儿童一年甚至几年才能见上父母一面,完整的家庭生活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奢望,更别提家庭教育了。这些孩子很多是单亲抚养或爷爷奶奶看管。对于单亲抚养的孩子,由于留下来的父亲或母亲还要承受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往往没有很多的精力监督孩子。

她们对孩子的监管最多限于要求其完成作业,而对于孩子心理、品行等方面往往很少过问;而对于那些由祖父母或外祖母抚养的孩子,问题就更严重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影响,这些长辈往往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他们对孩子的照料往往仅限于吃饱、穿暖,而对于其的学习,则往往放任自流。

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变化发展的时期,自觉性、自制性都比较差,极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因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些缺乏监管和约束、正被放任自流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会有多高。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学习中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学习成绩差,纪律性不强、厌学、逃学甚至辍学。而且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的留守儿童中等或偏下。”

(3)社会教育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个体的发展总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都充斥其中,留守儿童身心尚不成熟,又缺乏有效监督和社会各界的指导,极易受西方不良思想的腐蚀,而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

2.安全隐患多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很多地方都开始实行拆乡并镇,不少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被撤并到中心校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孩子上学困难很大。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又年迈体衰,接送就成了问题。所有这些都在客观上增加了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

据全国妇联《关于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另外一些离校大龄留守儿童往往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事的状态,很容易成为侵害他人或受侵害对象。据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对广州、深圳、汕头、佛山等10个市、20多个县区的调查显示,广东省未成年犯中有51.8%是外省的未成年人,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些未成年犯大多数从广东省外流入,或从广东欠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他们中大多数人文化水平低,且有过留守经历。

参考文献:

[1]董菁.留守儿童情况调研[N].山西晚报,2008-03-10.

[2]中国妇联.关于全国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EB].新华网,2008-02-27.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儿童出行安全 篇7

伤害特点

儿童道路交通伤害中, 违章穿行是儿童步行者发生道路交通伤害的第一大原因。在0〜14岁儿童中, 5〜9岁为伤害高发年龄段, 10〜14岁其次。而发生伤害后, 重伤的比例最高的也在5〜9岁年龄段。5〜9岁年龄段儿童, 正好开始接触交通, 但由于他们处在一个自身认知能力成长过程中, 独自过马路对于他们来讲, 还是很危险。在时间上, 儿童道路交通伤害高发期集中在7〜8月, 占全年的21.9%;而头部和下肢受伤最多, 其中头部受伤占到38.8%, 头部受伤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预防儿童道路交通伤害, 需要为儿童步行者创造安全的步行环境, 培养儿童良好的步行习惯, 同时成人也要认真看护并树立安全步行的榜样。

步行安全

儿童一般要到8〜10岁左右才能独自过马路, 这与儿童本身的成长和认知有关。在这个年龄段以前, 儿童对空间、速度与时间、距离的关系等的认知还不到位, 所以很难判断离他很远的车需要多长时间到身边。同时, 儿童到8〜10岁时才能在紧急情况下依然维持身体平衡, 建议家长在此年龄段之前带着孩子过马路。

另外, 家长要经常观察家庭周围环境, 常带孩子去熟悉周围的道路环境以及可求助的人或物。如寻找一条去幼儿园或学校的相对安全的路, 并带他常走走, 熟悉道路之时, 还能在遭遇紧急情况时, 知道怎样寻求帮助, 为他独自行走做好准备。家长还要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不闯红灯。

在帮助孩子认识道路时, 首先下面图示几种孩子过马路的要点:

图1.如果孩子要过丁字路口, 家长要教孩子看3个视角点 (图1中的 (1) 、 (2) 、 (3) )

图2.在十字路口, 如果孩子要去斜对角方向, 会习惯性地斜线穿行到目的地, 家长要提醒孩子, 过马路必须按照信号灯指示, 走人行横道;可以先到马路的另外一侧, 再到目的地。

图3、图4.如果孩子在过马路时遇到障碍物或站在2辆车之间看不清路况时, 家长要提醒孩子走出障碍物, 看清整条马路再行动。

要培养良好的安全步行行为:选择人行道走, 不走车道;如果没有人行道, 永远面对驶来车的方向步行;过马路前一定先停, 看信号灯、看车;快速过, 并左看、右看、再左看;一定看清整条马路。

车内的安全

首先, 孩子不能单独留在车内。即使车外气温温和, 一辆汽车车厢内的温度也可以达到38℃以上, 在这样的温度下, 孩子们如中暑, 有高烧、脱水、抽搐、中风和死亡的风险。美国高速公路管理局的数据告诉我们:在夏天, 3 min车内的温度就可以从26℃升值到38℃;6〜8 min后, 温度可上升到52℃;其次, 不要让孩子在车内乱碰或吃容易引发异物阻塞的东西, 如果冻、小苹果块等。

车周围的安全

幼儿在车后5 m远的地方玩, 你通过后视镜能看到他吗?实验告诉我们, 如果一个2岁幼儿蹲在地上距离车10 m左右处, 车的后视镜可能看不到。所以, 应该在开车前绕车一周, 查看周围是否有孩子。同时, 在停车场、小区停车处, 家长一定注意孩子是否在车周围玩。为了警示孩子, 可以与他做个实验, 让孩子亲自坐在驾驶员的位置, 体验通过后视镜看不到车后人的危险。

乘坐公共交通的安全

孩子乘坐公共交通的情况是时常存在的, 但大家未必会知道, 无论是乘坐公交车还是出租车, 伤害常常发生在上下车时。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车在进站时的安全。当公交车滑行进站时, 不要让孩子急着拥挤上去, 小孩在拥挤过程中会摔倒;下车时, 建议家长先下, 然后转身帮助孩子下车;

下车后, 马上走上人行道, 不在马路边沿逗留, 因为逗留期间, 公交车起步时, 容易出现蹭到孩子而发生意外的潜在危险;下车后, 不要在车前或车后立即过马路。

安全乘坐轨迹交通

在乘坐轨迹交通时, 要告诉孩子:

1.上下电梯的安全。告诉孩子电梯不是玩的场所, 是供人上下楼的。只有需要时才乘电梯。

2.乘坐滚动电梯时, 幼儿要有家长看护, 年龄大的孩子在电梯上要站稳, 手把好扶手。

3.身体的任何部位不要伸出电梯, 这样会很危险。黄线安全原则:永远站在黄线的后面等车。

4.教你的孩子认识轨道交通上用的警示信号和警示标志, 如不要靠着门;乘坐轨道交通时注意车与站之间的缝隙, 人多时不挤门, 而当警示灯亮起时, 不抢着进入;坐车时, 要坐好或拉好扶手;发生紧急情况时, 听从指挥, 沿撤离通道逃生。

旅行中的安全

现在外出旅游的多了, 年轻家长常常带着宝宝一起出行。国际旅行与国内旅行有着不同的要求, 需要做更多的准备, 确保你和宝宝的旅行快乐而安全。

出行前

如果是出国旅行, 请您与医生确认您孩子是否需要注射相关的疫苗, 并确保所有例行疫苗都在有效期范围内。了解所去国家疾病流行病状况, 特别是与儿童相关的。了解当地治安状况。

坐飞机时

1.带着棒棒糖或口香糖。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 由于气压变化, 耳朵会有爆破的怪异感觉, 成年人都会感到不安, 孩子不舒服更会闹。如让孩子吮吸棒棒糖或咀嚼口香糖, 可以缓解不舒适感。

2.有一些国际航班上提供婴儿小床, 可以事先申请。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 要注意安全带的指示灯提示, 帮助孩子系好安全带。

3.告诉孩子不要动飞机上的任何设备, 避免因为孩子的好奇, 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注意逃生通道, 并预订靠近过道的座位。办法是数一下自己的位置离逃生通道有几排, 因为一旦发生意外, 机舱内可能根本看不见。另外认真按机场和飞机上的安全提示做。

住宿

●在酒店或别的借宿地要查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暴露在外的电线、有害的药品、涂料, 存在安全隐患的窗台、楼梯和露台的栏杆。

●在旅途中, 请留意酒店提供的小儿床或游玩场地, 如果有关于小儿床或游玩场地在安全方面的疑问, 请提出需要更换或考虑别的选择。

●了解住宿地或房间的逃生撤离路线。

儿童交通安全教育 篇8

幸福是人类的根本追求, 人类的一切奋斗都指向最终的幸福。人类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 是同人生内在的生命力量联系在一起的。一切与人类身心健康成长相关的积极感受都是幸福。因此, 幸福不是一种外在的恩赐, 幸福也不等同于物欲享受。儿童的幸福是与其精神世界的成长联系在一起的。一切有利于儿童精神世界成长的活动, 一切与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一致的活动都有可能给儿童带来幸福。一切违抗儿童成长内在力量的、外在强加的活动对儿童来说均无幸福可言, 甚至是不幸的。必须指出的是, 幸福是一种真正的愉快, 它可能外露, 也可能内藏。所谓真正的愉快是指这种感受是发自儿童内心的, 是与其成长的方向一致的。愉快不一定都是幸福, 不当的物欲、无理的要求等均与幸福无关。

二、现实生活是否让儿童感受到了幸福

这个问题涉及到影响儿童生活的所有方面, 下面就只从幸福为何远离儿童, 至少是部分儿童的成因方面作一些粗略的讨论。首先, 要认定的一点是, 许多儿童感受到了幸福, 他们生活在幸福中, 并为了幸福而生活着。同时, 还有许多儿童并没有真正地体验到幸福, 或者没有充分地体验到幸福。儿童有没有体验到幸福, 不是凭成人去问儿童幸福不幸福就可以断定的。这需要了解儿童的现实生活, 了解儿童的真实感受, 要从儿童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成长的历程中辨析儿童是否真正感受到了幸福。为什么会在我们的儿童教育领域中出现“愉快教育”的术语?这是因为,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甚至某些教育理论中, 儿童没有主体性体现, 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确认, 儿童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到真正的愉快。进而可以推断, 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与儿童本身发展的生命力取得一致。所以, 不是所有的儿童都真正感受到了幸福。家长及教师应该为儿童真正的幸福而思考, 这也是一切真正关心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

1.幸福观的偏差

教师尤其是家长, 经常把幸福等同于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裕, 等同于成人为儿童创设的各种成人认为十分优越的条件。

不可否认, 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的确是影响人生幸福的一个方面, 但这仅是外在的方面, 物质富有者不能感受到真正幸福的大有人在。在儿童的生活中物质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物质条件越丰富, 就越幸福。对有些儿童来说, 多读书会使其内心愉快, 使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但也有些儿童在众多的图书面前无所适从, 茫然失措, 图书并没有给他带来积极的感受。同样, 有些儿童在钢琴面前积极而兴奋, 乐此不疲;但也有些儿童见了钢琴就烦躁不安。成人经常为儿童在不断丰富了的生活中没有出现成人期待的结果而苦恼, 这是一种偏差了的幸福观导致的苦恼。这种苦恼的背后, 是儿童由于被迫顺从而带来的痛苦。因此, 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幸福感受的必要条件。只有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个体所从事的活动、获得的体验与其生命成长, 尤其是内在精神成长取得一致, 内在的生命潜能得以不断激发时, 个体才能有真正的幸福感受。

所以, 对于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成人来说, 了解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了解儿童精神世界成长和发展的规律, 就是“发现儿童生命的法则”。经常能听到家长们廉价的许诺;经常能看到教师以本应属于儿童自身权利之一的游戏作为儿童学习的奖赏, 也经常听到教师在要求儿童“高兴”地说和“高兴”地唱。其实, 在儿童脸上挤出来的“笑容”是转眼即逝的。那并不代表着发自内心或是真正的高兴和愉快, 并不是建立在儿童对学习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的, 儿童的内在需要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

2.个体需要在认识上有所偏差

个体能否真正感受到幸福, 关键在于当前的活动是否与个体的需要或兴趣协调一致。在现实生活中, 成人经常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强加给儿童。有些成人以为, 自己需要的, 儿童也一定需要。其实, 儿童与成人处于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 他们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需要。卢梭在其经典名著《爱弥儿》中有一段十分明了的表述:一个成年人确实必须知道许多对儿童似乎无用的东西。但是, 成人所必须知道的一切, 儿童就应该都去学吗?儿童不是成人, 他们的生活应该不同于成人的生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要解放儿童。要知道, 儿童自有其特殊需要, 无视这些需要, 就是无视儿童的幸福。

3.对儿童学习认识的偏差

儿童是怎么学习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儿童的学习不同于中小学生的学习。儿童的学习是同儿童的一日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日生活是儿童学习的内容, 也是儿童学习的过程。因此, 除了集体教学活动以外, 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 如饮食、劳动、游戏、卫生等都是儿童的学习活动, 也都是儿童的学习内容。儿童学习这些内容的主要方式不是坐而静听, 而是在特定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果缺少了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学习, 这是现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所明示的。而现实是, 儿童经常地被安置在一个需要端正静坐的环境里。对儿童而言, 动作就是思维, 儿童在动作中学习。但儿童动作被控制了, 难道不影响儿童动脑吗?儿童需要活动。如果我们给他活动场地, 我们将会看到, 这些从来不能满足的使人苦恼的小孩现在转变成为愉快的工作者。出名的破坏者变成他周围器物的最热心的保护者。一个行动和活动杂乱无章的吵闹喧嚷的孩子, 转变成为一个精神宁静、非常有秩序的人了。不难看出, 活动对于儿童是多么的重要。是儿童的生命潜能作用影响着活动的时长及活动的性质和质量, 并使儿童在重复有变化的活动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三、幸福是儿童教育的应有之意

儿童的幸福与成人的作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 是成人的干预使儿童没有充分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同时, 我们也可以认定, 成人的努力朝着儿童生命潜能成长的方向的努力能使儿童更好地拥有幸福。我认为, 幸福是科学的儿童教育的应有之意。因为一方面,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文明事业, 是人类幸福的有机构成部分, 即“幸福需要教育”。因此, 教育是人类包括儿童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教育是在人类幸福的光辉映照下的伟大工程, 而儿童教育是这一工程的核心和起始, 儿童正是由于接受了教育, 才促进了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使他能更好地感受并创造幸福。另一方面, 教育应包容幸福, 是确实有助于儿童生命潜能发展的教育, 即科学的教育。科学的儿童教育, 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的幸福;科学的儿童教育, 其内容和过程应该能够激起儿童的幸福感受, 让儿童感到满足和兴奋。

摘要:儿童教育应该教授儿童知识, 应该发展儿童的能力, 应该激发儿童积极的情感, 还应让儿童感受到幸福。儿童有没有获得幸福, 是衡量儿童教育成效的最根本的标准之一。

标准让儿童更安全 篇9

2008年5月4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T 20002.1-2008《标准中特定内容的起草

第1部分:儿童安全》。该标准为解决儿童使用或接触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可能给儿童带来的意外身体伤害问题提供了框架。

GB/T 20002.1-2008规定了儿童安全防护的一般方法, 提供了儿童可能遇到的危险类型及遭受伤害的分析结果和实例。在儿童安全防护的一般方法中首先提供了风险评定的方法和程序, 即引用了GB/T20000.4《标准化工作指南第4部分:标准中涉及安全的内容》规定的风险评定的方法和程序。这一程序包括了从预期使用和误使用的界定、危险源识别、风险预测到风险评价以及未达到目标而再循环的过程, 进而规定了预防和减少伤害的方法和步骤, 通过减少危险源暴露、降低伤害严重程度、减少伤害长期影响这三个层次的防护, 减少危险源对儿童的伤害。这其中特别强调了运用流行病学、工程学和生物力学的理论与方法, 衡量在儿童的不同发育阶段发生不同类型伤害的频率, 并采取相应合适的防范措施和对策。该标准还提供了儿童发育和行为的分析结果, 包括儿童身体尺寸、运动神经发育、生理发育、认知发育等。同时, 还提出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安全产生影响的注意事项。

GB/T 20002.1-2008用较大的篇幅分类和评估了与产品相关的危险以及它们伤害儿童的可能性, 同时提供了已报告的伤害方式的实例, 并针对每一类危险和伤害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危险的种类涉及机械危险、热危险、化学品危险、用电危险、辐射危险、生物危险、爆炸危险、不充分的保护功能和不充分的信息。

儿童的语言与儿童教育 篇10

1. 从一岁左右开始说话, 进入单词句阶段。

单词句指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 儿童用一个单词表示的意思往往是成人需要一个句子才能表达的内容。这些单词能逐步表示儿童的愿望或观察到的事物, 并且随着不同的情景可能表示几种不同的意思, 比如:球球、抱抱等。这里的球球可能表示“这是球球”、“我要球球”或者“球球滚开了”。

2. 两岁进入双词句阶段。

这个阶段儿童说话的积极性高涨, 在很短的时间内会从不大说话变得很爱说话, 说话的词大量增加。这一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表现在开始由双词或三个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 如:妈妈抱抱。这种句子的表意功能虽比简单句明确, 但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 结构不完整, 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 所以也称为:电报句、双词句。

3. 五岁左右进入成人句阶段。

这时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基本完成, 虽然他们掌握的词汇数量还有限, 但基本的语法已经掌握, 已经能够分辨正确的表达方法和错误的表达方法, 能区别语句之间的关系。儿童对语言的运用已不限于表示眼前的事物, 已经能够谈论以前发生的事情, 也能谈论将要计划做的事情, 甚至可以谈论一些实际上不存在的事情。

上面几个阶段并非是截然分开的, 各个阶段是可以重叠发生的。从单词句到双词句, 最后发展到成人句阶段, 这个发展顺序是不变的, 前阶段是后阶段的基础, 后阶段是前阶段的发展。我们可以认识到儿童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那这个发展过程有何奥秘呢?

二、儿童先天的语言潜能

每一个儿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都可以习得人类语言。聋哑儿童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无法用口正常说话, 但经过一定的语言环境的训练, 也会在脑子里播下人类语言的种子, 形成一系列人类的语言体系, 所以才可以用手语与人类正常交流。而猩猩即使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甚至进行最好的语言训练, 也还是无法发出人类语言的。这里我们想到鹦鹉, “鹦鹉学舌”就是说鹦鹉能模仿人类的说话, 但是鹦鹉的语言和人类的语言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人类语言能够主动地把各种声音和意念无限地连接在一起, 这种无限的语言潜能在儿童身上就存在。

蒙台梭利把儿童天生的语言潜能成为“语言的特殊机制”。她认为:人类不是天生就有语言, 而是具有创造语言的机制。儿童在说话的时候, 既要涉及到单个词语的变化, 又要涉及到整个句式的结构变化, 等等。语言含有一定的规则, 但也不可能包罗万象, 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语言。但是儿童把复杂的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吸收和学习。如果我们对不同的发音进行观察, 就会发现有规律可循, 每个音都是通过相应的机制发出的。正是因为儿童有创造语言的机制, 所以, 无论语言是简单还是复杂, 在儿童生活的相同阶段, 世界各地所有的正常儿童达到的语言水平都是等同的。

另外, 乔姆斯基的“语言生成系统”类似于“语言机制”这个概念。乔姆斯基认为:儿童是自然界特别制造的小机器, 是专门为学语言而设计的。乔姆斯基关于儿童语言的发展显然夸大了儿童先天的语言能力, 但是我们也不能全盘否认他的观点。儿童获得语言是一个积极主动、充满创造性的过程, 儿童获得的不是一句一句具体的话语, 而是关于语言的一系列的规则。这一系列规则, 能够使儿童听懂他从未听过的话, 能够让儿童具有生成他从未听过的话语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具有先天的语言机制, 但不是像乔姆斯基所说的那样, 而是一种认知性的加工语言的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基础。

不管是皮亚杰的创造语言机制还是皮亚杰的认知性的加工语言的能力, 我们会发现其中一条不变的规律:儿童是具有语言的发展潜能的。儿童先天的语言潜能从何而来?这里引用达尔文《人类的由来》里面的观点。达尔文通过动物的交流方式和人类语言作比较而得出结论:人类的语言是生命进化的结果, 人类语言的发展也随着自然进化和物种进化而发展进步。目前为止, 人类语言在所有语言体系中发展是最完备的。

总之, 儿童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否认先天的因素, 包括儿童具有创造语言的机制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但也不能忽视环境的作用。儿童语言潜能是在认识和交际的环境中表达出来的。

三、儿童语言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外部环境

由于某种原因被弃在丛林中的孩子经过某种方式保留了生命, 这样的儿童的周围尽管有鸟兽的怪叫、淙淙的流水声和树木的婆娑声, 但他们仍然是哑巴。因为他们没有在唯一能刺激先天语言机制的人类语言环境中成长。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先天的语言潜能, 在这种潜能的作用下, 儿童是从环境中自动地积极地吸收人类的语言。环境对于儿童语言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提供儿童所需要的帮助, 随时辅导他们, 使他们不至于独自摸索、盲目前进。儿童语言是发展出来的, 但是不能听之任之, 而是需要外部环境的帮助和引导。

活的语言总是存在于认识和交往中。从儿童语言交往来说, 儿童语言的发展也应当在认识世界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展开。社会交往说认为:儿童和成人语言交际的互动实践活动对儿童语言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显然这是夸大了外部环境中交往的作用。但是外部环境中的社会交往对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这是没有质疑的。成人为儿童提供了较为适合的语言样板, 以便于儿童进行模仿和加工, 并吸引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 带动儿童的语言向前发展, 在与成人的语言交往中, 儿童也具有控制话题的主动权, 这种话语实际是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所以既是儿童与成人的语言互动, 又是生活实践的相互作用。

社会交往说特别强调成人与儿童的交往, 我们也不容忽视儿童之间的交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 同伴的交往是很重要的, 在同伴的交流过程中形成与儿童情感、逻辑等密切联系的语言体系。

总之, 儿童具有语言发展的潜能或创造语言的机制, 这种潜能或机制必须在外部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下才能发挥出来, 所以儿童语言的发展需要两者的密切配合。

四、儿童学习语言是创造性的过程

我们观察每个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并且将他们在三岁之前那种令人惊讶的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形记录下来。这一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在学习历史的继承, 而学习的方式及成功的途径将决定整个人未来的生活。

我们在三岁以下幼儿身上所观察到的, 虽然总是属于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奥秘, 以及人在这一年龄阶段所独具的才能和天赋, 但人若要在成年后仍然拥有这一财富, 就必须保持一种童稚的心。儿童的创造性与接触的环境有着本质的联系, 在相互影响和学习中, 儿童的语言得到发展, 并且他们放弃了自己独创经证实无用的语言, 而接受了社会化的语言。因为语言的意义来自传承, 以及社会的不断重复的理解和更新中。因此, 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现象只是创造性学习, 而绝非全新的创造。

摘要:儿童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儿童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自身遗传的作用, 慢慢学会语言。儿童期是语言的创造阶段。

儿童交通安全教育 篇11

日前2012 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完成全年的安全旅程,在深圳闭营。4月至11月,2012 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共吸引超过两万名来自全国150余所幼儿园和小学的小营员以及1830个家庭热情参与。

同时训练营连续第三年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合作下发《BMW小学生交通安全读本》,惠及近8万名未能参加现场活动的小学生。闭营仪式上动画片《安安熊》举行首映典礼,这部由BMW制作的有关城市安全生活的电视动画片,为训练营搭建了全新的教育平台,将安全教育送进千家万户。

寓教于乐,培育交通安全小冠军

2012 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闭营仪式在一部《安安历险记之正能量传奇》的舞台剧中展开,回顾了今年训练营活动的每一个感人瞬间。600平方米的训练营新营地,像是移动的迷你城堡,从今年4月至11月,陆续抵达北京、济南、沈阳、成都、昆明、杭州、上海、厦门、广州、深圳等20余座城市,通过交通安全主题公园、安全座椅体验馆、安安奥运体育馆、我与安安学急救和我和安安看电影五个环节,带领全国150多所幼儿园和小学的两万余名小朋友学习交通及日常生活的安全知识,并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募集小营员家庭1830个。

《安安熊》首映礼同期举行

舞台渐渐变暗,动画片主题歌音乐响起:“健康成长,安全牢记心里……我们快乐童年,平安才甜蜜……”大屏幕定格在BMW儿童城市安全生活电视系列动画片《安安熊》的宣传海报。

《安安熊》是一部专为儿童制作的交通安全教学动画,全篇共有52集,通过讲述一个个发生在安安熊一家和安安好朋友之间的小故事,向孩子们传递健康文明的城市生活方式。该部动画片预计将在明年登上电视荧屏,与小朋友和家长们见面。

探寻多元模式,坚守安全教育

作为一家植根于本土的国际企业,长期以来,BMW在中国持续开展企业社会贡献活动,涵盖教育支持、文化促进、环境保护、社会关爱等多个领域,为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是BMW最为关心的领域之一。早在1977年BMW即成为世界首家向所有驾驶者提供专业道路安全培训课程的汽车制造商。现在该培训已包括40个不同的项目,遍及中国、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2005年BMW将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项目引入中国,八年来持续探索与践行,训练营不仅向公众展现了一个国际顶级汽车品牌的丰富内涵,更成为公众深度了解BMW回馈中国社会的责任与信念的窗口。未来训练营将结合“BMW童悦之家”安全屋计划,持续关注偏远地区儿童的健康成长。

孙玮女士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部副总裁

“自进入中国以来,BMW创造了卓越的业绩。然而BMW深知,每一份成功都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因此我们坚持通过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项目,推广儿童交通安全教育,希望帮助更多的小朋友从小培养安全出行的意识。在过去的八年间,训练营已经走过了全国63个城市。这对于所有参与、关注和支持训练营的人们来说,都是一份难忘的经历;而更令我们感到骄傲和欣慰的是,能够通过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活动,帮助中国超过35万名小朋友健康快乐地成长。”

试论我国儿童与儿童成长教育 篇12

一、儿童成长危机的现实分析

曾经在报纸上看过两则报道:一是2004年6月, “北京亚运村第一幼儿园为70名小朋友安排了身穿黑色博士服的隆重毕业典礼, 园长介绍说, 希望这个典礼给孩子们留下关于学习与美好未来的深刻影响”。二是据《黑龙江晨报》报道, 哈尔滨市道外区的两岁幼童张泽洲乖巧聪明, 拥有超强的记忆力, 小小年纪就能识1200多个汉字。张泽洲的妈妈曾是一名幼儿教师, 在张泽洲5个月大时, 她发现孩子特别爱听“三字歌”的录音带, 孩子13个月时, 她就按识字挂图教他识简单的生字, 现在, 25个月大的张泽洲已经能背诵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全部课文, 据介绍, 张泽洲的家长已经为他申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 正在等待回复。

翻开报纸, 打开电视, 这样的报道比比皆是, 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当今社会、家庭以及幼教机构提供的早期教育、倡导的早期教育理念是迎合谁的?是迎合儿童吗?当然不是, 很显然, 我们的早期教育是迎合成人的, 儿童是为未来、为成人而生活的, 我们的文化也只有成人的概念, 儿童也被看作是“小成人”, 受到了成人一般的对待, 虽然我们对儿童的关注在增强, 可儿童过早地被推入成人世界, 他们像成人, 穿着更加精心设计的衣服, 在电影和电视上观看成人节目以及在更年幼的时候就遭遇到媒体的暴力侵蚀。很多时候, 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儿童被鼓励像成人一样做事, 说成人的话。“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 逼迫儿童迅速去成长, 而且成长得太快太迅速, 他们仓促地走进了成人社会, 在儿童能力与成人愿望发生冲突的时候, 灌输、劝导、威胁和训斥的“物化教育”随之而来。美国的尼尔·波兹曼在他的《童年的消逝》中写道:“儿童已经基本上从媒体、尤其是电视上消失了, 当然我不是说年纪小的人看不见了, 我是说当他们出现的时候, 都被描绘成十三四世纪的绘画作品上那样的微型成人, ”只是作为儿童, 没有了自己的话语, 没有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那片湛蓝晴朗的天空, 没有了独立的人的生活。儿童还是儿童吗?

父母们至今仍尊崇古已有之的“神童”、“天才”, 他们不仅仅迷恋, 更是高期望地希望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他们过多地将培养“神童”、“天才”的手段、方法等同于正确的教育, 几乎每一对这样的父母都坚信, 鉴于自己对孩子亲密无间的关系和了解, 一定能挖掘出儿童头脑中的潜能, 儿童自然而然就变成了“神童”、“天才”。于是, 打着“潜能开发”、“3岁就能掌握人类全部智力”的口号, 以“钱能”开发“潜能”的早教市场热极一时, “像感冒病毒一样传染开来。”

要知道, 成人为了使自己的培养模式行之有效, 并且使原本天真活泼的儿童, 在成长期间忙忙碌碌。他们围绕着成人的“天才计划”不断地死记硬背、重复演练作业, 穿梭于特长班和学校, 在各种考级考证的大军中早早地“身经百战”等等。

在儿童身上好似插满了输送营养食品的管道, 那些对未成年人富有“责任心”的“好心的”成人们, 将他们认为“有营养的”东西不停地用外压形式灌输到儿童身心内。在这样的高压下, 儿童的生活还能悠游自在、宽裕自如吗?还能有时间玩玩只有童年才能享受的游戏吗?最重要的是, 儿童还有时间进行其内在生命的丰富发育和茁壮成长吗?一个不能自主地拥有童年、不能自主的建构生命、不能享有童年的欢乐的儿童会有一个健全的生命吗?能成为一个健全的成人吗?

这些操纵着儿童“成长时间表”的成人们, 曾经也是儿童, 曾经也拥有童年, “你们当中, 谁不时刻依恋那始终是喜欢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大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 为什么要剥夺他们决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 也好像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 是一去不复返的, 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记得卢梭在两个多世纪前就振聋发绩的质问, 今天的成人难道还没有清醒吗?成人对儿童成长大包大揽, 对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事无巨细以此“充实”儿童的成长空间, 这种做法不是帮助儿童成长, 而是阻挠了儿童的成长!这种教育方式给儿童带来的痛苦和摧残是不言而喻的。张勤在《幸福的香味:按照天性教育孩子》中说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应该学的东西, 长大后会付出很大的痛苦代价”。

由此不难看出, 对于儿童而言, 他出生不仅仅只是为了发展得更好, 为了更加符合成人或者社会给他安排的各种角色, 而更重要的是生活, 能够幸福、从容地在社会中生活。卢梭在《爱弥尔》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二、我国儿童成长教育的建议

今天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是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的, 他们的早期教育强调的是“过早开发”和“过度开发”, 全然不顾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其实, 自然为儿童的发展安排了一定的顺序, 这种顺序是不能违背的, 它表现在儿童发展的进程中, 自然的教育就必须与这种进程保持同步。当代心理学也证明:儿童身心的发展变化, 受机体内部生物基因固有的程序所制约, 儿童在成长中各种机能的出现都有一个内部时间表, 外部环境虽然对比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它不足以改变机能成熟的步伐, 某种机能尚未成熟时, 通过教育或训练, 促使其提前出现或加速发展, 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甚至使这种能力的发展受阻。所以, 对待儿童, 首先要尊重, 不要急于对他们作出或好或坏的评价, 让大自然先教导很长的时期之后, 我们才可以去接替它的工作, 以免在教法上同它相冲突。如果你害怕错失良机, 那么, 由于错用时间而带来的损失, 远比在那段时间中一事不做的损失还要大, 而且, 儿童本身也不会消极地等待发展, 相反, 卢梭认为“儿童时期就是理性的睡眠”, 我们“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 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 因为“在他们的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 不应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 所以, “最初几年的教育应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 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 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

其实, 一个社会以及如何教育与养育儿童以及怎样对儿童的需要做出反应, 通常是由社会的人们如何看待儿童来决定的, 这就是儿童观的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 笔者特提出3点建议:

(一) 尊重儿童的自然生长———打牢儿童教育的根基

儿童的生活过程就是儿童的成长过程, 儿童成长的根本状态是儿童作为成长主体内在的展开的活动过程。因为, “生长, 并不是从外面加到活动的东西, 而是活动自己做的东西。”这表明, 在儿童期, 儿童能够并且需要自己的成长, 并且是有所作为的。儿童需要的是不断地发现、认识最终运用自己成长所需的“活动的东西”, 而不是单纯地依靠传统教育从外部灌输知识、技能。

正确的儿童成长观首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儿童, 尊重儿童的天性, 尊重儿童的自主成长。正如爱默生所言, “尊重儿童, 尊重他到底。”儿童有自己的成长大纲, 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儿童健康成长。儿童教育工作者应该抱有欣赏、等待的眼光, 尊重和保护儿童的成长过程。儿童的成长过程好似一颗树苗的成长过程, 我们不能因其最初的弱小柔嫩就拔苗助长, 也不因其始于自发的根部成长而不闻不问。杜威说过, “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 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儿童教育恰恰要认识到儿童的成长始于根部, 要“培植”根器, 为儿童日后的充分成长提供条件。

因此, 基于培植、培育的儿童教育就要尊重和欣赏儿童的原生态的、基础性的成长生活, 给予儿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进行成长, 在儿童成长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引导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 重视儿童的成长环境———塑造儿童教育的载体

首先, 以保护儿童成长的自然生态为本, 净化现有以成人世界为主导的成长环境。儿童不是成人娇小的复制品, 儿童期是儿童独特的成长时期, 儿童需要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成长。一方面, 儿童是成长环境的主人, 儿童成长的内在需要决定了儿童成长的自然生态应该成为儿童成长的“百草园”。儿童的本能、兴趣、需要、梦想、游戏、探索……都在成长的“百草园”里自由自在的展开、生长。儿童能够独立地在成长过程中, 从容地实现阶段性的转变并获取一个又一个成长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另一方面, 成人应净化现有以成人文化为主导的成长环境。成人文化影响下的环境只适用于成人, 那种过分远虑, 担心儿童将来无法适应成人社会的成人, 为儿童提早适应成人世界制造“乌托邦式”幻想的环境。幻想终非儿童现实的生活世界, “为了不追逐幻想, 我们就不能忘记怎样才能使我们更适合于自己的环境。”让所有关注儿童教育的人们应该联合起来, 让儿童在成长中免除成人世界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观念, 使儿童成长空间不再被成人的工具主义和功利思潮所侵蚀, 改造不适合儿童发展的土壤, 还儿童一个健康、安全的净土。

只有这样的成长环境才是儿童教育的有效载体, 它保护儿童成长的自然生态的同时, 也在不断培植儿童自己的生活土壤。

(三) 成人与儿童共同成长———把握儿童教育的关键

倡导成人与儿童共同成长的核心是成人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尊重与科学运用。成人应该在掌握儿童成长的特性及儿童成长的普遍规律的前提下, 学会欣赏儿童的成长, 支持儿童的成长, 与儿童共同成长。家长、教师以及社会上所有的儿童教育应该组成一个“教育者集体”, 他们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行相互交流和对话, 为了儿童的明天共同创设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

因此, 成长取向的儿童教育主张, 必须是在儿童中心主义的近现代儿童教育观念的指引下, 摒弃成人看儿童的视角, 真实地回归到儿童的成长上来, 珍视、保护、创造的儿童成长世界。首先, 儿童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生长, 它是儿童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 它是儿童教育的根基所在;其次, 儿童的成长依赖于周围的成长环境, 他吸收周围的一切, 儿童需要在广阔的成长空间里展开生长, 儿童教育要重视儿童的成长环境, 成人应该保护儿童成长的自然生态, 为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安全、多元、自由的“有准备的环境”, 为儿童成长搭建健康、自由、快乐的平台。因此, 它是儿童教育的载体所在:儿童在漫长的成长期里除了依靠内在天性的指引, 也离不开成人的帮助和指引。

儿童是不断成长的个体, 不断地走向成人, 成人是儿童成长的支持者和合作者, 儿童和成人彼此在相互学习、相互建构中共同成长。因此, 成人与儿童共同成长是儿童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勤.幸福的香味:按照天性教育孩子[M].同心出版社, 2005.

[2]、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多媒体辅助教学与网络论文下一篇:民族特色演奏